▲琉璃世界

「你們來一天,我快樂三天」

◎謝寶慧

【琉璃世界】

他捐贈給慈濟的,比慈濟給予他的還要多。
今天,師姊們準備大蛋糕,慶祝他的新生--由慈濟的照顧戶成為慈濟的會員;
但他說出心中的隱憂:「若不是慈濟的照顧戶,你們還會來看我嗎?」

兩年前,和許麗華師姊、黃金受師兄走訪基隆地區的照顧戶,第一次認識住在瑞芳的陳公平。

去年,同樣的初春時節,跟隨許麗華師姊再次探望他,他沮喪絕望,對人生了無生趣。心頭起了狐疑--為什麼一年前能嫻熟運用佛法及上人法語,與慈濟人「唇槍舌戰」的陳公平,會有如此轉變?

轉眼,一年又過去了,車窗外春雨霏霏,台北區第十三組的翁千惠、駱純美師姊輪流說著陳公平的近況(目前瑞芳為十三組的關懷照顧區)。

午後,擾了陳公平的清夢,一堆人擠在不算大的低矮房舍裏。屋裏的擺設還是老樣子,井然有序並且整理得潔淨、一塵不染。

佛法「腦筋急轉彎」

記得第一次見到陳公平時,他穿著短袖汗衫,正對著觀世音菩薩像吸菸,見我們一行人來訪,立刻將菸熄滅,許麗華師姊問他:「什麼是慈誠十戒啊?」(其中一戒是不能抽菸),他馬上流利的答出並自嘲:「我是因為在無光地獄抑鬱得發慌,才抽菸解悶。」

他的腦筋挺好的,從「慈濟世界」廣播聽到的故事或上人開示的法語,他都清楚的記在心裏。當他意識到黃金受師兄要把他的菸拿走時,他說:「這是救濟金買的耶!師兄不是教我們要惜福嗎?」黃師兄反問他:「你不是要做慈濟人嗎?」「我是在示現眾生相啊!對著菩薩噴煙,只是以香菸代替薰香罷了。」有時是從收音機中聽聞的佛法,有時是上人的法語開示,如此輪番的和師兄姊們「腦力激盪」,他都有自己的一套理由。

這就是陳公平,一直到現在他還是如此,可以巧妙的運用法語,做為自己話題裏的有力引證。

「你們來一天,我快樂三天」

今年五十四歲的陳公平,以前擔任送貨員的工作。四十六歲那年在一次搬運貨物的過程中,因一些灰塵飛入眼裏,不知是亂點成藥或是延誤送醫,竟導致眼角膜破裂而雙目失明,他怨嘆:「我的名字叫『公平』,為何老天對我一點也不公平?」

他的哥哥早已往生,失明後,他和母親便搬來這棟小屋,數年前其母過世後,就剩他一人住在此,偶爾嫂子會過來看看他。慈濟人第一次來看他時,他並不領情,他把救濟品摔出去並對師兄姊們口出惡言……。是柔和與忍辱的堅持,一次又一次化解他心中的瞋怨。

沒多久,林曾敏師姊來了。林師姊的住處與陳公平家相隔一條溪,路程約十來分鐘左右,每三、兩天林師姊便會過來探探,看陳公平需要什麼,也順便幫他打理一下屋子。陳公平的午、晚餐每月四千元請鄰人代為料理,因而吃的方面不太令人「操煩」。

林師姊帶來許多可堆疊的塑膠椅,她一進門,便拿起抹布擦拭椅子而後分給來眾,並一邊對陳公平說:「師兄,這些椅子放在這裏,用完疊起來就不會佔空間。」可以猜測平日此處應是不乏來客,所以需要這麼些個椅子。陳公平因為眼盲,活動的空間難免受到限制,日常若非林師姊帶陳公平出外走走或參加慈濟活動,他通常只能待在家裏,聽聽廣播或上人開示的錄音帶。但這些似乎仍難以填滿他獨處的寂寞時刻,所以他常常會念著:「為什麼某某人這久沒來呢?」他說:「慈濟人來一天,我可以快樂三天。」「陳師兄法寶很多,我們常帶會員來向他請法。」駱師姊這麼說。不難想像師姊們的用心。

「觀世音菩薩」時常來坐

眾人聊天的當頭,林師姊仔細察看翁、駱兩位師姊帶來的保久鮮奶保存期限,這品牌的鮮奶可是陳公平「中意」的口味,「陳師兄,鮮奶要趁新鮮喝,你先喝鮮奶,蜜豆奶可以慢點喝,要記得哦!」「我幫你帶了刷熱水瓶的刷子,下次你就用這個刷。」「你的眼睛最近常流目油,這眼藥水讓你點,你就睡著或把頭仰起來點。」……

林師姊的叮嚀不停地在聊天的空檔裏出現。她並指著地上糊的水泥新痕,「那是我自己糊的。」話裏帶著欣喜的成就感。

瑞芳地區十幾戶長期照顧戶,都是林師姊這麼走走、看看,一一顧著、照料著。她家裏開雜貨舖,每回要去看照顧戶時,她便東一罐沙拉油,西一包麵線之類的抓上一堆,拉上鐵

門,就和大伙兒一起出去,她兒子建議她:「乾脆把雜貨舖改為慈濟聯絡處吧!」「昨天為了替住在木板合成屋的阿公修理無法關啟的木門,我冒著雨,帶了鐵槌、釘子……等工具,到他那兒--」林師姊話未說完,陳公平接著說:「怎麼,你要替他把房子拆了整個翻修嗎?」

「沒啦!我已經和慈誠隊師兄說好了,等天晴再幫他翻修。阿公真可憐,住在那兒沒水又沒電……。」師姊常叫人帶些東西給他吃,並拿些潔淨的衣服讓他換洗。師姊回憶有一回去看阿公,因為天雨所以沒下車,但阿公嚷著一定要看看師姊……

聽到這裏,陳公平立刻反應:「阿公有沒有說你長得和他們家那尊觀世音菩薩很像?」其實,林師姊在他心目中,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慈悲為懷。

他們又討論了另一照顧戶家中一位腦性痲痺兒的安養問題。陳公平雖深居簡出,但他對林師姊其他照顧戶的動態卻都瞭然於心。這些照顧戶已成了林師姊和陳公平的生活重心。

付出才能真正無牽掛

由於事前已聞悉陳公平去年中曾服用過量的安眠藥,好奇地向他詢問此事,他理直氣壯的說:「我並不是逃避或為自殺而自殺,我的人生已過半百,又無親無戚、無牽無掛,來去自如,我希望能快去快回,以有用之身再來做慈濟人。」為此,護專校慶之際,林師姊專程帶他回花蓮見上人,上人對他說:「你心不安定,又豈是真正的無牽無掛?」上人交代林師姊要多留心他。其實面對眾人的關愛,陳公平又豈能真的了無牽掛?

之後,一個因緣他認識了樂生療養院的林葉師姊和宋金緣老菩薩。林葉師姊雖曾罹患麻瘋病,卻是十八個孩子的褓姆;而眼盲肢障的宋老菩薩為籌募慈濟醫院及醫學院建設基金,仍然拄著拐杖為人宣說勸募--苦難透析人生的真實與淒美,曾歷經苦難的人,對生命的詮釋自有別於常人的昇華與體悟。陳公平是個聰明人,這道理他一感受就能通徹了解。

他一直想走入人群,就像慈濟人在群眾中力行菩薩道一般,但總憂慮在眾人的場合中非但無法為人服務,反帶給其他人不便與煩擾。千惠師姊勉勵他:布施可分為三種--法施、財施、無畏施,其中法施功德為最,對他來說,他正可以語言宣說和眾人分享他的心路轉折。師姊們極力邀請他參與茶會現身說法,這亦可成就他走入人群的心願。

期望成為快樂捐髓人

慈濟志業而今是一步六腳印,不僅走上國際化之途,也為推動骨髓捐贈資料庫事宜而舉辦多場大型的捐髓驗血活動。一日,林師姊為陳公平把

房子打掃乾淨,便要把垃圾提到外頭倒,剎時,陳公平想到:我的眼睛看不見,對人群的付出畢竟有限,若能把骨髓捐贈給他人,以他們有用的身軀對社會、人群所做的奉獻豈不更大!「而我這個無用之人,不就像上人說的『廢物利用』、『資源再回收』!」

參與捐髓驗血活動後,他一直期待,希望自己就是那萬分之一緣分中的一位。

今日前來,師姊們還準備了大蛋糕慶祝陳公平新生--由慈濟的照顧戶成為慈濟會員。陳公平雖為慈濟的照顧戶,但每年至少捐獻一張病床以上基金予慈濟,每回拿到政府補助的津貼,他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慈濟,林師姊心裏疑惑著:「他所捐贈給慈濟的,比慈濟給予他的還要多,這樣不是很奇怪嗎?」和他溝通後,他同意停止領取慈濟的濟助金,但也說出了心中的隱憂:「若不是慈濟的照顧戶,你們還會來看我嗎?」

千惠師姊提及有一項小代工,只需憑感覺就可從事,不知陳公平願不願意接下?他當場允諾,師姊們高興的說:「這樣我們也可以每星期來送貨、收貨,順便看看你了。」

千言萬語?該怎麼說呢?人與人間的感情付出是相對的,不是嗎?

不知何時雨停了,近傍晚的天色仍讓人覺得明亮,大伙兒說要到外頭照張相。照完相,見陳公平一人佇立門邊,順手便要牽他進屋。學生時代和盲生相處數年的經驗,我自然的伸出右手欲讓他拉著行進,卻發現這樣的動作,對不相熟人而言是極其陌生的;我立即改以雙手攙扶他進屋,彼此都在揣測對方的動作與反應。

認知,是靠長時間相處培養出的默契,就像陳公平和眾位師姊間如一家親的情感一般。



▲天涯共此情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美國加州大地震目擊記

◎多倫多慈青

一位全身髒兮兮,手上緊緊摟著一個破舊、沒有頭髮的洋娃娃
的墨西哥小女孩,出現在我眼前;孩子睜著無辜的雙眼,臉上失去童稚的笑顏……
如果不是這場浩劫,有多少人知道,一向被視為「人間天堂」的洛杉磯,
也同樣有被遺忘在暗角的眾生?

也許是愛上了加州藍藍的天空和白雲,以及亮麗的陽光吧!本應屬於北國--加拿大多倫多的我,卻被一種莫名的因緣緊緊地牽引,讓我暫時停留在大家口中所稱的人間天堂--美國洛杉磯。

每當凝視著慈濟美國分會靜思堂佛堂內的佛像,心中總是澎湃不能自已--望著慈目微垂的佛陀、手持淨水瓶遍灑甘露水的觀世音菩薩,心中很明白地知道:我又重回到「心靈故鄉」。

天崩地裂

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凌晨四點三十一分,一陣撼人的震動,硬是把我從睡夢中搖醒過來。先是一陣恐懼,躺在地鋪上絲毫不敢動彈;隨後在心中默念佛號,這一場空前大地震,也許又是貧苦眾生的一場浩劫啊!

大約五分鐘,我摸索著走向寮房的一樓叫道:「顏師伯,顏師伯,地震哪!」此時顏師伯已走到停車場,細心檢查瓦斯是否漏氣。向窗外望去,斷壁殘垣,一片狼籍,心中感到一陣莫名的酸楚……,此時,才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為何師公每每提及孟加拉、尼泊爾、大陸災情的時候,總是悲心哽咽。

第一波賑災

地震當天晚上大約六點鐘,黃思賢和陳建、潘鳴以及顏秋雄、辜思浩等多位師伯,攜帶了一百多瓶的蒸餾水入災區--北嶺。整個城市因為斷電而一片漆黑,就好像一座廢城,沒有紅綠燈,沒有商店的招牌燈,只有因地震而迸裂的玻璃碎落滿地。陣陣響徹雲霄警車鈴聲,夾在商店的警報聲中,街上只見一些待命而動的人,以及政府加派的國民兵(NATIONALGUARD ) 走動著,整個城市籠罩在肅靜的緊張氣氛下--由於深恐不肖之徒在地震之後,伺機發動攻擊掠奪商家物品,所以群眾與政府國民兵的制衡,形成一種天災之後的緊張對峙氣氛。

一位師伯熟諳北嶺區的大街小巷,因他的帶領,使得慈濟的救急補給隊伍,得以避開交通混亂及嚴重災區的隔離,而能將乾淨的飲用水,快速

、直接地送給留宿在公園的災民。師伯們搬水的搬水、看路的看路,完全沒有顧慮自己的安全,都以搶時間幫助災民為首要目的。直到晚上十一點,才結束我們第一波的救災活動。

回到寮房之後,我很自然的翻開日記本,寫下這令人難忘的一頁,試著記錄這世紀大地震為「人間天堂」所帶來的省思。深夜時分,空氣中的瓦斯味已逐漸散去,但這場大地震所帶來的後遺症,將不會因為時間的過去而消失,所遺留下來需要面對的問題,將是政府以及災民的最大考驗,同時,也是慈濟美國分會菩薩們最大的訓練機會。

可愛的慈濟人

第二天一大早,近三十位師伯師姑們在黃執行長的帶領之下,再次深入災區。我們今天前往RICHBRIDGE區探望一位會員--DORIS師姑。

我們先去接一位師姑同行,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們抵達時看到廖陳阿淑師姑,她不在意自己家中被地震震得東倒西歪,以及正在準備的早餐、正待整理的家具,卻捲起袖子馬上加入我們賑災行列。雖然自己也是「災民」,但仍樂觀地願做一個能幫助別人的人,她說:「比起他人,我很幸運了,因為有很多人必須在公園裏搭起帳篷,席地而睡;而我仍有車子、毛毯可以禦寒。」這就是慈濟人可愛的地方!

DORIS師姑更是可愛,我們剛到她家的時候,她左手拿著衛生紙,右手用手背拭去流在臉頰上的淚水,淚眼婆娑地告訴我們她的恐懼。望著她家龜裂的牆壁、塌了一半的浴室以及碎裂的玻璃,我們可以想像她的恐懼,全家大小因害怕餘震危及已傾塌的房屋而在前院搭起帳蓬,可是因為深夜的低溫,又迫使他們全家移回室內,在客廳打地鋪。但當DORIS知道我們是來慰問受災者以及幫助居民整理環境時,她也自告奮勇地帶領我們到鄰居家,一一詢問他們的需要。此時,她已破涕為笑地說:「出去走一趟之後,才知道我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而且,我的損失還算是少的啊!」這不就是善解的人生嗎?

「請您們把熱水爐扶正。」

「可不可以再請您把我的鋼琴推回去?」

我們那些可敬的師伯們個個捲起袖子,推的推、整理東西的整理東西,一點也不在乎被人家呼來喚去的「發號施令」,誰說「富貴學道難」?知難而行,正是慈濟人的一大特色啊!在彼此的慈心帶動下,每一個人都走出了自己的豪華美宅,進入鄰居家裏,也走入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小窩--愛的世界。

全面動員

第三天一大早,「加州賑災緊急

籌備會議」,在各位師伯、師姑連夜奔相走告之下,各大隊長、中隊長集合在交誼廳內準時舉行。在一個多小時的緊鑼密鼓討論下,完成了賑災方針草案,各組積極進行細節討論。

在下午六點以前,所有該草擬的大方針、計畫,都匯總回來,顏師伯通宵加班,到凌晨五點中文電腦輸入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式傳給全美各大支會、聯絡處;效率快速,賑災訊息的傳遞就在大家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下,圓滿完成。所謂「就地取材,自力更生」,都在大家身上實踐了出來,明明白白的展現在眼前。次日,我們一行人遠至 TAHITIAN 和LOS OLIVOIS 兩處汽車活動房屋集中地發放慰問金。地震所引發的大火燒盡了近六十戶的汽車房屋,所幸無人傷亡。當我們在發放慰問金時,災民雙眼顯露驚魂未定的恐懼,直教人心酸。當我們輕拍他們肩膀時,他們淚如泉湧,緊緊抱著我們,在聲聲的THANK YOUR (謝謝)聲中,拉近了東方與西方因為文化與空間隔閡所造成的距離。

只記得 MR. PAUL 發紅的雙眼,淚水透過他厚厚的鏡片,不聽話地在眼眶中打轉,這位老先生頻頻用他那陳舊而粗糙的花格子襯衫,拭去爬滿臉上的淚水,我們的手緊緊互握著,真心期望慈濟的愛可以溫暖他冰冷的手和心。

成住壞空

站在那一片被大火蹂躪過的汽車房屋中,看到融化的鋁罐、燒焦的冰箱,無不示現人生的無常、成住壞空的道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深深體會只要把握當下,剎那即是永恆,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

此次世紀大地震對加州所造成的傷害,可能在短時間內不易恢復,因此經初步商討後,決定先走向街頭勸募籌集賑災款。只見近二百位志工,個個捧著「愛心箱」,都珍惜與美國朋友結緣的機會,每看到一位客人從超級市場出來,就有二、三位志工向前說:「請伸出您的援手!」偶而有五分錢、一塊錢(合台幣十元、二十五元)投入愛心箱時,他們都會滿臉笑容,行九十度鞠躬禮說:「謝謝您的愛心,謝謝您!」每一次的微笑、鞠躬作揖,並不因為來往的行人只捐五毛、一元、或者一百元的支票而有所分別;尤其是從早上十點就一直堅守崗位到下午四點的 AMY ,在活動結束之後清點善款時,以興奮的聲音加上燦爛的笑容報數字,令人感受到每個人的歡喜,就好似擁有了全世界一般。每個人的心,透過這些因震災而受苦的眾生,更加緊密連成一顆心,而這一顆心正隔著太平洋與遙遠的花蓮那一顆菩薩的心,相互輝映。

那晚,室外下著傾盆大雨,思及露宿的災民,執行長思賢師伯眼中的淚光、哽咽的聲音--「體貼上人的心」「辛苦一點也值得」在在令我們動容,滴答的鐘聲似乎在空中停滯。「外面下著大雨,我們有房屋遮雨,有床鋪、棉被可以禦寒,可是在公園夜宿的那些嬰兒們,沒有乾的尿布可換,沒有足夠的毛毯可用,沒有水可以洗手,導致大人、嬰兒生病,也沒有藥吃。」誰能想像:身在人間天堂的美國,怎麼也會有如此堪憐的景況呢?

實物發放的時候,有的一家有六、七個小孩,雖沒有像尼泊爾小孩腹脹如鼓,但臉上、手上都沾滿泥土

,衣不暖身;許多跟隨父母非法移民來的墨西哥小孩,睜著無辜的雙眼,沒有任何笑容,眼神呆滯地,似乎沒有任何希望。當他們接過我們手中的毛毯時,眼神交會的那一瞬間,我看到了他們眼中綻放的一絲光芒--那原本應是屬於一般家庭中幸福小孩應有的燦爛。

一位年輕的母親,老遠看到我,就請一位鄰居的小孩充當我們的翻譯,原來她大約八個月大的嬰孩,因為重感冒咳嗽、流鼻涕、嘔吐,等了三天,仍不見紅十字會的醫師前來,看到我們時,誤以為我們是醫師。當時我手中雖握著義診中心藥局的藥,可是我不能給她的嬰孩吃,因為美國的法律不允許非醫護人員施以醫藥,那種愛莫能助的心情,令我好難過!多麼希望我有很多尿布、很多食物,並在他們感冒的時候,能夠給他們藥吃--我真的不忍看到那種失落的眼神,也真的不忍見到全身骯髒、手上緊緊地摟住一個已破舊、沒有頭髮的破洋娃娃的墨西哥小女孩……。

把握當下

眾生平等,又有誰知道,被視為人間天堂的美國,也同樣有生活在暗角的眾生?尤其是那些沒有身分、不諳英文、沒有經濟來源的非法移民;經歷這次災難,誰也不知道,他們未來所要面臨的困難有多少。

來到美國洛杉磯已有一個半月了,從森林大火之後的滿目瘡痍,到一月十七日的六點六級世紀大地震,讓我真切的看到世間萬物的成住壞空。昨天的華廈美屋在一場大地震後,頓成今天的一片廢墟;昨晚的山腰別墅,一場大火之後,或人或屋,面目全非。世間事物何能免於無常?這一切的一切,沒有永恆,只有當下的把握啊?誰能保證明天的我們,不會成為在公園裏餐風飲露、席地而住的災民?誰能向我們保證,下一秒鐘我們仍能做一個能幫助別人的人?所以「把握當下」,時時刻刻善用生命,即是惜緣,而能珍惜每一次的緣分、善結每一次的好緣,這正是慈濟的真善美境界啊!

(編案:根據慈濟「重點救災」原則,美國分會數度深入災區實勘後,擇定以洛杉磯地震震央附近的聖塔克拉瑞塔市為重點救災區,元月二十六日己發放慰問金及物資,二月五日慈濟義診中心派員前往為災民進行義診,並連續數次租借活動澡堂,為災民服務。)



▲校園清流

永恆的心靈之約--慈青冬令營心得分享

◎王慧芝

短短六天的冬令營結束後,踏上歸程,
行李飽飽的,心裏滿滿的,肩頭也重重的;
儘管如此,腳步卻比來時更堅定、穩實。因為我知道:
從現在開始踏出的每一步,都將考驗著我的「心」……

伏於案前,良久良久……,我溢滿胸膛的感觸、感恩心情與心得,四面激盪,不知如何落筆……

衷心感恩這殊勝的因緣,讓我一顆浮盪已久的心靈,終於找到歸宿。

自在,但少了「踏實」感覺

從國中參與童子軍活動開始,便確立了「以服務為目的」的人生觀,然而,在漸漸成長,碰觸人事愈益複雜的年歲中,許多社會現實冷酷的層面,卻使我開始退縮、開始懷疑:從前一直相信的單純、真理,是否太過天真?

於是,大一新鮮人的那個學期,就在自得其樂、獨善其身的「清心自在」中悠遊度過;雖然自在,但總少了點「踏實」、「重量」的感覺。每每於靜夜獨思時,忖度生命的意義,而愈陷迷惘。

一日,終於鼓起勇氣,寫了封信到花蓮靜思精舍,懇求讓我有到這兒尋求解惑的機會。在此之前,因為讀過上人的智慧法語,我隱隱地相信:我心中的理想世界就在這裡--花蓮,慈濟。

接到恂師父的回信,是燃起心中那股希望與信心的根源。信中告訴我:可以「回來」精舍幫忙,參與志工服務。我彷佛是一位出門在外,久未歸鄉的遊子,內心感到徬徨孤寂時,接獲家人來信的激勵,內心的一股火,重新燃起。於是開始詢問火車班次、預售票時間,並且存錢作旅費;心情一天比一天興奮期待著。

這裏,流露恬和寧靜之美

有位好友說,花蓮是她第一眼就愛上的地方,她以「鍾靈毓秀」四個字形容這裡。在慈濟護專的六天活動中,我一直領略著好友所說的這分靈秀之美。除此,慈濟世界的這個大環境,還自然顯示了恬和、寧靜的美。記得上人曾說:「寧靜最美,安定最樂」,來到這裡,對這句話有了最深切的體驗。

從前,我常常懷疑:求知、學習,真是一件非常喜樂的事嗎?而在營隊六天的生活中,我真真正正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時時刻刻、每一分因緣際會的人、事、物,都蘊涵了深刻

的道理,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值得我們用心學習。無怪乎上人一再地期勉我們要「多用心」!

還記得到護專宿舍的第二天,與室友的家長聊天時,她說:「上人說,我們要隨時保持『初發心』,因為『發心容易,恆心難』啊!」她的這句話,給我啟思良多--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正是如此?一再立願、下決心,卻又一再懈怠、懺悔同樣的過錯?看看自己,因成長而視野漸廣,反讓心蒙上塵垢,且愈積愈厚,當下慚愧不已。恂師父講課時也提到:我們要有純真的赤子心、獅子的勇猛心與駱駝的耐力,在慈濟志業上精進不懈。此番話更深厚了我對自己的期許。

結緣,為自己多立鏡子

這六天來,每一天、每一堂課、每一分、每一秒,我由師姑師伯的現身說法、教授們精彩的課程、工作人員無私地辛勤服務、同學間坦誠摯愛的關懷……中,學到好多好多。

黃永存師伯從社會現勢的病態切入,勉勵我們以清涼心觀之,並且要以「善解」的心,與人廣結善緣。楊田林老師的人際溝通與表達課程,對我們與人交流的技巧上,頗有幫助,也點醒了我們常忽略的一點--只聽到對方言語上的表相呈現,卻忽略了包裝下真正實相的涵義,此亦呼應了上人常說的:要「用眼睛去聽」,注意他的表情、肢體語言,聽出他潛在的真正聲音;「用耳朵去看」,聆取他的語調、情緒,看出他內在實相的心情。總之,凡事要「多用心」!楊老師也告訴我們:與人結好緣,真正是為自己樹立更多面的鏡子,透過各個不同角度的反射,才能更清楚、更完全的認識自己;這亦說明了人群良性互動的重要性。

可愛的周元師伯講「真善美的人生」時,點了一句:「努力的程度不如努力的方向」,因為我們很多人都在「努力」做著錯誤的事。想想,可不是嘛!他又說:「對自己有幻想的人叫『愚』;對別人有幻想的人叫『癡』。」這對我來說更是當頭棒喝!久久以來,竟未曾察覺,自己就是這樣一個「愚癡」的人,反倒偶爾還會自尊自大,真是愚癡不智啊!

心靈,在慈濟深深扎根

假若沒有林碧玉師姑一堂「甘願做、歡喜受」的課,解說慈濟創業初期所遭逢的種種困難,我可能不容易體會到前人的腳步,走得是多麼艱辛,而只會看到今日輝煌的成就。

走在護專氣度恢宏的建築迴廊間,看著用洗石子舖成的柱子,心裡想:這一顆顆細碎的石子,可都是上人帶著無數有心的人,用血、用淚、用汗,一點一點舖陳上來的呀!我輕輕柔柔地撫著這片園地中的一石子、一玻璃、一花、一草,心中滴下了眼淚……。師姑還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這一段路雖然走得辛苦,雖不免遭遇到有些人士的不體認、不諒解,但只要「有心」,找到路,就不怕路遠。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決心,我為尋求心中的道路而遠從台南跑來,這條路,這個家,我找到了,而且深深地,扎根了。

充實,而後敲破,從而解脫

在鄭石岩教授所談的「禪--如來之美」一課中,我們不僅聆享了一場豐富的「美」的洗禮,對於鄭教授為我們「解脫」得自在一段,更有所感。

就知識分子而言,書讀得越多,往往容易被這一層知識團團包圍而執著,陷入文字障,跳脫不出。教授點醒了我們:好好地飽食一餐,然後消化它,並將它排出去;亦即:多充實之後→敲破它→解脫。在此之前的充實是很重要的,倘若沒有這一層包圍,何來「解」?「脫」什麼呢?再者,所謂的「敲破」、「解脫」,即是不執於理論,而能由生活中身體力行去深切體會,如此才能真正達到「事理圓融」。

在家裡,媽媽也是一名佛教徒,皈依淨土宗法師,她曾告訴我:慈濟修的是人天福報,而非臨終一念往生西方淨土的法門;意即許多人認為的:修福不修慧。對此,我在游祥洲教授所講的「宗教與人生」一課,及恂師父所上的「悲智願行」一節中,也找到了答案。

師公上人常說要「藉事鍊心」,將煩惱轉化為智慧,並且在每一個當下都要守住心念,念念分明,如此,自然不怕在臨終一念時不能攝心。況且,游教授也講到:影響我們往生後的歸處有三種力--「業力」、「念力」及「願力」。我們在此為善,積功德財,即善業;修持念力,不僅在念佛坐禪間,更在每一分每一秒間;加上發願,是亦三者具足了。

高三時,曾有同學問我:最崇拜的人,是不是證嚴法師?當時我回答她:我讀過證嚴法師的《靜思語》,覺得言語淺顯,但寓理中肯而切要,幾乎一針見血,中庸而圓融,因此我相信他是位非常有智慧的法師;而慈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廣博大愛精神,則是我傾慕的理想世界。但是,這些瞭解畢竟只來自於文字,慈濟實際的生活,我未曾親炙,也不曉得這樣是否就算「崇拜」他。

其實,那時自視甚高,不肯輕易說崇拜,但今天,我卻要大聲地向所有人說--證嚴上人是我一生追隨景仰的尊者,在慈濟道上我將永不退卻!

歸家,踏出的步伐更堅定

踏上歸程,行李飽飽的;心裡滿滿的;肩頭,也重重的。但儘管如此,我的腳步,卻比來時更堅定、穩實、輕快!從晚會到圓緣會上,我流下了此生未有過的豐沛淚水,而藉由淚水,徹底滌除了人與人間的隔閡,滌清了內在的塵垢。我們--所有學員、工作人員,與師姑、師伯們,緊緊地擁在一起,相約在慈濟菩薩道上,攜手並行,共勉精進。

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著這些天來所學所受所感的點點滴滴,我的心,跟著腳步踏實了。我知道現在開始踏出的每一步,都在考驗、歷鍊著我;生活即道場,我謹記上人的法語,在每一個當下,用心體會、學習。

感恩這一切,願與所有人分享心得,並向親愛的同學們說:別忘了,我們共同的約定……。



▲學佛人的心境

送愛大本營

◎曾錦梅

「一個人的快樂不在擁有得多,而在計較得少」
--這是證嚴上人給我們的基本信念;
當一般人汲汲於名利時,慈濟人放棄名利的追求,
而去學習「送愛」,學習「愛人」的本事,
我想,這就是人生真正難能可貴的成功。

三十八歲那年,我參加了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不小,它來自鄉野,但逐漸走向社會各階層,近來更在全省、海峽兩岸、甚至擴展至全球,匯為一片廣泛深刻的人性溫室效應,它就是--慈濟功德會。

三十年思維模式的省思

七十八年暑假,我在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幾週都看到它--靜思語,作者為證嚴法師;當時我從未接觸過佛教及慈濟功德會,生性挑達的我,對「阿彌陀佛」之類的東西,直覺那是電影裡妻妾成群的軍閥旳大老婆賴以維生的囈語,壓根兒不想去翻它。

但,「靜思語」在排行榜上的時間實在是太久了,我想,既然它有那麼大的銷售量,是不是它掌握到某種社會脈動?這一深思,竟改變了我原本運作了三十多年的思維模式。

自我的實現始於「無我」

慈濟裡面的很多東西,都和一般社會表相所標榜的價值觀逆向而行。每個學校入學都要考試繳學費,「慈濟大學」卻免費向每個人開放;社會新鮮人找工作期待錢多事少離家近,慈濟的志工卻不遠千里自願無酬地走向每一個社會的暗角;當教育機關還停留在紙上作業時,它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完全以人本精神、以實際的行動,來提昇人們向上、向善的意願與信念;在時時標榜「實現自我」的女性主義抬頭的大環境裡,它卻呼籲女性以「無我」的大愛包容一切。

「一個人自我的實現始於無我」,這個觀念大大震撼了我,粉碎了我一向外求的價值觀,「我行我素」的習慣也因而逐漸改變。

身體健康的我,生就一對明眸,十幾年來一直克盡「教職」、「挑」學生的毛病、看自己的好處;在進入慈濟,「逆向洗禮」三年後,現在卻盡看到別人的好處和自己的缺點。

學習「愛人」的本事

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是英雄,英雄本該壯烈;而證嚴法師說:做一個普通人最幸福。我們有幸生在一個不必壯烈的年代裡,卻常在同時標榜物慾與雅趣的時空裡不上不下的浮沈,品味不出菜根素面的本然;證嚴上人的慈濟世界給了我們一些很根本的信念--一個人的快樂不在擁有得多,而在計較得少。當大家都汲汲於名利時,我們放棄名利的追求,而去學習「送愛」,學習「愛人」的本事。我想,這才是人生真正難能可貴的成功。

您說是不是?



▲學佛人的心境

春,就在這裏

◎慈暘

春節期間,跟隨上人到病房慰訪病患;當一些未能回家過年的患者,
感受到這分來自十方的溫馨祝福時,他們笑了,笑得那樣燦爛,那樣飽滿,
這滿室生命的花朵在春光的沐浴下,盛開得如此璀璨亮麗,這就是春的所在啊!

過年前夕,同學來電話,談到他春節安排了一連串精彩的節目,準備帶著妻小出國觀光遊覽,捕捉一下春的氣息,闔家度個愉快的年。

同學問我新春的去處?我說:「回花蓮精舍過年!」電話那頭的他語音忽然低黯道:「不好吧!那兒會有新春的氣氛嗎?」他關心的建議著:「忙了一年了,好不容易有個假期,應該到幾處觀光勝地走走才像過節呀!討個喜氣嘛!」

回家「過」年

我知道中國人最重視過年了,沾沾春的氣息,才有一種吉祥的感覺。只是,過節的方式可多著,不一定非得往觀光勝地跑呀!況且春節期間觀光區擠滿人,走到那兒,看到的都是人,有何觀光可言?

「人多才熱鬧,這就是『湊熱鬧』,喜事都是熱熱鬧鬧的,台灣不是有一句話說:『多人多福氣』嗎?」我這位多年的老同學,總是有他的一套說詞。

我沒讓同學的意見左右,仍然未改初衷,決定了我的去處。

當我步入精舍山門,沿途枝椏上竄出的青翠嫩芽,迎著初春的清新,展露無限生機,給人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朝氣;春,在枝頭上顯現芳跡。

進了山門,迎面而來的常住師父灑著一臉的笑容,熱誠和藹地相迎。在這寧靜聖潔的淨地,我不禁嗅嗅這泥土的芳馨;小草剛探出生命,毛茸茸的嫩綠,是大地懷抱中溫馨的一片,我看到春的存在,也嗅到了春的氣息,內心深處泛起一股濃濃的暖意。

燦然的笑顏

除夕當天下午,慈院籠罩著一片喜氣,好不熱鬧。大廳四周聚集著許多掛著點滴坐在輪椅上和臥躺在病床上的病患--原來是慈濟志工及慈青的學生們,正為未能返家過年的病患,舉辦團康和摸彩等各項節目。病患們歡樂的笑著、唱著,隨著歌聲鼓動雙手,和著樂曲節拍搖動著腳步;愉悅的歌聲、掌聲、歡笑聲,瀰漫整個大廳,他們暫時忘記病痛,也忘卻了思鄉的情愁,是那麼地快樂安詳。

當上人為病患遞上溫馨紅包並祝福他們時,他們的笑容是如此的飽滿燦爛,我彷彿看見滿堂的春光照亮醫院的每個角落;這滿室生命的花朵在春光沐浴下,盛開得如此璀璨絢麗,這就是春的所在呀!

上人永遠是那麼慈悲寬柔、體貼入微,他關懷在院裡過節的病患和留守值班的醫護人員。正月初一大清早,上人不辭辛苦出入每間病房,一

一為患者送上祝福與關懷,撫慰了病患「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愁懷;上人一聲聲的祝福,掃除了病患臉上的鄉愁。一位年邁的病患,在上人的撫慰下笑得一臉璀璨,高興激動地說道:「你們是好人做好事,活到一百歲……」老人感激的說著,並禮貌的直向我們道恭喜。

時時是「好時」

想著老人所說的話,李正富居士若有所思地言及:以前的他,甭說大年初一了,平日即十分忌諱到醫院探病,因為深怕沾上楣運。今年正月初一,他隨著上人走訪醫院,探望無數病患,心中反而歡喜自在,毫無掛罣。是啊!台灣不是有句俚語說:「無禁無忌吃到一百二十歲!」上人說:「只要你用歡喜心去接受任何事物,自然會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天天是春天呀!」

春節期間,隨著上人出入慈院,總是看到急診處趙凱主任及值班的醫護人員,忙裡忙外地為病患服務,從除夕到大年初四,急診處救治了一千五百二十八位緊急病患。美國分會執行長思賢居士,將特製的愛心別針獻給醫護人員,不只代表對他們的敬意,也在在肯定因為他們仁心仁術、由衷的付出,方能使得這麼多寶貴的生命重生。

院內貼的春聯書寫著:「彩光生暖春庭門」、「仁德仁心仁壽長,春風春日春光好」。是啊!在這兒,我看到病患原本慘淡哀愁的臉,變成了春光滿面的笑顏。我不由得想起一首偈:「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原來,「春」,就在這裡,又何需到處奔波尋覓呢!

踏出慈院大門,一眼瞥見院旁的幾棵樹,已是點點嫩嫩綠在枝頭,它似乎在告訴我:春,無所不在,只要你保持歡喜心,則日日是好日,天天是春天哪!



▲覺有情

出神與入化

◎林清玄

生活裡偶爾會有出神忘我的境界,
若能化入「無我」與「慈悲」,生活的修行,無所不在的。

看冬季奧運會的花式滑冰,常常使我為之震動。

那些選手,不分男女、不論國籍,個個都是如此美麗、優雅,他們完全由曲線而組成的運動,使人有一種圓滿的感覺。我常想,這種圓滿的感覺,不知道是多少汗水累積而成的。

除了圓滿的曲線滑行,最撼人的是跳躍,騰起在空中迅速轉三圈,精確無比的落地,臉上還帶著笑容。這使我想起奧運的十公尺高台跳水,正面旋轉三周,側體旋轉兩周半,筆直入水,只濺起些微的浪花。

偉大的運動員在追求巔峰時的精進力,以及比賽時專注的禪定力,失敗時的忍辱力,脫穎而出時的智慧力,是令人讚嘆的,恐怕在精進、禪定、忍辱、智慧的修持上,並不遜於禪師。

反過來說,修行者也應該有運動員的精神,不斷追求靈性的巔峰,永遠與自己的負面意識比賽,突破成敗的分別,開展智慧與觀點。

運動員與修行者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在「無我」與「慈悲」吧!運動員是出神,修行者是入化。

那麼我們可以大膽推論,一個偉大的運動員如果轉化了自我與悲心,開悟實在是舉重若輕的事。

世間的一切行業不也是這樣嗎?

我們在自已的生活裡,偶而會有出神忘我的境界,若能化入「無我」與「慈悲」,生活的修行是無所不在的。

詩與師

◎林清玄

生命的每一個界面,生活的每一種轉變,如果是不斷提昇了心靈,就是在邁入禪道。

讀《指月錄》或其它的禪宗典籍,裡面常有公案與故事。

其中最令我好奇的是,幾乎所有的禪師開悟時都喜歡寫詩,有的還寫很多詩。這就奇怪了,號稱不立文字的禪宗祖師,為什麼這樣愛寫詩呢?

讀《全唐詩》或者其它的詩集,也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凡是寫詩寫到極高的境界,都會有禪意與禪趣,像陶

淵明、王維、李白、白居易、蘇東坡等等,都有許多充滿禪味的作品,甚至被禪師拿來引為開悟的境界。

這是多麼有趣的觀點,到底是禪師開悟時寫的詩高呢?還是詩人臻至禪境時寫的詩高呢?

兩者不一定要比高,但兩者一定是相通的。

我深信寫詩是一種心靈的提昇,修行也是心靈的提昇,並沒有什麼區隔,一個詩人寫到進無可進,往往就入了禪境;而一個禪師在悟道時,往往是充滿感受與詩情的。

詩人因出神而入化。

禪師因入化而出神。

不只是詩吧!生命的每一個界面、生活的每一種轉變,如果是不斷提升了心靈,就是在邁入禪道。

這也是為什麼禪宗的故事與公案裡,禪師都是在行動中、生活裡開悟,很少很少坐在蒲團上開悟的原因吧!

禪師不必學作詩,自會有美感。

詩人也不一定學禪,自會有境界。

但是在很多境界的地方,能互相流動、互相照亮,到那時,「詩」與「師」又有什麼分別呢?

大佛的避雷針

◎林清玄

把蓋巨大佛像的金錢用來救濟那些在苦難、病痛與貧窮中掙扎的眾生,
一定比在佛頭上裝置避雷針要貼近佛陀的心吧!

春節的時候,我到南部鄉下幾個寺廟去參訪,發現台灣的大佛愈來愈多,高達十幾層樓的佛像到處都是。

有一天,我帶孩子去參觀一個新落成的大佛,有一百多公尺高。

孩子說:「爸爸,大佛的頭上為什麼要裝避雷針呢?」

我說:「因為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說:「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不然,佛為什麼會怕被雷打中呢?」

從那一次以後,我特別注意到所有的大佛頭上都有一支避雷針,這真是有趣的發現。

我們在拜的佛像、祈求保佑我們平安的佛像,自己也得提防被雷打中哩!

可見,佛像不是佛,有佛的心才是佛。

佛像不是萬能的,所以佛像需要避雷針。

人生是苦難的,所以很多人把佛像當成避雷針。

佛像不要蓋那麼巨大,佛頭上就不需要避雷針了。

人心不要那麼貪婪與高傲,人生中就不需要避雷針了。

而花那麼大筆的金錢來蓋巨大卻粗糙的佛像,那又何必呢?

我在想,如果把蓋巨大佛像的金錢用來救濟那些在苦難、病痛、與貧窮中掙扎的眾生,一定比在佛頭上裝置避雷針要貼近佛陀的心吧!



▲淨土人間

溫馨環保緣

◎張瓊齡

他們住在新莊,一聽說慈濟呼籲資源分類回收,就各自動員起來。
這群環保實踐者,有慈濟的委員,更多是會員;他們有老有少,有男有女;
兩年多來,因為共同的理念與行動,使原本不相熟的關係密切起來。
而這溫馨的「環保緣」,也讓原本瑣碎平常的人間事務,顯得這般與眾不同。

一年中,不知要遭遇多少人。一輩子所聽過的名字裏,不知有多少個會被人真正牢記。

有些人,在我們的生命中來了復去;有些名字,在我們的大腦記憶庫裏懸念又棄;然而,曾經一同經歷過的那些事、曾經攜手度過的那段時日,不會因為物換星移、記憶已淡,便成了子虛烏有。

現在,就要為大家訴說一些並不完全成為過去的記憶片斷--因為人兒都在,事兒還照做;要對大家提一串或許是全然陌生的名字--但也許碰巧,其中有幾個是你所熟悉的。

故事不完整,但事情是真正發生過的;名字不認識,但名字所代表的人,是一個也假不了。

新莊區.環保實踐者

許文昭、胡賣秀妹、張華珍、文張菊、許志宏、文耀榮、趙張梅花、陳春足、何麗文、崔振豫、吳玉專、賴中吟、林方淑女、黃陳碧鸞、張粉、張淑妹、蕭阿夏--這些人,彼此都有些關聯的,譬如說:許文昭和胡賣秀妹是一、二十年的老朋友;文張菊和文耀榮是母子;許志宏是林方淑女的房客;崔振豫和趙張梅花都是住在眷區;何麗文和許文昭是同事。

兩個名字,湊在一塊,產生一些關聯,看似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但浩瀚人海,寰宇蒼茫,何以這些人的名字,會在一處出現?會是因著什麼樣兒的事呢?

下午茶.大夥初相見

這是個周末下午,在新莊許文昭師姊家裏,有個午後的約會。

先到的三位女士,彼此客氣得很,互相勸坐、讓坐的。

胡媽媽--賣秀妹女士表示,她好多年沒到阿昭家裏來了。

儘管沒時間互相串門子,不過,彼此還是經常碰面的,起碼,為了資源回收的事兒,一星期得碰上一回。

女主人還在忙,茶几上已經擺上幾色水果,她再端出三兩樣小茶點,「圓仔湯還在爐子上熬著。」話說完,她又進廚房忙去了。

平常,大夥兒也都這麼聚會嗎?

「哪有?這是頭一次,兩年來,大家各做各的,從來也沒聚會過,今兒個是託你的福。」再從廚房裏出來的時候,她這麼說著。

「說起初做那時候,可真是辛苦。阿昭就用一部買菜用的小拉車,裝那些她從垃圾堆裏撿回來的東西,我先生實在看不過去,就買了部三輪車給她。」胡媽媽回憶道。

現在,那部三輪車已經功成身退了,還靜靜靠放在巷弄的角落,做為一個集中點,供街坊鄰居置放可回收的紙類、物件。

「我住在公寓二樓,只能運用樓梯底下的小空間來儲放。」一提到環保的事,原先的生分就沖淡不少,張華珍也敞開了話匣子:「要經常保持整齊呀,咱們使用公眾的地方,不能讓人家起反感的……」有時候乘著樓下鐵門沒關牢,小貓小狗溜進樓梯間拉屎拉尿,張華珍見了也一併處理掉,「說真的,要是從前,怎麼敢哪?怕髒都來不及了。」

林媽媽--方淑女還靜靜的,並不主動搭話,待許文昭說起,現在大夥兒用來充當回收車的二手小貨車就是林媽媽捐出來的,她也還是淺笑而已。

這時候,門鈴嚮起,一口氣湧進一批人。

思想起.昔日初發意

人一多,就得圍坐起圈子了。

第一回照面,可得把彼此看仔細。

「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自個兒悶頭做,後來,在外邊活動久了,老是聽說咱們新莊的那裏有某人也在做,那兒又有誰,據說也是慈濟人……,於是,我一一去拜訪,這才彼此認識,合在一塊兒。」這一群環保實踐者,只有許文昭一人是慈濟委員,其他的都是會員,他們多半自慈濟道侶上讀到或從旁人那兒聽說慈濟在呼籲資源分類回收的事兒,就各自動員起來了。

其中有好幾位是眷區--五守新村的居民。

「趙媽媽」張梅花女士,每天凌晨三、四點鐘,固定到派報中心幫忙,派發完畢,有多餘的報紙,最後都歸她處理。當她介紹過自己的名字,隨即有人歎道:「原來是『梅花』,難怪做起事來不怕冷也不怕雨的……」

五守新村是由一幢幢林立的公寓群組成,樓房與樓房間的柏油馬路平直寬敞,並規劃了社區居民專用的休憩公園,相較起社區外頭嫌擁擠的舊市容,可謂別有洞天。走在這個社區裏,不由得教身在其中的人感到賞心悅目,倒不是擁有豪麗的外觀--事實上,每幢公寓都是素樸得緊,幾無紋飾,造型也是最不起眼的方方正正;但是,走進了這裏,眼目所及,除了萎落在地的黃葉之外,遍地見不著一點兒垃圾。想是在社區居民潔身自好之餘,並有熱心人士隨時眷顧吧!

文張菊便是熱心人士之一。平素師兄姊們操作後卸下的棉手套,也是她發心一隻一隻洗個雪白的,「她真的不簡單哪!」許文昭說道:「丈夫中風臥床十年了,她把他照顧得妥妥貼貼的!」此外,她的兒子--文耀榮也在一年前加入環保工作的行列。

新血輪.流注新氣象

「來來來,吃點兒湯圓!」女主人招呼著。

甜湯熱呼呼的,周邊的人氣也暖烘烘地。

聚談的人群又加入兩名成員--曾秀滿小姐和她弟弟。「曾小姐很能幹哦,她自己開廣告公司,還自辦了一份新莊地區的刊物……」許文昭和曾小姐新近才認識,是透過做環保的因緣。「她說想在刊物上報導我們這批人……」這份地方刊物流通已有三年,內容除了原有的工商服務,曾小姐希望能夠增添溫馨感人的真實故事,在蒐羅題材的過程中,有人向她推介了這批慈濟環保團。

「看到許阿姨他們的做法,真的很感動……」她說。

「你們看這個人!」許文昭指了指許志宏,「他才發心呢!為了做環保,竟然從三重搬到新莊住!」

許志宏是慈誠隊見習隊員,除了自己努力地增進對於慈濟的認識,也積極地想引介他人來認識慈濟,而投入資源的收載工作,這是他所採取「自覺覺他」的途徑。「每天從三重往返新莊,太浪費時間、精力了!恰好『林媽媽』有空房子,希望我能搬過來……」原來「林媽媽」方淑女希望藉由積極熱心的許志宏,帶動自己的兒子從事利益眾生的事。

「我告訴你哪,許志宏屋裏所有的『家當』,全是我們從垃圾堆裏撿回來的,一應俱全哪!」許文昭得意地說。

自有許志宏和文耀榮這兩個年輕小伙子加入,由許文昭領銜的這批環保娘子軍,才稍得喘息的機會。

「老早知道我媽媽在做這事,不過那時候沒太掛意。」文耀榮和許志宏是哥倆好,兩人差不多同時投入這項工作,這一年來,經常連袂出擊,「我自己開設電腦資訊中心,工作時間較具彈性,有空就出來幫忙。」許志宏一星期上班五天,通常,逢到周六他們兩人一大早便開始幹活兒了。

「我們年輕人來做這件事特別有意義,年輕人常常放不下身段……」文耀榮提到目前在新莊從事資源回收的慈濟人,年齡層多屬「祖母級」,且缺乏男眾成員。

心底事.說予知遇聽

「老菩薩來了!」門鈴再度響起,進門的是大家口中的老菩薩--賴中吟女士。

「老菩薩,汝今年幾歲啊?」我問。

她用手指比了「七十二」。

「伊是客人(客家人),昧曉(不會)講台語啦!」旁人告訴我,她也不懂國語,不過,勉強能聽懂一點台語就是了。

這時,始終保持緘默的「林媽媽」方淑女倒是開口了,她提到自己過去身子多病,曾發願行利益眾生之事,但無力布施金錢,適逢上人呼籲資源回收,使她得以投入、滿願。

隨著各人的故事流傳開來,大夥兒的心緒也輕鬆了起來,人們不再拘

謹地圍坐,轉而三三兩兩地交談著。

胡媽媽說的是心中的隱憂:「社區的管理委員會正蘊釀著要把守望相助亭拆掉,這個亭子向來是我用來儲放回收物的倉庫……」好不易才和社區居民建立起共識,大家也都養成習慣把資源集中在這兒,她真不願意見到一切付諸東流。

陳春足原本下午還得到美容院上班,但她寧可少賺點兒錢,「心中歡喜較重要!」平日,逢到需要她支援的時候,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她說,最近樂生療養院也有個回收點,就是她去收載的。

許志宏得意地張揚著他在前兩天考上駕照的消息--為了資源收載工作,非考上不可呀!

眾人公認的「大姊頭」許文昭這時又說話了:「咱們以後啊,該這麼多聚聚才是!」天天都有應接不暇、要求前往收載的電話,教她陀螺似地團團轉,早已不知休憩閒暇為何物。

「待會兒,咱們散會後,得趕緊幹活兒啦,要不,又得『趕暝工』啦……」才一會兒輕鬆,您瞧,她那股不知哪兒來的充沛精力又竄出來了。

也就是這一股無形但源源不絕的力量,讓這一群本是不大相干的人,變得關係密切起來;也才讓這些原是瑣碎平常的人間事務,顯得這般與眾不同。

「看腳下」--關於許文昭

◎張瓊齡

「有天晚上,都快十二點了,先生告訴我,剛才他在路上碰見阿昭,『她像隻猴兒似地,還在垃圾堆那邊扒呀扒的……』」胡媽媽說。

風雨無阻,全年無休

「她哦,我們都好怕她,真的,她那股衝勁哪,年輕人都趕不上。」「有一次啊,碰到下雨天,我心想,這下可以休息一回了吧?沒想到,她雨衣一穿,照樣是搬啊、抬的,那天風雨那麼大……」張粉說。

「許阿姨,真的是沒話說,從前我和文師兄還沒加入的時候,多靠她一個人力撐……」許志宏說:「我們做,也多半是利用星期六、日放假的時候,她可不是,每天早上四、五點就開始做,做到上班;下班後,料理好家人的晚餐,差不多七點左右,又接著做,做到十一、二點是常有的事,她真的是風雨無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的!」

陳春足師姊則道出了一個「小祕密」:「你不知啦,伊以前哦,水甲一蕊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