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1993.07.01 高雄漁業廣播電台今起多時段播放上人法音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一日

九時半,上人在慈院第一會議室召開基金會例行策動會議。出席者有大陸五位藝術家及許常吉、朱鴻章建築師等多位先生,大家針對紀念堂的內部設計做研商與溝通。大陸藝術家並提出藝術設計草案,由林凡先生作解說報告,直到下午五時,會議才告結束。

自今日起,高雄漁業廣播電台開始播放上人的開示,提供在海上作業的漁民及大陸沿海居民能有機會接觸慈濟,及聆聽上人的法語;這是慈濟世界廣播除了陸地的廣播網外,又邁向海上廣播網的第一步。

▲隨師行記

1993.07.03 李明亮教授獲聘為慈濟醫學院首任院長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三日

今天是慈濟醫學院、醫院及護專董事會召開日。

在第一屆第五次醫學院董事會上,基金會正式聘請李明亮教授為慈濟醫學院第一屆院長。李教授原任慈濟醫學院籌備處主任,不論是硬體的建築設備或軟體的人才延攬,都快速步上軌道,呈現一片蓬勃朝氣。預計明年招生後,將使慈濟教育志業跨上新里程。

緊接著召開第二屆第九次慈濟綜合醫院董事會,會中曾院長表示,慈濟醫院已受國科會評鑑通過,今後可以申請研究經費補助,這是對慈院具有學術研究功能的一項肯定。慈濟醫院從啟院至今,一直秉持上人的理念,以減輕病患苦痛為唯一目標。在短短七年中,軟、硬體設備上都有顯著的進展,由最初十五名醫師、一百張病床及四十位護理人員,發展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名醫師、六百五十張病

床及五百位護理人員,醫療服務在質、量方面均不斷提昇。

在護專第二屆第五次董事會上,上人讚賞張校長這幾年來對護專校務的付出,而歷屆護專同學畢業後受到社會人士的肯定,校長領導有方,功不可沒。護專校舍已逐漸興建完工,預定將來可同時容納學生三千多名。上人期許董事們繼續護持,藉由四大志業實踐服務人群的使命。

▲隨師行記

1993.07.04 以「精進」、「恆常」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四日

宜蘭地區委員回精舍展開一日精進。上人於會中開示:「『精』為不雜,『進』乃不退。精進之外,還需發恆常心。」「信佛,就是相信佛陀的人格是崇高的、智慧的,佛陀的行為是聖人的行為。而信佛的人有二種:一種是學佛的人、一種是拜佛的人,拜佛的人不一定是學佛的人。拜佛念佛也有二種,一是口唸,一是心念。口上的「唸」是習慣性,有的人甚至一邊「唸」一邊造口業,這只是表面上的「唸」佛;而心中的念佛,是心中時時刻刻都存有佛陀的慈悲。」了解「理」是一回事,能夠「行」又是一回事,上人期勉大家能解行並重,信佛一定要「學」佛,身體力行去表現佛陀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

早上,一對父母陪著欲出家的兒子來請上人開示。上人示:「當初佛陀為探討人生生、老、病、死的苦從何而來,為解眾生苦而放棄名利地位出家修行,並非為了個人了脫生死而出家。」「正信的佛法是:不論出家與否,都要先學做人,在人群中修行『六度』,人格成,佛格即成。佛教經懺也是教育我們做人的方法,除了體悟經典含義,還需身體力行,否則只是『口』悟而已,心還是在凡夫境界。力行經中的『理』,才能啟發良知,發揮良能。」「菩薩道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亦即是成佛之道。菩薩清淨的愛不是口號,而是真正在人群中力行;脫離人群,無行可修。要和眾生廣結清淨緣,實實在在地把佛陀本懷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隨師行記

1993.07.05 吳伯雄部長肯定慈濟活動促進社會產生良性循環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五日

晨,暑期第一梯次大專志工在精舍座談,自我介紹後,上人開示:「心中有愛、有善念,而能身體力行者,就是菩薩。佛心是大慈悲心,是將愛毫無保留地付出。凡夫心多自私,捨不得付出愛。我們要超凡入聖做聖人,就必須以最誠摯的心及誠正信實的態度,對人群付出。」「做志工也就是以誠懇的心對待病人、教育病人,視天下長者皆我父母,幼者皆我弟妹;人傷我痛,人苦我悲;能夠敬老惜幼,就是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也就是替自己造福。」上人叮嚀大專志工們將慈濟精神帶回去與家人分享,讓人人了解付出的快樂。

隨著一系列「尊重生命」的活動,使慈濟與更多的人結下法緣。今天,內政部吳伯雄部長偕同夫人及二位

公子來花蓮頒獎。受獎人員包括曾志偉先生、洪祖杭先生、張小燕小姐和十六個企業團體。吳伯雄部長在致詞時表示:「慈濟的活動對社會具有正面的影響。在活動中,人人相互關懷,面露笑容,呈現一片祥和。只要多接觸此類活動,將促使社會產生良性循環。」

頒獎後,一行人在慈院用餐,曾志偉等人與上人談及有關老人問題。上人表示,「除了靠政府辦好老人福利之外,提倡三代同堂亦是解決老人問題的一大良方。須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孩子放學回家後能有老人家照顧,老人在家也可安享家庭溫情,社會問題就會減少。而要達到三代同堂的理想則須由教育做起,期願所有慈濟人能以身作則,率先做起!」

▲隨師行記

1993.07.07 志工應以「誠心」面對困苦眾生,力行慈悲喜捨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七日

大專青年志工,紛紛利用暑假東來,使精舍內外處處呈現一股朝氣,上人喜見這些未來當成就的菩薩,告訴大家:「慈濟也是菩薩的訓練場;心量大才能付出關心與愛給天下眾生。你們第一步要學習的即是付出慈悲與愛。」

有大專青年參與居家關懷時,對貧病交加的人生苦相震懾而充滿感慨。上人示:「要以誠心來面對困苦眾生。病苦的人若體會到你一分真誠的心,就有打開心結的可能。所以我們心要守在『慈』與『喜』中--以歡喜的心去令他快樂;並且藉由力行服務來拔除他們的痛苦,這就是『悲』與『捨』。世間如洪爐,要禁得起鍛鍊,才能將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大專夏令營的幹部們整裝待發,上人再度加強他們心理建設:「做事要有不光喊口號,而能帶頭投入的擔當。慈濟大家庭是菩薩的訓練場,大家要珍惜因緣,培養清淨法親之誼。當志工不要有分別心,應避免對投緣者就依依不捨的心態。放下有色彩的迷情,保持清淨的友誼,才是『覺有情』,而能『甘願做,歡喜受』就是覺悟,這是做事的首要理念和原則。」

「以前我們說把握時間,事實上,時間並無法把握,只能讓人使用;善用時間者,就能成就事功。」上人期勉大專志工人人發揮人生「使用權」。

▲隨師行記

1993.07.08 天主教廷安霖澤樞機主教的佛教慈悲之旅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八日

加拿大分會負責人何國慶師兄,一早陪同加拿大「世界日報」社長簡武雄伉儷及友人一行五人來訪。上人感謝世界日報固定刊載慈濟訊息,讓身在海外的華人也能認識慈濟精神。

名室內設計師姚仁祿先生在王端正先生及李憶慧師姊陪同下入精舍,上人請姚先生和五位大陸藝術家互相研商紀念堂設計方針。

十一時,天主教廷宗教協談委員會主席安霖澤樞機主教,在馬天賜神父、外交部歐洲司葉爾展先生的陪同下,蒞臨精舍,上人欣喜恭迎。

安主教謙遜的表示,此行是想來多聽上人的談話。上人言:「各宗教

之間的名稱雖有不同,但目標一致,都是在散布『愛』;天主教說廣大的博愛,是懷抱對所有人類的大愛;而佛教稱為慈悲,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樣都是為了使眾生快樂安穩,同樣是要啟發人人內心的愛,使得大家的身心輕安自在。」

上人提到慈濟四大志業起於「慈善」,而促成此因緣,得感恩天主教三位修女的助緣,因為她們當年的質疑:「佛教的慈悲這麼無微不至,但到底做了些什麼社會工作?」而點醒上人將佛法落實在具體的社會工作上。

安主教等人在精舍和上人共進午餐之後,又言談片刻才離去。

▲隨師行記

1993.07.11 麥克傑克森家族專程來邀上人赴美領獎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一日

美國JEMS企業集團副總裁王崇信先生,與慈濟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師兄,於今日陪同國際巨星麥克傑克森的父親約瑟夫傑克森、母親凱薩琳傑克森、二哥傑梅傑克森等人,專程前來邀請上人至美接受傑克森家族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上人喜見有朋自遠方來,表示:「宗教的本質即在救世,而奉獻更是宗教家的本分事。」除了感激傑克森家族的盛情邀請,上人並向他們解釋慈濟所作所為,向來是無所求的付出,不求獎勵,祇求歡喜自在,「得到大家肯定就是我們最大的獎勵。最後上人邀請他們參觀精舍和參加今日的全省委員聯誼會。

下午,聯誼會上嘉賓雲集,有傑克森家族、大陸五位藝術家,和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返國的各地聯絡處負責人。凱薩琳傑克森女士對此盛況表示驚訝,她說:慈濟的種種和她們的機構相類似--目標都是為世界人群服務。

林凡教授覺得慈濟是「人人參與、人人動手、人人平等的團體」,劉藝傑教授則希望「慈濟精神能在全世界發揚光大,在大陸開花結果。」

▲隨師行記

1993.07.13 例行發放日,大陸藝術家參與藥師法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三日

「不論外在的天氣多麼炎熱,諸位菩薩若時時存有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惜福五種心態,定然能夠保持內心的清涼。」時序漸趨溽暑,上人先為志工開出一帖清涼劑,勉眾人心境莫隨天氣的燥燠而轉動。同時,這五種心態,也是上人為志工指出的五種觀照法門--從現在起,上人將要從志工們的晨間報告當中,檢驗大家是否能夠在醫院裏,實際運用這五項法寶自度度人。

又逢每月例行發放日,林凡等五位大陸藝術家入精舍,觀看本會發放情況,並參與整場藥師法會拜經。與慈濟人、慈濟事接觸的時日漸增,藝

術家們便越發覺得這項要在紀念堂內,以無聲藝術手法展現慈濟精神的設計工作之困難度,然而,隨著對慈濟世界的日益了解,也愈增加了他們用心投注的程度。

拜經後,上人隨即對照顧戶的阿公阿婆以及來自台北三百多位會員開示。上人提起,在晨間志工報告時,大專青年曾說到,有位三十多歲懷孕六、七個月的婦人,自身罹患肝癌,已出現腹水現象,她為了腹中孩子的健康著想,忍耐著不服止痛藥、不打止痛針,寧可獨自承受被病魔啃蝕的痛楚。該婦人於一個多月前住進慈院時已肝昏迷,這些日子以來,她一直在等待「兒子」能達到一千兩百公克的安全體重,再剖腹將他生出,「這位媽媽,她寧可忍住一己疼痛,也要讓孩子住在她肚子的保溫箱裏。」母愛的浩瀚偉大,令人感佩!

「在宇宙這所大學裏就讀,對每個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張白紙,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篇文章;在生活裏所遭遇的人事物,即是這篇文章的內容。在宇宙大學裏,不分老少,大家都是同學、同修,所學習的是共同科目--人生本性的啟發。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年輕人敬重年長者的經驗,是謂『敬老』,年長者愛惜年輕人的才能,此為『尊賢』。」上人勉示眾人。

思賢居士明日將返美,是故緊緊把握臨行前的這段時間,親炙法益。對於上人婉辭傑克森家邀請,無法親自赴美領獎一事,難免令對方感到失望,但無論如何,上人始終以「全力做好該做的事」為至要。不過,傑克森夫婦不辭勞頓親自來台邀約,一片誠摯心意,上人乃委請李明亮教授夫人--廖雅慧女士代為回覆一封感謝函,交由思賢居士帶回轉致。

午後兩點一刻,九十四位身披棕黃袈裟、赤足的小沙彌,在十餘位法師帶領下,前來精舍參訪。原來,這是由一位旅台的泰國法師,專為台灣孩子所發起的一項短期出家活動,期望在為期三十天的出家生活中,能讓孩子們接受佛法的薰陶。這項活動已進行了十多天,成員大多是來自本省北部的中小學生,原有一百三十五位報名參加,活動期間不斷有人因不能適應而中途退出。負責帶領、輔導的法師們為讓孩子們能夠多看、多感受,遂安排了參訪活動。

上人告訴小沙彌們,這段「出家生活」,為的是學習佛陀的愛心,效法菩薩的慈悲,將來返回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個乖孩子。目前,慈濟護專也正進行著「兒童學佛夏令營」,上人建議大家不妨前往參觀,相互交流一番。

自韓國來台求學的成文法師,為本會翻譯的韓文版慈濟志業簡介已大功告成,另外受慈濟文化出版社委託翻譯的韓文版「靜思語」,則進行了三分之二。法師今日前來表示,希望在學業告一段落返國後,能夠承繼著慈濟的精神弘法;他並發願有朝一日能建立佛教青年中心以教化青年人。

▲隨師行記

1993.07.14 孫震部長讚許慈濟人的作為,是善行的表率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四日

晨,志工座談近尾聲,適逢國防部長孫震一行七人來訪,上人遂邀請部長對眾人致辭。

孫部長表示,社會上有許多人想做善事,但是,大家要找到一位真正足以信賴的人,才能夠放心地把力量奉獻出來。他讚許慈濟人所作所為,堪稱善行的表率。

當年,慈院硬體建設較原定進度提早半年完成,然而,缺乏了醫院的靈魂人物--醫護人員,則醫院仍舊不能發揮救人的功能。當時林洋港先生獲知慈院境況,便代替慈濟向台大提出建教合作的議案,而台大方面在三天內便做出定奪,教上人放寬懸宕的心緒。今日,與當時擔任台大校長的孫震先生首度見面,上人心頭那分感激依舊不減當年。稍後,孫部長應上人邀請,一同前往慈院參觀。

這趟屬於私人拜會性質的慈濟之旅,由於部長要趕飛機北返,重點式地參訪了醫研中心、健診中心、血液透析室、心導管室、內科ICU後,便在眾人的歡送下離去。

九時,上人轉往招待所探訪五位大陸藝術家。林凡先生展示數幅從大陸帶來的得意書畫作品,自謂,從前的畫風較低調、黯淡,今後,他將嘗試抱持著「歡喜心」來作畫。這段日子以來,五位先生、女士為了設計工作上的需要,必須不斷地、多方地感受並探討慈濟世界種種,然而,涉獵越深,他們也越被慈濟的魅力所吸引,希望大陸上也能夠有慈濟的分會,將人們內心美善的精神與力量予以凝聚,做有效、恆常的發揮。劉藝傑先生說:「這趟回去,我感覺自己不再只是代表西安人的一分子,我以為自己是代表一個慈濟人,回到大陸去。」

今天是全省教師聯誼會聚集的日子,南部地區的教師及家眷兩百餘人,已於昨日抵達,並於今晨朝山入精舍;北部、新竹地區七百名教師們也在今早陸續到達。午後,上人前往紀念堂對教師們開示。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成品,經由在人群中彼此成就的過程,被塑造出來。不管過去人家如何待你,或是你們的老師是否曾經用心地教導過你們,一切都已成過去了;當然,人家對你們的好要永遠感恩,對你們不夠好的地方則要放下。期望你們的學生能夠比你們當年受到更好的教導。」上人強調,孩子們需要後天的培養,只要老師多用一點心,他們就能夠發揮天真無邪的愛。

台北建安國小林老師、五常國小駱老師,巧妙地運用「靜思語」融入教學,促使學生、家長、老師本身三方面同時有所成長;而台中大鵬國小盧

春安老師、屏東大同國小尤振卿老師的學生們,在面臨重新編班、畢業等關卡,皆因依依不捨,不願與老師分離,而約定了日後將定期聚會,再一起上「慈濟課」。老師們運用愛啟發孩子的「悲心」,用智慧啟發孩子「捨心」的結果,是「孩子們出了不少力量,幫助慈濟蓋醫學院。」上人表示,慈濟醫學院是一所擁有小學生參與興建的大學。

「為人師表者,要很珍惜這個身分;身為老師的眷屬者,則應該感到很光榮。」上人對於教師有著深切的期許,鼓勵教師們一定要善盡良能。

聽聞那位身罹肝癌又懷胎六甲的婦人,已於昨日自然產下一名九百多公克重的男嬰,上人去看望這位偉大的母親,並赴小兒ICU探視她的孩子。隨後前往復健室鼓勵患者,詢問他們各自復健的程度。

驅車到達護專行政大樓階前,但見若干輔導人員正搭飾戲台,庭前也擺設起一張張矮桌充作攤位。原來,這是為今晚兒童學佛營的「廟會」活動做準備。孩子們此刻則齊聚在頂樓佛堂,跟隨德宣師父吟唱三皈依。上人佇立於門外聆賞,不忍打斷,片刻後,一行人轉赴宿舍區探看大專夏令營活動情形。

▲隨師行記

1993.07.15 成立骨髓資料庫,匯集有心人士是首要條件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五日

「昨天,我在慈院護專一小時的停留,便看見了四種不同形態的生命。」上人表示,復健室裏所示現的,是「無奈的生命」。昔日生龍活虎、操作自如的軀體,而今已不聽使喚。有些人努力復健,能夠使機能有所回復;有些人即使付出再多時間、體力,也只是讓機能不再繼續退化而已。小兒ICU裏,是嬰兒們「無助的生命」--六個多月大的胖妞妞被送來時已是植物人;九百多公克、全身皮膚泛黑,身軀如巴掌大的早產兒,身上插的點滴管比他自己的手指還粗;兔唇的孩兒,一生下來,就注定往後要動好幾次整型手術,才能擁有正常的外觀……。在護專參加學佛營的小學生,他們無憂無慮,充滿生命的活力,一個頑皮的孩子要動員兩三個大人去追逐,真是「活潑的生命」。而在護專宿舍參加大專營的學子、在醫院服務的大專志工,則是讓社會充滿「希望的生命」。他們透過吸收、實踐,學習如何以菩薩精神,投入社會人群。

台大醫院陳耀昌醫師,為鼓吹國內建立骨髓資料庫之事來訪上人。上人表示,不論是哪家醫院或哪位醫師主事,只要有充分的把握、足夠的資源,則慈濟很樂意在能力範圍內吸收相關的常識、資訊,再以平易的方式對眾呼籲。然而,倘若要由慈濟主其事,則仍有許多條件需待具足,最基本亦是最首要的條件,即是匯集有心

人的投入。「骨髓在人的身體裏,也是生命之泉,絕不能夠讓愛心人士捐了卻沒有發揮功能。只要有願意全力奉獻的專家前來,只要他真是為人群而投入,慈濟願為這樣的有心人奔走呼籲。」

十一時許,八十多位學佛營的小菩薩齊聚中庭聆聽上人開示,也向上人「秀」一下他們吸收到的靜思語。

▲隨師行記

1993.07.16 慈濟教育特色在於經由愛的付出,凝聚人文思想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

晨語時間,上人提起部分參與大專夏令營的學員、工作人員,乍然脫離了習以為常的冷氣房,一連數日處在堪稱煮日煎沙的天候下,紛紛出現中暑的情況。「大自然的環境變幻無常,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應有心理準備,隨時拿出毅力適應種種狀況,以接受境界的磨鍊。」

連日來的新聞報導指出,美國密西西比河泛濫造成跨越數州的水災,所及之地猶浸泡在水中,損失逾兩百億美元,居民日不可缺的水、電,全然停止供應;前天日本北海道大地震激起海嘯,吞沒、毀壞了船隻,損失慘重尚無法估計,「這些人平日生活在所謂的人間天堂,一旦天災降臨,能否承受?以風景著稱於世的北海道,終也經不起天動地搖啊!」人生如此無常,然而,有始以來的凡夫皆在迷惑中度日,渾渾噩噩。「來到人間,要立定志向,發心定下這一世為人的德行,在人群中好好付出;離開人間,無德可修。」

八時一刻,大專夏令營全體學員進大殿禮佛,上人為眾簡短開示後,即展開一天尋根之旅活動。

台大病理科教授蘇益仁先生,今晨為慈濟醫學院人文課程設計事宜,入精舍與上人會談。蘇教授目前擔任慈濟醫學研究中心顧問,並兼任慈濟醫學院籌備委員,過去也曾擔任慈濟醫學院獎學金評審。

對於現行大專院校內所施行的通識課程模式,能否達到培養、啟發學生成為良醫的目標?是值得關注探討的,「就慈濟功德會本身而言,並無『非怎麼做不可』的包袱。當年慈濟體察到地方上的需要而建慈濟醫院,立意是為救病人;今日的慈濟醫學院,亦是為了源源不斷培養以救人為職志的良醫而成立。」上人再言:「在我年輕時代,社會上普遍的教育水平沒現在高,關於教育理念也沒有太多高論調,但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起碼有些基本的生活倫理,而這些倫理信念,是真正被視為本分事來實踐的。」上人認為,在鍾靈毓秀、適合朝文教藝術發展的花蓮地區辦學,並不需要一味承襲國內現有的學術環境課程設計的模式,或是追隨現下大專院校盛行的學風,「由慈濟來辦教育,是希望基於一種經由實際付出『愛』、服務人群的過程,所凝聚而成的人文思想、人文環境來涵養學生。這也就是

慈濟人文課程的特色。」

十時四十五分,乘大專夏令營學員還在上課,全體輔導爸爸、媽媽與負責幕後工作的慈青們把握時機,向上人報告本梯隊活動某些不盡完善之處,以期在往後的幾個梯隊裏予以修正。

午後,上人赴總管理中心參與例行會議。會後,往醫學院建築工地巡視。即將在明年招生的慈濟醫學院部分工程進度,已準備朝地面第二層興建。

陳蕙民師姊帶完了一梯次的兒童營之後,緊接著要轉往大專營任輔導媽媽。上人詢問她現下北部地區資源回收的進行方向。陳師姊表示,各區域的著重點不盡相同,她在板橋帶動起回收行動之後;也接著朝向加強「環保生活化」理念的推動。環保不能只停留在回收行動階段,根本之道,是要過一種具有環保觀的生活,才能減少不可回收的垃圾、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陳師姊另向上人報告慈濟人與板橋地方法院合作輔導受觀護少年的進行狀況。上人慨嘆,教育工作預防重於一切,對待孩子應自始用心啟發、培養孩子的善念。上人並指示委員參與外界各種活動要量力而為,避免「為度眾生,反被眾生轉」。

▲隨師行記

1993.07.17 以感恩承接前人成果,付出清淨大愛啟迪後人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七日

早晨八時許,上人到達慈院先赴總管理中心分別聽取三位副總執行長簡報。王端正先生提到,關於大唐西域記拍攝一事,大陸方面亦不乏有心人士願意配合,有待進一步接洽研討。由中國信託發行的蓮花卡,目前已發出四萬張,按比例每月約可提撥十五、六萬元捐入本會。另外,中國信託方面亦準備主動邀集數家給予蓮花卡持卡人折扣優待的百貨公司,當持卡人至該公司消費時,該公司亦能提撥一定比例的基金捐入慈濟。

暑期第二梯次大專志工隊及第一梯次大專夏令營,今早聯合在慈院二期講堂舉行結業儀式。九時正,上人進入講堂主持典禮,並對在場大專學員、志工及輔導爸爸、媽媽、工作人員開示。

面對著這些「可愛的菩薩們」,上人不禁回想到,自己也曾經如此年輕;然而,在時代情勢的催逼下,在經歷了人生的坎坷之後,由不得那個時代的青年不早熟。自少年、少女年歲就要負起家中的責任,人人也都必須勤奮努力才能求得溫飽。

「我經常說,人在福中要知福,由於父執輩的努力促成了社會的富裕,才能讓你們在好的環境中成長;大家應以感恩心承接前人的成果,付出清淨無染、無所求的愛以啟迪後人的心性,是謂『承先啟後』,亦是歡喜妙法。」隨後,由上人點燃心燈,大專青年們人手一盞,薪傳綿延。不論學子們初來時的心態如何,各人在學校裏研讀何種科目,如今有緣於此時空同在宇宙大學中同修,彼此學習、成長與分享,從部分同學心聲的披露,可知與一週前的心境已不可同日而語。

登上一時十五分北上自強號列車,上人與隨行弟子們又展開本月的外出行腳。在花蓮車站的月台上,前來送行的大專青年、委員,身著輕便T恤一字排開,揮手道別。

經過兩個半小時持續的奔馳之後,步下車廂放眼所及的,是一簇簇眼熟的藍衣人群--台北委員已在月台上恭迎上人。

四時四十分,上人方在台北分會

六樓會客廳坐定,即與幾位甫於昨日自第一梯次兒童學佛營歸來的小菩薩們閒談活動心得,聆聽他們學得的歌曲;四時五十分,進入地下樓與教師聯誼會的成員見面。每月第三個星期六下午,是北部教師聯誼會的定期聚會,適逢上人今日蒞臨分會,眾人便期一聆法語。「諸位在一生中,也僅僅生養幾個孩子,假使能夠以關愛孩子的心來教育學生,則此生之中,就如同擁有了千百個孩子。」上人云。

晚膳之前,僑商劉春園先生向上人報告赴幾內亞比索探勘情形。目前,全世界僅有七個國家與該國建交,我國是其中之一。劉先生表示,當地學童極缺乏學業文具用品,若能募集一批紙張、鉛筆等用品與其結緣,將有助於他們的學習。

台北分會將於八月份試辦「快樂兒童精進班」,大體的架構乃參照台中分會的模式建立;黃寶桂師姊欲發心提供班媽媽們的制服,今晚特攜來一套成品由上人過目。白色的領口、袖口襯著深藍的衣身,穿起來顯得朝氣蓬勃。

黃文欽居士伉儷與委員廖芳美一同來拜見上人。廖師姊明日將赴美定居,她打算在美國拓展慈濟志業。師姊僑居地在西雅圖,上人指示可就近與加拿大分會多聯繫合作。

黃文欽居士原是經由妻子的因緣進入慈濟世界,而一旦認定目標後,他即全心投入,腳步反倒是後來居上。前陣子師姊因宿疾病灶猶在,又開始接受中醫針炙治療,黃師兄則驚覺自省,是否因自己未體貼關照師姊,過度急於公眾事物所致?

上人慈示黃氏伉儷:「在來到世間擁有人身之前,種子已定。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心態,都是每個人各自的因緣,這是屬於『正報』--依過去善惡業因而感得的果報正體;另有『依報』,則是依附於正報,與之相應的大環境之共業共緣。今生你們能夠相互吸引結為夫妻,自有過去生的因緣,應當彼此扶持共創家業。明瞭正依二報的區別,用歡喜心承受,莫將正報與依報相混淆,而一味自責。」

▲隨師行記

1993.07.18 每一天,都是感恩的開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八日

晨,一位自美回國的委員偕先生來見上人,將婆婆最近往生的奠儀捐給慈濟。這位委員的先生一歲喪父,由寡母茹苦含辛教養長大。他們婚後婆媳感情融洽。最近婆婆往生,她的先生雖然難過,但學佛後已知死亡是再生的開始,於是舉行了莊嚴肅穆的佛教儀式葬禮,並將奠儀廿六萬湊足五十萬捐給慈濟。

李宗吉夫人陪同一位甫喪夫的小兒科醫師來見上人,她的先生七十四歲往生,她不斷自責沒有好好照顧先生。上人勸慰:「不要過度責備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照顧好任何一個人的命;往生就是有往才有生,死是生的開始,應該要祝福他。你年紀也大了,應放寬心,把身體養好,不要用感情綁住他,同時令兒女也不放心……」

十時四十分,上人到講經堂巡看北區慈誠隊精進佛一後升座開示。上人言:「共修是精神、力量的凝聚」。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上人喜見眾人能善用時間、生命,用功精進,走入清淨的慈濟世界,堂堂正正過個好人生。

「繞佛的目的是要訓練心、口、身如一,學佛者講究微細行,須時時要求自己符合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的佛門威儀」;「凡夫心被境轉,學佛者應以心轉境,打坐的目的無非是要調息養氣,使身心健康,應反觀觀自在,才能達到輕安的境界。」中午,上人並親自示範「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的過堂行儀。

「人生的富有不在物質,而在有愛心。所謂愛心,就是要懂得愛護好自己的心,要不怕辛苦,奉獻人群。真心付出,內心就能常保無限歡喜,生活就能得最大的快樂。」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上人進一步強調:「快樂的種子是一顆福因,生命來來去去,什麼都不能帶,只有這顆種子永遠跟著我們,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舉手投足無不是業,千萬要謹慎小心。」

五時卅分,台北市長黃大洲帶來一幅蓮花攝影作品贈予上人,並表示市府將在松江公園舉辦一項「台灣的自省」攝影展,展出的最後一幅就是蓮花與上人的照片,希望在台灣工商發展面臨重大考驗的關鍵時刻,藉由蓮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及慈濟與上人的啟示,產生一種象徵性的淨化力量,以提升工商發展。黃市長當晚並出席北區榮董會,應邀即席演講。

七時卅分,參加今年第一梯次慈濟青少年夏令營的小朋友,在講經堂表演「普天三無」及數首慈濟手語歌,並一人背誦一句靜思語,加上一段自己親自做到、體會的故事,證明「我做到了吔!」活潑的童言舉止令眾人會心地笑。上人在一旁觀賞,不時莞爾,欣賞完畢時表示,他最近經常受到這些慈濟小菩薩及大專志工的震撼,也受到這些小朋友們的「教育」。八、九歲的小兒就知道「愛不是口號,而是身體力行」,講話如對禪機,確是後生可畏。唯一的缺憾就是:這些孩子不太會說閩南語。

上人表示,很感恩有機會與榮董們共聚一堂。「每天早上一踏下床,就感恩仍能面對四大志業;感恩有這麼多護持慈濟的人;感恩志工到慈院的付出;感恩委員們自慈濟邁出第一步至今,二十多年來毫無退轉,非但在苦難的眾生間搭起了愛的心橋,也引進了榮董,使慈濟得到一股更大的力量。更感謝各位榮董們無所求的付

出……,萬心歸一心,使得四大志業得以順利進行。」

「發心容易恆心難,慈濟即因能得到大家恆長的護持,相互交融在一起推動志業,才能有今天。」上人希望大家繼續護持,矢志推動志業,互相關愛、互相鞭策,使慈濟清流順暢地流入各角落不斷淨化人心,讓每個人都能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

▲隨師行記

1993.07.19 修行如種稻,要好好培植心田的稻苗,拔除稗草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九日

晨,美國在華醫藥促進局會長阿姆斯壯伉儷,在李明亮教授夫婦陪同下,前來台北分會拜會上人。

去年九月首度前來花蓮慈濟本會參訪的阿姆斯壯伉儷,曾參觀過慈濟的紐約支會,昨(十八)日並先前往花蓮參訪,對慈濟的作為表示讚歎及肯定。該組織原設於大陸,民國卅八年遷來台灣成立駐華辦事處,經費完全由善心人士樂捐而來。成立之初也是從一人一個鐵罐存錢助人開始,性質與慈濟頗為近似。目前該組織每年以一百萬美元專款從事醫、藥專業人員培訓、交換教授,同時在美國唐人街華人聚居地施行義診等相關業務。他們計畫結合中研院、衛生署的力量,支援醫、藥資源缺乏的開發中國家,希望慈濟也能參與這項國際援助的工作。上人表示,只要慈濟做得到,將會儘量參與;也希望該組織在醫學院成立後能提供更多醫藥訊息,協助慈濟醫學院發展。

五位大陸藝術家即將返回大陸,一早特來向上人道別。談及自六月十五日來台迄今,在慈濟的所見所聞在在令他們感動。上人期勉他們回去後,在各自居住的北京、西安、武漢,將慈濟精神發揚光大。

中午,上人抵達台中,簡餐過後,即到講經堂聆聽聯誼會中師兄、師姊們的現身說法。自稱與婆婆、小嬸處不好、心中裝滿垃圾的陳金花師姊,敘述接觸慈濟後決心認錯、縮小自己,而能與婆婆、小嬸盡釋前嫌,相處和睦的轉變。幼年貧苦的李正富師兄在吃苦受委曲後卻能發好願而有今日的成就,他勉勵眾人應一、禮敬諸佛,尊重人人;二、懺悔己過;三、多聞妙法。周白雪師姊則敘述自己在移民加拿大後,遇到是非而痛苦如歌仔戲中的「苦旦」,但在當地師姊的勸解下,非但能原諒是非人,且能主動關懷周遭人事,物慾心降低,而能快樂的做好事。李錦源師兄則因敬謹奉行上人的「普天三無」,化解了卅四年來念茲在茲,非報復不可的世仇,更將一塊父親與那位世仇合買的土地奉送給那位世仇的兒子,真正做到「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有緣才能結一家親」,上人開示,有緣才能成為一家人,大家應好好惜緣;而人與動物不同之處就是懂得回報父母恩,慈濟十戒的第十戒為「孝順父母」,即希望慈濟人努力回報父母,具備孝順的道德觀才是真正的人生。做長輩者則應該以身作則尊重、孝順老人及友愛同輩,能身行孝道其實就是在教育子女。

對於李錦源師兄的以德報怨,上人更是讚歎,「戲棚上有什麼樣的人生,棚下就有什麼樣的人生」,二個月前方發生過的真人實事擺在眼前,正是活生生的警惕。上人表示,上一代的愛恨情仇、冤冤相報造下的惡因,引來果報累累現前。愚癡的人不斷造惡因、結惡緣。而李居士能以智慧的良能,將兩代的仇怨一筆勾銷,在提起智慧的一念間惡緣立即消滅,這就是所謂的「立地成佛」。

上人並提醒眾人:「在境界現前時,一念間能發揮良能就是智慧,也叫覺悟,覺悟者就能立即解脫。許多人急於修行、解脫,而現世卻滿身煩惱、仇怨難了;如此期待往生解脫絕不可能。」

上人強調:「恩是最純良的種子,要常存恩情的感念;怨則應立即消除,否則惡念會像稻田中的稗草一樣迅速吸收養分,很快取代稻子,佔滿心田。因此,修行一如種稻,要好好培植稻苗、拔除稗草,時時記得他人對我們的恩,即時消除怨恨與惡念,如此修行才能進步。」

二時許,美國萬佛寺宣化法師的弟子六人,在數位委、會員陪同下前來拜會上人。同行中有人問,他在美國曾夢到上人,不知是真是假?上人答道:「夢當然是假,但人生原本就是真真假假,要保持清淨心,不要為假象所惑。」

又問:如何才能隨時保持清淨心?上人答道:世間本清淨,是人心造成污染,人應先自我要求,照顧起心動念,不要去污染世間。再問:出家前,應做什麼準備?上人答:對宗教先認識清楚,進而透徹了解--自己為什麼要走出家這條路。

上人關切地問候宣化法師的健康狀況,七十六高齡的宣化法師目前身體違和,但仍甚為操勞辛苦,上人表示:「法師弟子眾多,做弟子的應珍惜這分因緣,多多為他分憂,好好發揮功能。」

晚上,台中榮董聯誼會召集人沈文振先生帶其公司十多位高級幹部來見上人,希望對慈濟能更了解、多參與。上人慈示:人生有三業,即職業、事業及志業。職業是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各憑專業、本事,為生活而工作;事業則是職業之大者,投資讓許多人可以有職業,創造就業機會。但人生若只為職業及事業,難免覺得辛苦、茫然,難體工作及人生真正的快樂何在。唯有以誠以正的「志業」者,能以志願、誠懇的心,愛自己的工作、愛自己的事業,以志業的精神投入職業工作,則會發自內心喜歡自己的工作,而不會覺得辛苦;職業、事業能穩定,則家庭就會幸福、社會就會祥和。

▲隨師行記

1993.07.20 「原諒」之後,進一步還要「感恩」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日

一早,值班的師兄、師姊們來向上人請安,並團團圍坐,與上人話家常。

上人稱讚李錦源師兄近來的改變,更讚歎他以「普天三無」化解冤仇的睿智,真正是「我做到了耶!」李師兄表示,他被瞋念束縛半生,委實過得痛苦不堪,並提及該事件中的許多巧合,及他對往昔仇家之子的心態所做的臆測。

上人則進一步訓示:「不要再想了,以免想入非非再陷自己於自營的煩惱中!你做到了『原諒』,但還欠『感恩』,想想看,依你以往習性,若你父親的財產在你的手上花掉,那豈不更罪過,所以你還要感恩他們父子哪!」

七時四十分,上人前往南投,向師公印順導師請安,回程並轉往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探望住院的委員。

午後二時,上人出席中區委員精進會,諄諄提示慈濟精神與修行精進之道:「佛陀在世說法四十九年,前四十年是說人間的方便法,一直到最終說『法華經』時講真實法。慈濟志業亦是以方便法契入真實法,福慧如雙足,需平衡才能走得穩健順利。」

上人指出,委員勸募就是修心、結好緣之時,也是破我執、滅我相的修行。除了自己發心捐獻,還要有耐心去成就別人,讓大眾知道這畝十方的福田,而勸募真正的目的是匯聚愛心,能勸募、能濟貧教富,是成為委員的第一步。

「道心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來的」,上人期勉大家:「在團體中應以『和』為貴,凡夫世間難免有煩惱是非,要在群體中藉事鍊心。大家不妨藉自己家人修行,對家人溫柔善順、原諒、善解、包容、感恩成習慣,就是修行的開始。這就像佛陀以方便法引導眾生進入真實實相,把凡夫的錯誤觀念、習氣革除,顯露出清淨的本性,則自性三寶自現。」

「人生最怕心不定,時常想從頭開始。需知『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要時時精進,朝正確的方向不斷成長,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心境每天在六道中不斷輪迴!」最後,上人再次期勉全體慈濟人,不但要做到「善用時間、把握生命」,更要拿出修行者的心「惜時、惜緣、惜福」。

晚間,上人出席台中榮董聯誼會,靜聆多位榮董的心得分享及林智慧委員、洪素貞老師的演講。

▲隨師行記

1993.07.21 修行首在自我清淨,勸募意在匯聚愛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七時廿分,上人召集委員、慈誠隊及台中分會工作人員,做北返的行前叮嚀,並提醒擔任志工者要多運用智慧,付出愛心的對象非只病人,更應擴及病人的家屬,尤其是有些老人雖然子孫滿堂,卻無人願前去照顧,他們一生打拚為的就是子女,但是老來生病卻落得孤單落寞的晚景,心中淒涼可想而知,志工要運用智慧引

導眾生孝道。

「一個好委員可以淨化無數會員」,此外,上人又再三叮嚀推舉人才應謹慎,「勸募主要是募『心』,修行則是要清淨自己。凡夫心多變,需以智慧去感化。」

接著,由工作人員及委員、慈誠隊心得報告,所有夫妻檔也都分別上台現身說法,其中有歡喜、有感恩、有懺悔、有讚歎、有包容,許多夫婦間平日因含蓄而未曾表達的,而今在上人面前互吐衷曲、互相讚歎、懺悔,大家真情流露,表現出慈濟大家庭的坦誠無隱。

上人希望往後大家仍應互相鼓勵、彼此教育,今後,每月例行的台中行腳,北上那天的早晨將是「感恩的日子」,讓慈濟家庭交融。

近十時,上人啟程,繞道達宏法師處稍事盤桓後北返。

中午在三義用餐後,對當地會員隨緣開示,鼓勵大眾互相成就善念,讓彼此的福緣持續不絕。上人並希望當地的小孩都能學客家話,以免母語文化流失。最後,在當地委、會員以客語唱的「普天三無」歌聲中,上人踏上歸途。

▲隨師行記

1993.07.22 只能投票,絕不拉票,是慈濟人必須堅守的本分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劉藝傑夫婦今天即將返回大陸,一早就偕同其他三位大陸藝術家來台北分會見上人。上人語重心長地表示,慈濟二十多年來只知道埋頭做事,並未留下有形的圖像,希望大家多了解,把慈濟世界的真善美用筆具體的展現出來,最重要的是將慈濟的種子散播到大陸。「我等著你們回來!」

一位委員曾發願一天勸募一人加入會員,因而造成許多煩惱。上人指示:「修行的目的就是在專心盡力,勸募不要有數字觀念,不要變成一種壓力,只專心盡力就好!」

上人關心今年慈濟獎學金評選情形,十時卅分,至五樓欣賞參加藝術類組獎學金角逐的作品後,與文化中心工作人員討論即將出版的「慈濟年鑑」。

下午,經營雷射唱盤影碟生產生意的榮董張金丁,帶工作人員來裝置多媒體設備,放映給上人欣賞,並為上人說明功能及運用,俾作為日後紀念堂多媒體工程設計的參考。

傍晚,上人巡看頂樓佛堂工程後,一位慈誠幹部向上人報告基隆的慈濟精神研討會計畫,並提及年底的選舉。上人再度強調:做慈濟志業一定須「守本分」,慈濟人只有投票的本

分,絕不能去為人拉票或從事任何與競選有關的活動。

晚間,一位委員帶一婦女來見上人。這位婦人敘述她結婚十年來與先生相處由愛生恨成仇,已達水火不容的程度。上人示:「不要恨了,有恨就有仇,有仇就會造業,越造業就會越痛苦,所以恨來恨去還是自己造業受苦。做人要實際--多寬諒別人就是自己的福,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壓迫、拘束、懲罰自己;過去的事就把它忘記,要祝福他!」

▲隨師行記

1993.07.23 一切唯心,垃圾也是人類欲望製造出來的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三日

晨,一委員帶領某券公司老闆的母親來見上人,這位母親滿臉愁苦,為了兒子罹患癌症而哀傷不已。她自稱自己可謂世界上最好命的人,唯有兒子的病是人生中唯一的缺憾。兒子也怕她煩惱,她卻由不得自己不煩惱。上人慈示:「生命的毅力要他自己發出,醫師與你都只能為他助緣,你要把心放開,不要掛心在單一的定點上。聚光鏡照久了會燒焦;又像種樹,雖然需要水分與陽光,但曬太多太陽、澆太多水,不是焦死就是淹死。生命依業而來,母子連心,妳煩惱,他會更痛苦,為了他,你要把心放開,把愛心擴大,發揮慈心,才能使他放心、快樂,進而發揮出生命的毅力與病魔對抗。」

九時,上人主持北區委員精進會時表示,現代社會是佛教中所說的「賢劫」時代,眾生多有貪欲、瞋恚、愚癡,需有賢人出世化導。「每個人根基不同,也具足不同的機緣,人人均能成佛,都能發揮救人功能,因此,人人都應自我尊重、自我珍惜。」「一切的功德、修行、道業、學業以及人生的成功,都是時間的累積,要積極使用時間、使用生命。」「能循規蹈矩守好慈濟的十戒,就能成就好家庭、好團體、好社會以及好人間。運用智慧的方法--亦即『妙法』,去使用時間,發揮生命功能,則我們也是賢劫千佛之一。」上人並強調委員的培訓工作大家要多用心。

午膳後,上人與由藝人彭恰恰領隊而來的「明星棒球隊」隊員座談。上人感謝藝人們參與尊重生命活動的盛情,並說明慈濟緣起及佛教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想,希望有心人士能有志一同,一心一志共同建立一個好的臺灣、好的人生。上人並希望藝人們能多拍富教育性的影視節目,以便給下一代正面的啟發:「打出球場上的全壘打還在其次,能打出人生的全壘打才重要。」

二時卅分,復興電臺總臺長甯午康先生偕新聞組長趙正華女士來訪,上人對該臺能長期提供時段播出「慈濟世界」節目銘感於心,特向該臺全體成員致謝。

中研院研究員盧蕙馨陪同正在做臺灣環保研究的美國波士頓大學羅伯韋勒教授來見上人,請教上人環保理念。上人答道:「佛教說『一切唯心』,心靈創造一切事物。生態環境決定於人的心態,垃圾、污染也是人類慾望製造出來的;有製造垃圾的心,就會製造出垃圾來。」

上人表示:「佛家講慈悲、慈濟提倡尊重生命,對象均不只及於人類,而含納動、植物及一切物命。環保不是口號,而是要身體力行,海外慈濟人常帶動中國城做打掃清潔運動、國內也動員了很多心力共同來愛護這塊土地,做資源回收。總之,對於一切資源:惜它,要善用它!」

三時許,上人出席臺北地區委員

組長、幹部會議表示,慈濟現階段的重點工作是要鞏固委員精神、提升委員的品質--凡慈濟人均應隨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念和行為,以無染的愛尊重生命,服務眾生。

三時四十分,上人隨緣對會員開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時、空具足才有如此的機會見面,他並舉三月前心肌梗塞卻幸運獲救的林宗明師兄為例,說明人生沒有所有權,鼓勵大家積極地善用時間、使用生命。

晚間,上人出席外語隊共修,詳細闡述「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等人生八苦,並指出,我們生活的人間在佛教稱為「娑婆世界」,意指「堪忍」的世界--需堪受忍耐;但所謂「成佛在人間」,人間雖苦,卻可使人體悟深刻,要成佛一定要在人間成就。

「諸位既志同道合欲推展慈濟志業,要將佛教精神生活化,即需抱持『超越的人生觀』,凡事不計較,要能善解、包容、彼此感恩,才能超凡入聖,也才能成佛。慈濟若人人能有這樣的觀念,自然能將美好的教育在人間推動。」

上人並說明歷史應真實才珍貴,希望大家積極地使用時間、生命,將發生在我們周遭現代的感人故事翻譯成外文,把慈濟的歷史建立起來。

▲隨師行記

1993.07.24 環保的生活觀,給予下一代惜福的觀念及愛的教育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晨,榮董李正富率公司近十人拜見上人。目前他的公司員工每天清晨都會在工地集合,將靜思語抄在白板上共同研讀分享。上人開示:靜思語不但要抄在白板上,更要抄在心版上,要時時用心,才能日日精進。

八時卅分,上人對台北分會全體員工開示:委員們抱持志業精神,披星戴月地奔走於菩薩道上,長時間付出,而員工們有福走在菩薩道的中心,搭起志業與菩薩道侶之間「愛心的橋樑」,更應該將職業的理念提升為志業,將志業精神投入職業工作,甘願做、歡喜受。

十時卅分,上人應一組委員之請座談,就她們平日在勸募、濟貧教富工作上的困難一一提出就教於上人。上人悉心指點,並強調:「難得走上菩薩道,大家應自我鞭策,勿使時日空過。」

午後二時卅分,上人參加懿德母姊會的年度總檢討及心得分享,上人言:「佛陀為苦難的眾生倒駕慈航,我們則為苦難的社會來做慈濟。」「真正愛的教育是要啟發孩子的良知、發揮本有良能的愛,而最終的目的則是使她們能以行動感父母恩、感眾生恩。」

上人表示,明年的懿德媽媽還要增加,今後也會有完整的培訓,希望大家能不斷自我歷鍊、自我培訓,在日常生活中及思想行為上不斷清理自己、不斷自我成長,更上層樓。

晚間,十八組委員及培訓委員、會員組成的環保志工,報告他們的工作成果,難能可貴的是有數位原來吃、喝、玩、樂樣樣精通的會員,在委員師姊們的耐心引領下從事資源回收工作,而有了極大的改變;上人讚歎:「各位藉境鍊心,以掃垃圾清洗自己的內心。有智慧的人才能修得破我執、除我相。所謂『掃地、掃地、掃心地』,你們真的是做了!」

「慈濟除了四大志業外,現在又多了一項教育--環保教育,目標在

啟發人的良知,教育每個家庭將環保化為一種生活觀,而不是把廢紙回收變成正業,只要有人肯回收,資源就不浪費,可以溝通請別人去收,以幫助拾荒者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在新聞媒體中常可見地方人士為垃圾抗爭,「這種表現破壞了台灣的形象,我們愛台灣,但愛不是口號,而是要身體力行--因為愛,我們不忍心樹木山林消失,更不忍人類原具的美德消失,因此,希望能透過環保教育來提高台灣的生活文化,更希望各位把身體力行的歡喜心推得更廣。」

最後,上人強調:「做環保最重要的是要清心,回收的價值並不在錢,而是心靈的成長,因為我們的心靈淨美,我們的下一代也會獲得惜福和愛的教育,則不久的將來,台灣必將成為名符其實的人間淨土!」

▲隨師行記

1993.07.25 慈濟慈善工作由單純的濟貧行動,提昇為濟貧文化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志業生涯沒有上下班之別,也無假日可言。星期日的台北分會,因著志工的大匯聚,而明白凸顯志業與一般職業場所的殊異。

為了確保委員的整體素質及形象,下半年度,上人將在每月外出行腳的行程中,安排時間與各組委員及培訓委員會談,期能透過直接溝通的方式,讓慈濟精神相續。今日七時許,台北第二組委員、培訓委員,已在分會五樓依序就坐。

追溯本會在台北地區的會務發展,是在老大、老二、老三師姊分類三組的帶領下而逐漸成長的。如今,委員的組織也隨著成員的增加而擴編為三十組。相較今昔對委員形象、責任的要求,上人說:「過去的委員組長屬於慈母型,只要很會招呼人、關心人,讓組員覺得很溫馨就好了;而早年慈濟的工作重點落在慈善,委員抱持誠正態度去勸募、濟貧,便已達成任務。現今的委員組長,除了跟好慈濟的腳步,更須以身作則的帶領組員上軌道。在工作內容方面,以慈善為例,慈善是所有志業活動的根本,除了秉持一貫的精神繼續從事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為照顧戶拔苦的過程中,以佛教精神薰陶之,達到救心的目標--也就是從單純的濟貧行動,提升為濟貧文化。」

要落實「用佛教精神教育人群,促使佛教生活化」的使命,「一心一志」是重要關鍵。「『一心一志』意味著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唯有專心才能成事。」因此,上人希望委員們能夠將照顧家庭以外的全部心神投入志業,才有可能扮演好志工的角色。

「自三年前,我即開始要求,須

經由一定期間、一定程度的參與,才能正式出任委員,如今明確地分成見習、培訓、正式授證三個階段,也是為了要提升整體素質起見。當見習委員因熱心、恆心地勸募而晉升到培訓委員的階段時,其資深委員須將他帶進小組內,讓他參與所有的活動與工作,以全組的力量共同來培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