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禪

愛的存款

◎盧蘇偉

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先學會如何當父母,才為人父母的,
所以「做中學」是很重要的。
我們所期待的孩子,絕非一蹴可成,
而是要像存款一般,不斷地在他們成長存摺中,
存入親子之間「愛的存款」。

有兩對經濟情況相當的家庭,他們的父母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子女。有一天,這兩個家庭的子女都要求父母為他們購買一台收音機。

其中一對父母,花了數萬元買了一套高級音響給他們的孩子,他們認為,培養孩子聽音樂的興趣,將有助於陶冶孩子的品行;而孩子也如他們所願的熱愛音樂,賞析各式高品味的樂曲。另一對父母送給他們孩子的,卻是一台普通的收音機,他們希望孩子能夠習慣儉樸實用的生活;當然,孩子們也做到了父母所期望的。

給孩子永恆的財富

同樣是父母的愛和期許,然而不同的做法,也帶來不同的結果。慣聽高級音響的孩子,因習慣了高品質的享受,再也無法接受一般的音響,常厲聲批評;而習慣一般音響的孩子,任何音樂對他來說都有獨特的風格,他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

父母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一切,然而,這些最好的東西一定有益於子女嗎?愛孩子不應只是給孩子最好的東西,而應讓孩子有更多學習、體驗生活的機會,讓孩子能以智慧去珍惜他們所擁有的一切。上人開示:「真正的富有,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如果能讓我們的孩子,在人生過程中體驗「富有」的道理,那才是父母留給他們最可貴的財富。

有個被保護管束的孩子,已經年滿十八歲且考取駕照,他的父母為履行承諾,買了一部全新的機車給他。這孩子有了機車後,像匹脫韁的野馬,常騎著機車四處飛馳,父母看在眼裡、擔憂在心裡,卻無法勸勸這個孩子戴安全帽,好好騎車。

孩子的父母來找我,希望我能幫助孩子。我認為機車是父母買的,問題也該由父母解決;我希望他們能多運用智慧讓孩子心悅誠服的改過,不要只是把擔心掛在口上,我舉了一則「危如累卵」的故事,供他們參考。

之後,這個孩子來報到時,我特意在他面前整理歷年來騎機車發生事故的資料,並把照片拿給這個孩子看,問他:「這個男孩帥嗎?」「這個女孩長得怎麼樣?」一一問過後,我嘆一口氣說:「真可惜啊!這些孩子往生的往生、殘廢的殘廢,即使長得帥或漂亮,又有何用呢?」

存入愛的存款

這個孩子一言不發沉默許久,突然若有所悟的叫了一聲:「我懂了!」他的舉動讓我大吃一驚,詢問之下,他告訴我,上週六他爸媽把家裡所有陶瓷的碗盤、杯子,全搬到客廳,然後一個個、一個個堆起來,越堆越高,就快倒下去時,他驚異地制止爸媽危險的舉動,但是他的父母只輕輕的說了一句:「這算什麼危險!有人騎機車不戴安全帽、不遵守交通規則,在街上衝來撞去的這才叫危險!」當時這孩子的父母並沒有再說什麼,孩子的心裡一直納悶著,不明白父母究竟在想什麼,等他看完這些照片,才恍然大悟父母的用心。從此,他戴上安全帽,並把拆下來的消音器重新裝上,他告訴父母:會把機車當「交通工具」,不會再當成「玩具」了。

孩子是值得尊重和信任的,他們叛逆的行為,只是想告訴父母親,請別企圖用權威、脅迫的態度讓孩子順從,孩子需要省思的空間;只要父母能稍稍轉化,善加引導孩子思考的方向,相信孩子都會給我們很好的回報。

孩子會漸漸長大,我們所期許的孩子絕非一蹴可成,而是要像存款一般,不斷地在他們的成長存摺中,存入我們「愛的存款」。

父母要學習「放下」

有一天我接到一封從慈濟台北分會轉來的信。這是一位傷心的母親寫來的,她在信中敘說她和先生十分關愛女兒,從小到大皆未曾打罵過。有一天,父女間因交友問題起了爭執,女兒反駁父親的說法,父親氣急之下打了女兒一巴掌,女兒負氣離家出走,從此不願再見到父親,一人在外租屋生活,整個家庭因而陷入愁雲慘霧中,不再有歡樂。這樣的案例,在現代社會中似乎屢見不鮮。

去年八月間,一個殊勝因緣,隨慈濟委員--臺北市博愛國小吳秀英老師,至美國巡迴演講十四天。美國在許多人心目中可能是個天堂,但此行深入了解才發現,在美國,有更多親子問題存在。

在洛杉磯時,一位師兄告訴我們兩個令人心痛的案例。其中一個案例是一位年滿十八歲的女孩,因為晚歸受到父親責問,一氣之下拿著皮包又要出去,父親追問她要去哪裡,她不肯說,父親便限制她外出,沒想到她卻在房間打電話報警,不懂英語的父親因此被警局拘留了三天,目前尚在訴訟當中。

讓孩子有省思成長的空間

另一件事未成年孩子的兇殺案件,主謀的孩子被判了無期徒刑,不得假釋,而另三名共犯,則分別被判了十年以下的徒刑。這四位孩子和被殺的孩子均是華人,並且還是當地頗負盛名高中學府的優等生,父母皆受過高等教育,有令人羨慕的職業。這個殺人事件,同時毀了五個孩子和家庭;何以會發生如此令人惋惜的事件呢?這一切的責任又將歸屬於誰?

許多父母都是帶著一顆「有求」的心在教養孩子,希望孩子乖巧、聽話、聰明、才智出眾、讀名校、有傲人的成績;然而,父母曾思索過:這些東西是孩子希望得到的嗎?得到了這些,贏得了讚譽,對於父母來說就是成功嗎?

為人父母者,總是一味的以功成名就寄望孩子,卻少有人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孩子多方體驗生活、瞭解生命,並發揮生命的良能。只要我們有一顆無所求的心,孩子會活出歡喜自在的人生;只要我們沒有比較

的心,孩子才可能會活出積極、自信的人生。

反躬自省立下身教典範

上人開示:「煩惱即菩提」,沒有煩惱如何能增長智慧呢?克服煩惱不就能開智慧嗎?家庭也是個修行的道場,若能將每天的所作所為當成修行-以修行之心來做事,以修行之心和孩子相處,將孩子的瞋怨、叛逆,當成是磨練自己的菩提,親子之間,想必又是另一番景象。

上人也說:「要影響別人,先要改變自己。」親子之間是在恩、情的互動中兼顧理、法的規範,並非只是要孩子屈就於權威的管教;父母是孩子的「模」,我們希望教育出怎樣的孩子,先要反躬自省,立下良好的身行典範。

身為父母親的我們,也別氣餒,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先學會當父母,才為人父母的,「做中學」不正是上人重要的理念--「實踐!實踐!再實踐!」凡是「多用心做!就對啦!」讓我們彼此祝福與成就,希望在為人父母親的道路上,我們能歡喜同行。

▲喜樂證言

感恩歲月

◎思諦

這世間值得我們感恩的事實在太多了,
如果我們留心到四季景色的更替,
我們就會打從內心讚美一草一木;
我們若在心版上記下曾經愛護、關懷過我們的每位朋友,
寫下他們為我們付出的一切,將發現--
人世間處處有溫情。
所以,不必詛咒世態炎涼,只要感恩,生命自有新頁展開。

記得上屆立法委員提名時,有感於北迴鐵路一票難求,而藉著拜見上人的機會,我建議從慈濟人中找出幾位候選人,透過慈濟人的全力支持,當選後在立法院促成北迴線改建成雙軌,以方便東部的交通。

沒想到證嚴上人回道:「我們應該滿足了。雖然票數有限,購買困難,但想到現在交通便捷,往來花蓮、台北之間只要兩、三個小時,我們就應該『感恩』。」上人並且強調,慈濟是一個慈善機構,它的立場是單純超然的,絕對不允許有人運用團體名義涉入政治。

短短幾句開示,對我這個魯鈍弟子有似當頭棒喝。

擁有,不是理所當然

上人『感恩』兩字讓我印像深刻。「感恩心」其實人人有之,但常由於某些因素而掩埋未現,難怪古人一再提示我們:「得人恩義千年記」,「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吃果子,要拜樹頭」,「吃米飯,要敬鋤頭」,「受施慎勿忘」。

有位國小教師讓學生們寫出感恩父母的理由,部分孩子只能寫出一、兩個,有不少人一個也寫不出來,甚至乾脆表示沒有。在美國,老師經常在感恩節前,要孩子說出他們最感恩的事。有小朋友說:「感謝上帝給我們東西吃,但願以後多給一點甜點,

少給我們一點菠菜。」有小朋友說:「如果上帝不能把我變好,請把我媽媽得脾氣變好一點。」由此可見,有些小朋友會感恩,但是有附帶條件。

類似這種未能感恩,或有條件的感謝現象,並非只存在於孩子,大人也經常如此。造成這種可悲現象的理由,對大人而言,或許是因工業社會生活步調匆忙;對孩子言,或許是因課業繁忙而無暇省思;又或許是我們的教育有偏差,造成大人、小孩容易漫不經心地把目前所擁有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大家都知道,「擁有而不知感恩的人,經常會因缺乏而抱怨。」換言之,擁有了、得到了而不知感恩的人,當他失去時,一定會心生怨怪。

花開花落,感謝生命

前一段時間電視台播映日本連續劇「阿信」,曾引起許多觀眾的共鳴--在阿信一生中,幫助她的人很多,尤其事影響她一生的加賀奶奶,由於她老人家的寬厚表現,使「感恩」二字深刻地烙印在阿信的心中,也促使了她對善良的執著。對這些層幫助過她的人,阿信無時無刻不心存感恩,也時時存著回報之念。全劇到處可見她無論對故舊或新知,皆是以無比恭敬感恩的態度相待。難怪小時的阿信、年輕的阿信、中年的阿信到老年的阿信,都是那麼美麗,那麼有氣質。

雖然這只是連續劇,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上人也曾教示我們:「感恩的臉孔是最美的。」我最喜歡阿信的片尾主題曲,特別是末段--「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會感恩的人,即使命運是多麼乖違,都有勇氣面對;即使是花落,也會像花開一樣的感恩,而從不抱怨。

因為感恩,一切變得珍惜

在我童年記憶中,最深刻的印象是已經八十幾歲的老祖父,每天走一個小時的路程到鎮上去看戲,傍晚看完之後再走路回家,一邊走一邊檢拾路邊有字跡的紙張,回家後並把它們一張一張摺得有稜有角,第二天要去鎮上看戲時,再扔到河裡讓水流沖走。祖父經常告誡我們:「要愛惜字紙,不可輕易踐踏,古人發明字是非常不容易。」曾有一次,我把報紙當竹片帶到廁所擦屁股用,老人家知道後,把我痛打一頓,至今仍記憶猶新。

祖父惜字惜紙的感恩行為深深影響著我,我喜歡讀書就是受他愛惜字紙的影響。母親也常說:「我們夫婦並不聰明,也沒有受什麼教育,而你們兄弟七人都能受良好的教育,納要歸功你們祖父惜字紙的福蔭啊!」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我常和系裡一位奶奶級的同事一起用午餐,她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

照基督教的禮儀,動筷之前總要合眼祈禱。有次我好奇地問他祈禱些什麼?她說:「親愛的主啊!非常感謝你,賜給我豐盛的食物。」我和她開玩笑說:「你不感謝主,仍有得吃啊!」她卻說:「是啊!可是你若能懷著感激的心情,一切東西將會變得更加美味可口!一切擁有的東西會顯得更加珍貴,會更愛惜啊!」

其實享用一頓飯要感恩的人不少。位於泰國北部與寮國交界的金三角森林中,有位泰國籍「猜育」法師創立了佛陀園,該園收容了五百多位苦難兒,他們全靠自食其力(如種金菇)及法師們托缽過日子。那兒的每一位小孩子相當懂得惜福與感恩,用餐從不留下一顆飯粒,而且飯前都得念一段「省思文」,這段省斯文很有意義,值得大家相互提醒與學習: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很貧窮、很困苦、沒食物吃。我們要可憐他們,隨心隨力幫助他們。我們是幸運的一群,應該好好珍惜手上的食物,不應隨意蹧蹋浪費,因為這些食物來得不容易,是農夫辛苦耕種,施主供養,師父化緣托缽回來的。吃這些食物不是為了美麗肥胖,也不是為了美味可口,只是為了熄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長大之後要為社會和大眾服務,做一個有用的人,以報答父母恩、施主恩、三寶恩、師長恩、眾生恩。」

常存感恩心,面對周遭人

其實不只是晚輩應向長輩感恩,平輩間要相互感恩,長輩有時也應向晚輩感恩。

當今,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常感頭痛,也常常聽到父母抱怨:「怎麼辦,我的小孩成績不好」「我的小孩不知用功」「我的小孩邊讀書邊聽收音機」……說實在的,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有個說法是,親子之間,不是來還債就是來討債。我以為,來「還債」的小孩可圈可點絲毫不煩我們,我們固然要心存感恩;來「討債」的表現雖令我們不滿意,我們一樣要感恩,因為這些孩子只是成績不好、不用功或比較頑皮而已,我們若能運用智慧、身教和經常祝福他們,那麼即使孩子是來討債的,也一定是我們有能力清償的。

至於平輩也應相互感恩,尤其是夫婦之間。大家都知道良好婚姻有三要件:接納、誠摯、體諒,這些都需要以夫妻相互感恩為基礎。

有一對夫婦結婚五年之後,在一個晚上,先生突然向太太說:「我愈想愈不對,你不是經常要爭女權嗎?在我們家,我才需要爭男權呢!」太太問:「這從何說起呢?」先生說:「你想想看,一週有七天,可是其中有五天是我掃地,而你只掃兩天。」太太說:「好吧!你既要和我計較,我們現在就來好好算算。你沒和我結婚之前是單身,一週是不是要掃七天的地?」他點點頭。「自從你跟我結

婚後,一週只要掃五天的地,而我沒與你結婚之前和父母住,一星期中一天也掃不著。請你告訴我,這到底是誰吃虧誰佔便宜?」

其實,夫婦之間千萬不要把對方「做什麼」視為是「理所當然」。太太們若能認為「結婚之後家務事是女人分內事,如果丈夫樂意幫忙,那是福分;如果一點忙也不幫,那也是很正常的。」有這樣的態度,對丈夫幫忙家務就不會有所期待,只要丈夫幫一點忙,比如拖拖地、洗洗碗、到垃圾,太太就會歡喜並心存感激。太太越是心存感激,先生會越勤勞,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增強」原理啊!如此下去,自然感情越來越好。

當然,男士也應該要有這種相對的想法。反之,若彼此都認為對方做家務事「理所當然」,或應該各做一半時,則對於對方的付出非但沒有感謝之意,還會覺得對方做得不夠好,對方不夠體貼,覺得自己吃虧,慢慢開始計較起來;而經常計較的結果,很可能會導致離婚或婚外情的現象。

感恩,開展生命新頁

這世界值得我們感恩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我們留心到四季景色的更迭是多麼地詩情畫意,我們就會打從內心讚美一草一木,感謝天地為我們孕育了如此的自然美景。我們若能隨時記下愛護、關心我們的每位朋友,寫上他們為我們付出的一切,甚至一般人認為微不足道的事情,如一個微笑、一束花、一封信,將會發現人世間處處有溫情。

所以,不必詛咒世態炎涼,只要能感恩,生命自有新頁展開。即使是逆境中的打擊與挫折,也值得感恩,因為它使我們在磨練中堅定意志,在學習中自立自強、並且成長。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常常受到太太的責罵,每次他出去幫助別人,他的太太就會罵他,這件事情遠近皆知。有一天太太生病了,沒力氣責罵他,出門之後滿臉愁容,朋友問他何以發愁,他說:「今天出門時,太太沒罵我。」朋友說:「今天尊夫人沒罵你,你應該高興才對啊!」他卻說:「才不呢!她罵我,我才有機會修習忍辱。」連太太的責罵也要感激,難怪蘇格拉底能成為舉世聞名的偉大哲學家。

有感恩心的人,不但別人喜歡,連自己也受益。我們不妨試試,在每天就寢前,靜靜的回想這一天中,哪些人或哪些事是我們應該去感恩的--相信你必然會發現:只要對任何人、事心存感恩,自然不再有怨天尤人的慨嘆,而能「充實」、「滿足」的安然入睡。(本文作者任教於國立師範大學)

▲喜樂證言

感恩.希望與愛--丁林彩師姊的婚姻心路

◎陳玉芳撰文


有人說,查某人是油麻菜籽命,一生隨風揚;
也有人說,女人家就是要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跑」;
還有人說,夫妻是「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兩人結褵,唯「緣」可解,可惜難訂好緣,惡緣。
幸運的,我從婚姻的迷障中走出,將此分情愛,結成善緣……

我姓林,單名彩,今年三十五歲,先生整整大我三十一歲,有兩個分別就讀高二與國三的兒子。

也許有人覺得奇怪,我為何嫁給年紀大得足以當我父親的先生?其實這一樁「老夫少妻配」的婚姻,是出自於我的心甘情願。

故事該由童年講起……

花樣年華,學會賭博喝酒

自我懂事以來,父親即嗜賭如命,而且好酒,尤其在賭輸錢之後,滿口不離三字經地罵孩子。在我三歲那年,父親因故殘廢,家計全落在母親身上。

母親為了撫養一家大小,替人燒飯洗衣,吃盡苦頭。但我卻未曾感恩過她。國小畢業那年,我跟媽媽吵著想上國中,她回我:「女孩子讀什麼書!家裡沒錢,你爸爸又那種死人款(不上進)你還想讀書?」看著同學穿著新制服上學去,背地裡我不曉得流下多少眼淚,心都碎了……

我很怨,真的很怨,像鮮花般的年紀,本該是躲再父母親溫暖的羽翼下,在無盡的呵護中就學、成長……而我呢?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心中是塊寶,而我,卻像是根無奈的雜草,為什麼?

那年,我未滿十四歲,母親叫我出外做工,但年齡未達童工標準,不被工廠錄用。於是家裡添了台織毛線的機器,個子矮小的我,就墊腳在椅子上,搖搖晃晃的織走了我的青春歲月……。

上人曾說:「堂上的父母是活菩薩,為人子女者要孝順、要尊敬、要感恩。」然而我並未盡過一次孝道--不平的心情,讓一個才十四歲的女孩子,賭博、喝酒、頂嘴、發脾氣,樣樣都來。

那是我的命!

婚姻給我的啟示來自姊姊的遭遇。十九歲那年,她就決定嫁給年輕又帥氣的姊夫,後來,我發現姊夫不務正業,常窩在家裡陪老爸賭博,我曾勸阻姊姊,但她卻堅執地說:「

那是我的命!」

果不其然,姊姊的下場真箇可憐,三天兩頭身上就青一塊紫一塊的,甚至坐月子時,每天只喝碗麻油拌飯。目睹姊姊的下場,我告訴自己:未來,不管那個他年紀多大、長相如何,只要他愛我,可以給我一個正常的家,我就願意與他相守一輩子。

那個他,在我十六歲那年出現了。當時,他已四十七歲,由同事口中瞭解我的家庭與遭遇後,即不斷寫信安慰、鼓勵我。第一次,讓我懂得什麼是溫暖,什麼是被呵護的感覺,我的心也隨著飛走了。

通信四、五個月後,面對他的求婚,我毫不考慮的答應。至於家裡人的看法,爸爸只求聘金,媽媽毫無意見,哥哥則因大妹子的婚姻不理想,加上我又未成年,而擔憂這個婚姻真能走得遠,走得長嗎?因此哥哥一言不發,甩下兩個耳光,打得我暈頭轉向,但我仍執拗地說:「這是我的命!他怎麼對待我,我最清楚,無論如何,我要走自己選擇的路。」

就這樣,我步上紅毯的那一端,心甘情願的嫁給他。

喧天吵地的日子

告別出生環境那不堪的歲月,原本以為可以就此過著幸福日子,卻沒想到,又陷入另一段不堪的情境。

起初,我也嘗到一段有家的快樂滋味,但隨著日昇月落,與先生之間的摩擦漸生。他是職業軍官,習慣發號施令,要求嚴格,而我習氣甚深,容不得別人嫌。愛乾淨的他嫌我懶散;他本連襯衣都願洗,卻漸漸由遷就轉為不滿……

喧天吵地的日子一多,埋怨心即起,想著從一個不健全的家庭走出,渴求的最是溫暖與安定,為何偏又重蹈覆轍,陷入另一個擾攘不安的生命?習於外求的我,只顧自怨自艾地沉浸在悲傷中,抑鬱終日。

婚前並不知他一窮二白;婚後賃屋而居,連買台小冰箱都得分期付款,這些苦日子我都可以認命的接受,為改善生活,還懇求先生讓我出外找工作。那時候,每天背著僅幾個月大的孩子,到台電公司洗二十五個員工的衣服,打理雜務;這樣的日子持續有七年之久。

夜夜狂歌歡飲

然而,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瑣事,並未撩去那潛蟄在我心中多年的求學意念,徵得先生同意後,便到附近的國中念補校,卻也在那兒,開始我沉淪的生活。

班上許多同學是商店老闆、建築商,他們不為讀書只求文憑,三天兩頭的就相邀到卡拉OK吃喝閒聊。起初,我以家累為由婉拒,後來禁不起語言相激,賭氣跟著去,結果竟上癮了。

當時的我,年輕又好玩,加上本身酒量好,宛若脫韁野馬般,夜夜狂歌歡飲……先生得知後大發雷霆,又拿我沒輒,只有摔東砸西以洩恨。

那時我天真的認為:因為年輕,

所以理當擁有這一切-專屬於青春歲月的絢麗;而你不敢、不做,是因你老態龍鍾。只因這樣愚癡的想法,卻造就一段不快樂的婚姻。上人說要「誰比誰愛誰」,我們卻是「誰比誰怕誰」。

在他六十歲退伍那年,我們舉家遷至桃園後,我更迷上舞廳,每天夜舞狂歡到三更半夜。回復往昔日子的我,甚至將孩子滿月時,親友致贈的各式金戒指變換成玉鐲子(因怕親友認出那是他們給孩子的禮物),帶回我那個像賭場的娘家,豪賭一番。先生若是發怒,我則以離婚要脅,非逼得他容忍下來不可。

就這樣,兩個人天南地北的度過十多個寒冬。

佛前發懺悔心

有一天,我們又吵架了,他突然腹痛如絞地在地上打滾,我很殘忍地說:「別假了,用苦肉計我也不領情。」沒想到他真的病了,全身發冷發熱。一送到急診室,才發現是急性腹膜炎,須馬上開刀。

我驀地驚醒,想起夫妻十多年來,他總是怕我冷、怕我餓,把我照顧的無微不至;而我卻日夜為慾望奔走,忘卻有情世間人情的珍貴……。

蹲跪在菩薩前,我深深懺悔,祈求業消,祈求菩薩發慈悲,祈求還有機會耳聞他斥責我的聲音……。我認真的在佛前發下一願:「他若能再站起來,我將投入義工工作。」

有一天,在一家文具店裡發現一本證嚴法師的「靜思語」,隨手將它帶回家。你相信嗎?一本書竟然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而我就是其中之一。「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人身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靜思語」真的救了我的無知與無明,如飲甘露般,啟迪我的良知與智慧。看著原本健康的人,如今卻躺在冰冷的病床上,殘喘的呼吸、無助的眼神,讓我體悟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人生福禍難測。

對不起,那是我先生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也許我倆前世結下惡緣,今世才會以爭執吵鬧度日。然而,業如何轉?唯靠心轉。經過「靜思語」洗滌後的我,宛若蛹化蝶般,蛻變得智慧而美麗。

有次,甫踏入加護病房,護士即趨前抱怨:「小姐,你爸爸好兇喔!」若是從前,我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但現在,我已能接納他的老邁、接納他的一切。我輕輕地回道:「對不起,那是我先生!」

面對病人反覆無常的脾氣,心想著上人的話:「讓病人展現笑容,功德最大。」更想:既已發願擔任義工,何不從他身上開始?於是忍耐著先生一聲聲的咆哮狂吼。就這樣,我逐漸用智慧化解了生活中許許多多的衝突與不安。

以「感恩」對治瞋怒

「靜思語」伴我走過那段心中最無奈、最無助的日子,更帶領我走進慈濟。後來,我自己找上鄰居,同她繳納功德款,也成為慈濟會員。

在一次因緣際會中,認識慈濟委員呂慧芳師姊,她交我慈濟四神湯:如何善解,包容人生;也告訴我臉上常抹「慈濟面霜」,久而久之,自然能由內而外散發內涵。

努力汲取慈濟精神的我,逐漸地昇起感恩之心--感恩先生成就我,讓原本僅國小畢業的我,得以繼續升學,圓滿諸多心願。心念一轉,他生氣時,我不在惡言相向,而是慈聲柔與地說:「先生,好感恩你喔!你能中氣十足地說話,表示你的身體健康,這是當初我在病房裡,任我千呼萬喚也得不到的回音。」有感恩心後,無論他如何瞋怒,我皆能以善解包容。

記得有一次到慈院當志工時,藉機向上人請益如何革除動輒發怒的脾氣。上人藹示:「脾氣是你自己的,要不要改也在於你。」隨後,又補一句:「當你想發脾氣時,想想你是誰?」

回程時,腦中一直思考著上人這兩句話,並將此話告訴先生,他即刻反應:「是我不對,你已經夠包容了。」但我想了想:「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才會有爭執火花;因此不對的人是我!」每遇孩子吵鬧,心起無名火時,腦海即浮現上人的話,慢慢壓抑怒氣,並平息即將蔓延的戰火。

在慈濟,要愛的人太多了!

老大讀國中時,曾有段打架、滋事的日子。我丟棄打罵方式,運用上人的話:「用母親的心懷來愛眾生,用菩薩的智慧教育孩子。」我向孩子認錯:「是媽媽的不當態度鑄錯。爸爸那老頑固,罵了大半輩子的三字經,都能改成四字經--虔唸『阿彌陀佛』,年輕的你定能做到。家庭的和樂是每個人共同承擔的。」

後來,兒子寫了封懺悔信給我:媽媽開始學佛後,改變很大。但自己就是無法拒絕同學一聲聲的『來一根菸』。我知道自己錯了,實在很對不起。」我找回了乖巧的孩子。

對於婚姻這條路,我的感受深刻、感觸良多,婚姻需用心經營,尤其要常存一份感恩心。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迴異,個性、習氣皆不同,兩人世界的爭執,只緣於對事情的觀點或角度不一樣;反求諸己,由自身改變起,才能影響別人。婚姻生活中,無論好緣惡緣,若能相互珍惜,則不管是年齡差距、或是所謂代溝,皆不構成問題。

年邁體弱的先生時而不免擔憂,「以後孩子不曉得跟誰的姓!」我堅執的告予:「我已找到人生的方向,不再執著於情愛;只盼能全心全意投入慈濟,因為在慈濟,要愛的人太多了!」

開展人生得意義與價值

從婚姻的迷障中走出來,現在的我,如此快樂,這般自在,更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彷如航行於迷霧中的一艘船,找到指引方向與希望的燈塔。

若問我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為何?我會肯定的告訴你:「發揮生命的功能與良能!」

編按:丁林彩師姊自八十一年九月起即熱心參與慈濟活動,無論骨隨捐贈或為中南部水災募款的賑災活動,都有她努力得影子;目前則定期在八里榮民之家,實踐每個月兩次的打掃、按摩、與團康服務。自今年三月起,成為慈濟培訓委員,立志由義工轉為志工身分,全心投入慈濟志業。

聽罷丁林彩師姊的現身說法,紀媽咪不盡心有戚戚焉地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慈濟能使它變為一本幸福的經!」

▲校園清流

善的導航.愛的踐行--駱純美老師的「好話教學」

◎林世雄


家長說:「駱老師改變我的人生!」;
學生們說:「駱老師就像家裡的媽媽。」;
而她則說:「擁有四十五位子女,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台北五常國小駱純美老師,
以靜思語教學,啟迪孩子們的善知,拉近父母子女間的距離,
究竟,她是如何辦到的呢?

一位有十多年教學經驗的小學老師,在因緣引導下,用了不同以往的教學心態與方式來面對學生,結果,不僅改變了她自己、改變了她的學生,也影響了學生的家長、週遭的人群……或許,未來也可能改變部分的歷史也說不定。

一位家長的心聲

「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正是個性養成期最重要的時刻,一些生活常規若稍有差錯,未能及時予以糾正,讓孩子誤以為錯的就是對的,而有是非不分之心,那麼對人格發展將帶來不好的影響。」

「駱純美老師努力地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善巧地運用靜思語教學,用愛心與耐心引導孩子用愛去看待人、事、物及包容一切,讓孩子常保持一顆慈悲心。」

「這種教育方式不但孩子受益,連大人們也獲益匪淺--駱老師每日要孩子們在家庭聯絡簿上抄寫一句證嚴上人的法語,並鼓勵大家做心得分享,她技巧地引導孩子學習做家事及對人說好話。偶爾,當孩子出奇不意的說出一句好話或做出一件善行為,都讓人覺得孩子就像小天使般,喚醒了大人學習更美好圓滿的生活;而這些成果完全要歸功駱老師的愛心。」

這些,是台北五常國小二年二班學生家長,對駱純美老師用愛心來教學的感恩心聲。

和孩子分享感人故事

自民國六十八年初執教鞭,駱老師幾乎就一直擔任國小低年級的導師。以往,她的教學心態總是:「我是老師,你們是學生,你們怕我是應該的。老師與學生之間本來就應該保有距離;孩子怕我,表示我善盡職責,夠嚴格。」

在嚴格的教學方針下,雖呈現不錯的教學成績,卻讓自己長時間處在精神緊繃的狀態中;而且她發現,在高壓手段下,孩子們並未發自內心遵守常規,只因害怕受處罰而表面聽話,一旦老師不在教室,秩序便一團混

亂。

四年前,在慈濟委員翁千惠師姊的接引下,駱老師走進了慈濟大家庭;在參與慈濟活動的過程中,她看到慈濟人無怨無悔,出錢出力卻無所求的種種善行,在深受感動之餘,決定將所見所聞也讓那些天真爛漫的孩子們分享-她想告訴她的學生們:「在你們看不到的地方,有許多好人在成就許多感人的好事。」

從此,她經常利用「生活與倫理」的時間,和小朋友們談慈濟和證嚴上人的故事。

活用靜思語--「好話教學」

八十一年十一月,駱老師取得有關靜思語教學的資料,次月,她便開始實施。為保持教學中立,避免有傳教之嫌,「好話教學」成立「靜思與教學」的代名詞,而在內容的撿擇上她也儘量挑選宗教氣息較淡的。

駱老師寫給孩子們的第一句好話是:「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當時,正逢外蒙陷入前所未有的經濟困頓期,許多外蒙的孩子在酷寒下衣食俱缺,於是她以「好話」配合「好行動」,發起「小朋友來救小朋友」的活動--籲請小朋友省下飲料錢,大家合力幫助外蒙的小朋友。那一次,除了孩子們愛心如流,學生家長也熱烈參與,人人都經歷一次美好難忘的經驗。

此後,駱老師每天都抄一句「好話」在黑板上,並加以說明,同時配合講述慈濟世界的各種故事,引發大家心生「見賢思齊」的榮譽感,及見到人間悲苦後的感恩與惜福。赤子童心原本純良,經老師巧妙引導,不久之後,即蔚成自動自發、進退有禮的班風。

由於每天必須教孩子們一句好話,在準備教材的過程中,駱老師先行將靜思語用心咀嚼及反芻;並且為了起帶頭作用,她必須從身教中去落實言教。結果,她發現自己成了「好話教學」中的第一個受惠者;而孩子們的分享與家長的回饋,更豐富了她的人生,因此她常覺得自己是實施「好話教學」的最大受益者。

培養孩子對惡的「免疫力」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因過於重視知識、技藝的傳授,加上教學方法上的不夠完善,使得現在的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思考及自我反省的能力,在待人處世上也缺乏磨練,於是,造就了許多很會讀書,卻不太會做人的學生。

為了彌補此一教育缺失,駱老師的「好話教學」特別著重在「省」與「行」兩方面的夫:藉由內省與力行能力的培養,使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能根深柢固地根植在孩子們的幼小心靈中。

不斷的薰習,發揮了潛移默化的效果,孩子們的思想與行為愈益趨向善的一面,因為他們確認「心善便是在天堂裏面;心惡便是處於地獄」的道理,因而對於「惡因」的免疫力愈來愈強,遇到不好的事或行為,他們便能很自然地反應:「不該去做」。

課堂上學習自省功夫

每天,駱老師讓孩子們在家庭聯

絡簿上寫下他們對「好話」的心得,並在隔天的「生活與倫理」時間請孩子們上台與大家分享他對「好話」的看法、聯想及實踐的情況。如此一來,孩子便有了培養思考的環境與機會,他們不再只是一個教育的接受者,他們同時是一個「給予者」--把他們的成長回饋給老師及其他同學。

觀閱班上同學的好話教學心得報告,總令駱老師會心莞爾。

陳子民小朋友以前常因得到學業成績優良的獎狀而得意、炫耀不已,但當他寫到「一個不能低頭的人,就是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這句好話時,天真的他發現「得ㄐㄧㄤˇㄓㄨㄤˋ是用功讀書贏得的獎勵,而不是拿來ㄒㄩㄢˋㄧㄠˋ的。」「怕我會變得很ㄐㄧㄠㄠˋ、很自大、ㄑㄧㄠˊ不起別人,所以,我經常拿這句話好話來ㄐㄧㄥˇㄊㄧˋ自己。」「所以以後我得到ㄐㄧㄤˇㄓㄨㄤˋ時,我就只會拿去給爸媽看而已,不再說一些ㄒㄩㄢˋㄧㄠˋ的話了。爸媽都說我好ㄌㄧˋ害,以後還要ㄐㄧㄚ油ㄛ。聽到爸媽ㄎㄨㄚ我,我好開心ㄛ!因為讓父母開心就是ㄒㄧㄠˋㄕㄨㄣˋ.

謝宜芳小朋友最喜歡的一句話是「ㄆㄧˊ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一個人的ㄆㄧˊ氣不好,嘴巴喜歡罵人,不ㄗㄨㄣ重別人,光是心地好,別人也不能感受到你的好意。師公說:『口說好話就是口ㄊㄨˇㄌㄧㄢˊ花,口說ㄏㄨㄞˋ話就是口ㄊㄨˇㄉㄨˊㄕㄜˊ』;『生氣就是把別人的過錯拿來ㄔㄥˇㄈㄚˊ自己』。我如果常常生氣,媽媽會教我背師公的話,我ㄋㄧㄢˋ了以後,我的心ㄑㄧㄥˊ就會平靜下來,不再ㄋㄠˋㄆㄧˊ氣了……」

二年級的小朋友有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膽量,加上上台發表感想將可以獲得獎品及受到老師、同學們的讚賞,且不管同學說得如何,大家都給予熱烈的肯定。因此,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上台過。在如此充滿歡樂氣氛的課堂中,不僅訓練了他們思考的能力,也同時讓他們從小就有面對群眾演說的磨練機會。

回家作業--「行」的功課

在行的方面,為了使靜思語能落實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每天的回家作業一定包括三樣「行」的功課,即:「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心想好意」。駱老師請家長配合幫助記錄孩子們在家中的具體行為,以時時啟發孩子身口意三方面的良知、良能,鼓勵孩子做個能知又能行的小菩薩。

「以前媽媽叫我練ㄑㄧㄣˊ,我常常一邊想要看卡ㄊㄨㄥ,一邊又想玩玩具了。」

「以前人家打我、欺負我、ㄊㄧ我、ㄇㄚˋ我,我都去告訴老師,自從我聽老師說原諒別人是美ㄉㄜˊ,我再也不會告訴老師,也會原諒他,我還會跟他說你欺負我沒ㄍㄨㄢㄒㄧ,但是不要去欺負別人。」

「如果每個人都有原諒別人的美ㄉㄜˊ,有一顆慈ㄅㄟ的心,那社會就和平多了,ㄒㄧㄨㄤˋ大人也能有原諒別人的美ㄉㄜˊ,那世界會更和平。」

在雷翔宇和敖秉翔小朋友的感想和心得中,透露著在孩子世界裏,充滿著強烈對『善』的感受力與實踐力。

有位孩子針對「屋寬不如心寬」這句話表達了看法:「做人要心寬,善待別人,否則住再大的房子也不快樂」,他的媽媽更進一步的對他做機會教育:「心寬要從自家兄弟姊妹開始做起,然後再慢慢發揮到別人身上。」許多家庭就以「每天一句好話

」為主題,做為親子間心靈的交流、互動,拉近了父母子女彼此間的距離,無形中建立許多共識,對此,家長們都紛紛感恩駱老師供了他們再教育、再成長的機會。

此外,駱老師也經常藉由戲劇演出的方式,運用角色使孩子們朗朗上口「對不起」與「早安」等語句,在「習慣成自然」的情形下,大家在日常相處中也能以禮相待了。

「老師,告訴你一個秘密……」

採用靜思語教學以來,感動的情形時而發生,其中有兩件事最令駱老師印象深刻。

有一次,她在課堂上表示想邀請秉翔「一同前往花蓮和證嚴師公及慈濟人分享好話教學的心得」時,由於得知將面對二千多人,秉翔緊張地表示不敢去。就在此時,全班同學異口同聲的鼓勵:「秉翔,信心、毅力、勇氣三者俱備,天下無難事」、「人不要被困難克服,而要把困難克服」。那時的情境令她永難忘懷。

另一件事是在全校朝會時,校長曾問全體學生:「你們認為那一位老師最像你家裏的媽媽?」本來校長的預設答案是「每天站在司令台上叮嚀同學的導護老師」,當時,只有二年二班的學生舉手,當校長請他們回答時,同學們卻齊聲表示:「我們班上的駱老師!」這讓她感覺窩心極了,因為「現在的我已不再只是擁有家中那兩個孩子,而是擁有四十位子女」,而這份甜美的情意來自她「用父母的愛心來愛普天下的孩子」。

駱老師天天沈梫在明淨、溫暖的喜悅中,下課時間隨時會可愛的孩子找她分享笑話、謎語,或者直接的在老師耳旁訴說他心中的秘密……「能擁有這許多孩子的愛,令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美善的傳遞,只是本分而已

由於孩子行為、觀念的明顯改變,家長們都極為感恩駱老師的用心,有些家長甚至布施物資請駱老師轉交照顧戶結緣,有的則在委員舉辦園遊會時提供義賣物品;甚至也有家長表示「駱純美老師改變了我的人生!」而校長、同仁的肯定,更使她被公認為全校「最熱心的老師」,大家只要遇上不易解決的問題,總是第一個想到「找駱老師!」

面對眾多的讚譽,駱老師自謙地表示:只是善盡本分而已。

如果人人都能起而效法--善盡本分,相信整個社會必能趨向祥和。

▲杏林春暖

煩惱中有如來藏

◎黃明月口述/小文撰文

如來藏經言:「……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只要能一念回心向善,真心懺悔,如法精進,則無限光明本性自現。

愛別離苦的示現

那天在慈濟醫院,一大早就有一位年輕人匆匆地跑來問我:「聽說慈濟有唸經團是嗎?我朋友的爸爸快死了,能不能請你們去幫忙唸經?」我說:「我們是慈濟的志工,不是唸經團,如果住院患者有佛教信仰或有意願,我們可以在院內和他結緣。」

他著急地說:「現在就要送回家了,家屬不知該怎麼處理?」我說:「你先別急,我跟你過去看看。」

到二六西病房時,患者的家屬果然焦慮得不知如何是好--病人罹患腦部惡性腫瘤,已經回天乏術,他的太太受不了這種強烈的「愛別離苦」,在一旁歇斯底里地大哭大喊:「怎麼辦?醫師快來啊!」

我扶她到病房外,安慰著說:「有些癌症病人要走的時候非常痛苦,而你看看!你先生很安詳、很安靜。人的身體就像房子一樣,你先生的房子已經壞得不能住了,勉強住在裡面只是徒增痛苦。現在他就要換一座新的,你想,他是住舊的受苦受難好呢?還是換新的住得舒舒服服好呢?」她想了想,才無奈地說:「……應該讓他換新的好!」我說:「既然如此,那你要好好地幫助他,陪他念佛,並且告訴他--你會照顧自己。這樣他才能安心地走……」

經過這一番勸說,案主的太太平靜許多,於是我們回到病房。我告訴陷入昏迷的病人,請他一切放下,跟著我們念佛。此時,家屬也定下心來念佛……

佛陀曾說,眾生累世生死輪轉,其苦其量,為此流下的眼淚比四大海水還多--也許有人會懷疑:淚水怎可能有這麼多呢?但是,我們在醫院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呼天搶地、涕淚縱橫的悲悽場面……

為亡者念佛助緣

才離開那間病房,又有一位師姊叫住我:「師姊!師姊!這邊有一位病重的患者,拜託你來看看!」我跟著進去,看到那位患者氧氣罩已被取下來,家屬正在等候救護車,準備送回家了。

他的情況和剛才那位正好是強烈的對比,前者面容豐腴,這位則是面黃肌瘦,從口中一直湧出暗紅色的血來,嘴邊有個容器盛接;他的女兒靠在身邊,哀傷無助地流著淚。我走到這位臨終病人身邊,輕聲安慰道:「我們是慈濟的志工,我知道您現在一定很害怕、很無助。您不用怕,佛經告訴我們--阿彌陀佛那裡很清淨、很光明,只要靜下心來唸佛,祈求佛

菩薩接引,必能如願!我們陪你唸阿彌陀佛聖號,好不好?」患者點點頭,真的跟著我們唸佛。

患者的眼神從一開始的無助,漸漸轉為安詳,家屬和我們幾位志工都持續地陪他唸佛。沒多久,救護車要來把他接走了,患者七十多歲的老母親卻忍不住放聲大哭:「我的兒子啊!我的兒子啊!……」我們又趕快請她節哀順變,讓兒子安心地走。

保外就醫的受刑人

送走他們之後,我來到六西病房區。經過一間病房門口,正好看到一位曾來住過院的受刑人患者。他原是「刺龍紋鳳」的角頭老大,過去他來慈院住院期間,師兄師姊們持續地關心、照顧他,這分真誠的關懷感動了他,現在他看師兄師姊們時,態度都很友善恭敬。

我走進病房和他打招呼時,聞到一股菸味,我開玩笑地說:「嗯!好像有煙囪在冒煙哦!」他立刻把菸熄了,我鼓勵他說:「病好之後,可不要再『進去』了。」他說:「不會啦!年紀一大把,也要會想了。」

旁邊還有一位病人,六十多歲左右,也是受刑人,我走過去問他:「你看起來好好的,為什麼住院呢?」他說:「是肝腫瘤,可能是肝癌吧!」

看他雖然住院,但露出一副蠻不在乎的樣子,我直截了當問他:「你怕不怕?」他說:「有什麼好怕?頂多三個月就『結束』啦!」我說:「你以為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是時間一到、呼吸一停,就安然地走了嗎?」

我把剛才處理個案的經過告訴他,又說:「處理完這些事情,讓我最大的感觸是--人生最後什麼也帶不走。有一句話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每個人一生所做的,不管是好、是壞,都會藏在意識中,然後隨業受報。你也一樣哦!不要瞞我,你心裡是不是也有點怕?」

這時候,他才坦白地說:「是啊!」我說:「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你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如果覺得自己過去對社會沒有貢獻,僅有破壞,要趕緊懺悔,現在改過還來得及,往後心裡也會好過些。」

期盼慈濟清流在監獄傳揚

他們一位是販賣槍枝,一位是販賣煙毒的受刑人。由談話當中,可以發現他們已有悔意,而且會主動關心其他受刑人。先前住院的那位說:「你們志工的精神實在很感人,應該多到監獄和我們那些『同學』講,裡面還有一、兩千位同學,他們真的很需要!」

我說:「有呀!我們師姊都會帶隊去呀!」他說:「可惜我沒遇到。監獄裡面最缺乏的是醫療,可是因為警員人力不足,只有像我們這種重症的人才能保外就醫。慈濟的精神和醫療如果能夠進去,對同學們會有很好的影響。或許你們可以請醫師一星期或一個月去義診一次,從我們最需要的開始做,再從心理方面著手,相信他們都能接受。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有心改過向上……」

他又說:「因為我過去造了業,現在面對這種果報也該歡喜接受;但是其他很多人真的需要關心和教育。」說完,他表示要贊助五萬元,指明作為義診基金。一旁的四位警員先生也很認同,期待我們能多辦活動。

找回清淨光明本性

人身難得,然而有些人身體健壯,卻不能好好珍惜「使用權」,甚至錯用,以至害人害己,其實,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只要能一念向善、真心懺悔,不管是誰,都有機會找回無限光明的本性。

▲琉璃世界

如果還有來生--一位戒毒者的自白

◎佚名

自八十二年十且份起,馬來西亞慈濟人每隔兩星期,便驅車至距離聯絡處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吉打州,探望雙溪大年戒毒中心的患者。

師兄姊在中心所設的佛堂,帶領他們學習佛教行儀、做團康,並分享生命經驗,做他們的朋友和精神支持者,希望協助他們走出人生晦暗期,早日開始過正常的生活。

這分因緣,始於一份「慈濟道侶」。因為渴望閱讀「慈濟道侶」,戒毒患者林先生提筆寫信給提供這份刊物的中心輔導老師謝女士,謝女士將信轉寄至慈濟花蓮本會予證嚴上人,而延續了這分彌足珍貴的法緣。

林先生是一位罹患愛滋病的戒毒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後,內心充滿絕望與無奈;經由慈濟人持續的關懷,他逐漸走出陰霾,並深有所感地告訴師姊:「人活著的價值,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而是要活出意義。」

以下是林先生的自述。

※※※

結織慈濟,是我生命中的轉捩點。很高興能有機會,將我吸毒的錯誤經歷告訴大家,希望能帶給正處吸毒邊緣者一些啟示。

誤交損友墮入販毒吸毒深淵

我居住在馬來西亞的一個村莊裡,從小家境貧寒,小學五年級時就輟學到社會上謀生,做過很多不同的行業,也參加過幫派。

自小貧困的生長環境,讓我一直存有自卑、虛榮的心態。二十一歲時,因為工作關係誤交販毒的朋友,在毒販慫恿和金錢利誘下,踏上錯誤的第一步,我開始販賣毒品;也曾經走私過毒品,但沒有作成交易。後來因為知道毒品對人的危害很大,離開那份工作後,就沒有再跟那位毒販來往。

但是,我和毒品的關係並沒有結束。在家鄉有一群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我曾跟他們提過販毒的事,而這些好友當中,有幾個曾經有過吸毒經驗,他們找我要毒品時,就在好奇心和朋友慫恿下,我也染上吸毒惡習,從此,墮入毒品的深淵。

一九七九年,我因吸毒首次遭方逮捕,被判入獄三個月。出獄之後,本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無奈心念和意志力不夠堅強,一次又一次的重蹈覆轍。

由於吸毒,我前後入獄四次,在獄中,也有佛教團體前來弘法,當時

我只是抱著「拜拜」的心態參與,打發時間而已。

一九九三年二月,我被關進雙溪大年戒毒中心,裡面也設有一間小佛堂,每星期都有「吉中佛教會」的居士來此弘法,李獻仁居士是佛堂的長期弘法主任,每次都風雨無阻前來,並帶了許多佛書放在佛堂裡。起初我仍然無心學佛,但在李居士的開導和佛友們熱心指導下,我開始對佛教有了些瞭解和認識。

被檢驗出是愛滋病帶原者

同年五月,在一次驗血中,我被檢驗出是愛滋病帶原者,聽到這個消息,簡直像是五雷轟頂!我無法承受這個打擊,情緒也變得非常低落,更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未來的日子。

九月,一個偶然的機緣,閱讀了一份《慈濟道侶》,感到十分有興趣,並使我對佛理有更深的認識,然而因為一些困難,無法再閱讀到。佛堂主持人知道後表示,如果我們需要《慈濟道侶》,可以寫信給佛堂的輔導老師謝女士,她會幫我們寄來;而先前我看到的那一份《慈濟道侶》,就是謝女士交給主持人拿來佛堂的。

後來謝女士把我這封請求閱讀慈濟道侶的信,轉寄到台灣給證嚴法師。法師很慈悲,不但贈送許多慈濟刊物給我們,並請馬來西亞的慈濟人來看我。

十月的某日晚上八點,李獻仁居士帶慈濟人到戒毒中心佛堂,與大家共結善緣,並特地來看我,可惜當時我因身體欠佳,住進戒毒所的醫院,所以未能相見。

慈濟人送來關懷

事隔兩天的上午十點多,我正在病床上閉目休養時,聽到謝女士在耳邊輕聲叫我,我起身坐起,看到謝女士和李居士帶著一男一女走了進來,他們對我說:「阿彌陀佛!」我也不好意思地回聲:「阿彌陀佛!」後來才知道,他們是慈濟委員郭秋明師兄和葉淑美師姊。

慈濟人帶來證嚴法師靜思語錄音和「渡」一書,並關切地詢問我的病情。我坦白地說自己是愛滋病帶原者,並將當時消沈的心情與即將面對死亡的憂慮告訴他們。

郭師兄安慰我:「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眼前最重要的,是把握有限的生命,以自己過往的錯誤為例,告訴大家不要誤入歧途。對自己要有信心,做些有意義的事。」

葉師姊告訴我,以前她也曾罹患一種很難醫治的病,但是憑著信心與勇氣,終於戰勝病魔。葉師姊要我多活動身體,心情自然會開朗,也舉證嚴法師的話勉勵我:「把握有限生命,善用人身使用權,及時啟發良知良能,回饋社會。」

在他們的鼓勵下,我鼓起勇氣寫出了自己錯誤的經歷。十一月時,慈濟人再次前來,我興奮地將自述交給葉師姊。

那一天,葉師姊示範、並帶領大家禮佛,我注意到師兄師姊們的制服,是那麼的整齊、有氣質。隨後葉師姊將我的故事說給大家聽,她不僅鼓

勵我,也希望戒毒中心的病友們都能相互關懷、幫助,共同走出晦暗,迎向光明的人生旅程。

隨後,師兄師姊們教唱「普天三無」歌曲,佛堂裡充滿祥和愉快的歌聲,我們唱得好歡喜,有些人回到宿舍後還在唱呢!

病情惡化逃離醫院

十二月,我的病情開始惡化,在謝女士的協助下,再次被送進戒毒所的醫院治療。李居士也來探望我,並幫我聯繫家人;但因母親被機車撞傷,弟弟又要工作,所以家人都不能來看我,加上病情的壓力,讓我相當煩惱,情緒也非常不穩定。第三天我向院裏的患者借了些錢當車資,衝動地逃離醫院。

我不敢回家,逃至離家鄉一英里的小村莊,然後打電話給母親,希望她能來接我。母親找到我時,見到我瘦巴巴的模樣,嚇了一跳,她勸我回去自首,我堅持不肯,請母親為我找中醫。

我在離家不遠的一個廢棄豬圈暫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