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1994.02.01 慈濟醫學院舉行上樑典禮,跨出教育志業新里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

每天晨間在精舍進行的志工座談,是一堂絕佳的社會大學人文課程。

二十七歲的旻慳,是這一梯次的寒假青年志工。去年十月間,他在工作中遭汽油爆炸嚴重灼傷,當時火舌爬滿了他的背部、大腿……,在劇痛下衝出去沖水時,猶念及持續的汽油恐會波及更多無辜生命他又卯足力奔回現場撲滅火苗……。事後,重度灼傷的他,足足在加護病房住了七十四天。

旻慳歷歷如繪地描述這段「切膚之痛」的緣由,甫出院兩星期的他,已綻露開朗笑容,穿梭在慈院病房為病友鼓勵打氣。今日晨間志工座談中,他的故事帶給在場學子不少啟示。

九時三十分,上人前往慈濟醫院參加紀念堂建築會議。下午二時,主持慈濟醫院上樑儀式。

醫學院自去年二月一日動工,歷時一年已完成第一期教學研究大樓,而二期教學研究大樓也建蓋至四樓地板;今日上樑儀式後,整個建築結構體已告完工。教學樓樓地板面積兩萬兩千八百四十坪,除上述設施外,實驗中心、學生活動中心、體育館……已在規畫且將陸續興建。

「上樑」的上香儀式由上人、李明亮院長、曾文賓院長共同主持,在場觀禮者除了工地施工人員外,還包括慈院志工、花蓮委員、建築委員,及承包工地各項工程的廠商等近四百

餘人,人人虔敬欣喜於慈濟將再跨出教育志業的一大步。

典禮中,對於施工人員能發揮團隊精神,與不計時間、勞力地投入,上人與李明亮教授皆表達感佩與欣慰,上人並一一致贈工作人員與十餘家廠商代表每人一個象徵「酵母」的紅包,祝大家福慧增長。

上樑儀式結束後,醫學院李明亮、陳幸一、黃萬出等八位教授們移師慈濟醫院慈濟部,與上人就「教育」問題座談。

上人強調:「設立一所具有慈濟人文精神的醫學院,教育出一群慈悲濟世、仁人仁術、具宗教精神的醫學生」,是他的辦學理念,「對孩子除了關愛、保護,還要教導。臺灣基本上是一個重倫理道德的社會,『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等尊師重道的恭敬心,不能不存。」

生理科系黃萬出教授提出:「現代的孩子很複雜,很難教」「有些不是第一志願而來的學生,先天上就懷著失落感,在教育上比較難引導」的感嘆。「就是因為難教導,所以必須更用心和運用大環境的影響力來薰陶他。」上人樂觀地表示:「日常生活中平實又善美的真人實事故事,就是給孩子們最現成的生活教育。」

有些教授則對醫學院師生未來是否穿制服一事提出看法。上人強調,教育不能偏離食衣住行,穿衣是一種身分呈現與文化氣質的流露,慈濟形象深扣人心是在於團體美,而一個優秀的人應該是一個懂得合群、配合團隊的人,「只要把學校辦好,師生自然會以穿校服為榮。」面對各方意見看法,上人坦誠溝通,對在場眾人而言,這是促成彼此更進一步瞭解的交流。

夜,上人在中庭對遠自美國德州回來授證的新委開示。

1994.02.02 腳走好路、手做好事、口說好話,以人生三寶善盡生命良能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日

「從這位女士強忍淚珠眼神中,我看到母親對兒子萬般寬讓與涵容!讓我真正體會父母包容子女的偉大心懷!」大專志工在晨間座談會上敘述,昨天在慈院幫忙推送一位年輕患者,該名病人在手術甦後,對母親任性無禮,態度惡劣,而母親在走出病房門口時,迭聲向大專志工道歉:「兒子原來不是這種個性,只因人在病中,所以脾氣較壞!」而讓他深有所感。

院內有些病患的子女雖陪在父母身旁,卻心有旁鶩,冷落父母,相對於大專志工殷勤為病人按摩、擦澡、傾聽、逗樂的溫馨情景,令人對現代社會的家庭倫理教育問題,生起深刻的省思。

上人勉同學:「教育失敗可以補救,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自己用普天下父母愛子的心態,去包容、寬諒別人,才是我們要學習的胸襟。人生的三寶:腳走好路、手做好事、口說好

話,即是要我們善盡生命的良能。希望大家用心體會、用心做人,尤其身為人子,更應孝敬父母,回報親恩。」

座談會甫畢,委員黃義盛師兄等人就桃園聚會所設置佛堂、會議室與文物流通處之格局,向上人請益。隨後,加拿大分會執行長何國慶師兄為推廣海外會務,專程搭飛機來邀請上人為海外委員、會員講些鼓舞的話。何師兄移居加國年餘,該處的會務推展已成績斐然。今年春節,他將舉辦一場大規模歲末聯歡會,讓旅居溫哥華的慈濟人共同響應台灣的「尊重生命.全球齊步走」系列活動,並深入了解上人「一步六腳印」的慈濟志業推動近況。

十時許,慈濟基金會八十二年度東區歲未聯歡會及新委授證典禮在紀念堂地下室舉行。參加的委員除了花蓮、臺東、宜蘭等地,尚有海外歸國的德州、達拉斯、加州、新加坡等各地榮董、委員、慈誠隊等八百餘人。上人感恩大家一年來的辛勞,為每位參加者一一掛上心蓮,許多人在雙手接到上人親贈的紅包及象徵五福臨門的「五榖米」時,淚水盈眶,場面溫馨動人。台北市江蘇興化同鄉會王旌德理事長並代表上台,致贈「恩慈並濟」匾額給慈濟,表達該會對本會所作大陸賑災工作的謝意。

上人在致詞中表示:今年是「地球慈濟村」年,慈悲不分地域,世界苦難不斷、災厄連連,慈濟人將盡力伸出援手。


▲隨師行記

1994.02.03 年度冬令發放,流露「天下孤老皆吾親」的歡喜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三日

「一日之計在於晨」,已於昨夜抵達精舍的北、中區教師聯誼會「慈濟尋根之旅」活動的參訪者暨其眷屬,和高雄地區的會員共一千五百餘人,在晨光朝山之後,參加「志工座談」。

望著井然有序的眾多人士,上人不禁讚歎道:「這就是一種生活文化的表現啊!」「其實人要怎樣去管理呢?我想人不需要『管』,所需要的是啟發每一個人的本性。」面對這群有心前來瞭解慈濟的教師們,上人自然地導入教育主題:「現代教育太偏重於課業成績的好壞,以致學生沒有空間去思考生活中的人倫道德、孝道與尊重他人。」「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愛的教育』。所謂愛的教育不只是師長付出愛,還要去啟發孩子付出愛--鼓勵孩子多發揮愛心,如此才是真正的教育。」

八時許,紐約世界日報記者蘇斐玫來訪--世界日報經常刊登美國慈濟人各項活動,忍不住要對「慈濟」追根究底的蘇小姐,特別從紐約飛來花蓮採訪,預計留兩天。

今日,也是本會一年一度的冬令發放日,除了阿公阿婆,尚有許多參訪人士,圍爐桌數高達二百五十桌。花蓮第一組委員及精舍的常住眾,早在二天前即開始忙碌的準備。為了因應空間使用的需要,精舍常住總動員,在德慈師父、德恆師父的帶領下,迅速地將興建中的精舍第九期工程樓地清理得煥然一新,權充餐廳使用。

由於參訪者眾,精舍更顯得小巧擁擠,面對一波波湧入的人潮,常住們無不周到地招呼與介紹,知客師德如師父於箇中體會尤深:「面對紛雜的氣氛,只要抱著感恩心就不會感到煩躁,尤其是愈感恩愈覺得做得不夠!」經年累月引領訪客、整天走動的德如師父,雖然經常身處體力透支的狀態中,卻從沒聽他喊過累、怠慢過任何一位訪客,其毅力、耐力,可說是精舍常住礪刻苦的生活縮影。

上人主持藥師法會後,親切地向每一桌的阿公阿婆問好。來自瑞穗的「阿清」,雙眼失明,孤獨無依,接受功德會幫助已有十年餘年,上人就像見到老朋友似地和他招呼、問候;而他也能在眾人之間隨即分辦出上人的聲音。在象徵團圓的圍爐宴上,瀰漫著「天下孤老皆吾親」的歡喜……。

下午三時,教育部次長楊朝祥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委員洪冬桂、劉炳華、陳傑儒立法委員,及其眷屬等四十餘人前來精舍參訪、在慈濟醫學院院長李明亮教授、護專張芙美校長、慈濟總管理中心副總執行王端正先生陪同下,他們與上人就社會問題與教育問題進行廣泛交流。

楊次長暨三位立委皆肯定慈濟人文對陶冶學生優良品格的影響力,並支持在慈濟醫學院內開設慈濟人文選修學分。

「教育是除了給學生生活及技能的訓練外,還要啟發其人性深處的清淨如來本性。」「慈濟人文教育的特色,是擷取在慈濟團體中發生的真人實事,做為上課素材。」上人也例舉護專慈濟人文室設立「懿德母姊」的用意,母姊的身教能行化育之實,並兼學校、家庭、學生三者的溝通管道,是該組織的特殊功能。

王端正副總執行長亦表示,學生若能走出象牙塔,將是一股無限量的社會資源,例如慈濟大專青年志工藉由病房服務走出自我天地,進而關懷他人,即是明顯一例。

會談結束後,洪冬桂女士響應骨髓捐贈活動,其熱心熱血,令在座者印象深刻。


▲隨師行記

1994.02.04 心修即「道場」,心不修即為「是非場」,應包容、感恩成就道業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四日

除舊佈新--大掃除是中國人過春節前的好習慣,已放寒假的百餘位慈濟志願留下幫忙,頓時精舍內外到處是藍衣白褲的身影--天花板、溝渠裏、大殿、廚房、前庭後院,但見矯健的年輕身影,爬高鑽低,把精舍刷洗得煥然一新。

有些在家向來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學生,在此次幫忙中才真正體會到家務事的煩勞,他們說:「第一天上午,我幫忙清除地下室的積水,到中午就累得快昏倒了。第二天幫忙抬東西,一箱箱東西好重,累得我不敢叫,當天回到家倒頭就睡,一覺到天亮,連晚飯也沒吃。現在才深深體會精舍師父真是人人有一套功夫,不管工作多重、多累,他們都能撐下去!」年輕學子的直心敘說,引起一片笑聲,而對生活在優渥環境的城市孩子來說,這種體力上的勞動,未嘗不是年輕人一項自我磨鍊的絕佳方式。

明天即將返回美國德州的濟恩、林學仁、熊士民等十二位委員,今早請上人為他們舉行皈依儀式。上人以「貼近佛陀本懷,實踐大乘佛法」,勗勉他們精勤於菩薩道上。

由於二年前李正富榮董的慨捐,德州支會目前已購置一塊完整、佔地頗廣的土地,擬作靜思堂建設用地。今早,他們提出靜思堂的藍圖向上人報告。上人勉眾:「心修,是『道場』;心不修,即是凡夫聚會的『是非場』。希望大家要珍惜因緣,互相包容和感恩,才能彼此成就道業。」對於在國外從事賑災工作的原則,上人明示--一、及時救援:災難發生馬上進行慰問與救濟。二、中期救助:對雖貧窮,但未發生災害還可生活者,給予至少三個月的幫助。三、長期救助:對鰥寡孤老、無法恢復生活能力者,應列為長期救助對象。

自八十二年初,春治師姊參加安徽、河南賑災工作後,結下她與大陸災民的善緣,尤其這二年來為賑災的後續工作,春治師姊出入神州不知凡幾,每次的遠行莫不為解決眾生苦難而奔波。今年初,師姊的公公往生時,她正在大陸進行大米發放,無法卸下身邊工作返國奔喪,所幸老人家往生時安詳自在,了無牽掛。葬禮儀式也在慈濟人熱心護持下,簡單而莊嚴,伉儷倆今來拜見上人,感恩上人與慈濟人的關愛。上人道:「這是你們夫婦倆自己做的真功德啊!老人家能含笑而去,這是最大福報。」

下午,管理中心祕書室專員徐祥明先生由尼泊爾返國,向上人報告災房整建現況。對於尼國政府的工作進度遲緩,上人表示:我們最重要的是讓災民能離苦得樂,為使這項目的順利圓滿,應以愛心、耐心與誠心,與尼國政府溝通。


▲隨師行記

1994.02.05 以耐勞、耐煩、耐怨精神行慈濟志業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五日

自三年前濟恩師兄出任委員以來,美國德州支會在他和慈銘師伉儷倆的大力推展下,會務蓬勃發展,除了靜思堂即將開工興建外,新任委員的質與量,也令人刮目相看。今年,德州支會誕生十位新委,其中不乏高級專業人才,如工程師、會計師、教師;今天,十二位遠從德州回來花蓮的「遠行地菩薩」就要揮別大眾,返回僑居地,在晨間志工座談會中,離情依依。

目前任德州支會社工組組長,帶領德州一百四十位志工的熊士民師說:「慈濟『海外空中函授班』的學生,這次終能如願以償實地觀摩學習。」原來,身為社工組長,熊師兄必須嫻熟每首慈濟歌選的手語,而其學習管道是錄影帶,但影像中的連續動作有時不甚明瞭,因此,比起手語來就出現了「德州版」與「臺灣版」的有趣現象。

上人曾說,委員要能「耐勞、耐煩、耐怨」「海外委員尤需有耐怨精神,才能面對不認識或誤解慈濟的民眾。」海外委員無怨無尤的耕耘,從加州分會成立義診中心以來,即不斷接獲捐助善款和得到當地民眾支持,可說是獲得肯定的明證。最後,上人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期勉一行人「以慈濟志業為人生的目標」,向前邁進。

九時三十分,第二梯次大專志工與第一梯次大專冬令企畫營共一百一十八位同學,在二期講堂舉行傳心燈及結營典禮,由上人親自主持。身為這次營區總幹事的邱定彬同學說:「慈濟所辦的各項活動,目的不在募款而在募心,努力提昇社會教育的精神層次,帶給社會大眾祥和安定的力量,藉事鍊心,希望人人調和聲色,包容異己;能真正做到人圓、事圓、理圓,才是辦活動的意義。」

第一次參加大專生心得分享的慈濟醫學院李明亮院長,上臺致調時表示,走入慈濟讓人視野開闊、心胸豁然,不僅聽到、看到的令人感動,還能讓人身體力行,由體踐中學習服務奉獻,這是他最難忘的地方。

「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對於肩負慈濟精神傳承使命的慈濟大專青年,上人寄予厚望,傳心燈時,期勉同學以一盞有形燭火,傳遞無形心燈,返回學校、家庭後,均能時時以身作則,帶動周遭的親友。

十一時返回慈濟部,臺大陳耀昌、陳光和二位教授已等候多時。此行他們專程來感謝上人為骨髓捐贈所做的呼籲,陳光和教授說:「看到慈濟委員、慈誠隊、慈青以及會員總動員,大家的熱情與衝勁,使我對推展此活動的勇氣、信心大增。」他並表示,由近三個月就二萬五千多人響應捐髓看來,這項活動將可長期持續。


▲隨師行記

1994.02.06 不斷歷經考驗,就能累積勇氣與毅力面對橫逆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六日

信仰不同或不正確,有時也會造成家庭時起勃谿的煩惱。接近年關,家家戶戶各忙各的,精舍訪客顯然比一般時候較少。今早,有位面容憂悽的老太太,由一位委員陪同而來。原來老太太家裏在中部經營大企業,生活舒適富裕不在話下,唯一令老人不安心的,是他那年輕的媳婦信仰他教,從媳婦對該領導人著迷的程度,讓老人憂人悒悒!期盼上人指點迷津,使她能改變媳婦的宗教觀念。

上人言:「宗教是種精神信仰,一旦接受了不正確的信仰觀念,要扭轉相當不容易。第一,看他自己是否能覺悟,自己要改,別人助力才有效。第二,有個大環境去改變他,也能奏效。如果可能,歡迎你帶媳婦到臺中分會走走,讓她在不同的宗教氣氛中,有新的領悟。」

去年十月,當上人行腳經臺東時,有對年約六十的李氏夫婦面見上人時表示,願意捐出一塊土地作為臺東分會用地。該地位於交通要道,格局完整,夫婦倆的虔誠更令人感動,上人乃當場成全其願望。今天,李太太說:「人本來就是空空的來,空空的去,兒孫自有兒福,我最大的希望就是造福臺東人。師父去臺東,就是我們臺東人的福報啊!」上人雙手合十、低頭垂目,深深地感恩李氏夫妻慷慨布施。

稍晚,由尼泊爾返臺的吳添福居士,專程搭機來精舍向上人銷假。由徐祥明、黃春騰、林勝煌、吳添福、葉雁新等五位居士組成的第四梯次尼泊爾勘查團表示:由於國情體制、社會背景、習慣、語言等等隔閡,「即使我們要去做件善事,也並非那麼容易!歷經一波數折的溝通,不禁教人聯想當年上人獨力創建功德會的辛苦,這種體會只有歷其境的人感受最深。」上人道:「只有經歷考驗,才能在碰到橫逆時,仍有勇氣、毅力去克服。所以幫助別人,還要從內心去感恩他。」

下午,臺灣省政府祕書林豐正先生來訪。林祕書以前曾陪同中央官員拜訪精舍,這是他第三次造訪。林祕書關心慈濟醫學院土地取得,他表示,樂見在上人創建慈濟志業教育志業下,花蓮的文化氣息逢勃發展。

近五時許,臺南黃素霞委員陪其夫婿吳居士前來捐一百萬作為建設基金。吳先生自稱自己過了四十幾個生日,從未有一次覺得快樂而且有意義,這一次他要捐出一百萬元來慶祝自己有意義的新生命開始。吳居士原本是南部黑道上的人物,自從被嫻淑的太太引進慈濟後,漸漸洗盡前塵業緣,展開新的人生生活。


▲隨師行記

1994.02.07 讓時日和生命合而為一,一切從「多用心」做起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七日

早課中,上人警示大眾要珍惜因緣修福慧,此外,更要精進追求道業,上人示:「『道』者,道理,是佛陀所說的教法、所指引的康莊大道;『業』者,動作。將佛陀的教法,化為日常生活的行為,此即稱作道業。」「道業必須靠自己去追求、去實行。我們要愛惜時日和生命。隨著時日消逝,我們的生命相對減少,所以要讓時日和生命合為一,好好把握時間廣結好緣,造大福田。懂得運用時間、運用人生,才不會浪費生命,而這一切應該從『多用心』做起。」

昨晚客宿精舍的韓裔惠學法師,今早將前往慈院做追蹤檢查。臨行前向上人行問訊禮,表達他對慈濟的感激--惠學法師在參學期間因突發惡病,被送到慈院,得到妥善的治療。住院期間慈濟人的慈懷柔腸,更令其印象深刻。

稍後,將於近期返美的慈梵師姊(林玉秀琴)向上人告假,慈梵師姊僑居美國聖荷西州,她常自稱僅是一介平凡老人,然而卻一本熱愛慈濟的心,獨自一人在精英薈萃的聖荷西州引領一群年輕的知識分子投入慈濟志業,共同擔起如來家業。上人稱許:「要再接再勵,力行菩薩道,將慈濟精神落實在地球每個角落,共同推展慈濟地球村。」

十一時許,管理中心專員徐祥明、營建室黃春騰、委員林勝煌、鍾子芳等多位人士齊入精舍,向上人報告尼泊爾賑災工作推動的進展和現況。上人示:「每想到這麼冷的天候裏,災民領受餐風露宿的生活,總覺一陣淒涼與疼惜。當務之急,即是明確督促建屋完工期、讓受寒受凍的災民早日遷居安業。」

午後二時,醫學院建築工程鐵工、板模承包商簡曛昶先生、李金城先生,入精舍向上人拜年。深覺時間飛逝的簡先生感言,和慈濟人配合、交會的一年,可說是他一生中最踏實,也最豐足的一年。上人稱許李、簡兩位負責人的盡責,因為配合好、效率高,使得醫學院硬體能如期完成,可說是功德無量。簡先生言:「承接工程後,深自期許:此乃百年志業,建築品質絕對馬虎不得,它的堅固必須可以屹立百年,讓後代子孫緬懷、效行此一愛的史跡。」二位居士一再感恩上人讓他們有機會參與慈濟的一大盛事。

得知工地裏有近五十位泰籍勞工將留在臺灣過年,上人特意叮嚀李先生為之安排除夕夜入精舍圍爐,參加醫院同仁歲末餐敘,好讓這群異鄉遊子體會「四海皆兄弟」,同享年節團聚的氣氛。


▲隨師行記

1994.02.08 除環境的除舊佈新,也要讓心地光潔,以心光照耀寰宇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八日

「年關近了,時日的消逝就像流水,任誰也擋不住,唯有努力在時光中累進道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工作要努力,向佛的心更不能放鬆;時時提醒自己是發心發願要跟隨佛菩薩足跡邁進的人。」

「雖然佛世距今二千多年了,但佛陀的教義卻是亙古長新,學佛若想得到真理,就要一氣呵成的修持,不可一曝十寒。真正的佛法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尋,會應用的人不論是舉手投足、行為動作,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能體會妙法,樹立風範。」

「陽光普照山河大地,法雨滋潤十方世界」,志工座談會上,寒假第四梯次大專志工們以嘹亮歌聲表達心中的感受。年輕學子利用短暫的寒假,在病房中服務病患,藉事鍊心,散發大愛,點亮生命的光彩。上人勗勉同學們:「惜時、惜緣,肩負佛陀的使命、成就慈濟的菩薩道、傳承歷史的腳步。」

八時三十分,上人對常住二眾弟子開示:「在歲末除了忙於整理環境、除舊佈新外,還要照顧心地的光潔,才能以心光照耀大地,透徹宇宙萬物。」

近十時,上人抵慈院,但見繽紛絢麗,一片喜氣洋洋景象,原來志工師姊們早已在院內各處佈置,巧心妝點年節的氣氛。

十一時許,營建室同仁集體向上人拜年,上人隨緣開示:「感謝大家同心協力,不辭辛勞日夜趕工,使每一項工程都能如期完成、發揮功能,這分努力真是福不唐捐。」

「從事慈濟的建設,不論濟貧、醫療、教育、文化……,我們皆抱持奉獻、服務的志業精神,而非以職業的心態看待;是一種內心坦蕩、無所求付出的情操。」

「感恩各位在過去的付出,更期待各位在未來更同心協力,朝向我們的目標努力。」

下午五時,上人對本會同仁開示:「一年將盡,多謝各位辛勞付出,慈濟志業是一分愛的工作,新的年度開始,期望人人建立『為人群付出行動即是人生意義』的價值觀。」隨後上人致贈每人一份五榖袋、福慧紅包、蠟燭,並逐一佩掛心蓮,期許大家反觀自照,並以心燈點亮人間。


▲隨師行記

1994.02.09 【新春三願】和慈院患者共勉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九日

今日是除夕,晨語中上人勉眾:「修行要注意心中的一念,要時時把外來的煩惱排除掉,以內心的清淨光明照耀外境。如何讓心地清淨,使外境明朗?如何『以心轉境』?這要有敏睿的精神和完備的智慧啊!」

「常言過『年關』,其實每人在每一天中就有八萬六千四百個『秒關』要過,因此我們應謹慎的生活在當下。人的心念往往只在一秒中即能生起很多不同的意念,因此秒秒關過得好,日日關就好過;年年關

自然過得更好。」

九時,馬來西亞敦秋明師兄攜子偕同陳鎮州師兄闔家及馬六甲的劉銘達夫婦,專程由僑居地返臺向上人拜年。敦師兄向上人報告馬來西亞各地區的活動訊息--為配合響應「尊重生命,全球齊步走」的系列活動,檳城舉辦了慈濟人聯誼、園遊會義賣,盛況空前,在當地引起很大的回響;而對當地三十多位照顧戶也依本會的模式做冬令發放、義診等工作。劉銘達師兄也報告了馬六甲地區的國際賑災義賣活動情形,並簡述當地慈濟人訪貧及做居家關懷的種種,不論是深處偏遠深山或林園橡膠樹下獨居無依的老人,或親長突遭意外,年幼失愛的孩子們,慈濟人的愛總能及時落實在需要者的身上。

上人勗勉:「苦難越多的地方,越需要啟發當地更多人的菩提心,同來力行菩薩道。」

爾後陳鎮州師兄的母親轉達馬來西亞一位培訓委員--梁師姊至忱的謝意。梁師姊的母親於日前因病往生,治喪期間檳城地區慈濟人給予很大的協助。上人慈言:「慈濟本是一個大家庭,法親道侶彼此同心、同志力行於菩薩道,互相扶持是自然不過的事。」

午後,美國分會執行長思賢居士,風塵僕僕地專程由加州趕抵精舍圍爐守歲。此行首要向上人報告加州大地震災情,慈濟援救工作的情形和後續銜接工作狀況。思賢居士表示,今於賑災之際撥空返回,有其特殊的意義--自民國六十三年二月九日 ,他隻身拎著一只皮箱首次踏上美國領土,迄今恰好整整二十年,而今回歸「心靈故鄉」悸動的心情,唯有返抵精舍方能撫平,因此今日的歸來意義深遠。

隨後上人前往慈院,參加由志工精心為患者策畫舉辦的歲末聯歡會,上人一一親贈紅包並以每年新春三願:「不求身體健康,但求智慧明睿、精神敏銳;不求事事如意,但求增加信心、勇氣;不求減輕負擔,但求增加愛心、力量」和病患共勉。

除夕夜,慈濟人陸續歸來,但見師兄、姊們攜眷,歡歡喜喜相聚一堂,精舍內外充塞著濃郁的年節氣氛。而團圓夜的節目表演更在慈青幹部邱定彬同學的主持下進入高潮:有小菩薩的手語表演、有年輕菩薩的心得分享、更有老菩薩的發露懺悔。最後,上人期許大家在新春發新願:「新年人生、新希望。願你我心手相連淨化人間,同做有求必應的活佛、人間的活菩薩。」


▲隨師行記

1994.02.10 大地春回,各地慈濟人齊聚精舍過新年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日

爆竹一聲、大地春回,大年初一,各地的慈濟人齊聚中庭向上人拜年,並恭聆上人開示:「欣見大家和樂融融,歡喜相聚。菩薩遊戲人間,此刻我們正悠遊在菩薩境界中,每一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應時時抱持三種心態--一、赤子之心。二、駱駝的耐心。三、獅子的勇猛心。」

「赤子之心即是人人與生具來的清淨本性;要保有清純童真的赤子心,在人事歷鍊中不求聰明,但求智慧--智是分別智,一切的物、理,皆能分辨;慧是平等慧,是人心最清淨、最完美的一念本性。要外有分別智,內有平等慧;智慧具足,就能分辨人事、體會真理。因此學佛者要持清淨心,立大志,開啟智慧。」

「行菩薩道必須具有駱駝的耐力,任勞任怨,才能肩擔如來家業,去引導、啟發芸芸眾生的良知、愛心,以展現清淨本性。祈願大家發大心,齊為苦難的眾生做心的引導、物資的救助。」

「十分感恩你們信受奉行師志,將慈濟精神遠播至各角落,盼望人人發大願,具足獅子的勇猛心,不畏艱難,一心一意向前直進,匯集眾力,不執著、不貢高、不我慢,做一位真正悠遊法海中,日日充滿法喜的活菩薩。」

稍後,思賢居士報告加州大地震的賑災現況,並將其心得和感受與眾分享。對於美國加州遭逢世紀災難,當地慈濟人奔波於災區發揮及時救助的功能,上人甚表欽歎,並提示其針對重點、必須性的原則,深入重災區,秉持信實誠正的精神,做確實的救助。

「能付出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人。我們要發願:不單是此生,而是生生世世、永永遠遠,做為一個能為人群付出的人。」新一年開始,上人期勉大家放棄過去凡夫的人生,計劃一個菩薩的新生活,逐使臺灣成為一個菩薩的淨土。

十時,上人抵慈院,一一訪視未能返家過年的患者,溫言軟語地予以祝福、鼓勵。為慰勉年節留院輪值的醫護人員,上人亦親至護理工作站、加護病房、急診處各個單位,致贈每人一份象徵性的紅包,祝福大家新春吉祥。

午後,前來拜年的訪客絡繹不絕,其中有人問及:「如何管理好人事?」上人答示:「以誠待人、以德服人,是最好的管理方式。」對疲於追逐金錢的年輕女子,上人勉示:「人生不是有錢有福。乘著年輕好好發揮生命功用,別讓人生空過。」對於愛子心切的父母,上人慈言:「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唯有看護成長、扶持茁壯的責任,至於孩子的思想、意念,父母沒有權利控制及設限。子女與父母是依共緣而存,然個人的命運(業力),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決定。父母對孩子唯有祝福、給一分好助緣,卻無法替他們承受業力。」

五時,花蓮市長陳清水先生入精舍,陳市長表示慈濟乃地方的榮耀,他會將慈濟志業的發展,列為地方第一要事去看待。

某師姊陪同一位心念消沈、意欲尋短的少婦面見上人,上人開示:「何不把不要的命捐出來,去做有益社會、服務人群的事?共業不可轉,但外緣可轉。能夠『惡緣來結,好緣去化』,自然能夠消減業力。」


▲隨師行記

1994.02.11 能適時適機利益人群,才是成功、圓滿的人生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一日

「時間和生命,在無形中點滴消逝,任憑誰也追捕不了,希望人人在當下把握人生的使用權。」大年初二,上人苦口婆心勸勉慈濟人切莫虛度光陰。

慈院志工全年無休,在顏師姊的帶領下,包括慈青和教師聯誼會成員在內的志工們,用心地為病患們營造年節氣氛;唯急診處時有狀況發,大專志工邱定彬感慨地表示:「許多患者在被送到醫院的前一分鐘,還在快樂的飲酒玩樂,但往往無常就在下一秒鐘發生。」他並體會:「同學們來到慈濟後,自我成長得特別快,大家在助人的當下,發覺自己潛在的良能,促進了心智的成長。」--這個成果,正彰顯了上人成立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的最大意義和功能。森傑同學表示,慈濟人在他眼中,深具赤子之心,可愛又善良;而上人在他看來,宛如嬰兒般清淨、透澈而無染。

十時許,陳黃金色師姊偕公子陳鍊輝和孫兒同來向上人拜年。陳居士向上人表達,他欲在大陸上海的子公司成立慈濟聯絡處。上人稱許:「企業家賺錢要有一個觀念--能普施天下人;尤其是臺商在當地所有獲利,更應該回饋當地人。能夠在開拓生意之餘還不忘開拓慈濟歷史,足見你的用心。」上人又言:「人生若只知賺錢而不知妥善運用,則與印鈔機何異?能夠懂得適時機運用所得,利益人群、廣結善緣,才是真正努力、圓滿的人生。」


▲隨師行記

1994.02.12 新春期間精舍人潮如織,沈浸美善法喜中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二日

新春期間,由國內外前來參訪精舍的人潮如織。從早到晚來來往往的人群,不論來自國內或國外,每個人都不畏路遙,抱持一念虔誠心前來探溯慈濟的根源。鎮日裏精舍裏外皆是笑臉,人人沈浸在看慈濟、說慈濟的美善世界中,處處呈現和諧、歡樂的景象,真是十足的大家庭。

高雄委員林永祥師兄帶領五部遊覽車的會員,回本會團拜並參與志工早會,聆聽上人介紹醫療志業的特色--在病房傳送愛心和歡樂的志工服務隊。

對於大專青年在參與身體力行的志工服務之後的深切體悟及自我的反省表現,上人深具信心地讚歎道:「從慈青孩子們的身上,我看到他們的未來是一片光明。」上人並言:「老師們若能吸取慈濟精神,引領學生體察暗角眾生的苦難,就是活生生的人文教育。」

美國分會傳真來最新震災救援工作的進展,笸美國聯邦政府協力援助災民的訊息以及聖塔市府對慈濟的肯定和致謝。關於此次加州的賑災行動,最令上人憂慮的是分會人手不足,上人再次提醒思賢居士:「不可為了勸募,而失去了原則;也不可執著於『就地取糧』--本會和分會的互助關係猶如『晴天積好雨來糧』,平日匯

善款回本會,一旦分會有需要,當然要向本會提出。因此,希望大家把力量放在力行救濟的三大原則上--一、全力以赴;二、救濟到問心無愧;三、讓災民實質受惠。」

隨後上人前往慈院探視加護病房的患者,並撫慰守候門外心焦如焚的家屬。

如同往年般,李宗吉居士闔家大小齊返精舍,為李居士的壽誕留下美好的記憶。同行尚有喬秋萍師姊陪同名畫家王壽藧教授來訪。王教授帶來其一幅國畫作品,畫中將印順導師和上人的容貌形影描繪得極為傳神,尤以烔烔有力的眼神,栩栩如生。


▲隨師行記

1994.02.13 慈濟文化是力行,要腳踏「實地」,才能印下足跡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三日

今日是大年初四,上人依往年慣例,在早課中領眾誦「法華經」,期盼慈濟人以法華精神為依皈,落實在志業中,並在菩薩道上力行不懈。

台南委員不辭路遙,一早即引領七百五十餘位會員來到花蓮,入精舍尋根。

上人對眾開示:「慈濟是一個過程,最重要的目標--找到生命的皈依處,即佛教的精神。行菩薩道要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才能得到智慧。」「內能自謙是『功』,外能禮讓是『德』。大家要放下身段,不管面對如何難看的臉色,都能面帶笑容,以此耐力訓練自我謙虛的功夫;縮小自己,方能讓人接受,習慣成自然,有了這分修養的功夫,就能有所得--得者『德』也,這就是德行。」「我們要下功夫透徹人生的意義,才能真正善用人生使用權,為人群付出。」上人勉眾一本護持之心,在菩薩道上永不退轉。

上午十時,榮董黃永存師兄應邀前往慈濟護專為慈青幹訓營演講,在演講前,先入精舍探望上人。黃師兄表示,期望榮董能組織起來,發揮更大的力量。

上人示:「慈濟文化的精神要旨是--力行,要腳踏『實地』,才能印下足跡。只有人人發自內心由衷的意願,歡喜自願投入,不帶一絲勉強,才能真正凝聚成一股力量。」

電視節目「繞著地球跑」的主持人--謝佳勳小姐,在母親、阿姨及未婚夫的陪同下,前來向上人拜年。上人鼓勵謝小姐,身為大眾傳播工作者,期待她能多深入苦難的地方,讓臺灣人知道:只有享受,不是福氣,有能力為他人付出,才是真正恆常的「福」。

下午,陳姿樺師姊與夫婿李宗龍先生,陪同自加拿大返國的女兒回來慈院參加志工服務。師姊的兒子前次曾回來參加志工,因而改變暴躁的脾氣,此次他們帶較內向的女兒回來,希望藉此開拓她生活的空間。李先生說:「慈濟的精神若能發揚到世界,

相信就不會有戰爭了!」上人慨嘆:「可惜時日短暫,生命難掌握,慈濟需要有人薪火相傳,不斷地投入、播種。」

晚上,自金門來向上人拜年的李國銘老師,視學生如子女,但愛之深、「責」之切,引起家長不滿,李老師深感懺悔。上人勉勵:「要愛之深,『教』之切。只要自認真正盡心而教,問心無愧就好了,教育工作也不能過分勉強。走前腳,放後腳,把煩惱放下,你已盡心了,千萬不要灰心。」


▲隨師行記

1994.02.15 知行合一方能真正體驗人生道理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五日

一早,高雄蔡榮東居士帶一百多位會員進精舍參加志工座談。首先,由慈青獻唱慈青會歌,朝氣蓬勃,生機無限。

上人勉勵慈青志工:「大家有心學佛、有心當佛的弟子,就要擔起如來家業--佛陀發願挑起普天下眾生的苦難,而佛也是人,一個人是無法做盡天下事的,需要弟子們共同分擔如來家業的重任。」

「目前社會需要淨化要先自律--自我淨化,然後才能淨化他人;自己不淨化,怎能影響別人呢?所以,時時刻刻要有自律的精神。」

「你們發菩薩心,到苦難的環境中幫助病苦中的人,實在很難得。在慈濟,你們除了聽道理以外,要更進一步去驗證--佛教的精神和慈濟的目標是什麼?如何做?要『知行合一』,這才是真正體驗人生的道理。」

台中教師聯誼會成員盧春安老師的孩子昇杰,是慈濟的新生代,他志工時間和大家分享讀靜思語「用智慧探討人生意義,用毅力安排人生時間」的心得。

不久前他一直探討自己存在的意義,若思良久,才發現--「沒有意義。」可見再觀察了一段時間後,又有另一層的體悟--「我是為了『責任』而存在。」他說:「幾天前我到醫院當志工,看到魚池旁有一位病患在抽菸,和他聊了一下,我問:『你為何抽菸?』病患答:『沒有辦法啊!想抽就抽了!但儘量抽公賣局的。』『為何抽公賣局製造的?』『公賣局製造的比較淡。』『為何抽比較淡的』『可以活更長。』『活更長久又怎麼樣?』『可以抽更多的菸。』--我想,這樣的人生,其意義究意竟在那裏呢?」

至於「用毅力安排人生時間」,他認為:「上人很久以前,如果只是『想』要創辦慈濟功德會,或許就不能創造出如今的慈濟世界。如果上人沒有拿出堅定的毅力,現在我們坐的地方,或許是一處水稻田,或許是一片蔗田,可能有精舍。」「人生要靠自己創造,自己要好好把握自己的生命,這樣才能活出人生的意義。」他總結說。

上人嘉勉他:「有思想更要有毅力。如果思想智慧豐足,但是欠缺毅力,就會轉智慧為聰明,成為世智辯聰,那就麻煩!」

有一位志工曾在其他醫院當過義工,但一直覺得無法圓滿詮釋「義工」的角色。來到慈濟後,用心探討慈濟的力量泉源,發現慈濟人的特點是「力行」,是積沙成塔的匯聚愛心,薪火相傳的投入「菩薩道」。

他也曾經涉獵各種宗教,一直無法接受「神」的說法,因而對宗教產生疑惑,聽上人說「菩薩也是人」,

才解開心中的結。

上人示:「宗教,即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凡夫執著於個人的範圍,放大自己,凡事以『我』為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因此產生迷茫、爭鬥,造成社會混亂的情形。如果能化『小我』為『大我』--放大『我』的範圍,人生的宗旨才可以明朗,才會去接受教育,學習去付出,這即是『修養自己』去『幫助別人』。」

「要將佛、菩薩聖化,而非神化。凡夫因為無明愚癡的障礙,所以明知要做好事,卻把握不住自己,欠缺毅力和智慧。但佛、菩薩就不一樣,能明確地抓穩自己的人生宗旨,透過各種方法為社會付出、救度眾生,即使遭遇再苦的境遇,宗旨仍然不變,這就是佛菩薩有別於凡人的智慧。」

楊田林老師昨日前來為慈青幹訓營上課,今日將返北,特地入精舍拜會上人。上人感謝楊老師為孩子多費神;楊老師以教學為樂,認為「忙是一種福」,他很喜歡慈濟的氣氛:靜時悄然無聲,動時活潑生動。

上人言:「因為慈濟是『由事會理』,事理圓融,就能輕安自在。」


▲隨師行記

1994.02.16 「靜思營」活動,護專學子從中學習自我成長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六日

寒假期間,精舍舉辦「靜思營」,讓慈濟護專的學生們一方面體驗精舍生活,一方面從營隊的設計、領導和狀況處理中,學習自我成長。

上午九時十分,上人對學員們開示:「你們是未來的護理人員應要學習『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聽眾生心中的痛苦,並拔除他們的苦難。」

「目前你們扮演的是學生角色,一個稱職的好學生,要懂得尊重老師;相對的,老師就會不餘力地把所知所能教給你們。」

「將來投入服務病人中,身心有病的人最需要的良藥,就是清淨的良知大愛。各位現在就立志當一個有良知大愛的護理人員,將來才能當『志業婦女』,非職業婦女。」

「很感恩你們利用寒暑假帶領慈濟學佛營的小菩薩,你們讓孩子玩得高興,又寓教於樂的讓他們學到做人的規距,讓他們在快樂當中學到什麼叫愛;這就是不離『大慈悲為室』--心宅中充滿大愛。」

「慈濟面霜就是普天之下通用的語言--微笑。一分微笑,表示你心中喜悅,因為你不把人我是非糾纏在心中,這就是『柔和忍辱』。」

「凡事不要太執著,也不要太計較人我是非,更不畏自以為是。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我們的愛永遠不被羈綁,要開闊無邊,容得下普天下的人。」

「總而言之,我們只求自己付出,不求別人回報,如此一來,別人見到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起歡喜心,這就是我們的修養。」

下午三時三十分,臺中慈濟列車六百四十人入精舍參訪,時正拜誦法華經,上人開示:「法華經是佛陀的本懷,經中的『如來壽量品』告訴我們,佛陀雖然示相於人世八十年,其實,他的壽命是無始無終的。佛陀從出生到離開皇宮,而後修行成正等正覺,成為娑婆世界的教主--這一段段的人生,都是有相的,有相就有時間年齡的局限,這即是一般人分段的生命。而佛陀無量的生命稱之為慧命--從現在至未來,雖然示現滅相--去世,僅表示分段生命的結束,但是他的慧命仍然不曾消失。」

「凡夫的愛總是局限在所關心的人身上,狹隘的愛會讓人產生無形的煩惱,甚而引發有形的罪惡。佛陀透徹悟得眾生的煩惱與苦厄,因而放棄王位修成正覺,其留下的佛法就是要引導我們人生的方向,若能跟隨佛陀的腳石,自然每天都能過得自在、安穩,而讓自己走上覺悟之路。」


▲隨師行記

1994.02.18 人人具有清淨大愛,世間苦難即能消弭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八日

晨七時,臺南教師與復興國中自我成長營師生共二百五十人,入精舍參訪。上人開示:「時間是最無情,但也是最寶貴的,端看我們如何運用。善用時間的人,時間如鑽石般可貴;而對於不善於運用時間的人,時間就如泥土般,一點價值也沒有。」

「佛教是很踏實的宗教,佛教所指的『眾生』無所不包--包括人類,乃至於蠢動含靈,每一個生命都要去尊重、愛護。」

「二十九年前,因為一個山地女人小產,無法獲得醫療照顧的事,啟發我不忍眾生苦的一念悲心,我一直將這顆『種子』埋藏於心。有了因緣後,我很用心地創造環境,並以法華經的教義做為我的精神支柱,而逐步創建了慈濟世界。」

「世間上有什麼樣的苦難,觀世音菩薩就會現什麼樣的形態去幫助他。所以,觀世音菩薩是我要學習的業象,也是我精神上很大的依止。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具有一股清淨的大愛。」

「物質生活的充裕,致使現在的孩子較難體會感恩。我希望創造一個大環境,讓孩子們有機會體受、學習人生的真理。大專生利用寒、暑假到醫院當志工,面對人世生、老、病、死的現象,由病人的示現中,體會苦、集、滅、道的真理,進而改變人生觀。」

「除了父母外,老師是我們成長學習過程中,影響最為深遠、重要的人。所以,一定要尊重老師,當個好學生。」

十時,上人往慈院加護病房探問病患,親切地安慰、鼓勵、祝福他們早日康復。行至內科加護病房時,又見俊男小朋友也在裏面,小俊男看到師公上人時,睜大眼睛,露出歡喜的神色,上人送他一包巧克力,並將糖餵入他口中,無限愛憐的輕言:「慢慢吃,不要急!」


▲隨師行記

1994.02.21 人人從自身做起,創造祥和、安定的社會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一日

八時二十分,上人至護專參加開學典禮,並為近千位學生一一配掛心蓮。上人開示:「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今天為大家配掛心蓮,祝福每位同學的心靈,都能如蓮花般清淨柔美。」

「我們來到人間,不但要讓自己快樂,也要帶給別人快樂。你們是未來的白衣大士,所以,除了追求學問、知識之外,還要培養內心的慈悲及外在溫柔、禮貌的態度,這樣才是真正把握、愛惜來慈濟就讀的因緣。」

下午三時,立法委員陳水扁先生等一行六人,入精舍拜訪上人。陳委員讚歎上人二十多年來從事慈濟慈善工作對促進社會祥和的貢獻,並表示自己曾因上人一句「要理直氣和,不可理直氣壯」,而在立法院當下消去滿懷瞋怒,改以平常心參與會議。

上人言:「我所做的只是宗教者的本分事。人生而平等,我們要尊重生命,同時提昇生活品質,除了日常物質生活外,更要加強精神生活的教育。臺灣是個富有的國家,但仍有暗角的貧苦眾生待援,我們呼籲愛心人士同來做慈濟工作,人多力大,能做的事也就愈多。」

陳委員:「現在的工商業社會,大家互爭利益,追求物質享受,在精神面卻很缺乏,極需提昇和淨化。」

上人:「教育是個方法。受教育不應該只限於學校,應該是每一個人在每一個時間、空間,都能開放心胸接受教育,這是精神面的教育。」

陳委員:「現在許多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其實學校老師們也很努力地引導他們,但教育制度總有缺失,再好的教育制度,也有不足之處。」

上人:「我一直覺得教育很重要,所以近幾年來,在寒暑假期間,慈濟開始籌辦大專志工、夏令營、教師學佛營、兒童學佛營……等,讓大家從活動中吸取正確的觀念,開啟內心為人服務的善念。如老師們參與活動後,能秉持媽媽心和菩薩的智慧教育學子;大專志工在醫院看盡病苦示現後,體會世事無常,進而自我惕勵,好好把握、善用人生使用權。」

陳委員:「相信他們經歷七天的志工生活,勝過唸三、五年的書,因為他們是親身去體會。」

上人:「在這裡,不用講太多,他們會用心去感受,而自我改變。」

陳委員:「在慈濟世界,覺得台灣很有希望,但是離開慈濟世界,還是讓人覺得社會很黑暗。」

上人:「只要在黑暗的地方,點起一盞燈;在暗角的地方,燃起一把

火;由一盞燈開始,慢慢點燃第二盞、第三盞,以至燃亮千千萬萬盞燈,自然能照亮黑暗,大放光明。我是出家人,但仍努力地在紅塵中推動社會工作,只因佛教講『以身度人』,我是希望從自身做起,進而接引有心人互相鞭策、勉勵,創造一個祥和、安定的社會環境,這也是人人的責任。立法院是國家和百姓的希望寄託,若院會中的大德們都能起而帶動祥和社會風氣,絕對是國家和百姓之福。」

「二十九年前因我個人的一念心,我突破無數困境,做了許多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這完全源於當初的一念誠心。而今參與這個團體的人愈來愈多,我們所擔負的責任也愈來愈重。身為宗教者,我總以開闊的大愛,去對待一切人、事。物,但是,我也有個人堅持的做事原則--好比各類選舉活動,我絕對堅持不助選、不推薦競選、不參選等『三不原則』。我只要求自己盡本分,多做建設性的工作。」

陳委員:「在上人面前,我覺得自己很渺小,更應抱著謙虛的心向上人學習,上人說得很正確,現今社會動亂,如何推動社會祥和風氣,才是當務之急。」

上人:「不管社會多黑暗,只要點亮自己的心燈,燈燈相續必然光明普照,這是我們需努力的。要將心燈點燃,傳至更遠的地方,不管是國內或海外,如此世界將會更光亮。」

陳委員:「上人無私的大愛和奉獻的心,讓我深切感受:不要問慈濟能為我們做什麼,要問我們能為慈濟做什麼;往後我將朝凡事先由自己本身做起,進而去影響他人而努力。」


▲隨師行記

1994.02.23 只要有「心」,萬事都能迎刃而解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晨七時,上人在志工座談中開示:「人有各種思想,對人生的感受也各自不同。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是『業』,因而一定要把握人身、多行善事;能利益人群的人,就是活菩薩。」

九時,榮總血液科主住陳傅明教授,前來慈濟部拜會上人。他言及近日前往日本參加有關骨髓捐贈會議時,日方對慈濟能在短時間內號召二萬多人響應捐髓之事,感到不可思議,因為日本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推動、呼籲,才有近三萬人參與捐髓活動,而慈濟卻在短短四個月內就有此成績。足見宗教力量的影響至鉅。

十一時五十分,美聯社特派員黃明小姐專訪上人。

黃小姐:上人會不會覺得做慈善工作很辛苦?

上人:我們是在修行的環境中,做入世的工作,做事當然辛苦,但言行如一,在做的過程中分秒都很踏實,所以是「身苦心不苦」。

黃小姐:上人是不是把宗教的精神,以口語化來告訴委員們?

上人:宗教講精神面是無形、抽象的,因此必須用話語去傳遞表達,而所說的話必須踏實,讓人可以身體力行去實踐。

黃小姐:如何帶動人的心?

上人:每一個人都有向上的心,若有共識去認同一件好事,那他們很自然的就會共同去做。

黃小姐:許多人在參與慈濟之前,也並非都是很善良的人,進入慈濟團體後,是不是都能改變他們呢?

上人:人沒有好與不好,人性本善,只是後天成長的社會背景、教育環境,讓他們的觀念有所執著。其實

只要提供一個良善、處處感恩的大環境給他們,加上善知識的影響、薰陶,人們自然會改變自己,自我提昇、成長。在慈濟世界裏,從內心覺悟,改頭換面、重新做人的例子,比比皆是。

黃小姐:那一種人會想瞭解慈濟?

上人: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比如說,一個學者有很高的學問,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傳給學生很好的學術及學理,但其人生方向及觀念卻不一定完全正確,這種人,也會有很苦惱的心態。當他們在某一個機會進入慈濟這個大環境,他們會去思考自己的觀念及思想,在以前他們教孩子的態度是:課本這麼說,我就這麼教。但是要真的做到,他們也覺得很困難的。有了慈濟這一個大環境,他接觸以後便會知道:只要有心,一切事都會變得很容易。

比如說,我們現在有全省教師聯誼會的組織,許多老師將他們在這裏所學所看的,帶回去教導學生,在得到學生良好的反應後,他們會在每一次的聯誼會中,彼此交換心得,然後再將自己所吸收的,當作教材教導學生。老師們彼此勉勵、成長與改變,以父母心來愛學生,學生也會因為愛的教育而感動、改變,這是良善的循環。只是教學而沒有付出愛,那會有教學煩惱。

黃小姐:人都是善良的,但也有惰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