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在善的路上攜手同行

◎張瓊齡

元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
本會與天主教首次合辦「社會工作研討會」,
以雙迉的社會工作經驗為對談焦點,作心得分享與溝通;
同時希望能在異中求同,共同追尋宗教、信仰的真理。
這是國內天主教與佛教首次以具體行動,表達不同宗教間包容與襟懷。

「為什麼,天主教和基督教能夠源源不斷產生馬偕、史懷哲、蘭醫師……這樣的人士,自願深入異邦窮鄉僻壤,付出一生中的黃金歲月投入人群、奉獻大愛呢?」

多少年來,證嚴上人的心頭,未曾抹卻過這樣的詢問;多少次,證嚴上人對弟子們說起這些大德們高風亮節,總有無限的敬羨與喟歎--佛教徒,能不能做得到呢?

終於,這些疑問得到了解答的機會。

宗教交談與合作

八十二年十月間,由「天主教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執行秘書馬天賜神父正式出示公文,邀請本會共同主辦一屆「宗教交談與合作」講習會,期望不同的宗教秉持著相尊重與欣賞的態度,瞭解彼此的同異之處,從而找尋合作的基點,整合社會資源,俾使彼此的社會服工作更臻周延,讓人間充滿大愛。

關於這項講習會的合辦構想,經上人及王副總執行長認可,交由宗教室規畫,雙方歷經了四次籌備會議,最後擬定八十三年元月二十四日至元月二十七日為活動進行期間;另為了配合慈濟人茹素的需要,並讓天主教的成員們得以親炙慈濟發源地,遂以慈濟護專為活動營地;大會主題則鎖定在「全人照顧--臨終關懷」及「社會邊緣人的關懷--談犯罪防治的社會參與」兩個範疇。

本項活動的立意在於促成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交流,因此,以雙方

皆有所投入的社會工作做為對談的焦點;然而,在活動背後的更大意義,則是佛教與天主教首次以具體的行動,表達宗教的包容與襟懷,在台灣的宗教界來說,可謂破天荒的壯舉。

慈濟與天主教的對話

元月二十四日晚間七時正,在護專會場舉行的開幕式,本會由總管理中心王端正副總執行長代表致詞。王先生指出,慈濟從事社會工作,主要抱持著「尊重生命,莊嚴人性」的態度,兩大宗教教義雖有不同,然而,展現於外的行動,均朝向「關懷社會、擁抱蒼生」,從這個角度來看,雙方應有攜手合作的機會。天主教方面,則由中國主教團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亦是天主教台南教區主教的鄭再發主教代表致詞。鄭主教表示,天主教覺察到這個時代不同宗教間溝通合作的必要性,羅馬在一九六四年已成立該方面組織,台灣地區的相關組織則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在與慈濟攜手合辦研習會之前,台灣地區的天主教宗教交談委員會,已先行舉辦三屆內部的講習會,達成共識之後,決定於第四屆(即本屆)開始與其他宗教成員共同生活幾天,共同研究相互合作的可行性。最起碼,彼此可各就所長,互相學習。

事後,據該委員執行秘書馬天賜神父表示,天主教的這項宗教交談計畫,基本上希望與台灣地區現存的各宗教皆能有所交流(包括民問信仰),不過,在起步之初,為免於隔閡過大難以產生交集,遂先從共同性較高的宗教著手,例如:信仰背景相同的基督教、同樣也擁有嚴謹的出家眾及僧團的佛教等等。

法裔的神父旅台三十五年,與本地佛教界有二十五年的交誼,雖然在十多年前即已知道慈濟,但是近三年來才有實地的接觸。在他所熟識的諸多佛教團體當中,何以慈濟功德會獲得青睞呢?

早在六年前,慈濟人與位於汐止的天主教仁愛修女會已有接觸,當修女會開始收容無依老者及殘障者後,汐止慈濟人經常前往幫忙,是以有緣與仁愛會的修女相熟。去年,因協助外籍勞工回國問題,李玲玲修女與汐

止慈濟人頻繁接觸,是故,當馬神父在構思與佛教舉辦交流活動,向李修女徵詢意見時,李修女即刻想到慈濟功德會。

「為什麼近些年來慈濟的社會形象如此顯著,如此吸引人傾力投注,如此顯得朝氣蓬勃呢?究竟支撐佛教徒從事社會工作行動背後的終極價值是什麼?」活動期間,類似的疑問不斷發自天主教友人的口中,可想見的,這該是促成這次研習會的要因。

天主經與讚佛偈織成清音

綿亙四日實則只有三個整天的研習會期,除卻了飲食起居等基本作息,其餘的時間則以七種不同性質的活動方式,循序漸進地讓成員們進行交流。而大夥兒在這七種活動型式中,所共同擁有的經驗是:聆聽、交談、思索、感受與靜默。

活動期間,每日清晨六點三十分至七點二十分,是與會雙方共同的祈禱與課誦時間。

「我們的天父,願你的名受顯揚,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在天主教徒讚頌天主經的歌聲中,有佛教徒在同聲地和著。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讚佛偈之後的繞佛行伍裡,佛教徒與天主教徒的足跡層層交疊,誰也分不清,哪個是自己留下的……

這是主辦單位刻意的安排,讓成員們藉由殊異的宗教儀式,來感受彼此的宗教氣氛。

「Wa ma niyam I kakaray an o tataogn ko gagan nomiso, ……」這是用羅馬拼音,阿美族語唱出的天主經。

「 isian dihanin inaam tu tama, atudaigun ……」還有布農語的天主經。這些語言,對於在座大多數的天主教徒來說,也都是陌生的,然而,語言所代表的經文意含,卻是人人瞭然於心。

禮佛三拜的時候,但見天主教徒同樣地頂禮、問訊。

天主教徒向天父禱告時,慈濟人也垂首觀想。

全人照顧與臨終關懷

在進行專門領域的探討之前,雙方先就各自的宗教組織與社會工作開展做一簡介。

隨著幻燈片的漸次轉換,眾人隨著靜思精舍常住德旻師父走了一趟時光隧道。慈濟團體近三十年的歷史,是一部由地區性推展到全國性,由地方性拓展到國際性,由單一漸趨多元的社會工作史;談的方式是事務性、工作性的,然而,在這些事務性的陳述背後,要不是配合著逐漸雄厚的人心歸趨,以及信眾自性不斷的超拔提升,一切如何可能成就呢?

天主教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副執行秘書李玲玲修女表示,天主教是一個世界性的宗教,信仰的教義一致,在社會工作方面則因各個修會團體所感召的使命不同,而朝不同領域專一的發展。天土教強調社會公義,民國三十八年以降,隨著台灣社會轉型至今,教會的社會工作也從最初的「

傳統慈善工作」,過渡到「轉型的發展」,目前朝向「整合的關懷」。而不論社會工作的形式如何轉變,其一玫走向,均朝向關懷社會邊緣人。

何以天主教對於弱勢人們總是關切深深呢?在聖經中明白地啟示著:「……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似乎,在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中,要找到「一心一志」專心做一件事的人,並不是太難,主講「全人照顧與臨終關懷」的黃碧霞修女就是其中之一。

「十六年前,我們的社會只有救濟,沒有福利。」

「一開始,我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我的老人們教我很多。」

「十六年來,跟老人一起成長,跟很多善心人士一起度過。」

「有些人的『臨終』很長,在我們那兒,有位老人,他整整待了二十一年。」

「我的老人們,在臨終前捨不得走!他對我說:修女我不要走,我捨不得你嘛!我告訴他:你先去,先到天父那兒幫我說點好話;如果天主願意的話,咱們明天見!天堂見!」

「我的老人們教我怎麼去面死亡;現在,我想我比較了解一點點,什麼是死亡。」……

「善度此生,才能死得灑脫。」

「讓臨終病人感到被愛、被重視。」「讓老人有很深很深的信仰。」「如果我們不給死亡留餘地,死亡做不了主。」

不同於黃修女全時間全心意陪伴老人走過人生最後階段的經驗,另一位主講人周守民小姐,則以自身十一年在加護中心服務的基礎,從專業的臨終護理照顧談起。

周小姐依身體、心理、社會、靈性四個層面,循序漸進,在縝密生動的論述中,不時發出引人深思之語。

「當病人說痛的時候,你千萬千萬要想信;他笑瞇瞇,並不代表他不痛。」

「讓病人做到他可以做到的事,即使只是翻個身,或是曬曬太陽,他會有滿足感。」「讓他知道--我走了,但我心愛的人還在,還有人記得我。」

「一個人面對死亡的能力,完全看他自己,和年齡無關。」

「有些癌症末期病人,寧可清楚地面對死亡,因為那樣會讓他感到自己在掌握命運。」

「給病人家屬一點空間,讓他們先面對自己的極限和無力感;讓他們很安心地知道--我做,我盡量做,做不下的時候,有專業人員隨時接手。」

「越接觸臨終病人,我越發現--這不只是全人照顧,而是全家庭照顧。」

「在照顧病人時,記得自己是雙重身分:是護理人員,也是有信仰的人。」「病人有信仰、有家人、有醫護人員的支持,他能夠平靜、安然地離開。」

在下一個回合裡,則由慈院家醫科的賴鈺嘉醫師與長期志工顏惠美師姊講述同一課題。

賴醫師舉兩個實例,說明一位學佛的醫師可從協助患者「正念往生」,或讓患者「死而無憾」著手。

「在佛教裡,真正要『死』並不簡單。」賴醫師表示,因為死去的只是軀體,而法身慧命是不斷輪迴流轉現

世應身的。

患者在臨終終之前,旁人可助其加強「信願」,相信往生淨土則死而無憾;另外透過「持名」,用一個單純的,持續的,令人愉悅的聲音,使他一心不亂,正念往生。

「佛教徒喜歡自覺覺他,了解了因緣果報之後,願意分享給他人。」「往生,這件事從自己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準備比較好。」

顏惠美師姊擅於說故事,在這樣的場合裡,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鐘,選擇了兩則慈院患者的實例,完整地陳述出來。她並沒有去分析在整個過程中,運用了那些佛教的觀念,牽涉到那些現實的問題,她只是原原本本地,把過程陳述出來,讓聽眾自個兒去領會,然而,對於早已知悉這兩則故事的人而言,卻禁不住要思索箇中關鍵。

兩位患者情況各自特殊,一是罹舌癌保外就醫的重刑犯,一是身懷六甲卻同時罹患肝癌腹水已漲的婦人。

前者因自知癒痊無望,一心只求昏睡忘卻疼痛,遂不斷要求注射止痛藥;後者為保住胎兒健康,忍痛不接受任何治療,只在疼至極點時,不斷搓揉腹部。

前者與家人因有嫌隙,長期住院遂無人聞問;後者的丈夫天天陪侍在側,然因此無法賺錢謀生,醫藥費怎麼辦?家中兩個女兒怎麼辦?

前極思念兒女,然口不能言,手銬腳鐐不離身,心結不能除,何能無憾?後者拚命產下兒子,然已耗盡所有精力,親赴小兒加護病房看一眼保溫箱裡的愛兒皆屬妄想,將來孩子交託與誰?愛兒有否感染?家中生計如何維持?

故事是這麼結束的:前者在臨終前滿意地寫下:「感激你們」;後者在慈濟人的助念聲中,顏師姊告訴她要快去快回,再來做慈濟人時,她微微震了一下,隨即含笑往生……

「我知道,某些人堅強面孔的背後是恐懼,這時,需要有人來支持,坦然跟他談各種問題,求得解決才能讓他心安。」顏師姊說。

社會邊緣人的關懷

要談「社會邊緣人的關懷--犯罪防治的社會參與」,慈濟人總會想到板橋地方法院觀護人盧蘇偉師兄,因為,正如他所說的:「觀護制度是青少年輔導的最後一關,衝破這道防線,再多的監獄也無法解救人。」

「即使是成年人,對於挫折的忍受度也是有限的,何況是這些孩子呢?」「很多的問題是出在家庭,何不藉著孩子的因緣,把父母帶出來

呢?」

「我不再孩子看做管教的對象,而以恭敬老師的心情對待他們。」

「孩子在那裡跌倒,就從那裡爬起!」吸毒嗎?就讓戒毒成功的孩子來現身說法,影響其他孩子;不知道做好人是什麼滋味嗎?就從服務教養院的病童做起,從環保資源回收中,去體會一番吧!

周元師兄發願要致力於青少年的校園輔導工作,他所能夠給出的資糧就是「愛」,也唯有「愛的存款」累積得夠多,才能讓孩子願意把話進去。

張碧霞修女說,她看到佛教所說的「慈悲喜捨」,特別有感觸,因為,「這就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

她原是乖乖牌的人,做了修女也是乖乖牌的修女,怎麼能夠和輔育院的孩子們打成一片,怎麼讓孩子肯說出心裡話呢?

「放下身段,跟他們在一起,」她說:「孩子們去過的地方,我都沒去過;我到輔育院去,是去接受孩子們給我的『教育』;直接從孩子們那裡,才知道孩子們的需要。」

「我們能給他們什麼?就是陪伴他,靠彼此激發,鼓勵善心。」「我去那邊不是去傳教,只是給他們愛,把自己當做禮物。」

「孩子告訴我:修女,我們在外面的時候,不成人,來到輔育院以後,才像人。」「唯有一分寬廣的愛,才能讓人把自私、自我中心的『心毒』除去。」「我只是把天主的愛,給這些迷途的孩子們,他們感覺到有人愛他,將來,他會去愛別人的。」

「耶穌來,就是為了服務罪人。」「那裡罪惡越多,『恩寵』也就越多。」

張修女說話的時候,經常笑得很燦爛,也會忍不住地手舞足蹈起來,看起來就是會讓孩子認為是「同一國」的人。

宗教簡樸生活的踐行

每一個階段的專題講座結束之後,都有一段將近一小時的小組討論時間,這時候,整個大團體被區分為五個小團體到各自的場地,就前一個主題的內容提出討論。然而,沒有一個人覺得小組的時間夠用,總是在討論正要進入狀況的時候,被告知時間到了。

活動期間並安排參訪活動--靜思精舍巡禮與鹽寮生活體驗。

乍看之下,會有點不明白,何以與『靜思精舍』巡禮相對應的,不是天主教堂或修會的參訪活動?原來,要對照的是兩種宗教對於簡樸生活的踐行。

略去兩者座落環境的差異不談,而從兩者與社會人群的關係談起,的確具有可對照之處。

建立靜思精舍,並不是要遠離社會,躲避人群的,事實上,功德會的成立在精舍建築之先,積極投入人群的意向相當明確,然而,精舍的居住環境原非為社會大眾而設,因此,近些年來,當大批人潮不斷湧進、參訪,自是顯得侷促。但是,精舍從來也不因此拒絕來客,從來,這兒都是各個宗教、各個族裔人士曾經駐足的地方。

鹽寮淨土的主人區紀復先生表示,開闢這樣一個園地,原本就是要讓人來體驗簡樸的生活,讓人從生活的過程中,自行覺察省思,因此,這兒

不但對人群開放,並且夜不閉戶,即使主人外出,訪客也可自行進入,自理所需。這裡的生活,盡量把文明物慾的需求、習氣減至最低,沒有電視、收音機,食用的菜蔬是撿來的,不歡迎抽菸、喝酒的舉動。現在,這兒也經常是門庭若市。

在精舍,每天早晨固定有志工座談;每天都有不辭路遙的人士前來,希冀解開心中迷惑,安心生活。

在鹽寮,晚餐過後,通常就是聚在屋裡,讓各路來人談談各自的心聲;有的人會在這兒連續住上十天半個月,甚至大半年的。有些人,也的確在這兒想通了一些事。

靜思精舍的主人,一生抱持「為佛教,為眾生」,不為一己求安樂,只願有足夠的勇氣面對險阻。

而區紀復先生發覺,「一個人,如果不是為自己活,天主總是會照顧他。」

在靜思精舍參訪期間,證嚴上人對天主教的友人們有過一段談話。

「不管耶穌或是佛陀示現人間,都是因人所需,他們才現形世間教化人群。」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是身負使命的,人人應當互相尊敬。」

「慈悲是佛菩薩的道路,博愛與慈悲,事實上是走在同一條大路。」

「希望能夠常有機會把宗教精神融合一起,就像大海,不分彼此。」

上人說,天主教在台灣的腳步起步在先,希望能不吝指導慈濟,不要放棄我們,不要讓我走錯路。

鄭主教則說:「我們不是走在前面,而是攜手並進。」

「每個時代,天主都會找出幾個人來為人類服務;天主給了證嚴法師異常敏銳的聯想力與洞察力,體察到人群所需;他是天主最鍾愛的女兒……」

大概,這是天主教徒所能發出的最高讚歎。

和自我內在進行話

得以參與這樣殊勝的一場盛會,乃因有幸身為兩大宗教的成員,隨著時日的推演,彼此互動漸深,眾人心中對於「攜手並進」的前景,似乎感到指日可待,不願僅止於紙上談兵。

然而,在兩大團體真正邁出腳步之前,每一個個體不妨捫心自問、自我檢視:自己已經準備好,隨時要擔負起團體所賦與的使命了嗎?

個人還有什麼需求要滿足?

個人有那些慾望待淨化?

個人還有什麼現實的無奈要克服?

個人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當人生目標和事業目標不吻合時,該怎麼辦?

就在大家共處的最後一個夜晚,這些問題被揭示了出來,交付各小組分頭進入深刻的交談及分享。

其實,也就是和自己最深的內在,進行對話吧!

在善美的道路上攜手同行

「綜合座談心得分享」時刻,大家意識到,這是求諸公開解決心中困惑的最後機會了,於是,提問也好,分享也好,建議也好,氣氛活躍了起來。

「懿德媽媽的組織概況為何?」青友中心的周謹明修女問道。

「天主教會如何讓一般以社工為職業者沒有後顧之憂,全心服務?」黃永存師兄問道。

「兩教之間的合作關係,是否可先從呼籲神父、修女響應捐髓活動開始?」布農族的李天送神父提議。

「假如,慈濟的朋友們在街頭發現遊民,請帶他們過來平安居,讓整個社會來照顧他。」「遊民媽媽」徐清富弟兄誠摯地說。

育仁啟能中心的鄒輝堂弟兄提出對專業社工與義務志工的看法,有四人提出回應。

陳勝得弟兄、張碧霞修女、洪元明弟兄表達了對將來兩教進行合作的期許。

慈濟社工鄧玲玲告訴大家,事實上兩教間的合作關係,早在轉介個案的實務接觸中開展出來。

黃碧霞修女發現有些慈濟人是由善進到真與美的境界,但她想明白,佛教徒如何進入「聖」的境界?

慈院社工劉雄蘭提到慈濟醫學院附設的原住民健康研究室,希望今年能夠進一步了解及協助原住民。

來自台東的「美滿媽媽」廖月燕姊妹,曾經很自然地與慈濟人從事義賣活動,而有了合作關係;慈濟人也曾經在她措手不及地接到辦活動的指令時,給予協助。

天主教花蓮教區錢志純主教在結業式時說:「宗教不該是相互隔離的;大家都以愛為出發點,共同關心人的問題。」

德宣師父代表上人致詞時說到:「一個人做不完天下事;一個人也吃不完天下米。期望日後能夠攜手走出阿彌陀佛的世界,也走出哈利路亞的世界。」

「四天來,我們一起祈禱,一起生活,了解彼此,也增加情懷。我們發現彼此都是基於『尊重生命及人性尊嚴』,以愛的心懷幫助、照顧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弟兄姊妹。我們發現,有許多可以合作的共同點;事實上,我們已在合作中……」林麗卿修女為整個大會做了以上的禱詞。

在德宣師父所帶領的回向詞中,大家一起發了「世世常行菩薩道」的大願……

本研討會參加人員所參與的社服單位及服務性質

┌────────────┬────────────┐
│ 天主教 │ 佛教慈濟功德會 │
├────────────┼────────────┤
│普愛會   │台北分會社工組 │
│社會牧靈單位,負責推展 │負責台北縣市、基隆、桃 │
│教區內救助濟貧及社會服 │園、新竹地區慈善救助事 │
│務工作 │務 │
│ │ │
│露晞服務中心 │台中分會社工組 │
│未婚媽媽 │負責苗栗、台中、彰化、 │
│ │雲林、南投地區慈善救助 │
│青友中心 │事務 │
│青少年輔導、服務 │ │
│ │慈濟醫院社服室 │
│美滿家庭服務中心 │醫療社服,含經濟、心理 │
│夫婦協談、推動自然生育 │、病友聯誼會輔導等方面 │
│調節法等 │ │
│ │參與本次研討會的慈濟委 │
│孝愛仁愛之家 │員,為慈濟功佰的當然志 │
│老人安養 │工,各依其時間精力、財 │
│ │力護持本佰四大志業推展 │
│光鹽愛愛盲服務中心 │。一般而言,委員們配合 │
│服務盲胞,提供有聲書 │所居地所屬分會、聯絡處 │
│ │,就近從事志願服務。 │
│育仁啟能中心 │ │
│教育、訓練弱智青少年職 │慈善:發掘、評估、複查 │
│能 │、照顧急難及長期個案 │
│ │ │
│平安居 │醫療:排班輪值擔任慈院 │
│遊民服務 │志工,從事病房服務、出 │
│ │院居家訪視等 │
│聖方濟安老院 │ │
│老人安養 │教育:擔任慈濟護專懿德 │
│ │母姊輔導工作 │
│新竹社會服務中心 │ │
│綜合性社服 │文化:隨緣受邀長期擔任 │
│ │校園青少年輔導工作、地 │
│台東社會關懷中心 │方法院榮譽觀護人,在全 │
│綜合性社服 │省各地帶動環保資源回收 │
│ │等 │
│耕莘醫院社服部 │ │
│醫療社服 │除此之外,慈濟委員秉持 │
│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
│敬仁勞工安全衛生服務中心│心懷及菩薩聞聲救苦精神 │
│保障工人健康,喚醒勞工、│,經常義務協助社會上既 │
│大眾注意勞工健康問題 │有社團或單人立的服務工 │
│ │作,這種情況在海外地區 │
│救星教養院 │尤其明顯。 │
│服務教育全省各地四~八 │ │
│歲中重度腦性痳痺兒童 │ │
└────────────┴────────────┘

天主教與佛教慈濟功德在台灣本土的組織架構對照

┌────┬───────┬────────┐
│ │ 天主教 │ 佛教慈濟功德會 │
├────┼───────┼────────┤
│信友 │近三十萬人 │三百多萬人(凡是│
│ │ │認同慈濟志業者均│
│ │ │可加入,不限宗教│
│  會員│ │) │
├────┼───────┼────────┤
│神職人員│主教:11位 │出家弟子:32位 │
│ │神父:369位 │在家弟子: │
│ │傳道員:390位 │慈濟委員:3590人│
│ │修女:1123位 │慈誠隊員:1100人│
├────┼───────┼────────┤
│會所 │將全省分成七個│本會設於花蓮,目│
│ │教區,設教堂 │前台北、台中、屏│
│ │796座 │東各設一分會,全│
│ │ │省各地另設五個聯│
│ │ │絡處、數十個聯絡│
│ │ │點 │
└────┴───────┴────────┘

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方面,對照天主教與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社會工作

┌──────┬────────────────────────┬────────────────────────┐
│ │天主教 │佛教慈濟功德會 │
├──────┼────────────────────────┼────────────────────────┤
│在台發展時間│135年前傳到台灣,主要談1949年(民38年)後的發展 │成立於民國55年,已有28年歷史 │
│ │ │ │
├──────┼────────────────────────┼────────────────────────┤
│ │1949傳統的慈善工作 │國內:低收入戶長期濟助、低收入戶白米濟助、義診藥│
│ │1965轉型的發展(配合台灣經濟開發成長) │費補助、醫療補助、災害急難救助、孤貧喪葬濟助、冬│
│ 慈善 │1975整合的關懷─兒童、家庭、老人、勞(含外勞)、│令發放 │
│ │婦女、殘障、智障、遊民、未婚媽媽…… │國際賑災:孟加拉、中國大陸、外蒙、衣索匹亞、尼泊│
│ │ │爾 │
├──────┼────────────────────────┼────────────────────────┤
│ 醫療 │醫院14所,偏遠地區診所仍有19處 │慈濟醫院、慈濟醫學研究中心,規畫中的慈濟大林分院│
│ │ │及兒童發展復健中心 │
├──────┼────────────────────────┼────────────────────────┤
│ 教育 │大學3所、中學27所、小學10所、幼稚園300多所 │慈濟護專、慈濟醫學院、慈濟獎學金 │
├──────┼────────────────────────┼────────────────────────┤
│ │出版社、月刊、週刊、電台、季刊 │1.慈濟紀念堂 │
│ │ │2.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
│ 文化 │ │ 發行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半月刊固定刊物,慈濟文化│
│ │ │ 出版社、錄音帶、錄影帶、慈濟世界廣播節目 │
│ │ │3.舉辦各種弘法與社會公益活動 │
│ │ │4.在全省各地長期從事資源回收工作 │
└──────┴────────────────────────┴────────────────────────┘




▲千江映月

天堂不遠,淨土在人間

◎盧蕙馨

但願這著眼於有情眾生的愛的匯聚,如畫夜不息的江河,源遠流長。
那麼,當天主再見佛菩薩時,他們會合掌互祝對他們會合掌互祝對方:天堂不遠,淨土在人間。

當天主遇見佛菩薩時,他們可以促膝長談,因為他們有共同的語言--愛與奉獻。

這就是元月廿四日至廿七日,慈濟與天主教合辦社會工作研討會的寫照。雖然兩個宗教的起源、教義和制度多麼不同,但是站在援助苦難人們的觀點,雙方代表努力地了解對方,希望找到兩方面可以合作的交集。

雙方能很快地熟稔,主事者的寬闊胸襟當居首功。天主教的早課早禱、佛教的晚課晚禱輪流進行,全體參與。神父修女天主教徒持唸「阿彌陀佛」,常住師父委員師兄師姊亦唱頌「天主經」,頂禮、合掌祈禱沒什麼分別,不過是表示恭敬的不同形式而已。儀式的交融,拉近彼此的距離。

對慈濟人而言,這次會議增廣的見聞是:八百年前傳到中國大陸,在台灣亦有一百三十五年歷史的天主教,已從傳統的救急救難工作進到整合性的關懷服務,觸角深入社會的邊緣與弱勢團體,且成立不同的機構分頭負責。譬如說,他們有安老院、育幼院、大中小學幼稚園、美滿家庭服務中心、離婚和單親女性的輔導團體、援助收容雛妓的「中途之家」,以及對原住民、弱智兒童、弱視盲友、難民、外籍勞工、街頭流浪漢、受刑人、感化院的青少年、臨終病人等等為社會忽視的人群,提供服務與關懷。

心的力量無遠弗屆

而我們的天主教朋友都很好奇的是:不到三十年歷史的慈濟,為何發展速度驚人,獲得那麼多的人力資源?他們對委員志工的產生、培育,志工的工作,以及如何兼顧家庭等問題,都有興趣知道答案。

這些疑惑,或許是一個制度化、上下管理嚴密的宗教信徒很自然產生,而這也點出了佛教慈濟在濟世作為上,其背後動力的極大不同。天主教的善行是為榮耀至高無上的天主,要彰顯他的真理;而佛教講心外無法,心佛眾生皆是一體,慈濟志業的理想無非是淨化人心,心的力量無堅不摧,無遠弗屆。

在小組討論和綜合心得分享時,天主教的朋友提出的困擾是:很多教友想做義工,但有家累,如用教會微

薄的薪水則不能養家;許多義工常兩年三年就走了,因為機構要求所有的付出,而不是有剩餘才給。他們問道:慈濟委員一定是無後顧之憂,才能做這麼多?

義務工作當一生志業承擔

慈濟人的回答是,也有後顧之憂的問題,但可以化解,不成問題。如甘美華師姊說:「我們師父說隨分隨力,才不會有罣礙。我們從了解而參加,起初從奉獻半天開始,然後家人一路跟上來一起做。」楊茹云師姊說:「慈濟是有心人的參與,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起初先生不贊成我做志工,我就先改變自己,對他很好,他肯定我的人後,就會肯定我的工作。現在我的家庭是慈濟家庭,全家都歡喜支持。我們做志工不用打卡,自動打卡,我們做的不是偶爾,是全心全力的奉獻。」

已做十二年志工的顏惠美師姊自許為「終身志工」,強調不論有無家庭,志工都儘量挪時間做,碰到個案,隨時隨地都在幫忙解決問題,這是一種人格昇華的工作。而即使是忙於事業的黃永存師兄和田憲士師兄,也表示願意調整事業,無所求地做志工付出。

慈濟人歡喜說出他們的心得,令天主教的朋友印象深刻。似乎在慈濟人的字典裡沒有難字,而他們傳達的一個重要訊息是:義工就是志工,把這份義務的工作當做一生的志業來承擔,所以自動自發,不必外在的指示,愛的湧現自然源源不絕。

用力行實踐人間關懷篇章

在臨終關懷的分組討論中,張美麗師姊說到她利用陪侍父親住院時,去安慰關懷一個舌癌末期患者,調解他與家人緊張的關係,每晚去陪他做晚課,到花蓮做志工時也打電話回台北向他問候。才兩三個月,病人就告訴她,她是他心目中關係最深的姊姊;進入彌留狀態時,拖兩天等她從外地趕回才安詳往生。滿面笑容的張師姊說:「我本來是又菸又酒的人,上人把我從垃圾堆裡救起來洗乾淨,我不能再浪費我的生命。我的能力有限,把病人當做最親的人,用恭敬心去對待他們。」

張師姊未受過臨終關懷的專業訓練,她的表現不是出自知識的傳授,卻寫下最溫馨感人的關懷篇章。還有很多慈濟人都有沈淪的過去,現在終於拿對了劇本,在不同的角落散播無盡的愛,給需要的人們。

也許因為慈濟人實踐的體會深,經歷的故事精釆,研討會的話題常常集中在慈濟,我們較少聽到天主教朋友的志工經驗和感想。不過,我們倒是驚喜地發現,在彰化少年輔育院做輔導工作的張碧霞修女和我們說同樣的話,例如她說,很喜歡「慈悲喜捨」這四個字,現在全心投入青少年的感化工作,這是二十年前的心願,心想事就成了,但是一個人做事,要好多人成就,曾經為一個小孩沒戶口,有人建議找慈濟委員幫忙,終於順利報上。她總是笑嘻嘻,常能感同身受地傳達輔育院孩子們的心聲。

又說:「最美的臉孔是微笑的臉孔,我去監獄陪他們,送上關懷,帶給他們愛,不是傳教。」慈濟人說不比較就不會計較,她則說知足就能常樂,知足就是知道你腳站在那裡。

和張修女一樣,台東天主教美滿家庭服務處的廖月燕女士也已經和慈濟委員合作過了,去年十二月她做了八百個鳳梨酥,支援慈濟的義賣活動,做的時候很多慈濟人也去跟著學,做了整整一天。她說:「我說這件事(指義賣)無宗教區別,我們一起做小點心,感覺像一家人一樣。」

但願這股著眼於有情眾生的愛的匯聚,如晝夜不息的江河,源源流長。那麼,當天主再遇見佛菩薩時,他們會合掌互祝對方:天堂不遠,淨土在人間。



▲千江映月

珍情畫意,擁抱蒼生

◎林秀美.陳淑伶

珠寶名畫有價可誌,而喜捨的愛心卻無法計畫。
愛心的「捨」,是福慧的,捐贈名畫珠寶的同時,呈現的是一顆無價的愛心;
歡喜的「得」,是高貴的,在義購的同時,得到的是一分淨和助人的快樂。
捐贈者有情,義購者有愛,愛心前後輝映,譜成人間至美的樂章。

黃金珠寶的價值,在於它的光澤與質地的恆久;名中書畫的珍貴,在於它的獨一無二。擁有的人自是珍愛有加。

最近慈濟榮譽董事聯誼會與慈友會(由國內一群企業家夫人所發起,宗旨為「以慈濟精神會友」)聯合發起一項「珍情畫意,擁抱蒼生」--喜捨珠寶、字畫義賣助人活動,希望大家本著「喜捨一家之寶,以利天下;悲濟人間之苦,共慰蒼生」的襟懷,為薵募慈濟志業基金,獻出自己的最愛--一件藝術收藏,一幅創作或一枚首飾;用生活裡最珍貴的一部分,來展現對天下蒼生的關懷與擁抱。

難捨能捨是人間至高的大愛,這次「珍情畫意,擁抱蒼生」--喜捨珍藏的珍寶、字畫參與義賣活動,從去年十一月消息披露以來,各界回響熱烈,承十方善心大德、國內外的收藏家與藝家熱烈響應,喜捨珍藏,珠寶部分已募得七百多件,經鑑定後選出拍賣品一百五十件、義賣品五百餘件;字畫募得三百多件,鑑定後擇出二百多件拍賣品以及一百餘件義賣品。

珠寶名畫有價可誌,而喜捨的愛心卻是無法計量;捐者難捨能捨,因其心中充滿了愛。

愛心的「捨」,是福慧的,捐贈名畫珠寶的同時,呈現的是一顆無價的愛心;歡喜的「得」,是高貴的,在義購的同時,得到的是一分清淨和助人的快樂,呈現的是高貴的人格。捐贈者有情,義購者有愛,愛心前後輝映,譜成人間至善至美樂章。

《愛的具象--字畫》

「歡喜捨」是慈濟人努力學習與實踐的生活態度,「珍情畫意,擁抱蒼生」喜捨名畫義賣、義買活動,即是要讓更多的社會人士,共同分享慈濟經驗的溫潤與福澤。活動一經推出,各地的收藏家、藝術家、企業家和熱心公益的人,紛紛投入出錢出力的奉獻行列--以一顆「真」誠的愛心,透過書畫「美」的分享,譜出一段人間至「善」的歷史足跡。

收藏家喜捨最愛

收藏藝術品對某些人而言,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趣,許是為了怡情,許是做為傳家之寶,其中尤以名畫,更多了對作者的一分肯定和仰慕之心,這些,該都是收藏家們生命中最愛的一部分;那麼,喜捨最愛,便是福慧之人所發揮的無價愛心了。

收藏家如吳清友、李賢文、林洋港夫人林陳合女士等人,都紛紛將平日高價購得收藏的名畫捐出響應,而慈誠隊倪伯毅師兄,更徵得叔伯們及父親的同意,毅然以倪氏家族名義捐出傳家之寶--祖父倪蔣懷的遺作「基隆港」。已故倪老先生為台灣早期畫家,是台灣最早的美術研究社創始人,作品風格樸素溫厚,別具一格,對台灣早期美術發展貢獻卓著。

此外,何國慶師兄亦將平生所珍藏的精品畫作數幅,慨然提供拍賣,其中除價值極高的二幅郭柏川的作品外,尚有張大千、弘一大師等書畫大家之作。張大千是位眾所皆知的大畫家,弘一大師是佛學界的藝術泰斗,而郭柏川則是台灣前輩畫家中,際遇特殊的一位,其作品價值高至數百萬元。

郭氏生長在台灣,卻遠至日本和北京開創了繪畫的生命歷程,然而,二十幾年的離鄉背井,最終,他還是以台灣的繪畫觀想來成就自己的一生。他將博大精深的中國繪畫精神融入西洋繪畫表現方法上,以油畫建立了具有東方藝術氣質的繪畫風格;國畫大師黃賓虹曾評讚其畫:「我們從郭氏幾十年來的風格看,他已把握西方後期印象派以來主觀的寫實主義,並承受八大簡明扼要的筆觸;真已融中西於一爐。」當時藝壇對郭柏川的期許由此可見。

孫若男師姊是「珍情畫意」活動的公關推廣人員之一,當聞知字畫部分多為現代畫作品,古畫較少,故將本身少量收藏中,極為珍貴的一幅漙心畬之作捐出。購買此畫時,孫師姊曾慎重地請了四位專家代為鑑定。「當初買畫是基於藝術欣賞的心情,如今捐出來義賣,則是為了救人。」孫師姊表示,買畫的人可成就愛心,而同一幅畫換個人欣賞也很好。

藝術家捐獻自己的風格

當代藝術家蔣勳、顏水龍、楊英風、涂璨琳、歐豪年、楚戈、劉其偉、蕭進興、朱銘、朱雋、吳炫三、席慕蓉、龐均、郭振昌等人,亦熱心捐出代表自己風格的作品,包括國畫、水彩、油畫、銅雕、木雕、石雕等各式各樣藝術品,琳瑯滿目,量多而質精。姑且不以作品價格高低評論,每個人均以單純的愛心、感恩心來參與,或認同慈濟、肯定慈濟,皆熱烈響應。

領先主動捐獻者為畫家龐均等人。畫家郭振昌因感於委員師姊們整齊諯莊的制服形象和笑容舉止,而決定捐出比原先更大幅的作品,並謙稱這只是自己該畫的義務罷了。擅長畫菩薩像的黃重元先生捐出的多幅畫作中的一幅,極受上人讚賞。水墨畫「靜思精舍」則是顏聖哲先生響應此次活動,特為慈濟而畫的。

顏水龍生即是花蓮濟醫院「

佛陀問病圖」壁畫的創作者,對慈濟護持有加;朱銘的油畫和木雕「彩繪人間系列」以及朱雋的石雕,皆為精品;而席慕蓉的二幅巨大油畫「華年」、「仰望」,亦是難得之作。自從去年慈濟適時援助外蒙古,席女士以身為蒙古人而懷感恩之心,進而更了解慈濟,肯定與認同便是其不惜付出的最大原動力。

賣所得將完全捐贈

此外,尚有李轂摩、黃君璧、李石樵、陳景容、李哲三、臺靜農、林克恭、杜忠誥、林風眠、陳進、吳作人、奚淞、余承堯、李澤藩、廖修平,以及歷史名人左宗棠等人之作品,皆是積極響應此次活動之各界善心人士所捐,如慈友會的陳柏玲師姊、懿德母姊會總幹事賴美智師姊、台南黃勝璧師兄、陳鶴松師兄……。彭康隆先生亦因其母曾在慈院受到妥善的關懷與照顧,今聞慈濟有此活動,特主動前來響應。

「萍水相逢」亦能牽著同具愛心人之間的友誼,因而在捐畫、取畫的運送過程中,隨時都會發生許多感人的小故事。當一位天主教徒計程車司機,知道代運的畫是提供給慈濟做愛心活動義賣之用時,便毅然義務免費載送,同盡一分力量。

活動在高信疆先生與何國慶師兄的全力推展下,各大報藝術版記者如陳長華等人,也都熱心地參與聯繫約畫的行列;從事攝影工作十多年的林淑卿師姊,不但出資為活動設計印刷了近萬張邀請函,更獨立挑起拍攝字畫的工作,二百多幅拍賣作品在師姊愛心與用心的灌溉下,將以「畫冊」形態呈現大家眼前,為拍賣活動提供一份精緻的參考資料。而郭淑靜師姊、郭仙緣小姐等人,亦默默埋首於資料的匯整及聯絡工作;各界善心人士皆群起響應,為此普濟蒼生之苦的義賣、義買活動盡心盡力。

此次活動中每件作品,無論是畫家自己所捐,或由收藏家提供均為全額捐贈,為此義賣之一大特色。自此豐富而多樣化的作品,即可略窺得中國藝術史之源流,以及當代藝術的風貌。

名畫鑑定工作由太古佳士得公司擔綱,鑑定人員除了太古佳士得中國書畫部門資深董事黃君實先生,另邀請前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吳平先生、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石守謙教授,以及高信疆先生等多位藝術界人士義務鑑定。鑑定工作於去年十二月廿三日起陸續進行,過程非常慎重、嚴謹。目前已完成定價工作,將出版畫冊以供參考。

《永恆光澤--珠寶》

「以敏銳而善感的心,去體會人間疾苦,用寬廣而深厚的心,包容周遭人事物,讓心中的蓮花,散發人間最清新的芬芳。」

這是名珠寶設計家陳婉君小姐,為了這次「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珠寶義賣活動,特地設計的活動紀念珠寶--「心蓮」所蘊含的特殊意義;讓義購者義買的不只是一紀念珠寶,同時也開啟心中那朵芬芳的蓮花。

「心蓮」,是集結諸善心人士捐獻的黃金飾物,經過設計者的巧思慧心,運用有形的鑽石、珍珠、翠玉、珊瑚、黃金等五寶及無形的「喜捨心」、「珍藏善心」二寶,組成寓意深遠的七寶心蓮。共有三種尺寸,大者名為「福慧」,中者名為「喜捨」,小者名為「如意」,結合了佛教與藝術雙重價值意義。

黃金珠寶雖有價可誌,但無從計量的是那分喜捨之心,來自十方大德喜捨的珠寶飾物,有八十歲老奶奶的玉手鐲、有結婚嫁妝、有罕見的九份金子,更有價值不斐的鑲鑽翠玉、鑲鑽翡翠……。

為了響應這一次活動,有人傾其所有,捐出平常點滴攢存;有人將祖傳的金飾捐出;有人千里迢迢特地坐車北上,帶著戒慮謹慎之心,身懷寶物前來捐贈……

一顆顆愛心的種子,結出無限感恩的果實,在這纍纍的果實中,同結生命的福緣,譜出人間至善至美的樂章。

老奶奶的玉手鐲

王陳藹灃老奶奶,八十歲了,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

奶奶平日待人處世總是以「利他」為先,是朋友眼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典型人物;正因為老朋友們對她的推崇,一位六十多年的好友更把當年結婚時的玉鐲轉贈給她,讓她做為永久的紀念,「這些個老友當中,就妳最有資格接受這玉鐲啦!」她的朋友說,「妳不戴的話,可以給妳的女兒,女兒也可傳給妳孫兒們啊!……」

奶奶左思右想,所謂無功不受祿,平白接受了友人的好意這可怎好呢?得好好想想,該如何讓這只玉鐲發揮它最大的意義。心裡念著,她想到了慈濟。

因為她不知道慈濟在台北的聯絡電話,遂去電花蓮慈濟醫院詢問一般捐贈程序,幾經輾轉聯繫,因此意外得知目前善心人士正大力推動的珠寶、字畫喜捨及義賣捐贈慈濟活動。

那天她獨個兒自光復南路居所,搭計程車至忠孝東路的「玉如意」銀樓,由於她一向深居簡出,原本短短的距離竟繞了好幾圈才找到。

因為聽聞慈濟、相信慈濟,她肯定自己的選擇。

「心好,什麼都好。」奶奶健康爽朗的聲音,說出了她的人生哲學。

以美麗的心看芯界,則一切無不美麗;奶奶的心好,她帶來了世間的好。

廿五件金飾

廿五件金飾,有些是呂粉師姊的嫁妝,有些是未嫁時自己存錢買的。由於在工廠上班沒法兒請假,因而她請在鐵路局服務的先生--林聖智師兄,將這些金飾拿到「玉如意」。為了怕遺失,林師兄將其分藏在身上各處。

到了台北,人地生疏的,再加上捷運工程施工,對一個外來客來說,要尋到目的地是得花費一番工夫的。他自己搭公車,找了好些時候才找到地方,不過,怎麼是這般氣派豪華的銀樓店?與慈濟的樸實風格似乎大相逕庭,而且瞧瞧裡頭,也未見到穿藍色旗袍的熟悉臉孔。心裡狐疑著,撥通電話回家,再一次確認無誤後,他才鼓起勇氣走入,一一從身上把金飾掏出,一共廿五件。

家住頭份,林師兄是第三期剛授證的慈誠隊員。因為工作的緣由,讓他認識了經常搭乘慈濟列車回花蓮的師兄師姊們,他歡喜體受慈濟世界裡的種種。就像一般客家男兒的積極進取,對於往後的慈濟菩薩道,他有許多的理想。

其實很早的時候,小夫妻倆就一直想做些事--一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