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人間大愛普照十方

◎證嚴上人

慈濟秉持佛教「慈悲濟世、救苦救難」的本懷,積極從事濟貧教富的志業,即是希望貧病者或是物質富有而精神匱乏者,均能脫離離煩惱,獲得身心的安康喜樂。

人生最苦者,莫過於病苦;而疾病常是貧苦的根源。因此欲濟貧解困,解除病苦是一項要務。

除了給予貧病眾生醫療與物質的照護,更要以長情大愛撫慰他們的心靈,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這是慈濟人的本分事,每個人應謹守自己的崗位,不要怕事情困難,也不要怕道路難行!

生命有限,唯有盡力把握人生使用權,才不致讓時日空過。面對芸芸眾生,我們應以佛陀智慧的教法,啟發大家慈悲喜捨的心念;以愛心與耐心循循善誘,將「富中之貧」者接引感化而成「富中之富」者,將「貧中之貧」者接引感化而成「貧中之富」者,讓每個人捨去個己私慾,展現清淨大愛。

佛陀開示「眾生平等」,也叮嚀大家要「尊重生命」,我們應努力實踐佛陀教法,落實慈悲精神,主動將援手伸向暗角眾生,不分親疏遠近,平等一如,並且秉持誠正信實的原則,付出關懷與愛心。

因緣和合成就慈濟志業,慈濟人須堅固道念,秉慈悲喜捨心,將人間大愛普照大方,如此娑婆世界即是人間淨土!



▲社論

教育工作者的理想

近來社會上屢屢傳出校園暴力事件,不只有青少年動輒拔刀相向、教師被學生恫嚇威脅,甚至傷害致死者亦不乏其人;象徵清高的杏壇,似乎已難逃不良風氣的污染。春風不興,聽到的是教師無奈的嘆息,充滿挫折感與倦怠感。

這的確是令人心動盪不安的事,一者教育為立國之根本,社會與國家的命脈有賴教育來延續,教育的無力預示未來沒有希望;二者師道尊嚴蕩然無存,此一事實,代表人們對人性、對生命的懷疑與否定。

校園內師生之間疏離、互不信任,常源於廣大社會的冷漠、無情,諸多社會問題反應在學校,成為教育的沉重負擔。

我們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教育問題分析到最後,總歸結到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共有的責任,也因為這些因素的糾纏不清,教育當局和專家提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其實,我們已有精闢的教育理論,卻還在摸索較好的教育方式;此並非在知識與技術層面精益求精,而是在尋求掌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師生的互動上點滴培養互愛與互信。教育工作者如不是整個生命的投入,無私地付出教育愛,則很多理論將淪為空談。

也就是說,教育問題儘管千頭萬緒,但抽絲剝繭總要回歸到「人」的本位。為人師者若將每個生命個體當作自己子女一樣耐心教導,引導他們說好話做好事,孩子終會展現清純良善的本性。教育工作者不宜妄自菲薄,須知放棄一個問題學生,等於多一個問題老師--如失去神聖的工作熱忱,缺乏「藉事練心」的毅力,影響的學生何只一二而已。

中小學的公民與道德教育多流於理論,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距離太遠;慈濟的道德教化在生活實務中扎根,不論是「靜思語」中的自我教育,或者走出教室投入社會大環境的訪貧,都能彌補教育的不足,且直指「救人救心」的目標。

在這樣的教育行動中,三千年前孔子「有教無類」的理想真正展現;法華經所言:「其雲所出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也做了圓滿的印證,這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實踐的夢想。



▲甘露清涼

選擇良師,專心依從--淨因三要(5)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

參學求法一定要尊師、重道,同時要秉持正知正見,才不致有所偏差。

人生苦短,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今日既過,生命亦隨之減少一天;要時時自我反省過去不正確的觀念、行為或思想,是否隨著歲月消逝、壽命減損而日益減少呢?修行就是要日日精進,將過去錯誤的觀念,一天天地改正減少,並將正確的觀念,一日一日地充實增加,如此慧命才能增長。

佛教所蘊含的教育,是人生最活潑、最實在的教育,是我們的人倫、教育、文化的前導者,學佛也當配合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潮流--今日社會教育普及,學識智力水準提高,不同於古時的生活背景,若仍然停留在一般的民間信仰--人家說什麼,你就做什麼,這就不是宗教真正的宗旨了。

擇師要正確,用心要專注

蓮池大師云:「應知出世投師,須求正見。」是說在五濁惡世中學法,即是學習讓心不受染著,能以超脫常人的智慧看待人、事、物;而想要真正超俗,一定要有正見。

參學求法必須謹慎選擇自己的方針與目標,以免產生偏差,否則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假設人云亦云,今天聽這個法有道理,就開始用心於此,明天聽那個法不錯,又開始用心於彼,時時處在開始的階段,則永遠停留在第一步而無法再往前邁進。選擇必須要正確,心念一定要專注,有了正確的選擇之後,就要認真致力。

德雷莎修女為苦難眾生付出的感人事蹟,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她付出一生的時間,以悲天憫人的慈愛心照顧病苦垂危蒼生,讓他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尊嚴,這是她終生所依皈的宗旨,她偉大的愛心與胸懷,就是菩薩精神的表現。

我們都是抱著救濟貧病眾生的心來到慈濟,慈濟志業與德雷莎修女的博愛精神其實是相同的。慈濟人以佛陀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精神依皈,這是我們一生的理想,大家要盡全心、盡本分地珍惜、把握人生,身體力行愛一切眾生,這就是慈濟人的正念。

慎選依止之師

修行要依循自己所選擇的宗旨、志向,如果宗旨一偏,則目標就差了。人生幾何?一生能有多少日子任我們蹉跎?所以,學佛修行除了宗旨、觀念必須正確外,最要緊的就是選擇明師。

蓮池大師曾經開示擇師之道--「應知出世投師,須求正知正見;參訪請益,莫附邪宗;要明罪福之因,審辨正協之利;正則成佛,邪則成魔;是以如來知師非而捨去,子擇師善者而從之。觀古聖之如斯,何今人而不爾?」

這段話是說,佛陀的教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而一生中有多少個日子、多長的壽命讓我們樣樣學習呢?所以,專心正念才是修

行的宗旨。

罪福不離身口意

學佛最主要就是要「明罪福之因」--明辨何者是罪業?何者是福業?

造罪或造福,都不離「身、口、意」三業:「身」--多殺、多淫;「口」--妄言、惡口、綺語、兩舌;「心」--貪、嗔、癡,這些都是罪業的因。

能愛護生靈、不淫不殺,親手遍佈施,身體力行愛護一切眾生,生活守節無污染,這就是「身」的淨業之因。至於「口」的淨因,則是時時勸導、調和眾生的是非紛爭,令其去除惡念,趨向善道,這就是口的淨業。若心能不貪求,常生施捨心;不生瞋怨,時時有慈悲、柔和、善順的心念;不癡妄,時時向正確的道路行進,所謂「形正影端」,能心存正念,則身行必定端正,這就是「意」的淨業。所以,要時時培養慈悲、喜捨、正念的心,這就是「福業」,修行的關鍵也在於此。

學佛能否邪正分明,在於「審辨」--仔細謹慎地分別邪正。身、口、意若正,則能成佛,三業若不正,則成魔;也就是說修行的觀念正確,則一切動作、行為皆正;觀念一偏差,則一切動作都是邪行、邪思,也就是魔業,因此必須非常小心謹慎。

「因」是由觀念、心念,心田所培養,種下正因則成佛,種下邪因則成魔,所以,學佛發心必定要非常謹慎。修行者若能改正過去陋習、錯誤的觀念,行於正道,則能達到成佛、證菩提的目標;反之,如果不能捨棄過去的陋習、修改過去的偏執,反而更加深一分執迷不悟,到最後終會成魔。

吾愛吾師,當擇善而從

「是以如來知師非而捨去」--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曾為太子,因為體悟到人間生老病死的苦,而捨離榮華離開皇宮。在外最初五年的時間裡,他到處參訪婆羅門教,後來覺得此非解脫的道路,所以立即捨去。我們求師問道所依止的人,如果言論、行為不能合於人生正道,就應該再尋找正確的明師。

「子擇師善者而從之」--佛弟子應該好好選擇真正的正道、至善之師,並終生奉行。孔子在論語中明確地教導我們如何選擇師長、如何尊重師道,必須「擇其善者而從之」,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就有道而正焉」,入世的教育是如此尊師重道、如此慎擇師長,何況是出世修行的人?

「觀古聖之如斯,何今人而不爾?」--釋迦牟尼佛在無數過去生、無量劫以前,即不斷地出現人間,不斷地以身刑行示法,教導我們如何修行,如何選擇師長,如何捨身為人。佛陀是時時刻刻現身於人間的,可惜凡夫的肉眼不能看見如來的真法身。孔子與佛陀都是顯現於世間的古聖先哲,他們的行誼一直流傳至今,今人為何不能效法聖人之節,追從聖人之跡呢?

我們不妨仔細觀察周遭人的言行舉止,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何者是善,何者不善,大家需好好用心分別。

悟得正道,一生依止

能源大師曾引先哲的言論教導後學:「學道,悟之為難;既悟,守之為難;既守,行之更為難;今當行時,其難又過於悟守。蓋悟守者精進堅卓,勉在己躬而已;唯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損己益他為任。若心不等、誓不堅,則損益倒置,便墮為流俗。是宜祇畏。」

「學道,悟之為難」--是說要真正體會道理中的精粹,實在不簡單,所以孔子說:「招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若能聽到一句真理,深加體悟,並且心與

理合一,即使晚上死了也不遺憾。一般人常常在聽道理、講道理,但有多少人真正體會道理中的真髓呢?所謂「得一善而拳拳服膺,日於斯,夜於斯,時時刻刻行於斯。」能夠早晚時時刻刻依理行事,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談舉止、行為動作合於道理,就是真正體悟道理的真髓了。

我創辦「慈濟功德會」的目的,在於「為佛教,為眾生」,這就是我遵從師教所體悟的真理,也是我一生依止與遵循的法則;而要真正體會為什麼要「為佛教,為眾生」,必須先體會人生的真諦,能體會就叫做「悟」。

「既悟,守之為難」--要一生一世固守所悟得的道理,熱心不退、恆心不減的堅持下去,實在很難啊!不過,在慈濟這個團體理,以精舍常住眾為例,他們任勞任怨,為了志業工作而默默奉獻毫無怨言,這就是「守」;工作人員以「志業」的精神投入「職業」,不計較時間、工作分量,專心致志奉獻一己之力,這也是「守」--守其職志。至於慈濟委員呢?慈濟創辦二十幾年來,每月增加不少委員,他們不是三個月、五個月短時期的發心,而是持恆常心,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日日為慈濟濟貧教富工作奔忙,這也叫做「守」。他們能夠體會佛陀的慈悲、體會慈濟志業的深遠意義,因此身體力行此志願,這就是「悟而守之」。

甘願做,再困難也能行

「既悟,守之為難」--守持善法後,要進一步力行時,也是很困難。

然而,慈濟人長期不斷地為志業努力奮鬥,不管風霜雨露,不論烈日酷陽,一樣奔走於長街陋巷,這股精神與毅力,讓很多困難的事迎刃而解,這就是菩薩精神的發揚。只要甘願做的事,即使再困難艱鉅,都能歡喜信受樂意奉行;如果是不情願做的,即使再輕鬆也覺得困難。

「今當行時,其難又過於悟守。蓋悟守者精進堅卓,勉在己躬而已」--修行者當要開始實行的那一刻,才深深覺得這比悟道、守道更加困難,因為是要從自我勉勵進一步到力行實踐的階段。一生守身潔志,將身戒規矩守好,堅定心念,沒有一曝十寒,沒有朝秦暮楚,不致三天精進,七天懈怠;不過,這都只是「勉在己躬而已」--只是身體力行、獨善其身而已。

諸位應該感到很欣慰,在慈濟世界裡,大家持守「難行能行」的志節,如此一來,一切的「難」,似乎都已不算是困難。

貫徹利益眾生的誓願

「唯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損己益他為任」--修行的人,要立下誓願,以平等心、平常心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可認為「我會做的,你不會做」而心生驕傲。這種利益群生的任務不只到死為止,佛教有「倒駕慈航」的說法,不僅要一生一世不改變心志,還要有來生再續未竟志業的誓願,再回到娑婆世界繼續濟助蒼生的工作。

有人問我:「師父,你以後會往升西方極樂世界嗎?」我毫不考慮的回答:「我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想再生為人,因為人間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有這種以犧牲自我、利益他人為責任的誓願,而且堅持貫徹,永不改變心志。

「若心不等,誓不堅,則損益倒置」--若無平等心,誓願不堅定,一心以利益自己為前提,則容易顛倒是非;只要一念心顛倒,行為就顛倒了。所以又說「是宜祇畏」--種正因則得正果,終至成佛;若種邪因,就會走入偏邪的魔道成為魔。對於這種因果循環,應該心生警惕。

在學道路上悟守與力行,雖然世人以為困難,但修行之人如果能擇師而行、擇善從之,事事勇猛精進,一切便不以為難了。

▲慈濟訊息

為人間添一分清淨圓滿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恭錄

【聯誼會講話】

國歷八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農曆八十三年八月二十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很高興今天我們又相聚在慈濟大家庭中。現在是農曆八月,古人說「月到中秋分外明」,在佛教中也有位月菩薩,在人間最黑暗的時候能照亮人間,同時帶給人間清涼與完美,而清淨和圓滿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祝福普天下慈母

看到那麼多八月份的壽星,不禁讓我對俗家的親情心生感觸。我母親是八月十五日出生的,記得當初我要出家時,她很捨不得,我向她承諾:雖然我出家,但每年你生日的時候,我一定會回來和妳團圓。因為有了這句話,母親寬心多了。

我剛出家那幾年,功德會的工作還只是慈善事業,每年八月我一定回家和母親過中秋;不過近幾十年來,再加上了醫療、教育、文化志業工作日益繁重,我已無法遵守諾言回去和她團圓。雖然如此,每年八月十五日,我一定打電話回家祝賀母親生日快樂,她也能體諒。

我把對自己母親的這分愛,奉獻給普天下的母親,為普天下的母親祝福;今天在這裡,我同樣祝福所有的壽星,祝福你們無量壽、健康快樂、福慧雙修。

大愛凝聚,擴展志業

最近世界國民外交協會頒給我「艾森豪國際和平獎」,其實得獎對我而言,實在受之有愧,因為慈濟不是我一個人做出來的,這個獎,是對所有慈濟人的鼓勵,因為每一位慈濟人大愛的凝聚,才能讓慈濟四大志業成長茁壯。

慈濟慈善工作二十九年來,國內外慈濟人一直用心推動,尤其今夏全省各地的風災,台灣的慈濟人總動員,以菩薩的大愛投入救災工作,甚至慈濟醫院的醫師、護士和所有工作人員及慈濟護專的學生,也發起「醫病醫人,愛民愛民」的義賣園遊會,更殊勝的是這場義賣會,是由醫生們精心策劃、主持。

慈濟的愛就是這麼無私、清淨與平等,所以任何一個獎都應該歸功於慈濟人,感恩大家對慈濟長期的護持與肯定。

十月十六日慈濟有兩大喜事--一件是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這可說是慈濟教育志業另一步嶄新的里程;另外一件喜事就是慈濟護專五週年校慶。這兩大教育志業的盛事將合併舉行慶典,這些志業的成就無不是眾人點點滴滴愛心的凝聚。

醫學院是教育志業新里程

醫學院是教育志業很重要的新里程。人生最苦,莫過於病,一旦生病了,很希望有好醫生和好護士的醫療照顧;對病人而言,遇到好醫生是一大福音。我常說「醫生是病人心目中的活佛,護士是病人心目中的活菩薩。」而慈濟醫學院就是希望成為培育活佛的教育機構,所以醫學院是慈濟教育志業的一大進展。

慈濟非常榮幸,能邀請到李明亮教授來擔任醫學院的校長主持校務。李校長曾是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小兒科正教授和遺傳醫學研究中心的主任,她放棄在美國的成就和優渥的待遇,抱著回饋的心念回台灣,為培育良醫貢獻己力。

校長以身作則清掃校區

有句話說「萬事起頭難」,醫學院的籌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上個月我行腳到台北時,一位台北的委員轉述他親眼所見的事實,他說:「師父,我好感動哦!我剛從花蓮回來……」說到這兒他眼眶紅了,聲音也哽咽了,我趕緊問他到底發生什麼事?他說:「我看到李校長親自帶領教授和同仁們清掃醫學院的校園。」

原來那日天的隔天,教育部人員要到醫學院評估校舍及設備是否符合開學標準,所以可以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由於醫學院還有許多內部規劃在建設中,為了呈現清潔的空間及環境,李校長及各系的主任教授,每個人都捲起褲管,搬桌椅的、拿掃把清理的……這些景象讓慈濟人看了好感動也好感恩,因此特地告訴我這件事。我問他們:「做慈濟不會後悔吧!」他們回道:「不後悔,永!不後悔!看到李校長這麼好,就可以想像未來我們的教育志業一定好!」

這是個好的開始,李校長把教育志業與他的精神理念融合在一起,所以能全心投入。

慈誠隊展現動員之美

慈濟志業各項建設是眾人愛心共同創見的成果,為了讓大家了解志業建設進行概況,所以我希望開放醫學院讓大家參觀;但為了不影響開學後學生的上課,所以把參觀醫學院的時間訂在開學之前,但是,因為許多工程還在進行中,又如何讓人參觀呢?

那時台北、宜蘭、花蓮的慈誠隊向我提議:「師父,別擔心,我們負責回來清掃。」就這麼一句話,沒想到星期日當天有近一千位慈誠隊員回來參與打掃工作,他們有來自台北、宜蘭,也有花蓮、台東的,「一手動時牽手動」,全體總動員,這分動員的美真是令人感動。

剛剛詹文宗醫生用台語跟大家講話,我聽了好高興,沒想到他能說一口流利的台語,他回來台灣才一年多,可是對慈濟的投入真的沒話說,不管是對慈濟的慈善或是醫療,甚至教育、文化,他都瞭若指掌。

像這次慈院發起義賣會,他擔任副總幹事,負責整個義賣會的策劃工作,同時主持當日的義賣活動,聽說還不輸專業的主持人呢!

充盈善與美的人間淨土

至於骨髓資料庫,目前在台灣已做了五個例子了,多位捐贈者在捐出骨髓之後身體狀況都很好,也都曾和我見過面,所以捐髓無損己身。明天在榮總將進行首宗跨國性的骨髓移植手術,抽出的骨髓立刻用飛機送到新加坡,一位十五歲馬來西亞籍的女孩正等著這袋救命骨髓,這樣的因緣實在非常殊勝。

慈濟世界不但充滿了活佛,也充滿了菩薩,真正是佛菩薩的淨土。感人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在此謹以最虔誠的心祝福大家功德無量,福慧雙修,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滴水雖微,漸盈成器

◎靜暘

民國六十八年春,我初任委員,時值慈濟醫院籌備初期,亟需建院基金,很多人擔心:在佛教末法時期,恐怕難有人護持。記得當時上人說:「雖是末法之際,只要實踐佛陀正法,把佛陀的真理教義、教化盛行於人間,龍天護法也會來護持。」當時,我初入佛門,什麼都不懂,內心只起一念心:只要力行佛陀的真理與佛陀的教化,建院定能完成。

辛勤奔走為建院

雖然當時委員不多,可是大家都動員起來了;老菩薩們勸募本不離手,逢人便彎下腰、低下頭來,合掌鞠躬對人說:「我的師父在花蓮蓋醫院,需要很大的資金,請大家發善心……」有人問:「醫院蓋在花蓮,那麼遠,生病了,也用不到。」老菩薩馬上回答:「發心蓋醫院,是種健康因,得健康果—播下一粒健康的種子,『吃百二歲』(台語,長壽百歲的意思)。功德無量啊!」

看大家為建院基金,上上下下辛苦的勸募,我也不能例外,內心盤算著,要找些有錢、力量大的人來幫助上人。首先,我想到最疼愛我的母親,因為娘家經濟能力不錯,應該可以護持上人建院。

滴水雖微,漸盈成器

也許,自己當時拙於表達,又或許大家對「慈濟」很陌生,我無法說動母親。於是在上人北上時,恭請上人到我位在大屯山住所,並邀了三十多位熱心的會員共聚享慈濟飯,並聆聽上人開示。上人言:「建院是艱難的工作,但師父不怕艱難;今生若無法完成,來生再來。師父的『願』,要靠眾人的『力』來成就,滴水雖微,漸盈成器,但願大家發一分誠懇的布施心,護持慈濟醫院的完成。」

上人的開示感動了很多人,當場發心贊助的建院基金共二十多萬元。我的母親也在眾人的感動下,對大家說:「師父真有心,我們來出力!」

有「心」人最可敬

其實,委員在募款之前,要先「募心」,是上人一貫的理念;剛出任委員的我,卻本末倒置。直到有一次,一位師姊帶著會員到精舍,喜孜孜的跑到上人的書房對上人說:「師父,您趕快出來,今天我帶來的人都很有錢。」上人不慌不忙,平和的回答:「如果你今天帶來的人沒有錢,是不是我就要慢慢出來呢?」然後強調一句:「有心人最可敬」。

如今,在成千上萬有心人的護持下,慈濟終於完成建醫院、辦護專的志業工作,醫學院也開學了,這是上人的願力使然,也是龍天護法的護持。可是,在我內心深處,埋藏著一點遺憾,那就是--在這麼多可敬的有心人中,我的母親來不及看到醫院的落成就離開人間。而母親留下另一半未完成的願望,我正努力為她實現。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愛要恰恰好

◎靜淇

前幾天好友夫婦氣急敗壞的跑來找我,一見面就直問我要怎麼辦?看他倆那付焦慮、憔悴的神情,著實嚇我一跳。問清事情的原委,原來是他們的寶貝女兒執意要搬出去和同學在外租屋居住。

愛得太沈重

好友家境富裕,年近四十才生這麼一個女兒,夫婦倆視如掌上明珠,給她吃最好的、穿名牌的、用進口的,上下學有司機接送,回到家又有奶媽服侍,要什麼有什麼,不知羨煞了多少人。難得的是這孩子並沒有染上富家千金驕縱的習氣。

由於僅生此女,好友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她身上,從幼稚園開始,就陪她上才藝班、學語文。她倒也不負父母的期望,小學到國中畢業成績都名列前茅。

上了高中之後,好友對女兒的期望更殷切了,雖然已是十六七歲的大姑娘,仍把她當成三歲奶娃般的趨前跟後。由於過度保護,晚上不准女兒外出,假日也不准她跟同學出去遊,電話一律過濾……。小時候覺得幸福溫馨的這分濃濃的愛,現在變成了她女兒龐大的壓力和累贅,從她幾次的言談中,我隱約可以嗅出她並不快樂。

鹽巴的譬喻

我向好友轉述了上人說過的一個譬喻:

有一個人到朋友家玩,朋友很高興的煮了一桌佳餚款待他,由於太高興的緣故,煮菜時竟然忘了放鹽巴,雖然每道菜看起來都那麼秀色可餐,卻令人難以下嚥,主人趕緊要太太把每道菜都加上鹽巴重新料理,結果吃起來的味道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這個人眼睜睜的看著每道菜加上鹽巴後,味道竟然變得如此可口,他想:僅僅放一點鹽就這麼好吃,如果把整包鹽吃下去,一定更是美味絕頂。因此回家後馬上跑到廚房,迫不急待的吃下大口鹽,結果如何呢?可想而知。

好友聽完這個故事,沈思良久之後說:「那我不就是那個吃鹽巴的人?」

夫婦倆終於領會對子女的愛,應該要愛的有智慧。隨後,我陪同他倆回家和女兒溝通,總算有個圓滿的收場。

愛要適度而有智慧

好友的例子只不過是存在社會上普遍的現象之一,當今不少為人父母者總認為「給孩子最好的」是愛孩子理所當然的呈現,殊不知,如果其中沒有運用「智慧」,只會徒增家庭和社會的問題。

其實,對待子女要如上人所說的:「養育子女是本分,愛護子女是天性,但要愛的有智慧、愛的恰恰好,才是幸福的泉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