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大喜大捨 化育群生

◎證嚴上人

文化、教育、是項大喜大捨的工作。

人生存於世間,除了基本的資生物質之外,更須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配合,才會感到充足與踏實。

推展文化,既是淨化心靈,使大家明白生命的意義,進而知福惜福,時時身心安寧、歡愉自在,此既所謂的文化大喜工作。

而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為人師者,要能捨出時間與智慧,對學生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不存私心,既是大捨。

教育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肯以自己的學問智慧、人生經驗……貢獻給大家,喜捨給更多的人,既是一位能知善解的良師益友。

歡「喜」施「捨」,須從根本做起,以愛心、耐心、恆心來灌溉、滋潤人們的心靈,充實人人求知的意念,發揮良能,則可美化彼此的身心。

願--每個人都是大喜大捨的善知識,成就別人,皆大歡喜;如此,自然也會流露出文化修養與氣質。

▲社論

慈悲入「骨」,「髓」緣布施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眾生的苦難,是成就菩薩的一大事因緣。

大乘佛教徒以四宏願為依歸,悲苦病痛的眾生雖無邊無量,但只要發大乘宏願,力行菩薩善道,佛道那能不成。

成就菩提道心,至少必須具備兩項條件:一是慈悲心,一是大雄力。「慈悲無我,大雄無畏」,唯有用無我無畏的精神,度盡眾生才有可能。

「布施」,在六波羅蜜中列名第一。觀音菩薩「聞聲救苦,即時解難」的慈母情懷;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悲弘大願,都是已布施為始,以布施為終的不二法門。

菩薩行布施約略分上中下三種:以飲食粗物、軟心布施為下布施,以衣物、寶物布施為中布施;以頭目髓腦,盡用布施為上布施。可見布施有其難易之分,也有其難捨能捨之別。

「骨髓捐贈」是「頭目髓腦,悉施於人」的最上布施,其功德最大,其因緣最勝。

我們說「骨髓捐贈」,其功德最大,是因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何況捐贈骨髓不僅能救人一命,而且可以救人一家;不僅可以拔人之苦,而且可以與人之樂,如此功德豈不最大?

我們說「骨髓捐贈」,其布施因緣最為殊勝,是因為骨髓捐贈,非人人可為,必須白血球八種配對完全相符才有機會,其機率萬中僅得其一,如此因緣,豈非最為殊勝?

大乘人發菩提心,應作如是觀:觀一切眾生平等;觀一切眾生皆是前生父母、未來諸佛;作有恩想;作報恩想;作願一切眾生得樂想;作願一切眾生離苦想。「骨髓配對」在非親非故中能萬中得其一,非前生父母、累劫眷屬則何?既是前生父母、累劫眷屬,更應作有恩想、作報恩想,如此「髓」緣布施,又豈非最為上上乘?

「骨髓布施」之所以為難,是因為布施者心存恐懼,難發大雄無畏力。骨髓捐贈最難突破的心理障礙有三:一、捐贈骨髓是否影響自身生命;二、捐贈骨髓是否影響自身身體健康;三、捐贈骨髓是否疼痛難堪。三層顧慮未除,捐贈就難蔚為風氣。

事實上,骨髓移植在醫學界中何止千百例,未聞在捐髓過程中曾出現任何安全問題。雖然在「取髓」過程中需全身麻醉,但以目前醫學之昌盛、科技之發達,全身麻醉少有意外。同時醫學知識告訴我們,骨髓可以再生,就像血液可以再造一樣;骨髓雖被我們少量抽取,很短的一兩個星期中就可再生補足,於人有益,於己無損,何懼之有。

救人一命必須有殊勝之因緣,即使有心救人,骨髓配對不符,亦難成就救人因緣,只要把自己的骨髓資料存入檔案,說不定你就可以成就救人一命的善行。

生命必須尊重,慈悲必須無畏。藥師琉璃光如來曾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其願心何等宏偉,在菩薩道上,我們豈能見死不救。

歐美等先進國家,捐髓以蔚為風氣;在台灣,捐髓還在起步。但我們相信在台灣的民眾,愛心不落於人後,當您在簽下骨髓捐贈同意書的同時,就已表現出您的高尚人格特質。樂於助人的人必是好人;樂於救人的人必是菩薩,我們非常誠懇的籲請所有好人與菩薩,響應慈濟所發起的骨髓捐贈運動!慈悲入「骨」,「髓」緣布施,或許我們就可以成就這一搶救生命的大事因緣。

▲甘露清涼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3)

◎證嚴上人

或有父孤母寡,獨守空堂,
猶若客人,寄居他舍。
寒凍飢渴,曾不知聞。
晝夜常啼,自嗟自嘆。

有些子女不是父孤就是母寡。所謂父孤指的是母親已經過世了,而父親沒再娶。有些是因為怕再娶進門的太太不會疼孩子,所以一個人含辛茹苦,忍受一切困難,扶養子女長大成人。

母寡也就是有些為人母親的,年紀輕輕的丈夫就死掉了,為了子女她不敢再嫁,怕後父不疼前人子,為了要全心愛孩子,她不敢把情和愛再分給另一個人,一心一意的的養育子女,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早早成人,學業早日成就,更希望孩子事業有成,早日娶個好媳婦,建立幸福的家庭;為了子女,不管再辛苦,她都能忍耐一切,這是何其偉大的寡母啊!

這些為了子女而甘於孤單的父親,或是為了子女而願意吃盡苦楚的母親,他們都心甘情願地獨守空房,但是子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之後,卻往往淡忘了父母親的恩情。

父孤母寡,獨守空堂

有些孩子從小就十分依賴父母,黏人黏得很緊,一放學回到家,就屋前屋後的找媽媽;等到年紀慢慢長大,從鄉村的小學,到鎮裏的中學,進而到大都市唸大學,剛開始時還會盼望每個星期假日的到來,好回來探望父母親,但隨著時日的消逝、認識的朋友愈來愈多之後,便慢慢延長了不回家的時間、減少了回家的次數,注意、關懷的對象也慢慢的移轉到朋友的身上。甚至年紀再大些時,就開始追求異性的感情,而忽略了親子之間的親情,等到那個時候,說不定一整年他都不想回家探望父母了。

現在社會一般人學問普遍提高,學校為年輕人設想得很周到,比如寒暑假舉辦了很多夏令營、冬令營、登山……等等活動,讓年輕人有很多相處的機會。

一個學期四個月,本來寒暑假應該回家探視雙親,承歡膝下,可是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在外活動的機會,以致沒有時間回家看父母。所以很多人一長大,對父母的親情愛念會慢慢的淡忘;更有許多人在畢業後出國進修,一去數年,歸期渺茫。

佛陀教導眾生也是以孝為先

,能孝才有善,如欠缺孝而來說善,是本末倒置。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一個給你很多親情的人,你都不知道要去愛他,你真的能去愛那些與你沒有任何關係的人嗎?所以說百善孝為先,真正的好人是要從盡孝開始。

現在有很多學業完成,事業家業都有成就的人,父母親仍住在鄉下,有些具孝思的人,會把父母帶到都市去。到了都市,兒子忙著做事業,媳婦忙著幫忙賺錢,孫子也上學去了,父母親就像寄居在別人的家庭一樣,整座房屋空空洞洞的,就只剩老人家在看家。

如果是在鄉下,還有隔壁鄰居、大嫂小嬸等老伴們聊聊天,但在都市中,鄰居互不相識,把自己關在層層的門禁裏面,沒有講話的對象,成天像個啞吧一樣。經文中說:「獨守空堂,猶若客人,寄居他舍」,指的就是這種情形。所以現在有很多老人家不願到都市與子女住在一起。

寒凍飢渴,曾不知聞

不久前,有一位老人家向我訴苦,她說:「師父,我活到這麼老有什麼意思!」我說:「很多人都希望長壽啊!」她說:「唉!活這麼老很痛苦。」我說:「妳那麼健康,活這麼老是很好的事啊!」

她忍不住掉下眼淚說:「我倒希望早點兒死!」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我早年含辛茹苦的把兒子養育成人,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現在兒子也已成家立業,生了幾個孫子。在別人的眼中看來,我實在是很好命,不過說真的,我覺得我很歹命。」她接著又說:「我的兒子很會賺錢,平常如果有應酬,媳婦也一定會跟去,有天媳婦又和朋友相約要出門,朋友問她:『妳家中有老人家在,難道妳不先把她料理好再出去嗎?』媳婦回道:『不用啦!等會兒我們吃過飯後,再在路邊買個便當回來就好。』朋友說:『現在是冬天,便當買回來都已冷掉了怎麼吃?』媳婦說:『有得吃就已經很好了,還嫌冷?』」

老太太很心酸的說:「她們以為我聽不懂國語,其實我是聽得懂意思的!回想起以前孩子還小時,不管他們多晚回家,我一定都會等門,只要聽到圍牆外傳來孩子的聲音,就趕快燒爐子,把飯菜溫熱,等到孩子進門來,熱滾滾的飯和菜都已經擺在他們面前了,沒想到我現在卻落得『路邊買個便當,冷了也沒關係』的地步。師父,你聽看看,我的心難過不難過?」

我安慰她:「兒子為了事業在忙,媳婦為了幫助兒子,所以就比較沒時間招呼你,想想有些人的兒子長年在外頭,要見面還不容易哪!哪像妳每天都有人叫你媽媽、叫妳奶奶,妳應該要感恩知足,多多善解啊!」

孝順父母是百善之先

類似這種情形,在目前的社會上比比皆是啊!年輕人實在是沒時間、沒心思去顧到父母,所以說:「寒凍飢渴,曾不知聞」。我想這種形態,在二十年後會比現在還多。為什麼呢?

因為目前有很多家庭中有好幾個兄弟,老大不孝順,還有老二,老二不孝順還有老三……,做父母的總算還有人可以依靠。就像前面提的那位老人家有三個兒子,她說:「還好,這個不孝順,我還有老大那裏可去。」而現代人幾乎都只生育一、二個子女,如果為人父母的不以身作則地去孝順上一代,那麼就等於是在教導你的孩子,以後如何對你不孝,到時,你就真的會「老來無依」啊!

有句俗話說:「草繩拖俺公、草繩拖俺爹」--你用草繩把父親拖到山上去,讓他自生自滅,將來你的兒子也會如法炮製,用草繩把你拖到山上去。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用我們

的言行、身教去引導、教育孩子,現在你對父母說什麼話、表現什麼態度,將來你的孩子就會回報給你同樣的言語和態度。

佛教徒就是要學習佛陀的清高、慈愛,學佛陀至誠無上的悲心;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人,他還會去愛誰呢?

廳堂父母是靈感的活佛

有些人如果孩子不乖或是身體不好,就會去寺中拜佛求菩薩,他們都是求菩薩賜給孩子健康,保佑孩子有成就;其實,大家都忽略了在自己的家中,廳堂上就有二位活佛--父親是佛,母親就是菩薩,父母對我們說句好話,就是給我們最大的祝福。被父母、公婆讚歎的兒媳,將來的發展一定會很興旺;如果被父母詛咒一句,那就很不好了。

總而言之,廳堂上的父母,就是最靈感的活佛,你現在如何孝順他們,他們就如何的讚歎你,他們讚歎你,對你所說的話就是無限的祝福。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治安不好,其實每個人都該付起責任,尤其有子女的人,更該負起這分教養青少年的責任。希望大家運用佛教的精神,用佛教的教育,培養以身則、成就孝思的心態,以這股心泉清流來洗滌社會上的污煙瘴氣,如能這樣,就不會出現「寒凍飢渴,曾不知聞」的情形了。

應奉甘旨,供養尊親。
若輩妄人,了無是事,
每作羞慚,畏人怪笑。

但是,如上所說,為人子女者往往無法體會父母的心念,也無法了解父母的生活環境,有些當父親的孤單一個人,也有當母親的守寡多年,他們很多都是為了子女而不敢再婚,孤單寂寞地過了一輩子。

等他們含辛茹苦地把子女養育成人,由年輕人交際的空間放大了,各方面的友情,逐漸使親情疏遠,此時此刻父母的心情,他們又怎能體會呢?

也有人把父母從鄉下接到都市,希望父母能過新生活,殊不知父母親到了子女的家中,卻好像客人寄居他人家中一樣,因為兒子、媳婦、孫子一早就出門去了,陪伴父母的就只有空空蕩蕩的房子,一點也享受不到天倫親情的樂趣,這種情景對父母來說,是多長遠的寂寞啊!

人生在世勞勞碌碌一生,為人父母的總希望晚年時能有兒孫圍繞膝下,過著清靜而不寂寞的生活,但這種夢想,往往十之八九都會落空,而使他們感嘆。

做人子女的應該時時關心父母的飢寒,並了解父母的健康狀態,抱著懇切的心來供養父母,這是做人的基本態度。

然而有些人不但不孝順父母,反而到處為非作歹讓父母蒙羞。「若輩妄人」--是說不懂得做人道理的人,像這種惹是生非的人,只會帶給父母傷害,招致羞辱恥笑,別人會笑他的父母不會教孩子,對他的父母指指點點,使父母愧對鄉里的人。

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有感念父母愛心的孝思,並且要拿出那分孝心去報恩,發揮我們自身的功能,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抱著「造福人群」的孝心來回報父母恩,讓父母以我們為榮,為我們歡喜。

或持財食,供養妻兒,
忘厥疲勞、無避羞恥;
妻妾約束,每事依從,
尊長瞋呵,全無畏懼。

「或持財食,供養妻兒」--許多人經營事業、經商工作,為的是求三餐溫飽,工作得非常辛苦,拼命地賺錢,每當人家問起:「你為什麼這麼努力的賺錢呢?」他總是回答道:「為了妻子兒女啊!為了要讓太太和孩子三餐吃的飽、生活過的溫暖。」而當父母需要子女奉養時,子女卻淡忘了父母的生活所需。

「忘厥疲勞,無避羞恥」

--他們做牛做馬般的辛勞,為了給太太子女享受,再辛苦也都甘願,再卑微也不覺得羞恥。我常聽有的人說,他為了多賺一些錢,常在辦公室幫別人加班,類似這種先生也是很多啊!

供養妻兒,忘卻父母

多年前,我曾見過有些太太天打扮得珠光寶氣,穿金戴玉的,身上衣飾非名牌不穿,成天與一些富家太太同進同出,今天到李家去,明天到王家去,每到一個人家聚會時,主人就炫耀那些昂貴的進口家俱;她們成群結伴的到處參觀別人的家,總是比較誰家豪華。

其中有位太太雖然也是珠光寶氣,一副貴婦打扮,但每當人家要到她家去時,她總是說再過一段時間!好像不太願意讓人家到她家去。偶而這些太太們在聚餐時,總會提到「什麼時候我們也把先生帶出來一起吃飯,讓他們認識認識。」那些先生們不是某某大企業公司的董事長,就是某某公司的總經理,或是某單位的……,都是一些「長」字級的,輪到這位太太時,她都說先生出國去了。反正是不願意別人到她家,也不願意先生出來和大家見面。

原因在那裏呢?到最後別人才知道,她的先生原來是一位在礦場工作的礦工。

先生當礦工,要讓太太每天能夠光寶氣的周旋在富家太太當中,他是如何的拖老命啊!他夜以繼日地幫別人代班,每天在黑暗的礦坑中工作,為的就是要讓太太不輸人家啊!每當他休息回到台北的家,聽太太說:「今天和某某太太一起吃飯」,心想太太能和那些富家太太平起平行,只要太太歡喜,他就感到心滿意足了。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位先生好偉大啊!為了讓太太過好日子,竟然辛苦自己,拼命的賺錢。但我們不妨反過來探討--他對父母親是不是也能夠如此的付出呢?不,他長年來是把父母丟在南部的偏遠鄉下,一個月才給父母親生活費用二千元。

每當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把父母親接到台北來?他都說:「父母親住鄉下比較習慣,反正我每個月都有寄錢回去,他們夠用了。」當人家問他為什麼對太太這麼好,他都說:「那是應該的啊!我都已經對她很內疚了,只要能讓她高興,我就心滿意足了。」他的內心就是覺得虧欠妻子太多了。

這位先生對妻子的心態,如果能拿來用在父母的身上,那真是現在二十四孝中的一孝了!可惜一般人對父母,總是沒有那分愧對的心思。

孝親敬長,奉守禮節

就像前面所說的,有些人的丈夫或是太太早逝,但他們為了子女的幸福不敢再婚,所以他們年老時,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寂寞的生活,當子女的是否能體諒父母為誰而孤單的這分心?大家捫心自問看看,自己有沒有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有沒有做到不愧天地、不愧父母呢?只可嘆大多數人都因無法讓妻兒享受更好的生活而感愧疚,卻少有愧對父母的心態,這真是本末倒置啊!

過去的人尊敬師長,真是必恭必敬,有長幼尊卑的次序,這是社會人文的倫理,這些美德在目前都已漸漸衰微了。隨著思想的開放,孩子到了二十歲,就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父母親沒有權利管他,何況說等到事業有成,娶妻生子之後,再也沒有人管得了他,也沒有任何人的話,他聽得進去。

孝順父母、尊敬長上,是做人最起碼的禮節,所以學佛必須從學得守好禮節開始。百善孝為先,希望大都能孝養雙親,做個孝順父母的人。

▲慈濟訊息

讓愛「有剩」即是富有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二年十月三日
農曆八十二年八月十八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慈濟大家庭每日都處在歡喜慶祝中,因為每天都有人生日,也都有人在互相祝福。

培養包容普天下的大愛

今天是每月一次的全省慈濟人聯誼會,有來自最南部的屏東,也有來自最北部的基隆,大家總是不辭路遠的回來共聚一堂。在慈濟慶生,可說是最有意義--一人生日,千萬人祝福您無量壽,這份福有多大啊!人生在世間,如果能投入人群奉獻人生,他的生日實在是很值得大家為他祝福。

慈濟有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這四大志業也正符合社會所需,缺一不可,而這四大志業的原動力則出於「愛」。這股愛並不是一個人的付出就夠了,而是要很多人來參與,大家把愛凝聚在一起,才能發揮這股力量。社會需要愛,人生更需要愛,大愛的心也就是至善的心,有了善心才能從事社會福利工作;社會上有了愛的循環,當然就能詳和。

我希望大家的心懷能擴展成包容普天下的大愛,當然這分大愛也不是一個人所能擔負,必須是普天之下的人同心同力來做。

尼泊爾災民家「無」四壁

剛才,大家已經從幻燈片上看到了尼泊爾和孟加拉的受災情況。尼泊爾是佛陀的誕生地,而今這個地方卻是一個非常貧困而且災害連連、窮苦難堪的地方。相信大家看了他們生活的危困也會心軟,而觸動悲心。當地居民長久處在貧困的狀態中,偏偏天災人禍不斷,尤其今年七、八月間的水災,據說是尼泊爾近百年來最慘重的一次。

為了要實際了解當地的災情,九月中旬,本會委派勘災小組去訪視,剛剛你們所看的幻燈片就是他們此行拍攝回來的資料。

現在時序已進入深秋,冬天即將到來,尼泊爾的夏天雖然很熱,但冬天卻比台灣還冷,聽說氣溫會降到攝氏六度左右。在台灣,每當氣溫降到十度左右,就表示寒流來了,大家都會覺得好冷好冷,而尼泊爾冬季的氣溫比台灣還低啊!

「家徒四壁」這句話是形容一個家什麼都沒有,非常的貧窮困苦,但從剛剛的照片看起來,尼泊爾的居民是連四壁都沒有,甚至屋頂上也無瓦片。那種只有四根木頭,上面覆蓋著一塊塑膠布的房子,又怎能抵擋冬天的寒風呢?

福自「造福」中來

台灣人多有福啊!就以現在來講,幾千人聚在此處,卻不必擔心風吹日曬雨淋,甚至怕大家太熱還開了冷氣,想一想、比一比,我們實在是太有福了!

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有福呢?其實,這份福並不是白來的,而是因為有這麼多人在為人群付出、在造福人群,由於大家不斷地造福,所以才能源源不斷地得福。

佛陀告訴我們「眾生共業」,業有善業、惡業,造惡業的人多,所處的地方自然會有比較多的災厄苦難;反之,造福人群的人較多,該地就會風調雨順、吉祥如意。而台灣就是聚集了很多愛心和善的人士,大家匯集點點滴滴的愛心和力量,去幫助苦難的人。

我們的愛一定要放大心量,擴大愛的範圍,千萬不要把愛侷限在一個小範圍之內。佛教有句話說「廣結善緣」,一滴水滴在碗中,這滴水的福緣也只有一個碗大的範圍;一滴水滴在水缸中,就只有水缸大小的範圍;一滴水滴在大海中,那麼我們的福緣就廣如大海啊!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能全面關心台灣的各個角落就已經很好了,為什麼還要關心到國外去呢?我要告訴諸位--只怕我們沒力量,不怕我們關心的範圍廣;只怕我們沒辦法,不怕我們把愛普遍天下。希望我們的愛能夠落實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如此才是真正的修慧、造福;而我們若能心無掛礙的,用歡喜心去愛普天下的眾生,才是真正的福慧雙修啊!

匯聚力量,造福人間

在每個月的慶生會上,我都很虔誠地為壽星們祝福,因為有你們出生在人間,給了我力量,我才有力量成就慈濟四大志業。大家既然已經來到人間,就要趕快發揮使用權,有多少力量,就發揮多少使用權。人生在世間,生命不過是一股功能的發揮而已,對生命我們絕對沒有「所有權」--我們無法要求自己的生命有多長久,我們只是能儘量地去使用生命功能,讓它的使用權發揮而已。

佛陀已經成佛了,但他到了八十歲還是要入滅啊!很多弟子都懇求他繼續住世,佛陀說:「因緣既盡,應該是入滅的時候了。」連佛陀對自己的生命都沒有所有權了,何況凡夫俗子的我們呢?

既然對生命沒有所有權,我們就應該好好發揮生命的使用權,有多少智慧,就使用多少的智慧;有多少力量,就奉獻多少力量。而大家如能互相結合彼此的力量,就更有辦法造福人間。

湘西水患亟待援手

九月間,基金會除了派員去尼泊爾、孟加拉勘災之外,同時由部分委員組成一個訪問團,前往江蘇、安徽省去圓滿功德--這是對華東洪澇賑濟的告一段落;在圓滿功德的同時,我們也要準備對前不久遭遇嚴重水患的湖南西部地區伸出援手。

這次到大陸「圓緣」的訪問團,也有慈濟醫院的同仁隨行,在這趟行程中,同仁們和委員間有了密切相處的機會,真切明白的體會到慈濟委員和慈誠隊都是抱著「志業」的精神來從事慈濟工作。什麼是「志業精神」呢?也就是從內心發出真誠的愛,把愛付諸行動,雙肩擔負起濟貧教富的神聖工作,以及付出智慧毅力擁護慈濟的精神。

其中一位陳小姐是慈院的護理人員

,她剛才談到此行很多令人感動的事,她告訴大家,慈誠隊師兄不只是回來醫院當志工時奉獻心力,他們是隨時隨地在付出愛心。

在此次大陸訪問期間正好碰到雨季,地面一片泥濘,大夥兒每天從外面回到住宿處,鞋子又濕又髒,有一位師兄特別備有鞋油,到了晚上大家休息時,他一間間地敲門為師兄師姊們擦皮鞋。這位護理人員從沒有和慈濟人外出相處過,而這位慈誠隊師兄的舉動讓她印象深刻,且深受感動。雖然對慈濟人來說這是一種很自然的付出,可是卻讓醫院的同仁產生了一股很強的震撼。

看看這位慈誠隊一個動作的付出,卻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要很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學佛就是學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陀精神。

四個月前,江蘇揚州的鑑真醫院主動前往興化慈濟村義診,我實在很感動。此次大陸訪問團要到江蘇興化「圓緣」,必須路過揚州,行前我特別叮嚀他們一定要順道去拜訪鑑真醫院,代替我謝謝他們以慈濟精神去義診。

鑑真醫院院長和副院長接見訪問團後非常高興,表示願派七位醫護人員跟隨訪問團再去興化義診。而就在這次義診中,慈濟委員再次發揮了高度的智慧,因為一大群村民蜂湧而來,把臨時搭設的義診處圍得水洩不通,醫護人員根本無法工作,委員們為了疏散村民,就在離義診處不遠的地方唱起歌來。

他們唱「普天三無」,及其它慈濟歌曲,村民逐漸被歌聲吸引了,人群也因而疏散了許多,讓醫護人員得以進行義診工作,所以這些委員們回來之後向我說:「師父,我們竟然也可以隨時隨地在街頭賣唱了。」

院長夫人「手語看診」

除了街頭賣唱工夫,還有一樁有趣的狀況,就是「手語看診」--去年我們曾呼籲以台灣小菩薩的力量來援助外蒙古的兒童,今年入秋後,我一直放心不下那邊的情形,心想秋天一過冬天接著來,那些孩子是否還好?因此我請了幾位委員、慈誠隊和管理中心的同仁去關心他們。

當我們和外蒙古連絡後,對方回消息說,當地現在正流行黑死病,亟需援助的是醫藥。由於此病在台灣絕跡甚久,年輕醫師都沒見過,曾院長夫婦受我委託決定同去勘災。

當他們出發前夕,我接到消息說外蒙古目前的氣溫白天約攝氏15度,晚上則降到攝氏0度以下,氣候已經非常寒冷。我聽了內心非常著急,院長夫婦都已年近七旬,那麼冷的天氣,身體受得了嗎?我趕快打電話給院長,告訴他改派年輕醫師去吧,他說:「我們可不輸給年輕小伙子,您不是說要為善競爭嗎?要做好事就不能服老啊!我還不老,一切我會小心注意,您不要擔心。」

聽他這麼說,我只好說:「那院長太太不要去好了。」而院長夫人接話回道:「師父,您對我們『要有信心,不要擔心,一定要放心』,這些話都是您常說的啊!」

我只好向她說:「那妳必須多帶一些衣服,一切的行程到那邊之後再隨機應變。」她說:「好的,我一切都已經準備了,如果不讓我去,我會很失望,我一定要把握這個親手布施給貧困人群的機會。」我真是感動。

到了外蒙古,院長夫人不怕辛苦的跟隨著大家一起行動,後來路況實在太差,才把她留在旅社。當地的縣長帶她去喇嘛廟拜佛回來後,就有很多人知道台灣的慈濟醫院院長夫人在此,由於當地醫療落後,藥物缺乏,民眾都想趁此機會找「先生娘」看病。

院長夫人雖然身邊備有藥物,但語言不通,只好用手比--當患者指頭的時候,她就知道是頭痛,給他頭痛藥;

如果比肚子,就知道是肚子痛,如此對症下藥。一旦遇到小孩子怎麼辦呢?孩子究竟多大呢?比來比去還是無法溝通,到最後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把被單捲成短短小小的,抱在懷中,一看就知道是表示嬰兒,依此而斟酌藥量。結果把藥全部送光了,完成了這項奇特的「手語看診」。

這些事情聽起來非常有趣,但我們靜心想想,院長夫婦倆年齡都近七十歲了,還這麼長途跋涉不畏勞苦的深入疫區,這種精神實在令人感動。

外蒙古醫藥匱乏

經過曾院長深入了解,得知外蒙古鼠疫病源來自土撥鼠。土撥鼠是外蒙古的經濟來源,牠的皮毛很漂亮,一般人都稱為「狸皮」,肉質被奉為上品,油也可以利用,總之牠極具經濟價值。

某天,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中有隻狗咬了土撥鼠回家,家中的年輕人就忙著殺鼠,他的父親幫忙剝皮,結果近中午時年輕人突然死亡;接近傍晚,他的父親也死了。年輕人的爺爺住在另一個蒙古包,聽到消息後隔天一大早趕來,由於悲慟過度竟然氣絕身亡。這一家二天內死了三個人。

當地醫療水準很低,民眾並不知道這就是鼠疫,加上地廣人稀,醫師必須騎馬應診,而每個部落距離二、三百公里,看一次病必須花費一、二十小時的時間,遇到急病根本來不及診治,因此,他們很難預防或根絕傳染病,鼠疫因此蔓延開來,只要有人來患者家看一下,就會把病菌帶走。

聽說到了冬天土撥鼠冬眠期,這種疾病也會暫停蔓延,但夏天一到就會繼續傳染。所以外蒙古現在很需要醫藥。他們列了一張單子,需要二百三十多種藥,這幾天我很積極的評估,如果有必要,我希望趕快將藥送過去,讓他們早日接到藥物,預防鼠疫再發生。

讓愛「有剩」即是富有

此外,慈濟的慈善救濟工作也正加緊腳步,最近我還會再派員去尼泊爾勘察,與當地政府做個接觸,以便對尼泊爾展開救濟工作,當然這需要靠大家的力量來完成。

我要強調,在我們進行國際賑災的同時,對台灣本土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也是不停地在關心啊!我們並沒有因為救國外,而不顧台灣。我們照顧需要幫助的人,同時就是不斷在造福。我常說,只怕沒力量,不怕事情多,力量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節省一些不必要的花費,就可以把力量集中起來做很多事。希望大家讓愛「有剩」,千萬不要愛「不夠」--「有剩」即是「富」。所以我們應該發大心。我們如果能去多救人、多造一些福,則我們必得風調雨順,家家平安,社會祥和啊!

我很感激所有的慈濟人,大家不斷地付出愛心,甚至以身作則地教導孩子,也讓孩子懂得如何去付出愛心,剛剛你們也都看到了好多的小菩薩,不是拿著撲滿,就是拿出他們的零用錢,要給師公蓋醫學院。

台灣的下一代青少年前途可說比我們這一代更光明、更有希望,因為他們年紀雖輕,卻已具足菩薩的大愛。

讓我們的孩子可以自己做好事,布施植福,這也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愛心」教育,希望大家回去後能夠教育家中的小菩薩,啟發他們的愛心,真正做一位社會人群中的菩薩。

慈濟目前正在進行國際賑災工作,請大家告訴大家,一個傳遞一個,能夠節省些生活費用,來救濟國際上苦難的人,則功德無量啊!祝福大家福慧雙修,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退後原來是向前

◎靜暘

日子過得真快,今年十一月三日是我和外子結婚三十周年紀念日,俗稱為「珍珠婚」。孩子們都在國外,當天,我照樣忙著慈濟工作:上午到中廣接受「尊重生命,全球齊步走」的活動訪問,中午到勞保局,向佛學社的社員介紹慈濟。

傍晚,回到家,家中多了一束美麗的鮮花和一張卡片,上面寫著:

「月雲:慈濟十四年,勝過結婚三十年,真高興慈濟賜給妳快樂忙碌的人生。  信雄九三、十一、三」

如果有人問我:「你這一生最大的喜樂是什麼?」「是慈濟工作。」「最大的福報是什麼?」我會毫不遲疑的回答:「我擁有一位明師。」所以,難怪外子會說我們結婚三十年,不如慈濟道上走了十四年。

十分巧合,就在幾天前,我們整理書房時,翻出了一本我收藏已久的日記簿,外子徵求我的同意,和我一起回憶往事。

從舊日記本中,彷彿又看到自己當年生活在凡間,彼此相處在凡夫境界中的點滴記載,找不到任何絢麗燦爛的生活足跡,篇篇記載著別人的不是、評論別人的錯誤而自以為是。如此,曾經浪費我人生的大半的好時光。其實,現在再來看看自己當年的片段敘述,不禁感嘆:如果能退一步,不就海闊天空了嗎?

⊙昔日日記之一

結婚這麼多年了,他還是不改,每天下班回來,只會挑剔、挑剔,一連串的挑剔。「挑剔」別人是他的專長,也不照照鏡子,能娶到我當老婆,要偷笑,還嫌棄我不會做家事,要我每天把家整理像故宮博物院一樣一塵不染,我真受不了!那樣的環境令我感覺冷漠、無朝氣。我倒認為家要帶有幾分凌亂,才能生活得悠閒自在,有溫馨的氣氛。

⊙昔日日記之二

昨天是我生日,他問我:「想要什麼禮物?」我毫不考慮的回答他:「我最期待的生日禮物是一天內你不呼喚我的名字。」

別人的丈夫對太太的呼喚是送一把鈔票或一只鑽戒,我丈夫的呼喚聲是要求我做事,我實在聽怕了!

雖然,昨天我過了一天很自由的日子,可是今天他還是不放過我昨天的不是,又是一番的數落……,我真懷疑他為什麼不改?

海闊天空新人生

以上摘錄兩小段日記,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誰是誰非難以裁判。誠如上人所說:「凡夫手持放大鏡,時刻放大別人的缺點;如果能欣賞別人,即是莊嚴自己。」上人又教育弟子:「要求別人改,倒不如自己先改。」

雙手捧著這本陳舊的日記簿,做了最後的一次巡禮,慈濟十四年,讓我學會凡事要和順,不與人爭執,「退後原來是向前」。我誠懇的對外子說:「對不起,是我不對,寫了那麼多你的壞話……」「一定是我有錯,你才有那麼多的壞話可以寫。」結婚三十年了,他也退了一大步,眼前一片海闊天空,我內心充滿了喜樂,我是有福報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