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布施

大喜大捨之日--感懷慈母

◎德恆師父口述/淑娟記錄

沒有一般肝癌病人的激烈疼痛,母親是在莊嚴的念佛聲中,
毫無痛苦的安詳往生,臉上還帶著微笑。
母親不僅生前親手布施,往生後更發揮「大捨」的精神--
捐出大體,希望有助於醫學研究。

母親性好靜,擅理家務、樂於助人,為傳統中國婦女:凡事寧已吃虧亦不佔人便宜,更不與人計較或搬弄是非,深得左鄰右舍之敬重;對子女一向以身示教,不曾打罵或惡口,若子女犯錯,定好言相勸。

我二十三歲時,因鄰居引介,加入慈濟會員,半年後出任委員。

由上人的開示中了解--真正孝順父母,並非只是給予物質上的享受,而是給予慧命的永續。上人為報父母恩,不畏種種逆境,突破層層困難而出家:並於出家後獻身佛教,致力於利益人群之工作。此精神深深感動了我,我決心跟隨上人出家修行--一方面是希望付出自己的心力,學習為人群奉獻,替上人分擔壓力;另一方面,希望以奉獻社會人群之功德,回報父母養育之恩。

在家之孝與出家之孝

出家後,甚少返家;但母親對我仍非常關切,常將零錢存起親自帶來花蓮,要我常打電話回去給她。

我總是將這些沉甸甸的零錢,大部分以母親名義捐出,只留下少部分來打電話。

母親後來從上人的開示中,知道慈濟志業龐大,尚有許多建設未完成,一向深具慈悲心的她從此便將所存的零錢轉而要我捐出,希望能幫助上人做救濟工作,且每個月又另外捐出一千元功德費。

最難得的是,當上人呼籲資源回收--「將垃圾變黃金」的環保運動時,母親因有早起運動的習慣,自八十三年起,便於運動時,隨手撿拾空罐子回家清洗,再交給大姊拿去變賣,將所得捐給慈濟。即使後來生病住院期間,母親仍懸念要趕快好起來,好回去撿空罐子,幫助上人做救人的工作。

以佛法面對無常

今年七月間,母親前來慈院檢查長期重聽的耳朵,在精舍小住。某日中午,我照例陪母親散步時,她突言右腹疼痛。至慈院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九公分大的腫瘤,醫生當場宣布須住院治療。

此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讓我難以承受!因為母親身體一向硬朗,雖有高血壓,也一直控制得很好……,在得知此事後,因擔心年高的母親無法承受此突如其來的打擊,我們隱瞞了病情。

雖明知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之事,但因尚無心理準備,心中仍有不捨,幾度在母親面前差點不能控制自己,但仍強忍住悲傷,一如往常般照顧她。

入院後經過種種檢查,醫生確定母親的腫瘤為惡性,且是由別處轉移過來。隨著一次次檢驗報告的証實,我內心也一次次的調整和接受--相對於家人的悲傷,我已是出家的修行人,知道人生無常、生老病死之理,所以我以佛法做為精神的依止:我在佛前發願,願盡心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希望將一切功德迴向給母親,減輕她的病痛,如果能夠,我願代母親受一切疼痛,也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俗家的兄姊。

因考慮母親年紀大又有高血壓,我們為她選擇栓塞治療,而不動手術。住院期間,遇母親情緒不穩時,我會講一些在月刊或道侶中刊登的小故事給母親聽,紓解她的情緒,讓她高興。我心中別無他念,盡心盡力照顧母親,再疲倦也會因看到母親的笑容而化為烏有。

八月底,母親因情況穩定回精舍靜養,在眾人關心及細心照顧下,身體恢復良好。

因母親來花蓮已近三個月,甚為想家,所以在精舍過完中秋節,我便陪她回台南俗家。

惦記著要捐錢

母親回家後,病情相當穩定,只是背部和腰部有酸痛感。十月底,她回慈院複檢,發現癌細胞已擴散至肝部,並蔓延至淋巴結。醫生表示情況不樂觀,希望家屬有心理準備。

其實我心中早知會面臨此事,只是沒想到來得這麼快!但是,該來的還是要去面對。

母親生病期間,每日仍親自投下三十元於福慧珍粥的空罐中。有一晚,母親半夜起身投錢,睡在一旁的大姊以為她身體不舒服,急忙詢問,母親表示:「只是想投錢而已……」母親連忙睡夢中也惦記著要投錢給上人……

這段期間,母親常在佛前發願,希望身體趕快好轉,要回去撿空罐子幫助上人做救人的工作。隨時隨地也都見到母親的雙唇啟合正在念佛,其念佛之精進,連我都深覺不及。

為母親開啟慧命

深知母親時日不多,就算我再孝順、準備更好的東西給母親吃,也只不過是物資上的供給;所以,為了讓母親真正得到解脫,有天中午,我問母親想不想皈衣上人?由於母親一直很尊敬上人,立即欣然應好。

我又向母親提起,一些慈濟人往生後,將器官或身體捐出,讓醫生或醫學院的學生做醫學解剖,這對醫學研究的貢獻很大。我問母親將來願不願意也捐出?母親說「好」,但要我代為告知家人。

所以我便告訴俗家大姐:「不管母親的壽命長短與否,在物質方面我們已盡心盡力。但生命是有限的,這樣對母親還不夠盡孝:應該為她未來鋪路。現在除了讓母親皈依成三寶弟子外,也要啟發她恆長的善念。雖

然母親已能每日以金錢來布施,但若能在往生後捐出大體,這是發大心的菩薩。更何況捐給醫學院後,那裡環境清幽、莊嚴,一年還有兩次追思儀式,這比往生後燒掉或是埋在地上腐爛還要有尊嚴。像這種集眾人的祝福,才是最大的福報。」

明理的大姐聽過我的說明後,深表贊成,返家後將此事轉達給其他兄姊知道,大家在了解後,也很贊同。

因為民間習俗是盡可能在家中往生較好,大哥原本希望母親能送回家中,待往生後再將大體送到醫院做處理。

我則認為一切隨緣--因為我在慈濟出家,上人也曾表示,慈濟醫院是大家點滴捐獻的力量建成的,醫院的一磚一瓦也有母親的力量在,因此這裡不算是「外面」,而是母親心靈的皈依處。若是母親的病情有起色,她想回家我也不勉強。

只是我希望母親能在慈院治療,我對院內的醫生很有信心,尤其看到醫護人員將母親視為親人般照料的耐心和愛心,讓我們有說不盡的感恩。所以大哥最後也放心讓母親留在醫院。

平靜念佛走完人生

十一月一日早上,照例於下殿後去請母親起床喝牛奶,但見母親似熟睡,不忍將她喚醒。一會兒後發現母親反應緩慢,欲扶其坐起時,發現她全身無力,已陷於昏迷狀態。緊急送醫急救,才挽回了生命。接著母親再度住院治療。

後來,我代母親向上人請求皈依,喜獲上人慈允,當天我便請了上人開示「三皈依」的錄音帶給母親聽。母親一面聽,還會一面在上人於錄音帶問大家「聽懂嗎?」時,回答「聽懂!」在一旁的我們看到母親如此虔誠、恭敬的樣子,不由得自內心感到歡喜和安慰。

七日,母親體溫突然降至三十五度,護士小姐趕緊拿燈光來照射,約一個多小時體溫才回升,第二天也是相同情形。九日下午主治醫師告訴我們,母親病情惡化,這兩天將是危險期。

十日中午,上人專程到醫院為母親皈依,賜法號為「慈生」,希望母親慈悲之心,發願再來做個救人的人,並要母親虔誠念佛,不要罣礙,向著清淨的世界走去。

上人也安慰我兩個姐姐不要流淚;要以安詳、穩定的心來看待,病人見大家心苦,會有所牽掛。

下午五點多,俗家親人陸續趕來。母親看到這麼多的親人,心裡很高興,一直想講話,但又因表達不清,無法讓大家聽懂。因此,眾人就一個個告訴母親,大家會互相照顧、教育小孩,請母親放心。母親又喚了我和淑娟,我們也請母親安心,會盡心盡力做好該做的事。

八點多,我們為母親擦淨身體,穿上灰色中山裝。一會兒,母親突言要「襪子」,便趕緊為她穿上。過不久,母親又說「鞋子」,德如師父幫忙買回穿上後,母親才安詳地躺在床上唸佛。

晚上,母親的心跳開始不規律,血壓也一直降低。之前我們曾告訴醫生,若遇母親病況危急時,不希望為她做任何急救,或送進加護病房,只希望一切順其自然,讓母親以最輕鬆、最自然的方式離開,不要再受任何痛苦。

此時,見母親情況惡化,我勸家人不要哭泣,要告訴母親安心念佛,去阿彌陀佛那裡。兄姊們一一靠在母親耳朵旁對母親如此說:我也對母親說:「你的身體已經壞了,我將你的

身體捐給慈濟、給師父去救人;你去阿彌陀佛那裡換一個好的身體,再回來行菩薩道救人。現在你只要安心念佛就好了,我們也一起幫你念。」母親以微弱的聲音回答:「好,我很安心。」

不多久,母親的呼吸聲逐漸轉弱,十一點十五分,呼吸停止,安詳往生。那時沒有一個人哭泣,只有不斷地佛號聲陪伴著母親。

母親笑了

我們將母親送到助念堂,大家安靜的念佛。凌晨一點多,精舍常住師父和師姊們也趕來助念。我看著母親的臉,靜靜地念佛,發現母親臉色由原來的暗黃,一直變淡,而且表情安詳如在睡眠般,晚上還帶著微笑,非常好看。

以前也曾多次為人助念,但是第一次念佛念得這麼安心、自在;連來助念的師父、師姊也讚歎不已,真的很不可思議,所以大家都愈念愈趕到法喜充滿。

母親很有福報,早上又不斷有精舍常住眾、委員、志工等人來助念,共助念了十二個小時。當我們將母親送進往生室,準備做防腐處理時,竟發現母親的臉笑得很莊嚴。此時家人看了也深感安慰,不再感到悲傷--因為我們相信,母親是要我們大家放心,所以才笑得這麼自在歡喜。

母親是在毫無痛苦的狀態下往生,不僅沒有癌症病患的激烈疼痛,而且是在莊嚴念佛聲中,淨身穿戴整齊的離開,所以院內的副護理長說:「做了那麼多年的護士,還是第一次看到肝癌病患如此安詳、無痛苦的往生。」巧合的是,這一天是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日,精舍有十五位近住女圓頂,算是一個大喜的日子;而母親捐出大體,是一分大捨的心,所以今天可說是「大喜大捨」的一日。

將普天下長者視為父母

辦完母親的後事,我告訴俗家兄姊們:「人在世時,親手所做的布施功德,才能分分己得。母親在世時我們都已盡心盡力引導她行善布施,現在母親往生,我們儘量以簡單、莊嚴的方式處理,將錢節省下來,以母親的名義捐出,讓這筆錢發揮救人的功能。」

兄姊們看到這麼多人關懷、協助處理母親的後事,心裡非常感恩,所以對我的建議也都能歡喜贊同。他們不但婉辭奠儀,並將之前準備好辦喪事的費用捐出,而且還在母親往生後四十九天內持素不殺生;希望以最誠孝之心,來辦理母親的後事。

在母親住院期間和往生後,母親娘家的親戚都曾來探望、關懷,我將母親捐贈大體之事向他們說明,起初他們也捨不得,但是在經過解釋及實地看過醫學院後,他們都覺得這樣做很有意義,也認為母親很有福報。

面對母親的安詳往生,雖覺寬慰,內心仍有不捨,但思及悲傷對母親並無任何助益,不如將這分悲傷化為有形的行動付出;將對母親的私愛,擴大去愛普天下的長者,將他們視為自己的父母般恭敬、關懷……。

感恩所有助緣

在母親住院期間,承蒙上人的關心,及精舍常住師兄、師姊們給予很多的鼓勵和問候,這分法親道情讓我很感恩;而慈院的主治醫師黃呂津深具愛心和耐心,護理人員也將母親視若自己的阿嬤般照顧,不斷給予關懷,真的很感恩;還有來自各方的關心……這一切一切我都銘記在心,無法一一表達內心的感恩,希望藉此向所有給予關心的人表示感謝--阿彌陀佛!




▲琉璃世界

那羅印象

◎陳玉芳

《關懷那羅部落》之一

七年前,慈濟人的足跡開始出現在新竹尖石鄉。
初期,由桃園委員帶著新竹師兄姊前去訪貧、關懷長期照顧戶。
直到民國八十二年,新竹訪視組成立,才開啟當地訪貧史。
新竹慈濟人深知,由於地理環境特殊,位居山區的尖石鄉更需要關切,
於是自八十三年開始,當地委員分為「慈」、「悲」、「喜」、「捨」四組,固定在每月初上山關懷照顧戶,已持續年餘。
此地距離新竹市區車程約二至四小時,往返並不方便,維持每月一次的訪視工作,並非易事。
在前山還可忍受來回幾小時的顛簸車程,然而,在後山地區,師兄姊則需前一天即寄宿教堂,第二天再行訪視。
八十三年八月,因為颱風侵襲,慈濟人在尖石鄉展開發放、建房等賑災工作。
目前,慈濟在新竹的山地部落訪視工作包括尖石鄉與五峰鄉,計有長期關懷個案十九個,其中「那羅部落」有七個。

那羅部落位於尖石鄉的錦屏村,四面環山,相對於山稜線以東的玉峰村、秀巒村之「後山」,俗稱「前山」,是個泰雅族部落。

當地隸屬山地保留地,住民只有士地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因此無法靠土地升值轉賣為生。加上受限於地形,高山上平坦的地方才能種植水蜜桃、水梨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果樹;而任較靠平地者,每天需騎一、兩個小時的摩托車下山,泰半從事建築捆工。

而對於住在不高不低山坡地的人,則無固定的經濟來源,只能到深山採集金線蓮等草藥,轉售給中藥行。但深山地形、氣候難測,懸崖斷壁在側,因此村祝常有採藥人發生意外的不幸消息傳出。

前一陣子,坊間流行吃靈芝治癌,村裡又是一陣採靈芝潮,因而有許多人喪命其中。如果往生者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則全家生活就會陷入困境。慈濟幫助的幾個急難救助個案,即是如此境況。

之一/麻醉在酒精裡

在他還沒受傷之前,這個家是洋溢幸福的。

那年冬天,他因為工作過度,病倒了。女人與孩子乘著伐木季節忙著山上的工作,無暇照顧他,卻又怕躺臥病榻的他著了涼,於是在床邊放盆火。不意當他已近似昏睡時,棉被著了火,火苗迅速蔓延,燒著了雙腿,也燒掉了手中緊握的幸福。

從此,他的腿開始腫脹、化膿,既不能走也不能工作。一個本來像大樹般的男人,如今卻要無所用地過活,是心中一抹驅不走的痛。於是,他轉而將自己麻醉在酒精裡,意圖一醉解千愁。可是,醫生說他的腿已遭細菌感染,身體還併有肝硬化現象,酒,是千萬不能再沾了。

陽光中容貌清秀的他,獨坐一旁發呆,他的女人與三個小孩,坐在另一邊打打鬧鬧,「挺不和諧的畫面」我心想。過去問他傷後的感覺,他答道:「很痛苦,連一兩步簡單的步伐都得靠人攙扶,不如死了算了。」但他隨即又補了句:「我為什麼要死?我又沒有殺人。」

現在家裡的生活都靠著女人上山幫忙鋸木、除草打零工維持,孩子也得靠她一人拉拔。除了微薄而不固定的經濟來源外,慈濟給的補助倒也是一項不可少的收入。

從這裡包車下山看醫生,一趟就得花去千餘元,很傷錢吶!

他有個臉蛋白淨的女孩兒,今年念國中,問她想不想繼續讀高中?她靦腆地笑了笑,回說:「想呀,可是不行。」為什麼呢?

她用眼角偷偷瞄了媽媽一眼,小聲地回答我:「媽媽說家裡沒錢。」

之二/刺青大哥的溫馨轉變

他有著一副魁梧的身材,手臂與大腿上分別剌著一條龍、老虎與一朵玫瑰花。

聽說他以前是個叱吒風雲的「大哥大」,去年五月的一天,突然休克昏迷不醒,女人將他北送醫院。途經的四家醫院看他情況危急,拒絕接受,車子開到板橋,才有醫院收留,保住一命。

手術後,他右半身不遂,得靠長期的復健期才能慢慢恢復,從一根一根手指漸漸學習使力開始,其中的挫折、無奈,得靠無限的耐心支撐。

他會鬧脾氣,會拒絕合作,有時還會放棄,還好,這一切有她陪伴著。「唉!現在的他,像個小孩子。」在她的語氣中,聽得出有些憐惜,有些心疼,有些無奈,其實,還有一點點歡喜。「這就是愛吧!」我想。

師兄姊回憶,初次探訪時,他挺

悲觀的,問他什麼話都不答。然而在兩人的努力與慈濟人的持續關懷下,現已辦妥健保手續,並有中低收入戶資格。現在的他,會笑,願意交談,直對未來存有希望呢--希望康復後,可以扛起這個家的責任。

他們的家是鐵皮屋,熱的很,昨天他還因中暑而吐血。兩人希望能換成可以隔熱的浪板,師姊請她先向公所申請低收入戶的房屋修補助,餘者再由慈濟設法。

師姊叮嚀著:「你要感思她無怨無悔地照顧你……等你好了後,要工作,還要跟她結婚哦!」

他紅著臉微微點頭,瞳裡還蒂著水。

之三/另一種幫助

他得痛風已十年,手腳關節都腫脹得變形,老婆有輕度智障,無法工作,最大的孩子在小學畢業那年就離家出走了,偶爾會寄錢回家。

另一個他,孤家寡人一個,坐牢回來後,身體每下愈況,後來檢查出得了肺癆。經過慈濟師兄與衛生所聯繫後,讓他每個月拿到可以控制病情的藥;師兄姊則每個月為他送去生活補助金。

近幾個月,每回師兄姊上山,都聽到鄰居說:「你們給的錢,都被他們喝光光啦!」

兩人也許是覺得同病相憐,常聚在一塊兒喝酒,講了幾回也不聽,讓人傷透了腦筋。

或許,在金錢的補助外,他們還需要一些別的東西吧。

做我們能做的  社工員談訪視概況及困難

◎陳玉芳

從前面幾個個案身上可以看到,此地的照顧戶多因家中主要經濟負擔者--男主人發生意外事故,長期無法工作而需救助。

若能看開者,則可以重新站起來;反之,則陷入長期心情低潮中,甚或終日與酒精為伍麻痺自已,而酗酒則使身體更差,復原之日遙遙無期,更遑論何時可以扛起家計,因而形成一股惡性循環。

他們需要什麼?

受限於當地謀生條件欠佳--土地貧瘠、交通不便,造成居民普遍收入有限,一旦發生意外事故,生活即成難題。

社工員指出,此地個案類型可大致歸屬兩種;一者是意外事故--騎車上、下山途中發生車禍、生病、從事危險勞力工作的意外,或是上山採藥失足……等,造成單親家庭,或無法負擔龐大醫療費用;二者是未實施家庭計劃--也正因孩子夭折率高,形成家中孩子多、

食指浩繁,有一個案甚至育有十名孩子,生活負擔更形加重。

目前對於山地部落訪視工作的困境,除了因距離遙遠,缺乏充裕時間與案家詳談、仔細了解對方;另一方面,受限於語言或文化背景,師兄姊無法與案家建立較深層的關係。此外,「給案家的東西,是不是他們所需要的?」也是訪視人員深思的問題;而「他們到底需要什麼?」則是訪視人員現階段最難突破的。

心力付出基於金錢補助

然而,看著俊秀的臉龐日漸晦暗、消沈,見著一家妻小孤單惶恐,心中冉冉生起的一股深沈的痛,是如何也揮散不去。因此,此事雖難為,但慈濟人卻付出更多心力。

常赴尖石訪貧的陳炳坤師兄提到,有次為了一個案,將大家弄得灰頭土臉的,至今仍記憶深刻。

去年颱風來襲吹倒了許多人家的屋頂,經過評估後,為一個案申請到一筆修房補助。但來來回回接洽,案主要錢,卻老不見他家屋頂多了片什麼的,後來則說女兒要繳學費,師兄姊只好再趕到學校去……折騰數回,讓人筋疲力竭。

社工員表示,山地社會受到社會解體、文化制度崩瓦所影響,是屬時代背景、牽涉社會體制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無能為力的部分。然而,將訪視目標設定在「生活品質的改善」,卻是我們可以努力的--例如經濟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教育,甚至技能訓練及凝聚社區共識等等,這些所謂「部落重建」的工作,倒是我們可以助一臂之力的地方。

從另一方面來看,金錢補助有時並非定能奏效,多位案主有酗酒的習慣,常將生活補助費當買酒錢,補助失去本有的意義;而案主心理的長期失調,也需要關心輔導。

其實,訪視工作並非只是單純給予金錢,「深入去看問題」是社工員這二年來,從事山地部落訪視工作的感觸:因此考慮當地特殊生活環境、生活型態,也是非常重要的。以酗酒問題來看,背後的因素需考慮山上缺乏娛樂,而且早晚溫差大,酒可以取暖等等現象。

「因地制宜做訪視工作,才能真正符合當地人的需要。」社工員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給他們最需要的東西,才叫作真正的「幫助」。面對複雜的山地問題,身為訪視人員的角色,信守的只有一句話--做我們能夠做的。

協助方式因地制宜

從前,因山路難走、交通不便,曾有一段時間,師兄姊是將給慈濟照顧戶的生活補助金妥託當地教會的趙秀蓉修女,視情況給予幫助;而師兄姊每月則到案家作精神關懷。

來臺已三十四年的趙修女--「那羅的姆姆」,對當地居民情形瞭若指掌--哪家孩子需要學費上學;哪家主人生病受傷需要醫藥費……她都清楚得很。對於每一筆錢,趙修女都會清清楚楚登記款項、使用原因,並存有當事人簽章的收據。對於案家,照顧得無微不至。因此,結合當地資源推動訪視工作,也是慈濟針對原住民社區慈善工作可行的方式之一。

慈善工作是慈濟志業的根,因時因地制宜,將發展出最適宜的方式,來幫助暗角蒼生。因此,除了物質上的幫助,個案精神、心靈上的照顧,則有賴訪視人員整合其他資源,為此地的訪視工作思索出一清晰、有益的方向。



▲琉璃世界

佛陀愛與天主愛匯流--新竹慈濟人與趙修女

◎謝莉娟、江淑怡

《關懷那羅部落》之二

每個月師兄姊上尖石訪視照顧戶,總會特別到那羅部落探訪姆姆,
或送百斤白米、或送油鹽、或單純地是對一位好朋友的關懷。
在情感互動之餘,姆姆對於她無法幫得上忙的個案就轉介給慈濟,
讓那些經濟陷於絕境、亟需醫療協助的原住民同胞,
獲得更完善的關懷與支援。
無形中,無信仰者、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
都在愛的熔爐裡歷練、成長,
而愛的循環也因無私的心念更為紮實。

八十四年初夏,在那羅天主堂外小小的廣場裡,擠滿三百餘位來自各處、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自然、和諧的氣氛,一如那羅秀麗的山水。不論識與不識,姆姆同樣感激每個撥冗與會的人,更謝謝新竹慈濟人,開啟這美善因緣的源頭……

天主保佑、阿彌陀佛!

那一天,張孫俊師兄一如往常為長期關懷的天主教德蘭中心與世光教養院的中、小學孩子們送去學費與米糧,順便詢問中心的徐修女是否需要其他幫忙,徐修女告知:尖石鄉那羅部落的趙修女,可能需要米糧等物資的支援。張師兄於是思量著要找機會上山探訪究竟。

不久,張師兄經營的藝廊出現了一位面貌慈祥、身形瘦弱的修女,三番二次拿著天主或聖母瑪利亞的相片去裱框。相同的慈懷柔腸,使不同信仰的兩個人在「天主保佑你」與「阿彌陀佛」的祝福中成了好朋友,談著聊著,張師兄知道眼前這位全心奉獻給台灣人的義大利籍修女,原來就是徐修女說極需援助的「那羅姆姆」。因像是多麼地不可思議!

姆姆的情況的確不寬裕,因為她總是無法一次付清張師兄己打過許多折的貨款。善意的結緣之外,張師兄

也想著,一定要上山去看看她,並思量要給什麼實質上的援助。

姆姆回憶她第一次到張師兄的店裡裱框,「看到佛像就知道他是個很善良的人」;她還訝異於張師兄居然知道天主教在新竹地區做的許多事。而讓她深感不好意思的是,每次裱框的錢,張師兄都算得很便宜;姆姆說有一次她拿一千八百元付裱框費用,張師兄居然還她一千元,正狐疑,張師兄就說:「我幫助過德蘭,所以知道修女們很辛苦,我不是在幫你,而是幫孩子們!」聽完這番話,姆姆感動直說:「我們真的很需要!」

慈濟人和那羅姆姆

上山深談之後,張孫俊師兄被姆姆堅毅的精神感動。他屢次向新竹地區的師兄姊提起那羅天主堂的趙修女,因為她創辦的托兒所及村民們,都非常需要物質上的援助。

八十三年一月,新竹地區慈濟冬令發放,眾多善心人士又捐了許多米及衣物,慈濟人決定將多出來的豐富物資送到山上,讓那羅居民度過一個溫暖的農曆年。

發放時,慈濟人不斷自居民口中聽到他們對姆姆的感恩與讚歎。

「記得小時候,我們這裡好窮、好窮,總是姆姆在救濟我們米及麵粉,我們從不去問她經濟來源為何。有一次她說要走了,可是交通費不夠,於是好多人一齊想辦法為她湊車錢、為她送行。隔幾個月姆姆回來了,我們才知道原來她是到外面接受手術,怕我們擔心……。沒有姆姆幫我們度過以前的艱辛,可能就沒有今天健壯的我們。」

即使沒有村民對她的讚歎,從姆姆謙卑的談吐、慈藹的對應、純真的笑容,慈濟人己深深被她吸引了。姆

姆的做事風格--凡事盡可能自己想辦法解決,若碰到教友或善心人士知道她的困境,則幸運地得到援助。三十多年,她就是一路走過來的。

一起照顧那羅住民

當得知姆姆正為方濟托兒所籌款買一部娃娃車,以鼓勵更偏遠的家長讓孩子接受學前教育時,新竹慈濟人決定協助姆姆募款。

於是,一段溫馨的緣就此展開……

慈濟人或以私人名義捐款予姆姆,或與他人分享許多有關姆姆及那羅原住民的故事。捐出善款協助山上小孩就學的人越來越多,於是就募足了買娃娃車的餘額。

此後,每個月師兄姊上尖石訪視照顧戶,總會特別到那羅探訪姆姆,或送百斤白米、或送油鹽、或單純地是對一位好朋友的關懷。

在情感互動之餘,姆姆對於她無法幫得上忙的個案就轉介給慈濟,讓那些經濟陷於絕境、亟需醫療協助的原住民同胞,獲得更完善的關懷與支援。

無形中,無信仰者、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都在愛的熔爐裡歷鍊、成長,而愛的循環也因無私的念更為紮實。

八十三年四月份,當慈濟人獲知姆姆還有一項遲遲無法進行的心願--成立「那羅青少年活動中心」後,又展開另一次的勸募活動。

曾海洋師姊任職公司的燭光社發動社員捐款;周王娥師姊服務的公司也在成立志工社之後,特地造訪姆姆,為她及那羅的原住民作專輯報導,流通於新竹科學園區及工研院間,帶動起為原住民青少年蓋活動中心的捐款活動。

於是口耳相傳,或幾百元、或幾千元慢慢累積成一筆建設基金。當中曾有台北某財團願意全權延攬各項工程費用,直至活動中心如期完成,但姆姆婉謝了,她說:「在山上不需要大錢,有多少錢才做多少事!寧可讓每一個人一點一滴地為活動中心盡力,這樣活動中心才有許多人的情感,才是每一個人的家!」這和慈濟的精神不謀而合!

動工期間,不少知道這件大事白子那羅居民也來幫忙,如有一位曾是姆姆托兒所內的學生,現於空軍基地服役,某天休假就找來一群同僚,為活動中心刷油漆。姆姆說那一陣子總有許多意外的驚奇。

山谷中的清淨歌聲

經過一年的努力,那羅青年活動中心終於在八十四年四月完工,六月間,姆姆邀來所有為活動中心奔波的朋友,齊聚風景秀麗的天主堂,與當

地原住民共同慶祝完工啟用。她還費心安排精彩的活動、豐富的餐點,來感謝大家的付出。

當天,那羅的山谷迴盪著笑聲、讚美詩、慈濟歌選、山地歌曲。在和諧的氣氛下,無彊界之分、跨越宗教的藩籬,剎時,彷佛世界也躍升為淨土!

【後記】

為使那羅青少年活動中心更為健全,姆姆另買下活動中心旁的空地,準備蓋幾間衛浴設備供青少年舉辦營隊活動用。不願勞煩慈濟人,姆姆默默向義大利家鄉的友人發出求救信號。

原以為來自家鄉的六十多萬元(換算為台幣)就可應付一切開銷,未料短缺四十萬元;新竹慈濟訪視組在知道姆姆的困難之後,向本會提報,希望協助姆姆早日完成活動中心的周邊設備,讓那羅及其鄰近的原住民有更好的休閒去處。

經過本會評估過援助方案。八十四年十二月十日,新竹尖石山區訪視組的師兄姊特別帶著四十萬元款項及上人的祝福,上山親手交給趙修女,並獻上慈濟人對她的感恩與敬意。

雖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同樣為眾生拔苦與樂的心念,卻在小小的那羅部落圓融;姆姆及師兄姊衷心期盼那羅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功能發揮得更加完善,讓泰雅族原住民文化又多一個傳承地。


▲琉璃世界

跨越半個地球的長情--服務台灣三十四年的「那羅姆姆」

◎謝莉娟

《關懷那羅部落》之三

從物質上來看趙修女是一貧如洗的人,
但在心靈上她卻是個富者,她有來自天主的關愛與祝福,
二十六歲踏入台灣山區,三十四年來,
她將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的孩子--
那些,尊稱她為姆姆的泰雅族大、小原住民。這
分視為至親的情誼,正如姆姆快樂財富的來源……

姆姆,要是沒有妳,現在的我真不知道在哪裡了!」這是一位長期酗酒的中年男子,戒酒後對姆姆的感謝。

姆姆說,幾次她也曾對原住民屢勸不聽的酗酒等問題傷透腦筋,然而細想後,姆姆覺得--「愛」還要再付出,自己做得還不夠好!

望著姆姆堅毅的臉龐,不斷內省、不斷釋放出來的大愛情感,突然感受到--是一股虔誠的奉獻力量,讓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女孩,從義大利羅馬對岸的薩丁尼亞島遠颺至遙遠的他鄉,花費生命泰半時間去傾聽異鄉子民的「心內話」,協助他們解決生活難題。

於是,那羅姆姆--深受泰雅族人尊敬的趙秀蓉修女,因「愛」在新竹山區,一待就是三十四年……

跨越半個地球的長情--從義大利來到台灣山區

五O年代,正是台灣物資最缺乏、人民生活最困苦的時候。

民國五十年七月二十五日(西元一九六一年),愛倫娜.碧亞(ElenaBeaa)修女帶著一顆服侍天主子民的心,提著簡便的行囊,遠渡重洋,直奔台灣新竹。

由於落腳地--橫山,是個客家山莊,為了融入當地生活,姆姆花了一年時間努力學習客家語,因為她堅信:「我來這裡不是當『客人』,而是來當『中國人』。」因此客家話成了姆姆第一個學的「中國話」。

為真正成為一名中國人,姆姆在

中國神父細心取名之下,按名義大利名Elena Baoa 的字義取名為「秀」「蓉」,再依百家姓第一個姓氏「趙」為姆姆的姓;自此,姆姆就是「趙秀蓉」,完完全全成為中國人的姆姆。

橫山的同修姊妹及神父為當地就學的原住民青少年建宿舍,也為居民蓋了有兩間教室的小型幼稚園及義診所,另外還安排醫師定期至各山區巡迴義診,讓居民不必大費周章在市區、山上來回奔波。

在當時物資缺乏、醫療資源困頓的情況下,教會除了協助偏遠山區解決醫療問題外,還帶來豐厚的心靈糧食,姆姆說:「看這裡的家人、朋友需要什麼,我們就去解決。」

幾年後,一個偶然的機緣,姆姆被派至協助當地神父辦活動,當時姆姆深深被原住民的純真撼動!至今仍難以忘懷……

「每一張映入眼簾的孩子臉,是那麼可愛,但是他們的衣服卻是破爛的,看來令人好心疼;有位虔誠的教徒媽媽,前胸抱一個孩子,後揹另一個較小的,手牽一個,而較大的孩子則牽著媽媽的裙角,亦步亦趨地徒步慢走至教堂作禮拜。……」原住民赤誠、樂觀的心念,觸發姆姆前往山地服務的決心。

民國五十四年(西元一九六五年)夏天,調往尖石服務後,一場颱風引來山洪爆發,將尖石鄉的修院和準備要為孩孑們蓋宿舍的地、木材以及十六位居民、修女、修士淹沒,一夕之間什麼都沒了!

那時,正巧出遠門、因颱風滯溜深山教堂的姆姆,隔日清晨冒著生命危險急急趕路回來,望著遍野泥沼,心全沈了!「什麼都沖走了,我身上僅剩一把再也開啟不了修院大門的鑰匙……」

災後倖存的三位修女(包括姆姆在內)經過這次打擊,兩位決定先返回義大利,只有姆姆選擇留下來--因為她不忍讓山上的孩子失望,因為她答應孩子要為他們辦一場暑期活動,陪他們一起溫習功課、一起靈修。姆姆這麼告訴自己:「不要怕,一切從頭開始……天主會賜予重生的力量,所有煩惱都有天主陪同承擔……」

荒煙蔓草不再--三十年那羅歲月

不久,願望實現了!姆姆獲知泰雅族「那羅」部落亟需一位修女長期服務,姆姆不假思索地爭取前往。

對於一般人來說,到深山工作是大難題,更別說會把它當成一種榮耀,但姆姆卻認為這是天主賜予她「最好的禮物」。

那時,通往那羅的道路是一片荒

煙蔓草,小徑因為隨時有蛇、動物出沒,沿路走來得特別小心,因為一不注意極有可能被襲擊,幾次姆姆也差點因而喪命。

但,惡劣、危險的環境不曾動搖姆姆長住於此的決心。這樣的勇氣從哪裡來?姆姆笑著回答:「孩子!我不是以一個『女孩子』的身分來此服務,而是以『天主的僕人』來的,所以能無所畏懼。」姆姆指一指天,「這就是我信靠的力量來源!」

民國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初抵那羅,首先映入姆姆眼簾的,是一棟以細竹子搭成的小小天主堂,旁邊矗立另一間小房子--「天主堂附設方濟托所」--這就是姆姆在臺灣愛心事業的起點。

起初五年,姆姆總在尖石與那羅兩地成來來去去。

為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居家環境,姆姆成立「婦女裁縫班」,同時努力規畫方濟托兒所的教育方針。

「婦女裁縫班每次上課之前,我必須去新竹市區買材料,當時一塊半可以買好多布料及批發的毛線!」姆姆喜孜孜地說。彷彿是個精明的購物高手,一點也沒有浪費愛心款項。

買妥布料,姆姆還得為每一個人準備裝滿裁縫用品的小包包,接著,提著一大包上課用品,花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從尖石徒步到那羅,再拿出現有的唱盤放音樂,以營造一個愉悅的情境,讓大家一邊聽、一邊唱、一邊工作。

媽媽們學裁縫,孩子們在姆姆的托兒所內做功課,較小的嬰孩則安穩地躺在姆姆的竹籃中,享受音樂的陶冶。

有次過年前,五、六年級的學生還就美援的救濟衣重新逢改,為媽媽們做了件「新」夾克,令媽媽們又驚又喜。

在姆姆的長期教導下,部分媽媽也嘗試到中壢拿衣服回來做,甚至在手藝有了口碑之後,開店做衣服。

這些改變讓當時任教於尖石國中的老師們嘖嘖稱奇:「那羅的媽媽們已經不喝酒了!」

無染的愛--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付出

因關心深山居民的近況,姆姆定期到各個部落普查。出一趟遠門總需花一個多月的時間,而且還得徒步到各個山區、河谷地、蠻荒小徑,路程備極艱辛,但一想到要與可愛的原住民相見,姆姆還是樂此不疲。

之後,部分路段慢慢整修為產業道路,為節省訪視時間,姆姆拿攢存已久的積蓄,和她的姊妹們合資買了一部摩托車。當時這部摩托車還引起不小的騷動,因為原住民都還不太知道有「摩托車」這玩意兒。

對於貧病的「子女」,姆姆還為

他們付部分學費、付營養午餐錢、送病患就醫、定期送鹽米油……只要他們有需要、姆姆有能力,她都會傾全力辦到。

對於長期關戶,姆姆說拿東西給他們,也要顧及他們的面子。她與托兒所的夏老師常靜靜地將米送出去,不讓人看見。姆姆悲切地表示:「其實他們讓別人幫助也是情非得已,他們的心也是在受苦。」姆姆總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傳遞這分無染的愛。

初來那羅,由於原住民大多存著不用讀太多書也能養活自己的觀念,方濟托兒所只有十多個孩子來上學,大多數的孩子還是在河谷、溪流間遊蕩。

兩年後,姆姆開始推行新方法--親自登門拜訪每一個家庭,與家長溝通,並在經濟許可下顧用一輛娃娃車,將孩子一一接來托兒所。而那些常常乘父母外出工作,四處遊蕩的孩子在姆姆的邀請下,久而久之也成了教室裡的常客。

然而推行一陣子之後,家長們還是不太敢把孩子送來讀書,他們說:「沒有繳學費,實在不好意思將孩子再送來!」姆姆總寬慰地表示,等有錢的時候再給學費吧!

於是,三十幾年來物價指數不知漲了多少倍,姆姆依然堅守她愛心志業的原則,象徵性地酌收每個月兩、三百塊的點心費。姆姆總認為教育要腳踏實地地做,她曾解析:「教育並非將人帶到權勢、名利的高峰;而是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受教育是要人能正確地面對問題、解決困難呀!」

陪他們走一段--我們都是一家人

姆姆的觀念一點一滴在孩子們身上慢慢紮根,自方濟托兒所畢業的三十三期原住民小朋友在各行各業都是極為優秀的,有的在國小教書、有的是音樂老師、有的是國中主任、有的當護士、有的從事最基層的勞動力、有的還是國立大學的學生……

但,無論這些孩子、或孩子的孩子有了成就,姆姆最開心的,還是--那種「陪他走一段」的溫情,也不斷在孩子們的工作崗位上蔓延開來。

社會不斷進步,姆姆的教育細則也不斷革新、轉變。為了讓原住民孩子們多了解自已的文化,姆姆鼓勵他們成立傳統文化社團,而孩子們也績極延請族中耆老授課,跟安排各種討論、研習文化的共修時間。

對於孩子們的計畫,姆姆都是在一旁默默關懷與鼓勵,所以在活動的當時,總見姆姆靜靜站在一旁滿足地看著孩子們熱烈地唱著歌、討論著關於他們文化的事。

望著天主堂一張寫滿研習泰雅族母語的課程表,和看見姆姆聽著泰

雅傳統音樂而沉醉的神情,我突然能體悟什麼是「尊重不同文化」的大胸懷!

面對部落裡基督教徒日益增加的趨勢,問姆姆:望彌薩的人少了怎麼辦?姆姆卻親切答道:「不分宗教我都愛他們,我們都是一家人!無論什麼宗教信仰,能和平相處、能為大家謀福利最重要!」所以,姆姆為了當地小孩的教育問題等,亦不時與鄰近的基督教堂收師規畫各種合作計畫。

「苦在心裡、微笑在臉上,『孩子』越是難教、越是要用極大的愛心,越是不能放棄他……」除了教育小孩子,姆姆也教育「大孩子」--為人母、為人父的大人。

有對夫妻常因男主人酗酒而起爭執,甚至大打出手,請來姆姆當仲裁者。一陣抽絲剝繭的詢問,先生雖俯首稱錯,但幾天之後又故態復萌,照樣打老婆;經過姆姆前前後後無數次的輔導,那位先生才真心懺悔,哭著對姆姆說:「對不起您!」姆姆卻說:「你沒有對不起我,是對不起你自己的心!」

為了讓當地原住民有正當的休閒生活,姆姆拿出存了一陣子的儲蓄,請較年輕的修女幫她到市區買台二手的卡拉OK伴唱機,「如此一來孩子們就不用在五光十色的娛樂場所裡流連忘返,或每晚喝得醉醺醺。」

之後,姆姆更計劃在方濟托兒所旁建立一棟兩層樓青年活動中心,作為當地原住民青少年、小朋友在課餘時間讀書及活動的場所,以預防愈來愈多的青少年甚至兒童問題產生;另一方面,該活動中心也可以作為部落的一個精神保壘,凝聚當地人的團結,以進一步發揮守望相助的大愛。

但,計畫總因經費不足而延置一旁……

與慈濟人攜手--天主愛與佛陀愛匯流

直到民國八十二年,姆姆意外的認識了慈濟人;慈濟人再將姆姆奉獻的故事口耳相傳出去,於是,不到一年的時間,姆姆認識了許多關心原住民生活、關心原住民學童教育的愛心人士,他們或捐書、或捐款、或親自上山為姆姆加油打氣……,甚至為姆姆的理想與山中學童的福扯,籌措經費,蓋起「那羅青少年活動中心」。

來臺三十多年,姆姆只回鄉三、四趟,而每一次都是為了解決教會及原住民的問題,回去向家人及朋友尋求經濟支援。面對新契機,姆姆高興地在家書中寫道:台灣人不僅幫我,也幫助他們自己的同胞!台灣人除了有錢,心也是美的!

因興建青少年活動中心有這麼多人共襄盛舉,姆姆感動得無以銘謝,所以就將她要感謝的人全刻在一匾額上,掛在活動中心的大廳--

是感恩、也是要那羅的孩子不要忘了惜福、惜緣,更要他們知道--「這不是姆姆一個人的家,它是每個人的家,一個充滿愛的家……」

【隨筆】

採訪活動結束的傍晚,和幾次送書上山的青年吃著大鍋麵,正熱烈供養「五臟廟」時,突然想起姆姆,請她一起用餐,姆姆卻說:「東西夠吃嗎?……不用擔心,我有最可口的『土司夾蕃茄』!」

「土司夾蕃茄!」細問之下,才知道姆姆三十多年來的伙食就是如此!

姆姆貧瘠的伙食,讓我想起德蕾莎修女將自己歸於清貧的主張;或許這種「無我」的心境,可以讓人更親近每個靈魂,更清楚每個困頓心靈的救贖之道,也更讓自已落實--生命的意義在於服務他人!




▲校園清流

師公,您好啊!

◎新竹三峰國小六年忠班

敬愛的上人:

弟子懿昭向上人頂禮三拜,阿彌陀佛!

這是第一次寄信給上人,託小朋友的福,想寫給您的信終於寄了

好多話想跟上人說,但幾次夢中,見到上人淡淡淺淺的微笑,似乎一切己了然於心,好滿足哩!

弟子向上人報告目前生活況狀:

自從這學期接任訓導組長以來,行政工作激增,又因弟子將「靜思語教學」列為本學年課程特色,需配合全校老師的狀況推展,實在是個很有趣的挑戰;也因為如此,讓我與全校每位小朋友更親近,而且老師們也逐漸進入慈濟世界。

其中,收獲最大的是自己,讓我更覺得做為慈濟人的重要--同事間教導我如何處世圓融,小孩子們則磨出我的耐煩心,我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與他們相互對待之間,發現自己很多缺點,「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好人。」熊毅(慈青)常提醒我:「若有人事上不圓融,或不如意,那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夠。」希望以後我即使沒穿慈青制服,別人也能從我的言行中,知道我是慈濟的孩子。

真的很感恩我已進入慈濟,這社會實在有很多「以不正常為正常」的現象,每次我參加教師研習,總覺得有些難過,老師的身行教育,是教育成功與否的最大關鍵,可是……有時,我覺得老師比孩子難教多了。

然而,從另一方面看,由於老師能發揮的功能太大了,所以我希望能好好充實自己,真正做到利益他人。

目前除了學校事務外,課餘時間,我全心準備研究所考試及慈青事情。我想考心理輔導所,因為輔導是教育主流;而我覺得慈濟爸爸、媽媽,都是深具輔導人員資格的。

出社會後,愈來愈能了解上人重視慈青的苦心。慈青的教育是最成功的大專教育,整個慈濟世界是整合社會資源最好的地方。

恂師父給慈青的角色定義是:「和平工作者」,我一直希望慈青們能從付出中,看到並體會到社會的責任,那一定要從本分事做起。

前兩天我起了個大早,自己拿垃圾袋到處撿垃圾,愈撿愈多,都撿不完,可是撿的同時,好多人也一起來撿;我想,如果發起一個活動--全國慈青利用早上七點到七點半,一起為校園整潔或周遭環境整潔一下,那該有多好!不但能回到古德「灑掃庭除」的傳統美德,而且更可以從中「改變自己,影響他人」--我一直深記上人所言:「觀念的改變,不能光靠口號,更要身體力行」。

最後,我希望時時提醒自已「不要丟上人的臉。」

附上的文章是孩子們用心、用惜福紙寫的喔!祈願

法體安康

弟子 懿昭跪稟

【六個小可愛】

師公:您好,阿彌陀佛!

我是蕭鈴均,是王佩茹老師的學生。我今年十二歲,就讀三峰國小六年級。

現在我一一介紹我的同學讓您認識。第一位是藍啟文,他很矮小,而且很愛哭,可是他的文章很棒,而且功課真是無以倫比。第二位是鄒文華,她活潑可愛,而且畫畫、跑步更是一級棒喔!第三位是李淑慧,她美麗大方,而且字也寫得很不錯。第四位是彭詩倫,他是運動健將,很會打球,心地也善良。第五位是李易書,他雖然字寫得不怎麼樣,但美勞做得很好。我們像是一個大家庭,而王老師就像我們的媽媽呢!

我們的學校是一個很好的學校,老師很會教書,女老師美麗大方,男老師英俊瀟灑,而學生是活潑可愛。王老師為了讓我們知道「靜思語」,在學校的每個柱子上,都貼上了「靜思語」。而且王老師為了讓學生有好的表現,還推出了靜思卡鼓勵大家,這都是師公教導出來的喔!這也算是

師公的功勞。

師公,我有幾個問題想問您可以嗎?

第一:我想要一張您的照片可以嗎?(想保存)

第二;請問王老師在您那兒乖不乖?

第三:您的生日是幾年幾月幾日呢?(想送禮物)

第四:請問您共有幾個徒弟?(想知道)

第五:師公,您要不要來三峰玩呢?

第六:您為什麼耍去幫助窮苦的人呢?

希望您能詳細的告訴我,謝謝!

師公,我覺得您好有愛心、耐心喔!因為我常常聽到王老師說您心地恨好,也說了許多有關您的好話呢!而且王老師也把您當作是她的偶像呢!真希望王老師能和您一樣,很有知識,在您那表現越來越好,而把她所知道的教我們。

在此祝福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祝福所有慈濟人心想事成,美夢成真。

學生 蕭鈴均敬上

【迷你森林小學】

師公:您好嗎?

我是新竹縣寶山鄉三峰國小的學生,也是漸漸迷上了「靜思語」的人,因為我以前常常不知道「靜思語」的用意,但是自從上了六年級,被我的老師感化到之後,才發現「靜思」的重要性。

我們的學校是一個森林小學,所以人數當然少了,尤其是我們班,才六個人而已。師公您可不能偷笑哦!雖然我們班只有六人,但相處得很快樂,只不過有的時候會吵架、生氣,但是現在已經改了,因為師公您的「

靜思語」中有句話是:「生氣是短暫的發瘋」,所以我們很少生氣了。

師公,您可有最喜歡的「靜思語」呢?像我就有一句,就是:「為自己找藉口的人,永遠不會進步」,因為我小的時候常常找藉口說「不是我」,但是我正在努力去改掉這個壞習慣了。言盡於此,祝

天天快樂、健康

學生 李淑慧上

【不再做小霸王】

師公:您好!

我的名字叫李易書。我住在新竹縣峨嵋鄉石井村,今年就讀三峰國小六年級。我的老師是王佩茹老師,也是慈濟志工,她對我們非常好哦!

師公,以前我在學校和家裡行為都不好:在學校常常不寫作業,而在家裡我就是小霸王,每次家人叫我做事我都不願意。自從老師告訴我們很多「靜思語」,我就慢慢改變了。

這幾天我認領了一句「靜思語」,叫做:「嘴巴、脾氣不好,心地再好也不算好人」。我為什麼要認領這句「靜思語」呢?因為我常常罵人,而且脾氣又不好,所以我要改一改,不然再這樣下去,一定沒有人會理我的。

師公,您真是偉大,真令人敬佩,您那偉大的事蹟,老師都和我們說過了。所以我好敬佩您喔!在此祝福您: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學生 李易書敬上

【我有第二張靜思卡了】

師公:您好,阿彌陀佛!

我的名字是鄒文華,今年十二歲,就讀三峰國小六年級。

我們學校有推動「靜思語」活動,老師寫了很多「靜思語」的海報,要我們班上的同學做一些能吸引人注意的東西,將海報布置得漂亮一點。

老師還做了很多靜思卡給全校的小朋友每人一張,上面有我們最喜歡的「靜思語」和六十格的小格子,如果你有做到或是表現良好、或是做了一件好事,老師就會幫我們簽一個名字,如果簽滿了四十個就是大好人喔!

師公我告訴您喔!我己經有第二張靜思卡了!

師公您不是說:「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嗎?今天早上我班上的一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