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觀心

問世間情為何物

◎慈玫

情字這條路,少有人走得快樂自在,以因緣觀隨遇而安。

人是喜歡溫暖的感情動物,害怕孤獨,希望被疼惜照顧,希望付出的感情天長地久。但是,在人心社會皆動盪的這個時代,人們如大海的泡沫般聚散無常,親情、愛情、友情都可能變得稀薄。

於是,有人選擇冷漠,有人在「情何以堪」的繾綣悲愁中無以自拔。情感的貧瘠與泛濫似乎是同樣的東西,因為天地何其大,卻容不下人我,不能互相體恤寬容,總有人覺得被辜負,總有人在漂泊放逐自己。

愛戀纏縛

如何看待情?這是千古無解的問題。心理學家說,情愛是人類基本的需求,任何感情的發生皆有理由;文學家以纖細的筆觸,描寫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但也放大了人執著於情欲佔有,苦求不可得的無力感。

宗教家以出世間的心態,對世間情的起起落落,最能看得透澈。

佛教尤有獨到的見解,《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佛說無量壽經》云:「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恩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迭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

情感變成束縛,已無愉悅可言,雖道有情卻無情,取代的是憂傷、不甘,甚至是仇恨,可惜很多人已作繭自縛而不自知。

清淨覺情

最美麗神聖的感情是予人自由、尊重與祝福,給人光與熱,而不是給人陰影。這是清淨無染的愛,無染不是不動心、不流淚,而是有所覺悟,情感能收放自如,恰到好處地讓人感知,不求回報,亦無須以一份感情的存續來定義自己的存在。

上人至情至性,以豐盈的愛施與眾生無數,卻能愛得沒有煩惱,是我們衷心學習的典範。

最近,護專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前一天返精舍,和上人分享臨別感言,多位五專第一屆畢業生止不住離情依依,以及對師公的感恩與敬愛而落淚。上人隨後開示,談起此刻的心情複雜,說著就紅了眼眶,湧出了淚水,向他摯愛的孩子們回憶道,前幾屆畢業生似乎都高高興興地畢業,他曾懷疑是否她們對學校沒有感情,後來釋懷了,上人說:

「問情為何物啊!我是一個覺有情的人,我很自在,不管你們怎麼樣,我還是很熱情地擁抱你們。」

這是一段令人肅然動容的話!一句鏗鏘有力的「問情為何物」宛如暮鼓晨鐘,敲醒昏癡迷茫的心。情感的付出若有失望與悲傷,是因未參透緣起緣滅的無常,「覺有情」是了知這個道理後,還能以喜捨心關愛他人。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於現實人生,只是剎那的美感與幻相,「覺有情」才是永恆的情愛出路。


▲千江映月

掌聲響起--「國內首例非親屬骨髓捐贈」捐受者相見歡

◎陳美羿

八十一年七月,十五歲的魏志祥在一場莫名的高燒之後,經證實罹患血癌,霎時,如旭日初升的生命逐漸殞落,充滿歡樂的家庭也從此黯淡沈寂……。

魏志祥經化學治療達到緩解狀態,但病情仍在一年多後復發,此時唯有「骨髓移植」一途可挽回這條年輕的生命;然而在親人組織配對均不合的情況下,到那裏去找相符的骨髓?就算找到了,對方肯為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捐出部分骨髓嗎?

魏家人在疑慮中等待著希望,終於在八十三年三月,透過甫成立五個月的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找到配對相符者--就讀於台大的葉美菁。

儘管未獲父母同意,葉美菁不改初衷地決定捐髓救人;因著這分堅持、這分勇氣,魏志祥的生命終於有了延續的機會;也因而開啟了國內非親屬骨髓捐贈的先河。

移植手術後,葉美菁一如往昔過著平淡的日子,捐髓一事對她彷如春夢一場,了無痕跡。

但對魏家而言,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何況承受的是如此珍貴的生命之泉!復原情況良好的魏志祥,在移植前就期盼能和救他一命的大姊姊相認,然而礙於規定,捐髓者與受髓者在一年內不得相見,他的心願始終不能實現。

今年五月,魏志祥捎來一封信,向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表達他懇切的心意:「……自從她的骨髓植入我體內那一刻,我就一心期待與大姊姊見面,當面向她道謝……。假如哪一天大姊姊就在我身邊,而我卻不認識她,我會難過一輩子的……。」這封信轉到葉美菁手上,在她首肯後,經由資料中心安排,選定骨髓移植一年後的母親節當天,讓他們首次會面。

感恩的心情,歡喜的淚水,在溫馨與期待的氣氛下,一場相見歡於焉展開--

五月,感恩的季節;母親節,感恩的日子。

去年母親節,十七歲的魏志祥,躺在總隔離病房。有緣又陌生的骨髓正在他的體內流淌;找到了「家」,骨髓安住下來,生生不息,源源不斷。他,攀住了一線生機。

「我最大的願望是和捐髓給我的大姊姊見面,向她道一聲謝,因為我的生命是她給我的。」當時魏志祥向主治醫師王成俊說。

但依國際慣例,除非是捐髓、受髓雙方願意,而且要等一年後,才能讓捐髓者和受髓者相見。從死亡邊緣搶救回來的魏志祥及其家人,就在充滿感恩與期待中,靜靜的等待著。

今年五月十四日,母親節,魏家父子從新竹趕來花蓮,他們終於等到了要和恩人見面的日子--

期待

從位在慈濟醫院二樓的慈濟部走向記者會會場,志祥頻頻向樓下大廳張望。雖然馬上就要見面了,他還是忍不住期望在人群中找到那位「長頭髮的大姊姊」。

到了二期講堂,記者的鎂光燈「喀嚓喀嚓」閃起,他是焦點,高高挺挺,穿著花格子襯衫,戴鴨舌帽。身為國內第一個非親屬骨髓移植成功的案例,幸運的志祥成為媒體的最愛。

「緊張嗎?」

「現在心情如何?」

「你第一句話要跟大姊姊說些什麼?」

「你有沒有模擬見面的情形?」

面對記者的詢問,志祥只是微微笑著,既興奮又期待,一切盡在不言中。

啟幕

大姊姊早已來了,但為了製造相見歡戲劇性的高潮,暫時不露面,使大家對這位既有愛心又勇敢的「神祕女郎」,更加好奇與期待。

慈濟基金會總管理中心副總執行長,也是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主任林碧玉師姊,是記者會的主持人,她首先引用《無量經》經文:「頭目髓腦悉施人」,闡明佛陀教示乃在於力行菩薩道。「上人一向呼籲器官捐贈。二十多年前,上人去探望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小朋友,因為在兄弟姊妹間找不到相合的骨髓,而當時法令又禁止三親等以外的器官捐贈,無法進行骨髓移植,因而痛心愛莫能救。」

「前年修法通過,慈濟蒙衛生署及各醫學中心推薦,上人經深入評估

,了解骨髓捐贈『救人一命、無損己身』,乃毅然擔負起建立『台灣地區骨髓捐髓捐贈資料中心』的重任。」

「經一年多的呼籲、宣導,到今年五月初,已有八萬四千人的資料庫,足見台灣愛心人口密度之高,已可洗刷『貪婪之島』的惡名。」

一年前主持這項骨髓移植手術的三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成俊,面對記者的攝影機,表示「很緊張」。「選擇母親節辦『相見歡』更具意義。」他說:「葉小姐『隱名埋姓』已一年多了。」

去年母親節前夕,葉小姐捐出骨髓給魏小弟。經一年觀察,魏小弟的骨髓、染色體、週邊血液,都正常良好,證實移植成功。「而且魏小弟的0型血型也變成和葉小姐同樣B型了。」

「除了慈濟,沒有一個團體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建立全亞洲最大的資料庫。」王醫師說:「在此我要提出一個小小的呼籲。」

他說:骨髓不是「龍骨水」。抽骨髓和抽血差不多,只是抽血如在河裡取水;抽骨髓如在源頭取水而已。「骨髓是生生不息、源源不斷的。」王醫師說:「骨髓不因累積而擁有,也不因存在而增加價值。它是因有『需要』才有價值啊!」

失去健康才知道健康的可貴。「使別人都能健康快樂的活下去,應是接近佛家慈悲喜捨的精神吧!」

男主角

即將面對救命恩人,是怎樣的心情?

魏志祥的父親魏柔木先生說:一週前,接到通知,知道可以和捐髓者見面,全家都很高興,因為已期待一年了。「感謝慈濟、感謝王醫師、感謝葉小姐。」

小小男主角魏志祥說:「期待已久,心中又高興又害怕,不知如何向

大姊姊表達救命的恩情。現在的感受,無法用言語形容。」「罹患血癌的人不要放棄希望,因為有慈濟在啊!」志祥不忘給病友打氣。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在大家的期盼下,林副總再度上台介紹骨髓移植的始末。去年第一例要移植時,同時有兩位配對相會。聯絡第一位時,她歡喜同意,也進一步做混合淋巴球試驗,確認和病患的骨髓相會,她也再三表示絕對沒問題,約定五月六日移植。進行移植前一週,王主任為志祥做「殲滅療法」,也就是用高劑量的化學藥劑把骨髓細胞統統殺死,好植入捐贈者健康的骨髓。

「五月一日,捐贈者表示:抱歉,不能捐了。」林副總說:「當下想到的是:魏小弟這一條生命怎麼辦?要如何挽救?」

費盡全力去溝通,對方居然失蹤了。

萬般無奈下,只好找第二位配對上的葉小姐。當她知道原委後,說:我沒有說「不」的權利。

「移植成功了。但她是活在沒有掌聲的舞台;一個月後的記者會上,她默默的坐在角落邊,沒有曝光。」

幸好葉小姐表現了大無畏的精神,不但及時延續了魏小弟的生命,也

為「骨髓捐贈、無損己身」做了最好的見證。

女主角

「惜緣」歌聲響起,講堂的大門啟開。眾所企盼的葉小姐笑容滿面的走進來,後面跟著她的母親和姨媽。記者早已蜂擁向前,鎂光燈此起彼落。這真是最動人的一刻。

魏先生和魏志祥站起來,熱淚盈眶。有人遞給志祥一束花,志祥拿著走到大姊姊面前,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奔騰而下。

葉小姐一把摟住他,靠在他肩上。志祥也伏在葉姊姊肩上,泣不成聲。所有與會的人感動得頻頻拭淚。

應攝影記者要求,面向大家拍照。兩人依偎著,簡直就是一對相親相愛的姊弟!

「葉小姐現在就讀台大社會系四年級。她說:為了救人,只要病患需要,再捐十次也願意。」林副總說。

原來形容自己成為國內第一位非親屬捐髓者,是:「突然,被推出來選美,又意外戴上后冠」的葉美菁:「今天,我好像火星人登陸月球。有一堆地球記者包圍著我,因此,有一點小小的緊張。」

「左手做的事不要讓右手知道,所以本不想跟魏小弟見面,因為事情過去就算了,這只是一種緣分罷了。」姣美的葉小姐說:「但是,聽說很多人對我很好奇,而且我也願意出來澄清一些人對骨髓捐贈的疑慮--骨髓捐贈對捐贈者是無害的。」葉小姐呼籲大家一起加入志願捐髓的行列。因為,「說不定下一個需要的人就是自己」。

掌聲響起

「站在這裡,非常慚愧。」葉媽媽--黃聰蘭女士,語帶歉意的說:「當初美菁說要捐贈骨髓,我大力反對。」

葉媽媽歸因於常識不足,以為有後遺症。「真是很幼稚、很無知。在此向魏先生、魏小弟說一聲:對不起!」葉媽媽轉過身去,向魏家父子深深一鞠躬。「至今我才明白骨髓捐贈的真實意義,我想,媒體做得宣導不太夠。」

大家都笑起來,因為底下坐的都是媒體工作者。

「這種有意義的事,應該讓社會大眾了解越多越好,希望大家來響應。」葉媽媽說:「幸虧女兒堅定,才沒有造成終生的遺憾。若不是女兒那麼勇敢和執著,或許就害了魏小弟一命。」

葉媽媽證實:骨髓捐贈,跟捐血一樣,是很安全的,不必擔心。她說:女兒捐髓之後,仍是這麼健康,這麼漂亮!

去年葉小姐在得不到父母同意之下,善意的撒了個謊,說要到同學家寫報告兩天。捐髓時,是哥哥在家屬欄上簽字的。手術第二天,甫從北京趕回來的林副總去看她。她表示:一切安好。一小時後,她若無其事的回家,幫媽媽洗碗、拖地板,因為這天是母親節,當天晚上還要去上家教。

嬌柔的外表,蘊含著驚人的毅力

,這是麼樣的一個女孩啊!

記者問她:現在的心境、感想如何?

她說:過去曾念護理系,她相信醫界不會為救一個人而犧牲另一個人的健康。「但開風氣不為師。因為是國內首位捐髓者而引起注目,或許十年、二十年後,捐髓已很普遍,就不足為奇了。」所以她的感覺是:沒什麼!

魏小弟呢?

「葉姊姊說她『沒什麼』,可是我……很高興。今天晚上我會『失眠』,感謝葉姊姊救命的大恩大德。」

王成俊醫師向葉媽媽一鞠躬說:「對不起!可是,我把健康的女兒還給你了。」

珍貴永恆的禮物

記者會結束,葉媽媽摟著志祥走出來,親暱得像一對母子。

自稱原本「愛玩」的志祥,從骨髓移植之後,變得很用功,在班上都名列第一。「因為大姊姊是一流學府--台大的高材生,而我,身上流著她的血液。」

一年來,志祥除了皮膚還有些微排斥之外,其它都很好;打球、運動、讀書,都跟同年齡的少年一樣。

礙於規定,一年內不能見面。志祥曾激動得想跑到台大去找。

「人這麼多,你又不認識她,你要怎麼找?」

「我想在胸前掛個牌子,寫著『尋人啟事』。」他靦腆的笑著。

魏先生說,新竹很多親戚朋友都迫不及待的要見葉小姐,而且準備了好多禮物呢!

葉姊姊今天準備了一份禮物給志祥,禮盒上的黃玫瑰還是她連夜親手做的呢!

志祥今天送什麼禮物給大姊姊?

原來是一個卡通別針!大恩不言謝,送再好的禮物也無法表達--一條活生生的命啊!

不過,他們今天都共同送給母親一份最好的禮物--健康快樂的活下去;也證實慈濟送給普天下母親一個最珍貴的禮物:血癌病人的一線生機--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

成就醫學成果--王成俊

◎何貞青

五月十四日的「相見歡」活動,不只是人間大愛的流露,也是醫事科技的成果展示。

受髓者魏志祥小弟弟的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成俊,在回顧手術前的情況時仍然感慨萬千。

當時魏小弟幸運地找到兩位配對符合者,在諸多考量下選定其中一位醫界人士,對方也答應捐贈,待一切準備就緒後,卻又臨時反悔。在不立刻動手術患者就無可挽救的情況下,聯絡到第二位捐贈者--葉美菁小姐。

「和葉小姐面談時很緊張,想到她若拒絕了那該怎麼辦?」王醫師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向葉小姐解釋所有情況並徵求其意願。葉小

姐靜靜聽完後,只說了一句話:「我沒有權利說『不』,因為有一條生命正在等我救他!」

就是這句話讓王醫師放下懸宕的心,也讓魏小弟獲得生存機會,更讓所有血液疾病患者,在漫長的等待中存有絲希望。

經過一年的觀察及追蹤治療,魏小弟除了外表皮膚有些排斥現象外,各方面檢驗都很正常,和平常人一樣唸書、打球、計畫將來。

此次移植手術的成功,不只拜醫學科技日新月異所賜,更是社會所有響應捐髓者的愛心所促成的。王醫師特別感恩慈濟的努力:「若非慈濟登高呼籲,恐怕沒有任何團體能在短期內凝聚這麼多人的愛心。」

雖然骨髓捐贈風氣已開,但有不少民眾仍持懷疑態度,王醫師期望藉由此次捐髓、受髓雙方的現身說法,來釐清一些觀念--只要愈多人響應捐髓活動,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就愈完善,也將有更多生命因這一分善念而得到延續。

王醫師也對所謂「骨髓移植成功」做一番解釋。他表示,一般來說,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及併發症、感染等狀況,在第一年的發生率最高,一年後若無任何不良症狀產生,則成功率就大為提高;以長期存活率來看,可用兩年及五年為基準點,如果存活超過兩年,則表示狀況穩定,死亡例將大幅減少;若存活能超過五年,相對地存活率也更高了。

目前在血液疾病治療方面,除骨髓移植外,尚有週邊血液幹細胞移植及臍帶血移植兩種。王醫師說明,前者是在捐髓者身上注射「顆粒球--菌落剌激因子」(G-CSF),促使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增生,同時流到週邊血液,再從週邊血液分離出這些幹細胞。「由於不需全身麻醉,比較經濟方便且進步,目前在國內已漸發展,將來有可能取代傳統抽髓方式;不過由於是將藥物注射於捐髓者身上,基於保護健康者的立場,更應謹慎地觀察、研究。」

而臍帶血移植,是抽取新生兒胎盤臍帶的造血幹細胞,屬於較新的方式,王醫師表示,由於缺乏大型醫學研究報告,目前仍處於實驗性階段。

展現大愛--葉美菁

◎黃秀花

現就讀台大社會系四年級的葉美菁,去年五月七日接受抽髓手術,成為國內第一位非親屬間的骨髓捐贈者。

去年,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為罹患血癌的魏志祥,找到HLA

配對相符的葉美菁時,她幾乎不加思索地一口就答應了。

提及當初捐髓勇氣,葉美菁先是輕鬆地表示:「可能因自己對骨髓移植一無所知,所以一點都不害怕。」繼而,她正色地談到,大三時,聽聞校內許多同學跳樓自殺,給她很大的震憾,「為什麼有些人毫不珍惜生命,而有些人卻為了萬分之一的生存機會而苦苦掙扎?」觸發她認真思索:「生命之於我的意義何在?」「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八十二年八月間,台大醫院發起「搶救生命」--國內首次大規模骨髓捐贈驗血活動,當時並不很了解捐髓常識的她,只覺得很有意義,就去參與驗血。抽完血後,看了現場發的宣傳小冊,才對骨髓捐贈有些認識。後來,在國防醫學院的雜誌上,看到王成俊醫師所寫一篇關於「骨髓移植」的專題報導,更堅定了她捐髓救人的理念。

由於知道配對成功的機率很小,驗血過後她也沒將這件事放在心上。當接到和病患配對相合的通知時,覺得很意外。「這種比抽獎機率還小而且遙遠難以想像的事,真的發生在我身上!」當時病患的情況很緊急,她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對於捐贈骨髓,我的態度一直是相當確定的--如果不願意捐髓(除非是健康情形無法配合),當初就不要去驗HLA。一則給病患及其家屬帶來一線希望,卻又讓這希望幻滅,對他們而言,未免太殘酷了;二則檢驗費要數千元,何必浪費醫療資源?」

是否擔心過捐髓是不是會影響健康?憑藉曾唸過護理系的背景,使她相信:「沒有一種醫療行為,會為了救一個病患,而損及另一人的健康;骨髓捐贈亦然--無損己身,且能救人一命。我相信我會得到最完善的照顧。」再加上對慈濟有信心,她認定一個事慈善工作的團體,絕可以信得過。

在抽髓手術前,她曾和父母溝通,卻遭到母親的強烈反對。「我想當時爸媽會反對,不單是基於對骨髓捐贈的了解不夠,最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心疼女兒--天下父母心皆是如此吧!然而,從他們對我的保護,我不難想像另一對父母的焦慮、等待與期盼;換做是我自己的子女、兄弟,甚至是自己得病,必然也希望對方同意捐髓……」

她想到,如果就此退縮,不僅會危及一條生命,也將造成自己終生遺憾;如果堅持到底,家人總有諒解的一天。於是,她瞞著母親做了抽髓手術。

捐髓一年後的她,健康的站在眾人面前,活得更快樂、更自在。「當你看到許多人在生死之間掙扎,正等待萬分之一活下去的機會時,真的會感到生命是多麼珍貴可喜!自己曾遭遇的挫折、困難,簡直微不足道。」

「身為國內第一位非親屬間的骨髓捐贈者,我能體會別人對我的好奇;然而我覺得自己只是個平凡的人。」她強調之所以願意站出來,就是要證明「骨髓捐贈,無損己身」,希望家也能勇於加入志願捐髓的行列。「事實上,yes和no不過是一念之間;而許多事的改變,往往只繫於這一念間……」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是她捐髓心情的最佳寫照。

▲千江映月

尋找心中一片淨土

◎曉露

繼慈濟兒童營、國中青少年營、高中親子營、大專營、教師營,以及數不清的委員、培訓委員、慈誠隊、培訓慈誠隊……等慈濟精神的精進營隊訓練後,慈濟榮董也要求能有進修靜思的機會。

今年三月,前「工商建研會」祕書長何登耀居士代表向證嚴上人提出構想,獲得上人首肯,並定名為「靜思生活營」。即由德恂師父以及李正富伉儷、李憶慧師姊、郭琦玲師姊……積極進行策畫。

此次「靜思生活營」屬首次試辦性質,但消息傳出後,報名相當踴躍,統計參與的學員共計八十三位(男眾六十七人、女眾十六人),工作人員五十人,均係國內頂尖企業負責人。

兩天一夜的活動,這些日理萬機的企業家,暫時放下公司事務,回歸心靈的故鄉,到靜思精舍靜思,重新省視生命的意義。更難能可貴的,這些平時穿著名牌,行走世界各地,坐頭等艙,住五星級飯店的企業負責人,到精舍不但要穿制服、吃素齋,坐在板上聽開示,走路還要排隊。鞋子、背包隨時隨地要排整齊;走路說話要輕聲細語……。

全新的生活感受,全心的生命體驗。營隊結束後,有人意猶未盡、有人發願下梯次要來服務,有人計畫邀約朋友來參加。

以下,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實況轉播」,讓大家一窺「靜思生活營」的風貌:

五月六日清晨,台北松山機場出現了一群整齊的隊伍:藍色上衣、白長褲、白鞋、白帽,每個人臉上堆滿了興奮又期待的笑容。仔細一看,個個都是國內赫赫有名的企業精英,原來他們要到花蓮靜思精舍參加「靜思生活營」--從緊張忙碌的生活中暫時抽離,讓自己有一點靜思的空間。

尋找心中一片淨土

飛抵花蓮機場,在常富水電集團董事長,也是慈濟北區榮董召集人李正富師兄掌旗下,一行人提著整齊的背包,隨著飄揚的慈濟旗排隊出來。

到了精舍,工作人員和常住師父真摯歡迎他們回歸心靈的故鄉,尋找心中一片淨土。

禮佛之後,來到新講堂,楊田林老師主持「相見歡」活動。將近九十位學員中,有些本是好友;也有素昧平生,初次見面的。在楊老師技巧的帶領下,透過團康活動,大家忘掉年齡、頭銜,放下身段、地位,宛如小

學生般,在遊戲中敞開自己,認識伙伴,也為靜思生活營揭開序幕。

第二堂課「學佛行儀」,由德恂師父教導佛門禮儀。從端碗持筷講到行住坐臥等威儀,讓大家對佛教禮儀有基本認識。

十時五十分,榮譽總領隊李宗吉居士等恭請上人主持開營典禮。適逢丹麥記者來訪,上人就從訪談內容談起。「他問我,用什麼心態來調和自己不發脾氣、面對外來的困擾?我說,在我的生活圈中,都是好人,都在幫助我,都是同心、同志、又同道的人,我沒有機會發脾氣,也沒有機會讓我困擾。」

從八正道的正知、正見、正思惟,上人勉眾:認識自己。「人若能了解自己,就會很自愛。」「勞資雙方都要互相感恩。有祥和的社會,才有成功的企業。事業、志業都不離社會。」

「丹麥記者問道:為什麼慈濟一下子就有那麼大的規模?我回道:不是一下子,是三十年啊!」

上人進一步提道:「建院的時候,謝東閔先生問我是否去請教人家成功的經驗?我回答:我去請教人家失敗的原因。社會日新月異,過去的成功,現在不見得用得上;但是失敗的原因總有相同的。三十年來我戰戰兢兢地,深恐踏上別人的覆轍。」

「各位都很關心慈濟,希望這兩天能用心了解,慈濟是怎麼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事業、志業是不衝突的,投入志業,心靈會更踏實、更快樂,對事業也會有幫助。」

慈濟清流,涓涓入心

跟著隊輔的旗幟,眾人依序進入齋堂用午齋,齋後將行李拿到寮房安單並午休。豆腐天似的棉被比軍中更整齊,這是慈誠師兄前一天的心血「作品」,許多學員不忍攤開來蓋,只和衣躺在邊休息。

下午,進行「讓我們看雲去」--認識精舍環境、介紹四大志業。精舍前院及左右花園內已掛了四、五十塊看板,隊輔師兄姊們一站站為學員解說介紹。

王時政、何日生師兄帶著一組攝影人員錄製「愛心」節目。「愛心」執行製作李子英先生看到這群企業家整齊有序的參與各項課程,說:上人的精神「輻射」,力量太驚人了。

有的圍坐大理石桌椅喝茶、吃點心,有的席地坐在草地上心得分享。花蓮的特產小康蚊也來湊熱鬧,梓腦油、梓腦精,擺了一桌子。不久,悅師父端來一盤蚊香--是麵包樹的雄果掉下來曬乾製成的。在這裡,蚊子也受到保障,不會為了一小口血,而丟掉一條命。

樓上,花蓮的委員、慈誠隊共修,傳來悠揚的梵唱;綠草地上,一群藍衣、白褲的企業人正在吸取慈濟的精神--這一組,陳金發師兄談多次深入苦難的柬埔寨;那一組,張美麗師姊懺悔酒國歲月,醒悟後,她站起來發心陪伴臨終病人走完最後一程。南洋杉前,顏惠美師姊談著居家關懷的個案,吳東賢先生聽著聽著,掉下淚來……,麵包樹下,昕師父輕聲柔

語的細說從前,也令人泫然欲泣。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空曠的草地上,李正富居士帶著一大群人做「元穴運動」,歌聲、動作整齊畫一。「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勝勝師姊一邊跑、一邊喊。原來他們這一組學員自己按照出生年月日,理出排行,結為異姓兄弟姊妹。

吃過點心,徜徉在如畫的庭園中,慈濟的清流,汨汨地流入每個人的心田。

片瓦,滴血,上人心

盥洗、藥石之後,換上輕鬆的衣服,大家齊聚新講堂,聆聽慈濟總管理中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演講:「片瓦、滴血、上人心」。

從民國六十七年,林碧玉師姊即追隨上人;爾後建院、建校,林師姊陪著上人找土地、找人才,篳路藍縷心血有形,則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瓦,都是心血啊!

無怨無悔的林師姊畢生奉獻慈濟志業,發願來生也要在腳心寫著「慈濟」,再來行菩薩道……。

「大丈夫當如是」,林師姊一番剴切的心路歷程,聽來驚心動魄,許多企業家亦心有戚戚焉,想到創業維艱,不由得對上人更增一分敬仰。「這場演講,應該製成錄音帶,讓大家都知道:慈濟是這樣做起來的。」

自稱「一頭栽進來」的郭孟雍教授,凡慈濟的營隊都少不了他生動的教唱,抱著異於以往的心情,熄滅燈光,點上蠟燭,郭教授教唱「空」和「捨」。學員背靠背,在燭光中互相依止,互道晚安。

凌晨三時五十分,板聲響起。大家紛紛起床盥洗,集合於新講堂,參加早課,禮拜法華經序。

廚房,也正忙碌地準備著早餐。李宗吉夫人說她怕睡過頭,十二點醒來,就再也不敢睡了。王明德夫人則協助清洗數以百計的大小盤子,擦乾、打菜、裝稀飯……。李正富居士不但是「值星官」,還是「掌門人」--守在門口,逐一問候大家。

這天早上,參觀志業體建設。一行人乘坐覽車到護專,明媚的晴空,護專凝白的建築,代表著觀世音菩薩的莊嚴和慈悲精神。校園參觀後,

盧蕙馨和劉美吟師姊分別介紹茶道教室與花道教室。有學員讚歎地表示:護專學生真有福!

去年成立的慈濟醫學院,目前有三系一所。在李明亮校長介紹醫學院概況、勝勝師姊為大家解說「慈誠懿德會」的由來和宗旨後,林碧玉師姊應邀再講一堂,讓大家對慈濟精神更加深入了解。

步入慈誠大道,來到巍峨的靜思堂。這座樓高十二層的慈濟精神堡壘,多功能、多用途,其艱辛歷程,實是一言難盡,難怪上人要慨歎「能受天磨方鐵漢」。

身體累了,心靈歡喜

午餐後,略事休息,全體到醫院二期講堂進行「自我觀心」及結營典禮。

一點半,上人蒞臨會場。經過一天半的洗禮,懷抱無比感恩的心,許多人見到上人的身影,眼眶就濕潤起來了。

「時間過得真快,辛苦嗎?累嗎?」上人像個慈母,殷殷垂詢:「身體累了,但心靈一定很歡喜。」

上人開示:「三十年的歲月,坎坎坷坷,走來不輕鬆。不過,我們問心無愧,因為已經盡心盡力了。」

「各位在社會上都有一股力量,希望回去後,能夠影響周圍的朋友及員工同仁,投入大愛,以維持社會祥和。」「事業和志業如火車的鐵軌,要平行前進,才會平穩,人生也才更有福、更自在。」上人殷切期勉。

隨後,學員代表一一上台發表感言,有的發大願:只要慈濟有需要,自己能力所及,一定全力以赴。

傾聽他們的心聲

⊙陳盛油(聲寶企業):

僅代表全體學員感恩慈濟、上人與常住師父,尤其是工作人員,他們平時在家都是貴夫人和大老闆,卻能放下身段來替我們服務。感謝須付諸行動,下一次,應該由我們來服務下一梯學員。

大家對濟四大志業、六大腳印,應有更深刻的了解。各位福報都很大,要再發願;幫忙慈濟其實就幫自己,因為所有的施捨善行都將回向自己。

這次活動雖然很累,但是很多病都被治好了,軟化了,也更健康了,更有能力來做我們想做的事。

⊙王令一(力霸、嘉新企業集團):

經過兩天的課程,我感覺本身的渺小。但是有幸加入慈濟,我還有機會跟大家一樣,會成長、茁壯。

聽了上人的開示,明天回公司上班後,我會更深入了解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努力讓我的事業賺正財,然後把成果分享給員工,因為照顧好近萬人的家庭,也等於造福了整個社會。

⊙吳東賢(新光企業集團):

兩天的生活營中,林碧玉師姊的報告深深打動了我的心,上人三十年來經過這麼坎坷的路,才成就這番大事業;顏師姊敘述的個案讓我落淚,如果我能及時幫助他們該有多好。

上人說,志業、事業可以並行,這是我來靜思營一個很大的收穫。以前我總認為捐錢當榮董就可以了,身體力行的工作讓太太去做。去了一趟柬埔寨,我感受到唯有投入才是最重要的,今後矢志追隨上人,力行菩薩道。

⊙侯博文(東和鋼鐵集團):

我以前只是出錢,後來是出錢出力,現在則是出錢出力又出「命」。靜思一下,就知道要好好用生命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今天看到很多企業家也很發心來做志業,足證「德不孤,必有鄰」。

⊙洪敏昌(國際建昌集團)

以前上人叫我參與時,我總說:時間還沒到。因為我想,應將事業帶

上軌道再做慈善事業。

現今政治越來越穩定,經濟越來越富裕,但文化上卻越來越欠缺。第二波是工業,第三波是資訊,我相信第四波是心靈上的問題,可以在慈濟得到答案。

⊙吳木林(欣漢工業):

這兩天,我真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耳朵,也不敢相信我的腳。因為世界上最清淨、最美麗的土地,我踏上了;最偉大、最感人的真實故事,我聽到了;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愛之入骨的無我大愛,我看到了。

如果有人問我:你還要學習什麼?做些什麼?人生的道路如何走下去?我會說:追隨上人,跟著慈濟走就對了。

⊙江子超(福懋建設):

過去的我,律己極嚴,不抽菸、不喝酒,痛恨賭博應酬。十年前痛恨社會沒有正義而離開公職,白手創業,感恩佛菩薩保佑,公司成長速度很快。

我是做建築業,爾後我們慈濟大家庭有任何工程上的需要,我很樂意盡棉薄之力。

⊙周亮達(欽固工程):

因為我是從事防水工程的,三年前,上人要我到花蓮來看看紀念堂的工程,今天看了工地後,我發現我有工作可以做了,現在我當著大家的面向上人報告:我希望多盡一點力,幫上人多做一點事。

⊙林文仲(力麗企業):

昨天司機送我去搭機時,他提醒我:總經理,你的菸忘了帶。我說靜思營不能抽菸,我要戒兩天(附註:林居士回去後也持續戒菸)。

小隊輔導員林勝勝是我三姊、陳炳禮是我三姊夫、林昭昭是我二姊、二姊夫是榮董兼慈誠隊,家母生前也是虔誠的會員。在這環境裡,我不進慈濟也難。

民國七十四年,家父被一個醉漢撞斃,我從國外趕回來,一直不能原諒對方。後來因為上人的開示,我恍然大悟,放下瞋恨心,原諒他們。我非常感恩上人。

⊙孫若男(吳東賢夫人):

感恩師兄來參加,我要發一個願--今後絕不亂發脾氣。

⊙何美頤(勤美證券):

去年我開始做慈濟,經常和先生(顧肇基)辯論,學佛到底應先修福還是修慧?很高地我們都同意:做慈濟,福慧雙修!

我們心中,有一盞燈

圓緣時,學員依序上台,由上人頒發結業證書,並配戴念珠,合影留念。

「燈傳燈、心連心,心心相連慈濟心……」上人點亮第一隻蠟燭,然後承傳下去,每個人手中捧著一盞燈,心中也點燃一盞燈。

只有一盞燈是不夠的,要萬家燈火,這世界才會溫暖和光明。望著講堂內一片燈海,這是「薪傳」,也是「心傳」,社會的「希望工程」就在此建構起來了,多美妙啊!

▲千江映月

驪歌輕唱,揚帆蓄發--記慈濟護專畢業典禮

◎葉文鶯

凡是對護專的孩子們付予愛心的人
都未曾期望他們有所回饋,但是深信:愛,是流轉、循環的。
透過你、我,把愛散播出去,每一個「我」皆是愛的種子;
行囊裡滿是「愛」與「祝福」的畢業生步出校園,
也會將這兩份珍貴的禮物與人分享。

生命的本質是「苦」,而諸苦中以「病苦」為最;所以儘管有人美稱護士為「白衣天使」,或喻之為病人心目中的「觀世音菩薩」,其職業看似神聖超凡,相對的,「護理」實際上也正是一份勞心又勞力的工作。

六月十日,慈濟護專畢業典禮在靜思堂舉行,千餘人歡送五專第一屆、二專日間部第五屆和夜間部第二屆共二百九十六位畢業生。他們告別校園,準備投入這份像「天使」一樣予病人希望,學「菩薩」般解人病苦的工作。

畢業(即英文 Commencement ,有「開始」之意。)並非代表「結束」,而是「開始」--結束的只是基礎護理養成的階段,開始的是臨床護理經驗;結束的是時日短暫的同窗切磋,開始的是細密綿長的美好回憶。

「我們的」護專

慈濟護專的成立,肇始於證嚴上人的一個理念--「名醫易得,良醫難求」,為培育「以人為本」的醫護人員,且解決東部地區護理人力不足的困境,同時照顧到花蓮本地原住民少女的就學、就業問題,故成立慈濟護專。

證嚴上人曾說:「我什麼都沒有,只有命一條。」所以,凡是上人決定要做的事,一定傾注全生命努力去做。在上人精神的感召下,眾人五十、一百、五百……點滴集資換成一磚一瓦,砌成純樸明淨的「慈濟護專」。每有來自省各地的慈濟委員帶會員前來參觀,總聽他們說:「這就是我們的護專。」一滴水融入大海中,雖無法將之再取出,但每一滴海水中都有它;不管會員出的錢多寡,大自可買昂貴建材,小至一顆圖釘,凡護持慈濟護專的人都可以說:它,是我們的學校。

「我們的」孩子

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十七日,慈濟護專正式創校開學,首屆招收二專學生,隔年增收五專及二年制在職進修班。

二專屬全省聯招,學生來自全省各地;五專參加北區聯招,學生以北部和花蓮本地為多。不管學生自何處來,除了本地學生之外,他們都是「遊子」。而不惜離鄉背井的原因,可能是--「爸媽是慈濟人,所以來念慈濟讓爸媽很放心」、「畢業旅行時到花蓮曾參觀過慈濟護專,深深被吸引」……甚至有人只是源於「一個夢境」。

到過慈濟護專的人,往往第一眼就為那清靈彷若世外桃源的景致所吸引,禁不住沿著樓梯往上走。到頂樓憑欄一望,方知天地廣闊,心眼為之大開。

而護專的學生有幸坐擁這片天地山水,長期浸潤其間,不僅培養出寬廣的襟懷,更有幸的是--他們獲得比一般學生更多的愛,陪他們一起成長。因為自「我們的護專」所延伸出來的,是有很多人將學生視為「我們護專的孩子們」,理所當然地愛護他們。

這些人是:證嚴上人、靜思精舍常住眾、護專師長、懿德母姊和所有的慈濟人……

護理專業與人文素養兼具

優美的學習環境和完美的教學設備,有可能只是利於學生在護理專業知識上的養成,證嚴上人期望以更多的人文精神輔助當前教育偏重知識技能的現象,於是「慈濟人文室」應時而生。

「我們到台北立療養院實習的時候,院方稱讚我們慈濟護專的學生很有禮貌、非常惜福。」畢業生丁曼如代表致謝辭時,又說:「人文精神真是難能可貴,是當今護理人員所欠缺的,卻是我們護專學生最大的資產。」

慈濟醫學院主任祕書洪素貞老師,是慈濟護專人文室的「開國元老」之一,她認為「人文與生活有關」,自生活中達到人格化成的目的。

洪老師說,「一花一世界」,學生在「花道」課中,學習與自然對話,她們欣賞花朵的姿態,透過修剪、擺放呈現一種「美好」的狀態;手持百合、玫瑰,是他們與手中這一朵花的第一次邂逅,也是最後一次邂逅,

心生惜緣、不棄之心,他們以「輕柔的心」對待每一朵曾出現在眼前的花,就好比日後即將出現在他們面前的任何一位病人一樣。

「茶道」課所教授的重點並非沖茶的技巧,「茶」在中國,是人際關係的媒介,所以學習「茶道」,其實是學習與「人」對話;而「禪修」課是「人與自己對話」的一種學習。

曾有學生問洪老師:「為什麼要上人文課?學這些有什麼用?」洪老師認為,一個人的「成長」不能單靠一種「養分」,至於心性的養成,是必須靠時間的,所以眼前也許看不出這類課程的學習是「有用」的,但一段時日之後,自然明白它的益處。

果然,畢業生在畢業前夕即明白這一點。

陪伴,是--

初入學的五專學生才不過十五、六歲,是個離家的「小」遊子。與第一屆五專生同時進慈濟護專的洪素貞老師,說她自己也是個「遊子」,只是年齡較長而已。當時她教授國文和慈濟人文課,又兼五專甲班的導師。

「本來我住精舍,後來實在是不放心這些丫頭,所以就搬到學生宿舍與他們同住。」洪老師說:「其實,

我也沒什麼經驗,但是我知道--年輕的生命不一定有事,卻經常有莫名的情緒。」所以,她願意「陪伴」。

學生敲門進她的宿舍,悄聲坐在她身旁。「什麼事?」

學生搖頭,二十分鐘後,學生又出去了。這是「陪伴」。

內向、缺乏自信心的阿胖總把一丁點兒小事放在心上,存積、存積直到胃痛、腹痛,偏偏這時總在半夜。

「ㄎㄡ!ㄎㄡ!ㄎㄡㄎㄡㄎㄡ!」洪老師常被這急驟的夜半敲門聲驚醒,好幾次陪阿胖掛急診。

有一回,學生賭氣不上課,洪老師說:「如果你不去上課,以後我再也不看你、不叫你,再也不跟你說話。」學生掉頭走之後,又回頭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回去上課了嗎?以前在補習班,也曾有老師對我這麼說,當時我二話不說馬上走人,可是你不一樣,因為--你的關懷是真心的。」

一起吃便當、到海邊散步撿石頭、同住一起的師生,到了升上專五,學生離校做全年實習,同時洪老師也調任慈濟醫學院主任秘書。然而,這群真心以待的師生,在離校前返精舍分享畢業感言時,話少,其實是怕淚多。

「你們覺得洪老師怎麼樣?她陪伴你們四年,一定對她有所了解。」阿胖、駝駝和呱呱聽到這個問題,相視一笑,詭譎地齊說:「除了走路的樣子,她什麼都很好。」

驪歌輕唱話感恩

■夜二專張美子猶記得身懷六個月身孕時,必須靠安胎保住胎兒,先生本勸她暫時放棄學業,把孩子順利生下來,可是,曾服務於慈院,得機會做在職進修,她格外珍惜,即使身體不適吊點滴,也堅決不缺席。她堅持要完成學業,當時她二年級。

「我先生說,我畢業,他也跟著畢業了。」張美子閃動著黑亮的眸子說:「那時候,他親自接送我上課,如果上課教室是在三樓實驗室或階梯教室,我就call他,他一定馬上來抱著我到教室,上完課又抱我下樓。」接到畢業證書,她由衷感恩先生的支持,他們的孩子也已經一歲三個月了。她即將到慈濟醫院服務,最希望到骨科護理站學習。

■「感謝師公,是他結束了我們的密護生涯。」與張美子同班、同一堅持的林春花,代表班上二十八位非護校生發出這樣的心聲。她具有二十年的護理經驗,班上的非護校生至少也有三年以上的經驗,然獨缺一張畢業證書,使他們覺得自己彷彿「妾身不明」,在大部分醫療機構往往受到「同工不同酬」的待遇。所以,畢業典禮是他們最最期待的日子。

■駝駝--林青瑩,選擇的是到癌症病房服務,她有信心對末期病人做臨終關懷。她實習期間,有一次正要為一位老公公打靜脈注射之前,老人家怕實習護士經驗不足,只會讓他多挨幾扎針的疼痛,便說:「你們那裡知道打針是會痛的?」駝駝肯定地說,她當然知道。

又有一回,病房一位阿公即將往生,當時,她毫無懼怕地握住他的手,靜靜地說:「阿公,你慢慢走。」她認為自己所要做的--只是陪伴。

曾經,在同學們需要的時候,他們的老師伸出溫暖的手握住他們的手,或擰一條熱毛巾、沖一杯熱牛奶安撫他們的情緒,靜靜而貼心地陪伴他們--就像駝駝當時一樣。

愛是流轉,是循環的

洪素貞老師說,凡是對護專的孩子們付予愛心的人,都未曾期望他們有所回饋,但是她深信:愛,是流轉、循環的。

透過你、我,把愛散播出去,每一個「我」皆是愛的種子;行囊裡滿是「愛」與「祝福」的畢業生步出校園,也會將這兩份珍貴的禮物與人分享。

證嚴上人自稱對眾說話並非難事,但面對畢業生,他頓時覺得無話可說--臨別的叮嚀何其多?有多少心思記掛著這群孩子,始終放不下?「慈母心」人人皆同,唯有寄予深深祝福--謹記護專校訓「慈悲喜捨」,發揮良能,服務人群、聞聲救苦、拔苦眾生。

慈濟護專的「男」丁格爾

◎陳美羿

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護士」都是由女孩子擔任,稱之為「白衣天使」。如果有男生當護士,那就覺得「甚難稀有」,大大的驚訝了。

慈濟護專目前有七位男生,分別就讀五專各年級。在一千多位女生當中,他們自嘲為「稀有動物」,尤其是首屆的黃啟璋,第一年只有他一個男生,「萬紅叢中一點綠」,宛如身陷「女兒國」的「異類」。

對自己首開風氣,成為慈濟護專第一位「男」丁格爾,黃啟璋的感受是「感恩」和「珍惜」。

他說小學時就皈依三寶,父母、親友、鄰居都是慈濟人。國三聯考前,學校教務主任也是慈濟委員張新儀告訴他:花蓮有一個新的五專,就是慈濟護專,建議他列入考慮。他說:「我回家告訴父母、姊姊。」結果大家都贊成。父母的考量是:慈濟好,離家近。

填志願時,他只填一個志願,連第二志願都免了。分發的時候,工作人員連問四次:「你真的選護專?沒有搞錯?」他說:「當然沒有。」工作人員才說:「恭喜你考上!」

報到前,就聽說自己是「唯一的男生」,他還半信半疑。報到時,第一位遇到的老師是李春妹,她發現新大陸似的叫道:「就是你喔!」他才知道,自己已經「未演先轟動」了。

性別的差異,他無法像女生一樣,有幾個「死黨」可以「暱」在一起,甚至初期還受到一些女生的排斥。「剛開始,說很自在是騙人的,一年級時,還曾想休學。感謝老師和同學的愛護幫忙,終於一步步走過來,也畢業了。」

身為男生,有沒有特別待遇?他的實習老師李姿瑩說:「完全一

樣,他是護士,不是『男生』。」所以產科實習,他照樣進產房,照樣幫嬰兒洗澡。

他已簽慈濟公費,服完兵役,將到慈院履約。急診部護理長陳春梅說:「男護士啊,急診、開刀房、加護病房、精神科、公衛,大家都搶著要。」但是喜愛孩子的黃啟璋說:「將來我希望到小兒科服務。」

從十五歲的少年到二十歲的「小大人」,這五年是他的感恩歲月。「同學常鼓勵我:你能做到的,相信你自己。老師說:不要緊張,你會做得更好。」現在慈濟專已經有七位男生了,他們在「女生宿舍」的一樓。七個「哥兒們」常聚在一起,互相學習,相親相愛。

做一個好護士,要有怎樣的條件和特質?

四年級的林士傑是轉學進來的,他聰明好學,活潑樂群,已具備好護士的好條件。

三年級的江國城說:要很有智慧,很會表達,因為護理的對象是人,要醫病也要醫心。同班的蔣佳和說: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多用心!

一年級的陳憲慶說:頭腦要清醒,要有愛心。

又高又壯的郭重延說:體格要很棒,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為病人做最好的護理,尤其是突發緊急事件。

大哥哥黃啟璋說:要有愛心、耐心、信心;還要積極進取、追求新知。對做一個男護士,他們都充滿了信心,護理界也充滿期待。

陳春梅說:「男生在體能上比較能勝任粗重的工作,如搬動、翻身;為男病人導尿、沖洗等也較適合。」慈院精神科主任王浩威表示:女護士常在婚後或生產後就離職,男護士比較不會有這種困擾。男護士若在精神科,獨立作業性強,可以直接處理個案,進行心理治療,這樣專業成就高,較可以肯定自己。

以「唯一的志願」當首屆「唯一的男生」的黃啟璋,在學校已經不寂寞了;兩年兵役後,他可能是慈院首位「男」丁格爾,屆時,又要「身陷女兒國」。不過,「物以稀為貴」,他將好好表現,讓男護士變成真正的可貴

▲愛的見證

便當的滋味

◎揚歆

徐玲莉同學,民國六十三年生,南投縣信義鄉人。四歲,就成為單親家庭,和妹妹被寄養在鄰居親戚家。小學就讀山地的隆華國小。水里國中畢業後,先到台北打工一年。七十九年考進慈濟護專,為五專部第一屆同學。學校設立的「懿德母姊會」制度,讓她獲得渴盼已久的親情。八十四年六月,將從慈濟護專畢業,進入慈濟醫院服務。

從小就失去母愛的我,自懂事開始,就嚐盡了寄人籬下的悲哀;夢裡,好幾次撲倒在母親懷中哭訴,醒來卻怎樣也記不起母親的音容笑貌。世情太險,人心太惡,我是多麼的渴盼親情的撫慰。直進入慈濟護專讀書,五年之中,懿德媽媽們對我無微不至的呵護關懷,還有來自慈濟這個大家庭的善緣力量;才知道,我得到的已經太多,而擁有的也已經足夠……。步出校門後,我已明白,如何做一位好護士,為病苦的民眾服務。

身世飄零

我家住在南投信義鄉的深山裡,四歲時候,媽媽就離開我和妹妹,身體不好的爸爸將我們寄養在鄰居家。上了小學,又跟著叔叔嬸嬸住,雖然我年小力微,從清晨五點多就得跟著大人在田裡幫忙,遇著農忙時分,更忙得靠手電筒照明做到晚上十一點多才能歇息。雖然在班上十六位同學中功課經常排名第一,只是同學們同情多過關懷的眼光很令我難受。小學六年級起我就轉學到山下的水里讀書,寄住在小叔叔家,一邊幫忙帶小孩,才完成國中學業。

聯考在即,我內心很徬徨,聽妹妹說花蓮有位師父正在蓋一所學校,而且是「免費」的,她特別強調是免費的。那年我上台北考五專,才知道花蓮並沒有新學校參與五專聯招,我失望極了。為了籌措學費,白天在台北一家電子工廠上班,晚上又到餐館打工端盤子。我拚了命儉省想存錢,午餐就只吃一片營養餅乾而已(十塊錢一包可以吃上一個星期);幾個月後,就因為體力不支昏倒,躺在工廠的醫務室裡。朦朧中聽到有人說我就是偷懶不工作,才故意昏倒。說話的一群人正是欺負我年幼,平常都把困難的、不喜歡做的工作通通丟給我的人。當下我心如刀割,覺得社會黑暗,人心真是險惡;想讀書的心就更迫切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