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觀心
心燈十則
◎慈玫
⊙在慈濟世界裡,上人為我們點心燈是最感人的時刻。當燭光一盞一盞亮起,連成一片燈海,你我交會互放的光芒真美!茫茫人海,人們多是擦身而過,相逢不相識,相識不相知,在慈濟,我們照亮彼此的心,相砥礪互切磋,真是難得的人間福緣啊!
⊙不是燈美,是燈前的面容柔和美麗。不管是純潔的青少年、在紅塵裡翻滾討生活的大漢,或憂勞家務事的婦人,眼裡都放射出柔柔的光,臉孔沐浴在金黃色的光暈中,是何等光明、潔淨,充滿希望。
⊙不只是燭火的光,還有它的熱,對我們有所啟示。上人說:「蠟燭即使有心,也要點燃才能造福。」也就是說,做人要有熱度,燃燭一面照見自己內心的幽暗無明,一面要對暗角眾生伸出援手,傳送溫暖的體貼。
⊙每一盞燭火都一樣,細細的光芒皆呈十字形,向四方放射,正如人人有平等的覺性,以及發揮功能、服務人群的智慧。
⊙未進慈濟以前,許多人沒有安全感,習慣去廟裡點長明燈好消災解厄,而進入慈濟後,我們點的是無形的心燈,明了禍福自造,我們找到了真正的長明燈。
⊙每一次的年終聚會,每一次的圓緣,慈濟家庭的大大小小藉著傳心燈再發願--願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吃生日蛋糕時的許願是世俗人情,沒有人會認真計較一定要實現,所以是一時的;而傳心燈時的發願則是神聖的菩薩情,是對自己的深刻期許,且有法界眾生為證,所以是永遠的。
⊙是永遠的嗎?我們仍需不斷地反躬自省。如果在日常人事上碰到了障礙,如果在不知不覺間煩惱一件件爬上心頭,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毅力和智慧衝破難關?不要期待別人,我們原就是點燈的人,因為,生命的光源來自每個人內心。
⊙看到燭光下的年輕的孩子,臉龐猶不脫稚氣,心底總升起幾分疼惜。親愛的孩子!你們前面的道路有高低起伏,有鮮花有荊棘,而我們無法全程照顧,只能提醒你:人生難免有挫折,要記得曾在慈濟接受的心靈的洗禮,所圓滿的法親佛緣,以及慈愛的師公上人、師姑師伯給予的綿綿密密的祝福。
⊙雖然這世界有許多的醜惡和缺憾,幸好我們有燈火揭示光明面;雖然黑暗的空間大過小小的燭光所佔的空間,但橫亙古今,光明從未被黑暗所吞噬。佛陀的慈光不是穿越兩千多年,照進我們的心裡嗎?
⊙禪宗不立文字,何能傳承至今?其理在直指人心,傳的是心燈,燈燈相傳無盡燈。
▲家庭禪
活出生命的亮麗
◎盧蘇偉
在一次以「陪孩子一起成長」為題的演講會後,一位媽媽等在人群中,想和我談話,我看她十分焦急,便暫停和別人的談話。
為孩子苦惱的母親
「妳有什麼事嗎?」我主動發問。
「我想請教你,孩子不聽話,要怎麼辦?」她有些侷促地陳述問題。
「你的孩子是怎樣不聽話呢?」我接著問。
「他現在讀國三,很不用功,甚至不肯去補習,若提醒他唸書,他便覺得厭煩,而且態度很不好。最近發現他抽菸,我要他承認、改過,他摔了門就跑出去,一個晚上都沒回家。我很難過也很擔心,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她講到最後,神情憂傷地掉下了眼淚。
圍在周遭的幾位媽媽,全專注地看著我,像是等待醫師下處方。
「妳的孩子不聽話是可以理解的--他不喜歡讀書,妳逼他一定要讀書;他不愛補習,妳要他去補習,孩子當然不高興啊!」
「可是他國三了,馬上要聯考,萬一考不上學校,該怎麼辦呢?」她顯得十分不解和急躁。
「妳用壓迫的方式,他就會用功讀書,考上學校嗎?」
「我知道我的方法不對,才來請教你。」她接著說。
尊重孩子的自主權
「讀書是孩子自己的事,由他自己決定,做父母的只能在他決定之後,全力支持他。例如,孩子不喜歡讀書,明白的拒絕聯考,若能幫助他找
到自己的興趣,並鼓勵他好好努力發展,同樣會開創美好的前途;如果一再逼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勢必會造成他自暴自棄、逃避、抗拒的反應,那未來才真的令人憂慮。」
「可是……」這位媽媽還是難以接受我的說法。
「一個國中畢業生,若有意當一位水泥匠,學習紮實的手藝,將來可以建蓋堅固的房子,為人提供遮風蔽雨的好居所,這也是在造福他人,它的價值和意義,絕對不比一個碩士、博士低啊!」我說。
做母親的一臉猶豫,似乎心中還有許多疑慮。
「尊重孩子有『決定自己未來』的自主權。證嚴法師說:『甘願做、歡喜受』,只有出於孩子自己的決定,他才會真正學習為自己負責,你得讓他自己去築夢、圓夢。」
我舉自己曾經輟學,復學之後比任何人都努力、堅毅為例,來寬慰她:「光為考上理想大學,就花費我五、六年的時間,不過這都出於我自己的決定,我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所以,寧可讓孩子慢幾年,可別誤了孩子一輩子。」
讓孩子保有省思、覺知的能力
這位媽媽釋懷地笑了。從她離去的背影,我似乎看到了普天下父母的心願--希望孩子用功讀書,具備高學歷、獲得好工作和擁有美好生活。
我常省思:所謂的「好」究竟是什麼?擁有權勢、地位、坐大辦公室、開大車子、住大房子,就是「好」嗎?擁有這些的人,這一生就圓滿、歡喜了嗎?
追求這樣的「好」,是否反而是煩惱的來源呢?因為我們的心如果是貪求的、是無知的、是不足的,則再多再大的擁有,也都難有滿足的時刻。
放下功利的價值觀,用心地教導孩子時時保持省思,覺知、檢視自己的需求,讓他們有機會充分去體驗生命的意義及價值,健全地經營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那麼,無論將來身處任何環境,孩子必都能夠亮麗一生,照人耀己。
▲專題報導
人人是彌陀,個個是觀音
◎陳玉芳
《志願捐髓者突破十萬人特別報導》之一
八十四年七月九日,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志願捐髓人數突破十萬,
使得骨髓配對符合率提高到近二分之一的機率--百分之四十五,
不僅帶給更多血液疾病患者一線希望,同時也成為亞洲最大骨髓資料庫,及全球最大的華人骨髓資料庫。
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每年新增約一千名血癌病患,半數需靠骨髓移植來獲取生機,
其中約僅四分之一的患者能在親屬間找到合適的骨髓,其餘近四百名患者必須把希望寄託在茫茫人海中;
因此,台灣骨髓資料庫的成立與發展,有其必然的重要性。
回首八十二年十月台灣骨髓資料庫成立,至今年八月初,已完成十七例非親屬骨髓移植,
其中還包括四例跨國捐髓;同時,前來尋求配對的病患不斷增加,以八月初的資料顯示,
除國內有二百九十五位病患申請配對外,另有來自十四個國家與地區的二百一十一人向台灣骨髓庫尋求配對。
這項愛的成果,是來自眾多幕後人員的推動,是許多機關團體發心捐募骨髓基金,是多位醫師、志願捐髓者的努力與堅持所成就。
而台灣骨髓資料庫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即召募到十萬大軍,此具有多項意義:
顯示骨髓資料庫不僅開啟國人捐髓的觀念,明瞭捐髓無損健康,對於捐髓不再存有懼怕的心理;
同時也帶動國人投入愛心行動,啟發無數悲心善念,不只關心自己,更能適時付出關懷,形成社會上一股愛的良性循環。
在這個值得慶賀的同時,我們靜心思索,未來的路怎麼走?骨髓庫十萬筆資料的維繫工作該如何進展?
如何嘉惠國內少數民族的血癌患者?十萬筆資料的奇蹟是如何造就來的?幕後工作者是如何以各種方式舉辦說明會來推動?
關懷小組又是如何與心意不決的志願捐髓人溝通、說明,而促成救人一命的移植美事?
證嚴上人曾說:難行能行,希望人人是彌陀,個個是觀音。
生命無價,你是否願意給生命一個機會?
「骨髓捐贈」?
兩年前,這對大部分國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兩年後的今天,台灣志願捐髓者已突破十萬人。
這樣的成果不是偶然。
因緣具足的愛心行動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骨髓移植已成為治療血液腫瘤最佳且無後遺症的方式。只是以往國內因為《器官移植條例》對捐髓者的限制,骨髓捐贈僅限於三親等之間;至於無法在親屬間尋找到合適骨髓進行移植的病患,只有靜待死亡來臨,或是到國外骨髓資料庫中尋找渺茫的生機。
八十二年五月,立法院通過《器官移植條例》修正案,放寬對捐髓者的限制,從此給予血癌患者增添生機。然而,法令開放後,為數眾多的病患急待骨髓移植以求得一線生機,志願捐髓者在哪裡?再加上非親屬間骨髓相合的機率本就難得,是否有數量足夠的志願捐髓者來提高配對成功率?病患是否有足夠的時間等待?
此時,唯有建立志願捐髓者骨髓資料登錄庫,才能有效且及時發揮救人功能。
既然成立骨髓資料庫勢在必行,由誰來做?
在公信力、號召力與組織力的考量下,慈濟基金會受衛生署與國內醫界的鄭重託付,「慈濟台灣地區骨髓捐髓資料中心」即在因緣具足下,於八十二年十月成立。
髓緣,讓人海不再茫茫
據醫界研究,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相符,是骨髓移植成功的關鍵,一個地區若多元族裔通婚,混血後代增加,則其白血球型的組合更趨複雜,骨髓配對相合率就相對減低。
慈濟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執行秘書,同時也任教於慈濟醫學院公衛系的蕭正光教授,曾發表「中國人骨髓捐贈資料庫的規模和配對率的關係研究」指出,由於台灣的種族、血源關係較複雜,配對相符不易,若骨髓資料庫有十萬人時,預估將有百分之四十五的配對符合率。此配對率較血統單純的日本骨髓資料庫低,而與歐洲民族大熔爐美洲白人的資料庫相近。
也就是說,若有一個華裔血液病患需要靠骨髓移植來獲取繼續存活的機會,在台灣十萬筆骨髓資料庫裡,將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機率可以找到合適的骨髓進行移植,挽救生命。
如今,這個目標已然達成。
蕭正光教授同時表示,與世界各國相較,台灣骨髓資料庫具有幾項不同點:
一、是個集中、單一的組織,所有骨髓資料統一管理,使患者可以快速找到需要的骨髓,免去聯繫、或不同組織管理上的困擾。以美國國家骨髓捐贈計劃組織(NMDP)為例,全國上下共有一百餘個包括捐髓抽血中
心、血液檢驗機構、取髓醫院、移植醫院、骨髓資料庫等組織,聯繫工作繁瑣。
第二個特點,是由少數實驗室負責檢驗工作(目前共委託美國三家經國際認定標準的檢驗室),可使骨髓HLA的檢驗結果趨向一致,快速找出配對相符的骨髓。以日本骨髓庫為例,委託一百多家實驗室,所做出的檢驗結果卻有許多出入。
永續經營骨髓資料庫
目前台灣骨髓資料庫的十萬筆資料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全世界最大擁有一百二十萬筆資料的美國骨髓資料庫,以及擁有二十萬筆的歐洲骨髓資料庫;是全世界最大的華裔骨髓資料庫。全球各地華裔病患前來尋求配對的人數不斷增加,並且已有許多國家要求國際合作。
台灣骨髓資料庫目前正與美國、香港骨髓資料庫接洽中,預計今年將可與香港正式簽約;而與美國國家骨髓捐贈計畫(NMDP)合作方面,則由於其隸屬於政府機構,需要通過國家事務委員會,以及政府法律部門同意,才能與其建立合作關係,目前溝通已至最後階段,預計今年可完成連線工作;此舉將使世界華人骨髓資料增至十五萬筆,為全球華裔病患帶來更大生機。
受限於志願捐髓者的年齡規定(十七至五十五歲),因此慈濟骨髓庫每年約有百分之十五(約一萬五千人)的淘汰率,加上台灣每年人口遷移率約百分之二十,骨髓庫裡的資料可能因而流失。因此,要維持固定十萬人的資料,除了必須不斷補足人數,且必須定期追蹤、掌握志願捐髓者的方位,才能確實讓每位病患在骨髓資料庫找到相符的骨髓時,也能找到骨髓的主人--志願捐髓人,及時完成移植手術。
為此,台灣骨髓庫正進行一項資料確認工作,也就是蕭正光教授的「台灣骨髓資料庫之追縱研究」計畫,在今年已針對志願捐髓者發出一千份問卷,以確定聯絡地址、族群類屬等資料,並了解民眾對捐髓的認知與態度以作為日後宣導方向參考。日後將每年完成三千份問卷,預計三年後完成資料確認及資料分析結果。「骨髓庫的確認工作,就是創業後的『守成』,以達永續經營。」蕭教授說。
由『量』到『質』的提昇
血親以及同種族,有利於骨髓配對相符。在逐年增加的血液疾病患者中,醫師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患者。以慈濟醫院血液科為例,在現有七十多名患者中,即有十七位--近三分之一比例是原住民。
由於現有資料庫中,原住民志願捐髓者有限,病患難以找到合適骨髓移植,只能無奈地讓生命逐漸消逝……。
有鑑於此,證嚴上人在今年七月二十五日舉行的「第三次全省骨髓捐贈推動會議」中宣布,骨髓庫下半年度的重點,將針對原住民推廣捐髓觀念,召募原住民志願捐髓人;全省各地委員也將利用到山地部落訪貧時,配合宣導捐髓觀念。
關於骨髓資料庫未來努力的方向,骨髓捐贈資料中心主任林碧玉表示,將由「量」提昇為「質」的追求,另外將建立自己的實驗室,檢驗骨髓HLA型,以提升便利性。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慈濟義診中心醫務主任閻雲醫師,是美國第三大癌症醫療中心--希望城國家醫學中心腫瘤科醫師,也是骨髓移植專科醫
師,即將於今年九月回台,擔任慈濟醫院醫師,並負起HLA實驗室的籌備工作。
回首來時路,艱辛在心懷
回首台灣骨髓庫的成長過程,充滿艱辛。
首先是遭遇法令規定--骨髓移
植僅能在三親等與配偶間進行的限制;最後在罹患血癌的留美學人溫文玲、及學者、醫界、社會熱心人士聯合請命奔走下,終於修法完成。
再者是國內捐髓觀念未開。然而隨著國內骨髓移植案例增加(國內醫院已完成四百多件親屬與非親屬間骨髓移植手術),以及慈濟與熱心人士積極呼籲、各媒體的大力報導,已漸漸破除許多人認為骨髓捐贈會影響健康的錯誤觀念。
接著的問題是志願捐髓者在哪裡?於是全省各地的慈濟人動員起來,在火車站、在百貨公司、在學校、在部隊裡,在熾陽烈日下、在雨滴飄落中,舉辦一場場說明會與驗血活動,呼籲民眾加入捐髓救人行列。
即當法令通過了,觀念澄清了,人也有了,但單就每人數千元的骨髓檢驗費哪裡籌呢?於是,無論慈濟人或不是慈濟人,只要認同骨髓移植的人,陸續在各地舉辦大小不一的義賣活動,籌募骨髓基金。
即便這一關關的困難,一一被克服後,卻又出現當配對成功的志願捐髓人,臨時拒絕捐贈之事,勇氣在哪裡?此時,關懷小組出動了,從觀念、從說明講理、從感情面訴求起,讓捐髓者安心,使捐髓者的親人放心,這才促成骨髓移植手術一樁。
由此觀想:骨髓庫成長的每個步驟、每場移植、每個細微之處,都是無數人心血投注所成就。也正為此事,福爾摩沙島上的人,一一牽起手來,共同祈願一些脆弱無助的生命,能因而得救。
生命無價,不能計量
截至目前為止,全省舉辦骨髓捐贈說明會已超過一萬場,檢驗費用至少已花費兩億元。面對如此龐大的花費,與投注的大量人力和心血,外界開始質疑骨髓移植的經濟效益--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來挽救少數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骨髓捐贈重在啟發悲心善念,因為救人一命,困難重重。」骨髓庫推動小組負責人陳乃裕師兄說。「上人承擔資料庫的建立,實在是悲心、願力、毅力與智慧的具體落實。」
「我明知道成立骨髓庫需要極大的願心,以及龐大的經費,但只要是能發揮救人功能的,我就大膽地接手。因為我有信心--台灣民眾的愛,充分足夠。」上人如此說。以一位宗教家的襟懷而言,只要攸關拯救生命之事,無論多麼艱難,都想一一承擔。因為,生命無價,是無法用世間的一切來忖度衡量的……。
從捐髓活動帶來周邊效用的角度觀之,也有效地整合了捐血以及器官捐贈的資源和人力。從今年三月開始,各地捐髓驗血活動多配合當地捐血中心宣導,以「扎一針,兩份情」為口號,希望在成為志願捐髓人的同時
,也成為一名快樂捐血人。根據資料統計顯示,在四場驗血活動中約已募得四千三百五十袋血袋(一袋兩百五十西西),有助於緩解血荒情況。
另外,現場也配合器官捐贈協會的宣導工作,已有逾千人在參加驗血活動中,簽下器官捐贈同意卡,願意在生命終盡時,將有用的器官捐出,遺愛給需要的病患。
讓血癌不再是絕症
顯然,骨髓庫所發揮的效益,並非僅針對某一群人,而是更廣泛地擴及到各層面;最重要的是,喚醒了一顆顆充滿愛的心,然後再感動無數顆心,進而達到--淨化人心。
對於生命,慈濟人抱持著「希望」與「堅持」的看法,這十萬名志願捐髓人是,許許多多有心的有緣人也是。
「希望有一天,捐髓如捐血般容易。」這是上人的期許。
企盼,真有那麼一天,我們真能夠讓血癌,不再是絕症。
肯定與期許
◎楊倩蓉
近兩年的時間內,在慈濟動員各方人力,大力宣導骨髓捐贈觀念,以及熱心人士與媒體義務呼籲下,「骨髓捐贈」不再被視為損體傷身的事,取而代之的是產生尊重生命的關懷;對社會整體尤其是血液疾病患者來說,是一件欣喜的事。
捐髓,不再可怕
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國內「親屬間」骨髓移植手術自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實施,截至目前已完成四百四十四例;接受骨髓移植的血液病患一年的存活率,約在百分之五十到七十五之間。由此可知,骨髓移植為血液疾病患者增添了生機;而對於捐贈者手術後的健康情形追蹤,除了手術過後一、二日有輕微酸痛外,對健康並無影響,捐贈者可以放心地作骨髓移植手術,救人一命。
台北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張俊彥醫師表示,骨髓捐贈觀念在各方有心人士推動下,也鼓勵了許多原本不敢做「親屬間」骨髓移植的病患家屬--無血緣關係的捐贈者都能挺身救人,何況是手足同胞、血緣相近的親屬!
在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配對成功率達到一定的成長後,張醫師建議,未來資料中心可朝國人骨髓組織配對型研究,來區分常態及特殊的類型,作為呼籲捐髓對象的參考,進一步提高配對效率。
決定救人,不要後悔
台南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黃偉修醫師也指出,目前骨髓移植手術對血液疾病患者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以往非親屬骨髓移植法令尚未開放時,患者在化療之後數度復發,親屬間又無可配對者,通常不是往國外尋求治療,花費大量時間金錢,便是放棄了希望,十分令人痛惜。
此外,黃醫師亦建議骨髓捐贈資料中心重新再確定志願捐髓者資料,並集中在年輕、健康狀況良好及意願高的捐髓者資料上,以縮短患者配對時間並給予最好機會。
骨髓移植手術是具有時間性的,通常醫師都會視病患身體狀況尚好時進行,如此治癒成功率較大;否則若復發之後再作,效果較差。因此,捐髓者在接獲配對成功卻遲疑不決,無法下定決心捐贈時,患者生命亦在慢慢流逝;故黃醫師希望志願捐髓者一旦下定決心就不要後悔,以免帶給患者「希望」之後,又變成絕望!
慈濟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亦強調,前來作捐髓驗血活動的民眾,年齡在二十歲以下者,一定要經過家長同意證明,方能成為志願捐髓者。以往有些例子在骨髓捐贈驗血活動結束後,隔天便有志願捐髓者家長打電話至資料中心要求刪除資料,表示孩子並未獲得父母同意。如此不僅造成人力、物力浪費,錯失救人因緣,尤為可惜。
珍貴的愛心資源
從修訂骨髓移植條文、促成「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的成立,到對慈濟功德會的肯定與護持,衛生署長張博雅對於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不到兩年,便能凝聚台灣民眾的愛心,使志願捐髓者人數突破十萬人,給予相當的肯定與支持。
她表示,國人助人的觀念一向被動,慈濟在證嚴上人領導下,大家付出人力、物力及時間去成就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可見慈濟動員力量之強!
在志願捐髓者突破十萬人後,對於未來「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的發展,張署長認為,慈濟無論在宣導或舉辦捐髓驗血方面等,都做得很好,她期許未來骨髓捐贈資料中心能朝多元化進行--與國內外醫療機構合作聯繫,以嘉惠更多病患。
▲專題報導
推動愛心的手
◎何貞青
《志願捐髓者突破十萬人特別報導》之二
捐髓宣導/國內篇
「慈濟骨髓資料庫志願捐髓人數突破十萬人!」八十四年七月九日下午三時許,在台北火車站慈濟捐髓驗血活動現場,第十萬名志願捐髓者誕生了!
「十萬」--一個完整、漂亮的數字。慈濟人因它感到光榮;全台灣人因它感到驕傲;最重要的是,所有華裔血液疾病患者,因它而有了更多的希望。
然而,在這分光榮、希望的背後,隱藏著上人的無量悲心,慈濟人的無數血汗,以及訴說不盡的感人故事……。
成立宣導小組,宣說捐髓觀念
八十二年十月,上人經各方評估了解後,決定承擔建立台灣骨髓資料庫的重擔,自此,慈濟志業又多了一大腳印。以委員為主的全省宣導小組及關懷小組也隨之動員,展開各項相關工作,為上人新闢的這方福田,撒下愛的種子。
萬事起頭難,開風氣之先更難。
為了宣導捐髓觀念,慈濟成立了宣導小組。全省宣導人員不僅要建立自己正確的認知及心態,更要打破一般人對捐髓訛傳已久的錯誤觀念;其間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實難想像。
在向社會大眾宣導說明之前,師兄姊們必須先熟悉何謂骨髓捐贈及其意義,因此,各種講習、訓練課程是免不了的。而文宣、圖片更是用心設計,期望達到最好的效果。此外,宣導對象、場地、時間的洽詢,同樣讓人費心。
然而,不管是在政府的高級會議廳,或是路邊臨時架設的講台;無論是數千、數萬人的場面,或是一對一的宣導……師兄姊們同樣說得用心,講得盡興,只期望自己散播的點滴,有天能匯聚成救命的洪流。
一年多來,慈濟人走遍街頭、夜市、軍隊、學校、考場、監獄……可說凡有人煙處就有慈濟宣導人員的足跡,就這麼一路下來,全省各地有記錄的大型宣導說明會,已超過一千四百場,宣導人次超過兩萬人,若是加上未登記的小型說明會或隨緣宣導等,則場次以上萬計,人數更不可計量了。
藉境鍊心,藉事修行
當然,並非每場說明會都順利圓滿,開路先鋒難免跌跌撞撞;但跌倒再站起、愈挫愈勇,是慈濟人的特色。碰壁之後學著繞路,遭人惡言批評則學著虛心聆聽。只要有一個人接受了,只要有一點點回響,師兄姊就有了持續下去的信心。他們視宣導工作為修行之路,從中體會上人「甘願做,歡喜受」的心情。
常有師姊向排隊候車的人群散發傳單,尤其長途客運車更是師姊們的最愛。「長途坐車很無聊,我總是請候車的乘客把傳單帶上車看,至少可以打發時間嘛!」還有師姊公車坐到一半,想到機不可失,立刻站起來向同車乘客宣導、解說,大家都笑稱這是「強迫式中獎」,因為公車上無處可逃,只好乖乖聽『話』。
「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大膽的,但只要穿上柔和忍辱衣就有勇氣了,不管人家怎麼看,只想著要完成工作,這就是使命感吧!」師姊們說。
在惡劣氣候中宣導,也考驗著慈濟人的毅力。有時看到人們隨手將傳單丟棄在泥地上、雨水中,師姊們看了覺得好心疼,這可都是善心人士布施的心血,怎可任意糟蹋?於是一張張溼淋淋的紙張,被細心的撿起、舖
貼在牆上;「旁觀的人還以為我們腦筋有問題呢!」師姊們解釋道:「這樣把它晾乾,乾了就可以再用啊!」人群中傳來一句:「你們慈濟人真有心啊!」即使有再多的委曲,也會一掃而光--至少有人知道這分苦心,至少有人贊同他們的作法,這就是最大的鼓勵!
也有師姊,為佈置抽血驗血會場不慎摔傷了腳,醫師囑咐千萬不可移動,師姊回答:「不行,明天我還要再動一天!」結果第二天為驗血活動,竟忘記腳傷,止痛藥也沒吃,照樣活動,連醫師都表示不可思議,而師姊只覺得這就是上人所說的「多做多得」吧!
付出原來是得到
若問師兄姊這般付出,究竟得到了什麼呢?答案是:看盡人性的光輝與美善。
「帶去軍中的抽血針管早已用完了,阿兵哥們卻拿著影印的捐髓同意書不肯離去……。」
「有位五十四歲的先生堅持要抽血,他說『我還有一年的資格,我要趕快捐』……。」
「有些人剛開始拒絕聽我們說明,現在已經是我們的宣導人員了……
。」
這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常常令師兄姊熱淚盈眶,感恩良久。「誰說我們在付出?我們得到的更多呢!」一位師姊說:「當我們在勸募、在請求別人聽我們解說時,我們也正在體會別人生病、求救時的心情。」
就是這樣的歡喜心、慈悲心,慈濟人終於打開國內捐髓風氣,同時,也將慈濟的人文精神播到每一個角落。
關懷小組成就善行
若說宣導、驗血是初善、中善的工作,那麼對捐髓、受髓者的關懷,就是後善的工作了。
上人曾言:「若有人發了慈悲心,就要把他的菩提根照顧好。」「關懷小組」就是因這個目的而成立。
要當個救人的菩薩並不容易。發心驗血後,配對符合的機率已很難得,若願捐髓更是可貴;但除了本身的勇氣、愛心之外,捐髓者還需面對家人、親友反對的考驗。此時,關懷小組就必須負起溝通的責任。
所謂溝通,並不是說服或強迫捐髓,而是適當的關懷及說明,以期保住這分「菩提根」。
曾有住在台中配對成功的捐贈者,和師兄約好北上進一步檢查,結果對方因睡過頭,遲了兩個多小時才出現。這兩個小時令師兄如坐針氈,又怕又急;等到人出現後,師兄直說:沒關係、沒關係,只要來了,只要沒改變心意,要我等多久都可以……。
除了事前溝通之外,當捐髓者在醫院做各項檢查及抽髓手術,關懷小組均會陪同參與,直到手術結束,捐髓者安然返家。
看過因捐髓者拒絕而消逝的生命,也看過因捐髓者的勇氣而重生的患者,師兄姊們感觸良深:一條生命的存續全在一念之間,怎能不盡力去爭取、挽救呢!
具足勇氣大愛勇於付出
在與捐髓者的互動中,更讓師兄
姊有深刻的體會:與其說我們在關懷他們,不如說我們在學習他們那一分勇氣與大愛--
一位年輕女孩,面對家人的反對,仍不改捐髓初衷,她向父母說:「今天我如果不救他,他的生命就會在我眼前消失,除了我,還有誰可以幫他呢……」
一位捐髓者,得知自己貧血,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健康,而是「這樣會不會影響我救人?」甚至面對親人的疑慮,她僅回答:「什麼都不必說了,我已經決定了!」
…………
這些點點滴滴「尊重生命」的具體呈現,激發了師兄姊的悲心與願力,他們抱著學習的心態,不斷充實自己,期望扮演好「橋樑」的角色,幫助更多人完成救人的善念。
永無止盡的生命拔河賽
回首來時路,成立骨髓資料庫由初期的篳路藍縷,遭受部分人質疑,到今日擁有十萬人的志願捐髓人數,慈濟人已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未來,資料庫將朝著提高品質及加強對原住民宣導的方向努力。慈濟人的腳步仍不能止歇,正如一位師姊所言:慈濟人明白這是一場馬拉松賽,我們將伴隨血液疾病患者與生命拔河;而這場拔河賽是群體戰,要腳步一致,用力、再用力才能致勝;這條路,大家會以歡喜心、無怨無悔地走下去……。
捐髓宣導/海外篇
一九九二年十月,慈濟美國分會為罹患血癌的留美學生溫文玲舉辦尋找合適骨髓的驗血活動,首開慈濟呼籲捐髓的先聲;一九九三年十月,慈濟基金會臺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不只台灣本島慈濟人為這項神聖使命奔走,全美、亞洲、澳洲等地慈濟人,也響應上人號召,陸續動員籌辦活動。兩年半來,海外慈濟人共舉辦三十場以上的捐髓驗血活動,超過兩千三百位民眾參與。
華人愛心受肯定
縱然海外亞裔人士有限,慈濟人仍竭盡所能,開發「髓緣」;雖然可動員的志工人力不多,卻勇於一肩擔起宣導、籌辦活動及募款的重擔。
無論是將推動捐髓列入會務重點,或是到華人社區舉辦驗血活動,也許規模難以與臺灣的場次相較,但確實是在有限的格局內,擴大了華僑的愛心;尤其海外慈濟人身處捐血、捐髓普為民眾接受的國度中,要帶動亞裔捐髓,面對的不只是亞太人士,還有當地捐髓相關機構的質疑。
「當我聽到澳洲骨髓資料庫對於慈濟人要發起驗血活動表示懷疑時,我並不驚訝。」雪梨甘羽南師兄曾如是說。直到慈濟人與他們合作第一次驗血活動,紅十字會內首次湧進多位黑髮、黑眼、黃皮膚的華人,他們才肯定慈濟人的用心。
而新加坡人民也因慈濟呼籲捐髓,增加對台灣人的好感,覺得台灣人不只是有錢或愛吵架而已,原來也可以如此有愛心;而且慈濟新加坡分會是唯一願意配合新加坡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做長期呼籲的機構。
一九九四年五月,美國國家骨髓捐贈計畫(U.S. National Marrow-donor Program簡稱NMDP)頒獎予慈濟美國分會,讚揚其在洛杉磯亞裔地區推動志願捐髓的貢獻。附屬於NMDP的美亞骨髓捐贈中心,過去與慈濟聖荷西聯絡處合作愉快,他們對於慈濟人的行動也非常讚歎,並主動將慈濟聯絡處的電話附在該會的宣傳單上。
海外呼籲捐髓,其實受惠的不只有亞裔待髓患者啊!
做法有異,愛心無別
美國、新加坡及澳洲等國家,計有十個慈濟據點長期宣導捐髓觀念。他們與當地骨髓資料庫合作過程中,感受到雖在蒐集血樣、處理骨髓移植的細節不盡相同,國情與捐髓風氣也有異,但那分「博愛」心懷是同等的,而且有更多的精神與態度值得記取學習。
全美目前有洛杉磯、聖荷西、西雅圖、休士頓、達拉斯、芝加哥、紐約等地慈濟人舉辦過捐髓驗血活動,
今年七月,美國慈濟義診中心鑑於過去各個據點分別與不同的機構合辦活動,所收集檢體及作業流程缺乏統一規畫,因此決定進行協調及整合--集中全美慈濟人的力量,將各地呼籲捐髓的工作系統化,不但讓所取得的亞裔骨髓資料能發揮大功能,並裨益與臺灣、全美,甚至其他國家的骨髓資料庫網路連線作業,使亞裔待髓者能縮短尋求配對的時間。
美國國家骨髓捐贈計畫(簡稱NMDP),是慈濟骨髓資料庫預計連線的對象之一,過去兩年來,多次與美國慈濟據點合辦捐髓驗血活動。NMDP成立於一九八六年,負責彙整全美個別捐贈者、骨髓移植醫療中心、捐贈中心、抽取中心之電腦資料庫,以統籌管理全美志願捐髓者的骨髓資料檔案,及執行配對、移植工作。一般美國民眾成為志願捐髓者需自付檢驗費,若是少數民族或亞裔人士,則由該機構負擔。
慈濟雪梨聯絡處與澳洲骨髓資料庫的合作始於一九九四年九月,一年來已舉辦過四次,「每次人數不多。」師兄姊解釋道,因為澳洲骨髓資料庫較不辦大型驗血活動,在他們的記錄中,凡是在街頭或是公共場合被勸導而來登記志願捐髓的民眾,往往在
日後通知配對相符,拒絕率很高;所以資料中心委交各地紅十字會統理抽血驗血工作時,設有專業相關醫護人員及翻譯人員,當民眾表明捐髓意願時,必進行相當謹慎、正式的面談;另外,紅十字會要求每位欲捐髓者除了檢驗的血液外,尚須捐出四百三十西西血液給血庫。
「他們與我們相同之處在於擁有一顆真誠、可愛的心吧!每個人都是如此善盡本分。」雪梨紀雅瑩師姊提到,澳洲骨髓資料庫的專業工作人員與一般民眾,把捐髓視為平常事;林信義師兄形容這種精神猶如服兵役般,「好像完全是義務的!」
一九九三年六月成立的新加坡骨髓捐贈中心,為民間慈善基金會,由病友家屬發起,獲新加坡國立大學微生物學教授任宜喆博士大力支持及配合,所有血液檢體並送交國大檢驗;目前有九千筆志願捐髓者資料,大部分為亞裔人士。志願捐髓者無須付檢驗費用,政府亦沒有補助,只批准捐款者百分之百的扣稅優惠,因此新加坡慈濟人為其籌募基金,已募得約兩百萬坡幣。
新加坡靜蓮師姊也由衷讚許當地骨髓資料庫的工作人員,尤其是中心主席龍仕強先生和任宜喆博士,都有各自的事業在忙,還要主持捐髓中心的業務,到處演講、呼籲,「他們這種除了付出,還是付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開啟長情,發揮大愛
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呼籲,是大部分慈濟人認為可以協助亞裔人士具備正確捐髓常識,且能付諸行動的方式。新加坡骨髓捐贈中心主席龍仕強先生表示,慈濟人的宣導,注重人性長情大愛的啟發;骨髓中心則偏重科學研究與醫療治療方面的過程講解,這是不錯的搭配方式。
此外,加強文宣品的製發,也是宣傳上重要的一環。在澳洲,慈濟人必須謹慎詳實的將當地捐髓機構的文宣翻譯為中文;而新加坡華文程度不高,英文版的文宣更顯重要。文宣品除了以傳統方式分發,現在更搭配網路上線,如藉由E-Mail傳送給更多用戶。
「自己先挽袖抽血、驗血,實際感受一下,更有說服力。」志工們覺得事前收集、研讀相關資料是非常重要的,但唯有自己先做到了,才更有信心鼓勵別人參與。
在美國舉辦的場次中,有多次是為亟待骨髓移植的特定患者而發起的--真正是救命行動!如今年二、三月間,洛杉磯及西雅圖密集舉辦捐髓驗血活動,希望為游走生死邊緣的馬玉榮先生,盡快找到相符的骨髓;期間,華僑以行動表達他們的祝福,慈濟人也不斷前往關懷、鼓勵他;最後,馬先生在英國骨髓資料庫尋得配對相符者,他向慈濟人表示,等身體好起來,也要做一個救人的人,跟著慈濟人一起行人間菩薩道。
因為地域廣大,華僑駕車自遠方趕來抽血的熱情,讓人彌感珍貴;成群結隊的臺灣留學生,雖然錯過了在家鄉抽驗的機會,但慶幸在海外一樣有付出的機會……
慈濟人辦捐髓驗血活動,雖然時空場景不同,愛心卻一樣熱切!
骨髓捐贈累計人數表
┌──┬────┬────┬────┬────┬────┬────┬────┬────┐
│年度│ 82年 │ 83年 │84年2月 │84年3月 │84年4月 │84年5月 │84年6月 │84年7月 │
├──┼────┼────┼────┼────┼────┼────┼────┼────┤
│人數│ 9988 │ 62626 │ 67381 │ 79382 │ 84334 │ 90141 │ 94048 │ 100167 │
└──┴────┴────┴────┴────┴────┴────┴────┴────┘
慈濟基金會「台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
非親屬間骨髓捐贈移植手術已完成案例
┌──┬───┬──┬──┬───────────┬────┬───┬───────────┐
│例別│受髓人│年齡│性別│病名 │移植日期│居住地│備註 │
├──┼───┼──┼──┼───────────┼────┼───┼───────────┤
│01 │魏小弟│18歲│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83.5.7 │台灣 │ │
├──┼───┼──┼──┼───────────┼────┼───┼───────────┤
│02 │蕭先生│歲 │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83.7.21 │台灣 │ │
├──┼───┼──┼──┼───────────┼────┼───┼───────────┤
│03 │黃小妹│歲 │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83.8.20 │台灣 │ │
├──┼───┼──┼──┼───────────┼────┼───┼───────────┤
│04 │陳先生│歲 │ ♂ │嚴重性再生不良性貧血 │83.9.14 │台灣 │ │
├──┼───┼──┼──┼───────────┼────┼───┼───────────┤
│05 │吳小妹│歲 │ ♀ │嚴重性再生不良性貧血 │83.9.26 │新加坡│跨國第一例 │
├──┼───┼──┼──┼───────────┼────┼───┼───────────┤
│06 │黃先生│歲 │ ♂ │急性淋巴球白血症 │83.11.19│台灣 │ │
├──┼───┼──┼──┼───────────┼────┼───┼───────────┤
│07 │李小弟│歲 │ ♂ │急性淋巴球白血症 │83.11.25│美國 │跨國第二例 │
├──┼───┼──┼──┼───────────┼────┼───┼───────────┤
│08 │柯小妹│歲 │ ♀ │再生不良性貧血 │84.1.5 │台灣 │ │
├──┼───┼──┼──┼───────────┼────┼───┼───────────┤
│09 │楊先生│歲 │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84.1.11 │台灣 │ │
├──┼───┼──┼──┼───────────┼────┼───┼───────────┤
│10 │李小弟│歲 │ ♂ │惡性淋巴瘤 │84.1.18 │澳洲 │跨國第三例 │
├──┼───┼──┼──┼───────────┼────┼───┼───────────┤
│11 │鄭小弟│歲 │ ♂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84.1.26 │台灣 │ │
├──┼───┼──┼──┼───────────┼────┼───┼───────────┤
│12 │溫小姐│歲 │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84.3.18 │台灣 │ │
├──┼───┼──┼──┼───────────┼────┼───┼───────────┤
│13 │段先生│歲 │ ♂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84.3.28 │台灣 │ │
├──┼───┼──┼──┼───────────┼────┼───┼───────────┤
│14 │房小弟│歲 │ ♂ │血球吞噬症候群 │84.6.21 │台灣 │ │
├──┼───┼──┼──┼───────────┼────┼───┼───────────┤
│15 │童小弟│歲 │ ♂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84.7.18 │台灣 │ │
├──┼───┼──┼──┼───────────┼────┼───┼───────────┤
│16 │邱小弟│歲 │ ♂ │急性淋巴球白血症 │84.7.24 │台灣 │ │
├──┼───┼──┼──┼───────────┼────┼───┼───────────┤
│17 │陳先生│歲 │ ♂ │急性淋巴球白血症 │84.8.5 │美國 │跨國第四例 │
│ │ │ │ │ │ │ │(已完成抽髓尚未移髓)│
└──┴───┴──┴──┴───────────┴────┴───┴───────────┘
美國、澳洲、台灣骨髓資料庫現狀介紹
┌─────┬──────────┬──────────┬──────────┐
│ │美國國家骨髓捐贈計劃│澳洲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台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
├─────┼──────────┼──────────┼──────────┤
│成立年代 │ 1986 │ 1991 │ 1993 │
├─────┼──────────┼──────────┼──────────┤
│性質 │國家政府機構統籌管理│隸屬國家衛生部 │民間慈善基金會 │
├─────┼──────────┼──────────┼──────────┤
│目前人數 │一百六十萬 │八萬 │十萬 │
├─────┼──────────┼──────────┼──────────┤
│已完成手術│平均每月64個案例 │234 │16 │
├─────┼──────────┼──────────┼──────────┤
│配對機率 │30% │40% │45% │
├─────┼──────────┼──────────┼──────────┤
│政府補助 │補助境內少數民族志願│補助全部經費 │去年曾補助文宣品印刷│
│ │捐髓者的檢驗費用 │ │費一百萬元 │
├─────┼──────────┼──────────┼──────────┤
│備註 │全球最大骨髓資料庫 │由紅十字會血庫統籌辦│亞洲最大骨髓資料庫 │
│ │ │理抽血及檢驗 │ │
└─────┴──────────┴──────────┴──────────┘
(除台灣地區統計至七月底,其餘國家為六月底)
▲娑婆法音
家園夢圓--雲嘉南地區首座「慈濟屋」落成
◎黃秀花
為一圓案主生前的遺願,同時也考量房子確已不適宜居住,
師兄姊提報花蓮本會評估建屋的可能性,經本會核可後,
立即著手進行建屋事宜。歷經一個多月的工期,
雲嘉南地區首座「慈濟屋」,終於在六月四日落成了。
家,是每個人的生活重心,是飄泊心靈的停泊站,也是每個人的精神堡壘。有的人家財萬貫,坐擁豪宅數幢;有的人一貧如洗,縱使勞苦終生,也難掙得一屋半宅。
住在嘉義縣六腳鄉雙涵村的黃姓一家人,男主人原本以收購廢五金為業,八十年底於工作時不慎摔斷左腿,三年之內動過八次手術,後又併發胃出血,今年三月十六日往生,留下患有輕微智障的妻子和三名分別就讀高一、國小五、六年級的子女。
黃先生臨終前最放不下的是--妻子和兒女無妥善棲身之處……
意外傷害用盡積蓄
嘉義師兄姊於八十二年五月接獲個案提報,隨即對黃家展開關懷。
起初由於無任何醫療保險補助,黃先生為醫治腿傷,首次開刀即將多年辛苦攢存的積蓄用罄;在他受傷臥病期間,全賴患有輕微智障的妻子到三合板工廠打零工,勉強維持一家五口的生活;又因他長期就醫的花費,使得原本拮据的經濟更形雪上加霜……。
何照容師姊談到初次接觸案家的情形:「當時黃家因收入不穩定,房子又破舊,被政府列為三級低收入戶。」「黃先生的左腿雖已動完第四次手術,仍無法行動。即使有福保醫療補助,一家生活仍十分困苦。」
經過深入了解評估後,師兄姊決定將其列為慈濟長期照顧戶。
後來,黃先生的腿傷又經多次開刀手術,終於漸有起色。八十三年初師兄姊前往探訪時,他已經能拄著拐杖行走,大夥兒也為他感到高興。
屋漏偏逢連夜雨
孰料,迫於經濟壓力,黃先生傷口尚未完全癒合,便急於奔波賺錢,以致左大腿骨再度脫臼,又住進醫院治療。
之後,師兄姊幾次前去探訪,皆不見黃先生蹤影。「他不是到嘉義姊姊家療養身體,就是遠在高雄住院。」郭認師姊嘆口氣、無奈地搖著頭說:「黃太太為維持家計,必須到工廠做工,我們也經常碰不到她的面,通常只有三個小孩留在家裏,由案主的
大哥代為照料。」
每回師兄姊都是經由他大哥口中得知案主的近況;並時常鼓勵三個孩子要用功讀書,將來做個有用的人。
案主的大哥,年近六旬,單身未婚,平時靠打零工維生,與案主手足情深,經常拿錢接濟弟弟一家人;甚至不忍三個侄子居處危屋,把自己的房間讓給他們睡,自己則在餐桌旁搭個簡陋的睡舖。
屋漏偏逢連夜雨,去年八月的一次颱風來襲,使得黃家原本已搖搖欲墜的房子,更岌岌可危。當師兄姊冒著風雨抵達時,舊屋因不敵風雨肆虐,已滲進大量雨水。
「當時,案主夫妻倆都不在家,只看到三個小孩跟著大伯,用臉盆撈起屋內的積水往外潑。」陳文卿師兄形容當天目睹的景象:「眼見房屋實已無法再住人,我們即刻協助家屬向政府申請建屋補助款。」
為案主重建家園
據嘉義的師兄姊了解:黃家的舊屋早已殘破不堪,大門中空,前後土牆已剝落大半,屋頂也以塑膠布遮蓋,幾乎難擋風雨,隨時有坍塌的危險;而黃先生勞碌大半輩子,為的就是能蓋座新屋讓妻小不再風雨飄搖,然而,這個夢想自他意外摔斷左腿後,就變得遙不可及了……
腿傷遲遲無法痊癒的黃先生,偏偏又因長期服藥造成後遺症,引發胃出血現象;而黃太太在丈夫無法工作後,便獨力扛起家庭重擔,然而她的身體狀況亦不佳,經常無故昏倒,並不能長時間工作,收入自然有限。
師兄姊體認黃家的窘境,幾經商議後,決定自今年二月份起,提高對他們的生活補助款。
由於案家屢次向鄉公所申請的房屋修繕補助款皆無下文,因此師兄姊興起為他們重建家園的念頭。
黃家舊宅,土地所有權為案主的三位親戚共有,必須獲得所有地主同意,才可在原地重蓋新屋。經過師兄姊的居中斡旋,三位地主皆表示:「我們沒有能力幫助他們,慈濟願意幫忙,我們當然樂觀其成。」於是,他們一一簽下同意書,土地問題就此解決了。另一方面,建屋的設計圖師兄姊也積極趕製中。
雲嘉南地區誕生首座慈濟屋
今年三月,正當師兄姊備妥一
- May 18 Mon 2009 09:03
1995年08月 345期-C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