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社區裏的新學校

◎邱淑絹

低年級的學生正依著老師的指導,
為小樹、小盆栽澆水。
教室內,老師為孩子簡介環境或帶動唱遊。
教室外,媽媽們正倚趴在窗台上滿足地欣賞著……

初訪印尼大愛村時,離慈濟中小學開學還有二十五天。學校三樓的活動教室裏,正緊鑼密鼓地為新招聘的老師展開一系列的培訓課程。

二十五天後,學校開學了,四百多個學生聚集在全新的環境裏,領受全新生活下的全新教育。

村子是新的,學校是新的,學生是新的,教師也是新的。一趟全新的相遇,背後有著眾所矚目的期盼和充滿希望的預期。



坐落於大愛村大門入口處左邊的慈濟中小學,招收對象以村民的子女為主,校舍是一棟L型的三層樓建築,可容納一千名學生。除了三十六間教室外,還設有福利社、圖書館、活動中心、音樂教室,國中部另增設實驗室、電腦教室等,戶外也有籃球場。

「印尼許多學校都小小

的,有時五、六個班就湊成一個學校,裏面沒有什麼設施可言,有些鄉下地方校舍甚至屋頂還有破洞。」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說。因此慈濟中小學在印尼的學校中,規模與設備算是相當不錯的。

大活動教室裏,行政人員專注地打著電腦,近四十位新進教師忙著翻閱手上的書本,正對未來的教學做出計畫。

在這裏,我遇見小學校長湯馬士(Thomas)和中學校長胡迪生(Hudson),兩人均為印尼當地人。

出生於蘇門答臘北方的胡迪生主修英文教育,信奉基督教的他強調,不論任何宗教,其宗旨都是祈求和平、為促進人們生活的美好而產生,所以當他得知慈濟是佛教團體時,並未因此而打消前來奉獻專業的念頭。

「如果老師們密切合作,研討出對學生最有利的教學方式,遠景將美好可期。」面對現階段全新的教育,胡迪生表示:「我有信心可以做好,且將來一定會有更多人把孩子送到慈濟的學校就讀。」

印尼是個多種族國家,需要「愛」來和諧彼此,胡迪生說:「慈濟志工臉帶微笑去付出,還向人道『感恩』,這是相當特殊的文化,也是值得學習的。」

相較於中學校長的沉穩,小學校長湯馬士則顯得憨厚靦腆。他家就在大愛村附近,是個天主教世家,卻很認同慈濟重視人文教育的教學理念,他表示會盡最大的努力把學校帶好。

包著頭巾、裙子裹身的荷蜜老師教導伊斯蘭教課程,
慈濟的愛心和慈善讓她跨越宗教籓籬,願在此奉獻所學。

在印尼,一位具十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每月的待遇是一百萬盧比(約台幣四千元);而一名旅館服務生,一個月薪水是一百五十萬盧比(約台幣六千元)。因為薪資低,加上無所謂的福利可言,一般學校很難請到老師。而慈濟中小學的教師或許多了那麼一點幸運,除良好的教學環境外,學校還另外提供宿舍和團體保險。

開學前培訓課程的安排,是希望讓老師們能夠進一步了解慈濟的人文精神、慈善理念以及跨國界的大愛情懷,同時也讓他們安心--慈濟辦學並不是為了傳教,而是傳授知識、傳授愛。於是,「靜思語」成為老師間的每日一句好話分享;手語學習則帶動老師更活潑多元的教學方式。

小學的課程規畫,有宗教教育、國民教育、印尼文、數學、科學、社會、美術、勞作手工、音樂及體育;中學除了上述課程外,還有實驗及電腦資訊課程。另外,經由印尼教育部認可,還開闢有華文及慈濟人文課程。

有趣的是,印尼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民信奉伊斯蘭教,基礎的中小學卻有多種宗教課程,包括伊斯蘭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及印度教等各種宗教。劉素美解釋道:「印尼政府提倡宗教平等,所以希望學生能全面接受宗教教育。」

培訓的女老師群中有些戴頭巾的,不容分說,自是伊斯蘭教的信奉者;將在慈濟中學教授伊斯蘭教課程的荷蜜(Helmi)即是其中一位。

笑容常掛臉上的荷蜜表示,包頭巾、裙子裹身的裝扮,已跟了她十五年;她是看到報紙來應徵的,培訓時才知這是一所佛教團體創辦的學校,不過她曾在雜誌上看過報導證嚴上人獲頒國際獎項的新聞,也感動於慈濟的愛心和慈善行為。

幾天培訓下來,荷蜜很累但很高興,「沒想到能在這麼美好的環境裏工作。我以前看經書,裏頭說微笑是布施,我不相信;但在慈濟,我彷彿來到了微笑的國度。」

對許多貧困家庭而言,
學費及各類雜費是一項龐大負擔,
而慈濟中小學大大減輕了村民的負擔。

印尼的小學是義務教育。小學一、二年級早上七點上課,十點放學;三年級至六年級則上到十一點。「學校上課時間很短,學期裏真正能教的課業不多;放學後,學生常無所事事。」老師艾達 ( Ida) 說出他對印尼教育的看法。

然而,教育更大的問題其實是學生家庭環境普遍不好,無法順利就學。孩子入學,除了每月的學費,還得先繳三萬到十幾萬盧比(相當於台幣數百元)不等的建校基金,書本、制服等要收

費,考試、領成績單、領畢業證書也得繳費。這對印尼許多貧窮家庭而言實難負擔,何況是來自紅溪河邊,靠賣小吃、打零工、撿拾垃圾維生的村民們。

像慈濟中小學這樣的環境與設備,通常都是私立學校才會有,但私校昂貴的學費並不是一般民眾可以負擔得起的。大愛村民的孩子就讀慈濟中小學,每月只需繳納少許的學費,其餘費用一概全免。荷蜜表示:「孩子們能在這裏接受教育,真的很幸福!我會鼓勵他們好好把握機會,認真學習,將來才能有所成就。」

一九六0年代,印尼限制華文,任何有關華文書籍一概被查禁,更遑論華文教育。然而時代更迭,印尼已開放華文,學校教授中文也成為許可項目之一。

經由胡迪生校長介紹,我認識了慈濟中小學裏唯一的一位華語教師。

雲鐸出生於印尼,祖籍江西省南昌,面對未來的中文教學,他說:「我準備從注音符號開始,像講故事一樣,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走入中文世界;三年內會說、會聽,是短期的目標。」對於能教授大愛村的孩子中文,他相當驕傲:「亞洲地區如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的華語普及率高,所以學中文有利於印尼孩子未來的工作出路。」

為迎接學生的到來,學校安排老師為學生包裝書本。這天,成群的老師聚在教室裏,有人裁分塑膠薄膜,有人就裁好的薄膜對準課本小心地貼上,於是嶄新的課本有了亮麗的封套。荷蜜告訴我,她當了七年的老師,這還是頭一次為學生包書本呢!

前置作業準備就緒,學生的入學登記也開始了。繳交照片、出生證明、以前學校的成績紀錄和結業證書等,經由老師複檢,就算登記完成。

露絲蜜妮 ( Rusmini )身著白色衣裙,頭包白色頭巾,倚在爸爸身邊等候辦理手續。將讀國一的露絲蜜妮,有著純真的臉龐和一雙慧黠的眼睛,回答問題時露出甜美的笑容:「我不認識慈濟的學校,也不知能學到

什麼……」他們才搬進大愛村一天,對全新的生活感到陌生而緊張,儘管如此,她面對陌生志工時,仍能給予微笑和親切的回應。

一年級新生艾密爾穿上新制服後,高興地拍著手,
頭兒晃動地唱著:「彩虹,彩虹,美麗的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開學前,學校為孩子們舉辦新生訓練,介紹新環境、新同學和新老師。低年級的學生在廣場上依著老師的指導,為小樹、小盆栽澆水。教室內,孩子們群聚著,由老師簡介環境或帶動唱遊,這個比動作,那個甩甩頭……教室外,他們的媽媽正倚趴在窗台上滿足地欣賞著。

已在大愛村生活了十多天的露絲蜜妮告訴我,她已漸適應這裏的新生活,也交到了十個朋友。

愈接近開學的日子,學校活絡的氣息也更為濃厚。發制服這天,志工一早就在教室集合,包裝當天要發送的物品--書包一個、制服兩套、運動服一套、帽子一頂、鞋子一雙。除鞋子外,全都裝在書包裏,由志工帶到教室一一發給學生。

也在現場忙碌的劉素美說,全套裝備均由企業家們發心贈送,另外還有人提供麵包和牛奶,讓孩子們每天都有豐盛的早餐吃。

剛拿到書包的小朋友,有的立刻就背起書包,有的拿出書包裏的東西一一把玩著,還有人高興地唱起歌來。

艾密爾(Emil)是一年級新生,也是首位穿上制服的學生,他高興地拍著手,頭兒晃動地唱著:「彩虹,彩虹,美麗的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將念國中一年級的阿布杜爾( Abdul ),一看到慈濟志工就雀躍地主動握手,他說:「拿到全新的學用品,讓我很高興!」

十二歲的烏瑪( Umah ),也將進入國一就讀,有著漂亮大眼睛的她說:「以前的學校沒發書包和制服,活動也很少;慈濟的學校很大、很美,也很安靜。」

「這是用愛建造的學校,我們用心聘請好老師,
希望給予學生更好的前途。」志工勉勵學生。

一切的準備,就等開學日子的到來。

開學當天,學生一身全新的制服、鞋子、書包、帽子,緩步地走進教室。在學校廣場,我見到露絲蜜妮戴著學校新發的帽子,帽子底下是伊斯蘭頭巾。站在場邊,她反覆地練習走位和退場;因在典禮中,她將代表學生宣讀國家法規。

校長帶領著全校師生和慈濟志工列隊參與。荷蜜老師手拿著麥克風,今天她是

司儀。

典禮程序在荷蜜引導下依序進行。三位同學踢著正步,將印尼國旗帶進會場,而後在肅穆的國歌伴奏下升上了天空。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著相異的民族、語言、宗教和文化……所以全國各個民族要一心一意克服種種差別,決心組成一個有著完整的領土,統一的印度尼西亞……」

孩子們唱完國歌,露絲蜜妮接著上場宣讀法規,荷蜜為她拿麥克風。無畏於場中眾多的賓客,露絲蜜妮流利地宣讀著。從容不迫的態度,讓人忍不住讚歎。

致詞時,胡迪生校長期勉學生要努力學習,在家孝順父母,在外要為朋友付出;並期盼學生維護好學校,讓將來弟妹也可以來讀。

慈濟印尼分會副執行長黃榮年也告訴孩子們:「這

是用愛建造的學校,雖然不能說是國際級的,但我們有好的老師,希望給予學生更好的前途。」

四十個孩子進場表演慈濟手語歌「感謝天、感謝地」,認真用肢體語言傳遞他們心中的感恩。

典禮結束時,中小學校長帶領全體老師和列席的志工一一握手。這是無聲勝有聲的歡欣時刻,一年的辛勤努力,終於有了成果。當我感動於歡樂的氣氛時,荷蜜老師走上前緊握我的手,臉上流露欣慰和滿足的表情,彷彿說著:「真的開學了……」



開學了,學校正式步入軌道。開學後,孩子用粉筆塗抹黑板的模樣;就著筆記本練習寫自己名字的模樣;回答我喜歡讀書、長大後要當醫師、足球員或是明星的純真模樣……都在我腦海中迴盪不已。

當飛機載我滑過赤道回到台灣,我和荷蜜及露絲蜜妮便分隔在南、北半球兩端。但我相信此刻荷蜜正拿著粉筆,在講台上孜孜不倦地教導著她的學生,而露絲蜜妮也認真地學習她重要的課程。

記得教公民的老師耶克 (Eko)講過:「注重溝通、團結、尊重、善解等,本就是印尼傳統的文化;慈濟的教育理念,正是幫我們把這些文化找回來。」

啟用典禮上,當眾人解下覆蓋在學校三樓頂端的紅綵布條後,它吊掛在牆頭的裙角,躍舞地飛揚在空中;彷彿展現著慈濟中小學深具韌性的生命力,將在風中屹立不搖。





▲大愛引航

跳鋼管舞的小男生

◎盧春安/口述 徐錫滿/撰文

追著同學坐在人家腿上、親人臉頰、
跳鋼管舞、學女生腔……
五年級小男生的異常舉動,
讓同學紛紛走避。

那年,我帶的是小五學生。

開學後不久,我便發現班上的小仁有一些奇怪的舉動:他常常追著同學跑,不管是男生或女生,他都跑到人家的腿上坐,尤其動作慢半拍的被他追到了,他還會去親他們的臉頰。同學紛紛來向我告狀。

「如果他追你們,你們就跑來老師的旁邊,老師保護你們!」我說。

「老師,我可以親你嗎?」小仁追了過來,劈頭就問。

「好!來!老師讓你親!」我決定拉下這張四、五十歲的老臉一試;結果小仁只是說說,並

不敢造次。

五、六年級的小男生情竇初開,男同學看到小仁追著自己喜歡的女生跑,總會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便與小仁大打出手。

小仁的體型並不高大,常常是打輸的一方,心有不甘,便拿桌子、椅子洩憤;對於班上較強勢的女生,他雖不敢招惹,私下卻將她們的東西藏起來;有時還會在班上表演跳鋼管舞、學女生的腔調與動作,以及在體育課上驚聲尖叫……這些怪異的行為常搞得同學們驚叫走避。

另外,我也發現小仁在每一本作業簿姓名欄上都寫自己是王小仁,為此我還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開學時抄錯了他的姓?找出他的原始資料,發現我並沒有寫錯。

「你到底是姓胡還是姓王?」我找他來問。

「我恨姓胡的!」小仁惡狠狠地說。

我和孩子之間,有一本「愛灑人間」記事簿,是彼此溝通的橋梁;有時小仁做錯了事,我會現怒目金剛相,他便在記事簿中寫著:「老師,我討厭你!」我跟他解釋老師為什麼生氣後,他又寫道:「老師,我知道錯了,你打我、罵我都沒關係……」小仁就是這麼一個頑皮、聰明又直率的孩子。



為了找出小仁異常行為的原因,我特地安排了家訪。

原來,小仁九個月大時爸媽就離婚了,外公、外婆看這孩子爹不疼、娘不愛的,心中不忍,於是花錢將他的監護權給爭取了過來;小仁平日就和外公、外婆及舅舅一家人住在一起。

「花了這麼多錢,你還姓胡!」家人不時這麼對他抱怨,因此小仁自小就認為自己該跟母姓,該恨姓胡的;而媽媽的工作是檳榔西施,長年住在外面,小仁假日偶爾會到媽媽那兒住,在複雜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就出現了這些異常的行為。

我猜想小仁在學校會去抱同學,可能是因為自己從小缺少被擁抱的感覺,因此請外婆平日多抱抱他,「如果媽媽回家的話,也請她抱抱小仁……」阿嬤卻無奈地告訴我,女兒太年輕,根本不喜歡抱孩子……

美勞課時,小仁圖畫裏的人物都是滿臉麻子的怪人,但就圖畫本身的技巧和創意來說實在不

差,我便讓他參與校內比賽,結果得到佳作。小仁的外婆向我透露說:

「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他從來沒拿過獎狀呢!他高興得不得了,還把獎狀框了起來……終於有老師鼓勵他了……」

我和大人談話的過程中,不時看到小仁追著表妹打屁股,很像他在學校欺負同學的樣子;舅舅在工地工作,對小仁的功課也不太要求,「如果書念不來,就叫他來工地做工吧……」



小仁的媽媽在外地工作,我始終無緣見上一面。

「我好想見你媽媽喔!」我對小仁說。

「我媽媽假日會回來,但一下下就走了……」

「那你可以常常打電話給媽媽啊!」我提醒小仁。

「媽媽都嫌我煩呢!每次一接電話,她就說:『你好煩啊!』」小仁說,媽媽嫌他囉唆就掛他電話。

「以後你打電話給媽媽,第一句話就說:『媽媽,我好想您喔!』第二句話就說:『媽媽,我愛您!』不管怎樣,每次電話一接通,就先講這兩句話。」

試了幾次之後,小仁說,媽媽不會掛他電話了。見方法有效,我再跟小仁說:「那媽媽回來時,你就要抱著她說:『媽媽,我好愛您喔!』即使她嫌你煩,你還是要抱著她。」

有一天,小仁跟我說他的心事:「媽媽最近為了錢的事很煩惱。」

「那你就安慰媽媽,叫媽媽搬回家住,因為在外面租房子也很貴啊……」

一個學期結束,新學期開始。

有天,小仁高興地告訴我:「我媽媽回來了!這次她會住上幾個星期呢!」

我見機會難得,決定週末前往拜訪。

到了小仁家一看,發現裏頭正開著兩桌麻將,除了么喝聲外,滿室菸霧裊裊。我呆立了好一會兒,想想家庭訪問還是得另選個適當時間才行。

星期一上課,我告訴小仁:「昨天我到你家,結果……」

小仁說:「對啊,我媽媽回來不是睡覺就是打麻將,她也很愛抽菸。還有,她又走了……」



隔了一陣子,小仁高興地跑來說:「我媽媽回來了!這一次真的回來了……」

媽媽終於搬回家住,也結束了賣檳榔的工作。「我媽媽現在在做美髮喔!老師你要不要燙頭髮啊?這個廣告單子給你……」

小仁會幫媽媽發傳單、拉業務,甚至還到市場幫媽媽招攬客人。

對於小仁學著女生的腔調與扭捏的動作,有時我會在課堂中請小仁上台表演歌仔劇反串花旦的動作,滿足了小仁的表演欲;表演完也不忘提醒他:「平常不該用這樣的動作來嚇同學……」小仁的行為也在媽媽回家後漸趨正常。

有一次經過小仁媽媽的美容店,我特地進去跟她打招呼;結果媽媽對小仁說:「你們老師真的很有心喔!還來店裏看我呢!」小仁來跟我說,我便回答:「那你要想辦法讓媽媽戒菸,也不要再打麻將。」

過了一陣子,小仁高興地跑來說:

「老師,我告訴你一件好消息喔--我媽媽戒菸了!」

「哇!好棒喔!你怎麼讓媽媽戒菸的?」我說。

「因為那次老師去看我媽媽,媽媽很高興,我就跟媽媽說:『老師很希望您戒菸呢!』結果媽媽就戒菸了!」

「那你回去記得要跟媽媽說:『您好棒喔!』然後再跟媽媽說:『老師也很希望您不要打麻將喔!』」

「我媽媽兩個都戒掉了啦!」小仁驕傲地說。



六年級上學期結束,寒假來臨,我去辦年貨,順路去小仁媽媽的店裏拜訪。

「老師,你對我的孩子真好,孩子一天到晚說:『老師講什麼……老師講什麼……』他真的很聽你的話呢!」媽媽說。

舅媽在旁也點頭稱讚道:「他現在變得很乖呢!也不會一直欺負他的小表妹了!」

一年多下來,小仁脫軌的行為慢慢糾正過來,不再仇視父親一家,也變得懂事得多。他只是個缺愛的孩子,當家庭願意多給他一些愛的擁抱,老師願意多傾聽他的心聲、給他適時的輔導,小仁的表現比一般孩子更要乖巧、貼心。

那年,我帶的是小五學生。

開學後不久,我便發現班上的小仁有一些奇怪的舉動:他常常追著同學跑,不管是男生或女生,他都跑到人家的腿上坐,尤其動作慢半拍的被他追到了,他還會去親他們的臉頰。同學紛紛來向我告狀。

「如果他追你們,你們就跑來老師的旁邊,老師保護你們!」我說。

「老師,我可以親你嗎?」小仁追了過來,劈頭就問。

「好!來!老師讓你親!」我決定拉下這張四、五十歲的老臉一試;結果小仁只是說說,並

不敢造次。

五、六年級的小男生情竇初開,男同學看到小仁追著自己喜歡的女生跑,總會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便與小仁大打出手。

小仁的體型並不高大,常常是打輸的一方,心有不甘,便拿桌子、椅子洩憤;對於班上較強勢的女生,他雖不敢招惹,私下卻將她們的東西藏起來;有時還會在班上表演跳鋼管舞、學女生的腔調與動作,以及在體育課上驚聲尖叫……這些怪異的行為常搞得同學們驚叫走避。

另外,我也發現小仁在每一本作業簿姓名欄上都寫自己是王小仁,為此我還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開學時抄錯了他的姓?找出他的原始資料,發現我並沒有寫錯。

「你到底是姓胡還是姓王?」我找他來問。

「我恨姓胡的!」小仁惡狠狠地說。

我和孩子之間,有一本「愛灑人間」記事簿,是彼此溝通的橋梁;有時小仁做錯了事,我會現怒目金剛相,他便在記事簿中寫著:「老師,我討厭你!」我跟他解釋老師為什麼生氣後,他又寫道:「老師,我知道錯了,你打我、罵我都沒關係……」小仁就是這麼一個頑皮、聰明又直率的孩子。



為了找出小仁異常行為的原因,我特地安排了家訪。

原來,小仁九個月大時爸媽就離婚了,外公、外婆看這孩子爹不疼、娘不愛的,心中不忍,於是花錢將他的監護權給爭取了過來;小仁平日就和外公、外婆及舅舅一家人住在一起。

「花了這麼多錢,你還姓胡!」家人不時這麼對他抱怨,因此小仁自小就認為自己該跟母姓,該恨姓胡的;而媽媽的工作是檳榔西施,長年住在外面,小仁假日偶爾會到媽媽那兒住,在複雜的環境下耳濡目染,就出現了這些異常的行為。

我猜想小仁在學校會去抱同學,可能是因為自己從小缺少被擁抱的感覺,因此請外婆平日多抱抱他,「如果媽媽回家的話,也請她抱抱小仁……」阿嬤卻無奈地告訴我,女兒太年輕,根本不喜歡抱孩子……

美勞課時,小仁圖畫裏的人物都是滿臉麻子的怪人,但就圖畫本身的技巧和創意來說實在不

差,我便讓他參與校內比賽,結果得到佳作。小仁的外婆向我透露說:

「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他從來沒拿過獎狀呢!他高興得不得了,還把獎狀框了起來……終於有老師鼓勵他了……」

我和大人談話的過程中,不時看到小仁追著表妹打屁股,很像他在學校欺負同學的樣子;舅舅在工地工作,對小仁的功課也不太要求,「如果書念不來,就叫他來工地做工吧……」



小仁的媽媽在外地工作,我始終無緣見上一面。

「我好想見你媽媽喔!」我對小仁說。

「我媽媽假日會回來,但一下下就走了……」

「那你可以常常打電話給媽媽啊!」我提醒小仁。

「媽媽都嫌我煩呢!每次一接電話,她就說:『你好煩啊!』」小仁說,媽媽嫌他囉唆就掛他電話。

「以後你打電話給媽媽,第一句話就說:『媽媽,我好想您喔!』第二句話就說:『媽媽,我愛您!』不管怎樣,每次電話一接通,就先講這兩句話。」

試了幾次之後,小仁說,媽媽不會掛他電話了。見方法有效,我再跟小仁說:「那媽媽回來時,你就要抱著她說:『媽媽,我好愛您喔!』即使她嫌你煩,你還是要抱著她。」

有一天,小仁跟我說他的心事:「媽媽最近為了錢的事很煩惱。」

「那你就安慰媽媽,叫媽媽搬回家住,因為在外面租房子也很貴啊……」

一個學期結束,新學期開始。

有天,小仁高興地告訴我:「我媽媽回來了!這次她會住上幾個星期呢!」

我見機會難得,決定週末前往拜訪。

到了小仁家一看,發現裏頭正開著兩桌麻將,除了么喝聲外,滿室菸霧裊裊。我呆立了好一會兒,想想家庭訪問還是得另選個適當時間才行。

星期一上課,我告訴小仁:「昨天我到你家,結果……」

小仁說:「對啊,我媽媽回來不是睡覺就是打麻將,她也很愛抽菸。還有,她又走了……」



隔了一陣子,小仁高興地跑來說:「我媽媽回來了!這一次真的回來了……」

媽媽終於搬回家住,也結束了賣檳榔的工作。「我媽媽現在在做美髮喔!老師你要不要燙頭髮啊?這個廣告單子給你……」

小仁會幫媽媽發傳單、拉業務,甚至還到市場幫媽媽招攬客人。

對於小仁學著女生的腔調與扭捏的動作,有時我會在課堂中請小仁上台表演歌仔劇反串花旦的動作,滿足了小仁的表演欲;表演完也不忘提醒他:「平常不該用這樣的動作來嚇同學……」小仁的行為也在媽媽回家後漸趨正常。

有一次經過小仁媽媽的美容店,我特地進去跟她打招呼;結果媽媽對小仁說:「你們老師真的很有心喔!還來店裏看我呢!」小仁來跟我說,我便回答:「那你要想辦法讓媽媽戒菸,也不要再打麻將。」

過了一陣子,小仁高興地跑來說:

「老師,我告訴你一件好消息喔--我媽媽戒菸了!」

「哇!好棒喔!你怎麼讓媽媽戒菸的?」我說。

「因為那次老師去看我媽媽,媽媽很高興,我就跟媽媽說:『老師很希望您戒菸呢!』結果媽媽就戒菸了!」

「那你回去記得要跟媽媽說:『您好棒喔!』然後再跟媽媽說:『老師也很希望您不要打麻將喔!』」

「我媽媽兩個都戒掉了啦!」小仁驕傲地說。



六年級上學期結束,寒假來臨,我去辦年貨,順路去小仁媽媽的店裏拜訪。

「老師,你對我的孩子真好,孩子一天到晚說:『老師講什麼……老師講什麼……』他真的很聽你的話呢!」媽媽說。

舅媽在旁也點頭稱讚道:「他現在變得很乖呢!也不會一直欺負他的小表妹了!」

一年多下來,小仁脫軌的行為慢慢糾正過來,不再仇視父親一家,也變得懂事得多。他只是個缺愛的孩子,當家庭願意多給他一些愛的擁抱,老師願意多傾聽他的心聲、給他適時的輔導,小仁的表現比一般孩子更要乖巧、貼心。

「我要做一個好孩子、乖寶寶,半夜幫媽媽蓋被子,媽媽痛苦時替媽媽受苦,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好好孝順媽媽,聽媽媽的話,不要讓媽媽生氣。祝媽媽身體健康、平安快樂。」

看著母親節時他寫給媽媽的祝福話語,我心裏充滿著溫暖。

【小仁愛的記事簿】

這一個星期我做錯了一件事:我偷了舅媽的錢,被發現了。我真的好後悔,老師您有空可不可以去安慰舅媽?有了這一次的教訓,我已經不敢了!老師您一定要相信我,我不會再做一個不誠實的小孩。

【小仁愛的記事簿】

有一天我去便利商店買東西,不小心撞到一個小朋友,我們成了玩伴。他告訴我,他小時候媽媽就死了,爸爸每天喝酒、打他……聽了他的身世,我很難過,也很感恩老天爺給了我一個好家庭。他搬家後,我們就沒有一起玩了,祝他平安順利。他叫念思,名字好聽吧!

【小仁愛的記事簿】

放學回家路上,我看到一隻可愛的小狗,就把牠抱回家養在車庫裏,每天晚上都給牠送飯,結果被外婆發現了,她說不能養狗,我好生氣就把狗抱出去。我邊走邊想,牠的爸爸媽媽會不會找不到牠?有句話不是說:「一枝草一點露」、還有「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是路邊草」,還是媽媽好,因為可以躺在媽媽的懷抱裏。

【小仁愛的記事簿】

以前我很喜歡打人,現在我改過了,我喜歡幫助別人;這一週我每天晚上都幫忙掃地、拖地、洗碗,家人說我很乖,所以帶我去吃東西、買東西,真是幸福快樂。




▲千江映月

閱讀《經典》

◎莊淑惠

創刊五年,連續四年獲得金鼎獎,
年輕的《經典》,懷著深耕「文化台灣」、
開拓華人文化視野的企圖心。

八月,創刊屆滿五周年的《經典》雜誌,上個月剛獲得兩座金鼎獎--「人文類雜誌出版金鼎獎」和「雜誌攝影金鼎獎」,這也是《經典》雜誌連續四年獲頒金鼎獎。

目前《經典》年度專題活動正在台北、花蓮兩地進行,同步展出「西域記風塵--尋訪玄奘法師取經之路」,展期到九月底止。每年此刻是《經典》為台灣社會文化深耕的新里程,也是往理想邁進所踩踏出的深刻足印。

「在台灣要辦一本有深度又具濃厚人文氣息的雜誌不容易,《經典》的理想就是要塑造文化台灣。」慈濟文化志業執行長、也是《經典》雜誌發行人王端正表示:「我們將《經典》視為一項『跨世紀文化工程』來辦。」

的確,一九九八年八月創刊的《經典》,以非營利的經營理念、根植於慈濟濃厚人文精神,提供給讀者多元的文化觀點與廣闊的國際視野;正如同慈濟不分國籍、種族和宗教的大愛精神。

總編輯王志宏表示,《經典》的亮麗成績來自全體同仁的努力,和慈濟志工群在背後的默默支持。

《經典》的誕生

以「我們需要希望--阿富汗援助紀實」報導,贏得今年「雜誌攝影金鼎獎」的王志宏表示,「台灣媒體與讀者太少關注國際動態,長期以來多藉由西方人的角度與觀點來認識世界。」

王志宏認為,西方媒體以報導世界其他國家、地理區塊的政經社會、自然人文等現況,提供自身對世界的認知與省思,進而改善本身與其他地區的問題;反觀台灣媒體,則缺乏自己的觀點來詮釋世界,更無法宏觀自身的處境。

原任《大地地理雜誌》攝影召集人的他,為了拓展國際視野與實踐探險精神,一九九0年離開台灣媒體環境,投入關注第三世界國家的生態與文化;採訪之餘,濟弱扶貧的使命感,也使他在一九九五年主導如「四川藏族牧區基礎醫療培訓計畫」的遂行。

一九九七年,慈濟與世界醫師聯盟(MDM)合作,為非洲的衣索匹亞提供醫療援助,王志宏受聘擔任攝影記錄,這是他接觸慈濟國際賑災的開始。

長期對世界邊緣族群的關懷,使得兼具攝影與文字工作者身分的王志宏,期待台灣也能出版一本具宏觀視野、超越地域的雜誌;這與當時慈濟文化志業亟欲籌辦一本具深度文化視野刊物的理念不謀而合。於是,王志宏隨慈濟志工自衣索匹亞返回後,即受慈濟之邀籌辦《經典》雜誌。

《經典》創刊至今,濃厚的人文風格,逐漸在台灣雜誌界自成一格,可謂是台灣版的《國家地理雜誌》。王志宏表示,創辦《經典》的最大企圖,是期待為台灣培養一群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字工作者,及一群具有國際觀的讀者。

用華人眼光看世界

「地區性雜誌要辦出具國際視野,是有其困難度的。」《經典》文稿召集人李菁菁說,囿於經費、時間與報導的深度,《經典》必要選用不少國外當地記者的作品;不過,年度專題製作已成為《經典》一大特色,不僅是磨練同仁採訪與「看」世界能力的機會,後續的大型展覽與巡迴活動更是一項年度文化盛事。

五年來,《經典》雜誌已推出五個大型專題,包括「鄭和下西洋」、「南島新世界」、「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三峽記」,以及今年的「西域記風塵」。

四年前推出的「鄭和下西洋」

專題,工作同仁歷時一年深入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十幾個國家採訪;除了出版專書,並與鴻禧美術館合作舉辦特展,吸引數萬民眾參觀這六百多年前波瀾壯闊的海洋文明;在新加坡展出時,還引起西方媒體「探索(Discovery)」節目的注意,並參考《經典》採訪路線與資料,製作了一部鄭和紀錄片;翌年 《 TIME 》雜誌亞洲版也報導了鄭和的事蹟。

「南島新世界」專題,耗時兩年製作;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攝影特展時,首創先例邀請達悟族原住民特別打造蘭嶼十人大舟。目前,台東國立史前博物館也引用《經典》的資料,正進行南島語族文化展覽。

為了製作「西域記風塵」,《經典》同仁歷時兩年,實際走訪當年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路線,親身見證玄奘法師當時橫越天險的不易,以及現今西域舊秩序解體、戰爭紛擾和宗教衝突等現況,上萬公里跨多國的行程,堪稱華人雜誌史上最大的採訪行動。

「玄奘西域之行、鄭和下西

洋、南島語族……諸如此類題目,我們已做出屬於華人的思維。」王志宏認為:「台灣雖處在一個地理邊陲的位置,卻可以是華夏文化系統間的重鎮和中心。《經典》就是要扮演這樣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作為一個重要的踏腳石,讓海內外媒體能藉此基礎繼續向前發展。」

王志宏表示,斥資製作大型專題,派遣記者實地走訪不同國家、文化與地理區塊,透過雜誌編輯理念,結合歷史、學術與見證現況所呈現的報導,除了還原歷史現場、探索新知,打開讀者新視野,更希望能以華人的眼光,重新審視世界。

尋訪玄奘法師的足跡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法師所走過的西域各國,一直是探險家、歷史學家、作家與考古學家亟欲一探究竟之地,卻囿於政治、內戰等因素,讓人難以窺其堂奧。隨著蘇聯解體、中亞五國獨立、印巴衝突趨緩、阿富汗內戰平息,早在五年前開始策畫此一採訪的《經典》雜誌,近兩年來才有契機派遣三組人員循著玄奘法師取經之路,走訪中國河西走廊、南疆、北疆及中亞四個共和國吉爾吉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還有印度、尼泊爾、孟加拉等十一個國家或地區;重回《大唐西域記》的歷史現場,製作出現代版的《西域記風塵》。

西元六二七年,年僅二十八歲的玄奘法師,不畏初唐西行禁令,冒著偷渡風險,從長安出發至印度研習佛法,前後歷時十七年;弟子根據其口述,將他「親踐一百一十國,傳聞二十八國」的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其中所錄之西域各國歷史、地理、文化,成了後代學者研究古中亞最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李菁菁以四輪傳動吉普車代步,追隨當年玄奘法師以徒步與獸力前行的足跡,橫越現今的中國陝西、甘肅與新疆三省,歷時一個半月的採訪,終於了解到玄奘法師何以被西方人尊稱為人類

歷史上最偉大的探險家之一。如今伊斯蘭教色彩鮮明的新疆,讓李菁菁僅能從沙漠裏尋獲的佛教遺址,來憑弔過往的佛教文明。

玄奘法師穿越新疆邊界天山山脈進入中亞,《經典》攝影記者周元楷走訪了蘇聯解體後獨立的中亞國家--吉爾吉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他說,玄奘法師當年行經位於絲路中心、商旅絡繹的中亞,佛教已逐漸式微,祆教(又稱拜火教)盛行;目前中亞各國多信仰伊斯蘭教,佛教文明早已消逝。

阿富汗是玄奘法師當年前往印度路經的梵衍那國,王志宏一九九八年隨慈濟賑災,拍攝到玄奘法師在梵衍那國所見的兩尊大佛;二00一年這兩座人類珍貴文化遺產,被塔里班政權摧毀。

今年再度前往阿富汗的王志宏表示:「上千年的巴米揚大佛僅剩佛龕,佛教文明在當地如同巴米揚大佛,風華不再;目前大佛已成一堆石塊,正等待聯合國與日本政府協助修建。而塔里班政權垮台後的阿富汗,則逐漸出現生機和希望。」

追隨玄奘法師步履,從阿富汗進入巴基斯坦的《經典》撰述李光欣說,從巴基斯坦殘存的佛教遺址,實難聯想玄奘法師當時所見的佛教文明;如今僅能從當地博物館收藏頗豐的犍陀羅佛教藝術,感受佛教文化曾在此地的繁華。

《經典》攝影召集人蕭耀華,獨自走訪印度的喀什米爾、阿薩姆省及孟加拉國三地,當地居民現多信仰伊斯蘭教或印度教,而宗教與族群間的衝突,則讓這些地區充滿動盪。追尋玄奘法師當年在喀什米爾的落腳處,佛教遺址也早已乏人關照。

前往玄奘法師求學多年的印度,《經典》撰述蔡佳珊採訪前,多次閱讀北京大學研究玄奘專家季羨林教授所校正的《大唐西域記》。她說,今日印度,佛教文明已無影響力,玄奘法師當年所見少數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卻在歷史洪流中被流傳下來,成就今日印度文化的面貌。如今,佛教發源地菩提迦耶,林立著各國信徒興建的佛寺,來往者多是斯里蘭卡佛教徒、藏傳佛教喇嘛與日本、台灣等地的朝聖者,前來尋根。

由《經典》同仁現場採集的內容,並輔以兩岸研究學者相關論文,結合而成的二十餘萬字、近千張影像的《西域記風塵》兩大冊,期能引導讀者跳脫通俗小說《西遊記》虛構的唐三藏懦弱形象,還原集宗教家、思想家、外交家、探險家於一身的玄奘法師真實面貌。

王志宏表示,《經典》五周年推出「西域記風塵--尋訪玄奘法師取經之路」,以佛教團體立場詮釋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西行取經事蹟,堪稱是歌頌一部史詩、承擔一分薪傳,也是慈濟文化深耕的理想與堅持。

在文化與教育領域深耕

五年來,《經典》雜誌不僅發行雜誌也出版書籍,不斷提升文化深度,也吸引一批熱愛《經典》的讀者;這群讀者自發性成立《經典》讀書會,進而成為文化志工致力推廣《經典》。

「《經典》像一本百科全書,滿足我對世界的好奇與知識的追求。」自然步道協會解說志工王巧寅,因被《經典》報導的「棲

蘭檜木」所吸引,而成為忠實讀者。她說,《經典》中有關世界各地自然、環境的介紹,開闊了她解說台灣自然生態的格局與視野。

四年前,她與好友洪麗玲、王文珊發起《經典》讀書會,帶領一群喜好《經典》的朋友,分享閱讀的喜悅與成長。

「藉由閱讀《經典》,縱使不出國,也能知天下萬事、萬物。」退休老師黃嫦娥是《經典》讀書會導讀人,也是《經典》文化志工,她不僅帶動各地社區成立《經典》讀書會,去年以推廣志工身分,開始投入《經典》與慈濟教聯會合作於全台中、小學舉辦的「地球校園--九年一貫新課程經典研習活動」,將《經典》分享給更多老師與社區民眾。

慈濟教聯會將《經典》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規畫成六大研習主題:人道關懷、立足台灣、自然保育、藝術饗宴、宏觀世界、健康人生,提供老師作為輔助教材。教授自然科學的天母國小老師陳文櫻,即經常運用《經典》雜誌中有關自然、生態的報導,作為課堂補充教材。她說,《經典》有時代性、國際觀,也有本土關懷,讓孩子們懂得立足台灣,放眼天下。

「去年慈濟教聯會在十八所學校舉辦『地球校園』研習營,獲得八千人熱烈響應。」活動負責人陳乃裕表示,今年九月再舉辦的「地球校園」,將擴大於二十五所學校舉行,研習主題是「我們姓台灣」與「三峽記」,研習前將於各校舉辦五天展覽,提供更活潑的教學方式參考。

「教育沒有文化走不開闊,文化沒有教育走不長遠。」陳乃裕希望讓學生涵養深度人文與開拓國際視野,讓《經典》不僅在文化界產生影響,在教育方面也能產生更大的回響。

「動植物、人類、地球、國家、社會……全面性的關懷,讓雜誌裏的每一個字都跳動著人文氣息!」《經典》雜誌發行人王端正鼓勵大家將這本好雜誌典藏在家中的書櫃,隨時拿出來咀嚼其中深刻的文字與圖像,讓書香人文豐富家庭每個成員的心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