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擁有一家之主的驕傲

◎葉文鶯

施先生,五十六歲,慈濟長期照顧戶,
家在台灣雲林縣

他特地穿上洗刷白淨的布鞋,因為這輩子從沒像這一刻感
覺自己這麼體面,真正像個「一家之主」!

「進來坐啦!」施先生拉開紗門,躬身邀請志工進屋,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

頭髮、鬍髭前一天才修整,清爽有神;換上乾淨的衣褲,本是個「赤腳大仙」,卻特地穿上洗刷白淨的布鞋。新居入厝,施先生從頭到腳煥然一新。

一早,施先生在屋前、屋後不知來回多少遍,無非是想帶志工「參觀」。這期間替他建房,志工豈不熟悉?然他們也不點破,兀自欣賞著施先生因為這個家,找回了男主人的驕傲與自尊!

多年前,因車禍留下腿傷、失去工作能力,施先生自卑鬱悶、脾氣壞透了!每當志工居家訪視,他從不敢邀請客人入坐,因為他的房子屋梁蛀蝕、塌陷,屋瓦破舊擋不住雨水滲透;雖以塑膠布覆蓋,但逢天空下雨嘩啦啦,屋內便是小雨滴滴答。特別是颱風天,志工對這一家人的安危便有了牽掛。

施先生對這個「老家」徒有想法卻沒辦法。志工後來徵得他同意,利用九二一地震後回收的組合屋建材,原地重建。

在志工、親友協助下,新厝落成了!入厝儀式遵照傳統習俗,在廳堂佛龕敬備供品,並請來神明坐鎮。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詞,祈求入厝平安、大人事業有發展、小孩功課頂尖有前途。二十多位志工來「鬧熱」,贈送新家具「添喜」,貼春聯、搓湯圓、炒米粉為他祝賀!

施先生有個像樣的家,晦

暗的人生重燃希望;他變得開朗、多話,而且開口是好話。先生能夠作「主」,施太太也很開心,她對廚房、臥室的擺設,都參與了意見;她說日後會勤於打掃,而且要找機會打零工,貼補家用。

施家兒子在過去雜亂無章的家裏,從不曾擁有一張桌椅好好做功課,卻難得維持不錯的成績;志工在他房間放了書桌和檯燈,是對他的心疼與鼓勵;而施家小女兒上學前,將房門上了鎖。過去十幾年來,這孩子與爸媽、哥哥、姊姊擠在一張床上睡,如今兩位姊姊到外地工作,她該是多渴盼擁有這一方小天地呀!

▲主題報導

磚瓦房之夢

◎李委煌

瑪莉亞,六十多歲,和一對雙胞胎外孫相依為命,
家在薩爾瓦多鄉米可慈濟二村

住進磚瓦房是她自小的盼望,父親、丈夫、兒子都無法為
她圓的夢想,一群陌生人竟讓她美夢成真!

頭頂上的那桶水,對瑪莉亞 ( Maria )而言似乎沉重了些,她卻毫不以為意。

「我在做志工呀。」瑪莉亞步行得搖搖晃晃,回應語調卻是自信有力。

鄉米可慈濟二村每天都排有志工負責照顧社區,輪到瑪莉亞值日時,她就會去打水來澆灌花草,滋潤村裏的植栽。

「頂著一大桶水不重嗎?」

「不會呀,因為我頂著的是『聖水』……」

二00三年元月十三日,薩國政府在地震兩周年當天舉辦感恩晚會,邀請一百八十個國際救援組織參加。會中頒予各組織的感謝狀,浮印著慈濟

大愛屋,而屋前一位老婦人頭頂著水,那就是瑪莉亞--她是災民重生的象徵。

六十餘歲的瑪莉亞說,自小她就期望能住進磚瓦房,但對全國貧民高達六成的薩爾瓦多人民來說,能擁有一間鐵皮屋遮風蔽雨就算不錯了。

一直到父親往生,也沒能為家人買間磚瓦房。瑪莉亞心想,長大後要自己賺錢買屋。事實證明,她也沒有足夠的能力。

嫁人後,瑪莉亞將期望寄託在先生身上;她和先生打拚了一輩子,隨著兒女出世、先生因故往生,家裏依舊貧窮如昔。想冀望兒女,很不幸地,兒女竟陸續遭逢意外往生;瑪莉亞自小的「磚瓦夢」,似乎愈來愈遙不可及……

獨立扶養雙胞胎外孫的瑪莉亞,二00一年初隨著九百餘戶地震災民,被安置在鄉米可慈濟二村預定地上。

聽說有人要協助重建,瑪莉亞以為頂多是木板造屋;沒想到,新房不但有磚有瓦,村裏還有學校、診所、活動中心、遊樂場……正是她一生夢寐以求的房子!

也因此,頭頂「聖水」、澆灌村內花草,這動作對瑪莉亞來說,像是個莊嚴的「還願」儀式;有時,她還會迎著炙陽與飛砂,頂著水盆巡走於村中,提供趕工建屋者一杯沁涼止渴的飲水。

和瑪莉亞一樣,住在薩卡歌友慈濟一村的喬治(George),也覺得自己倍受上帝眷顧。他說自己一輩子都住在鐵皮違建中,從沒想過有一天會搬進磚瓦新房,而且還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他相信這是上帝的賜與,或說是上帝遣慈濟送來的大禮。

喬治說,地震前生活困頓,那敢想結婚的事;直到得知慈濟要幫他們蓋房子,生活安定無虞,才讓他有勇氣思考婚事。地震三年後的今天,他和妻小四人安居在這個新家。

而今,喬治家裏有電視、冰箱,還有一台小型手提音響;在慈濟村裏,算是生活富裕的人家。

▲主題報導

「爸爸」的禮物

◎蕭名芸

潔倫,六歲,
家在土耳其西北部的歌覺市

出生就沒有爸爸的她,
稚嫩的心靈有著對「爸爸」的渴望。
那天,當一群穿著藍衣白褲的人再度來訪,她喊出了……

那年,潔倫(Ceren)快滿四歲。

父親在她剛降臨人間不久就往生,從來沒有人對她、哥哥和媽媽那麼好,不但給他們房子住,還定期帶來物資;其中,還包括她和哥哥最愛吃的糖果、餅乾。在她的稚嫩的心靈裏早已認定,這樣好的人,一定就是「爸爸」。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七日,土耳其西北部的居民一如往昔,沉浸在夜色無邊。夢境裏,或許還有市集的熱鬧歡騰;地毯織品的妍麗依舊鮮明……傳說中具有避開邪惡力量的土耳其特產--藍眼睛琉璃石,卻在凌晨三點零二分,無奈地俯視一場人間悲劇。

地震毀壞了家園,也帶走潔倫的父親;小康家庭的美夢,竟在瞬間粉碎!

面對未來,潔倫的母親知道,除了一兒一女,自己一無所有。用盡全身力氣,捏住孩子小小的手,下一步,卻不知道該怎麼走?

隔年元月七日,潔倫一家隨著兩百九十九戶人家,搬進了位於歌覺市的白色大愛屋,春天的腳步,彷彿近了一些。一群穿著藍衣白褲的人們,經常來到村裏,挨家挨戶地探訪大家,而陽光,總是暖暖地融在屋頂上。

潔倫已記不起父親的容貌,寒風中、仰著頭,還會頑皮摸摸媽媽的臉頰,為什麼濕潤泛紅?

「媽媽、媽媽,那是不是爸爸?……」潔倫一聽到敲門聲,立刻沿著花布地毯,蹦蹦

跳跳地跑了出來,伸出短胖的小手指,好奇地問著媽媽。土耳其籍慈濟志工默罕莫德.穆塔(Mehmet Muta Sahin)望見婦人乞求的眼神,向潔倫輕輕地點了點頭。

二十八歲的默罕莫德,幾年前離鄉背井來到伊斯坦堡奮鬥,已是三個孩子父親的他,看到潔倫當下就想給她一個擁抱,那是連對自己孩子都沒有過的感受!

基於這分撼動,默罕莫德當天含著淚,來回走了一個鐘頭的山路,買了美金五十元的禮物,特地折回來送來給小潔倫--而他一個月的薪資,不過三百美元。

潔倫的家陳設雖然簡單,卻打點得雅緻潔淨,大大小小的廚具,全都像極了藝術品,

整齊陳列在牆壁上,小碎花壁紙,彷彿還能聞見花香,即便只是一個小櫃子,也頗具巧思地將美麗布巾覆蓋其上,呈現出土耳其特有的民風與美感。

潔倫拿著新玩具,小小身影在家裏飛翔,整個屋子,似乎都被她的喜悅點亮……

時光悠悠,地震後四年多的今天,漫步在大愛村的周邊,附近建築物與日漸增,新的馬路、新的房舍,讓當地充滿新生的氣息。

當初被安排遷入大愛屋的災民,在政府提供十二年無息貸款協助建屋下,已陸續遷出;留在大愛村者,不到十戶。

遠眺大愛村,只是地平線上的模糊翦影。一抬頭,晚霞吻上居民深邃的眉宇,染成一座座豔紅丘壑,訴說走過重建之路的執著。

十四世紀建立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版圖壯闊橫越歐亞--如今「愛」的力量,也跨越、聯繫了一切。這些房舍的時代功能即將功成身退,轉換成其他用途;然而,日升月落,憑藉堅毅的民族性,帝國的後代子民在震災後,依然吐露著新綠……

▲主題報導

失而復得的感動

◎葉文鶯

陳雅琳,三十二歲上班族,
家在台灣台中市九二一大愛村

她進出危樓搶救家當……直到組合屋完工,
家具擺飾從友人處陸續回到身邊,家的味道才又湧現。

地震在黑夜偷襲,驚魂未甫的陳雅琳逃到戶外空地,聞著空氣中陣陣瓦斯味,內心起伏難安。挨到天亮,看日出照見愈形慘重的災情。

省吃儉用買下的透天厝,被九二一地震震成危樓,她的心隨之一沉;但鄰近住宅大樓不幸倒塌、傷亡慘重,她能夠

死裏逃生,說「慶幸」似乎還感到罪惡。

冒著餘震不斷的危險,陳雅琳進出凌亂的危樓搶救家當,分散寄放在幾個朋友家中,連自己也得商借友人家棲身。

災後兩個多月遷入慈濟搭建的組合屋,看到熟悉的床、沙發、衣物、用具陸續回到身邊,陳雅琳找回過去生活裏的美好與親切;特別是那只心愛的胡椒瓶擺放在餐桌上,她知道她生活在「自己」家裏,內心的感動豈只是失而復得--多自在又奢侈呀!

震災後,也有人住在學校空地帳棚區。「小孩在這邊整天撒野,亂跑、亂吃零食,我只好看著他們把飯吃完。」無家可歸的母親環視失序的居住環境,茫然無措。

孩子們吃過飯後,不安分地飛奔出去,在帳棚與帳棚之間鑽進鑽出,像在玩躲貓貓。窄小的帳棚似乎只適合睡覺,孩子們怎有辦法成天待在這個小空間裏?大人除了憂心災後復原工作,還得時時留意這一群「抓不住」的孩子。

盼得進住組合屋,懸宕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定。「好久沒有一覺到天亮了!」才在大愛屋裏住上一夜,隔日一早,這句問候語流行在居民之間;有了新家,小朋友紛紛抄下門牌號碼,要趕緊將新地址留給老師和同學。

慈濟大愛村內設有小花園、兒童遊樂區,每一戶門前種植花草樹木,生機盎然。在家下廚、用餐、睡覺、看電視、做功課……大人、小孩的生活總算恢復了秩序。


「朋友到家裏來看我,說:『嘿,妳怎麼住得比我家還要好!』」陳雅琳呵呵笑說:「大愛村規畫有花園、平面停車場,社區大門口有警衛維護安全,設計人性化、居住有品質,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是『災民』!」

二00四年初,陳雅琳準

備搬離組合屋,心裏真有點捨不得。大愛村的鄰居,有人搬回到結構補強的家,有人另覓租屋,也有人購買國宅,各有去處或仍無著落……

在組合屋生活四年多,陳雅琳最難忘的是慈濟志工與鄰居間的愛心支持。她說,與其他受災戶成為鄰居,大家相互打氣、互通訊息,加上志工不時居家關懷,災後的處境並不孤單。

▲主題報導

不可思議的幸福

◎劉雅嫺

希努雅緹,四個孩子的母親,
家在印尼雅加達金卡蓮大愛村

不用煩惱積水、忍受惡臭;有衛浴、有水、還有電……
這一切對他們來說,是多麼地不可思議!

乾季和雨季,是印尼僅有的兩個季節。雨季對於橫跨赤道的印尼土地,應是一分珍貴的禮物,但對於曾與紅溪河緊緊相繫的他們,卻是個百感交集的記憶。

希努雅緹(Srinuryati)出生在紅溪,打從她還是個孩子,到現在已經是四個孩子的媽媽;一晃眼,她已經在這裏度過了二十九個年頭。

對於紅溪河水患的無奈,希努雅緹倒是看得挺開;她表示,垃圾淹沒河道、逢大雨必氾濫,這是大家共同造成的,他們誰也不怨。當溫飽都成問題的時候,誰也沒有餘力去關注環境的好壞。

只是希努雅緹意想不到,二00二年元月的一場大雨,帶來了一群慈濟人。他們讓紅溪河開始流動、讓污水退出兩岸的屋舍、讓希努雅緹和鄰人們有了個嶄新的家。

希努雅緹說,大愛村那棟有顆椰子圖案的四樓C室,就是她的新家。這是慈濟志工為

了方便居民辨識自己的家,特別做的設計。

希努雅緹帶領我們參觀她的家,進屋得先脫鞋,不難發現她對這個新天地的愛護;屋內沒有太多的家具及擺設,卻有著單純、溫暖、家的味道。

希努雅緹說,以前住在紅溪河畔高腳屋,客廳、臥室、廚房、浴室都在同一個地方;現在它們各有所屬,每個空間的功能不同,卻同樣整齊有序、獨立又明亮。

村子裏,每戶人家都有專用的衛浴;打開水龍頭,乾淨的水直接流出;扭開電燈,屋裏變得光明;孩子可以在自己的房間裏玩耍、睡覺;一家人還能在客廳舒服地看電視。不用再煩惱積水、不必忍受惡臭……

希努雅緹說,這一切的一切是多麼不可思議!另一項不可思議的,是孩子們短時間內的轉變。

「為人父母最高興的,莫過於看到自己的孩子變得懂事,現在的我就是這樣!」希努雅緹說,老二倫達 (Landra)是大愛村慈濟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以往他一放學就不見蹤影,現在下課後會先回家做功

課,也會幫忙照顧六個月大的小妹妹。昨天他還拿了個滿分的測驗成績回家,讓希努雅緹十分驚喜。

但更讓希努雅緹意外的是--倫達懂得存錢了;短短三個月,他已經存了十三萬印尼盾(相當於台幣五百餘元)!問他存錢做什麼?他說想買一輛腳踏車。

希努雅緹表示,不論孩子要買什麼,最重要的是養成「存錢」的觀念,「這都是學校老師教他的!」

老師還教倫達「靜思語」,他回家後告訴媽媽:「從今天起要做個好孩子、孝順父母。」倫達才八歲,對於「孝順」了解多少,希努雅緹說她也不敢肯定;但聽到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真的讓她很開心!

如今,希努雅緹最大的願望就是將留在鄉下婆婆家的大兒子和三兒子接來同住,讓他們也就讀慈濟中小學;只是希努雅緹的先生以開出租的公共汽車營生,收入不穩定,這個願望還得再等一等。

▲主題報導

夢想起飛的地方

◎葉文鶯

楊慧,十八歲,高三學生,
家在大陸安徽省全椒縣東埂慈濟村

十二年前的水患造成屋倒、田毀,那哀愁是深刻的;而今
再次遭災,儘管必須借糧、借貸,他們不會失去希望。

楊慧,大陸安徽省全椒縣慈濟中學高三學生。六歲時,洪水淹沒她家瓦房,縣內像她這樣無家可歸的災民有兩萬多人。十二年後,大水再度淹上楊家二樓,這時的她,已懂得夜半摸黑與家人攜帶家當逃往高處避難的恐怖驚懼。

生命中的兩場大水,註定

楊慧一家與慈濟結下不解之緣。

一九九二年元月,楊慧一家住進慈濟興建的社區新房;楊慧、楊鳳、楊杰姊弟三人,一路就讀慈濟興建的學校--丁拐小學、官渡中學、慈濟中學。

二00三年夏天,大水再度來襲。「今年洪水比九一年還大,房子沒倒!住磚房堅固、安全,不怕風雨。」十二月,當慈濟志工再度前來發放大米、棉衣,楊家迎接慈濟訪客進屋,媽媽范恆香滿心歡喜地說。

十二年前也差不多是將過舊曆年,楊家搬進武崗鎮東埂村慈濟建房。這個村有六十戶慈濟屋,兩層磚樓房依照每戶人口多寡區分為三房一廳、兩房一廳兩種規格,每戶皆設前後院、廚房、廁所、浴室和豬舍等配套設施。

「搬新家那天,爸爸站在二樓陽台上,開心地說:我們從此告別住瓦房的日子了!」

「奶奶和媽媽整天在廚房忙著準備雞鴨、做年糕。以前大家住得分散,搬進新家,奶奶要串門子就近了!」

「四叔的新房在我家隔壁。有了新房,他在過年前立刻辦了婚事。」楊慧帶領志工參觀,並在記憶中翻找對這個家的印象。

「那時我多想一個人獨佔一個房間呀!可是媽媽不同意。」妹妹楊鳳不好意思地笑說當年野心。姊弟三人目前住校,楊鳳反倒珍惜能與姊姊同睡一個房間的機會了。

范恆香說,公婆本與他們同住,後來經濟好轉,在屋後空地新建一間平房,後院也增建屋舍放置農機具。「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房間,晚上我們看電視,孩子在房裏看書,不受干擾。」

楊杰房裏有張老舊卻頗有氣派的古董床,那是爺爺、奶奶傳給爸媽,爸媽又留給他的。床上三條平鋪整齊的舊棉被,留下范恆香細緻貼補的女紅;其中一條棉被還是慈濟一

九九一年致贈,足見這家人愛物之情。

從楊杰張貼牆上的海報可見他是個足球迷。他的房門後面,還留著姊弟幼時塗寫的可愛圖文。

楊慧自小展現大姊風範,她制定了「房間守則--1,不准吵鬧、2,安靜看書、3,不准說話。」第三條守則被貼紙遮住,楊慧靦腆地解釋:「長大了發現小時措辭不嚴密,第三條跟第一條意思重複了!」

站在樓梯口朝下望,聽楊慧說著:「住上了樓房,我和弟弟、妹妹就喜歡在樓梯間上下追逐……」時光彷彿就從這道階梯消失,如今,姊妹已長成亭亭玉立。

個性文靜的楊慧對工科有興趣,她的目標是考上理想的工業大學;活潑健談的楊鳳喜歡商業管理;還在念官渡中學初二的楊杰,升學志願也是全椒慈濟中學。

「你們在台灣那麼遙遠的地方,當時怎知道我們這裏發大水?怎知道我們受難啦?」難得志工到家裏來,楊慧還提出藏在內心多年的疑惑。

楊家樓房經過十二年時間洗禮、加上大水侵襲浸泡,似乎還帶著濕氣。即使遭逢災難,牆面油漆斑駁,記憶卻不曾剝落;這個「家」依然是維繫親情的所在,並將持續記錄著這一家人的成長與變化。

靠天吃飯的楊家富、范恆香,面對一九九一年水患造成屋倒、田毀,那哀愁是深刻的。二00三年水患後,他們向親友借糧、向銀行借貸,可是他們對未來從不放棄希望。這個家的希望寄託在田地莊稼,更寄託在三個奮發求學的子女身上。

▲主題報導

親情在這裏凝聚

◎葉文鶯

吳明春,五十多歲泰雅族人,
家在台灣南投縣仁愛鄉力行村翠巒部落

房子不能住了,若無法在家鄉立足,必須離鄉背井討生活,一家人能不能在一起?誰都不知道呀……

回憶十年前道格颱風侵襲南投山區,族人形容那是一個可怕的、神給予大考驗的夜晚。

住在翠巒部落的吳明春說,當天他一直注意聽著屋外的風雨聲;半夜,鐵皮屋頂被強風掀開,雨水灌進屋內,他與妻小六人無處可躲,只好冒雨往山上走,來到四百公尺外妻姊田地的小工寮躲避。

怎知,傾盆而下的豪大雨造成土質流失、地層滑動,房子順著坡勢,如溜滑梯般地流動,毀壞不成個家。

「房子不能再住,要不是慈濟幫忙蓋房子,以當時的經濟條件,實在沒有能力重建。」吳明春感懷道,若無法在家鄉立足,必須離鄉背井討生活,一家人能不能在一起,誰都不知道呀……

慈濟志工在災後援助物資,並協助覓地遷村;三十一戶雙併、兩層樓鋼骨結構鐵皮屋,便成為他和其他受災鄉親的新家。

居住在海拔一千五百多公尺高山上,吳明春與族人為了生存,向青山爭取蔬菜和茶葉的種植面積,近幾年收入頗豐。

隨著經濟好轉,住戶紛紛在屋旁空地加蓋屋舍。許多人家的客廳、房間經過裝潢,像是二十六歲高珍珍的家,一樓客廳鋪上木質地板,山上冬天感覺溫暖多了!舒適的沙發座椅面對著一台大電視,牆上也精心布置;廚房是後來增建,原地方改成兩間和式雅房,作為公婆和兩歲兒子的起居間。從屋內擺設看來,實難令人相信那只是座鐵皮屋!高珍珍嫁給部落青年,娘家也是慈濟援

建,她說,原住民多不懂得那些申請辦理程序,更不擅長尋找有利管道,政府公辦的腳步不能說非常迅速,幸虧慈濟幫忙蓋房子。

吳明春的家尚未裝潢,不過他在屋前空地增建廚房,避免室內彌漫炒菜油煙;廚房移出後,客廳變大,一樓未來將多出一個房間。

「有家,才有溫暖!」曾失去家園,吳明春感觸良多。週六一大早,他騎機車前往菜園巡視,太太已在廚房備好飯菜。近十點,他與家人上教會做禮拜,生活平淡而愜意。

「慈濟蓋房子給我們住,這件事經過許多年,我們在教堂聚會時還時常談起慈濟的愛心。神用眼睛看世人,祂會永遠保護有愛心的人。」在吳明春眼中,慈濟人也是神所守護的一群人。

兩個兒子退伍後回到山上種菜,年輕人頗為勤奮,吳明春十分欣慰。他說,將來老了,兒子們繼續耕作,家園田地代代相傳,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滿足的呢!

▲主題報導

尋常生活就是幸福--大愛屋生活圖像

◎洪淑芬、蕭名芸

【慶新居】

入住儀式熱鬧無比,左鄰右舍呼朋引伴來到這裏。
誰說我的服裝太豔?誰說我的舞姿太俏?
看見新家,誰不眉開眼笑!

【安身心】

炊煙燃出熱情,
灑掃拂去憂慮,
朗朗晴空,
曝曬出一地風景。
因為見得到未來的美麗,
得以好好揮別過去。

【擔生計】

抬起為人建屋的磚、頭頂讓人充飢的餅,
肩上背著,是溫飽一家的生計。
人生如飲水,冷暖酸甜百般滋味。
粗厚的掌能做細活,
纖纖細手也能擘畫家的藍圖。


【見真情】

笑語在耳邊回盪、親情在臂彎裏扶持,
獨居的人兒,
也未必只有孤獨來問候。
這裏,
是成長生命的沃土,
是人生行旅中最溫暖的港灣。

【展希望】

一舉手、一跨步、一旋身,
孩子的夢想隨騰空的身影起飛。
一路延伸的塗鴉,
一張張無邪笑臉,
大人的希望隨童稚的純真綻放。



▲主題報導

慈濟全球大愛屋分布圖

【大陸】

◎1991年水患/3107戶.安徽省全椒縣十四處、江蘇省興化市十五處、河南省固始縣及息縣三十四處(配套:敬老院、學校)

◎1994年水患/97戶.廣西省貴港、藤縣三處

◎1996年水患/137戶.河北省張家口市一處、江西省都昌縣兩處

◎1999年水患/63戶.湖南省華容縣一處

◎2000年長期扶困計畫/203戶(另有100戶規畫中).貴州省羅甸縣三處、紫雲縣三處、花溪區兩處

【尼泊爾】

◎1992年水患/1800戶.薩拉衣縣(Sarlahi)、勞特哈特縣(Rauthat)、馬克萬普縣(Makwanpur)共四區(配套:公園、耕地)

【台灣】

◎照顧戶重建/48戶.1967年首先於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為照顧戶建屋

◎1971年娜定颱風/3戶.花蓮縣新城鄉嘉里村

◎1975年妮娜颱風/15戶.花蓮縣新城康樂村

◎1994年道格颱風/35戶.南投縣仁愛鄉力行村翠巒部落

◎1999年921大地震/1741戶.台中、南投、雲林地區共十九處

◎2001年桃芝颱風/12戶.花蓮縣萬榮鄉見晴村

【泰國】

◎1995~1998泰北三年扶困計畫/130戶.清萊省回賀、滿嚘拉及清邁省昌隆、密撒拉四處(配套:修路)

【印尼】

◎2002年元月水患/1100戶.雅加達市金卡蓮村(Cengkarang)(配套:學校、義診中心、老人院)

【土耳其】

◎1999年8月大地震/300戶.歌覺市(Golcuk)一處

【薩爾瓦多】

◎2001年元月強震/1175戶.薩卡歌友市(Sacacoyo)、鄉米可市(Chanmico)兩處(配套:活動中心、足球場、診所、學校)

【印度】

◎2001年元月強震/227戶.安加爾地區可達達村(Kotda)(配套:生計計畫職訓中心)

【南非】

◎2000年2月水患/69戶.約翰尼斯堡亞歷山大(Alexsandra)原住民區(配套:遊樂場、福利社、電話亭、公廁衛浴、活動中心)

▲琉璃世界

與蝸牛散步的悟

◎徐美蘭

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本質,往往孕育在苦難之中。

滾滾紅塵中,凡事總無法盡如人意。而人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在每一個當下及時「自覺」。

往往曾經困擾考驗過我們的人與事,事後回味起來,卻都是成就我們獲得成長體驗中最豐碩的「資糧」。

看過一則寓言--

上帝派了一項任務給一個人,就是每天帶蝸牛去散步。

這個人充滿不解又滿心不悅,總是在散步的路上頻頻催促並抱怨蝸牛走得「慢」。蝸牛汗流浹背地盡全力配合,並滿懷委屈地訴說這已經是牠這輩子走得最「快」的時候了。

有一天,這個人失去了耐心,索性不理蝸牛逕自快走;走一段距離後累了,隨意坐在玫瑰花叢中的一處石階上。

晴空萬里下,清風徐來,他聞到了花香、聽到了蟲鳴鳥語,心情頓時無比舒暢。「為何以前從未有如此美好的感受?」內心的問號,讓他陷入沉思。

當他遠遠看著蝸牛正氣喘如牛地匆忙趕路,突然領悟到:啊!原來不是我帶蝸牛散步,而是蝸牛帶我散步……

人生路上,我們是否有

過似曾相識的感受?抱著「不情願」的心態,快步匆匆經過;根本忘了要放慢腳步、放鬆心情、放寬角度,好好瀏覽沿路的風光。

且讓我們暫停匆忙、厭煩的腳程,靜心自問:自己究竟是那個自私的人?還是那隻無辜的蝸牛?

人與蝸牛針對快慢的觀點、立場、角度認知,各有不同。一如現代人壓力大,不論身處職場或家庭中,在朋友、夫妻、親子等人際關係上,往往一句「自以為是」的溫柔咒語:「我這樣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殊不知,自己的「想要」未必是別人的「需要」。

愛能創造能量與奇蹟,然而在方寸之間,若拿捏不好,也會自傷傷人。



人生路上,我們常懵懂無知或根本忘記此行的目標。歲月積累下,才恍然悟出:原來一路上的林林總總、直撲而來的人事磨鍊,所牽動的歡笑悲泣,竟是生命藍圖中有待拼湊的每一片拼圖--拼圖無所謂好壞與美醜,但若缺少其中一片,整個人生意境就無法真實顯現。

現實生活中,總有不請自來令人厭煩困擾的「絆」,或知心相契溫暖心懷的「伴」,陪著我們一起「散步」,藉以磨鍊「腳勁」與「心法」。

既然無可避免,何妨淡然寬心地坦然接受;一旦事過境遷,或許呈現的是意想不到的柳暗花明、雲淡風清呢。

「錯過的人事物,總是最美。」這話說得浪漫。然而,走到四十不惑的人生驛站,倒以為:散步於漫漫人生中,能不錯過各種泥濘路、石子路、康莊大道,真心體驗並且從衝擊逆轉的挫折困擾中,省思、自我探索的過程,才是真正永恆的美。



有天,和小女兒散步去購物,一手牽著她,一手拎著沉甸甸的甘蔗和檸檬,面對熙來攘往的人潮,心中頓時生起一股煩躁感。

「路過,走過,千萬不要錯過……」路邊小販這句昂揚的叫賣聲,瞬間如閃電般「撞」進我的心田。行進間的我,瞄眼看了攤上擺著各式各樣陶瓷餐具,或精美雅致,或簡單質樸;心眼隨之「起舞」了一番。

陶土經火煉,方能製造出細緻的瓷器;甜美的甘蔗汁,來自強力碾壓甘蔗;檸檬若不經扭轉壓榨,如何能品味到它的芳香?

同樣的,當一個人內心承受著諸多的磨折與試煉,一旦超脫後,其散發出的亮麗與韻味,將如星光般熠熠生輝,似盛放花朵般燦爛美好。

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本質,本就孕育在苦難之中。

面對眼前景物,看在眼裏,想在心裏;反射浮現的種種心領神會,令人嘴角不禁泛起一抹心開意解的濃濃笑意……

▲娑婆法音

胡爺爺唱起「蘇三起解」

◎李委煌

春花、秋月,各有時節的曼妙,
人生老、少,也同樣各有姿采。
九十二歲獨居的胡爺爺有著「幸福時刻」,
瞧他此刻手打拍子、「一板三眼」
使勁唱起了「蘇三起解」……

胡爺爺居住的國宅,位在台北市大安區繁華的街道旁,車水馬龍的喧囂,偶爾穿梭著他踽踽獨行的身影。

半年前,胡爺爺還有著七十八歲的胡奶奶相伴,兩人鶼鰈情深。胡奶奶患有糖尿病,長年來行動不便,起居全賴胡爺爺照顧。曾有人勸胡爺爺將奶奶送往安養院,但爺爺情深義重,總堅持要親自照顧老伴。一個九十二歲的老人,如何看護常需臥床的老伴?

其實胡爺爺育有六名子女,只是幾乎全住在美國,平日甚少聯絡;兩老就這麼相依為命。

大安區住有六百多位像胡爺爺這樣的獨居老人,是全台北市獨居老人最多的一區。民國八十八年,北區慈濟志工與台北市社會局合作,認養全市三百零二個里、約一千零八名獨居老人的關懷工作;慈濟志工吳心心、吳秋麗、王玉花三人因而結識了胡爺

爺伉儷,四年多來持續關懷兩位老人家,定時探訪、問安。

陪伴老人最多的,往往是「回憶」

在崇尚年輕的現代社會,當風霜在人的皮膚上刻畫出層層皺摺時,那曾有過的風光,似乎也隨之淹沒於年邁與滄桑,被人遺忘在角落裏。

陪伴獨居老人最多的,通常是「回憶」,話匣子打開,每每像壞了軌的唱片,一再重複。偶一為之的關心人人皆有,長時間的陪伴才是真功夫。慈濟志工持續慰訪胡爺爺就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心來相待。

對志工來說,傾聽之術可易可難,陪伴重在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同理,以及恆持的耐心。再者,許多獨居老人擔心受不肖分子覬覦,難免防衛心重;有的老人健忘,即使經常前來關懷的志工也不一定認得出來……

吳心心記得剛接觸胡奶奶時,她也曾對志工的動機起疑心,甚至叫她們別再來了。但吳心心從未氣餒,每回總愛蹲在奶奶身旁和她說說話,並攙扶她上廁所。直到奶奶發現吳心心祖籍同是江蘇,鄉親之情才頓然湧現……

看到胡爺爺常打果菜汁給老伴喝,吳心心也不忘問問兩老愛吃什麼,以便下回來訪時帶來。

去年六月,胡奶奶突然病危,接獲醫院通知的胡爺爺可嚇壞了,顧不得尚是清晨,就撥了電話給吳心心。

「奶奶病危了,我都找不到人,妳可以趕來醫院陪我嗎?」胡爺爺哽咽著說。儘管當時SRAS疫情警報尚未解除,吳心心毫不猶豫地即刻趕往醫院與爺爺會合。

進入加護病房,只見佝僂著背的胡爺爺對她泣訴:「奶奶走了……」吳心心見胡奶奶雙眼未閉,便拉起爺爺的手闔上奶奶的眼。從助念、選甕、圓七、告別式、火化到進塔,胡奶奶的身後事,全賴志工們陪著老人家逐項完成。

曾經的風光,記憶中永不褪色

驟失老伴的苦,讓胡爺爺慌得不知所措。他感恩不住地說,當吳心心在電話中允諾「我來」時,他就像是遇見了慈悲的菩薩。

胡爺爺的三餐原本就是自己打點,奶奶往生後,一個人更是隨意吃;他常到便利商店買個麵包,或到自助餐店挑幾樣飯菜,就解決了一餐。

許多喪偶、無子女或遭棄養的獨居老人就是如此。由於乏人看顧、關心,一旦身體有了病痛、生活難以自理時,營養不良的問題往往隨之而來;因此志工定期關懷益顯重要。

胡爺爺居所客廳牆上,掛有復興、宣威、楷模等六個勳章,從民國二十年進入中央航空學校受訓起,胡爺爺的軍旅生涯就跟著中華民國空軍建軍史一起成長,直到民國五十九年退伍。

胡爺爺翻出幾張珍藏的委任令,是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間,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

正所親頒。雖是寥寥幾張紙卻記載了曾經的官職與功勳,是胡爺爺此生最珍貴的回憶。對他來說,少了這幾張委任令,彷彿就「失了身分」,成了他人眼中什麼都不是的獨居糟老頭兒。

印著「中央航空學校機械訓練班一期」的名片,胡爺爺還好好地保留在身邊,他強調,退伍時他是一等一級機械士,領的可是中校等級的薪俸呢。

子女遠在他方,有思念而無怨嘆

近四十年的服役點滴,胡爺爺不僅記憶得鉅細靡遺,子女們的成長與成就史,他也是如數家珍。只是,獨居老人愈是體貼不在身邊的子女,往往也教人愈心疼。

胡奶奶往生時,志工詢問是否要代為去電美國子女,胡爺爺趕緊說:「美國現在是晚上,就不要打擾他們了……」

其實志工明白,縱使打了電話,恐怕也很難幫胡爺爺說上什麼。據聞,胡爺爺過去對子女的

管教專制而權威,而胡奶奶又是他的續弦,因此子女們對兩老的情感疏離。

胡爺爺說,老伴往生後,兒子有意將他接到美國同住,但告別式那天,兒子又來電表示因故無法成行。

「孩子忙,沒辦法啦!」胡爺爺吐口氣說,自己為國家打拚了近四十年,幾度出生入死,如今領有退休俸又有慈濟志工的關心,他其實也不想去美國了。

胡爺爺總不忘幫著兒女講話,可又說:「慈濟志工,真是比親人還親!」

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胡爺爺、胡奶奶過去與子女的互動,旁人實難置喙與評斷;但志工長期關懷境遇各殊的獨居老人時,不免會生起對世情難解的嗟嘆……

胡爺爺走進房,取出一瓶未使用完的香水要送給吳心心--那是三十四年前他送給胡奶奶的禮物,昂貴的法國香水,芬芳濃郁依舊。「你留著想奶奶啦!」吳心心婉拒說:「那有胡奶奶的味道……」胡爺爺低頭輕聲回應:「她已不在了……」

志工起鬨要胡爺爺唱平劇,只見他眼神望著遠方,像是將記憶拉回過去,隨即認真唱起了「蘇三起解」,兩手並在腿上打起拍子。右打一下、左敲三下,胡爺爺說是「一板三眼」;一旁志工們也跟著拍和起來,直到爺爺拉長了尾音,再吊著嗓轉旋了幾回,才在眾人掌聲中結束。

關懷老人家,當用心學習的課題

胡奶奶往生後,胡爺爺顯得更孤單,沒人拌嘴,時間突然變多了。「我不敢想奶奶,要多想想志工,大家都對我好……」爺爺讀《大悲咒》、《普門品》、《彌陀經》、《金剛經》、《地藏經》等,努力找事做才不致胡思亂想。

擔心胡爺爺一人生活,吳心心代他向市府社會局申請安裝「獨居老人生命連線緊急救護通報系統裝置」。如今胡爺爺家裏有個外出、回家、報到、解除等按鍵功能的連線電話,而他手上也有個可供衛星定位追蹤的腕錶,以避免發生意外而沒人知情。

「他們就像是我的父母……」與胡爺爺最親的志工,當屬吳心心了,吳心心視胡爺爺如同己父;而在胡爺爺心中,也早將她視為自己的女兒。

吳心心表示,自己的成長經驗中,其實是缺乏父愛的。九歲那年,父親沉迷豪賭,母親總是

一小布袋一小布袋地存錢還債、一棟房子一棟房子地變賣;幾年後,父母就在經年累月的爭執中離婚了。

離婚後的母親曾打算改嫁,卻因五位子女不能接受而作罷。然待吳心心亦為人母時,再回頭望著母親一人孤獨的身影,想法卻改變了,她開始鼓勵母親多交些朋友……

親子關係是個奇妙的緣,常在愛怨間矛盾糾纏,或縈繞一生而不得解,或驀然回首而心生體諒。在志工服務經驗裏,吳心心耳聞了許多夫妻、親子間的「惡緣」,她不禁感嘆:「把握親緣間的愛都來不及了,何苦這樣相互傷害?」

因此,她是以感受母親晚年的孤單之情,來關懷獨居老人的。

關懷老人家,也是需要學習。吳秋麗在陪伴胡爺爺的經驗裏,常會有「我關懷得夠嗎?」的心情壓力;當老人正熱切地聊著往事,她如何好意思表明要離開……她常覺得能給老人的少,但老人對她們的期望卻很大,光一聲「要常來看我喲」,就足以讓她心感愧疚。

終究她體會到,如何讓老人皆有所養,能享受子女陪伴才更重要,慈濟志工的關懷,畢竟無法取代親情。



據內政部調查,台灣老人一半以上都患有慢性疾病;其中獨居與鰥寡的老人,憂鬱症甚或自殺傾向較一般老人更為明顯,是特別需要關注的一群。


長年來,總有人建議慈濟建安養院。然而,證嚴上人認為:「家」才是最好的安老院,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值得宣導,不該受西方觀念影響,認為年老了就理當去養老院;其實中國人的傳統孝道文化,才更應推廣。

此外,根據統計,台灣約二十萬名獨居老人中,大部分生活起居是毋需他人照顧的;上人因而主張善用「老人資源」,提供大家對於老人問題另一種思考角度。


上人舉例,若能鼓勵獨居老人參與社區工作,除可豐富他們的生活內涵,也會讓他們找到生命的新意義;因此邀請獨居老人投入環保工作,或者帶動老人一同去關懷老人……都是可以嘗試為之的。儘管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多年來,志工們一直努力這麼去做。

對志工而言,「獨居老人」這四個字並不一定代表悲情可憐的人;以胡爺爺來說,能夠活到九十二歲,而且身體健康、可自理生活、經濟無虞,而且還有機緣與志工相遇……毋寧說,胡爺爺是個有福氣的獨居老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