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美妙人生

◎證嚴上人

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

美在何方?美在愛心真而純--
視眾生如己子,無分別心付出,
不受名利、愛恨牽扯,
發自內心疼惜呵護。

美在何方?美在善行精而誠--
透澈無染、虔誠付出,沒有目的、不求回報,
發好願、說好話、做好事,
衷心給予眾生幸福與快樂。

有真純的愛心、有精誠的善行,
就能「妙用」人生,
宛如慈暉照耀大地,
成就欣欣向榮的美妙人生!

▲社論

共創立體琉璃同心圓

本月慈濟歡度創立滿三十八周年,團體的年齡又增長了一歲,隊伍人數的腳步也連綿到天涯海角,難以估計究竟有多長。

本來,每年三百六十五天,分分秒秒都重疊著無數慈濟人的行動,這龐大的善業力量生生不息,個體融入群體的交感共鳴,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慶祝活動,就足以讓日日成為歡喜日。

然而,慈濟是個以事顯理的現代佛教道場,在忙忙碌碌、變化多端的事相中,如何藉事修身鍊心?如何在亂世中開闢更多化戾氣致祥和的菩薩道,讓善業力量更為增長?此刻就頗值得大家多所警惕反省,以策來茲。

證嚴上人在今年周年慶前後,特別為全台慈濟委員、慈誠幹部舉行兩場「精進佛三」研習,諄諄勉勵、再次強調,這些分布在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組織架構中的志工菩薩,由地方到區域的分組環環相扣,人人皆是基礎的協力組成員,皆需不斷身體力行精進。

上人以「立體琉璃同心圓」比喻,說明共事的用心應是至真至純、無私我利益之計較,如此呈現的「大我」才能清澄如琉璃,展現人、事、理皆圓的美好境界。

這美好的境界雖非一蹴可幾,但是從慈濟走過的歷史中,我們充滿樂觀的信心。

因為,從四面八方而來的志工所以能共同成就慈濟志業,不是因為擁有共同的抽象理念,而是因共同投身助人的場域,在泯除人我界限的膚慰行動中,創造比文字或語言更深刻的身體記憶,也據以共同編織出人間淨土願景。

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若無身體力行,則無異於空談;慈濟以濟貧救難為法門,提供個人在實際的關懷中,親身體驗肉身是何等脆弱,有情眾生又是如何皆同體、相互牽繫。

每一次的體驗,皆讓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更深--體認到我們不是外界人事的旁觀者,而是這一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因而願意盡己所有所能付出。

許多慈濟志工不善言辭,但他們投身服務工作的身影,乃至於身後捐出大體供醫學研究、善盡最大利用,可說是慈濟經驗所以感人、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

這些真空妙有的身體經驗,是造出立體琉璃同心圓的根本憑藉。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珍惜天使

四四九期《慈濟》月刊報導菲律賓畸形兒傑博來台治療的故事。傑博的模樣教人看了震憾又不捨,他的母親瑪莉亞說:「神送給我的,一定是我所能承擔的。」這句話令人感動萬分。

即使家庭窮困,瑪莉亞從未想過要放棄這個早產、有水腦症又顏面嚴重缺損的孩子。她的勇氣和執著,在不斷發生家庭悲劇的台灣社會,閃耀著動人的光輝。

從媒體上時有耳聞:面對困境灰心絕望,父母攜子自殺;因雙親經濟、婚姻或孩子先天缺陷等因素,小小生命被棄養……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佛菩薩護送來的天使,不論他的狀況是否合乎父母的心意,今生今世能夠成為親子,肯定是有極深的緣分。

孩子是菩薩送給父母的天使,請愛護他!

台南 林秀芬

靜思書軒裏的溫暖人情

我是一位老戲迷,常去台北「新舞台」看戲。

入口右側的「靜思書軒」,布置淡雅,飄送茶香與書香,我常在看戲前來坐坐。那裏的新書可隨手翻閱,不買也沒關係,看完後放回原處即可。每週末舉辦心靈講座,請些專家名人演講,或慈濟人分享國際賑災經驗。在這道德淪落的社會裏,聽聽清流,會感覺到希望。

最令人稱許的是那裏的服務,每位工作人員都是笑臉迎人或合十問好,他們大多數都是志工。店長青兒是位二十來歲的女孩,每次都稱呼我「爺爺」,使我窩心不已。

去年十一月初,到靜思書軒準備聽《經典》雜誌的演講,我先買了上下兩冊《西域記風塵》。將口袋裏的錢全掏出付賬後,我心一驚!等下聽講要茶資、回新竹也要路費……摸了一下褲腰間的小口袋還有一些銅板,應該是夠了。

這時,在旁的青兒笑嘻嘻地從口袋掏出兩百元給我說:「爺爺,這借給您支付回去的路費,茶錢今天我請客。」

我一楞,沒想到這丫頭這麼機靈看出我的窘態,又善解人意地做出不讓人難堪的處置。我與她非親非故,只是一個過客,她竟這樣伸出友誼之手,令我發自肺腑感激。她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我當成自己的爺爺看待,是父母

的人格教育或證嚴上人的精神感召呢?

不久之後,我又去新舞台聽相聲,那天有些寒意,演出前我和青兒打了個招呼便上樓看表演。散場後我從電扶梯下來,她見到我即上前遞給我一杯水:「爺爺,今天變冷了,您還要回新竹,帶杯熱茶在路上喝。」若不是當時人多,我應是淚灑胸前了。

半年多來,受到青兒的愛顧,一直無任何宗教信仰的我,在耄耋之年加入慈濟;如果沒有其他事情,每週末我一定由新竹趕至台北靜思書軒聽心靈講座,除了品嘗書香、茶香、心靈香之外,更有位心地善良的好女孩在那裏!

新竹 甘志誠

簡副院長,生日快樂!

大愛電視台「大愛醫生館」節目,是八十多歲母親最喜愛的節目之一;每次看到主持人簡守信副院長出現在螢光幕前與觀眾談天,母親總是笑得好高興。

母親是他的老病患,從花蓮到大林慈院,長期受到照顧,這分醫病關係宛如家人般融洽與信賴。

工作繁忙的簡副院長除了看診、開刀、巡房、開會,還要錄製節目,也參加慈濟海內外義診等志工服務。雖然肩負的擔子很重,可是他的笑容永遠如陽光般溫和燦爛地綻放著。

我記得簡副院長曾說:「醫師和病人之間,絕對不只是專業上的關係而已;醫師的關懷、病人的信任,會長久深植在雙方心中。」感恩簡副院長十多年來嘉惠無數的病人和家屬,在此祝福他六月生日快樂、身體健康!

台北 李鳳玲

謝坤山叔叔給我的啟示

「努力」是什麼?努力就是受到挫折再爬起來,接受一次次的挑戰。謝坤山叔叔十六歲那年意外失去了兩隻手和一隻腳,但他沒有放棄自我,最後還成為有名的口足畫家。

從他主演的大愛劇場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自己設計湯匙,還有他可以自己洗臉、刷牙、上廁所、拖地。他說:「只要看重自己,別人也會看重你。」

我要向他學習的事情很多,尤其是拖地,因為我在家拖地只是拖個大概而已,沒有像他那麼認真。他給我的啟示是:不管身體是殘障或正常,要面對現實、:不要逃避,也不要因為一點挫折看輕自己。

台北 李祖毅

【更正啟事】

第四四八期「主題報導」兩處人名誤植:「重新活出精采」中「何芙蓉」應為「陳芙蓉」,「陳老師退休後的進修課」中「楊文」應為「楊美」。謹向當事人致歉。

▲無盡藏

社區作道場,勇健邁入第三十九年

◎證嚴上人

世間濁浪滔滔,唯有匯聚清流,
才能膚慰、淨化地球。
慈濟邁入第三十九年,志工當以社區作道場,
敦親睦鄰、廣開善門,接引更多「人間菩薩」,
讓清流匯聚成磅礡大海!

五月十二日(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濟三十八週年紀念日,我們以感恩心送走過去的三十八年,用虔誠的心迎接第三十九年的來臨--

過去三十八年從無到有的路途雖然坎坷,但至誠感恩慈濟人同心、同志願投入,交織出全球菩薩網,膚慰陪伴著苦難人。

在未來無量的歲月中,慈濟人仍要以虔誠的心「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持續「人間菩薩招生」,啟發人人心中的菩提種子。

慈濟人將社區當道場,
啟發人人心田的菩提種子;
當無數心靈湧現活泉,
即能匯合成淨化人間的清流。

近年全球氣候的變異,顯現山河大地已經生病了;這病,來自於人為的破壞。如何為大地療病?當從人心做起。

現在社會充滿戾氣,迫切需要清流來滋潤、滌淨;若人與人之間能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源源不絕流露出清流,這汩汩清流匯合,就能淨化、膚慰人間,讓地球清新祥和。

期望慈濟人不但淨化己心,也要淨化眾生心;就如《無量義經》中所說「為不請之師」,不需要人家邀請,而能主動出力推動好事或用心配合,以身教引導人人往好的道路走。

社區,就是引導民眾發好願、做好事的最佳道場。《無量義經》十功德品:「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人人皆有佛心,慈濟人用心體會佛法,把這分體會和身邊的鄰里民眾分享,啟發他們同心、同感而投入。

什麼是「菩提心」?即「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也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慈」,即「予樂」,希望人人都能得到快樂。慈濟無論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等志業,都是為了給予眾生快樂;付出的人有一分幸福感,接受的人則得到歡喜。所以,慈濟是大慈的團體。

「悲」是「拔苦」。人苦我痛、人傷我悲,因為不忍眾生苦,聽到有人受苦難,就盡力趕去膚慰陪伴,使其解脫痛苦。不只是對人,也不忍殺食動物,這正是基於生命共同體的不捨,也就是「尊重生命」。

除了慈、悲,還要有隨喜心。推動清流的同時,也要淡化自我心中的煩惱;嫉妒,正是最細微的煩惱。什麼是嫉妒?看到別人被讚美,滿腹無明火就燃燒起來--他做得不見得比我好,為什麼要讚美他?我也有在做,為什麼沒被稱讚?

嫉妒就像繩子纏縛著心,使人無法開朗,甚至造成彼此對立,破壞團體和諧。我們應該要培養「隨喜功德」--樂見別人的成功;聽到別人被讚美,就像自己被讚美一樣歡喜。

不只不嫉妒他人,還要自勉更精進--力行佛陀教法,淨化內心、調整行為,讓人人一看到就信任、肯定、歡喜;進而帶動別人一起付出。不要吝於讚歎--讚歎別人是莊嚴自己,這就是慈濟人文。

人生之苦源於「愛執」,貪戀小愛、私愛。因此,要滅除苦因,必定要有「捨」心。慈濟人捨時間、物資、錢財、體力投入志業,為了什麼呢?為了救度眾生、為了濟貧教富--濟助貧者使之心靈富有,教導富者使之開啟愛心。

不只引導別人「能捨」,更要教育自己「捨去我執」--付出

之後無掛礙,更能縮小自己、包容一切。

人性本善,人人也都是未來佛。但願慈濟人能牽起社區鄰里的手,一同向前行--從凡夫行往菩薩的境界。

透徹道理,從「做人」開始,
在團體中作彼此的明鏡,
相互提醒、自我調整,
人格提升,人事理自然圓融。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慈濟邁入第三十九年,已是透徹道理、不再疑惑的年歲。究竟「道理」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就是「做好一個人」,人格圓滿最重要,人圓、事圓,理就圓了。

慈濟布里斯本聯絡處負責人黃耀南和妻子蔡照滿日前回精舍分享心得。原來他們是花蓮人,住在慈院不遠處,當年他們從工地圍牆上的縫隙窺探,得知慈濟正在蓋醫院,從此定期捐款贊助。

蔡照滿發現,慈濟委員為了要收十元、二十元的善款得跑很多趟,她便熱心幫忙代收附近鄰居的;而且她想建設醫院一定需要很多人力物力,便主動招募會員。之後,他們一家人移民南非、澳洲,仍持續投入慈濟。

有一天,蔡照滿聽到「渡」錄音帶裏的一句話:「師父說,心地再好,若是嘴巴不好,也不算是好人。」她嚇了一跳,「我脾氣壞、說話又大聲,原來不是好人。」於是趕緊請先生幫忙:「我若是生氣、說話大聲沒有節制時,你就叫我一聲『師姊』,我就把聲音收回來。」

就這樣,每當先生提醒她:「師姊!」她隨即降低音量、調和聲色。現在她是先生與孩子眼中的賢淑妻子、溫柔媽媽,全家也一起投入慈濟。

簡單的道理,聽了受用、精進,這就是「妙法」。慈濟浩蕩長的隊伍裏,每一個人都是一部活經典、人生大學的老師,都可以作為學習、砥礪的對象。所以,志工之間要像照鏡子一樣,彼此對看、自我調整--隨時照看這樣的形態美嗎?行為正確嗎?有沒有時時擦上「慈濟面霜」?稍不注意,凡夫的形像是不是就從鏡中現出原形了呢?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別人展現好的威儀,當勉勵自己見賢思齊;如果看見不好的形象,正足以「見不賢而內自省」,惕厲自己避免犯下相同的錯誤。

一隻缺角的杯子,若不去看缺的部分,它還是圓的。所以當看到他人的缺點,要用寬大的心量和無私的愛去包容;而且不輕視、不放棄他,相信終有一天會回歸清淨本性。如此能讓人事圓融,也可以自我警惕。

相對的,自己的缺點如果被

人提醒,卻起瞋怒、驕慢心,又不肯捐棄我執、虛心學習,這個「缺角」就會愈缺愈大。如此一來,不僅是個人不美,也將影響到團體的形態。

「慈濟」是修行的道場,慈濟人要自我期許作「人間菩薩」,在菩薩道上為眾生付出;所以要時時自我鞭策、從人事中成長智慧。將個人人格調整好,所做之事、相應之理自然圓滿,此即--人圓、事圓、理圓。

有形的建設之外,
還要將無形的教育落實在社區,
引導家家戶戶惜福愛物,
化小用為大用、
化短時為千萬年……

信仰佛教,不是到寺廟裏求神拜佛,而是將佛陀的教育,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待人處事上。

三十九年來,慈濟慈善工作致力紓解眾生種種苦難--無論是有形的天災人禍,或是無形的心靈災難;不分宗教、種族、國界,伸出雙手去擁抱苦難人;這分力量,出自於大愛與勇猛之心。面對世間生、老、病、死種種苦痛,慈濟人在付出的同時,也要用心思考:如何進一步落實佛陀的教育,為更多眾生拔苦予樂?

環保志工呵護大地、愛護地球的身影常令我感動;但是,看到大家回收愈多、愈辛苦,我就很不忍心。因為許多明明還是可用之物,卻被當成垃圾淘汰了,實在可惜!物質也有「物命」,東西還能用卻丟棄,就是讓它提早夭折。

疼惜大地,除了提倡資源回收,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還要落實社區,引導家家戶戶「惜福愛物」的觀念--消費少一點、物品用久一點、淘汰慢一點,省下來的錢點滴累積,就能幫助天下陷於飢貧苦難的眾生。

從「延長物命」的使用習慣,提升到時時刻刻「做好事」的心念--這就是化小愛為大愛、化小用為大用、化短時為千萬年。



愛人多少、關心人多少,相對的,自己也就能被愛多少、被關心多少。社區是道場,就近的地方就有很多人需要我們疼惜愛護;要敦親睦鄰,廣開善門,接引「人間菩薩」。

台灣是慈濟的發祥地,和其他國家相較,土地不大,慈濟志工的人數卻是最多的。期待諸位在這人間菩薩訓練場裏能合心、和氣、互愛、協力,致力彙集清流、淨化人心;若能如此,相信終有一天,人間淨土將在此實現。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五月九日至十二日講於花蓮)

▲主題報導

讓隨處皆有鄉土香--關懷台灣外籍新娘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因為嚮往「幸福」,她們遠離故鄉,
帶著憧憬與希望隻身來到台灣,
在此迎接的,卻是未知的文化、家庭與未來。

有人如願,在婚姻裏尋得了企望中的倚靠--
新婚的秀梅幸有婆婆與先生相扶,走過血癌陰影;
來自貧鄉的金姍珍惜先生的好,有餘力也當志工。

有人遭遇難關,以「堅韌」勇於扛起「責任」--
先生過世後,台灣對蝦女的意義,就是撫育一對兒女成人;
採茶女紅簪,一年前才從九二一地震帳棚遷出,渴望家的感覺;
二十年的家庭暴力,如萍沒有閃躲,刻苦照顧家庭。

她們的故事,
在台灣目前逾三十萬位大陸與外籍新娘中,不過是滄海一粟;
她們婚姻移民的因緣不盡相同,但共同的是--
將毅力與勤奮從原鄉跨海帶來,努力在新故鄉扎根,
孕育了「新台灣之子」;
她們對婚姻的承諾、對孩子的奉獻,
就像一株株樸實無華的蒲公英,
在飄落的土地上勇敢扎根,努力展現向上的生命力;
若能俯身貼近,就能嗅出那貼近泥土的草根芬芳……

▲主題報導

家的燈火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韌命的台灣媳婦.之一】

以前出門採茶,歸途中想到陋屋,腳步就沉重。現
在,遠遠看見新家裏的燈火,覺得好溫暖……

--紅簪(南投竹山,來自越南胡志明市)

從越南遠嫁南投竹山的紅簪說,她從沒想過自己有天會成為「台灣媳婦」。

紅簪的家鄉在胡志明市,父親是建築商,家境不錯。高中畢業後,她在越南鞋廠裏有份穩定的領班工作,同事中有位認真的台灣人,經由他居中介紹,紅簪嫁給了他的弟弟;五年前離鄉來到台灣的她,芳齡才二十。

自胡志明市搭機抵達桃園中正機場,車子從高速公路駛進顛簸山區小路;窗外櫛比鱗次的樓房,逐漸為山中古厝取代。她一路上只覺頭昏暈車、頻頻嘔吐,根本無力欣賞這個新故鄉。

婚後,紅簪與先生、前妻留下的兩個女兒定居於台灣中部山區。家門前一大片茶園,景致清幽;先生每週有三、四天在台中開計程車,其餘時間留在家中看顧小孩,換紅簪上山採茶賺錢,生活還算過得去。

來到台灣半年,紅簪就遭遇了九二一大地震。當時懷孕四個月的她,未曾經歷過地震,「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只驚見電燈、吊物全掉了下來……

那夜,在台中開車的先生掛念家中妻小,摸黑趕了回來;路上遇到斷橋,改借機車繼續前行,再遇路斷,只好徒步走回家。

地震後,他們的房子垮了,沒有能力重建,只好沿著建物殘墟搭起塑膠棚作為「家」。紅簪產後坐月子,就在棚內度過--一家五口睡在兩張床上,帳棚下充作廚房與客廳,一個布簾隔開就是衛浴設備,想上廁所時,還得騎車到附近學校解決……

帳棚生活破陋克難,他們竟這樣過了三、四年。紅簪說,越南的家人曾打電話說想來看她,但她怕家人看了會傷心,「我告訴家人,我在台灣生活得很好,請他們不必來。」

勤奮工作,養家也養病

經人提報,二00三年元月,慈濟志工認識了紅簪這一家人。

紅簪的先生曾買回一批二手組合屋建材,但因無餘力雇工搭建,那批建材便一直擱置在院前。竹山區慈濟志工趕在農曆春節前夕,五天內動員近百人,幫這家人搭起三房、一廳、一衛的二十坪組合屋。

入厝當天,志工在大門兩側貼上春聯,並準備了全新床組、衣物、瓦斯爐等,當然祝福紅包也少不了。

這個再度擁有的「家」,讓紅簪好珍惜。「這是我來到台灣後,第一次有家的感覺。每當遠遠看見家裏的燈火,就覺得很溫暖……」紅簪說,以前出門採茶,歸途中想到陋屋就腳步沉重;現在房子不會漏水也寬敞多,孩子有自己的房間,還有客廳可以招呼朋友。

四月正是春茶時節,有時紅簪清晨四點半即搭車上山,兩個多小時後才行抵高山茶園;她戴起斗笠、全身裹得密不透風,雙手姆指黏貼上小刀片,開始一整天重複的採、收動作。

採茶工作論斤計酬,所以中午休息時,紅簪隨意扒兩三口飯就搶著上工;一天下來,工資數百元到近千元,回到家往往已是華燈初上。

紅簪長期上山採茶,風吹、日曬、雨淋甚至寒凍都是平常,腰痠背痛、偏頭痛也隨之而來;但由於還沒拿到健保卡,她無奈地說,採茶所賺的錢,多半也花費在醫藥費用上。

少睡多做,不曾抱怨

紅簪感恩慈濟的照顧,卻自覺沒有能力回饋,但她會撿拾茶園內被棄置的寶特瓶,交給志工回收作為慈濟基金。這分心意教志工頗為感動。

紅簪是村裏第一位外籍新娘,幾年來臨近村落也陸續出現

許多越南同鄉;她們偶爾串門子、聊聊天,成為彼此生活中少有的消遣。

家住南投鹿谷鄉的慈濟志工林美君,回想起初見紅簪的帳棚生活,覺得很心疼;她對紅簪說:「我們都像是妳的姊姊、妳的母親呀!有什麼心情,儘管找我們傾訴!」

林美君的家裏種茶也賣茶,每到茶葉收成期,家中請來的採茶婦中,就有四分之一是大陸配偶或外籍新娘,「她們邊採茶邊聊天,用家鄉話抒發心情。」林美君觀察說。

從大陸貴州嫁來竹山的石敏,也是慈濟關懷的對象之一。她要照顧接連中風的大伯與先生、輕微殘障的姪兒以及自己的一個孩子。為了扛起家計,她在草屯的茶葉工廠當包裝工,連接下午、晚班,一個人當兩個人用。

遠在家鄉的雙親了解她的狀況,鼓勵她要有所承擔,遵循中國人「三從四德」的觀念。林美君說,鮮少聽石敏抱怨自己的遭遇,倒是聽她嚷著要「少睡多做」。

來自印尼的妙林,先生車禍受傷後無法謀生,靠她採茶養活一家老小;同樣也是印尼籍的黃花,在先生意外往生後,與獨子相依為命。林美君猶記得初見黃花也是在九二一地震後,母子倆住在鐵皮屋裏,屋外爬滿藤蔓,當時,黃花正在暗室內挑撿著茶枝……

紅簪、石敏、妙林、黃花,都是慈濟每月經濟補助或關懷的個案;志工每月前往探訪,為她們加油打氣。

林美君說,這些人和她的年齡相仿,從她們身上,她看到了女性堅韌的生命毅力;「同樣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我要多跟她們學習。」

▲主題報導

台北是什麼樣子?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韌命的台灣媳婦.之二】

賺錢養家,是最重要的。肯低頭就有錢賺,賺兩塊是
兩塊;若有人嫌薪水少的工作,我做!

--蝦女(台北南港,來自大陸廣東)

對於「蝦女」這個名字,她自己也感到不解。

家貧之故,小學只讀四年,許多漢字她也不太懂,只知道家裏既不賣蝦,更沒近海;村裏的人一般務農,別說吃蝦了,連個像樣的菜都少,白飯配酸蘿蔔「吃飽就好」。

蝦女的老家距廣州市約四十分鐘車程,但她從來也不曾搭車去逛逛。她說,一趟路來回要人民幣十元,在家鄉得插秧一整天才攢得到,「這錢,上那兒去掙?」

記憶中的家鄉,每個人都是不斷地幹活;收成好壞與否,除看老天爺臉色外,也看人勤不勤勞。說著說著,蝦女又想起家鄉的老母,心疼她一生削瘦的身影。

農村資訊封閉,遠嫁台灣前,她對此地全沒概念,耳聞這塊寶島,只有好奇。

十二年前,和返鄉探親的先生相識、結婚;那年,先生六十歲,她二十七歲。如今,她已近不惑之年,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

當時要嫁來台灣,親友多半不贊同。蝦女說,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真是「太勇敢了」!畢竟隻身來到異鄉,語言、習慣、文化、飲食都得適應,而且,生活並沒有比較好過;更苦的是,「有苦也不敢跟娘家說,免得他們擔心。」

為了孩子與生計,激發無窮潛力

去年三月,先生因肝癌往生。蝦女沒時間哀傷自憐,立即

母兼父職,一肩扛起家計。經人介紹,她輪流為幾個家庭清掃,儘可能將白天都排滿工作。

「賺錢養家,才是最重要的。」蝦女說,孩子、家庭是她的責任。

每天清晨五點,夜色仍未散去,蝦女已經推著她那輛努力存錢買來的三輪車,在社區裏繞呀繞地,撿些可回收的雜物;待累積幾日後,再載去變賣。

那麼大的一輛三輪車,原來她也不會騎的,但為了孩子與生計,人就像有了無窮的潛力。拾荒換來的收入雖然微薄,但蝦女說:「賺兩塊算兩塊嘛!肯低頭就有錢賺。」

結束一天的打掃,多已逾晚間七點。蝦女騎車接回兩個孩子,返家後趕緊準備晚飯,隨後做家事、陪孩子作功課……一天的工作結束,往往已近十點。洗完澡,她累得只想倒頭睡覺。蝦女說,累些也好,這樣比較不會胡思亂想。

住在台北都會區已有七年,但她那裏也沒去過;每天清晨出門、入夜返家,大地都是一片黑。她無心看電視、讀報紙或聽廣播,對台灣是一無所知。

這樣的生活,若沒有過人的意志與責任,如何能「日久他鄉當故鄉」?


來自廣東鄉下的她說,都市

人較現實,有時跟鄰人打招呼,會感到對方有種「愛理不理」的態度。「幾次下來,我也不想跟他們打招呼了!」蝦女語氣像個孩子,鬧脾氣了。因為她感覺自己「大陸新娘」的身分,似乎會讓鄰人看不起。於是不自覺間,生活、心態也愈形封閉。

能彎腰認命,就能撐起一片天

儘管蝦女已抓緊每個可能的賺錢機會,但清掃一戶約需四小時,一天頂多只能清掃兩戶,一個月累積下來收入有限,要租屋又要養育兩個就學的孩子,日子依然拮据。

經鄰人提報,慈濟志工在二00三年六月認識了蝦女,評估後自七月起每月提供她生活補助金,期能紓解一家三口的生活壓力。

四個月後,經人介紹的打掃工作較穩定,蝦女主動向志工要求「停濟」。蝦女說,在家鄉裏,長輩常教他們不要「貪」,她也不習慣「拿人家的東西」;雖身處困境,但彎腰認命也能撐起一片天。

蝦女的雙手因長期操勞而龜裂,左手指上還纏著繃帶。早年在家鄉的貧困生活,無形間鍛鍊了她的生命力與承擔。她說:「若有人嫌薪水少的工作,我做!」流露出勇於面對現實的豪氣。曾關懷蝦女好一陣子的南港區慈濟志工陳月卿說:「蝦女很勤奮,真的很了不起!」

▲主題報導

只要孩子愛我

◎撰文/葉文鶯 攝影/林炎煌

【韌命的台灣媳婦.之三】

我嫁人,像一隻憨牛鼻子被鑽洞硬拉著一條繩索,人
家把我牽到那裏,我就到那裏。我只要忍耐,天公疼
憨人,孩子大了,我就好命了!

--如萍(雲林,來自泰國)

「媽,妳甲意什麼?」母親節前夕,如萍(化名)的子女試探地問著。

如萍笑而不答,孩子們則祕而不宣,肯定要給媽媽一個驚喜。這教如萍感到無比的快慰。

二十年前,從一個泰國姑娘嫁作台灣媳婦,眼見就快熬出頭,如萍說,她現在「捨不得」死了!

【再苦也不會離開】
「難道不能把我當成女兒?」
如萍對婆婆有長年無解的疑問。

牽著志工的手走出這個鄉下小宅院,如萍的苦衷在遠離婆婆的視線後,隨著眼淚汨汨流出,轉身與志工相擁。

「若無恁,我早就沒命了!」如萍操著濃重腔調的閩南語,拉起志工林彩芳的手緊貼額頭,說:「因為恁真正疼我!」

公公早逝,眼盲的先生缺乏工作能力,在大家庭中不受重視;或許因為如此,婆婆相對地看不起如萍,時常對她惡言相向,甚至聯合其他兒子打罵如萍。先生愛莫能助。

如萍一家多年來接受政府低收入戶補助,慈濟也於十年前開始每月生活濟助。志工不僅送來金錢幫助,更關心她們的婆媳關係--一方面傾聽如萍的心事、給予支持;一方面關懷婆婆,有適合老人家的衣鞋便送來與她結緣,令之歡喜,繼而從中婉勸善待媳婦。可惜,老人家還是固執。

如萍說,懷頭胎時,她照常下田。清晨四點多,天空下著

雨,她沒吃早飯便背起竹簍到田間挖竹筍,工作中體力不支,昏倒在地……

「婆婆說:妳怎麼不去死一死呢?」如萍至今仍不明白,婆婆為何如此輕賤她?

「難道不能把我當作女兒?」如萍幾近哀求。

「錢買的!」婆婆斬釘截鐵,冷漠到極點。

大女兒三、四歲時,如萍遭受夫家更嚴重的暴力相向,將她的頭部打出血來,不得不暫避一位泰國友人家中療傷。

「那位朋友是我們的媒人,我問她為什麼幫我介紹這款婚姻?」

「伊講:嫁青瞑的,不會賭博啦!」事過境遷,如萍在志工面前笑出眼淚來。

「哎,人家講『天公疼憨人』,我看天公眼屎流。我沒做壞代誌,但是天公不疼我……」

如萍說,長期受虐曾使她意圖尋短,可是為了先生、孩子,縱有滿腹委屈,還是逆來順受。

「嫁都嫁了,離開這裏不知道又會遭遇什麼?」

【把家計扛在身上】
「我有手、有腳,眼睛也看得
見,做什麼都可以;沒有工作,
就賺不到錢!」如萍說。

如萍結婚那天,才知道先生是盲人;先生看不見她、她聽不懂閩南語,夫妻有如一對盲啞人。她對自己的處境感到害怕,但是反悔也來不及。

「睏啦!(天)暗囉!」先生說。

見新娘沒動靜,先生將一個枕頭推向她,如萍嚇得「嗯嗯」兩聲回絕;先生無法意會如萍不想睡枕頭,於是,如萍將枕頭推回先生那一頭……就這樣,在一來一往的摸索中,如萍設法融入自己的角色,也慢慢學會閩南語。

大女兒依稀記得,上了小學後,媽媽規定晚間九點就寢。睡不著覺的她喜歡瞇著眼睛看爸媽坐在床沿,偷聽他們聊著生活和村莊裏發生的瑣事。

「爸爸的眼睛看不見,可是他疼我。小時候,他會讓我坐在娃娃車,推著我到外面散步;小學時,爸爸晚上若要出門替人收驚,我會牽著他去;我不怕暗,只是回家的路上有時會想打瞌睡……」大女兒開心地回憶她的好爸爸。

先生在世時偶爾替人收驚、算命,雖然收入不多也不固定,但每有進帳,就掩不住欣喜。他說,若非經濟真的有困難,絕不想受人濟助。

如萍說,雖然接受救濟,但生活比起泰國老家還好,因為家鄉工資實在太低。不過,照顧先生、孩子都成了她的責任,她不得不努力打零工,給人削荸薺、剝大蒜、修剪成衣加工線屑、到餐廳打工……可惜工作機會青黃不接。

鄉下沒有工廠,到外地打工又放心不下家裏,她每見村人外出工作,心裏有說不出的羡慕!「我有手、有腳,眼睛也看得見,做什麼都可以,可是沒有工作就賺不到錢!」

失業在家時,如萍帶著女兒到田間撿拾地主採收後不要的小蕃薯,「地瓜煮飯,吃起來甜又香!」如萍說,先生給她一百元買菜,夠她買兩天還有找呢!她相信,生活忍耐點,慢慢存就會有錢。

【子女早熟知上進】
三個孩子考慮自己未來的同時,
最想減輕媽媽負擔。

事實上,如萍幾次無法工作,是因早年遭婆婆毒打留下的

腳傷舊疾復發。她待在家中發愁:「孩子們正當發育,三餐飯量增加、開銷變大……」無解的問題徒把自己想得消瘦而蒼老。

所幸,如萍的三個孩子,個個長相清秀、衣著乾淨,學業成績也表現優良,時常得到獎狀,可見她平日多盡心照顧、督促。十年來,志工每逢假日家訪,這些孩子往往都是在家寫功課;暑假期間,即使沒有參加學校輔導課,如萍也管得嚴,不讓孩子玩野了。

孩子們感念父母辛勞,早熟且上進。讓志工林彩芳津津樂道的是,如萍的兒子在小學四年級那年暑假,跟著鄰居四處叫賣西瓜,每天賺取一百元工資,不但幫爸媽賺錢,小小肩膀也有了承擔。他還特地留下幾個「包甜的」,招待志工吃「西瓜大餐」。

大女兒國中時,想利用暑假外出打工,升高中時也想改讀夜校,減輕媽媽的負擔,不過如萍考量外面的環境太複雜、女兒的年紀還太小,教她眼光要放遠,專心念書。

現仍就讀小學的小女兒最早放學、最常與媽媽在家,雖然年幼天真,卻知道媽媽身體不好,會主動幫忙煮飯、叮嚀媽媽吃藥;她的成績也名列前茅,將來的志願是當一名老師。

如萍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她不懂得任何升學訊息,因此直到現在依然感謝志工林彩芳等人為兒子「報路」。

林彩芳說,如萍的兒子在國中二年級時已經考慮到未來的前途,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擁有穩定的工作,他曾向志工表達就讀軍校的意願,只是當時他並沒有信心能考取,也不知道該如何報名。志工鼓勵他用功讀書、端正行為,錄取的機率就會提高;同時替他注意報名日期、為他索取報名簡章。

後來兒子如願考上軍校,入學後的第一次懇親會,如萍和女兒前去,見兒子長高許多且很有禮貌,真為他感到光榮!

兒子每月領了零用金,撥出一些給媽媽家用,連姊姊、妹妹都分到他給的零用錢,親子和樂融融。

【媽媽的言教身教】
「我媽就是傻!人家欺負她,她都不會怎樣;
替人家做事,就是要認真把事情做完……」女兒說。

「家裏雖然窮,我每天煮飯、炒菜給孩子吃,不讓他們餓肚子。孩子一餓肚子,就容易去做壞事。我告訴他們,需要什麼東西一定要跟媽媽講,不能去偷。」說到這,志工也肯定如萍真是賢妻良母,曾有一段時間她白天到鄰鄉工作,早上出門前一定將午、晚餐備好放桌上,很有家庭責任。

兒子念小學時,老師教他「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這句俚語,他回家講給媽媽聽;如萍機會教育孩子,不要以為匏瓜小,偷藏起來別人沒看到,輕易得手之後,缺乏廉恥心就會犯下大錯。

「我寧願替人洗碗賺錢,也勝過做壞事得來的錢。」這就是如萍的身教,重視人格。

如萍說著說著,突然想起什麼似地一陣臉紅,接著笑說:「我只有在懷孕時很想吃木瓜,指著別人家的木瓜,『要』來一個!」如萍學著當年生硬的閩南語。連開口向別人要東西,對她來說也羞得臉紅!

如萍也常告誡孩子們:「不可以和別人吵架。」自家不時上演有理說不清、有苦說不出的衝突場面,如萍真的只希望平安度日;再說,以她的個性也無力招架與人議論。

先生往生時,來自各界的喪葬慰問金在小宅院裏引發了一場利益之爭。孩子們已經明白世事,心生不平。如萍還是忍氣吞聲,請志工協助開導她的孩子。

「我媽就是傻!人家欺負她,她都不會怎樣。有時候我想衝出去替她講話,都被她拉住,所以我自有分寸啦……」

長相秀氣的大女兒個性鮮明,她恨不得幼時見媽媽被欺負時,已經長成現在這般高大,足以挺身保護媽媽。

「我媽真的很傻,」女兒再次舉例說:「她連幫人家打掃,很髒很髒的公共廁所都拚命刷乾淨……」

如萍知道女兒這麼說,是心疼她吃了很多「悶虧」,但她也隨機教育女兒:「替人家做事,就是要認真把事情做完。」

「她很能忍耐,要不是為了我爸和我們,很多人嫁到這種家庭--先生眼睛看不見,孩子又小,早就走了!」女兒真率地說出她對媽媽的尊敬。

【知音勝過好料理】
「你們來看我,勝過我去吃一頓豐盛的料理。」
如萍跟志工說。

近兩個月來,一位朋友出借地方讓如萍在工地附近做小吃生意。前來捧場的多是外籍勞工,大家用家鄉話聊天,如萍的心情開朗許多,人也長胖了。

這天,如萍特地帶著志工來到她的小吃店瞧瞧--一張簡單的大圓桌,兩三個客人就著眼前一大碗白飯,一大盤川燙野菜、辣椒沾醬,在一首首家鄉歌謠和淡淡菸霧中,鄉愁盡釋……

比如萍更早嫁到台灣、年紀更長的同鄉明芳(化名),有空就到如萍店裏看看她。「我們的父母都不在了,大家相互照顧。妳忍耐,以後回去泰國,妳沒飯吃,我給妳吃,沒關係……」

明芳夫家的經濟條件還可以,雖然她也有煩惱,可是更替如萍的處境叫屈,「她真的很可憐,還好你們對她好……」不意明芳哭得如此傷心,如萍替她拭淚。

「師姊每個月來看我,如果連續兩個月找不到我,就一定要把我找到喔!哈哈哈--」如萍握著林彩芳的手,感受到志工對她的重視,很是開心。

「因為慈濟關心我,我也堅強起來。師姊講話慢慢的,也聽我講我的事,感覺很親。」如萍將林彩芳的手緊貼額頭,繼而雙手環抱,說:「你們來,勝過我去吃一頓豐盛的料理。」

如萍告訴志工,這家小店雖然收入不多,但至少有講話的對象,一天的時間很快過去;在家裏心情鬱卒,容易胡思亂想。

【二十年未曾返鄉】
缺乏夫家支持、周遭少有朋友,
這樣的壓力轉成病痛。

嫁到台灣二十年,夫家貧窮,大人、小孩仰賴她照顧,如萍不但沒將她在台灣生活情形向娘家據實以告,這期間,娘家包括母親、哥哥在內,先後有七位親人往生,她都只能忍痛含悲,不曾返鄉探視。

這些苦處,豈是外人容易了解?生活在封閉的環境裏,如萍「外籍新娘」的身分被夫家瞧不起,女兒在成長中也感受到被貼標籤的無奈。

「國中時,幾個臭男生每次騎車從我身邊經過,都叫我:『喂,泰國仔!』上了高中,學校裏還是會遇到以前的同學,或許是我的五官較特別,同學們反倒羡慕我是『混血兒』!」人世間的顛倒,女兒已經處之泰然。

大女兒說,爸爸四年前過世後,媽媽好像得了憂鬱症,好一陣子無緣無故哭泣、摔東西,勸她去看醫師,她不肯,每天靠著安眠藥入睡。後來健康情形一度惡化,在家中昏倒送醫、住院了幾天,才知道媽媽的心、腎功能都出了問題。

或許是如萍的個性容易緊張、操心,長期以來,對她的健康也大有損害。有一回女兒感冒,可能是對針劑過敏,就醫回家後全身抽筋、眼球翻白,經急救後才平穩下來;卻換成驚嚇過度的如萍必須就醫。

大女兒說,媽媽擁有小吃店這一片自由的天地後,生活有了重心,朋友變多,也比以前快樂。這些泰籍朋友們除了與媽媽談得來,家裏需要修籬笆、粉刷牆壁等,他們也都樂意幫忙。

「等我將來工作賺了錢,一定讓媽媽回泰國探親。」大女兒很想代替爸爸彌補媽媽;她還說,如果媽媽認為晚年留在泰國居住比較理想,她也會支持媽媽的決定。

【孩子是我的驕傲】
「我們一直把孩子放在心上,
將來孩子也會把我們放在心上。」
如萍說。

小吃店後門空地正曬著一袋袋辣椒、蒜頭,如萍看了就眉開眼笑。

泰國人飲食喜吃辣,如萍開心的卻是--那是兒子上次回家時幫她曬的,母子倆還做了些泡菜。

「我鼓勵他要用功讀書,他答應說好。」

如萍掩不住對兒子的思念,還告訴志工,兒子從軍校打電話關心她「有沒有吃飯?」「是否記得按時吃藥?」勸她如果覺得店裏的工作太辛苦,就不要做了。光聽這些話,如萍就心滿意足。

「我們一直把孩子放在心上,將來孩子也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如萍簡單而正確的觀念,

深深打動志工。

「我嫁人,親像一隻憨牛鼻子被鑽洞硬拉著一條繩索,人家把我牽到那裏,我就到那裏;但是還有比我的遭遇更不好的人,我只要忍耐,天公疼憨人,孩子大了,我就好命了!」

「我快出頭天囉!我現在捨不得死了!我要看我兒子、女兒結婚,我還要當阿嬤!」走過艱難的二十年,如萍的異國婚姻有如倒吃甘蔗,她興奮地勾勒光明前景,一口氣說了這麼多。

大女兒在一旁呶呶嘴,她看媽媽的婚姻簡直是一場大災難,說她將來才不想結婚咧!如萍聽了笑笑,她說孩子們長大了,想做什麼都不要緊,她不會強迫。



如萍對子女並無所求,母親節這天,她也只希望三個子女都能圍繞身邊。如萍說過:「按怎艱苦不要緊,只要我的孩子『愛』我。」

「愛」與「要」兩字,閩南語發音相同。如萍的意思若是「要」,她視己之卑微令人感到心疼!但願如萍的意思是「愛」--她愈不要求得到別人給予對等的愛,但有來自於三名子女的「愛」,彌補長久以來的失衡與欠缺,她值得!

▲主題報導

有愛就是故鄉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在工作、家庭與慈濟路上,
他們夫唱婦隨,好不幸福;
即便是跨國婚姻,一樣能成就美滿、幸福家庭。
人親土地就香,只要給予愛、接納和支持,
她們就能在腳下這塊土地找到新生力量,
讓異鄉也是故鄉。

【秀梅的「老媽」--把媳婦當成女兒疼】

「那唔?」語畢,秀梅哈哈大笑,臉頰羞紅;「真漏氣!」自覺腔調怪怪,她又大笑起來……

家鄉在四川重慶的秀梅,嫁來台灣四年,雖聽得懂閩南語,說起來卻生澀,但性情開朗的她,絲毫不以為意。

端出拿手的涼拌大頭菜,秀梅邊說邊笑邊吃飯,還一連扒了兩碗;雖然食量不小,但她的身材卻相當纖瘦。

秀梅六年前在香港探親時巧遇名倫,經兩年書信往返後,決定為愛離開重慶、遠嫁來台。

或許是一般人的成見,以為大陸新娘的配偶都是年紀較大的,因此常有人「想當然爾」地問秀梅:「妳跟老公差多少歲呀?」甚至連外婆也曾私下問名倫:「你花了多少錢啊?」令秀梅啼笑皆非。

適應新婚,重病來考驗

婚後第一年,秀梅發現身上時常無故淤青,容易暈眩、臉色發白,經抽血檢驗後,證實罹患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由於來台才一年,還沒有健保資格,幾次化學治療的醫藥費竟逾百萬元;秀梅不願拖累名倫,常吵著要回四川,「要嘛也得死在家鄉!」

三十多歲的名倫,面對太太罹患血癌、高昂醫藥費用、一個不可知的未來……朋友曾勸他就讓太太回大陸好了。名倫說,當時他慌得手足無措,幸有媽媽的支持。

「我同樣是人家的母親、人家的女兒……」心同此理,名倫的媽把媳婦當成女兒疼愛,也常跟名倫說:「秀梅嫁來,就是我們家的人……」聽婆婆這麼說,秀梅很感動,也才安心地待在台灣治療。

第三次化療期間,秀梅幾乎天天發燒,連喝水也想吐。那次療程將近一個多月,她難過得想放棄。婆婆緊握著秀梅的雙手,要她加油。

十多年前,名倫的媽也曾罹患癌症,能理解抗癌路的艱辛,更知道秀梅生病後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

秀梅也鼓勵自己要趕快好起來;她擔心注射抗生素要花錢,不斷地自我催眠:「不能發燒、不能發燒……」這招果然有效,秀梅的病情日漸好轉。

住院期間,秀梅坦蕩蕩地裸露著因化療而光溜溜的頭,連戴帽子遮掩都不必,而她的笑聲總是病房裏最大聲的。

名倫以開計程車為業,媽媽則是娃娃車駕駛,六次化療逾百萬元的醫藥費,對他們而言負擔甚大。經由醫院社工提報,慈濟志工前往評估,決定每月提供部分醫療補助。名倫說,這筆錢讓他有喘息空間,否則還真不知該怎麼辦。

八個月後,秀梅逐漸恢復健

康,而且在取得工作證後,開始在夜市賣衣服賺錢,多少貼補家用。每天上午,名倫先開車載秀梅上班,也順路開始一天的計程車生意;入夜收工後他再到夜市搭載妻子,兩人一起回家。當全家人的生活慢慢步上常軌,他們主動請慈濟停止經濟補助。

不要叫我「大陸妹」

生病期間,慈濟志工陳美利常來探視關懷,很讓這家人動容。秀梅說,過去她以為人與人間都是現實的,「沒想到還有這麼好的人……」

有時,陳美利會帶著秀梅一家人當志工,探訪慈濟照顧的貧病殘困者,讓名倫的媽媽、秀梅分享自身的抗癌路。

秀梅曾拜訪過憂鬱症患者、癱瘓者與單親爸爸,除了為他們的窘境感到心疼,也驚訝:「台灣竟有這麼多窮人?」

身為么女,秀梅自幼受寵、個性率直,甫來台灣,曾經相當不適應,「一出門就要錢,做什麼都要錢……」她說。此外,她對於「大陸妹」這三個字很敏感,認為帶有負面意味,因此,每當有人問她是否為「大陸仔」、「大陸妹」時,她常會情緒性的回應。

見秀梅說起話來「得理不饒人」,陳美利與她分享上人法語「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柔」。秀梅聞言,紅著臉頻頻點頭。

因為固定收視大愛電視台,秀梅對證嚴上人生起孺慕之情,也認同慈濟志業,時常把這樣的感受和工作地點隔壁攤的店員分享,沒想到因此竟招募到兩名會員,令她極為開心。

秀梅知道自己脾氣差,也少為他人著想,一場重病讓她認識慈濟人,耳濡目染之下,她願意改變自己,也一併減少物質欲望,「人生無常,身體健康最重要。」

目前,婆婆加入慈濟委員培訓、擔任環保志工;名倫開計程車雖忙,也參與慈誠隊見習。秀

梅會順手帶回店裏丟棄的寶特瓶交由婆婆處理,偶爾也在慈濟活動中擔任香積志工,以家鄉拿手好菜與大家結緣……

為愛遠嫁,幸福就好

每三個月,秀梅仍需返院進行骨髓穿刺,以檢測血球指數是否正常;這聽來就令人直冒冷汗,秀梅卻笑說:「習慣就好了。」笑容的背後,秀梅心裏其實知道,同期治療的病友,有許多人都往生了。

這三年來,名倫和媽媽陪著秀梅共同走過抗癌之路。陳美利曾告訴名倫:「秀梅是你們家的菩薩,因為她的這場病,讓你們三個人的感情更凝聚。」

秀梅喚婆婆為「老媽」,那是一種默契、接納與親膩。「老媽」喊久了,名倫覺得,秀梅真像是媽媽的親生女兒,「我反倒像是入贅進來的。」

「要惜福啊!」名倫的媽說,婚姻之路走來不易,如果小夫妻有爭執,她會站在媳婦這邊。而名倫也謹記媽媽的勸勉:他和秀梅一起走過那麼大的苦痛,未來可別像一般夫妻般,在吵吵鬧鬧中度過。

名倫開車生意時好時壞,收入總拿不準,加上分期付款的醫藥費用,經濟有些捉襟見肘,他有時會自責無法提供秀梅舒適的生活……反倒是性情開朗的秀梅,總會善體人意地說:「反正兩人還年輕,錢再賺就好。」名倫說,夫妻是互相的,彼此能多些「善解」、「包容」,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秀梅憶起要嫁來台灣之前,其實家人是反對的。「對方有錢嗎?」爸爸雖這麼問,但還是叮嚀她:「只要妳幸福就好……」

有疼愛自己的先生和婆婆,秀梅慶幸自己果真幸福!

【春財和金姍--以珍惜作承諾】

在彭春財居住的南投草屯那個村莊裏,約有十五位外籍新娘,他續弦的妻子阮金姍,是其中最年長的一位。

兩年前,阮金姍三十歲,就憑媒人一句話:「那個人是『阿彌陀佛』喲……」直覺眼前這個望來兇悍的男人「應該是個好人吧!」就答應了這門婚事。而和她一樣嫁來台灣的女孩,大多方值雙十年華。

阮金姍的老家在越南西寧省、鄰近柬埔寨的一處貧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