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湖路轉進菩薩道

◎撰文/陳柏州 攝影/林炎煌

紙醉金迷的「事業版圖」一夕垮下,
當一切化為烏有,鄭美蕙疑惑自己還擁有什麼?
她學作好人,感受踏實的快樂,
她不再怨恨,發現人間有光明;
穿上藍色旗袍,她說,現在,才是真正的我。

「我們都變成好人了!」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晚間,在慈濟台中分會舉辦的「中區慈濟委員受證典禮」剛結束,新受證委員鄭美蕙和「舊識」洪武正首度重逢,他們握住彼此的雙手,說出這一句話。

當年,他們相識在鄭美蕙經營的酒家,一位是大姊頭,一位是慷慨的客人。

「一、二十年前在那樣的聲色場合認識,如今卻是在慈濟相見

……」年過半百的鄭美蕙話語中有著對奇妙因緣之嘆;而洪武正在行走江湖多年後浪子回頭,如今已是資深的慈濟中區慈誠隊隊員,他也感嘆:「大家都有歲數了!」

我是「喊水會堅凍」的大姊大

記憶猶如窗外車燈閃爍,一下子將鄭美蕙拉回口中的那段「風光」時日。

民國七十二年間,三十二歲的鄭美蕙在學校裏擔任體育老師,在一次教學中不慎將腿骨撞斷,請假在家休息。

當時社會上流行大家樂簽賭,鄭美蕙認識了一位大組頭「七姊」,經不起她慫恿利誘,開始招攬賭客下注簽賭。每天,七姊雇人開車載著鄭美蕙穿梭台中各市場,她只要坐在車上、打開窗戶就有人主動前來簽注;一支牌一百元,她可以從中分得二十元,一次就有幾千元入袋。她心想,賺錢還真容易。

腿傷癒合後,鄭美蕙也開始嘗試小額投資--酒與賭是兄弟,鄭美蕙的投資項目都沒放過;半年內即回本。後來,她索性辭職,利用退休金在彰化開起酒家,也結識了台中、彰化、台南、高雄等地道上的朋友,認了不少「大哥」當靠山,錢財像流水般滾滾而入。

當時,鄭美蕙在中南部的勢力,可以用「喊水會堅凍」形容。她在中港交流道下的朝馬地區擁有獨棟大樓,一樓經營遊覽公司、二樓電動玩具遊樂場、三樓賭場、四樓錢莊……她每天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身旁有一、二十位小弟服侍,出入由專人開車接送,要水有人端來熱茶,手一揮,山珍海味即到眼前。

每天華燈初上,是鄭美蕙一天的開始。她每晚至少要喝上

四、五十瓶啤酒,還因此被封為「酒國英雄」……

她為自己前半生的「事業」下了註解:「人有十二生肖,我卻是吃、喝、玩、賭、偷、拐、搶、騙、酒、樂、財、氣,十二樣都很精通。」

當時,洪武正也常帶著整票「兄弟」來鄭美蕙的酒家捧場。鄭美蕙看到洪武正現在一臉福態且笑瞇瞇,再想到他以前細瘦模樣,還有那群動不動就掏槍的兄弟,她說:「真沒想到轉變那麼多!」

紙醉金迷,一夕成空

九二一地震,震垮了鄭美蕙的事業王國;公司倒塌、錢沒了,身邊的人也跑光……她要飯沒飯吃,連買張車票到台北投靠家人的錢也沒有;然而,接下來的一連串打擊,更讓她一度走入絕境。

鄭美蕙公司的一名員工,地震後帶著一票小弟撬開公司扭曲的鐵捲門,趁亂洗劫財物,還將偷來的權狀四處抵押,利用鄭美蕙的身分證向銀行貸款買了一輛車;那輛車,後來變成搶劫銀樓的交通工具。

警方循線逮捕到鄭美蕙,後來雖然還她清白,但她卻自此抑鬱終日,深深依賴酒精,喝醉了就砸車、砸店發洩,幾度陷入歇斯底里,被送入醫院治療。

住院期間,鄭美蕙在《慈濟》月刊上看見一位出家師父抿著脣、戴斗笠,在大太陽下察看九二一災區的照片;倏然間她驚醒了!心想,這位師父瘦小身軀要承擔這麼重的責任,自己卻還在醉生夢死……

鄭美蕙與慈濟進一步接觸,是在民國九十一年間。那年五月二十五日,澎湖海域發生空難,慈濟志工除了協助善後,也在全台各地關懷罹難者家屬。

這天,台中西屯區慈濟委員劉秀鑾、胡素鳳等六人,按照住址來到文心社區找尋一戶罹難者

家屬。這是個千戶以上的大型社區,鄭美蕙的家也在其中。一個上午,她與慈濟志工在大樓內就連續碰了幾次面,這樣的巧合,讓她最後忍不住問:「妳是慈濟人嗎?我跟妳們做慈濟好不好?」

募款、標工程?!全看我的「阿莎力」

「我要做慈濟,要向你們募款!拿錢下來!到樓下寫一寫!」鄭美蕙想成為慈濟委員的第一個考驗就是「勸募」,她不知道那裏才能募到會員,竟在樓下按所有住戶的電鈴。

鄰居們曾看過她酒後亂性的模樣,見怪不怪,也真有二十幾人帶著一百元下樓來。事後回想,鄭美蕙猜測,他們一定又當她是酒醉胡鬧,或是日子不好過、沒錢買酒……那一百元,算是捐給她的吧!

直到第二個月,鄭美蕙將捐款收據交給大家,鄰居們在樓下碰面時相互詢問,又看她在社區舉辦慈濟茶會,這才漸漸相信她是認真的。

除了勸募會員「阿莎力」的過程外,鄭美蕙在委員培訓期間也鬧了不少笑話。和志工用餐時,她不曉得要使用公筷母匙,一坐下就蹺腿、拿起自己的筷子便夾起菜來;想不出做慈濟的方法,聽委員組長說要「主動搶工作」,什麼都不懂,馬上就舉手搶標「福田志工」……

要成為一位慈濟委員,過去精通的十二項「專長」,一樣樣都必須徹底修正,對她而言是一個又一個大考驗--

戒酒時對著一杯白開水忍到全

身發抖;與人互動,習氣未改產生不愉快,又聽上人說要「縮小自己」,只好回家打枕頭、棉被出氣;往日的酒友請她喝酒,她的婉謝惹來朋友的誤解與不快;茹素以後,朋友拿烤肉到她家她不收,卻換來一陣譏諷……

她一度想落跑,放棄培訓,多虧劉秀鑾時常陪伴,才讓她調適得宜。

成功戒酒後,鄭美蕙打趣地說,損失最大的可能是住家附近的便利商店。老闆曾笑著對她說:「自從妳走入慈濟,我就少了一位買酒的大主顧……」

不及格的母親,受歡迎的愛心媽媽

擔任過教職的鄭美蕙,金盆洗手後再度開啟教學生涯,接受青輔會職業婦女二度就業安排,成為安親班老師。

這份工作在去年過完年後結束,但她在家長們的支持下,出面承租社區活動中心,為十八位大、小孩子安排靜思語教學、數來寶、生活禮儀等課程,還外聘老師來教英文、數學。

問她靜思語教材從何處學來?她說,不斷研讀上人《靜思語》等著作,又從大愛電視台節目與《慈濟》月刊「衲履足跡」中汲取上人法語,再加上《大愛引航》小故事……她有好多題材可以與小朋友們分享。

「以前我這張嘴只會用來喝酒、罵人,沒想到現在竟能教小朋友說好話。」鄭美蕙心頭清楚,她這麼做,其實是想把虧欠自己小孩的,還給眼前的孩子們。

鄭美蕙回顧五十多年的人生,她說,最感到虧欠的是堂上的父母與一雙子女。年輕時就離家闖蕩江湖,小孩幾乎都由爸媽與姊妹幫忙帶大,鄭美蕙沒幫女兒換過尿布、就連大兒子結婚,女方家長也直接找外公、外婆商量婚事;兒子還交代:「結婚時要記得叫媽媽回來……」

上人一句「行善、行孝要及時」,常縈繞在她的耳畔,她也試著找機會彌補:陪父親到醫院就診、學作醫療看護志工、也教小孩靜思語……

同是慈濟委員的姊姊鄭曼蕙,看到胞妹走入慈濟並受證成為委員,衷心祝福:「這代表她的生命與生活態度,已經真正轉變了!」

「感恩上人從最骯髒的地方把我資源回收,我要前腳走、後腳放,點點滴滴不再懷念……」鄭美蕙說,社會上其實有很多人想進來慈濟,但還沒有勇氣;她以自己的經歷鼓勵大家:「路,其實是自己走出來的!」



▲出版書訊

欲將新綠拭卿淚

◎撰文/王端正

《經典雜誌「探索系列」》

鑑真和尚為法忘軀,六渡日本五次失敗,
儘管雙目失明、年歲已邁,仍不改傳法初衷,
如晴空夕陽,將他最絢燦的生命餘暉,映麗了扶桑佛教;
也像雨後珠露,將他最靜寂、最精華的智慧,豐富了日本文化。

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文治武功兼備的朝代;大家也都知道唐朝是中國文學藝術與東西交流最為發光發熱、璀燦輝煌的時代;大家更知道唐朝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偉大宗教家玄奘法師,唐僧西天取經的歷險傳奇,千百年來傳頌不息。

但大家也許不知道,唐朝還有一位同樣偉大的宗教家--鑑真和尚,他為法忘軀,六渡日本五次失敗,終至雙目失明,羸病纏身,仍然不改傳法初衷,終於登陸日本,為日本的佛教再造與文明再生,注入決定性的養分,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對於鑑真和尚東渡傳法的悲壯史詩,世人也許會因為認識不足對他陌生,但歷史絕不會忽視他的貢獻而對他冷落。



鑑真和尚與玄奘法師雖然同生於唐朝,但鑑真和尚晚生於玄奘法師八十六年。公元六六四年玄奘法師溘然辭世,二十四年後,也就是公元六八八年,鑑真和尚才出生於揚州江陽縣。兩人雖然緣慳一面,但在佛法的西取與東傳上,都分別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

玄奘法師印度取經的艱苦歷程,記錄於由玄奘法師口述,其弟子筆記的《大唐西域記》中;而明朝小說家吳承恩又以怪誕虛幻的誇張手法,撰寫成偏離正史甚遠的神怪章回小說《西遊記》,使得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平添許多傳奇,趣味橫生的虛構人物與曲折離奇的飽滿戲劇張力,將《西遊記》鋪排成精彩絕倫,深受民間歡迎的章回小說之一。於是《西遊記》裏頭的唐僧,凌駕了《大唐西域記》裏的唐僧,玄奘法師也在《西遊記》的推波助瀾之

下,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性人物了。

鑑真和尚東渡傳法的傳奇與艱難,較之玄奘法師,其實也不遑多讓。尤其他對漢傳佛法的弘揚、對中日文化的交流、對當時日本文明的改造與再生,和玄奘法師促進中印文化交流一樣,在歷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所不同的是,玄奘法師是經由陸路偷渡西行,沿途翻高山、越峻嶺、度荒原、橫沙漠,餐風宿雪,前往印度求取佛經,並在印度遊學十餘年後返回國門,從事弘法譯經的不朽工作。而鑑真和尚則在玄奘法師辭世後近八十年,應日本遣唐使中的留學僧普照、榮叡等人的邀請,東渡傳法,將當時鼎盛的中國佛法與中國醫藥、藝術、建築、文學等,經由水路傳往日本,並在日本起了佛教與文化的改造作用。

同樣是唐朝的弘法高僧,同樣是為東西文化做出巨大貢獻的龍象,但為什麼玄奘法師家喻戶曉,備受尊崇,而鑑真和尚卻相對陌生,備受冷落呢?原因或許不在於他們身前的貢獻度,而是在於他們身後的宣揚度。



鑑真和尚是唐朝精通佛教戒律的著名律師。當時日本留學僧正尋尋覓覓,想找到一位持戒嚴謹、精通戒律,且學德兼具的大師,並禮請其前往日本弘法傳律。而戒律嚴明、德行出眾的鑑真和尚,自然成為他們禮請東渡的不二人選。

公元七四二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日僧榮叡與普照等人聞悉鑑真和尚的威名,特地前往揚州大明寺謁見鑑真和尚,並力邀其赴日傳法。當時鑑真和尚已五十五歲了,也明知東渡日本大海茫茫,風疾浪高,充滿許多不可預知的危險與艱難,但他為法忘軀,以弘法事大,仍然豪氣干雲地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慨然應允榮叡等人的要求,毅然決定東渡。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前後共計六次,從公元七四三年第一次東渡失敗,到公元七五三年第六次東渡成功登陸日本,共花了近十一年的時間。

其間,有遭誣告而功敗垂成者;有遇驚濤駭浪而船破作罷者;有弟子擔心鑑真和尚生死安危而告官制止者;有船行海上遇巨風而漂流回岸者。雖然遭遇如此之多的困頓與挫折,且第五度東渡失敗更導致鑑真和尚雙眼失明、喪失愛徒,但鑑真和尚仍然不改其志,信守諾言,用堅定的語氣說:「為傳戒律,發願過海,遂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這種異於常人的毅力和勇氣,這種愈挫彌堅,百折不回的精神與作為,本身就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悲壯史詩,一篇轟轟

烈烈的傳奇故事。



鑑真和尚抵達日本時,已是六十六歲高齡的眼盲僧人了,但他眼盲心不盲,把他最後十年最精采的生命,全部貢獻給日本。「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情景雖然有些無奈,但青山斜陽,牧童笛歌,生命琴聲的繞梁,人間晚晴的韻味,何嘗不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動人境界與美善。此時的鑑真和尚就像晴空夕陽,將他最美麗、最絢燦的生命餘暉,映麗了扶桑佛教;也像雨後珠露,將他最靜寂、最精華的智慧,豐富了日本文化。

鑑真和尚的一生是如此的曲折傳奇;對弘揚佛法與中日文化交流的貢獻是如此的無與倫比,但不論在中國或日本,熟悉他的人並不多,這對鑑真和尚來說,未免有失公平。所幸有關鑑真和尚東渡傳法的事蹟,早在公元七七九年就由日人淡海三船撰寫《唐大和上東征傳》將之記錄了下來,十三世紀更由鎌倉極樂寺住持忍性,根據《唐大和上東征傳》的珍貴史料聘請蓮行等畫家與書法家,於公元一二九八年完成了《東征傳繪卷》。使得一代傳法大師的高貴行誼和感人事蹟,不致因歲月日漸久遠,史料日趨散佚而遭埋沒與流失。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基於對日遠哲人的尊崇與懷思,我們除了已傾全力出版了《西域記風塵》上、下兩冊,用以緬懷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豐功偉績外,現在我們更用盡心力策畫出版《鑑真大和上--六渡東瀛創宗傳法》,這對鑑真和尚所做的歷史貢獻,雖然不能增加些毫光彩,但讓世人對鑑真和尚應有的歷史定位,卻可以增加幾分認識。

其實早在十二年前慈濟文化志業中心就曾經出版由林景淵教授編著的《鑑真大師畫傳》,所不同的是當時純粹是以《東征傳繪卷》為藍本,這次則是以尋跡訪古,追懷詮釋為根據。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鑑真和尚是古道上踽踽獨行的有道菩薩與傳法高僧,對他一生傳奇有高度興趣的讀者,不妨兩書並列,交互閱讀,或許就能坐享「神遊古人世界,面對哲人談天」的樂趣。

【訂購方式】

書名:《鑑真大和上--六渡東瀛創宗傳法》
開本:十六開,二0八頁
定價:一千兩百元 特價:九百九十九元
郵政劃撥帳號:19194324 戶名:經典雜誌
讀者服務專線:(02)87737647 全台各大書店均售
經典雜誌訂購網址:http://www.rhythmsmonthly.com

▲心蓮萬蕊

一鼎溫情水煎包

◎撰文/陳柏州 攝影/顏霖沼

油鍋滋滋作響,
熱燙香Q的水煎包,滿足了來往顧客的胃,
二十七年來,
陳金波與王敏環少睡多做,終於改善家計。
此刻簡單生活最是可貴,積存盈餘用以布施。
咬下一口水煎包,滋味苦盡甘來,芬芳四溢……

過溝仔市場距離彰化後火車站不遠,攤商散落在彰美路兩旁。

晨間,趕上學、上班的人群川流在汽、機車之間,交織出一幅熱鬧吵雜且飄著油甜香味的畫面。隨著天色漸亮、氣溫漸暖,閒散踱步的人、騎車穿梭市場的婦人、辦事洽公的人……點綴著眼前的街景。

「三粒水煎包!」

「要不要辣?」

右手遞過熱騰騰的煎包,左手接回一枚黃銅色錢幣,王敏環立於煎鍋後側,數了三個十元硬幣交給客人。她的先生陳金波則側對著街道站立,低頭專注地將長條白Q的麵糰切成一段段,再撐開麵皮餵入餡料。

租來的店面一眼即可見底,兩人相對還得側身閃避,冷凍櫃、奶茶機、搓揉麵糰的橫木架分佔空間;牆上掛著花蓮靜思精舍照片,貼著「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悟道,方證菩提」的地藏王菩薩誓願,另一面牆則釘了一面木櫃,擺設靜思文物、五穀粉與靜思叢書。

陳金波抬頭看了保麗龍箱內已起鍋的水煎包一眼,快手快腳地入餡掐皮,很快地便又完成了一鍋。王敏環舀起一塑膠杓的水,撒上幾撮雪白麵粉,和著倒入煎鍋中;兩個女兒陳琬棋、陳琬婷手裏也都忙著,還有陳金波弟妹共五人,小小店面顯得忙碌又熱鬧。

「煎包趁熱最好吃。」王敏環掀開鍋蓋,將一粒粒滾圓,帶著熱氣與金黃的煎包鏟起。

「早上我也吃煎包,每天吃,已經吃了二十幾年。」陳金波說。

時間,在水煎包下鍋與起鍋間匆匆溜逝,也隨買煎包的人潮游移而過;陳金波一家用青春歲月煎煮著煎包,換得溫飽與成長。

從紡織師傅轉行賣煎包,
半年後草草收攤,
直到找出那「一點訣」。

陳金波國小畢業時,正值台灣發展輕工業,彰化和美地區紡織廠一家接著一家,急需大量勞力。十三歲的他從紡織廠從最基層的小弟做起;直到民國六十四年間退伍,再回到紡織廠時已是月領七千元的師傅。

一天,陳金波拜訪一位自紡織廠離職、改行作水煎包批發的同事;得知同事一天可以賺八百元,而他一天的工資才兩百。兩相比較之下,陳金波問清楚水煎包的作法,索性辭掉紡織廠工作,在現今彰美路的過溝仔市場邊擺攤,賣起水煎包。

每天,陳金波從金馬路家裏推手推車出門,賣到中午收工,當時一粒水煎包賣兩塊半,一天下來,才賣出六十多粒,生意最好時也不過七十幾粒,一天一百多元的收入,連本錢都打不平;苦撐半年後決定收攤。

當初豪情萬丈辭退工作,一

心只想做生意賺大錢;改換跑道後卻碰壁,這玩笑未免也太大了。

閒晃度日快半年,紡織廠老闆託同事找他再回去上班,陳金波在心裏吶喊著:「我要做生意不吃頭路!」但母親勸他,又拗不過現實生活窘境,只好打電話回工廠詢問何時恢復上班;但電話怎麼就是撥不通,陳金波打了一整天,最後終於放棄,決定再做煎包一搏。

失業半年期間,他仍念念不忘水煎包如何配料才好吃,有空就到市場觀察別人的調味佐料,回去後再試做。

「做生意就是那一點訣!」陳金波體會到,煎包最主要的是配料和麵皮,如果不懂訣竅,做出來的煎包不但不好吃,有時菜料不到三小時就會餿掉,而且,起鍋後半小時內若沒賣掉,口感會

比較差。

也許是天氣轉涼,加上配料作法的改良,陳金波的水煎包讓客人漸漸吃出滋味。

事後他才得知,彰化地區電話號碼當時從四碼改五碼,難怪紡織廠電話怎麼撥就是不通,因此陰錯陽差,一路做水煎包至今。

全年無休,全家人投入,
生活日夜作息顛倒……
若不是下定決心,很難熬得住。

頭兩、三年,陳清波每天賣兩個時段:清晨五點到中午;下午兩點多到六、七點。為了開拓水煎包銷路,他將做好的煎包批貨到其他早餐店;託賣的店家要求得在清晨六點半前送達,他只好提早出攤。

當時,弟弟是他的得力助手,兄弟齊心合力,有時午夜十二點多即準備出門,就在電線桿、路燈下一面做、一面送、一面賣,甚至連颱風天也捨不得休息。

從推車、三輪車到現在租了固定店面,兩個鍋鼎分別煎葷、素兩種水煎包,一天可以賣到兩千粒,但要五、六個人力投入。

每天清晨三、四點,全家起床開始忙碌,收攤回家已是下午一點,休息到晚間八、九點後再到店裏備料、滷料,直到夜間十一、二點為止。

曾有人看他的煎包生意好,詢問是否願意傳授製作訣竅,陳金波反問:「你真的需要做這行?」因為,唯有下定決心做這行,才能克服晚上無法熟睡、生活作息顛倒的辛苦,玩票性質的人常會因熬不住而改行。

陳金波十九歲那年,父親因

胃疾過世,身為長子的他毅然扛起重擔,養育七位妹妹、兩位弟弟,那時最小的妹妹和他相差十七歲。

二十多年來,陳金波的水煎包攤幾乎全年無休,只有在端午、中秋、春節休息;他一路拉拔年幼的弟弟、妹妹長大,而他們也爭氣,一出社會就馬上找到工作幫忙家計。

王敏環記得她嫁入陳家時,年紀最小的小姑才八歲。小姑曾問她:「大哥看起來這麼黑,我們家又沒錢,妳為什麼會嫁給他?」

「感動!」這是她給小姑的答案。

父親健康不佳,王敏環國小畢業就到紡織廠工作,當時陳金波是同廠的師傅。工作一段時日,王敏環到台北姊姊開的麵包店當店員,陳金波打聽到她在台北的地址,自此通信交往。

在台北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王敏環看中陳金波老實、肯打拚的優點。婚後,陳金波果然未讓她失望,日常生活間從未對她粗聲厲言過。有一陣子他迷上釣魚,三、五天就出門海釣一次,甚至徹夜和釣友划拳、喝酒、吃魚,清晨才回家;她生氣不講話,陳金波也會低聲婉言說:「一定會改過。」

陳金波出門釣魚時,婆婆曾叫王敏環去追他,但當太太的她知道先生愛面子,反而勸婆婆:「時間到了,他自然會回來。」

他捐積蓄幫忙建院,
她捨透天厝買小公寓,
省錢只為布施。

「我對佛教完全不懂,田庄囝仔只會拜土地公或媽祖婆,對道教也是一知半解。」陳金波一心只想努力賺錢養家,倒是王敏環會固定捐款給孤兒院、養老院或廟寺。

一次,妻舅拿一卷錄音帶來給王敏環,陳金波在無意間聽到,深受感動:「這世間真有這麼令人感動的事嗎?」那卷錄音帶正是慈濟的「緣起與展望」,陳金波告訴王敏環:「以後捐錢就捐到這裏!」

不僅如此,他還興沖沖地向慈濟請購了一百套錄音帶,準備送人結緣,「十個人之中,只要有一人聽得進去,就可以護持慈濟。」他心裏這麼想。

才送出去幾套,陳金波就被人頻頻潑冷水。朋友笑他「頭殼壞掉」,愛釣魚的人還念「阿彌陀佛」!他一時心生挫折,不敢再分送錄音帶,剛萌發的善根也被阻斷。

民國八十四年間,陳金波利用春節假期帶著妻女到花蓮,他們聽上人宣講《地藏經》,因果循環的道理深刻警惕著他,回來後就將釣魚這項唯一的娛樂完全摒除。

陳金波說,當時動念想幫忙興建慈濟醫院;沒想到那個月互助會開標竟沒人投標,會首打電話問他要不要標?遂順利標得會款捐出。而正好婆婆也拿出一筆錢要讓他們買房子,王敏環心想,「屋寬不如心寬」,決定捨透天厝買小間公寓,節省下的錢一併捐出。

幾年下來,王敏環陸續以水煎包攤的點滴收入、閒暇時間做手工藝等所得,先後為先生陳金波、公公陳榮華,女兒陳琬棋、陳琬婷與自己捐出善款,現在準備為婆婆陳洪萍再植福田。



忙於水煎包攤的陳金波、王敏環夫婦,三餐茹素,生活更是簡單且規律,積存盈餘用以布施。

生意雖忙,王敏環每週六下午到慈濟彰化分會值班,農曆年假期則到大林慈濟醫院當志工。去年,陳金波在店裏放置靜思文物與五穀粉等,方便彰化市區的慈濟志工、會眾購買;更免費供應熱騰騰的水煎包,補充環保志工體力。

每天早上,煎鍋的油水聲滋滋作響,彰美路上的人行匆匆,咬下一口水煎包,濃郁的溫情故事,芬芳四溢。

▲厝邊頭尾一起來

綠得徹底,美得亮眼!

◎撰文/梁千葉、張清文、呂文正 攝影/林道鳴

有人說這裏像公園,也有人認為更像度假別墅,
慈濟環保站不只回收資源,還運用回收物讓環境變美麗。
來這裡走一遭,保證讓您驚訝連連!

從高雄岡山柳橋西路與巨輪路口,彎進柳橋加油站旁的小路,翠綠稻苗映入眼簾;沿著農業道路前行,不久即可見「慈濟資源回收站」綠底白字的牌子,邀請民眾入內,享受一場綠色饗宴。

這裏是岡山柳橋資源回收站,二00二年十二月啟用。六百八十坪土地由志工蔡建積提供,原本雜草叢生,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綠化」、「回收」站--

四周圍牆及回收物存放區的隔間,是從岡山、燕巢、彌陀、梓官、路竹等地慈濟環保站,收集而來的廢棄彈簧床,去除布面,裸露出捲捲的彈簧,一床床組合起來即成為圍籬。

用來置放回收物的鐵皮屋,則回收自九二一重建區的組合教室,一片片鐵皮及一支支鐵架,經過志工們聯手搭建,再次延續物命。

進入大門右側有一處綠化的公園,內有一條長十五公尺、寬五十公分的「白色」健康步道,仔細一看,竟是由高爾夫球鋪設而成。這三、四千顆球,可是志工們近一年點滴收集的成果。

經過志工巧思設計,回收的

物品樣樣有了新生命,浴缸化身為蓮花池、廢木材搭建出涼棚、連鎖磚讓大地可以呼吸……這些景觀別具特色,同時也是環保教學時最好的教材。

環保站常可見朱德雄、陳秀鷥夫妻埋首整理的身影。六十三歲的朱德雄,素來喜愛修剪花草,也將這項嗜好轉移到美化環保站。例如有「聽雨軒」雅稱的廁所,竟打造如一間小竹屋,坐落在一片花草扶疏中,讓人感覺上洗手間也是一種享受。

大門的左側,深綠胡椒樹配上翠綠小灌木,修剪出慈濟標誌;回收的薄鐵皮,經裁剪、上白漆、貼上貼紙後挑出字型,標示著做環保的十樣好處:身體好、智慧高、是非少、無煩惱、生活好、造福田、實修行、子孫好、消災禍、心淨土。而這些,也正是環保志工實際的感受與體認。

「建設公園化、環保教育化」是柳橋環保站努力的目標,不僅以綠化景觀令人耳目一新,也結合慈濟教師聯誼會志工設計環保教育課程,提供幼教人士與家長作為戶外教學,引領下一代建立環保概念。

◎高雄柳橋環保站歡迎您

時間:每個月第二個週日上午
地點:高雄縣岡山鎮柳橋西路二段三0三號
團體參訪預約電話:(07)3163660 慈濟高雄分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