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讓人生操之在己

◎證嚴上人

生與死,是自然法則,由不得自己;
善與惡,操之在己,引導生命價值--
一念惡生,煩惱束縛,身心陷苦;
一念善生,脫困造福,身心自在。

愛心,人人本具,
不分貧富貴賤、樂於奉獻,
就是菩薩。
時間,分秒珍貴,
善用光陰如鑽石、明朗度日,
就是精進。

善用生命使用權,
做好事、結好緣,
人生將豐盈寬廣、了無遺憾。

▲社論

把握生命的時空

春夏之交氣候多變,而延宕多時的選舉紛爭也造成社會激情對立。人身體上要適應冷熱的無常,心理上要疏解受傳播訊息挑起的負面情緒;這些苦惱總會過去,然而時光流轉之間,生命正在走向何方呢?

現代人的生命處於非常不穩定的時空中:生活忙碌動盪,環境污染破壞,種種可能的人為疏失和仇恨引起災難頻傳……人命似乎顯得特別脆弱。

然而,若能心不隨境轉,向內覺察每一個念頭的起落是如何受外界牽引,又是如何受困於貪、瞋、癡、慢、疑等煩惱蔽障,就有希望使自己的眼界豁然開朗,看到大可以修養自身、利益眾生的生命時空。

其實,在台灣社會底層,有許多人充分把握這樣的生命時空,過樸實無華的生活。他們並非於亂世中退隱,而是以知足開闊的心胸,為人群付出,敬業樂群;所思考的無非是如何幫助他人減少苦難、如何珍惜地球資源、如何增進人我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

這個時代迫切需要提倡回歸心靈的質樸素美,如此才能照見不同的「私我」皆具善良本性,突破爭鬥的幻相,成就使人人生命獲得祝福提升的「大我」。

本月欣逢「人間佛教」的思想導師印順長老百歲嵩壽,導師對佛教「脫落鬼化、神(天)化,回到佛法本義、現實人間」的闡釋卓見,已引領台灣佛教近三、四十年來開創新機,度化許多人「不為自己利益著想,以悲心而學而行」。

以今日時空而言,導師諄諄鋪陳的「學佛之道」更是救世的大道。

導師的宗教觀著眼於「不是死了完了,是要在現實人生中,徹底的來一番自我革命,使自己實現為無限清淨的『慧命』。這樣的無生--新生,要在現前去實現」。在每個當下追求無限清淨的慧命,將使一個人不再是流轉於自己的惡業果報的凡夫,而得以入聖至成佛。

在現實人生學佛,亦即把握生命的時空。證嚴法師承契導師的教誨指出:「佛教不是止於研究,也不是靠形態上的苦修,而是要把握生命的時空--把握時代的脈動,也利用所處的空間作修行道場。」

證嚴法師感於世間苦難偏多,在佛法的實踐上強調身體力行,要利用短促的生命,把握分秒為人群付出,從中啟發悲心行菩薩道,不但成長自己的慧命,也為未來眾生開拓無量慧命福田。

這樣把握生命的時空自利利他,我們才能真正將印順導師的智慧發揚光大。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心靈好手」給我啟示

我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長相不錯、老公也很會賺錢、家庭美滿,還有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

但是,民國八十五年後,由於大環境快速變遷、多位家人陸續離世,以及自己遭遇到更年期種種不適,讓我變得很不快樂,自殺的念頭始終縈繞腦海,甚至幾度付諸實行而不得願,其中的痛苦實在難以向外人啟口。

就在今年四月七日那一天,有三位朋友不約而同推薦我一定要看大愛劇場「心靈好手--謝坤山的故事」。

當我打開電視,看到已失去雙手的謝坤山,正在學習用嘴巴咬著湯匙去碰觸盤子裏的炒飯,一直到送入口裏。看到這裏,我的淚水一下奪眶而出,想想當自己很不舒服時,有一股衝動要拿起菜刀狠狠往左手剁去……現在想想,我再怎麼不舒適,能比得上他的痛苦嗎?看到他為了求生而吃得滿頭大汗,我真的是無地自容啊!

第二天,有段劇情是謝坤山畫圖畫到半夜,畫筆用完,但他不方便請家人起床為他削鉛筆,於是他咬起小刀片,一刀一刀地、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學會用嘴巴削鉛筆。看到這裏,不用照鏡子,我知道自己臉上滿滿都是淚水。

他的辛苦,讓人好不捨;而他的毅力,真教我羞愧啊!

在此,我希望大愛台能多方推廣這齣戲,讓這個故事走入學校、醫院、監獄等任何可以發揮教育功能的地方,我相信謝坤山強韌的生命力,可以喚起人們求生的意志;這是最好的救命教材!

高雄 和儀

為荒唐過去畫下句點

入獄至今已有一年,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年少至今,我已浪費一、二十年歲月在囹圄之中進進出出。這次入獄,將面對的是漫長刑期,每天除了完成工場一定的作業外,更自我要求必須珍惜時間,不可虛度。

每當夜闌人靜、萬籟俱寂時,我總是悔恨萬分,回想當年為逞一時之勇,在社會上橫行霸道,過著在刀口上舔血、紙醉金迷的日子,還以為自己做得有聲有色。結果我得到了什麼?不過是這囚城一座與社會大眾的指指點點罷了!

一次因緣際會下,監所發放教化書籍,我不以為意地拿起《慈濟》月刊翻閱了幾頁,對其中的文字愈看愈入迷,從中汲取證嚴上人及慈濟志工大愛無私、雪中送炭的精神,也常不自主地鼻酸落淚。逐漸地,我愛上了這本發人省思的刊物,它成為我每日必修的一門課程。

接觸慈濟後,我發現自己是個

富有的人,我所擁有的不是金錢,而是與慈濟人一樣--為社會大眾付出的精神。現在我看到周遭的同學需要幫忙時,一定盡自己最大力量去協助,如此一日復一日,點點滴滴地改變了我的生活和待人處事之道;也期許能影響周遭的同學。

這或許是我的轉捩點,為我過往的荒唐畫下句點。

高雄 李先生

心素食儀一起來

現代人為了滿足口欲,吃盡各種山珍海味,從口蹄疫、狂牛症到禽流感等,各種病毒隱藏在肉品中,吃了之後引來疾病、破壞健康。

人們把豬隻、雞鴨豢養在狹小的空間,連轉身的地方都沒有,遇到禽流感就集體將牠們撲殺;想想牠們的瞋恨心將多麼熾烈。而為了使牠們快速生長,有些雞舍晚上燈火通明,就是希望讓雞隻以為是白天,不停地吃;或者施打各種抗生素避免疾疫,牠們的排泄物因此含有抗藥性,污染大地、水源,也影響植物蔬果。

慈濟推動的「心素食儀」運動,顧名思義就是口要茹素,心要素淨、樸實,進而建立起一種清新健康的飲食文化。專家提到:吃飯細嚼慢嚥不出聲、不東張西望、不挑食,吃七分飽就好。我想,如果能照顧好當下的心念,吃飯也是很好的修行。

「心素食儀」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價值,願大家一起來推動,讓我們的社會更健康祥和。

台北 蕭銀樺

惜福的快樂

四四五期《慈濟》月刊「衲履足跡」專欄中,一張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志工站在靜思精舍前的照片,讓我看得淚眼模糊,心頭有說不出的感受。他們身著整齊的藍天白雲制服、手腕上一串粉綠色念珠,一起合十向上人說:「慈濟人跟著師父走。」這一幕的悸動,我想慈濟人必能體會,因為這其中包含多少歡喜在心頭。

兩年多前、我剛開始做環保,曾遇到挫折。那時在路上隨手撿拾回收物,先生不悅地說:「妳不怕別人看了,說是我養不起妳,才讓妳出來撿破銅爛鐵嗎?」我只好一次又一次耐心告訴他:「惜福並沒有錯,是一件應該做的事,我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

久而久之,先生受我影響,一起彎腰幫忙做,我們還騎著腳踏車沿路找尋回收物,不但撿得歡喜,也撿回一袋袋的愛;送到環保站時,那股滿足感早已超過滿頭大汗的付出。而先生轉換心境、進而認同資源回收,這才是我最大的收穫。

上人以大愛牽動著全球弟子,合心創造出無數「愛的奇蹟」。每思及慈濟志工讓世界更溫暖、更有希望,我感受良多,更自我期許用心、努力,不辜負此生在人間難得的好機緣。

苗栗 詹素銀

▲無盡藏

感恩良醫妙手,美化人間缺憾

◎證嚴上人

醫者有品格與愛心,敬業並且尊重生命;
病患有感恩心,信任且感念醫師這分再造之恩。
人間有良醫、醫病關係和諧,人們就能擁有健康幸福!

慈濟國際人醫會於一九九八年成立,全球共有十個國家、超過兩千多位醫師投入。這群醫師、護士、藥師、志工,經常不遠千里、跋山涉水到最困苦的地方義診,六年多來服務貧病患者超過五十萬人次;也從中發現了許許多多的苦難人,協助他們得到進一步的醫療。

看到慈濟人醫們發揮大愛、提起行醫的使命感,敬重自己所學的醫療技術,用很尊重的心來「看病人」,令人不由得從內心生起尊重與敬愛。四月十二日,中華民國第十四屆「醫療奉獻獎」得獎名單公佈,慈濟國際人醫會榮獲「團體奉獻獎」。

在我的心目中,每位人醫會醫師都值得嘉獎!他們不論在全球那個角落,在行醫路上不斷地付出愛心、恆持這分救人的心

願,實在令人感恩!

義診隊伍穿梭窮鄉,
改變貧病者的一生,
創造美麗的人生境界。

人世間雖然貧富不均,一如大地上有高山、有平地,有大樹、有小草,各有各的功能;但是,若富有的人願意關懷貧困的人、有力量的人願意扶持柔弱的人,人人能夠和諧相處,就是很美的人生境界。慈濟人醫會志工相信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因此發揮專業、實踐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

在海外,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發展得早,隊伍也很整齊;今年四月一日義診已經邁入第四十五次,這次是在一位老醫師的眼科診所舉行,服務了一百二十一位白內障患者與一位斜視病童。

年逾七十的黎民尼捨醫師(Guillermo De Venecia),長年來為貧苦民眾施行免費眼科手術,他在一年多前來台灣拜訪慈濟,向我表達希望將診所捐贈給慈濟、繼續發揮功能的心願。我感恩老醫師肯定慈濟的人本醫療精神,更期待他能協助菲律賓慈濟志工推動義診工作。

老醫師的診所已經第四次作為慈濟眼科義診的場所。這次求診的患者中,最小的才四個多月大,最年長的八十多歲。有對老夫妻因白內障雙雙失明,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必須依靠親戚接濟。

老先生說,只要他的眼睛看得到,就能外出工作,自立過生活。然而,當地白內障手術費用約合台幣一萬五千元,他們那裏負擔得起?

就在這次義診中,人醫會醫師妙手回春,讓老先生重見光明。他開心地說:「我終於可以工作,可以養活自己了!」

還有一位二十四歲的年輕女子瑪莉亞,即將進入大學二年級就讀,她的志願是當老師,然而因為白內障,瑪莉亞看不清楚課本上的字,她很著急。

幸好,在這次義診中,醫師讓瑪莉亞恢復視力。她高興地說:「今天得到的愛,我會再傳給別人。我所能回饋的,就是將來認真奉獻在教育工作上,希望能幫助山區裏窮困的孩子。」

義診現場,除有醫師為人看診、拔除病苦,志工也在一旁帶動、膚慰,他們牽起老人家的手,帶著他們跳舞、歡唱同樂。一位阿嬤說:「只要看到你們,我的病就好了一大半。」

人醫志工這樣無所求的付出,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實在功德無量啊!

一雙雙戴著白手套的妙手,
謹慎地落下每一刀,
期待讓孩子活出健康、
活出希望人生。

日前,在花蓮和大林的慈濟醫院,住進了兩位來自東南亞的小病人,由醫療團隊展開艱鉅的「生命工程」。

住在大林慈院的菲律賓小病患傑博,患有多重障礙。不到兩歲的他因為水腦症,有個大大的頭,臉上五官四分五裂、手腳也畸形;但在媽媽心目中,他是最美麗的心肝寶貝,無奈家庭貧困,無力負擔孩子進一步治療的費用。

慈濟志工在長年的醫療關懷工作中發現了他們,陪同來到台灣接受治療。經由醫師的妙手,他的水腦症狀與殘破面容都獲得了改善。

而住在花蓮慈院的諾文狄也才五歲,患有罕見的「巨大型齒堊質瘤」,臉上腫瘤不斷長大,治療頗為棘手;他人還沒抵達台灣,醫療小組就已經不斷討論、研究最適切的手術方式。

諾文狄第一次手術那天,透過視訊設備,我看到手術房裏一群醫師圍繞在他身邊,一雙雙戴著白手套的妙手,謹慎地落下每一刀--他們不僅要救活他的性命,還要盡力恢復他的容貌,讓這個孩子將來能活出健康的身體,同時擁有健康的心靈。

看到這一幕,我不由得要讚歎:「這就是最美的手啊!」這群矢志救人的醫師,不僅擁有細心、精純的技術,也有很充沛的愛心。

孩子在手術後,原本瞇成一條線的眼睛張開了,鼻子也由原先只看見兩個洞,到現在已經看得見半邊的鼻形……看到諾文狄一張臉逐漸地恢復完整,真的令人很開心。尖端醫療分科精細,必須透過合作才能成功。手術完成後醫療團隊向我報告時,沒有人說自己負責的部分手術有多困難,反而相互推崇--負責麻醉的說整型做得美,整型的又說耳鼻喉科的摘取技術非常好……這群良醫不但對病人能做到尊重、關懷與愛,同事之間還相互讚歎、不居功,這就是修養、就是醫德、就是團隊精神!

諾文狄手術後,躺在床上翹起腳,一邊看著電視節目一邊在笑。這笑容多麼難能可貴!他一笑,彷彿天下人都笑了,好美啊!

感恩眾多愛心融會在一起,妙手、妙法、妙仁醫;這分尊重生命的大愛,實在令人動容!

大醫王就是活佛,
他們以病苦為師、用愛付出,
讓病人紓解身體的苦,
心靈也解脫了!

人生誰能無病?病痛的時候,若能遇良醫伸出妙手來診斷、用無私的大愛來撫慰,不只身體的病苦能得救,心靈也被膚慰了。這樣的醫師,就是病患生命中的活佛啊!

慈濟醫院醫護同仁間的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面對患者不只看病,還付出愛心、尊重與關懷,在在令我感恩。

四月初,我行腳來到大林慈院,一位志工對我說:「雲嘉南地區能有大林這間醫院,我們都非常感恩!」他為何這樣說呢?原來,他有位會員每個月固定捐一百元,卻從不知道慈濟在做什麼;在一次身體檢查中,醫師說他得了肺腺癌,恐不久於人世……他聽了非常害怕,而且很沮喪。有人建議他何不到大林慈濟醫院試試?於是他在志工陪同下來到大林慈院看診。

那天,他們才到醫院門口,會員抬頭一看就哭了。志工問他:「你很不舒服嗎?」他說:「不是的,我好感動。加入慈濟會員這麼久,我不知道慈濟為社會做那麼多事情……為了服務雲嘉南地區的民眾,竟然在大林鄉下蓋了這麼大間醫院;我看了,既歡喜又激動!」

看完病後,他的害怕和沮喪減輕很多。他說,之前在其他醫院看診,醫師一看到他的病情臉色就很凝重;然而,來到大林慈院,醫師詳細診斷、細心為他解說病情及治療步驟,同時還安慰他:「沒關係,你現在是積水,我先幫你把水抽出來,接下來……」「我們要對現在的醫療科技有信心,一步一步來,不要擔心……」

在慈濟醫護團隊的細心呵護下,他的身體狀況慢慢穩定,也發願未來要奉獻一己之力,投入人群服務。



尊重生命、以病為師、以人為本,是慈濟醫療的人文。

現今社會,醫病關係實在有待改善--有些醫師雖然看病,但不注重病人的感受;而許多病人也不能信任和尊重醫師。很期待醫病之間能有良好的關係--醫者有品格與愛心,敬業並且尊重生命;病患能有感恩心,感恩醫師恢復他的健康、感念這分再造之恩。

常聽到慈院年輕醫師說:「病人就像我們的老師,從他們身上,我們吸收了很多知識。」這分感恩心讓我很欣慰,醫師從病苦的人身上學習,醫療技術因此更上一層樓,確實要感恩病人啊!

看到慈濟人醫會、慈濟醫院的醫師們,翻山越嶺、飄洋過海到無醫村義診、親赴病患家中往診,並且用心研究疑難雜症使病人離苦,甚至捲起袖子為照顧戶清掃家裏……從他們身上,展現出醫者的品格以及活佛的愛心。他們自愛,也擁有大愛,這樣的仁醫仁術、拔苦予樂,我對他們的感恩實在說不盡也道不完啊!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四月二日至十六日,講於花蓮靜思精舍)

▲主題報導

幸福路 簡單走

◎陳柏州

【心素食儀--簡樸生活】

商人坐在小漁村的碼頭上,漁夫的小船正靠岸,船上有好幾尾魚,商人問漁夫花多少時間抓這些魚?

「才一會功夫就抓到了。」漁夫說。

「你為何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商人問。

「這些魚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漁夫不以為然。

商人幫漁夫出主意:「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抓魚,然後就有錢買大一點的船、抓更多的魚,還可以開罐頭工廠,然後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城市經營企業,最後宣布股票上市,那時候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漁夫問:「這要花多少時間呢?」

商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然後呢?」

「那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囉!」

漁夫疑惑地說:「我現在的生活不就是這樣了嗎?」



這個流傳多時的詼諧故事,讀後令人發出會心一笑。

對照自己生活,你曾否自問,拚命追求與忙碌工作為的是什麼?

漁夫的最後一問,不也讓我們深思生活的本質為何,以及生命中如何「取」與「捨」的智慧。

簡.
化繁為簡,簡單就是美,簡單就是福

聞名美國商界的女強人愛琳.詹姆斯和先生,在三年內徹底簡化生活,成功地降低需求、精簡消費,住家也從華廈換成公寓,她將此番經驗寫成《生活簡單就是享受》(Simplify Your Life)與《心靈簡單就是美》( InnerSimplicity)等書。愛琳認為,「生活複雜」是一切煩惱與慌亂的根源,是一種「浪費」,因為要花時間去選擇、整理。

作家鄭石岩教授也認為,要簡樸心靈,煩惱才會真正減少。因為「愈多的需索,生活就變得愈複雜,煩惱也就愈多;愈是懂得用簡樸單純的態度生活,就愈能使自己的意志堅定,對自身的情緒愈有幫助。」

簡樸的生活,其實是傳統的美德,可惜在富裕的年代,衍生了一味追求財富與物質享受的行為;再加上「用過即丟」的消費方式影響,重複使用物品與節儉的習慣,已被拋在腦後,更甚而濫用大地資源,對大自然失去敬意。


走進慈濟人醫會志工洪有道的中醫診所,光潔洗石子地板、已經三十多年卻還保養良好的長條椅、醫師夫婦儀容素雅、吃穿簡單……讓人發現:簡樸生活不必遠求,一念單純知足的心,即可為之。

洪有道夫婦的生活儉約非刻意節制,而是感覺「足夠了」就好;人起「貪」心,「貧」就來到,「人有貪念,內心無法平靜,愈是想盡辦法賺錢就愈是賺不到錢。」洪有道說。

「要遠離『貪』這個陷阱。」證嚴上人詮釋社會現象:「現在社會陷阱很多,這些陷阱都在一個『貪』字。現代人要戰

勝物欲並不簡單,必須時時和『欲念』拉扯、時時和自己的心靈作戰。這的確需要毅力。」

有的人以為,花大錢吃好、用好,儘量享受,就是愛自己;「其實剛好相反,糜爛的生活會傷害自己與家庭甚至社會。花錢之前要好好思考:是否真的對自己有益?若是毫無意義,甚至是浪費的話,便會引導自己的心往貪欲、物欲的方向行去,此時就要節制。」

「幾年前,日本社會推動『清貧』生活,清是心無欲念、清淨自在;貧是生活儉樸、知足惜福。所謂清貧的觀念,就是要在生活中潔身自愛,讓身心保持清淨。」上人認為「知足常樂」的心靈境界,實在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樸.
調整身心需求比重,不役於物,作自己的主人

所謂的「簡樸」,並不是在物質生活上苛刻虐待自己、慳吝度日,而是清心寡欲、樸實無華的自在生活。

「節制一點、降低一點、放棄一點,用這種態度生活,而不是回到從前原始的生活、落後的生活,也不是反對科技文明的生活,更不是貧苦、缺乏、無奈的生活。」花蓮鹽寮淨土創辦人區紀復說:「人都有欲望,只要你願意降低一點欲望、放慢一點追求欲望的腳步,就是簡樸。它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沒有一定的方式與標準。」

也就是說,每個人依不同生活環境,定出自己的標準,達到自己能接受的程度。


像喝咖啡、打高爾夫球,算不算高級享受?節水與愛物之舉令人歎為觀止的慈濟志工曾欽瑞,生活中即保有這兩項嗜好--打球是藉機與退休同事相聚,而咖啡常是在家裏煮好,再端出邀鄰居屋前共飲。他說,享受不一定要花大錢,在忙碌生活中找到空閒,就是享受,不需依靠物質填滿。

「簡樸生活,不只在消費面斤斤計較,而是要建立一套正確觀念。」哲學教授傅

佩榮認為:「人生非常短暫,必須善加利用,簡樸生活不強調對金錢割捨,而是提醒我們,人生光有金錢是不夠的,要減少身的享受、調整心的焦點、增益靈的修行。」

如同漁夫的小故事一樣,若按照商人的規畫,雖然可以累積豐足財富,但也付出緊張、壓力與煩惱的代價,過程中更可能失去親情、健康與自我,甚至破壞生態環境。尤其過於複雜的現代生活,經年累月的忙、盲、茫背後,若真能割捨、放下,淨化心靈、過簡單生活,就能做自己的主人。

如何經營簡樸生活?鄭石岩教授提出四個方向:「第一,回歸家庭生活:把生活當成目的而不是手段,努力工作是要讓我們生活得好些。第二,接納自己:根據自己的條件、環境和因緣,接納自己、好好生活,才能以歡喜修養接納別人。第三,學習專注:以簡樸生活鍛鍊心境,不被周遭事物引誘打散,保持禪定專注能力。第四,懂得割捨:把經濟、精神、心理等太複雜的東西割捨,才能保持平衡。」

生.
護生愛物,珍惜資源,讓大地生生不息

在《自求簡樸》( Voluntary Simplicity )一書中,美國社會學家杜安.艾爾金提出「簡樸生活通則」,包括:「改變飲食習慣,少吃肉、糖,不要選取過於精製食品,吃較自然、健康、簡單的食物;減少生活中喧鬧、零亂、繁雜,把一些自己用不著的衣服、書籍、家具、電器送出去;改變消費型態,選擇可循環或再生使用的物品……」

證嚴上人也曾提示:「從一粥一飯,到日常生活用品,每一項成果都是經由許多人的智慧、心血結合而來的,所以我們取用食物和使用物品都必須心存感恩和珍惜,否則不僅是損自己的福,也糟蹋許多人的恩。」

在現今各國,垃圾處理已成為棘手問題。然在慈濟環保志工的資源回收工作中,卻常發現民眾棄置的物品,包括半新尚可使用的家具、衣物、器皿等。

「富有的物質生活,使我們忘了惜福、節

儉的美德,也欠缺了那分愛人愛物的心。疼惜萬物,應該如同疼惜自己;如果將地球當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就會以不捨之心去善待它。」上人感嘆,也不忘叮嚀:「過簡樸生活,就是落實日常環保。」

許多環保志工穿的、用的都是「資源回收」而來,就是希望循環使用以延長物命。這分不願意環境受到污染的心情,正是超越了物質欲望,更進一步彰顯人與自然的關係。

上人更進一步提到要「回收時間資源」。時間稍縱即逝,如何「回收」呢?也就是要把時間「雙重利用」。

「不會利用時間、不愛惜人生的人,遊手好閒、懵懵懂懂過日子,生活不但不快樂,常常是滿心煩惱,因為他的人生方向偏差了!善於利用時間的人,不只為個人、家庭的生活打拚,更能同時投入人群,做利益社會的工作。把時間充分運用,生活得很健康、心靈很富有,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活.
活得健康,活出價值,將資源捨給需要的人

作家游乾桂提出「人生四要」觀--「想要」的功名利祿少了;「必要」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品夠用就好;「需要」的車子、房子、銀子有就好;「該要」的健康、快樂、自由、時間,才是人生應該追求的。

慈濟志工謝明和、陳昭夫婦,在市場賣水煎包維生之餘,勤做環保、勸募慈濟善款,有時一忙,一碗素麵也是一餐,佐飯更是簡單的青菜豆腐。

「我們的命是『艱苦底』的,若叫我們去花錢,還真是無所在可以花!」話雖如此,無論是為籌建慈濟醫院建院基金、或賑濟伊朗希望工程,夫妻倆捐出金錢,毫不吝惜。

而住台中縣的賴秀娥,穩定的工作收入讓她生活無虞;她沒有手機也不騎機車,出門就靠走路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三餐吃得營養簡單,身上的衣服來

自資源回收……她從不覺得這樣是「刻苦」過日,如此平靜自在的生活,反而讓她更能夠專注工作、關懷別人。

「一切都要出於心甘情願!」區紀復認為:「過簡樸生活,雖然節制、降低、放棄了很多,但你會因捨而得--得到的是健康、快樂、自由;不會因吃得太多而生病,不會因擔心失去而憂慮煩惱,不會受欲望的束縛。而且因捨而多出來的能力與資源可以拿來幫助別人,社會就會多一分溫馨、多一分愛。」

杜安.艾爾金認為簡樸生活可以讓人們放鬆,與伴侶、兒女、朋友從事一些輕鬆活動,也有餘力發展自己在體力、情感、思想、性靈上各類潛能活動,親近大自然將其看成是自己身體的延續,以及關愛世界上貧困的人們。

「心靈簡單的生活,將是活得好的基本要求!」游乾桂認為,要改變一個人,要先改變那個人的心,「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是永遠不變的道理。簡樸生活,更貼切的詮釋應該是「有意義的生活」,因為能找回和諧、悠閒、幸福、快樂。



慈濟推廣「心素食儀」運動--「心素」是回歸心靈的質樸素美,「食儀」是建立健康的新飲食觀。

在忙碌、高壓、緊張、衝突的現代社會中,如何讓心靈回歸質樸素美?已經成為愈來愈多人內在的追求。因之而有的「簡樸」、「清貧」或「復古」等新生活運動,雖然名稱各異,但都直指了一條道路--人生的路,愈簡單,愈好走。

本期分享四位慈濟志工的生活故事,主角的共同特點為:追求內心富足,珍惜現況,樂在奉獻,於是擁有了從「心」幸福起來的感覺。

人生一世何必兜繞圈子?到最後仍會回到原點!回到商人與漁夫的對話,我們發現了簡樸生活的捨與得;而賴秀娥、洪有道、謝明和、曾欽瑞等人的簡樸生活,不只讓人看見他們的自在與純真,還有一分淺淺淡淡的喜與樂。

▲主題報導

退休公務員的往日情懷--現代生活,傳統美德

◎撰文/葉文鶯 攝影/林炎煌

【心素食儀--簡樸生活】

現代生活的快速方便,常讓人忘記節約。
曾欽瑞夫婦一生奉獻台灣水利,
對「水」存在著特別的感情;
生活中盡可能節水、循環用水,
珍惜每一滴得來不易的水資源。
愛惜物命是家傳、是習慣,更是美德。

喝咖啡、打高爾夫球,算不算「高級」的休閒活動?

自公務員退休的曾欽瑞,生活中保有這兩項嗜好,認識他的人卻都說他是力行「簡樸生活」的典範,為何如此說呢?這要從曾家的水桶和馬桶說起……

曾家的「水利工程」

曾欽瑞、莊雪夫婦過去任職於省府水利局,民國六十四年搬

進公家優惠貸款所購置的宿舍。經過三十年,房子看起來「老態」,但擺放在廚房、浴室、廁所裏大大小小的舊水桶,可不是在雨天時用來接漏。

每個水龍頭下方都放了小臉盆,用過的洗米、洗菜和洗手水收集在一旁的水桶,用來沖馬桶、澆菜。浴室內,洗衣機排水除去前幾次肥皂水,洗清、脫水所流出的水也引流至水桶備用。

每週固定到曾欽瑞家參加讀書會的陳秀鷹說,在曾家上廁所得用水杓取水沖馬桶,只有「上大號」才按水箱,「他家實在有夠省!」非但如此,曾欽瑞還在馬桶水箱內放置一只裝滿水的玻璃瓶,自行節水呢!

住家斜對面一塊空地,先後有對門鄰居種菜,目前由莊雪照管。身材瘦弱的她,從廚房提著回收水澆菜,走一趟也要三、四十步路。一位鄰居的菜園就在門邊,那兒正好有個水龍頭,鄰人後來也接受莊雪建議,在水龍頭下方放置水桶,將洗手、洗菜水留下,如此一來便有足夠的回收水澆菜了。

水龍頭打開,清水自來,如此的便利往往讓人忘記節約。曾欽瑞夫婦一生奉獻台灣水利,對「水」存在著特別的感情。莊雪說,節約並不是怕花錢,只是滴水得來不易,乾旱時格外珍貴。

「小可憐」變「小可愛」

曾家的節水本事令人讚佩,連水桶提把壞了,綽號「師傅」的曾欽瑞以鐵絲纏繞斷裂處,再截一小段透明塑膠軟管將整個提把套住;一只才值幾十塊錢的水桶,他卻惜物如金。乍見這個理應被丟出門外的「小可憐」換裝變成了「小可愛」,不禁會心一笑。

「東西壞了就修理,壞到不能修才換新,不要讓可用的東西太早變成垃圾呀!」也是環保志工的曾欽瑞有感而發。

在眾多塑膠桶中,莊雪拿出一個鋁桶,巿面上大概很少見到了。她說,這是她家三個孩子幼時的洗澡桶。看看當年照片,孩子光溜溜的身子浸泡在鋁桶,露出圓圓的膀子,真是可愛!這桶子與莊雪民國五十四年出生的大女兒「同年」呢!

環顧曾家屋內陳設少有新物,這個家像個穿著舊衣裳的人,但衣服洗燙白淨,破綻處也縫補得妥妥貼貼,看起來儀表整潔。

三十年前鋪貼的地板磁磚,花色、樣式缺乏現代感,但在曾家佛堂禮佛,五體觸地便感到清涼爽潔,可見主人之勤快家務;浴室地板不知何時脫落一小片磁磚,曾欽瑞到建材行購買材料,零買的磁磚無法清一色,可取的是鋪貼整齊;為了防止浴室用水漫出,曾欽瑞以大理石碎塊鋪成一道門檻;臥室木門表面夾板多處翻翹,曾欽瑞也以鐵釘將之釘牢,不捨更換。好個樣樣精通的「師傅」!

有人衝著他這項長處開玩笑說,要是每個人都像他這樣,連五金行也要關門了!曾欽瑞笑說:「怎麼會?十個人聽說我的做法,真正會照做的人恐怕最多一個吧!」

珍惜,才會久長

客廳裏,當年跟著入厝的一套桌椅還完好如初,椅墊布套也很新。桌、椅鋪以白色棉線編織的軟墊、桌巾,花樣別緻,是莊雪早年向同事借書自行研究、編織而成;一條年輕時穿破了的花裙,莊雪也捨不得丟,將之裁成枕頭套;結婚時所穿的黑色高跟鞋也還保留著,當作是紀念。

曾欽瑞說,這並非「物執」,也不是自不用卻又捨不得送人的「慳貪」,而是想著流行總會再回來,或許那天孫女穿著祖母穿過的鞋,將是多麼溫馨又驕傲的事呀!

再問廚房那台冰箱有多老?莊雪以眼神徵詢先生的記憶,推算:「那年我醃梅子,糖放得太少,兒子兩歲,翻冰箱自己找來吃,結果醉了!」勾起往事,莊雪笑說,冰箱應是在民國五十六年買的。

日常物品被視作珍寶一般,無不牽動舊日情懷,果然「珍惜,才會久長。」

能省則省,治家格言

曾欽瑞、莊雪皆是環保志工,從住家屋廊一角便可看出他們的生活有多「環保」!

圍牆上方擺放兩個托盤,沖泡過的茶葉渣收集曬乾後,準備拿到慈濟台中分會擦拭木質地板;用過的塑膠袋回收洗淨晾乾,可重複使用,大塑膠袋則分送鄰居收納資源回收物;花架、花盆也是回收物,靠牆那面大鏡子是多年前女兒公司本欲丟棄,現則方便家人出門前整理儀容。

停放牆邊的腳踏車也是回收物,其中一輛是鄰居的,輪胎被人惡作劇刺破,主人不想修理、寧可新買,莊雪接手更換輪胎,看起來至少還有八成新。

環保站經常回收舊衣鞋,若有合穿的衣物,莊雪會帶回家洗淨,給家人穿用,兩個也住台中的外孫,從小到現在很少添購新衣鞋。

「東西還沒壞,能用就用。」小學五年級的外孫庭浩說話時多像外公、外婆的口吻!他這天穿著外婆回收的布鞋,儘管鞋帶一粗、一細並未成對,但他並不介意,也不覺得在同學之間太寒酸。

翻閱曾家老照片,孩子們小時候,莊雪常準備壽司與全家郊遊,不過這位巧手主婦目前對太過複雜的烹飪料理沒興趣。全家認為飲食愈簡單愈好,營養最重要,不必講究美食。

「有人問我,你們學佛的人年節時有沒有吃得比較豐盛?」曾欽瑞說,豐盛並非吃大餐,譬如他喜吃花生,有盤花生佐飯提升味覺享受,就是豐盛了。

與其說曾欽瑞夫婦生活不「愁」吃穿,倒不如說他們不「重」吃穿。

曾欽瑞說,「生活,隨緣就好,也不必太刻苦。」從小承襲長輩的生活觀,務必讓每件物品發揮最高效益,甚至達到極限不堪使用為止,因此生活簡樸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自我充實,付出飽滿

過去在職場擔任工程人員,曾欽瑞常與工作伙伴聚餐小酌,日久傷肝。民國七十年苦於肝硬化,徒歎人生失去光彩,卻也因此接觸佛法,開始探索生命的意義。

研讀佛經、早晚課誦,曾欽瑞生活單純,大半時間都用來擔任文化、環保、訪視志工,也帶領志工讀書會研討佛典,他將此視作學佛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修證過程。

譬如訪視照顧戶,「見人有苦就想伸援手,這是慈心飽滿的菩薩。上人做慈濟從不厭疲,也是基於愛人之心。」曾欽瑞說,訪視工作是在藉境諦觀他人的苦難,啟發自己的慈悲心,並練習「三輪體空」的布施觀。

而做環保幾乎不缺席的曾欽瑞,儼然成為志工們的精神指標。他說,環保工作需要人手,自己一日不去,其他人就得分擔更多工作量;此外,做環保並非看在能回收到多少錢,而是利用資源回收減少垃圾量,延長焚化爐的壽命,同時也可避免物質上的浪費。

午后的咖啡香

曾欽瑞與社區居民和朋友保持良好互動,每週陪退休同事到省府員工球場打高爾夫球;週三固定與鄰居來個「喝咖啡時間」;也在附近小學擔任「愛心爺爺」,不遲到、早退,風雨無阻,維護學童上下課的交通安全。

與鄰居的喝咖啡時間,都是曾欽瑞親自在家煮好,邀鄰居在屋前邊喝邊聊;偶有朋友邀約,曾欽瑞的原則是「太貴的咖啡店不去。」因此,香醇的咖啡一來滿足味覺的享受,更增進了人與人情感間的交流。若說喝咖啡是一項生活享受,倒也平價!

「享受,不一定要花大錢、靠物質填滿。忙碌生活中找到空閒,喝上一杯茶或咖啡,喘口氣、將腦子放空,就是享受。」

午后,曾家客廳泛著咖啡香,莊雪拿出四十年前嫁粧之一的日本精緻杯盤組,準備好好品嘗咖啡。曾欽瑞輕啜一口,緩緩地說:「現代人講究休閒、追求品味,但這也需要學習,不是一味模仿別人。」

▲主題報導

單身貴族的「自我打算」--生活,像杯純淨白開水

◎撰文/陳柏州 攝影/顏霖沼

【心素食儀--簡樸生活】

賴秀娥獨身,但生活裏不只有自己,
工作時,認真本分事,更樂於服務,
下班後,沿路撿廢紙,做環保助人,
偶有閒暇,隨團遊覽,是最快樂的事,
平平靜靜度日,她很滿意。

暈黃路燈下,四個汽油桶一字排開,一名婦人順勢將塑膠袋丟向桶邊,嚇著正在覓食的貓,匆匆遁入暗處。賴秀娥上前撕開塑膠袋,取出紙盒,在桶邊敲幾下,倒出殘菜剩餚與飯屑,再撕開另一只裝了廚餘的塑膠袋。

傍晚七、八點,此處人們來來去去,棄置餐畢後的垃圾;賴秀娥不在意異樣目光,重複這個動作已持續幾年,即使颳風下雨,每晚都會到路燈下整理塑膠袋,把紙盒回收集中,交給住在對角一處矮房的瘖啞拾荒老婦,變賣作為生活費。

「妳把垃圾袋一包包撕開,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妳真的那麼窮呢!」大嫂曾經當面問她。但時間一久,兄嫂也就不在意。

一個人,生活純然愜意

想像一下,一位收入穩定、擁有一棟房子的都會單身女子,會怎樣安排愜意生活?看電影、喝下午茶、找朋友逛街購物、泡溫泉SPA舒緩身心、犒賞自己出國度假……可是對賴秀娥來說,未曾有過這些活動,生活有

如一杯白開水,純淨透明,加一顆方糖都覺得奢侈。

「她是最單純的妹妹。」賴秀娥的四哥說:「她相當難得,常常在做義工,工作也都盡自己力量在做。」

賴秀娥的父親曾是台中縣神岡鄉的村長、農會理事長。她排行最小,上頭有四位兄長、三個姊姊。多年前,家人曾為她的婚事擔心,屢次安排相親介紹對象,她都不為所動,時間久了,家人只好由著她。

賴秀娥高中畢業在鎮公所當單工,有上工才有薪水;二十七歲考上基層特考,分發到東勢地政事務所。熱心的她利用午休時間,趕發地籍謄本、土地所有權狀方便等待的民眾,家裏一塊刻著「我們感謝你,我們懷念你」的木匾,記錄這段公職生涯。

從地政事務所調升東勢高工,接著轉任台中縣師生人數最多的瑞穗國小人事主任,一晃八年。今年元月,她轉調潭子鄉的頭家國小,報到當天,二十多位瑞穗國小現職與退休老師,浩浩蕩蕩送她到新學校履新。

沒有花圈,花籃與賀匾也都省了,問賴秀娥會不會覺得排場太簡單?頓了一下,她咧開嘴,露出一排白牙:「這樣就很不錯了,我們校長說,他還是自己挾著包包進來學校的。」

雨傘布,印表機的新衣

頭家國小聯合辦公室像禮堂一樣寬敞,賴秀娥的辦公桌在前段進門的第一個,桌上有「人事主任」名牌,電腦旁的印表機上蓋著一條彩色花布,賴秀娥拿起來說:「你一定看不出來這是雨傘布吧!」她將廢棄雨傘的傘骨拆掉,花花草草的傘布看起來繽紛,防灰防塵也合用,她還另外

送了一塊布給校長蓋影印機。

雖然賴秀娥才剛進頭家國小,大部分的老師還在認識中,她已像之前服務的瑞穗國小一樣,下了班一個人留在辦公室到最後才走。臨走前,她會仔細關緊鋁門窗,巡看電腦的電源,將正亮著燈的螢幕一一關上。

以前賴秀娥在瑞穗國小時,學校晚間都有合唱團練唱活動或社區學習課程,她總待到九點多別人都下課後才離校,離開之前從三樓開始逐一樓層巡看,有沒有忘了關的電燈、忘記轉緊的水龍頭……

曾在瑞穗國小任教的鄭春玉就常笑說,警衛工作都被賴秀娥做了一大半!在黃美玉老師眼中,賴秀娥對一般大小事處之淡然,平常幫同仁做很多事情,少用言語,都用實際行動表達。

頭家國小離家較遠,賴秀娥搭客運班車上下班。下車站牌離學校、家裏都有段距離,她會沿路撿起被隨手棄置的廣告夾報。她說,駕駛人看完常隨手一扔,弄得路上廢紙處處,她隨手撿,維護環境,順便回收可用的資源。

賴秀娥半笑半嘲地說,自己像「雜插婆」(閩南語,愛管閒事的人)!

五十元過一天,惜福衣穿很久

脫去布鞋,灰色長褲下的黑襪露出一元硬幣大小的洞,「這種三雙五十元的較不耐穿。」賴秀娥說,家裏最值錢的是那套一萬多元沙發,是兄長們合送她的新居落成賀禮。

她沒有手機,也沒有機車,一個月電話費不曾超過基本費;扣掉上下班搭客運的車費,一天生活費僅五十元。

「從年輕到現在,她的衣服全都是人家送的。常勸她說:人在上班,最起碼也要幾件套裝。但她過得很自在,吃嘛很簡單,娛樂活動就只看電視。」賴秀娥的四哥至今仍勸么妹對自己好一點。

「惜福來的衣服,我會先洗乾淨,再將衣服上的名牌拆掉;衣服如果不合穿就送到回收箱。所以我還不曾買過衣服。」賴秀娥說。

早餐只吃一包五榖粉,午餐是校方幫茹素的教職員代訂的素食便當。那晚餐呢?賴秀娥拿出桌下電腦主機上的一個便當,說:「中午多的。」「學校有沒有微波爐?」她側身將座位後的鐵櫃門一開,順手指著一只淺綠色的手提電鍋,「蒸一下就好。」

真儉樸,並非刻苦

賴秀娥在工作崗位上主動、熱心付出,隨手、細心做好每件事,默默擔任環保志工不求回報。曾經有朋友問她:「刻苦生活,省下那麼多錢要做什麼?」

她回以:「我自有打算。」她把生活必需的費用預留下來後,其餘的就布施出去。

時間回到去年十月下旬的一個午后。慈濟委員鄭春玉、陳麗妃與游村憲,陪著賴秀娥踏入慈濟台中分會;樸素無華的她禮見上人,雙手遞上一百萬元支票。捐出來做慈善,臉上的笑容如圓滿了一樁大事般的輕鬆。

早在十多年前,賴秀娥坐慈濟列車回靜思精舍尋根,感動於常住師父做蠟燭、自力更生的精神,回來後開始協助慈濟募款。

偶爾和老師們結伴搭遊覽車旅遊,是賴秀娥最快樂的事,曾到彰化花卉博覽會遊賞,「心裏美,看萬物就美。」這是她參觀後的心得。她也曾巡禮慈濟希望工程,到埔里國小、集集國中、僑光國小、福龜國小,教她印象深刻。

「我的生活本來就很儉樸,可能來自父母農家生活的影響,但我從不覺得是刻苦。」賴秀娥一再強調她自己生活沒什麼特別,每天平平靜靜度過。就如同一杯白開水,雖然平淡,味道卻真!

▲主題報導

小鎮醫師的享福哲學--戀舊創新,眼中盡是有用之物

◎撰文/葉文鶯 攝影/林炎煌

【心素食儀--簡樸生活】

惜物愛物、不輕易汰舊換新,
小鎮醫生館處處流露「古早味」;
中醫師洪有道不但物盡其用,而且人盡其才--
平日看診時間長,假日還定期上山義診。
他一點也不欣賞花錢消費的「享福」方式,
認為生活充實有意義,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走進洪有道位在雲林縣西螺鎮的中醫診所,外觀整潔、擺設簡單,掛號處除了光潔的洗石子地板外,只見三張長木椅、一台飲水機和電視機。

日常所需,物盡其用

鮮黃色的長木椅是開業當年購置的二手貨,三十年來重複上漆並不顯得破舊,比起現今常見的連排塑膠椅,更添古早味。

洪有道的太太劉衿章說,以前常有好動的小朋友在診所內找不到玩具時,會以推動木椅發出吱嘎聲響為樂,先生便用廢棄的鐵框條裁成幾小段,讓它們劈腿似地環撐住木椅、固定在地板上,維護椅子的物命。

掛號櫃台內是配藥室,穩重的藥櫃也是陳年舊物,打開抽屜,裏面一個個小木盒全是洪有

道做的;牆邊一張形狀特別的高腳椅,是他早年為孝敬岳母所設計,如今成為妻子久站配藥後,用來歇腳的好搭檔。

診間兩把木板凳外觀也不年輕,是洪有道撿回來的,在木板間隙糊上白膠,至今還挺堅實好用。而洪有道固定坐的那張藤製長背椅,儘管椅面換過藤編、輪子轉動時會發出噪音,他卻惜情愛物地說:「這是岳父三十一年前送的。」

民國六十二年,洪有道取得中醫師執照,在新婚妻子變賣首飾資助下勉強打點店面,設備不敢買新,也無法一次買齊;即使日後經濟條件豐足,也沒有汰舊換新。洪有道今年才六十一歲,這家中醫診所卻顯得「老味」十足!

街坊美稱「萬能的」!

洪有道凡事喜歡自己動手做,常乘工作之餘將創意具體化,其中的樂趣遠超過省錢的目的。

診間牆上,常用來向病人解釋病情的那幅人體解剖圖,面積大於一張辦公桌面,竟是他親自裱框,「有興趣,而且不難嘛!」他說。

診療床上方圍著一條紫色布簾,活動式拉簾架是他的傑作;替病人拔罐所使用的吸氣設備,取自淘汰冰箱的壓縮機。

洪有道身高一百八十一公分,為了輕鬆掃地,不厭其煩地把掃帚「增高」。他開心地展示幾塊不起眼的木條,它們或許是某個古厝的床頭舊木,他低價買進材料,等待隨時靈光乍現,以刨刀賦予其新生命。

像臥房裏那塊自製木枕,表面是兩片檜木合成,底座則取自和室拉門木條,線條優美、散發著原木香氣。整體機能是為自己量身打造,無論平躺或側睡都舒服,這教洪有道的笑容裏帶著滿足。

從櫥櫃裏收納的電鑽、刨

刀、烘塑膠管的瓦斯槍等工具看來,洪有道對於木、漆、水電等興趣還頗專業,難怪在街坊間博得美名,大家都叫他「萬能的」!

感覺「夠了」就好

洪有道的診所打理得整齊光潔,不講究豪華擺設,可見主人的簡樸風格;而食、衣、住、行日常所需,更反映了他的欲望淡泊。

洪有道穿著樸素,那雙長年不變的黑色功夫鞋,「舒適、好穿,一雙才一百元。」洪有道說,衣著乾淨整潔就是好看,名貴的衣服穿起來不一定好看,也不一定能襯托出個人氣質。

「先生娘」劉衿章也是同一風格,終年素著一張臉。她說,自結婚以來成天忙著配藥,為了方便工作,遂剪去一頭長髮、不留指甲,也不配戴首飾。凡標榜身分地位的外在物,這對醫師夫婦一向淡然處之。

早上沖泡一杯薏仁粉或五穀粉,便足夠半日的熱量;午、晚餐則是米飯搭配兩樣菜--一盤鹹口味的好下飯,另一盤燙青菜清爽腸胃,連湯都省下了。

三餐內容乍聽之下未免過於簡單,洪有道卻甘之如飴,生活儉約並非刻意節制,而是感覺「足夠了」就好。劉衿章說,先生不挑嘴也從不要求菜餚豐盛、富變化,兩人每天忙於診所的工作,她無暇費心做料理,況且子女居住外地,僅夫妻兩人吃飯,煮多了反而浪費。

服務最樂,人盡其才

「日子過得無聊,才會想要『享受』;生活充實讓人很快樂,這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洪有道說。

除了物盡其用,生性樂觀的

洪有道也充分運用時間發揮一己所長。掛號櫃台公告著看診時間,週一到週六全天看診十個半小時,週日還有半天門診。先生看病、太太配藥,算算這對夫妻每週至少待在診所六十七小時,真的很打拚!

在一般人印象中,醫師這一行高所得,這麼「打拚」大概是在打拚「賺錢」吧!其實不然,開業三十一年,眾所周知,洪有道的診所收費特別低廉--藥費便宜、推拿免費,他還經常以親自調製的藥膏與患者結緣。全民健保實施後,診所依照健保局制訂收費標準之外,還加設「年滿七十歲、低收入戶、榮保及重大傷病者,免收掛號費」的優惠。

幼時家貧,父親生病時沒錢就診的無奈,至今仍教洪有道深以為憾;行醫後,不願再見到窮人被剝奪生病就醫的權利--他希望任何人只要有需要,都能安心踏進他的診所;任何時間只要病人上門,他都即時為人看診,因此即使現在求診病患沒有以往多,他仍不願縮短看診時間。

我的病患朋友

與洪有道日常生活接觸最頻繁的病人,都成為他的朋友,他了解這些朋友之所以身體不適,往往源自內心憂煩多慮。因此洪有道在開藥方之前,會多花些時間聆聽他們的心聲,甚至傳授解套妙招,讓他們在這裏得到開心解藥。

附近一位婦人身子病弱得無力工作,洪有道為她看診時,發現她是過度憂心子女,於是教她如何「愛」孩子。後來婦人用對了方法,心開、氣調,身體逐日健朗,經營生意也有了起色。

有些老病號喜歡找洪有道「抬槓」勝過於「拿藥」,他們叨叨絮絮地講,洪有道一逕兒聽著,只有在另一位病人正等著看病,他才請對方暫停稍坐,等看完等候的人再繼續聊。

洪有道在藥袋上特別引用證嚴上人說過的話--「祝福您!人無憂慮、身無病痛、健康快樂!」這樣的祝福比叮嚀病人按時服藥更有效用。診所公布欄上也貼了一則一百零二歲人瑞的長生口訣--「多笑、多動、多工作,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