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個女子與一輛菜籃車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訪視臉譜】

病苦的磨難,教人刻畫在心;日後行善助人,自有一番默契與同理。

——林秀綢、莊新市

農曆年後的台北十分酷寒,飄起的雨絲更加深了寒意。

忙完早餐店生意,莊新市趕著兼差賣便當;午後兩點來到林秀綢家,準備將分裝好的生活用品,逐戶送往長期關懷的各案家。

如果案家人口較多,她們會多塞包米;如果案家尚有稚子,她們會看看手邊是否有玩具,讓小孩子歡喜。

這些與照顧戶結緣的物品,很多都是好心人的捐贈,林秀綢

怕東西放久了會壞,總心急著趕緊分送到案主家裏。

由於不會騎車、開車,林秀綢和莊新市全憑雙腿「走」訪個案。撐傘迎向雨勢,兩人的身影隱入錯綜複雜的巷弄,時而走進狹隘的商家騎樓,偶又轉往人車熙攘的大馬路。這二、三十分鐘的步行,已穿掠過許多她們關懷的案家。

拐個彎,路口賣安全帽的阿嬤、街邊的檳榔攤老闆娘,不僅與林秀綢相識,包括厝邊巷尾至少有一百五十戶居民,都是透過她捐款給慈濟。

十五歲來到台北縣中和市,林秀綢住在這兒至少已三十五載,除訪視關懷貧病個案外,也做資源回收。長年在社區敦親睦鄰,里長、鄰居也常向她提報貧病個案。

而住在林秀綢家附近,步行只要五分鐘的莊新市,是她一起做訪視、環保,無話不談的知心好友。

平日做資源回收,如果發現質料好、尚可穿的二手衣物,洗乾淨後她們會暫存起來,或帶在身上,隨時準備轉送給照顧戶。遇案家缺衣時,她們咻地便脫下外套送人;看孩子需要一只手錶,她倆手上的錶,可能就成為孩子的禮物;

訪視路上,看盡孤老、病殘與貧困,林秀綢與莊新市體悟到人間疾苦,自是懂得知足與惜福。

設身處地,分擔他人的苦

這天,她倆走進一處偏僻廠房,油漆工許先生和兒女同住在這裡。去年他不慎跌斷右手後,至今仍無法做事,只好接受慈濟經濟補助。就學中的孩子繳不出註冊費,許先生急著想工作賺錢。大家於是一起研究做什麼工作最適合。

「幫人賣便當?」

「不行,裝便當手腳要很快,要裝入筷子、湯匙、吸管……」熟悉做便當的莊新市說。

「撿回收物賣錢?」

「不行,你的手不方便撿東西,也沒辦法推拉車子。」做環保已有十年的林秀綢說。

這天的對話雖無具體解決方法,林秀綢回家後仍幫忙打探工作機會;翌日並以「急件」將慈濟補助孩子的註冊費送到許先生手上。

距離許先生家十分鐘路程,住著慈濟照顧戶何先生。林秀綢、莊新市與何先生閒聊時,他的手一直壓著右腹。

頑強的癌細胞在體內擴散,近來他常痛得食不下嚥、睡不成眠,他說:「痛得像刀割一樣。」身體因疼痛而不時蜷彎著,雙腿也常不聽使喚地顫抖。手邊的止痛藥有吞服的、貼劑的、注射的,然效用總有限,不久痛感便又湧現;當痛得無法忍受,只得

到醫院掛急診。

她們探詢何先生住進安寧病房的意願,表示費用部分慈濟或可評估補助。但何先生認為不必浪費醫療資源,反正治不好,不如在家忍著算了。

她們拿出幾包冬粉,「我前兩天才想說要吃冬粉,結果妳們就帶來了!」何先生驚訝地說。

幾天後,她們又拖著菜籃車帶來台東池上米。何先生看起來比上次瘦了、膚色也更黃了,但看到這兩包米,他興致勃勃地有了點食欲。

將心比心,來自生命經驗

林秀綢與莊新市有著訪視關懷的柔情與傳統婦女的堅毅;對於案家苦境與迫切需求,她們牽掛在心,戮力改善他們的困頓。這分對個案「將心比心」的同理,來自生命經驗--

林秀綢的父親三十六歲中風,母親一肩挑起全家老小十口的生計,任勞任怨。母親常對她說:「苦難來時,就要面對它、接受它。」在她心中留下最美的婦女典範。也由於家境清寒,林秀綢國小一畢業就得打工賺錢,十八歲後才半工半讀完成中學學業。

而莊新市印象中的母親,為了償還債務,總是身兼數職,無論颳風下雨都在工作;年幼的莊新市和妹妹也得到磚場打工,她在前頭拉板車,妹妹在後面用力推,直到聯考前一天都還在做事。

莊新市的先生三十六歲中風,住院期間醫療費近三萬元,醫院社工疼惜她一人肩挑一家子,主動為她尋求支援;其中有日本人的愛心、陌生人的捐款和社工們省下的伙食費。這使她暗發誓願:將來也要將這溫暖傳遞

下去。

當年儘管生活拮据,莊新市仍咬緊牙根,不願中斷每月捐款助人。如今,先生日益康健,以開計程車為業,也成為慈濟志工,夫妻倆一起為生活、為志業打拚。

家人病苦曾帶來的磨難,讓兩人有毋須言詮的深悟與默契。在探訪個案之餘,林秀綢也常私下探問莊新市:「孩子的註冊費沒問題嗎?店租呢?」

「還過得去啦!」即使真有困難,莊新市也寧願捱過去,不說一聲苦。

受人點滴,湧泉以報;莊新市白天為生計奔忙,其餘時間做慈濟、做善事,不多想兼差賺錢的事,因為「錢夠用就好。」她說,那種拚命賺錢的生活,對她來說沒什麼意義。



大概是小時候在山頭放牛,習慣大聲喊叫,莊新市和林秀綢一樣是大嗓門,說起話來丹田有勁、眉飛色舞,草根味十足。林秀綢性情大而化之,莊新市則敏感、細心,兩人在「互補」中提攜鼓舞,有著很深的默契。

她倆常相約黃昏時,拖著裝有米、油等物資的菜籃車並肩走在社區,迎著月色拜訪案家、閒話家常;或在公園盪鞦韆,思考著該如何協助案家;有時泡杯三合一咖啡,讓心情在生活中喘口氣。

她倆常說:「散步就是在做慈濟,做訪視就是在散步。」多走一戶是一戶,步步在訪視路上留下溫馨愜意。

▲主題報導

陳老師退休後的進修課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訪視臉譜】

健康難得,要把握好手好腳付出;光陰有限,要珍惜每個機會多為他人做點事。

——陳文學

車行於阡陌間,路邊堆有許多秧苗,等著被栽入田裏。雖知條條小徑皆互通,然一陣繞來迴去後,即便是南投竹山土生土長的在地人陳文學,仍尋了好一會兒,才覓得潘先生棲身的這處工寮。

工寮裏沒水沒電,被妻小遺棄的潘先生,住在這兒已年餘,三餐是由好心人士提供。

透過戶政事務所幫忙確認身分,陳文學日前才為潘先生送來健保IC卡,此回則與志工廖梨

珠、陳寶琴送來營養品與家庭藥箱,還準備了手電筒,讓潘先生夜間能夠照明。

罹患心血管疾病、胰臟腫瘤與憂鬱症,潘先生帽子低掩、雙頰凹陷、靜默不語。隨著志工的鼓勵勸慰,他才略為點頭,表示「贊同」或「有理」。

陳文學要他放寬身心,別把心思全用來憂愁病症,潘先生不時被逗得笑了起來,「你們都是好人。」難得他抬起頭來這麼說著。

工寮面對著八卦山脈,前方不遠處即是濁水溪,幾棵木瓜樹立於一旁,暖陽耀射下麻雀啁啾。若非為貧病所磨,住在這兒真如人間仙境。

隨後,志工們又來到一棟三合院前,路旁是一大片茶園,案主楊太太早在門口守候。

身體不佳的楊太太,獨力撫育三子,平時幫人採茶種花,賺取微薄薪資。孩子因輟學關係,算是工作人口,因此不符低收入戶資格。一年半前,慈濟開始關懷楊家,每月給予經濟補助。

「孩子都乖,家裏也算平安了。」志工們鼓勵楊太太,孩子已十七、八歲了,漸漸能分擔家計,眼前生活雖清苦些,但未來家庭的希望,是可以期待的。

一生成長、付出都在家鄉

陳文學今年六十四歲,七年前從竹山國小教職退休。一生的成長、學習、付出與回饋都在竹山,教過的學生不知凡幾;許多關懷的案家或志工,也都尊稱他一聲「老師」。

陳文學向來關心貧窮學生的就學問題,過去若看到報章雜誌上有報導機構提供獎助學金,就會趕緊剪下來,甚至為學生奔走申請。這源於陳文學幼時拮据的家境,每到繳學費時,父親設法籌錢;所以那種因家貧而繳不出學費的辛酸,陳文學自能同理。

身為慈濟訪視志工,陳文學的責任範圍包括南投竹山、鹿谷、水里、信義、集集等九鄉鎮。由於九二一大地震、桃芝颱風的勘災經驗,他對這些地方非常熟悉。

車旋繞於山谷,沿途是成片青綠的茶園,陳文學說:「桃芝颱風那時,這塊地成了一片汪洋。」行經木屐寮附近,又指指隆起的路面說:「這裏原本是平坦的。」

陳文學的太太楊美,志工資歷比他更深,十多年前衡量三位兒女都已成家,因此結束三十五年的裁縫事業,全心做慈濟。陳文學提前退休,就是為了陪太太當「全職志工」:訪貧、收善款、助念、開會,生活竟比當老師更忙。


陳文學說,九二一地震後,慈濟志工在鄰里間做地毯式訪視,車子駛到地裂路毀之處,就

下車徒步行走,挨家挨戶評估受災情況並發放急難慰問金;當時的訪視工作,每天都讓他忙到半夜。地震風災過後,像是喪葬急難、住院醫療、失業家貧等,需要訪視的個案都會增加許多。

竹山多山,案家散居各地,門牌就算只相差一號卻可能得翻往另一個山頭才找得到。陳文學說,查看門牌不一定快,「問人反而比較快!」

一路訪視就是不斷找路,可能攀上這個山頭,也可能旋下那個山谷。而每回外出,志工們會自備午餐飲水,因為山中訪視個案,用餐時間難掌握,想買食物充飢可不容易。

退而不休,隨時準備好出發

所謂「退休」,一般人常聯想到生產功能的停止、身體機能的衰敗、消費享福的開始。陳文學說,他也曾閱讀退休規畫相關書籍,不外乎就是理財、休閒與投資這類東西,他覺得很沒意思。

陳文學說,他生活所需不多,不抽菸、不喝酒,只要「吃點汽油」--指訪視時開車所需油資;因此對於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他已覺得滿足。

由於孫子都已經上國中了,陳文學認為,以他這個年紀做粗重活兒不太適合,若要辦活動,年輕人又比較在行;「看來看去,做訪視工作最好。」特別是有急難需要關懷,他任何時候都可配合出動。

退休前,陳文學每天傍晚五

點後下課回家,總會與太太相偕漫步於山道。退休後兩人更忙,散布的時光就少了;「忙歸忙,我們心裏卻很歡喜。」現在兩人都是全職志工,看個案、助念、開會常並肩出入,相處、分享的時間更多。

「以前,常是他忙他的,我忙我的;現在,則是他幫我,我幫他。」楊美說。

最近,陳文學剛幫潘先生安排住院治療,又忙著在稅捐處等地奔走,還透過台中和台北地區的志工接力,領回潘先生原設籍在台北的身分證明,為無親可依的他辦理戶口遷移。「有了相關證明,潘先生才有機會申請低收入戶補助。」

陳文學明年滿六十五歲後,就是社會定義中的「老人」了,相較於山中原住民部落個案,年齡都小他許多,卻因酗酒、中風、車禍衍生家庭問題,留下許多遺憾;陳文學在為個案奔走時,常自惕要珍惜、要付出、要感恩。



退休前生活面對的是學生、家長,非常單純;退休後做慈善訪視,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生,讓他深覺「時間有限,要好好珍惜」。

看遍各類貧病個案,陳文學想想自己--慶幸能這麼有福報,好手好腳做訪視,除了能幫助貧病殘疾、關懷案家心靈外,也發揮了自己生命的功能與良能,回饋社會。

難怪陳文學要滿意地說:「這就是最好的退休生活了!」

▲主題報導

感謝你打開我心結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訪視臉譜】

個案走出難關的故事,反過來激勵了我。有時我會想,換作是我,我做得到嗎?

——郭慮光

跟公司請了半天假,郭慮光偕同陳麗雪和趙秀絃,準備去探訪個案。

陳麗雪是校護,下午沒課;趙秀絃則理好家務,才得以外出。同住在台中大雅地區,三人常這麼相偕訪視。

臉上掛著一付眼鏡,郭慮光外型樸素、鄉土味濃厚,給人一種單純而可親之感。加入慈濟十多年來,她一直負責訪視關懷工作,不僅利用下班和假日訪貧、為照顧戶打掃屋舍或修繕改建,

遇有緊急個案,她總是二話不說,儘可能請假前往處理;一年十四天的特別休假,根本不敷她拿來做善事。

「人家急需幫忙,就要趕緊扶一把,那怕只是給一句溫暖的話語也好。」郭慮光說。

她何時願意轉過身來?

坐在特製的殘障電動車上,賴小姐正等著志工到來。及肩的髮斜遮著臉龐,卻遮不住曾有的風采。

七年前,三十歲的賴小姐在台北做成衣批發,一場大火讓她從三樓跳下,摔癱了下半身,回台中靜養。經鄉公所提報成為慈濟照顧戶,每月提供經濟補助。

整整有一年時間,賴小姐都背對著志工、靜默不語,對登門關懷者毫不領情。

一年後,郭慮光接手關懷工作,受到賴小姐的「待遇」依舊,甚至只能從後門進去。但她總是不放棄,與賴小姐閒話家常,或分享訪視所見的貧病故事;有時也會帶來氣墊床、助行器,方便她的生活起居。

這種「婆婆媽媽」的真情關懷,終於軟化了賴小姐的心;半年後,她總算願意將臉轉向志工。

賴小姐曾因癱瘓而自我封閉,甚至想自殺,在志工們長期陪伴下,逐漸尋回信心,也對當年縱火加害者不再怨恨。她現在生活幾乎一切自理,能蹲坐著擦地板、幫小狗洗澡,甚至出門買菜……並且在接觸了其他全身癱瘓、視障者與植物人後,發現自己還算幸運,因此主動要求慈濟停濟,將錢拿去幫助更需要的人。

「因為慈濟,我才站起來的。」這一天天氣炙熱而悶鬱,當聽見賴小姐對郭慮光這麼說,大夥兒心頭忽覺涼快了起來。

「換作是我,我做得到嗎?」面對賴小姐的感恩,郭慮光說,其實要說感恩的人是她。

對陌生人熱心,為何不能對家人關心?

郭慮光自幼生長在望族,又是獨生女,有些自負,加上熱愛閱讀,自覺比一般人成熟。不過,婚後與公婆的溝通不盡如意,使她漸漸喪失自信,甚至曾有「想不開」的念頭。

在書店無意間看到證嚴上人著作《靜思語》,郭慮光自認為懂得許多道理,沒想到隨意翻閱一句:「稻穗愈飽滿,就垂得愈低」,像是對治了她的「貢高我慢」;另一句:「若不能改變別人,那就改變自己」,寥寥數字讓她決定調整自己的觀念,也因此挽救了婚姻。

當年經濟困難,要養育孩子,又有房租壓力,有一回真的

快熬不下去,領了別人濟助的一千五百元,還「拍照存檔」……郭慮光說,把錢收下後的那分辛酸,至今仍強烈地懸繫在心。「當時我便發願,那天有能力時,也要去幫助他人!」

民國七十九年,郭慮光開始接觸慈濟,訪貧工作自然是她的第一選擇;也因為懷著助人的心願,自會內化於關懷言行,真心尊重案家、同理他們的處境,如此才能教對方接受。

郭慮光常在傍晚五點下班後,與陳麗雪約好前往社區眷村,問候孤單的獨居伯伯。她們關懷老榮民已有六年,有時在清晨上班前到市場買菜,來來往往的老人家中,她喊得出其中許多人的名字。一聽說鄰里社區間有誰生病了,郭慮光立即前往噓寒問暖。

「我們來看你囉!」探訪案家,她熱情親切的招呼聲總比人先到;與案家閒話家常間,她會看看他們的頭髮是否需要修剪、屋裏是否需要打掃……

郭慮光在為貧病案家奔走的同時,亦反思與自家親人相處的問題,「何不以這種對別人的熱心,來關懷自己的公婆?」因此,她試著對家人做一些修正與讓步。

看見自己好手好腳

這天,郭慮光和幾位志工特別帶了一束巧克力花,要送給患有「肌肉萎縮性硬化症」的阿雲。

猶記前年夏天初訪當天的情景--照顧四肢近乎癱瘓阿雲的,竟是四歲的女兒小慈!小慈正幫媽媽清洗腹瀉換下來的褲子,阿雲滿臉沁著汗水、淚水,

只能無奈地搖頭和哭泣。先生阿輝得工作賺錢、長女小玲讀幼稚園,照顧媽媽的重責便落在也需要人照料的四歲女娃身上。

此刻,阿雲靠坐在椅上,氣色比以往好多了。先生為了多賺些錢,接下晚班和大夜班的工作,小慈已上幼稚園,阿雲由越南看護工來照顧。

「太太說感恩你咧,有沒有聽到?」郭慮光勉力和阿雲溝通後,轉身對阿輝說。


「我沒聽到哩。」阿輝答。

郭慮光將巧克力花交到阿輝手上,請他送給阿雲。阿輝羞赧地向太太遞上花束,志工們一旁唱起祝福曲,阿雲當然是淚水盈眶。

「曾經歷的辛酸與苦處,總算過去了……」說起這家人,郭慮光既感動又心疼,他們儘管處境艱難,卻婉謝了慈濟的經濟補助,只期望志工有空能過來看看、聊聊。



無論是賴小姐還是阿雲一家人的故事,都反過來強而有力地激勵了郭慮光--現在的她沒有年輕時的那股傲氣,也不再因為失意而自卑,反而珍惜自己好手好腳、身心健康,更精進地付出。

十多年來,見過那麼多人間苦難,郭慮光說,長年的心結彷彿也跟著做慈濟訪視工作打開來;在對貧病家庭付出關懷後,發覺自己「好像還很有用」,至少還能發揮人生良能,幫助別人做點事。

或許,在訪視路上,貧病個案就是她的生命老師!

▲杏林春暖

康復路上「鐵三角」!

◎撰文/黃秀花 攝影/顏霖沼

她,鄭淑慧,
儘管雙腳長短不齊,
仍拄著拐杖勇敢跨出第一步;
為了這一步,
不知忍受多少次手術創痛、
等待多少個晨昏。

他,林明政,
與她結褵二十多年,
不離不棄的結髮之情、
相知相隨的堅強信念,
每將她從跌落谷底的失望中拉起。

他,陳英和,
她生命中的貴人,
「再拚看看」的鼓勵,
讓幾度差點要放棄治療的她,
重新燃起奮鬥的勇氣,
果真拚出重新站起的契機。

當她昂首闊步走進花蓮慈濟醫院,志工們露出驚訝的表情,連主治醫師陳英和也瞪大了雙眼,拍著她的肩膀直呼:「真是太高興啦!」每個人內心的喜悅,綻放成朵朵歡聲笑語飄盪在診間。

療程兩年多 從一個信任開始

鄭淑慧二十多歲時罹患僵直性關節炎,起初只覺得脖子僵硬,吃了藥便能讓肌肉放鬆。但是隨著時日推移,僵硬感逐漸向下拓展到髖關節,走起路來會喀喀作響,加上肌肉痠痛,終至影響正常行走;於是置換人工髖關節以解決這個問題。

那套人工髖關節使用了近二十年,假骨磨損程度日益嚴重,雙腿疼痛到幾乎動彈不得,已非藥物所能抑制。二000年,她慕名找上陳英和醫師。

陳英和當時是花蓮慈院院長,每個月一次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骨科看門診。當他在大林看了鄭淑慧的X光片,立刻問她是否願意接受手術,「如果願意,就到花蓮來吧!」

「我信任你!」鄭淑慧斬釘截鐵地說。在先生林明政陪同下,就此一路從彰化搭車到台中,再轉搭飛機到花蓮,展開長達兩年多的治療。

經過陳英和檢查,造成鄭淑慧雙腿難以動彈的原因,是左右兩側的人工髖關節皆已鬆動,且嚴重位移至腹部,甚至壓迫到骨盆腔內的骨頭。陳英和擔憂,人工髖關節若繼續往上衝到骨盆腔,不慎傷及大血管,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再者,她的右股骨,也就是大腿骨上端的骨頭下沉且斷裂,雖然之前有用鋼釘和鋼板固定,但陳英和觀察其顏色,推斷骨頭已呈空洞現象,此處也需填充,進行重建手術。

陳英和向鄭淑慧推演手術步驟並仔細解說——

先取出已損壞的人工髖關節,減輕疼痛並且解除生命危機。接著,將呈現空洞的骨盆腔,以骨頭填補。之後進行重建,置入新的髖關節,最後打上石膏固定。「就像蓋房子一樣,地基要先打穩,梁柱才能置放上去。」陳英和說。

陳英和也特別提到,一般進行關節拿除,是在關節部位劃刀;但是為了清楚判別鄭淑慧大血管的狀況,不至於誤傷造成大出血,因此他將在她的腹部兩側動刀。

儘管陳英和曾為近兩百例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進行矯正手術,使他們可以挺直腰桿、昂首看人;但此一病例--病患骨質極度疏鬆脆弱,再者手術過程繁複

費時,每一個步驟都充滿挑戰,可說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煎熬的苦 隨感染指數攀升

數次手術的過程堪稱順利,不過,鄭淑慧回彰化一個月後出現術後感染,右側傷口紅腫,繼而高燒不退,只好回花蓮慈院繼續治療。

「那時一天到晚都要量體溫,量到後來看到溫度計就很討厭!」鄭淑慧說,一天發燒三次,不論用注射或口服抗生素都無法退燒,每天的心情隨著溫度計上的刻度起伏不定,無法安眠,精神常處於恍惚狀態。於是由中醫科醫師柯建新會診,調配中藥服用後,症狀才緩解下來。後來感染指數降低、傷口好轉,終於出院返家。

只是沒想到,一個月後又出現感染問題。這一次入院,陳英和施行清創手術,清理才置入不久的右髖關節及裏面的殘骨,用骨水泥填滿空缺,注入抗生素,再以鐵絲圈住。

這一階段,鄭淑慧最辛苦,整條右腿變形得厲害,動彈不得,只能臥床。而等待傷口復原期間,陳英和發現她左髖關節的髖臼鬆動,但此時只能暫且不理,專心處理右髖關節的感染問題。

當時,醫師每天以粗針穿刺脊椎抽取脊髓液,再根據檢驗數據,判斷傷口是否乾淨,以免再受到感染;直到指數下降,才敢進行下一個步驟。

醫師步步為營的認真態度,教鄭淑慧著實感動;但是,這療程卻讓她不僅要忍受身體的苦痛,還有擔憂感染指數往上竄升的心理煎熬。有時痛到實在受不了,鄭淑慧只得對先生說:「你先離開一下,讓我好好哭一場

吧!」

二00二年六月、鄭淑慧第六度赴花蓮慈院。那次住院,陳英和又做了一遍清創,也控制了感染;接著再度置入德製的人工髖關節,並採用慈濟骨骼銀行儲存的骨頭填補缺洞。

待右腿的狀況穩定,接著處理左髖關節髖臼鬆掉的問題。歷時四個月,二00二年十月底,鄭淑慧出院了。

這二十多年來,林明政一直陪伴太太就醫,所有治療過程及因治療所衍生的併發症,一一看在眼裏,怎不了解太太所受的苦呢?他常說,如果角色能互換的話,他願意代太太承受這些苦痛。

用行動證明 結髮情深意重

鄭淑慧會認識林明政,進而步上紅毯,其實是父親牽的線。

才二十歲出頭、剛從實踐家專畢業的鄭淑慧,在父親安排下與林明政相親。林明政和鄭家有生意上的往來,為人豪爽、做事認真,很討長輩的歡心;但卻不是鄭淑慧喜歡的類型。

「爸爸教我不要憑第一印象就否決他,先交往看看。可能是緣分吧!交往不到半年,我們就結婚了。」鄭淑慧說,交往時發現林明政做事讓人放心,就是那分信賴感,讓她決定託付終身於他。

沒想到婚後不久,鄭淑慧就發病。

最初只是脖子痠痛、做事不甚靈活,後來頸部慢慢鈣化,不能自由轉動,轉頭時,必須連身體一起轉過去。儘管太太的動作在外人看來有點奇怪,林明政卻不以為意,仍帶她外出訪友、出入公共場合。

曾有人私下問林明政:「你太太是不是有很多嫁妝?不然你怎麼會娶她?」聽到這般議論,夫妻倆覺得很詫異:「別人怎麼會這樣看我們?」

然而,愈是如此,他們的心就靠得愈近。林明政安慰太太:「兩個婚前很相愛的人,婚後不一定幸福;同理,身體健康、能力很強的女人,也不一定適合我。婚姻本是一種生活的學習,要靠雙方共同努力經營,才能白頭偕老。」

這番話教淑慧不感動也難,「以前我覺得他一點也不斯文,有時短褲、拖鞋一穿就出門了。如今我才發現,在他粗獷的外表下,隱藏了這麼細膩的心。」這些年來,她的病情一直不穩定,進出醫院多次,都是先生陪伴身邊照顧,從未聽過他有任何怨言。

為了照顧太太,林明政確實付出很多——以前從不進廚房,肚子餓了就到外面吃;現在為了讓太太吃到新鮮的菜餚,他學著

洗手做羹湯;為了幫太太活絡筋骨、減輕身體的不適,到台東學腳底按摩……

「從一個從不入廚房的男人,到現在連女兒都會說:爸爸煮的菜比媽媽還好吃呢!」提起此事,鄭淑慧對先生真有說不出的感激。

林明政說,照顧太太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從結婚開始,我對她就有了責任,要照顧她一輩子。」

看著先生對自己這麼情深意重,鄭淑慧很是心疼。「我自覺虧欠他很多,尤其當我狀況不好,整天只能躺在床上,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看他那麼難過,我卻連一句安慰的話都說不出口,只能哭著說對不起……」

鄭淑慧覺得這一身病拖累了先生;但,林明政卻不那麼想,只要太太能恢復健康,再大的犧牲他都願意。

走路的感覺,真好!

對於幾次住院期間,醫護團隊所付出的一切,林明政和鄭淑慧很是感謝。

鄭淑慧說,人工髖關節從二代換到三代,再換成德製的,不知經歷過多少次手術,每次動刀就要七、八個小時,實在很痛苦;有時想乾脆不要裝了,但陳英和總是不斷鼓勵她:「再拚看看!」帶給她很大的信心。

林明政說,陳英和每天至少來病房探視三次,有時臨睡前又來一次;鄭淑慧返家休養期間,仍用電話追蹤、關心病情。

「如果不是醫療團隊悉心照顧,不斷安慰、加油打氣,我可

能早就撐不下去了……」鄭淑慧說,每次住院時間都很長,尤其發生感染的那段期間,常要打抗生素,偏偏她的血管很細,護理人員總要費好大的功夫,才能施打成功;又如神經緊繃睡不著,引起心臟無力,呼吸就快停止了,常勞煩他們半夜來處理;還有情緒陷入低潮時,幸好有志工常來陪伴聊天……凡此種種,她都銘記在心。

陳英和為鄭淑慧置換德製人工髖關節那時,正逢世界盃足球賽開打,德國球隊一路過關斬將、頻頻告捷,最後獲得亞軍。林明政曾對陳英和開玩笑說:「如果淑慧的腳能夠好起來,我就讓她去踢足球!她那隻『德國腳』,一定也能所向披靡。」

二00二年十月底鄭淑慧出院了,經過半年多的調理和休養,終於能站、能走;二00三年十月當她再度步入陳英和的診間時,讓醫護人員好欣慰。

如願站立起來的她,沒有去踢足球,而是練氣功。鄭淑慧每天清晨四、五點,都會準時出現在住家附近的學校操場,跟著老師緩緩呼吸吐納、伸手展腳。練完氣功,回家整理家務;晚上參加合唱團,與一群殘障的朋友練唱,相互打氣;每星期參加一次讀書會,汲取新知、豐富心靈。

「過去我失去太多了,如今能找回一點點,就覺得很滿足!」鄭淑慧所指的失去是指「時間」,為了醫治雙腿,她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現在她要重新再活過,把握光陰做自己想做的事。

儘管為了保護雙腿,避免過度磨損,仍須拄著拐杖行走,但她並不認為這是障礙,只要有心,還是可以做很多事,因為,「能站起來走路的感覺,真的很好!」

▲上布施

尊敬的先生,您好

◎撰文/孫晉興口述‧李老滿整理 相片/孫晉興提供

捐髓約半年後,
我輾轉收到一封來自四川成都的信,
信上寫著:「尊敬的先生,您好……」

十年前,我和太太一起去中和市秀朗國小,參加慈濟骨髓捐贈驗血活動。動機很單純:因為做好事可以救人。

事隔多年,搬到新店定居。期間,一位要好的同學得了白血症,去醫院探望時,發現探病者表情比病人還苦。生性頑皮的我,便一個笑話接著一個講。

同學笑得好開心,他的妻子卻躲在角落暗泣。原來,同學已經一年八個月沒笑過了!我好震撼、好難過。

隔壁病床也住著我的同學,他的父親因白血病往生,而我的父親也罹患了肝癌。種種病苦,

真令人無奈。

這次真的輪到我

幾年前的一個夜晚,慈濟志工來電說,我太太骨髓配對成功了!

這是我家面臨的第一次「大危機」。如何「危機處理」呢?太太心意已定,但我們有兩個孩子,她還是不免有一絲絲擔心。我「安慰」她:「別擔心!萬一妳怎樣了,我會續弦。」

就這樣,我「正氣凜然」地陪太太接受第二次精確的比對。

又是一個夜闌人靜的晚上,一位志工來電說:「很抱歉,您太太第二次配對不合。」我有些快意、也有些失落,一池吹皺的春水終歸於平靜。

民國九十年七月,又是一個夜裏,再度接到志工電話:「孫先生,恭喜您配對成功……」

「喔!是我嗎?去做第二次比對,沒問題!」有了太太上次經驗,我話回得很爽快。

兩個星期後,接到了志工來電:「孫先生,恭喜您確實配對成功了!」

父親知道後說:「去去去!那是你的光榮!」

母親有些猶豫。我問母親:「有朝一日,我得了不治之症,若您知道有人可以救我,您會去跪求他嗎?我相信您一定會的。現在這世上只有我能救那人一命,況且證嚴上人提倡骨髓捐贈時,也說不會為了救一個人的生命而犧牲另一個人。所以,捐髓是不會傷身體的。」

母親終於點頭,讓我放心地進入捐髓前的各項程序。

一身兩命,不再頑皮

我在一所大學擔任教官,是個健壯的男子漢,吃了一週的葉酸、鐵劑和藥丸,還拉了一個星期的肚子。同學戲謔說:「我看是人家要捐髓給你喔!」

生性浮躁的我,騎車向來不落人後;一天,我開始認真想到:「有一個人在等待我的骨髓,他會不會擔心我有沒有好好保護自己?要是有一天他接到電話:台灣的捐髓先生因車禍往生了……」

警覺到有一個生命在我身體延續時,我變得小心、謹慎,也不頑皮了,打網球時會告訴對手不要往我身上打,我現在可是「一身兩命」啊!

最終的時刻來臨了!抽髓手術前一晚幻想的場景:太太溫柔深情的擁抱吻別——沒有!一雙兒女跪在面前立誓好好孝順母親——沒有!躺在手術台上,就像電視演的一樣:醫護人員告訴我每一個流程後,便做全身麻醉……我才想著:堂堂活跳跳一條龍的革命軍人豈可輕易被麻醉?結果,三秒不到我就不省人事

了!

甦醒後感覺腰部緊緊的,喔!捐完啦?睜開眼,志工們如親人般的笑臉一一展現眼前,好窩心、好溫暖!真謝謝他們陪伴我完成這一生「最重大的工程」。

這看似例行而固定的媒合節奏,卻是傳遞著每一個生命息息相生的交融;它改變了我的人生,更昇華了我的生命情操!

純真一刻:我哭了!

捐髓約半年後,收到一封四川成都的來信,信上寫著:

「尊敬的先生,您好!我是接受您骨髓捐贈的華西附一院白血病患者。我非常高興地要告訴您:今天我出院了!感謝證嚴上人創造慈濟世界,每日每時關心天下蒼生。感謝世上有先生這樣高尚、無私、善良的人。」

這輩子不曾有人(包括我的學生在內)用這樣一連串形容詞看待我——尊敬、高尚、無私、善良;我還真有點受寵若驚!

其實,要說感謝的人應該是我,因為許多志工默默地付出,才成就這段捐髓因緣,豐富了我的人生!

記得捐髓後,志工帶我進入靜思精舍。一向伶牙俐嘴的我,在上人面前變笨拙了,那大概是我這輩子最純真的時刻:我哭了!英雄不輕彈的淚水痛痛快快流出,我懺悔著、悸動著——原來,我也可以這樣良善啊。

平凡的我能有如此不平凡的感受,要感恩上人、感謝所有慈濟人的付出;讓不曾感受的愛,在生命中滋長;讓揚棄已久的善,在生活中著根。這微妙的境遇,穿透了我平靜的生命,我感覺自己是付出最少、卻收穫最多的人!

有時,想到四川成都有位年輕母親的血型變成和我一樣,個性或許也會像我一樣無厘頭,我作夢都會笑醒呢!

▲厝邊頭尾一起來

大雅饅頭工作隊

◎撰文/楊麗媛、李玲市、黃美香、陳麗雪 攝影/林炎煌

志工手下無數顆嫩嫩QQ的饅頭,曾經化為慈院的一磚一瓦;
如今更加緊動作飄送饅頭香,為伊朗「希望工程」增添助力。

每週二,「大雅饅頭工作隊」開工!多年來,從最初的十幾人,到目前已是四十多人的工作團隊;在摸索與研發下,口味由原先的五穀,增加了起司、芝麻、紅豆、芋頭、雪裏紅、筍子、山藥和蘿蔔。

生產的這一天,有人搓麵糰、擀麵皮,還有人負責包餡--原來現在還開發出包子呢!由於真材實料、價廉物美,在口耳相傳下訂單不斷。不過,他們可不是為了營利,十年前,志工張素梅學到了健康饅頭的手藝,自製成品為慈濟醫療建設義賣;漸漸地建立了口碑,社區志工也加入製作,才成為今天的規模。

有人說,大家手捏著麵糰、賣力工作的情形,讓人回想起幼時全家一起包餃子、做粿的情景;還有人認為,更像是鄉下地方遇到喜慶宴會時,左鄰右舍前往幫忙。那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真美!

第一次參與「手工」饅頭製作的志工,往往會全身痠痛,但一聞到剛出爐、香噴噴的饅頭味,疲倦就會被幸福的感覺取代。久而久之,愛上做饅頭的滋味,更不知不覺讓體重「昇華」。

去年年底,伊朗巴姆發生強震,迄今慈濟已派出三團賑災人員前往。在此同時,大雅饅頭工作隊成員揉麵的手更加起勁了!因為他們決定響應援建「希望工程」,讓伊朗孩童學習不中斷,讓自己在國際援助的道路上不缺席!

「大雅饅頭工作隊」歡迎您

時間:每週二上午八點至下午三點地點:台中縣大雅鄉大華國中對面,駕駛訓練班後面巷子巷子裏電話:(04)25667255

▲寰宇慈濟

寰宇慈濟

寰宇之大,您身旁或許就有付出的身影。
精選新聞,助您分秒得知海內外慈濟事。

【台灣】
恭祝印順導師百歲嵩壽 
獲獎、舉辦學術研討會

印順導師四月將度過百歲嵩壽,三月五日獲總統府頒贈「二等卿雲勳章」;四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兩天在中央研究院舉辦「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

陳水扁總統在頒獎典禮中尊崇導師提倡「人間佛教」的社會影響力:「導師曾說自己是『冰雪大地撒種的癡漢』,他所播撒下的種子,現在已是綠意盎然。他的等身著作,嘉惠了無數的佛弟子與後進學者。在『人間佛教』思想啟發或感召下,他的弟子們有的成就了舉世欽崇的濟貧救苦事業,像證嚴法師;有的推動了敏銳犀利的社會改造運動,如昭慧法師。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蔚為當代華人佛教的風潮,並深刻影響國際上佛教的發展。」

贈獎當天,華雨精舍賀客雲集,但精舍的作息一如往日,導師面帶笑容說,自己對於國家與佛教貢獻有限,但感謝大家來到這裏觀禮。導師的弟子慧琛法師表示,導師對於獲獎一事以「平常心」看待。

為恭祝導師百歲生日,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佛教弘誓學院合作,舉辦「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探討內容包括:印順學之研究、人間佛教的回顧、人間佛教的前瞻、人間佛際的弘化。論文發表人涵蓋法師及兩岸學者。

(撰文/李玲 攝影/鄧和男)

南區急難救助隊員 
海上操練第五代賑災船

南區急難救助隊賑災船已經邁入「第五代」!由志工研發打造的純白材質船身,從原先的四呎寬增加為五呎,並在兩側添加「翅膀」,加強船身穩定性與便於人員踩踏平衡。賑災船的打造與人員操練,為的是在水患發生時,能肩負起載運志工進入災區投送物資的功能。

近五十位雲、嘉、南、高、屏等地急難救助隊隊員身著救生衣,二月二十九日於高雄縣永安漁港試航。

他們駕著「慈誠五六二」、「慈誠五八一」,測試載重量、穩定性、平衡性之後再行修正。船號的「五」字,代表第五代,「六」和「八」分別為台南與屏東的電話區域號碼,而這兩艘船各隸屬台南第二艘、屏東第一艘賑災船。

從二00一年打造第一艘賑災船迄今,志工從非專業到專業。最新發展出來的船身以白鐵為骨架,再覆以韌性強、不易戳破的材質,具備重心低、輕便的特色;即使翻艇,只需一人的力量就可將船身翻正。

「翻船!」高雄急難救助隊隊長韓玉銅下令,所有成員立刻集中坐在船的同一側,接著紛紛「落海」,然後再開懷大笑地將船翻回來。原來這是在測試「平衡性」。高雄合心隊隊長李義輝解釋這項測試的意義:在淹水的道路上航行不如海上平順,如果遇到巷道急轉,很容易翻

船。

急難救助隊成員的年紀都有一點「滄桑」,他們那因為常常戶外訓練而黝黑的臉龐、不太健美的身材,在海上、在浪裏卻充滿著活力,一次次試航沒人喊累,那分精神來自於「無私付出」的力量。

「賑災船不求速度,它的功能是居於救災的第二線,負責運送物資、人員,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性』,讓每位慈濟人都能平安達成任務。」李義輝說。

(撰文/張晶玫、林麗娟 攝影/陳裕炎)

送物資給索羅門群島 
用心整理傳遞無言尊重

三百一十五箱包括夏季服裝、文具、玩具等生活用品,三月十二日在慈濟志工整理裝箱完成後,加入外交部的援助物資中,將運往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幫助當地窮困居民。為避免物品因長時間海運,受到海水鹽分的侵蝕,志工將箱子有縫隙的地方都用膠帶封緊,用心把每個細節做到最好。

索羅門群島位於澳洲東北方約一千八百公里,由一千個島嶼組成,約四十餘萬人口,大部分信仰基督教,過著部落型態生活。自二000年爆發種族衝突以來,經濟凋蔽;台灣曾多次提供援助。近月來社會秩序已趨平穩,惟經濟仍十分嚴峻,人民生活普遍貧苦。

這是繼二000年五月,慈濟基金會第二度配合外交部,對該國進行人道援助。台北、花蓮、高雄等地志工收集物資,匯集在高雄慈濟志業園區,三月上旬起由南區志工統一整理裝箱。

高雄志工陳素娟表示,整理工作分為玩具與文具清洗,以及衣物的分類、篩選、摺疊、整燙、品管、封箱等。她特別叮嚀工作夥伴:「玩具選擇需富有教育性,若有危險或驚嚇孩童之虞的要剔除。」「服裝方面注意有無污損,若有瑕疵,交由修補部門處理。」

在縫補區,陳金月正盯著桌上一大堆形形色色的鈕釦,努力尋找目標。「有一件上衣還不錯,只是五顆釦子不見了,我要找到大小、顏色、款式都合適的釦子縫上去,讓整件衣服看起來更有價值。」陳金月又說:「尊重別人,就是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甚至看得更重要。」

整燙區的莊寶玉也笑著說:「我們用心把衣物燙平,如果對方收到了,能起一分歡喜心,也算結一分好緣啊!」

(撰文/呂秋鑾 攝影/林崇豪)

各學系齊備 
慈大發展「健康傳播」

「健康傳播」是跨學術領域的整合性新興學門,需要教育、傳播、公共衛生、醫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等學門通力合作才能完備,「慈濟大學不僅具備上述各個學系,更擁有深具潛能且合群性高的教學研究團隊,使我們具備發展健康傳播的絕佳契機。」慈大校長方菊雄在三月五日健康傳播中心開幕時作上述表示。

「民眾如何從媒體上獲得正確的健康知識?」慈大名譽校長李明亮說,國人在健康方面的需求已從求診型態漸漸轉變為預防保健,傳播人更應自我期許妥善做好健康傳播,實際照顧民眾相關資訊的需求。

健康傳播中心主任徐祥明表示,未來將致力於推廣健康醫療資訊、教導有志從事傳播業的學子充實醫學新訊等;而目前除了推動「心素食儀」運動,還將積極投入跨院的東台灣社區健康媒體之研究、青少年菸害防治計畫、社區衛生人員的訓練計畫等。健康傳播中心網站網址:www.cte.tcu.edu.tw

(撰文、攝影/李佳雯)

台北縣石門鄉義診
貼心、機動力十足

「每次義診,朱先生幾乎都會來,今天怎麼沒看到?」志工吳麗華在鄰居的指引下,來到朱先生家中。

原來朱先生上週生病住院,這兩天才出院,無法前往看診。吳麗華立即協調機動車輛請醫護人員前來探視。

「居家關懷是義診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照顧到那些行動不便且又需要關懷的人。」吳麗華說。

位於台灣最北端的石門鄉,醫療設施不甚充足。北區慈濟人醫會自去年八月起,每月第一個週日來此義診。度過了農曆春節,今年首次義診在三月七日舉行。

義診隊伍沿著淡金公路往北走,愈靠近石門鄉,寒風愈刺骨。面對如此惡劣天候,不禁讓志工憂心忡忡。

一輛插著慈濟旗幟的宣導車,緩緩駛入老梅村,擴音器傳出義診訊息:「我們是慈濟基金會的義診服務隊,在石門國中體育館為各位鄉親提供看診服務。如有需求,請搭乘接送專車到體育館來,我們將為您服務,感恩!」車子緩緩駛離老梅村,又朝著富基村開去,聲音在風中回盪著。

義診隊所能提供的服務,除了問診與藥物治療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無微不至的愛心」了。寒冷的天氣還是稍稍破壞了這次義診的美意。「遇到怕冷的老人家,我們就不勉強他來看診;如果真有需要,我們會派遣居家關懷隊伍,前往病患家中看診。」

車子行駛在蜿蜒山路,偶爾飄過的山嵐讓人彷彿置身朦朧中。在悅目景色陪伴下,居家關懷小組來到朱先生家中。

朱先生因病稍癒而佝僂著腰,到庭廊來讓醫師看個仔細。他直嚷著不好意思讓大家走這麼一趟,卻也咧嘴開懷笑著。

住在山上的魏老太

太,拎著一袋糖果餅乾,說什麼也一定要送給志工。「你們幫我看病,我也要表示我的感恩心意呀!」她緊緊握住志工許秀珠的手……

(撰文、攝影/王輝華)

完成階段任務 
志工歡送《慈濟道侶》
半月刊走入歷史

「經由大家的整理,每期《慈濟道侶》得以寄送到全省各地。或許只是其中的某句話,就足以洗滌某個人的心靈;透過文化的傳播,可以和全世界的人結好緣。」有超過十七年歷史的《慈濟道侶》半月刊,三月起已併入新版《慈濟》月刊,發行組組長林敬宗特別在三月一日最後一期出刊日,到慈濟板橋園區感恩志工長期的付出。

「相對於大愛電視台視訊媒體的同步與快速,半個月出版一次的《慈濟道侶》報紙平面媒體的階段性功能告一段落。而日後將以《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提供更深度的報導。」林敬宗向志工說明。

「只要有心,擱再遠,阮也要跟來!」衷心喜愛這份整理《慈濟道侶》的工作,董石花多年來一路從台北分會、三重成功路、跟到板橋園區付出。一早六點多就載著鄰居,從中壢開車來到園區的吳麗美說:「板橋的溫情,還真是會黏人。」而珍惜這最後的因緣,張秀鳳捨棄全勤的獎金,特地向工廠老闆請假,把握功德財的圓滿。

一落落貼好名條、地址的《慈濟道侶》郵遞送出,整理的工作落幕。十一個月來在園區調度整理工作的陳來好說:「這期間成長最多的是自己。我體會到做好事不只是一個人的專利,要不斷製造成就別人的機會,還要營造出『家』的溫馨、才能廣納百川、眾志成城。」

(撰文/袁慧萍)

【馬來西亞】
從頭到腳的關懷 
送給蘭道班嘉小學

位於吉打州西南部慕達河河口(Kuala Muda)的蘭道班嘉(Rantau Panjang)小學,三月七日這天有項特別的「發帽子」活動。一頂頂純白的帽子,前面繡有小學徽章,後面繡了小主人的名字,成疊擺放一起煞是好看。

等待接受「戴帽子」當兒,排在最尾端第二位六年級小女生再達(Zaida),大眼睛溜來溜去,不時伸長脖子張望。她住在甘榜仙波丹傍(Kampung Simpor Tampang),每天騎二十分鐘的腳踏車來上學,中午一點多下課返家時,太陽正曬在頭中央,往往熱得眼瞇成線。

終於輪到再達,她撫摸繡有自己名字的帽子,戴上了就捨不得脫下。之前她都是借用哥哥的帽子,現在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帽子,再達悄悄說:「有了帽子,臉就不怕被曬黑了。」

在印度風暴助長下,去年十月初的豪雨造成包括吉打州在內的北馬幾個州發生水災。慈濟志工連夜策畫勘災,隨後進行發放、清掃。也因此發現了座落在稻田旁的蘭道班嘉小學受災嚴重。孩子們的校服、鞋子、書本大都來不及搶救,只得穿著便服、拖鞋上課。

水患後,慈濟人即來到蘭道班嘉小學發放文具;二月八日又送來二十六套為清寒學生訂做的白襪、白上衣、藍裙、藍褲與白鞋;三月七日,更提供兩百零四頂嶄新的帽子。

在去年第一次發放時,志工為學童帶來了小筆記本、鉛筆、色筆等多種文具。透過社工員及輔導老師,志工得知很多學童來自低收入戶,因此在老師提供名單下,決定送給二十六位小朋友制服與校鞋。

今年初,志工前往學校為孩子量身,包括鞋子尺寸也記錄清楚。學童均

來自馬來族裔家庭,平日很少接觸華裔人士,對於慈濟志工的到來有些膽怯,但最終還是露出純真的笑容。

排在隊伍最後一位的西蒂 (Siti) 今年十歲,有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眼神卻透露出焦慮。她在家中排行第二,爸爸幫人種稻,媽媽則每天製作兩種糕點送到村口的咖啡店寄賣。西蒂說,姊姊今年上六年級,功課很好,小她兩歲的弟弟,很淘氣,也愛玩球。

她的制服有補過的痕跡,她有些拘謹地解釋道:「爸爸原本答應我在新學年開學時,給我買一件新校服,可是水災後,家裏的木地板浸壞了,爸爸擔心會被白蟻蛀掉,所以決定先換好木地板。我和姊姊的制服就只好延後了。」志工告訴她將送來新制服,她開心地直點頭。

量好了身,志工接著前往輔導老師提供申請補助的學童家庭實地了解。

車子拐入了一條小路,在半鋅板木屋前停了下來,那是哈新(Hassim)的家。簡陋的房舍牆上、屋腳盡是水患後的水漬,木製家具的表皮也剝落了。

哈新的爸爸前年騎機車發生意外,右邊手腳肌肉萎縮,導致行動不便,也無法到工廠上班,偶爾在螃蟹盛產的季節,到離家十多公里外的海濱捉螃蟹販售。媽媽則在家前搭個小攤子賣些雜貨,維持一家五口的生活。

「水流得很急促,什麼都來不及搶救,先生行動不方便、孩子又小,眼看著家具和衣服隨著大水而去,除了心痛,也做不了什麼。」媽媽說,災後購置些必需品,家裏的錢已所剩無幾,無法為孩子買制服、文具。「那天孩子拿著嶄新的文具回家,告訴我說是佛教慈善團體贈送的。我深信你們是上蒼派來的!」

(撰文/黃芝靈、楊秋鳳 攝影/楊秋鳳)

【印尼】
慈濟大愛村民投身志工 
受助者成為助人者

二月份接連兩次風災襲擊了印尼峇里島的 Seraya Timur 村落,當地慈濟志工兩度發放帳棚、乾麵、餅乾、煉乳、白

糖、肥皂、飲用水與衣物。一位養育十二名子女的婦人,有感慈濟即時致贈她們急需的生活用品,即使面臨農作歉收的窘境,仍拿出多根玉米要答謝志工。

峇里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