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採訪後記】

恢復外觀、搶救雙眼--醫護接力二十一小時

◎邱淑絹

蘇霏安罹患的「纖維性再生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又稱「纖維性骨腫瘤」,此種疾病並不常見,好發於十多歲的青少年;隨著青春期發育,患者的骨頭會持續增生,壓迫到其他正常的組織。

蘇霏安的腫瘤從顱底長出來,處於眼睛後側、腦部最深層的骨頭下;腫瘤壓迫視神經影響視力,再不處理,將會造成他雙眼失明。

因為蘇霏安的腫瘤長得相當深,手術困難度極高。慈院結合神經外科、耳鼻喉科及整形外科、麻醉科等團隊通力合作,手術有兩大目標--「視神經減壓」搶救雙眼,以及「顱顏塑型」恢復臉部外觀。

五月十三日,蘇霏安進手術房。神經外科以「電腦定位導航系統」執行減壓除瘤手術,再由耳鼻喉科進行顱顏部位之腫瘤去除,最後再由整形外科接手後續重建,並取外腿骨將近十六公分、帶有血管的肌肉,補足臉部腫瘤切除後的空洞部位。

歷經二十一個小時手術接力,慈院醫療團隊終於為蘇霏安摘除了跟隨他七年之久的腫瘤,也把威脅視力的因素去除。蘇霏安凸出的右眼,經手術後已回復到正常的位置,眼眶、鼻子及上頷相當完整。

只是,這場長時間的手術,使得蘇霏安的腦部經由鼻腔和外界相通,引致感染源侵入。七月十二日,醫療團隊再次動手術,將前額頭蓋骨拿掉,並清理發炎組織,及硬腦膜上的蓄膿。

術後半個月,主治醫師邱琮朗表示,蘇霏安已無鼻漏及腦脊髓液外漏現象,感染指數回復到正常狀況;預計九月上旬加裝人工頭蓋骨,若恢復狀況良好,即可準備出院。

大家都為他祝福,並由衷期盼父子倆能健健康康回到印尼;而在印尼,也有許多人在引頸盼望著蘇霏安父子早日歸來……

▲特別報導

生命無價,以病人為師

◎黃秀花

眼見疾病摧殘、命如風中之燭,
或因無力就醫,遭遇難以承受之痛;
或點滴流逝黃金治療時機,
難以在當地醫療體系尋得對症之道……
「為他找尋生命曙光」愛的接力,
由海外志工手中,傳遞到台灣--
慈濟醫療志業成立初衷,
是為解決「因病而貧」的惡性循環,
因此,醫療理應作為慈善後盾;
慈濟醫院勇於承擔,
無分國界、宗教與膚色解除病苦,
且「以病人為師」,
研擬治療良方也提升經驗水準。

以下●為圖說
●連體嬰莉亞和瑞秋進行分割手術後,恢復情況不錯,隨後又進行復健、練習坐立、行走……住院四個多月返回家鄉,不論對姊妹倆或對母親瑪莉塔而言,都是一趟重大人生轉折之旅。
莉亞和瑞秋,兩歲一個月
二00三年四月十六日自菲律賓赴花蓮慈院治療
八月二十日出院返鄉

●罹患巨大型齒堊質瘤的諾文狄,剛住進慈濟醫院時,臉上的腫瘤比他的頭還大,一眼失明、不會說話、無力行走。歷經五次手術,出院時,他有一張鵝蛋臉、櫻桃嘴和明亮的雙眼,不但能走路,還會跳舞呢!
諾文狄,五歲八個月
二00四年三月八日自印尼巴淡島赴花蓮慈院治療
六月二十二日出院返鄉

●早產的傑博是個嚴重畸形兒,水腦造成頭顱比成人大一倍,五官四分五裂,兩眼球受到擠壓變形而外翻、無法閉合,手腳指頭黏在一起....來台不過一個月,外觀與功能都有明顯改善。
傑博,兩歲三個月
二00四年三月二十五日自菲律賓赴大林慈院治療
四月二十一日出院返鄉

●蘇霏安罹患「纖維性再生不良症」,又稱纖維性骨腫瘤:經歷二十一個小時手術接力,慈院醫療團隊終於為他摘除了顱顏上跟隨他七年的腫瘤:凸出的右眼回復到正常位置,眼眶、鼻子及上頷也塑型完整。
蘇霏安,十五歲
二00四年四月二十五日自印尼赴花蓮慈院治療
目前仍住院觀察中

●罹患罕見遺傳性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的潘氏兄妹,在植入晶片後病情改善。哥哥勁揚能比手勢,還口齒清晰地說話;妹妹姿齊則不再如以往疼痛抽慉,表情安適地躺在床上,雙腳也能隨意彎曲,甚至能坐起。
潘勁揚,十四歲
潘姿齊,十歲
二00四年五月三日自新加坡赴花蓮慈院治療
目前仍住院治療中

【緣自一段段偶然相遇】
當海外志工深入貧困,
發現有人重症危急、
醫無所醫時……

每一段因緣,皆起於一個偶然的相遇。菲律賓的莉亞和瑞秋、傑博,印尼的諾文狄、蘇霏安、哈米迪,以及新加坡潘勁揚、潘姿齊兄妹……他們共同的身分,是海外來到台灣慈濟醫院求診的小病患;身患疑難雜症、病況危急,則是他們共通的特徵。

眼見一個個幼小的生命,或如風中之燭,或正遭遇著難以承受之痛,卻無法在當地醫療體系中尋得對症之道;慈濟志工不忍,為其尋覓得救機會,而台灣的慈濟醫院,是他們後送病患的希望所託。

因為「看見」,不能無動於衷

二00三年初,菲律賓分會醫療組組長李偉嵩正在馬尼拉兒童醫院進行定期貧困個案關懷時,巧遇連體嬰莉亞和瑞秋。「當時,兩姊妹都嚴重發燒,母親瑪莉塔一路顛簸,搭了十二個小時的車,好不容易才將她們帶到馬尼拉就醫。沒想到,醫師竟勸她放棄治療……」

痛在兒身、傷在娘心,李偉嵩望著她們母女三人孤立無援的身影,彷彿可以感受到當時瑪莉塔的心有多痛。

分割手術需要先進完善的醫療團隊,但即使有醫院可以為其手術,瑪莉塔也無法負擔高昂的醫藥費用。李偉嵩說,馬尼拉兒童醫院雖已協助募款,但進度有限,連體嬰分割的黃金時間正一分一秒流逝……志工考量這個生命工程不容延宕,決定求助於花

蓮本會與慈濟醫院。

罹患罕見遺傳性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的新加坡潘氏兄妹,運動功能失常,四肢、臉部及身體肌肉痙攣扭曲,嚴重時還會抽搐疼痛;特別是姿齊難忍抽筋頻率加劇,不時發出淒厲叫聲,媽媽必須片刻不離手地抱著。

當找遍了新加坡各大中西醫院,群醫束手無策時,媽媽不得已只好透過媒體求救:「誰能救救我的孩子啊!」

「連著九天,報章和電視重複報導這對兄妹為病受苦的畫面,再怎麼鐵石心腸的人,都難以無動於衷。」慈濟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說:「設身處地想:若非為了孩子,有誰願意拋頭露面,對外求援呢?」

因此,當得知花蓮慈濟醫院曾成功治療過類似的腦神經疾病,新加坡志工便積極扮演「橋梁」角色,盡力奔走,促成兩兄妹來台接受治療。

如果自己孩子遭遇這樣的病苦,
我們會怎麼做?

「志工遇到無力就醫的病患,大都安排就近接受治療;病情較重大者,則在境內找尋設備精良的大型醫院;只有像諾文狄這類罕見重症,找不到醫院有把握承擔,才會向花蓮本會求援。」慈濟新加坡分會社工林祖慧說。

二00三年底,新加坡慈濟志工赴印尼巴淡島探視男童諾文狄時,有人難掩驚訝,躲到屋外拭淚。「當時,諾文狄的母親正幫他換衣服,不小心碰觸到嘴部的巨大腫瘤,化膿的血水立即不斷滴落,令人心疼又心驚!」志工楊淑元回憶。

諾文狄連小小的感冒,都沒有醫院敢為他治療,遑論已讓他呼吸窘迫、吞嚥困難的巨型腫瘤。「試想,如果自己孩子的臉上也長著巨大腫瘤,為人父母者會怎麼做?」林祖慧表示,志工那分救人的熱忱和病童雙親並無二致,「到花蓮慈院試試看」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

而與諾文狄同樣來自印尼的哈米迪,因先天腦組織缺損,致使腦及腦膜膨出壓迫鼻部、形成兩顆明顯的腫瘤。由於病灶深達顱底,情況相當複雜。志工透過花蓮本會與慈院共同評估,促成他來台就醫。

【當病人來自全球各地】
慈濟醫院勇於承擔,
召集跨科團隊、共商療治之道。

當年為解決「因病而貧」所發展的慈濟醫療志業,可謂以慈善起家;因此,花蓮、大林慈濟醫院對於能成為全球慈濟人濟貧扶難希望之所繫,皆深感責任重

大。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強調,慈院醫療團隊經過十八年努力,各方面技術已臻成熟;二00二年通過評定成為醫學中心後,更應效法美國梅約醫院(Mayo Medical Center),發揮團隊力量、科技與人文並進,勇於接受來自海內外的重症病例。

近年來,經慈濟志工轉介來台的海外病患人數漸增,且多為棘手的頭頸部和神經病症。專長腦神經外科的林欣榮指稱,慈院至今累積相當經驗,每每在事前召集跨科團隊,縝密評估、研擬解決之道;待確認有信心可以成功治癒或改善其病症後,就勇於承擔、接受考驗。


以罹患纖維性再生不良症的印尼少年蘇霏安為例,林欣榮表示,這是他所遇過頭頸部腫瘤中最困難的手術病例之一。蘇霏安的腫瘤腫大程度已破壞嗅覺、壓迫左右眼,若不接受治療,一年內恐有雙眼失明的危險。

因此,慈院醫療團隊首先為其除去壓迫視神經的腫瘤,以保住視力;接著再深入顱底,如「掘草」般一一除去細部腫瘤,再取大腿肌肉填補巨大腫瘤切除後所留下的空洞。

手術進行了二十一個小時,分別由神經外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醫療團隊數十名醫師接力完成;讓這個渴望上學念書的少年,擁有一張比較正常的臉。

重建患者基本生活功能,也貼心設想其外觀。

面對幾位罹患巨大腫瘤的病患,除了功能性的重建外,醫療

團隊也很注重美觀,希望為病患作最貼心的設想。

印尼少年哈米迪今年六月在花蓮慈院接受腦室腹腔引流術,將腫瘤積水放出後,再以顯微手術施以顱底重建。整形外科主任李俊達為他雕琢鼻骨及修補眼窩時,特別將之前被腫瘤推擠開的兩眼距離,由五公分拉近為三公分,以使鼻梁更尖挺、眼神更集中。


而新加坡潘氏兄妹在植入晶片、施以腦部深層刺激手術後,開始接受復健治療。妹妹姿齊的身子不再扭曲抖動,可以平躺、坐起,還能練習幾個單字發音。哥哥勁揚的緊繃肌肉,在晶片放電刺激下漸有舒緩,還能和醫護志工玩猜拳遊戲,也可自己練習推輪椅遊玩,原本因抖動致使講話含糊不清,如今也清晰許多。

生命有許多不可掌握的因素,
醫師盡力就是。

幾乎參與每場跨國醫療手術的麻醉部主任石明煌,負責在手術中掌控病患呼吸、血壓、心跳等生命指數,因而深刻感受到「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每場手術都是愛的接力,也是壓力的傳承!」石明煌在諾文狄手術中負責第一棒,必須在兩分半鐘內做好麻醉,才能讓耳鼻喉科進行插管,重建諾文狄的呼吸道。

麻醉劑量的使用雖有專業經驗為依據,但是,諾文狄才五歲,加上腫瘤壓迫導致他的呼吸很淺。石明煌擔心,麻醉劑量若給太多,會對呼吸造成抑制;若給太少,又怕不足以應付手術全程之所需。

「一開始對病症不熟悉,不了解腫瘤特性,我很怕麻醉時手一捏,就把腫瘤捏壞了!」石明

煌說,面對手術的艱難,他選擇先「認輸」--將內心最不安、最沒把握之處,事前提出來與醫療團隊討論。

手術當天一早,石明煌來到靜思堂祈禱。「生命中有很多不可掌握的因素,盡力就是。」腦海裏突然浮現上人這一段話,他說:「當下,內心感到很平靜。」

石明煌說,他盡其所能在事前做好各項準備,正式上場時盡力而為,「雖然還是會緊張,但那是一種踏實的緊張,而非慌張。」所幸團隊默契極佳,手術過程較預計快速且順利完成。

以病人為師、有機會治療罕見病例,
以後會更有信心。

面對諾文狄臉上的巨大腫瘤,身為主刀者的耳鼻喉科主任陳培榕也抱持著戒慎的態度。根據文獻資料顯示,此類腫瘤手術的出血量很大,因此首階段手術他決定採用最保守、最安全的作法--以鉀鈦磷雷射刀切除部分腫瘤。

成功的首次手術經驗,讓陳培榕更了解此腫瘤特性;第二次開刀時,他便大刀闊斧進行。「在動完五次手術,讓諾文狄成功變臉後,壓力才全然釋放。感覺很輕鬆,彷彿經歷過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如今諾文狄出院了,我的心裏充滿了回味與歡喜。」


手術完成後,諾文狄的雙眼可以看得見、嘴巴可吞食,經過復健,雙腳漸能走路,甚至會跳舞。可預期的是,他將不再封閉、自卑,未來也可以跟其他孩子一樣到學校上課、踢足球……石明煌表示:「覺得很安慰、有成就感。也因為諾文狄來求醫,我們才有機會接觸到這樣的罕見病例!」

陳培榕也說,行醫十七年來,從未深入看過位於腦和鼻腔之間的那片蝶骨(Clivus),但在為蘇霏安手術時,總算見識到了。

「以病人為師,是我經歷這次手術的心得。」陳培榕表示,他從蘇霏安手術中獲得很多寶貴經驗,「見過大海之後,就不覺江河可怕了!以後面對類似的病人,我會更具信心。」

【醫療面前沒有國界】
如果沒有被發現,他們的人生該怎麼辦?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盧麗珊,是星洲首位採訪諾文狄的媒體記者。在她的報導中,記錄著諾文狄如何被慈濟發現、轉介到台灣接受治療以及術後平安返家的過程。

今年六月二十三日,出院後的諾文狄搭機返家,過境新加坡樟宜機場,盧麗珊看到他,激動得差點哭了出來。「第一次見到諾文狄,他的小臉被巨大腫瘤所盤據;這次回來,竟能看到左臉頰上有個小酒窩。」

「諾文狄變得很開朗,他知道大家愛他,所以也自然地用熱情來回應,做一些可愛的小動作。我終於看到他的笑容了!」

盧麗珊表示,諾文狄臉上的腫瘤,讓她體會到貧窮的無奈:「諾文狄生長在那樣的貧困環境裏,不但無力就醫,也找不到治療的方法,只好任由腫瘤持續增生。假如慈濟沒有發現諾文狄,他未來的人生該怎麼辦?」

回顧過往,盧麗珊也曾好奇存疑:「諾文狄是印尼人,又患有罕見疾病,新加坡慈濟志工為何要大費周章,將他送到台灣的慈濟醫院接受治療?」

「救人怎能分地域?」慈濟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說,新加坡與巴淡島只有一海之隔,慈濟志工發現了諾文狄,豈能見死不救?

「只要眼能及、腳能至之處,有苦難眾生,慈濟都會盡力幫助。」劉濟雨強調,之後協助新加坡潘氏兄妹來台就醫,也是「救其所當救」。

生活在富足的新加坡社會,盧麗珊從不知道身旁原來就有人需要幫助;多次與慈濟志工接觸、從刊物中了解慈濟所做的一切,她說:「我看到了人情的溫度!」

「如今想來,自己是患上了『城市人的冷漠症』!」盧麗珊說,慈濟大愛不分國界、宗教、種族,給予她很大的啟發,更令

她思考:「過去自己對苦難視而不見,是否心胸太狹隘?是否也滋長人心冷漠的『毒瘤』?」

以愛為出發點,就能帶動善的循環。

菲律賓莉亞和瑞秋的母親瑪莉塔說,她是天主教徒,又是窮苦人家,卻能得到佛教慈善團體的幫助,讓兩個女兒在台灣成完成分割手術,她心中實在有無限的感恩。「慈濟付出無所求,這是多麼美的團體啊!」

而諾文狄返鄉時,村民們總動員熱情幫忙,他們之中有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伊斯蘭教徒,證明人性本該互助,無分宗教。

海外志工轉介個案回台,一併承擔醫療費用。如蘇霏安由印尼分會支付、哈米迪由新加坡分會全數吸收,潘氏兄妹則有當地「關懷基金會」協助募得約台幣四百萬元基金,超出費用由新加坡分會承擔;而諾文狄情況特殊又緊急,則由花蓮本會以慈善基金支付。


一念善心起,帶動眾多愛心挹注。就如慈濟新加坡分會在決定協助潘氏兄妹來台就醫時,新加坡慈濟人醫會護士黃春卿即自費隨機來台、隨行照護;當地救護機構「生命之光」,也義務提供救護車接送兩兄妹往返機場;中華航空公司新加坡辦事處則贊助免費機票。

而菲律賓連體嬰和水腦症男嬰來台,菲律賓航空公司也給予免費機位--在在說明了以愛為出發點,就能帶動善的循環。

【醫療願作慈善後盾】
慈濟醫療志業終極理念--生命無價。

扮演「推手」角色的海外志工,為當地罕見或難治病症患者找尋到生命曙光,對此,劉濟雨詮釋:「因為有偶然的相遇,才能成就生命中的必然,從而改變他們的一生。這一切都是因緣!」

他說,若非有緣,諾文狄怎麼會在錯失一次義診機會後,被鍥而不捨的慈濟志工於一年後的一場茶會中,憑著一張照片又被發現?身處偏遠離島的民丹島少年哈米迪,也因在一間名為「慈濟宮」的寺廟負責引導信眾參拜禮儀,才被志工發現、輾轉協助來台就醫……

「這應該就是緣分吧!」石明煌醫師也有同感。他表示,無論病患來自何方,本著「尊重生命」、「大愛無國界」的理念,慈院醫療團隊都是同樣付出愛心、全力照顧。

證嚴上人開示:「慈濟為病人的付出,是認定『生命無價』,只盼能守護病人的健康,並且啟發大眾將無形的愛心,化作利益眾生的有力作為。」上人表示,錢財無常但慧命永恆,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機會開啟慧命、付出愛心。

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也說,慈濟醫療志業的成立初衷,正是要照顧弱勢者,「慈院願作全球慈濟志工最好的後盾,不分國籍、宗教、種族,全力搶救病患。」

林欣榮說,面對海外慈濟志工後送病患來台的信任,慈院醫療團隊雖承受著壓力,「但我們一定全力以赴、盡力而為!」

▲寰宇慈濟

寰宇慈濟

寰宇之大,您身旁或許就有付出的身影。
精選新聞,助您隨時掌握海內外慈濟事。

【台灣】
花蓮慈院十八周年
見證溫馨醫病關係

花蓮慈濟醫院八月十四日舉行十八周年院慶典禮,多位病患特來致意,為搶救生命的醫療志業留下美好見證--

家住苗栗、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彭怡良,感恩骨科醫師陳英和的精湛醫術,讓他從彎腰駝背到抬頭挺胸,「因為信任陳醫師,我才能夠重拾快樂人生!」

家住花蓮的林景秋突發急性心肌梗塞,轉送慈院接受心導管手術,「感恩上人在花蓮蓋醫院,請來這麼優秀的醫療團隊,讓我的生命得以延續。」

家住台南、罹患癲癇症的徐薆倫小朋友,曾經身體不自主抖動、無力行走也無法言語,在慈院植入晶片、經一年復健後,現在活潑好動,一上台就脫口說:「師公!我愛您!」

來自新加坡、罹患罕見遺傳性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的潘氏兄妹,由醫療團隊扛著輪椅上台,兩人狀況都比剛來時改善很多,哥哥勁揚靦腆地說出:「感恩師公!」妹妹姿齊則露出燦爛的笑容。陪伴就醫的母親激動地說:「我從沒想到他們會來到台灣治療,而且進步那麼多……」

「因為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達成不可能的任務,而最令人敬重的是父母親的堅持。」肩負徐薆

倫和潘氏兄妹治療重任的神經內外科團隊表示,對於家屬積極尋求治療的決心,感到相當佩服。

腦神經外科權威、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目前院內具備一流儀器如加馬刀、開顱手術中的自動導航系統,也結合神經內外科、神經放射科、放射腫瘤科等專業團隊,提供患者最有效率、最佳療效的診治。

慈院在去年十月引進花東第一台「加馬刀」,利用加馬射線集中照射腦部深層腫瘤、抑制其發展,不必打開患者顱骨、更不會傷害到正常腦組織,在治療聽神經瘤、腦膜瘤、腦動靜脈畸型、海綿竇腦血管瘤、轉移性腦瘤及各種邊緣清楚且小於三公分的腦瘤成效良好,今年七月已突破一百例。

此外,慈院前年引進冠狀動脈繞道內視鏡取脈手術,今年也突破一百例;相較於傳統傷口長達四十多公分的取脈手術,小而美的三公分傷口讓患者不須忍受劇烈疼痛,以及承擔高併發症的風險。

在社區照顧方面,副院長許文林表示,慈院在花東地區進行免費癌症篩檢,截至去年底達八千五百一十八人次受檢;而透過院內癌症、糖尿病、巴金森氏症等關懷小組,從病患入院叮嚀開始到出院後照顧,除護理師、醫師外,並結合營養師、復健師、社工與志工,讓患者和家屬能獲得全面性照顧。

院慶活動也穿插軟性的手語劇表演,由七十六位醫師演出「白袍禮讚」,宣誓要追隨上人的慈悲腳步,拔苦予樂;護理團隊也以「膚慰」展現溫柔之光、慰撫病患的慈悲形象;志工們則以「生命之歌」,夾雜國、台、客家及原住民語,表達對不同族群病患的關懷。

「很難用言語來表達內心的感恩!」上人表示,看到許多病患遠從外地甚至海外來求診,不禁想起當初慈院草創期的艱辛。在細數各科的醫療成就之餘,上人也欣喜醫護人員和志工們發揮團隊精神、展現慈濟人文關懷病患。

(撰文/黃秀花 攝影/顏霖沼)

大林慈院四歲生日願望
與鄉親一同健康成長

醫院,是「生老病死」的現形所,也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清涼地。大林慈濟醫院八月慶祝啟業四周年,連日舉辦運動會、成果展等系列活動。林俊龍院長表示,建院歷

程有辛酸也有甜蜜,感恩醫療團隊和志工作伴,將慈院營造如溫馨親切的大家庭,讓人感到賓至如歸。

「生命工程浩大,醫院每天都在上演生命故事。」上人三日行腳至大林慈院,聆聽醫療團隊分享醫病故事--有巧奪天工、移花接木的外科與整形手術;也有為心血管嚴重阻塞的九十一歲高齡病患置入血管支架,拯救了生命;也有內科醫師在病人主訴症狀中抽絲剝繭,會診神經內科、身心醫學及新陳代謝科,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

「只要有人離苦得樂,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上人以「妙手妙法妙人醫」肯定醫療團隊具專業技術及人文精神,並感恩志工願作他人生命中的貴人、心靈的活菩薩,讓見者歡喜與安心。

六日的院慶感恩會中,獲選為優良員工的骨科醫師劉耿彰說,自從來到大林慈院服務,常忙碌得錯過美麗夕陽。「每當我因工作疲累,總故意從大門口進出醫院,只要聽聽志工親切招呼:『醫師好!』這分溫暖和尊重就讓心情煥然一新!」他並自我祝福:「這裏是搶救生命卻與世無爭的天堂,希望自己的善種子能在這塊福田發芽!」

聆聽醫師辛勞,林俊龍院長補充說,劉醫師有膽結石,因考量醫治病人為重,而對自己的病採取保守的治療方式;數月前終於決定手術,然術後隔天即返工作崗位,當大家心疼他未能好好休養,劉醫師反而稱讚為他主刀的醫師技術精湛,讓他康復迅速……又如腎臟內科醫師李惟奇、血液腫瘤科醫師許裕燦等人,也曾生病住院卻心繫病人而犧牲休養時間。林院長由衷感恩醫師們專業且敬業的奉獻精神。

三個月前到職的外科醫師李維哲也是慈濟人醫會一員,他說,起先聽到大林慈院院歌一句歌詞「看病的人心歡喜」,心想:生病的人怎麼可能心歡喜?但漸漸在服務中體會到箇中意涵--那就是愛!

大林慈院邁向第五個年頭,除了提升醫療水

準,也投入社區健康營造計畫,並認養大林鎮運動公園綠化。八月七日,千名慈院人員及社區民眾熱情參與院慶運動會,打造大林鎮健康形象。

(撰文/葉文鶯 攝影/于劍興)

【巴拉圭】
超市大火逾千人傷亡
慰訪安心、應急金安身

「我一個人來逛超市,突然間亂烘烘的,有人在我旁邊倒下,突然有個大人拿濕布給我摀住鼻子、拉著我的肩膀帶我跑出去……」

「我只是來買個醬油,太太和三個孩子還有一隻小狗留在車裏,一股火朝我撲來……我原本以為只有自己受傷,妻兒應該沒事,沒想到他們全葬身火窟……」

時間拉回八月一日上午十點多,位於亞松森區(Trinidad)的Ycua Bolanos大型超市失火,只有一個出口,民眾逃生不及,悶死或燒死在裏面。適逢星期假日,多是全家同行來此採買、用餐,因此造成至少四百七十八人罹難、一百五十四人失蹤、五百餘人受傷。

包括巴拉圭亞松森、東方市及阿根廷、巴西等地慈濟志工緊急投入關懷,於火場、醫院及軍營認屍區設置服務站,發放口罩、手套、毛毯、藥物及餐點、冷熱飲料給救災人員;並分赴二十四所醫院慰訪傷亡者及家屬。

慈濟致贈每位傷者慰問金一百二十萬瓜拉尼(合台幣七千元),及亡者家屬安家費八十萬瓜拉尼(約台幣四千七百元);截至八月十八日統計,共發出超過四百份。已建立受創者檔案資料,以備後續進行安撫工作。

巴拉圭醫藥分業,為讓傷者在最短時間買到藥品救命,志工在醫院奔波、直接發送慰問金,也膚慰受災者驚惶受創的身心。十三歲男孩因吸入過多濃煙、肺部嚴重損傷,在加護病房外等待的母親一拿到慈濟慰問金,激動地說:「我終於有錢可以幫兒子買藥!」

二十一歲的胡立歐是超市理貨員,志工八月九日到醫院關懷他時,他依

然不住顫抖著,重複說著:「為何我無法救出那位小孩?」災害發生時,他在煙霧彌漫中來回奔跑救人,直到無法呼吸也沒有體力再衝,眼睜睜看著一位孩子罹難。

「這些都過去了,別再傷心。而且你好勇敢啊!」志工輕輕拍著他,並念著上人的慰問信,安撫他的情緒。

火場濃煙裏,夾雜著令人心碎的哀號聲。「快逃,又要爆炸了!」「高塔快倒下來了!」救難人員高聲吶喊,各單位人員與志工放下一切匆匆逃離,待稍稍平靜後又返回現場服務。

四日,火場還是濃煙不斷,也過了搶救的黃金時間七十二小時,卻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救出一名生還者!志工陳青珍說,接連幾天的搜救行動已讓軍警們累壞了,但想到可能還有人生還,都抱著奮鬥到底的精神繼續努力。

南美洲正值冬季,六日氣溫遽降、颳起強風,志工一改日前供應冰水,準備了熱咖啡和巴拉圭傳統點心玉米糕,暖和救災人員的身心。市政府員工見志工在僅用帳棚搭設的服務站裏冷得發抖,特別找來大塑膠布圍在四周擋風。

認屍區一具具焦屍令家屬無比哀痛,志工不畏屍臭,陪伴家屬、協助奔波領取死亡證明書。「每一張死亡證明書,就代表有一個破碎的家庭,不是妻離、就是子散……」慈青李淑如協助院訪及發放時的翻譯,眼見受難者因大火而失明或全身燒傷,或全家人多數罹難,疼惜的心情躍然臉上。「家屬哭得好傷心,但是我只能深深吸一口氣,調整自己的情緒,用平靜的心情安撫家屬、為他們加油打氣。」

志工羅詩雅說:「當我把安家費交給失去三位至親的老太太時,我心疼地抱著她,她的淚水浸濕了我的衣服……」

父親往生、母親還未找到、弟弟燒傷急救中,兩位小姊姊向志工說明家中狀況;當志工將安家費交給大姊姊,交代她好好利用這筆錢時,她說會先將之存入銀行。志工郭淑蕙說,看著女孩眼裏淚水打轉卻強忍著不讓它掉下來,更教人心疼。

「他們該如何走出悲痛,面對未來人生?我們又該如何後續關懷呢?」這是陪伴受難家屬十多天後,浮現在志工心裏的感受,他們自我期許--繼續陪伴受創者走出這個生命難關。

(撰文/李錦秀、慈雰 攝影/范淑梅)

【薩爾瓦多】
三日義診嘉惠兩千多人
慈濟村民將愛傳出去

美國亞特蘭大慈濟志工郭慈遍,過去三年內往返薩爾瓦多八次,每回自費隨著慈濟賑災團前往,都有難忘的收穫。「今夏再次參訪慈濟村、參與義診,有很大的震撼--眼前街道整齊,紅瓦白牆、綠樹繁花,村內還有活動中心、學校、足球場,有一分安居樂業的快樂氣氛……心中頓時浮現幾年來這個村落的開發、動工、興建、完工等景象,其中凝聚無數的愛心啊。」

逾百位美國、薩國、瓜地馬拉醫護志工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一日匯聚薩國進行義診,嘉惠慈濟一村、二村及偏遠地區拉斯地利轄村兩千多位居民。

薩國的醫藥費用昂貴,此次義診提供內科、婦產科、小兒科、眼科、牙科服務,而且免費施藥,因此很受民眾歡迎。

二00一年薩爾瓦多兩次強震釀災,慈濟完成急難救助後,決定為貧困且受災的民眾興建兩村共千餘戶,並於去年全數交屋。

慈濟持續為兩村居民醫療深入化與職訓而努力。義診隊領隊葛濟捨表示,此行攜來由美國慈濟義診中心與紐約慈濟人醫會捐贈的牙科器材,擴充村內診所設備,並供日後慈濟義診使用。

居民扶老攜幼就診,大部分是婦女又抱又牽地帶著多名子女;患者年紀最小的才出生滿三週、最高齡的則達一百零二歲。志工在攝氏三十九度高溫中堅守崗位,捨不得居民久等而遲遲不願用餐。中醫師王全民服務一位又一位病患,汗流浹背、眼睛充血,他從耳朵為自己放血後,又緊接著為患者診療。

首度參與慈濟義診的印度裔眼科醫師甘地說,看到慈濟牙醫志工對病患的諄諄衛教,令人感動;此行服務百餘位眼疾患者,他發現竟然高達三成為白內障,慢性發炎也佔三成,且有六成患者需要配戴眼鏡矯正;未來他也願意號召同業來此貢獻專業。

自二00一年起即參與慈濟義診的薩國女醫師Roxana表示:「感謝慈濟的關心與支持,也讓我有機會為同胞付出,學習作一位良醫。」

來自加州的護理人員吳圓娥表示,為人服務是她的榮耀,「我們有能力付出,可以分享我們所擁有的;未來他們如果跟我

們一樣有能力,相信他們也願意付出。但願此行能造就愛的循環。」

距離薩國首都一百五十公里、位於聖米蓋羅省(San Miguel)的拉斯地利轄村(Las Delicias),約有兩百四十五戶、近九百人,多為一九九八年密契(Mitch)颶風後受災的居民,以及陸續遷來的貧民和地震災民;村內沒水沒電,遑論教育或醫療設施。

慈濟二村居民隨著志工勘察的腳步,踏入了拉斯地利轄村,目睹鐵皮或紙板搭成的房舍、蚊蟲惡臭縈繞其間、揮之不去的飢餓……這些情景慈濟村民都不陌生,「但我們的運氣好多了,因為有慈濟幫我們蓋房子!」

於是,村民自發性展開為期兩週的募款,購買了三百份食物、物資及兒童鞋,於慈濟義診現場發放;村民更堅持等到義診完畢,完成所有清理工作,才在暮色中各自回家。此舉令志工欣慰--大愛村民已從受助者轉變成為助人者了!

美國志工七月二十九日也參加阿瓦恰傍省(Ahuachapan)拉賽巴(SanJuan la Ceiba)地區供水典禮。慈濟薩國援建專案負責人姚濟毅表示,自二00一年元月地震發生後,拉賽巴地區即陷入無水無電、極度貧窮;二00二年初,慈濟關切當地給水系統,促成多個國際慈善組織合作為此區重建--USAID建設一千四百多棟房舍、CARE負責水管配置、慈濟提供抽水馬達。歷時一年,抽水站完成,共嘉惠十五個村莊、六千四百二十二名居民。

(撰文/郭慈遍、孫慈喜、蔡慈玟、許瑋婷、施慈宜 攝影/孫慈喜)

從「畫」電腦到用電腦
慈濟二村小學生圓夢

去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慈濟二村交屋典禮上,薩國總統蒞臨關懷村民。總統問:「孩子,你畫的是什麼啊?」孩子歡喜地回答:「畫電腦,我正在『玩』電腦啊!」當這樣的畫面傳回慈濟花蓮本會、呈現在慈濟志工眼前,大

家想:「如果能早日讓孩子圓夢該有多好!畢竟,孩子是未來的希望,而學習則是力量的泉源。」

今年八月三日,慈濟二村小學電腦教室啟用了!孩子們在教室裏貼了一張大海報,歡迎來觀禮的四十位慈濟志工--「我有一個悄悄話:謝謝您慈濟!」校長感謝慈濟提供電腦資源,讓學子有機會開啟科技之門,也有穩定基礎接受高等教育。

美國邁阿密倪濟亮等多位志工,半年來從收集電腦、整理軟體、搬運器材到安裝啟動,雖遇到重重困難,「但一想到薩國孩童對電腦渴望的眼神,促使我更努力付出。」

邁阿密是美國轉運中南美洲之貿易樞紐,有許多西班牙裔人士居住,具備西文電腦系統,因此電腦勸募與捐贈專案在此處進行。

有人親自送來家中汰換不用的電腦,或通知志工前往收取;有人遺憾自己沒有舊電腦可捐贈,竟然花時間、花金錢組裝了十套新電腦捐贈。

志工拆解舊電腦,篩選出可用的螢幕、硬碟機、主機板、鍵盤等,慢慢組裝成一台台再生電腦,再進行測試、擦拭……務使每部機台擁有新生命。

電腦專家倪濟亮說:「從生意人的角度來看,整理這些舊電腦是完全不符合投資報酬率的;但當我換個角度來看時,每一位捐贈的民眾都是一尊發心的菩薩,促使我更用心去組裝與檢測。」

邁阿密志工共整理出一百零八套電腦與五十組電腦桌,捐贈給薩國慈濟二村裏的慈濟小學;另外還送來數台割草機、電話機組、小型電器用品、圖書文具、戶外溜滑梯等。

出貨前兩天,聽聞許多薩國小朋友沒有鞋穿,打赤腳造成受傷或感染,志工覺得好心疼,於是緊急募集兩千雙童鞋,與電腦一併裝櫃送往。

(撰文/李慈劻 攝影/倪濟亮)

【新加坡】
呵護貧病與孤老
深耕五年 義診中心成立

慈濟新加坡義診中心八月一日成立,每週日將為貧病與獨居長者提供免費診療。新加坡慈濟人醫會召集人馮寶興醫師表示,中心的啟業為醫護人員提供一個服務社會的管道,也期望未來能形成一股「醫病、醫人、醫心」的醫療人文清流。

新加坡衛生部代部長許文遠、馬來西亞檳城照念法師、花蓮慈院耳鼻喉科主任陳培榕、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及馮寶興醫師,一同為義診中心揭幕;四百位來自東南亞各國的慈濟人醫會成員與志工,共同見證了這一刻。

義診中心位於慈濟新加坡分會內,主要服務慈濟長照顧戶,以及牛車水期一帶四百多位獨居長者;中心每週一到週六接受病患諮詢、週日上午舉辦義診,由四十多位醫護志工輪班服務。


一九九九年成立的新加坡慈濟人醫會,為義診中心的醫護主力。五年來,他們將服務觸角伸往鄰近的印尼民丹島、北干巴魯等地,二000年起更在印尼巴淡島進行了五次大型義診,共嘉惠六千四百多位貧病患者。

巴淡島衛生局局長普阿爾迪(Puardi)帶領醫療人員來參加啟用典禮,他感謝慈濟義診不只讓巴淡本島人民受益,還嘉惠許多離島貧困病患;而慈濟醫療團隊和志工們,從清理義診場地到進行手術都做得很用心,讓他深受感動。

由新加坡、巴淡島、台灣慈濟志工接力搶救成功的巴淡島「巨大型齒堊質瘤」病童諾文狄,也在返鄉一個月後應邀出席,與為他治療的台灣花蓮慈院陳培榕主任相會。陳主任分享治療過程中的心情及上人所叮嚀的「安全」、「尊重」醫療原則。

義診中心籌辦人之一林深耀醫師,日前因癌症往生,但他的精神引領多位同業加入義診行列。黃震霄醫師說,他為老師林深耀在患病期間仍然惦記著病人而深受感動,也決定付諸行動。

(撰文/郭濟毅 攝影/何鴻冠)

▲厝邊頭尾一起來

婆婆媽媽來讀書

◎撰文/涂鳳美 攝影/林炎煌

暫忘家務事、拿起書本,
婆婆媽媽們每月抽出兩天,
在此學習、討論、分享、發問,
「從讀書中找到生活樂趣,也找出苦的根源。」
「最大的收穫是學會放下煩惱。」
想要改變氣質、增加智慧嗎?
歡迎走訪樹林讀書會!

「拿起麥克風,請記得先自我介紹,然後停三秒鐘,讓大家記住你的名字,也在今天結一個好人緣。」當莊秀裡說完,這群社區裏的婆婆媽媽最期待的就是此刻--每月兩次的樹林讀書會即將開始了。

依照慣例,讀書會前半小時由學員分享近期所見所聞。「有誰願意第一位上台?」莊秀裡離開座位,準備傳遞麥克風:「哇!這麼踴躍,太好了,大家都有機會,照排隊喔。」學員與日俱增的勇氣,讓莊秀裡也好感動。

「我叫謝秀,今年七十五歲。」她神采奕奕地說:「感恩有讀書會,讓我活到老學到老。」前兩次讀書會謝秀因為回花蓮慈院當志工而缺席,這天她原本在花蓮還有其他任務,「我請假回來讀書的啦。」她的好學博得滿堂彩。

「一拿到麥克風,心跳馬上加

速到一百。因為每個人都要開口,晚講不如早講。」黃淑芬緊張地說著:「否則到了最後,我的心跳恐怕會到極限。」大夥的笑聲倒是緩和不少她的情緒。

「讀書能提升氣質,更能從中找到生活樂趣、找出苦的根源。」平常十分投入慈濟志工工作的莊秀裡,習慣每天晨起讀書,難怪令人感覺她氣質不凡呢。

分享時 觸類旁通

「為了凝聚社區力量,接引更多會眾認識慈濟,於是興起辦『讀書會』的念頭。」莊秀裡提供自家場地,邀請大家步入書海中。

每當舉辦讀書會的清晨,走入樹林三俊街工業區的這家水電工程公司兼住家,從一樓拾級而上,琅琅的讀書聲穿過閣樓,由遠而近、由弱而強、由模糊而清晰,那麼整齊畫一、鏗鏘有力。若非親眼目睹,很難相信這是一群來自社區的家庭主婦所組成的讀書團體。

輕輕翻開今天的讀本《美的循環--談生生世世》,學員們逐頁仔細閱讀。經過一年的學習,已研讀過《靜思、智慧、愛》、《無量義經》、《談古說今》、《八大人覺經》等上人著作或佛經詮釋,學員讀書速度加快,也更能吸收重點。

「學員們的用功與求知欲,是支持我繼續往前走的動力。」講師張道雄說,回想起閱讀《無量義經》時,學員手捧厚厚的書,面有難色。他鼓勵大家從頭開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大家齊聲朗讀,如此勇氣倍增,音量也加大了。

樹林讀書會原本由楊淑惠導讀,她於去年九月移民美國前,推薦有十年靜思讀書會資歷的張道雄擔任講師迄今。「目前讀書會成員約三十人左右,所以我採用輕鬆、活潑、沒有壓力的方式導讀。」

「上一堂課的習題:『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今天將如何度過?』大家都做了嗎?」張道雄來段小考,加深大家的印象。學員們也胸有成足,發言十分踴躍。

「不睡覺,和身邊的人做最後的相聚。」

「留下我的聲音、影像給孩子,讓他們知道我的期許。」

「叮嚀家人不要哭,為我祝福。」

……

張道雄也分享自己的想法:「思想凌駕一切,但常事與願違,說得到可是做不到。唯有平常建立無常觀,隨時做好心理準備,也可以預立遺囑。」

書海裏 智慧結晶

「從一本《慈濟》月刊開始,到現在參與讀書會,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放下煩惱。它不只改變了我,也間接改變了我先生。現在每天收看大愛台、與人分享慈濟事,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了一年半課程的鍾美嬉有感而發。

「從第一堂課到現在一年多了,我沒有缺席過。我的成長源於此,不僅讓我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也增強自信心、閱讀速度加快,還有勇氣發問。」劉碧麗希望有更多人一起來讀書。

「以前我很悲觀,沒有朋友,固執又愛鑽牛角尖,就像『老板』--老是板著臉。現在,期待上課時間的來臨,既能增長智慧,又可相互交流、滿載而歸,也讓我改行當『笑長』。」環保志工張彩彤笑著說。

「受傷後我必須坐在輪椅上,也不方便去上學。當媽媽在家裏辦讀書會後,我不只和大家一起讀書,也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因為這樣,讓我的談話更有內容,有自信重新出發。」莊秀裡的兒子林育帆,也在上人的著作中尋回生命的真諦。


曾苦惱於學員招募、教材選讀、講師來源的莊秀裡,如今看到讀書會漸有成效,也頗感安慰。

獨自在家讀書,對有些婆婆媽媽而言,偶爾為之、難以持久;透過讀書會,大家彼此作伴,更能收立竿見影之效。從每個人的臉上,看到了信心與笑容;也期待這條學習之路,不斷向前延伸、向四周擴散。

◎樹林讀書會歡迎您

時間:每月第一、第三個星期五上午八點至十一點
電話:(02)268891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