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病人快樂,我就快樂

◎劉雅嫺

〈菲律賓〉

許多病患沒牙十幾二十年了,
過去嘴巴張大一點也不敢,
現在裝上漂亮的假牙,
大家直拿著鏡子左瞧右看、咧嘴微笑,滿意得不得了!
七十三歲老婆婆開玩笑地直嚷著:
「有了牙我就變漂亮了,可以再找個對象囉!
醫師可要來當我的主婚人喔!」

「歡迎菲律賓慈濟人醫會來到卡莫那義診」--斗大的菲律賓文印在一張張迎風飛揚的布條上,向這個小鎮的居民昭告著。

位於馬尼拉南方的卡莫那 (Carmona)鎮和菲律賓多數小鎮一般,人民樂天、卻不富有,一旦家中有人病痛纏身,生活往往就更不容易了。

「因病而貧」的例子太多,這也是各國慈濟人醫會在貧苦地

區舉辦義診的緣由。於是,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第四十三次義診,來到了卡莫那鎮。

小鎮居民對於小病小痛總是能捱就捱,許多都是忍不住疼了才來就醫,因此每次義診總有許多需要動手術的病患求診。不斷提升義診服務品質是菲律賓人醫會的目標,因此這次手術一改過去就地施行的方式,特別擇定在附近的敏迎醫院進行,外科醫療團隊提前抵達,替居民做手術前的檢查及交代注意事項。

終於,到了義診這一天。

我的幾分鐘,他的一輩子

每個等待的分秒,都是病患與家屬最難熬的時刻,我寧可不休息,也要讓他們帶著希望回去。
--劉宗南(Ramon Lao).外科醫師。

敏迎醫院的開刀房裏,刺鼻的消毒水味充斥。穿著藍色手術衣的醫師專注地畫刀、切除、縫合,手術完成那一刻,現場響起一片掌聲。

醫師鬆了口氣地笑了笑,卻不眷戀這樣的欣喜,只旋身拿起下一張手術單,呼喊著下一個等待希望的名字。

醫院一隅,嬰孩的哭鬧聲不斷,走近一探,七、八個尚在懷抱中的幼兒正號啕大哭著,他們全都是兔脣寶寶。為了手術安全,前一晚就得開始禁食,寶寶們餓得大哭,任憑爸媽怎麼哄都哄不住。

沒多久,醫師叔叔、阿姨來替他們做手術前的準備--打針。肚子餓還沒解決,又來個會扎痛人的玩意兒,一時間所有寶寶開始用力「大合唱」。

六個月的佩絲(Priaces)是個漂亮小女嬰。她緊依在媽媽的懷裏抽咽著,小小的臂膀上,纏著固定針頭的厚紙板與膠帶;帶淚的大眼睛裏,有著對陌生環境的好奇與害怕。

養育六個孩子的重擔,讓從事鋁工的爸爸已經很吃力了,偏偏第七個孩子佩絲一出生又有嚴重兔脣,上脣及上顎都變形且不完整。

在菲律賓,通常一次兔脣矯正手術需要五萬披索(約台幣三萬三千多元),更遑論有的情況嚴重、需要多次手術才能治癒,兔脣寶寶家庭負擔不起的比比皆是。義診對這些家庭及孩子,不啻帶來了一大希望。

佩絲的家,離卡莫那一個半小時車程,媽媽說是鄰居告知有「慈濟」這樣一個團體可

免費提供醫療服務,要他們抱著孩子來試一試。

和其他將要動手術的寶寶一樣,佩絲是餓了哭、哭累了睡、睡沒一會兒又餓醒了繼續哭,就這樣反覆著。志工體貼父母沒片刻能夠休息,一會兒充當起保母輪流哄抱、一會兒是又唱又跳,試圖移轉孩子的注意力。

就在寶寶們好不容易安靜下來時,佩絲一翻身扯掉了身上的點滴,小手鮮血直流、哇哇大哭。其他寶寶一聽有哭聲,也跟著唱和起來,爸媽跟志工阿姨叔叔又得重新一一安撫了。

聲嘶力竭後的寶寶們,總算進入了一段靜默的昏睡,然後,繼續等待。

什麼時候輪到我?

孩子送出手術室的那一刻,所有的等待、哭泣、擔憂都變得

值得。
--兔脣寶寶佩絲的媽媽。

寶寶一個接一個送進又推出手術房,手術順位排在第三的佩絲卻遲遲沒有被叫到名字,父母開始不安了起來。

「由於佩絲的情況複雜、需要較長的手術時間,怕延誤後面的進度,所以要晚點開。請你們體諒包涵,我們也會盡快安排佩絲進行手術。」一番解釋後,佩絲的爸媽欣然接受。

怎知到了下午,佩絲的媽媽身體不適、開始發燒。雖然佩絲很黏媽媽,但小嬰孩的抵抗力弱,在開刀前夕更是大意不得,媽媽只好將她交給爸爸和志工阿姨照顧,自己遠遠地望著寶貝。

佩絲不要爸爸抱,反而喜歡賴在志工阿姨的懷裏。傅秀美、吳彩蟳等人立刻成為佩絲的臨時媽媽,搖啊搖地哄著她,還頻頻幫她問醫師叔叔:「什麼時候輪到我啊?我等了好久囉!」

「醫師來來回回地出來看了佩絲的兔脣好幾趟,然後念念有詞地進去。」吳彩蟳說:「醫師不斷思索怎樣的手術方式最恰當;畢竟佩絲的情況有些複雜,醫師的仔細會讓她少挨幾刀,手術會更順利呢!」

終於,下午六點佩絲進了手術室。大

家在門外相互以微笑來打氣,惶惶不安的心緊牽著。

當睡得香甜的佩絲被抱出手術室時,看著孩子原本不規整的脣變得平整,雖然傷口上仍帶著血跡,但佩絲的媽媽臉上浮現了欣喜又安慰的笑容,眼神盡是疼惜與感激。

「人醫」醫病也醫心

當治癒的希望成空,我們選擇善意的保留。身沒希望了,怎能剝奪心的希望呢?
--楊碧芬.慈濟志工。

然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如佩絲這樣幸運。

十個月大的羅莎琳(Rosalie),半張顱顏被突起的紅色腫瘤所侵襲,突起的那半邊眼睛無法張開、耳朵與嘴巴皆已變形。爸媽抱著小小的她來到義診現場,希望能有一絲希望。

「她一出生臉上就有小紅疹,慢慢地愈來愈嚴重。三個月大時,我們好不容易籌了錢帶她去看醫師,醫師卻說這只是小毛病、自己會好,連藥也沒開就讓我們離開了。」

「孩子的情況沒見好轉、反而更糟,加上起紅疹的地方會癢,抓破了留下傷口更是嚴重。到現在變成這個模樣,我們已經不知如何是好……」爸媽訴說的同時,不斷地輕撫著他們的寶貝。

幾位醫師檢視時,用他們聽不懂的福州話及英語交談,而後才以菲律賓語告訴羅莎琳的父母:「我們開些止癢藥和營養品給孩子,你們別太擔心……」

羅莎琳的爸媽眼中有些疑惑,可又不知怎麼辦,只能無奈地看著寶寶那被侵襲的半張顱顏。

陪同羅莎琳一家人做診療的志工楊碧芬,在一旁小聲地用中文透露醫師的診斷:「孩子的血管瘤已擴大到半個頭顱了,連動手術的可能性都沒有。醫師不忍告訴父母真相,總不能讓他們連最後一點點希望都沒有……」

迴身看見羅莎琳父母的無奈,更看見了羅莎琳用她還能望見的那隻眼,看著眼前的人們;她對這個世界還未了解,也深深不解。

不嫌麻煩不嫌累

身為醫師,為病患拔苦予樂是我們的天職;但看到志工對貧病者的付出,我深深震撼。
--蔡頓尼(Tony Chua).外科醫師。

回到卡莫那中小學的義診現場,來這裏接受一般門診服務的居民人山人海。

醫師提供了內科、眼科、小兒科、牙科以及外科小手術的看診服務,民眾有序地依著浩長的隊伍緩緩往前;掛號、候診、看診、取藥,每一項都有志工引導服務。

醫療團隊親切的態度、仔細地問診,讓病患感受到無比溫暖。遇到比較複雜或棘手的病況,醫師就當場來個聯合會診,期望每個病患都是帶著希望與歡笑回家。

「當天來求診的病患,大多能順利就診歡喜離去,但總是

有不盡人意的時候。一些比較嚴重的病況,如白內障、眼翳、甲狀腺、疝氣、兔脣等患者,因來不及作手術前的檢查,只好另外安排轉診至馬尼拉其他醫院繼續治療。」醫療志工組長李偉嵩說:「目前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和崇仁醫院、兒童醫院、肺癆醫院、骨科醫院、天主教醫院等都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我們每週都會到這些醫院施藥。義診時無法處理的患者,都將妥善安排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多年來,人醫會深入菲律賓各鄉鎮,普遍獲得當地居民的信任,主動來到現場求診的個案也愈來愈多。

一位年輕的未婚媽媽抱著一歲半的寶寶來到卡莫那。孩子瘦小的身子,卻有著令人訝然的老成外貌。

醫師初步診斷是先天性基因遺傳病變,寶寶一方面發育不全、一方面又急速老化;建議送至馬尼拉兒童醫院做更詳細的檢查。

李偉嵩說:「另外如水腦症、需肝臟移植等患者,我們都替他們尋求合適的醫療。若菲律賓醫院無法解決的,就將個案提報回台灣慈濟本會,做跨國的協調、醫治。」

李偉嵩所陳述的,便是慈濟人醫會在醫療上的優勢。網羅多國優秀醫療人才的慈濟人醫會,在義診時發現的特殊案例,往往能憑藉著龐大的人力資源來獲得更好的診治。

「人醫會的醫師與志工從不嫌麻煩、也從不覺得累,因為只要一想到我們每幫助一個人,就是幫助了一個家庭,也就值得了。」

有了牙,變漂亮了

看到病患快樂的笑容,可以再次擁有快樂的人生,就是我們最快樂的事。
--艾瑞艾塔(Aldrich Arrieta).牙科醫師。

卡莫那義診這兩天中,笑聲最多的當屬牙科了。牙科由於提供裝假牙的服務,醫療團隊早提前幾日抵達,為患者進行齒模量製工作。

許多病患都是沒牙十幾二十年了,沒牙的時候嘴巴張大一點也不敢,現在有漂亮的假牙,他們的願望是什麼呢?

多數人的心願是能夠吃好吃的食物,不必永遠吃軟軟的東西;還有人要開懷大笑,讓大家見一見自己一口漂亮的牙。

守寡三十多年的七十三歲老婆婆康琦婷 (Conchitn)則開玩笑地直嚷著:「有了牙我就變漂亮了,可以再找個對象囉!醫師可要來當我的主婚人喔!」婆婆的一席話,讓醫師們樂開懷。

在醫師替他們細細修整會磨牙齦的小地方、戴上專用的假牙時,大家直拿著鏡子左瞧右看的、咧嘴微笑,滿意得不得了!

五十二歲的媽媽泰瑞絲塔 ( Teresita) 裝上牙後,說話還是習慣掩著嘴巴,在志工的提醒下才放下手:「我已經很久沒這麼放心地微笑了!今天收到醫師細心為我做的假牙,這簡直是提早收到的聖誕節禮物!我感恩慈濟、感恩上帝!我真的是一個很有福的人。」說完,泰瑞絲塔激動地抱著醫師,獻上一吻。

醫師見到有牙的他們這麼開心,也趕緊拿著相機捕捉他們動人的笑靨。

牙科醫師艾瑞艾塔有感而發地說:「參加慈濟人醫會的義診,看到這麼多貧病的人,我們永遠不會停止給予他們希望與幫助。看到每一位病患快樂的笑容、可以再次擁有快樂的人生,就是我們最快樂的事。」

【菲律賓人醫會小檔案】

⊙義診腳步:
.一九九五年二月起,在馬尼拉東方大道醫院、中華崇仁醫院免費施藥,減輕貧病者的藥費負擔。目前除了贈藥外,還與崇仁醫院、兒童醫院、肺癆醫院、骨科醫院以及天主教醫院合作,進行個案關懷及轉診治療。
.一九九五年四月起,每年三到四次赴貧困地區義診;迄二00三年十月,已舉辦了四十三次義診,從最北的巴丹尼斯島,到南端的南古島將軍市,地點遍及全國各鄉鎮,累計服務病患十三萬八千餘人次。

⊙特色:
.義診規模大、醫師陣容強、藥品齊全,提供包括「外科手術」在內的全科服務,宛若一個行動醫院,且有轉診與複診服務。
.積極提升義診服務品質,增加齒模製作、裝設義肢,甚至進行眼角膜移植;現今外科手術借用醫院進行,使民眾手術安全更有保障。
.經常性支援東南亞國家進行跨國義診。






▲主題報導

看見生命最終的美麗燦爛

◎李荷琴(馬來西亞心蓮居家療護醫師)

〈馬來西亞〉

陪伴臨終病人的過程中,
日日面對無常、時時看見生死,
每一位病人都是我們生命的導師,
像一朵朵淤泥中綻放的蓮花,飄送絲絲幽香。

如果說,生命不在乎長短,只在乎過程;那麼這過程中酸甜苦辣的經歷、親情友愛的溫馨,相信已讓秀彩、瑪麗、俊勛以及他們的家人沒有遺憾。

原本以為癌症病人都是等著家人為她送別,但上帝卻為秀彩做了截然不同的安排。在她與癌症搏鬥的那一段日子裏,一來承受著身體上的痛,二來承擔著心靈上的哀傷與不捨--送走她生命中兩位最愛的人:媽媽與丈夫。

一波又一波的打擊,秀彩沒有崩潰,反而更堅強地走下去。當初醫師宣布她只剩下六個月的生命,而今,她活過了三年。是什麼力量支持她一路走過來的呢?

「生時燦似夏花,死時美如秋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名句,用來形容瑪麗和俊勛是再貼切不過了。

有次我們去拜訪瑪麗,她拿出一張放大的照片,告訴我們是預備作為靈堂照用的。這樣的預備工作,瑪麗是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的呢?

俊勛的美麗燦爛則來自他安樂的心靈。一個才十五歲的孩子,他大有理由生氣老天的不公平,但俊勛的天真笑臉,清楚地告訴我們:要知足啊!

心蓮成員日日面對無常、時時看見生死,每一位病人都是我們生命的導師,像一朵朵淤泥中綻放的蓮花,飄送絲絲幽香。

堅韌不屈的秀彩

六十三歲的秀彩原本和先生經營一家咖啡店,有一個女兒,一家三口過著平凡幸福的日子。一九九八年先生患了心臟病,不能工作負擔家庭;一年後,她也被證實罹患末期卵巢癌。為了醫病,花去大筆積蓄,唯一的女兒只好半工半讀來完成學業。

在山窮水盡的時刻,慈濟人來到秀彩的病榻前,不僅解決了龐大醫藥費的壓力,更帶來愛與關懷。當慈濟心蓮居家療護成立之際,秀彩成了第一個個案。

秀彩患病的第二年,年邁的媽媽離她而去;剛剛收拾好心情面對癌症的挑戰,向來陪伴照顧她的丈夫,也心臟病發作走了。宛如晴天霹靂,秀彩怎一個「痛」字了得!

丈夫往生的消息,是妹妹秀樺與心蓮志工一起在床前向她宣說的。面對著許多關愛的眼神,秀彩把千萬般的苦痛,默默化為活下去的勇氣,只因人間有愛有溫情--這愛來自於手足情深,這溫情來自於志工無條件地陪伴與鼓勵。

今年五月,志工們二度為秀彩慶祝母親節。她一時激動,淚眼汪汪;是因為思母情深,也是因為志工們的真心陪伴。她說,這群隨傳隨到的心蓮團隊,每一個都是她心頭的最愛。

當清晨時分,在公園遇到秀彩,看到她精神奕奕地隨著老師和伙伴們一起練氣功、打太極時,您怎麼也看不出她是一個癌末病人,且身上還有一個腸造口袋。

當癌細胞侵入大腸,造成阻塞並穿孔至陰道,形成糞便外溢的窘狀。醫師幫她做了一個腸造口,將腸子接到腹部切開的皮膚,讓糞便從腹部造口排出去。

手術初期,由於造口凹陷,糞便經常從腸造口袋邊溢出,令秀彩不敢出門。秀樺細心地學會了腸造口護理方法,也在心蓮護士的陪同下,採購造口必需品。如今,糞便不再外溢,秀彩與她的腸造口和平相處,日常生活與平常人無異,晨起運動、買菜、打理妹

妹一家大小飲食起居……

幾度在慈濟會所,看到秀彩出現在忙碌的廚房,我心中深深地感動,她瘦弱的身軀與雙手,似乎連切菜的力氣也不夠,卻堅持要來幫忙。

看她如此自在地參與慈濟活動,任誰也猜想不到她居然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慈濟融入她的生命,與她的耶穌是沒有衝突的;佛陀與耶穌都有共同的語言,那就是慈悲與大愛。

每一回居家探訪,看到秀彩瘦弱但開朗的形影,還有秀樺穿著志工服一起投入心蓮團隊,我心中無比安慰欣喜。只想悄悄地告訴大家,慈濟心蓮居家療護的四全照顧--全人、全家、全隊、全程;我們做到了耶!

安息吧!瑪麗

那天,心蓮護士靜嫻打電話告訴我,瑪麗下體大出血。我還在產假期間,只能交代他們趕快送瑪麗去中央醫院。

我有預感,也許她時限已到。最近心蓮團隊談得最多、時時討論的對象就是瑪麗。在照顧瑪麗的過程中,團隊內或團隊外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與意見。

瑪麗原是慈濟照顧戶,因患有子宮癌,當心蓮團隊開始收案時,她便成為我們的照顧對象。那時,她已經做過手術,也接受過完整的放射療法。

第一次見到瑪麗,很驚訝的是年過半百的她仍保留了一頭烏黑捲曲的頭髮;而每一回見她,臉上總帶著笑,令人很難相信她是一位要靠兩三種藥來止痛的末期癌症病人。

像許多癌症患者一樣,瑪麗經歷了種種療法,備受身心靈的萬般折難,癌細胞仍不受控制地在她身上擴散;甚至穿透腸子與尿道,直攻陰道,使得瑪麗的大小便成天不受控制地外溢,迫使她只好用衛生棉墊底。

整天浸在大小便中的陰部痛癢難擋,不只如此,外溢的

排泄物還會發出難聞的臭味,令瑪麗在面對人時心感愧疚。我們前去居家服務時,她會連連為自己發出的異味道歉。

雖然遭遇到種種痛苦狀況,瑪麗仍堅持不再做任何治療,甚至已坦然地為自己的身後事做準備。也因為瑪麗對於就診醫院醫師們提議的許多治療選擇都不願接受,讓醫師認為病人不合作、不聽話。

其實,瑪麗何須聽我們的話呢!這是她的身體、她的生命,她有絕對的權力自己決定、自己負責。醫師們只是提供或許對她有幫助的治療,然而,這些療法是否真能對她有幫助?誰也不能保證。

在心蓮團隊個案討論中,有人認為醫師的作法是對的,有人卻支持瑪麗的選擇。然而沒多久,瑪麗就安祥地闔上雙眼,所有的爭論在這一刻都變得毫無意義。

眼前的瑪麗,還留著她生前那一頭捲捲烏黑亮麗的頭髮。她那經常在外工作的孩子,在病床邊默默掉淚。我拍拍他的肩說︰「請不要在你母親面前哭,好讓她安心。」這傷心的孩子點點頭。

瑪麗走了,但願每一個跟她接觸過的人,都深深體會到她面對死亡、挑戰病魔的勇氣與毅力,從中學習到生命的哲理。

安息吧,瑪麗!不管您的靈魂歸向何處,我們都深深為您祝福。

難忘俊勛的笑

俊勛走了,原是意料中事,只是他才十五歲,教大家心頭格外沉重。

他是一名骨癌末期病患,今年六月納入心蓮居家療護個案。那時的他已鋸除左腿,因癌細胞蔓延至脊椎與肺部,神經遭受壓迫,大小便都十分困難,必須靠導管排尿。

俊勛是心蓮個案中年紀最輕、卻是帶給我們最多歡笑的一位,大夥都為他的堅強所折服。

一天,志工組長問他有沒有什麼要完成的心願?他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走路去上學。」他自然地透露心裏的渴望。但看到志工為難的表情,隨即說道:「我開玩笑的啦!我只是有點懷念過去上學時,與老師、同學們相處的日子。」

七月七日是俊勛生日,志工們決定邀請俊勛的老師與同學來家中為他慶生。那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慶祝生日,卻也是最後一次。

他以笑臉迎接每一個人的祝福,認真開懷地向在場的人說出心中的感動:「很感恩你們!我愛你們!」

看到他那異常興奮與欣喜的樣子,我們真的不知道他是忘了疼痛還是不忍讓大家失望。散會後,一位志工遺漏了東西,再返身輕輕推開房門,才露出縫,便看到俊勛疼痛難耐的苦狀,這才明白他是不願讓關心他的人擔心。

一個星期後,俊勛因氣喘入院,病況日漸惡化。我告訴俊勛的媽媽,他的日子可能不多了!在病房外的長廊,我們兩人相對默默掉淚。

住院三天,俊勛向爸爸表示想回家;爸爸希望我們提供氧氣設備。在救護車送俊勛回家之前,我們已把氧氣筒、抽痰機等運到他家。

志工們幫忙把俊勛抬進爸爸特地為他裝上冷氣的房間,一家人都圍在他周邊--年邁的阿嬤、至愛的雙親、疼他的哥哥;還有我們這群心蓮團隊。

俊勛的爸爸坐在他身邊,凝望著愛子的容顏說:「這十五年來,你帶給爸爸很大的快樂。你安心去吧!不要牽掛我們。」

俊勛靜聽著我們為他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呼吸慢慢由急促轉為緩慢,呼多吸少。爸爸示意把氧氣罩拿掉讓他自然呼吸。

當呼吸漸漸停止,大家知道俊勛快走了,佛號更念得明朗大聲。此時,俊勛的眼淚悄悄從眼角滑下;最後,安詳而去。沒有掙扎、沒有痛苦,結束他短暫而美麗的人生。

走出房間,我看到桌上擺著一盤小聖誕盆栽,上面掛滿了心形的祝福卡,是心蓮團隊在他生日那天送給他的愛語關懷。

俊勛的美麗燦爛,來自他亮麗安樂的心靈。一個才十五

歲的孩子,看著別人行動自由,有充分的理由羨慕嫉妒;但他那天真的笑臉清楚告訴大家,他對一切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與俊勛相比,我們還有什麼值得抱怨生氣?還有什麼不知足不滿意的呢?

俊勛走後那個月,在一次心蓮志工出發訪視時,我遇到俊勛的爸爸,很高興他參與了心蓮志工行列。我很願意相信--俊勛是來人間示現的菩薩。

我為什麼選擇臨終關懷

◎李荷琴

我年紀輕輕時就立志要當醫師,拚了命擠進醫學院,把青春歲月埋首醫書中。畢了業,昂首闊步地領取了醫學文憑,便以為我可以懸壺濟世,解救蒼生。

當了醫師後,我才面對醫學裏很大的局限--原來有很多病都治不好,病人最後都要邁向死亡。

尤其現代醫療裏,最令我心驚膽跳、無所適從的是對垂死病人的急救方式。在醫院,不論什麼樣垂死的病人,都要搶救一番;而搶救的動作就是讓病人身上插滿針及管子,作心肺復甦施壓之力甚至會弄斷肋骨。

還記得有一次,我在醫院值夜班。一位八十歲的老伯來急診時,喘得很嚴重,我檢查後給他用藥吸氣。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停止呼吸,安詳而去。我沒有搶救,家人也沒有哭泣,大家只是默默禱告,那氣氛莊嚴慎重令我至今難忘。可是第二天,同事卻抱怨我沒有搶救病人,我無言以對。在這樣的困境下,我再也無法在醫院待下去。

離開醫院後,我回到故鄉,在一個小山鎮開設診所。由於相識的人多,要求上家門看診成為很平常的事。

在許多居家看診的病人中,有一部分是癌症末期的病人。其中有個阿公是一位世伯的父親,他患的是末期攝護腺癌。在所剩的一整年日子,都是叫我去看護,從洗傷口、換導尿管到打止痛針,我盡力而為。有時半夜裏導尿管阻塞,家人也會打電話向我求救。

阿公去世後,他兒子交給我一筆錢,說是阿公遺言要給我的。當時,我心中一陣安慰,不是因為錢的關係,而是我知道阿公在他末期患病的日子裏,曾經因為我的照顧而心安感恩。

多次親眼目睹癌症病人的痛苦以及家人的疲勞無奈,我想如果有人專門來關懷照顧這些病人與家人,那該多好!無奈我個人的力量太有限,這份工作需要的是一組團隊,包括醫師、護士、志工、物理師、營養師甚至宗教師。

因緣的變遷,我離開家鄉來到檳城,知道慈濟要做居家臨終關懷義務醫療工作,我大膽地毛遂自薦。學佛學醫到行醫這些年來,我常常在想,如何讓學佛與行醫連成一線?在臨終關懷服務中,就有志業事業並行的安頓。

慈濟心蓮居家療護團隊已成立一年多了,目前成員包括四名醫師、七名護理人員、一名宗教師,以及二十七名志工。這樣的照顧方式,病患不但得以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休養,家人也有更多付出的機會,甚至社區的關懷也因而增加。

陪伴臨終病人的過程中,我們是受惠最多的一群,但願在彼此互動中,病者得到身心靈上的慰藉,而照顧者得以提升生命的智慧,這就是最美好的相伴。

【馬來西亞人醫會小檔案】

⊙義診腳步:
.一九九四年四月起,每月發放日為照顧戶提供義診服務
.一九九七年八月在檳城成立第一間洗腎中心,後於吉打州、北海相繼設立,目前全馬共有三間免費洗腎中心
.一九九八年七月起,不定期到原住民部落義診
.二00二年五月馬六甲設立義診中心、二00三年八月巴生設立第二家義診中心
.二00二年六月開辦「心蓮居家療護」

⊙特色:
.結合慈善關懷
.多次參與印尼義診交流經驗。




▲主題報導

切身之痛,我明白

◎陳美羿

【人醫之愛】

綻以燦爛的笑,施以精湛之術,
叮嚀,親切且貼心。
此後,
希望不再碎裂,愁容轉為歡顏。
他們一致的心願是--
要把一生最珍貴的愛,奉獻給病苦之人。

【義診經驗分享.新加坡人醫會醫師林深耀】

第一次到雅加達義診,從五星級飯店來到河邊髒亂的違章,猶如從天堂到地獄。
看到他們,病的病、痛的痛、苦的苦、傷的傷、窮的窮,我再也回不來了。
三年多來只要慈濟有義診,我從不缺席。

「對不起!我的華語不好,必須用英語說……」來自新加坡的醫師林深耀上台分享,首先致歉。就在大家屏息以待時,字正腔圓的中文透過麥克風傳來:「我千里迢迢地來台灣,為的是要來說一聲『感恩』……」

霎時,全場爆出如雷的掌聲;有人紅了眼眶,有人頻頻拭淚……在二00三年慈濟國際人醫會年會四百多位學員中,林深耀無疑地是絕對的焦點人物。

他是虔誠的基督徒,參與佛教慈濟人醫會義診從不缺席;他是優秀的口腔外科醫師;也是癌症患者。林深耀說,四年前第一次來台灣參加人醫會年會時,只認識新加坡幾位醫師朋友;這一次來,認識的人就多了。

「好像回到一個大家庭,有好多、好多的兄弟姊妹一樣。」

「Mr. Kiasu(怕輸先生)」

祖籍福州的林深耀,出生於新加坡。醫科大學畢業後,在新加坡執業,也在國立大學當教授。

「新加坡實在太小了,一個小時就可以從東到西走到底。」林深耀說:「不但地方小,還什麼資源也沒有,沒有礦產、沒有農牧、連最基本要喝的水都沒有。」

資源缺乏的彈丸之地,新加坡在馬來西亞和印尼兩大國夾縫間求生存,反而激起要「出人頭地」的悲壯豪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流傳在新加坡的漫畫「Mr. Kiasu」--怕輸先生,就很傳神地表達出新加坡人「爭強好勝」的性格。

林深耀也是一個標準的「Mr. Kiasu」。「以前我一直努力成為一個好醫師,創出好事業,賺更多的錢,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林深耀和擔任藥師的譚妍霞結婚後,育有兩子兩女。身為丈夫與四個孩子的父親,這樣的想法和期望,是很合理和被接受的。直到有一天,他遇見了慈濟……

一九九九年,好朋友整形外科醫師馮寶興邀他參加義診。馮寶興告訴他,那是個佛教的義診團體,叫作慈濟人醫會,義診地點是在印尼雅加達附近。

一個基督徒參加佛教義診團,去為回教徒看病,這可有意思。林深耀二話不說,欣然同意。安排了假期,就和新加坡幾位醫師飛到印尼去。

從天堂到地獄

「我們住的地方是雅加達市內的五星級飯店,很漂亮、有游泳池,外面還有綠油油的高爾夫球場。」林深耀回憶說,第二天一早,坐上巴士,寬大整潔的馬路兩旁是漂亮的大樓;不到一小時後,大馬路變成狹窄的小路,坑坑洞洞的,高樓變成破舊的矮房子。然後,車子沿著一條河的河邊走……

「那條河的水很髒,河邊有人搭

房子,顯然是違章建築。」林深耀說:「有人在河邊刷牙、洗臉、沖涼(洗澡)、洗衣服;有人往河裏倒垃圾、大小便。」

那樣的景象,讓生長在花園城市的林深耀著實大吃一驚。

第一次到雅加達義診,從五星級飯店到河邊髒亂的違章,林深耀形容為「從天堂到地獄」。他用純正的華語說:「看到他們,病的病、痛的痛、苦的苦、傷的傷、窮的窮,我再也回不來了。」

從此,林深耀參加新加坡慈濟人醫會,三年多來只要慈濟有義診,他都是「全勤」,不曾缺席。

「義診場地很克難,醫師不停揮動剪刀和針線,縫補傷口;志工協助照料病患、細心關懷。他們不只膚慰了生命的缺口,也溫暖了許多人的內心深處。」林深耀描述義診時外科的忙碌狀況。

「這個人是不吃飯的。」印尼志工高寶琴說出了對林深耀的印象。因為要動小腫瘤和兔

脣手術的人非常多,加上手術前病患必須禁食,林深耀不願因為吃午餐而耽誤患者開刀的時間,總是不休息,持續「開」下去。

「林醫師開刀時,連水都沒空喝。」志工蔡麗琳說:「一個開到一半,就叫下一個準備,一點時間都不浪費。」蔡麗琳看不過去,倒了水,插根吸管,送到他面前,「強迫」他喝水。

「很多人住得很遠,想趕快開完讓他們回家。」義診結束了,累癱的林深耀還不忘耍寶:把手套吹得像汽球,或唱不成調的慈濟歌,逗護理人員和志工開懷大笑。

醫師變病人

二00二年八月,林深耀從菲律賓義診回來,發現自己生病了--除了眼球變黃,臉色、膚色也都變黃。

「剛開始我以為得了A型肝炎;照了超音波,發現是膽結石;進一步做ERCP(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檢查,才知道是胰臟癌。」

一年前妻子譚妍霞才發現得了鼻咽癌,還在持續電療中,怎麼這個惡夢又悄悄降臨在他身上?林深耀震驚、恐懼、無助……

他頻頻自問:「怎麼會是我?」「不會的,一定弄錯了。」「這是不可能的,我是一位醫師呀!」「我做錯了什麼嗎?我幫助過許多生病、受苦的人啊。」「我的孩子還小,他們還需要爸爸。」「我不能生病,我還有許多事要做……」

惶恐、沮喪,像浪濤般無情地襲來,他努力地把跌到谷底的精神振奮起來,強顏歡笑;他把情緒藏在內心,不讓家人知道。一個人,苦苦撐著。

最後,除了母親和小女兒還瞞著外,妻子和三個大的孩子都知道了,他們給他最大的支持和信心。不久,同事、好友和慈濟人也知道了,大家都為他祈福、打氣。

「大家告訴我:你一定會好的,慈濟需要你,你的慈濟路還很長,加油!」林深耀感激地說:「大家為我祈禱、鼓勵我,給我很大的力量!」

慈濟人的真誠和熱心,讓林深耀不安的情緒漸漸平靜下來,也讓他覺得「有人陪伴」的溫暖。

一切不必操心

經好友介紹,林深耀決定到日本開刀並做化療。接下來是一連串的問題:「日語不通怎麼辦?」「太太去不去?去了住那裏?」「開刀要花多少錢?」「有誰來幫我?」恐懼再一次浮現上來。

這時慈濟人一方面啟動台灣、日本的聯絡網;一方面安慰他,連最敏感的「費用」都攤開來問他:「需要幫忙嗎?」讓他覺得好窩心。

九月底,林深耀夫妻在好友護送下抵達日本,住進東京

銀座築地國家癌症中心,日本慈濟志工立即過來協助--購物、辦事、翻譯,一切都不必他操心。

十月二日進開刀房,一向執刀為人動手術的林深耀如今躺在手術台上。手術進行了九個半小時,慈濟志工貼心地陪伴林太太。從恢復室到加護病房,然後轉普通病房,都有慈濟人陪在身邊,讓他們感到有依靠。

「太太數過,我身上一共有二十二條管子。」林深耀無奈地說:「我天天被翻身,被吊起來量體重。」六、七週下來,體重從七十六公斤一路掉到六十公斤。

過去聽病人叫痛的醫師,成為病榻上的病人,林深耀才深深體會到什麼叫作「痛」。因為腹部有根管子有感染的現象,每天都要打抗生素;每天要抽血檢驗;每天從頸動脈打營養劑……全身都是藥水味。

恢復是緩慢而困難的,日子是難熬的。日本慈濟志工天天烹煮食物送來,溫言軟語地加油打氣,讓他們感覺到艱苦的背後有支持的力量。

用大愛面對無常

「很感恩許多好鄰居、好朋友幫忙照顧孩子。」林太太說:「鄰居會到家裏指導孩子的功課;一位心臟科醫師每個星期天會來載孩子上教堂。」

知道林深耀非常想念孩子,醫師朋友甚至買了四張機票,把林家的孩子統統送去日本看爸爸。慈濟志工不但去接機,孩子停留日本期間,還開車帶他們到迪士尼樂園玩。

「我們要『全家』一起回新加坡。」林深耀向醫師提出請求。雖然仍是很虛弱,但醫師評估後,還是讓他辦理出院,回到新加坡繼續未完的療程。

日本分會慈濟志工特地辦了慶生會為他餞行。分會執行長張秀民說:「我們都祝福林醫師,希望他健康,可以救更多人。」

慈濟人醫會馮寶興醫師專程到日本接他和家人回新加坡。五個多小時的飛行,林深耀非常不舒服,但是看到樟宜機場,心情豁然開朗起來。

從飛機下來,一位在機場服務的慈濟志工推來一張輪椅,說:「歡迎回來!」到了出境大廳,更讓他意外驚喜的是,一群慈濟志工拉了一張紅布條,上面寫著:「 Welcome Home」,又是唱歌、又是獻花,

讓他感動得掉下淚來。

「那一天,我覺得自己像個超級大明星。」林深耀說。

從日本回來,休息了一小段時間後,新加坡慈濟人在分會會所為林深耀辦了一場感恩晚會,邀請他的家人、同事、好友一起參加。

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說,林深耀談起他的病和治療經過,不由得流下淚來,大家也跟著哭成一團;談起他的信心和發願,大家又笑成一片。那一天,真是溫馨又難忘。

林深耀持續進行治療,化療後的第一週,噁心、嘔吐、完全沒有食慾,必須徹底休息;第二週稍稍能進食,體力也漸佳;第三週、第四週就更好些。只是一個月就要輪回一次,也夠吃苦了。

「病人知道他回來了,都指定要他開刀。」林太太說:「開刀房護士會強迫他休息,當他胃口不好時,也會準備東西給他吃。」

今年七月,林深耀的癌細胞又復發。只是這一次,他將身體交給他的醫療同仁們來醫治。「在精神上,我有耶穌基督的信念作支持;在情感上,我有慈濟大愛的力量來對抗癌症。」林深耀說,這大愛的力量給了他信心、祥和及寧靜的心,平和地去克服所有的無常。



四年前,林深耀來台灣參加第一屆人醫會年會,曾經問上人:「我是基督徒,可以參加慈濟嗎?」上人告訴他:「做善事都是一樣的,慈濟各種宗教人士都有。」

今年九月,他再度來到台灣參加第四屆年會,發表了新加坡抗SARS的專題演講,也在演講中談起自己的抗癌過程,且表示經過癌症的摧折,更能以同理心去感受病人的痛苦,將來更要對病人視病如親。

他的話,感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醫護志工們。演講結束,全場起立為他鼓掌,久久不歇,許多人都淚流滿面。

「我是一個基督徒,慈濟人卻張開雙手接納我、擁抱我,把我當成其中的一分子。在慈濟,我學到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課題,也在付出中得到無限的歡喜。」林深耀感恩在他生病期間,所有慈濟人對他的關懷與支持。「我將繼續人醫會的義診、推動成立新加坡義診中心、培養人人急救的常識和技能。」

中秋節晚上,在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賞月,林深耀望著從烏雲中鑽出來的月亮說:「我最趕緊要做的,是向新加坡人介紹慈濟。唯有慈濟的大愛,才能讓人從貪瞋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上人讚歎他:「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希望他在為別人看病的同時,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相信以他的毅力,一定可以超越病魔,很快康復的。

祝福林深耀醫師!他不但是生命的勇者,更是生命的大贏家。





▲主題報導

作苦難者的港灣

◎陳慈協

【義診經驗分享.馬來西亞人醫會醫師張文富】

在貧與病的磨難中,我們也看見了愛。
愛是苦難者的港灣,一個人只要活在有愛的世界裏,就會有希望,一定不會放棄自己。
面對病患,我要把一生中最珍貴的愛奉獻給他們。

在馬來西亞中央醫院服務的張文富,因憐憫一位印裔婦女罹患卵巢癌,無法應付龐大的化療費,憑著報章報導慈濟善行的印象,親自代病患向慈濟馬六甲分會求助。

讓他驚訝的是:短短兩天內,慈濟即解決了病患的醫藥費問題,令他留下深刻印象,也無限感恩。

因為這個因緣,他認識了慈濟馬六甲分會執行長劉濟雨。二000年,劉濟雨邀他到台灣參訪慈濟;想到慈濟幫了他的病患一個大忙,他一口答應。

來到花蓮,他虔誠地請示上人:「眾生皆有佛性,那佛性是什麼?」

上人笑笑說:「佛性就是當下的你,我,他。」

「上人的話,讓我覺得所有的妄想和貪念,剎那間消失無形。」這充滿禪機的對答,他的詮釋是:「以一顆單純的赤子心,一心一意去做慈濟,就是佛性。」

回程火車上,張文富滿心歡喜地對坐在身旁的菲律賓分會執行長蔡萬擂說:「我很幸運成為慈濟人醫會的一分子。」蔡萬擂堅定地對他說:「不是

幸運,是累生累世的緣!」

回國後,張文富把對慈濟的感動化為實際行動,從此積極推動馬六甲慈濟人醫會的成立。

特別的蜜月之旅

在他的努力奔走下,二00一年四月八日,馬六甲慈濟人醫會成立了,成員約有五十人。

二00二年四月,印尼分會舉辦大型義診,剛結婚不到一個月的張文富和妻子顏國慧,決定以參與跨國義診作為「蜜月之旅」。

義診結束那天,馬來西亞醫護志工準備搭機回國,約定在醫院門口集合;時間只剩下半小時,眾人突然瞥見張文富手抱一小男孩匆匆走進手術室。

半小時後,夫妻倆及時出現。「當我踏出醫院大門,看見一位媽媽抱著孩子,眼中露出企求的眼神,上前一問,知道是個小手術,我當下決定做完手術才走。」張文富說:「孩子的包皮過長,已嚴重發炎疼痛難當,若不趕緊動手術,細菌長期感染膀胱,嚴重的話可能導致腎臟受損。」

他欣慰地說:「我只花短短二十五分鐘,就讓他離苦得樂。」

顏國慧說,原本她想在商場上做個女強人,卻在先生的鼓勵下投入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協助醫療志業的推動,承擔起「人醫會副協調」重任。從想當女強人到成為慈濟志工,她說:「我學會了縮小自己。」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她無怨無悔。

義診現場,夫妻同行。在他們的影響下,馬六甲仁愛醫院院長、軍營的軍醫、公私立醫院醫師也都加入了慈濟義診行列。

向菩薩許願

年輕時,張文富在東馬的砂勞越行醫,由於醫務繁忙,每每得工作至深夜,讓他無法抽出時間專心攻讀醫學專科,因而非常懊惱。他說:「專科要讀一百多個單元,才可去應考;我在東馬一年多,竟然無法讀完一個單元,心裏實在很急。」

他向地藏王菩薩許下心願:「如果考到專科文憑,我願意到柬埔寨當半年義工。」許了願加上努力不懈,他終於獲得英國醫學院的工作准證和入學證。到了英國,他安心工作,也順利考取婦科專業文憑。

回到馬來西亞,他收拾行囊,履行許下的諾言--前往柬埔寨。走了四家醫院,呈上自己的專業文憑向院方表示:「我願意到你們醫院免費服務六個月。」卻礙於柬國醫院的制度,當不成義工,只得回國。

而今,透過參與慈濟人醫會,張文富將愛與關懷帶給病人,對他而言也是一種「還願」。

連續三年參加印尼和菲律賓義診,張文富目睹人間苦

難、貧病交加,他說:「病人肚大如斗、食不下咽等種種苦相,猶如地獄的示現。醫師就像地藏王菩薩,能讓地獄裏的眾生離苦得樂。」

在醫院服務,他抱持的想法是,人在病中,若能接觸到好醫師,即使病痛還未被醫治,心裏的擔憂恐懼也會消失許多。因此他用心對待病人,然有時面對病人的無理要求或不合作,難免身心俱疲。但一想到地藏王菩薩的悲願,心念馬上一轉:「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我就必須面對它、接受它。」

不吝給一分溫暖

今年五月,慈濟在馬六甲皇冠廣場展售靜思文物。一天,來了一位小姐向志工說:「我要捐錢當會員。」

談話間,她提及:「張醫師替我動過手術,從手術、複診,一直到我回工作崗位,都不間斷地關懷我。從沒見過這麼好的醫師,他讓我感覺生命受到尊重。而且他多次向我提起慈濟的好人好事,我很感動;張醫師那麼好,我無以回報,所以想做慈濟會員,回饋他對我的關懷。」

張文富的慈悲不只用在自己的病人身上,對身邊的人、甚至不認識的人,只要有需要,他都願意付出愛。一位訪視志工說:「有位照顧戶已是癌症末期,張醫師三天兩頭到他家裏。」

訪視組長慈均也常會就照顧戶的病情,向張文富徵詢意見,或請他往診。有次一位照顧戶入院,慈均前往探視,他對慈均抱怨病情都沒有好轉,慈均第一就想到張文富。張文富接到電話立刻趕過來;慈均這才發覺有些不妥,直向他道歉說:「你的診所這麼忙,我真不該請你來,尤其來了也不能做些什麼。」

張文富卻認真地對她說:「雖然以院外醫師的立場,不能為病人做什麼,但我來,是因為要給妳力量啊!」

這番肺腑之言,令慈均感覺一股暖意襲上心頭,每提到這件事,她便感恩地說:「不論我遇到什麼難題,總是第一個想到他,他會為我加油打

氣!」

二00三年十月間的慈青營隊,張文富和年輕學子們分享:「我的字跡很潦草,高一老師對我說:你這種字體以後可以從事兩種行業--不是乩童就是醫師。還好我當了醫師。」

一陣哄堂大笑後,張文富也以參與義診的經驗,勉勵慈青:「不要吝於付出,付出只會讓你得到更多,不會有損失。」

不分早晚,隨傳隨到

在服務病患中,張文富感觸良多。

一對聾啞夫婦,妻子因病而影響視神經,有失明之虞,活在聽不見、看不到、說不出的無聲世界;她卻可以透過丈夫、孩子的肢體語言感受到愛,而發出燦爛的笑容。

他有感而發地說:「在苦難中,我們也看見了愛。愛是苦難者的港灣,可以靠航。一個人只要活在有愛的世界裏,就會有希望,也一定會珍惜生命,不會放棄自己。」

若沒值夜班,張文富下班後會應志工之邀,開始他的夜間服務,往病患家中送愛--包括看診、清洗傷口、健康諮詢、臨終關懷;給病患信心來面對病魔。他甚至會對家屬說:「若有緊急需要,即使半夜也可以叫我。」

他果然遵守諾言,隨傳隨到。喜坤阿公臥病在床時,張文富幾乎每晚到他家探視;阿公臨終前交代兒女:「我一生中最感恩的人是張醫師,你們一定要好好報答他。」

告別式中,兒女們含淚道出心中無盡的感恩,也遵守父親遺言,將馬幣兩千元支票交給張文富。但他婉拒了好意,將之轉交慈濟作為善款。

行醫十一年,張文富以地藏王菩薩的大願自期,每天帶著感恩與歡喜心為眾生付出。他說:「耶穌基督和佛陀法相後方都有一道光環,我覺得那是慈悲的象徵;我願像那道光環,散發慈悲光芒,照亮黑暗的角落。面對病患,我要把一生中最珍貴的愛奉獻給他們。」





▲主題報導

微笑,是她的標幟

◎劉雅嫺

【義診經驗分享.印尼人醫會醫師王潤金】

學生時代,我就開始參加慈濟的義診,
雖然當時只是個小助手,但跟著跑來跑去學到的東西可多著呢!
尤其跟著下鄉義診,看到那麼多苦難的人,更讓我下定決心要盡力幫助他們。

義診中心手術室門口大廳,一位花樣年華的女孩坐在輪椅上,眼淚不停地落下,隨淚光滴落的,彷彿是希望碎裂的聲音。

陪伴她的親友也紛紛紅了眼眶,怎樣的話語都止不住女孩的眼淚。這樣傷心的畫面,攝入穿著一襲白袍女子的笑容裏……

用微笑,讓人安心

穿著白袍的女醫師王潤金,是印尼雅加達慈濟大愛村義診中心家醫科醫師,年輕、

充滿活力,有著無比的熱忱,還有一個病人最喜歡看到的笑容。

親切的態度、貼心的叮嚀,讓王潤金成為病患最喜愛的醫師;義診中心啟用才短短一個多月,已經有病患視她為「我的醫師」,大小病痛一定都要讓她看看才安心。

這是義診中心第一次舉辦義診,王潤金纖細的身影在滿滿的人潮裏忙碌地穿梭,一會兒出現在手術房裏,轉眼又在恢復室中與她相遇。但不論何時何地,她的臉上總是帶著一抹能安定人心的笑容。

早在女孩坐著輪椅進入義診中心時,王潤金第一時間就注意到她。或許是感受到眾人的關注,女孩清秀的臉龐一直不願抬起,王潤金看出她的不安,馬上快步朝她走來,拉起她的手,試圖給女孩一些力量。

「聽說慈濟醫師群來自好多不同的國家,都是醫界相當優秀的,我帶女兒再來試試……」女孩的爸爸是華僑,用有點生澀的中文低聲說著。手術房裏走出了一位專科醫師,他端詳了女孩一番,便轉頭和她的父親研究起病情。

女孩今年二十二歲,名叫慧藝(印尼名: Yovin )。慧藝是個早產兒,由於媽媽身體不好,造成胎兒在子宮裏氧氣不足,加上胎位嚴重不正,接生護士又不當的拉扯,以致慧藝一出生手腳就嚴重脫臼移位,中樞神經系統也受損。

慧藝雖然身體有障礙,卻十分懂事乖巧,也很會幫忙做家事。她很想改善身體的不便,雖然二十幾年來遍尋醫師治療都失敗了,但在念醫科的姊姊鼓勵下,還是請求爸爸帶她來找慈濟醫師,希望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就在醫師私下和慧藝的爸爸交談時,周圍的人有默契地圍著慧藝,王潤金更是帶著微笑親切地陪她聊天,希望能引開她的注意力。只聽得懂一些些中文的慧藝,表面上高興地和大家說笑,卻仍專注地聽著醫師的一字一句,努力解讀著。

「手術矯正的成功機會,恐

怕是……」不知道究竟是慧藝聽懂了醫師的低喃,還是大家失望的表情洩了密,那刻起,慧藝的淚珠成串滑過兩頰。

用微笑,拭去淚水

二十多年來的期盼再次瓦解,慧藝的失望可想而知。身旁的親友幫她拭去頰畔淚水的同時,也頻頻逼回自己在眼眶裏打轉的淚。慧藝的爸爸更在一旁不斷地重複著:「我早就知道會是這樣,只是她和她姊姊一直希望我帶她們來,若不帶她們來,她們不會死心的,我早就知道了,早就知道了……」

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哀傷裏,只有王潤金依舊帶著微笑一直鼓勵淚流不止的慧藝。「妳知道嗎?妳還是很幸福的呢!看看有這麼多關心、在乎妳的人。雖然妳沒有辦法像其他人做一些事,可是妳還是很棒啊!妳會幫忙家裏的事,妳可是爸爸、姊姊的寶貝喔。」

眾人聽到這些話,也紛紛收拾起悲傷的情緒,開始鼓舞她:「慧藝,妳想想:情況並沒有變糟糕對不對?」「妳還是一樣棒,我們還是一樣愛妳啊!」「慧藝還是我們的慧藝啊!」


一直握著她的手的王潤金,不斷地給她信心。「看到大家這麼愛妳,妳怎麼忍心讓大家陪著妳哭呢!何況醫師是說動手術復原的可能性很低,可是我們可以做復健,並不是全然沒希望,妳不能放棄啊!」

大家除了連番激勵與安慰,慈濟志工更請出從台灣到印尼參加義診的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守信。副院長了解狀況後,也替她加油打氣:「別放棄希望,妳的手還有力量、能夠握拳呢!只要好好做運動,一定會愈來愈好!」

簡副院長更和慧藝約定:「不要放棄,就一定會進步。下次我再來印尼時,要看看妳有沒有進步喔!」

大家的鼓勵總算讓慧藝拾回些許信心,露出笑容。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