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人間菩薩的愛

◎證嚴上人

人間菩薩當如農夫,
以誠正信實拓荒,
用智慧清流灌溉,
沃土滋養大愛種子,
總有一天,菩提成林。

人間菩薩當發大悲心,
願苦難眾生得離苦。
助人的歡喜,
微妙真實,
心中有愛、力行付出,
就能--
時時快樂、日日法喜。

▲社論

感同身受

去年歲末伊朗發生近年來全球傷亡最慘重的地震,有至少四萬人罹難、二十多萬人家園破碎;接著又傳來玻利維亞、祕魯發生嚴重水患的消息;而令人擔憂的禽流感一波波地在越南、南韓、日本、印度、泰國等地爆發,甚至台灣也有發現類似病毒的疑慮。這個年的交替真是不平安啊!

和天涯海角許多災區相較,台灣真是一塊福地,大部分民眾都能在豐裕的物質條件中歡度舊曆新年,真要多多感恩,也要好好惜福;此刻最要緊的是撥出心靈一方空間,感同身受地球上有多少人正在哀哀求助,在重創垂危中等待外地各項救援來挹注生機。

今日資訊交通發達,儘管路途遙遠,但我們的實質幫助可以到達災區;儘管膚色、種族、語言、宗教信仰有所不同,但我們可以用愛的行動溝通,在無情荒地撐起有情天。

慈濟伊朗勘災小組在地震發生第四天抵達災區,除投入醫療發放等救援外,也深入了解可以著力協助重建的部分。不到兩週後,證嚴上人依勘察結果,決定優先評估援建組合教室,原因是「教育不能等」,要提供下一代成長的希望;此外,也預計發放八萬人三個月的米糧,計兩千五百噸。

這些數字對我們而言,也許不能產生很深刻的感覺。但只要遙想多少人尚被掩埋在坍塌的磚土堆中,災難倖存者在無垠的荒漠中心碎,連星空也為之黯淡,再不見國家地理頻道上的異國風情,只見生之悲慟盤桓;我們當能從同為生靈的人情角度、從九二一震災的傷痛經驗中,感同身受什麼可以讓他們每天有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氣。

感同身受不只是一種情懷,更重要的是一種行動。我們需要集眾人的涓滴之力,不論是金錢、時間或勞力的捐輸,才有可能具體實現這樁人類互助的美意,才有可能真正支持當地災民跨越傷心的記憶,向前看到有光亮的未來。

在伊朗災區,我們並肩和來自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的救援與慈善團體工作,深切體會到在全球天災頻仍的今天,最可貴的普世價值是不忍他人受苦受難,敏於伸手助一臂之力。真的不過是一臂之力,卻讓我們在這種無國界的連結中,發現我們是站在多麼寬闊紮實的人性善的基礎上,對生命有更多的覺悟,在付出中成長。

感恩過去無數慈濟志工的國內外賑災經驗累積,促成我們在這另一場驚世的災難救援中不致缺席。這種感同身受的行動力量,出自於向苦難處學習的感恩心。證嚴上人勉勵我們:「只要有感恩心,就不會起煩惱;要磨平心路的坎坷,就是要感同身受。」說來感同身受為他人發掘的生命源泉,也同時流向自己。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地震後的暖陽

伊朗發生大地震,造成無數家園破碎、骨肉分離。慈濟以最快的速度前往救援。

透過電視,我看到慈濟志工面容可掬、不畏嚴寒抵達災區分贈物資的畫面,頓時感動得掉下淚來。因為志工帶去的不僅是物資,更帶來寒冬的溫暖、以及支持他們鼓起勇氣活下去的光和熱。

我住在南投,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時,很幸運地我和家人都平安無恙,但我可以體會地震痛失親人的哀傷。當時無水無電無食物,第一個給我們溫暖的正是慈濟,大家在大操場上整齊地排著隊伍,領著熱騰騰的麵食,雖是區區一碗麵,卻溫暖了每個人的心。

適時提供援助、發揮大愛精神,這就是「慈濟」;不分地域、種族,那裏有難就往那裏去,正是上人常說的「做就對了」。這四個字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卻很難,若無一顆赤誠和忍耐的毅力,許多事就流為空談了。

慈濟在海內外積極參與救援工作,正印證了「在最黑暗的地方,點一盞燈;在最寒冷的角落,生一堆火。讓我們的愛心,照亮黑暗的地方;讓我們的愛心,溫暖寒冷的角落。」

看看世界災難何其多,苦難的人需要我們的關懷,應當好好惜福,捐棄偏私狹隘的成見,將勾心鬥角的偏執,用在關懷人類的大愛上。

不要小看自己一點力量,聚沙便能成塔。願人人都能心存善念、口說好話,彼此祝福關懷。

南投 駱麗雲

想要?需要?還是必要?

「媽咪,加油!抽菸不是做壞事,只是個壞習慣!人不怕錯,就怕不改過!」慈濟親子成長班舉辦班媽媽團訓,我帶著女兒的祝福和支持,在課堂上勇於分享自己發的好願,也希望透過「同事度」的力量戒菸。

曾經,只為了證明自己是大人而學會抽菸,婚後懷孕時一度戒菸。直到先生意外往生,我又重拾香菸,想藉此抒發哀慟情緒。一路走來,香菸又成了我依賴的對象,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種習慣。

我們和周遭的人事物不也如此?常會不自覺地建立一種「依戀」關係。這種依戀讓人分不清是「想要」?是「需要」?還是「必要」?卻還無知地將它養成習慣,並視為理所當然。

我徹底反省和「香菸」的關係,知道緣盡至此,抽菸已是不必要了。再度

戒菸,沒有不捨,沒有依戀,只有無盡的感恩與歡喜。

戒菸,讓我學會面對自己的欲望和情緒;原來「放下」才會輕鬆,懂得「喜捨」才會自在!

台北 蔡玫玲

勾出小小希望

翻閱《慈濟》月刊,總在不知不覺中被志工們長年來付出的精神所感動,紅了眼眶、落下熱淚是常有的事。

誰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多少志工被證嚴上人的精神感召而改變了--戒掉長年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投入志工行列。能不能做到、要不要走向善的領域,端看自己是否有堅定的信心。

自從接觸慈濟以來,學會了多感恩、少抱怨,多惜福、少浪費,內心也較以往平靜許多。

前陣子我開始利用空閒時間,把從資源回收站回收來的毛線,一針一線勾織成有用的圍巾,待有義賣活動時,可以盡一點棉薄的心力。

雖然手工進度緩慢,但勾一針就是一個小小的希望,總有一天可以完成的,也要感恩慈濟給我參與付出的喜悅。

苗栗 詹素銀

在地耕耘的實踐者

若說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練》一書作者)是倡導「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專家;那麼,慈濟志業就是扮演在地實踐者的角色。

多年來,證嚴上人帶領慈濟人默默耕耘,從台灣到國際,由四大志業邁向八大腳印,以慈悲喜捨之心播灑了無數善的種子,慈善義行甚至被編入加拿大高中生的地理教材,不正是「善美」學習型組織之傳遞,也是「集合善念救地球」的最佳寫照嗎?

證嚴上人的「靜思語」對我更是影響深遠,生活中無數的挫折與磨難,總在上人的智慧話語中得到答案:「學會面對一件事,我們只問是不是該做,而不要問能不能做得到;該做的事只要努力去做,總會讓你往前多走好幾步。」

永遠向前看,把握因緣努力去做,深信每個人的生命都將在無形中改變。

台北 李雪莉

天天感動

我是大愛電視台八點檔的忠實觀眾,這樣一個優質的電視台讓我獲益良多,我想以「天天感動」來形容內心的感觸,是再貼切不過了。

大愛劇場「富裕人生」,勾起了我那段深刻的回憶。在我國三、將參加高中聯考時,爸爸也是如劇中人那樣的口吻告訴我:讀到這裏就好,不要再繼續升學了。

妹妹小學畢業後就到工廠當女工,我則是經幾番爭取才得以跨進國中門檻。爸爸深怕往後兩姊妹學歷懸殊,所以要我放棄就讀高中。未能升學的這分遺憾蘊藏心中多年;也因為如此,我更能體會窮苦人家的無奈。

在接觸慈濟和觀賞大愛台節目後,慢慢地也累積了一點點的智慧,學會以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周遭的人事物,也學會知足天地寬的那分心境。

彰化 庭羽

▲無盡藏

無量大悲,救苦眾生

◎證嚴上人

《無量義經》云:
「常住快樂,微妙真實,
無量大悲,救苦眾生」,
正是慈濟人的使命--
心中有愛,樂於付出,獲得踏實的歡喜,
也讓苦難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菩薩遊戲人間」。

新春吉祥、大地回春,全球慈濟人歡歡喜喜回精舍過年,恭喜、祝福聲不絕於耳,像是大家庭般溫馨。

過年期間的靜思精舍,不只洋溢法親間的彼此互愛,人人心中還有一分對天下眾生的大愛--為了籌措伊朗賑災基金,各國慈濟人帶回當地特產,在精舍進行義賣。

年初一清早,志工不畏嚴寒,前往精舍後方的佳民村原住民部落報佳音。他們沿途說好話、唱好歌,把冷落的村莊炒熱起來,大人、小孩心中都生出一分吉祥、歡喜心。

花蓮榮民之家、東區老人之家、天主教聲遠之家、禪光育幼院等地,也有慈濟志工長年累月送進一分溫暖;過年前夕還去發紅包、跟大家同樂,讓這些老人家、小朋友感受到自己是社會人人所愛、所疼惜的。此外,志工也前往貧困的村莊與收容所裏發放毛毯、日用品等物資……

全球慈濟志工,腳走我要走的路、手做我要做的事;天天說好話、

天天做好事,天天發虔誠的好願、不斷地力行付出;我對大家的感恩,實在無法言說!

歲末年終,家家戶戶團圓,
志工邀照顧戶家庭以及獨居長者
一同圍爐、致贈年禮,
感受慈濟大家庭過年的溫馨。

還記得三十年前,慈濟成立之初,有一回我到屏東圓通寺,一位老農夫來見我,對我說:「師父,我感覺慈濟未來一定是天下第一大家庭。」

我問他怎麼會有這種感覺?他說:「因為慈濟的心量很寬、愛很大啊!」這段對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慈濟這個大家庭,是由許許多多的小家庭組合而成;全球慈濟人彼此不僅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凝聚法親之情,也將照顧的對象視如親人、長期關懷。這分普愛眾生的無私付出,就是「天下一家親」!

慈濟第一次「冬令救濟」是在民國五十八年冬天,也就是慈濟成立的第四年;當時還是「克難慈濟功德會」。如何克難?可從精舍生活說起。

精舍常住眾包括我在內,冬天蓋的棉被,都是回收人家不要的針織布,將整塊布挑開、抽絲,讓它變得蓬鬆,當作被胎。這樣的生活,看在花蓮資深慈濟委員靜瑩的眼中,覺得很不忍,便自掏腰包買了幾床全新的棉被,送到精舍來。

三十幾年前,花蓮仍是偏僻的後山,一般民眾生活普遍困難,還有許多孤老無依、孤兒寡婦,每逢過年景況更加淒涼。特別是獨居的老人家,看到別人家的子子孫孫都回來團圓,唯獨自己孤孤單單,天氣寒冷加上心裏的淒涼,格外讓人不忍。

所以,接到那幾床棉被時,我想轉送給這些人,於是要志工邀請慈濟長期照顧戶來精舍吃團圓飯。

那時,精舍大殿旁只有一間小小的廚房,卻席開十幾桌,總共四十幾戶照顧戶攜家帶眷前來。活動結束後,除了送給他們棉被等物資,並致贈五十元紅包,讓他們能夠歡歡喜喜、溫溫暖暖地過個好年。

這就是慈濟首次冬令發放,此後年年舉辦,至今已有三十四年歷史。今年,從基隆到屏東,全台共舉辦二十五場發放與圍爐,每場都是上百桌。志工不但充當大廚師拿起大鍋大鏟親自辦桌,還提供五星級的服務--將老人家當成自己的長輩,服侍得貼心周到;會後還致贈紅包和年貨,讓人人滿載而歸。

面對苦難眾生,
用真誠的心去付出,
用無私的善念去靠近,
為每個黯淡的人生點亮一盞燈。

志工不只陪伴照顧戶過年,還

替其中孤老、貧病、殘障的人清理住家環境、除舊布新。

彰化花壇一位六十多歲的獨居老人,幾年來不斷在家裏囤積垃圾,就連出入的大門和通道都塞滿了,只留上方一個小洞供爬進爬出;人即使進到屋內,連個立足的地方都沒有。

老人家原是農事高手,七、八年前一場車禍讓他智力受損,無法再下田耕作,只好以拾荒維生。他的居住環境又髒、又亂、又臭,平常沒有往來的朋友,也鮮少與親戚互動;堆滿的垃圾與一身髒污,封住了有情的心,也阻礙了別人的關懷。

慈濟志工循循善誘、苦口婆心地勸導,終於徵得老人同意,為他清理家園、整理儀容,也帶動左右鄰居捲起袖子來幫忙。

大林慈濟醫院林俊龍院長,也在春節前號召二十八位醫院同仁及家屬,一起投入寒冬送暖行列。

他們來到一個慈濟長期關懷的家庭,男主人因退化性關節炎不良於行,太太離家出走,三個孩子最大才國三,最小的還在念小學。林院長帶領志工幫這家人打掃環境。

屋內的灰塵、蜘蛛絲,像下雪一樣四處飛揚;清掃完後,光是垃圾就運走三大卡車,還包括三車的資源回收物。

家醫科廖宗志醫師帶著家人一起投入,當他看到這家人的房子從污穢黑暗慢慢亮麗起來,內心很歡喜,也非常感恩能給兩個孩子機會教育。骨科簡瑞騰醫師很有親和力,他協助環保志工垃圾分類,同時為男主人看診,勸他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志工真誠的付出無所求,只期待這一家人能真正脫離身心苦難,永遠保持家的亮麗;也期待他們感受到人情的溫暖,孩子們長大後也能為社會付出。

台灣社會看起來很富有,那裏有窮困的人呢?其實各地都有。這些貧窮苦難的人瑟縮在社會各個暗角;慈濟人透視每一個角落,只要聽得到、看得到、手伸得到,都會盡力展開濟助,讓他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真誠互動的溫馨。

志工這分無所不在的愛,長年累月真誠付出,終能為苦難的眾生,帶來亮麗而美好的人生。《無量義經》云:「常住快樂,微妙真實, 無量大悲,救苦眾生 」,這就是慈濟人的使命--心中有愛、樂於付出,就能獲得踏實的歡喜,也讓苦難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菩薩遊戲人間」!

人類為了「冬令進補」,
雞爸爸的吶喊、
雞孩子和雞媽媽淒厲的叫聲,
人類可曾聽到……

今年精舍冬令發放圍爐,慈濟小學的小朋友表演了一段短劇,內容述說雞爸爸、雞媽媽帶著雞小孩外出遊玩,一家和樂融融。突然間,來了個很兇惡的人,他拿著刀挑呀挑地,尋找冬令補品。

「公雞進補最好啊!」他挑中了身體不舒服、在旁休息的雞爸爸,一

把就將牠捉走。

雞爸爸喊著:「我有病啊!我有病啊!」但是人類聽不到;這群雞孩子還有雞媽媽的淒厲叫喊,人類也聽不到。

生病的雞爸爸被抓之後,被人類煮成湯「冬令進補」。沒想到,吃了雞湯的人類不但沒有「補」到,反而開始生病……

人類為了貪圖口腹之慾,傷害無數動物的生命,也因此「病從口入」!自從去年春天SARS疫情爆發,我就呼籲大家齋戒素食;最近國際間又爆發「禽流感」疫情,許多感染病毒的家禽被撲殺、掩埋。

南韓在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因禽流感疫情撲殺了一百二十多萬隻雞;同一天,地球另一端的伊朗,發生芮氏規模六點三的大地震,掩埋了數萬人的生命。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道救援團體,克服萬難奔赴伊朗搶救生命。然而,在南韓被撲殺、掩埋的動物生命,誰來關懷?同樣都是生命,動物何辜?牠們不侵害到人,但是人類卻去殺害牠們,實在令人感到殘酷、又很不平等。

人類身為萬物之靈,應該生起一分責任與愛心,去呵護地球上的動物。倘若人類要以殘酷的心態相待,結果往往是彼此遭殃;貪婪的心態無止境擴大,就會釀成天災人禍。

愛的力量很大,
只要付出,就能產生漣漪,
擴大成無量無數的愛。

慈濟伊朗第一批勘災小組十一人,十二月二十八日到元月十一日,在災區義診、發放、勘察,膚慰受災受難的民眾。

儘管語言不通,帶去的物資也有限,但十多天與災民相處,已經讓他們感受到這群遠方來的愛心人士,真誠陪伴在身邊、為他們帶來希望。因此,當第一批勘災志工結束任務,準備返台,臨別時災民們說:「這是另一種地震!」

有形的地震固然帶給他們心靈的創痛,但現在要和慈濟志工分開,那種依依不捨的感傷,對災民來說,就像是「心靈的地震」。

慈濟志工「拉長情、擴大愛」,這分情永在,這分愛也將繼續再來;元月二十一日也就是除夕當天,慈濟第二梯次十人賑災小組已經從台灣出發,他們在飛機上度過農曆春節,再度為伊朗災民帶去真誠的祝福與關懷。

悲苦的人世間,倘若沒有這一群無私付出的人間菩薩,去膚慰、陪伴苦難的眾生,這個世界,又將變成什麼樣的情況?

心存大愛,才能真正做到無私的奉獻。新春來臨,大地萬物欣欣向榮,期待人人照顧好身體健康、把握時間為人群付出;並且將心比心,疼惜人與其他動物的生命,讓人間充滿祥和的真、善、美。請大家多用心!

(中華民國元月八日至二十五日,講於花蓮靜思精舍)

▲千手千眼

Salamon Alaykom,願平安降臨於你!

◎馬儁人(大愛電視台「大愛新聞雜誌」製作人)

阿曼諾拉在廢土堆裏掘出幾張孩童的照片,
他說他好愛這些阿富汗孩子,
他收養他們、免費教他們念書,
豈料好不容易逃離家鄉戰火的他們,
還是被地震奪去性命。
他為這些孩子流的淚水,比為自己父親流的還多……

兩千年的古城、四萬多條人命,不到一分鐘就消失無蹤。就差這麼幾天,這些人、這些歷史遺跡,永遠都盼不到下一個新年的到來。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凌晨五點二十七分,伊朗南部古城巴姆(Bam)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六的強烈地震,讓經年戰亂頻仍的中東地區再添一場悲劇。

口念「撒朗馬尼昆」,雙手合十

慈濟緊急勘災賑災小組包括醫師、護士、志工等十一人,雖然擔負的不是第一線搜救任務,卻在七十二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內,分別從台灣、約旦與土耳其趕抵重災區。

十二月二十九日凌晨四點踏上伊朗土地,之後的十多天,慈濟勘災小組以巴姆鎮東南方的巴拉瓦特(Baravat)為重點關懷區,租了一輛四十五人座大巴士,一邊勘災、一邊深入帳棚間發放物資,同時提供醫療服務。

所有賑災物資,包括台灣帶來的十二大箱急救醫療用品及家庭醫藥箱、在當地採購的一般生活用品,另外毛毯、罐頭食品與爐子等,由慈濟約旦分會空運而來。這得感謝志工陳秋華憑著在約旦王室服務的好因緣,而得到王室哈希米慈善組織的協助。

約旦空軍 C-130 運輸機運送過程長達六小時,陳秋華與約旦籍志工阿布湯瑪斯擠在吵雜貨艙的帆布椅上。那滋味筆者體驗過,當時只覺得能背起降落傘往下跳還更快活。

陳秋華長年住在阿拉伯世界,很了解跟穆斯林的互動方式,他口念伊斯蘭的「撒朗馬尼昆( Salamon Alaykom,阿拉伯語:願平安降臨於你)」,雙手則來個佛教的合十,既親切又讓人好奇,連一起參與的伊朗軍人孟素都跟著學。

胡光中從土耳其趕來,挾著一九九九年土耳其地震的賑災經驗,讓勘災小組如虎添翼;他穆斯林的身分,更是親切地與伊朗人民打成一片。

最後伊朗的紅新月會(紅十字會在伊斯蘭國家的稱呼)志工也來了,與大家一同雙手奉上救災物資,深深地鞠個躬,讓行動不便的災民不再抱怨吃不到東西、喝不到水--因為慈濟來到之前,災區物資的發放方式是開著大卡車隨機往路邊丟,跑不動的老弱婦孺只能窩在帳棚裏抱怨。


醫療小組跟著車子每到一地就進行義診,災民無論身痛或心痛,無論清晨或半夜,都能得到慈濟醫護人員的細心看護。

為了要跟國際救援行動接軌與整合,領隊謝景貴與王運敬不斷參與聯合國或是當地政府的協調會議。賑災不能蠻幹,重建更要尊重

當地民情與法規。

每日清晨穆斯林的第一次禮拜

慈濟勘災小組在伊朗華僑胡玉琇女士的幫忙下,在她巴姆鎮友人的工廠借了一塊空地紮營,三頂帳棚不但是團員棲身之地,到了夜晚更搖身變成花蓮慈院郭健中醫師與涂炳旭副護理長的義診中心。

慈濟駐紮的營地,聚集來自伊朗各地的志工,每日清晨穆斯林的第一次禮拜是令人動容的;逼近零度的寒風,掃得椰棗樹嘶嘶作響,卻掃不去他們虔誠的宗教情懷。

讚頌阿拉、讚頌先知、讚頌什葉派景仰的伊瑪目(Imams,即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與其嫡系後裔),教長高亢地唱頌古蘭經文;想起在地震中往生的同胞,個個不禁痛哭失聲,捶胸頓足。

這群志工來自全國各地,有神職人員、有醫師、有廚師,他們滿懷愛心來此為受難者準備食物、衣被及民生用品;充分展現伊朗同胞的手足之情。

一張嵌在牆上破碎的臉

抵達國際救援單位集中的巴姆鎮體育場,迎面而來的是一張嵌在牆上的破碎的臉。隨隊翻譯顧朋解釋,這是一位伊朗民族英雄的畫像;這小男孩法哈米戴(Fahmideh)在十四歲時就成為兩伊戰爭的抗戰烈士。

然而,再怎麼英勇也抗拒不了大自然的摧殘,殘磚破瓦從畫像的臉部撕下。如果他還活著,那撕裂他的可能就是淚水甚至是血水。

巴姆鎮的廢墟,有些看起來原本應該是不錯的別墅,顯示發達的生意人不少。勘災過程,我們遇到一個叫穆罕默德的老先生,他哭坐在地上,望著眼前頹圮的樓房,還有那些被搶得所剩不多的家當。

穆罕默德說,他原來做的是羊毛出口生意,擁有大約台幣兩千萬元的資產,算是相當富有的。本來妻子建議他早點退休,買幾棟房子置產享受人生的後半輩子,他沒聽妻子的話,想再多做幾年,沒想到地震不但毀了他的倉庫,更讓宵小有機可趁,搶去大半庫存品,現在連運送羊毛的貨車也沒了。

穆罕默德說,他已經收了客戶的訂金,卻沒辦法交貨……這在伊斯蘭教來說是非常不好的!因為

失去信用,他擔心死後不能在天堂取得一席之地。

傷痛還不只如此,甫成家的兒子全家身故,女婿也喪生……望著在寒風中亂捲的羊毛,穆罕默德的哭聲更加悽涼。

不少災民甚至不願意領取救濟品,畢竟從富裕到一無所有,差距是多麼大呀!自尊心也不是短短幾天就能放得下的。

終身教育家阿曼諾拉

在這次地震中,阿富汗難民的故事可能更加令人心酸。故事要從巴姆鎮前教育局長阿曼諾拉.阿斯卡里(Amanollah Askari)說起。

阿曼諾拉是受災戶,父親與姊姊慘死,他帶著傷痛的母親來慈濟營區求助;抓了藥、安了心,地震的心情故事也緩緩道來;說的不夠,還邀約我們去他震毀的家園瞧瞧。

那是一個半毀的學校,擠得很,要在小小帆布棚內煮餐熱食著實不可能。廁所尤其糟糕,糞尿已擠出各糞池,缺水可能是一個原因,地震恐怕也破壞了原有的下水道。

拾起瓦礫堆中的課本,阿曼諾拉終於放聲大哭;他說,這些課本的小主人有百分之八十不見了!

阿曼諾拉是個終身的教育家,十多年前由教育局長退休下來,仍繼續辦了兩所迷你中學,他擔任男校校長,太太則是女校校長。

他要我們先看看女校。圍牆垮了,鐵門還在,門還是加了個鎖,表示這是他的資產,他還要回來重整。

四千五百萬里爾( Riyal ,約台幣二十萬元)貸款辦的學校,如今只剩斷垣殘壁,白紗窗簾在風中詭異地扭動。

阿曼諾拉的父親是個農夫,辛勤工作了一輩子,把自己的地捐給政府建學校。這樣的善舉卻得不到上蒼的眷顧,學校毀了,老先生也死於地震。

老先生的家租給一群來自阿富汗的難民,他們好不容易逃離家鄉的戰火,原本以為可以在異鄉安身立命,誰知人生無常,地震還是奪走他們的性命。

阿曼諾拉在廢土堆裏掘出幾張孩童的照片,他說他好愛這些阿富汗孩子,他收養他們,還免費給他們上家教,如今孩子不幸走了,他為他們流的淚水,比為自己父親流的還多。

永遠被扣兩分的學生

廢墟堆上傳來幾陣吱吱叫聲,翻譯顧朋指著屋頂上一個完好的鳥窩說:「看,人住的房子都毀了,鳥卻還有家可以回。」

就在此時,突然來了一次餘震!那感覺和台灣地震的搖晃完全不同,簡直像撞車,還帶了「轟轟」的聲響,挺嚇人的。對於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那天強震的感受,我們已經不需要再問災民了。

老家地上蓋的學校,只剩幾

張破桌椅,黑板上歪斜的字是地震前一天老師留的--

「明天要考試,同學要自己帶測驗紙到學校,沒帶的一律扣兩分。」

顧朋低聲在一旁說,這些學生恐怕永遠都要扣兩分了。

阿曼諾拉哭得更傷心,他蹲在地上,雙手在臉前翻開向上,那是伊斯蘭式的禱告。一旁的我們,只想讓空氣凝結起來。

伊朗國營電視台報導,大約一萬名學童和一千三百名老師在地震中死亡,約六千名兒童成為了孤兒。

聽說慈濟的證嚴法師非常關心孩子的教育,阿曼諾拉說他願意動員以往教育局長任內的人脈,配合慈濟對學校的重建。

學校的禱告室裏,一堆「莫賀」(mohr,波斯語,即印章之意)七橫八束散落一地,這是伊斯蘭什葉派特有的聖物。

他們認為先知當年在確立禮拜儀式時,額頭頂的是實實在在的土地,所以什葉派認為,所有的禱告都應該用一塊土做的莫賀來頂禮;也因此這是教徒隨身攜帶之物。

只是這樣的聖物,在大地震動奪去人命之後,又回歸於它原屬的塵土。

兩千年波斯古城風華,瞬間湮滅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一九七九年獨立建國。史稱「波斯」。公元兩千多年前,波斯偉大的統治者大流士在波賽波里斯(波斯古都城)的宮殿留下這麼一段銘文:

「大流士祈求阿胡拉和諸神保佑,使這個國家、這片土地不受仇恨、敵人、謊言和乾旱之害。」

翻開伊朗史,我們發現這樣的祈求終究沒能實現。兩千多年前,「安息國」的統治者建立巴姆古城,她曾引領過絲綢之路的風華,也看盡人類貪婪與殺戮的戲碼;阿拉伯人、蒙古人與阿富汗人都曾佔領這片土地。

城堡內的建築從早期的拜火教祭壇,到七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後建立的清真寺;變的是城內建築,不變的是城外晶潔的雪山,還有那駝黃大地上排開的白楊樹。

擁有這樣壯闊的歷史遺產,伊朗人是自豪的。隨行的志工兼翻譯亞瑟說,地震喪失親人固然傷心,但是珍貴史跡慘遭毀滅,才是最令人難過的事。

勘災小組回程路上,又經過巴姆鎮體育場邊的民族英雄畫像;他只剩下一個眼睛,看著災後路上過往的人煙。似乎沒人有餘力幫他闔上眼睛。

阿克巴的眼淚,心靈的地震

身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新聞部會員,慈濟的救援速度之快算是有目共睹的。阿克巴的眼淚是最佳的證明。

這位伊朗人是慈濟雇用的巴士司機助理,當志工挨家挨戶親自把賑災物資送到災民手中時,阿克巴總是熱心地參與並協助。有一回他再也忍不住,躲到車後痛哭失聲。

經志工關懷詢問,阿克巴才說,慈濟人從大老遠跑來,做的都是伊斯蘭教義告訴穆斯林要做的善事,他不想質疑伊朗政府做了多少,但是慈濟的真情讓他感動不已。

元月九日勘災行程暫時告一段落,慈濟一行人即將離開駐紮的

營地,卻被這些日子以來陪伴、協助我們的伊朗人團團圍住,大家抓住僅剩的一點時間,即使是比手畫腳也要聊上兩句。

七嘴八舌之間,顧朋非常慎重地為其中一位每天幫慈濟看管行囊的伊朗朋友翻譯他的臨別心聲,他說:「跟慈濟道別,心情上的震撼,不下於實際的地震!」

這群台灣來的慈濟志工和伊朗當地志工素昧平生,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宗教,做的卻是相同的事;這就是「有難同當」吧!

伊朗自西元一九七九年何梅尼革命以來,政治上一直自外於國際社會,其實一般伊朗人民是渴望與外國人接觸的。還記得慈濟勘災小組剛抵達伊朗時,部分團員對古波斯帝國的認識少得可憐,那一點點印象竟然是《倚天屠龍記》中冰清玉潔、聰慧過人的聖女「小昭」;以及那隨時矗立街頭,以嚴肅目光盯著路人的何梅尼畫像。

才不過兩個星期,什葉派伊斯蘭教的神祕感已不再縈繞大家心中,大夥兒樂於跟本地人擁抱親吻臉頰,傳遞波斯式熱情,即使被伊朗男人的鬍渣刮痛也在所不惜。


慈濟伊朗震災援助一覽表

┌────────────────────────────────────┐
│一、急難救助發放明細(2003/12/29~2004/01/09) │
├──────┬───────────┬─────┬───────────┤
│ 品名 │ 內容 │ 數量 │ 備註 │
├──────┼───────────┼─────┼───────────┤
│家庭醫藥箱 │ 居家常備內外用藥品 │ 100個 │ 另包括花蓮慈院捐贈之 │
│ │ │ │ 抗生素、消炎藥、腸胃 │
│ │ │ │ 藥、皮膚藥及醫材等 │
├──────┼───────────┼─────┼───────────┤
│毛毯   │ │ 1600條 │ │
├──────┼───────────┼─────┼───────────┤
│生活包 │ 牙刷、牙膏、洗衣粉 │ │ │
│ │ 、肥皂、婦女衛生用 │ │ │
│ │ 品、男女內褲、襪子 │ 1200份 │ │
├──────┼───────────┼─────┼───────────┤
│義診 │ 含巴拉瓦特、學校小 │ │ │
│ │ 帳棚區、路邊義診等 │ 逾200人次│ │
├──────┴───────────┴─────┴───────────┤
│二、中期援助規畫 │
├──────┬───────────┬─────┬───────────┤
│大米發放 │ 巴姆鎮及巴拉瓦特八 │ │ │
│ │ 萬多人三個月所需 │ 2500噸 │ 計三月二十日伊朗新 │
│ │ │ │ 年前發放 │
├──────┼───────────┼─────┼───────────┤
│醫療院所援建│ 巴姆鎮緊急醫療派遣 │ 1所 │ 預計三~六個月完成 │
│ │ 中心 │ │ │
├──────┼───────────┼─────┼───────────┤
│物資發放 │ 毛毯、家庭醫藥箱、 │ │ │
│ │ 家庭食物箱、暖爐、 │ │ │
│ │ 睡袋     │ │ │
├──────┼───────────┼─────┼───────────┤
│學校重建 │ 評估中     │ │ │
└──────┴───────────┴─────┴───────────┘


巴斯塔米永恆悲壯的樂聲

回到首都德黑蘭,喧囂擁塞的車陣是特別的歡迎儀式;路邊到處可看到不加蓋的水溝,晶瑩剔透的雪水潺潺地流動著,那是幾天前大雪的殘影。

匆匆走在街上,一棟看來精緻幽靜的建築吸引著我們,中間蛋型的尖塔矗立在喧鬧的市集裏特別顯眼。顧朋開玩笑地說,那在軍事衛星監視下,看起來很像一座核子飛彈發射器,難怪伊朗老是要被美國警告。

原來這是兩百五十年前卡加爾 (Ghajar)王朝伊斯蘭長老占諾拉比丁.札希洛里斯蘭(Zainolabeddin Zahiroleslam)的墓室。負責看門的人說,現在整修期間不開放,但他可通融讓我們進去瞧瞧。

打開精雕刻飾的木質大門,閃入眼簾的是數不盡的玻璃片拼貼而成的拱形大廳,白色大理石棺顯示伊斯蘭長老的尊貴地位;棺槨外掛著一塊金屬牌子,讚頌長眠於此的聖人。

牌子上綁著一些細小的繩子引人好奇。原來在伊朗的傳統裏,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就找個繩子在相關物品上打個結,總有一天阿拉會幫你解開這個結的。回想起來,這樣的結,我們在巴姆城廢墟的破門檻上看過,也在幾部壓扁汽車的門把上看過。

市集一家唱片行傳來陣陣悠揚卻又帶點悲壯的波斯音樂。有位顧客拉加比( Rajabi )熱心地向我們說明,那是他的好友,也就是伊朗名歌星伊拉吉.巴斯塔米(Iraj Bastami)的遺作,他不幸在這次大地震喪生了!巴斯塔米的音樂,長期以來歌誦的就是深層的宗教情懷,也描繪出伊朗同胞悲苦的一面。

拉加比說,更令人厄惋的是,巴斯塔米本來計畫到歐洲巡迴演出,要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募款,只是這樣的善舉,永遠沒辦法實現了。

此刻,縈繞耳邊的樂聲更加悲壯,巴斯塔米這樣唱著:

「我感覺到真主的存在……人生就像一齣戲,你要認真地去感受真主的愛,若無法感受,你不只會心痛,這齣戲演得也毫無意義了……」

(編按:慈濟伊朗第二梯次賑災小組共十人,已於元月二十二日抵達伊朗進行大米發放準備、醫療及學校重建規畫等任務)

▲千手千眼

背著藥箱,穿梭帳棚間行醫

◎黃秀花

走出醫學中心急診處,來到地震後的伊朗,
穿梭帳棚間行醫十二天,帶回滿滿的「震撼」與「感動」……

從台灣出發十七小時後,勘災小組抵達伊朗距離災區不到一百八十公里的卡曼 (Kerman)機場。只見人潮鬧哄哄,紅新月會人員忙進忙出,將直升機上來自巴姆重災區的傷患,轉送到鄰近城市醫院。

一名女子被紅新月會志工緊急從跑道外抬進機場大廳的臨時醫療站,幾位醫療人員即刻圍上前去急救;不久,女子全身被細薄的毛毯裹住送了出來。一名志工低頭為她整理身上的毛毯,赫見她還有一口氣在,立刻呼叫醫師。

一聽到呼救聲,郭健中和涂炳旭不假思索跑上前,表明身分後獲准加入施救行列。好不容易女子的心跳慢慢回復了,卻在後續醫療難以為繼下,眼睜睜看著一條生命消失在眼前。

「那真是令人震撼的一幕!」返台後涂炳旭回憶起兩週前這一段經歷,還是難掩悲痛、淌下了淚:

「當婦人的生命被搶救回來時,大家都拍手叫好;可是當ICU(加護病房)系統無法接續,那一條費盡心力救回的生命仍然逃不過死神的召喚。」

郭健中也感嘆說,自己雖有醫療專業,也竭盡所能對婦人進行搶救,遺憾的是醫療系統無法連貫,終究還是徒勞無功!當下他只能化悲憤為力量,發願此後更要努力搶救每一個相遇的危急生命。

大俠與大炳
帳棚間的赤腳醫師

背起厚重行囊、銜著醫療志業使命,花蓮慈院急診部主治醫師郭健中和副護理長涂炳旭於接獲通知後,不到二十四小時內,即辦好出國手續和完成準備動作,十二月二十八日至元月十一日隨著慈濟基金會勘災小組,踏上地震蹂躪後的伊朗。

由於平日服務的單位是急診處,郭健中和涂炳旭原就擅長處理緊急醫療救護個案,加以花蓮慈院位處花東觀光旅遊勝地,常有機會外出教導民眾急救施行要則及擔任戶外救護系統指揮要務,因此他們早已累積相當的急難救助經驗。

人稱「郭大俠」的郭健中,過去在九二一地震發生時,就曾前往中部災區進行醫療救援;去年SARS風暴席捲全台,他也一馬當先跑到專門收治病患的台北松山醫院支援看診,勇氣和膽量都令人折服!

而綽號「大炳」的涂炳旭,是台灣少見的男護,住家位於曾遭桃芝颱風肆虐、引發嚴重土石流的花蓮光復鄉大興村,那次災難發生時,本身是災民、又為護理人員的他,義無反顧投入救護工作;而平時不論搭直升機運送傷患回院治療,或前往山區進行緊急救援,也常可看見他的身影。

伊朗之行,他們知道將面臨的是未可知的災難現場;等真正踏上重災區--巴姆鎮的土地,發現當地醫療院所幾已全毀!所幸包括法國、義大利、約旦等國的醫療救援部隊皆已進駐、成立野戰醫院為災民看診及進行手術,而一些較嚴重的傷患,也已送往其他城鎮接受治療。

「物資發放到那兒,我們的看診服務就到那兒。」郭健中說,勘災巴士除了擺放賑災物資外,另規畫有醫療專區;每到一定點,志工們沿著帳棚發放物資時,也將需要醫療服務的災民帶上車診療。

十餘天裏,這部勘災巴士同時充當活動診間,「隨招隨停、隨停隨看」,總共服務了兩百多人,包括腸胃病、呼吸道感染、心臟病、擦傷等,狀況都不算嚴重;唯心理的傷痛最沈重,因此兩人在進行醫療服務時,總會耐心地傾聽災民宣洩情緒。因為他們相信:心藥要比醫療用藥來得有效。

有限藥品、無限功能
讓災民由受難者變成救助者

一位年約十歲的小女孩,被地震落石擊中,身上多處有外傷,郭健中和涂炳旭初步為她處理後,給了她一瓶優碘,且一再叮嚀:「這一瓶不能用來擦臉喔!」小女孩現出一臉疑惑,兩人於是一再解釋:「妳很漂亮、很可愛,如果把這一瓶藥擦在臉上,將來可能會有黑黑的疤痕,那就不美了!」

透過翻譯,小女孩聽到醫師對她發出讚美之詞,頓時低下頭微笑。

在言語不通的情況下,醫病

雙方的溝通唯有靠翻譯,再不然就是比手畫腳了。此行只有一名翻譯隨行,在慈善發放和醫療問診都需靠他幫忙下,有時他也分身乏術,因而便寫下幾句常用的問診詞句,如「背痛」、「喉嚨痛」、「每天三次、飯後吃」等波斯文,再對照中英文例句,以方便他們和災民進行溝通。

幾天問診下來,郭健中和涂炳旭也耳熟能詳地學會了幾句波斯問候語,如「Tashakor(謝謝)」等,甚至更長的「Mo-a-se-seh khei-re-ieh Taiwan TzuChi dar Iraan. Tashakor (我們來自台灣慈濟慈善基金會,感謝您)」,他們也能字正腔圓地說得很標準,每每讓災民感到很親切,無形中也將彼此的距離拉近了。

「災民真正需要的是關心,即使你什麼醫療處置都沒做,只要能走進帳棚內,問問他們的狀況、量一量血壓,他們也會感到舒服很多。」涂炳旭說,很多災民震後都有創傷壓力症候群,心中苦悶難以紓解,因此只要近身聽他們說話,即便連一句話都聽不懂,他們還是能從中得到慰藉。

除了看診給藥外,郭健中和涂炳旭也藉由居家往診,發送台灣帶去的一百個醫藥箱。醫藥箱數量有限,如何照顧到最需要的人?這就考驗著智慧。他們將醫藥箱託付給適當人選,教導他們正確的使用方式,而後賦予他重責--負責照顧周邊的人。

「對災民而言,交付醫藥箱就是種責任和使命,當想到這一層意念,他們很快就能從悲傷中跳脫出來,轉而對人群付出關愛。」郭健中說,讓災民由受難者變成救助者的角色,是很好的轉化作用。

例如,一名年輕人腳底有道七公分長的傷口,涂炳旭為他清創包紮時,請身旁一位民眾仔細觀看學習;接著請他練習為一位膝蓋擦傷的老先生處理傷口。當那位民眾順利完成任務,圍觀者無不鼓掌叫好,他靦靦地說:「現在我通過考驗了,以後就可以照顧別人了!」

故事村和友愛村
傷痛中看見團結與互助

走訪伊朗災區十二天,讓郭健中和涂炳旭感受最深的是人類互助的力量,以及綿綿密密與災民相交之情。那分真摯地相互對待,一幕幕畫面不斷地在他們腦海中重播。

其中最令他們懷念的是「故事村」和「友愛村」的村民。涂炳旭外表黝黑粗獷,心思卻很柔軟,當看到有些地方既無街名、又無聚落名,為了便於團員們稱

呼,他靈機一動,順口為它們取了雅號。

例如,有一村民眾死傷慘重,深入走訪每一個帳棚關懷時,發現每一戶都有令人動容的故事,因而稱為「故事村」;又如「友愛村」是因該地災民很團結,他們集中在一處毀損的學校周圍搭設帳棚,一齊煮食、一齊分送物資,互助之情展露無疑。

涂炳旭談及,當他們在友愛村發放物資時,就充分感受到災民回饋的那分溫暖。「我們從街頭沿路發到街尾,不時有災民跑出來遞水給我們喝,甚至還有人打開帳棚,請我們進去吃飯。」

「發放過程中,最受感動的是我們。」郭健中語出深意地說:「我們只是短暫的慰問,卻能見證災民們從悲傷到振作,短短時間內走過生命中最艱困的時光,真是令人百感交集!如今我才體會到,為何慈濟人發放時要感恩災民--因為他們受難示現無常,豐富了我們的生命閱歷,讓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一層的省思。」

他觀察到約旦慈濟志工陳秋華在發放時,一定雙手奉送物資、彎腰呈九十度,並且還獻上一句

「 Tashakor!」表達感恩,那分謙卑誠懇的態度,令他震撼。

「當我同樣躬身、將物資親送到災民手上時,體會到原來自己只是個橋梁--一個代表全球慈濟人傳遞愛心的人。」郭健中說,何其有幸能在此時此地扮演這樣一個角色,藉由一雙手,遞送一分溫暖。想到此,他不禁感動了起來!

「長期在急診服務,常會覺得自己救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如今才發現,比起志工們,自己真的沒有做什麼!」郭健中說:「能夠從事醫療工作、每天發揮救人的功能,實在是有福的人,應該好好把握。」

涂炳旭也反省,平日在急診常會因龐大的醫療例行處置而逐漸失去耐性,現在他決定重新找回從醫救人的那分初發心。「對伊朗人民可以如此耐心對待,為何不把這樣的愛心,用在平日對待的每一位急診病人身上呢?」

共同的心願
建構緊急醫療派遣中心

走訪一趟伊朗災區,郭健中和涂炳旭明白,相較於其他各國的醫療救援團隊,個人所能做的其實很有限,不過他們都願意竭盡所能地付出。他們很希望能協助當地建立緊急醫療派遣系統,教導伊朗民眾正確運送病患的方式,包括:救護車調派、到院前的急救及後送轉診等一連貫的處置模式。

郭健中談及,若能如此,那天在卡曼機場遇見的那名女子,就不會因醫療系統無法接續而撒手人寰;涂炳旭也說,他們曾在巴拉瓦特區看到一位車禍受傷的病患,未先進行任何醫療處置就直接被送上救護車,他很擔心那位病患會因流血過多而喪命。

在各國慈善團體及非政府組織都表明有意願,要協助巴姆鎮重建基層的「衛生室」和六大專科駐診服務的「健康中心」之下,郭健中和涂炳旭初步評估慈濟能做的是:為他們建構最基礎的緊急醫療派遣指揮中心。

「硬體的醫療建設,只要有經費,馬上就能建造完成;但軟體的醫療人員培訓和建立完善的急救運送觀念,更是不可或缺的。」郭健中說。因此,他希望能再有機會踏上伊朗的土地去實現這個心願。



回到慈濟醫院急診處後,郭健中和涂炳旭仍如往常一樣投入救人的工作,只是內心更踏實了!因為他們已經很清楚認知醫療工作所肩負的責任及使命;一如之前在伊朗災區,親手奉上藥品和物資給每位災民的謙卑態度,他們要將那分剎那的感動化為永恆的服務--加倍認真對待每一個病人。

▲主題報導

親親我的家

◎葉文鶯

家,是安頓身心、黏著親情,創造共同記憶的所在。

家,就像大樹,樹根抓緊大地、向上輸送養分,小孩、大人在此成長茁壯,等待枝繁葉茂,代代相傳,日久天長。

然而,或因貧窮、或因天災人禍,家,不一定永遠能夠遮風蔽雨、庇護身心。

貧窮,像是長年久病,不會教人立刻致命,卻必須忍受它日日夜夜、無聲無息的囓咬。他們有家可住,卻談不上安身;破落危屋僅能容身,無力修繕,更談不上重建。

一把大火、一場洪水、一次大地震……災難頃夕間讓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他們或寄身天地、餐風露宿;或藉帳棚、工寮棲身,忍受季節天候的冷熱交迫,和無常所打亂的生活秩序,情何以堪!

在台灣、在泰北、在尼泊爾、在薩爾瓦多、在印尼、在土耳其、在印度……超過一萬個家庭,在渴盼安身之所時,有緣住進慈濟為他們建造的「家」。

從「烏有」到「屋有」--他們重新擁有自己的天地,在屋裏點燈、開伙;家人共聚,分享與分擔生活中的歡樂與辛勞。萬籟俱寂時,安心地在自己的床鋪睡去,對明日充滿希望。

▲主題報導

火堆溫手的小屋

◎劉雅嫺

向臣貴,四個孩子的父親,
家在泰北邊境清邁省芳縣的慈濟密撒拉村

不同於父執輩的顛沛流離,
他們這一代,有了落腳的家,也有了安定的生活。

山裏颳起的寒風,冷得教人顫到骨子裏。向臣貴一家六口甫用過晚膳,隨即在門前升起了火堆,大伙兒圍著火盆子暖起了手。

柴火燒得霹啪作響,看著一旁的妻子哄抱著幼子,孩子們逗弄著村裏的貓咪,向臣貴想起自個兒今天到清萊考取了機車駕照,往後可以大大方方地騎車上工,不

禁有些得意。

向臣貴一家從另一個山頭--人稱「三努茶坊」的地方,搬到距大城鎮芳縣較近的密撒拉村,距今已有十五個年頭了;目前他在芳縣有個打工的營生,騎車往返得花上個把多鐘頭,雖然如此,每天卻可省下約莫五十餘泰銖的車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