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煙火與心燈

◎證嚴上人

節慶的煙火,
瞬間在高空綻放耀眼奪目的燦爛,
頃刻熄滅,徒留過眼雲煙。

寒夜的燭光,
默默在暗角燃起溫柔明亮的暖意,
盞盞相續,提前擁抱黎明。

期望人人點亮心燈,
為迷失在黑暗路上的人,
提燈照亮眼前路;
讓心燈相傳,
在每畝心田的善種子上,
灑下陽光,培育出纍纍愛的果實。

▲社論

全方位的震撼

食物和醫療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可是當今世界上有無數人活在貧病交加的陰影下,生命沒有尊嚴可言;宗教信仰或能提供他們某些精神依靠,但實際的助援才能慰解他們的愁苦。

慈濟多年來在海內外的賑濟,尤其是災難救助,表面上看是佛教傳統的慈善工作,如施食、施衣、施醫藥等,實際上是直接參與者受到全方位的人情震撼,所激發出來的動力,使得這項工作能在不同地點,同時由不同的志工群持續開展。

所謂全方位的震撼,是指舉目所見、撲鼻所聞是怎樣卑賤的生活景象,而人與人間的接觸與關懷卻又能怎樣地彌補貧富差距;無所謂施者與受者,人們同樣領受生之勇氣與愛的祝福。

慈濟白米或衣物發放與義診的地點,均深入貧窮的角落,人們或為天災或為疾病所苦,這些為外面花花世界遺忘的地方,慈濟志工來此雖是短暫的相會,這交會卻映現了當今值得關注並實踐的普世價值。

對志工而言,是行有餘力至此,希望帶來的米糧可安頓他們一陣子的生活,而醫藥也可幫助人們脫離病苦,也許就換得不少人的重生。在文明社會中,這些維生物資與醫技,可說是平常事,但在此地的分量卻變得異乎尋常地重。

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如種族、階級、職位分別在此全都退位,但見處處是問候與笑容。在彌漫著米穀香的倉庫中,人們把一袋袋沉甸甸的米扛回家,志工樂意分擔重量,也分享填飽肚子好為明日打拚的喜悅。

義診的處所雖不如一般醫院,醫師也能以專業的用心與相當的毅力,克服環境條件的限制。以本月初在印尼雅加達的兩天義診而言,由台灣、菲律賓和印尼的醫師聯手,共完成三百二十多例白內障、兔脣、疝氣、甲狀腺、小腫瘤等手術。

工作儘管密集緊湊,醫師仍不忘將手術後的孩子抱到恢復室,安慰憂心的父母親;那視病如親的身影令人動容,也讓人深深體會到再進步的醫學技術,其功能不外乎人文的關懷。

義診的全方位震撼在於醫病之間無尊卑之別,有的只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醫師志工與一般志工也無身分差別,都是在這人生難得的因緣際會中,通力合作撫慰未得醫療照顧的弱者,也從後者學習到生命的韌性。

於是,愛的暖流迴旋在這些不同膚色、語言、信仰和社經地位的人群中,那可以說是和平的地球村的縮影。

發放與義診的全方位震撼,需要前置作業的志工造就,例如從台灣運送過去的大米,得動用眾多志工搬運裝艙,這段的接力他們也做得十分歡喜。所以證嚴上人說,只要每一個人發心,大家集合起來就是令人感動的全方位。這又是全方位震撼的另一層義涵了。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看蝸牛散步,我也「悟」了

兒子從小乖巧聽話,童言童語常讓周遭的人會心一笑;尤其「慢半拍」的時候,更加深他的可愛。

現在他已經讀小二了,卻依然「慢半拍」,譬如:吃飯吃得慢又要咀嚼很久、寫字寫得慢又會抖……

學期末領到成績單,都是甲等,唯一得到乙等的是日常生活表現評量。請教他的級任老師,她說,兒子在班上常常比同儕「慢」。

慢在那裏呢?或許是打掃的時候,搬完桌子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或許是要收聯絡簿了,他還沒寫完、不肯交……總是讓全班等他。平日,老師總得對他多幾分督導,才能帶領全班一起學習。

原本看到兒子的成績單、請教老師後,內心十分複雜。但看了上期「與蝸牛散步的悟」一文,我終於悟到:兒子的成績單其實是媽媽的--因為我不能停下快速的腳步等他,又不能放鬆心情好好陪他,只是要求與責備,讓他時常「杵」在那裏,手足無措。

我愛他的天真與善解,卻不能放慢腳步耐下性子陪他「慢慢」成長,以至於他的行為表現,愈來愈跟不上那個屬於他的小社會。

看了「與蝸牛散步的悟」,讓我「悟」了!未來的路還需要更多學習,我會努力!

台北 魏秀珊

素食與悲心

大三那年開始吃素,常有學弟妹問我:「為什麼有很多素食品做得跟雞、鴨、豬肉很像,甚至連味道都非常相似?既然吃素,為什麼還在想『葷』的呢?」

我說:「這是為了吸引吃葷的人--既然素食可以做到樣子、味道都跟葷的那麼像,吃得到美味又可以不必殺生,為什麼不改吃素呢?」

這個問題讓我注意到,「明白道理」到「實踐道理」之間,仍有段距離;口腹之欲要立即降伏,似乎也非易事。

婚後,幾乎天天要下廚,卻不太喜歡煮花椰菜,因為十字花科的菜很容易窩藏蟲蟲,偏偏女兒又愛吃。每次買了花椰菜,總是很小心地檢查沖洗,才下鍋烹煮,但仍不免疏漏,每每在夾菜時見到蟲屍,總是心頭一驚。

前幾天,又煮花椰菜,細心地一朵朵浸泡沖洗,左翻右翻,自認為檢查得很詳盡了。不料,菜才下鍋,就在最上頭看到一條綠色的蟲迅速地蜷縮起來,頓時心也跟著抽痛了一下!趕緊伸手「救拔」,但蟲兒已奄奄一息,動也不動了。

望著沸騰的那鍋菜,心中百味雜

陳。即便是吃素,也或多或少,直接、間接殺了不少眾生,何況吃肉?實在不可貪口腹之欲而殘害眾生。

出家人把食物當藥,為療飢餓之病,既是藥食,飢盡則止,又豈有貪藥吃之理?

佛陀在少年時參加豐年祭,正值大家狂歡時刻,他卻看到農夫犁田時,蛆、蟲被翻起,隨即被伺機而動的雞、老鷹獵食。佛陀於是思索:人們吃粒米,要種稻、割草、耕耘等等,過程中不知有多少生命因此犧牲?他的慈悲心油然而起。

在茹素十年後,望著鍋中蜷曲的那條綠蟲,我終於體會到當時佛陀那念慈悲。

花蓮 翁培玲

全家人的頻道

與大愛電視台原本並無交集;一開始較為熟悉的節目,也僅止於在別台轉播的「大愛劇場」。直到前些日子,當我隨意轉動遙控器時,大愛新聞一則婦人在創世基金會當義工的新聞吸引了我,看完這則新聞後,這才發現,原來新聞也可以讓人這麼感動。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只有人性溫暖光明面的新聞;沒有口水戰、沒有謾罵、沒有令人不舒服的畫面,更沒有讓人看了心情沮喪的題材。

自此以後,我成了大愛電視台的觀眾。只要有機會,就會不自覺地將頻道轉到第五十四台,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動。這才發現多數節目以十五分鐘為一個單元,輕鬆、簡單,卻發人省思。

在每個節目的結語,都有這麼一句話--「大愛電視,全家人的頻道!」讓我感同身受。現今的電視節目為迎合大眾口味,淨以收視率為指標,令很多為人父母者擔憂不已,深怕一個不小心,會對小孩造成不良影響。

但現在,我不再擔憂了。等我有了小孩,我會和他一起觀看大愛電視台,因為這是屬於闔家觀賞的優質節目。我深信一個優質的節目,就是一種正面教材,這對小孩是一種很棒的機會教育,從小就讓他學習感動,讓他懂得去看見人性的光明面。

台南 洪龍女

為伊朗祈禱

上期月刊「 Salamon Alaykom 願平安降臨於你!」一文,提到伊朗過去稱為「波斯」,在兩千多年前稱作「安息」國。我想在這段歷史中跟大家分享一位人物,讓大家對這個國度和人民感覺更親切。

佛教傳入中國,約在西漢末年。東漢末年安息國的安世高法師帶著梵文佛經,來到中國當時的首都洛陽,歷時二十二年,譯經二十九部、共一百七十六卷,如《八大人覺經》、《八正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就是法師所譯。

安不是法師的姓氏,他以國為姓,德號「世高」。安世高法師是安息國的太子,繼承王位半年即捨位出家;因為他跟中國的法緣很深,學佛有成後,跋山涉水來到中國弘揚佛法,利益無數的中國人。

正因為法師當年沒有種族之分,所以直到今天我們都還蒙受其利;如今法師的國人有難,慈濟前往援助,我很高興自己也盡到了一點棉薄之力。希望大家和我一起祈願:願受災民眾能早日遠離傷痛,重建家園!願罹難者能往生善道!

台北 呂旻容

▲無盡藏

付出、感恩,成就幸福人生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擁有幸福的人生要感恩,
並且進一步付出再造福。
看到他人因我們的付出而離苦得樂,
就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

二月中,慈濟大學有一場別開生面的「靜思語說故事比賽」,共有四十五位小朋友參加。

這些孩子平日將「靜思語」落實在生活中,許多故事都改編自個人的心得感想。看他們小小年紀,卻擁有豐富的想像力,將故事說得頭頭是道,實在很難得。

說好話,還要懂得做好事。
從小培養孩子知福、惜福、
再造福的人生觀,
未來的社會才會充滿希望。

就讀慈濟小學二年級的王藝婷,以「豬小妹」的故事分享她參訪禪光育幼院的心得。

她說,豬小妹長得很可愛,卻很依賴媽媽,無論吃飯、穿衣,都要媽媽代勞。

後來,豬小妹到育幼院關懷,看到院裏的孩子沒有爸爸、媽媽的呵護,三餐要自己添飯、端菜,還要洗衣服、整理生活環境……相較之下,豬小妹覺得自己很有福氣。

豬小妹在育幼院與小朋友互動時發現,只是手牽手、唱唱歌,就能讓對方快樂,自己也覺得很歡喜;這分「手心向下」付出的喜悅,讓她深刻體會:助人其實很簡單、施比受更有福。

一年級的趙郁維則說,有一隻小白兔在寒冷的冬天外出找食物,找到了很多蘿蔔;蘿蔔有大有小,小白兔先吃了小的,想將大的帶回家明天吃。

回家路上,小白兔想,天氣這麼冷,動物們外出覓食很困難,何不把大蘿蔔送給別的動物?牠看到小鹿,就將蘿蔔送給小鹿。小鹿拿了蘿蔔,走著走著心裏想:一定有比我更需要的動物,因此又送給猴子;猴子又將蘿蔔送給小羊;小羊覺得兔子力量最弱,於是又將蘿蔔送給小白兔--沒想到這個愛心蘿蔔,又回到小白兔手上。最後,大家決定要分享這個大蘿蔔。

四種不同的動物,以共同的一分愛心,形成了愛的循環;多感人啊!

豬小妹的故事說明「助人不難」,小白兔的故事說明「愛的循環」;兩則故事同時說明了--光說好話不夠,還要真正付出做好事。

這群孩子在「靜思語」教育的薰陶下,培養出知福、惜福、再造福的人生觀,讓人感覺未來社會充滿希望!

不滿足、不懂得感恩的人,
心中總是不斷地追求--
為個人的名利、財富而求,
這樣的人生,實在可惜。

慈濟教育志業體還有一項值得感恩的事。四十五位醫學院六年級學生,在進入醫院臨床實習之前,到靜思精舍參加兩天的「實習醫師共識營」。

花蓮、大林兩地慈院主管、主治醫師等也來精舍陪伴、教育這群準醫師,讓他們在慈濟人文的薰陶下,學習縮小自己、關懷病患。

精舍常住眾、本會工作同仁和志工,也細心地為他們打點好環境和生活所需,讓大家在課堂獲得心靈感動之餘,也能體會到生活教育之美。

人生,什麼才是幸福?這群年輕的實習醫師,有幸生在台灣、成長在幸福的家庭裏,有父母的用心栽培;還選擇在花蓮受教育,得以親近優秀的師長、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學習;不只學習為人拔除病苦的技術,也學習如何呵護病患心靈、向良醫之路邁進;的確很有福!

現代社會有些年輕人,不知道珍惜眼前的幸福,認為身處的環境、家庭以及所接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不知福的人生,會不斷地追求,總覺得「別人應該要給我……」

這樣不滿足、不懂得感恩的人,將來出社會也只是圖個人的名利、財富,實在很可惜。

人世間,有什麼比生命更尊

貴、有什麼比生命更值得我們去愛?慈濟學子擁有師長以及全球慈濟志工的愛與關懷;這分無所求的付出,所要培養的就是醫病、醫心的人才。

二月十四日授袍典禮中,我慎重地在每一位實習醫師肩上掛上聽筒,象徵從今以後,他們雙肩所承擔的,將是「尊重生命、搶救生命、守護生命」的重責大任。

世間的苦難,
能啟動人心的愛;
只要有一分付出,
心靈就會有一分感動。

常言道:人生最苦是病苦,醫療是最大福田。倘若自己的付出,能改變他人一生,讓他轉苦得樂,這樣的人生多有價值!尤其醫療工作能同時拔除他人身心之苦,實在功德無量!

慈濟馬來西亞巴生義診中心目前有五十多位人醫志工,他們平日工作忙碌,但只要遇到義診或是輪值,都會排出時間來投入。他們說,難得能為苦難的眾生付出,這是生命中最值得驕傲的事,再忙都要撥出時間來。

馬來西亞幅員廣大,深山、偏遠地區有許多貧苦人家,要看醫師談何容易!慈濟醫療團隊利用假日去義診,當地居民說,義診車隊就像是為他們「載來救命的希望」。

去年十月間,這群人醫志工來到東馬比打士為山上十多個村莊的居民義診;村民們珍惜難得的義診機會,扶老攜幼而來。沿途可以看到許多媽媽或挺著大肚子、或帶著成群的孩子,在大太陽下步行數小時;有些孩子累得走不動,邊走邊哭,媽媽只好拖著他們爬坡、下山……只是為了珍惜這難得的義診機會。

義診現場有一家三口,媽媽罹患關節炎身體浮腫變形,女兒眼睛看不見、孫子又是智障……人生,貧已經夠苦了,若再加上病,真是苦不堪言。感恩馬來西亞人醫會志工,懷抱著一分良知投入,發揮良能及時為貧病者拔除苦難,是真正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大醫王。

世間的苦難,能啟動人心的愛;只要有一分付出,心靈就會有一分感動。

知道自己有力量服務他人,
看到他人因自己的付出
而離苦得樂,
會感到安心與歡喜。

同樣地,泰國志工也不嫌路遙到距曼谷六百二十公里的原住民部落,為十八個村落、一千多戶居民義診、發放。

六百二十公里有多遠?相當於台灣南北來回一趟的距離。志工早在兩個多月前就開始往返奔波,挨家挨戶評估居民所需;此次發放,除提供米糧、鹽巴、醫藥箱外,還有五千多件冬衣、兩千多件棉被,就連農作所需的鋤頭也帶上山去送給需要的農民。

沿路上,村民們看見浩蕩長的

發放車隊,雖然語言不通,卻都開心地舉起手來打招呼。山上交通不便,物資缺乏,居民一生下來,就註定貧、病、老、死都在邊地裏。可以想像,他們對這次發放有多麼重視!

除了帶來物資,慈濟人也號召當地十三位醫護人員投入義診。一位醫師在義診完後心得分享,向慈濟人深深一鞠躬。

他說,這一生中有三件事要感恩:第一,看到那樣多苦難的人生,要感恩自己出生在好家庭;第二,感恩能從事醫療工作,得以發揮生命良能;第三,感恩能認識慈濟這個美善團體,發願持續投入,承擔起義診重任。

還有一位醫師說,他坐了十幾個小時的車,才來到這個村莊,剛開始覺得很辛苦;但是,看到病患為了前來看診,翻過一山又一山,足足走了十多個小時,心念一轉,實在很感恩。

他又說:「慈濟人在付出的同時,儘管身體疲累,臉上卻始終帶著溫馨的笑容;他們迢迢從台灣來這裏為我們的同胞付出,身為泰國人,我們能不為自己國家的人民盡心力嗎?」

他們知道自己比別人有力量、看到他人因為自己的付出而離苦得樂,就能得到安心與歡喜。



由台灣農委會提供的一百二十個貨櫃、兩千五百噸白米,二月十四日由台灣啟航,正在運往伊朗的途中;預計將於三月二十一日伊朗波斯古曆新年前,將愛心米送到地震災民手中。

為了替白米裝袋、上櫃,有許多慈濟志工投入力量。問他們:辛苦嗎?大家都開心地說:「我們不能到伊朗賑災,至少能扛扛米盡心力!」

慈濟人滿心的愛,就是力量;人生能擁有愛的力量,真的很幸福!

感恩全球慈濟志工,真正體會到人間疾苦,感恩自己的幸福、願意付出再造福,長年累月以無私大愛在世界各地付出,發揮「搶救生命,守護愛」的使命。

幸福的人生,要知福、惜福、再造福。濟貧要用愛心,教富要用耐心;世間好人多一點、好事多推廣,就能造就更多人的幸福。

請大家多用心!

(中華民國二月十三日至十九日,講於花蓮靜思精舍)

【更正】.第四四五期本專欄末兩段,上人鼓勵大眾「合心、和氣、互愛、協力」部分,應更正為--若能「合心」,就天地寬;若能「和氣」,就萬物榮;若能「互愛」,就福緣廣;若能「協力」,就人氣旺。

.第四四六期本專欄引用經文:「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眾生」,乃出於《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因編輯疏失誤植為《法華經》,謹此致歉。

▲主題報導--心素食儀

食在好文化

◎蕭名芸

【心素食儀】

倘若有一種神奇藥丸,模擬了不同食材滋味,吞服之後,能獲得進食的飽足感受,和均衡的營養攝取,與一般真實食物相比,您會選擇那一種?

有道是:「民以食為天」,「溫飽」為最基本功能,而飲食也是整合眾多「感官」的藝術。直接服下藥丸,或許符合工商業社會所追求的效率,相對而論,卻失去和食物本身交流的樂趣,也錯失與料理製作者相互共鳴的機緣,以及餐飲禮儀的學習。

《禮記》有云:「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游祥洲表示,飲食,是每人每天都離不開的行為。「如果講文化,飲食就是日常生活中,最貼切的實踐性文化。」

慈濟正在推廣「心素食儀」運動,提出四項健康宣言--

「心」寬知足無煩惱
「素」齋護生疾病少
「食」物環保少天災
「儀」禮周到氣質好

呼籲社會大眾積極響應三項健康行動:「新食戒」--以自然蔬食增進健康;「新食器」--攜帶環保餐具疼惜大地資源;「新食願」--提升飲食文化凝聚人際之美。

游祥洲表示,「心素」與「食儀」是很巧妙的觀念組合,是切合現代社會環境的「新飲食倫理觀」。

多蔬多果好健康,智慧選擇少煩惱

近年來,豬隻口蹄疫、狂牛症、SARS、禽流感等,由動物影響人類的傳染性疾病造成人心惶惶,隨時擔心「病從口入」。

「個人健康管理,飲食可說是第一要件。」前衛生署署長李明亮表示,一天三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一天有點小差錯,經年累月,影響就非常大。「現在絕大多數疾病,都是因為缺乏良好飲食習慣所造成。」

飲食與健康的確息息相關。世界聞名的長壽村--日本沖繩島大宜味村,村人能夠長壽的主因之一,即為少進食鹽,多食蔬果、豆腐的飲食習慣;中國大陸著名長壽之地--廣西巴馬瑤族自治區,農民除了玉米、紅薯、大米、豆類,也以青菜、南瓜、紅苕葉、瓜苗等蔬菜為主食。

「日常所養,一賴五味,若過多偏勝,則五臟偏重,不唯不得養,且以伐矣。」明代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以養生觀點闡述飲食滋味;正與現今提倡的「健康飲食」風潮不謀而合。

資料顯示:「餐餐備有牛雞肉,張口不離漢堡包」的美國,近年興起了「素食」風潮。根據統計,美國、英國目前約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人茹素,使得原本不那麼受到重視的蔬菜,逐漸躍升為餐桌主角;在德國,不少民眾選擇購買不含農藥的天然食品,有人甚至在自家花園,嘗試栽種蔬果。

台灣傳統素食業在這股潮流推動下,也產生了變化,不再純粹是豆類加工製品的舞台,而以許多蔬菜和菇類為主,並且符合大眾口味,使得民眾更樂於接受這樣的飲食。

台北市文山區「心素食儀」推廣班講師之一高銓源,提出素食烹

調的幾點原則,除了「食材營養、衛生,容易取得」、「根、莖、花、葉、芽要並重」、「食材下鍋、煮好食用都有一定順序」之外,另有最重要一點,就是「用好心情做菜、懷感恩心用餐」,要感恩的主角之一,就是生養萬物的大地。

人類的飲食其實是「習慣」所養成。天地孕育萬物,非為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欲,不殺害其他生命,依然可以吃得舒服飽足;素食,可說是一種充滿智慧的抉擇。

吃出淡薄真滋味,大小乾坤都和諧

「試以真味嘗之,如五穀,如菽麥,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見天地養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明朝陳繼儒的這段文字,說明保留食材「淡薄真味」的重要性。

以現代的法國料理為例:食物的「新鮮度」非常重要,因此當師傅在製作料理時,即使加入配菜、調味料,最著重的目的,仍是帶出主要食材的「原味」。

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反對「貪食」;「精食細膾」若無法實現,寧可飯蔬食飲水,並因此稱讚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的安貧樂道,以及不偏執、不貪求的平衡心態。飲食,的確能夠影響心性,讓身心回歸和諧。

證嚴上人曾將「地球」比作大乾坤,每個人的身體則是小乾坤,懂得疼惜、照顧大乾坤,要從「環保」做起;至於「人體」這個小乾坤,則需要人人自我觀照。

從「環保」的層面來談,選擇素食,不會為了提供肉食而大量飼養牲畜,造成過度開墾山林、破壞地球生態,又能減少對空氣、

水源的污染;更重要的是,用以飼養牲畜的大量穀類,又可以讓地球上許多飢民得救。證嚴上人表示,「愈多人選擇素食,有助於清淨大地、清淨水源,使氣候回復自然,也是對於生命的一種尊重。」

優雅食儀擇器皿,共享天倫聚親情

吃得營養健康,也要吃得環保衛生、吃得優雅有禮。

飲食既是全方位的活動,食器的選擇亦是重要一環。在家用餐,施行「公筷母匙」可避免疾病傳染,是「自愛愛人」的表現;而證嚴上人呼籲大家隨身攜帶「環保三寶」--環保碗、環保筷、環保杯,縱然在外飲食,也能維持衛生有保障,還可重複使用,讓垃圾減量、保護大地。

器皿最初為因應「實用性」而生,但也承裝了飲食的「文化性」--從器皿的外觀,能讀出一段歷史、一分詩意,理解它和飲食生活的淵源。而器皿選用得當,巧妙配合料理,飲食口感與美感就可被提升;使用合宜的器皿之餘,若能秉持諸如「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的用餐儀規,立即展現飲食的優雅風味。

證嚴上人也期待,人人多用一點心,除了具備良好的飲食觀念,倘若全家能夠共聚一堂用餐,吃得衛生又健康,甚至運用巧思,將餐桌布置得溫馨優美;就能將逐日淡化的家庭親情再度牽繫起來。



汲取傳統理念,開創現世作法,「心素食儀」運動之「食在好文化」,歡迎大家重新思考飲食的價值觀,並從中體驗飲食的歡喜、自在。

▲主題報導--心素食儀

換來一身活力

◎陳柏州

【吃出營養健康】

當強調「健康」的觀念經過包裝、變成商品上架後,
如何慎選進「口」食品,值得人們好好思維。

平常吃蔬果,劉紀勝有四大原則:第一要「本土」;
二要「盛產」;三要「成熟」;四要「完整」。

東勢鎮東新國小上學時分,校門對面馬路上,爸媽或阿公阿嬤載孩子上學,小朋友一定會鞠躬答禮說感謝;如果頭歪斜、姿勢不正確,「劉爺爺」一定叫他們重做一遍。劉爺爺說這是「人之初」的禮儀。

一百七十六公分、七十五公斤的劉紀勝,每天送孫子上學後,就在校門口擔任「導護爺爺」,不但維護學生安全,也教導他們注重禮貌。每星期三下午更是一身輕裝,白步鞋、運動褲,開著慈濟東勢環保站資源回收車做環保。

看他車上車下俐落的身手,活像「少年家」,看不出已是六十出頭的銀髮族,學生口中的「劉爺爺」。

痛風纏身二十年

以往劉紀勝是醫院診所常客,現在則是捐血站常客。「捐血要乘早,滿六十五歲就沒辦法再捐了!」他一邊說一邊拿出捐血卡,上頭標示的血液檢查一切

正常;這一、兩年不魚不肉、多蔬多果的飲食生活,讓他脫胎換骨、神清氣爽。

熟識的朋友都知道,劉紀勝痛風病史已經二十幾年;最嚴重的時候連多喝幾瓶礦泉水,微量礦物質也會讓他的痛風蠢蠢欲動。

談到從年輕就糾葛他的痛風,劉紀勝說起初是腳盤腫脹,還曾找國術師父推拿,讓他痛得呲牙裂嘴。後來甚至必須請病假在家休息。躺著疼、站著也痛,抬起右腿換左腿疼,可用「痛不欲生」來形容,「有時痛到還真想把腿切掉!」

那時聽朋友說一種「四腳草」治痛風有效,他車子行李廂就曾載滿四腳草,可是吃了還是沒見效。

劉紀勝不斷看書、找資料、聽演講之後,才真切體悟疾病跟飲食有絕對關係。「所謂家族遺傳,絕大部分跟飲食脫離不了關係,尤其全家人都這麼吃,經年累月下來,難免不會吃出同樣症狀來。」劉紀勝強調:「酸性體質更是萬病之源。」

食物,天然的最好

強調不為宗教目的,純粹為了改善體質吃素的劉紀勝說,素食是最接近天然的食物。每天早

餐,他會吃清蒸地瓜、五穀饅頭、當季蔬果汁一杯。家人敬謝不敏,但他可吃得津津有味。

「地瓜得連皮帶肉吃下去。」劉紀勝選瓜肉皆黃的地瓜,把皮刷洗乾淨,再放入鍋子蒸。他還說,地瓜吃到現在連排氣都不會臭。

平常吃蔬果,劉紀勝有四大原則。第一要「本土」,因為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二要「盛產」,他說上蒼造物自有奧妙,什麼時候就該吃什麼東西;三要「成熟」,他以人來比喻,十五歲的人不能結婚,蔬菜水果也是一樣;四要「完整」,像本土葡萄、蘋果最好連皮帶子吃下去,因為養分都藏在皮下,這也是惜福。

他舉一份美國農業部飲食方針資料為例,一九五六年,營養飲食金字塔比例最重的是乳類、肉類,中上才是蔬果與穀類;但到一九九一年,健康新飲食的比例倒了過來,全穀與蔬果成為金字塔底端,乳肉則在其次甚至要少用。

劉紀勝的飲食原則是,五穀類佔三餐比例四到五成,青菜、水果佔三到四成,豆製品及其他佔一點五到二點五成。在家裏更以薑汁代替醬油為沾料,「不只要少鹽,油尤其要少用。」

問他吃素還做環保會不會沒力氣?他笑著說,你看草食類動物,像牛、馬、大象、駱駝,牠們的力氣很大更有耐力,反而那些吃肉的動物,力氣都不如吃草的動物。

用飲食調整體質一、兩年下來,劉紀勝一回和朋友到竹林打筍子,林下深處小黑蚊停在他臂膀上,奇怪的就是不叮,他打趣說:「我不吃動物的肉,牠們也不喝我的血。」事實上,科學驗證蚊子較不喜歡鹼性體質。

中壯年飽受痛風折磨的他,沒料到飲食改變後能換來一身活力。劉紀勝不認為吃素會欠缺血紅素,可以用深綠與鮮紅色蔬果來補充,還要多吃堅果類食物。「其實,食物只在口舌三寸有感覺,到肚子裏根本分不出味道。」

▲主題報導--心素食儀

用大腦吃東西

◎葉文鶯

邱穗中認為,吃東西前應該思維:什麼食物對自己有
益?而不是靠舌頭辨識,吃進一堆毒素讓自己受苦。

每星期,邱穗中都會到專門供應生機飲食的商店,採買一星期分量的主、副食品和水果。

四十歲的邱穗中兩鬢和耳後附近頭髮較稀疏,他說:「這是照射鈷六十的結果。」也正因為罹患疾病,他才開始重視健康。

教書第一年,二十出頭的邱穗中就病倒了!腦膜炎讓他在醫院住了三星期,接著醫師宣布壞消息:「你得了淋巴癌!」於是轉進癌症病房接受鈷六十放射線治療。看到病友的痛苦,那比他還年輕的血癌病人住院不到一週便往生了,邱穗中第一次感到自己「命在旦夕」。

平日,鼻子、皮膚過敏等小病已經使他不得安寧,癌症經過治療得以改成出院追蹤治療方式,邱穗中暗自慶幸。

「我要健康!」的信念,讓邱穗中對健康資訊變得積極而敏感。十年前偶然看到《健康、素食、長壽》這本書,認識肉食對身體的毒害,邱穗中從此拒絕吃肉。此外,他也嘗試練氣功、跑步,藉運動輔助健康。

拒絕毒素入口

邱穗中形容自己摸索健康之道的過程跌跌撞撞,簡直是「亂槍打鳥」,最後終於找到回歸健康的源頭--正確的飲食。

身體依靠食物攝取獲得營養,食物進入體內進行分解,再

把養分輸送到各細胞。「吃什麼,就長什麼。吃進有益的食物,細胞所回應的必然是健康的。」邱穗中遵循姜淑惠醫師指導所謂開啟健康的三把鑰匙--「素食」、「生食」、「斷食」。

「素食,減少身體吃進毒素的機會;以有機蔬果配合生食可快速淨化身體;斷食則是透過減食達到體內毒素大清掃的作用。」邱穗中說,清淨、自然的飲食,讓他身心都起變化--這幾年除了做健康檢查,沒有再用到健保卡看病。

清淨的飲食也有助於心性的鍛鍊,邱穗中感到自己欲望降低、煩惱減輕、內心沉靜,較能夠隨遇而安。

「我們應該用大腦吃東西,而不是舌頭。」從疾病走向康復,邱穗中談到「飲食」,語出驚人。他接著解釋,吃東西前應該思維,什麼食物對自己有益,而不是靠舌頭辨識,才不會吃進一堆毒素,最後自己受苦。

邱穗中平常選擇素食食材盡量避免其中含有防腐劑、抗氧化劑、漂白劑、人工合成色素、人工甘味料等非天然添加劑;為減少蔬果農藥及蟲卵殘存量,還曾自己栽種有機蔬菜。

「很多人都在追求健康,但是當『健康』觀念經過包裝變成商品上架時,反而教人看不到真相。」邱穗中語重心長道出一般民眾對於「如何吃才安心?」的焦慮。

這也難怪,譬如近日新聞報導巿面上常見的某些醃製品被檢驗出含過量漂白劑。一般消費者購物時看到的是食品包裝袋上所標榜的美味與健康,卻無法得知真正的製造成分和製程。

當許多食品幾乎都以「健康」為訴求大量流入巿面、更嚴格的食品檢驗標準也還有待建立時,邱穗中更加慎選任何進「口」的食品,盡量拒絕毒素。他特別強調,若想買到真正天然、清淨的食品,應下功夫學習選擇的知識。

幫助學童調整體態

從「健康飲食」獲得好處的邱穗中,也發願要將好的觀念推己及人。

速食文化盛行的台灣,體重過重的現象也正危害小朋友的健康。憂心於不當飲食造成的肥胖將引起更多文明病,邱穗中在自己任教的小學舉辦學童「體態調整班」。

他調查發現,校內低年級學生體重過重人數約佔百分之十,高年級生則高達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比例,因此結合同事、家長和義工媽媽的力量,幫助小朋友透過調整飲食,增進健康。

這項實驗進行了兩年,邱穗中在學童參加體態調整班前後以生化檢驗和其他健康指標作依

據,實驗結果發現,學生不但減重成功,同時也證明了乾淨、低熱量的生機飲食,並不會造成營養不良,妨害學童成長。

傳達健康的飲食觀念只是啟蒙,持續力行方能達到健康的目的。從飲食恢復健康的邱穗中非常熱心,只要有人對「怎樣吃最健康」有興趣,無論一對一或應邀演講,他都樂於分享資訊,甚至不厭其煩陪大家重複觀看相關影片,推廣健康飲食。

「擁有健康,人活得比較自在,可以做更多有益的事。」邱穗中正在做他所說的事。

▲主題報導--心素食儀

她變年輕,他變「膨皮」

◎陳柏州

十歲的智永以前體重過輕,碰上感冒就氣喘;
吃素兩個月就增重四公斤,臉色也漸漸紅潤起來。

走進周淑雯的家,白亮日光吊燈下,兩個小男孩在原木地板上戲耍;《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整整齊齊疊放在茶几,窗外寒雨滴在冷氣機上,發出「漬-漬-漬-」聲響。她經常這樣守著這兩個寶貝和一屋子的快樂。

較大的男孩叫王智永,念國小三年級,嫩白膚色搭配乳色毛衣,頭髮顯得特別黑亮,有著靈動眼珠的他渾身帶勁。

智永是王家的「大孫」,這長孫還是祖傳的,從曾祖父、祖父到爸爸都是長子、長孫地一脈相襲;所以相當受到家族長輩的疼愛與關注。

媽媽,我要吃素

不過,智永從小體質瘦弱,不但經常感冒,還有輕度過動傾向。阿嬤對智永特別呵護,常準備私房菜幫孫子進補。

一年多前,周淑雯開始學佛,兩個小孩很懂事地陪媽媽看電視聽經,而媽媽也買了全套佛祖誕生的卡通VCD給他們看,無形中啟發了孩子們的善心。

一次看電視,智永覺得人為了吃而宰殺其他可愛的動物,實在太殘忍,於是對媽媽說:「我們來吃素好不好?」媽媽雖然意外,卻高興地和智永一起吃素。

每個星期天是家族聚會時間,周淑雯和先生、小孩回到婆家,阿嬤聽智永說要吃素大大不贊成,「這樣你身體會不健康啊!不健康怎麼行?不然你攪一點肉湯好了。」智永有時勉強吃下一、兩口,有時就整碗拒食;沒幾次,疼孫的阿嬤也就順著他

了。

「以前他體重過輕,碰上感冒就氣喘、又瘦一圈;一個月總要看一、兩次醫師。開始吃素兩個月,他就增重四公斤,而且臉色漸漸紅潤起來。」周淑雯說最近冷氣團一波接著一波,氣溫忽高忽低的,所幸智永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常感冒了。

為了讓智永覺得素食相當豐富而且菜色多,周淑雯經常變換各種花樣,讓兩個小孩胃口大開;而智永在學校也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素食的好處,一些同學還跟他一起訂素食午餐吃吃看。

遠離海鮮過敏

傳統大家庭同桌飲食,吃生猛活煮的蝦蟹、生魚片等,是夫家傳統的飲食習慣;婚後,周淑雯的飲食方式自然受影響,常吃海鮮的她,往往睡到半夜全身過敏起紅疹,送醫院掛急診打點

滴,如此情形反覆發生。

「剛吃素那年過年回娘家,媽媽幫我挾一、兩塊雞肉,我沒有拂逆媽媽,吃下後第二天身體馬上起一片紅疹。」周淑雯說。

改成素食之後,食材變得簡單方便,周淑雯的廚房,牆上放著紅豆、綠豆、糖、鹽等一罐罐透明的素食食料和調味料,看起來乾淨又清爽。這時候,智永正用小鍋子煎起馬鈴薯餅,旋即又從冰箱拿出一包湯圓準備下鍋;我看著周淑雯,她笑笑地說沒關係,「從小就訓練他們獨立、自理生活家事,但有個默契:就是大人不在家不能開火。」

一會兒,智永端出他煎成淡黃色的薯餅,還盛來一碗六顆芋頭色的湯圓招待我這位來訪的客人。咬下時,芝麻流溢在舌上四周,趕緊喝一小口淡味的湯,吃在口中甜在心裏。智永還問我要不要再吃他煎的素蘿蔔糕。

在湯圓美味中,周淑雯說:「以前我臉色差,常長青春痘,但現在小姑、小叔說我看起來比較年輕;我自己也覺得臉上黑斑已經淡掉,青春痘也沒了。智永同學的媽媽跟我說:你兒子看起來很『膨皮』呢!」

學佛到現在,周淑雯對吃素的感想是:營養,而且吃得心安清淨。

▲主題報導--心素食儀

《醫師觀點》--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守信

◎葉文鶯

肉食的風險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守信喜歡與病人閒話家常,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健康。雖然是個醫「師」,卻放下身段,常以病人為「師」。

這天,門診來了一位腿部腫脹疼痛得厲害的病人,說是被自己飼養的豬公發狠咬傷了。豬的利牙含著唾液深深刺進腿肉,腫脹部位隨著傷口往上延伸,傷口且發出臭味。簡守信建議立刻做清創手術避免細菌感染。

「豬只要有點不對勁,我就幫牠打很強的抗生素,可能牠體內已經產生了抗藥性,所以我身上的細菌一定也很毒!請趕快幫我處理。」病人拜託醫師趕快動刀。

術後,傷口乾淨了,簡守信認為病人不需再使用抗生素。病人再次緊張!「我的傷口還沒好,怎麼可以不給我打抗生素?」簡守信費盡脣舌解釋抗生素的使用只適用於感染期,使用太久會產生抗藥性;他並讓病人再次驗血以證明沒有細菌感染之

虞。

台灣的畜牧業過去可能使用含有抗生素的飼料,但這位病人告訴簡守信,目前若豬隻體重超過某個程度,接近宰殺時,為免被檢驗出體內殘留抗生素,便改採直接施打方式,代謝得比較快。

除了濫用抗生素,那陣子簡守信還聽說有些雞肉或豬肉殘留過量的磺胺劑。他憂心地表示,人們吃下食物後,必須經過肝臟代謝,吃進殘留藥物的不健康肉類,不但對人體肝臟不好,體內也容易培養出超強細菌。

聽說台灣輸往歐洲的水產被檢驗出含有氯黴素。簡守信說,氯黴素是毒性很強的抗生素,幾乎不會使用在人體,因為它可能抑制骨髓功能,引起再生不良性貧血。

為此,他曾向一位從事養殖業的病人求證;病人回答確實有同業使用,特別是用於比較難飼養的魚類。

雖然這種抗生素是餵給魚吃,但人類食用魚後間接吸收,進入人體的毒素不易排出,即使微量,也會殺死腸胃道的好菌,破壞體內生態系統。

口蹄疫、狂牛病、SARS、禽流感,造成多少豬、牛、雞隻和曾經炙手可熱的果子狸被大量撲殺,加上養殖業濫用抗生素、養殖環境含有致癌物等,「病從口入」的危機暴露無遺,影響長遠。

在此危機意識下,吃素蔚為一時風潮,簡守信也建議大家少肉、多菜,「能吃素最好!」

有魚有肉才有營養?

簡守信的父母出身農村,經歷過物質匱乏、營養不良的年代,當台灣經濟起飛、有能力享受富裕生活時,「有魚有肉,才有營養」的觀念根深柢固。每當家人聚餐或年節,父母往往準備很豐盛的菜餚。

基於健康調整飲食,簡守信粗茶淡飯幾近全素後,也將健康的飲食觀念傳達給父母,希望他們適度調整。

「現代人大魚大肉吃多了,吃素反而『補』!」簡守信提出這個有趣的觀念。

常有病人請教「手術後該如何進補?」簡守信總笑說,以前的人營養狀態大概六十分,開刀後減為五十分,需要補充蛋白質等;現代人平日營養大約達到一百二十分,即使經歷手術也仍超過一百分,並不需要特別「補」。

「事實上,現代人追求口腹之欲都只在滿足心理。」簡守信說,飲食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吃得健康、有營養,在今日過度講求色、香、味等感官滿足的美食主義中,一定要加進「健康」的觀念。

▲主題報導--心素食儀

原味,了了分明

◎葉文鶯

【吃出淡薄真味】

在菜餚不斷講究加料、加味,食物料理五花八門的今天,
這群人的味覺與美食家的訓練大不相同,
在用「心」品嘗下,食物的「原味」了了分明。

從「挑三撿四」到「來什麼就吃什麼」,如今,
「什麼都好吃!」一如林馬吉和丁阿茶的心靈境界。

「我以前吃東西,挑三撿四。」林馬吉說。但自從十多年前學佛,為培養「慈悲心」開始茹素,便漸有「來什麼就吃什麼」的自在。「現在,什麼都好吃呀!」林馬吉笑說。

茹素之後,飲食重天然不重調味,重營養不重口味,林馬吉的味蕾變得敏銳,吃進嘴裏的是百香果的酸甜、苦瓜的甘苦……食物「原味」了了分明。

夾縫間小草的啟示

四十八歲的林馬吉是雲林縣台西鄉農家子弟,與太太丁阿茶先後茹素。曾以養豬為業的他們,學佛、吃素到轉業的過程,格外讓人好奇。

林馬吉說,大約民國六十一年,蔣總統經國先生視察雲林沿海,為改善農村的貧窮與落後,實施「加速農村建設方案」,貸款給農民興建豬舍、購買豬仔,於是父母開始小規模養豬。林馬吉成家後,與父母共同經營,規模在三、五百頭之間。

養豬戶的歡喜日是看豬隻長大得以賣出好價錢,但同在這一天,豬隻卻必須遭受電擊、鞭打

與屠宰,痛苦地走向死亡。「特別是在賣場中,人對待豬的方式非常殘忍!」於是,轉業的念頭在林馬吉心中打轉。

當時養殖技術從最初人工一瓢瓢給飼料,進步到自動化飼養,且豬隻的價錢也不錯;「好好的事業不做,要做什麼呢?」父母除了擔心兒子往後的經濟能力,也因為事業是由老人家建立的,內心更是難過。

「我只會養豬,其他的工作都不會……」身為一家之主,不得不考慮家庭責任。有一天,林馬吉走在人行道上,他注意到磚塊間夾縫生存的小草,心想:「雖然現在被踩扁,但只要這一棵草沒死,來一場雨,它又會冒出頭來。」抓住眼前這一幕,林馬吉忽然拿定主意,不再養豬。

養豬十三年,中年轉業,在尋找合適的工作期間,林馬吉心中難免惶恐。丁阿茶一句「只要肯做,不怕餓死!」支持先生。後來林馬吉習得水電專長,工作至今七、八年,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果然沒讓他產生多大煩惱;三個當時正在求學中的孩子,如今也都栽培長大了。

難得外食的「古早人」

生活儉約,「吃飯」就變得簡單,不成問題。

說到吃,林馬吉這個人連喝白開水都覺得甜;丁阿茶一說到「吃飯」,總先讚歎米飯有多香

甜!在菜餚不斷講究加味、加料,食物料理五花八門的今天,他們的味覺與美食家的訓練大不相同。

丁阿茶的素食「煮」張--最好選擇天然食物,不要太精緻,多吃糙米、堅果類、五穀雜糧;食物不加工、少調味,像是燙青菜,在水中加入少許油、鹽,保持蔬菜葉綠素不被破壞,煮熟之後撈起便不再調味。

鄉下人情味濃,親友、鄰居常分送自家栽種的青菜,丁阿茶也自己孵芽菜,食用的都是當季新鮮蔬果。「吃素,只要懂得營養調配,一定可以吃出健康。」丁阿茶有自信地說。

丁阿茶是先生眼中的「古早人」,連早餐都不買現成,三餐親自下廚。即使外出,丁阿茶與家人也幾乎不外食。她總把飯煮好放在電子鍋保溫,另外準備快速爐、開水、蔬菜和水果,在戶外吃飯配大鍋菜,簡直像在野餐呢!

雖然出門前的準備總讓孩子受不了,但是出門後只要找個地方煮個湯就可以舉箸享受,比起開車到處繞著找素食館、坐著等餐點送出來還要快呢!

飯、菜要做得好吃不光靠主廚烹飪技巧,丁阿茶吃飯一向細嚼慢嚥,自從參加禪修,訓練專注於當下舉止動作、起心動念,她更是餐餐「飯有飯香,菜有菜味」。她說,專心吃飯、多嚼幾口「品」嘗,飯菜的滋味就出來了!

此外,丁阿茶平日也教育三名子女飯碗裏不要有剩飯粒,「以前長輩告訴我們,飯粒沒吃完,將來會『娶貓某,嫁貓尪』。我是拿非洲飢餓的兒童照片給孩子們看,從小教育他們能有飯吃,要惜福。」

吃過飯後,丁阿茶倒些熱水在碗裏緩緩喝下,孩子們常笑說:「媽媽的碗很難分出她用過或沒用過。」而林馬吉無論什麼都說好吃,使得孩子後來都不得不說:「吃的,問爸爸最不準了!」

▲主題報導--心素食儀

讓身體載道而不障道

◎蕭名芸

羅恒源認為,食物會改變心性;
身是載道器,但若不健康,就會變成「障」道器。

乍看之下,彷彿才三十出頭的羅恒源,衣著整齊、戴著眼鏡,溫和微笑融在臉上,一付輕安自在;遇事需要專注,則立刻收斂神色全力以赴。

幼年成長於嘉義阿里山的他,由於大人經常出外工作,兄姊在外求學,自小即須獨自烹飪,因此練就一身好廚藝。羅恒

源就讀小學五年級和二年級的兩個孩子,都是班上極少數帶便當者之一,也是唯一吃素的人。每當羅家兄弟拿出素食餐盒,總會引來同學們羨慕爭睹:「今天你帶什麼菜?」

阿爸的健康便當

對於引導孩子吃素,羅恒源有自己的堅持。他說,最初也讓孩子跟著吃學校的營養午餐,「結果老大愈吃愈胖!」肉類太多、過油、過鹹、調味過重,都是影響健康的負面因子。

平日,羅家由保母為孩子準備素食餐盒,但縱使工作繁忙、再晚回到家,羅恒源一星期至少抽空兩天親自下廚,是個願意幫孩子做便當的「新好爸爸」。

他分享三種簡易的便當菜色--什錦炒飯、水餃、有機麵線拌醬油與苦茶油。「他們最愛吃我做的炒飯了!」羅恒源說,他秉持「少油少鹽」原則,保留食物真純原味,以炒飯為例:五穀飯只要加入青豆仁、蘿蔔丁、香菇片、玉米粒、綠色蔬菜、素料等拌炒,就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好滋味,就算沒有其他配菜,兩個寶貝兒子總會把愛吃光光!

「現在的小孩,只怕營養『過剩』或『不均衡』,很少有營養『不足』的問題。」羅恒源舉例解釋:倘若要組裝一台機器需要二十種材料,但其中有五種超量、五種欠缺,日積月累,工廠廢料就會愈存愈多。人的身體,不也是同樣的道理?

說起寶貝兒子,羅恒源的嘴角有藏不住的歡喜,在他這些年來的飲食引導下,正值發育期的兩個孩子,酷愛運動、身強體健、創意十足,即便不小心感冒,蓋件被子發一場汗,隔天又是生龍活虎一條好漢。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曾有人半開玩笑地對羅恒源說:「你三、四十歲才吃素,你兒子不到十歲就吃素,他們真是虧大了!」羅恒源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孩子的生命教育乃至飲食習慣,必須給予善性引導,方向不能偏差,且要從小養成、貫徹執行。

那個孩子不頑皮?自幼生長在山區的羅恒源,孩提時代打蜻蜓、抓樹蟬、釣青蛙、捕溪蝦、撿田螺……樣樣都來,「小時候常把蝸牛尾巴切掉、壓碎餵鴨子,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從來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如今回想起來,實在充滿了罪惡感。」

「現在我教導小孩:即使只是一隻小小的蚊子,也不能去傷害牠!」羅恒源循循善誘,請兒子想像:「如果今天換成是你沒回家,爸爸媽媽是不是也會很擔心?蚊子也有爸媽,牠們和我們一樣,也會恐懼、害怕。」看見孩子感同身受地點點頭,羅恒源

知道,愛與善的種子,已經在孩子心裏發芽。

羅恒源說,六、七歲時家中開始飼養黃牛,他和牛兒感情極好,與其他長輩一樣,不忍食其肉,因為牛幫忙耕作很辛苦,總對牛心存敬意。民國九十年五月間一次因緣,羅恒源看到「卑微的沉默」影片,裏頭呈現屠宰場的真實情境,見到牛隻遭受殺害的悽慘畫面,心中悽惻難言,當下發願不再吃葷。

吃什麼?身體告訴你

「你知道食物的原味嗎?」羅恒源說,現今太多食物都以佐料取勝,掩蓋了食物的真實滋味,不但可惜,甚至有礙健康。

河豚很毒,可能一吃就致命,因此人們會害怕;但不當飲食所造成的傷害,卻是點點滴滴,不著痕跡,常會被忽略,日積月累終成大患,一旦發覺,幾乎都為時已晚。

羅恒源家中,除了菜餚力求健康自然之外,吃的還是營養的「五榖飯」,雖然不似白米飯那般討喜好入口,但在一路調適下,現在家人都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