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靜思晨語

愛的維他命

◎證嚴上人

身體缺乏某種維他命,會影響健康,
社會缺乏愛,會紛擾動盪。

寶島台灣,
物質豐足無匱,
人心卻患「缺愛症」。
如何對症下藥?
當補充「愛的維他命」--
清淨無私、無限無量的愛。

莫大小聲爭我是你非,
當輕聲柔語表達愛與祥和。
缺愛的社會,百病叢生,
以愛互動的社會,幸福美好。

▲社論

以愛為寶

◎證嚴上人

在佛教信仰中,人生短暫有限,若能勤修戒定,以大悲心關懷利益他人,則獲得的慧命無窮。

同樣地,在台灣社會中,政治局勢擾攘多變,每逢選舉便牽動人心動盪不安。然而,看看台灣人平時對公益共同投注的努力,就會覺得安和的公民社會才是我們真正歸趨的安頓所在。

現實生命易受名利引誘,私心的作祟也常在人我之間造成猜忌對立,而慧命清淨無求,超越時空,朗朗映現人性的極致光輝。政治風雲詭譎,常常蒙蔽了人人本具的善心,以及可以攜手為共同福祉努力的公民社會景象。

一年前的此時,台灣籠罩在SARS的陰影中,疫情震盪兩個多月才平息,期間不少醫護人員犧牲寶貴的生命,醫療防疫網把全民結合成一命運共同體,眾多的義工不畏病毒的威脅,志願到疫區服務,送餐給被隔離的民眾。

慈濟也在各社區舉辦近三千場的「愛灑人間」聚會,人們以共同的念力虔誠祈禱,彼此祝福。當時我們的感想是,這小眾傳播傳送的撫慰與關愛,是更底層的防疫網,支撐防護措施趨於周延,人心趨於安定。

這一場令台灣人陷入無盡恐慌的災難過去後,在第一線的抗煞小組曾有這樣刻骨銘心的感言:「珍愛台灣!」

「珍愛台灣」的確意味深長,我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胼手胝足,今日建設的一切都是無數人辛勤努力的成果,得來不易,更要小心呵護;天災疾病難防,唯互愛才能共度難關,永續經營我們的家園。

回首過去,我們的社會底層重重疊疊充滿人間的溫情記憶,不是只有「一家親」,對自己人才付出關懷。例如,大甲有一個人家,曾祖父時代把一位孤獨的盲人帶回家照顧,曾祖父往生前交代兒子要把這位盲人當自己父親一樣照顧;等到這兒子要往生時,又交代自己的兒子繼續傳阿公傳下來的這分愛:「我們的家教無以為寶,以愛為寶。」現在已經到第四代了,這個家庭上上下下對這位盲人像對曾祖父一樣尊敬照顧。

這「以愛為寶」的傳承真是令人感動的淳美人情。這樣的家庭也許有限,但我們總是可以看到同胞愛、人類愛,在不同角落以不同的方式展現。

最近八個國家的慈濟志工匯集到伊朗進行第三次賑災,包含發放一千多戶的白米。起初因為國情文化不同,溝通上出現障礙,所幸志工以柔軟身段和笑容化解。證嚴上人讚歎說,如此內能自謙就是功德,用真誠的愛去付出,最能打動人心,雙方都覺功德圓滿。

這樁功德是「以愛為寶」的台灣公民社會所造就,當然這已經是立足台灣、關懷世界的襟懷與行動。《慈濟》月刊從本期起改版擴編,即是要報導全球「以愛為寶」的眾多故事,與讀者分享共勉。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獻給您——全新的《慈濟》月刊!

慶祝慈濟三十八周年,並迎接《慈濟道侶》半月刊精彩內容併入,本刊即日起全新改版!

除版本改為十六開本,頁數也從原先的一百二十八頁增至一百七十六頁,並新增多個專欄,提供讀者更豐富多元的內容。

「為淨化心靈作活水,為祥和社會作砥柱,為聞聲救苦作耳目」是本刊一貫編輯目標,不斷提升編採品質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此次改版特別規畫多個新專欄,讓讀者在一則則真實動人的故事之外,也能廣泛得知慈濟世界近況與各社區發生的溫馨情事。

《慈濟道侶》半月刊併刊的訊息發布後,我們接到不少讀者來電,有人提供新版月刊建言,也有人不捨告別《慈濟道侶》,特別是文化志工的動人作品。

新版月刊特別為文化志工規畫了發表園地,展現他們在全球各社區實際付出,所寫下最生動、真實的慈濟大藏經--

新專欄「寰宇慈濟」:也許在您身旁,也可能在遙遠陌生的他鄉,同樣有一群慈濟志工耕耘志業。他們透過筆尖,娓娓訴說付出的喜樂、見證善的循環、分享突破難關的成果、介紹回饋僑居地的作法等。

新專欄「厝邊頭尾一起來」:社區志工帶您走訪社區事,舉凡資源回收站、聯絡點活動、才藝班、合唱團……一窺輕鬆小品的同時,也告訴您「那裏可以做志工」。

在慈濟即將邁入三十九年的此時,本期「主題報導」特別推出「給苦難人一支拐杖」--回溯慈善志業三十八年來的力行心得,引領慈濟志工尋根思源,也和讀者分享在台灣社會暗角中發生的愛的故事。

此外,本刊編輯部將自五月開始,每兩個月出版一本精緻隨身書——「慈濟道侶叢書」,一則則美善的真實故事,適合您全家大小閱讀。本刊將定期刊登新書出版訊息及內容介紹,敬請密切期待!

慈濟月刊編輯部敬啟

幸福的修行

近日收看大愛劇場「後山姊妹」,進一步了解慈濟功德會創立時的篳路藍縷,也有一些體悟。

劇情中,慈濟第二個慈善個案盧女士,雖得到治療眼疾的機會,可惜仍無法復明,又因心結難解,以自殺了斷此生。當年關懷她的謝玉妹師姊,轉述證嚴上人的話:「苦難是一種修行,幫助別人也是一種修行。」似乎為盧女士的故事與草創期的慈濟功德會,寫下最好的註腳。

曾有人請教廣欽老和尚如何修苦行?老和尚回答:「一切都不計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別心,就

是修苦行。」老和尚看似平凡的回答,卻蘊含深切的哲理。

以盧女士為例,失明所遭遇的苦難非外人能理解,但如果她能將苦難轉化為對生命的修行,就不會因為丈夫一句話而起了煩惱、結束生命。同樣的,幫助別人不能仰仗自以為是的善意付出,要真正了解對方的需求、尊重對方的意願、取得對方的信任,甚至要持續不斷關心。然而,這些過程都不是一蹴可幾。

這讓我省思:每一位志工都是秉持善念,想要做好事幫助人;但是,如果一個人做了許多好事,內心卻常起煩惱與瞋怒,這種行為無異謀殺自己的慧命,與盧女士的自我了斷又有何不同呢?

證嚴上人為了對治凡夫「人我是非」的心病,多年前開了一帖「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是「開脾」良方;如今,上人認為除了開脾還要「補氣」,因此叮嚀服用「慈濟四物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增進行菩薩道的毅力與勇氣。

人生在世,知己難逢、明師難遇、佛法難聞,此三者在慈濟的菩薩道上卻能兼得,實在堪稱是最幸福的修行!

台北 高毓智

我要向郭彥彤小朋友學習

拜讀上期《慈濟》月刊「晶瑩童心」專欄--我希望我有勇氣,郭彥彤小朋友畫出自己想做卻又沒有勇氣做的事,例如:想跟鄰居打招呼、一個人上街買麵包、承認自己的錯誤等。

這些簡單的圖畫讓我反省:即使我已經是成人了,想行善,或在雨中為一個淋雨的人撐傘、向家人致謝或道歉、向父母說聲感恩……卻缺乏勇氣。

看到彥彤為培養勇氣而加入幼童軍,以訓練自己成為有擔當的孩子,讓我既佩服又慚愧。我也發願要培養自己的勇氣,把握每個當下去幫助別人、及時說出心中的感恩。

三重 李仁展

傾聽孩子的心

我很喜歡和小朋友分享「晶瑩童心」的每個單元,像是「上人說故事」、「生命教育的啟示」等,故事雖然簡單,卻寓有很深的涵義,儘管小朋友不一定完全懂,但卻能開始感受到佛的慈悲、體會生命的可貴,了解別人對生命的珍惜、尊重及努力。

我特地念了上期由郭彥彤發表的「我希望我有勇氣」給就讀幼稚園的小表弟聽,他聽得津津有味,還和我討論起文中的種種。

有些時候,孩子們在學習環境中適應不良,但父母只在意孩子成績有沒有退步,因此嚴重傷害了他們的心。我覺得郭小朋友好幸福,有位體貼的母親,懂得和孩子溝通,試著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大家都能像郭媽媽一樣,多花些時間傾聽子女內心的聲音,我想,這樣教育出來的小孩一定會很成功。

台南 洪龍女

▲無盡藏

步上愛的「雙線道」

◎證嚴上人

有苦的人走不過來,
有福的人就要走過去,
人生能有這樣的「雙線道」,
陷入苦難中的人,
就能在愛心人士的扶持下得救。
人人心中有愛、把力量彙集起來,
所有的苦,就有機會拔除;
一切的難,也可以減輕。

每天,都感覺世界真美!美在那裏?美在有愛。有愛的地方,看到的太陽是那樣和煦、月亮是如此柔美。美在那裏?美在人人心平氣和、身心平齊,心合起來,愛的力量最大。

有愛,人生才能幸福美好。愛在那裏?愛在有慈濟人的地方,人人以相同的氣質和精神,付出溫馨且輕柔的愛;這種美的形態,讓天下蒼生在苦難處,一眼就能認出慈濟人。

願慈濟人時時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以愛的電波,彼此感應、相互感染,讓這分誠懇的愛共振,帶給苦難人希望。能夠這樣,這世界就是美的世界。

氣和心平,才有和平,
多關心別人、付出無所求;
人生之美,美在尊重與互愛。

三月下旬,十五位印尼慈濟

志工來到台灣,和我分享大愛村村民的生活情形。

印尼的慈濟志業,十年前從幾位家庭婦女開始做起,默默耕耘,直到兩年前的一場水災賑濟,引起當地企業家的關心與投入。從紅溪河整治到建設大愛村,每一件都是難事,但有心就不難,他們展現出愛的力量,努力去推動,讓貧民安居,還能樂業。

值得一提的是,慈濟人在規畫大愛村時,尊重伊斯蘭教的習俗,為居民建往生室,村內孩童在慈濟中小學上課、讀可蘭經……呈現出宗教的包容與和合之美。

在巴拉圭,慈濟人走過崎嶇不平的山路,來到貧窮的印地安村莊打造一座座學校,供孩子學習。建校之路難行能行,志工儘管疲憊,還是不辭辛苦地搬運著用具、物資往返,並在學校啟用時搓湯圓慶祝,不論家長或孩子都掩不住靦腆的笑容。

馬來西亞慈濟人,為貧困家庭的孩子訂做制服與鞋子,還送給人人一頂新帽子,戴著伊斯蘭頭巾的小女生拿到禮物,笑得好開心,她說以後不怕臉被曬黑了!

這分愛與尊重,多美啊!

愛美是人的天性,社會也需要美。怎樣的社會最美?人人互愛、人人相互尊重、人人付出無所求,這樣和諧的人生最美,這樣安定的社會最幸福。

慈濟志工跨越國界、宗教、種族,在每一個淒寒的角落盡心盡力付出,正是為了對每一個生命表達愛、表達尊重。

最近一個月,台灣社會為了選舉而紛擾。對於政治,我一向保持中立;我疼惜的是整個大社會、疼惜的是每一個家庭的每一個人,我希望人人都平安、心安。氣和心平,才有和平,如此社會才能祥和,家庭才能平安,人們也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台灣面積不大,四面環海,更要有一分同舟共濟的心情。我期待人人用互愛與尊重來彼此對待,多關心別人、為人生造福。

巴淡島貧苦居民,缺醫缺藥,
人醫志工第五度跨海義診;
人生之美,
美在拔苦予樂、美夢成真。

印尼巴淡島慈濟第五次大型義診三月五日至七日舉行,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三國醫護志工聚集島上,為病患紓解病苦。

巴淡島雖屬印尼,但離慈濟印尼分會所在地雅加達很遠,坐飛機要好幾個小時;從馬來西亞、新加坡搭船,三、四十分鐘就到了。慈濟組成三百多位浩蕩長的醫療隊伍,服務了兩千四百

多位病患;其中有位兔脣媽媽,抱著兔脣的孩子來求診。

大部分女人都很重視容貌,可是這位兔脣媽媽出生在偏僻的地方、窮困的家庭,從小到大根本沒有機會接受治療,就算心裏很苦,也只能無奈地接受命運。沒想到,婚後生下來的孩子也是兔脣……

幸運的是,雖然外在環境的限制讓他們走不出去,卻有一群愛心人士走了進來;慈濟醫師妙手回春,把孩子的脣顎裂缺陷縫補了起來。

在眼科診間也有動人的故事。六十多歲的亞丁,因為罹患白內障,最近這一年幾乎看不見了。他和兒子相依為命,兒子認真做工維持家計,也很用心照顧老爸爸,雖然非常希望爸爸的眼睛能醫治好,但他沒有錢,也不敢奢望,直到老闆為他捎來希望:「聽說『慈濟』要來義診,去看病不用錢!」

義診那天,亞丁穿上了僅有的好衣服,在兒子牽扶下來到義診現場。經過醫師的妙手,亞丁開刀第二天就重見光明了!過去他只能聽到兒子的聲音,沒辦法看清兒子的臉,現在他可以看清楚了!也看得到遠方的風景,他說:「好漂亮啊!」

住在雅加達的二十四歲年輕婦女阿羅拉,和先生感情不睦,在一次吵架中,先生把整鍋熱滾滾的油往她臉上一潑,造成她臉部、胸前、雙手嚴重灼傷。

好在姊姊及姊夫疼惜她,盡心盡力幫助她就醫。但是姊夫擔任軍職,收入有限,阿羅拉開了五次刀,花了相當於台幣二、三十萬元,負擔實在很大。由於姊夫曾經在慈濟發放時擔任志工,因此想到向慈濟求助,就把阿羅拉帶來巴淡島接受慈濟義診。

新加坡馮寶興醫師很用心地幫阿羅拉診療。他告訴阿羅拉,一次義診無法做很大面積的植皮,所以慈濟的醫師會持續照顧她,為她進行多次植皮手術,盡量幫助她回復容貌,重新面對人群。

人生最苦就是在「病」,若病且貧,更是苦上加苦。尤其居住在偏遠地方的窮困人家,一旦生了重病,沒有錢、交通又不方便,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這種惡性循環的折磨,多麼痛苦、多麼無奈啊!

有苦的人走不過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過去--人生能有這樣的「雙線道」,陷入苦難中的人,就能在愛心人士的扶持下得救。

能付出就是有福,只要被這群人醫菩薩踏過的土地,苦難的人也有福了,他們先天的無奈,就能被愛慢慢彌補起來,重建生命的尊嚴。

大醫王守護生命、守護愛,
不捨苦難,往診關懷;
人生之美,
美在醫病間溫馨互動。

在台灣多個偏遠地區,也有著慈濟人醫會的義診足跡。

三月十四日星期天,高屏區慈濟人醫會跨海到小琉球義診,有眼科、牙科、內科服務。由於當地長期缺乏醫療資源,許多病患聽聞義診都聚攏過來。老人家生活勞碌,不少人還有骨質疏鬆的毛病,對人醫會帶去的骨質密度測定儀很好奇。

在花蓮吉安鄉一個小村落,有對老夫婦和三位小孫子住在一起;老先生中風,老太太負責照顧一家人。他們的客廳就是儲藏室也是臥室,老老小小生活起居都擠在這裏,居住環境很不理想。

三月十二日,包括花蓮慈濟醫院醫師、護士、社工、營養師結合志工,一起來到阿公家往診,把客廳就當成診療室;他們知道老先生的營養不夠,特別調製健康配方,給他好好調養身體。

志工們為老夫婦打掃環境,還幫老先生洗浴、換床墊。同行的慈院副院長許文林也脫下白袍,一起幫忙老先生洗澡。老先生洗好了澡,身體香噴噴地躺在全新的氣墊床上,接受看診、護理……醫病之間那樣溫馨互動的畫面,好美!

花蓮縣肺結核比例一直居全台之冠,慈院肺結核關懷小組推動「藥送到手、服藥到口、吃完才走」,定期追蹤訪視,希望有效防治肺結核繼續發生。

二月二十八日小組志工到秀林鄉,為一位獨居的結核病患打掃居家環境,同時希望向附近居民傳遞正確觀念--肺結核患者並不可怕,只要營養充足、按時服藥就會康復,因此大家要用親切的愛去關懷病患。

同行的林欣榮院長專精腦部外科手術,在大家為病患打掃時,他也用那雙平日執行精密手術的手,來為病家粉刷油漆……

花蓮縣秀林鄉加灣社區有位七十多歲的阿嬤,獨力照顧小孫子,生病了沒人能接送她到醫院治療,只好耐著病痛。慈濟醫護志工定期來社區為不便外出的老弱看病,這位阿嬤也是服務對象之一,就在屋外的涼亭下幫阿嬤診療、開藥。

佛陀疼惜眾生、不忍眾生受苦難,用心治療眾生身心之苦,因而稱為「大醫王」;醫師親身走入悲苦的家庭看診,為那些求助無門的患者付出,這分與佛同等的慈悲心,實堪稱「大醫王」啊!

小鎮醫院人親、土更親,
醫護有志一同、
下鄉發揮愛心;
人生之美,美在人人一家親

三月十五日,台東關山慈濟醫院四週年、花蓮玉里慈濟醫院五週年慶。

關山慈院小而美,全院的醫師、護士和小鎮融為一體,所以院慶這天,鎮民就像家有喜事一般,盛裝來慶祝。

關山慈院為什麼能得到小鎮居民的認同呢?因為醫護人員與志工真心關懷鎮民,並把醫療服務帶上山--定期到偏遠村落巡迴看診。就如潘永謙副院長,常利用假期到長輩家中看診,或是深入社區衛教,甚至還幫忙掃街、除草等。

玉里慈院也是如此,因為長期用心為鎮民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在新大樓興建期間,很多鎮民長年累月義賣來護持;醫院蓋好了,就來當志工,在院內煮飯、撿菜、掃地、招呼病人等,把醫院當成自己的家來看顧。

護理部督導陳玉玲說,當年新大樓啟用時,她有三個願望:打造一個像家一樣的醫院;讓小鎮醫院也有五星級、醫學中心一樣的醫療服務水準;還有,把醫療深入社區。她歡喜地說,現在三個願望都做到了!

看到醫院像家一樣的溫馨形態已經出來,真的很開心;雖然當年在偏遠地方建設醫院是那麼辛苦,如今有這麼一群醫療團隊有志一同,願意下鄉發揮愛心,讓民眾能夠得到及時的醫療,實在讓我「感恩」啊!

年輕一代擁有愛、更付出愛。
世代相承,和樂融融;
人生之美,
美在學習尊重與付出。

現代社會,孩子大多擁有父母疼愛,日子過得非常富足。有福的孩子,更要讓他們在愛的環境中成長、受教育,才能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

近十年來,慈濟在全美陸續開辦了十幾所人文學校,學生幾乎都是華人子弟。這些華裔學生,從幼稚園到一、二十歲的年輕人都有;他們從小生長在西方國家,說的是英語,對於東方文化和華語,大多感到陌生。

他們來到慈濟人文學校學習,中文程度增進不少;他們還跟著慈濟志工到老人院關懷,去教七、八十歲的華裔阿公、阿嬤學英文。在這群小老師的「學生」中,年紀最長的已經九十二歲,是曾祖母級了,但她認真求學的精神,令大家感到敬佩。

這些華裔老人家身處異鄉、語言不通,把自己封閉在小小的華人世界裏;出了這個世界,他們聽不懂人家說什麼,生活諸多不便,與當地社會幾乎沒有交集,實在很辛苦。

有些人雖曾學過一點英文,但外籍老師教的他們聽不懂、又很難將所學的說出口。因此慈濟人文學校的「小老師」,就發揮很大的功能。

然而,有一位阿公,看到志工又來教英文,心裏很排斥;他認為小孩子有什麼資格來當老師?但是,這群孩子不氣餒,他們跟阿公、阿嬤玩在一起,從貓、狗、雞、鴨等名稱開始教起,博取長輩們的歡喜;彼此的感情拉近了,老人家不再感到壓力,而學得滿心喜歡。

原本在一旁看的這位阿公,漸漸有了興趣,主動走近來聽、跟著互動,感覺很快樂;最後他告訴大家:「別忘了把我的名字列入學生名單中喔!」

老與少的互動和樂融融,這樣的人生,多美、多溫馨啊!人生,真的不能輕視年少。這群老人,幾十年前不也是年輕的一群?不也有理想、有壯志,也有愛?看到年輕一代在父母、師長的教育下,懂得對老人付出愛心與尊重,實在令人欣慰。



第三梯次伊朗賑災團三月三日出發,三月中旬陸續返台;出門在外,他們行動到那裏,我的心就跟著牽掛到那裏。要在不同國情、文化、宗教的國土上付出愛,雖然步步艱難,但步步要穩健。

欣慰的是,他們完成白米發放任務,醫療團隊和建築志工的專業也在當地發揮了效用,慈濟大愛足跡踏實地印在伊朗受災的土地上、受傷的人心上。

白米發放典禮上,一位小女孩用中文朗讀感謝文,她說:「感謝台灣慈濟人的愛心,我們一起讓世界更美好。證嚴法師,我們愛您!」當地政府官員也致詞感恩這遠從台灣而來的愛心。

像伊朗這麼遙遠的地方,我們不惜辛勞馳援付出,更何況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眼睛看得到、手能伸得到的人,我們更要盡力付出。

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是人生最大的無奈。期待大家能用真誠的愛彼此相待;真誠的愛最動人、無私付出最可貴。人人若能合心互愛、齊力助人,人間所有的苦,就有機會拔除;人間一切的難,也可以減輕。請大家多用心!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三月一日、十一至二十一日,講於花蓮靜思精舍)

▲主題報導

給苦難人一支拐杖

◎企畫、撰文/李委煌、劉雅嫺 攝影/顏霖沼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三十八年前,
慈濟志業從「慈善」起步;
三十八年來,
全台長期經濟補助的照顧戶,
迄今已累計近三萬戶。
在慈濟將邁入第三十九年的今天,
志業已如大樹枝繁葉茂,一步八腳印;
然當年慈善初衷,
依然像枝萌花綻所賴以的樹根,
緊緊扎在「人傷我痛」裏。

一個人的苦,
往往也是一家子的苦;
救一個人,
就是救一家人。
訪視,是慈濟慈善工作的初衷與重點,
以佛法為喻,就是「聞聲救苦」--
眼觀苦難之相、耳聽苦難之音,
循苦而至,千處祈求千處應。

人生苦痛難免,唯愛可以消減;
慈濟慈善工作匯聚善念,雙管齊下--
教富濟貧:教導富者開啟善念、濟助貧者,
濟貧教富:濟助貧者同時使之心靈富有。
在貧與富之間,搭起愛的橋梁,
開啟人人心中愛之門,
讓無私大愛燃亮每個暗角。

「長期的經濟補助」與「婆婆媽媽的關懷」,
是慈濟在協助苦難人時,特有的兩項配備。
一段受濟路,
讓個案暫度難關、生出勇氣、邁向自立,
甚至進而助人;
一段關懷路,
讓志工見證苦難,
懂得感恩所有、學習生老病死皆自在。

訪視志工雖非專業社工,
卻是陌生案家的「有緣人」,
用心、用情、發揮慈悲與智慧,
膚慰每一顆曾經流淚的心--
他們伸出溫柔的雙手,
陪伴人們到傷痛撫平;
他們挺出依靠的肩膀,
支持人們到康健振作;
他們在愛的康莊大道上,
給予苦難人一支拐杖,
走出人生的希望。

▲主題報導

重新活出精彩

◎撰文/劉雅嫺 攝影/林炎煌

【走過幽谷】他們的故事

春菊說,生命陷入低潮時,凝視著剔透的水晶,
感覺世界上還有美好。
人生有時黯淡,有時也會綻放光芒;
兩種滋味她都嘗過,但慶幸這一路有人作伴……

躺在病床上的春菊,又一次不服輸地跟死神搏鬥成功。

「護士小姐,我想要出院。」開刀第三天,她用微弱的聲音告訴來巡房的護士。

護士一臉不可置信:「怎麼可以!妳才剛動完刀,身體虛弱,傷口也沒癒合,起碼還得觀察幾天……」

春菊返家的心意相當堅定,護士拗不過她的要求,請來醫師

幫忙勸阻;但任憑大家費盡脣舌,春菊還是很堅持。醫師無可奈何,只好讓她帶著未癒合的傷口返家。

春菊其實也想當個聽話的病人,只是自尊讓她有所保留。她沒說出口的實情是:我只能住院三天,因為那是我僅能負擔得起的費用。

走出醫院,春菊騎了半個多鐘頭的機車回家。家中的一切得打理,與她相依為命的兒子腎臟不好,又是個「過動兒」,更需費心照顧。回家不到兩天,春菊的傷口即因過度勞動而迸裂;逼不得已,只好再回醫院請醫師重新縫合。

看了她的傷口,醫護人員既生氣又無奈。在護士的追問下,春菊才期期艾艾說出因為繳不出費用、只能住院三天的窘境。經由醫院社工轉介,慈濟志工接手關懷與協助。

【佯裝的堅強】

春菊:我不相信世上那有那麼好心的人!志工送來東西,起初我都放著看,根本不敢吃。
志工:當時也不知道這方法可不可行?只知道她需要幫忙,我們住得近,說什麼也不能不管。

「怎麼可能是她?」慈濟訪視志工廖金治第一眼看到春菊的資料,一時間反應不過來。

和春菊同住在一條街上的廖金治說,印象中,那個每天穿扮得美美、十指擦有漂亮蔻丹的婦人,怎麼也無法與資料中這個付不起醫藥費的病人聯想在一起。

那天,廖金治領著許寶琴、陳芙蓉等幾位志工,對照著名字、住址,來到春菊家門口。

春菊對志工初次造訪的記憶一片模糊,因為那時她和兒子都在病中,生活壓力、經濟吃緊,讓她迫不得已、日日服用鎮定劑;再加上先前的求助受挫經驗,讓她對人無法放寬心的信任。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這麼好心的人。」因此面對志工積極主動的關懷,春菊的態度多有所保留。

在志工眼中,春菊的刻意疏離、愛理不理,其實都是「佯裝的堅強」。由於家住得近,每天「串門子」似地噓寒問暖,成了廖金治拉近與春菊距離的方法。

在這個純樸小鎮裏,街坊鄰居時常分享自家出產的蔬果或料理。「我每天會帶不一樣的東西去串門子。」廖金治笑著說:

「也不知道這個方法可不可行?但知道她需要幫忙,說什麼也不能不管。」

「或許在她們看來只是微不足道的動作,但對我來說卻充滿溫暖。」春菊想起這段串門情誼,忍不住大笑,更透露一個小祕密:「金治拿來的東西,起初我都放著看,根本不敢吃……」

原來那時她對人充滿戒心,看到志工送來的東西,直擔心「來路不明」、「不知道裏面會不會有毒?」直到有一天兒子肚子餓,一邊吃著「鄰居廖阿姨送來的東西」,一邊告訴媽媽:「好吃耶!」春菊這才相信廖金治的好意:「我開始相信世上真的有好人,而且還讓我遇到了!」

一旁的廖金治聽到這段「告白」,佯裝委屈地說:「哇!今天總算真相大白了!」

【崩潰前一刻】

春菊:癌症治療讓我身心俱疲,孩子身心又檢查出問題,我簡直要崩潰……
志工:這麼多難關妳都勇敢闖過了,千萬不要半途放棄!兒子跟妳相依為命,妳真捨得丟下他嗎?

春菊開始願意和志工們分享她的過往,「傾聽」成為志工深入了解、幫助她的管道。

春菊離婚多年,獨自扶養一個孩子,母子倆的生活本是無虞的,孰料五年前的一陣牙疼,春菊被診斷出是口腔癌。一連串的開刀、化療、電療、復健……幾度從鬼門關前被搶救回來,卻也讓她身心俱疲;但想到寶貝兒子,再怎麼痛苦,她都忍了下來。

怎知,兒子本來腎臟就不好,又檢查出是過動兒;接著,春菊發現自己腹內有三公分大、形狀不規則的腫瘤……

一連串的打擊,讓春菊幾乎喪失存活的動力:「我簡直要崩潰……」她開始服用鎮定劑,而且不自覺地愈吃愈多,甚至幾度自殺未遂。

春菊對生命的無力與絕望,志工們聽得膽顫心驚,也設法開導她--

「這麼多難關妳都勇敢闖過了,千萬不要半途放棄!」

「雖然妳的生活很辛苦,但看看還有比妳更辛苦的人,妳怎能投降!」

「兒子雖然『調皮』了點,但想想他的窩心;他跟妳相依為命,妳真捨得丟下他嗎?」

「慈濟有時會舉辦活動,一起來參加呀!身體如果撐得住,跟大家一起來做環保吧!」

……

志工何芙蓉表示:「上人說『做就對了!』我們不知道春菊那一天才能真正地走出來,但是我們不放棄,還是會繼續陪伴她。」

【跨出付出第一步】

志工:我們邀請她來做環保、參加活動,希望她有不一樣的感受。
春菊:原來我並不孤單,原來我也可以做得到!

一天午後,春菊又在家中胡思亂想,正當心情煩躁時,腦中浮現志工對她的鼓勵。她心想:「環保、共修不知『長』得什麼樣?我去看看吧!」

「沒料到我一腳跨進慈濟,就黏住啦!」從低頭彎腰做環保開始,春菊發覺自己還有用處;在環保回收站裏,無論識與不識,每個人都對她真心關懷,讓她的心中漾滿了溫暖;又聽到、看到大家口中傳述的某位殘而不廢、堅強站起的故事主角時,她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似乎出現了

曙光……

一次次互動帶來心靈的悸動,讓春菊不知不覺感染了大家的樂觀。她的心門漸漸打開、整個人也開朗起來,對於自己多災多病的人生,也深深改觀:「原來我並不孤單」、「原來我不是最悲慘的」、「原來我也可以做得到」、「原來世界還是這麼美好」……

看到春菊的轉變,志工們當然欣喜、更覺得機不可失;何芙蓉說:「社區內大小活動,我們都不『放過』春菊,一定會積極邀請她參加!」

志工們用心陪伴與關懷,讓春菊走出生命的低潮;她的病情在自己樂觀面對、積極治療下,也獲得控制與改善。春菊感激地說:「連我自己都訝異的是,服用了三年多的鎮定劑--這個我曾經一刻也離不開的藥品,現在居然已經不再需要了。」

重獲信心的春菊開始找工作--不想只是當個被照顧的人,她也想付出。

【全黑變七彩】

春菊:當初我的人生不只是黑白、而且是「全黑」的!但大家用心,讓我蛻變成彩色。
志工:明白春菊的曾經,就會知道今天的她多麼不容易。

這天,春菊來到環保站,見到志工許寶琴熟悉的身影,忍不住大哭了起來。

許寶琴邊安撫春菊、邊詢問緣由。原來,春菊是因為開刀後體力尚未完全恢復,謀職的過程困難重重。一開始就遭受拒絕,讓她的心情焦躁難安、沮喪不已。

聽完春菊的委屈,許寶琴對她輕聲地說了句:「來,我們去念佛,先把心平靜下來。」

「想不到念佛之後,我的心安定了,靜靜地思考了很多,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隔天,她又回到前天謀職的地方,以堅定、不放棄的態度努力爭取;終於讓對方大為肯定,主動協助她找到一份清潔工作。

得知自己錄取後,春菊開心

不已,馬上打電話給陪伴她一路走來的許寶琴、廖金治、何芙蓉等人,分享這分喜悅。

她認真工作,並主動向志工提出停止經濟補助;她積極做環保、參與志工活動,還是一位手心向下、可以付出助人的慈濟會員。

擁有一雙巧手的春菊,常以水晶串珠結飾來與人結善緣。「生命陷入低潮的時候,看著剔透的水晶,感覺這世界上還有美好的東西。」春菊說。

每逢慈濟在社區舉辦義賣,春菊總是大方地提供自己的作品,募集眾人愛心。一顆顆晶瑩的水晶,輕巧地在她的指尖、手心裏流轉著;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朵典雅的蓮花、一隻可愛的小狗……緊緊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對於大家的稱讚,她只是淡淡地說:「我幾乎全身都壞了,只剩這雙眼睛和這雙手,當然得打拚做囉!」

明白春菊的曾經,便知道今天的她是多麼不容易,看著春菊用心創作水晶串珠結飾義賣、認真工作、做環保,志工們有著滿心的感動。

然而,春菊說,慈濟志工在她人生陷入幽谷時,帶給她溫暖和協助,才是讓她難忘的。她以「黑白變彩色」來比喻:「當初我的人生不只是黑白、而且是『全黑』的!但大家用心,讓我蛻變成彩色。」

看著春菊編織的水晶,串串剔透,散發出七彩光芒,就如她臉上的笑容那般燦爛又溫暖。春菊說:「我的人生有大家來陪伴,真的很幸運!連我這『款』都能再活出生命的精彩,相信大家一定也可以!」

▲主題報導

收起怨恨嘗試去愛

◎撰文/劉雅嫺 攝影/林炎煌

【走過幽谷】他們的故事

至樺說,我現在眼睛看不到,
也因此,我的心要比以前更沉靜。
感謝爸爸沒有拋棄我,
希望有一天,我能對他說出……

屋內,又傳來嚷嚷聲。慈濟志工吳鳳嬌和張素梅等人才剛走到陸家門口,便聽到屋裏的「動盪」,連忙趨前一探究竟--唉!陸家父子又起爭執了。

看著臉紅脖子粗的兩人,誰也不讓誰,吳鳳嬌忍不住出聲對至樺(化名)說「不可以對爸爸這麼兇!」

至樺安靜下來,但仍忿忿地說:「他算什麼爸爸!他還剁斷過我的腳筋……」

原來,至樺十歲那一年,和

鄰居同伴出去玩,回家卻遭受喝醉酒、失去理智的父親嚴厲懲罰。事隔二十多年,至樺說起這段往事仍是一臉憤慨:「教我怎麼能不怨他!我最恨的人就是他!」

這番告白,讓陸家老父無言以對,也讓登門拜訪的慈濟志工明白,想要化解存在他們父子間的心結,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被酒精腐蝕的親情】

至樺:三天一小醉、六天一大醉,醉了就亂打人;這款老爸,教我怎麼尊重他?
志工:怨恨父親,自己又何嘗好過?我們要設法挽救這對父子破碎的感情。

「六十一年次,雙眼失明,每週需洗腎三天。和女友分手,心情較為低落,請慈濟提供關懷與協助……」

慈濟志工吳鳳嬌想起初次看到提報資料上至樺的背景,心裏很是不捨:「這麼年輕的生命!一定要多給他鼓勵。」

三年多前,當時二十九歲的至樺突然身體不適、喘不過氣來。緊急就醫後,被診斷出需要長期洗腎。

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至樺一時之間頗難接受。所幸,當時有一位知心女友陪伴在側,鼓勵他勇敢面對。

但是,命運之神似乎還要給他更多考驗。洗腎後不久,至樺發覺眼睛有異狀,經醫師判斷是「視網膜血管阻塞」,歷經多次手術治療無效,視力就這樣漸漸失去。

女友相伴,是至樺病中最大的支持與動力;但他卻另有一番心思,不希望因此耽誤人家:「如果有好的對象,妳就離開吧!」至樺和女友溫和地協議分手,兩人至今還是朋友。

志工第一次到陸家拜訪,欣慰於眼前的這位年輕人,對於自身病痛看得挺開,也積極接受治療;但又看到他與父親之間的火爆互動,心中有一股隱憂。

「這對父子,為什麼說話吼來吼去……」初次登門拜訪,志工對於父子間的爭執不便多問,但返家後左思右想,總覺得放不下心,決定隔日再訪。

接連著幾次居家關懷,至樺將這些志工媽媽當成傾訴的對象,他怨恨難平地說:「這款老爸,三天一小醉、六天一大醉,

醉了就亂打人,教我怎麼尊重他?」

看到至樺無法諒解,志工張素梅擔憂:「至樺怨恨父親,自己又何嘗好過?」

慈濟評估後,每月給予至樺經濟補助,但志工們都明白他們迫切需要的是心靈幫助,於是下定決心:要挽救這對父子破碎的感情。

【放下怨恨也放過自己】

至樺:我爸爸根本沒有清醒的時候!
志工:既然改變不了爸爸,那就先改變自己;自己的態度改變了,爸爸或許會跟著改變!

失明的至樺,生活起居不得不靠父親照料;父子之間過往的心結未解,如今幾乎得「朝夕相處」,火爆的場面時時刻刻上演。

父親喝酒,他責罵。「當爸爸的被兒子罵,怎麼可能不起衝突?」吳鳳嬌無奈地說。

父親酒醉動粗,他行動不便,無法閃躲。張素梅慨嘆:「這一打,骨肉親情就更薄了。」

父親清醒的時候呢?至樺說:「他根本沒有清醒的時候!」

陸家父子的衝突,就連吃飯時也不休戰。父親把飯端到至樺面前,他捧起碗猛聞飯香,看在父親眼裏,卻認為他在嫌棄……

這對父子的相處模式,志工看在眼裏、思索在心裏。他們一致認為,既然父親酗酒的惡習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唯有至樺轉變心念、放下怨恨,父子關係才有可能改善。

於是,志工們積極地、全面地灌輸他「愛的力量」,鼓勵至樺收聽慈濟廣播、大愛電視台節目,更以每日一句「靜思語」鼓勵他--

「上人說『普天三無』--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至樺,爸爸是你最親近的人,沒有什麼仇是化不掉的,你也要試著做到喔!」

「上人說『無法改變別人,就改變自己』。至樺,既然我們改變不了爸爸,那就先改變自己;自己的態度改變了、爸爸或許會跟著改變!」

「上人說『要口說好話』。至

樺,跟爸爸說話不要那麼衝,爸爸照顧你的生活起居,要跟爸爸說感恩啊!」

志工的話,至樺都聽進心裏。他反覆聆聽上人開示,日復一日;他用「心」聽廣播、聽電視,用「心」體會和父親之間的種種「恩仇」……

【把心收回來檢視自己】

至樺:上人說「不要計較」,慈濟師姑提醒我要「口說好話」;爸爸要念,就讓他念吧!
志工:爸爸雖然愛喝酒,卻沒有棄你於不顧。要感恩爸爸哦!

至樺開始反思,覺得自己「為人子」的角色扮演也是有失職責--

十五歲偷車進入感化院、十六歲在聲色場所當「經紀人」,前前後後多次進入看守所、觀護所「報到」……

「一直到當完兵後,我才變得『聰明』些--不會常常被警察逮到。」至樺說。

浮浮沉沉的人生,一直到病痛纏身後才有機會回頭檢視。至樺說:「我現在眼睛看不到,每隔兩三天就得洗腎;也因為這樣,我的心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沉靜,現在是我清潔內心的最好時機。」

每天,他反覆思索--

「我的嘴巴像一把利劍,好

話從來不說,壞話倒是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很容易傷害到別人。我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

「慈濟師姑說『要感恩爸爸』--爸爸雖然愛喝酒,但他並沒有棄我於不顧。」

「上人說『要惜福』--我還有爸爸、慈濟師姑對我的關心和照顧;我還可以聽上人的開示,是很幸福的。」

「上人說『人有無限可能、不要小看自己』--我的人生裏,應該還能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

至樺也常常和自己的內心對話:

當父親酒醉亂語時,他心想:「上人說『不要計較』,爸爸要念就讓他念。」

當忍不住想向父親頂嘴時,他告訴自己:「不可以這樣!慈濟師姑不是提醒你要『口說好話』嗎?要記得喔!」

當身體受病痛折磨時,他鼓勵自己:「這是上天給你的考驗,慈濟師姑也都在為你加油,你不可以放棄!」

至樺點滴的改變,父親都看在眼裏,雖然還是愛喝酒,但父子關係果真有了改善。

至樺得意地說:「爸爸會跟我一起收看大愛台,還說:『這個節目看了會哭喔!』」

望著至樺開朗的臉龐,志工們忐忑的心終於可以放下。

【未來自助也要助人】

至樺:我不想一直依靠別人,更想和師姑一樣去做好事,可是又怕自己做不來……
志工:有願就有力!至樺有心要站起,我們義不容辭,絕對要幫忙到底。

在志工們循循善誘、殷殷關切之下,至樺不僅檢視了自己的過往、放下對父親的怨恨,也仔細思考了「未來」。

他向志工透露自己的夢想:「我還年輕耶!總要學點一技之長來照顧自己」、「我不想一直依靠別人,更想和師姑一樣做好事,可是又怕自己做不來……」

志工鼓勵他「有願就有力」,更幫他聯絡、詢問盲人訓練及就業輔導等相關資訊。吳鳳嬌說:「至樺有心要站起,我們當然是義不容辭,絕對要幫忙到底。」

至樺學習自立的第一步,就是在醫院裏當志工。他與洗腎病友們分享上人開示,以及志工媽媽對他的鼓勵。

有人因病心情低落,至樺說:「歡喜過是一天、擔心哀嘆也是一天,那為何不開心過?」

有人哀嘆家庭不睦、親情疏離,至樺則與大家分享:「上人說要『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人生那有什麼好計較的!我跟爸爸的關係都能夠改變了,大家也可以。」

看到護士細心照顧病人,他也大方稱讚:「妳們將病人當作孩子般疼惜,真的很偉大。」

當然,他更不忘感恩:「慈濟師姑講的話是『甜的』、做的事也是『甜的』,她們都是我的媽媽……」

這一連串的「好話」,讓志工媽媽的心也變成甜的。吳鳳嬌、張素梅開心地說,這是她們聽過最美的話,不過,她們還是不忘叮嚀至樺:「可是,你有沒有每天跟爸爸說感恩?」

至樺顯得極為靦腆:「妳們在的時候我才敢講。」

「這怎麼可以!」大家趕緊再為他加油打氣。

至樺害羞地說:「我雖然沒有說出口,每天在心裏都講得很大聲。我會加油、會加油啦!」

看到至樺一臉無措的樣子,這些志工媽媽彼此約定--在至樺對爸爸「愛在心裏口能開」之前,陪伴將不止歇!

▲主題報導

慈善關懷,三十八年如一日

◎撰文/李委煌 攝影/顏霖沼

【訪視交流道】

尋聲,救苦去

無奈的慨嘆聲,發自暗角;
一個提報,
就代表一個沉重的家庭,
或是一個失意的靈魂……

他們將心比心,
將眾生苦當成自己事;
天之涯、海之濱,只要有人提報,
再怎麼辛苦,說什麼也要找到他。

信義區是台北市精華地段,在比鄰的大樓縫隙間,有座老舊的磚瓦古厝,厝外搭了間殘破違章,陳先生一家三口與所有家當就「塞」在裏頭。

少有人敢走進這不到三坪的髒亂空間,慈濟訪視志工黃錦淑、黃齡葦初次造訪,也幾乎控制不住那股作嘔感……

多年來,她倆關懷過的貧、病、孤、殘等案家已難計數;但親身探訪這戶人家後,心裏仍不免感到訝異:「沒想到在大都會裏,竟存在著這樣的暗角。」

對於慈濟訪視志工而言,所謂「看」個案,可不是隨意看看,然後對觸景感懷一番;而是對遭逢人生困難的案家,能有設身處地的同理心,並實際予以陪伴、關懷與支持,為改善案家當前苦境,作最尊重、最理想的設法。

於是,讓癌末病患得以安然溘逝、傾聽獨居長者的孤寂、理解單親教養的心酸、協助癱瘓者接受現狀、鼓勵貧窮無奈者再站起來……一路曾陪伴過的這些案家,或許故事說來不到十分鐘,但在每個人物、每戶家庭背後,卻是志工經年累月的將心比心。

二00三年,全台慈濟各分支會處理的個案將近一萬件,除慈濟委員與社工主動發掘之外,也有案家自行尋求援助,或案家親友、鄰里村長、社福機構、醫院、健保局、社會局、區公所、衛生所、總統府等機關所提報與轉介。

每則提報的個案,皆由各地訪視志工就近進行關懷與評估,他們為貧病奔波的忙碌不難想像,每個個案也充滿挑戰。

有些案家臨時急缺醫療費、喪葬費、註冊費、修繕費等,志工評估確定有緊急需要,會儘速提供「急難補助金」。也有些個案雖不需要經濟援助,但需要陪伴,志工就會適時給予精神關懷與心靈支持。

有些個案的情況不是短短幾個月可以改善,則列為長期經濟補助的「照顧戶」,或許一幫即是十餘年,補助時間長短視案家處境改善與否為考量,而停濟的標準在於「案家生活得以自立」。

一般說來,大多數照顧戶在經過兩、三年的補助後,便能因家中工作人口重返職場、親友資助等因素,使家庭經濟獲改善而「停案」,不再需要定期給予金錢補助。

無論經濟補助給多少、給多久,慈濟訪視關懷的功能,其實就像是支「拐杖」般,待案家能從困窘中重新站起時,這支拐杖便能再給別人使用,繼續發揮它的濟助功能。

評估,看問題

眼見不一定為憑,
實地親訪探詢才能趨近全貌。
有人三餐不繼,亟需錢糧;
有人精神空虛,缺愛澆灌;
能對症下藥,
伸手相援才能奏效。
於是,
他們挑燈討論、細細研究,
不願漏救一人。

慈濟接獲的個案提報類型,包括因病而貧,或是生活突遭變故而陷入困境,也有的因私人債務糾紛,或僅是「看起來很可憐」……不論每月補助多少錢或毋須經濟援助,訪視志工必會親訪評估,確實了解案家困境,提供最適切的協助方針。

然而,即便是親訪,也不一定能順利得知案家真實處境。有些案家與人互動疏離,或不願讓人清楚家庭概況,志工往往得多次探訪,「輾轉」探問鄰人、里長、案家親友或管區警員等,才得以「拼湊」出案家問題真面

貌。志工們也不諱言,有些案家背景複雜,實非慈濟以經濟補助或精神關懷能夠解決的。

一位拾荒的老嫗,以回收的紙板為家。志工經人提報前往訪視,才知她有家、有錢、孩子也事業有成。志工不忍她年紀老邁還要餐風露宿,但老人家說,她就是習慣這樣的生活,甚至還將回收所得的錢寄去給孩子。令人感到莫可奈何……

對訪視志工言,所謂的個案初訪評估,並非探問案家隱密私事、對著戶口名簿邊問邊寫;而是像朋友般「閒話家常」,如「吃飽沒」、「穿得暖不暖」、問問孩子功課、聊聊生活瑣事等,案家處境便會在閒聊中漸漸成型。這樣的方法雖很平常,然對案家而言卻是最溫暖、最尊重、也最信任的方式。而初訪結果也是評估是否給予補助的重要依據。

既有評估,就有標準。像是家庭工作人口多、親友支持系統健全、政府補助款或民間保險給付足以維持家計、求助事項特殊、案主語多不實或防衛心過重等……是否讓其通過經濟補助申請?志工在評估時會格外謹慎。

這天,是慈濟北區每月一次的「新個案研討」聚會,各區的志工代表切磋訪視所見,每則個案經由眾人討論、凝聚援助與否的共識。桃園訪視志工莊福源,即簡報了「盧先生」的初訪情形和補助建議。

拾荒的盧先生,去年底因車禍右腳踝骨折,迄今無法外出掙錢;術後每週回診一次,每月光交通費就逾千元;又子女皆患有精神性疾病,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