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工作

◎王力之.陳義婷

從報章雜誌上看到慈濟功德會,為了籌募大陸賑災基金,在台大校園舉辦了一場台灣歷年來最大型的園遊會。又為了幫大陸災民度過一個嚴寒的冬天,而在安徽全椒縣興建了近一千棟的房子賑災。這麼大的社會力量,深深的吸引了我們的好奇。

寒假作業中的一項--職業訪問,我們相約拜訪慈濟台北分會編輯部的工作人員,作深入的探討。我們訪問了--文宣記者,才知道她們編輯的慈濟道侶、慈濟月刊,除了一些報社中應有的工作程序外,另外還負有闡揚社會真、善、美的責任。

訪問中,我們問師姑們(指這些工作人員,她們較我們年長些,我們就跟著她們稱呼其他委員的說辭)的工作心得?她們說:「做慈濟工作雖然需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和心力,但同樣的精神上的領悟也很多。」接著又說:「我們常拜訪貧戶,看到世上的生、老、病、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相對之下,有如天壤之別。使我們更懂得知福、惜福。」另外,我們又問師姑們的工作時間,是如何分配時?一位師姑微笑著說道:「基本上工作時間是上午八時半到下午六時,但我們的工作同仁,通常會自動加班,為的是一分責任感,所以實際上,我們的工作時間是屬於責任制的。」

當我們問到同事和長官、屬下的關係時?她們更是興奮的表示:「跟外頭的社會工作環境是完全不同的,在一般公司的從業人員,為了加薪、升遷都是拚了命的在爭取,同事間也有競爭、比較的對立關係,而上司與屬下之間通常是『命令與服從』;而在慈濟的工作環境中,卻沒有這些煩惱,在這兒你可以體會到,整個團體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同事之間互相合作,上司對屬下很照顧,大家都一樣,一律平等,這兒絕看不到什麼『衝突事件』,更不會有『面目可憎』的人在發脾氣,看到的只是一張張微笑的面容和一句句親切的『阿彌陀佛』,讓人看了,內心充滿法喜。」

再看看她們的工作環境照明良好,室內空間寬敞,空氣流通,不致於造成感官上的不適和心理上的負擔,別有一番詳和、莊重、恬靜自在的感覺。

最後,我們問師姑們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有何目標或期望,其中一位師姑說道:「把社會上美好的事物記錄下來讓有緣人看了心生歡喜;這世界上多一個好人,就少一個壞人。」

聽了師姑們的闡述,我們相信「人性本善」,要影響別人,就必須由自身做起。最重要的「施比受更有福」,這些都已銘記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誠摯的感謝此次接受訪問的師姑們,妳們的盛情將永誌難忘。謝謝妳們,阿彌陀佛!

(作者為敦化國中二年四班學生)





▲微塵心蓮

慈誠鐵金剛

◎陳美羿

艱困的少年生活

黃金受居士自幼生長在南投埔里,家中務農,在七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彼時鄉間生活普遍貧困,他八九歲時放學回家就要生火煮飯。閒暇時還要隨父母種菜、下田。

「小學五年級時,挑著擔子到處去賣枝仔冰、碗粿;還要去砍柴。」談起童年,黃居士感慨萬千。

小學畢業後,黃居士曾當過印刷廠排字工人,碾米廠學徒、麵攤小弟……吃盡千辛萬苦。最後回家種田,兼打零工。

記憶最深的是十六、七歲吧!有一年農作物收成後,跟著大人到合歡山上的林班伐木。

「在零下的氣溫下,套著三雙手套工作,晚上竹床下結著一層霜,那種生活,豈是一個『苦』字可形容的。」

辛苦了一個多月,工錢竟然被工頭全部坑掉,眾人欲哭無淚,徒步走了兩天兩夜才下得山來。回到家,見到母親,話都說不出來,母子抱頭痛哭。

黃居士說:「艱困的環境,訓練我刻苦耐勞的特質,還有強健的體魄。」

家中三四分的農田,一甲多的茶園,對勤快的黃居士而言,耕作起來,尚稱輕鬆。而且黃居士不

是一成不變的墨守成規,他詳加研究討教,把稻田改種香蕉、甘蔗,茶園改種麻竹,都有更好的收成和收入。

服役時,曾在同僚的起哄下,參與賭博,一陷下去竟把全年的薪餉輸光了,只好替人站衛兵賺錢來還債。又不敢讓父母知道,真是苦不堪言,從此立誓再也不涉足賭博了。

民國六十年退役後,父親已將茶園賣掉,只剩下一點農田,對身強力壯的黃居士而言,應還有能力兼作其他的工作,於是,他積極的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

用心闖出一片天下

妹妹當年就讀的埔里農工,夜間舉辦技藝訓練班。黃居士就去報名參加電工科,受訓四個月。

他每天騎腳踏車去上課,來回十公里的路。但他一心向學,風雨無阻,從未缺席。

「有一次颳起颱風,才發現只有我一個來上課。」

結果兩個老師教他一個學生,當晚老師傾囊相授,學得兩項「私房」技術,一輩子受用無窮。

四個月的電工訓練,有基礎理論、配線、施工等,他說:「我不懂英文,有很多東西都是照形狀描下來,回來再去請教別人,用心溫習,或自己買東西來實驗,就這樣熬出來。」

結業時,他榮獲了兩個獎:成績優良獎和精神獎。

他決定改行,先北上到三重。在水電行工作,他發現有一兩年資歷的學徒也不及他懂得多,因此信心倍增。

三個月後回埔里家鄉,升任「師傅」。他邊做邊學,白天看到新東西,晚上回來就畫圖。不懂時,就去買新的來拆,仔細觀察、研究,水電技藝也日益純熟。

六十一年,與友人在桃園頂了一間店,開起水電行,當起老闆來了。做了四年,友人服役去,他帶著妻子,遷居基隆北五堵百福社區,開設金元水電行。初到北五堵,那是一個新開發的社區,居民不多,生活相當艱困。為了貼補家用,晚上揹著四十斤重的蓄電池到金山、萬里的出海河口去電魚。有一回,不小心踩進一個深洞,差點掉下去,一條命撿回來,從此再也不敢去電魚了。

「我還曾修過腳踏車、摩托車呢!」說到這裡,黃居士露出略顯得意的神色。原來他自己的車送修時,就用心的觀察,怎樣補胎、怎樣修,因為有點機械原理的基礎,當有人求助於他時,他就大膽的試試看。就這樣,一招半式闖江湖,也跨行做起「黑手」來了。

黃居士說:「後來社區居民的小家電故障,也拿來給我修呢!」擅長「修理」的人都有些天分,和細膩的心、研究的精神,黃居士也不例外。

和藹可親、服務周到,黃居士的生意興隆,工作一件又一件,接也接不完,「金元」在當地成了金字招牌。他每天工作十八小時,這樣「打拚」之

下,民國六十九年,總算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窩」了。

回到原來的地方

小時候,常隨父母到埔里的帝君廟走動,舉凡誦經、種花、灑掃等都參與。但是對正信的佛法則完全沒有接觸。

事業穩定,生活無憂之後,他開始思考「回饋社會」的問題,民國七十四年,他走訪基隆、長庚、礦工等醫院,擬對付不出保證金的急診病患給予協助。但力量畢竟有限,於是就想參與社團,結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做。

「我積極的走入宮廟,但主持人都只是叫人拜拜而已,所收的功德金,不是置產,就是年節吃掉。」這種做法與他「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相去甚遠,令他非常失望。

曾經有兩年,春節返鄉時,在「地母廟」抽到相同的籤詩,內容是:

南販珍珠北販鹽,年來幾倍偵財添;

勸君止此求田舍,心欲多時何日厭。

解籤詩的居士告訴他:世間財一切都是假的,趕快修才是真的。

他當時傻傻的問:求田問舍是不是叫我回家種田?

「不是,是要你回到原來的地方。」

那裡才是他原來的地方?他茫然不知。直到走入慈濟世界,才了解什麼是「原來的地方」。

民國七十五年,慈濟委員李佳慧返娘家收功德會費,她的伯母說:「對面水電行的黃先生也很愛做善事,妳不妨去向他介紹。」

李委員過來拜訪,講述了上人發心創辦慈濟的經過,黃居士聽了很感動,馬上捐了五百元,並問:「本會在那裡?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

第一次回到精舍,眼見這清淨又似熟悉的地方,激動得流下淚來,清瞿的上人更如過去生的父母般,他跪下來,心中吶喊著:原來的地方,我終於找到了。

第二次回去,上人開示過後,突然指著他上來說話,一向拙於言辭的黃居士,居然滔滔的把自己的心路歷程,誠懇的表達了出來。

上人說:「找到路就不要再走錯了,這條路很遙遠喔!」

為志業放棄事業

找到慈濟的菩薩道後,他一刻也不停留,精進不懈的往前走。尤其是訪貧工作,大家都找他開車同行,因此他更有機會參與。

七十七年冬令,黃居士出任委員,編號一一四二,為了發心護持慈濟,他特地換了一部豪華型的九人座車。

同組的許麗華師姊讚歎他道:「黃師兄是志業第一,有求必應的菩薩;一通電話,服務就到。跟他一起看貧戶,再難找的地方也能找到,幾年下來,北區所有的貧戶資料都在他的腦海裡。」

師姊們勉勵他做「陳柔利第二」。陳居士目前移民澳洲,在台時他是訪貧專家,時常開車載師姊們上山下海深入每個角落去。

「黃師兄到貧戶家就像自己家一樣,看到該修的地方就動手修,甚至清水溝的爛泥巴,做擋水牆等,他的精神真正是沒話說。」

慈濟的會務推展,由小型的茶會到大型的聯誼會,黃居士的專才使得他更為忙碌,舉凡電器、燈光,甚至講台上的佛像、法船、對聯、紅布條的懸掛,旗幟的安插,都可看到他高大的身影。

八十年下半年,為大陸賑災,各地區紛紛舉辦義賣、聯誼會、園遊會,水電部份都非黃居士莫屬。而且他不但在北部地區做,甚至花蓮、台中、屏東等地,他都開著車,載著全套裝備遠征。

他的好搭檔許榮耀師兄說:「每一場會都有他,佈置會場的工作是從早到晚的,他都默默的做,高高興興的做。有時花蓮有大型的活動,他都提早一天到達去準備,工作到半夜完成後,才回精舍去休息。」

為了志業,黃居士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原來他一向也承包整批新建社區的水電工程,後來慈濟的工作一忙,他就主動放棄了,無論人家給他再優厚的修件,都不為所動。只接一些家庭的水電維修。

「這樣比較自由。」他說,「時間是錢買不到的,做慈濟,我需要時間。」

身體力行的實踐家

慈濟男眾團體慈誠隊成立後,黃居士擔任北區第二中隊第六小組的組長,組員多是基隆、汐止地區的師兄。

黃居士帶領弟兄們完全是「以身作則」。

他告訴大家--慈濟要寫在腳下,用「走」的。慈濟的工作要自己找,不要等人叫你才做。

師兄們喜歡他的謙虛、客氣、誠懇,時常到他家去喝茶、聊天。

「我一有空,就開車往他家去,也不知為什麼?」組員蔡銘癸說:「有一次看到他用開水沖洗鍋子裡的飯粒,然後吃下去,心裡好感動,他不必告訴我惜福的大道理,他自己做,用身教教導我們。」

「每次聯誼會後,收回來的布條、旗子,他一面面攤開,再摺好,分門別類,常常要忙凌晨兩三點,這是他的用心。」

慈誠隊大隊長簡乾成也說:「每次開會,黃師兄一定提早到達,大隊部的水電、冷氣,他都發心主動保養。」

他對待師兄以誠以正,所以大家對他又敬又愛,口服心服。不管開會或執勤,第六組的出席率一定最高,效率也最好。

上人常言:善人多,地方就吉祥。黃居士心心念念,就是如何把慈濟的種子撒播在基隆地區,因此他出錢出力,努力以赴。

七十九年底,上人在板橋體育館有一場開示,黃師兄提議,租遊覽車招待會員去聽。結果共成就

了五部車的因緣,人人聽得法喜充滿,慈濟的種子也漸漸發芽了。

八十年四月、十二月又分別申請了兩列火車專車,邀請鄉親到花蓮參訪,百聞不如一見,據說每一趟回來,增加的會員都近千名,善款近百萬。

「帶車很辛苦,但也很值得。」黃居士說:「多一個好人就少一個壞人,大家都到慈濟世界來接受薰陶,我們的社會就更和諧了。」

將此身心奉「慈濟」

大陸洪澇成災,慈濟自八月起展開賑濟工作,幾度派遣委員深入災區,黃居士是首批慈誠隊賑災團員之一。

八十年十二月四日出發,先到江蘇省興化市,再到安徽全椒縣,交通不便,許多地方要走水路。

看到大陸農村貧困的生活,黃居士稱:恍如回到童年。

在興化主持慈濟村的破土,以及發放生活費、棉被、棉襖。在全椒,慈濟村已近完工了,大夥兒此行又為當地的敬老院及學校主持破土典禮。

黃居士扛著一架v8攝影機,把感人的笑容、淚痕一一攝入鏡頭。

他最感過意不去的是:在全椒為一所敬老院奠基時,因車子故障,讓許多老人坐在磚塊上等了三個小時。

「他們都穿得好單薄。」黃居士說:「我從台灣買了二十斤的米果餅乾,分送給他們。一位老奶奶,接過餅乾,淚流滿面,屈膝就要跪下,我連忙扶住他,也跟著哭了。」

看到他們,就好像自己的父母,這是血濃於水的情感啊!

大陸歸來,黃居士更服膺上人的智慧和做法。因此更加精進,號召本組弟兄們,共同發心捐建了一棟房屋十萬元。

他說:「人生無常,一口氣不來,一切都免談。上人告訴我們,什麼都不要爭,但為善要競爭,與時日也要爭。」

他與時日爭,每個月總有半個月以上是在做慈濟的志業。他的「母雞」佳慧師姊說:「雖然黃師兄是我引荐他出來的,可是我得向他學習。」

黃師兄之所以走得這麼「順」,最應該歸功的是他家裡的另一位菩薩--廖亦合師姊。

廖師姊說:「上人好偉大,大家都應跟隨著他的腳步走。我們小家庭,不必賺太多錢,捐一點時間做慈濟,這是無上的福報啊!」

他們家只有一個掌上明珠黃文銀,目前就讀國中一年級。人口簡單,師姊又勤儉,她在家裡做手工,兼管門市生意。她說:「生活過得去就好,我把先生『捐』給慈濟了。」

問黃居士,這般發心最大的動力是什麼?

他說:惜福、報恩。

「將此身心奉『慈濟』!」是黃居士的大願,證諸其心其行,讚歎他為「慈誠鐵金剛」,再恰當也沒有了。






▲千江映月

人間歲月

◎濟立

【澎湖記行之一】

計劃到澎湖和貧戶過年

年關將至,很多朋友見面就問:「今年過年去那裡呀?」因為每年這個時候,總會和家人一起回花蓮與上人過年。今年,慈濟成倍數成長,想必會有很多人回去精舍,經過連絡後,得知有慈誠隊師兄回精舍幫忙;那我今年去那裡呢?

內心沈思了片刻,對了!記得去年五月,慈濟委員應勞委會與新聞局邀請,前往澎湖為「幸福人生講座」現身說法時,我隨團同去。當時曾答應當地受濟戶的小孩會再回去看他們,如今正可利用春節假期,約幾個慈濟夥伴去澎湖和阿公阿婆們過年,順便實現自己的諾言。但時間這麼緊迫,而且過年期間機票一票難求,怎麼辦呢?

再度拿起電話:「喂!喂!張莊桂桑師姊嗎?阿彌陀佛!我是濟立,農曆年想約幾個慈濟人去澎湖和阿公阿婆過年,可能需要當地委員帶領我們去做訪查工作,以及往返台澎的機票,可否請您協助?」電話中傳來師姊興奮的聲音:「好呀,好呀!我來想辦法,一定沒問題。真感謝你們能夠犧牲春節來澎湖探訪受濟戶,這是我們的福報,請趕快把名單傳真給我。」我回答:「這只是我的計劃,還要向上人請示,決定後馬上給你名單。」

農曆二十二日,上人答應澎湖之行,我立即將名單傳真給張莊桂桑師姊,參加人員除了自己,還包括:陳勝雄、張明忠、黃朝南、陳

慶祥、周政雄等師兄,和文素珍師姊閤家。

歡喜做就不會覺得累

農曆二十六日,我跟隨上人到屏東分會與南區委員、慈誠隊、幕後委員圍爐團聚,前來參加歲末聯歡的澎湖代表--阿娟師姊告訴我:「目前只有一張機票」,阿娟師姊在澎湖中華航空公司上班,如果她沒辦法,那誰有辦法?但她接著說:「林師兄,我會盡力想辦法。」農曆二十八日回到台北,機票還沒有音訊,心裡正在著急,剛好桂桑師姊從澎湖來電告知,十張來回機票都已有著落。我放下心中石頭,並請她盡速整理一份受濟戶名冊,以及有問題的個案資料連同機票一起快遞寄給我。

放下電話後,立即召集此次澎湖之行的夥伴,當晚舉行會報。二十九日師兄們再度聚集,完成打包工作--有師兄師姊得知我們將有澎湖之行後,紛紛以「雖然不能與你們同行,最少也讓我們盡點力」為由,送來了許多衣物、食品、壓歲錢,意欲和當地的受濟戶結緣。

正月初二早上飛往澎湖。下了飛機走出機場,一眼看到穿著整齊莊嚴、等著迎接我們的澎湖委員,大夥寒喧過後,就直接展開訪查貧戶的任務。

由於每次隨上人到中南部地區行腳時,為了爭取工作時效,午餐皆以便當裹腹。所以行前,我即知會所有成員隨身帶著便當盒。在訪查過十一個點後,回到由桂桑師姊娘家提供的「澎湖慈濟厝」。用過晚餐,馬上進行當天行程工作檢討,及完成當天訪查的個案資料建檔。在忙碌中時間過得特別快,往後數日,我們經常整理資料到零晨兩點多,但每個工作夥伴都充滿歡喜,真正體會到上人所說的「歡喜做就不會感覺累」。

身殘心不殘的勇者

澎湖人口約六萬五千多人,在十四位委員的推動下,目前有八千多位慈濟會員。該區的受濟戶共二百四十二戶,此行我們訪查了五十八戶,其中有一個躺在床上三十年的個案,案主每天聽「慈濟世界」廣播、看「靜思語」,見到我們時,他很自然地稱呼我們:「師兄,阿彌陀佛!」我問他:「你知道我們是那裡來的嗎?」「慈濟,你們是慈濟的師兄師姊,我有慈濟的資料。」他毫不遲疑地回答了我的問題,並說:「你們有沒有帶劃撥單?我要寄錢去慈濟。」每一位在場的人聽了都十分感動;而他的父母卻在客廳怨天尤人。

我們告訴這位身殘心不殘的先生:「你很勇敢,師父常告訴我們,每一個人活在世間必有可用之處,靜思語第一百三十七頁寫著:我們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世間沒有一項事『不能做』,也沒有一個人『無能力』,有的只是『不肯做』而已。」

他問:「腳都不能動怎麼做?」「可以呀,你的父母親每天為了你而憂慮不安,生活不快樂,你可拿靜思語中的好話去鼓勵父母,如果有人來看你,也順便告訴對方應如何發揮人生的功能。師父常說多一個慈濟人,社會就少一個壞人,多一個慈濟家庭就少一個問題家庭,你雖然不能走路,但你卻能用智慧來影響他們,使社會更安定。」

當我們離開時,他充滿信心,臉上帶著無限的希望說:「師兄,謝謝你們!」

「搖搖」是母愛的呼喚

八日中午,我們訪查了一位重度智障、常年不言不語的年輕女孩,因女孩的父母必須外出工作,無法時時照顧她,竟使她不幸地被人強暴,而產下一個女兒。當我們去訪查時,不論給她食品、衣物、或紅包,她始終是一個人傻笑,沒有其他反應,我不斷地教導她回答一聲「阿彌陀佛」或「謝謝」,最後,她終於說了一句「搖搖」;我聽不懂意思,所以問那站在旁邊的父母親,--原來她什麼事都不會做,只有當小嬰孩哭的時候,她會自動去抱起女兒,嘴裡喃喃說著「搖搖」。

天啊!那是母愛的呼喚啊!是一位智障母親最真切的心聲。一句「搖搖」,不禁使我憶起首兒歌「搖囝仔歌」:囝仔囝仔大,一眠大一吋……想著想著更令我強烈的思念母親--我也曾經擁有過最美的母愛,而我卻沒有珍惜過……。

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如上人常說把握人生,時間是不會為我們停留的,澎湖的五天行程,轉眼即過,其間看到的感人故事相當多。比如一位自幼雙目失明的許先生,雖然獨居,卻能將居家環境整理得清潔光亮,鄰居常將不用的老舊時鐘送給他,經由他用手摸索修理,如今這個工作變成他平時的樂趣。房子裡共有三十一個時鐘,許先生置身時鐘音樂城中,物質生活雖匱乏,卻能知足常樂,保持愉快的精神生活,他真是一位典型的「貧中之富」。

有生以來最具意義的春節

從訪查活動中,我們不時體會到母愛的偉大深廣;有位年老體衰的母親,育有親子及養子各一,親生兒子精神異常,而養子的生活富裕,雖然願照年顧年老的養母,卻不願照顧有病的兄長。這位年老體衰的婦人不願住在養子家裡安享餘年,寧可住在又臭又髒的房子中,和那精神異常的兒子相依為命,真是天下父母心。此外,尚有一個七十七高齡的老媽媽,三十多年來一直無怨尤的照顧成為植物人的女兒,這位慈愛的母親最擔心的事是:如果有一天她走了,躺在床上的女兒怎麼辦?

一趟離島行,更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人間生、老、病、死以外的「苦」,也再一次教育我們更懂得珍惜人生。在依依不捨的祝福聲中,我們與澎湖師兄師姊互道珍重,一行人滿懷感恩地踏上歸程。從飛機上往下望去,澎湖島嶼漸漸消失,才一會兒工夫,飛機已在台北的上空盤旋,大台北地區正被濛濛細雨籠罩著,腦際竟然浮起那位智障女孩,抱著小嬰兒,口中喃喃唸著「搖搖」的景象。

步出機場,大家齊往我家聚會,羅美珠、林彩霞兩位師姊,李明忠、陳金海兩對夫婦,全都帶著小孩等著我們共進晚餐。餐後大開始「拾寶」--不管是李明忠夫婦報告的精舍活動,或是澎湖工作人員訪查貧戶的心得分享,總結時,大家一致認為:今年是有生以來,最豐富、最具意義、最有收穫的一個春節。




▲千江映月

海隅的悲歌

◎靜潔

【澎湖記行之二】

春節期間,在林徽堂師兄的提議和張莊桂桑師姊的協助下,大夥兒順利地前往澎湖探望接受功德會濟助的阿公阿婆。

澎湖夙有「風櫃」之稱,才走出機艙,耳畔就聽到呼呼作響的風聲,趕忙轉身把大衣拉緊;步出機場,一頭鑽進等候多時的車中,直往受濟戶的住處而行。當六部自用車列隊前進時,倒也替馬公市街增添幾許年節的熱鬧氣息。

或許是地緣環境,或許是業力所致,澎湖的孤老無依和智障者特別多,家中男丁因出海捕魚,而一去不復返的案例比比皆是。

悲苦人生之一

眼看蹲坐在家中的老阿婆,臉上刻滿悲苦歲月的痕跡,在非常遙遠以前,大海就吞噬了她的丈夫和兒子;但阿婆不被命運所擊倒,她強韌而堅毅的活著,只是日漸老邁,健康日衰。

工作伙伴圍著阿婆問:「錢夠用嗎?」除了政府每月發給的一千二百元外,另有慈濟濟助的二、三十斤白米和現金一千元,她回答:「夠用啦!鄰居都會送來魚和菜,一個人生活沒有問題,只是每次生病都要坐計程車去打針,就有困難

了。」說著說著滿佈皺紋的眼角淌下一滴滴的淚水,令人看了大為不忍。適時,林師兄遞出紅包:「阿婆!你要歡喜,我們就像你的兒子、女兒一樣,可以從很遠的地方回來看你,來!把眼淚擦乾,只要你平時常唸『阿彌陀佛』,佛菩薩就會常常保佑你。」大夥兒又忙著遞上衣物和素香鬆等食品,陳勝雄師兄並親切的把一串念珠套在阿婆的手腕上。

看看同行的二十多人猶如兒孫般圍繞在阿婆的身邊,就像是一家人似的對她關懷、勸慰,叮嚀囑咐;想必是過去生彼此曾經結過善緣,此時此刻才會在此地相聚。感傷的是,塵劫茫茫,老人家孤苦伶仃的生活在荒僻的海隅;破落的古厝中,除了一張斑駁的大板床和一套壞舊的沙發外,空無一物。她是如何日復一日的去面對那分深沈的悽苦和無奈啊?轉念及此,眼眶不禁一陣溫熱。

悲苦人生之二

「阿東!來加件衣服,唉!你又把褲子穿反了!」行動蹣跚的七十歲老母緩緩的喊著。阿東滿頭污垢,在攝氏十一度的氣溫下,身上只「掛」著一件運動衣,冷風吹著他空蕩蕩的胸脯,妹妹素貞緊跟著阿東,亦步亦趨地在屋內來回踱步,而屋內滿地狼籍--處處是生蟲發臭的菜餚、垃圾。這又是一戶悲苦人家,窗戶用咾咕石封住,門口用魚網象徵性的圍擋;阿東兄妹都是精神異常的患者,哥哥曾被送到台灣的精神病院住過一段時日,老母親因為不捨不忍,又將他接回。

除了這對精神異常的兄妹,這位憂傷的老婦還得照顧癱瘓多年的大伯--天氣很冷,八十五歲的老人家竟躺在牆角上,身下僅一床草蓆,身上蓋著薄薄的太空被,尿壺就放在旁邊,無怪乎空氣中瀰漫著剌鼻的異味。這是何等悽慘的人生啊!慈誠師兄們合力抱起老人移到低矮的板床上,老婦人滿懷感激的稱謝,她自己也患有腳疾,行走極不方便。難為她得時時刻刻照料這三個毫無生活能力的病人,如此的人生,是需要更多更大的勇氣才活得下去。

亟須成立慈誠隊協助

澎湖離島目前有十四位慈濟委員,她們除了必須向八千多位會員收款,傳遞慈濟訊息,及不斷擴展會務外,尚得照顧二百四十二戶受濟戶。有時,師姊們得在一天內複查四十多件個案,車輪如法輪般急速運轉著,她們真是肩挑沈重、艱巨的責任。因此,如能在該地儘速成立慈誠隊,將可分擔師姊們的訪查、發放等工作--擔任護法金剛的慈誠隊,在此離島是多麼的迫切需要。

訪查工作是告一個段落了,回到台北已有一段時日,但無法忘懷那一張張淒苦無助的臉。每當想到自己所擁有舒適安逸的生活條件,與阿公阿婆們的悲慘處境相比,心中就湧現無盡的感傷和感恩--除了祈求佛菩薩庇佑海隅的老人們外,更要恭祝上人法體安康,因為自己此生能穿上柔和忍辱衣,而得輕安自在,遠離煩惱,全拜上人所賜啊!




▲喜樂證言

仰望慈光--陪同馬枸小姐隨侍上人側記

◎劉金鵬

「從來沒有一個團體裡,讓我發現有這麼多的好人!」讀者文摘記者馬枸.佛福(Margo Pfeiff)如此形容她對「慈濟人」的看法。這位嬌小、靈慧,心地善良的加拿大女記者,於元月廿四日專程來華一週,赴花蓮採訪證嚴上人。

我們一行有四人,除了馬枸和我外,尚有促成此次採訪的最大功臣:黃思賢師兄,以及李憶慧師姊的好友嚴太太。我們於元月廿五日一早,搭機飛往花蓮;在台北起飛時還是陰雨綿綿的天氣,不料,到了花蓮,竟然是個大晴天。下了飛機,先吸一口新鮮空氣,心中有說不出的愉快。

德宣師父已笑容滿面的在出口處等候。上了車,直奔靜思精舍。在大殿禮佛完畢,不一會兒,就在佛堂後的辦公室,謁見想慕好久的上人。「回來啦!」上人微笑著招呼,令我立刻有遊子回到家的感覺。事實上,對我這個自小在花蓮長大的人來說,今天還是初次回來拜望上人呢!

與思賢師兄一起頂禮上人完畢,一行人坐定後,我們先向上人報告馬枸此次專訪的因緣。她是在「新加坡海峽時報」讀到一篇報導,敘述上人長時從事慈善工作,對台灣社會有重大貢獻,因此獲頒菲律賓麥格塞塞獎社會領導獎,這引起她深入報導的興趣。

在佈置典雅的書房內,上人首先介紹最近慈濟的大陸賑災工作,一項項令人難以置信的成果,經由

上人口中娓娓道來,再經我口譯給馬枸,只見她一面不停地讚歎著,一面迅速地筆記她所聽到的奇妙故事。採訪進行中,不斷地有來自海內外的師兄師姊們進來拜見上人。奇妙的故事,加上周遭真人實事的印證;我可以感覺到,馬枸已完全融入慈濟大家庭那種濃得化不開的「愛」中。

「可否請您以一句話來說明慈濟人的信念?」馬枸問道。「感恩!」上人接著說:「我對大陸的政府幹部能配合我們從事賑災救濟,心存感恩。我對大陸災民這次提供我們做功德的機會,由衷感恩。我對台灣的同胞能在短短四個月內,慷慨捐獻四憶多元台幣,幫助大陸災胞,更是心存感恩!」馬枸不禁為之動容。我們覺得已打擾上人二個多小時,就先告辭出來。

此後四天,我們快樂地追隨在上人左右,發問、觀察,也省思著。也許是佛菩薩垂波,天氣一直很乾爽,慈濟適巧舉辦一連串的大型活動,包括:慈濟醫學研究中心啟用、新委授證、聯歡團圓、冬令發放等等,均一一順利舉行,不但令馬枸大開眼界,連我這個成為慈濟人才兩個月的俗人,也為之感動無心。在她採訪不下二十餘位慈濟醫生、護專校長、各色專業人士、慈濟委員、義工後,她搖搖頭笑著說:「這裏值得報導的東西,真是太多了!五千位慈濟委員,就有五千個感人事蹟!」

限於讀者文摘的篇幅,在她覺得蒐集的資料已夠豐富後,馬枸決定棄追隨上人南下屏東、台中等地採訪,而趕在農曆春節以前,返回台北,採訪新聞局胡局長,光啟社丁松筠神父等人,以便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或報導證嚴上人及慈濟慈善基金會。

令我覺得振奮的是,新聞局胡局長在與馬枸會晤時,建議她以證嚴上人及慈濟為題,撰寫專書。胡局長認為:證嚴上人以及他所領導的慈濟這個團體,有淨化人心,鼓勵善良風氣的作用,值得向全世界各個國家推介,「它將成為一本暢銷書也說不定哦!」胡局長笑著鼓勵。馬枸小姐答應回去後,好好考慮此一提議。說不定此次她與胡局長的會談,已經種下她再度造訪慈濟的因緣。

馬枸已於二月一日離華赴菲律賓,結束了此次的訪問。而我於七天的接待中,除了藉機深入了解慈濟各項志業外,在花蓮四天的時間,能朝夕薰沐在上人的慈光裏,對他不時流露出超凡的毅力與智慧,更是印象深刻,予我許多啟示。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在上人眼中,眾生一律平等,無有高下分別。這點在我親眼目睹他於同一天分別接待總統府蔣秘書長,和到醫院復健病房鼓勵病患,皆是出自同樣慈悲溫柔的態度,即可得到印證!

對新聞局胡局長,我也深表感謝,因為是他欣然同意指派我擔任這次的接待工作。而對德宣師,德恂師及其他師父們也是心存感恩,是他們不時的指導我這個初入門的慈濟人,更快知道慈濟世界的一切。記得德恂師曾開玩笑地對我說:「我們上輩子一定是一起追隨上人修行的師兄弟!」奇怪的是,我一點也不覺得這是玩笑,反覺得是事實呢!(本文作者為新聞局中華民國英文年鑑主編,劉居士已於元月六日皈依上人座下,法號濟昕)





▲喜樂證言

客自遠方來--馬枸小姐的慈濟印象

◎凌雲

證嚴上人聲譽遠播。以十七種文字發行於全球的國際聞名刊物--讀者文摘,日前特派記者馬枸.佛福(MARGO PFEIFF)小姐前來採訪,擬在該刊物上報導上人的懿德善行。

為了知悉馬枸小姐來華採訪的因緣,三十一日晚在憶慧師姊的陪同翻譯下,與瑜娟來到馬枸小姐下榻的福華飯店。甫進大廳,即見她一身輕裝便服坐於沙發上,曉知我們的來意後,她笑言:「平常都是我在採訪人,沒想到今天反變成被採訪的人了。」

慈濟世界令人著迷

經常走訪世界各地找尋寫作題材的馬枸小姐,去年六月在亞洲工作時,無意中從「新加坡海峽時報」獲知得到菲律賓麥格塞塞獎的證嚴法師,為社區服務所做的卓越貢獻--「喚醒了現代社會對古代佛教所蘊含的同情與施捨心的再認識。」基於好奇,她直覺這將是很好的寫作題材,是值得採訪的對象。因此與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居士取得聯絡,並詳加閱讀有關慈濟的相關資料後,她便著手草擬整個寫作大綱,呈交給讀者文摘的總裁,隨即獲得認可,促成她來華拜訪慈濟世界的因緣。

元月廿五日,馬枸小姐在黃思賢居士及新聞局專員劉金鵬先生的陪同、翻譯下,來到靜思精舍。由於適逢慈濟的年度團圓、新委授證等盛事,連續數日的活動中,她細細觀察,用心體會,對慈濟世界與證嚴上人的點滴事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法師充滿智慧的雙眼,充分顯現他內在的特殊氣質,莊重祥和。尤其在言談間,簡單的幾句話就能直指人心而不需任何修飾,使聽者受到啟發而獲得無量的智慧。」馬枸談到見到上人的第一個印象。

在精舍拜見證嚴上人後,聽上人詳述慈濟各項志業及大陸賑災的情況,並與海內外歸來參加授證的新委及舊委們,一起聆聽上人的法語,她沒想到上人竟是如此的平易近人。而仔細的觀摩精舍常住做蠟燭、豆元粉,參觀精舍建築,一切的一切都令她感到新鮮與著迷,對於慈濟的所有人事物,都讓她無比驚歎與感佩。

超越語言,彼此交心

在慈濟醫學研究中心啟用典禮

、新委授證、團圓飯上,馬枸成了會上的貴賓,透過翻譯,她實際參與,感受到慈濟人歡樂的大場面。一天下來,她表示心靈中受到最大的衝擊就是:「所見到的每個人都在笑,而且笑得非常快樂、開朗,是一種充滿希望的笑,這麼多人打從心裡發出的笑聲與歡樂的場面,是我生平所僅見。」她表示,在慈濟團體中,人人直接表達彼此的關懷,這種直樸純真的關愛,可讓人極其真切的感受到。

二十七日是本會冬令發放,及貧戶圍爐吃團圓飯的日子,在藥師法會上,她靜聆梵唱,體驗到一股溫馨與祥和,目睹貧病、殘障的老人臉上綻放出愉快的笑容,在感動之餘,馬枸小姐也捐出二百元美金做為建設基金,成為慈濟的會員。

馬枸小姐的父母都是德裔加拿大籍的天主教徒,而她本身則對佛教頗感興趣,為了實地參與佛教徒的生活,廿八日清晨三時卅分,她便起個大早,由下榻的飯店趕到精舍參加早課,跟隨大眾禮佛、靜坐,聆聽上人開示。

她認為任何宗教都應像慈濟般,走入人群做入世的工作,利益眾生,去服務他人。

「在慈濟的這三天,是我有生以來碰到最多好人的時刻。雖然我不懂國語,但卻能感受到這種氣氛;同時結交了許多知心的好朋友,當然其中有很多是不會說英語的朋友,我們彼此交心。這一趟的慈濟之行,將會是我畢生難忘的經驗。」她說。

因緣殊勝愛綿長

走過三十多個國家,足跡遍及全世界的馬枸小姐表示,從來沒有像此次這樣迫切希望自己能懂得本地的語言,可以直接的和大家溝通。「像慈濟功德會這樣感人而能啟發人心的故事最值得報導,這也是讀者文摘向來報導的宗旨。」她希望藉由讀者文摘的普及性,讓世界各地的讀者得知上人的行誼,和慈濟世界的感人故事。

馬枸小姐,一九五五年出生於加拿大的一個小鎮中,自小便喜歡到處旅遊,十三年前曾自助旅行路過台灣花蓮;想不到十三年後的今天,有此因緣再次來到花蓮,參訪位於花蓮的慈濟世界,這是她始料所未及之事。

多日來,憶慧師姊陪著她四處逛逛,兩人業己建立良好友誼。在精舍裡,德慈師父曾送給馬枸小姐一壺自製的手拉坯茶壺,她愛不釋手。回到台北後,即央求李師姊陪同去選購茶葉,並學習如何泡茶、品茗;此外,並到迪化街買沈香,對於中國文化懷有莫大的興趣。尤其這幾天她搭乘計程車時,常會發現車上擺設有佛像,讓她直覺台灣有許多的佛教徒。

問她何時再來台灣?她答道:「今年十月。」經過一番解說,才知原來她是預計今年十月再來亞洲找尋寫作的題材,地點尚未決定。或許在慈濟的三天,令她留下深刻印象,潛意識中她覺得一定還會再來,所以不覺脫口而出。憶慧師姊對她言道:「慈濟世界有許多取之不盡的感人故事,只要妳願意,慈濟是一座無盡的寫作寶山。」

「此行不但使我感到台灣有『經濟的奇蹟』,更有『慈濟世界』的奇蹟」--在結束採訪時,馬枸小姐做了以上的結語。





▲喜樂證言

點燈的人(9)--靜奐委員

◎滿慈

靜奐委員

十年前,愛子空難喪生
她在悲慟絕望之餘,開始學佛
帶著一副多病身軀
現在她八十歲了,慈濟路上依然精進勇猛

年逾八十的靜奐師姊,是台北第八組委員的精神堡壘。無論訪貧、作志工、助唸,她永遠跑在最前面。因為,她說:「我七十歲才認識慈濟,歲月無多;再加上身體不好,隨時都有走的可能;我必須比年輕人跑得快些,一年當做五年用,才不會落人之後。」年輕的委員每每想起她的精神,就不禁受到鼓舞,再也不敢偷懶懈怠了。

師姊人生閱歷極其豐富。她出生於日據時代的台灣,接受日式教育;婚後,隨夫婿遷居大陸,往來京滬兩地經商。因通曉日、國、閩南等三種語言,無形間,成為日人與當地民眾溝通的橋樑,在抗戰期間,暗地裏化解許多無謂的糾紛,助人無數。台灣光復初期,增加了對台的貿易,得以在大陸淪陷前逃到台灣定居。

前半生,為謀一家溫飽,她同夫婿胼手胝足共創事業,早晚為家計奔波,無暇參與其它活動。直到四十幾歲,子女各有所成,生活獲得安定,始經友人介紹參與一些宗教活動,聽道說理,沉浸其間,樂此不疲。

七十年八月,遠航在三義空爆,機上乘客全部罹難。不幸,向來最孝順最貼心的長子也是其中之一。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鑽研三十年之久的道理,也無法為她解開鬱結,她痛如刀割,半年間,日日以

淚洗面。某位師姊同情她的遭遇,就引導她開始接觸正信的佛法。

某日,她在普門寺聽法後,小兒子開車接她回家,同行的還有幾位歐巴桑;「我聽到她們相約去花蓮參訪,主動要求同行。以前常常有人約我去看看,可是我一直覺得花蓮很遠,不想去。」這一次,她真的成行了。

七十一歲這年,雖然失去摯愛的親人,卻獲得更寬廣更深厚的法親道誼。

同年,她有機會返花蓮參加佛七法會,自學佛以來想追隨一位明師好好修持的願望,終於,在靜思精舍得到落實。法會的最後一天,她打定主意,一定要皈依上人才肯回台北。過堂時,同行的高玉梅師姊奇怪她為何不去齋堂,她表明要皈依後才用餐的決心。所幸天從人願,回家的路上,她忍不住歡喜微笑。

她身長清瘦,步伐卻剛毅有力,彷彿透露著強軔的生命力。

七十二年,她心臟舊疾復發,被送進加護病房;醫生告訴她最好馬上開刀。她問醫生成功率有多少、可以再活多久?醫生回答: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五,最多再活三、五年。當時她心裏想:「我已經七十幾歲,再活也沒有幾年,萬一我是那失敗的百分之五,怎麼辦呢?不開刀,靠吃藥也許可以再拖一兩年。」因此,她索性將子女預備給她動手術的三十萬元,認捐病房基金;「結果,不怕死,反而死不了。」她展顏輕笑,頗欣慰自己當年的抉擇。

經過那番折騰後,她形容自己的身體就像一條破船,七零八落,無一處堅固;然而見到一些師姊四處奔波勸募,就自我策勵:「雖然是一艘破船,還是可以邊推邊駛,搖槳前進啊!」她說自己的身體極差,卻耐得住煎熬折磨。自從參加慈濟工作,不僅人生觀改變,就連病痛,也能坦然面對。

「人的精神很重要;色身會敗壞,慧命卻無窮。我現在的身體就如同一間破屋,只能避避風雨,想修也修不完全,必須重建才有真正的希望。」因為無常隨時會來,所以,她說:「今日有事,今日一定趕快去做;不然,等到明日才想做時,就來不及了。」抱持這樣的信念,她每日一起床,即使身體再不舒服,都不願偷懶賴床;「一躺在床上,就容易有依賴心,久而久之黏住了,可能再也下不了床。」

年紀大,對她而言,不是退休的藉口,而是日日精進的開始。她的眼力差,一不小心就易跌倒,而每次跌倒時,「阿彌陀佛」就順口溜出;「我時常在感恩;感恩佛菩薩保佑,讓我跌倒後又能平安地爬起來;感恩兒子接引我入佛門;也感恩上人開闢這方福田讓我來耕種……。」

做慈濟,一年四季都是春天;這是她十年慈濟路的深刻感觸。她的會員大部份是相互介紹來的,許多四、五十歲的婦人,知道她的人生經波瀾壯闊,常常要求她去讓大家「瞧一瞧」。而「業要自己消,福要自己種」「多做善事,壞的總有轉好的一日」能看到自己的幕後、會員不斷地成長,將生命良能發揮出來,是她最感安慰的事。



▲喜樂證言

點燈的人(10)--靜實委員

◎滿慈

靜實委員

靜實師姊走了
八年來,她放下羞怯、自卑與病弱之軀
從慈濟工作中,開拓更寬廣的人生
來生,仍然期許自己繼續發揮一把沙的功能

靜實師姊走了,在這冬雨綿綿的天氣裏,給人淒冷與悲涼的感覺。儘管不願承認,一切都己成為事實;數十位師姊在靈前陪伴著她,「阿彌陀佛」聖號不絕於耳,莊嚴而肅穆的景象裡,愈顯悲切哀傷的氣氛。

從未想到,生平首次助念,面對的竟是如此熟悉的面容。才跨進門檻,兩行熱淚已經不由自主的滾落。她今年七十三歲了,幾位與她年齡相若的師姊,強抑淚水大聲地唱念佛號,人人臉上是一抹抹悲傷難忍的神情。「她是這樣的一位好人,我們實在捨不得她走啊!」住在附近,時常與她聯絡的靜淀師姊哀慟地說道。

還記得元月上旬她來台北分會,臉色蒼白得厲害;「園遊會」過後,她因體力透支而虛弱許多,天氣一變涼就感冒了,然後咳嗽不止。那天早上她一直鬧腹瀉,全身無力。在醫院打完點滴就直接來分會,上下車都需要人幫忙扶持。

她是為了替一位會員繳交隨喜善款專程來分會。其實她大可不必急著拿來,路途是那麼的遙遠,她卻說:「我很擔心自己會忘記這件事,錢放在我身上只有我知道。」她收的善款,帳目清清楚楚地,上人期許的「點滴不漏」,她是完全做到了。

儘管身體虛弱,她還是滔滔不絕興奮地說著「台大義賣園遊會」的事情。那天,她一大早就到會場,站在園遊攤位前,向熙來攘往的人潮,微笑地說著:「阿彌陀佛,買一包愛心的爆米香啊!」許多同她一起義賣的年輕師兄師姊,成績

都沒有她來得好。她很開心,暫時忘記身體的疼痛;似乎能夠參與這次活動,是她畢生難忘的事。

追溯她和慈濟結緣,是在民國七十二年;她家裏開雜貨店,認識陳錦花師姊而加入會員。在這之前,她已是虔敬的三寶弟子,在各處結了不少善緣。第一次面謁上人是在靜銘師姊家,她向上人吐露數十年來的苦--她自幼生活困苦,小學時,因疏忽姿勢導致自然駝背;日積月累地,漸漸影響到肺部功能……。上人耐心地傾聽,並以自己為例,鼓勵她說:「提出勇氣來戰勝病魔。」多年來上人的教誨與精神毅力,一直是支撐她走出病魔陰霾的一股力量。

五年來,她曾兩度被送進加護病房,雖然全身已插滿導管,心裡猶惦念著上人和慈濟志業。她不斷勇敢地與病魔抗衡;每次在返花參加聯誼會或擔任志工前日,她會先到醫院注射點滴以補充體力,然後才神采奕奕地拜謁上人。這件事她很少向人訴說,她不願眾人為她擔心掛慮啊!

慈院籌備期間,亟需委員們鼎力相助;她一再為自己體力差、年歲大,發揮不了什麼作用而感到頹喪氣餒。七十四年,她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向上人透露想擔任慈濟委員的願望,卻又擔心給上人負擔;上人勉勵她:「聚沙能成塔;人人都是沙堆中的一把沙,我也是其中的一把沙而已。真正要做的,是如何盡心去發揮這把沙的功能。」這些話,再度策勵著她去成就「一把沙的功能」。

因為住在吉林路附近,每回上人來台北,她總不忘前來頂禮。有一回,她早上八點多就來,適巧上人外出開會;她耐心地坐著等待,直晚餐過後,有師姊看她精神疲憊有些睡意,勸她先回去休息,她執意不肯。未久,上人歸來,師兄師姊們簇擁而上,她只是隨眾頂禮請安後就離去;她常說:「上人這麼忙,我只要看一眼就心滿意足了。」這猶在耳,人已行蹤渺然。

外形駝背佝僂不免引起她的自卑,平常也不太出門。直到參加慈濟,才慢慢地開拓自己的生活天地,與親友、鄰居相互往來。她所有的改變與突破,都令她周圍的人訝異不已。這八年的生命,可以說從慈濟獲得新生。

熱心助人、為人老實、天性善良,是師姊們對她一致的看法。她生活僅儉,有時連看病的錢都被她偷偷地省下來捐出;子女們想帶她外出旅遊,都被她以「病」為由婉拒了。會員的捐款,無論一百、兩百或者上千,不管遠近,她都親自去收。每當她虛弱地躺在床上休養時,往往會員一通電話,就又讓她振作起精神,歡喜出門去了。

陸續有師姊趕來助念,亦有會員聞耗趕來捻香。一位她以前大力幫助過的年輕人,推著輪椅來弔唁;過去她播下的種子,都在此時萌芽結果了。

雨仍綿綿下著,寒風蕭瑟如昔;她並沒有交代什麼就走了,真正該說該作的,她已在日常行動中告訴大家了。她最小的媳婦決定接下她的棒子;先生要全家為她茹素四十九天;葬禮按照佛教儀式舉行……一切都如她生前所願。

仰望夜空,不遠的天際鑲著一顆閃閃發亮的星星,就像靜實師姊以她微弱的生命光芒,照耀幽黯的宇宙長夜。靜實師姊啊!願您快去快回,我們永遠等您歸來!




▲琉璃世界

走出自在的人生

◎徐有忠

從參與中體會到「去我執」

民國八十年在慈濟的大家庭中,是值得寫入中華民族成長史的一年,同樣的,對我個人而言,也是值得回味、惕勵的一年。

去年六月前,大陸發生了世紀洪澇,使華東與華中許多省份淪為澤國;劫後餘生的災民一無所有,面臨飢渴與無處棲身,他們只能淒苦無奈地坐以待援。消息傳到國內,證嚴上人毅然決定將大陸賑災列為急難救助工作。於八月間在台北國父紀念館榮董會中,大力呼籲國人發揮同胞愛,援助飽嚐澇患之苦的對岸同胞,於是,從那時起,不分海內外的慈濟人,紛紛投入功德會自成立二十七年以來,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大陸賑災。

桃園區在師兄師姊們合力籌劃下,也不斷展開各項義賣勸募活動,同時還舉行了數場聯誼會,目的不外響應上人的賑災呼籲。當然每次的活動,參加的委員師姊,慈誠隊師兄和一些幕後,無不抱著歡喜心投入,也就在這些活動中,讓我們體悟了佛法中所說的「去我執」,及上人經常勉勵我們要「縮小自己」的內涵。

擔心遇到尷尬的場面

我服務於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一年多以前,桃園區成立慈誠隊時,我就率先報名,成為編號2號的慈誠隊員;既然為慈誠隊的一份子,參與義賣勸募當然是義不容辭。

第一次參加勸募活動是在桃園市遠東百貨附近,這是桃市精華區,人員的流動量十分可觀,但這也正是我最苦惱的地方--自己一向在桃園生活、工作,認識的朋友、街坊鄰居、單位上下的同事何其多,而此處正是他們經常來往出入的地方;若讓他們瞧見我以一個單位主管的身分,竟站在街頭賣玉蘭花,坦白說,那將是多麼尷尬的場面啊!為了避免這種窘困的情況發生,當我拿到募款箱時,就站分派地方的角落去,完全不敢開口,心裡希望:能躲就躲,只要能不遇上

熟人就好。

抱著空空的募款箱,雖然有些慚愧,卻仍執著的想:「能躲就躲吧!」轉身向同組負責拿玉蘭花的師姊說:「對不起,麻煩您看一下,我去轉一轉,看看有什麼情況。」其實,當時是抱著拖延的心態,以四處蹓躂來打發時間;沒想到在轉了一圈之後,我受到了難以言喻的震撼!

深受震撼;突破自我

我見到楊慶鐘師兄和我同為昂藏七尺之軀,但見人就報以九十度的鞠躬禮;李明幸師姊不過是一位會員,卻不惜以已經闇啞的聲音在向行人勸募。目睹此情此景,我羞愧得無地自容--一位蒙上人授證的委員,一位以服務奉獻為旨的慈誠隊員,一位自小以拯救大陸苦難同胞為職志、曾立誓為拯救同抱不惜拋頭顱洒熱血的在職軍人,竟然連區區的「犧牲色相」,義賣玉蘭花來籌募款項做援助大陸同胞的簡單工作,都無法投入勝任,我還高談闊論什麼?

平息激動的情緒後,腦中浮現上人的影像及開示:「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當下領悟:就算我今天行乞,也不是為自己行乞,而是為我苦難的同胞行乞。心念在霎那間豁然開朗,我再次抱起募款箱,「小姐,先生!請發揮您的愛心,共助彼岸同胞過寒冬,十元不算少,千元不算多!」來了一對情侶在募款箱中投下千元大鈔,多麼溫馨、美好的感受,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那是歡喜感恩的淚水--我終於能摒棄自我,脫開「我執」的心境是如此的自在啊!

隔天上班時候,有部屬告訴我:「昨天看見長官穿著西裝在……」我笑著回答:「對啊!那正是我。」平常,辦公室的屬下們總是看到我嚴穆的一面,如今,他們也見到我和顏悅色的一面了,而這些全源於參加義賣的改變--我從義賣中獲得了人生最寶貴的心境感受,也使自己在心路成長上往前邁進一大步。

第一次在垃圾堆中拾寶

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台大體育場舉辦了一場「用愛心擋嚴冬」的園遊會,為確實踐行上人「環保護生」「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理念,大會特地成立了一支「淨土維護組」,而該項的任務由北五中隊的慈誠師兄負責。當日報到後,我和游萬得、吳英敏兩位師兄投入垃圾分類及回收的工作,這又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的經驗!

從上午十時起,我們即以蹲馬步的方式開始處理十多萬人製造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