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愛芬芳滿學園--彰化芬園國中以慈濟精神淨化校風

◎梁安順

「佛度眾生,眾生難度,因為生者自生,別人幫助不來。沒有人能照顧我們,也沒有人能主動為我們做什麼;我們必須知道價值的選擇,堅定的站在自己選擇面努力行動,才能為自己生命世界找到扭轉點。」

這是彰化芬園國中沈慶鴻校長在八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的校務會議中,校長報告要點書面裡的前言。

另外在會議中,對學校老師們幾句出自心坎的諍言中,他寫道:(一)為工作而活。(二)發現隱藏之美。(三)發揮創造之能。(四)造成就之橋。(五)只問收穫,不問耕耘。(六)快樂的條件,非但不是無憂無慮,而且可能是有憂有慮。

深具佛學素養的沈校長

一年前才來到位於彰化縣與南投縣交界的芬園國中任職的沈慶鴻校長,彰化員林人,台大社會系畢業,為人謙虛親和,更具深厚的佛學素養。

沈校長在未到芬園國中以前,即有意將佛家教化融入校園教育中。芬園國中的訓育組長梁璇,正好是慈濟幕後委員,提到慈濟功德會四大志業有教育一項,沈校長於是責成梁璇訓育組長在校園推動慈濟精神。

沈校長在年輕時,即愛好佛學,平時深究佛理,探研佛書,在認識慈濟後,更詳讀證嚴上人靜思語等書,聆聽上人開示錄音帶,熟記上人開示語錄,以其對佛法的常識,更深刻瞭透慈濟精神的含義。於每次演講中,不管是校外的校長會議、教師講

習會,或是在校內的校務會議、朝會對學生們的講話,他都很自然地將上人的開示融入講演中。

校長笑說,有一次參加主任講習會議,席間他上台向大家講了一些話,會後有多位與會者向他說,剛才聽了他講的話,感覺境界很高,很清新,也很有智慧與啟示作用。「其實那些都是我從上人開示中吸收來的,只是把話轉述給他們而已。」

沈校長欣慰的表示,在學佛幾十年後,讓他感受最深刻,影響最深遠的人是證嚴上人。因為上人使他學得慈濟精神--以赤子之心,駱駝的耐力、毅力和獅子的勇猛精進心,行於菩薩所行之道中,住眾生所依止處。

這段時間,他在學校成立了「佛學講座」單元,將倫理教育融入其中,教導學生為人處事的方法。更常將靜思語中特別發人深省的語句,書寫成標語,張貼於學校各明顯地方,讓學生能有所感悟。

委員務實演說受歡迎

不但如此,更在去年二月間,邀請慈濟委員到學校,在週會時對學生們現身說法。由於委員們都舉出親身的經驗、人生的體會來向學生們報告,學生們對於這種務實的演講方式,反應都非常熱烈,一再要求校方邀請慈濟委員再到學校演講。而學校的老師也在朝會後,和委員們一齊研討輔導學生的經驗。有老師建議,慈濟委員若能進一步對學生做個別或小集團的輔導,效果會更好。由於反應熱烈,原本一個小時的會議,將近二個小時才開完。

有了這次的經驗後,校長請學校老師,以後對學生講話時,多舉實例說明,不要只談理論。以後並將持續邀請委員到學校和老師互相研討,並對學生講話。

力行宗教情懷關懷師生

芬園國中目前有老師六十七位,學生有一千一百五十位,二十六個班級,是屬於中型的國中。一年前校長剛到任時,發覺學校在軟、硬體方面,有許多需要興革的,如參加升降旗的學生太少、學校教室玻璃窗破損未修……等,使他感到,要把校務帶上軌道,就必須要學習慈濟精神--以宗教家的慈悲愛人情懷,身體力行,不空談理論,腳踏實地去關心每一位老師、關懷每一位學生。於是在過去的一年裡,不管任何假日,或是寒暑假,他幾乎每天都來到學校,把身心完全放在學校。

除了以佛教、慈濟勉勵學生外,芬園國中更以務實的方式來福利學子。以校長本身而言,他說佛教徒將所得的四分之一用之於社會,回饋人群。以校長的收入,他每個月至少提出四、五仟元用在學生身上,如濟助清寒學生、補助輔導費、學校整潔秩序比賽獎品……等。又將學校福利社營利所得,為全校學生每人買一雙襪子,贈送給學生穿。沈校長說,福利社營利所得,來自學生,現在用之於學生,不是很好嗎?如此使原本全校有三分之一穿鞋不穿襪的學生,都能獲得改善。而在學校所做的資源回收所得,也都用於衛生設備上。

誠如梁璇老師所講:校長重視生活教育,以漸進方式去感化學生,以身體力行、以身做則帶動師

生,他常對老師們說道:花不是生長在空中,它有根、莖、葉,有前因,有後果,過去的我們不回顧,要緊的是把握現在,種下好的因,必定會有好的果。

梁璇老師提到,校長對學生的關懷和愛護真是無微不至。如訓導人員和學生有時難免會衝突,校長總是對她說:「梁璇啊!妳要把慈濟真正的精神發揮出來,融入到裡面去,不光用嘴巴說說就算了」。有位單親的學生,因為父母照顧不周到,衣服不整齊,校長看到了,親自帶他去買制服送給學生穿。有位家住在員林的學生,在學校上輔導課,很晚才能回家,校長處理完公務後,順便帶學生回家。早上開車由員林要到學校上班途中,又將在等專車的學生們載到學校。學校的老師看到了,也效法他順路載學生到校。事後有人問起,校長說:「與其讓他在那兒等車,載他早來溫習功課,不是更好嗎?」

有一次,有位學生出車禍,沈校長很著急,親自去醫院看了學生,尤其家長向他說:「這孩子很乖時」,更讓校長感到心疼。為了這學生,校長前後共到醫院探望四次,並自掏腰包買水果慰問。

又有一回,幾位問題學生和訓導人員起了衝突,學生提出要求要見校長。當訓育人員答應要帶他們去見校長時,這些學生非常鄭重的整理他們的服裝儀容,有位沒有繫皮帶的學生還特地跑去向同學借了,才一起去見他們尊敬的校長。這一幕讓和學生們爭得面紅耳赤的訓育人員看在眼裡,不禁汗顏。也更體會到校長對學生的愛,已獲得回報。

另外學校樂隊、桌球、舞龍、鼓隊、電腦班?運動場台階……等等,都是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慢慢籌募,從無到有。即使是學生的考試,也顧慮到學生成績太差會傷到自尊,對自己喪失自信心,而由各科班級老師命題;以自己教過的來測驗學生,而不要統一命題,造成學生分數差距太大,而受到傷害。如今,學校升降旗情形,各班級都能排隊依序進出場。學生也有了更多興趣參與各項活動項目。

感謝慈濟精神帶動

這點點滴滴的改變,沈校長表示,學校今天有如此改善,感激慈濟精神的帶動。

誠不知沈校長這份誠、正、信、實、腳踏實地務實的作風,就是慈濟精神呢!所謂,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一位有正念、有愛心、有毅力的人,都能帶給社會祥和、幸福,尤其是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者,其對後代之影響尤巨。

由於慈濟委員到校演講,反應良好,老師相互傳述,及沈校長的推展,目前己有中興國中、明德家商、員林家商、二水國中、萬興國中、中興高中、北山國中、伸港國中、建台中學、中寮國中、國姓國中、鹿鳴國中、西湖國中等十三所學校,希望在本學期能邀請到慈濟委員到他們學校,和學生們談慈濟,希望慈濟這股清流能洗滌少年心。

在學子心中積極播下善種

沈校長未來計劃:(一)在給予學生家長的「成長與關懷」刊物中,將把證嚴上人的開示法寶刊在其

中。(二)繼續書寫上人法語張貼於學校出入人潮最多的地方。(三)學校社團的佛學講座,由校內幾位學佛的老師分別介紹佛法給學生,讓學生有正確的因果觀,啟發善念善行。(四)在學校開的各種會議裡,將證嚴法師的教化融於文書、言談中。(五)希望能結合當地慈濟委、會員參予學校義工行列,以期能更密切的交換彼此社會工作經驗。(六)希望每一學期能安排慈濟委員到校跟學生們講話,並和老師們舉行座談會。(七)運用中午休息的半個小時播放靜思語之類的錄音帶。(八)學校親子教育也希望請慈濟委員給家長做宣導。(九)充實學校圖書、閱覽室有關慈濟叢書的資料。

芬園國中從八十年五月開始在校園推動慈濟清流,至今尚未滿一年,雖然離沈校長理想的校風還有一段距離,但已有相當多的改善。他表示,未來更需要慈濟委員的協助,相信能見到更好的成果。

翁桓盛教務主任在芬園國中任職已五年多,他提到芬園國中單親家庭學生特別多,約有一百多位,占全校學生的十分之一,對這些學生,老師要給予更多的愛。此外,學業成績差的學生、或品行不好的學生,因為在家裡得不到家人的關愛,到了學校會發洩他們的情緒。因此,翁主任希望青少年問題能因慈濟精神在校園的發揚而能獲得改善。

慈濟在校園的推展,並不是單由幾位行政領導人員所能達成的,而是要由學校各處室如教務處、訓導處、輔導室等協力配合,達成一個「愛」的共識,秉持教育的良知,為學生付出愛心、耐心。而這其中,站在第一線的導師、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最直接。因此,如何提昇老師的教導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昇華愛的精神,讓學生受教時,能歡喜接受,如沐春風的感受,這樣學生自然喜歡學習,更能敬重師長。

所以,慈濟委員和學校老師的座談研討能增進雙方的了解和學習,有其絕對的必要性--現在學校不再祗是傳授技能的學習,更應著重人文的教育;慈濟的精神文化,正是一個最好的實踐理念。

▲校園清流

精進在教育路上--教育工作者慈濟精神巡禮

◎謝寶慧

二月廿日早上六點零五分,慈濟列車滿載各國中、國小教師及其眷屬約八百位前往花蓮。期望能藉由慈濟之旅,將這股清流帶進校園,滌淨人們受物慾塵念蒙蔽的本性,以回歸最原始的初心;同時藉著教師間彼此的切磋、砥勵,提昇修養品德,而達風行草偃之效。

一手動時千手動

在車程中,負責此次「教育工作者慈濟精神精進會」總策畫的美羿師姊,一個車廂接續一個車廂的介紹該車廂的領隊及慈誠隊師兄,而此行的總領隊楊淑惠師姊,更是放下手邊的生意,為大家作隨行服務。除了按車廂座號分配識別證外,師姊們還帶動比手語,並利用車上的廣播為大家簡介慈濟志業、教唱「慈濟頌」及「預約人間淨土」。因為許多人皆是第一次前來花蓮參訪,因此對慈濟列車溫馨的特殊氣氛,都覺得相當的新穎。

十點十分到達精舍後,分成兩路,有些人先至上人當年苦修的普明寺參訪,其他人則先回精舍。常住德慈師父引領大家向佛陀問訊、頂禮,並為大家憶述當年篳路藍縷、胼手胝足所走過的歲月。

從織毛衣維生,到借牛、借犛耕種「土豆」、「蕃薯葉」的辛酸艱苦,而在農作物未收成時,師父們必須靠著借油、借米方能舉火的點點滴滴。接著山地婦人早產的一灘血,觸動上人創立功德會的初願。之後他們一針一線的縫製嬰兒鞋,收入的一半維持生計,另一半則全部捐輸作功德款……。漸漸地,貧困者、痼疾者、或者家裏有任何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都來找功德會。

正當此時,德宣師父急急跑來呼籲在場是否有血型AB型的人,因為慈濟醫院有三個急診患者開刀,其中兩個開心臟手術急需AB型血液,立時有十八位師兄師姊隨同宣師父前往慈濟醫院捐血。而這正是二十多年來一釐一毫所凝聚的慈濟力量-要什麼就有什麼,一份清淨無染的慈濟菩薩情。

接著,轉往慈濟醫院參觀醫院的各項設施,並在紀念堂用盒餐。

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一點整,上人蒞臨紀念堂。連日的陰雨鬱霾,讓大家的心情一直難以舒展,上人卻以「雨」來勸勉大家:春雨能潤澤大地,灌溉世間田;而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畝田,佛法的緣就如甘露水般,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田。佛法示現於日常生活中,是各行各業教育的泉源,企業家接觸佛法,則可利益社會經濟,帶動景氣循環;醫生有佛陀的慈悲、智慧,則能推己及人發揮愛的醫療;教育者若能力行佛法教化學子,即能以清淨自在的解脫,淨化社

會風氣,最後終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上人憶及當年在普明寺苦修,當地人並不護持,想盡各種辦法欲讓上人離開當地,他們甚至說:「只要我們一人一根指頭,就能把小屋扳倒。」上人知道後,內心倍感酸楚,當下立志刻苦自勵,「要用『志』,不用『氣』,我也要用一指扭轉乾坤。」而今大家對慈濟的支持與肯定,更證明了要改變別人的觀感,得先改變自己的心志才行;任何事只要有心去做,則終能有所成就。

上人更勉勵為人師表者,身受國家的重恩,也要立志挑起作育英才的使命。在孩子們未經雕琢的小學階段,其可塑性非常的大,在他們心靈最清明、毫無任何雜念的時候,種什麼因,將來就會結什麼果,因此老師們如何時時鞭策自己,以「身教」影響學生,推展「扎根」的工作;灌注自己的所學,全心全意栽培孩子;以「愛」的教育撫育學童,讓他們在「愛」中知足、惜福造就社會祥和的清流。世上再也沒有比這更神聖的工作了,而這份心念、願力端視每個人是否有「心」去做。

全心加上盡本分

善法雖靠不斷的追求,然而信仰和教育一樣,若不身體力行,則一切只是儀式,反而失去宗教的真諦,徒讓人造口業而已,真正的虔誠,應是全心加上盡本分。所有的世間財最後終成黃土一坏,如何在人生的過程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寫下屬於自我生命歷鍊的好篇章,惟有靠不斷的學習、再學習,而宇宙正是我們永無止盡的大學堂。

而後是實務座談與現身說法。活動在護專分三梯次進行:老師們在禮堂進行實務觀摩研討;家屬們則在視聽教室聽取委員們的現身說法;同行的小朋友則由顏惠美師姊帶隊,到佛堂學習問訊、頂禮以及手語教唱等活動。

美羿師姊自詡今天報告的三位師姊都不是老師,但是她們在校園推動慈濟清流的成績相當斐然。首先由林淑真師姊向在座的老師們報告--天母國小「父母成長班」成立的緣由。

天母國小父母成長班

擔任社區、學校的義工媽媽及在天母國小任代課老師期間,師姊有感於許多行為偏差、低成就的學童,大多來自缺乏關愛的家庭,而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塊璞玉,小學時的基礎教育,足以影響他未來的一生,因此抱著「用心結緣,他力助緣」的回饋心,在校內舉辦幾場慈濟座談會以及委員的現身說法後,民國八十年三月「父母成長班」成立了,以慈濟精神配合專家學者之演講作課程規劃,使家長在自我調適、人際溝通、親子教育、夫妻關係,乃至醫學、藝術方面皆有所成長。

師姊說:「學員們在成長班學會了『縮小自己』,以愛和包容面對家人,不論在夫妻間的相處或子女的溝通技巧上,都有了顯著的改善。除了促進家庭氣氛的和諧,學員們的愛心被啟發後,大多能發揮良能,正如一位學員所言:『讓一切好事從成長班做起。』不僅是口號,學員們真正能『起而行』。除了積極參與學校愛心工作,更在校內及社區宣導帶動環保、發動捐血、熱心公益,並以實際行動關懷社區孤兒及老人。

學員們的成長,在社區中發揮了帶動的成長力量,而隨著上國中的孩子,部分家長也準備將「成長班」擴及同社區的天母國中,也為慈濟清流注入新血輪。

內湖國中愛智社

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郭馨心師姊辭去原有的工作,到內湖國中訓導處任傳遞公文的工作。她祇有一個目的--希望能響應陳美羿師姊的教師聯誼會,讓慈濟精神能在校園推展。

除邀請委員現身說法外,師姊常在工作之餘,向同事、老師介絕慈濟。由於訓導處時時會有犯規的學生,師姊便趁機講些小故事,和他們溝通。

八十年暑假過後,訓導處在排聯課活動,因緣成熟,師姊成立了「愛智社」,一、二年級各一班,採自願參加的方式。邀請委員到校,介紹四大志業、義工心得、訪貧記事、現身說法……,都是課程內容之一,適時的將做人做事的道理、規矩帶入故事裏,用愛心與智慧啟發學生們的本性良知。

「知足、惜福、感恩、善解」的心,孕育學生天清地闊的襟懷,又是一顆善種子的萌發。

德明商專慈濟社

德明商專慈濟社於民國八十年十一月經該校會議通過,因適值寒假屆臨,始於八十一年二月底正式成立。

徐美華師姊回顧成立慈濟社的緣起,實因常應邀至內湖國中愛智社,講慈濟小故事,及參與林淑真師姊所推動的父母成長班,因而見賢思齊,期望能將慈濟這股清流,導入青年學子的心中。

除了經常與各幹部保持電話聯繫,並藉自宅舉辦社團幹部研修外;每週並定期邀請慈濟委員以座談會的方式,和學生進行雙向溝通;也多次由委員帶領學生至養老院和慈濟的照顧戶家中拜訪,實際參與、接觸。

在輔導過一些家庭遭鉅變或因家庭問題的困擾而致精神恍惚的學生後,美華師姊更告訴自己:「該『以菩薩的智慧教育自己的子女;以媽媽的心,愛普天下眾生。』讓慈濟清流在校園中匯成一股聚大的力量,以發揮予樂、拔苦的功能。」

活動繼續由「我心似清泉」的作者曾錦梅老師,以及人稱慈濟名嘴的「紀媽咪」現身說法,在熱烈的掌聲中,活動也漸近尾聲。

老師們迴響熱烈

此行還有宜蘭林淑玲老師帶領的成功國小、蘇澳國小、羅東國中、高工……等七十幾位的老師參加。以及遠從台南兼程趕上來的協進國小何阿梅老師及勝利國小的周秀容老師,她們身負使命,帶著台南師姊們的叮嚀、殷望與期待前來觀摩、學習。

回程車上,師姊們仍把握每個因緣,暢述自己踏入慈濟前後的歷程。金華國小的金梅仙校長說:「這麼好的活動應該要常常舉辦,讓老師們能多管道的參與,從『愛』立足,教導學生如何愛父母、愛家庭、愛人類。」板橋中山國中的林丕格校長也說:「慈濟精神可補社會公益之不足,在傳道、授業、解惑裏,如何『傳道』、『解惑』,這對學生的人格發展影響很大。」

熱情、真誠、沒有虛偽是多數人對慈濟人的印象,而一分「愛」的執著,也不停的在流轉、迴盪著。

▲校園清流

清溪水.溫潤少年心

◎宇然

放下書本,走入人群

台大晨曦學佛社慈濟組的廿三位同學,利用寒假二月十日至十四日五天期間,發心回慈院擔任志工為病患服務。在慈濟這個大家庭的全力支持下,他們慢慢的成長、茁壯了。

慈濟組組長陳祈森說:「當初有這個計畫萌生,是緣於八十年六月參加了張子貴師姊帶領的清大、交大志工服務隊,我們希望在學習佛法之餘,亦能有機會踐行佛法,因而籌劃同學們回慈濟醫院擔任志工,就成了我們年度計畫的重點工作之一。」

陳祈森向精舍提出請求時,因為精舍顧慮到容納空間有限,並沒有立刻答覆,同學們毫不氣餒,經過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成行。

一月廿六日,志工隊的幹部(總務、文書及男女志工隊隊長等)隨同委員們回花蓮吃團圓飯,並與顏惠美師姊商討各項職務分配問題,如:某個病房、門診或某區需要多少同學的配合,以及擔任志工所須注意的各項細節。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活動流程的擬定及作業的通知、寄送。

他們編製了「志工隊手冊」,各個注意事項及這五天的點點滴滴,都在手冊裡做了詳盡的規範。而手冊是由文書馮文慧同學,利用過年兩個星期的時間,一筆一字親手編寫的。為了出隊時能夠整齊畫一,他們還特地央請為他們製作社服的廠商,先趕製廿五件,讓他們得以順利成行。

為了這次的志工活動,陳祈森還接受了「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的康輔訓練,希望能藉著團康活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抒緩患者的情緒,而對患者的病情有所助益;他同時選輯了佛教團體所作的佛教歌及兒童歌曲,作為台大同學對患者的獻禮,亦獲得相當不錯的迴響。二月九日下午,他們在慈濟組平常的聚會地點--慈濟委員劉美吟老師的佛堂,舉行一連串的行前團康訓練,這些迴響,該是他們成果展現的最佳驗證。

「同學們對自己的期許很高,他們不輕易答應一件事,一旦答應了,他們即使事情再多、再忙,也要熬夜做好它。」源於這份堅毅果決的意志,因此慈濟組的同學能以集體領導的模式,群策群力的分工合作,而使得這次活動如此圓滿。「這就像企業管理訓練一般,讓人人有事做,而非事事自己做。」陳祈森說。

在學術的領域裡,他們擁有一

片開闊的藍天,他們自由的選擇展翅翱翔或佇足聆賞,他們可以無盡涯的追尋、綻放一分屬於年輕生命的光與熱,也是這股勇猛、精進的精神,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成長,發揮本質的潛能。

有心追求,如實修行

回慈院當志工這段期間,他們與常住師父一起作息。早上四時打板起床,接著做早課。早餐後,跟著常住師父洗豆子、打掃環境、到菜園出坡。七時左右隨著委員及慈院志工,向上人報告前一天在醫院的見聞及心得,並聆聽上人開示後轉往慈濟醫院。

這批年輕、活潑的生力軍很得院內阿公、阿嬤的「疼惜」。祇要不懂的地方,他們就向師姑們虛心的請益。與他們同時返花擔任志工的台中志工隊長林玉雲師姊說:「他們一直想要學東西,不懂就問,我們有的是經驗,而他們卻很有心。」師姊還說,記得五東病房有個病患大量胃出血,情況相當危急,同學們機警的做各項應變措施,當患者被送進急診室後,師姊和同學不停地安慰家屬,師姊突然注意到有位同學一直緊緊的握著家屬的手,「那時候我好感動,擔任志工三年,我一直疏忽這不經意的舉動所帶給人的力量。」

而同學們把當志工當成是「打佛七」:為病人洗澡是「浴佛」;唱歌給病人聽是「讚佛」;幫病人推輪椅、穿鞋,替他們服務是「禮佛」;為病人端水、削水果是「敬(供)佛」;到病房慰問病人是「繞佛」;而送病歷則視為「跑香」,他們以妙喻善解,全心一志的投入其中。

蓮花萬蕊,競吐心語

五天下來,許多感人的事蹟在

同學們身上不經意的流傳著,以下就是一些同學的心得感言。

⊙金龍同學:

在慈院當志工服務的幾天中,可說是一連串生、老、病、死的歷鍊,在慈悲喜捨的薰習、陶養下,我們不敢說為病患做了些什麼,倒是在這環境中體驗了平實的人生對待。

自己並不善於言辭的表達,每遇不熟悉的人事時,往往顯得有些閉塞。因此希望能由勞動性的服務與患者親近,來打破彼此陌生的隔閡。正巧第一天五東病房有位老先生需要志工幫他洗澡,自己當然是義不容辭的幫忙,沒想到也因而愈做愈歡喜,最後竟還贏得「洗澡大隊長」的美譽。

在醫院裡,從某個角度看,似在「人間煉獄」:滿身病痛,躺在床上呻吟的癌症末期病人、肢體殘缺又須與病魔抗爭的青年;然而,換個角度又像身處「人間淨土」:怨懟生命的酸楚,卻又哽咽地向志工道謝的老榮民、在加護病房卻不忘要聽上人錄音帶及佛號的老先生……。

一句阿彌陀佛,一聲觀音菩薩,生離死別的哀淒攫奪了我。對於生老病死苦,人,變得相當的微渺與無助。

結束志工的生活,一心渴盼見到台中的雙親。

我連夜趕回家,眼角溼潤,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陳淑誼同學:

出發前一晚,心中仍猶疑不定,過慣了單調、平淡的日子,有些膽怯嘗試另一個不同的生活,還是姑且一試吧!我鼓起勇氣如時前往。

這段期間,我見到眾生的悲歡離合和他們因病所受的折磨,猶記早上才見育嬰室出生的小寶寶,下午就接獲一病人往生的不幸消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一個接續一個的人生環扣。

以往自己是最怕孤獨的,人多才熱鬧、才有安全感。但是在這裡,我體嘗到人生其實是孤獨的--孤獨地來,孤獨地去,即便是在世時的喜怒哀樂,亦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自己親身的接觸,勝過課本學理的一切,就像上人說的,在學校所學的是功能;在社會所學的是人生觀念;而在宗教中學的則是良能,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如何發揮己有的良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感謝菩薩們讓我體會了「眾生皆平等」的道理,希望能以平等、無私的心,更精進力行己身的良知、良能。

⊙林淑娟同學:

住在精舍裡,不管是吃的、住的,常住師父都為我們打理得好好的。為了「怕阮餓」,他們不斷的為我們挾菜;為了天雨穿溼襪子「怕阮寒」,更為我們多備了換洗的襪子。像媽媽慈懷柔腸般的陽光,輕輕照撫著我們這群不羈冥頑的心。

記得有位六十六歲的阿嬤,因為心臟不好需要開刀,志工們去看她時,她竟淚下如雨,師姑們馬上對她施予愛和關懷,我接著對她說自己去年十一月開刀的經驗,並勸她念佛號,想著慈祥莊嚴的觀音菩薩,而阿嬤真的也就豁然開朗了。

對病人的呵護猶如細心照顧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當花兒綻放,心中充滿的將是無限的欣慰與心喜。然而,人也更需要擁有一份接受花兒開落無常的毅力與智慧,不是嗎?

耳畔猶迴盪著蘇太太的話:「

你好好安心去,囡仔我們會照顧;你好好睏,以後攏不用吃藥了……。」這是六東病房的家屬對著即將往生的先生所說的。第一次如此靠近一個生命垂危的人,心中充滿的不是恐懼和害怕,而是一種對生命的感傷和感動。

走在回家的途中,回首翹望慈院和天邊的暮色,給人一種沈穩的感覺。或許,生命的黃昏並非想像中的可怕,而也能像眼前的天色般絢爛--如果我們能夠好好的開墾生命的這畝田。

⊙張曉芬同學:

在顏惠美師姑的帶領下,使我對醫院的環境有了概括的了解。雖然並不懂護士的專業技術,看著身受病苦的患者,無力替他們分擔苦痛,但即使是幾句鼓勵的話,亦讓我滿心歡喜,真心與他們廣結善緣。而師姑們為了替我們打氣,還準備了牛奶讓我們補充體力,喝著口口香醇的鮮奶,感受著大家的愛心和溫暖,真是「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最後一天的時候,我們為一位臨終的病患助念「阿彌陀佛」聖號,看著他嚥下最後一口氣撤手人寰時我想起年邁的雙親。想著他們鬢髮霜白仍辛勤地為我奔波勞苦,一生為著「理應如此」的執著而打拼,最後一步步的走向人生的終點時,淚水不自主的流下,多麼希望此刻的悔悟,能夠彌償親恩於萬一。

正當情緒稍稍平復時,鄰床一位病人朝我這裡走來,且不小心摔倒了,一地上的血及灑落的點滴,扶他上床後,手上卻沾滿了血,警覺的望見早上剛被割破的傷口,「是否會因而感染到癌細胞呢?」我憂心著,心情陡落至谷底。後來師姑告訴我:「不要太計較『我』,凡事隨遇而安,更何況癌細胞並不會因此而感染呀!祇要心誠,菩薩會保佑你平安無事的。人要學不倒翁,千萬不能因為一顆小石子而絆倒啊!」心裡方才稍稍舒坦了些。

回程車上,才得知當天正巧是二位學長的生日,於是即興辦了慶生會。一位學長許願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求自己得安康。」的確正如他說的,有心助人就要吃苦、了苦,不求回報,否則又如何發揮慈悲的力量呢?頓時心中又燃起無數的光明之燈,充滿了「愛」的法喜。

⊙洪惠敏同學:

已經忘了當初是抱著何種心情來到花蓮,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吧!期待一種新的生活;害怕自己無法承受人世的無常。不管當初的心態如何,現在卻是充滿希望、溫暖與笑容--因為慈濟志工行。

從未想過如何將一個陌生人視為自己的親人,與他寒暄問暖,與他閒話家常;也未想過如何安慰人才是恰當的,而這就是志工的生活。不僅是工作,也是一種修行,如何衷心去關心病人,讓病人快樂,如何縮小自己,讓病人及家屬息怒。

在花蓮,所期待的不僅是醫院的種種,還有精舍的一切。

薰沐在上人的德儀教化中,而上人所講的都是一些簡單的處世之道。在這兒每個人都如此謙卑有禮、和融,我想著:該如何把這股祥和清流注入複雜的工商業社會呢?小我的力量不可忽視,得先從自我要求做起。

拗不過我們百般的要求,師父終於答應讓我們幫忙行堂--即準備早餐,師姑們要我們排碗筷及擦桌子。當我拿到抹布時,心裡楞了一下,因為抹布雖有些破,但卻潔

白乾淨,不僅擦淨了桌面,也擦亮了我的心鏡,這麼微毫的細節都如此重視,更何況其它呢?

從未上過早課的我也是充滿著好奇心。隨著規則鏗鏘有力的鼓聲踏入佛堂,一位師父正專心致志的敲著鼓,心頭有股莫名的撼動。

在打坐時,由於不習慣盤坐太久,雙腳有些麻痛,一些妄念亦隨之而至。為了這情況,我掙扎了兩天。到了第三天我寬心待之,不理會腳的痛與麻,一種眼觀鼻、鼻觀心的清明自在油然升起。我想到醫院病人所遭受的疼痛更甚於自己萬千,雖然我們也常教病人要轉移注意力,多念「觀音菩薩」,然而「知」與「行」的道理,卻不停地考驗著每個凡夫心。

短短五天的志工生活,讓自己上了最有意義的一課,許多的感受只有在經歷過後才懂得。感恩所有的人,有此因緣聚合,讓我體驗真正的人生態度。

不期盼自己能做大事,只盼能盡力。

⊙詹碧真同學:

初次到醫院擔任志工,心情難免緊張,慢慢進入狀況後,我主動找病患聊天,而在這一談一答間,也道出許多人世的無奈。

有個孤獨的老人,一生為子女拼死拼活的,寧願自個兒挨餓受凍也不願兒女們吃任何苦,提及子女的成就,他滿心歡喜,但問起誰來照顧他時,他卻淚眼潸然濡溼衣襟。

還記得唱歌給一個需用氧氣罩呼吸的小女孩聽時,心情複雜極了,這麼小的年紀就受著病苦的折磨,而她最大的希望也只不過能像我這般快樂的唱著歌而已。

一位因神經萎縮而無法動彈的老先生,當他使力地握緊拳頭,艱難地觸摸到自己肌膚的剎那,那份尖叫、喜悅的神情,直逼落我眼角的淚水……。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五天的點點滴滴,植在心田深處的情誼,對上人、師父、師姑和病人們無數的感恩,我想說聲:阿彌陀佛!

⊙陳智蘊同學:

遇到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身體不舒服的緣故,相對的態度並不友善,他的身旁並沒有人照顧他,他還賭氣的說飯菜不合他的口味而不吃。到了下午三點飯菜都涼了,於是便幫他買了牛奶、楊桃汁等,師姑還親自替他清尿桶,他感動得當場向我們道謝。我們陪著他,直到他喝完牛奶後才離去。

突然發覺:若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自己得拋下心中的執見才行。以前老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夠好,但從未檢討是不是自己太冷漠了,也許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而卻不自知。

⊙陳建廷同學:

記得最後一晚許多同學在「傳心燈」時忍不住流淚,當時覺得奇怪:有什麼好哭的呢?

而現在身處擾攘的台北,精舍和醫院的點滴卻不斷的浮現。一份平實、真誠的生活,原來也是一種心靈之美。

⊙魏琴樺同學:

許久未想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坐在前往花蓮的火車上,一邊是萬壑崢嶸的高巖矗立,一邊則是橫無際涯壯闊的大海,我想:自己是仁者抑或是智者呢?

與精舍師父及師姑們相處得很愉快,讓我有回家的歸屬感,大家分工合作忙著精舍的事情,而同學們到處找事做,深怕會「失業」似的。

醫院就像人生「生老病死」的縮影,是一連串淚水、悲憂與哀愁的組合,當然還有喜悅與感恩。

願用真心和全部的愛,以「慈悲喜捨」來為這個世界畫下美麗的色彩。

⊙王鵬翔同學:

擔任志工這五天,捫心自問:到底對病人有何助益呢?倒不如說我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的人生哲理要來得貼切。我們唱歌給病人聽,鼓勵他們「愛拼才會贏」,也相當同情他們身受的痛苦,但是內心也有一股強烈的因果輪迴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在心裡暗想。

「熱心易發,恆心難持」希望自己能以行動證明一切,讓佛法的化育啟迪自我,更能兼善天下。

⊙陳懿佐同學:

精舍周圍的環境簡單、乾淨,花草繁茂井然有序,充分顯出生命的協調。進入大殿禮佛,我幾乎能用手指數出裡面的用具,每樣東西都有好幾年的生命,發揮過數十載的功能,一種被解放、自在、充滿生機的領悟,我彷彿見到禪的生命。

幹過病房、門診、急診的工作,五天下來似已經歷了一趟人生旅程。三樓的病房,東區是正受病苦煎熬的患者,在病苦中掙扎,期盼生命力量的湧現;而西區則是初臨人世的嬰孩,在父母悉心呵護、襁褓中的小生命,享受生的喜悅。希望與失望不斷地更迭流轉,今日的生之喜,而明日所面對的又是什麼?

小時候曾因為貪玩而陷入碎石機,雙腿幾乎被碾斷,因為媽媽的愛,讓我勇敢的站起來,而現在能復原得與正常人無異。我以自己的經驗鼓勵著他們,我感覺到他們對我雙腳的關心程度,比對他們所身受的病苦感受更強烈。在施與受之間,我的內心澎湃著。

心裡一直謹記上人開示的故事:有個年輕人天天看電視,什麼事都懶得做。有天他父親對他說:「兒子啊!你每天這樣看電視,以前看過的,現在又記得多少?現在我教你一件事,你只要花幾分鐘,即使廿年後,你也一定能記得。」於是父親拿給他一支掃帚說,外面在下雪,隔壁的阿公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你把他家階梯前的雪掃一掃,免得他外出時發生意外,但你做的時候,不要讓人看見哦!兒子一一照做了。廿年後,他印證了父親的話,他還記得這件事。

這二十多年的生命,我像看電視的兒子般,而慈濟給了我一把掃帚,掃去了我心中累世的積雪。

⊙馮文慧同學:

「菩薩的心是媽媽的心……」好久好久沒再唱起的歌,早已記不清楚歌詞卻仍哼得出曲調,它曾令我那麼地動容過。

回到精舍,我們就像回家的遊子,師父們的慈心憐惜,師姑們的輕言軟語,使我們心裡好暖好暖。一個小小的念頭在心中蘊釀,想將這些天同學的心得及體會,以「菩薩的心」這首歌為藍本加以改編,唱出同學無盡的心意與感恩。經過幹部開會提出砍詞與構想,全數無異議通過。

上人的心是菩薩的心千手千眼的化身救苦難救病痛不顧身命來打拚慈悲上人呀!感謝的恩情千萬聲菩薩的心是媽媽的心慈悲不分大小心怕阮餓怕阮寒

辛辛苦苦疼命命慈悲菩薩呀!感謝的恩情千萬聲菩薩的手是媽媽的手慈悲不分大小心餵阮吃牽阮走辛辛苦苦疼命命慈悲菩薩呀!感謝您的恩情千萬聲學生的心是感恩的心感謝感謝真感謝我認真我打拚精進精進再精進慈濟慈濟呀!感謝您的恩情千萬聲

這歌詞並不是任何一個人能夠編寫的,它是每一位台大晨曦社同學心靈深處最悸動的感受。南無阿彌陀佛!

心燈相續,彼此輝映

這群晨曦社同學,在志工生活即將結束前夕,還安排了「傳心燈」的活動。代表的同學說:「在晨曦社一向有個『傳心燈』的傳統,源於維摩詰居士修行時度化的一群魔女。她們害怕自己退了道心而問道於維摩詰居士,於是維摩詰便將心燈傳給了她們……。我們是新發心的菩薩,希望能向上人學習,請求上人也將心燈傳給我們。」代表同學向上人頂禮,點燃手中的蠟燭後,再傳給下一位,再由下一位點燃另一位手中的蠟燭,一盞傳續一盞的心燈輝映著……。

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心靈嚮往更遼闊的天地,願意用年輕的生命,去追求更豐富的經驗,這些曾經相遇過的一切,都將在他們的記憶中,永永遠遠烙印下。

此次負責同學們整個行程安排的「褓母」顏惠美師姊說:「多麼希望他們畢業後還能再回醫院服務,即使將來投入其他的事業,也希望他們能夠盡心盡力地貢獻他們的所學。」而這也是所有慈濟人,一份溫馨、熱切的期待。

▲迎接微曦

洛杉磯聖樂首演回憶錄(一)--慈濟晚會演出記

◎馮馮

〈一九九一年十月廿三日〉

明晨就得啟程赴洛杉磯了。行李仍未收拾好,歌也還沒有練唱得熟悉,因為一連十多天以來,天天都有訪客上門來問事求助,以致都無法安定下來練歌。到了今天,還是記不住歌詞,心中不由不焦急,只好抄下歌詞,屆時登台捧著邊看邊唱吧!說來丟臉,自己寫的歌曲也記不住。臨陣再磨槍,開夜車練唱吧!練到午夜,還是感到沒有把握,心情十分緊張。

〈一九九一年十月廿四日〉

一冷一熱反映緊張的心情

收拾行李又三心兩意,一直弄到快四點鐘才算收拾好。躺下也還是睡不著。剛閤眼,鬧鐘就響了,是清晨五點正。母親仍未醒,讓她多睡半小時才喊她吧。

五點半,天色仍黑暗,街燈照耀下,好友柯其毅先生已經駕車來到在前面馬路邊等候。真虧了他那麼早起床駕車趕來送我們去機場。

柯先生是一位已經退休的芭蕾舞大家,三、四十多年前,他在香港曾經是一位芭蕾舞團男主角,曾演過「天鵝湖」、「睡美人」等許多著名芭蕾舞劇。我在他家看過他很多本當年的登台舞姿,那時的他英姿瀟灑,身手矯捷。有一張是英國芭蕾舞后瑪歌芳婷與他合拍的照片,可見他當年的盛名如何。他的太太是一位民族舞蹈家,夫妻都已退休了。

由於興趣相投,他倆與我成為好友,常有來往。柯先生常常幫忙我,這一次他不辭勞苦,清晨四時就起床駕車來送我母子登機,真是盛情可感!也感到非常榮幸,想想看,當年的香港首席芭蕾舞男主角名人藝術大家,親自駕車接送我,有幾個人能得這份榮幸呢?

到了機場,柯先生還替我提行李箱,又照料我母親行走。他說他如果有空就會去看看我們的房子。

我一共只帶三件行李,可是加拿大航空公司那位黑人女職員說帶得太多,不肯讓我自己手提,她一定要我交給托運。我說我怕托運會運錯了到他處,害我沒有服裝登台。黑小姐說不管你,你不托運就不准登機。她又叫我減少一些衣物,我只好打開箱子去減除內容,但是件件都是必需品,沒法子,又再裝回衣箱,只好交給她托運,她卻又拒收,叫我先去樓下向加拿大海關報關。我們只好下樓去,海關白人男關員倒和氣,說不用報關。柯先生幫我們推小車行李再登二樓,我重新排隊入閘,那黑小姐又跑過來說我不該排另一行,她說我必須回到她的櫃面那一行。被她左右留難,使我們差一點趕不上班機。

進了閘,美國海關沒檢查。七時半,我偕同母親從加拿大溫哥華乘加拿大航空公司班機,經過三小時航程,於上午十一時飛抵美國洛杉磯國際機場。這是我三十年來初次搭乘飛機出遠門,也是我第一次搭乘噴射客機,因為我一向有「懼高症」。不免有些緊張與土頭土腦,但因機上的駕駛機師與空中小姐對我很特別照料,一路上也很平穩,很快就習慣。我並無驚慌叫喊。

空港大樓好似迷魂陣

下到洛杉磯空港的大樓,我差點迷了路。那麼大的空港大樓,好像是一座城市。我從未見過那麼巨大的機場。比溫哥華的空港大了不知多少倍。旅客人數又多,我真有些心慌,攜扶著母親,在那巨型建築內的走廊轉來轉去,幸好有英文路牌,跟著指示前進,上上下下電動旋梯幾次,經過很多門道,才走到大樓前廳來,向旋台上取回了四件行李,走向大門外。

大樓門外掛有英文牌子,按字母次序排列,我們是在加拿大航空公司的牌子下面。我想「慈濟」的人必會到此門來接我。他們若是不來,那我可不知怎麼辦?這麼龐大的超級大都會,我連東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又忘了攜帶慈濟的地址。我是第一次出門遠行,我母親又不識英文。在這異鄉陌生大都會,怎麼辦?

在馬路邊等了一個多小時,都沒見有人來找我們。後來我想他們可能進大樓去找了。於是我讓母親進裡面去就座,我自己在路邊看守行李等候。

果然,黃思賢居士早已來了,他進了大樓去找我們,他在B座找,我們從C座出來,彼此沒碰到面。他終於走到C座來發現了我母親,才扶她出來找我。原來他的汽車就停在我前面不遠,他的朋友王先生一直坐在車上等待。我曾望過去數次,彼此不認識,直到黃思賢找到我們,才知道彼此白等一個多小時。

為上人感召克服懼高症

黃思賢居士問我們累不累,我說累倒不累,不過有些害怕。因為我一向有「懼高症」,別說是

乘飛機升上三萬多英尺高空,就算是乘升降機也害怕。這一次若不是為了「慈濟」做事,我才不肯搭乘飛機呢!

黃居士說不知道我患有「懼高症」。他再也想不到我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猴頭竟會怕「高」。是的,我什麼都不怕,不怕黑夜,卻怕登高。這是從小就有的心理恐懼,是無法解釋的心理弱點。黃居士說他很感動,我居然克服了「懼高症」,而飛來洛杉磯為慈濟做事。我告訴他那是經過差不多一年的內心掙扎,才終於決定接受邀請的。

是的,黃思賢居士老早在一年前就邀請我來洛城,我一直東推西搪,不肯接受。不過我並無告訴他我「懼高」。在這一年之中,黃思賢居士曾冒風雪,代表我飛往北京,接洽交響樂團與合唱團演出我的聖樂,他又全力出資製作費,他幫了我很多大忙,我衷心至感。所以當他又再邀我之時,我的口氣就軟多了。後來,證嚴上人透過黃思賢居士傳言:指定我作為他的代表主持「洛城慈濟美國分會新址啟用典禮」,我極感榮幸之餘,終於克服了「懼高症」而來洛杉磯。

說起來有些可笑,一個那麼頑皮的人會懼高。但那是事實,而且,需要經過一年的掙扎才可克服它!倘若不是被證嚴上人的偉大慈悲貢獻與慈濟的愛心所感召,我恐怕仍是懼高不敢啟程的。

這些年以來,多少宗教與學術機構邀請過,我都推辭了呢!人家以為我架子大,怎知我是有「懼高症」不敢坐飛機。

洛城明媚的風光

黃思賢送我與母親到希爾頓大酒店去,他為我們預定了兩間套房,設備豪華,我覺得很不安。老實說,我貧窮潦倒半生,我母出身貧寒,我們從來也未住過這樣豪華的酒店。黃思賢原邀我住在他家,其他好些位洛城友人也都邀我住他們家中,但是我覺得不便打擾任何人的私人住宅;我恐怕會有很多人來找我,出出進進的,擾亂了人家私宅的安寧,所以我要住旅館。我在電話中要求黃思賢給我廉價的小旅館,母子同住一房就好了,沒料到他竟招待我住進了有名的豪華希爾頓大酒店兩間套房。我們真過意不去。

母親很累,我讓她在酒店休息,我隨思賢外出。他帶我去西爾大公司試穿他為我預訂的一套藍色西服,作為他送給我的慈濟制服,他什麼都為我安排好了。公司職員很快替我改修好了西裝褲的長短。思賢又買了淺藍色襯衣給我。然後帶我到「慈濟文化中心」。

在路上,我注意到洛杉磯的新興市區非常整潔,街道與行人道看不到任何破紙與垃圾,不像溫哥華那麼髒亂。房屋建設也比溫哥華新型漂亮,商業大樓幾乎全是最新型的玻璃鋼筋摩天大樓。住宅很多是西班牙式別墅與庭園,在明媚的陽光之中,顯得非常華貴優雅。不像溫哥華終年陰暗雨霧下的幽暗木造陳腐房子。洛杉磯的「瘴氣」一向是有名的,可是這一次我來到,卻沒有碰上任何「瘴氣」。那明媚的陽光與清潔的空氣使我感到很意外地驚喜。相較之下,一向以空氣清

新自傲的溫哥華,在此時卻是煙霧重重,烏煙瘴氣,嗆得人咳嗽不止!

十六年前,我曾乘灰狗巴士到過洛杉磯一遊,闊別十六年,看到洛杉磯已經建立了很多現代化的新興市區,令人刮目相看。古老的溫哥華沒有像洛城這樣的寬闊馬路,也沒有這樣的整潔。就是在公司遇到的服務態度,洛城也比溫哥華有禮週到得多。我發現加拿大一般人的敬業精神遠不及美國人。在溫哥華,尤其在某些華埠商店,店員跟顧客好像是敵人仇人相見似的,這情況越來越惡化。

被記者群包圍

思賢帶我到達了「慈濟文化中心」,這是慈濟在洛城的第一個會址,是一所四四方方的平房,地方也不小,佈置得很不錯,大概是思賢兩年前購買捐出給慈濟的吧?我沒問,只是這樣猜。因為慈濟美國分會從前是在加州北中部的,原由黃思遠居士主持,後來他因遷居及公務太忙,兩地往返不便就辭了職,然後由黃思賢居士在洛城接辦。

我起先以為他們是兩兄弟,後來黃思賢從洛城飛來溫哥華訪我,我才知道他們不是兄弟,只是同姓,名字叫「思」什麼的,都是他們皈依了證嚴法師之後,由上人所命的戒名。(您看我多孤陋寡聞!),好像他初次是偕同葉曼居士來訪的,一行有好幾個人,我也記不清了。再也沒料到日後仰仗思賢的經濟大力支持,才得以製成了聖樂錄音,難為了他冒著北京大風雪去為我洽訂製作合約,他出錢出力,為我而萬里風塵僕僕,我永遠都會感激的。

慈濟同仁已經在門口列隊佇候熱烈鼓掌歡迎我,真令我受寵若驚!我回禮不迭,思賢一一介紹,我也記不住那麼多人的大名。一時只記得一位李德宣先生,一位李靜宜小姐,一位蔡小姐,一位楊小姐。到了屋內休息一下,就開始接見很多人,包括幾位記著與電視攝影機,談了沒多久,慈濟會友說記著團已經在大堂等了很久,催我出去接見。

思賢與李德宣帶我到大堂去,一看,滿座都是記者,坐了四五排椅子,有四五十人左右,那麼大的陣容,把我嚇了一大跳!回憶起二十七年前,我多次被像這麼多人的記者陣容包圍訪問,那時候年少,受寵若驚之餘,也還能侃侃而談。如今垂垂將老,已無復當年的豪氣,見到那麼大陣容的記者團,我心情不由不陡然驚慌了起來,好比是被罰留堂的小學生面對訓導處的一群老師。

洛城十多家電視台與十多家報紙的代表都來了,記者團一見到我出現就大家鼓掌歡迎,態度十分友善熱情,使我減輕了緊張。黃思賢居士首先致詞數句,然後就讓我對記者團講話,我首先問候及致謝各位記者。然後記者們就先後向我提出問題,我一一予以回答。在洛杉磯的五天訪問期間,每天都有新聞媒體記者來訪,包括各地的各家中文報紙和來自台北的報紙特派員,還有洛城的十多家電視採訪錄影與台灣電視台的特訪。這顯然都是慈濟功德會的安排與邀請的,否則怎

麼會有那麼多記者來訪我?我又不是什麼大明星大名人。我只是一個過氣的文人而已。

來洛城演唱的因緣

記者群採訪的問題,多數偏重我的個人背景,即是我的所謂「神秘」的一面,他們問我怎樣在當年聲譽如旭日初生之時,那麼年輕就突然從名利圈子退出成為一個隱士。我回答是從小就怕熱鬧場面,過慣了貧窮日子,不習慣名利圈中的虛榮與熱鬧,所以退出了文藝圈與電影圈。記者們又問我隱居的修行生活,我回答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修行,只不過是半耕讀地自修佛學與醫學及科學,閉門讀書與寫作,不作任何社交應酬,如此而已,也談不上什麼隱居,我仍然有時外出去買物。只是不讓人知道我是誰。「敝衣破鞋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自覺逍遙自在。不願再進入紙醉金迷的俗事了,直到參加慈濟功德會的工作,我才重出江湖。

記者們就問我是什麼因緣投入慈濟工作?我回答說是被證嚴上人與慈濟人發心籌建慈濟醫院的大慈大悲精神所感召的。我說當初由謝冰瑩教授的介紹,我深深的被證嚴上人的大慈大悲所感動。看到上人不辭勞苦地到處去救助苦難不幸的人,濟貧恤孤,又建醫院救助貧病,我覺得這正是正信佛教的濟度,我於是就捐出作品義賣來捐獻給慈濟,可是得款很少,我沒有什麼錢,只好宣佈為人看病義診,請讀者直接先捐款給慈濟或由天華代轉。我那時每看一個人收捐款四千元台幣,天華公司彙集了大約有六十萬元給慈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和慈濟結了善緣的。後來我無物可供義賣,就將自用的念珠捐給慈濟義賣,得到八百萬元。去年(一九九0)我把唯一的法寶--釋迦舍利子與佛骨瓔珞串也捐給慈濟義賣,支持慈濟醫學院建校,目標是七千萬元新台幣,聽說已經由慈濟會員們集體認捐了五千萬元左右。我非常感動。

記者們又問這一次是什麼因緣來洛城登台演唱呢?我回答說,這一次是證嚴上人因籌建醫學院太忙無法抽空來洛城主持慈濟美國分會新樓落成啟用典禮,上人指定我作為他的代表來為他主持揭幕。我本來不敢應承,但是在黃思賢居士等多人敦促之下,我也明知我是不夠資格的,但是,上人的慈悲使我感動至深,只好厚顏地恭敬從命了,這就是我來洛城的因緣。同時也適逢我的拙作聖樂製作完成。我也想藉著慈濟舉行弘法音樂晚會來發表拙作。而且,我因已無任何東西可供義賣,只好厚著臉皮登台「賣唱」!其實我也不是學音樂的,也不是會唱歌的人。恐怕一開腔就嚇得人家掩耳而逃啦!

小弟弟的異常舉動

記者們聽到我說「賣唱」,就都大笑了起來。就有記者要求我當場先唱一段,這可叫我感到相當尷尬!沒有伴奏,怎麼唱?可是我還是唱了兩句「地藏菩薩」,自知是聲如老牛,但是記者們都有禮地鼓掌了,我就說請大家指教,請到晚會去再指教。

記者團問的問題還有很多,我

就記憶所及,另外記錄了下來(請參閱另一篇拙文!)

記者會之後,思賢與夫人在其住宅招待我母子晚餐,素食做得很精美,黃夫人非常好客,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我和他倆的四歲幼子很玩得來,那小弟弟真聰敏可愛,臨別時他忽然自動跪下向我頂禮,他說是頂禮菩薩,我覺得很愕然,我去抱他起來,他卻不肯起來。他堅持要跪伏在地面,不住說:「拜拜菩薩!」我說:「伯伯不是菩薩!弟弟不用拜!」他說:「不是伯伯,是菩薩!」

思賢說:「奇怪,小鬼怎麼會這樣子?」

我說他大概平時跟父母拜菩薩慣了。

回到希爾頓酒店已很晚,淋浴之後,轉念大悲咒及觀音菩薩聖號,然後就寢。雖是疲倦,卻睡不著。生平第一次住大酒店那麼豪華的套房,睡在那麼好的床上,我卻渾身不舒服,真是個沒福氣的人!

「金窩銀窩不如狗窩」,俗語這麼說,我還是懷念家中的破床墊。

〈一九九一年十月廿五日〉

感恩慈濟接受我

上午又再度接見記者。中午,思賢等居士來接。思賢又請了一位慈濟女居士馬太太(吳師姊)來陪伴我母親,以後她每天日夜來陪伴我母親,她自己駕車來,攜來食物飲料,她能講廣東話,她照應我母,無微不至,令我母子感激無已。幸好思賢有此安排,使我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