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浴佛的意義
◎主講/證嚴上人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
只是凡夫心容易受境界所轉--
受到好的影響,
就展露愛心;
受到壞的引誘,
就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
浴佛,就是清淨自心,
滌去人我是非的塵埃,
讓內在本具的佛性顯露出來。
自心淨化了,
再去淨化周遭的人,
這就是自愛愛人,
自覺覺他。
▲社論
菩薩來去的「無量義」
這個月的慈濟人比平常更加歡喜感恩,三十六周年慶加上浴佛節、母親節的來臨,在在教人感念佛恩、親恩和師恩浩蕩無涯,靜思何以為報;而海外慈濟人自四面八方歸來,國內外法親濟濟一堂,相見自是分外親切。
近年來,人間菩薩的心得分享與交流,已成為慈濟歡度周年慶的主要方式。五月中旬舉行的全球幹部研習會,聚集不同地區、世代與性別的志工,投入參與護持的各個崗位,或以言語,或以照顧他人的付出行動,共同成就這一年一度的盛事。
菩薩雲來集,那幾天的花蓮靜思堂顯現不同於平常的光華。壁上具現代形象的浮雕飛天,法華坡道上海外志工布施的照片,頓時因真實人物的現身,而煥發出感人的生命力。
此所以感人,一者是因有這麼多人放下生活的重擔牽絆,在苦難不斷的地球上,以菩提願力做心靈深耕的農夫,傳播互愛互助,回歸素樸人性的訊息。
感人的第二個理由是,慈濟人行經,為《法華經》做了很好的註解。古今的文字與行動輝映,有大願大行的志工當能心領神會,這分交契是慈濟邁入第三十七個年頭的源泉動力。
證嚴上人在全球慈濟人精進佛一時開示道,他喜歡走法華坡道,看了坡道兩旁的照片和所配的《法華經》和《無量義經》經文,總是得到很大的法喜。走法華坡道猶如朝山,佛陀當年在靈山講這兩部經典,時空距離都很遠,要知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上人勉勵大家說,只要虔誠,把握當下,好事立刻去做,靈山塔就在你我的心中。不只靈山,還有《無量義經》也是與發揮大愛的人同行。《無量義經》功德品有云:「是經本從諸佛宮宅中來,去至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是說這部經的精神起點是佛心,要去啟發人人本具的清淨智慧,菩薩的行動就是經典停駐的所在。
慈濟世界裏的菩薩身影來來去去,無非是一分善念、一分學佛的心所啟動,而如何恆持善念,不起人事的煩惱,也須時時觀照自心是否偏離佛心。人間菩薩的考驗在於隨順時代人心,需不斷調整身段言行。
這就是《無量義經》所指的無量法門,由此產生的智慧不只增補了原有經典,也在信仰實踐上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
許多人在加入慈濟前,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加入慈濟後,念的是利益天下一家的《無量義經》,心念口念身念,這樣的和合,海內外菩薩來去自如的「無量義」,真是對寶貴生命的最好供養。
▲心靈交流道
心靈交流道
好文章如好友,心煩時開臆解悶,失意時驅愁釋懷,
字裏行間,有歡笑、有溫暖,句逗篇章中,有真情、有大愛……
《心靈交流道》是交會談心的好所在,
不論是心情的回餽或是意見的參考,都竭誠歡迎您來分享。
來函經刊登,將致贈慈濟出版品。
及時甘霖
對失去自由的受刑人來說,除了親情,大部分的人是不相信從他人身上能得到關懷與溫暖;在這種環境中,對世間的冷暖都有著刻骨銘心的感觸。
在尚未認識慈濟之前,我也不相信世界上有人會無求地去對不認識的人付出;就連交情甚篤的友人,在落難的時候,也不一定能伸出援手。在我的觀念中,「無我的大愛」只存在於書本、戲劇中,真實的世界裏是不可能存在的。
也許,是我生命的機緣到來、智慧之門開啟,所以冥冥之中安排了這位同學來引導我,牽引我走入慈濟世界。
去年,無意間從同學手中接獲了一本《慈濟》月刊。從此,《慈濟》月刊就成了我每月必飲的泉露。
當時的我正處於晦暗的深淵,心靈貧瘠,雜草環生,生命之花凋萎,磨難正考驗著我的生命智慧和靈魂。對我這般如乾旱的生命,《慈濟》月刊中所傳遞的事蹟,彷彿及時的甘霖,滋潤了我破損的心靈,也開啟了我那扇心靈的門窗;透過這扇窗,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致,陽光普照。
雖然此時此刻,我內心的那分感動與願望,不能付諸實際行動;不過,在我心深處已有了一張「生命的藍圖」,指引著我,召喚著我。所以在卸去枷鎖之前,我必須先以慈濟人的精神,好好地為我的心靈彩妝譜臉。若心靈沒有做一番徹底的翻耕,藍圖上的世界,依然只是一個美麗虛幻的夢。
「慈濟」走過歲月所留下的每一步足跡,不只感動我的心,更「暖」化了我冷冽的思想。我常想:慈濟人那分「甘願做,歡喜受」,無私、無我的大愛精神,若能在這冰冷心靈的角落,廣為傳播,我相信很多結凍的心靈,一定可以被融化。
澎湖 許育智
看見天主的愛
去年,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了婚,嘗盡了母子生離的痛苦。有一段時間我必須仰賴藥物才能入眠,在不得打擾孩子的情況下,我只能每天為兩個孩子祈禱,但願他們平安健康的成長。
在一位「有緣人」的引領之下,我認識了慈濟。我是個天主教徒,我認識的慈濟是一個把小愛化大愛的組織,在這個團體裏我看見了上帝教我的愛,也能在慈濟裏發揚光大。我深深地感動著,原來我還有能力去愛他人、幫助他人。
我用孩子和自己的名義,每月捐款給慈濟,幫助貧病無依的人;也希望我的孩子長大成人後,能繼續保持這分善行。
在此,我要感恩帶我走出悲傷的
「有緣人」,感恩慈濟的大愛。
高雄 蘇麗蓉
籃球夢
日前收看「大愛劇場--BI YA SU NA別來無恙」,有幕戲讓我印象深刻。
因骨癌截去右腳的金龍,休學一年後,重回學校,裝上義肢的他,在同學的慫恿下到籃框下投球。任他如何努力,腰、腿卻使不上力,球的弧度雖好,可惜力道不足,昔日的籃球健將,投了個籃外空心球。面對同學的安慰,他自我解嘲說:「哈哈!我要退出籃壇了!」
不過,這種樂觀豁達,可不是人人都做得到;在那種情況下,還能說得出那樣的話,就已經很不簡單了。
回憶在我專四那年,學校有個身高一百八十公分的三年級學弟,籃球打得很好,已經是校隊的候選人,老師還打算推薦他打縣運,籃球前景一片看好。但人生無常,人算不如天算,某日他搭火車的途中,竟跌落車軌,壓碎了雙腿,也壓碎了他的籃球夢。
休學了一年,他復學重讀三年級,教室就在球場邊,總見他孤單地躲在樹下看著籃球場上的動向,場上的人球技再差,他也沒有任何評論。原本古銅色的皮膚,褪成了蒼白;一百八十公分的身高,因坐著輪椅,矮了大半截;鋒利的眼神,透露些許疑惑;稜角分明的輪廓,野性霸氣的臉,這時卻只殘留著掙扎奮鬥後,滿滿的疲憊。
他的上半身,近看更顯壯碩,雙臂發達的肌肉,除了手上握著的健身器材,恐是因失去了腿,凡事得靠雙手而練就出來的吧!雖然女友總是默默地幫他推著輪椅,隨侍在側,偶有交談,但這樣的情景,也在一年後就消失無蹤。
畢業前,總算看到他的笑容,不過倒有幾分強顏歡笑的味道。因為我也曾酷愛打籃球到了瘋狂的地步,所以對這位學弟的遭遇,特別有著一種難言的心痛。如果他像金龍一樣,能多點幽默,多開朗點,或許給人的感覺,就不會那麼沉重。
但是換個角度,若是同樣的遭遇發生在我身上,我又如何能在一、兩年裏,真正超脫出來呢?就因為這樣,對於金龍的反應,特別敬佩;儘管有幾分落寞,總讓自己不斷面對現實,努力克服問題。「不能總是一直麻煩別人」,所以,他重新適應自己、磨鍊自己,讓自己的存在更真實、更有意義,甚至發熱發光。
花蓮 懿念
永遠護持
讀到《慈濟》月刊四二三期「心靈交流道」,有位讀者提到看大愛電視台「大愛劇場」對他的影響,也觸動了我潛藏已久的感恩心,藉此篇幅來抒發我對大愛台的感謝。
自從大愛劇場播出之後,就成為我們家必定收看的節目。別小看這些點點滴滴及瑣瑣碎碎,它的辛苦成果卻是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的表現。不管劇中的待人處事或言談舉止間,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令我特別感動的是,我先生自從看了大愛劇場後,對慈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每當我要去做志工時,再也不會表現不悅而反倒贊同了。因此我打從內心深處由衷地感謝大愛台的所有同仁,以及慈濟人願意提供自己的故事呈現給每一位觀眾;更激發了我護持大愛電視台的決心,為了增長更多人的慧命,這分決心將永遠力行不輟。
高雄 江美珠
【更正啟事】
第四二五期第六十五頁,正德國中校長「張昆經」,應更正為「張經昆」;第六十七頁慈濟志工「凌竟成」,應更正為「林進成」。謹向當事者及讀者致歉。
▲無盡藏
珍惜清淨的智慧之泉
◎主講/證嚴上人 整理/編輯部
台灣正面臨乾旱;
人生不只缺水會造成危機,
如果內心清淨如水的智慧資源缺乏了,
才是真正的災難。
五月六日,慈濟慶祝成立三十六周年;五月十二日,迎接了母親節、佛誕日、全球慈濟日,慈濟正式邁入第三十七年。
看到慈濟菩薩隊伍浩蕩長,我內心充滿感動與感恩;期盼慈濟生生不息,未來還有無窮無盡的三十六年,讓大愛像一條永恆的長流,綿綿地傳承下去。
「發心容易,恆心難持」,然而,有心就不怕苦。三十幾年來,慈濟委員甘願、歡喜、認真地協助我推動四大志業、八大腳印,步伐從未停歇,他們只說「幸福」不說「辛苦」;如今這些資深的菩薩們,有的已經白髮蒼蒼、有的身體衰邁,卻依舊恆持當初發心的剎那,一直堅持到現在,真的很令人敬佩,所以我天天說感恩!
我不只要感恩資深慈濟人,每一位護持慈濟的人--不論是阿公阿嬤、青壯年還是三歲的小娃兒,都是我要深深感恩的對象。
年近百歲的老人,
十年如一日做環保,
她呵護地球、膚慰受傷的大地,
發揮了千手千眼的力量!
宜蘭礁溪溫泉區有一位九十九歲的環保志工,她的先生以前是醫師,所以大家都稱她為「醫師娘」。十一年前,她聽說慈濟在推動資源回收,雖然並不十分了解環保理念,只知道這是「惜福」,就開始投入。
當時地方人士傳言:「醫師娘這麼好命,兒孫這麼孝順,為什麼還要出來撿垃圾?」而家人也因疼惜她的健康而反對。但是,老人的理念很簡單:「做人要惜福,環保回收就是惜福。」
十一年來,每天早上都可見到她一邊肩頭拖著報紙,一手拉著紙箱,另一手還拄著枴杖,佝僂著身子過馬路到資源回收站。因為她的堅持,社區裏很多人深受感動,也號召愈來愈多人投入,帶動家家戶戶做環保。
慈濟委員稱讚她:「阿嬤,妳能帶動整個村莊的人做環保,很棒!」她回答:「是啊,他們都是環保的信徒喔!」
一個將近百歲的老人,以健康的身體、虔誠堅定的心靈,十年如一日,把做環保當成做運動;她發揮了千手千眼的力量,呵護地球、膚慰受傷的大地;多令人敬佩啊!
而這分大愛無私的精神,慈濟人都做到了;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慈濟人,都和這位老人家一樣,不只是惜福而且造福。
尤其是僑居海外的慈濟人,他們與台灣的距離那麼遙遠,有的人甚至不曾見過我,只因為聽人說台灣有慈濟、聽人說證嚴法師的理念,就心生歡喜、感動,進而付出行動;有的則是回台灣,看到慈濟團體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精神,回去後效法這分精神,更加快腳步投入濟貧教富工作。
由於他們的發心付出,目前海外共有一百六十二個慈濟聯絡點,分布在三十五個國家。海外慈濟人在僑居地分秒不空過,長年累月地付出,用心推動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志
業,不但資源取於當地,也用於當地;那裏有需要,即使必須開車往返很遙遠的地方,去發放、義診、蓋學校,他們也不辭辛勞;甚至還承擔起跨國救災工作……這點點滴滴都令人感動。
讓物質匱乏、心靈貧窮的人,
能夠自力更生,也懂得付出愛,
這是最徹底的救濟,
也是最寶貴的教育。
全球慈濟人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自己的本分,用愛鋪路、造橋,讓富有的人願意付出力量,讓受苦受難的人們得到救援;不論是濟貧或教富,都是用心用力、甘願付出。
位處南半球的阿根廷,現在已經進入寒冷的冬天,慈濟人為了幫助山區裏受寒冬所苦的貧困人家,搭機、乘車越過兩千多公里路,來到原住民村莊,送上柴火和米糧。
儘管山高路遙,可是慈濟人不惜辛苦,歷經十多個小時才抵達目的地;當地的原住民看到慈濟人到來,就像看到遠方的親人一樣,非常感動。
職訓所是南非慈濟人的驕傲。自一九九五年起,南非慈濟人於德本成立第一所職訓所,七年間成長至五百多所,共幫助一萬多名黑人婦女習得縫紉、美容、烹飪等技術。不但安定她們的生活,還啟發她們的愛心;現在,這些婦女不再是等待人家救濟的人,還會利用專長製作衣物贈送給貧苦的同胞。
就連當地收容所裏的殘障人士和孤兒們,也在慈濟人的協助下,學習園藝、耕種;這些平日需要人照顧的孩子們,因為有慈濟人的愛心投注,也以同樣的愛心,將所收成的菜分享出來。
國際間時常可看到許多苦難的人,瑟縮在黑暗的角落等待援助;但也可以看到充滿愛心的人間菩薩,在黑暗中點起一盞燈、在寒風中為苦難的人們披上一件溫暖的外衣。人世間,因為有大愛持續地付出,長情默默地服務,而呈現出那分至善、至!
慈濟人遍布寰宇間,足跡到那個國家、那一片土地,都會帶給當地一片祥和,讓那些物質匱乏、心靈貧窮的人,能夠自力更生,也懂得付出愛;這就是最徹底的救濟,也是最寶貴的教育。
近幾年,海外慈濟人在僑居地的付出,已逐漸獲得當地社會和民眾的肯定--
澳洲布里斯本瑪特醫院,自一九九四年起,將每年七月第一個週日訂定為慈濟日;香港沙田醫院也因慈濟人用心投入關懷醫院、殘障院、孤兒院等機構,選定每年十月最後一個週日為慈濟日。
美國洛杉磯蒙洛維亞市為慈濟美國總會所在地,該市市長為感謝慈濟對社區的貢獻,宣布自一九九五年起每年十二月九日為慈濟日;夏威夷則自二00一年起,連續兩年於五月六日舉行慈濟日活動;北加州的舊金山、矽谷,分別將今年的二月十四日、三月三日定為慈濟日,肯定慈濟人在當地社區的付出。
要補足內心的「智慧之水」,
最重要的是付出大愛--
愛人、疼惜天地萬物的同時,
內心的智慧之泉將源源湧出。
台灣正面臨乾旱危機,節約用水的觀念總算慢慢建立了;然而,人生不只缺水會造成危機,如果內心清淨如水的智慧資源缺乏了,才是真正的災難。
要補足內心的「智慧之水」,最重要的是要付出大愛,去愛天下受苦受難的眾生。愛人、疼惜天地萬物的同時,內心的智慧之泉將源源湧出,愛與感恩也將循環不斷。
人生短暫,人命只在呼吸之間,所以要有無常觀;難得來人世一遭,到底為什麼忙碌?若不好好照顧心地,不好好愛惜這一生的緣,不論賺多少錢或擁有多高的名利權勢,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大戲中最好的製作人,也是最好的導演;既然上了生命舞台,就要好好扮演一位成功的主角,充分發揮生命使用權;善用父母所給予的身體,無所求地付出,且付出的同時心存感恩,這就是智慧,也就是報答父母恩。
除了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師長、眾生。走在菩薩道上,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論是引導我們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良師,或是鞭策我們的「逆增上緣」,我們都要心存感恩;並且還要感恩眾生--沒有苦難,體會不到幸福;沒有眾生,成就不了菩薩。世間苦難的境界淬鍊我們的悲心與智慧,讓我們真正體會人生的價值。
拔除眾生的苦難,
需要很多人的力量一起付出,
不能缺少你、我、他。
佛經上說,壞劫時期,世間不斷有水、風、火、地的災難。水災就是水大不調,風災就是風大不調,火災是火大不調,地震是地大不調;四大之中,只要有一大不調就會造成災難。
而今,全球各地環境惡化、氣候變異,四大同時不調,再加上人與人之間的互爭互鬥,人世間的災難和悲劇才會不斷發生。
慈濟三十六年來,在台灣慈善關懷的腳步以及醫療、教育、文化的建設從未停歇;一九九一年起更將這分大愛擴及國際,不論是烽火下的阿富汗,地震蹂躪後的土耳其、薩爾瓦多,或是水災後的印尼貧民……那裏有需要,那裏就可以看到藍天白雲的志工身影在付出。
由於海內外慈濟人的愛心廣被,慈濟在國際間許許多多的救災工作,都是重重疊疊,不是一件做完才做另一件。
要拔除眾生的苦難,需要有很多人的力量來付出,不能缺少你、我、他。在慈濟三十七年的開始,殷切期盼社會上「人人彌陀佛,個個觀世音」--人人以阿彌陀佛無量的智慧、慈悲與力量關懷人間;更發揮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的力量,為人間拔除苦難。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五月五日至十五日講於花蓮)
▲慈濟三十六周年慶特別報導
生命交會在愛裏
◎撰文/邱淑絹
【骨髓相見歡】
幽邃的星空,閃動著星光點點,
銀河群星中,那顆才是你我心中彼此的星球?
我疾走疾飛幾千個光年,只為尋找你我心中潛藏的印記;
是你我前世的約定,所以今生要來相見,
而唯一互通的密碼,是體內的第六對染色體(註)。
許是宇宙精靈吧!聞嗅出流光裏無助的呼喊,
於是,化身慈濟人,成立「骨髓資料庫」,
為喚醒那即將在心中悄然消蝕的約定,在人群裏奔走……
這樣因緣讓你我相遇,
只因你身歷病痛的煎熬,我甘願身遭扎針的痛楚,
汲出身上的骨髓液,點滴傳流至遠方受苦的你,
願延展你的生命,活絡你的呼吸;
只為今生一次猛然的相遇……
九年時光流轉,骨髓資料庫儲存了二十三萬多筆印記;
透過骨髓的匯流,為四百九十三對生命,實現約定。
而單只過去這一年,九十七筆骨髓的足跡踏至大陸、韓國、日本、美國、
澳洲、泰國、香港、義大利、德國等國家。
散落於海角,卻交會於天涯;
公元二00二年五月十二日的台灣東海岸,九十七對裏的十六對,
或許健康留駐的生命、或許悼念生命悄然離去的家屬,
在花蓮靜思堂裏交會出生命的光芒,
熨燙出一剎那裏所有的甜蜜與悲淒。
當捐髓者楊清茂見到高䠷的邱天育,感動的淚水沖激著雙眼,他說不出話來。
邱天育說楊清茂除了捐髓,又捐了一次白血球給他;長得斯文乖巧的天育帶點幽默口氣說:「這樣一直麻煩他,實在是很不好意思。」
天育於大學三年級發現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了養病,他休學一年。父母得知天育患病的消息,質疑湧上他們的心頭。吳媽媽說:「為了解天育的病,我到處去找書、回憶他從小到大吃過的食物、也一一的查對家族病史,但都沒有跡象顯示他為何會得這個病。」
當骨髓移植成了天育唯一救命的希望,家人及親屬們相繼地抽血檢驗人類白血球抗原,然而比對結果無一相合,於是寄望於慈濟骨髓資料庫。
全家人著急地等了兩年,阿公阿嬤也哭了兩年,終於配對到了!天育全家對楊清茂和慈濟都充滿了感恩。
頻頻拭淚的邱爸爸和邱媽媽說相見歡的前一天,他們興奮得睡不著覺,因為他們盼這天已經盼了很久,邱媽媽說:「天育接受移植後,我全心全意地照顧他,因為我相信他們會有相見的一天,我要讓天育親自向捐髓者說謝謝!」
當第兩百五十例受髓者余保榮站上台,用欣慰的聲音宣揚著:「終於等到相見歡的日子,能夠活著的感覺真好!」余保榮和余太太感激吳繼祖願意捐髓,是勇敢的表現。
五月十三日即將過二十八歲生日、留著一頭長髮的捐髓者吳繼祖開玩笑地表示:「我還曾想像余保榮可能跟我一樣也留著長頭髮……」
人生因緣誠難預料。繼祖捐髓後一個月,爸爸在例行性的健康檢查中發現白血球高達十三萬多,經住院詳細檢查,醫師判斷為慢性淋巴白血病。繼祖表明因爸爸的病,讓他更能體會受髓者的心情,也希望余保榮獲得新生後,另一階段開始的人生,會有一番新的氣象。
吳爸爸陪著繼祖來到相見歡現場,硬朗的身體、開朗的笑容,顯示不出體內白血球的不安。吳爸爸說:「我天天下班後就做運動,星期假日就
去爬山,生活正常,還從五十七公斤胖到六十三公斤,你看我像是血液疾病患者嗎?」
吳爸爸樂觀地表示,他和血癌和平共處,把它當作是一輩子的朋友!對於兒子捐髓,他表示:「小小的捐髓動作就能救人,我們全家都非常歡喜,算是託繼祖的福啦!」
馮惠鈴在受髓後兩個月即因感染而往生,先生帶著孩子及媽媽前來出席相見歡。「我是經過一番掙扎才能勇敢地站在這裏,要做這個決定真的很難,不過我要說出我的感恩,也要讓其他人知道還有許多人需要幫助。」先生說。
隨行的孩子向捐髓者劉興錡說出「感謝」時,劉興錡表示對於未能幫上忙,他感到失望與難過,不過,他也下定決心如果再次和其他人配對成功,他仍然願意捐髓。
閃亮的聚光燈下,捐髓者鄭明宏緊抱著曾雄敏的太太泣不成聲,時間彷佛停駐在這樣的傷痛裏。
鄭明宏表示自從知道自己配對成功時,深覺就像中了大獎一樣;為了捐髓,他吃素半年,只為希望自己清淨的骨髓能夠提升受髓者的存活率。然而希望落了空。
曾太太表示半年前先生生活還可以自理,無奈卻沒有熬過來,不過她仍感激鄭明宏捐髓給先生,一切都是因緣。
面對著關懷小組,鄭明宏哭倒在志工懷裏,久久不能自己,他一直說:「沒能幫上忙,希望落了空……」
螢幕上,七歲的萱萱稚氣的童顏,向著大眾祈願:「全世界都平安,日子要好好好過、班要好好上、課要好好上……」
當萱萱的媽媽梁太太看見捐者偉姿上台的那一剎那,她迫不及待地敞開雙臂,將偉姿緊擁入懷;而偉姿的一聲:「母親節快樂!妳是個偉大的媽媽。」將梁太太的眼淚逼出眼眶。
梁太太說,每當夜晚入夢,總感覺有人要把寶貝女兒搶走般;幸好當夢中驚醒那一刻,身邊萱萱的臉、甜
美的笑容、均勻呼吸的聲音都在在告訴她:萱萱活得很好。她對願意救萱萱命的偉姿說:「我不知如何用言語表達我的感激,因為萱萱是我的生命,而妳的骨髓就在萱萱的體內、在她的生命中。」
偉姿瞞著家人捐髓給萱萱,出院後被媽媽識破,媽媽在不諒解之下,不和女兒說話,母女關係差點撕裂,然而頻頻為梁太太拭淚的偉姿說:「我很欣慰能夠捐髓給萱萱。」
一直稱讚偉姿長得好漂亮的梁太太則說:「因為妳,讓我在今年的母親節,仍然能夠擁抱著萱萱,我會好好地照顧萱萱的。」
第兩百二十例受髓者莊英豔缺席了,先生林文爵帶著對太太的懷念前來。
林文爵表示,太太從發病、接受骨髓移植直至往生,期間剛好一年;經歷了太太的病痛和往生,他體會到生命的脆弱。
而儘管太太終究走了,面對捐者陳素琴,他仍然感恩她曾經給太太一次生命重生的機會,「千言萬語道不盡,此刻能說的唯有感恩。」
他也強調,自己專程來這一趟的目的,是因為知道還有許多人在承受著疾病、苦痛,而慈濟提倡骨髓捐贈是大愛的表現,「社會需要這樣的愛!」他說。
■
幕前,一對對生命講述著生命勇者的心路歷程;他們在今生找到對方互留的印記。
然不論今生有緣重聚,或是得在來生再續,在他們精彩的人生片段,已經親身演繹出生命無價的大戲,他們的故事,將在浩翰的宇宙長河裏,雋永地飄流。
註:配對作業是針對第六對染色體臂上的A、B、DR位點,也就是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HLA)的表達位點進行配對;配對成功,方能進行骨髓移植。
▲慈濟三十六周年慶特別報導
螢幕之後
◎撰文/邱淑絹
【骨髓相見歡】
在繁華景象的背後,有多少生命在微弱的呼吸間殘喘;
在熱鬧城市遮掩的簾幕之後,又有多少生命
憑藉著一股微弱的氣息,等待著機會、等待著有緣人。
採訪骨髓相見歡捐受髓者期間,我親見一齣齣
感人戲碼上演,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故事令人動容,
而我只是一位偶爾插足的觀眾。
看盡人世百態,方知生命可貴。
【第一部】受髓者萱萱的故事
☆人物介紹
梁先生:父親
梁太太:母親
林雪珠:關懷小組志工
萱萱:今年七歲。病因--再生不良性貧血,二00一年二月接受骨髓移植。
《第一幕》
走進位於台中豐原市區一家運動鞋店,一位綁著兩條辮子的小女孩,活像個小白兔似地自個兒在玩,白白胖胖、活蹦亂跳的模樣,教人打從心裏喜歡。
老闆梁先生和梁太太聞聲從屋後走來,熱情地招呼眾人。一坐下,梁太太就迫不及待地說起話來。
梁太太:我就只有這個孩子,她可說是我生命的全部。如果沒有慈濟人的愛心推動骨髓捐贈,現在就沒有我這個女兒。沒有她,全世界我都不要。
原本在一旁玩耍的萱萱跑過來搶著要講話,連珠炮似的話語,讓人聽來有點措手不及;健康、活潑的模樣,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萱萱和(我):妳好!(妳現在好不好?)好!(身體狀況怎麼樣?)很好,很好……(知不知道誰捐骨髓給妳的?)一個大姊姊。(妳想見她嗎?)想。
梁太太:萱萱想畫一張卡片送給大姊姊。
(我)和萱萱:(妳要做卡片給大姊姊啊?)對。(畫好了沒有?)還沒。(想畫什麼?)我想畫一朵花給姊姊。(為什麼?)因為我最喜歡花,女生最喜歡花了。(妳想跟姊姊說什麼?)我要跟姊姊說:姊姊謝謝妳救我的命,我要上大班了。嗯……妳像玫瑰花一樣漂亮,我要送卡片給妳,還要送妳一朵漂亮的玫瑰花。我家隔壁的隔壁的隔壁,就有一家花店,我會去買的……還有我愛妳,妳是我的姊姊。
《第二幕》
梁太太:萱萱是在就讀幼稚園階段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她發病前,常說她很累或是腳很痠要我揹,我以為小孩子耍賴要媽媽疼。直到在她腳上漸漸出現一塊塊的淤青,我才發覺情況不對勁。
我帶她去附近診所就醫,醫師研判可能是小孩好動所致。但直覺告訴我要謹慎,於是帶她去驗血。一個多星期後檢驗報告尚未收到,有天半夜,萱萱突然發高燒掛了急診。
打完針後回到家,第二天早上再度發燒、掛急診。醫師查了萱萱之前的驗血結果,才發現血小板只有兩千(兒童血小板數的正常值為十五萬至四十萬),於是建議我們趕快轉院。
聽到這個消息,只覺腦筋一片空白,整個人都呆了。經朋友介紹轉到台北的醫院,重新做
骨髓穿刺,證實萱萱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那時她病得很嚴重,兩三天就要輸一次血,醫師說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骨髓移植。
為此,我們全家都做了人類白血球抗原(HLA)檢驗,卻都無法和萱萱配對上。醫師建議我們向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申請配對。
我曾經看過報導,非親屬間骨髓配對率只有十萬分之一。一般人聽到家屬間無法配對,心就先涼了半截。
知道配對成功時,真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現在說來輕鬆,但當時我很擔心,好像拿萱萱的生命當賭注般,因為移植若不成功的話,我將失去愛女。
梁先生:萱萱配對到三個,前面一個一個地拒絕,心裏實在很著急。我不斷打電話到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問是否由我們出面說服捐者?但得到的答案是,按照規定不能讓我們知道捐者身分。
我三、四天就打電話去拜託骨髓中心加把勁,我告訴他們孩子的命就寄託在你們的手上、你們的愛心裏啊!
我們等了將近九個月,期間萱萱一直感染發燒無法進食。最要感謝的是關懷小組。我知道他們為了萱萱,跟配對者不斷地溝通。
梁太太:那種心情好像坐雲霄飛車,好緊張!如果沒有關懷小組,萱萱沒辦法順利完成骨髓移植。
林雪珠:不能讓你們知道,其實也是為了保護捐者。捐者有權利決定要不要捐,我們必須尊重他們的決定。況且要讓捐者完全了解和允諾,需要時間溝通。
關懷小組的立場一向不敢給捐者壓力,也不敢要求馬上答應,而是等他們完全了解後再徵詢他們的決定。儘管事不宜遲,但決定權在於捐者,況且他們還有家人要面對。
《第三幕》
一封來自捐者的信。
給妳:
希望妳能和我一樣勇敢地為將來努力,一起嘗盡世間的溫暖。為自己而活,為家人而奮鬥,妳一定可以活得很幸福、快樂的。我們一起努力,記得要加油哦!
失意時,記得我會默默為妳鼓勵,支持妳!千萬記得世上有我的祝福,所以要更加珍惜自己哦!我們一同努力,相互加油打氣,要記得我們可是一體的哦!願幸福!
阿姨草
梁太太:捐者抽髓後的第二天,
傳了一封信來。醫院一直考慮是否要轉給我看,因為怕我承受不了。一個星期後,護士小姐忍不住把信交給了我。我在無菌室外面,反覆地看了又看,哭得唏哩嘩啦的。這封信對我來講很珍貴,等萱萱長大後要給她看。
梁先生:她鼓勵萱萱要加油!她充滿愛心,樂意捐髓助人。據說,他們學校為了要讓她捐髓,還把考試日期延後一天,這個社會還是處處充滿著溫馨。
林雪珠:算是萱萱跟她有緣啦!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擁有二十三萬多筆資料,等於是二十三萬分之一的機率。
梁太太:是啊!連爸爸和媽媽都無法和她配對上。
《第四幕》
梁太太:萱萱接受骨髓移植後,我全天在醫院照顧她,先生每兩三天就從中部開車到台北來看她。生病的孩子都很拗,她在無菌室裏整天不說話,常常摳指甲摳到流血,好像在做無言的抗議,抗議我們為什麼要把她關在病房裏。
待在無菌室期間,她嘴巴嚴重潰爛,血球一直沒有升高,有陣子我幾乎想要放棄。為了照顧萱萱,我在離醫院不遠處租了間房間。常常在夜深人靜時,獨自順著醫院的迴廊孤獨地走回住處,內心感到好無助。
將近半年的時間,萱萱的血球才慢慢升上來。不過,也聽說有些病患血球升高又降下來的例子,當時依然很擔心,心情總是起起伏伏的。
從她生病後,我開始封閉自己,也怕面對親戚們的關心,要一個一個去解釋,彷彿再度挑起痛處。萱萱出院後,我們住在另一個家,環境相當清淨,我每天用消毒水將屋子消毒一遍;菜洗了又泡,泡了又洗;也不敢隨意出門,唯恐將病菌帶回來傳染給她。
兩年多來,我們無心經營生意,因為已經筋疲力盡了。先生倒是常安慰我,看到孩子又笑又跳的,應該要感到高興。
經歷了萱萱這場病後,我要從本身做起,進而說服周遭的親友,一起參與骨髓捐贈活動;能多一個人參與,就多一分配對成功的機會。
《尾聲》
臨去之際,說話總是連珠炮似的萱萱倚在爸爸、媽媽的身旁,右手猛力地向我們揮舞著,直到眾人上了車……
【第二部】捐髓者偉姿的故事
☆人物介紹
黃偉姿:二十三歲,骨髓捐贈者,抽髓日期:二00一年元宵節
洪麗淑:關懷小組志工
《第一幕》
台中火車站熙來攘往的人潮交織著辛勤和忙碌,站前新建的廣場平鋪出短暫的悠閒。
再度來到台中火車站前,偉姿心中有難以言喻的情愫在心底深處翻湧。就是這個火車站,交合著自己身上的十西西血液,讓她的人生有了不同的歷鍊。
《第二幕》
一九九六年,就讀高一的偉姿跟著同學從彰化到台中遊玩。沒來過台中的她,初次和同學來到車站出口處,見一旁的攤位上有慈濟骨髓捐贈驗血活動,好奇的學子們在你一言我一句的附議下,參加了驗血活動。
《第三幕》
時光荏苒,五年的光陰驟逝,二00一年的某一天,偉姿接到一通電話,她簡直是呆住了!因為她早已忘了自己曾參加骨髓捐贈驗血活動,然而電話那頭的聲音卻是告訴她配對成功的消息。
洪麗淑:要告知偉姿配對成功的訊息時,我按著電話號碼打到她家,得知偉姿是技術學院夜校生,白天在台中一家保險公司上班。於是我照著查號台查來的電話號碼,一家一家地打去各保險公司詢問,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才終於找到偉姿。
我直接到她上班的地點與她見面。我告訴她,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發揮自己的功能,把握因緣去做好事。經過她的首肯,我請專業醫護人員直接到她上班地點進行第二次抽血檢驗。
《第四幕》
經由再次驗血,證實偉姿的HLA-DR和病患相符後,關懷小組即進一步安排她到花蓮慈濟醫院健康檢查。
洪麗淑:偉姿去花蓮時,第一次因機位問題,沒能成行;第二次才順利成行。做完健檢後,竟又碰到象神颱風侵襲台灣東北部,導致花蓮飛台中的班機全部停飛。慈濟骨髓捐贈中心人員勸偉姿等颱風過後再回去,然而她急著回學校參加考試,最後決定搭乘花蓮往台中的末班火車回家。
當天在機場接不到人,我緊張得一直打電話和她聯絡,但電話都沒人接。我也打電話給她的老師,向他說明情況,請求老師務必通融考試時間。當晚十一點多,偉姿終於回報平安,我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下來。
黃偉姿:那時象神颱風造成汐止淹水,從山壁上沖下來的水,
猛敲著車廂的玻璃,回想起來還覺得有點恐怖。不過還好,當天學校因風災而將考試順延了一天。
《第五幕》
健檢結果,確定偉姿的健康狀況可以捐髓,為了在抽髓手術時能回輸血液給自己,偉姿必須在抽髓前一個星期備好自備血。
洪麗淑:捐贈中心計算出偉姿需要備五百西西的血,然而依照捐血中心的慣例,女性每次只能抽兩百五十西西,偉姿對台中又不熟,每次我都和她約好,然後到她上班的地點接她,再前往捐血中心備血。
做好了一切所需的準備,偉姿在二00一年元宵節前夕住進花蓮慈濟醫院,準備第二天元宵節進行抽髓。
黃偉姿:我超怕打針的。抽髓前一天晚上,護士小姐幫我插手術時要輸血用的點滴針管,但一直找不到血管,插到我都想哭了;好不容易找到血管,針一插,血還不小心噴到護士小姐的褲子上。
麻醉醒來的那一剎那,我覺得好冷、好冷,上合歡山都沒那麼冷,護士小姐貼心地為我鋪了三層暖被,志工們還準備了湯圓給我吃。不過,我不知道當天醫院有辦活動,沒能參加真可惜。
雖然還躺在病床上,偉姿仍一心想為對方加油,忍著痠疼,她提筆寫了一封信,請關懷小組轉交給受髓者。
《第六幕》
答應捐髓,偉姿是瞞著全家人的。
黃偉姿:我本身血紅素較低,平時去捐血家人都會反對,何況是捐髓,根本不敢跟家人提起。
洪麗淑:當時她男朋友也有點意見,不過偉姿對男友說:「有人需要你去幫助,難道你不去幫助他嗎?」
黃偉姿:後來媽媽知道我去捐髓簡直是氣炸了,完全不理我,換藥都得自己來,還好有關懷小組的志工準備補藥給我吃。
媽媽到處去問:「慈濟是做什麼的?」一天一位警察到我家做戶口普查,向媽媽讚揚捐髓可以救人,且把他自己為了想要成為捐髓者,在執勤期間跑到彰化八卦山參加驗血活動的趣事說給媽媽聽;再加上陸續聽到一些人對慈濟的肯定,媽媽才終於釋懷。
有天晚上,媽媽問我要不要換藥?隔天又說要燉補品給我吃,當時我的心裏真的好高興!
《尾聲》
偉姿珍惜著自己可以有健康的身體來捐髓救人,她表示慈濟以後有骨髓驗血活動需要她現身說法,她都會義不容辭地前往。談到受髓者萱萱,偉姿輕淡的聲音裏帶著深切的心情:「我覺得她好像是我生命的延續,我希望她能好好地活下來。」
▲慈濟三十六周年慶特別報導
髓緣姊妹
◎撰文/袁道慧(第一百零二例捐髓者)
【骨髓相見歡】
「髓緣」對我與姍姍來說,都是一種「得」而非「捨」;
我們圓滿了彼此生命中的缺口,學習許多未曾學習的功課,
也擁有了旁人所沒有的福氣!
記得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三日,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鄒秋芳(目前已是我與姍姍的乾媽),告知我骨髓初步配對成功時,我驚恐得不知所措,久久不敢相信萬萬中選一的機會竟被我抽中!
感恩有上帝的恩典,讓我從慈濟志工及專業醫護人員處得到多方協助、解說,讓我這個從小到大不曾住過院、打過點滴、進過手術室的健康寶寶,能將一點點的緊張害怕,轉化為決不退縮的勇氣與信心。
我相信,當我獨自拎著包包
走進醫院抽髓時,那位無助地躺在無菌室等我的人,不是一位我不相識的女孩,而是長久以來我對已逝父親、妹妹的思念化身。我相信,這是上帝賜給我一個醫治生命傷口的機會。
■
一九九九年元月六日完成捐髓,八個月後,發生九二一大地震。辦公室因受損搬遷,當我正捲著衣袖、揮汗如雨地當起搬運工時,醫院社工員來電詢問我和家人是否平安?霎時我的心情雀躍奔揚,那因勞累所帶來的疲憊全不見了--因那委託醫院社工員問安的人,正是我心裏不斷牽掛卻從未謀面的「女孩」;我興奮地在心裏吶喊:「她仍平安健在!」
在企盼已久的相見日子來臨前夕,我的心情相當複雜;既盼那日子快快到來,又害怕那日子來到時,我的擁抱會落空。雖然來自四方的消息都告訴我,「那位女孩」目前身體狀況穩定,但我心中的忐忑卻未曾稍減。
直至二000年五月十二日相見歡當天,司儀念出「姍姍」的名字,看見她瘦弱的身影緩緩走上台,我眼眶中的淚水再也抑制不住……
姍姍事後回憶初見我的那一刻,她說,她覺得我力氣好大哦!因為我將她抱得好緊、好用力。殊不知當下我多麼想確定:我是不是在做夢……
我與姍姍雖來自不同家庭,但我們年紀相同,相見歡那天也穿著款式、顏色相近的套裝,鼻梁上架著的眼鏡也是同款,甚至連手機都是同型同色。更巧的是,我倆的父親都是職業軍人,我們的祖籍都在安徽……
■
當我還沈浸在一片喜悅之中,鄰居從大愛電視台轉播知曉此事,歡喜地與毫不知情的母親道賀。母親納悶地回答:「我家道慧跟我說她去台北出差了……」此事當然引來母親一陣錯愕。
聽妹妹形容當天晚上的母親節大餐:一桌子的菜,一群人全然食不知味。罪魁禍首當然就是我,因為我送給了他們一份太特別的禮物。
其實當初接獲骨髓配對通知時,我即打算告知母親此事;但側面試探她的想法,得到的答案不外是:「啊!……你們年輕人不曉得啦,即使年輕時沒事,老了妳就知道了,別傻哦!」在這
樣的情形下,我決定暫不告知母親捐髓的決定。
父親過世後,母親獨力撐持整個家庭、照顧我們六姊弟,後來二妹繼父親之後接連意外過世,母親也不曾因此倒下;然面對我帶給她的「震撼教育」,對不甚了解骨髓捐贈的她而言,怎能不擔憂呢?
即便我捐髓至今已三年有餘,但母親仍難以接受她的寶貝女兒竟曾「身歷險境」。
我知道母親是個明理的人,她除了竭盡心力克盡母職外,更要我們與別人分享生命的所有,這是她給我們這些兒女的教導。我相信在我努力照顧好自己,並把握每個可以和母親溝通此事的因緣下,每經過一天,就距離她因了解而諒解的日子更近一天。
在我與姍姍的生命中,都有著一位平凡中愈見不凡的母親陪伴著。
姍姍之所以能平安走過這段抗病歷程,正因為她身旁有位愛她的母親,不斷地陪著她、守著她。當她在無菌室裏忍不住想往外逃時,是母親的鼓勵支持她撐下去;當她因做化療而幾乎掉光秀髮、滿嘴破洞時,也是母親的愛膚慰著她……
■
姍姍會對我說感恩,但我卻覺得是我該向她說感恩。姍姍面對生命難關,有著不退縮的決心和勇氣,五年多來的抗病歷程,她未曾喊過一聲苦;這樣的勇氣,不僅讓一路陪伴她的媽媽放下心疼、換以信心,也讓我深深省思:「當同樣事情臨到我身上時,我是否能像姍姍有這般令人佩服的願力,來面對生命中的無常?」
和姍姍相處近兩年來,總在
不知不覺中發現我倆心靈相通之處--當我掛念姍姍身體健康時,她也常掛念我是否忙於工作而忘了休息……
我常覺得「髓緣」對我與姍姍來說,都是一種「得」而非「捨」;我們圓滿了彼此生命中的缺口,學習許多未曾學習的功課;換個角度想,也擁有了旁人所沒有的福氣!
因著信仰上帝與認識慈濟,我相信我與姍姍的未來,是有愛、有盼望且美好的,我們姊妹倆一起許下這樣的心願--一起說感恩。
▲慈濟三十六周年慶特別報導
捐髓三年
◎撰文/廖國華(第九十五例捐髓者)
【骨髓相見歡】
捐髓三年多了,還是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想捐?
我不知道,好像沒有一個關鍵性的理由促使我做這個決定;
但是,為什麼一定要有理由呢?
骨髓捐贈是什麼?其實我本來也不了解,不過我捐過血,也想試看看捐骨髓是什麼滋味,於是照著報紙的消息,在一九九五年暑假到士林國中參加慈濟骨髓捐贈驗血活動。
三年後,一九九八年八月,十萬分之一的機率居然被我碰上了!兩個月後我捐出了骨髓。
從捐髓到勸髓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問:「骨髓可以捐嗎?抽骨髓會不會有後遺症?」出現的回應竟是:抽骨髓會半身不遂。我心想:亂講!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嗎?所以決定將自己捐髓的經驗寫出來。
我知道捐髓者在捐髓的一年內,是不能公布自己的名字,不過網路的好處就是可以匿名,因此也不算違反保密的規定;我從大學時就被同學叫「華哥」,所以我發表文章時也使用了這個暱稱。
這篇網路文章後來被收錄在《慈濟》月刊三九一期。因此雖然是以匿名方式書寫,依然被慈濟志工發現了;他們說:「捐髓者一句話,勝過他們十句話」,之後,他們有機會就找我參與骨髓捐贈宣導活動。
在驗血活動的現場,每當有
人對骨髓捐贈有疑問的時候,志工就會把我推出去,說:「這位華哥捐過呢!」而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坐在填表區,回答一些切身的經驗。
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會不會痛?原本我都是照自己的經驗回答:不會痛。但後來我請教其他的捐髓者,他們說多多少少會有點感覺,有些人感覺痠痠的,有些人感覺刺刺的。所以這種感覺因人而異,我如果都告訴別人不會痛,萬一聽的人有預期心理,捐贈之後卻感到疼痛,那他會不會認為是受騙了呢?所以現在我會回答說:是可以忍受的痛。
聽到我的回答後,大部分的人仍然會同意在資料庫建檔。只是,偶爾也有弄巧成拙的時候。
有次,一位小姐準備填資料,她問我捐髓有沒有什麼風險?我說:「最大的風險就是全身麻醉;不過這都是請專門的醫師來做,幾乎不會有問題。不過,我覺得還有一個風險。」
她問,什麼風險?
我說:「捐完骨髓,會被慈濟委員養胖。」
她馬上說:「什麼!會跟你一樣胖嗎?那我不要捐了!」
從那之後,我再也不敢提這個「風險」了。
不簡單的任務
親自參與宣導後,才知道推動骨髓捐贈並非想像中容易。
記得當初我被通知配對上時,慈濟志工一見面就問我對骨髓了不了解?我說我了解不多,不過是不是要簽同意書?拿給我簽吧!
對方有點驚訝,不過他還是想讓我多了解一點,要我先聽完他解釋再說。
我堅持要簽,他堅持要講給我聽,這樣的對話來回了幾次,最後我說了一句話:「您是不是不要讓我捐了?」他才把同意書拿給我。
如今想想,實在對那位志工很不好意思,他們為了要讓捐者能真正了解的這分用心,真的很難能可貴。
有次,我在填表區坐久了,便跟著志工到路上去向人介紹。那是我第一次去做第一線的工作,才發現,真難呀!
很多人一聽到要捐骨髓,當下紛紛走避。志工拿著資料尾隨在後欲進一步說明,有人會願意停下來聽聽看,進而填寫資料;有人則根本不理不睬,甚至加快腳步離開。慈濟骨髓資料庫現在有二十三萬多筆資料,志工宣導、說明過的人數,恐怕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由於沒幾個人想理我,我有點心灰意冷地退回填表區,不敢再去碰釘子。這時,有位先生抱著一個小女孩,走近捐髓說明的
海報,後面跟著四、五個人;他左手抱著小女孩,右手對著海報邊比畫邊說明。我抱著好奇的心態,上前看他怎麼說明。
雖然他幾乎是照著海報念,但是他非常的熱情,這股熱情似乎也感染了身旁的人,順著他的右手看著海報。我也順著他的右手看去,然後,我發現了一件事--他的手掌,只有大拇指和小拇指。
我不禁低頭看著我的手指頭,五隻。
如果他都可以這麼熱情,我又有什麼理由退縮呢?
我喝了口水,又回到第一線去。
傾聽別人的故事
二000年一月,我從研究所畢業等著入伍,慈濟骨髓捐贈活動暨關懷組總幹事陳乃裕知道後,便找我幫忙整理相見歡捐受髓雙方的簡介。
於是,我跟著志工們去邀請骨髓移植滿一年的捐受髓雙方來參加相見歡,同時請他們說說自己的經歷。
捐者的故事通常蠻好寫的,因為他們說到捐贈過程都很高興;也許是被喜悅的氣氛所感染,一份資料我大概兩小時內便能完成。但寫受髓者就困難多了,因為他們經歷了種種生命掙扎,那種感受很難用言語或文字去形容。
有次,我們到一位已經往生的受髓者家,接待我們的是他的父親。他說,第一次配對成功時,他們全家人都很高興,但那位配對者卻不願意捐;幸好第二次又找到一位符合的,當孩子得知消息時,還問他:「爸爸,可不可以買個籠子把他裝起來,不要讓他跑掉?」
聽到這裏,我眼眶濕了起來,同行的三位志工眼淚早已落下。
架設網站現身說法
- May 21 Thu 2009 21:52
2002年05月 426期-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