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衲履足跡

2002.06.01 莫爭利,多造福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一日《農四月二十一(六)》

【靜思小語】將人生的價值用在私利上,將造成人與人之間互爭互鬥;用於奉獻,才能福利人群,讓社會更穩定。

平齊之美

周年慶活動甫落幕,全球慈濟人三十六年來的點滴付出讓上人感動不已;在與一百二十二位靜思生活營學員開示時,上人不禁讚歎:「一年經過一年,慈濟的隊伍愈來愈浩蕩長;慈濟能為社會人群推動福利,真的很感恩大家用愛投入,手牽得很緊、心連得很近……」

提到福利,什麼是「福」呢?擁有物質?還是名大、位高?

上人表示,每個人一生吃的、穿的、住的都有限,有形的物質擁有得再多,只是多餘而已;名大、位高不但缺乏自由,壓力也大。能放下身段,不執著於名相,心能安穩自在,才是真名。

「慈濟人分布在國際間,他們的事業、教育背景、名位都不一樣。有的是社會地位很高的教授、企業家;有的是擺路邊攤、勞動階級,但他們來到慈濟人人平等,都是以同樣歡喜自在的心在付出造福,這是一分平齊之美。」

生死智慧

幾天前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行的臨床模擬手術教學中,慈誠隊謝居士的太太也是大體老師之一。謝居士曾在九二一地震後參與搶救,看到許多生離死別,知道生命的無常,也知道生命的價值觀,所以當太太因洗臉盆爆裂意外往生時,他能夠很平靜地面對,也圓滿太太生前捐贈大體的願望。他說:「因為慈濟的教育,孩子碰到這樣的事,竟也能面對現實的打擊;我很感恩太太,讓孩子的智慧成長。」

上人對此人生態度表示肯定:「意外發生了,怎麼辦?總是面對現實,讓生者心安、亡者靈安,這就是智慧!同樣是失去親人,有的人卻是呼天搶地,苦不堪言!如果自己看不開、想不透,對家庭、社會都不是很正面的示範。」

上人感嘆,人生無常,每個人都是同樣的生、不同的死,生死之間又各是不同的生活,究竟生命的價值何在?

澎湖空難過後,不論出大太陽或吹大風、不論白天或晚上,都可見到許多團體和個人投入救

援、關懷工作;雖然他們和罹難者都不相識,卻用心、用力地投入,大家付出無所求,一心只想要發揮生命良能,實具足了大智、大悲與大勇。

「真正的『福』,是造福人間;人生最重要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行為,時時關照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沒有錯?有沒有與人結好緣?對社會有沒有利?社會上如果能多一些好人,多說一些好話,多做一些好事,就不會相互爭鬥、推卸責任和攻擊。」

作自己?或作他人影子?

上人提及,《莊子》有一則關於影子和魍魎的寓言。魍魎問影子:「我看你一會兒起來,一會兒蹲下,一會兒走,一會兒坐,一會兒停,為什麼呢?」影子說:「因為我是那個人的影子。他動我就要跟著動,他坐我就要跟著坐,他走我就要跟他走,我是由不得自己。」

「做人一定要有自我,作別人的影子、受他人和不良的社會風氣左右的人,是最可悲的。社會上有很多人總是受環境所左右、擺布,想喊就喊,想罵就罵,想動粗就動粗,這樣的社會實在令人擔心。」

「人生的價值究竟是要用在『利』上,還是要用在『福』上?如果只是用在利上,到最後,人人都會為了爭利而互爭互鬥;如果用於奉獻,就能福利人群,發揮愛的力量,讓社會穩定。」

▲衲履足跡

2002.06.02 打開執著的心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二日《農四月二十二(日)》

【靜思小語】執著私情、私愛、私欲,求不得而失落時,最是苦不堪言。

何謂「修行」

上人與靜思生活營學員進行雙向交流,緣於百餘位中區榮董此行前來精舍體驗「修行」生活,上人為眾開示:「修行首先要體會苦;體會什麼苦呢?體會人生之苦。」

「生、老、病、死是苦,然人生之苦不僅於此,凡夫心總是『執著私情、私愛、私欲,當求不到而失落時,更是苦不堪言。」

上人表示,知道人生苦,才會發心修行:「修,就是修心養性;行,就是端正行為。要斷除生活中不良的行為,還要將心修到起心動念都沒有不好的念頭。

雖然調整身心和偏差行為的過程很痛苦,但最重要的是一念心--別人做不到,你做到了,這就是修行工夫。」

上人希望學員們能在此行中更認識慈濟,「要達到淨化人心,就必須愈多人打開執著的心門,有志一同為人間付出。認識佛法就能知道世人需要什麼、就能為世間謀福利,這是修福;能放下煩惱,時時開心、歡喜、輕安、自在,這就是智慧。」

正信的宗教

有學員問,如何選擇宗教信仰?上人表示,正確的信仰能淨化人心,迷信則會讓人生的方向偏差。無論是信觀音、天主、基督、阿拉,或是拜媽祖……只要能讓人因為信而沒有煩惱、不執著、無迷信,並學習其德行對人群付出,這就是正確的信仰。

上人以「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說明,所謂的功德就是--內能自謙即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一般人稍有成就就容易驕傲,因此要培養縮小自己、不計較、謙虛的工夫;還要端正行為、對人禮讓、付出大愛;用平等心處眾、用平常心對待,若能如此,人格、功德就能成就。

事業被人佔去,因而臥病在床,要如何面對這樣的打擊?上人開示:「生意人每每求利為先,然利在前,害就在後。事實已經造成,就把心放寬,當作是最好的教訓及學習,一切重新開始;否則,不斷煩惱的後果,不只賠了錢,更賠上自己的健康,才是真正划不來。把心安下來、把物質需求降低,生活過得去就好,人安則事安。」

又有人問及「打坐」,上人表示,打坐為的是要讓心靜下來;心能靜,能對事不動心,就是最好的靜心境界。「挑柴運水無不是禪。慈濟人是在做事中調心,步步踏實、分秒不空過、善念不間斷;像此次華航澎湖空難,慈濟人不論面對何種狀況,沒有恐懼、妄想,時時刻刻付出一分憐憫心,只為能膚慰家屬傷慟,這就是專注當下的禪定工夫。」

上人表示,佛教主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除了給予一切眾生快樂、平安、幸福外,還要拔除他們因病痛、貧窮或意外造成的苦難;不只疼愛人類,而是普愛一切生靈,這種又寬又深的愛,就是慈悲,也就是基督教、天主教所說的「博愛」。

「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與佛都具有同等的清淨本性,只是凡夫受到外在環境污染,而糾纏在煩惱之中;要使凡夫心愈來愈接近清淨的佛心,必須減輕心中的私情、私欲、私愛。」

上人表示,人生舞台上,每個人此生的劇本已寫好,現在則是在寫未來的劇本;習氣愈積愈厚,會讓人愈來愈迷惑,不知道真正的我何在,也看不清真實的本性。期盼學員能藉此次因緣,用心體會人生的道理、生命的價值,努力去除習氣,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花錢」之道

「愛所表達出來的是捨;無私的愛,就是捨得去付出。慈濟從五毛錢開始,是由很微薄的力量點滴累積成的,因此不要輕視『一點點』的力量。」午後圓緣,上人與大家分享,什麼才是「懂得賺錢,也懂得花錢」的人。

上人表示,有人在外面應酬,出手總是很大方,以為這樣才能跟人結好人緣。其實,在娛樂場所大方,對身心都會帶來有形或無形的傷害,也會傷及對家庭的感情和責任;懂得賺錢,也要懂得花錢,將錢運用得當,才是會賺錢、會花錢的人。

慈濟榮董曹仲植的太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曾發願,若有人需要輪椅,她都願意幫助;曹太太往生前一再叮嚀先生要多做好事,因此,在十幾年前花蓮慈濟醫院進行第一期工程時,曹居士捐助了兩部電梯。他說:「過去我只會賺錢,不懂得花錢,我很感恩太太引導我把錢用在最有意義的地方;我有今天,就是因為太太的智慧啟發。」

五月下旬,有一位遊覽車司機從台北載遊客到花蓮旅遊時,忽然胸口疼痛,被送往慈濟醫院急救,由王志鴻副院長及時為他做心導管手術,救回一命。

這位患者哭著說,十六年前,花蓮慈濟醫院正在建設時,他分期付款捐了一張病床,當時同事還說:「你捐錢到花蓮也用不到。」但他認為:「沒關係,反正是幫助別人,分期付款還負擔得起。」誰料得到竟然自己有一天用到了,讓他感到因緣的不可思議。

「不要因善小而不為,只要是好事,那怕是一點點,都要去做。」上人表示,慈濟三十幾年前就是靠委員以「人間菩薩招生」,讓家家戶戶了解慈濟:「了解是增加智慧,付出行動是造福人群;社會上多一個人了解慈濟,就減少一個問題。我現在還是要『人間菩薩招生』,希望大家都能投入,作個福慧雙修的人間菩薩。」

▲衲履足跡

2002.06.03 珍惜「志同道合」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三日《農四月二十三(一)》

【靜思小語】世間無法事事如意,要有毅力去突破;不求責任減輕,只求眾人力量能匯聚、自己勇於承擔。

濁世湧清泉

數位大愛台同仁前來報告工作事務,上人於言談間應機開示:「人會因後天習氣影響,而有不同的性情和觀念,但是在慈濟團體中,大家都有一分想為社會注入清流的希望,期待要珍惜『志同道合』的法親,也要珍惜

這分『有志一同』的志願。」

上人以自身為例說明,面對習氣各異的法親時,「尊重與包容」的重要性。

「全球慈濟人如此多,有些人甚至沒見過我,為何都能自我管理、甘願付出?那是因為我每要推動一件事之前,都會詳細地向大家說明,這是尊重;之後並詢問眾人意見,這就是包容。我不斷地感恩大家,只要大家有志一同,就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

上人以華航澎湖空難為例,慈濟人在下午五點多聽到消息時,隨即於台北分會成立「急難救助指揮中心」,再緊急聯絡桃園、澎湖兩地志工--桃園志工早已分組前往中正機場關懷,澎湖慈濟人也已將工作分配完成,「每個人早已做好該做的事,這就是『有志一同』。」

上人期勉大愛台同仁要有大願力及大承擔力,勇於做「別人不做,但卻是人們最需要」的節目,成為「清淨的湧泉」。

「處在如此惡濁的時代中,如何讓慈濟這股清流像『湧泉』般不斷湧現呢?產生好節目就是湧出清泉!必須不斷產生高品質的節目,才有足夠的『清泉』來淨化人心與濁世!」

對於現今許多媒體工作者,看待事情多抱持懷疑、批判態度,上人表示,這樣的態度對社會而言,並不是很好的示範,應該培養大眾對社會有信心、有希望、以感恩心互動才是:「大愛台的使命不是為慈濟,而是為人類;不是只為慈濟宣傳,而是希望能宣揚人性光明面。」

上人表示,一個團隊的工作絕對無法只靠一人之力就做好;每個人雖都有不同的思考模式,但難得的是大家有相同的志願,要多關心,但不要灰心;要讓對方了解我們想做的,就需要真正投入關懷與尊重!

「每次想到在芸芸眾生中有這麼多慈濟人與我同志、同心、同道,就深覺這是難能可貴的事,所以我都很珍惜。因為珍惜,所以常常心懷『寬厚』、『感恩』與『包容』。」上人表示,只要提出正確的觀念,不斷在濁世灌注清流,這個世間一定會有淨化的一天;所以,要以「菩薩遊戲人間」的心態處事,不論遭遇任何困難都不退轉。

一位同仁談及,也許是習氣使然,明明很關心同仁,但面對當事人卻往往會說出不好的話。上人說明,「修行」不一定要在道場中,若在人與人之間做到人圓、事圓,自然理就會圓;最怕是與人不合,明明知道應如何表達,但卻表達不出來,如此明知故犯,就「不圓」了。

「世間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要有毅力去突破。只要將身體與心理照顧好,什麼事都難不倒;不求責任減輕,只求眾人力量匯聚,自己也要提起勇氣去承擔。」上人教勉,慈濟的文化是「柔和與包容」,要將職場當成道場,將每個人都視為自己修行的助緣。

▲衲履足跡

2002.06.06 文化人的掘井精神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六日《農四月二十六(四)》

【靜思小語】文化工作者要以掘井人的精神,深入挖掘出清淨的心靈活水來淨化人心。

人生美學

「慈濟人文之美是一種『人生美學』,只要人人注意好自身,集合所有個體之美,便能展現出整體之美;也期待大家自我守護好『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的分際,讓社會大眾真正感受到文化之美。」

慈濟大愛電視台和文化志業各單位主管,於花蓮慈院第一會議室召開「文化志業志策會」,上人表示,文化是環環相扣、彼此關連的,不論是平面的雜誌、有聲的廣播、立體的影視,期待未來各單位能進行橫向的溝通、合作。

上人表示,電視新聞是社會大眾最及時的耳目,因此,大愛台就是大家的眼睛,帶領大家去看;廣播就是大家的耳朵,帶領眾人去聽;平面的《經典》雜誌和《慈濟》月刊、《慈濟道侶》也都具有為眾人作眼目的功能。

「現今媒體多偏重報導社會亂象,不是讓人心裏害怕,就是將人心引導至偏差的方向。慈濟是由許多人點滴付出愛心而成就的,我們要以掘井人的精神,好好地運用這些資源,不斷地深入挖掘出泉水,還要以這清淨的心靈活水來淨化人心。」

上人期勉文化人要有掘井人的精神,守住一分「為淨化心靈作活泉」的志願,不要讓社會大眾接收到缺乏教育性、或是容易混淆視聽的新聞,也不必去競爭新聞是否獨家。

上人表示,大愛台成立五年多來,不管是新聞、戲劇、廣告,善的影響力已經慢慢擴及其他媒體;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都是清流,都是為世人做耳目的引導者,期待大家更用心來推動,在現有的基礎上多加一把力,完成導正人心的使命。

「不了解慈濟精神,無法做出慈濟的文化來!」上人表示,除了透過「做」來將慈濟精神顯示在別人面前,慈濟人的穿著打扮也很重要,必須從自己身上先美化,才能扮演什麼角色就顯現出什麼樣的形態,這也是一種「人生美學」。

上人以五月中旬於花蓮靜思堂道侶廣場舉行的千人浴佛活動說明:「從上往下看,每一位慈濟人都很準確地站好自己的位置,整體實在很美!而這個整體美是來自個體,只要大家都盡好自己的本分;個體美,整體自然很美。」

▲衲履足跡

2002.06.08 一念之間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八日《農四月二十八(六)》

【靜思小語】觀念正確,能為生命創造美的文化;觀念偏差,將為社會帶來危機。

何時「放下」

慈濟大學校長及多位院長、教授將赴北京大學進行教育交流,行前特來向上人告假。上人於交談間提到,每個人都有「兩個命」,一是生命,一是慧命。生命可以有兩極化的作為,為善或作惡來自於觀念、思想--觀念正確者,生命將創造很多美好的文化;觀念偏差,生命就會造成社會的危機。

「慧命是人的本性,也就是清淨的佛性。一般人受到後天環境影響得來的智識,若未經深入思考、分析和研究,往往容易是非、對錯不明,易被人誤導,或是去誤導人;若是有智慧者,面對問題或現象,會以清淨的智慧加以探討與剖析,務求透徹事物真象,而不被表相所迷惑。」

「宗教者的心胸非常超越,他透徹真理,了知事物表裏,明白一切是時間的累積,也清楚因緣果報之理,所以能完全不在意名利、權勢等世俗物欲,但會對生命積極,能夠珍惜分秒時間去做利人益己之志業。」上人強調,生命之價值觀必須建立好,才不會將自己導向偏差之路。

此行前往北大,上人叮嚀出門在外要懷抱「虛心求教」的心態,與大家廣結清淨歡喜緣。「自大的人,會礙人的眼;唯有縮小自己,才會入人的心。若能自認平凡,謙沖為懷,則此行必然非常快樂,並且收穫盈滿!」

座中有人問,如何能做到「放下」?上人表示,不是說「放」,就能放得下,必須藉由環境不斷地磨鍊才能做到;就如舉步走路,腳抬起、放下要有支撐才能落地,否則就得一直懸空了!

又問,若想習得放下,是否有「捷徑」可通呢?「用心為人群付出的同時,很自然地就會忘記時間的飛逝,無煩無惱、不知不覺中就能放下了!」

用愛呵護及灌溉

慈濟大學今天在靜思堂舉行畢業典禮,共十個研究所、大學六個系等三百零八位畢業生。上人開示,無數無量的人無所求用愛付出,唯一的期待就是希望慈濟教育能培育出社會良才,讓一顆顆種子長成結實纍纍的大樹,果實普遍到每一個地方,去撒播

滿滿的愛。

「從小到大,無數人曾經用愛陪伴你們走過來,時時刻刻呵護、灌溉著你們。自愛就是報恩,付出就是感恩;能管理好自己,讓父母安心,師長也安心,這就是報恩;而發大願,立大志,成為幫助人的人,就是感恩的回饋。」

▲衲履足跡

2002.06.09 清水般的文化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九日《農四月二十九(日)》

【靜思小語】大地之水受污染,生命將受威脅;文化之水受污染,將喪失淨化人心的教育功能。

虛幻人生,真實入戲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如夢似戲的幻化人生,從出生到死亡,短短幾度春秋。人生舞台上種種歡喜悲愁,一旦情景不再、人事已非,亦如春夢無痕。在這虛幻的生命中,總是當局者迷,執著所愛與所有,遂認假作真、眷戀難捨,為自己人生的下一齣戲,再次鋪陳種種悲歡哀樂。

大愛電視台八點檔之「大愛劇場」,以其真實故事感動人心。上人向來指示,這劇場是「慈濟大藏經」,故總寄予甚深期許;期盼至深,遂免不了再三耳提面命,叮嚀節目製作應有的方向與水準。

上人與大愛台總監姚仁祿、顧問楊憲宏提到,假借不實人事編撰的「戲」,劇中人物與時空背景隨編劇者的想像流露筆端,文筆佳妙者,自然腳本就充滿戲劇張力。然則,這戲再好,也不過就只是「戲」而已;不實的戲,如何能深遠影響人心?

大愛劇場以真實人事入戲,目的何在?上人舉例,在慈濟的照顧戶中,有位先生在身強體壯時,拚盡一己之力為人生奮鬥,當時他覺得自己所擁有的一身本事,以及家庭幸福、經濟寬裕等條件都是「真」的;但後來他因重病住院,失去了健康、工作能力……曾經擁有的一切盡皆遠離,變樣的生活令他終日怨嘆、感到非常痛苦。

「人就是因為對『生命』的本質認識不清楚,以為曾經擁有的都是真,也必然恆常存在,所以在變化、自以為失去後,便感椎心之痛。然而,就真理實相來說,宇宙天地乃至於人生世間,本質是遷變無常、變化不已,故

說是虛幻。

上人表示,雖說人生是虛幻不實的,但大愛台要做的是「真」的東西。所謂的真,就是要借真實的人生世事,彰顯人生虛幻、空無之「真」理。若是在虛假的人生中又製作許多虛假的人事,這就是假中假的「戲」了!

但是,真正的「人生道理」為何?上人以「三理四相」來說明。無論是心理、地理、物理,萬相的本質都是成、住、壞、空四相之遷變輪迴;所有「相」分析到最後都歸於「空」,這就是「假」;但眾生本自具有的佛性、清淨的本性,這是常住不變、永恆存在的「真」,故說是「妙有」。

「變化多端的人生,是真不了;而真理的實相,也是假不了。希望大愛台能藉由虛幻的人生假相,點出實相的真理來。」

上人表示,每一顆果實都是一個「因」,在泥土、陽光、水分的助緣下,會再長成纍纍的果實;雖然果核極其微小,但果報卻能如大海之無盡無涯,這也就是《無量義經》所說的「一生無量,無量生於一」之理。

「大愛劇場對於人生的境遇和淨化過程,當如實詳述、真實入戲,才能觸動與啟發人心,這『戲說人生』也就蘊含著真理的價值;但若只當作好玩的『戲』而已,沒有嚴謹的製作過程,這戲劇就失去其價值意義了。」

文化淨水

「水,放在四角形之容器內就成四角形,放在圓形之器具內就成圓形,這就是所謂『隨方就圓』。水可做成水刀,其尖利可毀滅一切,但溫柔如流水時,任何利刃也無法將其切割。」

上人以「清水」比喻慈濟之文化工作:「人生少不了水,無清淨之水可飲,生命就無法存活。一如人生少不了文化,文化若受到污染、喪失匡正時弊的教育功能,將反成為毀滅人類的凶具。所以,『淨化人心』是慈濟文化志業的使命,也是文化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時代使命。」

上人表示,文化志業承擔淨化人心的使命,鑑及當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學校教育也局限於校園中,因此更需要以影響層面更廣闊的文化工作,來彌補教育的不足處,開創習尚倫理道德的社會風氣。

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如此任重道遠,上人期待大愛台同仁必須具有合心、互愛的團隊精神。「欲帶動同仁彼此感恩,就得付出愛的關懷。畢竟人都需要愛,文化人再剛強,也需要關懷,無妨就隨順眾生,儘量給予他溫暖的愛,時日既久,就能融化於慈濟精神中。」

上人勉勵兩人:「人生難得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你所說的他聽得懂,你要做的他了解,這就是『知音』啊!既得遇知音,就該相互珍惜,為志同道合的共同理想,悉力以赴!」

▲衲履足跡

2002.06.13 與生命對話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十三日《農五月初三(四)》

【靜思小語】對事情不要因過於「專」,而陷入對人情「冷」的境界。

智識與智慧

午後,在花蓮慈院會議室舉行「慈善志業志策會」,上人看到與會的年輕社工同仁,不禁思及慈濟草創時期,那群一起胼手胝足開創慈濟菩薩道的「老弟子」;並言及慈濟能有今日,不在於個人才華洋溢,而在於投入多少心力。期待專業人員對事情不要因過於「專」而陷入對人情「冷」的情境中。

「三十多年前我開始做慈濟,那時來幫我的大多是中年以上、不識字的老委員。因為我堅持勸募來的金額那怕是五元、十元,帳目務必要點滴不漏,也一定要有清清楚楚的名字和地址。這些老委員很勇敢、不怕難,為了幫我,她們運用智慧以畫圖的方式記錄--如果會員是賣魚的,就畫一條魚;若是賣菜的,就畫一片菜葉,一樣將帳目整理得很清楚。」

上人表示,慈濟三十多年來,一路坎坎坷坷,很多事情能成就,不是看某個人多有才華,而是看那個人多有心,願意投入到什麼程度;「我常常念念不忘這一群老弟子,慈濟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老委員們這股精神與力量!」

目前全台已受證的慈誠和委員共兩萬人,若再加上培訓、見習或社區志工,每天有超過十萬人在台灣各角落付出,每一個地區每天都有令人感動的事情發生。

上人表示,生命中如果處處都有感人的故事,自己的心也會受到陶冶,而將愛心慢慢成長起來。九二一地震發生時,台中東勢慈濟委員陳麗珠的房子倒了,但她在脫險後,感覺到有很多的生命需要去救,又再跑回家裏取出藍天白雲制服,開始投入救援工作,完全不顧慮自己的房子是否可以重建。

她無私的付出,以行動向社區鄰里說法,感動了當地民眾,大家不計較、同心協力重建家園;因此,他們所住的「名流藝術世家」成為九二一之後第一棟順利重建的大樓。

「慈濟人認清了自己的生命價值,所以用生命來做慈濟,發揮自身的良能,進而與生命對話。期待同仁們能學習志工的精神,用心去看人家怎麼做,把那分感動吸收到心裏,再將智慧與愛的力量發揮出來,作一個能被人依靠、『與生命對話』的人。」

要如何與生命對話?上人表

示,從慈濟人身上就可以看到。慈濟人看到眾生有苦難,雖然與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卻能去擁抱他們,用自己的體溫去暖和他們的體溫,用自己的心跳去跟他們的心跳結合,這種真心付出,就是用生命對話。

「很多事情要大膽承擔,但是要細心、勇於突破束縛的籓籬;希望大家在社工領域中不只有知識,還要做到智慧與愛。」上人表示,知識分子常會受書本上的學問所障礙,只要能突破智識,心中這一分良知、大愛就會發揮出來。

▲衲履足跡

2002.06.14 疼惜大地、保護自己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十四日《農五月初四(五)》

【靜思小語】疼惜大地,也是疼惜自己;隨身攜帶環保餐具能減少對大地的傷害,也能保護自己的健康。

環保從自身做起

環保署長郝龍斌等政府官員來訪,就七月一日正式推行的禁用塑膠袋與免洗餐具政策,請慈濟人協助呼籲與推動。

上人表示,若能多宣導民眾隨身攜帶環保碗、筷、杯等餐具,除能維護民眾自身的衛生安全,還能達到一起減少環境污染等目的。

上人表示,環保意識的培養,需要有很多人的投入;慈濟自民國七十八年開始從家庭、學校、社區著手,推動資源回收工作;目前,環保志工年紀最大的將近百歲,也有幼小的孩子跟著大人一同來幫忙,大家都很用心在做,期待能落實家家環保的觀念。

「慈濟推動環保首重教育性,除了回收資源,每個地區也都設有環保站,環保志工會將資源一一分類得很乾淨、很清楚,並製成教材,用很簡單明瞭的方法講解,所以不論老少、識字或

不識字的人,都可以接受這樣的觀念。」

郝署長表示,去年納莉颱風時,發覺淹水問題都是因為塑膠類、免洗餐具造成的,很希望大家能從生活習慣的改善著手,真正將「環保」落實在生活細節中;而慈濟有幾百萬的會眾,如果可以協助推動,會有很大的助益。

上人表示,政府的宣導,可以給民眾一個正確的常識,民間則可以做軟性的帶動--也就是心靈的環保。

「很多民眾以為『新』就是『乾淨的』,其實,『衛生筷』的製造過程是不衛生的,而且,如果每天每人平均使用一雙筷子,全台灣每天的用量就有兩千多萬雙,必須砍伐多少竹子才能有這麼驚人的數量?至於保麗龍,不僅污染大地,其製作後就直接疊放,使用時也沒有清洗過,而且用完就丟,也造成很大的垃圾問題。」

上人表示,很多人都不希望與垃圾作鄰居,不過,大家卻都在製造垃圾;如果每位民眾都可以從自身做起,隨身攜帶環保餐具,不但能減少對大地的破壞,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疼惜這塊大地,也是疼惜自己;推行環保不光是為自己好,也是為後代子孫著想。期待每位民眾都能養成隨身攜帶環保餐具的習慣。」

▲衲履足跡

2002.06.15 超越天堂的淨土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十五日《農五月初五(六)》

【靜思小語】將人生方向從追逐物欲轉成為人群付出,心靈輕安自在,當下就是處於超越天堂的人間淨土。

「給」的心境

澳洲慈濟人返台向上人報告會務。據悉,澳洲黃金海岸景致優美,居民生活富裕,有些志工往昔便是過著釣魚享樂與流連賭場的日子,直到加入慈濟才一改習性,或戒賭、戒菸乃至於茹素,煥然一新的模樣備受讚譽,使得許多太太都鼓勵先生一同參加慈濟,當地因人才濟濟,致令會務長足進展。

上人慈示,「身處天堂不如置身於淨土中。所謂『富貴學道難』,在富裕的日子裏,沈迷於釣魚、賭博等玩樂中,縱情享受的結果,換來心靈的空虛。何不自我淨化心地,將人生方向從追逐物欲轉成為人群付出,此時心靈輕安自在,所處的時空就是超越天堂的人間淨土。」

上人表示,付出去為他人服務是「給」,賭博時輸了也是「給」,同樣都是「給」,但心境如天壤之別。「願意付出的人,表示自己很充足,心靈非常自在富有;若是去賭博而賭輸,心裏會不甘不服,那能自在?」

眼見諸位新發意的志工,個個儀表堂堂、饒有才幹,上人表示,若能堅定付出的人生方向,就能在當地發揮淨化人心的巨大力量。「希望大家不要等待慈濟團體需要你,才要來做;也不要以為慈濟人多,所以不需要你的一分力量。大凡人間美事,必定要眾人相互成就;一個人的力量總是太微薄了,希望人人都能投入慈濟這好人密集的團體。」

上人期待澳洲慈濟人能放眼天下,將付出的範圍擴大至鄰近幾個貧困的國家,「就『天下一家』的觀念來看,全世界慈濟人當組成『菩薩網』,彼此互為手、眼,才能迅速動員及時伸手相援。慈濟人遍及全球,如今可說是『一眼觀時萬萬眼觀,一手動時萬萬手動』;萬萬眼、萬萬手,那裏能少得了你一人呢?」

情愛休止符

座中有位志工,因妻子意外往生,為情所困頗有一段時日了。上人勸慰道,有情眾生難免都會「為情所苦」,「但你應該明白,自己在今生的一場戲,是過去生所寫的腳本,如今太太的劇本演完下了台,人生畫上休止符,你還有自己未竟的劇本,應提起精神繼續往前走。」

上人表示,生死是自然法則,世間人同樣都是經由母親懷孕生產的方式「生」;只是離開世間或早或晚,以及離開的方式不同罷了!要透徹這層道理,不要執著、自我困擾。

「世間不是只有你和她兩個

人而已,還有許多與我們有緣的眾生,共同生活在這地球上。除了生死要看開,『緣』也要看開。要說情,就說長情;要說愛,就說大愛;要說緣,就說大緣。不要糾纏在小小的情緣中,只在意自己私欲所繫的特殊對象;應坦開心胸,拉長情、擴大愛於世間。」

▲衲履足跡

2002.06.17 為善合心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十七日《農五月初七(一)》

【靜思小語】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共同為志同道合的淑世理想努力。

超越的智慧

本會宗教處主要負責輔導與關懷所有慈濟志工及各功能團體,以其責任重大,上人向來對此科室同仁寄望甚殷;午後,上人再次召集該處所有同仁,除聽取簡報事務外,亦叮嚀種種。

上人表示,宗教處所輔導的是「居士團體」,也就是全球慈濟人,因此在精神理念上以及人事對待上必須有超越的智慧,不能流俗,也不要困於人事煩惱而影響情緒。

「以往的宗教較注重形式上的『人』,凡事都必定要宗教師來講說、帶領才行。然而,超越的宗教理念,應當事理平行,打破『相』的執著,了知人人都有清淨的本性;能跳脫世俗、化小愛為大愛、專心奉獻人群的人,就是宗教師。」上人期許同仁莫輕己能,應勇於任事負責!

「在帶領或輔導志工時,要帶出大家的宗教情操、培養覺有情的菩薩精神,讓人人能化小愛為大愛,不只局限在特殊對象的執愛中。」上人珍惜與讚佩所有慈濟志工,不論是委員、慈誠、教師或環保志工等等,他們日日月月都在做服務人群之事,這分精神非常難能可貴,可說是真正「台灣之寶」!

上人表示,既是「宗教處」的同仁,必定要有宗教的理念與形象,涵養出居士的人品氣質;面對志工,他們是慈濟脈動與慧命之根,應好好珍惜與疼惜。

「往昔我們是『為善競爭』,現在是更上層樓要『為善合心』,也就是要以良好的互動,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共同為志同道合的淑世理想而努力。」

▲衲履足跡

2002.06.20 詠唱生命之歌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二十日《農五月初十(四)》

【靜思小語】什麼是「一善破千災」?善念生,就會善解;惡念消,就不會作惡,則災難自然遠離。

與真實對話

「慈濟人行善不求回報,是以超越的精神在做好事。所謂『一善破千災』,是指心中生起一念善,自然就會善解;善念生、惡念消,就不會造作壞事,也不會惹禍,則災難也就遠離了。」

大愛電視台姚仁祿、楊憲宏、何建明等人簡報大愛劇場「夏夜精選」節目。夏夜精選即大愛劇場之暑期檔,每劇集數或二或四,由不同部門合作組成專案小組;在諸位研究員簡報各個故事後,上人逐一提出看法。

以一位在監獄關懷途中發生車禍的志工為例,她雖是在幫助人時發生不測,導致身體嚴重受傷,但卻不怨天尤人,依然真誠地護持著慈濟志業。上人表示,慈濟人處順境有無常觀,處逆境有因果觀,所以遭遇任何事情,都能泰然自若應變,這就是一種善解的修養。

上人表示,大愛戲劇每一集都是真人實事,斥資龐大經費籌拍戲劇,重點不在於為「個人」、而是為「大眾」而做;這戲若拍得成功,就是一個「教育」,會使人因這部戲受到感動,進而開展新人生。

以描述水患災難的一部戲來

說,上人認為,重點應彰顯出「人生無常」以及「天災不可抗拒的可怕」,以教人敬畏天地、居安思危。

再者,戲中之慈濟人雖然也是受災戶之一,但他們能以善解、包容之心為生活復建,這種人生光明面的闡揚,能教育大眾:人具有無限的潛能,只要願意站起來,建設堅強的心理,就能療治內心的創傷,走出人生的光明路;否則,一旦心態失去平衡,無常的災變一直放在心中,將成為心靈的土石流,時常惱亂內心的安寧。

「戲劇內容無論是個人的生平事蹟或社會災難的重演,都是在為時代作見證,也都包含了人生奮鬥的歷史,這分教育性必定要適切地展現,使人用眼聽、用耳看,能透入劇情內容,知悉更豐富的啟示。」

於午後的志策會中,上人再次言及,每個人生都是一首「生命之歌」,有人唱著悲愁之歌,有人則唱快樂之歌;大愛戲劇以真人實事入戲,讓觀戲者從與故事主角的真實人生對話中,豐富並深刻了自己的人生。

▲衲履足跡

2002.06.23 鏡中的我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二十三日《農五月十二(六)》

【靜思小語】看到好的模範,應效法;看到不好的形態,要自我警惕。

傾聽真心話

有位身任幹部的志工,被資深者指正缺失;因深感愧疚,激動難抑、淚水直流地來向上人懺悔。

上人慈示,菩薩的精神境界是充滿智慧的,若自己的心老是糾結在煩惱中,就很難往前進

步。慈濟團體人數眾多,每個人猶如一面鏡子;走入慈濟世界,可說是將自己坦露在所有鏡子面前,任何角度的身影莫不都被映照得清清楚楚。

「人怕的是始終沒有察覺自己的缺點,因此,若被人直言指出,要懷抱感恩心,感恩能有改過的機會。處在團體中,若能真實體會到鏡子的作用,自然能經由自覺、改過,而縮短從凡夫到成佛的路程。」

上人強調,真有心學佛,就要常自我警惕--要當菩薩而不要當凡夫。想要往菩薩的境界提升,聽到指正過失的真心話,應勇於接受,歡喜、積極地改過,才不致於浪費人生有限的光陰。

「聽到指正我們的真心話,心情誠然會不太舒服,但要知道,人世間肯說真心話的人不多,有的人在你面前不作批評,卻在背後說長道短。讚美要作警惕,若因聽多了好話而飄飄然,或迷失於掌聲中忘了自己是誰,這就是人格往下低落的開始了。」

上人以「三人行必有我師」說明,人人既是鏡子,可以映照出我們的身影、形態,我們也可以拿別人作借鏡--看到好的模範,應效法他的行為;若看到不好的形態,也要自我警惕,莫犯同樣的過失。

「好的形態之人是順增上緣,不好的形態之人是逆增上緣,若能以智慧抉擇何者該學習、何者該警惕,則人人都是我們的老師,也都是我們在進德修業上的助緣。」

▲衲履足跡

2002.06.24 實相智慧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農五月十四(一)》

【靜思小語】文字工作者不能只有文字智慧,還必須有實相智慧,才能「與生命對話」,提升心靈情操。

如是我「做」

午後,上人與花蓮本會文宣組及靜思文化同仁開示,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勉勵、啟發,每個人都不免會有身處黑暗的時刻,需要借助別人的智慧之光來相互啟發、點燃。

上人表示,身為慈濟文化工作者,須用「心」感受,將慈濟人真善美的足跡,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歷史不能有偏差,文化工作者光擁有文字上的智慧還不夠,必須要有實相的智慧--看到別人的生命在發揮光芒,要用很誠懇的心去體會他們的生命價值觀;若只沈浸在文字中,執著於文字的優美,就無法「與生命對話」,也無法提升自我的心靈情操。

上人以《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明,太執著於文字相或是名相,心靈的境界就無法與佛的境界相應;反之,常常以佛心為己心,超越人我是非的境界,這就是佛的境界。

上人表示,研究佛法光「如是我聞」是不夠的,還要「如是我做」。

「每天的早會,可以聽到志工們最自然、沒有華美言詞裝飾的智慧;不論是以文字或言詞表現,他們的分享充滿智慧和愛,

是最能啟發別人心路的。你們若只是站在幕後,就像是看戲的觀眾,只能去欣賞每位人間菩薩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與德行。」

上人表示,慈濟人各有可愛之處,慈濟文化工作者身處在這個環境中,應是吸收最多、淨化滋潤最多的人;若只是每天與文字相向,就如同是閉門造車。若能打開心胸,以尊重的心態去與慈濟人互動、對話,將會發現這個境界是這麼美,而身邊所遇到的都是菩薩!

對於每天朝夕相處、同心同道同志願的工作伙伴,上人也期勉要多溝通、相互感恩、至誠對待,不要因為一句無心的話就傷了別人,也不可因別人無心的一句話就被傷害了。

「若能好事多分享、妙法大家用,常常走入他人的立場,就沒有什麼人與人之間的煩惱。凡事盡本分就好,常常覺得自己能力不夠,那是自尋煩惱;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心思不要太複雜,那種潛能就會再找回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