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衲履足跡

2002.08.01 解讀「心」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一日《農六月二十三日(四)》

【靜思小語】心照顧好,行為方向就會正確;心若偏差,則煩惱不斷,行為方向就會偏差。

一念心

「同樣一句話,投緣的人聽來覺得有道理,會起一分歡喜心;不投緣的人卻會找缺點來解讀。這就是凡夫心!」

晨語時間,上人對眾開示「一念心」的重要。「佛陀的教育,就是在教導我們照顧好一念心。心照顧好,行為方向就會正確;心若偏差,則煩惱不斷,行為方向就會偏差。」

上人表示,佛心是靜寂清澄的;凡夫心則沉沉浮浮,容易被境所轉。「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只是受到煩惱污染,產生無明,而成為萬惡之源。若能將污染一層層淨化、將煩惱一分分去除,就能回歸清淨的本性。」

上人表示,利根器的人「一理千悟」,無論遇到什麼境界,心志都不會被迷惑,而且心胸寬大能包容一切;普通人則是「一理一悟」,心經不起考驗,境界一來就被迷惑得團團轉,道心也因此動搖。

心是清淨或污染,都在一念之間,善惡行為也由此而生。上人期勉眾人照顧好一念心,去除煩惱,回歸清淨的本性,人生方向才不致偏差!

▲衲履足跡

2002.08.02 知書達禮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二日《農六月二十四日(五)》

【靜思小語】教育要從人與事開始;讓孩子體會不同的人生,能懂事就能懂理。

能懂事就能懂理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成長與經歷,一般而言,年紀愈小愈單純,慢慢地成長環境、生活變得複雜,心靈也就跟著複雜……」志工早會,上人提及大愛電視台的小記者訪問慈青志工隊的情景,有感而發。

上人憶起幾天前的志工早會,一位到慈院當志工的國中生,分享他看到《父母恩重難報經》手語音樂劇時,想起自己小時候

常常黏著媽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卻慢慢地不想跟媽媽在一起,媽媽說的話都不喜歡聽,還會用惡劣的態度來面對媽媽,跟媽媽的距離愈來愈遙遠……

「每天、每一個時刻,我們常以為自己沒有變,其實隨著生活慢慢地複雜,心靈也慢慢變複雜,不知不覺就脫軌了。要怎麼樣才能守住本分?那就要透過教育,且教育要愈小開始效果愈好。」

上人表示,現代社會環境較過去改善很多,孩子反而不能知福、知足,比較心愈來愈重;所以我們要趕快開拓一條道路,讓孩子順著這條人生正軌、康莊大道走。

「教育需要你們多用心!」上人鼓勵與會的老師們:「如果一天到晚面對孩子就叫苦連天,覺得自己為什麼要面對這麼皮的孩子?有時又碰到不講道理的家長,就會感覺很苦、很不甘願。」

「一旦老師感覺到苦,往往就會採取『放牛吃草』的方式,那麼孩子怎麼能得到最好的教育?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老師苦,孩子也苦。」上人期許老師們要甘願投入教育使命,用純真的心去和孩子們對話,用真誠的愛引導他們。

「教育要從人與事開始。『當志工』就是一種多元化的教育,讓孩子去看世間的人事物,體會不同的人生;進一步領悟到:服務的人生是快樂的、苦難的人生是無奈的;能懂事就能懂理。」

上人強調,老師不只是教學生智識,更要讓孩子從生活中去了解禮節、倫理與道德,讓他們知道如何守住本分,也就能「知書達禮」。

▲衲履足跡

2002.08.03 既柔軟,又堅強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三日《農六月二十五(六)》

【靜思小語】藉由人生歷鍊,鍛鍊出柔軟如水、堅強如鋼的精神。

與父母貼心

「慈青傳承已經十周年,許多人從菩提種子開始,一路走來向下扎根、向上茂盛,如今已經授證為慈誠隊員或慈濟委員,長成菩提樹,真讓人欣慰!」上人在全省慈青初階幹訓營中,為各校新成立的慈青社授旗並開示。

上人期待大家能做好本分事,將課業與身心照顧好,並且知福、惜福、報恩、感恩。「自

愛--保持身心健康,掌握正確的人生方向,就是報父母恩;進一步為社會人群付出、歡喜甘願去幫助人,就是感恩。」

多個暑期營隊正在進行,每天志工早會,都可聽到大家的分享。一位慈少說,從小他跟爸爸的感情非常好,但是上中學以後,朋友多了,與爸爸的距離就漸行漸遠。來參加志工隊,他在醫院裏看到許多青少年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心,放浪形骸而造成傷害,父母親卻還是日日夜夜細心呵護;反觀許多住院的老人家雖有子女,卻孤單落寞,乏人照料……讓他感觸良多。

上人欣慰地表示:「大家在生活營中,學會做人的規矩和進退禮儀;在志工隊裏,走進醫院,看到生老病死,體會生命的無常。短短幾天時間,不僅成長、成熟了,心門也被打開了。」

「每個人都是父母懷抱長大的,小時候也都會黏著媽媽、貼著爸爸,這分赤子之心若因歲月而逐漸消失,父母的心是很複雜的。」上人叮嚀:「期待你們回去後,能好好地與父母親貼心,要勇於將心中的愛表現出來--一句愛、一個擁抱,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要勇於向爸爸、媽媽說『我愛你、感恩你』。」

身累心不累

上人與在志業體服務的慈青學長座談時表示,慈青從學校畢業後,無論是回到志業體服務,或成為慈誠隊員、慈濟委員為社會奉獻,都是「志願的實現」;期待大家能將這個心願顧守好,恆持初發心。

「具足勇猛心和承擔力,則天下沒有做不到的事。在工作與帶人中,難免會有壓力或是無力感;但身體可以累,心不能累。菩薩遊戲人間,所謂的『遊戲』就是放下煩惱、用心做事。遇到挫折時,彼此要相互勉勵;不能改變別人,就要當作警惕,修養自己。每個人照顧好自己的心,個體都美,整體一定會美。」

上人說,慈青們在幹部任內都歷經兩項訓練--一是在人群裏以合群、和氣領導人,一是擴大心胸付出大愛。在回歸慈濟工作崗位後,也少不了用合群、和氣、大愛來牽引。「不管你們在那一個單位服務,都要去愛我所愛、做我所做、說我所說、幫我承擔。要藉由人生歷鍊,練出柔軟如水、堅強如鋼的精神。」

上人期勉慈青學長在工作之餘,能多用心在教育上,培育慈青、慈少、慈幼成為優良的菩提種子。

▲衲履足跡

2002.08.04 垃圾與寶藏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四日《農六月二十六(日)》

【靜思小語】貪心的人,什麼都想佔為己有,心靈堆滿垃圾,以致心胸狹窄;知足的人,勇於付出、樂於分享,心靈一塵不染,心胸無限寬廣。

善妒的母象

上人在早課中以「六牙象」的寓言,開示嫉妒損傷道心之理--

擁有一妻一妾的象王,領導著五百頭象群在山林裏過著平靜的生活。有一天,象王在池中採到一朵美麗的蓮花送給妻子,妻子非常歡喜;象王的妾見了卻升起強烈的嫉妒心,並且在心中發下毒誓--有朝一日要用最惡毒的方法來處罰象王。

沒多久,象王的妾過世了,轉世成為一位國色天香、聰明伶俐的女子,並被國王選進宮中作為王妃。

王妃有一天告訴國王,她夢到有一頭象擁有六只牙,象牙光亮潔白,希望國王能派人上山獵捕,將象牙取來讓她當裝飾品。

一隻象怎麼可能有六只牙?國王儘管不相信,卻無法抗拒王妃的妖嬈誘惑,於是不顧群臣議論,召集全國的獵師上山捕象。

王妃教獵師用計,讓象王中毒箭後再鋸斷象牙,使得象王最後痛苦而亡。當血跡未乾的象牙被送進宮中,王妃高興地伸手接住象牙,想要仔細觀看;沒想到,突然天空中閃電打雷不斷,一陣雷,將王妃擊斃了。

打掃心地

「這則預言告訴我們:情愛傷人!因嫉妒生起的惡毒念頭,會做出傷天害理之事。所以,我們每天對人對事對物,要不斷調和自心,懺悔改進過去的錯誤,在未來的日子好好修持;如果自以為是,錯了還不知改過,或者是把心門關起來,真正的光明便無法照耀進來,更無法產生清淨的智慧。」

上人表示,中國字「貪」與「貧」筆畫近似。貪心的人永遠不滿足,事事都要佔為己有,心靈空間狹小,便無法接納別人的建議,這樣的人心靈必然貧乏。反觀知足的人,心地開闊,雖然物質生活不富裕,但不論什麼東西都可以與人分享,對人人都能付出愛,而且在付出的當下,內心歡喜、輕安自在,這樣時時覺得滿足的人生,是真正心靈富有之人。

「有智慧的人能隨時打掃心地,保留好東西,將不好的清除乾淨,因此心地一塵不染,這就

是修行;切莫貪得無厭,讓心地的垃圾堆積如山。」

上人表示,對待他人若是有愛與不愛、喜歡與不喜歡的分別心,就彷彿將自己心中光明的一扇窗給關起來,只執著於自己的看法,就無法了解、分享別人胸中的境界。

「每天早課的靜寂時刻,就是要讓我們反觀自照,藉著佛法的光明照亮我們的心地、調整我們的心思;晚課則是要自省:今天的人生功課作得如何?要時時照顧好心念,重新調整出發。否則心念稍一偏差,人生方向就會有很大的錯誤,成為墮落的因子。」

▲衲履足跡

2002.08.07 「珍惜」生命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七日《農六月二十八(二)》

【靜思小語】「珍惜生命」的意義,是「讓生命活得有價值」。

大愛之勇

上人與參加人文營的一百零五位志業體新進同仁座談。上人就眾人提問給予開示。

問:如何做好一位稱職的員工?

答:「守住崗位、承擔責任、用心服務」就對了。

問:慈濟十戒中明訂不參與政治示威、遊行,但憲法規定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答:即使是「權利」,也不一定非要去享有。

想要有一個祥和的社會,人人表達意見的方式都要很理智;採行示威、遊行的方式,一如走在危險的鋼索上,若是情緒控制稍有不慎,容易引起更多的衝突和煩惱,如此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造成社會的混亂和不安。

沈默不表示認同,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守好自己的本分,以冷靜的頭腦去思考社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用心付出就對了。

問:是什麼力量讓您堅持慈濟志業,即使遭遇挫折或誤解質疑仍不放棄?

答:我的力量來自於「信」--我相信自己無私,也相信人人有愛。

慈濟所做沒有為個人,為的是世間、社會;只要秉持誠

正信實的心念不斷付出,方向不偏差,相信有朝一日必能做到讓人人相信、讓人人肯定。

問:社會上大多以升學率來判定一個學校的好壞,但慈濟不然。在慈濟教育志業體任教,老師們要如何調整腳步,找到平衡點?

答:現在學校很多,要找到知識的教育並不困難,但是,要找到生活、人格的教育就難了;這就是慈濟創辦教育志業的目的,我們著重的不是知識,是智慧。

什麼叫做生活?就是從衣食住行做起,守好做人的本分與責任。慈濟教育不只要給孩子們常識,更要教育他們懂得生活、懂得做人,不論在人生各階段扮演什麼角色,就在那個角色上盡責,這就是生活教育。

希望老師們能有志一同,好好立志負起教育責任,不只是傳授學生常識,還要啟發他們的良知與良能,良知良能結合起來,就是智慧。

問:上人如何看待死亡?

答: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則,也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透徹生命、找到生命的源頭,就不會恐懼死亡。

要珍惜父母給我們的身體,但「珍惜生命」並不是指不要勞累、不要流汗、不要辛苦,而是要懂得「讓生命活得有價值」。

問:如何將上人的理念延續在特殊教育上?

答:要用父母心來疼愛孩子、用菩薩的智慧來關心;在疼愛與關心之餘,不要有特別的寵愛。能以愛心、耐心、平常心以及智慧心教育,相信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問:我常在媒體上看到慈濟人做了很多事情,像大園空難時努力安慰家屬及整理支離破碎的屍體。為什

麼慈濟人能在那樣艱困的環境中去幫助別人?

答:只要有真誠付出的心,就沒有惶恐。慈濟人心中都有一分不忍人之心,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當災難發生後,能以同理心為受苦受難的人設想,心中自然沒有雜念,而能生起大愛之勇,不會驚惶,只願付出。

問:我覺得慈濟的腳步就是佛教的腳步,慈濟的歷史就是佛教的歷史;剛加入慈濟文化,我想把慈濟許多感人故事寫成較淺顯的現代詩,啟發大人小孩的善念。請問上人有何期許?

答:慈濟人用佛教的精神投入人間付出,心存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充分展現人性大愛,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這些真人實事,都是慈濟大藏經。文化的功能就是要把無形的愛心,化作有形的紀錄;淺顯很好,但務必求真、求實、求美,這樣的「文史」才有價值。

問:電視台人多,工作性質複雜,要如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上人對大愛台有何期許?

答:別人站得遠,你走近一點,距離就會拉近;他人冷漠,你熱情一點,彼此之間就會熱絡。希望大家用真誠、坦承的愛相互對待,不要彼此懷疑,用心付出就對了。

媒體好比一把雙刃的刀,可以教人為善、也可能會讓人心偏差;可以美化人生,也可能會擾亂人生。文化工作者一定要很慎重,若能發揮一分使命感,投入良性文化,盡自己的責任,做到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留下美善歷史,創造文化清流,就是我的期待。

▲衲履足跡

2002.08.09 人文之美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九日《農七月初一(五)》

【靜思小語】心存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就是最美的慈濟人文。

微笑,是最祥和的語言

由於援助大陸水患因緣,慈濟在江蘇興化及河南安徽、固始等地建有多所中小學,近年來,也利用寒暑假前往舉辦營隊活動,增進愛的交流。

臨行前,上人叮嚀由慈青、教聯會老師及慈誠委員組成的團員:「慈濟的美,美在慈濟人文--心存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團體出門在外,尤須展現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人文氣質。」

「微笑是最祥和的語言,除了對人常保微笑,彼此之間講話也要輕聲柔語,這就是和氣。此外,互愛也很重要。互愛最重要的就是自愛,自愛不是自私的愛,而是要反觀自照:自己的態度會不會妨礙到別人?自己的言語會不會傷害別人?要用真誠的心待人,用善解、包容的心與人互動。」

上人表示,每一個人如果都懂得自律、自愛,就會合心、和氣、互愛、協力,自然能展現一股祥和的力量,留給人深刻且美好的印象。

▲衲履足跡

2002.08.12 全人格的生活教育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十二日《農七月初四(一)》

【靜思小語】使人快樂、幸福,自己將法喜充滿;拔除他人的苦難,自己心靈也將獲得輕安、自在。

「事」的教育

「慈濟人不斷地自我教育、不斷地心靈建設,把『誠正信實』四字銘刻於心版;對外則是力行『慈悲喜捨』。因為不忍心眾生之苦,許許多多慈濟人跟著我一步一步踏實地走過來,在付出之中真正深入生命的價值。」

二00二年暑假靜思語教學研習營圓緣,上人以「歡喜、感動、感恩」,感謝教聯會老師長年累月無私地奉獻教學經驗和心得,並闡釋慈濟精神。

上人表示,「慈」是「予樂」,「悲」是「拔苦」,予樂拔苦正是慈濟人的使命。「使人快樂、幸福,自己將法喜充滿;拔除他人的苦難,自己心靈也將獲得輕安、自在;所以那怕在付出的過程中身體很勞累,心靈卻會很豐足。從事教育工作也當有這分甘願付出的精神。」

上人叮嚀三百二十五位教師

學員:「教育是社會的希望,這個希望的源頭來自於老師。老師們能用父母的心來疼愛學生,並以菩薩的智慧來引導,如此愛而不寵,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我們的教育也必定充滿希望。」

上人表示,教育不只是要給孩子常識,更要讓他們懂得如何生活,「假如學生只習得社會上的常識,而少了生活中的禮儀、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成為一個爭名與利的人,將破壞社會的希望與祥和。唯有全人格的生活教育,才能帶給人類幸福。」

什麼是全人格的生活教育?上人舉例:「平常上課講很多道理,孩子們不一定能聽得懂;可是讓他們來醫院參加志工隊,看到人生生老病死的真實面,短短幾天卻能改頭換面,這就是『事的教育』。」

上人期勉大家有志一同,恆持「志為人師」的初發心,把教育使命承擔起來!

▲衲履足跡

2002.08.14 以身作則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十四日《農七月初六(三)》

【靜思小語】用真誠心待人,用善解心與人互動。

沙漠變綠洲

慈濟教聯會與慈大附中教職員在精舍觀音殿溫馨聯誼,席間,亦有甫自福建進行教育文化交流賦歸的學員們進行心得分享。

上人表示,慈濟的教育,不只在台灣,也要推廣到台灣以外的地方。「慈濟人文是用真誠的心去對待人,用最善解的方式去與人互動;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將

真善美的慈濟人文與對方分享,因此尤須具備包容的風度,也要展現團隊的整體美。」

墨西哥毗鄰美國的邊境城市提娃那,住著許多因戰亂和經濟因素來此討生活的貧民;臨時搭建的簡陋木屋中,沒水沒電,生活困苦。美國和墨西哥的慈濟人長期在當地義診、發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更興建完成瑪瑞塔慈濟小學,讓貧區兒童有機會接受教育。

「才六年的時間,慈濟人文教育已落實在當地孩子的身上。今年八月中旬學校舉行畢業典禮,孩子們年紀雖小,隊伍進退卻是整齊且美,男生像小紳士,女生像小淑女,平日他們也是穿著整齊的校服上學,處處可見生活教育的落實,讓人看了很歡喜。」

上人以此勉勵老師們,生活教育要從身體力行做起,不管是髮式或穿著,老師要先以身作則;自己做到,才能要求孩子做到。

▲衲履足跡

2002.08.17 風雨生信心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十七日《農七月初九(六)》

【靜思小語】信己無私,信人有愛;不怕困難,才能走過坎坷崎嶇的逆境。

人本醫療生根茁壯

花蓮慈院啟業十六年來,本著「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精神,搶救無數生命,於今年七月晉升為醫學中心。今日逢十六周年院慶,院內同時有癌症新知研討會、院內計畫成果發表、感恩餐會等活動。上人在林欣榮院長等人的陪同下,一一前往關心。

上人感恩遠道而來的癌症學者專家,提供最新醫療資訊,共同用愛照顧東部癌症患者;也感恩醫師們的用心付出,不只致力在臨床上治病,還加強研究發展,找出最新最好的療效與預防,「每位用愛心、耐心探討生命工程的醫師,都是醫院之寶,

也是東部之寶。」

上人憶及十六年前建院的艱辛,不禁表示,儘管一路走來很辛苦,但秉持著「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精神理念,才能不怕困難,走過坎坷崎嶇的逆境。

大林慈院也在日前舉行兩周年慶,談及建院因緣,上人說,花蓮慈院啟業不到五年,嘉義大林鎮鎮長等地方人士和官員就以雲嘉地區醫療資源十分缺乏為由,希望慈濟能前往建院搶救生命。「建院初期,為了尋覓土地開了超過兩百次的會議,而今大林慈院已服務門診九十萬人次,急診六萬五千人次,也接獲三千件後送轉診個案。能作為守護雲嘉地區鄉親生命的磐石,令人倍感欣慰。」

午後,在花蓮慈院周年慶典上,林欣榮院長致詞感恩上人及全球慈濟人的護持,感恩杜詩綿院長、曾文賓院長、陳英和院長的篳路藍縷開創,也期許全院醫護人員以病人利益為最大考量,合心協力付出。

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陳英和名譽院長、林欣榮院長帶領全院同仁,向上人及全球慈濟人宣誓--

我們宣誓: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以病人為中心,照顧病人像照顧自己的親人;

我們宣誓:拔苦予樂,安頓病人的身、心、靈、覺,永遠秉持「人本醫療,尊重生命」,讓愛的志業綿遠不絕;

我們宣誓: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大家情同手足代代相傳,研發尖端醫療,發揚於國際;

我們宣誓:實踐慈悲喜捨,勤修誠正信實,一步一腳印步步踏實,追隨上人、追隨全球慈濟人,拔苦予樂、祥和世界。

上人表揚陳英和名譽院長等十八位服務滿十五年的資深優良員工,也感恩十六年來,花蓮慈院在全院醫護人員的努力下,搶救了不計其數的生命。

上人提起林欣榮院長以「鑰匙孔」手術法,為父親進行腦部手術的事蹟。這是一項尖端的手術法,在眉毛上方開一個約鑰匙孔大小的開口,讓儀器進入腦部,透過顯微鏡進行血管瘤手術,歷時約需六、七個小時。這種醫療技術,目前只有一位德國醫師使用過。

「當林院長決定為父親進行手術後,我問他:『這項手術那麼精密,況且病人是自己的爸爸,你能親自操刀嗎?』林院長回答:『雖然替父親開刀有壓

力,不過就將爸爸當成是一般的病人,盡心就好。』聽他這麼說,我很安心,因為他對所有病患都是像對自己的親人同樣的謹慎。」

上人表示,因為有「國手雲集」,花蓮慈院才能朝著「醫學中心的中心」之路邁進,「人多力大福也大,十幾年前我自不量力籌建花蓮慈院,只因有兩個信--『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回顧來時路,雖然有許許多多的心酸、坎坷,但是看到這樣的成果,一切都值得了!」

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用愛、用力付出,才能在一片荒蕪的草埔、魚池上,造就這座醫學中心。「許許多多的感恩說不盡,期待全球慈濟人的愛心能再凝聚,大家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再盡心於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展現出更豐碩的成果。」

▲衲履足跡

2002.08.19 觀月,觀自心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十九日《農七月十一(一)》

【靜思小語】行善者德行日增,就像明月日漸圓滿;為惡者德行日損,就像月從圓滿而漸虧,終至黑暗。

善知識?惡知識?

上人於早課中引用佛典,開示何謂善知識、惡知識,並引導眾人反觀自照,增進自我德行。

佛陀在世時,有位婆羅門前來請問佛陀:如何面對惡人?佛陀回答:「當觀惡知識猶如月也。」又問:如何面對善人?佛陀同樣回答:「當觀善知識猶如月也。」也就是說不論面對善人或惡人,都把他當成月來觀想。(註)

「佛陀以『觀月』的譬喻來分析一個人的損德和淨德。」上人表示,佛陀要弟子觀察天上的月亮--從月初到月中,月亮逐漸從缺而圓滿,這就如同善知識的德:信、戒、聞、施、慧,由

初發到具足;反之,從月中到月末,月亮逐漸從圓滿而虧損,正如同惡知識因欠缺信、戒、聞、施、慧,所以從光明走向晦暗,德行日損。

上人強調:「為惡者就像逐漸消失光明的月,終至黑暗;為善者則因不斷精進,德行日漸增長就像月的圓滿。行善作惡自有其因緣果報,尤其面對惡人,我們不必與他計較,以免自心起煩惱。學佛要能分辨善、惡知識,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同時也要反觀自照--自我的德行是否如同一輪漸虧的月?」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良善本性,就彷彿滿月一樣;但若欠缺信、戒、聞、施、慧,無明將不斷產生,在黑暗中迷失了自己,造就諸惡,正如滿月逐漸虧損,終至消失。人生善惡都是自造,期待人人反觀自照,讓德行日漸增進。」

註:出自《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六:「生聞梵志復問曰:瞿曇,云何觀惡知識。世尊答曰:梵志,當觀惡知識猶如月也……」

▲衲履足跡

2002.08.22 有心就沒有距離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農七月十四(四)》

【靜思小語】親身投入,得到的感受必然不同;要從做中學、學中做、做中覺。

用心才有體會

「慈善志業志策會」中報告南非、賴索托、史瓦濟蘭發放,以及捷克水災、密克羅尼西亞颶風災害援助情形。

上人讚歎海外慈濟人勇於承擔--南非慈濟人雖然彼此居住的距離遙遠,卻能經常投入慈濟

事,並成功地帶動當地黑人志工加入服務行列。他們也把力量延伸到賴索托,當地曾因乾旱釀成大火,慈濟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救援,真正印證「只要有心就沒有距離」。美國慈濟人不僅服務國內民眾,也到美、墨邊境關懷從墨西哥偷渡到美國境內的的農工、定期為他們舉辦義診……

「慈濟人遍全球,每個地方都有他們的足跡。在海外,光要關懷一個村或一個家就需要開好幾個小時的車才能到達;反觀台灣,慈誠、委員、慈青、老師、社區志工……就有約十餘萬人;台灣人真有福,雖然有苦難人,但是也有很多具有愛心的人在關懷他們。」

上人勉勵在場的年輕同仁,要多用心投入去做,從做中學、學中做、做中覺。「親身投入去做,所得到的感受會不同。我們所要努力的,就是讓『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南非慈濟人不僅幫助老者,而且還透過教育讓黑人有謀生能力,這種徹底救助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衲履足跡

2002.08.24 同心協力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二十四日《農七月十六(六)》

【靜思小語】三個人以上同一心就叫「協」,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把工作當成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

眾人同心

清晨,上人在林碧玉副總執行長等人陪同下,驅車往赴玉里看視分院新建工程。

上人與工程人員開示,說明建築結構就像人體的骨骼,除了鋼筋水泥等建材要講究,水電等管道也很重要,就像一個人不能只有骨骼強健,筋絡、臟器不好,身體的營養也吸收不好。

九二一之後,慈濟援建的五十所希望工程學校已經接近全數完工,相形之下,同時進行的慈濟醫療、教育工程,上人較少時間去關注。「我對諸位建築委員、顧問、同仁、廠商及建築師,寄予很大的信任,我相信每個同仁都很有承擔,能夠讓我依靠。面對大家長期的付出,我內心的感恩實在難以言喻。」

醫院是搶救生命的磐石,上人期許不論是營造商、建築師或是營建處的同仁,每一個人都要把自己當成是業主,合心投入,為搶救生命而付出,「三個人以上同一心就叫『協』,要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將工作當成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情來做,如此再辛苦也能歡喜甘願。醫院建築早一天完工,就可以早一天發揮救人的功能。」

一位志工的先生驟然往生,

心事難解,遂來見上人。上人見其滿臉哀愁,殷殷勸勉:「心要打開,事情已經發生了,要面對現實,往好的方向去想,不要一直鑽牛角尖,讓先生走得不能心安。慈濟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妳應該打開心胸,接受兄弟姊妹對妳的關心,妳還有很多人給妳的愛,不要執著於一個小愛。」

上人勸慰,「與先生的緣已盡,世間還有很多人需要我們去幫助,你還是有力量的人,不可以將全部的感情都縮在小愛中,被纏得走不出來。要勇敢,好好照顧自己的心,發揮生命的大愛與良能!」

▲衲履足跡

2002.08.31 盡心,勿有得失心

◎撰文/善慧書苑

二00二年八月三十一日《農七月二十三(六)》

【靜思小語】心有罣礙,就會起煩惱,煩惱一起,壞形象就會跑出來。放下得失心,盡心去做就對了。

帶人的藝術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成立十年來,許多孩子都長大、出社會了,很期待畢業慈青可以繼續傳承;要用心為慈濟培育青少年,不可像紙糊的旗子禁不起搖,或是像鏤空的菜籃裝不住水,讓人才流失了。」會客室裏,上人與慈青學長、輔導師長和懿德媽媽等人展開溫馨座談,期待大家把力量結合起來,對慈青的輔導教育投注心力。

上人表示,「三十幾年來跟著我一路走來的志工們,許多都上了年紀,有的更是草根出身;到了慈青這一代,幾乎都是社會菁英,是慈濟未來傳承的命脈。慈青是慈濟的智慧人才庫,擁有各行各業的專才;應該培養他們使命感,投入慈濟四大志業。」

座中有人表示,已帶領兩屆慈青:「面對這些新新人類,有無力感,不知道與他們說什麼。」

「不要用學問與孩子談,要動之以情--世間情、覺有情。」上人說,不要擔心年齡差距造成的代溝,要用客觀及真情來面對青少年,並引導他們親身投入付出,於人事間發掘人生的道理。

「心經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只要一有罣礙,心就起煩惱,一起煩惱就忘了自己,壞形象就跑出來,反而無法感化孩子。」上人表示,凡事盡心就好,沒有得失心就會冷靜下來,看清楚自己的本分。

▲靜思天地

一個痲瘋老人的告白

◎撰文/金義楨

《一個超越天堂的淨土》,
是一本完整描寫樂生療養院的書,
也是一個個痲瘋病人的生命故事。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是中國佛教歷史上一個有名的公案。

生公,是南北朝時的竺道生法師。在當時佛經翻譯還不完備時,他大膽提出了「頓悟成佛」、「一闡提也可成佛」的看法,受到當時佛教界嚴厲的批判。

道生法師被擯後,隱居山中。後來來到蘇州虎丘,以石為徒演說佛法,當講到「一闡提也有佛性」時,頑石居然一一點頭……

一直到《大般涅槃經》傳進中國,經中闡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人方才歎服。

一闡提,是五逆十惡,斷善根的人。佛陀說這樣的人也可成佛,是何等的大悲心。

一般人,看到的是一闡提的「惡」;而生公,卻看到一闡提的「佛性」。也是無限慈悲。

樂生療養院收容痲瘋病人凡七十二年,社會看到的是痲瘋病人的「病」;二十四年前,證嚴上人蒞臨樂生,他看到了痲瘋病人也是一個「人」。

過去曾有人說樂生是一個「現象地獄」;但上人卻讚歎這裏為「一個超越天堂的地方」。

他看到了更深層的一面,肯定了我們的存在和價值,給我們布施行善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長養了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知道人生的道路該怎麼走,而且篤定不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痲瘋,又稱作「寒森症」。幾千年來,人類對痲瘋病的記載不多;處於台灣社會暗角的樂生,見諸文字者更少。所以我們的心聲、我們的吶喊,均無法吐露與呈現。

去年十月,慈濟委員陳美羿邀請北區筆耕隊為樂生的院友們撰寫人物報導。這一項「工程」相當艱鉅,採訪者遠道而來,還要面對院友年老體弱、記憶退化,甚至嚴重耳背無法溝通的困境。

採訪者每次來只能做簡短訪問,甚至空手而返。每一篇報導,都要跑上十幾趟,資料也必須再三對照和求證,期間辛苦可想而知。

共同生活超過半世紀,樂生院友儼然已成一家人,有許多共同的記憶。所以這本書,合起來可以當作完整的一本描寫樂生療養院的書;分開來,也可以是一個個不同院友的生命故事。

書中九位院友,每一個人都有過一段悲慘的過去。但是大家不向命運低頭,也不因肢體感官的殘障而自怨自艾;反而更加努力地充實智慧、精進付出,走出了痲瘋病人的另一條路。也證明了只要有心,痲瘋病人一樣可以造福人群,並享有平等的人性尊嚴。

九十四歲高齡的孫金聲在本書編輯期間捨報往生。雖然遺憾他老人家未能見到本書出版,但很慶幸的是能及時地將他一生行誼留了下來。

沒有讀過書的「孫桑」,是在樂生這塊佛法的原始荒地上播種的第一人,他帶領蓮友學佛,讓信仰成為苦難生命活下去的最大力量。

往生多年的宋金緣,也是我們懷念不已的老大姊。她以善巧智慧,行大喜大捨,證明痲瘋病人不是貪婪、依賴和愚癡的,只要有心,他們一樣可以救人。

善根深厚的蔡玉治,雖然雙目失明,但在六十年的歲月中,從佛法找到光明和依靠。她以背誦經典充實虛無的寒森歲月;把悲慘、無奈化為無限法喜。她眼盲心不盲,自在堅強,真真難能可貴。

老管家黃貴全照顧朝陽舍的癱瘓院友,二十多年如一日,無怨無悔無貪求。數不清多少失能的病人,在他慈愛的雙手照拂下,平安度過餘生。他的善行義舉,堪為社會楷模。

而林葉的故事,充滿許多「不可思議」。她一生未婚,卻以愛心照顧許多孩子快樂長大,得到「兒孫滿堂、承歡膝下」的福報;從未上過學,卻巡迴世界各地演講。這一切,都是她無悔助人、努力上進的成果。

來自澎湖的陳衛,一輩子為他人設想。縱然命運多舛,但因她一顆純良盡責的心,終能辛苦撫養第三代長大成人,並有所成就。

十四歲進入樂生的翁月,從此以院為家。艱苦的歲月並沒有擊垮她,反而讓她承擔起照顧病友的責任,以扭曲變形的雙手服務他人,並樂在其中。

一生坎坷的王其清,終能改變習氣,跨越逆境,如今安住樂生,幫助院友;安住佛法,安住自心,令人欣歎也。

歲月無情,樂生院友已日漸凋零。不久的將來,台灣的痲瘋病勢必走入歷史。我們希望痲瘋的摧殘和痛苦,就到我們為止。

感恩《一個超越天堂的淨土》的出版,超過半世紀的寒森歲月,台灣痲瘋病友悽苦的生命終將消逝;但是我們努力過的痕跡,將藉由這本書,留下永恆的紀錄。

書名:《一個超越天堂的淨土》
作者:陳美羿等
每冊定價:二百五十元
郵政劃撥帳號:18469229
戶名: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司
慈濟全省各分支會、聯絡處、靜思書軒皆有展售
劃撥諮詢專線:(02)27837503
讀者服務專線:(02)27760111分機21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