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
希望工程.攝影筆記--【南投縣鹿谷鄉】鹿谷國小:跨出陰霾走向希望
◎撰文/阮義忠
廢墟裏的茶香
在我拍過的諸多「希望工程」動土典禮,鹿谷國小就很特別。鹿谷產茶,所以就有別校沒有的特別節目--茶藝表演。
二000年八月三十一日,才早上八點不到,太陽就熱得燙人了。來賓剛踏入校門就被招呼入座,由可愛的女同學奉上一小杯茶。入口生津的美味讓人明白,茶葉的等級和沖泡火候都是相當考究的。
原以為有高段專家在場,沒想到帳棚下的泡茶區,竟都是由國小女同學坐陣。細問之下,戴眼鏡、五年甲班的王奕璇是本屆茶藝比賽的兒童組第一名,而綁著兩撮馬尾的五年甲班孫睿孜則是第三名。
孩子們泡茶的地方是一排震毀教室被拆除後的地基。從我的鏡頭裏看去,王奕璇的每個動作果然是架勢十足,光是用看的就覺得這泡茶鐵定是上品。她身後廢墟的殘影,非但沒有破壞氣氛,反而襯出鹿谷國小邁向重建之路的堅毅。
廢墟裏的茶香不只留在口舌,也縈繞在心頭。
開心的第一堂課
把動土典禮安排在新學期的第一天,真是既有朝氣又有喜氣。典禮的所有節目包括茶藝表演、祥獅獻瑞、媽媽土風舞、社區歌唱班、國樂表演以及鏟沙儀式都在九點結束,因此沒有耽誤同學上課。
回到教室裏的孩子們,第一件事就是排座位和領新課本。一到四年級在簡易教室,五、六年級則是留在靠近校門口沒被震垮的老教室裏。有幾位同學抱著書本在兩個校區間來回地走動;原來,是五年乙班的同學在幫一年級新生送課本。橫在兩排教室之間的,就是災情最嚴重且已被拆得光禿禿的地基。這幾位幫忙新生送書的大哥哥笑瞇瞇地邁步其上,每一步都是跨出陰霾走向希望的象徵。
簡易教室一共有四間,一到四年級的八班學生兩班併成一班上課。一甲和一乙的新生各有三十三位;六十六位小朋友把一間簡易教室塞得滿滿的。一年乙班的導師蘇千惠說:「今天是新生訓練;大家彼此還不認識,我們來做做遊戲,讓大家相互熟悉一下。」
年紀輕輕卻經驗老道的蘇老師連唱帶比,一下子就把全班孩子的興趣引出來了:
一隻手指變變變,變成毛毛蟲
兩隻手指變變變,變成小兔子
三隻手指變變變,變成小花貓
……
這些原本怯生生的小小孩跟著老師唱、跟著老師比,很快就適應了環境,手舞足蹈地上了人生新階段的第一堂課。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寄望這些孩子在今後六年的每一天裏,都會開開心心地來校上課。
搬進新教室的那一天
二00一年六月十九日的那一天,我在竹山延平國小拍畢業生的大合照,卻聽說鹿谷國小正在搬新家。工程進度竟然如此神速!
我又驚又喜地趕到鹿谷國小,發現所有課桌椅已搬進新教室,而孩子們已在裏面吃便當了。原來一大早就有很多學生家長、慈濟志工、後備軍人和社區志工前來幫忙。教室雖然可以用了,但周遭的景觀工程卻剛剛開始,看來師生們會有一段不便的適應期;好在暑假就快到了。
學校的現況對拍照來說是一大挑戰,因為到處都在施工。既然老遠跑來了,我決定把「希望工程」第一屆畢業生的大合照拍了再說。
主建築左右兩翼的圓樓和旋轉梯是鹿谷國小最搶眼的設計,因此我請六年級的兩班學生在那裏集合。從動土典禮到今天,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鹿谷國小已經重建完成。能從新學校畢業的六年級同學,個個顯得分外滿足。按下快門時,只覺得動土典禮那天的茶香又湧上心頭。
包容的胸襟
二00一年八月十三日,桃芝颱風過後不久,我又隨上人行腳到鹿谷國小。一路上經過的溪谷河床有多處慘遭土石流肆虐,看得大家怵目驚心。桃芝颱風對南投縣的重創並不亞於九二一地震,有許多村落都慘遭土石掩埋。所幸,「希望工程」援建的所有學校無一波及;有幾座學校在風雨最烈時,還成了村民的庇護所。真如上人在「希望工程」規畫之初所做的開示:「災難來臨時,有兩個地方絕對不能倒,一個是醫院,一個是學校。醫院是救難中心,學校是避難中心。」
一踏進鹿谷國小,眾人就眼睛一亮。莊嚴大氣的嶄新校舍讓大家一掃方才的凝重心情;每個人都為新學校的具體成形而欣喜不已。
校舍大樓的正中心精心安設了一堵牆,上面嵌著一大片抽象圖畫的陶藝作品;劉校長說這是鹿谷在地藝術家的作品。同行的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怕上人看不懂,指著陶片的每個部位解釋這裏代表什麼、那裏象徵什麼。講了半天,上人卻幽默地說:「美是美,但我還是看不懂!」
如同眾多弟子所知,上人審美標準很高,並且比較喜歡寫實手法的藝術表現。今天,我再度看到了上人尊重藝術家並包容各種創作風格的胸襟。
▲一人一善
「朋友」找上我
◎撰文/吳兆中
早上要載小朋友出門時,發現我的車子車門又被撬開,車內被翻得非常凌亂,零錢盒中的少許零錢被取走。
一邊收拾殘局,一邊善解:還好這位「朋友」只取走了一點零錢,並沒有破壞其他的東西,否則,只要一顆石頭就能毀了我的擋風玻璃,我還得花上數千元才能修復,更別說把車子開走,那就更加麻煩了……
不過這已是第二次了,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換鎖還要三千五百元,實在有些煩惱。
一整天,我不斷地提醒自己,佛陀說:「財富是五家共有」,心中確實平靜多了;然而下班回家停車時,我又開始煩惱:「今天『朋友』會不會再來替我檢查零錢盒呢?」
回到家中坐在書桌前,不經意地看到上人所著的《生活的智慧》一書,封面上有一段話:「原諒對方就是功德;把心平靜下來,好好溝通;能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終於,我知道我該做什麼!
「朋友」來找我「結緣」,我不能太寒酸,佛陀說:「所有的布施,法布施最好。」所以我決定買幾本《靜思語》放在車上,並用心地寫一封信知會「朋友」:
一、帶回家中,多閱讀。
二、分送想看的親友。
三、若真有急用,這本書訂價兩百元,也可以賣給朋友。
我想,「朋友」會找我「結緣」,一定也會找其他的人;唯有讓他改變觀念,才能徹底修正惡習,讓社會多一位好人,一個好人會影響更多好的人出現在你我身邊。
或許我很笨,但至少也算是一種「結緣」。
行善錦囊:讓社會多一位好人,一個好人會影響更多好人出現。
▲晶瑩童心
順眼
◎撰文/劉又寧 台北市龍安國小六年四班.指導老師/張芬凝
【最受用的一句話】
靜思語:看別人不順眼,就是自己修養不夠。
「妳不覺得她很討厭嗎?」這是在同學之間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這些閒言閒語,才使得許多同學無法和睦相處。
有時候,就算是別人一句挑撥離間的戲言,也會讓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關係變得僵硬、陌生,而真正的起因,就是那些當傳聲筒的人。
人沒有十全十美,我的缺點就是常常看別人不順眼。因為沒有包容心,所以我對於別人的缺點,常常無法容忍與諒解。當我討厭一個人,或是別人討厭我時,我只會挑出對方的缺點加以批評,對於別人的優點卻視而不見,所以我才會覺得別人很討厭。
現在,有一句靜思語,教我把事物看得更美好,這句話時時叮嚀我,它就是--看別人不順眼,就是自己修養不夠。
幫媽媽忙
◎撰文/羅媛元 台北市龍安國小六年四班.指導老師/張芬凝
【最受用的一句話】
靜思語: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每次我在做事時,都會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好,或是因為被打擾而生氣,例如:在幫媽媽做家事時,常常會覺得不耐煩;媽媽教導我時,我常會一氣之下,用力走到房間把門關上;還有,要是我正在寫功課時,媽媽叫我吃飯,我會覺得很煩……
有一天晚上,我無意中看到一句靜思語:「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這句話讓我的眼睛為之一亮,當我更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後,我覺得以前對媽媽的態度很不好,媽媽要我幫忙,應該開心地幫她;還有,以後要是遇到困難時,要馬上靜下心來,仔細修改做不好的地方。
全家都受用
◎撰文/劉思吟 台北市龍安國小六年四班.指導老師/張芬凝
【最受用的一句話】
靜思語:發脾氣是無能的表現。
我最常想到的一句靜思語就是:「發脾氣是無能的表現。」
我的脾氣不好,常常動不動就與人大打出手,以前妹妹年紀小、不懂事,說話比較不客氣,她會無緣無故地罵我,而我也會生氣地罵回去。
現在,每次生氣時,我都會想起這句靜思語,心情也就平靜許多。我的應變方法就是:不理她,然後快快離開現場。
我也與家人分享這句靜思語,現在大家做錯事時,都會用溝通的方式處理,而不是像從前一樣,火冒三丈。
▲衲履足跡
2002.04.02 穿越時空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二日《二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因為共同的愛,時空雖然相隔遙遠,心力卻能彼此相繫。
真與美
「半個多月前,聽說各位要回來的日期,我就感覺很貼心、很高興。慈濟已經三十六年了,那時候你們應該都還在台灣,只是緣分未到;與慈濟的這一分情,偏偏要等到各位至海外後才連接起來……」
全球慈誠研習在花蓮舉行,六十一位來自美國、日本、菲律賓、阿根廷等地的學員齊聚一堂,上人歡喜地表示,每次接到各地慈濟人傳回在當地付出的訊息,都很感動!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牢牢印在地球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角落上,僑居在海外的慈濟人,付出無求的精神與台灣慈濟人是一樣的。
上人表示,慈濟的美,美在每個人的家境、教育等等都不一樣,但是參差不齊中卻有平等心;不論有沒有很高的學位、很大的家業,人人彼此尊重、彼此感恩,大家進入慈濟的大門,就都是很平等的人間菩薩;同一條心,同為人間付出,這就是慈濟人的「真」與「美」。
「大愛要從慈悲心中發揮出來,只要我們心中有愛,那有國界與人種的分別?」上人感恩海外慈濟人在國外長年累月地付出,「海外慈濟人因為愛自己的故鄉,大家都是以『台灣慈濟』名義付出;就是這一分付出無所求的精神,使得這群慈濟人在海外很受人尊重,也為台灣爭光。」
「時空雖然很遠,心力卻能彼此相繫;期待你我的心能永遠貼在一起……」上人期待每一位學員返回僑居地後,要更用心地推動;不只向當地的華人推動,也要在當地的主流社會中帶動人心,開啟善念,讓人人去除人我是非、彼此爭鬥的心態;讓人人都能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此次學員中有父子檔、兄弟檔、夫妻檔,上人表示,一顆種子將產生無量無限的種子,期待人人從自我淨化做起,進而推廣到家庭、社區,再遍及社會,才是真正的「愛灑人間」。
▲衲履足跡
2002.04.07 上山之路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七日《二月二十五(日)》
【靜思小語】教育是生命的希望,把教育辦好,孩子的生命、慧命才能平齊成長。
追憶四十年前
志工早會中,上人從社會上一則青少年意外事件說起,呼籲大家要從教育挽救人的心靈災難,扭轉社會不良的風氣。「教育,是生命的希望;把教育辦好,孩子的生命、慧命才能平齊成長。」
「人到台東,由不得不走上山之路啊!」上人今日啟程全省行腳,車行到鹿野,環顧四周,往昔情景不斷在上人的腦海中湧現。上人指的「上山之路」,是從鹿野車站到「日本神社」所經之上坡小路。
「日本神社」今只遺留一處以昔日涼亭舊基加以改建成的水泥亭台,四十年前,懷抱出家心志的上人與修道法師,自台中豐原輾轉流浪到鹿野,下車後即徒步走上一條石頭路,沿路所見是農家種植的鳳梨、蕃薯與花生等作物,夾路兩側並錯落著許多日本高腳屋式的宿舍。
「那日本移民村非常整齊漂亮,石頭路盡處又見神社,好多個石燈籠直直排到涼亭。當時神社腹地有一座王母廟,雖然看來十分簡陋,但對我而言,卻備感溫馨……
「有足足六十多天的日子裏,我就住在那棟簡陋的王母廟,讀書是在涼亭,擔水休息的地方是在大樹下。因為肩擔兩桶水,兩隻腳很不平衡,兩桶水潑來濺去,覺得挑水真是辛苦!所以,每到樹下,我就坐在大石頭上休憩一會兒,幾乎每棵樹下都坐過。」
上人回憶,暫住王母廟的日子裏,手端的是極粗糙的碗,吃的是撿來的花生及蕃薯根。西邊是山,東邊是海,日月將落將起之際,也就是該升火煮飯之時,卻往往無米可炊……
「每日看著太陽在山的西邊漸漸下去,月亮在另一邊逐漸升起,心悶於家中母親與年幼的弟妹不知可好,卻又覺得人生過得很明朗,心境恬靜無憂。」
「台東與我有甚深因緣,雖然我後來在花蓮住下,但我的慧命、法緣,卻是從台東展開啊!」
揮別承載許多記憶的地方,上人一行繼續車行南下。不知何時,視線所及已不復有汪洋大海景致,盡目是蒼鬱林木山巒;再過片時,見夕照在天,深藍色海平面上有萬千金針晃耀,該是來到西部了。
四月份上人行腳,就此開始前後十三天之旅程。
▲衲履足跡
2002.04.08 居上處下皆安然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八日《二月二十六(一)》
【靜思小語】慈濟之美,美在參差不齊中有平等的心,合心協力付出。
植物間的「互讓」
這是一個閑適的清晨,屏東地區數位志工陪著上人,信步走在分會旁的空地小路上。椰風送爽,花草馨香,人情美好,走著走著,就好像走在一幅安詳的美景中。上人期勉眾人,要合心和氣,用互愛的力量去推動志業。
走走停停之間,上人偶見路側有一棵高大的波羅蜜,粗壯的樹幹上結有兩顆碩大的果實。看那果實著實貼近,上人遂言,是否須調整兩顆果實的空間,以免相互擠壓以致結果不佳?志工們回答,它們會自己調整,不會相互礙到。
「哦?」上人覺得很有意思:「植物會自己調整好空間,不會相互擠壓到;然則,人與人之間為何不能也相互調整一下呢?」
再駐足瞧仔細,順著樹幹往下看,近地面處還長有兩顆果實,一大一小上下排列;而在樹頭處,也掛有大、中、小三顆,依序就位。
就像戶外教育似地,上人說:「位居上位的果實,會相互調好位置,表現出和氣的形態,不會彼此擠壓;至於在下位者,則有降下身段的涵養,默默長大,自成格局,不會羨慕別人處在耀眼之地。看看世間萬物,再反觀自照,無形中亦能開闊心胸,去除煩惱呢!」
惜緣、感恩、平等心
「居上處下皆安然」的美好品德,本就是上人對弟子們永遠的期待,故隨之與老委員或幹部們座談時,上人皆言及這分深切的盼望。
上人從「愛灑人間」運動說起,表示自去年教委員們以「小組關懷、多組活動」落實社區志工後,全省都做得步步踏實、皆大歡喜,真是令人欣慰。「然而,我們能將愛遍灑到遠地的苦難人,對於近在身邊、與我們關係密切的人,卻無法以愛相待,這不僅是本末倒置,也是矛盾與顛倒。」
上人致勉同心同道同志願的法親之間,應深自體會「因緣」與「感恩」的道理,加強彼此溫暖的關懷與友善的對待。
以「因緣」來說,上人表示,世間何其大,能身在人道之
中,已屬不易;全球總人口現有六十多億,能住在台灣更不簡單;更何況同住在屏東,且都有因緣走在慈濟菩薩道上、相互成長與陪伴從事救人的工作,彼此可說是因緣難得、殊勝的「道侶」,應惜緣惜情。
再就「感恩」的觀點而論,上人表示,對於受苦難的人,無論是物資的缺乏或精神的苦悶,能伸手相援解脫他們的苦難,使他們的生命有保障、精神得快樂,所用的方法就是妙法;而身體力行去付出,自己也感到非常歡喜,這就是法喜。這分法喜充滿的感受,並非一人獨力能辦得到,必定是很多人共同的成就,所以也應感恩每一個共事的人。
「當我們一心要去救人時,有時須不顧危險地勇往直前;對於那些和你一起拚命去做的人,難道不必感恩他們嗎?」
上人強調,慈濟之美在於「參差不齊」中有平等的心;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有不同的學識與職業階層,但在團體中人人平等,也無地位高下的差別。大家應以這分平等以待的精神,去做無所求付出的事,才能在救人的同時,並能維繫團隊的和諧氣氛。
「敬老尊賢!」上人表示年少者不要自以為能幹,就不尊敬長輩;唯有縮小自己,虛懷若谷,才能人見人愛。「少年人應感恩老人在前鋪路,老人則須感恩少年人後繼為之。彼此感恩成就美事,這才是人生的意義與幸福所在。」
上人千交代、萬叮嚀,莫不就是希望大家都能照顧好自己的心,先對菩薩道上的法親付出愛,然後由近及遠去遍灑愛心,如此才能全面做到「愛灑人間」。
▲衲履足跡
2002.04.09 擦亮心鏡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九日《二月二十七(二)》
【靜思小語】太在意「自己」,會自我設限,落入主觀假想的框框中。
船過水無痕
人事之複雜,有時難免教人心煩意亂,即使有心欲效行菩薩作為,然或因不堪人我是非的困擾,以致阻卻救人的腳步,更甚者是從此在菩薩道上不見身影。
離開屏東在即,上人與數位志工表示,壓力不是別人給予,而是來自自己--或是自覺無能力、才幹,或是疑慮別人是否會配合等等,太在意「自己」,反
而會自我設限,落入主觀假想的框框中。
「要知做慈濟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天下眾生得以離苦得樂;若建立這種觀念,自然就會提起精神意志,以全副力量奉獻自己,也不會有壓力的存在了。」
上人表示,做事雖然要很用心,但要自在、輕鬆,莫過於求好心切而成壓力。人生順逆難免,在人事上若得人願意支持、溝通順利,自然要心生感恩;但若人並不樂意配合,又不好溝通,也要感恩有這個磨鍊智慧、耐心以及自我反省的機會。
「娑婆世界是名堪忍世界;要忍耐的,除了物質上的匱乏、氣候寒熱的適應外,最苦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凡夫都有習氣,能堪得住種種人事的考驗,才能紅塵自在。」
上人以佛教課誦之回向文解析,真正的回向要「內自回向」。「所謂『願消三障諸煩惱』--障礙有與人直接溝通的不順,也有來自旁人的阻礙,乃至於四面八方湧來的批評等等;既是遇到了就要內自回向,自勉勇於及早去除這些心中的障礙。」
名攝影家阮義忠此次亦偕夫人同來隨師,他分享說,夫妻之間總也會有吵架的時候,有時明明晚間還因事起爭執,但隔天一早太太總像沒事似地;他見太太神色自若,根本不在意,有時內心會更加氣憤;但久而久之,也漸漸學到太太這種「船過水無痕」的修養功夫,而太太天生的樂觀個性,更影響了他為人處世的態度,修正自己悲觀的性格。
「當他在晚上訓我話時,我聽著聽著早就睡著了啊!」阮太太語畢,全場眾人哄然笑成一氣,真是有趣又引人深思。
聽聞這對夫妻笑談自家故事後,上人有感而言,想要懲罰別人的人,卻是自己被人懲罰了!「所謂的純真,就是那分『船過水無痕』的心胸;若別人無心的一句話,自己卻有心要接受、將人事複雜化,這種人生可就非常痛苦了。」
來到高雄分會,上人繼續與當地幹部及組長解析回向文。上人說,人人心中本具佛性,當自我開發以調適所遭遇的困難;若能依佛陀教誨而行,勇敢地在日常生活中力行「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自然能突破種種難關。
「貪瞋癡三毒不除,內心的明鏡就好像沾染層層塵埃。鏡面既是糢糊不清,外境再美也無法映現,又如何能『願得智慧真明了』呢?」上人表示,要消除三障煩惱,重點在自己,不在別人。
「自己的心鏡保持清朗,才能山來照山,水來照水,以明朗、清淨的智慧處人事,而不會被境所轉。若我們能有智慧將人事作教育,縱然對方口出惡言,也會有善解的修養與智慧,將之視為激勵自己更上層樓的機會,而不會輕易受到傷害,在內心起煩惱。」
▲衲履足跡
2002.04.10 做環保,沒煩惱!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十日《二月二十八(三)》
【靜思小語】感恩、回饋地球的方法,就是做環保。
堅持信心
一位年過半百的志工,帶著孩子前來懺悔。上人看看這個「孩子」,問是幾歲了?答說三十好幾了。既已過而立之年,卻令老母掛心至此,上人勸他:要對自己有信心。
「人往往是因為缺乏信心,所以迷失了自己;想要改變自己、重新開始,必定要有充足的信心與毅力。先好好自我反省:是自己交到不好的朋友,受到不良的影響?還是自己拉著別人走上偏差的路?不論如何,為自己也為別人著想,往昔的過錯要徹底改掉。」
這位先生一無言語,倒是做母親的一逕自責不已,「都是我沒把孩子教好、我做的不夠……」上人教先生不如先去做環保。「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心。地球供應我們生活所需,使我們得以生存與成長;若欲感恩地球,回饋的方法就是做環保。」
志工表示,曾教兒子去做環保,但他認為自己現在無工作,而做環保也沒有
收入可得,何必呢?
上人表示,垃圾場即是修行道場,抱著感恩的心念去做,就是重新開始的初步。「現在既然無適當工作可做,就要懂得多利用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不要空過人生,造成社會問題。此時投入環保,是在為自己造福,藉著做環保鍛鍊自己,將自己的身心調整好;對自己有信心,別人也才會對你有信心,自然就會請你去工作了。」
知悉這位先生曾吸毒,上人教他要用毅力克服種種不好的習氣,若能堅持信心,堅定自己,終有熬過來的一天。「做環保,沒煩惱!利用做環保來累積福德,也使自己有事做,才不會胡思亂想。若你能將環保做好,將心定得下來,那時候就是你的人生要開始變好之時了!」
▲衲履足跡
2002.04.12 自我教育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十二日《二月三十(五)》
【靜思小語】環保志工以垃圾堆為修行道場,惜福愛物、任勞任怨,淨化大地、搶救地球。
用物與待人
將與台南作別,上人對當地慈濟人再作叮嚀--
台南靜思堂是慈濟人共同的家,偌大空間若能清理得一塵不染,物品陳設與收存都整整齊齊、井然有序,這就顯出一種勤快、樸實的人文精神。
在待人方面,資深者是資淺者的模,期待資深的慈濟委員或慈誠隊員在帶領、教育別人之前,必定要先自我教育以求自我成長。
上人強調,靜思堂成立以後,未來活動將更形頻繁,故須建立「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共識,以一分和合的團體氣氛、一片溫暖的笑容,接引更多人投入志工行列。
車抵大林慈院時,寒風帶來冷意,暮春之際,尚有這般蕭瑟的陰寒氣息,大家不由得拉緊了衣服些許。
逢大林慈院「醫學研究部」啟用揭牌典禮,上人致詞表示,慈濟放眼全世界,希望作為守護生命的醫療科學,不斷日新又新求發展,服務更多的人,守護與搶救更多的生命。
上人在與嘉義地區組長及功能組幹部座談時,殷盼大家好好用心帶領環保志工,從中培養優
秀的人才。
「環保志工為了淨化大地、搶救地球,以垃圾堆為修行道場,不厭雜亂與腐臭,任勞任怨地做資源回收的工作;若非惜福愛物之人,決無法置身污穢之中。這種高尚的品德,可想他們都是很好的人才,所以應多從環保志工中加以培訓,使之成為慈濟委員或慈誠隊員。」
上人期盼志工共同護持大愛台:「台灣土地雖小,但若能透過大愛台之衛星傳訊,就能散播大愛,在全球發揮很大的教育功能。」
▲衲履足跡
2002.04.13 貼心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十三日《三月初一(六)》
【靜思小語】理講太多,情就薄;不如放下身段,用愛和感恩心與人貼心。
清澈之愛
清早時分,上人與幾位資深同仁說起,大林慈院真正有「家的感覺」,歇宿於大林,總常聽聞狗吠深巷、晨雞報曉,以及人來人往相互招呼之聲,實在親切。同在這裏工作的人,大家既是關係密切,理應更加珍惜這分情誼與因緣,相互勉勵與切磋。
「理講太多,情就薄了;情感淡薄,事就難成。雖然人生不能是非、對錯、善惡模糊,但若有事發生,也不要急於去爭執誰對、誰不對,何妨放下身段,先用愛和感恩心去與人貼心,然後再平心靜氣就事論事,如此不僅不會傷到感情,事情也會得到比
較好的解決方式。」
上人希望同仁們,要自許勇於承擔,也要能夠縮小自己,縮小到無形無影,才不會因為過於自我膨脹而礙到人的眼。「這兒就是一個家,你們彼此要手拉手、心連心,大家歡歡喜喜地共同為這個家相互勉勵!」
志工早會中播放大林慈院居家護理個案--
在美麗的阿里山上,有位患有糖尿病的獨居老人。高山上少有人煙,更遑論有充足的醫療資源,老人的肢體因血液循環不佳,末稍神經壞死。
經人提報,大林慈院護理師偕同慈濟志工上山拜訪,才到門口,惡臭已聞,但因所攜醫療物品有限,只簡單處理再請老人到醫院徹底治療,但老人執意不肯。
隔天,護理師與志工們聯合簡守信副院長前往為老人做更細的診斷與傷口處理。
大家仔細清洗老人身上的爛肉,洗到腳趾頭處,護理師不小心弄破膿包,膿汁噴入她的眼裏;當志工們為護理師擦拭時,但見她的雙手依然持續為老人清理傷口的動作……
「慈濟人搶分秒時間去幫助那位獨居老人家,這分愛就如觀世音菩薩不放棄任何苦難眾生的精神,總是以媽媽心去呵護關懷,無微不至地照顧苦難的人。而那位護理師則充分展現『靜寂清澄』的境界;無論外境如何,自己之心境始終清明而寂靜,即使膿汁噴入眼中也不以為意,只為病患著想。她的心非常寧靜、她的愛清澈如水,這真是人間最美的臉孔啊!」
知悉這位護理師畢業於慈濟技術學院,上人表示,愛的種子在技術學院成就,繼之在慈濟醫院愛的搖籃中成長,教育與醫療志業共同培育出有充分愛心的護理人員,真是令人欣慰與感恩。
生活的老師
揮別大林,上人等一行驅車北上。
本以為新成立的雲林聯絡處之蔬果園區正茂盛生長,及至現場,發現種子才下地;上人眼見偌大農地黃土遍覆,遂於隨後與雲林地區慈濟委員和慈誠開示時,化成對大陸貴州的無限惦記。
「看到那麼大片黃土地,心就想著,假如那『地無三里平』的貴州,能有如此廣闊的平地,就很容易從事各項發展,能夠儘快脫離貧困了!」緣於目前慈濟賑災團正在貴州從事發放物資事宜,上人舊事重提,述說貴州三
年扶困始末。
據賑災團員報告,當地氣溫偏低,雖值入夏,但只有攝氏七、八度,非常寒冷。「看看台灣,一片春天風和日麗的景象,真是美麗的寶島。」
正因台灣是塊福地,上人誠盼慈濟人發揮無私的愛心,聚集充足的力量,接引更多人投入行善造福的行列。
行至彰化聯絡處,上人與慈濟委員及慈誠幹部座談,言及當今世代,身心失調者多,心理的病態危及自然環境的生態,在短視近利者的破壞下,山地水土保持失衡;一旦林木缺乏,又直接對人類造成不良影響,這種惡性循環追根究柢,還是源於天災出於人禍之理。「地球上的資源有限,我們要先從自己做起,好好推動惜福愛物的環保理念。」
聯絡處亦辦有社會教育推廣課程,目前約有四、五百人報名參加,上人表示,慈濟所辦的人文課程,必須重視人性修養的品格教育,透過課程陶鑄文質彬彬、有氣質、有禮貌,待人接物應對得體、生活品質高尚的人,以移風易俗、導正時弊。「希望大家以身作則作個『生活的老師』,以美好的品德形貌,上敬下愛,達到社教度人的良能。」
明日逢台中慈濟志業園區動土盛事,上人車抵潭子略事巡覽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就序。在一片忙碌穿梭的慈濟人中走覽,除了看到諸事已大致處理妥貼外,所見盡是掛著笑容的人們,「家有喜事」的熱鬧溫馨氣氛,洋溢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終於可以動土了!」當上人前往台中太平華雨精舍敬呈師公動土典禮邀請卡,滿心的喜悅與安慰,流露於上人一聲聲快樂的語氣裏。
▲衲履足跡
2002.04.14 拉車向前行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十四日《三月初二(日)》
【靜思小語】人人付出大愛,耕耘心靈的福田;不僅當下得到快樂,也是未來人生的福慧資糧。
潭子園區動土
「這一天,是全球慈濟人所期待的,大家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共同以虔誠的愛心、歡喜心與感恩心,在此時此刻祈禱與祝福……」台中慈濟志業園區今日舉行動土典禮,上人表示,園區動土後,中區慈濟四大志業就要從這片土地上開始起步,期待每位慈濟人勇於承擔,扮演好主人的角色,使所有參訪者賓至如歸。
晚間與中區環保志工聯誼,
上人言及今日台中志業園區動土盛況,憶起四十年前剛到花蓮,看見天清、水清、山清,十分漂亮;但東部就業機會欠缺,青年人口外移,孩子考大學、讀高中,多要送往外地。
「這麼漂亮的地方,卻是人口不斷外移、老化,交通不方便,醫療資源很欠缺。有感於生命平等,我發心要蓋醫院,過程中歷盡千辛萬苦……」
上人憶起當初決定蓋醫院時,贊成與反對的意見不斷拔河。有人懷疑,出家人有辦法蓋醫院嗎?也有人認為,出家人願意為醫療資源欠缺的地方蓋醫院,非常不簡單,大家應該護持。
上人以老牛「拉車向前行」比喻今昔處境--
有一頭稚牛,來到一片豐沃的草原上,水塘處處、青草茂盛,稚牛悠遊其上,自在地耕地犁田。慢慢地,牛長大了,被人穿上鼻環,開始拖車,車上載著收成的穀穗。牛愈老、車愈重、路愈陡峭……
「在慈濟剛起步的時候,我好比是這頭稚牛,一直犁田;到花蓮慈院蓋好後,開始發揮搶救生命的功能,大家看到成果,也知道佛教能為社會付出,這時我的肩膀上像是掛上一輛牛車,穀穗一直放進來,車子愈來愈重、山路愈走愈陡,我的年紀也逐漸增加,真像是老牛拖車,很辛苦……」
「大家若能在後面,一人一隻手指頭幫我推一下,愈多人的手指出力,我這頭老牛啊!向前爬坡會比較輕鬆。」
在全球慈濟人的響應下,而今,慈濟四大志業、八大腳印--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已從台灣起步,在世界上各個角落落實,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勤耕福田」。
「慈濟團體中人人平等、沒有貧富分別,人人都有付出的機會。不論是醫院、學校,甚至是才剛動土的潭子園區,一塊磚、一根鐵釘,都是大家點點滴滴的付出,點滴都歸入慈濟的功德海。」
上人表示,不管是五十元、一百元的付出,或是當初「竹筒歲月」的每天五毛錢,捐獻不分多少,同樣都是一顆愛心、一顆種子。「付出的是有形,收進來的是無形。只要人人付出一分愛心,耕耘自己心靈的福田;不僅當下得到快樂,也是未來人生的福慧資糧。」
▲衲履足跡
2002.04.20 付出心歡喜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二十日《三月初八(六)》
【靜思小語】讓富有的人以愛的力量去付出,是教富;讓貧困無助的人得到幫助,是濟貧。
印尼義診
「看到慈濟人能這樣歡喜、無求地在印尼付出大愛,那種心靈的快樂真是令人羨慕。」上人在志工早會中讚歎慈濟人醫會志工,從世界各個角落齊聚一堂,為印尼的窮困病患義診,這種無求的付出,真正就是「大愛包容地球村」。
上人表示,讓富有的人願意付出愛的力量,就是教富;讓貧困無助的人得到幫助,就是濟貧。過去印尼曾發生暴動,起因於人與人之間缺乏愛的關懷--社會上貧富差距懸殊,有錢的人不肯付出那分愛的力量,窮困的人就以抗爭行動來表達心中的不滿,社會因此不能安定。
此次雅加達水患的災民,多居住在河邊垃圾堆旁的非法違建;慈濟人帶動當地企業家一起投入賑災,期待大家出錢出力,為災民建蓋大愛村,讓貧困的人們擁有安身立命的地方。
「天下一家親,整個地球都是健康的,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才能獲得幸福;感恩全球有許多充滿愛的耕耘者和農夫,願意在世界各地播撒愛的種子。」
上人表示,唯有取於當地、用於當地,發揮愛心的關懷,才能促進印尼不同種族間的和諧共處;此次全球慈濟人醫會志工一起為雅加達付出一分心,在當地教富濟貧,這一步若能踏得穩,則可預期,印尼社會將會愈來愈好。
▲衲履足跡
2002.04.27 蓮花世界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二十七日《三月十五(六)》
【靜思小語】一切環境是心所造,身心不受污染,當下就是淨土。
生命的尊貴
「各位人間的活佛與活菩薩們,大家好!」第三十三期靜思生活營「醫事營」今日開營,學員以醫事人員為主,還有部分企業家,上人以這樣的開場白向大家問好。
「大家也許覺得奇怪,我為什麼稱呼大家活佛、活菩薩呢?在佛教裏,眾生的慧命依佛菩薩而成長,故佛號『大醫王』;而在人間,人的生命要靠醫師、護士來呵護,所以醫護人員可說是人間的大醫王。人世間最尊貴的是生命,最痛苦的是病痛,醫護人員能解決病患的痛苦,真正是活佛、活菩薩啊!」
上人表示,只要覺悟,就有資格成為菩薩,在座學員可謂「新發意菩薩」。「不了解人、事、物,就容易顛倒道理,模糊是非,這樣的人生是糊里糊塗的。此刻大家聚在這裏,把心門打開,用心了解人、事、物,啟發人生的智慧,透視人間的是與非,如此所做的一切就不會有錯,正是向覺悟之路邁進。」
上人分享慈濟人醫會四月下旬在印尼義診的感人事跡--
有一對年輕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抱著才兩歲大、兔脣非常嚴重的孩子來到外科醫師面前,請醫師為孩子縫合兔脣。
這個家庭背後有著很動人的故事。原來這個孩子在一個多月前,被發現遭她的親生父母用鐵鍊綁住手腳;儘管孩子臉上有嚴重缺陷,這對年輕而有愛心的夫妻取得其父母同意後,將她抱回家,像對待自己親生孩子一樣疼惜。
年輕的爸爸告訴志工,即使全家人不吃不喝,他也要賺五年的薪水才夠為孩子整容。
所以,當慈濟人幫孩子縫補好兔脣後,他很感恩,拿著照相機拍了好幾張照片,他說:「我要把開刀前後拍攝下來,讓孩子長大以後知道曾經有多少人為她付出,要懂得感恩、回饋社會。」
「普天之下,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相同的;每個生命不論種族膚色,都是同等尊貴的。」上人感恩到印尼義診的各國醫護志工,因為他們的愛心,讓一萬兩千位病患解除病苦;也勉勵這群有醫療專長的學員,更用心服務貧苦病患。
感恩的一百萬
午後,一位委員陪同住在心蓮病房的兒子來見上人。這位先生才四十歲出頭,很樂觀,看不太出來有病,只是被矇住一眼,因為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腦部了。
他是台北一家公司的經理,在北部各大醫院檢查證實罹患癌症,知道自己人生時日不多,決定回花蓮慈濟醫院住進心蓮病房,以便往生後捐出遺體供醫學研究。
這位先生說,他不但要捐出身體,還要捐一百萬元給大愛電視台。他說他平時就在看大愛台,雖然他的人生已經到了末端,但是他疼惜他的下一代,希望他的孩子能在更好的社會品質下生活,而大愛台是一股清流,可以淨化社會、淨化人心。
但是,這一百萬他不要用自己的名字捐,希望用老闆的名字。他說生病這幾年,老闆對他很好,要他多休息,薪水照領。但是他覺得要忠於職務,所以照樣去上班,同事也很體貼地跟他說:「你要做什麼事跟我說,我去做就好。」因為老闆的體恤、同仁的敬愛,讓他覺得這一生在事業上很平順。
後來這件事情讓他的老闆知道,老闆打電話跟他說:「我會捐,我也會用公司的名義捐;你這筆錢要用自己的名字捐。」於是他改用公司所有同仁的名字捐。「因為生病這段時間,同仁體貼我、幫助我,讓我不必煩惱,而且公司的業務還蒸蒸日上,所以我要用這個方式感謝他們。」
上人在隨後進行的「人體多元捐贈關懷小組研討會」中分享這件事,上人讚歎:「多麼善良、多麼有智慧的人啊!他還跟我說:『我願意把身體奉獻出來做解剖,讓醫師找出病源,造福以後的人。』說這話時,他笑得很開懷,但是我看見跟他來的一大群同事,都紅著眼眶,有的還在擦眼淚。他真正是生命的勇者啊!」
上人感恩關懷小組對於捐贈者家屬用心陪伴和付出,也感恩醫學院老師們用愛教育、引導醫學生。
「昨天一位大陸的老法師
來,參觀了『大捨堂』後感動地說:『好乾淨啊!這就是極樂世界。』的確,極樂世界在那裏?一切環境是心所造,離心之外沒有淨土。佛法說淨土有『蓮花化生』,就是表示出於污泥,身心卻不受污泥所污染。正如人生,我們雖然處在動亂的世界、紛擾的社會,只要我們有一分清淨的大愛,身心不受污染,當下就是淨土。」
上人感恩許多響應器官捐贈及大體捐贈的捨身菩薩,不只成就學生學習,也成就醫師探索人體的奧妙,讓醫學更進步,減輕人類的病苦。
▲衲履足跡
2002.04.28 生命真諦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三月十六(日)》
【靜思小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自然的法則,善念相續最重要。
探討生命
「不知道昨晚大家有沒有睡好?在這麼簡單的環境中,能睡得好,是要有很大的修行喔!」一早,上人與參與靜思生活營的學員座談。
上人提及,近日獲得醫療奉獻獎的天主教「靈醫會」,四百多年前在義大利組成,服務對象遍及四十多個國家;會規為守於清貧,為病苦而付出。「靈醫會」來台五十餘年,為宜蘭及澎湖等偏遠地區民眾提供醫療、濟貧、教育等社會服務工作,令人敬佩。
「慈濟也有個『人醫會』,成立六年、遍布二十幾個國家,那裏有病苦,無論是上山或下鄉,慈濟志工都會陪著醫師、護士到最偏僻的地方、無醫的村落去義診,為貧困病患拔除苦難。」
上人表示,「慈濟」就代表「慈悲」;慈是予樂,悲是拔苦。予樂,就是希望天下人人都幸福、平安,人人的心能輕安自在;拔苦,就是用心去感同身受眾生的苦難,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心態,想盡辦法去解除其苦難。
雖說人生就像鏡花水月一樣虛幻無常,上人表示,許多人在面臨死亡時,內心的掙扎懼怕是最沈重的,如果再加上病苦,那真是苦不堪言;「人生如果沒有生命,還有什麼好爭的?有了生
命,也需要健健康康才能快樂,所以我尊重醫師如活佛。」
有學員提問:「除了在經濟及身體上提供幫助外,如何讓病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上人以慈院心蓮病房裏的癌末病患為例,不管其信仰何種宗教,醫護人員和志工都會常常與他們互動,讓他們知道生命的真諦,明白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本是自然的法則。
因此,許多病人都是帶著笑容離開,到最後那一口氣還會相約來生再會。
「人生要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還要善念不間斷;我在此邀請大家加入人醫會,去偏遠地區、甚至海外義診,透過『付出』來體驗、探討生命。」
▲衲履足跡
2002.04.29 觀天下眾生如一家人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二十九日《三月十七(一)》
【靜思小語】慈善工作要有平等之愛,不分國界、種族和宗教,那裏有需要,就到那裏遍灑甘露。
攜愛前行
「慈濟世界中,感人的事蹟滿天下,即使在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之間,都可以看到同樣的臉孔,以同樣的愛心在付出。」上人在志工早會中讚歎阿根廷慈濟人,即使距離那麼遙遠,所走的路卻與台灣同步同方向。
「阿根廷有二十一位慈濟委員,他們經年累月地付出,用愛感動不少人,如今已有五十餘位志工、八百多位會員,在當地從事濟貧教富的工作。」
阿根廷貧富懸殊,許多窮困人家的孩子必須倚賴學校提供餐點;而近年由於國內金融崩潰,許多學校無法供餐,慈濟人便展開關懷協助的行動。
「那邊的孩子都很可愛、很聰明,這麼好的種子幼苗,假如沒有人去好好關懷、培育,未來的人生如何有希望?」上人讚歎阿根廷慈濟人對孩子們的疼惜愛護,就如同台灣慈濟人為「希望工程」學校的孩子付出的心態一樣,不只提供物質,還有更多的愛心,真的很感人!
「慈濟人的足跡遍及天下許多國家,不管是阿根廷、盧安達、衣索匹亞、阿富汗、土耳其、祕魯……那裏有災難,那裏就有慈濟人付出的身影。」
上人表示,從事慈善工作應該要有平等之愛,不能有國界、種族之分。慈濟人從幾年前起,定期前往新竹尖石,與修女共同為山上的原住民付出;山路難行,慈濟人時常送米送油送菜;聖誕佳節,慈濟人受邀與修女一起挨家挨戶報佳音……
「天地那麼遼闊,那裏有需要,慈濟人就去滴一滴甘露。取於社會,用在社會,付出沒有分別心;而且是步步踏實,分秒不空過。」
上人也感恩社會人士的愛心匯聚,因為大家的付出,慈濟才有力量在社會上發揮良能。「慈濟從開始到現在,三十六年來秉持的就是一個『信』字:相信自己無私,也相信人人有愛;就是這分信心和力量,以及很多人的愛心,不斷地在前面幫我開路、在後面為我推動,我才能很平安地向前走,做就對了!」
▲衲履足跡
2002.04.30 問心無愧
◎撰文/善慧書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二年四月三十日《三月十八(二)》
【靜思小語】人當如海綿般,點滴不漏地沾濡清淨無染的清流;切莫像石頭一樣,即使有再多的水傾注其上,也迅速乾掉無法吸收。
重倫理、尚純樸
「為人處世若行得正,任遭遇再多的毀謗或攻擊,總是問心無愧,安然自在;但若行不正,縱使只有一個人指斥,則將難免心虛膽寒,不知何所措手足!」
上人與幾位志工言及,慈濟行事向來秉持正念,有所為、有所不為;慈濟人當自許如海綿般,點滴不漏地沾濡清淨無染的清流,切莫像石頭一樣,即使有大量的水傾注其上,也迅速乾掉無法吸收。
與慈大教育傳播學院溫明麗院長談慈濟教育方向時,上人提到台灣早期生活不富裕,教育並不普及,但是人們卻習尚純樸,講究倫理道德;現代生活水準提高,教育水準普遍提升,但是孩子們卻聰明太甚,失去那分質樸的心靈。
「慈濟從小學以迄大學之完全教育體系採『多管齊下』,希望拉回過去注重倫理道德的社會風氣,挽回日漸失落的單純與善良的人性。」
▲靜思天地
聲聲叮嚀化作字字珠璣
◎撰文/王端正
《人間菩提》不僅可作為人生的指引用,也可作為治世的良方解;
可以作為鑑往知來的史鑑讀,也可以作為去黏解縛的禪理會。
宇宙的真相從來沒有改變過,世上的真理也從來只有一個;只因人類的根機千差萬別,人生的態度千種百樣,所以才使得宇宙的真相變得撲朔迷離,世上的真理變得晦昧難明。
佛陀應世而生,以無上智慧,順眾生根機,應時事需要,孜孜不倦,講經說法,期能破解眾生的層層無明,打開凡夫的種種心障,讓世人看清宇宙的真相,覺知真理的本質,尤其重要的是:要讓世人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覺悟人生的真諦與作為。
古德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佛法的可貴處就在自覺覺他,就在濟世度眾;離開了世間,就無需佛法;疏離了人群,就不需要菩提,所以才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所以才說:「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證嚴上人《人間菩提》節目自從在大愛電視台播出以來,即獲廣大社會觀眾的熱烈回響與喜愛,咸認《人間菩提》不僅為日漸混濁的社會,注入了清流,也為逐漸迷失的人生,開啟了燈塔,讓日趨頹廢的人心,重新振作;讓逐漸流失的愛心,再注活水,無異是時代的暮鼓與晨鐘。
然而電視媒體,總有它的局限性,錯過了節目時間,就無緣同霑法益。因此靜思文化為應社會大眾的要求,將有聲有影的電視節目,化作行行的文字般若,讓無緣收看《人間菩提》節目的人,有緣透過書冊的發行,喜沐春風。
《人間菩提》是上人每天在志工早會上的開示,是慈濟志工每天必須攝取的資糧;在開示中,上人應機施教,藉事顯理,不僅
指出了時代的病癥,也開出了對治的良藥;不僅道出了凡夫的迷情,也指出了走出迷情的方向。對慈濟人來說,雖然短短的十五分鐘,卻是每天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
現在,靜思文化將《人間菩提》電視節目的上人法語,化作字字珠璣,由編者編輯成書,並依時序先後,每月成書一冊,全年計十二冊成一套,讓有緣人得霑法益,共享法喜。
無疑地,《人間菩提》是上人慈悲與智慧的結晶,在每天的開示中,有藉事顯理者;有以理析事者;有直指人心者;有婉約陳訴者;有動之以情者;有說之以理者。
總而言之,《人間菩提》有時代的見證,也有慈濟的歷史;有世俗人的迷惘,也有慈濟人的悲懷;有凡夫無明的事例,也有人性善良的光輝;有天災的苦痛,也有人禍的無奈;有
- May 21 Thu 2009 21:54
2002年05月 426期-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