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活在每一個當下--訪慈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鄭王武

◎周淑美

八月初,上人在探視慈院病患時,詫異的發現加護病房竟多出一張床位,相詢之下,護理人員紛紛告知:「我們是被鄭王武醫師的愛心所感動,這張床位非加不可。」

為病人著想的好醫師

鄭醫師甫於七月到職,他是一位學養豐富,醫術精湛的腦神經外科醫師,只是年紀輕輕的,卻罹患免疫球蛋白A腎絲球腎炎併尿毒症,每週固定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洗腎)的治療。日前急診處接受一位由門諾醫院轉診的中風病人,由於慈院ICU床位已滿,無法再容納病患,但該患者如不緊急開刀,生命堪虞。鄭醫師本著救人為先的理念,遂向院方表示,手術後可把病人安置在恢復室,他願親自照顧病人度過危險期。

開腦手術是一項極費體力的工作,更何況鄭醫師自己有病在身,但為了病人的康復著想,他完全忘卻了自己,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懷抱,使得ICU的護士們大為感動,於是破例在ICU增加床位,大家並主動幫忙照顧該位患者。鄭醫師的仁心善念,又為這座以愛心為內涵的慈濟醫院憑添一段佳話。

學醫路上不斷的自我挑戰

民國四十六年,鄭王武醫師出生於繁華喧鬧的台北萬華,父母顧及孩子們出入的安全問題,遂遷至台北仁愛路定居。

童年,在歡悅中度過。由仁愛國小、國中而建國中學至台大農藝系,求學的過程是平順的。大一那年,他大量涉獵西方哲學書籍,深為西方哲學體系的縝密精微所吸引,開始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大二時有感於農藝系兩年所學與本身的志趣大有出入,幾番考慮,決定選擇學醫這一條路。六十六年重考進入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後,即全心全力投入課業--因為自覺起步較晚,故而勤奮不懈,課業成績始終名列前矛。

七十二年,鄭醫師以優異成績進入台大醫院實習。同年冬天,在一次小感冒後發生血尿症狀,經過驗血、腎臟切片等詳盡檢查,確定是良性腎炎。由於自己身為醫師,知道良性腎炎乃輕微病症,85 ~ 95﹪會自行痊癒,是以並未在意。翌年,他榮獲杜聰明獎學金,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擬於七月入伍服預官役,卻在六月接獲免役通知--國防部明令規定:「凡患有腎

病症候群者一律免服兵役」--通知來得太晚,他來不及參加母校的分發登記,便就近選擇仁愛醫院外科做為行醫的起點。七十四年,台大醫院對外招考外科住院醫師,鄭醫師於四十餘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進入台大繼續深造學習。

為什麼會選擇腦神經外科為終身職志呢?鄭醫師說:「外科醫師除了動腦還須具備靈巧的手藝,它可以突破內科在治療上的困難,例如切除人體不良組織,重新調整、塑造各部功能等等。而腦神經外科更是屬於精密的手術。對我們來說,每一次手術,都是一次新的技術考驗,在處理過程中絕不容許絲毫差錯。面臨這種高難度的挑戰,雖然滿辛苦的,但是它的療效可謂立竿見影,我喜歡那種感覺。」由於他喜歡不斷的向自己挑戰,所以從仁愛、台大以迄慈濟醫院,日夜穿梭在手術室與病房的緊湊步調中,他無怨無悔,甘之如飴。

面臨重挫生命更堅強

七十八年六月,鄭醫師突然覺得極度疲累,並且全身酸疼,抽驗血液顯示尿毒素甚高,速做超音波檢查後,竟然發現腎臟已經萎縮,腎功能消失殆盡;雖然病況來得意外,他卻不曾沮喪過,當機立斷,請朱教授為其做好動靜脈導管,開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

難道說憑著他對醫學知識的深入瞭解,仍然無法幫助他避免罹病嗎?鄭醫師露出無奈的表情:「該怪自己太過大意,曾做了三年的追蹤,因為無有異狀,也就不太放在心上。沒料到慢性腎衰竭的速度是那麼遲緩,等到自覺狀況出現時,已是到無藥可醫的地步了。」正因為自己嚐到忽略病情的苦果,同時站在病人和醫師的立場,他更要強調與呼籲:預防勝於治療。請大家務必注重平日的保健,善加珍惜可貴的健康。

正值黃金歲月,驟遭巨挫,是源自何種力量,使鄭醫師能夠不憂不懼,坦然承受呢?「就讀台大時,我沉浸在西方的哲學思潮裏,有一次和數學系的教授閒聊,他提到,『人要活的好,事要做的巧,一定要有一個很堅強的自我。』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我開始運用邏輯、辯證等方式來整理、釐清思緒;那一年,我確立了自己往後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凡事經過分析、判斷之後,即針對目標,主動出擊。」所以從重考醫科,選擇腦神經外科,到前來慈濟服務,一一都在他的思考計劃下實現,「雖然,病痛不在我預期的人生架構中,但既然碰上了;懊惱與沮喪於事無補,只有趕緊調適,謀求因應之道。」原本打算總醫師職滿到期時出國深造,如今一切暫緩,鄭醫師灑脫輕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追求慈悲利他的精神

和慈濟結緣,始於三年前台大醫院輪派他來慈院駐診一個月。白天,他專注看病;晚上,細讀「慈濟叮嚀語」;假日,則和同事們來精舍探詢究竟。「精舍猶如一方世外桃源,雖然人人為了推動慈濟志業而忙碌不已,但是我很強烈的感受到那股歡喜的動力。」

「想像中,出家人是十分嚴肅的,但師父卻十分親切,雙眼溫暖有神,閃現智慧的光芒。他慈悲濟世的胸懷和西方利他哲學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而這和我一向追求的理念也十分契合。所以,當初我就決定只要慈濟需要我,我必然全力以赴。」因此,獲悉慈院腦神經外科醫師有缺額時,他便主動地向台大陳楷模主任表示願轉來花蓮任職。

到職迄今尚不及半年,人事和環境卻已經相當熟稔、溫馨。「會來到慈院的醫師,都是已經認同它

的宗旨,想來這裏發揮學醫的初衷:救人。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是投身在一個慈善的團體,參與的是一項極有意義的良知工作;同仁們彼此提攜、互相激勵。這份情誼,使得科內充滿友愛的氣氛,這是慈院最吸引人的地方。」,

做到讓師父放心為止

上人獲悉鄭醫師的病情,知道他願來慈濟服務的那份誠心,其中有讚佩也有憐愛,鄭醫師說:「師父曾經召見我,對我勉勵有加;並且十分關心我的身體,他提醒我凡事盡力就好,不要太過勉強!」

感激上人的包容、接納之餘,鄭醫師在工作上更是悉心盡力以赴,他發現慈院有一群身穿黃背心的義工,也和他一樣的懷抱著助人的心,並且徹底做到。他的心紮紮實實受到震撼,「義工和醫師的工作性質縱然不同,心態卻無差異,同樣都是來幫助人。更有甚者,他們會將這份擔任義工時短暫的關心和付出,繼續延伸到院外,發展成友誼。我就曾親眼看見一位病患過世後,義工相偕到他家裏幫忙處理後事,為他助唸!」孕育在愛的環境裏,每個人的心光都被點燃得更熾烈了。

目前,慈濟腦神經外科由鄭醫師一人負責。醫師經常得面對生死交關的場面,必須分秒必爭。為此,鄭醫師日夜二十四小時均處於備戰狀態中,呼叫器隨身攜帶。一個晚上起來兩三回,赴 ICU 或急診室做緊急處理是常有之事;如無過人的毅力,怎能欣然接受並努力以赴?「師父相信我能夠勝任,才請我來慈院,我當然盡心盡力,做到讓他放心為止。」而東部車禍頻仍,增添腦神經外科醫師的名額,正是他目前最大的企盼。

獲良機換腎手術圓滿

雖然有病在身,但每星期三次固定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後,均能維持一定的體力和精神,足夠應付忙碌的工作,只是為了根本之計,換腎勢在必行。十一月一日,鄭醫師突然接獲台大醫院電話通知有人捐腎;他安排好代班醫師,次日即返回台北,經過檢查手續後,由李伯皇醫師主刀,接受腎臟移植。

手術過程圓滿順利,癒合狀況甚佳。這項結果,令鄭醫師及家人都欣喜不已:「記得在醫學院上解剖學時,體會到經由人體構造的認知,才能夠瞭解人體的功能,所以有了在必要時,我願意提供我的身體去裨益人群的心念,沒想到現在反而先行受惠!」有善心並有善行,無怪乎能得諸佛菩薩庇護,離災離難了。

嚐到病痛之苦,使他更珍視健康,對於病患的苦也更能體會,而經由換腎手術,他更嗅見了友誼的芬芳。住院期間,上人、曾院長、許主任、慈院的醫師、護士們,紛紛到病房探望慰問,鄭醫師薰沐身受之餘,一在期許自己,「太多的關懷和鼓舞,太多的溫暖和感動;我會很快的好起來,儘早回到工作崗位上,和大家並肩齊進」。

充實學識邁向人生最高梯

工作餘暇,鄭醫師總是手不釋卷,他以為,透過閱讀可以廣伸觸角、拓寬眼界,借重別人的經驗,吸收他人的智慧,轉化成自己內在的力量;如此,面對任何挫折時均能勇於承擔,妥善處理。不斷的充實學識、增長智慧,正是鄭醫師親嚐病苦和在手術房內與各種急症展開一場場的奮戰時,皆有源源不斷的勇氣產生出來的最大原因。

鄭醫師已於十二月下巡迴到慈院,相信日後在工作崗位上,他必能更積極的再將這愛的火焰傳遞下去,我們謹拭目以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