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與病人的故事
◎慈政
上人說:「好護士是病人心目中的白衣大士」,慈院的護士不避污穢、無畏艱難,以聞聲救苦的悲念,俯下血肉之軀,作度人之舟;種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故事,寫就一篇篇莊嚴殊勝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醫院本是眾苦煎迫之地,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慘淡、悲哀、痛苦的;在死亡的陰影下,人們只有無奈的淚水與絕望的等待。然而,走在慈濟醫院裏,卻處處可見親切和善的笑容,化解不少憂慮愁苦。上人云:「好醫生是病人心目中的活佛,好護士是病人心目中的白衣大士。」慈院的護士,的確發揮了聞聲救苦的悲念,以無比的愛心、耐性及智慧,解救病患倒懸之苦;她們不避污穢,無畏艱難,在生死洪流中,俯下血肉之身,作度人之舟。這其中種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故事,無疑寫下一篇莊嚴殊勝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令人讀之歡喜讚歎、低迴不已……
我視護理為快樂的工作
二-五西護理長李秀玲,在慈院服務已有一年半之久,本身雖無宗教信仰,但她認為「護士」就是「保護病人的人」,一定要尊重病人,一切以病人為主,才是做人的本分。她說:「我把護理看成是快樂的工作。」她提及一位五十多歲的肺結核病人,因長期打點滴,感到非常畏懼痛苦,就產生抗拒心理,不肯吃飯。她只好和病人「談判」:「我幫你打針,一針見血你就吃飯。」病人笑了。她技術精湛,果然每次一針見血,而病人也「乖乖的」把飯吃完。有一天他又鬧情緒了,兒子百般勸解也無濟於事,只好去請她幫忙。正巧她忙得分不開身,就順手摘下衣襟上的職員證交給病人的兒子帶到病房。沒想到病人一看見證上有她的照片,居然就歡喜的吃飯。「原來我的照片還挺管用的。」她說。
個性明快的她,喜歡主動去發現病人的問題,以採取適當的護理態度,有時會故意用斥責的口氣,提醒家屬及病人配合醫療措施。「但不管孰是孰非,我一定會在事後道歉。」她說。曾有位高血壓女性患者,病情已穩定了,兒子不太願意撫養母親,遲遲不肯辦出院手續,並說:「我又不是沒錢付醫藥費。」秀玲以嚴正的態度責備他,對方竟然踢門、打牆、罵三字經,甚至揚言:「你出門時給我小心一點……」她不為所動。事後,病患代表兒子向她鄭重道歉,一場紛爭始告平息。
今年升上護理長後,她特別注意護士的工作情況,於經驗的傳遞、情緒的開導,無不用盡苦心:「護理工作這樣辛苦,我應該讓她們有被尊重的感覺。」初來不久的王惠珠小姐,就非常感激秀玲的關照:「我從她身上學到好多東西!」
婉轉溫柔為病人作怙恃
惠珠不僅姿容秀麗,在言語間
,更讓人感受到那顆溫柔的慈心,「面對病人的抱怨,想到他們的痛苦,也就能坦然接受了。」一位六十七歲的肺病患者,連抬起棉被的力量都沒有,因無家屬照顧,意志消沉,有非常強烈的自殺傾向,常發脾氣,不太願意護士幫他擦澡、背部按摩。惠珠默默忍受他的脾氣,傾聽他的感受,並舉其他病人的例子鼓舞他求生的意志,也勸慰他:「你雖然沒有家人,但朋友願意替你付醫療費,你應該心存感恩,趕快讓自己好起來,才能回饋社會。」軟語溫顏終於軟化了病人的心,病人告訴她:「我覺得有一線光明了!」
有一天,當她為他做例行的護理時,病人竟激動地哭道:「從來沒有人對我這麼好!」回憶此事,她感慨地說:「其實人都有感情的,只要用心去照顧,病人一定能感受到的。」不少病人出院後,還會打電話給她,正是對她的肯定。
善巧方便但為病人著想
服務於外科的田姓護士小姐,父親是某醫院的精神科醫師,家學淵源,她從小就對護理有濃厚的興趣,由於個性豪爽,又有敏銳的觀察力,往往能針對病人的需要,耐心的照顧。一位頭部外傷的病患,常常意識不清,且有嗜睡傾向,她知道病人愛唱卡拉OK,就要求他唱歌,以刺激反應。病人說:「你要叫我大哥,我才肯唱。」她甜甜的一聲:「好大哥,你要為我唱什麼呢?」於是「心事誰人知」、「白牡丹」、「一支小雨傘」……紛紛出籠,病房也因此時傳笑聲。她也要求他背誦住址、姓名,只要有一點進步,就鼓勵他。病人在這樣的照顧下,病情已日漸好轉。
癌症病人的心理特別敏感脆弱,一位十二指腸癌患者,癌細胞轉移導致肝腫大,需做化學治療,但化學治療帶來的副作用,讓病人猶疑不決;她察覺病人的求生意志非常薄弱,就讓他請假回家。明知病人是回去求神問卜,她說:「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既然病人需要,我們應該順著他的心意。」經此調適,再加上她平日的噓寒問暖,病人已能放開心情,願意把心事坦誠相告,甚至還和她討論槍擊要犯被捕的新聞。
年輕的生命,每天面對生老病死,田小姐覺得壓力很大,但只要病人能肯定自己,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所有的虔誠將於最後相遇
林麗梅步入慈院,已然是第四
個年頭了。她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卻絲毫沒有感到宗教間的隔閡,她曾在加護病房年餘,負起照料病人的大小便、翻身、換衣……等瑣事。她表示:「日復一日做這樣的工作,的確需要心理調適,但我相信,我對病人的付出,是為主做事。」
因為是佛教醫院,又有「慈濟」的盛名,病患及家屬的要求也就特別高,稍有不如意者,便容易引起抱怨,醫護人員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尤其服務於與家屬最容易起衝突的急診室,胡光華不管家屬發多大的脾氣,總是面帶微笑,總是一句「感謝主!」任何境界都是主在磨練她。這聲「感謝主」和「阿彌陀佛」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所有的虔誠終將於最後相遇。」誠然不虛。
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不只病人怕打針,護士一看到針頭沒有回血,一切得重新來過,心也會跟著涼了一半,陳淑戀遂自喻為「吸血鬼」……
以前她不愛讀護理,曾經有逃學記錄,而今她深深體會人生的無常--一場車禍,就可以斷送十九歲少年的所有夢想,人生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她盡可能做到自己能做的:「我很軟弱,我實在不願意挖病人的大便,可是我更不忍病人受苦,所以我仍得去做;面對病人的抱怨,我也只能笑一笑就過去了。」
坦率的告白,卻更令人愛敬疼惜--哪個少女不愛花、戀花?屬於護理人員的,卻是一朵朵挺立於污泥之上的白蓮!
做卑微的工作,動心忍性,不正是樹立高貴尊嚴的初基嗎?
淑戀善於抓住病人的心理,有位頸部骨折的病患,非常沮喪,故意拿下牽引器,她便以退為進,說道:「你一定認為我這一生也沒做過壞事,為什麼要受這麼多苦?乾脆死掉算了!對不對?」病人無奈的點頭;「但你如果不好好照顧自己,也會連累兒子受苦;若你能趕快好起來,兒子可以放心工作,有好的成就,你不是很有光彩嗎?」又教他唸「觀世音菩薩」,病人的脾氣竟漸漸緩和,還會笑臉迎人。他必須做小便練習,淑戀有時以幽默的口氣「威脅」:「再解不出來,要打屁股三下哦!」病人聽到,也帶著靦腆的神情笑彎了眉。
蘇欣華來到慈院僅短短三個月,她提到有一段時期,自己那一組同仁照顧的幾位病人,都瀕臨死亡的危境,心中仍極為難過。她對病患都喊「阿公」、「阿媽」、「阿伯」……有位五十多歲的胃癌病患,孤苦伶仃,她一有空就去陪他講話,送他要的佛教錄音帶。有一次她幫他打止痛針,病人居然還忍痛關心她:「你吃飽了嗎?」讓她差點落下淚來。她說:「我從病人身上得到很多鼓勵,最高興病人健康走出醫院;如果不是這些回饋,實在沒有勇氣走這條辛苦路。」
欣華很懂得自我反省,常覺得對病人懷有分別心,也懺悔自己的麻木感,她承認有時候病人尿濕了,她好想故意裝做不知情,但良心又會督促自己:「只要花一分鐘,就能使他舒服些,快去做吧!」她盼望自己能更堅強,更勇猛精進。
普天下眾生皆是我的眷屬
長相清秀的張瑞琴,很慶幸自己在骨科服務,因骨科病人身體的創傷,較易復原,病人也較有朝氣。她說:「我很怕看到病人沒有希望的躺在床上。」
瑞琴學佛精進,父親已因胃癌往生,對於病患及家屬自有感同身受之親。「我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年老者是我的阿公阿媽,中年
人是我的父母……」有一位骨癌末期的病人,只剩下未婚的小兒子照顧她,不幸這個小兒子竟意外溺斃了,女兒只敢在病房外哭泣,瑞琴也在一旁陪著落淚;直到病人往生,始終不知兒子已先她離去。這其間,瑞琴常講些佛教故事、拿上人的開示錄音帶給病人聽,陪她走過最後的寂寞時光。
瑞琴擅畫,有一貧戶,父親中風、母親精神失常,長子十幾歲出海就一去無音訊,剩下四個年幼的孩子,瑞琴發現每個孩子都很有繪畫天分,就常買些繪畫的文具給他們。她以自然的態度去親近他們,父母都歡喜她來家中,孩子們也「阿姨長」「阿姨短」纏在她身邊。
有一次她與同仁林杏芬去拜訪精舍附近的貧戶,發現鍋子非常髒,時已近午,便捲起衣袖,刷鍋洗碗,煮了一鍋簡單可口的素麵,像一家人似的共進午餐,此後便常替師父們送東西給貧戶。有位洗賢的病人,家境困窘,陳秀如便常去幫她種菜,瑞琴、揚運、陳春梅……等人也都歡喜同行。
秀如與脊椎受傷的病人特別有緣,為了鼓勵病人勇敢的活下去,她馬不停蹄,上山下海到處去探望病人。有位下半身癱瘓的病人,自受傷後即遠離人群,她由本會得知後,即主動前去探視,病人感於她的熱誠,終於踏出自艾自怨的樊籬,勇於面對人群,新生活於焉開展。林傳欽歷經生死大劫,以及無數次的心靈轉變與掙扎,現就讀彰化仁愛實驗學校,秀如與他建立姊弟般的情誼,常書信往返,寄衣服給他,傳欽膩稱她「秀如姊」。
浴火重生面對無常更積極
蘇雅慧黑壯結實的外表下,蘊藏著一顆細緻清澈的心。有位白內障開刀的女性病患,因本身又罹患腎衰竭、糖尿病,導致手術後血糖降低,意識模糊。先生不停的責罵院方,雅慧委婉的解釋仍得不到諒解,便以行動說明一切。病人的體型壯碩,她仍每天揹她到浴室為之沐浴,放念佛錄音帶安撫病人,先生終於被所有護士的愛心說服了。雅慧也常無視上班的勞累,義務為病人作鼻胃管餵食,或者為往生者助唸。
也許太過年輕吧,她曾無法忍受日日面對無常的壓力,因而徬徨無助,每天形神不相屬,渾渾噩噩的,迷失了整整一年之後,才又回到精舍。在常住師父們清苦的生活與救度眾生的悲願裏,重拾勇氣信心。身心有了著落,護專適時招收在職進修班,便決定再充實學識,希望將來從事公共衛生,下鄉照顧貧病的眾生。
人傷我痛付出愛心無際涯
畢業前,當同學們討論薪資多寡、醫院大小……的問題時,郭美芬的腦海中浮現一幕幕捨棄金銀財寶、富貴榮華,而下鄉行醫的電影情節,遂決意跟隨莊麗雲到花蓮來。未到慈濟前,她對佛教一無所知,想像中的佛教醫院,是一間破舊的房舍,幾個出家的師父……來報到當日,幾乎不敢相信眼前莊嚴宏偉的建築是事實。此後,她深慕佛門的肅穆清淨,感於上人的慈悲,遂積極汲飲佛法甘露,並以工作為修行道場,廣結善緣。
一位十九歲的少年,心情非常苦悶,美芬雖沒有直接護理他,亦常利用下班時間陪他念佛、看書,而病人始終悶悶不樂;其後母親買了電腦給他解悶,美芬便藉由電腦和他建立友誼。
她也略諳手語,有語言障礙的病人,就特別喜歡和她溝通,她說:「我必須要克服羞怯的心理替男性病患作護理。」這恐怕是女性護理人員最必須克服的障礙吧?
國中畢業時,為了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義的事,也為了瞭解人生真像,陳秀杏即決心投入護理行列。在長庚實習期間開始茹素,七十三年起在沙烏地霍埠醫院服務三年,於蔬果極為匱乏的情況下,仍堅持全素,並開始研讀佛經。回台灣後,機緣成熟,她來到精舍,當上人深深地看她幾眼,竟使她熱淚漣漣,她覺得飄泊的身心找到歸屬之地了!
豐富的醫護經驗及虔誠的信仰,促使她無所求的付出,並時時以佛法勸慰病人放下罣礙,病人感激她細心的撫慰,常常反過來問候她:「您好嗎?」「吃飯了沒有?」「怎麼這麼久沒看到你呢,」甚至說:「一見到您病就好一半了!」雖是尋常的問候,已可窺知彼此的情誼之親與信任之深了。她覺得「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保持正念與佛菩薩相應。」而她秉持「人傷我痛」的信念,正是她發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的力量來源。「在慈濟真是福慧雙修!」她的微笑莊嚴如菩薩,竟有幾分神似融師父呢!
體嚐病苦行難忍之事
昔年上人曾燃臂供佛,莊麗雲為了效行以身獻法的精神,也為了使新進學妹嫻熟插鼻胃管的技巧,不惜奉獻健康的身體,讓學妹試插鼻胃管;鼻胃管通過咽喉的懸雍垂,會有噁心感,此時病人最痛苦,而麗雲一遍一遍的忍受,鼻胃管竟沾有血跡了……
麗雲護理病人能深契到對方的心理,有一次,她替病人換藥,褥
瘡感染綠膿桿菌,散發出絕無僅有的惡臭,當紗布掀開,她差一點就當場嘔吐——她強忍住了,否則這一吐便會擊潰病患的意志啊!有些八十幾歲的老阿公,一見到護士就害怕,連在睡夢中都會喊:「叫伊走啦‥‥‥。」此時就得像哄小孩似的哄他們。
麗雲時以佛法寬釋病人的心情,病人往往感極而趴在她身上哭泣。她也常常為往生者助念,甚至不辭遠途赴往生者家中。
有位住在美崙的老太太,出院之後,麗雲按期去她家中幫她插鼻胃管,直至老太太往生,時逾半年之久。儘管麗雲不失赤子之心,但初入慈院的天真無憂,已不復可尋,眉宇之間,流露出沉穩內斂的氣質。接近她的人說她變了!的確,由只「愛師公」轉化到「為佛教、為眾生」的心路歷程,必是曲折深刻的,旁人自無從窺知其中的起伏與掙扎,但從她隱然有擔荷眾生之苦的氣度中,自不難預見這顆菩提種子必將蔚為擎天巨樹,普蔭蒼生……。
心靈之苦靠上人法語滋潤
護士面對的不只是病人身體的創痛,更是一個備受煎熬掙扎的心靈世界;身病有藥可治,心病就得心藥醫了。此時,上人的法語,便是最佳妙藥了。
有一位誤食鹽酸的女性患者,不能進食,靠「小腸營養補給」,每天愁眉苦臉。揚運瞭解,五十多歲的人,一定不可能誤食,必是自殺,就問她先生事情的始末,開導她:「心情要開朗,師公說:『心開福就來』,你也可以發願,將來到精舍當義工啊!」病人不能言語,就一直點頭,眼神流露出感激之情。另有一位罕見的腸扭結患者,年僅二十餘,只剩下十公分的小腸;其父今年過年才往生,母親不能承受喪夫又可能失子的打擊,跪在地上求醫生救他,揚運便教她虔誠念佛,告訴她「師公說要祝福別人,不要咒咀他,你要以快樂的心情去影響你兒子。」現在,這位母親隨院內的靜思學佛捨拜普門品,病人也隨著聽法,並發願以後要回醫院當義工。
內科患者,尤其是癌症末期的病人,治癒的希望甚為渺茫,揚運表示:「如果只是症狀治療,勉強減輕痛苦,有限的延長生命,我們會很難過。」此時,就要讓病患及家屬接受事實,便勸慰病人:「師公說身體是臭皮囊,為了延續慧命,就要換一個全新健康的軀殼,再來人間救人;業來要歡喜受,你要和我們合作,才能減輕痛苦。」有時亦請其他的病人現身說法,互相鼓勵。她也常向家屬講:「師公常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為人子女要克盡孝道‥‥‥。」剛開始,家屬多以為說的是風涼話,及至看到護理人員盡心盡力的照顧,也就能接受了,而病患感受到家人的親愛,求生意志也相對的增強。揚運說「我真不希望病人帶著哀怨的心情走。」病人能於臨終前安享天倫之樂,
是最令人安慰的事,這也是實踐「臨終關懷」最不可忽視的一面。
慈院常會有流落街頭、孤苦無依的老人,他們在接受醫護人員無微不至的照顧後,往往捨不得離開。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性病患,手部以下癱瘓,出院後送到某養護中心,他一心要回慈院,就自暴自棄,故意不翻身,臀部長了褥瘡,一片潰爛,當他再度住進醫院,竟然無視病痛而歡喜異常。揚運說:「我們一見到他,就很想哭,因為他辜負大家的苦心。」這類病人依賴心重,會吃醋,常以尿床、不翻身等退化性行為吸引別人的注意,就更需要醫護人員的心理輔導了。「無論如何,絕對不能放棄病人。」揚運進入慈院才開始學佛,最愛以上人的法語與病人結緣。
我們把師公放在第一位
如果要選出「最不合作」的病人,上人大概當之無愧吧!
每天的車輪戰,使上人連午休的時間都沒有了,綿延不絕的會議、訪客,更常常耽誤上人用藥的時刻。今年,上人明顯的憔悴了,慈院的護士便利用自己的休假,隨侍上人身側,揚運說:「師公總是把自己擺最後,我們就把師公放在第一位。」
起初,這些小護士對師公又愛又「怕」,上人說:「我又不是『什麼』,你們為何敬『什麼』而遠之?」獨立高峰,眾人仰望,卻畢竟只能獨嚐高寒,上人的苦,自可於此話中略察一二。「剛開始,連打針都會發抖。」時日一久,上人的慈祥和藹化解了敬畏的疏離感,甚至,當上人「賴皮」不肯吃藥時,就出現這樣的對話:
「商量一下啦,不要吃藥可以嗎?」
「不可以,您出門比較勞累,血壓會偏高。」
「可是今天早上量很好啊!」
「那就是您吃藥的關係呀!所以您要繼續吃藥,才能保持血壓穩定,心絞痛也才不會發作。」
「那麼不好商量……」上人的眼神頗為無奈,只得把藥吃下。
如果上人還是不肯吃藥,這些小護士就要忍不住掉眼淚了。
揚運說:「師公不喜歡麻煩別人,身體不舒服就痛快痛快過去,想到醫院那麼多病患,就不願意就醫了。」上人他老人家的心,終究不肯為己著一私念……
尾聲
走筆至此,忽憶及離開慈院當天的晚上,急診室躺著一個吃安非他命的青年,手腳被固定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他不過二十來歲,卻身形削瘦,全無半點青春的昂揚與朝氣……我歎息了。
生命何其珍貴,又何其無奈!苦苦相續下,有人惜生,有人自戕;或者久病床前無孝子,或者患難見真情……,人性的晦暗與光明俱赤裸裸呈現。該慶幸的是,在逐漸把人「物化」的趨勢下,慈院的醫護人員已重新樹立起人的尊嚴!
- May 13 Wed 2009 21:16
1991年01月 290期-P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