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水就是福地 移民遷村 扭轉貧窮宿命
◎撰文‧賴怡伶 攝影‧蕭耀華

勤與勞無助於大旱連年,農家辛苦幹活,仍吃不飽穿不暖,
困境何止是貧,更關乎生命存續。

十年來慈濟援建水窖,改善了「吃水難」的窘境;
如今天不下雨,居民只能指望移民遷村,
扭轉代代貧窮的宿命……

一整片鮮豔的紅色,和摻雜其中的金色和其他彩色,是過年前靖遠縣城中心鹿鳴園市集最主要的顏色。在這個距離甘肅省省會蘭州一百三十公里遠、人口四十六萬的小縣城裏,春節氣息正濃烈。

讓鹿鳴園火紅的,是滿地的「福」字春聯,還有各式吉祥話與年畫海報。已經熱鬧了一週的年前市集,生意火紅,掛了整街的大紅燈籠下,人們趕辦年貨買齊瓜果,絡繹不絕;當場揮毫的幾位書法名家,為引頸企盼的顧客寫下來年的期待。

大紅席捲了整個縣城。然而當車顛簸搖晃地往縣城西南的那片山頭開去,紅色一點一點褪去,土黃,這片土地真正的顏色,霸氣的占領所有視線,也幾乎要占據重重大山所有的季節。

深居在這片大山的靖遠縣若笠鄉居民,生活依著這片土黃而起,然而隨季節褪失的綠意,這片土黃也快將他們的生活吞噬……

十年九旱,土地荒漠化
莊稼難生,水貴如油

眼前這片望不盡的黃土大山溝,在數千年前曾是森林密布、溫暖溼潤的良美佳地;包括甘肅在內的中國西北地帶,氣候合宜、自然資源豐富,是華夏文明發源地,周、秦、漢等前朝帝國建都城於此,發展農耕畜牧,人口逐漸增長。

漢朝後,潮溼溫暖的氣候轉趨乾燥寒冷,加以農耕社會墾殖山林、水資源被大量取用,自然生態逐漸無法負荷,土地荒漠化,形成今日西北地區大規模的乾旱地帶。

海拔一千八百米以上、山大溝深的靖遠縣,最典型的乾旱區域就在若笠鄉,年平均降雨量兩百四十毫米,蒸發量卻高達一千八百毫米,已經預見了山禿地荒的情景;加上年降水量分配不均,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故十年九旱。

若笠鄉苦絕的重山中,仍住著一萬六千多人;為了多向老天存點水,幾乎每個人都在生活中訓練出一套「節水經」——

為了蓄水,農民房子半邊蓋,院裏挖上水窖,在下雨時節收集雨水逕流,為旱日存口水喝。每日自水窖打上水,一盆水可拿來和麵粉做饃饃、洗臉洗手、洗衣服;即使已經混濁骯髒,還要給牲口喝,滴水不浪費。

在當地,「水貴如油」並不是一種誇張的形容,而是確實發生的情況。若笠鄉原本降雨就少,又經歷六年大旱,只得依賴遠在四十八公里外的縣城供水車給水;一車水裝有六至八立方,一立方的水平均八十元,將近在縣城打工三天的收入,卻僅夠一家四口人半個月的基本用水。

若笠人耕耘蜿蜒的大山陡坡,日日為生計而奮鬥。由於缺乏灌溉水,只能種土豆、扁豆、玉米等旱地作物。耕種時鋪上「地膜」減少水分蒸發,讓農作能長得好些;春耕夏收期間,每日拉著驢和農具,翻鬆土地、蹲拔雜草,沒有一日休息。

即使這麼努力,若笠人近十年來仍無法豐收,只因老天不下雨,農穫一年比一年少,不夠賣、賣相不好,甚至連收了做來年種子都不夠,更甭提收入了。沒有收入,青壯年外出打工,卻因為缺乏教育,只能從事收入低的勞務;想要擺脫做工處境,栽培孩子就學念書,一付上學費生活費,家庭經濟馬上陷入困境……一般家庭況且如此,若家有「殘病老幼」,更難改變生活處境。

水窖改善飲水困難
天不下雨無可奈何

一九九八年起,慈濟志工在甘肅省展開抗旱扶貧工作,在通渭縣、會寧縣、東鄉縣、靖遠縣、永靖縣、廣河縣等地援建水窖。

至今在靖遠的高灣、若笠、靖安三鄉,已完成兩千八百九十口水窖;繼續在興隆、北灘、永新、雙龍四鄉,興建三千零二十一口水窖。

水窖解決居民長年以來的生活吃水難題。門口就有一口慈濟水窖的馬宗菊,滔滔說著:「這幾年大旱,得到山溝的泉眼處找水。路窄,靠人力挑,每天都要挑上一回;冬天時甚至要到泉眼處挖冰,將冰揹在背上,綁著帶回家。有了水窖,冬天下雪、夏天下雨,將雪與水鏟進水窖裏,至少大半個季節就不愁吃水苦了!」

十年來,慈濟在甘肅援建水窖的工程不曾停止,累計援建水窖超過一萬六千口。然而,就在志工於靖遠勘察水窖的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靖遠縣「慈濟項目辦公室」王益主任說:「慈濟人發現有些村莊僅剩一兩戶人家,深入了解得知,由於長年乾旱無法生活,村上稍有能力的人都搬下山了,留下來的多是生活極貧困的。在勘察了幾口建好卻儲不上水的水窖後,便開始思考:水窖做好了,天不下雨也無可奈何;要是以後更乾旱,他們的生活又該怎麼辦?」

要徹底改變農民的生活困境,唯有搬遷一途。慈濟志工經過審慎評估及與當地政府多次討論,決定合作興建兩百一十戶慈濟新村,村址就選在「移民鄉」——靖遠縣劉川鄉。

黃河提灌工程
使旱地生綠洲

劉川鄉之所以能發展,靠的全是三十公里外的黃河水灌溉。一九七○年代中期,政府展開「黃河提灌工程」,透過大型泵站及長達數十公里的水管溝渠,將黃河水抽提、運載到地面平整的劉川鄉,並撥地鼓勵山區農民遷移至此開拓。

隨著提灌水利工程漸趨完善,劉川至今三萬多餘人口,八成居民便是從靖遠、會寧等地山區搬遷下來的。

由於有水可灌溉耕種,不僅玉米、土豆等糧食作物收成大增,更能種植西紅柿、桃子等經濟作物,農民收益迅速增加,並積極發展畜牧業;加上鄰近白銀市及靖遠縣城,打工方便,三五年內便能達到脫貧目標。

基於移民的良好成效,靖遠縣政府先後移民六批,安置了兩萬多人。也由於劉川持續發展,遷移成本提高,近年來山區農戶要有一定經濟條件才能搬遷,於是最貧困的家庭依然留在山上,即使勉強下山,租房又是一筆負擔。

慈濟新村即以貧困戶為主要對象,蓋屋供地,減少他們貸款負債的生活壓力,可以專心打拚,展開新生。慈濟志工高明善說:「遷村首要的條件,是政府提供有水灌溉的田地。劉川水田收成好,居民可留在鄉村耕耘,也可利用農閒就近打工。」

由於遷村計畫,高明善來到甘肅,幾次走訪下來別有感觸:「看到零星住著的幾戶人家,無論離水源或耕地都要走一段路。房子雖暖卻破舊,也因鄰居都搬走了,生活更顯落寞。如果給居民新的環境,轉捩歷代貧困宿命,下一代才有希望。」

移民新村興建中
各方善緣助脫困

劉川慈濟新村從二○○八年三月底動工,迄今建好五十餘戶房屋主體;陽光下,灰色屋瓦閃耀著餘暉,整個社區顯得整齊又美觀。

遷村工程需要諸多因素配合,水電、灌溉、交通、教育……為此,「慈濟項目辦公室」成立,政府派員專職負責慈濟水窖及遷村工程,亦已展開社區規畫以及農民培訓。

「劉川一畝地,勝過山上七畝地。但水田種植需要搭配農業技術、灌溉栽培技巧,和山上偏向粗放、靠天吃飯的傳統類型完全不同。而過慣農村生活的人,可能不適應新村公共設備、不注重維繫環境清潔,這些公民素質需要透過教育來宣導。」慈濟項目辦公室主任王益說。

去年夏天若笠鄉派過兩支隊伍,到劉川學習水田耕作。王益說:「不只給他們房、給他們地,還要教他們怎麼將這些條件發揮最大效益,才能脫貧。在劉川生活開銷大,如果學不會技術、沒有收入,更加添經濟負擔。」

慈濟項目辦公室人員工作範圍廣及靖遠縣數個鄉鎮,得抓緊興建時程、工程要求品質高,工作量相當重。曾經,為了勘察水窖工程,他們返家鄉卻過門不入;上山循戶查訪,因為大雪而受困數日才得以回返;甚至匆促出門,穿鞋子都不成雙……

對於這些工作軼事,王益笑笑地說:「和慈濟人相處久了,明白你們做事的用心;我和同仁們認為自己不僅是做慈善事業,更是在盡社會責任。只要每個人願意花一分心來幫助最貧困的人,那他們就有機會脫離貧窮。」

慈濟新村預計今年十月建成啟用。屆時遷入居民歡欣鼓舞的模樣,一定更勝春節熱鬧氣氛;且讓我們一起期待。

劉川鄉•慈濟新村小檔案
住戶背景:預定遷移的210戶、共929人,來自若笠鄉11個村、58個社;人月均收入低於250元人民幣,居住地極度缺水威脅到生存。
社區規畫:位於來窯村米糧社,占地兩百畝;每戶平均面積一畝,包括磚木結構平房主屋和廚房,其他區域則為住屋綠化、廁所、豬羊圈等;公共設施包括人行道、綠化區、中心廣場、學校、衛生所、村委會等。新開墾農地約1400畝,距離社區不超過3公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