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好歡喜
◎陳美羿
上人的事就是我的事
人,天天忙忙碌碌,栖栖遑遑,從小到大到老,終其一生,可能也空過一生,您是否懷疑過:所為何來?
「很多人錢有了,地位有了,功成名就,但是心靈依然空虛,無所適從。」慈濟榮譽董事,也是台灣商界聞人王明德居士說:「因為沒有找到生命中最踏實的力量,整個人就像沒有根的浮萍一樣,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
什麼是生命中最踏實的力量?
王居士說:「認識慈濟,在上人的教誨下,才真正找到生命的方向和目標;如大海航行中有了指南針,方能安然前行。」
「上人的事就是我的事。」這句堅定的話是他奉行不渝的名言,七八年來,在慈濟的菩薩大道上,從不退卻喊累,唯有勇猛精進,為什麼?感恩上人以及基於對社會的一份回饋心。
「上人的每一句話都是智慧,都是教育。」王居士說:「所有的開示,我們都要用心聽,細細的體會、徹底的遵行,絕對沒有錯。」
基層工作奠定事業基礎
王居士是土生土長的台北市人,小時候住在遠東戲院後面的「打鐵街」,即今承德路。家中有七個兄弟姊妹,居士排行第三,父親是泥水工的承包商。
「寒暑假都要跟著父親去工作,幫忙舀土、洗工具!」王居士說:「所以泥水工我很內行,可以當『師傅』了呢!」
對基層的工作並不陌生,知道其辛苦,因此更能體會上人的心理。他的信念是:多留些空間給別人,別把人束縛得緊緊的。
半工半讀工專畢業以後,服役於飛彈營。退役後學以致用,被當時有名的三中工業公司僱用為監工,像新竹食品工業研究所、台大圖書館、劍潭國宅……。都曾是他細心監造,吸取經驗的地方。
三年後,自己創設營造廠,大多承造公家機關,尤其是軍方的建築,如中山科學研究院等。
居士辦事有板有眼,盡職負責,絕對達到業主的要求。他認為:「被僱用時,做事即一絲不茍;自己創業時,亦是如此的態度,才能成功。如果投機取巧,偷工減料,絕不可能有成就的。」
營造廠做了大約十年,台灣房地產、建築業適時興起,六十二年
,居士投身其中,前後成立德明、德春、德傑、德兆、德盈建設公司,從事土地開發及營建工程。奠定了他在建築業界相當穩固的基礎,也塑造出許多台北有名的建築。
投資購物中心眼光獨到
居士的前瞻性眼光與正確的經營理念,使他的企業生命再度開創一個新的里程。那就是「百貨公司」的成立。
統領百貨公司於七十三年十一月開業,在當時人人視東區為「偏遠」之地,但王居士獨具慧眼,認為值得開發。統領躍昇目前台灣「坪效」最高的百貨公司,證明他有獨到之處。王居士言:「本來當地並不熱鬧,但兩三年後,公司營運好轉,並帶動東區的繁榮。接著明曜百貨成立,更形成一個黃金商圈。」
鑑於目前百貨公司型態偏重於女士小姐的用品服飾,王居士乃擷取美國式購物中心的優點,擬於忠孝東路五段蓋一座大型的購物休閒大樓。提供購物、休閒、娛樂、飲食、生活文化、資訊,提昇國人生活品質。
此棟大樓預定今年七、八月開工,為一地下五樓、地上六樓,總建坪約一萬兩千坪之多功能大樓,地下車位即有三百位,機車停車位五百位。
「大樓裡應有盡有,尤其為男女老少都設想周到,絕對方便、輕鬆,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王居士說。
王居士不是很善於言辭的人,但是他的誠懇、智慧卻是溢於言表。尤其令他興奮的是,此塊土地,上人法駕曾親臨過,更應允在大樓命名中,作最後的裁定。
有福者才得遇有德者,王居士誠然鴻福齊天啊!
捐鉅款帶動企業界響應
如何與慈濟結緣?
王太太--邱美華師姊說:「民國七十二年,在插花班與洪吳金蘭師姊結識。師姊向我介紹慈濟,並勸募,她說:錢不在多少,細水長流,為善持之以恆最要緊。」
洪太太又請了慈濟資深委員慈
暉師姊來向她詳細介紹。美華師姊深為感動,除了自己捐獻以外,並向夫婿大力推介,宿有善根的王居士聞言,亦表讚歎支援。
其時,慈濟醫院正破土開工,居士夫婦首次到花蓮參訪,深為上人宏願感動,表示極力護持。居士以建築業長才,被延聘為諮詢委員,後又為建築委員,參與慈濟志業愈深入,居士感動亦愈深。
慈院將啟業時,居士首先捐獻救護車兩部,拋磚引玉帶動企業界人士,對慈院的關心與護持。
七十六年與洪老典、李宗吉、曹仲植、陳燦暉諸大長者共同發起榮譽董事會,希望結合當時二百多位榮譽董事力量,作為慈院後盾,為上人分憂解勞。
「醫院雖然落成,但慈濟的建設才剛起步,往後還有更多的費用要支付,多年來全靠委員師姊們大街小巷勸募,企業界更應群起響應,盡到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義務。」
王居士大聲呼籲,並且以身作則,捐獻鉅款,以達「互相激盪」的帶作用。
台北分會土地用心獨多
七十五年起,台北會員成長迅速,吉林路分會漸不敷使用,有識之士乃努力另覓新會址,王居士尤其不遺餘力,看過的土地不下數十處。多次擬以所建造的大樓留幾層提供分會使用,都因嫌複雜不適用而放棄。七十六年十一月底,王居士得知建國南路與忠孝東路口有一處空地意欲出售,喜不自勝,當下即請慈暉師姊打電話請示上人。上人示:請王居士作主,馬上簽約。
該土地鄰近台北工專,地形完整,約三百坪,大小適中,交通便捷,面臨綠帶公園。環境幽雅,附近住家品質甚高。據王居士稱,多年來,北市一兩百家建設公司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爭取之,終無法取得。福人居福地,這塊地是佛菩薩特意留給慈濟的。唯有上人的威德福德才足堪擁有。
王居士突破層層困難,才分別自沈家鑫先生及瑠公圳農田水利會手上承購過戶,歷時半年,其間艱難辛酸,心理壓力,外人實難以領會。
除苦心覓地外,王居士還率先捐出設計費一百萬元,以及頂樓佛堂建築費五百費萬元,出錢出力,無怨無悔,無怪乎上人在第四次榮譽董會上讚歎:「以後大家來台北分會新大樓,應先向王居士三頂禮。」
七十七年十二月,在司法院院長林洋港先生主持下,舉行破土典禮,如今已快竣工,儼然又一座多寶佛塔由地踴出,不但台北市發展出一處淨土,慈濟志業邁向新的境界,委員們更有了心目中溫暖的共同的「家」。
把握任何機會介紹慈濟
「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王居士說:「只要有機會,我都不放棄向朋友介紹慈濟。」
有人聞之,肯定讚歎,欣然參加。有位朋友發心一間病房,王居士專程帶他回去花蓮,王居士說:「你捐三十萬,我捐三百萬。」朋友感動之餘,願再繼續發心成為榮譽董事。
扶輪社友林宜順先生經營嘉記寶石公司,王居士陪同上人參觀時,見上人對象牙精雕之「百花台」珍品甚是讚賞,慨然發心一千二百萬元買下,供養恩師,俟紀念堂完工時,再予珍藏。
王居士的虔敬與喜捨感動了林先生,結果是:百花台珍品由林居
士發心,王居士則捐等值之現金。
真是佛渡有緣人。有沒有因緣不具足的人呢?
有些人說:我又不偷不搶不害人,何必再去行善做功德呢?王居士就告訴他:不偷不搶不害人是做人的本分,不算善事。積極行善,為社會人群服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
也有人說:我有信,也有拜,結果信拜的是一些鬼神,一天到晚去相命、改運、祭煞、消災。王居士就告訴他:要敬鬼神而遠之,不要去走旁門左道。而慈濟是正信的佛教,有智慧圓融的教育。能指引我們人生正確的方向。
王居士很欣慰的是,朋友多能體認上人無私無我的精神,肯定慈濟對社會的重要和貢獻,而非有信無教的民間信仰。
生活富足更要十分珍惜
人生的境遇有順逆,以平常心來對待,則順境不矜,逆境亦無掛礙可言。
美華師姊言:在事業上,也曾遭逢困難;但感恩三寶的加被,感恩上人的勉勵,終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奇蹟式的逢凶化吉。
「最喜歡回精舍,感到那兒好溫暖。大家很和氣,人人平等,不爭不比,自在輕鬆。」師姊說:「上人開示,委婉簡明,從不尖銳的指責,自然叫人口服心服。」
王氏夫婦有一兒一女。女公子唸文化大學社工系二年級,課餘在某百貨公司學習基層經驗,他們認為:不要讓孩子太享受優渥的生活,更不要仗著父母的關係,將來在企業體中當「空降部隊」。
獨子今年讀高三,幾年前曾把他送到國外當「小留學生」,讀了兩年,又帶回來接受國內的教育。孩子需要親情的溫暖,將來在事業上也需要一些同窗好友的相互幫助提攜,不能讓他沒「根」。
對孩子的教育,王居士強調要教他們分辨是非善惡,而不要一味追逐功利,要體會父母創業的艱辛,不要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氣。
「國家社會是大家的,淨化人心,人人有責。」王居士說:「過去溫飽都不易,現在大家生活富足,豈能不好好珍惜?」
有福,就要知福、惜福、再造福。有緣,更要惜緣。否則因緣稍縱即逝,今生今世與上人與眾善知識同一時空,如果錯失因緣,豈不可惜遺憾終生?
- May 13 Wed 2009 21:17
1991年01月 290期-R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