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慈濟
【台灣】
關懷白雪旅社大火
馬國家屬見證愛無界限
「火災當天,透過馬來西亞外交部確認後,當地慈濟人就來關懷;來到台灣,慈濟志工又一路陪伴,萬分感動與感謝……」三月四日,台北白雪旅社大火罹難的三位馬來西亞籍旅客家屬,感恩慈濟志工關懷。
位於台北市太原路的白雪大旅社,三月二日凌晨發生大火,造成七死一重傷慘劇;罹難者中有三名馬來西亞籍女性遊客,慈濟人接獲社會局請求,四日前往殯儀館膚慰來台處理親人後事的家屬。
其中一位往生者的姊姊,看到妹妹遺物悲從中來,激動傾吐傷痛:「我不要這樣帶妹妹回家,妹妹不可以離開我們……」志工周游素貞緊握她的手、摟著肩,輕聲安慰:「妹妹已經成為天使,你要放寬心。」
聽到妹妹成為「天使」,姊姊心情稍微和緩,志工趕緊讓她喝幾口水,幫她擦乾淚痕、把凌亂的頭髮重新綁好。
「孩子還不知道媽媽發生意外,該怎麼跟孩子說?」師姊安慰她:「往後妹妹的小孩還需要你費心照顧,要堅強。你傷心,孩子會比你更傷心。」
一旁往生者劉女士的先生聞言,雙手掩面,壓抑的情緒再也止不住。志工上前拍拍肩膀,輕輕的動作,是無言的陪伴與關懷。
另一位往生者今年二十七歲,媽媽和妹妹傷慟欲絕。媽媽說:「她很乖巧,外婆很疼她,到現在還不敢讓外婆知道……」說到傷心處又號啕大哭。
志工不斷安慰:「接下來還有很多事要處理,你要照顧好身體;如果你太傷心,女兒會走得不安。我們一起為她念佛……」
晚間,志工來到家屬住宿的旅社關懷,致上急難慰問金。劉女士的先生表示:「我是天主教徒,太太是日蓮教友,這次在台灣見證到佛教的大愛。」
劉女士的大哥表示,妹妹很喜歡台灣,這次和朋友來台旅行,卻不幸發生意外,感謝大家關心。「我們會堅強,母親還等著我們回去。也請旅社老闆娘不要太自責,要好好活下去。」一番話讓在場志工感動不已。
三名往生者的遺體經火化後,由家屬帶回馬來西亞。連日來,陪伴家屬處理後事的台灣旅社公會理事長徐銀樹說:「還好有慈濟志工的關懷與安慰,讓家屬感受溫暖;也讓人看見台灣社會的愛和希望。」
(撰文/李碧霞 攝影/莊炯坤)
陽光‧綠蔭‧天倫樂
中區志工與長者週六之約
穿戴整齊的老人家,在院內大廳排排坐好,等待慈濟人帶他們去公園曬太陽。「坐好喔!我推您出發囉!」阿公阿嬤坐上輪椅,由志工推向陽光。
每月第二個星期六,慈濟志工與台中市北屯區華穗護理之家的阿公阿嬤有約;有時帶來團康表演,有時邀請年輕學子相伴,有時到戶外散心,四年關懷不間斷。
華穗護理之家的院民多是老人家,或不良於行、或失智,或生病無法與人溝通;也有少數中年人,甚至還有嗷嗷待哺的黃毛小兒,因為身體障礙,被安置在這小小天地裏。許多院民不曾有親友探望,因此對於慈濟志工每月探訪,相當期待。
二月二十一日一早,志工來到院前公園清掃落葉。九點半左右,推著輪椅上的阿公阿嬤向公園出發。老人家開懷得手舞足蹈,期盼心情完全表露;有些人雖不能以言語表達,卻報以微笑,或緊握志工雙手不放。
公園林蔭下,志工設計拋接球、吹泡泡、投數字等過關遊戲,讓阿公阿嬤回到童年。有些老人家更像孩子般開心玩起吹泡泡遊戲。志工也感染到這分歡喜,老少相互比賽:「把煩惱通通吹走,只留下快樂!」
玩著玩著,志工的溫言軟語惹得一位阿嬤眼眶泛紅:「你們——真好……」阿嬤以模糊語句,努力將感動說出口。志工也緊握她的手,替她拭去臉頰的淚珠。「要常常活動喔!活得老還要活得好!」
八十五歲的林老爺爺精神奕奕,反應靈活;他和老伴十年前住進護理之家,老伴四年前往生。「我以這裏為家,最喜歡慈濟人來了!」
護理之家社工陳秀華說:「慈濟人長期關懷的效果顯著,真的很高興有你們陪伴;每月第二個星期六,也是我最期待的日子!」
此次有三十多位志工前來,其中包括得過腦膜炎、手腳不靈活的志工余松權;罹病後他一度意志消沈,後來參與慈濟志工,立志為社會付出。太太被先生的決心感動,夫妻同行,推著輪椅幫阿公按摩,就像服侍自己的長輩般。
老人如同秋天,一番雨、一番寒,病一回、老一回。「別忘了,下個月我們還會回來喔!」志工們誠心許下承諾,也祝福阿公、阿嬤能將今日的歡樂延續下去,天天平安喜樂。
(撰文/林麗逢、黃美玉、陳明荷、江秀洲 攝影/蕭金墩)
【新加坡】
關懷精神障礙家庭三載
「汽水哥哥」垃圾減量
「家裏現在乾淨很多,真棒!是什麼原因呢?」
「弟弟有打掃,也有把垃圾拿去丟掉。」
「沒有用免洗筷了?」
「我去打包餐盒時,沒有跟他們拿筷子和湯匙。」
「汽水哥哥」對答如流,讓志工吳育瑾非常感動——這正是志工三年來一再三叮嚀的事;有精神障礙的他,聽進去了。
二○○六年八月,慈濟志工來到位於循環路(Circuit Rd)幽靜社區的陳家。門窗緊閉、室內昏暗,前門被雜物阻塞,只有後門可以出入;屋內瀰漫著濃烈的體味、食物酸臭味還有霉味,到處一片狼藉。
六十多歲的陳老伯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育有三名子女,長女、長子也都有精神障礙,病情嚴重的女兒長期住在精神病院,家計全靠小兒子在工廠上班以及政府福利金過活。
初訪後,志工將改善陳家居住環境列為首要任務,取得家屬同意帶了工具前往打掃。沒想到準備動手清理時,哥哥情緒失控大吼大叫,充滿敵意;志工只好作罷。
經過兩個多月陪伴,志工帶陳老伯到慈濟義診中心看診、為他理髮;知悉哥哥喜歡喝可樂,三不五時帶汽水來與他聊天;終於化解哥哥的敵意,讓慈濟人走入家門。
志工忍著惡臭,以及蟑螂螞蟻飛竄、蛆蟲蠕動的考驗,經過兩次大力清掃,終於把陳家的前門打開了,也看到哥哥日益友善的目光。
隔年元月,陳老伯心臟病發作往生,慈濟人協助處理後事。爸爸走了,留下哥哥和不曉人事的媽媽;志工持續關懷、定期造訪,期能陪伴「汽水哥哥」走入人群,融入社區。
陳家母子全靠外食,產生許多垃圾。吳育瑾特別印了資源分類海報,貼在廚房顯眼處;每次拜訪,都不厭其煩教他們垃圾減量、注意衛生。
今年二月二十二日,志工再度準備了掃把抹布等用具,各就各位進行居家清理。以往協助打掃時,汽水空瓶壓扁後總可裝滿四大袋;這次志工發現,空瓶連一袋都裝不滿;往日堆滿碗碟的水槽,現在僅有兩個杯子及一個小碗沒洗,櫃子裏也不見泡麵空碗或保麗龍餐盒。哥哥顯然聽進志工的話,同時也改掉大量喝可樂的習慣。
見陳家母子的頭髮粘膩,志工姚依珊面不改色為他們剪出清新髮型;也是第一次來的葉韋圻,看到陳媽媽在抹好的地板上就地方便,二話不說拿了拖把,再次清理。
大夥兒邀請哥哥一起拖地,教導他如何將拖把扭乾;只見他依樣畫葫蘆抹起地來。
「你喜歡我們來嗎?」蔡榮富師兄問。
「喜歡!」汽水哥哥表情不多的臉上,綻開了笑容。
三年的善巧引導,終於讓這家人打開緊閉的心門,好話入心。未來仍有長遠的路需要陪伴,但助人與受助者,心中都有著滿滿的溫暖。
(撰文/林翠蓮、吳育瑾 攝影/蔡榮富)
- May 13 Wed 2009 20:44
寰宇慈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