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院支援「光復群醫中心」獲好評
◎邱錫英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的醫護人員全力支援之下,
花蓮縣光復鄉群體醫療中心,
充分發揮了濟世救人的功能及慈悲為懷的愛心。
光復鄉民共同的願望
民國七十六年,政府為加強偏遠地區的醫療服務,決定在醫療設備、醫護人員比較貧乏的鄉區,設立群體醫療執業中心,由衛生署補助部分必要的設備,請各大公立醫院派醫師支援,駐診服務。花蓮是選定開業醫師最少的豐濱鄉、富里鄉、玉里鎮三處,由陸軍八0五醫院、玉里榮民醫院分別派醫師前往駐診,而擁有人口二萬多,全鄉只有二名醫師--一為外科,一為婦
產科的光復鄉,並未包括在內。
光復鄉距花蓮市區有五十多公里,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是經濟能力比較薄弱的平地山胞,因此,患有疾病的民眾,在比例上也比一般地區高,即以全省已近絕跡的肺結核病來說,該鄉至今列入追蹤治療的病患還有二十人,地方人士對該鄉未能列入設立群體醫療中心,自然感到非常失望,在多方陳情,奔走無效後,遂轉向證嚴法師求助。
由慈濟功德會創辦的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四年前開辦之初,即不斷在東部鄉區舉辦巡迴義診,經過一段時間,也發現雖然是位於東部鐵路、公路線上的光復鄉,因開業醫師太少,是平地鄉鎮中人口較多、醫療設備和人員比較貧乏的一個鄉,兩年前即在該鄉的大富村設立定期巡迴義診站。證嚴法師對鄉民要求進一步設立群體醫療中心一事,也表示願全力協助;並經地方政府爭取到衛生署一百多萬元的補助,採購電波掃描等設備和開辦費,七十九年七月間在鄉衛生所正式成立。
待病患如同自己的家人
由慈濟醫院派受過專業訓練的家庭醫師科主任王英偉、醫師賴鈺嘉,和慈濟功德會的委員魏伊屏、林慧美、游月鶴、王雪花等,輪流前往服務,配合光復鄉衛生所的護士、藥劑師,全日展開工作,不但為鄉民的疾病提供了適切的治療,更由於慈濟醫院醫師、功德會委員,那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教精神,使鄉民非常感動。鄉長陳文光、鄉民代表會主席陳朝松,民眾服務分社主任林肇輝,衛生所主任林銘輝,和社區理事會等,特聯合向慈濟醫院的醫師王英偉、賴鈺嘉,致贈銀盤各乙座。
陳鄉長說,這僅是代表鄉民一點感念的心意而已,而最使鄉民感動的,還是醫師和慈濟委員那種為病患服務的親切和熱誠,視病患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
醫師、委員們,每天上午七時十五分自慈濟醫院出發,巡迴醫療車開到光復鄉,衛生所前早已排滿了各種車輛,等候掛號的病患,將小小的候診室擠得水洩不通,這時才上午八時。醫生、護士、慈濟委員立即開始忙碌,求診的病患,包括各科都有,這也是慈濟醫院選派兩位家庭醫學科的醫師前來的原因,比較複雜的病情,診療之後也介紹他們到設備完善的慈濟醫院作徹底的檢查或住院治療。
在幾個月的服務中,醫師也發現,光復地區的病患,雙腿風濕病痛者,佔極大的比例,該鄉仍以農業為主,可能與長期在水田中工作有關。衛生所人員也表示,光復鄉在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夾峙下,一向濕氣較重;其次,兒童的腸胃病例也不少,民間的飲食衛生教育也待加強。對於許多膝蓋酸痛的病患,除了配予藥物,現場給予電療,醫師也指導病患平日使用「護膝」——運動員使用的;不少病患表示,在這三管齊下的治療,酸痛已大為減輕。
兩個用愛奇蹟治癒的例子
最使鄉民感動的,是醫師們在中午用過便當之後,並未休息,又立即開車到行動不便的病患家中作上門的治療。位在該鄉光豐路(富田)八十三巷十二號的李桂山,是七十六年三月三十一日參加開闢南迴鐵路隧道工程中,被工程災害傷了脊背,成了半身不遂。今年五十四
歲的李桂山,經醫師指導下,現在已經可以使用輪椅。
賴鈺嘉醫師說,在初診中看到家人跋涉三公里的路程,將他抬到衛生所,決定由他開車到他家中診療,現已治好他的褥瘡,並介紹他加入慈濟醫院脊髓損傷聯誼會,向政府申請特別的救濟。從他看到賴醫師到來,臉上綻開的笑容中,也顯示他不但已經和賴醫師有深厚的友誼,對自己的未來,也激起一片殘而不廢的希望,他說:「我現在盡力訓練我的雙手,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再工作。」
花蓮田徑國手吳阿民的大姨母謝清玉,今年八十七歲,住該鄉成功街三一0號,因年老雙腿腫大,無法行動。賴醫師在她家人背負到衛生所初診後,也告訴她的家人,以後由他開車去往診,經過一段治療,現在已經可以從床上坐起來,她的妹妹說,他們族人都是信奉天主教,看到姊姊的病情好轉,現在也開始唸佛,求佛陀保佑。鄰居說,八十七歲的謝清玉,那是三年前的歲數,年老的平地山胞,對自己的年齡觀念比較模糊。一名九十歲的老婦人,經過治療後能有進步,也算是奇蹟,這一段治療的經過,也像神話般傳遍鄉里。
由慈濟做醫療網功效最大
下午一時三十分,衛生所中又開始有應接不瑕的病患等候治療,掛號到下午四時截止,醫生要五時左右才看完所有的病患,回到慈濟醫院已是萬家燈火。據衛生所統計,平均每天的患者有一百人,最高的紀錄是一百三十八人。
依照行政院衛生署的設計,鄉區的群體醫療執業中心,還有牙科、X光室、救護車等,光復衛生所都沒有,原因是房舍無法容納,今年度已獲專款補助三百零六萬,要在旁邊空地添建一座樓房,定下月發包,救護車也列入預算。
衛生署主管人員也表示,檢討政府推動群體醫療執業中心的制度,並未達到理想,其中硬體的設備,經費並不成問題、醫護人員則有待慈濟功德會來協助。前衛生署長施純仁到花蓮曾對證嚴法師說:「師父,衛生署推動醫療網近三年了,但績效並不明顯,如果由慈濟來做這項醫療網,一定可以發揮很大的功能。」
衛所人員享受助人的喜悅
世居光復鄉的花蓮老縣長黃福壽(立法委員黃正一的父親)說,光復鄉群體醫療中心,所以能獲得鄉民的敬重和信賴,除了有慈濟醫院全力支援外,而醫生有菩薩心腸,慈濟委員有無比的愛心,也是主要原因。
衛生所人員也盛讚光復鄉群體醫療中心的設立,和其他中心不同的地方,是不以營利為目的,醫生完全是服務、犧牲、奉獻,衛生所以前業務比較少,自設立中心後,工作人員早到晚退,還是忙得人仰馬翻。但大家受到醫生、委員那股熱心的感染,也都享受到助人的樂趣、服務的喜悅。
證嚴法師說,設立醫學院,就是要培養更多的良醫,現在社會上名醫很多,但良醫卻不多。希望以大家的愛心設立的醫學院,培養更多有菩薩心腸,有無比愛心的良醫,為社會服務。慈濟功德會計劃在中南部設立多家醫院,配合政府建立全省醫療網和實施全民保險,就需要更多的良醫。(轉載自三月三十日更生日報)
- May 13 Wed 2009 22:22
1991年02月 291期-Q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