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十難--得覩佛經難(四)之二
◎證嚴法師/主講 弟子小文/記
諸位同修:
入佛教理契合世間事難
在前面說過「睹佛經難」,看經能夠真正用心看的人,畢竟很少了;看過之後,又能身體力行的更是難得!
除了佛經,現在的知識水準都已提高了,而真能用功讀書的人也不多,能用功讀書,並且又能實際運用書中的理論者更少。有些年輕學子最初選的科系是農,到後來卻是從事於商;有人選商科,畢業後卻從工。總而言之,世間的一切學問,要專心去學而且學能致用的人的確是少之又少,更何況要以出世的精神,來研究佛陀的教法,更是難呀!如果做人的行儀和世間的學問不能圓滿、不能用心,如何能做好一個學佛者的本分?
「得睹佛經難」,除了佛在世時沒有佛經之外,佛滅度後才漸漸結集了佛經。二千多年後的今天,印刷術雖很發達,到處都能看到佛經,但能夠瞭解佛經的教理,且運用於生活中的並不多,所以說是很困難!
長者子痛悟前非
不說現在,就是佛陀在世時,也有一位叫二十億的弟子,他是一位很富有的長者之子,又是獨生子,父母很疼他,他一生下來,父母就請了很多僕役來服侍、照顧他,平日把他服侍得足不著地,小的時候是那樣,長大了也仍是那樣;一個人從小到大,腳底不曾踩過土地,那要如何生活呢?當然是時時刻刻都有人侍候著他,而且在家中也時時坐著轎子,讓人抬著走,以致他的腳底都長細毛。從這點我們就能想像得出這位二十億,在家裡是如何的享受,親族父母又是如何的寵愛他。
有一次,佛在祇園精舍講經時,這位年輕人,雖然很少外出,但他曾聽說——佛是超世間的覺者,他從心中起了仰慕之心;所以,就向父母請求,要去見佛,他的父母也認為這是一項增加智識的好機會,就派人用轎抬著這位年輕人到佛的住處。
佛陀看到這麼多僕從簇擁著一位小主人,扶扶抬抬地來到他的面前,佛陀就為這位年輕的長者之子說法,講了很多人生道理,和生命功能的使用價值觀;也宣說生死的無常。這位長者之子聽完之後,深深地覺得他來到人間之後,他的生命從來不曾發揮過任何功能,他心裡非常恐懼,因為生命無常啊!他覺得自己不適合再過以前的生活,便請求佛陀為他皈依,甚至求佛度他出家。
發憤忘食為補前愆
但佛陀對他說:「出家的生活,要和大家過著六和敬的生活,要和睦相處。」這位富家子,因出家之心慇切,他很願意過這種生活。於是他勇敢地站立起來跨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次把腳踏在地上,邁開腳步,走到佛陀的面前五體投地頂禮;並且對佛陀說,他願意在僧團裡,付出這一、二十年當中所沒有發揮的生命功能;他要做人家所不能做的事,要修人家難以忍受的苦行。
出家之後,他很辛勤,也很用心,祇園精舍前前後後,僧團所住的範圍,他都很辛勤地打掃、處理雜物;有空的時候就不斷地背誦佛陀的教法。每次遇見他,總會聽見他喃喃誦念的聲音,甚至睡眠的時間也一直減少,直到連眼睛要閉一下,他都覺得浪費時間;認為分分秒秒均不能讓它輕易消逝。
佛陀勉其行於中道
有人向佛陀說,長者子——二十億比丘已經發憤忘食,托缽的時間不出去,甚至晚上該睡的時間也不睡,再這樣下去很危險啊!佛陀聽了,就到這位比丘的住處向他說:「你修行這麼用功呀!你在家最喜歡的嗜好是什麼?」二十億比丘說:「我最喜歡彈琴。」佛陀問道:「琴弦如果太鬆了,那琴音如何?」二十億比丘說:「弦太鬆,就彈不出聲音。」佛陀又說:「如果弦絞得太緊呢?」比丘說:「那很危險,琴弦很容易斷裂!」佛陀又問:「什麼情況下,琴發出的聲音最美妙呢?」比丘回答:「弦的鬆緊調適得度,彈出來的聲音最好。」
佛陀說:「修行也是像彈琴一樣,的確不可放鬆;但也不能太急,那是很危險呀!最好是行於中道。過猶不及,所以,我們要調節自己的生活。日常的作息要正常,而用功的時候則要很專心,切不可放逸;若能把生活調節得恰恰適當,再則用心去體解道理,把所學的和實際的配合在一起,那你的修行就成功了!」
學得理圓人圓事也圓
諸位!我們學佛要依照佛陀在世時,所教化的方法來學習,不要把時間浪費掉。要學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能夠清楚為人的道理,才能體會出世間的實相。所以,學佛不要光看不做,道理和生活不能融合在一起,那事與理就完全脫離了。
學佛的人,一定要學得理圓、人圓、事也圓,才能算是得到最圓滿的教育。所以,「得睹佛經難」,意思是指:能真正去體會、實踐佛陀的教理很難,而不是要得到印刷精美的經書難。現代的智識水準提高了,不只是文言的經書多,白話文的經書也很多。不過,看經和運用經典之間,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希望大家不要只看經書、背經文,光會背得很熟而不思考經義,看書不見理,那是沒有用的。「得睹佛經難」,總之一定要真正身體力行才能受益啊!
- May 13 Wed 2009 22:00
1991年02月 291期-C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