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夢迴料羅灣--慈濟文化上前線二日記

◎李惠瑩

料羅灣呀!月如鈎,
鈎起了我的愁,
鈎起了我的……。

依稀記得二十幾年前,不知是在小學或是初中的國文課本上,讀過這麼一
段課文,當時對神聖、固若金湯的料羅灣,懷著無比的崇敬和嚮往,原以
為那遙不可及的料羅灣,將只能在夢中一窺究竟,沒想到因緣湊巧,在春
寒料峭的二月底,終於能一圓料羅灣的夢。


〈二月廿六日〉

連空服員都是男性

清晨五點,斷斷續續的雨聲擾人清夢,想到一夥人約好六點半在空軍松山基地集合,便一骨碌的爬下床,看看窗外雖是一片陰冷,但想到此行是要到神往已久的金門,不覺心中充滿陽光,愉快的唱著:「我現在要出征,我現在要出征……」。

平生第一次踏進松山軍用機場,只見一行人早已服裝整齊,精神抖擻的聚在一起了。根據氣象報告,今天金門的氣溫是9°C~16°C ,難怪王端正先生早在幾天前就叮嚀我們要多帶衣服。

在候機室的二樓用過新聞局為我們準備的早餐後,一行人就在貴賓室聽取陳上校的簡報,他是軍方此行的負責人。七點四十五分登機,這是一架軍用客機,約可乘坐一百多位旅客,除了我們這群「文化上前線」的稀客外,大部分的乘客都是軍中的弟兄,連空服員也是男性。

慈濟文化到金門

我選擇了一個靠窗的位置,正好與林松典、文素珍兩人同坐。八點十五分飛機起飛了。遠眺窗外,天空早已放晴,蒼翠的群山正環抱著酣睡初醒的台北盆地;聳立在叢

山峻嶺上,一支支的電線桿,無視於日晒雨淋,日以繼夜的默默堅守在崗位上,不覺想到這些艱鉅浩大的工程,正是難行能行,人定勝天最好的寫照。

就如同坐在身邊的林松典師兄,能從浪蕩二十年的江湖,痛改前非,精進的走在慈濟菩薩道上一樣,看到掛在他手上的唸珠,因他的心如明鏡,精進虔誠,竟在唸珠中浮現觀世音菩薩的法相,誰說命運天註定?誰說黑道是條不歸路?林松典師兄不也正是難行能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佳典範!?

閉上眼,想到此行的目的,是擔負著「慈濟文化上前線」的使命,要如何將上人的法寶,慈濟的精神散播在民風淳樸的金門島上,而讓他們能在短短的兩小時內,共享這分快樂的泉源……想著,想著,頓覺雙肩的擔子好重好重。

這次的「文化上前線」活動,是由行政院新聞局、國防部和慈濟基金會合辦的「攜手同心,展望未來」巡迴演講活動之一。此行由新聞局國內處顧問丘秀芷女士,新聞局人事室副主任劉信朗先生,和慈濟基金會總管理中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先生帶隊,成員除了十四位的慈濟委員外,尚包括了中央研究院的文哲研究所所長吳宏一和中央大學王邦雄等二位教授,以及新聞局高秘書、汪專員,和中央日報副刊編輯高、史二位小姐。

汽車從濃蔭之下駛過

經過了四十分鐘平穩的飛行,八點五十五分飛機降落在空軍金門基地,魂牽夢縈的金門竟然這麼美,與其說他是固若金湯的海上長城,倒不如說她是高雅脫俗的凌波仙子,大夥兒均輕輕的踩著步伐,深怕一不小心,會把滿身的喧囂和塵味抖落在這個純樸的地方。

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吳少將,在機場上親切的迎接我們,他希望我們能把金門的點點滴滴帶回台灣,讓更多的人了解金門的進步。接著政戰官吳少校和聯絡官謝少尉兩人,陪著我們一行二十幾個人,開始了金門行的第一個活動——參觀莒光樓。

金門給人的第一個印像是空氣非常清新冷冽,木麻黃和相思樹特別多,這也許是地理環境使然吧!我們訝異的發現,在金門找不到一條柏油路,所有的馬路都是水泥路

面,據說下舖花崗石,如此才經得起坦克車的行駛。

我們經過了素有金門高速公路之稱的「柏雨路」,只見夾道高聳的木麻黃和相思樹,濃蔭遮天,馬路筆直寬廣而且整潔,雖然沒有紅綠燈也沒有交通警察,但始終車行井然有序,我想「塞車」一詞對金門人來說,應該是個不可能而且沒看過的現象。這大概要歸功於他們的守法精神吧!

散置在樹叢田野間的村落,雞犬相聞,傳統的三合院,紅磚塊白石板,讓人宛若置身世外桃源一般。車行約十分鐘抵達金城,金城街上雖有鬧市樓房,但大多數的建築,仍保留傳統的閩南風味,令人除發思古之幽情外,也倍感親切。

建築在坑道裏面的醫院

在莒光樓,我們從幻燈簡報中,了解金門島上五個鄉鎮、三十五個村里的地理人文景觀,也深深體認到「生活不怕苦,戰鬥不怕死」的金門精神。

由於金門盛產高梁、花生,所以高梁酒和貢糖名聞遐邇,而與金門高梁酒、貢糖齊名的,應首推花崗石和陶瓷工藝了。尤其陶瓷手工藝的精細令人嘆為觀止,也因此參觀酒廠和陶瓷廠,就成了今天早上的必然行程。

金門另有一項值得特別介紹的是花崗石醫院,這座聲名遠播,建築在岩石坑道的醫院,原本行程中並未安排,想到上人所說的:「任何地方都有病苦的眾生。」我們多希望能到醫院看看,把溫暖送到病房;沒想到大夥兒心中念頭一起,竟然吳少校宣布帶我們去參觀花崗石醫院,孟月秀師姊聽了直唸佛說:真是心誠則靈,有願必成。

從外表堅硬的岩石山看,我們實在無法想像這座佔地八千八百平方公尺,設有三百多床的醫院,是如何在官兵的手中一鏟一錐的完成。我想紀念碑上所寫的:「用集體的智慧、無畏的意志、克難的技術,加上必成的信念」這段文,應該可道盡其中的艱辛歷程吧!

更引人深思的是這座醫院完成於民國六十九年九月九日上午九時,我想這些年月日時,應該意味著它歷盡了「久久」的千辛萬苦,才成就此一「久久」的醫院,希望將來也能「久久」的流傳千秋萬世吧!

中午在迎賓館用餐,這棟金門最新穎的建築物,除了進入大廳的門口和階梯是建在外面外,其餘的設備、房間都是在山洞中,今晚我們將投宿在這裏,當個現代的山頂洞人。

散播快樂的泉源

下午二點到四點,十四位慈濟委員共分軍中、學校、民眾三組,分別在金東師、金西師、金門農工和金門縣政府中正圖書館等四個場所,開始了「慈濟文化上前線」的任務。

交通車分別接送我們到會場,林徽堂要下車時,大夥兒祝福他成功,他瀟灑的揮揮手說:「不成功便成仁」惹得全車的人為之捧腹。「慈濟委員就是這麼可愛」,我聽到同車的阿兵哥這麼說。

今天各組以「快樂的泉源」為主題,將證嚴上人的法寶以及個人人生觀念的轉變,用溫馨、感人、生動的小故事娓娓道來。

何國慶除了闡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外,也強調能付出愛心就是福;林徽堂、林松典二人則以本身浪子回頭的心路歷程,勉勵大家知過能改,把握生命回饋社會。

紀陳月雲以發生在她家的「浴佛」和「炒米粉」的小故事,來喚起大眾重視孝道關心老年人和回報父母恩;孟月秀的「善解」、「知足感恩」,更是道出了目前社會所需要的精神糧食;陳英珍更以「哥哥爸爸真偉大」、「我現在要出征」兩首歌,表示了對軍人的敬仰,她並以當不成軍中的花木蘭為憾事,卻慶幸能當上慈濟的花木蘭,以另一種方式來服務社會,詼諧有趣的內容,勾勒出關心別人的道理。

林勝勝則侃侃暢談了「包容就是力量」的道理;賴美智、郭淑緣、喬秋萍在面對一千多位的學校老師和學生們,則強調「盡本分,得本事」以及「歡喜感恩」的體悟。

文素珍談到她參加社會工作的快樂,了解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林智慧則強調「談長情、說大愛」,才能使人生獲得快樂的泉源;李惠瑩則表示人只要能關心社會、關心人群,打開心門容納一切,即是菩薩。

中國的生命力在台灣

丘顧問和王副總執行長在巡視各場時,也分別上台鼓勵大眾要攜手同心,王副總執行長更以鳥巢禪師和白居易居士的小故事,強調身體力行的重要。

吳宏一和王邦雄二位教授,以他們淵博的學識和無礙的辯才,籲勉大家多關懷他人,發揚中國傳統的忠恕之道,認清自己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盡本分去做。如此大家就可攜手同心,邁向光明了。

王邦雄教授更強調金門代表台灣的希望、台灣代表中國的希望,金門的生命力加上台灣的生命力,就是中國的生命力,他也同時提到從慈濟看到台灣清淨的一面。

這項演講由於主講者以深入淺出、幽默有趣的說法,道出了心存感激、關懷社會的道理,受到金門各界熱烈好評。

演講結束後,大家如釋重擔,在陳上校和吳少校的引導下,我們暢遊山外,山外亦稱新市,在這裏大夥兒競相購買土產,希望能為遠在一水之隔的台灣親友們,帶回去一些心意。

用過晚餐後,八點在迎賓閣一樓的KTV唱歌同樂,丘顧問的女高音,把一曲「夢駝鈴」唱得大家如醉如癡,林徽堂的「能不能留住你」,低沈富有磁性的嗓音,讓大夥兒跌破眼鏡,直說台灣歌壇上又出現了一朵奇葩。慈愉的「青蚵嫂」,紀媽媽的「愛拼才會贏」帶動唱,贏得大家熱烈的掌聲,安可之聲不絕於耳。

夜,深沈了,對台北人來說也許十點才剛剛是活動的開始,但對金門這個安詳寂靜的小島而言,他已是夠睏了,為了明天的爬山,大家只好依依不捨的互道晚安。

〈二月廿七日〉

從不毛之地到海上公園

如果說金門是海上的長城,那麼太武山就是驍勇的戰士,堅忍不拔的屹立在長城上捍衛疆土,今天我們就要造訪這位勇士的故鄉。

八點三十分車子抵達太武山的入口處——玉章路,大家步行上山。山路是條非常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面,爬起來非常輕鬆。

滿山遍野的相思樹,迎風搖曳,站在半山腰遠眺太湖,綠野遍地,不禁驚嘆金門美化綠化做得實在徹底有效。據說在八二三砲戰前,金門有若不毛之地,經過島上軍民多年的努力,現在卻林道成蔭,也由於造林的成功,使原本缺水的金門島,從此永無乾旱,這股

毅力和信心,也印證了矗立在路旁的那顆大石頭上所寫的「人定勝天」。

轉個山頭,繞個彎,大夥兒一陣驚呼,原來料羅灣就在我們的腳下,哦!料羅灣啊!料羅灣!我已讀你千百遍,現在我們竟然面對無語,我多想問你,歷史的傷口有否在你身上烙下痕跡?還有那洶湧的波濤是否擾亂了你的清夢?還有,為什麼我見了你竟有一股淡淡的感傷……?

路的盡頭,就在樹梢間露出的那一角屋頂,應該就是海印寺吧!很早很早以前,就曾聽人說過金門島上有一座年代久遠的海印寺,建寺已七百年,部分建築曾毀於八二三砲戰,它是島上唯一正信的佛教道場……。

出家何必入山中

低矮的山門,鐫刻著「海島慈航在,山高護法門」,就在大殿的兩旁寫著「海日照靈山,觀世觀音觀自在;印巖參法相,是空是色是如來」,好個「觀世觀音觀自在,是空是色是如來」,宇宙萬物,風吹鳥叫,無處不是佛,無處不是法啊!

進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蘸月池」三個大紅字,雖然池不大,上面又護著鐵絲網,可是她卻有個美麗的傳奇故事,據說此水是由岩石中滲出來的,水質甘美,是沏茶的上品,數百年來即使天乾地旱,池水終年不乾涸,永遠水清見底。

寺中二位比丘僧見有佛門同道自遠方來,趕緊出迎,尤其得知我們是台灣來的慈濟人更加歡喜,正訝異於他們為何會對慈濟如此的認識和讚揚,原來這兩位年輕的法師都是現役軍人,一位是就讀南投縣鹿谷鄉淨律佛學院的慈隆法師,一位是佛光山的乘悟法師,他們都是已屆服役年齡被徵召服兵役的。

問他們是否會因身份的特殊而有所不便時,慈隆法師笑著說,他們的作息完全跟部隊一樣,舉凡上課、出操、站崗,都全副武裝,夜間歸營睡覺晚點名,清晨一大早再到寺中做早課,有剩餘的時間就現比丘相在寺中誦經禮佛。

記得曾看過一句話說:「出家何必入山中,今古時潮盡不同,悟到娑婆即淨土,遊戲人間樂無窮」,想到慈隆、乘悟二位法師亦兵亦僧的生活,卻仍過得如此的輕安自在,對他們來說既已悟到娑婆即淨土,當兵、出家也該都是菩薩遊戲人間的一法門吧!

告別了海印寺,卻顧所來徑,正籠

罩在一片山嵐中。是的,出家人何必入山中,孤懸在茫然大海上的金門島,不也是一個出家修行的道場嗎?

美麗又哀愁的民俗文化村

十點五十五分,一行人抵達金門民俗文化村,這是王氏家族的祠堂,總共有十八棟房子,建築樣式均採傳統二進式,目前除了幾戶為王家子孫的住屋外,其餘均列為保護區,根據解說員鄭小姐的介紹,王家宗祠總共花了二十五年的時間建造,於一九0一年落成,所有的建材均取自漳、泉二州。

據說王氏家祠的現址,位於龍穴上,依風水來說子孫不是出將就是入相,由於遭到地理師的破壞,將龍尾切斷,所以王氏家勢日漸沒落,是耶?非耶?儘管有很多穿鑿附會之說,但我們仍堅信上人所說的:「福人居幅地」、「風水輪流轉」以及「知福惜福再造福」的至理名言。

民俗文化村,這個金門人視為文化古蹟的「故鄉」,每一支柱子,每一面牆,除了手工精巧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外,也都是在訴說著每一個時代的滄桑故事。

休閒館、音樂館、武道館……,每一棟建築都有它的輝煌過去,尤其一進入武館頓覺殺氣騰騰,在武館正廳刻有八段錦的圖說,喬秋萍師姊囑我務必要抄下來,供大家練習。

八段錦的順序依次是這樣的:一、兩首撐天理三焦。二、左右開弓使射雕。三、調整脾胃須單舉。四、五勞七傷往後瞧。五、搖頭擺尾去心火。六、背後七顛百病消。七、攢拳怒目增氣力。八、兩手攀足顧腎臟。

參觀完民俗文化村已是十一點三十五分了,為了要趕搭下午二點的飛機,一行人不得不依依道別了這座美麗又哀愁的建築物,佇足停觀,緬懷先人的披荊斬棘,而今卻繁華已逝,物去人空,感傷之情不覺化為兩行清淚。

坐上飛機,窗外是豔陽天,再見了!金門。再見了!料羅灣。雖然您是那麼孤單的站立在太平洋上,但德不孤必有鄰,您對文物古蹟的維護,您那淳樸健康的民風,以及綠化美化的成效,都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

但願台灣的每個人,都能以金門的精神,共同來建設青山常綠、碧水長流,人心潔淨的台灣寶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葉方良 Rex-YEH 的頭像
    葉方良 Rex-YEH

    葉方良-LINE@商業教學:【盛鐸電商文創 O2O行銷】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