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輝映文心--訪慈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賴鈺嘉
◎黃文玲
早上,正當台北市民飽嚐塞車之苦,同時得忍受汽車廢氣排出的空氣污染時,晴空萬里下的花蓮市區,賴鈺嘉醫師正駕駛慈濟巡迴醫療車,往花東公路直馳而去。沿途,海岸山脈如同一幅墨漬未乾的潑墨山水畫,在視線盡頭迤邐開來;中央山脈為白雲輕擁,山頭冰雪晶瑩。車過鳳林,就快接近光復。賴醫師平穩地握住方向盤,車子向左一轉,來到光復鄉群體醫療中心,八時許,他一天忙碌的門診就此展開。
患者眼中的好朋友
賴鈺嘉醫師目前擔任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的主治醫師,從七十八年九月履新以來,除了慈院固定門診工作外,和王英偉主任兩人經常下鄉義診到病患家訪視,並肩推動服務偏遠病患的理念,現在固定於每星期二、四、六,在光復鄉群體
醫療中心,為病患服務。
在光復鄉衛生所的診療室,賴醫師一邊看診,一邊教導病患疾病之預防,病患回覆時,眼神流露出熟悉和信任,親切得彷彿自家的兄長、朋友。此起彼落的「賴醫師早!」,充分顯現出他在病患心目中的地位。
賴醫師出生於彰化縣溪湖鎮,他說自己就讀台中一中之前,鮮少出遠門。回憶起幼年的生長環境:「我的溪湖老家,周圍有一百多戶人家,幾乎都以種田為業,由於大夥兒住得近,平常遇到困難,彼此守望相助,所以人和人的互助,對我而言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因此,賴醫師和故鄉有一份深厚的情感。
「我的父親是一位國文老師,母親以繡學號為業。父母不斷的辛勤工作,直到我五、六歲時,我們才擁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我的父親很重視子女的教育,每個孩子都必須分擔家務,他常說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知道生活的艱辛,和一個家庭和諧互助的重要。所以,我上國小之前,就會煮飯、洗衣服,晚上,還必須把水缸的水打滿。至於縫拉鍊、繡學號,我也要一一學會……」正因為如此,賴醫師身上散發著樸實平易的氣質,同時也養成他隨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溫厚性情。所以在病人的心中,他不僅是醫師,同時也是親切的朋友。
發願從事平民醫學
受到兒時環境的熏陶,賴醫師選擇他所認為的「平民醫學」為行醫的目標,而家醫科正是這個目標的實踐。猶記當年醫科七年級實習時,他獨獨選擇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就是希望與一般市井小民為伍。尤其,大學時代曾閱讀晏陽初和一位英國社區醫師的傳記,對他往後人生目標的確立,也發生不可抹滅的影響。
「那本英國醫師的傳記,敘述這位醫師在礦區裡為礦工服務,為兒童治療白喉、肺炎……,其中有一段是描寫這位醫師在寒冬裡,駕著馬車到病人家中看診,冒著寒風霜雪踽踽獨行,他感到無比的孤獨。但是,每當他看到病人健康的在冬陽下追逐嬉戲,他心中便十分喜悅。」如同這位英國醫師一般,病人康復出院,是對他最大的鼓勵,有了這一股信願後,,付出愛成為賴醫師最大的享受。
「晏陽初是一位偉大的平民教育家,他認為中國國力不振,是由於百分之八十的農民不識字。因此他一生致力於平民教育。看他投注一生的心力而無怨無悔,去做一件大多數人認為簡單而重覆的工作,不禁讓我大受感動。羅斯福不是說過,人類有免於無知的自由嗎?」
心靈被這兩位偉人深深觸動著,賴醫師期許自己,日後也要用很簡單的方法,向民眾傳達醫學訊息,達到全民健康的理想。所以服完兵役後,他在榮總擔任住院醫師時,就毫不猶豫地選擇「家庭醫學科」,做為實現「平民醫學」理念的方式。
看視病患如未來佛
藉著和病人的對談溝通而獲知病情的傳統問診方式,家醫科發揮得尤為淋漓盡致,透過溝通,賴醫師真正體會到人與人間,相互關懷的情誼。往往許多門診科目分科較細後,檢查病況得仰賴精密儀器,導致病患信賴儀器的精密度,疏離了與醫師間原本親切的關係,這是賴醫師不太願意見到的現象。
上人啟示:「多和病人講一句話,雖然只是一句,但是對病人而言,卻是關懷無限的表示。」因此他不僅解釋病情,同時和病人以及
家屬閒話家常。往往一天八、九十個病患看下來,元氣大損。回家後,必須靜心休息一個小時,才能和妻子交談。但是誠如他自己所說的「每和一個病人多講一句話,就是多唸一聲阿彌陀佛。」接近病人,他是甘之如飴啊!
賴醫師對病人無微不至的愛心,常常讓病患家屬,感動不已。去年三月,有位老太太的孫子發生車禍,腦部受傷,送來慈院急救。當時賴醫師恰好在慈院大廳,由於義診時就已認識這位老太太,問明原委後,賴醫師趕緊換掉便服,穿上手術衣,進入開刀房探視。老太太紅著眼睛回憶道:「那時又不是輪到他值班,但是,他一直待在裡頭幫忙,手術出來後,一再安慰我和我媳婦,不要擔心,說我的孫子已經脫險了。這樣的好醫師,現代社會已經找不到了……」。
賴醫師對工作專注、對病人奉獻服務的精神,無形中,提高了光復群醫中心的工作熱忱。一位在光復衛生所服務近三十年的陳先生就說:「我們這村裡有個楊富雄,去年發生車禍後變成植物人,躺在家裡頭。賴醫師得知後,就時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到他家替他換尿管、食道導管,和抽痰。我們看到他這麼關心病患,如果再不跟著他到處巡迴護理,實在也說不過去呀!」如今,光復群醫中心就在王英偉主任和賴醫師的帶動下,顯得朝氣蓬勃,幹勁十足。
家學淵源鍾情文學
熟讀慈濟道侶半月刊的讀者都知道,醫療版中「行醫隨筆」的作者如永,以極清麗的筆觸,記錄下行醫的點滴心得,每每以淺顯的佛法蘊含人生大道理,讀來發人深省。這位文采煥發的如永,正是賴鈺嘉醫師。
因為父親是中學國文老師,家學淵源,在尚未進入國中之前,「三國演義」、「水滸傳」、「東周列國誌」……,就已經讀過好幾遍了。平常他就喜歡琢磨文字的用法,揣摩作者的心情,加上父親督促他背誦古文觀止,因而奠下日後寫作的基礎。
求學時代,即擁有豐沛的創作力,就讀北醫時,曾任「北醫青年」總編輯,「北醫人報」社長;現在則是「慈濟院訊」的總編輯,去年更指導慈濟護專學生出版校刊「青蓮」。並且為「東海岸」刊物執筆撰文。他就讀的北醫學院,曾經有三分之二的海報,出自他的手筆,以致錯過了一場又一場的郊遊舞會。而朝夕相處的「刊物編輯室」不僅讓他尋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讓他縱情發揮才華。
對於佛學深有研究的賴醫師,歸結文字創作,也要向上印下順導師所倡導的,學佛者必須具備「信願」、「慈悲」、「智慧」三項。他分析道:「寫作技巧,文藻修飾屬於『智慧』之範疇,寫作題材則關係著『信願』的大小,信願的大小又來自『慈悲心』的培養。因此,一個創作者就如同一個學佛者,他必須擁有三者,才能創造出感人的作品。」
「如果說,有些作家的情感是很強烈的,那麼,上人的情感也是非常地豐富,只不過有些作家的情感,如同浪濤拍岸,熱情立刻幻滅;而上人的情感卻如同長江黃河的寬廣緜長,也唯有如此,上人不會參不透生死道理。」
走在舊日的理想上
為了加深作品的寬廣度,從大學時代起,賴醫師開始接觸佛學,現今他也是慈院「靜思學佛社」的社長。談起學佛理想,他臉上現出悠然神往的表情,滔滔敘述:「大學時代,我們有五個師兄弟一起學
佛,感情極其融洽,唸書、考試都在一起,那時,我們計劃要成立一個烏龍院社區……」計劃中的烏龍院社區,是由他們幾個同學,成立一所小醫院,在醫院旁邊建立一個道場,禮聘師父住持,為他們講說佛法,予生命做指引。直到後來,他任職於榮總醫院時,師兄弟見面,依然念念不忘烏龍院,彼此談論不休。
感於天主教設置的醫療救護站和教堂,深入台灣鄉間和偏遠山區;對許多人來說,十字架不僅代表救護,也象徵心靈的守護。賴醫師所憧憬的,病患不止接受病理上的診療,同時也接受佛陀慈悲的光輝;有朝一日,佛寺也像教堂一樣,在偏遠的山野村莊,發揮弘法利生的功能。沒想到這些理想,卻都在花蓮實現。
就在榮總擔任第四年住院醫師時,已耳聞慈濟醫院擁有眾多的會員,稍後深入了解,竟發現花蓮的慈濟世界。有著師父、道場、醫院、社區,和自己理想中的烏龍院社區竟如此相像。「當時我想,慈濟有六十萬的會員,一座六十萬會員皈依的道場,必定有令人非常讚歎的地方。而上人感召教化這六十萬眾生,我彷彿也被六十萬眾生的護持熱忱,牽引來到慈濟……」。
夫婦同行似白雲自在
學醫的人何其多,但是同時又學佛的人就不多見了。本著為三寶服務的理念,就這樣,賴醫師和妻子盧婉玲雙雙來到花蓮。
與愛妻婉玲相識十餘年,她是他在北醫的學妹。兩人之間,不僅有夫妻之愛,更多了一份朋友間相知相惜的知心。由於婉玲從事於公衛護理工作,對於賴醫師為病患全心奉獻,很能取得共識。她為了讓賴醫師無後顧之憂,毅然辭去台北護專的教職,前來花蓮照顧賴醫師的生活起居。不過,她仍然以兼差的性質,善用所學,在慈院協助病歷分類的工作。
蜿蜒山路,蒼蒼橫翠微。午飯過後,賴醫師一如往常,開車駛向清幽的山徑,巡迴偏遠的醫療死角。此刻的他,不僅倘佯於山水之樂,同時經由下鄉行醫,也得到學佛的最佳實踐。他曾寫過這樣的一段話:
「受海拍擊的沙灘,
因為承擔,所以細緻美麗;
被山隔擋的白雲,
因為退讓,所以自在輕靈。」
白雲悠悠,鷺鳥爭飛,何等灑脫自在,不正是賴醫師心靈的最佳寫照嗎?
- May 13 Wed 2009 22:26
1991年02月 291期-S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