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給孤獨長者的傳奇
◎陳美羿
李宗吉長者
從幼時家貧輟學到成為航運界的鉅子
孝儉誠正,一生波瀾壯闊
六十歲認識慈濟以來
以財力全心護持,以行供養上人
尤其對母親
事死如生終身慕之,其孝行實足以啟發來者
本刊特地分上下兩期刊出
當今的給孤獨長者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並諸菩薩摩訶薩……無量諸天大眾俱……。」
誦讀佛經,每每一展卷,就熱淚盈眶,感動不已。
兩千多年前,佛陀在世,普施教化。所到之處,國王大臣,諸大長者,莫不恭敬供養。尤以「祇陀太子捐林樹,給孤獨長者獻花園」建造之祇桓精舍更占了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中之二十五年,更是令人動容的故事。
給孤獨長者,名須達多,為舍衛城之豪商,大唐西域記記載:「仁而聰敏,積而能散,拯乏濟貧,哀孤恤老,時美其德,號給孤獨。」
長者在王舍城聞佛說法,歡喜皈依,並乞佛來舍衛城度化國人,以「布金滿地,厚敷五寸」感動祇陀太子,共同捐獻園林,建造僧坊,成就「祇樹給孤獨園」之千古美談。
兩千多年後之今日,證嚴上人以其大悲心,大智慧,及圓滿德行,創造慈濟世界,教化人心。總統以迄各部會首長亦莫不恭敬讚歎,海內外人士更是踴躍布施,粲然之情,堪與佛世相將比美。
諸長者中,榮譽董事李宗吉居士,一心一志,追隨上人,捨家產,盡心力。並綜觀其一生,忠誠、孝順、仁慈、儉樸、喜捨……種種美德,尊稱其為當代給孤獨長者,實不為過也。
憧憬著擁有一艘大船
李宗吉長者,福建廈門人。生於民國十五年(西元一九二六年),現年六十五歲。
廈門位於福建省同安縣東南,四面環海。甲午役後,清廷賠款割地,將廈門闢為國際商港。因此往來船隻頻繁,商業鼎盛,也是海外僑胞出入國境必經之要道。
李家世居廈門,親族繁大。宗吉居士之尊翁慶森公時任當鋪經理,專事典當物品之鑑定。育有子女九人,居士排行第八,上有一兄六姊,下有妹秀玉。
居士七歲時,不幸慈父見背,越兩年,任職鼓浪嶼華南藥房協理之兄長竹溪亦意外往生。自此孤兒寡母,生計淒涼。幸慈母李王錦女士堅毅持家,母兼父職,里仁傳賢。
抗日期間,李家避居廈門西南小島鼓浪嶼。此嶼為公共租界,洋房林立,居民多為殷實富商及各國僑民。
居士回憶道:「那幾年生活資費端賴大姊大姊夫自仰光寄來款項,每週均跑到匯兌局去等待。」如大旱之望雲霓,清苦自不在話下。
十五歲時,居士小學畢業。稟告母親,要六塊錢上中學註冊。母親說:「我們家都沒有米下鍋了,那有錢供你讀書呢?明天起,你去做囝仔工幫助家計吧!」
居士聞言,不禁淚流滿面,又不敢違逆母親。只好擦乾眼淚,把書籍簿本拿到屋外,放一把火燒掉,斷絕求學的念頭。
第二天早上,母親就帶他到永大運輸公司當童工。
廈門是個商港,亦是大宗物資的轉運站。永大的業務是將內地的柚子、柑橘、荔枝乾、龍眼乾等運到上海、天津、大連。再從北方將特產運到南方內陸。
「運輸業可達貨暢其流,調解供需的功能,是非常有意義的行業。」自小耳濡目染,埋下他日後從事航運的第一顆種子。
永大有員工十六人,供應伙食,但因為主廚慳吝剋扣,伙食奇差,小童工只能吃鍋粑配清湯,工作又多,苦不堪言。
不久廚司辭職,老闆鄭通和徵詢居士意見,由他兼做膳食。
居士說:「我每天五點起床,打水、燒柴、煮稀飯,準備早餐。然後打掃房間、辦公室。等吃過早餐、洗好碗筷,大夥兒九點上班,我就到各科室去拿信或錢,上郵局及銀行。」
「提著菜籃出門,先到市場採買,然後去寄信、存款、拿電報……再到市場把菜提回來,銀行的單據交給出納,掛號信的收條給秘書室,電報給業務部,然後去煮中飯。每天早晚還要為住宿的員工舖床疊被。」
素性耿直、誠實的居士自職掌伙食之後,人人吃得飽、吃得好、老闆更是嘉許之至。
掃地時,偶會在桌下撿到五角、一元的錢,居士都如數交給經理或秘書。後來才知道,那是老闆故意在試探他的人品的。
吃苦耐勞、誠實勤快、一介不取,老闆賞識極了,第二個月就破例提升他的薪資。
商船進港,裝卸貨物時,居士還要做好飯菜,乘坐小舢板,送給船上的工人吃點心。
「有一次送點心時,遇一艘三千六百噸的日籍商船金門丸,在當時算是巨輪了。冷不防螺旋槳打得海水翻騰,把我的小舢板震得跳起來,飯菜也打翻了。」居士說:「雖然嚇一大跳,但是我還是很羨慕,起了一個念頭,將來,我要是有這樣一條大船,該有多好!」
奉母來台度過艱難歲月
雜役工作做了三年後,居士上船當船員,那一年海上生活以布袋禦寒;雜糧裹腹,與跳蚤、臭蟲為伍。雖是吃盡苦頭,卻鍛鍊他的體格更為強健,心智更為成熟,航海常識也更為豐富。
民國三十四年抗日勝利,台灣重回祖國懷抱。居士參加政府召募的「復疆隊」,經過受訓後來台做復員工作。
九月初與一批學員乘坐華光輪自廈門出海,不料途中遇到颱風,同船的人大部份葬身海底。唯有他在海上漂流數小時,終被沖倒東山島上。
「母親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他告訴我:遇到任何災難,就稱念佛號。所以在海中九死一生,我始終持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居士說。
大難不死,孑然一身。與島上居民將同船學員的遺體一一收埋後,千辛萬苦回到故鄉,另換船隻再到台灣,準備在這寶島開創他的事業。
居士初到台灣之際,因人地生疏,先後擔任工友、臨時店員、基層辦事員一類的工作。
民國三十七年,居士與任職財政處的同事吳英女士結婚。吳女士回憶道:「當年台灣剛光復,許多財產須整理登錄,我先生常利用餘暇自動加班,晚上還要寫作投稿,賺取稿費,寄回去給廈門的母親。成天埋首工作,沒有一刻休息。」
這是開源。節流方面,居士在處裏搭伙,每月十二
元。後來他與廚司商量,不到餐廳用餐,只在廚房打雜吃剩菜。廚司很高興,只收取半價六元的伙食費。居士之勤儉由此可見。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變色。居士奉母來台。晨昏定省,克盡人子之孝道。
那時孩子一個個出世,生活擔子也愈來愈重,最窮困的時候,三餐只有醬油拌稀飯。鄰家有醬品,叫他儘管來拿,反正也吃不完。但是母親告訴他:「有一碗稀飯吃就很滿足了,切切不可拿人家的東西。」
自幼受慈母庭訓,居士儉樸度日。騎的是硬輪子腳踏車,當年台北多是石子路,顛得屁股都紅腫疼痛。在外肚子餓了,想吃碗陽春麵也捨不得,再晚也撐回家喝稀飯,一毛兩毛都不隨便花用。
李太太婚後仍在財政處秘書室上班,因要侍奉婆婆、照顧小孩,魚與熊掌不能得兼。只好辭去工作,在家縫補絲襪貼補家用。
「我十七歲時,送絲襪去給人繡補,見繡補的婦人生意興隆,絲襪堆積如山,我等不及,借了針線,婦人又教我如何繡補,就這樣學會了。」
李家當年租屋居住,李太太常常一工作就忘了休息,直到天亮。房東吝於電費,將電線剪斷,李太太與婆婆只好就著蠟燭的微光,一針一線的補綴。
李太太勤儉持家,一粒米也珍惜。吳女士說:「婆婆常把剩飯熬成稀飯,若有剩稀飯再加麵條一起煮了吃,絕不丟棄任何五穀。」
「碗碟裡有油漬則用紙擦過,一則碗碟較好清洗,一則紙吸了油更好升火。」
「洗過的水不准倒掉,留著澆花或沖馬桶。」
老奶奶律己嚴謹,待人卻寬宏大量。時常訓勉兒孫:有一天,能出人頭地,一定要幫助貧苦的人家,做一個對社會人群有貢獻的人。
美夢成真創立基業船務
海,與居士自小結緣。他念念不忘那湛藍的水、鹹鹹的風……。辭掉小職員的工作後,他租了條漁船,開始跑單幫,金門、馬祖、大陳都是他常去的地方。
有一次,租了一條利東號帶了三十噸冰到大陳島買
花枝。不料連日大晴天,不但捕不到花枝,連冰也融得剩不到一半了。他心想:這一次一定要貼掉老本了。
沒想到,到了下午天開始落霧,花枝群蜂湧而來,漁民個個滿載而歸,不到二小時競相以低價賣給他們。
正當興高采烈要返航時,中共的飛機忽然凌空而來,旁邊的船隻都被炸沈,唯獨利東號僥倖脫險歸來。回到基隆港請了三輛大卡車,將魚貨沿台北、台中至高雄分站發放,回程再收款。
「另有一次在馬祖,相距幾尺就碰觸水雷,差點兒被炸得粉身碎骨。」
李居士說:「雖然這種生意賺錢不少,但總是經常冒險,令母親及妻子牽掛,因此也就不再做了。」
之後友人在西門町開設旅社,居士應聘去當經理六年,又進口日本大貨車做汽車買賣,處處展現他經營的長才。
民國四十八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取得希臘麻捷西尼公司的代理權,創立了基業船務公司,從此踏上船舶運輸的業務。
基業成立之初,一共只有二、三位職員,真是創業維艱。但由於經營得法,不僅在麻捷西尼所有代理商中能夠業績名列前茅,也使居士個人的事業,從此蒸蒸日上。
次年,日本日產汽船公司來台覓代理商,台灣諸船務公司均使出渾身解數,極力爭取。日產公司幾經打聽評估之後,決定給基業代理。後「日產」改組為「昭和」乃日本六大海運公司之一,雙方繼續合作,賓主關係一直維持良好。
民國五十八年,基業購進第一艘船舶名光丸,專門航行婆羅洲、印尼載運原木來台。
「我將它易名為永豐輪,是四千九百多噸,比當年仰望欽慕的金門丸還大。」早年的美夢終於成真了。
永豐輪上漆著醒目的基業標誌,紅色的救生環內是一顆藍色的星星。居士說:星星是麻捷西尼的商標,而救生環是昭和的商標,二者合一,表示不忘本。
台灣地處海島,資源有限,對外貿易乃成為經濟發展與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而進出口貨物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船舶承運。
居士自基業創業伊始在短短幾年間,先後成立十幾家海陸空關係企業。
擁有自有的船隊,包括全貨櫃輪、散裝貨輪、乾貨輪。代理的船舶包括日本、韓國、泰國……另有龐大的貨櫃集散場、曳引車、拖車以及航空貨運代理……可以說是交通運輸的一貫作業機構。
以居士小學畢業的程度白手起家,在不到五十歲的年齡成為民間交通運輸業崛起最快的人物,其關係企業也是台灣地區最龐大,最成功的案例。
學菩薩行烽火中救人無數
「選擇一個事業,先要有理想和目標。」居士說:「運輸業可以將物品自產地送到需要地,產銷供需得以平衡,這是我們最樂見的。」
從事航運業,除了自己的船隊外,居士還積極培訓船員,做「勞務技術」的輸出。最多時曾達一千三百多名,歷年來為國家賺近二億美元的外匯。
至於海上救難,更是時有所聞。其中有幾件,最令居士難忘與欣慰。
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基業旗下「有利洛捷斯輪」從西德漢堡載運一萬五千噸的美援肥料到越南,到達西貢外海,只見城裡砲火連天,原來越戰正是激烈。船長打電報回來請示,居士隨即回電,離開砲火射程,暫時拋錨,等戰爭平靖,再進港卸貨。
不久,電報再來,言:海上有數十艘逃難小船求救,船上缺水、缺油、缺食物,機件故障,船上有老弱婦孺,還有病人。
居士馬上回電指示:救人第一。因此陸續收容了三百多人,包括許多知識分子、學者、政府機關首長。
這批冒死逃難共黨統治的難民,不但被安置在船上吃住無虞,還完全的送到馬尼拉。
「他們在感恩之餘,每人割破手指,以鮮血在一面越南國旗上簽名,並寫下感恩的言詞請船長轉送給我。」居士說。
「這面國旗代表越南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受到你們的解救,非常感激,無以為報,僅以此表達內心最崇高的敬意。」
血漬斑斑,代表著戰亂的不幸和自由的可貴。
第二件事發生在民國六十二年(西元一九七三年),當時正值中東發生戰爭,以色列和黎巴嫩烽火連天,人民天天在槍砲下求生存。
基業所屬「加拿大之寶」輪載運三萬噸小麥到貝魯特,因戰亂激烈,許多船都不敢冒險進港,挪威、丹麥、美國輪船都停泊在外海。
船長來電請示,居士在有關報告上得知,城裡物資嚴重缺乏,幾近斷糧階段,乃指示:克服萬難,發揮中華民國海員勇敢救人的精神,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將小麥送進去,免於數百萬人的飢餓和死亡。
居士並做了二項決定:一、為全體船員投保五十萬元的戰爭保險。二、加發特別獎金。
「加拿大之寶」冒險進港。據船長回來報告,遠遠的就看到碼頭上人山人海,靠岸時,約有八千人下跪流淚歡呼,令人心酸亦感動。
另外還有一次,民國六十八年(西元一九七九年),班娜輪由日本載鋼鐵到美洲。途中接獲海上救難電訊,謂一遊艇遭遇風暴,艇長受傷,艇上六人飢寒交迫。
班娜輪立馳救援,經補給後,小艇繼續駛往夏威夷。艇長及女友留在輪上療傷。
數日後,恢復健康,二人要求在船上結婚,完成心願。班娜輪全體同仁獲悉都很高興,認為是很有意義的善事,也是很好的國民外交,更是航海生涯中絕無僅有的事。
結婚戒指上分別刻上「班」和「娜」字以資紀念,二人還分別取了中國名字「麥克」和「迪貝」,用肥皂刻了兩個印章。另外還為新娘子準備結婚禮服,錄製結婚進行曲,書寫中英文對照的結婚證書,佈置禮堂、新房……
四月二十五日,喜氣洋洋的婚禮正式舉行,全體船上同仁參加喜宴,大家興高采烈的祝福這一對新人。
二人高興感激得兩淚直流,一再感謝中國友人的盛情,表示永生難忘。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然而居士卻還滿懷感恩,他說:「上人告訴我們,要感謝被我們幫助的人,因為他們的苦難,才讓我們有做菩薩的機會。」
(待續……)
- May 13 Wed 2009 22:30
1991年02月 291期-V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