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醫療與教育志業共同的一大步--慈濟醫學院動工啟建

◎張輕安

三月二十八日,幾經波折,籌設歷三年之久的慈濟醫學院,終於在證嚴上人及行政院長郝柏村等多位部會首長共同主持下,正式動工了!萬仞之山,始於坏土,就在數坯土落下時,慈濟的歷史掀開了新頁。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如證嚴上人寫在靜思語第二及出版之前的兩句話,上人等數人掘土數坯,這個看似輕易的動作,背後有著籌設過程無限的辛酸,也蘊藏了豐富的涵義;這所東台灣唯一的醫學院教育研究的最高學府,非但使慈濟的醫療及教育兩大志業同時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更將為四大志業的結合及東台灣的發展,創造出光明燦爛的遠景。

名醫易得,良醫難求

慈濟醫學院的籌設雖歷時約三年,但去證嚴上人起意創設醫院,實已十餘年之久。早在民國六十八年籌創慈濟醫院之初,上人就有了長遠的構想,惟因國內主管單位及專家學者,認為未來醫師資源已足,且教育部門尚未開放設立大學,因緣未成熟,而未提出申請。

據悉,上人在慈院創設之初,面試一位外科醫師時,問了那位醫師一個問題:「在手術檯上,你和這位病人是什麼關係--你如何看待開刀的部位和這位病人?」那位醫生的回答是,他把病人視同一部機器,開刀的部位和器官,則如同損壞的零件,他的任務是修復零件,

使機器繼續運轉。

而另外一位外科醫師的兒子被問到他父親的職業,他驕傲的回答:「我爸爸既可以殺人,又可以賺錢;而被殺的人和他的親友,還要向他道謝呢!」前一個故事,醫師將病人當作機器,若機器修理得好,則能運作下去;若修理不好,機器就報廢了;而機器修得好,只表示他的技術不錯,所發揮的只是功能,不過是修理匠而已。而後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兒會講出這樣的話,則顯其絲毫不見其父懸壺濟世的胸懷。而「醫師是醫病救人的人,只要病人有千萬分之一的生機,都不能放棄救活,豈能如機器般輕易報廢?」上人深有所感。

更直接的原因,則是慈院開業之初,由於大多數的醫師聽到要到偏遠的花蓮服務,不免擔心:一、收入不如繁華的都會區。二、怕不能回教學醫院深造,失去進修機會而與醫療界脫節。三、子女的就學、就業問題。因此對來慈濟服務均躊躇腳步,致使徵聘醫師工作

陷入膠著。最後幸經台大醫學院與臺大醫院的全力支持,才得以順利開業。

凡此種種,,都讓上人體會到「名醫易得,良醫難求」的事實,而要培養有愛心、肯犧牲奉獻的良醫,則需啟發其良知,讓他們能發揮良能,最重要的,就是從教育做起--醫學教育,唯有從成立醫學院著手。

終極目標,興辦大學

七十五年,慈濟醫院在眾人期盼下終告開業,而為了能讓醫事人員能在花蓮紮根,基金會為他們設計了舒適而視野寬闊的宿舍,為使他們有賓至如歸感,還從台北訂購整套家具、寢具,甚至連拖鞋、碗筷都一應具全,又費心開闢網球場等運動休閒空間。

如此,一批批年輕優秀的醫師陸續投入慈院的行列,而大家相聚在一起時,最關心的問題總是慈濟的前景,咸認為興辦慈濟醫學院,才有更光明燦爛的未來。

上人一手開創慈濟的各項志業,只在淨化人心,而欲使人心得到淨化與昇華,則需從教育著手,於是先創辦了與病患息息相關的護理專校--慈濟護專;繼而在七十八年三月間,正式向教育部提出醫學院設校申請;而最終之目標,則在興辦大學,使慈濟的精神能深入人心,進而匯聚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清流。

七十八年七月間,基金會接獲教育部准予籌設慈濟醫學院計劃書,經半年籌畫,於七十九年元月正式具文教育部,擬設置醫學系,公共衛生系,醫事技術系,醫院管理系。

教育部對於慈濟二十餘年來從事社會服務之成效甚為肯定,並認為以慈濟精神及宗教情操來培育醫學生,當能陶冶出具有服務熱忱,肯於犧牲奉獻的人才,於是欣然同意;不料衛生署則因「規劃中的國內醫師人力,在公元二千年時每七百五十人中,就有一名醫師,以現有的醫學院每年畢業生計,至二千年正好飽和,倘若醫師人力過剩,恐將造成不必要的醫療行為,導致醫療成本的提高及資源的浪費」的評估報告,而對慈濟設醫學院持反對意見。

眾緣和合,共成美善

教育部乃就籌設計劃書邀國內

醫界評估。全權負責此事的碧玉師姐積極爭取參與多次會議。在充分溝通後,使各界瞭解了慈濟醫學院興學宗旨及未來辦學的方向;各方充分瞭解後才在總名額不變下,由現有的醫學院中就教學空間、設備及人力,重新調整名額,讓與慈濟作為招生數額的依據。最後,在七月四日取得獲准籌設醫學院公文。

於是,基金會乃開始積極進行籌設工作,先在慈濟護專旁購妥三十甲地。其間,因國內外醫學界人士咸認為距慈院過遠,恐影響臨床及醫學研究的整體配合。

適時恰逢國防部通知,該預定地因為於佳山計劃航道上,有高度限制而無法使用。本會不得不放棄該筆土地,而積極尋覓目前與慈院、紀念堂緊鄰的現址。

然而,這些土地分屬於軍方國富管區、花蓮林區種苗圃、花蓮農業改良試驗場、花蓮市公所極少數民宅,欲完全取得誠屬不易。幸賴中央、地方及各醫學界熱心人士多方奔走,並在各土地主管單位召開協調會,且前往現場會勘了解後,才在各各單位的專案協助批准下,於三月二十八日順利動工。

慈濟醫學院由元美國新澤西州一科牙科大學教授李明亮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用定於明(八十二)年度參加大專聯招,招收醫學系、公共衛生系、醫事技術學系、護理研究所等三所一系,日後將增設護理系,復健系、醫學工程學系,醫院管理學系。

而長期的目標,則將擴充惟慈濟大學,除醫學院外,另設置宗教學院、文學院,管理學院及藝術學院。屆時,這所由全國最大的慈善團體「慈濟功德會」所創設的醫學院,不但是東部地區地區第一所最高學府,也是全國唯一由佛教界創辦的綜合大學。

解決貧病,提昇人文

證嚴上人為貫徹他的教育理念,繼醫學院後,即將規劃中、小學的設立,加上最近已開始進行籌備的慈濟醫院附屬幼稚園暨托兒所、托育中心,慈濟的教育志業,將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網。

慈濟醫學院的成立,固然使得慈濟四大志業中的「醫療」及「教育」志業同時向前跨了一大步,然而,慈濟功德會是由慈善事業開始,為根本解決「因病而貧」的問題,醫療,是解決貧窮問題的關鍵。而為解決貧、病問題,提昇教育及文化水準,則又是標本兼治的釜底抽薪之計,因此,四大志業實則互為因果,環環相扣。因此。慈濟醫學院的設立,實為結合慈濟四大志業邁向新的里程碑之始。

誠如花蓮縣長吳國棟的由衷之言:「花蓮地區近年來的發展,拜慈濟之賜最多!慈濟醫學院的設立,將為花蓮地區帶來更豐富的教育文化活動,乃至促進地方的繁榮及創造工作機會。」因此當上人提出辦學理念時,甚受地方民眾認同。在慈濟醫學院及大學用地發生問題時,地方人士更是積極主動奔走解決。

在地方人士的團結支持下,相信慈濟醫學院必能順利落成,並為東部地區的發展,創造出更燦爛的遠景。

▲專題報導

掌聲響起的這一刻--欣見慈濟醫學院開工典禮

◎靜淇

曾經因衛生署預估在公元二千年時,每七五0人口中,就有一位醫生,為免醫師人力供過於求,促使醫療費用提高,而遭醫學界前輩極力反對籌建的慈繼醫學院,終於在風和日麗的三月二十八日舉行開工典禮了。

包括了榮譽董事、慈濟委員、以及慈濟醫院員工、慈濟護專師生在內的三千多名代表,群聚在工地現場,他們懷著無比興奮、感恩、歡喜的心,在「祝福您、無量壽」的歌聲中,迎接了這個歷史性的日子。

而此時此刻,抱病專程趕到花蓮參加典禮的行政院郝院長,正由上人及內政部吳部長、衛生署張署長、教育部楊次長、以及臺大醫院沈副院長的陪同下,為慈濟醫學院的基礎大業,鏟下了第一鏟土。

正當大家的眼光,完全專注於這一刻的時候,在上人以及林碧玉師姐的臉上,寫滿了三年來,他們為慈濟醫學院的籌設,所付出的辛酸和艱辛。

土地在那裡

上人開創慈濟各項志業,最終極的目的,乃是在建設一個淨化人心、光明人性的祥和社會。我們都知道,要使人心得到淨化與昇華,最根本之道,就是要從教育著手。

因此,繼創辦慈濟醫院與慈濟護專之後,上人即進一步積極籌設慈濟醫學院,藉以培育充滿愛心、關懷人間疾苦的醫生。

依照專業學者的看法,最理想的醫學院,就是離醫院最近,如此才能將臨床、教學、研究、服務、管理等五項工作融合一體。所以慈濟醫學院如果能設在慈濟醫院旁邊,實在是一件最完美不過的事情,但是可能嗎?

以現況來看,慈濟醫院比鄰紀念堂,紀念堂旁邊是花蓮縣蔬果運銷合作社及林務局木瓜林區管理處,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用地。這片面積廣達二十公頃的土地,有十分之八是分屬國有地、省有地、市有地以及私有地、民間社團和軍方所有,因此要在慈濟醫院旁邊取得合於建校標準的十五公頃以上的土地,簡直是一場無法成真的夢。

獲准成立醫學系

七十八年三月,慈濟正式向教育部提出設立醫學院申請,原本上人考慮到慈濟綜合大學設置規劃的完整性,曾向教育部提出興辦綜合大學計畫書,而醫學院是隸屬於大學中的一個學院;但礙於教育部尚未開放其他學院的設校,因此先就醫學院辦理。

教育部雖支持慈濟醫學院設置醫學系,但當時確在醫學界引起諸多爭議,他們反對的理由就是到了公元二千年時,醫師會有人力過剩的現象。但是設立一所醫學院卻沒有醫學系,又怎能實現上人培育良醫的理想呢?

從民國七十九年初開始,碧玉師姐即經常來回台北花蓮間,誠懇積極的與各有關單位溝通協調。幾番風雨和因緣,經過了漫長的六個月,教育部終於在七月四日核准慈濟醫學院設立醫學系、公共衛生學系以及醫術技術學系等三個學系。

因佳山計劃另覓校地

正當在位於護專的慈濟大學預定地,如火如荼展開慈濟醫學院的規劃工作時,沒想到設校用地位於佳山計劃的航道下,建築物的高度需受到限制。

是菩薩保佑?抑或上人的德望所致?我們有了另覓校地的理由,而且是個非常充分合法的理由。但談何容易?新校地要去那裏找呢?

理想的建校地點是在慈濟醫院旁的那塊二十公頃的土地,但那塊

的所有權人包括了各級政府、也涵蓋了軍方、民間,想歸想,動心歸動心,也只能徒呼奈何!

感謝司法院林院長代為寫信給國防部陳部長,也感謝王慶豐省議員陪同碧玉師姐拜會省府連主席,更感謝花蓮縣吳縣長、縣議員俞議長、執政黨花蓮縣黨部的郭主委居中協調,讓慈濟能與花蓮縣蘇果運銷合作社和木瓜林區、花蓮農會改良場以及軍方管區,有機會展開面對面的溝通協調工作。

漫漫長路終得佳址

雖然有著各級長官級民意代表的支持,但除了國有地、省有地的取得有相當的困難外,我們也遭到了運銷合作社的全面反對。

由於該社屬社團法人,成員都是農民,他們在現址經營已多年,基礎穩定,不但所有的理事反對遷移,甚至農民們也臉紅脖子粗的舉雙手反對。可想而知在協調會上,碧玉師解釋如何成為眾矢之的。

幸好她學到了上人難忍能忍的功夫,以及謙沖為懷的作風,在吳縣長等人的鼎力協助下,經歷了無數次滿漫長的協調會,雙方達成共識,由慈濟提供適當地點和面積的土地與之交換,並負責一切的遷移手續。

是天意的安排?是上人的洞燭機先?早在建醫院之時,因緣巧合,我們曾在距離醫院一兩公里處,緊鄰三十米大道旁,購買了一塊五分的土地,正好適時的解決了換地的困擾;延至了一年多的協調工作,至此方告一個段落。

艱辛完成都市計畫變更

隨著花蓮縣蔬果運銷合作社土地問題解決之後,接下來所面臨的,是更艱鉅的都市計畫變更難題。要將原本是農業用地、軍事用地的地目,變更為文教區,又豈是靠著往往反反的公文即可解決?

在多次陪同碧玉師姐到省議會拜見省議員、至省都市計劃委員會開會的同時,我深深體會到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民意的反應、主管機關作業的立場,都是需要謹慎考慮的,落在碧玉師姐肩頭上的重擔何其重啊!擺在眼前的路,將更崎嶇難行了!

站在都委會的立場,要求我們要先取得土地所有權,才能辦理個案變更;但在土地所有權的機關來言,我們必須先辦理變更,以符合

目的事業的需要,才能讓售。此時的慈濟,正式處在二者的夾縫中,如何在先有蛋或先有雞的爭議下,開啟一片天空,正式我們面臨的挑戰。

在多次協商下,最後在去年達成有條件的變更--也就是慈濟在三年內沒有完成所有土地的購買手續,必須主動恢復土地原有的地目。而且這項協議,需先專案報請內政部核准。

一雙雙忙碌的腳

雖然建校用地的取得有了初步的結論,但漫漫的長路與時空的變化,誰又能保證古井不會生波?積極的進行溝通與協調,快速的趕辦一切手續,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在這之後,我幾乎天天都看到了好多雙忙碌的腳步。

我看到了碧玉師姐風塵僕僕的進出內政部、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我也看到了曉婷從早上八點開始,即在縣政府建設局跑公文,然後以花、中航線的永興飛機作為傳遞的工具。

感謝台中的蕭惠特、李朝森,以及我家的師兄,他們從水南機場將公文一件件的傳到我的手中,也承蒙主辦單位的省建設廳、地政處積極協助配合,才能讓公文,又從我的手中一件件再循原路飛回花蓮。

慈繼醫學院用地的變更手續案,終於在政府機關、各級長官和民意代表的支持下完成了!望著上人手中圓鍬鏟土的那一剎那,我的面前浮現了那些曾協助過我們取得醫學院用地的所有人的臉孔。

璀璨亮麗的遠景

郝院長在典禮中致詞時說過:「慈濟以減輕全人類的痛苦作為慈濟醫學院教育宗旨,是令人欽佩的崇高胸懷。」是的,慈濟醫學院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良醫,是要以「視病如親」的精神,來解除眾生的苦痛。

現在,他終於走過了黑暗,也克服了層層的困難,開啟了一片天空,除了讓慈濟的教育和醫療志業再向前跨出一大步外,它未來的前景,更是璀璨亮麗的。

誠如慈濟醫院籌備處主任李明亮教授所說的;我們的目標放得很高,我們的理想放得很遠,而我們的腳步踩在土地上。沒錯,我們的腳步不但踩在土地上,而且是緊隨著上人一步一步走得很踏實。

▲專題報導

標舉慈濟人文的理想醫學院--訪籌備處主任李明亮教授

◎謝寶慧

訪談中,李明亮教授問我:「待會兒我要和林副總執行長去見上人,這樣穿會不會不太正式?紅格子襯衫,加上一襲輕便的休閒外套,李教授,給人很適然、自在的感覺。

去年十一月間,李明亮教授由臺大醫院陳振揚、蘇益仁教授介紹,而為名聞中外的生理學教授錢煦博士所推薦,專程返國前來慈濟醫院演講,並瞭解醫學院籌備情形。目前擔任醫學院籌備處主任的李教授,民國五十一年畢業於台大醫學院,當兵一年後,即赴美接受實習醫師及小兒科住院醫師訓練;五十四年,在杜克大學醫學院小兒科壽住院醫學訓練後,轉至邁阿密大學內科任美國國家衛生署博士後訓練員,同時攻讀分子生物學及生物化學;五十八年獲P.H.D.博士學位:是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從事生化研究二年,在回美國之前曾經回台,擔任台灣大學基礎醫學生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一年;現在則為新澤西州醫科牙科大學小兒科正教授暨遺傳醫學研究組主任。

受上人感召返國服務

慈濟當初為病苦眾生而建院,如今為提高醫療服務品質而辦教育,李教授說:「我完全是受上人為人所感召而回國的。」本身並未信奉任何宗教的李教授認為,任何宗教的基本原則,都是以犧牲奉獻的精神慈悲濟世,不論何種民族或歷史背景,各宗教教義所匯集的理念應無二致。

他並說:「醫學教育中,動物的解剖實驗有其絕對存在的必要性,佛教中雖有不能殺生的戒律,但上人卻能合理的接受這個觀念,而非一味地墨守抹個成規、法度。」這亦是李教授相當佩服上人的地方--許多事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能以圓融、理性的心態坦然視之。上人這般積極入世的價值理念,也是促使李教授返台參與醫學院籌設的主要原因。

在醫學中體味人生哲學

回憶當年從台南一中保送上大學時的意氣風發,李教授笑言,他的第一志願是哲學系,他父親氣急敗壞的說:「別人拼死拼活的想上醫學院,幾度和父親溝通協議後,他把台大醫學系填為第一志願,第二志願便是哲學系了。

而三十年來的醫學歷練,反倒讓他對人生有另一番體悟,他覺得,要進入澤學最短、最快、最深的捷徑,應從科學著手,而非是玄學理論,如大哲學家羅素本身即為一位數學家。他並舉美國著名的進化論學者梅爾所言:「一個好的生物學家,就是最好的宗教家。」「我們不需灌輸他任何宗教理念,只要他把生物學讀的透徹,到某一層次時,自然會豁然開朗、有所領悟,面對宇宙萬物的渾然天成,自有一分不忍人之心,也因而能夠學會尊重與珍視生命,它比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富宗教情懷。」李教授深有所悟。

基於這個觀點,他強調:醫學教育除了基礎與臨床需密切的溝通配合以外,更需提供豐富的人文、倫理課程,如:醫學史、文學宗教、藝術方面的選修機會,讓學生能有計劃、有系統、有深度地接受人文即倫理的薰陶,使得他們的人生價值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啟迪。他並鼓勵人應博覽群書,吸收各方面的知識,他形容自己:「讀書,就是我最大的享受與樂趣。」「教育學生,我不需要長篇大論的說理,書給他,他會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選擇。」

專攻小兒科遺傳學

李教授專攻小兒科中的遺傳學,對於兒童教育與心理,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多年來他一直探尋:小孩子是要他靈活的自由發展?或是讓他們依循固定的模式成長?在美國對醫學教育人才的培育相當自由,並非像台灣--一個老師面對台下數十位學生。有時師生在一對一的閒聊對談中,即是一種學習。「畢竟為人師者,不可能教他一輩子,我們所能做的,是引導他們走向自由思考之途,這並非一句話或一個計劃,而是要告身教來影響學生。」李教授又表示:「現在我

能教導你,是因為我長你三十歲,人生閱歷比你多了三十年,三十年後誰能斷定你的思考模式、行為成就,不會超過現在的我?學生不懂的來找我討論,相對的我也在學習。」

「在台灣,高一的數學等於美國高三的程度,機械化的教育,讓學生書都「背」的不錯,也都能進入理想的大學。然而畢業後,那些好的人才都到那兒去了呢?在學校雖有優異的成績表現,他出社會面對真實的人生對待,卻出現了理論與實務的斷層;再者,國內缺乏一套思惟邏輯的整體訓練教育,使得學生不懂得如何『討論』事情,彼此若意見不合則爭得面紅耳赤,把事情愈弄愈複雜,不知從中找出共通的論點,在一致中讓事情有轉圜及更大發展的可能。」他語重心長的指出國內教育一直存在,卻又無法突破的缺失。

開放而自由的教育主張

對孩子的教育,他仍主張以開放的原則讓他們自由發展。三個女兒,一個已經大學畢業,一個尚在大學就讀;小女兒今年高三,暑假過後即將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七月份將隨同父母回國在慈濟醫院裏見習。李教授說,他不希望用「push」的方式教導孩子,如果她們書能念到九十分,他覺不會要求孩子必須念到九十八分,他希望她們把為了鑽研多拿八分的時間,能在別的地方多學習、充實自我,「九十八分並不代表一定比九十分好,它,只是會唸書,懂得考試的代名詞而已;它,並不包含人與人之間人際關係的相接觸,或是辦事能力強、組織能力佳的表徵。」「假設這裡有條路,為了達到彼方的目的地,你可以選擇直走,也可以迂迴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嘗試,只要不是偏得太離譜就可以了。我們應該讓孩子擁有一片寬廣的發展領域,書本的理論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

在家裏李教授說台語,三個女兒難得聽懂,但因為有個「腔」而不太敢講。李教授風趣的說:「有時我們要講女兒的壞話就用國語說,她們會猜是什麼意思,再不然我就用日語(李教授在小學三年級前都接受日文教育)。」偶而小孩也會取笑父親的英文不標準,因為其間另牽涉了許多本土化的用語,李教授則理直氣壯的說:「好!現在我們來講台語。」率真的本性亦可見一斑。

為慈濟醫學院描繪藍圖

教育是百年大業,面對醫學教育的推展,從無到有,若非一分恆心與毅力,又如何能樹立醫學教育

的新典範?在慈濟醫學院甫成立,許多制度還未建立之際,李教授以其多年來的經驗累積,為理想的慈濟醫學院提出幾點標的,期望能以新的理念,為醫學教育創造新的里程碑--

一、標舉慈濟人文作為共同的目標。藉由開放的言論來達成共識,上自上人,下至打掃的員工,彼此以相同共識,做為努力的目標。

二、清楚的行政組織--慈濟因無官僚制度的因襲,且有良好的可塑性;醫院及醫學院的行政需統一,以簡單的組織體系讓每個人清楚的知道行事規則。

三、行政政策彈性運作--要具機動性,而非原則,讓慈濟的行政彈性佳而有充分的發揮空間。

四、人事公開,充分授權--授權的代價即負責任,使人人認清己身的責任義務,並能負起自己的決策後果。

五、採科學化、現代化、專業化的經營理念,以合乎現代化的社會潮流。

六、需有健全的預算制度,設好近、中、遠程計劃,以發揮最大效能。在近程方面,做好各項環境設施的規劃、制度的建立;中程是醫學中心的確立;遠程計劃則是為培育良醫的志業,無限期的推展、延伸。

七、絕對的學術自由--思想的可貴就是自由,尤其慈濟有其特殊的宗教背景,應積極對外說明,慈濟的宗教及儀式,與學術自由有其分野,學術在慈濟世界中可享有充分的自由,使有志奉獻的人不必有這層顧慮。

醫院與醫學院要並行不悖

李教授並提到,現在已走進醫學教育的理念,則醫院勢必重新定位,二者之間正如並行不悖的馬車雙輪,缺一不可。待醫學院設立後,慈濟醫院便是教學醫院,具備研究及教學功能。當前的區域醫院以將治療、防癌、教育及研究融入其中,而教育是長期投資,研究後教學也屬服務的長期目標,慈濟醫院目前以臨床對病人的服務為主,應開始轉移定位,走向醫學中心的範疇。

對於資深教授的渴求,一直是各大醫學院普遍存在的問題。以正常的新舊替換而言,整個人力資源應由資深、中生代、及新生代三者所組成,資深醫師退職後,在依序由中生代及新生代的醫師遞補,而後新血輪注入。但是現今中生代及新生代的醫師已使得人力資源市場達到飽和,將來更新的醫師即無法擠入這個領域,誠所謂「良醫難求」啊!李教授同時愷切的道出:目前醫學院籌設的難題,即是師資難尋,因為一個好老師,不僅需要豐富的專業涵養,而一分為理想執著的熱忱、用心靈來教化、啟育學子,那才是最要緊的。

平易、親切、踏實、有理想、有原則,這些特質在李教授身上不經意的展露,他再三的鼓勵青年們:「有空的時候可以多聽一些演講,知道得愈多,以後自身能吸收、獲得的東西也愈多。」

一整個書房一百多箱的書,加上數十年的人生經驗,李教授誠為青年學子的良好典範。

▲專題報導

畫一個藍天碧水的故鄉--環保綠化演講會

◎趙少康

【預約人間淨土(4)】

預約人間淨土「環保綠化篇」系列活動
「青山綠水我的家」演講會
三月二十九日晚間七時
在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中山廳展開
環保署長趙少康
懇切呼籲全民將環境保護融入日常生活中
舉手之勞,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各位女士、先生,大家晚安:

剛剛聽了慈濟合唱團所唱的兩首歌,其中一首「大地的園丁」歌詞中提到:「天空破洞了……」以前我們一定會存疑,認為是神話--天空怎麼會破洞呢?但是今天,無庸置疑,天空不僅破洞,而且愈破愈大洞。

西方的學者原本以為,臭氧層的破洞,只是在南極而已,如今訊號顯示,連北極也難逃浩劫。這個破洞有多大呢?台灣面積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

,而它卻有一千四百萬平方公里,且持續擴大中;醫學界預測,將來得白內障和皮膚癌的人,會越來越多。意即,因人任意破壞自然,自然也開始對人類展開報復。

美麗之島佳景難再

當我們要求這種情況能改善時,先決條件就是要阻止環境繼續惡化下去。我們都希望住在環境優美的空間裡,以前葡萄牙人稱台灣為「美麗之島」,然而,曾幾何時,美麗之島已不復見。

環境污染的問題世界各地皆有,但台灣承受這種破壞力的先天環境,遠比其他地區來得脆弱。台灣人口密度僅次於孟加拉,居世界第二位,全島山地佔三分之二,可資利用的土地只有三分之一,然而人們對於追求生活的便利與舒適要求愈來愈高,相對的,耗用自然資源亦越來越多,消耗過後所產生的廢棄物,更是一大問題。

人類從產業革命以後至今,對大自然的破壞,遠超過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前年前;台灣亦然,從鄭成功時期大陸移民至台灣以後,人們對台灣自然環境的破壞,遠比幾百年前來的劇烈。

大自然要因勢利導

有一句話說:「人定勝天」,以前人類以高科技來戰勝大自然,填海、造橋,帶給人類許多的益處;然而在過度的耗費資源下,卻帶給我們己身更大的災難。如今我們逐漸明瞭:天是勝不了、大自然是克服不了的,人類唯一能做的,是如何因勢利導大自然,如何運用大自然的力量來造福人類,卻不可能逆勢而行。

古人很早就講:「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如何相輔相成,此點頗符合現代的觀點。中國古代早就有環保的觀念,孟子說:「斧斤以時入山林,則林木不可勝用也。按著季節的變化來砍伐,則樹木用之不竭,這點和我們現在談的對樹木永續利用的觀點是一樣的,然而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卻早已想到了。

中國有傳統的五倫觀念,前幾年又加上第六倫的群己關係,現在我們必須再加上一倫--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若不能生活在和諧、綠色、安定的環境中,將會活得很痛苦。根據調查,台北市六至十五歲兒童罹患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等,比十五年前多了四到六倍。他們何其無辜,要遭受這樣的痛苦,這都是我們任意破壞環境所造成的。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中庸上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世界上有各種事物,如何尊重生命、尊重環境,使萬物相生而不相悖,是講環保的重點所在。假如我們不從內心深處仔細思考環保的問題,只著重

於表象(如撿拾垃圾),也是無濟於事。所謂「誠於中,行於外」,若不能從內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將來有一天,毀滅人類的,將是我們人類本身。

宗教講「來世今生」,我們環保也應講來世今生,但是這個「來世」,並非死後升天之處,而是我們下一世生存的空間,今生若大量耗費自然資源,來世將無資源可用,想想我們的子孫將生存在什麼樣的世界裡呢?

以財政學的觀點來看,大自然被破壞的情況可稱為「公共財的悲劇」。小時候從課本上讀到,大地賜給人類三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水、空氣、陽光,但是看看今天,在台北我們鮮少見到亮麗的陽光,而空氣受污染,更不待言:有人開玩笑說,以後是不是也要像接自來水般,每一家裝管子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水的污染更是相當嚴重,也許將來有一天,人類還會為水打架,而不只是今天所引發的垃圾大戰了。因此,水、空氣、陽光,已經不再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資源,而是相當珍貴的寶物。

一項公共財的悲劇

自然環境破壞,何以說是「公共財的悲劇」呢?因為陽光、空氣、水,是大家所共有的,而大家卻不懂得去珍惜,每個人的心裡總認為:就我一個人愛惜有何用?別人還不是一樣不在乎。基於這種心理,使得自然資源逐漸消失中。所以現在政府要制定法律來保護公共財;另一方面,要從小教育起,培養兒童保護自然資源的觀念。

我對宗教界的人士很感佩,我曾參加過幾次宗教界朋友所舉辦的活動,活動過後,地上看不到絲毫的紙屑,此種自制、公德心,皆須發自內心,而非下命令去取締就可以做到。因此,我非常希望能藉著宗教界的朋友,宣揚環保的觀念。

剛剛聽到的二首歌中,都有提到種樹的問題,其實種樹不但可以美化環境,更能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變為氧氣,讓地球有更清新的空氣。更盼望藉著我們提倡的種樹,也能讓喜濫砍濫伐的不肖商人,感到羞愧。

空氣水源正遭受嚴重污染

我們再來看一項數據:台灣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有五百七十人,日本有三百二十三人,美國只有二十六人,可知台灣生存空間的擁擠;就車輛來講,台灣每平方公里有三百五十輛,日本一百二十七輛,美國僅有十八輛。台灣目前有汽車三百二十萬輛,摩托車九百萬輛,而一部摩托車排出的廢氣是一部汽車的一點三二倍,難怪空氣會不好。就工廠數而言,台灣登記合法的工廠數有九萬五千家,算起來每平方公里有三家,日本為一點一六家,美國為零點零四家工廠;工廠排出的廢氣,亦足以讓我們呼吸困難。

去年農委會統計,台灣地區共養了一千三百萬

頭豬,而一頭豬的污染是一個人的四至六倍;豬的排泄物皆直接流入河川中,像高屏溪、東港溪等,常會受到污染。荷蘭、台灣、丹麥是世界三大養豬國,但荷蘭、丹麥明令規定豬排泄物不得流入河川,可做成有機肥料;但反觀我們的農民,從來沒有這樣的觀念,任意丟棄排泄物。所以常聽到高雄的朋友抱怨:水的味道不太好。想當然耳,豬糞、豬流入其中,味道怎麼會好呢?我們花了很多錢檢查高屏地區的飲用水,衛生雖不成問題,可口度卻很差,所以有很多人乾脆花錢買水;但是我還要奉勸大家,買回來的水仍然要煮過。

目前我們每平方公里養二百五十頭豬,而日本僅有三十二頭;日本人喜歡吃豬肉,絕大部分都是從我國進口,我們反變成日本的豬圈,嚴重遭受環境污染,而他們卻享受成果。因此,今天我們將嚴格管制,只有防治污染做得好的養豬戶,才能讓他們內外銷。為此我們也曾開過講習會,告訴農民如何防治養豬所造成的污染。

環境是一種供需關係

另外,我舉一個「人不能勝天」的例子。五十年前,美國一頭母牛每年產乳量為二千公升,後來他們的農學家、科學家拼命研究改良,最後牛乳產量增至五千公升;但是乳牛的體積、食量也相對增加,經過計算,發現每單位食物所含的產乳量,不管是二千公升或是五千公升,都是一樣的。再就自然來看,牛乳產量雖多了,相對消耗的能源也增加了。所以,想以人為的力量來改造大自然,所能達到的僅是少部分。

另外從經濟學來講,經濟學所講的是一種供需關係,環境其實也是一種供需關係;大自然本身有自淨的能力,可以分解污染的廢棄物,但是當我們給予大自然過量的污染,大過於它所能負荷的能力時,環境便被破壞了。像一條河川變成死水時,就是過量的被污染。我們應常省思,是否給予大自然的污染,超過它所能負荷的程度。

追求經濟成長忽視環保代價難量

今天的環保問題,可用兩個因素來概括說明,一是數量:污染的數量增加太多了;另一是速度:我們經濟成長太快速。在這兩個因素之下,環境被破壞的程度正日益增加。再一次李總統款待南非總統的國宴當中,外人稱我們現在的情況為「成功的代價」,是我們經濟快速成長之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想想當人們貧窮時,想到祇是如何求得溫飽而已,等到生活稍寬裕,就想再進一步追求較舒適的生活。而如今經濟大步起飛,一味追求物質享受,更帶來連串的問題,這是大家以前始料未及之事。我曾再一次院會中,提出這樣的質詢;請在座的經濟、財政官員共同省思,想想我們經濟成長的目的是什麼?是要讓生活品質提昇?還是讓空氣、河川、土壤越來越受污染

,大家生活在不健康的環境中呢?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

去年我們的貿易順差超過一百億,賺錢當然是很好,但是假如這些錢都是我們科技發展,人民勤勞所換來的成果也就罷了,然而事實上,很多是犧牲我們的環境所換來的。

破壞容易建設難,防治重於整治

在國外要設廠時,政府明令規定資本的百分之十或二十需用於污染防治上,而我們的工廠呢,根本不用,一下子就省下不少錢,在國外的市場上可以較低成本和其他國家競爭,如此,錢雖然賺到了,然而環境卻受污染,這種代價有多大呀!

現在政府制定經濟、產業政策時,就必須要先考慮到污染防治問題。目前我們正在整治淡水河,截至去年底,我們已投入二百億元的經費,今年將再投入二百億,希望完成第一階段的整治工作。但是第一階段只不過能達到整治現今淡水河污染物的百分之四十而已;未來二年內,將再花費二百億,以達到百分之六十的程度,到西元二千年,全部河川整治完成時,累積起來,需花費一千億。

未來六年內,環保署將編列一千億預算在台灣各地蓋二十一座焚化爐,希望能夠解決百分之七十的垃圾。然而事實上,我們垃圾的成長率是平均每年百分之五到八,如此算起來,十年不到,我們垃圾將會加倍,數量真是驚人。想想我們花費這麼多的經費,來作污染防治的工作,但是事實上,像淡水河,我們花費一億元,真的能恢復它的原貌嗎?其實不盡然,破壞容易,要想建設就難了。

環境保護是可以落實的方式

環保署成立四年來,政府對環保的經費也逐年增加,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六年國建中,政府所投下的環保預算超過二千八百億之多,加上民營等等,我們預估可達到八千億。但是,光靠政府是不行的,仍需全體國民大家共同投入維護我們環境的行列。

今天談垃圾的問題,最重要的不在於回收,而是在於減量。環保是一種生活方式,如何將環保落實

於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課題,「舉手之勞做環保」,每個人一天假如能減少使用一個塑膠袋,就可以減少二千萬個塑膠垃圾;洗澡用淋浴而不要用盆浴,就能減少用水量;天氣不熱就不要開冷氣,隨手關燈等,就可以少蓋一座核電廠。諸此總總,皆是我們舉手之勞就能做到的。

政府嚴格執行環保政策

現在環保署所做的分為兩方面來進行,其一就是出動稽查人員四處抓「烏賊」。但是我們有九萬五千多家工廠,有一千三百多萬輛機、汽車,有一千三百多萬頭豬,有這麼多河川、垃圾、毒性物質、公共廁所,每年還有登革熱要撲蚊、街上的流浪狗等,這麼多工作,但我們的稽查人員卻只有六百多人,其中二百多人為行政職員,真正能出去執勤的只有四百多人,因此我們只能重點式的做。另外一方面,是從政策上來實行,現在我們汽車、摩托車所採用的標準相當嚴格的,凡事要符合標準的汽車,須使用觸媒轉化器,去年七月開始,我們也要求摩扥車使用觸媒轉化器;裝觸媒轉化器需使用無鉛汽油,而所排出的廢氣污染,是未裝之前的十分之一而已。從政策上嚴格來執行,才能徹底做到環保工作。

按照這樣下去,到八十五年止,我們的空氣品質將可比現在改善約百分之三十;若不這樣嚴格施行的話,空氣的惡化將比現在惡化到百分之七十,由此可見,一些政策還是需要嚴格執行的。

全民由自身做起是根本之道

不管是空氣、垃圾、河川、毒性物質的污染防治、整治,政府皆有整套的計劃按部就班的進行著,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民眾要配合;政府和民眾相互配合,這是最要緊的。光靠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因為政府所能做的只是硬體上的設施,每個人若能徹底從本身做起,配合政府的政策施行,才能有效的做到防治污染的工作。

目前環保署設有一支環保報案專線,號碼為:080231885,各位若看到妨礙環保工作的事情,可以打電話來報案,謝謝大家!

▲專題報導

親子有情樹有愛--親子植樹認養

◎陳淑伶

【預約人間淨土(5)】

在工商社會高度發展而親子關係逐漸疏離的今天,為了重拾人情溫厚、崇尚家庭倫理的精神生活,「預約人間淨土」系列活動,特別於婦幼節當天,在全省各地,包括台北、台中、高雄、台南、屏東、桃園等地區,同時舉辦了一項「親子有情樹有愛」--親子植樹暨認養活動,鼓勵家庭親子共同參與有益身心並維護自然生態的植樹活動,且藉著共同對樹苗的認養呵護及照顧,增進親子感情,養成對萬物生命的尊重與關愛。

為了這項活動,「陸正文教基金會」發心提供了近五千株樹苗,包括橡膠樹、台灣欒樹、羊蹄甲及榔榆等,分送至全省各地。四月二日上午,桃園及新竹地區約五六十名慈誠隊員冒著滂沱大雨,先行前往新竹陸正苗圃,處理樹苗的分類及綑綁,再由金車教育基金會負責運送,以供應各地當天活動之所需。

〈台北木柵動物園〉

台北地區的植樹活動地點為市立木柵動物園,活動的內容有「迷你馬拉松植樹活動」、「快樂天堂園遊會十項親子活動」、「動物園知性半日遊」、「親子寫生比賽」及「慈濟文化館」展示等,內容饒富生趣,另參與者度過一趟難忘的知性之旅。

關愛綠色大地

四月三日當天上午七點不到,即有許多師兄、師姐到達現場佈置場地,搭起服務台、報到處的棚子,天氣雖陰霾,然而個個精神抖擻,偌大的園區內,只見穿著整齊制服的慈誠師兄不停穿梭著。

活動從八時三十分正式展開,設置動物園園內門口右側的「迷你馬拉松植樹活動」報名處,早有多位民眾排隊等候,個個雀躍地拿著編有號碼的卡片前往植樹地點,種下一棵神聖的生命。

從報名處到位於鳥園及登山步道的兩側地點,需步行二十分鐘,在各要道均有師兄師姐佇立,親切指引民眾;而前一天下午約一百名的慈誠師兄,亦已在植樹地點挖好一個個約一尺半深的洞;每一棵樹苗依序編號繫上認養卡,認養的民眾只要依著卡片上的編號找到樹苗,親手栽下即可。

主辦單位準備了一千株的樹苗供一千個家庭或個人認養,認養的民眾除了當天親手栽種外,日後更需負起照顧的責任,經常來為所種之樹除草、澆水,培育幼苗直到長成茁壯的大樹!

種下一棵有情樹

雖然接連數天的霪雨,使得地上泥濘不堪,然而認有的民眾熱情不減;許多有備而來的民眾,身著輕裝便服闔家種下一株樹苗,用實際行動來支持環保綠化工作的推展;而一些原本趁著春假連續假期,帶小孩到動物園遊玩的旅客,知曉園內正舉辦植樹活動,當場及脫下外套、鞋子,親子一起加入活動中。

一位帶小孩來遊玩的媽媽表示;「讓小孩子多接近大自然,體驗親手栽樹的樂趣,更讓他知曉樹苗如何成長;讓樹和小孩子一起長大。」現場更見到一位媽媽揹著小孩亦加入植樹行列,構成一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溫馨畫面。家住內湖,清晨六點即出門來到現場的黃陳秀湄女士,在種下編號一號的樹苗後,旋即踏著輕快腳步走下山。

眼見現場一片歡欣的氣氛,原本穿著整齊的委員師姐們,紛紛褪下腳上的繡花鞋,手拿鏟子種下一棵「有情的樹」;更有人連種數棵,仍覺意猶未盡。一顆真心,種下一顆歡喜的樹,將親子間的摯情,化為對綠色大地的關愛。

認養的民眾並在主辦單位所準備的小卡上寫下自己的心得即宣示,並鄭重蓋上手印,立下「植樹宣言」以玆負責,願日後負起照顧的責任,諸如:「鍾

愛一生」、「我要與我的小樹一起長大」、「愛它就要照顧它」、「一棵小樹代表一個小孩的成長,缺少不了陽光、雨水和愛」、「希望種下慈濟因,結下慈濟果,無限的愛從今植更深」……現場只見一棵棵繫著編號的小樹苗,正逐漸在這一片土地上,展現生生不息的英姿。

親子快樂天堂

種下一棵有情樹下得山來,「快樂天堂園遊會」的十項親子遊戲正在園內各區開鑼著。原本細雨不斷的天空,隨著一波波湧入的人潮,竟也悄悄地露出溫和的陽光,輝映著青翠的山、盛開的花及喜悅跳躍的小朋友。

十項親子活動,皆由慈濟護專學生及金車義工,共同帶領小朋友們悠遊於寓教於樂的遊戲中。可愛動物區前的「漢堡劇場」、教育中心前的「QQ競賽問答」,分別透過環保短劇及競賽問答方式,將垃圾分類、環保綠化、自然生態等常識,融入其中,讓小朋友在遊戲之餘吸收環保知識。而「紙的奧秘之旅」、「廢紙寶寶回家」,則讓小朋友瞭解到廢紙回收及資源再生的奧秘。紙的奧秘之旅中,小朋友在指導員的指示下,一一循著篩漿、壓水、烘乾等程序,親手製作再生紙;廢紙寶寶回家則透過親子接力的方式,將廢紙依類細分,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快樂樹,快樂人

「好神奇妙妙屋」中,教導小朋友將日場所見的空罐、報紙、信封等廢棄物,藉著巧思廢物利用,創作成品,讓小朋友懂得惜物愛物的道理。「嘎嘎ㄚㄚ尋寶」及「小傑比大進擊」活動中,小朋友分別依著問題指示在有關生態保育、資料圖表中,尋找答案及回答指導員所問的問題,透過類似大富翁遊戲,將環保觀念融入其中,使活動趣味化。

「拼圖大搬風」遊戲中,藉著拼湊淡水河水源整治區等圖案,充分發揮全家每一成員的團隊精神;而「生物鏈連連連」中,藉著親子連連看遊戲中,讓參加者瞭解食物鏈的關係及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快樂樹,快樂人」區,讓小朋友親筆勾勒出心中的小樹,並寫下一句祝福小樹的話;快樂的人,心中自然會有一棵快樂的樹。

十項親子活動,讓參與者不僅玩得樂不思蜀,更獲得環保觀念。主辦單位當天亦準備七千分園遊導覽圖,提共給遊客作動物園「知性半日遊」的導引;而園外雕塑前的「快樂天堂親子寫生比賽」,讓小朋友發揮想像的空間;可愛動物區至園遊車站步道間所展示的慈濟文化館,讓遊客可從圖片、文字資料中,瞭解慈濟四大志業的發展。

內容多采多姿、趣味橫生的北區「親子有勤樹有愛」活動,原擬十二點半結束,趣在大家欲罷不能的情況下,延至下午二點,才在大家懷抱愉悅的神情中,譜下圓滿句點。

〈台中逢甲公園〉

台中地區的親子植樹認養活動,從早上六點到八點,於逢甲公園舉行,此次活動的認養人,皆是公園裡仁愛網球會的球友們,這一群近百人的球友,平常即是公園的認養者,負責園內定期草木的維護、環境的清潔。

祝福樹苗無量壽

六點不到,即見認養者人手一把十字斧或圓鍬的,小朋友們則帶來水桶和肥料,準備植樹認養工作。待一切準備就緒,大家齊唱「祝福你、無量壽」歌,祝福親子有情天地所培育的幼苗,成長茁壯為遮蔭護土的大樹。當看到一棵棵小樹備大家小心翼翼的扶持栽種時,那份對生命尊重的認真態度和誠心,有如見到慈母懷抱嬰兒的關愛心情。

負責此次親子植樹認養的網球會會長賴廷彰先生表示,在都市綠地越來越少、空氣品質越來越差的今天,希望藉著植樹美化園區,提共此地居民有一個休閒活動的空間;球會總幹事白義柱先生亦有感而發表示:今天我們植樹,並不妄想樹大成蔭時享受成果,唯一的責任即是如何小心呵護它。

整個活動在短短的二小時之內,隆重而簡單的圓滿達成。

〈高雄澄清湖畔〉

「我們親手種下的,不只是一棵小樹苗,更在小

孩子心靈上,種下惜福的種子。」在高雄的認養活動中,金車基金會楊順娥秘書鄭重說出活動意義。

心靈播下惜福種子

高雄區植樹地點擇於澄清湖畔自強營區,該處原本即是遊覽聖地,如今再植上三百棵的樹苗,日後將更增添原來蓊鬱蒼茂的景況。活動於八時三十分正式展開,師兄師姐們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潮,揭開熱絡的序幕,特地安排一場別開生面的卡拉OK伴唱熱場,由陳文全師兄主持串場,郭茂盛及蔡明來師兄現場吉他伴奏,與全場的親子同樂。現場的民眾無不施展渾身解數登台現唱,從「落山風」吹起了「風吹沙」、「綠島小夜曲」引出「針線情」,此起彼落的歌聲,現場一片歡愉。

另一項親子趣味競賽亦隨後展開,由現場的民眾分組進行,計有「空中接吻」、「母雞孵蛋」、「海底撈珍珠」、「金雞獨立」、「搬運」、「穿針引線」等六個項目,只見大人、小孩莫不興高采烈,真正達到親子同樂的目的。

挾著遊戲過後的熱潮,植樹活動正式開始,民眾人手一顆樹苗,使用大會準備的小圓鍬,將樹苗種入工作人員事先挖好的坑洞內。因為前一夜的大雨使得泥土鬆軟潮濕,反而讓整個植樹活動更加順利進行。

時近中午,細心的師姐們更發心煮了六大鍋的「愛心大鍋菜」,與現場民眾結緣。一場兼具玩、喝、唱、吃、種福田的活動,另參與者度過難忘的假期。

〈屏東復興公園〉

屏東地區的植樹地點,選擇於成立未久、最需綠化的復興公園。活動前一日,委員們甚至因準備工作做得太晚,在公園內無充足照明設備之下,乾脆發動機車,藉助微弱的車燈來繼續完成任務。

祖孫三代攜手合作

當天活動從早上九時開始,現場不時見親子間同心協力、樂在其中的畫面,更可見祖孫三代齊心種樹的溫馨畫面。人人種下一顆有情的花樹,就可造一個呼吸的地球了。

在大門入口處的廣場,文康活動亦同時進行著,小朋友在種完樹後,在此跟著委員師姐們學習筆劃手語,嘹喨的聲音,吸引許多路過的民眾,陸續聞聲下車,一探究竟,而在無心插柳下,種下代表生生不息的小生命。

活動在十一時三十分圓滿達成,有著「慈悲的心、綠化的手」、再加上大自然及時雨的配合、及日後大家不定期的認養照顧,種種助緣,大家莫不希望這些有情的樹,能「專心長大」。

〈台南公九公園〉

台南地區的植樹活動,共出動了近四十位慈誠師兄、委員師姐,於前一天進行挖土工作,才得以再當天上午八時於青年路段的公九公園,準備展開為時半天的環保綠化活動。

尋回大自然的愛

現場四周師姐們精心佈置了慈濟四大志業及環保綠化活動介紹的看板,讓民眾在種樹下的同時,亦能瞭解環保綠化的重要性,給我們的子孫留下「藍天、綠地、青山、淨水」的生存空間,並為自己爭取健康、富足、幸福、舒適的生活品質。

台南市長施治明先生當日一偕同建設局長、農林科長等,蒞臨會場,以行動支持環保綠化。現場偕同攜幼全家來到的民眾,比比皆是,闔家同心栽下一株小樹苗,讓親子之間的有晴天地,能蔚為遮蔭後代的大樹。

近二小時的活動中,公園綠地增添了生力軍--包括槭樹、茄冬樹及欒樹等百餘株;綠化活動已近尾聲,每個種樹者莫不和親手栽種的小樹苗合影。一棵小樹代表一個小孩,臨走前,認養者莫不互相叮嚀:「常常回來看看它,讓小樹苗快快長大。」一份尋回大自然的愛是那麼的親切可人,「親情、樹情、天地情」的畫面,在此融為一體。

〈桃園北門國小〉

由於適逢陰雨天,全省各地的植樹地區,因著連續雨勢而泥濘不堪,然而卻阻擋不了各區種樹民眾的熱情。桃園地區的委員們雖然前一天以在植樹地點的北門國小內挖好洞,然而經過連夜豪雨,小洞一個個卻成了小水井。當天一早師兄姐們及總動員,以接龍方式,同心協力將水窟裡的水舀掉,以便順利進行植樹活動。

綠色天使耕耘大地

現場除由陸正苗圃提供的二百五十株樹苗外,從事園藝的曾金清師兄亦發心提供三百斤的有機肥料與黑砂,盼能讓小樹長得又高又大。

九時,由北門國小鄭碧娥校長種下第一株樹,揭開植樹的序幕。由於經過大雨的洗禮,滿地泥濘,家長和小朋友們大都赤著腳,盡情的踏在泥土上,全場充滿歡笑和汗水,大家莫不以能為環保綠化盡力而開心;北門國小的二位小朋友謝宜婷、呂盈微種下小樹後表示:「下課後可就近來照顧它!」興奮自己能扮演「綠色天使」的角色。

操場的另一邊,由師姐們教唱「大地的園丁」主題曲;親子趣味競賽亦隨後展開,藉著「垃圾尋寶」遊戲,亦將校園的垃圾撿拾的一乾二淨;同時為了讓民眾亦能瞭解如何分辨各種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物資;在有獎徵答的搶答下,小朋友心理都埋下「知福、惜福、在造福」的觀念。

造一個呼吸的地球

森林是台灣的命脈,為了淨化環境,留給下一代一個清淨、呼吸的地球,「親子有情樹有愛」的植樹認養活動,盼能引起大家對護林、造林的注意。

一顆真心一顆樹,萬棵真心一片林,讓我們以綠化的手、慈悲的心,共同來作補天的女媧,大地的園丁。(感謝高雄、台中、台南、桃園、屏東地區筆耕隊提供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