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步步踏實來 熠熠發輝光--訪護理科溫舜華主任

◎揚歆

好可愛的白衣大士

「去了外面,更讓人懷念起慈濟的好……,曾經,坐在宿舍的椅子上,看著四周的環境,深深覺得自己真是幸福。這些設備是來自全省委員、會員默默地奉獻;別小看那一磚一瓦,其中或許是某位會員辛辛苦苦洗碗的報酬;也可能是出自賣口香糖的善心人士的捐獻;每每想到這裡,就忍不住感動得掉淚。」

「再回到這裏來工作,您問我會放得下嗎?當然外面還有令我牽掛的人和事,但想到大家這麼好,花蓮不易招到護士,而自己又是學護理的;再看看上人那般瘦弱的身子日日在為慈濟奔忙,我就很想回來幫忙。雖然我不清楚這次再與慈濟結的緣會有多深,但我盡力就是。」這是護士廖憶華在五月間寫給護理科溫舜華主任的一封信,表明她再次回來慈濟的決心。六月底,廖小姐已經回來骨科病房服務。

支撐起護理科這個大家庭的力量來自何處呢?溫主任一再地讚歎所有督導和護理長們,是她們自動自發、帶頭以身作則,每位護理人

員才能恪守崗位,盡好她們「白衣大士」的本分。「很難得啊!小姐們年紀輕,又是離鄉背景的。要她們付出時間、付出愛心在病人身上,而且做得歡歡喜喜的,已經很難得了!」溫主任滿足的說,那神情像極了溫藹的慈母。

一段難忘的歲月

從支援兩天、三週到接任半年的決定,六載光陰倏忽而過,慈院護理科已成為溫主任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她談起護理人員的在職訓練、考核進修辦法、工作特色時,神情快意暢然,讓旁人只感到各種制度粲然大備。慈院護理科正穩健地邁步成長。

會來慈濟,溫主任將這一切歸之於緣分。

民國七十五年七月,慈院的啟業籌備工作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基於建教合作,台大派出數位資深護理長來到慈院支援,溫主任也在其中,她負責協助急診與開刀房的籌畫工作。當時內部還在繼續裝潢工程,大部分醫療儀器都未就位,而日期又迫在眉睫,有可能如期開業嗎?她發現所有工作人員都充滿幹勁,任勞任怨,全力付出,這股精神自何處來呢?晚上住進精舍,看到上人清癯瘦弱而目光炯炯有神,常住師父們勤樸刻苦的生活,不自覺的吸引著她;在回程路上心裡充塞著無限的敬佩,感到上人真了不起。

某夜,她突然接獲慈院第一任代主任曾幸玉督導的電話,希望她八月份再來慈院支援一個月。當時她躊躇了,和家人溝通的結果,答應來支援慈院三週。

開刀房工作攸關人命,而慈院護士大多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女孩,年紀輕,經驗不足,要她們如何應付繁劇的工作?溫主任積極制定常規、擬定班別,解決層出不窮的問題;為培養護理人員的信心,更不斷地在開刀中模擬示教。下班後還投注心力在醫療儀器示範,與醫材庫存管理上。每天都忙得好快樂好踏實。

讓生命散發光和熱

三週的支援一晃而過,她想到台大開刀房,新進護理人員在一年內仍算是新人,必須由資深人員帶領著學習,慢慢培養出默契,才能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而慈院的護士們訓練才三週,就要她們單獨作業;她捏了把冷汗,不自禁的憐惜起這些孩子們肩頭負擔太沈重了。

兩天三週的支援活動帶給溫主任相當大的衝擊;慈院美好的工作

環境,年輕護理同仁的純真無邪,還有她們對工作的熱忱和衝勁,不斷鼓舞著她,必須幫助慈院度過難關。恰好她在台大服務剛剛屆滿二十五年,原先計畫退休後就陪同一對愛女赴美進修,過一段清閒的日子來犒賞自己二十五年來的辛勞。現在這分心願開始動搖了,她期許自己在離開護理崗位之前,投入這項有意義的善舉,能讓生命散發光和熱;縱使僅僅只有半年,在她這一生當中也彌足珍貴了。

在親友同事的驚訝錯愕中,她離開了台大,也揮別了台北甜蜜的家,來到慈院開刀房服務。更因為她務實力行的作風,工作表現十分傑出;當曾幸玉、廖玉枝督導各代理主任半年期滿回到台大後,經上人殷勤慰留,溫主任在七十六年九月廿四日正式接掌護理科。

先播種,根才扎得深

與上人面對面接觸機會雖然不多,但上人對護理人員是如何的寄予殷望,溫主任完全了然胸中。到任後,首要課題是安定護理人員的心緒,培養慈濟的子弟兵。

慈院因為地處東陲,少女在應聘之前,率多猶疑瞻顧;應聘之後,流動率又偏高。所以,留住人力成為當前迫切緊要的事;溫主任積極辦理職前訓練,尤其精舍的尋根之旅,讓護士們在知識和技術之外,對慈濟產生認同。

要先播下種子,灌溉施肥,根才能扎得深。

其次是優先拔擢各單位花蓮藉的護理人員,以落實扎根的目標。經她一手提拔,刻意栽培的中堅幹部有許秋娥、蔣梅花、高夏子、朱秀珠、陳慧純等人,現在都是心在慈濟,又能獨當一面的資深護理長了。進一步提昇護理專業訓練,包括專業臨床護理,探討當前護理技術、人力、倫理教育,落實護理管理工作;加上台大周照芳主任的支持,凡是台大開班舉辦各項護理訓練,都優先將名額留給慈濟。

沒有動人的口號,五年來,溫主任以院為家,把厚植人力、培育人才視為她的責任和使命,一步步踏實走來。

上人創設護專的睿智

護士一年一簽,每到七月,有一批人離開,然後有另外一批人進來。離開的理由不外是離家過遠、升學進修計畫等不一而足。目前花蓮籍的護理人員僅佔全院的五分之一。在此氛圍下,溫主任由衷敬服上人創設護專的高瞻遠矚,指示招收公費生及在職進修班,為慈院提供源源不絕的護理人力,也為將來的醫療網儲備人才。所以當其他醫院因為護士不足而被迫陸續關閉病房時,所幸慈院還能順利開放病床,維持穩定性的成長。預計今年九月,內外科加護病房將由現在的十四床增加到二十床,達到每位護士照顧兩名病患的目標,現在護理科正加緊作業中。

由於護士必須站在第一線面對病人和家屬,兼之年輕,應對進退難免有些缺失。上人面對各方的資訊,沒有責備,只針對事情提出明確的判斷與精細的分析;上人的睿智和包容,不僅是溫主任工作中的導師,更是她日常生活中的一盞明燈。

欣欣向榮的護理科

很多到過慈院的人,都忍不住會誇讚環境清幽、護士服務親切、為使病人有舒適及良好的住院環境

,護理科定期舉辦禮貌及清潔比賽,雖然執行的過程也會碰到阻力,譬如陪病床,白天不准推出來以免影響治療及病房觀瞻;但家屬卻有十足充分的理由像:昨夜照顧病人徹夜未眠,家又住得遠,不睡病房,難道叫他住飯店去?讓聽的人立場都快軟化了。但為免影響治療,還是得堅持執行。

從接任時的一百多人,到目前護理科已有三四八人,包括督導八人、正副護理長各十人、護士二七八人、助理護士二十九人、技術員十二人,護理科已成為醫院醫療網作業中最重要的一環了。包括行政、護品、教學、環管各個委員會的設立及實施,更有助於護理品質的提昇。而為了縮短溝通管道,傳達資訊、凝聚共識,每兩週舉辦一次行政會議,是以全體護長及督導為對象;每兩個月舉辦一次座談會,參加人員有督導及基層護理人員,傾聽基層護理人員的心聲;這種民主作風,頗能達到下情上達之效。

在護理科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下,「慈濟護訊」雙月刊也在去年八月正式創刊,使護理同仁的工作經驗及護理新知得以薪火相傳,綿延傳播下去。

慈母和嚴師

「現在愈是基層護理人員愈是重要,若要護理工作做得好,一定得靠基層支持;有群體的力量,組織才會健全!」溫主任半開玩笑的說。所以她由衷感謝慈院的志工,能為護理人員分勞解憂、抒解壓力。尤其是急診室的志工師兄,不僅安撫家屬,也像父兄般安撫護理人員的情緒。她更像一位慈祥的母親,關心她們的工作之外,也關心她們的生活交友情況。早先,對每位護理人員,她立能喚出名字,而一句:「昨晚到那裏去了?」明明知道行蹤,關懷的語氣卻那般輕柔。

急診室護理長陳正英就很感恩的說:「主任對我們恩同再造,有如再生父母。記得剛畢業時一無所知,如同一張白紙,相對的可塑性也高:是主任耐心的教導、提拔我們,在工作方面,言出必行,賞罰分明,為我們爭取受訓機會,提昇護理知能;在生活方面,愛我們就像愛女兒,關心我們的交友狀況。有的護士和先生吵架,護士來醫院哭訴,也要仰賴她出面調解、作和事佬;她尤能體諒阿嫂,有個阿嫂的先生車禍住進加護病房,儘管人力不足,她還關照我們,要記得讓她請假回去探望她的丈夫。主任對我們像慈母又如嚴師,所以大家都很尊重她。」

與溫主任相知相交逾二十年的供應室護理長林智惠也說:「她一向生活嚴謹,自我要求高,正是那種忠厚苦幹型的人,與她共事過的台大外科系醫師沒有不讚賞她的。陳楷模主任就曾抱怨說,慈濟怎麼能將台大最優秀的護理長挖角過來了?她領導有方,做事情都是為醫院著想,又肯自我犧牲,上人愛才惜才,就極力禮聘她來接掌護理科了。」

兩位愛女在美深造,其中一位已榮獲大眾傳播碩士學位。五年來,溫主任第一次放下萬緣,出國參加愛女的畢業典禮,分享那分榮耀。先生更默默的護持她,接受一週才能團聚一日的事實。因為肯於付出喜捨,相對的她也擁有得多;回首三十一年的護理生涯,溫主任答以「無怨無悔」,盡好本分事,努力培植人才,正是未來她要努力以赴的目標。

▲醫師與病人的故事

愛心超人

◎郭漢崇

……病人臨走時,送給我們一塊紀念金牌
上面寫著「愛心超人」四個字……
每一個醫療個案的成功
都是團隊合作凝聚的成果
醫師、護士、志工,甚至行政人員
都是主角

面對一個固執的病人

今年元月,我們泌尿科來了一個六十七歲的男病人,他是彰化人,由嫁到台東的女兒陪同一起來看我的門診。據他說已經有血尿一年多,有時會排出血塊,有時排尿會有困難。

我替他進行了經直腸超音波,發現膀胱裡面有好多大小不一的腫瘤。膀胱腫瘤幾乎都是惡性癌瘤,非得手術切除不可。我面色凝重地告訴他這個結果,沒想到他居然笑著說:「我知道,早在二年前彰化的醫生就告訴我要手術了。」原來病人在三年前,曾經因膀胱癌在彰化開過刀,雖然術後也有化學治療,二年前經過檢查,又發現腫瘤復發。

病人是個相當固執的人。早年夫妻兩人曾到台東,開墾種田,小有積蓄後又回到彰化開飲食店,奮鬥的過程培養了他堅毅的個性和獨特的人生觀。當他知道膀胱癌復發後,開始對醫療失去了信心,覺得如果手術後又再復發,那還不如不手術;可是如果切除整個膀胱後,必須在腹部開個洞,用尿袋引流尿液終此一生,那他寧可不要過那種日子。因此這兩年來,不論家人如何勸他、鼓勵他,他都不為所動,甚至把孩子叫回家,請他們幫他安排旅遊,他要到處去玩,然後

靜待癌症蔓延。

這次是因為病人到屏東訪問老友,談到自己的病情時,老友向他提起花蓮有個慈濟醫院,聽說那裡泌尿科處理這種病很有辦法,勸他不妨前去檢查檢查。病人並不認識慈濟,可是這次卻一反常態地說:「好,不妨一試」,就這樣,與慈濟結下了深厚的因緣。

病人告訴我:「你幫我檢查一下,告訴我能不能醫,還有多久可活就好了,反正切除後還會再發,我不想再接受手術了。」面對這麼固執的病人,我只好使出渾身解數,開始勸他接受治療。

說服他同意動手術

我先跟他說明膀胱癌並非絕症,只要侵犯深度不深,仍然有完全痊癒的希望;況且膀胱完全切除後,也不一定要在腹部造廔,用尿袋引流終生。以慈濟醫院的成績,我們可以用小腸造一個人造膀胱接到尿道上,像正常人一樣地由尿道排尿;如果癌瘤侵犯到膀胱頸,我們也可以做個不會漏尿的膀胱,出口於下腹部,每天再用導尿管導四、五次尿,其他時間不需裝尿袋,和正常人一樣的過日子。如果現在不手術,等到膀胱長滿了癌組織,非但會有大量出血,也會產生尿毒症,結果將十分痛苦。

最後我鼓勵病人應勇敢地面對疾病,不要自私地以自己的生命作賭注。人不應只為自己而活,如果自己自私的決定會帶給家人悲痛和悔恨,那是不對的,也是懦弱的行為;與癌症奮鬥,和家人共同度過這個「業障」,才是勇者的表現,更何況他的病還可能治療。如果能夠,他還可以多為這個社會奉獻自己的一分心力。我勸他多加考慮,並安排住院檢查。

接下來幾天,我替他安排了電腦斷層掃描、膀胱鏡切片、膀胱內超音波掃描,證實是膀胱「移形上皮細胞癌」,侵犯至肌肉層,但沒有淋巴腺轉移或肝、肺轉移;進行膀胱全切除是最好的時機。我謹慎地把這個結論通知病人,並且勸他接受手術,沒想到他竟爽快地說:「好」。

我說明了手術時會取下一段六十公分的小腸,做成一個膀胱,住院時間要一個月等等應注意事項,病人卻只淡淡地說:「你決定就好,不必勉強把膀胱接到下面,必要時接到腹壁也沒關係。」我訝於病人的改變,也很高興他做的這個決定,開始為他進行手術前的準備,以進行泌尿工程最大的手術。

期待美好的開始

元月廿七日上午,我由病人下腹部劃下一刀,一面教學一面手術。清除了兩側骨盆腔淋巴結,切除了膀胱和前列腺,再取下一段小腸,仔細地縫成一個袋子,把兩側輸尿管接到小腸造的膀胱尾端,再把人造膀胱縫到尿道上面;輸尿管內各置放一條J型管,膀胱內留置一條導尿管以引流尿液。關閉腹壁時已是晚上六時三十分,手術進行了共九個半小時,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順利,每一處都縫合得極為細緻,自認為是進行這類手術最順手的一次。

手術後病人復原情形良好,三天後排氣,尿液清澈,傷口也在術後七天拆線,手術後置放的三條引流管也依次地拔除。病人胃口極佳,精神十分的好,時常帶著唯一剩下的引流管下床走動。病理報告證實他的膀胱癌侵犯只到肌肉層,而且骨盆腔淋巴節都沒有被侵犯,五年以上的存活率十分好。我迫不及待地告訴他這個好消息,以後要注意的就是如何讓新建的膀胱發揮正常的功能即可。

除夕的前一天,病人第十二個手術後的日子,病房的病人都回家過節,走得只剩兩個人,整個病房顯得十分冷清。我因為輪到值班,也在醫院裡過大年夜。病人的孩子由台東、彰化趕來看他,全家一齊在慈院過節。他的孩子們都很高興老爸能勇於接受手術,更何況結果是這樣的好。在病房裡,兩位護士、兩位醫師,就照顧這兩個病人,我打趣地說,這真是最奢侈的一次住院了。兩週的相處,病人和我變得很熟,病人常常訴說過去的往事、孩子們成長與工作的故事,我也乘機告訴他慈濟醫院的種種--過去和未來。病人十分珍惜這段因緣,才會老遠的從彰化來到花蓮開刀,他一反過去自暴自棄對生命的不尊重,變得愛惜自己和他的家庭。

大年初一,師父循例到各病房看望留院過節的病人,來到泌尿科,發現唯一留院的病人,竟然是遠從彰化來的,特別進病房去看他。師父瞭解了他的病況,聽了他的求醫心路歷程,特別嘉獎他面對疾病的勇氣與決心,臨走時還勉勵他要勇於克服病苦,再創新的生命。

一顆心懸在醫院

年初一晚上,我結束年假值班,驅車返回台北,準備回嘉義過年,不可思議的事情竟然發生了。

手術後第十四天,當一切傷口應該都是很好的時候,病人的引流管竟然湧出大量的尿液出來。第一天出來了五百西西,第二天一千兩百西西。病人嚇壞了,躺在床上動也不敢動。據病人敘述,尿液開始漏出來是在一次感覺腹脹之後才發生的,值班醫生與護士們正在吃晚飯,聞訊趕到時,尿液已經開始漏出來了。值班的廖醫師仔細檢查病人,新的膀胱引流效果依然良好,可是腸粘膜分泌物很多,只要一有阻塞導尿管,引流管內的尿液就會增加。於是廖醫師不敢離開病房一步,整夜巡視病人,導尿管稍有流得不順,便幫病人沖洗新造的膀胱;希望藉著辛勤的照顧,使得漏尿的地方趕緊癒合。

年初三廖醫師也回屏東老家過年,卻仍天天打電話詢問病人有沒有改善,一顆心依舊懸掛在慈濟醫院裡面。

大年初五,我回到花蓮,得知病人這一突發的狀況,趕緊跑到病房。病人因為幾天來病況的突變,神情十分緊張,飯吃不下,睡也睡不好,整個臉都瘦了下去;為了怕坐起會使得尿漏得更多,他連躺了五天,變得十分虛弱,站立時都有點不穩。我為他沖洗膀胱,發現水進出十分順利,顯示如有癒合不良,也只

是個小洞。此外病人腹部傷口良好,尿液引流通暢,腸道蠕動也極為正常,顯示漏出的尿液並無蓄留體內的跡象。根據這些檢查結果,只要補充營養,促進傷口癒合,假以時日一定會痊癒的。

來之不易的食物

還好病人有位十分賢慧堅強的夫人,她一直陪伴著病人。雖然發生了狀況,卻仍然隱忍住心中的緊張與痛苦,夜以繼日地照顧著病人,注意他身上的尿管有沒有通暢,唯恐稍一疏忽,導尿管阻塞,造成內部裂縫的加大,住院時日可就要延長了。由於病人孩子工作的關係,無法輪流照顧,一切重擔就落在這位六十六歲的老媽身上。我們雖然給予病人全靜脈營養補充,但許多蛋白質仍然需要由腸道攝取,因此我建議病人應多食肉類、蛋類以促進傷口癒合。

說是容易,對一個遠從彰化來的老婦人可就難了。那陣子花蓮多雨,病人的妻子每天拿著雨傘,從醫院走到外面,到處找飲食店,請他們代為煮些雞肉、豬肝什麼的,拿回來給病人加菜。一趟路是那麼遠,菜拿回醫院,湯又涼了。病人喝不下去,老太太便淚眼汪汪地勸他多少吃一些。我們只知道囑咐病人補充營養,卻不知道營養的取得是如此的困難。院內的素食飯菜雖然也有營養,可是對於一個需要大量補充脂肪和蛋白質的病人仍嫌不足。

我們病房的書記--秋琴,在這時候適時地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她已懷有八個月的身孕,知道了這件事,便自告奮勇地幫老太太帶來新鮮的食物,一早在家裡做好了,帶到醫院來,到中午熱了菜,病人就可以吃了。病房的護理長、照顧的護士小姐們只要可能,也都會帶些好吃的菜來給病人吃。大家全心全意地呵護著他,無非是希望病人能早日拔掉引流管,健康地回家。

時間真快,一下子又過了兩個星期,花蓮還是天天下雨,病人的引流管也沒有乾過。有時候每天少到五、六十西西,正當大家都高興時,第二天又恢愎到兩千西西,病人的臉色又像外面的天空昏暗了起來。記不得有多少次,我經過佛堂,總會默默地禱告著:讓病人早點好起來吧!我會全心全意地為這個醫院奉獻,為苦難眾生服務,只要他能康復。

面臨兩難抉擇

我停掉了病人的全靜脈營養補充,為病人進行了膀胱鏡檢查,卻發現新造的膀胱沒有漏洞,顯然破的地方是輸尿管與新膀胱的吻合處。對於這個難題,可以有兩種處置方法:一是再開刀進去縫合破洞,一是繼續保守治療。由於國內有經驗的醫師極少,一時卻也無法做下決定。我為病人說明病情,開刀怕無法保證傷口可以完全縫合,保守療法又需時甚久,事實上真是難以下決心。畢竟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會造成難以補救的缺憾。

最後我決定仍然以安全為第一考慮,不再採開刀治療,而以儘量保持引流的通暢來促進傷口的復原。

為了使病人脫離引流管,我拿掉了放置在病人輸尿管內的J型管。並且在他背部插入兩條腎臟引流管,使尿液完全由腎臟引出,不再流向新造膀胱,如此一來,尿液外漏便會大量減少。我們並且開始對傷口引流管進行低壓力抽吸,來促進廔管周圍肉芽組織生成。我本來想要「棄俥保帥」,不管他漏尿的位置在那裡,先讓它乾再說,如果結果造成輸尿管吻合處的阻塞,以後要手術,也可以避開原來漏尿的部位。事實上證明,我們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腎臟引流管插上去之後,傷口引流管尿液便減少了。到了第五天,幾乎就乾了,只偶爾有些粘膜被低壓抽吸所吸出來。我們全心地照顧著他,怕腎臟引流管脫落,還特別請廠商先送來兩個圓盤,牢牢地固定住引流管。病人逐漸恢復了體力,可以下床走動,胃口也逐漸回到正常。

其後的幾天,我拔掉了膀胱導尿管,剪短了傷口引流管,停掉靜脈注射。說也奇怪,下了整整一個多月的雨也停了,天空露出少見的陽光,病人的臉上也綻放出笑容。

愛心超人的醫院

手術後足足兩個月,我替病人安排了一次放射線檢查,竟然發現兩邊的輸尿管非但不會漏,反而通暢得很,新造的膀胱外表也很好,比起以前手術過的病例都來得漂亮。

病人又在病房住了一個星期,腎臟引流導管拔掉了,新造的膀胱開始充滿尿液,病人可以感覺尿漲,也可以自行排尿,一切就如同正常人一般。他的兩頰又豐滿了起來,臉色泛出紅暈。我很慶幸他能復原,雖然,我的褲帶早已往內移動了一格。

病房裡的醫護人員都很為他的康復而高興。其實,每一個醫療個案的成功,都是團隊合作凝聚的成果,醫師、護士、志工、甚至行政人員,都是主角。由於我們鍥而不捨的努力,不厭其煩的照顧,病人重拾了生命的信心,也復原得相當快。

病人在跟我們結了兩個多月的緣後,高高興興地回彰化了。臨走時他送給我們一塊紀念金牌,上面寫著「愛心超人」四個字--只有在東台灣的花蓮,他才能找到那一份少有的熱誠的關懷;也只有在慈濟醫院,他才重新發現那消失多年的醫病關係。那種真誠自然,毫無保留的付出與照顧,讓他彌足珍貴,也讓他不枉走這一遭。這是病人說的,我想他是對我們院內許許多多的同仁說的吧!其實在我們院內,如上的故事不停地在每個角落上演著,純樸、感人,令人難以忘懷。

謹以此文感謝所有曾經與我共同照顧過這位病人的同仁們。

(本文作者現為慈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盞盞心燈

走過陣陣稻麥香--六日賑災行記

◎陳淑伶

當飛機滑出南京機場跑道的剎那,淚水不知何時已悄悄爬滿臉頰,六天的賑災行,經歷一段永誌難忘的歷程--是悲喜、心酸、惶恐的交雜,心靈受到的悸動,久久難以平復……

首次踏上神州故土,非為觀光而來,而是代表所有慈濟人,為災民送來溫暖與愛心。基金會於六月七日派出第四梯次賑災團,一方面是呈現愛的成果--致贈安徽全椒與江蘇興化共一五一三戶災民「房屋所有權證」與「土地使用權證」;另一方面則繼續散播愛的種子--為河南固始、息縣共一五九四戶住房及興化八所學校,舉行奠基儀式,讓愛的種子遍撒黃土地上……

⊙六月七日

對於即將遠行的弟子,一早於台北分會,上人殷殷叮嚀交代。帶著上人的祝福,搭乘上午九時飛機,經香港轉機往南京,下午二時四十五分抵南京機場。

莽莽風塵,夢裏家山

眺望窗口,如夢似幻,若非機場上方斗大的「南京」二字牌樓,實無法想像已抵神州。南京曾是六朝古都,如今繁華不復,簡陋的機場遠遜於台灣任何一個車站設備;泱泱大國的古都,呈現給外人的第一個印象,竟是如此寒愴。

甫出關,因行程緊湊及工作分配的關係,團員兵分兩路,分往江蘇興化與河南固始、息縣,十日再於全椒會合。

從南京至興化,距離約二百一十多公里,車程近六小時。沿途所見盡是行人安步當車、騎著腳踏車的閒適景況;兩旁黃澄澄的稻米翻浪、麥子迎風送香的情景,農民正忙著收割這一季的成果呢!

甲組團員抵達興化賓館,已是晚上九時,當地救災單位準備了簡單隆重的歡迎儀式。對於遠道而來的慈濟賑災團,興化市長胡煉深表謝忱,並表示今年在各方努力下,抗洪救災工作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團員們明日將可見到全市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及農民豐收的喜人景象。

這不啻是個好消息,大家莫不為災民感到高興。

會後,已是子夜十一時,為明日的工作養精蓄銳,團員們各自就寢安睡。

⊙六月八日

晨七時卅分,賑災團甲組一行廿九人,在王副總執行長的領隊下,首先前往東鮑鄉東鮑小學,為全市四所中學、四所小學,舉行中心點開工奠基典禮。

「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會場一陣鑼鼓暄天,夾雜著嘹亮稚嫩的歡迎聲,學生們聲嘶力竭的喊著:東鮑小學全校七百餘位師生,手拿彩旗、花圈、搖鈴、兩頰抹著紅紅的胭脂,列於村道兩旁,熱烈歡迎賑災團的到來,人人臉上難掩興奮之情。

純真童顏盼溫暖校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斗大的標語豎立於奠基會場上,揭示著當地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市長胡煉表示,學校的建成,日後對該市培養人才、科技發展、經濟振興,將起莫大的促進作用;因此他會傾全力督促工程,質量並重。待明年春暖花開時,學生將可在完善的環境中求學。

一片鳴炮聲中,慈師父、安師父以及王端正先生等,代表慈濟基金會拿起圓鍬鏟下第一坯土。萬仞之山,始於初坯,巍峨校舍的遠景,彷彿已可窺見其貌。該校朱老師表示,去年大水來時,將學校沖毀;為了不使學生失學,只得暫借民房上課。屈就於克難式的教學環境,從沒想到校園會有重建的時候。所以當得知慈濟要為他們重建學校時,人人莫不興奮異常,一早便來到會場,參與這屬於他們的盛會。

緣於一個「貧」字,目前全大陸有三千多萬六至十四歲學齡兒童失學;因為地區「貧困」,加上人口包袱,地方政府基礎教育經費不足的情況相當嚴重。因此鄉村地區不只是校舍寒酸,教學設備更是克難拼湊,學生上課需自備桌椅,每逢冬寒,在寒風中邊發

抖邊上課的情形,比比皆是。而農村學校多為村民集資興建,如今災民重建家園已顯困難,更遑論集資再重建校舍了。

有鑑於教育不能中輟、文盲不能再增,而孩子們也不能在等待中荒廢學業,因此上人乃決定為災區興建學校。在興化共援建八所學校,除東鮑小學外,尚包括戴窐、蕩朱、周庄中學及舍陳、新城、嚴家小學。新建校舍教學設備超乎當地水準,教學樓、體育場、實驗樓、生活樓一應俱全,完整的校區,取代以往的陳舊與不足。

從孩子們純真質樸的笑容裡,顯現他們對新校舍的企盼,相信在當地施工單位密切的配合下,校舍的建成、逐漸完善的教學品質,將指日可待。

稻花香裏說豐年

稍後,賑災團轉往海南鄉蔡高村,舉行災民住房遷宅剪彩儀式,並發放給災民「土地使用權」及「房屋所有權」兩證。

上一梯次賑災團到來時,大地白雪皚皚,今日沿途所見,已是綠油油一片,已收割的麥桿堆積於田埂上,農民正忙於插秧播種。陪同的人員說,今年是個大豐收年呢!想著農民生活在「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景況,不禁替他們感到高興!

甫近村莊,「歡迎台灣慈濟功德會同胞」、「洪水無情、同胞有愛」的標語處處可見,團員們所到之處,莫不受到當地村民熱烈歡迎,感謝之聲不絕於耳。災民感謝台灣同胞的關懷與濟助,而團員們卻感恩有此機會可以援助同胞。彼此感恩、感謝的笑容與淚光,交織成一幅人生最美的畫面。

慈濟在蔡高村共援建二十六戶災民住房。當團員們到達時,災民早已落座於會場,等待著領取權證,人人莫不喜形於色。對蔡高村來說,今日是他們村裡的大事,即便正值農忙時節,他們還是放下手邊工作,聚集於此,為遷新居的同村居民祝賀;更多的是看「從台灣來的同胞」。

在鳴炮慶賀聲中,德慈、德安二位師父代表剪綵,稍後慈師父將權證及上人慰問函一一頒予災民。當他們接過權證之時,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隨後,眾人來到一戶陸姓人家,慈師父代表轉動手中鑰匙,推開大門,象徵著住房正式啟用。陸家的親朋好友早已等候一旁,幫著他們將家具遷入新房,共同沾染這分喜氣;陸姓婦人抱著襁褓中的嬰兒,倚門歡迎我們入內參觀。五口之家住在五十餘平方米的屋子,顯得寬敞舒適,主人高興得合不攏嘴,直嚷著:「真是太感謝你們了!」

於興化援建的慈濟社區,均保有當地農村的風貌,平房式的建築,規畫完善的座落於村莊裡,顯得格外顯目。每一戶人家除了主房的臥室、客廳外,另有廚房、廁所、豬圈、前庭、後院等附屬房。然而,當我們走進多數人的新居時,室內環堵蕭然、家徒四壁,幾塊磚土疊起來,上面鋪著一塊木板,即是他們的床舖,屋中最顯目的物品,是慈濟去年發給他們的嶄新棉被。

即便如此,一戶災民仍難掩歡喜地介紹他的住屋

:「這是我和老伴的房間;以後我打算在後院種些菜、養雞鴨,前庭還可以種樹、種花……。」言下之意對往後的日子,充滿著期待之情--去年洪澇帶來的苦楚,已隨著住屋的啟用加上大豐收的喜悅,而煙消雲散,在他們臉上不再蹙眉,代之而起的是滿足的笑容。

團員們在離去之前,於紀念碑文前合影,為這段愛的歷史作見證。

下午,因行程及工作關係,團員們分成四組前往其他各點舉行學校奠基,並挨家挨戶發放權證。當地政府並派出民政局、教育局及抗災協會等十二位人員陪同,協助發放。

「明年,請你們再來!」

來到瞿家村口,只見慈濟旗幟隨風飄揚,災民們趕著鳴炮,慈濟社區裡四處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氣氛。而團員們所到之處,當地居民均歡喜沿途跟隨,家家戶戶像是辦喜事般地開戶相迎。

慈濟在瞿家村共援建災民住房三十二戶,委員們除挨家挨戶致贈權證及上人慰問函外,並親切詢問災民的生活景況。對於慈濟的盛情,村長徐宇春堅定的表示,他會更用心管理該村,讓瞿家村成為模範社區,進而促動鄰近村莊。這種將感謝的情懷化為行動,讓愛心延續下去的做法,其心可佩。

「綠」象徵著萬物復甦,生機蓬勃,無論走到任何村莊,稻田裡綠油油的農作物,皆向我們招手,彷彿歡喜地訴說著豐收的喜悅。生鐵村村長高興的說:「今年不論麥子或是棉花的收成,都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二十左右,因為你們的援助,解決了我們很多的困難,感謝你們啊!」生鐵慈濟新村共建災民住房二十一戶,有新屋可住,農作又是豐收,對居民來講,真是雙喜臨門!

在前往舍陳小學奠基的沿途,平行著一條車陸河,陪同的人員告訴我們,這是人工挖鑿而成的,挖出的泥土再鋪成現今行駛的馬路--長達五百公里的運河,竟由人工一磚一石挖掘而成!

舍陳村的村民夾道熱烈歡迎我們到來,隊伍綿延數百公尺,對於我們這群外來客頗感興趣,不斷打量著,孟月秀師姊笑著對他們說:「和你們想像的台灣同胞有什麼不一樣嗎?」村民們只咧著嘴笑,純樸的笑容裡蘊含著興奮之情。「明年再來玩,再來時我準備東西請你們!」臨別,在隊伍中突然冒出一個年輕人的聲音,聽在大伙兒的心理,頗感窩心,一分鄉愁、骨肉之情,盡在不言中……。

結束第一天的工作,當晚於興化賓館各自發表心得,並為明日工作做一番研討。

⊙六月九日

今日仍延續昨天未竟的工作,繼續前往定點舉行發放及奠基儀式。

河網稠密及湖泊特多,是江蘇省的一大特色,而位居蘇北淮南平原的興化市,更是名符其實的「荷葉地」,境內湖塘蜿蜓,河道縱橫;且因地勢低窪,平均海拔僅二點四米,警戒水位為一點八米。然而去年

的洪澇,水位卻猛漲到三點三四米,超過歷史最高水位零點二八米,災情之嚴重可想而知。

沿著興蕩河前行,兩岸的房屋除了仍隱約可見去年水災浸漬留下的痕跡外,已感覺不出當時水漫河堤、民房塌圯的景象了。沿途所見,盡是村民駕著小船運送收割的農作,或是捕收水產;偶而還可見成群結隊的鵝群悠遊其間。當地人說這些鵝皆是農家飼養的,白天放逐於水上,晚上鵝群會自動回到主人家。河堤兩岸的行道樹隨風搖曳,水上人家的景致比比皆是,彷若一幅「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的山水畫!

興化的水路交通遠比陸路發達,河渠縱橫,有些村落出入更是非靠船運不可,舜生鄉的許秦及蘇宋慈濟社區,即是屬此。船行約三十分鐘,先來到許秦村。岸邊早有村民列隊迎接;敲鑼打鼓及「風兩同舟,情繫災民」、「你們好!你們辛苦了!」之聲不絕於耳。其實最辛苦的該是村民了,為了我們的到來,頂著烈陽不知等候多久。

走過多少村落,唯一不變的是村民聲嘶力竭的歡迎聲,及臉上燦爛的笑靨。而在許秦村,委員們所到之處,更是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以示歡迎。

社區旁的麥田上,農民們正辛勤的收取這一季的成果。此地由於灌溉水源不虞匱乏,一望無際的麥香翻浪裡,是顆顆金黃欲滴的麥穗;而已收穫的地區,秋收的早稻也已播種,一片片油綠蒼翠,綠意盎然!

在許秦村,我們發放給二十三戶災戶住房權證。走進村民住屋裡,屋內堆放著收成的小麥、大麥、或是油菜,無庸置疑這是豐收的成果。見到我們來,村民趕忙焚香祭祖,似乎想藉著裊裊香煙,讓祖先亦能分享這一分喜悅。

結婚才兩個多月的薛姓夫婦,屋內四處貼著斗大的雙喜字,既有新屋又取得美嬌娘,人生之喜莫過於此了,也難怪薛先生會笑得合不攏嘴;委員們紛紛獻上深深的祝福,師姊更祝福他們:「早生貴子,喜上加喜!」

阿彌陀佛!老早盼你們來

來到蘇宋村,二位七十餘歲的奶奶佇立門邊,

恭敬合十的向團員們說道:「阿彌陀佛!」頗讓我們感到驚訝!這是此行聽到最美的一句話。老奶奶高興的說:「老早就盼望你們能來,今天特地走了好幾十華哩路趕早過來看你們,幸好趕上了!」原來她們非本地的居民,趕了好幾小時的路程,只是為了看看台灣同胞,說話就感到滿足了!

發放完二十四戶權證,陪同的舜生鄉鄉長表示,該村的村民出入均以船隻為主,有些農家在忙完農事後的這一段空閒裡,或外出到省城兼差,或自己駕著船「搞運輸」去了,等到秋收時再返鄉;是典型的勤勞農民。

離去時,村民們依著河岸,頻頻地向我們揮手道別,腦中不禁浮現王之渙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波光瀲灩中,載不動的是村民的感謝聲!

下午,順著裏下河來到任家村。甫上岸,映入眼簾的是去年十二月四日慈濟援建的任家慈濟小學,校舍巍峨聳立,雖仍施工中,規模已具,下學期即可正式啟用了。學校旁即是規畫有序的任家慈濟社區,除五十六戶災民住房外,社區內尚有二十五間敬老院座落其間。從孩子的教育到老年的安養,任家村一應俱全,可說是因水災之「禍」,而得「福」最多了。

援建興化的一百四十八間敬老院,均座落於慈濟社區內。對劫後餘生的五保老人而言,是「做夢也想不到,災後能再有安身之處」。慈濟更為他們周到的準備了床、五斗櫃、桌椅,得以安享晚年。在陸橫村敬老院內,一位老人家緊緊抓著委員的手,頻頻拭淚,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只喃喃地說著:「謝謝!」千言萬語,盡在淚光中……

興化市五百六十八戶的災民住房權證發放,及學校奠基儀式,就在師兄、師姊們合作無間、風塵僕僕的奔波中完成;同時感謝當地政府前置作業的完善,如為了便於團員發放,事先編寫門牌號碼貼於門上,這在當地來說是創舉;發放的兩天中,官員陪著前導,解決不少困難,因緣和合,成就一大美事。

⊙六月十日

結束興化二天的工作,一早賑災團即驅車前往安徽全椒,與乙組團員會合。

途中路經揚州鑑真醫院,在院長盛情難卻的邀約下,即順道前往參訪,為日後慈院成立中醫門診作預先觀摩。

青山隱隱水迢迢

鑑真醫院乃是為了紀念唐代揚州著名高僧鑑真大師,於一九八八年命名的。該院是以中醫藥為主要治療方式的中醫綜合醫院;去年洪澇災害期間,亦曾四次派出醫療隊赴興化為災民防病治病。

揚州自古即是文人薈萃之地,據聞乾隆下江南的起站--瘦西湖,及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中的二十四橋,均在此。故國神遊,以往書本上的描述,在此一一得到展現。團員們在大明寺(鑑真大師紀念祠堂)稍事休息後,即再度動身趕往全椒。

甫抵縣交之處,即見全椒抗災救災協會龔會長已在此等候,頗讓團員們過意不去,然而更有甚者,是在全柴賓館的一場盛大歡迎會。

賓館前斗大的牌樓上書寫著:「賑災恤民、重建家園;艱苦創業、再展宏圖」,顯見抗災單位對災後重建的用心及未來展望;而由六百多位小朋友組成的鼓號樂隊、鳳陽花鼓隊,賣力的躍動中,更真摯地感受到他們歡迎之意。事後我們才知道,為了迎接賑災團的來臨,小朋友們中午十二點多便已在此等候,而賑災團到達時,卻已是傍晚五時卅分。四、五個小時的等候,只為了迎接團員由賓館門口走至下榻處,這不到五分鐘的行程,甚至附近街道更實施交通管制。我們何德何能能接受如此盛大的歡迎禮啊!

是晚於會議室,當地救災單位又正式舉辦隆重的歡迎儀式。全椒官員的熱誠,讓我們既感動又慚愧;感動的是來到此地,彷彿是回到自己家中那麼地親切;慚愧的是如此勞師動眾,過意不去呀!

⊙六月十一日

只要愛心播種,就能豐收愛的果實。全椒是慈濟播種的首站,也是成果最豐碩的。看到去年飽受澇害之苦的同胞們,能恢復生機,也看到這一季農民的收成盈滿,多少慈濟人的汗水與辛酸,卻也在這一剎時煙消雲散。

位居滁河畔的全椒,自古澇害頻仍,為了讓災民永久安居,在全椒援建的慈濟新村,均選在高地,是整齊的兩層樓房,讓村民日後能「風雨不動安如山」。九百四十五戶住房散佈於縣內十四個地點,為的就是方便農民出入耕作,耕地與住屋距離不至於相隔太遠。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為了適時庇護災民,去年隆冬來臨之前,即讓他們先行遷進新居。今日賑災團前來,除了帶來一分祝賀之意外,更重要的,是將產權證親手交付災民,正式宣佈新居落成啟用。

啟用頒證儀式於官渡鄉丁拐慈濟新村舉行,去年開工、竣工均在此,如今頒證儀式又於此,自是意義非凡。「遷新居難忘手足情意,奔小康誓創錦繡前程

」牌樓上的對聯揭示著上下同心、共創未來的決心。相信暴風雨過後,必是陽光普照。

王副總執行長在會中的一席話,直扣人心弦。他表示:「慈濟並非為蓋房子而蓋房子,非為蓋學校而蓋學校,而是希望災民擁有安康的生活,鋪下兩岸人民愛心溝通的橋樑,並讓下一代的子孫在良好的教育下,共創屬於中國人的廿一世紀。」慈濟新社區是奔向未來的嶄新里程碑。

丁拐新村共有災民住房五十戶,村內一片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有如過年;亮麗有致的建築外觀,加上人們臉上燦爛的笑容,置身此地,已無法想像當初「水沒房脊,人困高崗,民田絕收,民居塌圯」的景象了。

遷新居喜事頻傳

喬遷之後的慈濟社區,喜事頻傳。在社區中,最常見到的就是「喜」字,龔會長表示,在大陸要成家的先決條件,必須要先有房子。全椒此次新建慈濟社區九四五戶中,已有五十餘家娶媳婦,訂親者亦不在少數;而在赤鎮樂陽莊,一戶人家遷入新居後,產下慈濟新村第一對雙胞胎,遷新居又喜獲麟兒,真是喜事連連。

每一戶住家裡均掛有「住房公約」,同時每一棟慈濟新村亦選有衛生負責人,維護社區的環境品質。在訪視的過程中,常會發現村民將家畜養於屋內,委員們總親切地告訴村民,保持室內清潔,才能維護身體健康。社區中偶會發現村民們利用一樓開設雜貨店、裁縫店等,藉以營生。於陳淺鄉金橋村,赫然出現一家鄉間診所,屋內一老先生表示,診所是女婿開設的,醫學常識則是從書本上自學而來,非正統醫生。看來在鄉下醫療設備缺乏的情況下,人們對於這一類所謂的「密醫」,也早已習以為常。由此顯見上人欲於全椒建醫院的構想,自是「應眾生之所需」了。

不是災民,是我久別的親人

「老早就盼著你們來!你們來了我心裡真是高興極了!來一次就高興一次,真希望你們能常常來!」走進一戶人家,老奶奶高興得直嚷著,滿佈皺紋的臉龐,散發著愉悅之情,緊緊拉著團員們的手,表達她內心的感激。感恩的心最美,誠懇的笑最甜,握著她粗糙的手,真切地感受到她內心激動之情。

家家戶戶準備了茶水、糕點、洗臉水,殷勤的款待團員們。於金橋,一戶人家更將準備的兩大盤花生,全數贈給團員,懇切招待團員享用。對於他們來講,這或許是唯一能夠表達他們感恩之心的舉動吧!一位小朋友更是興高采烈地拉著媽媽,回家去換了一套新衣服,鄭重其事的立於門前,歡迎團員們到來。

慈濟在赤鎮鄉共建有災民住房二百三十六戶。「慈濟人來這裏做好事,我要將好事做得更好!」赤鎮鄉慶豐園的村長表示,他會帶動整個社區,讓生活品質提昇,進而將這分愛的種子,再散播於更需要援助之處,將感恩的心化為實際的行動。

在全椒最大的慈濟社區--城東鄉大潘村,共有住戶一百零七戶。一位老師的太太掩不住內心的喜悅

說:「看到你們來時,我高興得直掉淚,彷彿是見到遠方親人般;等接到權證時,我真不知如何來表達內心的感受!」畢竟隔山、隔海、不隔心啊!誠如楊茹云師姊所言:「我不覺得他們是災民,而是久別重逢、過去生的親人。」

桃李春風綿延愛的故事

除了災民住房,援建的官渡中學、丁拐、中圩小學,主體工程已大致完工,預定下學期開學時,學生即可遷入新校舍了。來到官渡中學,校長王正才依著平面圖,興奮地說著校舍的規畫。新校舍建有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以及學生、老師宿舍等五棟大樓,有二百公尺跑道的操場,以及籃球場、排球場各一,設備可說是最新的一流中學。王校長很有把握的說:「不僅建築品質是一流的,將來教學品質也有把握是一流的。」他感謝台灣同胞的援助,讓他們在大水過後第一年,得以重新站起來。為了讓學生了解這段愛的歷史,學校內設有「春風亭」、「桃李亭」,放置紀念碑文,讓慈濟愛的教事永遠流傳著……。

目前全校二百八十多名學生,每天步行二個多小時,到暫借的武崗中學上課,星期假日師生常會不約而同來學校看看,人人莫不期盼早日遷入新校舍。

白牆青瓦,美輪美奐的徽派建築,透露著中國古典建築的特色,這是南屏敬老院予人的第一眼外觀;而內部的規畫更是寬敞舒適,每棟建築隔為二區,每區兩邊各有一間住房,可容納二人;中間進門處為交誼廳,有獨立的盥洗室。如此每棟建築僅住八人,不僅寬敞且方便。容納五保老人的敬老院,慈濟全椒共援建十所。

走進正在興工中的敬老院時,雖然只有忙碌工作的工人,然而卻已感受到日後建築的氣勢。今年九月,五保老人就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窩了。

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城東、陳淺、官渡、赤鎮四鄉,賑災團一日內即將九百四十五戶的產權證發放完畢。對於慈濟人高效率、認真、不眠不休的工作態度,全椒當地官員雖早已領教過,卻仍讚不絕口。

當晚,揮別全椒,全團驅車前往南京,等待機位返台。

後記

疾駛的車速,揮不去幾天來裝滿胸中的情緒,愁緒漸行漸遠還生。窗外一片寂靜,仰望長空,月明星稀,皓月當空,不禁想起「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來,即使相隔千里,心永遠相繫。行囊中滿載災民的感謝聲,這些點點滴滴亟須傳遞給台灣同胞知曉,一枝草一點露,同胞的捐輸已讓災區滄海變桑田了!這一段愛的故事,天地、明月可共為證。

萬里山河千里行,夢回江山千遍,卻未料是在如此特殊情況下成行,然而卻也因此獲得更殊勝的經驗,心靈與這片土地上的同胞更接近。「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潮來潮往,人事遷異,但慈濟跨海送溫暖的史跡,將永不磨滅地烙印在山河大地有情天地……。

▲盞盞心燈

賑災花絮

◎陳淑伶、張輕安

「相互感謝,互相感恩」,是災區官民與慈濟賑災團的共同心念。在援助的三省四縣中,除了「感謝」是他們的共同語言外,在各種場合及當地人的語默動靜中,各自表現出他們的感謝之情。

在全椒,由德慈師父及王副總執行長領隊的甲組團員的座車,在當地政府官員及公安局的開道車,一站站自高速公路迎到全椒柴機總廠賓館,不但廠外的大馬路交通管制,更有當地民眾約千餘人夾道歡迎。甲組團員下了車後,全體群眾、官員排成兩排鼓掌,小朋友手中的鼓樂齊奏,彩圈揮動,嘴裏還吶喊著「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感謝,感謝,衷心感謝!」一時間,頗有「掌聲、鞭炮、鼓樂、歡迎聲齊響,彩旗、慈濟旗共慈濟服一色」之況。(輕安)

***

面對全椒縣的盛大歡迎場面,團員們雖排成兩排以整齊的步伐走入賓館,許多人卻是淌著眼淚走完全程,久久難掩激動的心情。楊金雪師姊的心情可為全體團員的寫照:「這是最光榮的時刻,若非加入慈濟,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有這樣的榮譽;而我們只是盡一點心力,何德何能,讓他們動員這麼多人來歡迎我們呢?」(輕安)

***

在全柴賓館裏面,當地政府以各梯次賑災團勘災、發放、奠基等照片,做成了「全椒縣九一年特大洪澇災害」及「抗災賑災重建家園圖片展覽」的大看板。在「寫在前面」的繁體字介紹文中,特別強調了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援建住房事跡。其後在「水情」、「災情」之後的「賑災抗災」、「重建家園」及「骨肉情」等主題中,也以基金會賑災為重點,標出「慈濟善舉」、「啟用儀式」、「配套設施」等子題,將慈濟援助的全部實況,以照片表達得一清二楚。

當地的災民、學生及小朋友們,則另有一套方式,災戶們以茶水、糖果糕餅,及田裏的土產招待以示感謝;學生們則紛紛要求服裝整齊大方的師兄、師姊們簽名留念,讓師兄、師姊們意外而隨喜的充當了數天的「慈濟明星」。(輕安)

***

在全椒金橋,當鍾豐貴師兄見到一位五、六歲的小孩可愛的小模樣,要幫她拍照時,她照害羞的躲了起來;過了不久,她又牽了一位中年婦女出現,要求與鍾師兄合照--原來她是跑回家奶奶幫她換了過年穿的新衣服。慎重其事的神情,令鍾師兄動容。(輕安)

***

慈濟功德會過年前在全椒發放夾棉衣褲時,特地訂製了登山背包型的袋子以方便災戶盛裝;由於顏色鮮明,設計新穎,品質精美,受濟戶們非常喜歡。

大陸的購物袋尚不普遍,全椒縣政府秘書仇培先生表示,在過年前後,家家戶戶忙辦年貨,相互拜年期間,全椒縣滿街都是黃綠相間,印有慈濟法船的「慈濟背包」,奇特的景象令他既感動又溫馨,當時心中很想把這幅畫面留下來,但卻苦於沒有相機,只好作罷。

事後,他卻越想越後悔,這麼寶貴的鏡頭沒留下來實在可惜,於是,他咬緊牙關,買了一架相機,希望往後不要再錯過這樣溫馨的鏡頭。(輕安)

***

兩岸隔絕四十年之久,不僅在思想文化上有所差異,用詞遺句上亦各異其趣。於揚州鑑真醫院,團員們請問在場的人員「洗手間」在那兒?一位小姐很有禮貌的說:「請隨我來!」團員們尾隨而至。一看,僅見洗手而不見方便之處,始知他們誤會了意思。翁珍珍師姊不忍拂其意,先洗了手後又客氣地問道「廁所」何在?經對方指點後,才找到方便之處;造成了「先洗手後上廁所」的趣事。(淑伶)

***

由前二梯次賑災團員的口中,早已耳聞大陸的廁所大多是以一堵矮牆隔開,四壁通風無阻,無門以為屏障。路過揚州汽車站時,團員們下車方便,請問當地一位少女:「廁所在那裏?」少女以手指著後方說:「往左邊的廁所有門,右邊的廁所沒門。」團員們一聽,內心不禁暗喜,原來城市和鄉村還是有差別的。想必揚州的廁所較進步,已經有門,於是紛紛往左邊的廁所前去。想不到進去一看,才知所謂的「廁所有門」,指的是入口的一扇大門,內部仍舊是一排長溝,無間無隔,一覽無遺。面對此,團員們不禁相視莞爾,只好入境隨俗了!(淑伶)

***

大陸幅員遼闊,各有不同方言,尤其上了年紀的人鄉音特別濃厚,對談起來頗有「雞同鴨講」之感,引發不少趣事。在興化蔡高村,慈暘師姊問一位災民:「房屋住得還滿意嗎?」災民激動得抓住她的手表示:「我很滿意!」由於鄉音濃厚,慈暘委員竟聽成災民讚歎她「長得很美麗」,心花朵朵開之餘,又再問道:「那裡美麗?」經由一旁陪同人員翻譯,始知會錯了意,引起圍觀者一陣哄笑。(淑伶)

***

河南固始、息縣地區,民風純樸,對於「奠基」之事,並無概念。有些地點直接將「奠基」石埋入土中;有些則是未挖土,直接以木板撐住「奠基」石;有些則是將「奠基」石放在高處、置於非奠基之處……,各式各樣,五花八門,更讓師姊們感受到當地民眾的純樸無造作。(淑伶)

***

王端正副總執行長和數位委員師姊及隨行的工作小姐,親切地慰問一位二十來歲的年輕小伙子,在閒話家常之餘,王先生關心問道:「結婚了沒?」年輕人答:「還沒有呢!」王先生隨口說道:「趕快娶一個,也許還可以找一位台灣姑娘,彼此親上加親!」一旁圍觀的村民歡喜認真地望著站在王先生身後的賑災團女性團員,連忙搭腔:「那就請您幫忙,現在幫他介紹一位吧!」語罷,王先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顧左右而言他:「這……這一切都是隨緣,要靠緣分的。」旋即,邊講邊走了出去。(淑伶)

***

大陸鄉村地區道路有許多仍是未鋪柏油的馬路,雖時已至梅雨季節,仍未見甘霖,處處旱象略現,馬路上黃土飛揚,車過處塵沙滾滾,灰濛濛一片。前往興化周莊中學參與奠基儀式的組員,所乘座的交通工具,適逢冷氣維修,只好敞開窗戶通風。因此在一小時半的車程中,除了路面顛簸不平外,還夾雜狂沙迎面而來的大自然風。坐於後座的林臣英、卓梅玉二位師姊,更是承受黃沙之大成,全身均沾滿泥沙而不自知。在抵達目的地後,前座的郭永福師兄回頭想請師姊下車,卻只見師姊從頭到腳灰濛濛覆蓋一片黃沙,儼然成了二尊活生生的「泥菩薩」。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