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為每一個暗角點上一盞明燈--慈濟慈善志業總論

◎張輕安

慈濟功德會從慈善志業起家,如今已成為台灣最大的慈善團體,自民國五十五年功德會成立迄今,已逾廿八個年頭。

無私大愛奠定公信力

廿八年來,在「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的信念下,慈濟委員與會員,由剛開始的三十位信眾,迄今已增加到二千八百二十八位委員、二百六十餘萬會員,善網不斷擴大--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從花東地區擴展到全省地區,並由海內延伸到海外;而在美國、日本成立分支會,加拿大、紐西蘭、澳洲、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巴西、阿根廷、南非等許多地區國家,也都有聯絡處;逐漸將慈濟的網路,密密地根植在全球各個角落。

與樂拔苦的救濟工作,也由台灣本土,遍及大陸及國際間。如孟加拉的水災、風災災民、中東戰火下的庫德族難民、加拿大及美國的貧戶、流浪漢,乃至去年飽受洪澇災難的大陸同胞,都得到了慈濟功德會的資助。

這些國內外濟助善舉的經費來源,都來自海內外善心人士捐

獻的善款,點點滴滴聚沙成塔的累積;而這二百六十多萬慈濟會員,之所以肯將自己的工作所得,無怨無悔的捐獻,則是基於慈濟近卅年來在慈善工作上所累積的經驗、特色,所奠定下來的「公信力」。

***

民國五十五年,上人在花蓮縣新城鄉的普明寺,過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苦行生活。

地上的一灘血

一日,與同修弟子到鳳林一家私人醫院,探望一位生病的信徒。在院中所見,深感花東地區醫療設備太差,人民生活困苦,生病也得不到良好照顧。

等到上人探完病,要離開醫院時,見原先潔淨的地板上,留有一灘未乾的鮮血,好奇問起,始知是豐濱鄉山地部落的一名山胞婦女小產,由家人與鄰居四位青年,用竹椅抬了,跋山涉水走了八小時來到醫院;但因繳不起八千元的住院保證金,醫院不肯醫治,只好無奈地把病人抬回去,留下了這灘血。

聽了這樁冷酷殘忍的事實後,給予上人極大的震驚--掛念著那位婦女不知是生?是死?想到自己會選擇偏僻的花蓮出家靜修,原本是要逃避名利富貴,好去苦修淨念,但那位婦女若有八千元,即能得救--上人因而深切體會到,錢用得恰當,就能救人,因此萌生集中眾人力量,籌錢做救濟工作的第一念。

三位天主教修女

回到普明寺後不久,有三位天主教的修女去拜訪上人。她們認為上人修的太苦了,要去度上人入天主教離苦得樂。四個人從各自的生活、教主說起,談到宗教、信仰。

上人為她們分析佛法。談到釋迦牟尼佛,她們也承認佛陀真的很有智慧;從智慧又談到慈悲,三位修女說:「你們佛教愛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那種慈悲真是無微不至啊!實在難得。但是,天主教的博愛雖只是愛人類,但我們卻有養老院、有醫院、有學校,即使是深山中也有教堂,貧困的人有麵粉、有衣服。而你們佛教有嗎?」

「你們佛教有嗎?」三位修女輕聲一問,卻帶給上人重重一擊--當時的佛教,確實沒有。

「佛教是談布施無我相,不著名也不著利,所以很多人是隱名做善事。其實社會上有很多做善事的人,都是佛教徒。」上人說。

她們回答:「如此說來,佛教有很多善心人士,佛教的教主很偉大、教理也很好;那你們為什麼不把這些無名氏集合起來,變成有名氏,來做社會福利事業呢?」

這些話深深地打動上人的心,上人堅定地回答道:「會的,我一定會組織起來,把無名變有名,把無形變有形。」

人人觀世音

她們走了後,「要怎麼做,

才能把無形的佛教精神,變成有形的團體?」「如何籌錢?籌到錢後,如何尋找真正需要救濟的人?」……等問題,就一直在上人腦海中迴旋不去。

他想到,小時後在清水故鄉,空襲時,無論男女老少,人人懇切地唸著「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你一定要有靈感啊……你一定要把炸彈撥到海裏去」……

有句俗話說:「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上人想到,如果能把每個人的慈悲心都啟發出來,只要組成一個五百人的團體,讓人人都當觀世音菩薩、個個都當彌陀佛,那不就有一千隻眼睛、一千隻手,暗角的眾生,不就都看得到、幫助得到了嗎?「那時世間苦難的眾生,就可以得救了!」至此,創立「慈濟」做慈善事業的雛形,醞釀成熟。

促成「慈濟」正式成立的另一個因緣,則是師公印順導師。當時他應聘到文化大學任教,希望生活困苦異常的證嚴上人,能帶著四位出家弟子,到嘉義負責妙雲蘭若。上人以師命難違而答應了。但當他們決定離開時,卻有三十位信徒到代書處,聯名寫了一封陳情書,懇求師公讓證嚴上人在花蓮再留三年。

當時,另有兩位在家老菩薩與上人同住修行,一位是花蓮一家貨運行老闆的母親,一位是東部電力處處長的母親,她們放棄安逸的生活及天倫之樂,跟著上人修苦行--縫童鞋、糊紙袋。上人就對他們說:「老菩薩,我有一個心願,若能完成,我就永遠不會離開花蓮。」她們表示,只要上人能留在花蓮,她們什麼事都願意做。

每天存五毛錢

於是,上人要求他們六個人每人每天多做一雙童鞋,一天就可多收入廿四元,一個月就有七百二十元,一年累積下來,就有八千多元,要救助那天那位小產婦女,就沒問題了。

上人同時要求卅位聯名簽署的信徒,每天去市場買菜之前,先在竹筒中投入五毛錢,如此可以天天啟發她們的善心,也可以向鄰居親友介紹存五毛錢的目的,讓大家知道區區五毛錢就可以救人;呼籲別人一起參與,共襄盛舉。

於是,一切因緣具足,「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於焉成立。

第一批委員誕生

就從這三十位會員開始,憑著五毛錢的力量,慈濟展開了慈善救濟事業。

首先推選出委員數名:吳玉鳳、陳雪梅、陳錦、黃素瓊、林碧雲、陳阿玉、李時、俞金釵、洪碧雲、陳貞如等人,成為第一批慈濟委員,負責訪慰貧戶。若發現需要救濟者,於每月舉行的功德會委員會議中,提出討論;臨時需緊急救濟者,則由委員召開臨時會議決定。

對於被救濟者的調查訪問工作,較遠地區,由陳貞如委員負責;較近的地區,則由委員分為二組,每組負責訪慰一個月,每處每月至少訪慰一次。

當時救濟的對象,分為甲、

乙、丙三種貧民:

一、甲種貧民:無依無靠及無生活能力者,施予長期救濟。

二、乙種貧民:尚有生活能力但收支不能平衡者,施予長期救濟,金額為必須的生活費用的十分之三。

三、丙種貧民:暫時生活困苦,度日惟艱者,視情況酌予救濟。

慈善工作的起步

第一位接受慈濟援助的貧困個案,是福建漳州籍的林曾太太,住在花蓮市中正路,時年已達八十二歲高齡,因孤寡無依,貧病交迫,因此功德會每月濟助她生活費三百元,並請她的鄰居林網重女士義務代她燒飯、照料她的生活起居,直到林女士往生。

慈濟並曾為一位貧困病逝,無法安葬的男子劉阿學,購買棺木及支付喪葬費用,並為身後蕭條的劉阿學發動募捐。

其後,慈濟的會員日多,救濟也不斷增加,民國五十六年並為孤老無依、雙眼失明,住在破爛不堪的茅草屋的老人李阿拋,興建一棟空心磚蓋鐵皮的房子,以免他摸索著燒飯,引燃棲身的茅屋發生不測。此後,慈濟也在花蓮及其他地方,零星蓋了許多房屋,供無住屋而又生活無著的貧戶棲身。

慈濟從一開始就是救貧、救病、救急,並以長期救濟為目標,對孤苦無依的老人,救濟到他的最後一天為止,並幫他料理後事,直到火化放進塔中,才算功德圓滿。而小孩呢?只要是需要長期救助的,從小學、中學、大學,都一直扶助他。看著小孩子們由小到大,看著老弱孤寡由脆弱而堅強。

為解決「因病而貧」的問題,避免一人病危,拖垮一家人,除了生活上需要救濟的貧困者之外,還有急病送醫者。以前慈濟還沒有醫院前,這些個案,都是送到台北的大醫院就診,不管開腦、開心臟,大、小手術,若是貧病無依,只要有需要,幾十萬的醫藥費也都是由慈濟功德會付出。

除此之外,一些突發的災害如火災、礦災、颱風……,慈濟也都及時的伸出援手施予緊急救濟。因此,聖印法師曾說:「證嚴法師到處都遍布了菩薩網。」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濟的慈善事業就這樣,在證嚴上人以宗教家的實踐精神帶領下,以佛教精神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清淨大愛為基礎,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使佛教的教義,具體落實到人間、社會、生活中,將古代佛教教義中「慈悲喜捨」的精神,透過力行實踐的過程,濟世利他,重新發揚光大。

委員遍布菩薩網

目前慈濟在慈善志業方面的工作項目包括:

一、「低收入戶」長期救濟金濟助。

二、「低收入戶」長期白米或實物濟助。

三、義診醫藥費補助。

四、醫療濟助。

五、災害急難救助。

六、孤貧喪葬濟助。

歷年來,在慈善志業的收支及濟助人數,已由民國五十五年度全年捐款總支出一七、三八九元,濟助卅一人;到民國八十年,全年捐款總支出五五0、八0一、三八0元,濟助一0、二八九人。

迄八十年止,合計廿七年來濟貧總支出,達廿五億餘元,濟助人次,計達一百二十三萬餘人次。

李總統登輝先生於台灣省主席任內,蒞臨慈濟功德會,即曾讚歎道:「政府的社會工作,還不及你們周全啊!」

而這一切慈善工作的推展,得歸功於遍布全省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慈濟委員。

慈濟的會員人數、功德款的消長,及慈善事業善款的運用、支付,和委員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委員中,女性約佔了七成,她們穿著上人稱之為「柔和忍辱衣」的藍色旗袍,穿梭奔走在全省的通衢大道及長街陋巷,負起了善款的募集、貧戶的調查確認與濟助、新會員的招收,及慈濟的精神、文化、活動消息傳播等多重任務。透過活躍的委員們的網路口耳傳頌,使得慈濟的種子,廣泛的撒播在所到之處。

她們經過正式授證後,就如上人的手和眼,代替上人在社會的黑暗角落,燃起盞盞明燈。因此,委員不但是慈濟的骨幹,也是眾多貧困眾生心目中的「活菩薩」。

嚴謹而科學的運作體系

而慈濟慈善工作的進行,有一套嚴謹而科學的運作方式,可以將慈濟人在精神與物質方面捐獻的愛心,涓滴不漏地送到照顧戶手中。

在這一套救助系統中,慈濟的最重要原則就是「直接」、「務實」、「追蹤」、「回饋」及「雪中送炭」。

慈濟的每一項救助活動,從訪查、發放到追蹤,都是由委員們親自進行,絕不經過「中盤商」媒介;並且不是「跑最先」--在受濟者最迫切需要的當下,施予援手,給予物質上的救助及心靈上的溫慰;就是「跑最後」--在政府及其他團體濟助之後

,尋找真正需要救助的漏網之魚;該救助的絕不吝惜,不該花的,則一毛錢也不浪費,使善款能涓滴不漏地到達受濟者手中。

首先,它有一套務實的調查、追蹤系統。

在證嚴上人「慈悲要有智慧」的昭示下,慈濟委員從她們個人或會員、親友或報章雜誌上發現待援的個案後,除了「親自前往」現場或個案家中,勘察慰問外,並從里鄰長、鄰居、戶政及政府基層行政單位,及其他慈善機構等多方面,側面打聽做為參考,了解案主的「實際情況」後,再視需要施予援手。

這些完整的第一手資料,經過開會討論審查後,需補助現款者,功德會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開會同意的善款,直接送到受濟戶手中。

而幫助的方法,則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採靈活的分析、判斷,技巧而迅速地提供給受照顧戶實際的需要。

在個案中,有不少是案主酗酒、嗜賭或其他不良習性,而棄貧困的父母、妻子兒女於不顧;為使實際需要者,確實得到幫助,慈濟委員在受濟戶的鄰居、親友中,物色慈悲而可靠的人士或店家,將這筆錢託其照顧貧病無法獨立生活者的吃食及日常起居,或請店家定期送貨到受濟戶家中;學童則委請學校的老師代為處理照料。

物資與精神濟助並行

對於少數居住環境骯髒破舊,或不堪居住者,委員們則會為其清理住家、洗浴淨身,並為其修繕房屋或協助重建房舍,務使照顧戶有遮風避雨之處。對於精神或心理上有障礙,或社會適應不良者,則給予精神支援及心理輔導,並為案主尋求各種可能的其他社會福利。

最重要的是,慈濟委員每三個月會「追蹤複查」一次,視其現況而決定需要減少、追加濟助或停濟。

在濟貧的同時,也會善用智慧,鼓勵貧戶盡快擺脫貧窮的陰影,自立更生;並且在情況改善後,有能力幫助他人時,也捐款救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以真正達到濟貧、互助的目的。

誠正信實、專款專用

慈濟的各項志業善款收支,每年高達十幾億,除了有專任會計負責財務的支用外,並秉持「誠正信實」及「專款專用」的嚴謹態度,是獲得社會大眾肯定的另兩項特色。

來自海內外四面八方匯入慈濟的善款,每一筆都經由電腦清楚的記錄其來源及捐款人姓名,每一位捐款人,都可以透過電腦查詢自己的捐款數目。為了堅持這個原則,慈濟不接受「無名氏」的捐贈,以使每一本帳目的來龍去脈,都清楚明白。

為使所有捐獻者及受濟者的帳款昭信於大眾,慈濟在民國五十六年就創辦「慈濟月刊」,將收支的每筆款項,鉅細靡遺地刊登其上;並在民國七十五年九月起,發行「慈濟道侶」半月刊,擔負起「徵信」及累積慈濟文化與歷史,詳實記錄慈濟世界點點

滴滴的重責大任。直到近年來由於會務大幅成長,實在無法一一刊登才中止;但總數及受濟戶的濟助情形,仍會不定期刊登,以昭信於社會大眾。

除「誠正信實」外,「專款專用」為慈濟另一項堅持。包括靜思精舍、各分會及四大志業的經費,都各自「專款專用」,而不做相互的流通支援。

如靜思精舍的建築,是由精舍的師父們及常住們做蠟燭、做營養食品,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用,自力興建:台北、台中、屏東各分會建築,則是由慈濟護法會基金支付。會員們的捐款,則明示用在「濟貧」或「建設」項目,從事於慈善救濟或慈濟的各項建築,彼此間絕不流通混亂。

而大陸賑災,也是採取「專款專用」方式,從去年八月份起,推動大陸賑災活動迄今年初為止,凡註明「大陸賑災」的款項,均存入專戶中,若有剩餘,則基於專款專用的精神,將設立「國際救難基金」,以供未來的國際性慈善救助之用。

讓社會充滿善的循環

證嚴上人說:「慈善是一個循環,多一個投入慈善的人,社會就多一分正面的力量。人人都有善心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是人間淨土。」

長年來,慈濟功德會在證嚴上人的帶領下,從零開始,聚沙成塔,挽救了無數貧病及暗角眾生,它的成就,也獲得了國內外人士的肯定。

李總統登輝先生曾經說過:「證嚴法師所領導的慈濟功德會,是台灣經濟驗中,最寶貴動人的一章」,並親頒「慈悲濟世」匾額於證嚴上人;大陸人士劉賓雁與方勵之,先後參觀了花蓮慈濟後,不約而同的讚歎:台灣的愛心存底在慈濟」、「花蓮是台灣的淨土」。有「東方諾貝爾獎」之譽的麥格塞塞獎,將社區領導獎頒給證嚴上人,全國第一屆和風獎,也將這項至高無上的榮耀頒給上人。

面對這麼多的肯定與讚譽,上人仍舊抱著「不增不滅」的心情泰然處之;仍是以誠正信實、涓滴不漏的理念,領導著慈濟的慈悲喜捨大船,快速平穩地駛在善心人士涓滴累積的愛的長河中,並為慈濟規劃未來慈善志業的藍圖--包括興辦「老人安養中心」、「智障兒童教養中心」、「殘障人士職訓中心」……等機構,以便廣泛照顧大眾。

台灣,以善為寶

而在海外分支機構陸續成立後。更將肩負著國人的期待,將慈濟的慈善大船,昂然駛出國門,駛向國際,以將慈善福田及淨土,遍及世界。

台灣在追求傲人的經濟奇蹟的同時,「最富有的貧民窟」及「貪婪之島」的批評,也繼之而來。如今站在富裕與貪婪臨界點上的台灣,在慈濟的努力下,正日漸洗刷國際間對台灣人民冷漠、貪婪的誤解,重塑世人對台灣的形象;也讓生活在寶島上的台灣人,活得更有尊嚴;願這分慈悲喜捨的人性清泉,讓中國人昂然挺立於國際間。

▲專題報導

從海湄到山巔,親送溫暖入寒家

◎張瓊齡

《雲嘉地區慈善志業現況報導》之1

地理篇/

翻開地圖,在西太平洋與中國大陸之間,可以輕易地望見這個曾是西洋人眼中美麗的島嶼,人們喚它「福爾摩沙」;那是長年漂游海上的探險者,在歷經千苦萬難,乍見陸地時,由衷發出的讚嘆。

如今,人們從「台灣」這個名字,所直接聯想到的,是它的經濟奇蹟,是它在轉型中種種不定的相貌;而「美麗之島」,似乎只有到記憶的恆流裡去尋覓了。

近四十多年的台灣經濟史,也是一部伴隨著側重島嶼西部開發,物慾文明極端膨脹,秉以自然環境惡化為代價的「淨土淪陷史」。

在這條強調都會發展的思考脈絡裡,各個大小城市,可透過人為規畫、交通建設,將彼此之間的距離壓縮到最短,以最迅捷的方式互通有無;而都市裡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各式各樣的謀生管道,也將農村、漁村的青年人口,一批批地吸引到城市裡去。

自然環境惡化,人口外流嚴重

台灣兼有山海之勝,位居西部的雲林、嘉義等地,更是西部平原具備農林漁牧功能的精華地區。然而,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及物質文明的享受與追求,雲林縣、嘉義縣,這兩個位居台灣西部平原美地的縣分,不論是靠山區的農村,或是臨海的漁村,多年來,已慘痛地分攤了為台灣經濟成長所付出的社會成本。

一般來說,嘉義沿海地區的謀生機會較山區少,該地區由於土質鹽化,無法種作,土地多闢為魚塭,小有資金者,或租用或自營以從事養殖業。此外,海岸地區則多是公營鹽田,製鹽主要仰賴機器抽水,並不需要太多人力。至於出海捕魚,生命、收入均無保障;青年人口外流已是不爭的事實。

布袋鎮岱江里前里長蔡崇興形容現今的漁村,是一片「老人與海」的景象。無資金體力從事養殖、捕

魚工作的婦女、老人,通常在自家代理養殖戶剖蚵,以時間和耐力,換取一斤十至十五元的代價。

慈善篇/

當人們面對著過氣的農業,輕唱「失樂園」的輓歌,也有人聽聞到一聲聲催人回歸心靈淨土的召喚--慈濟,走入了雲嘉地區,關懷這片土地,與他的子民。

濟助工作由沿海地區開展

民國六十八年,證嚴上人來到了雲林縣四湖鄉飛沙村。飛沙村顧名思義,每到冬季,強勁的海風,吹得樹木多傾斜一邊。上人來此,是為探望一名年逾花甲的盲病老婆婆。這位老婆婆,成為功德會在雲嘉地區第一位照顧戶;上人連續兩年曾於冬令時再來探望她。如今這位老婆婆已經將近八十歲了。仍持續受慈濟的照顧中。

也就在民國六十八年這一年,原居台東,資深委員靜觀師姊之子王壽榮,通過電信特考,分發至嘉義電信局服務。這位出生慈濟家庭的青年才俊,便隨緣在當地開展慈善志業,成為慈濟委員在嘉義地區的開路先鋒。

因著地理環境、位置與生活形式的差異,雲嘉地區可分為沿海與山線地區。沿海地區包括:新港、北港、四湖、口湖、東石以及布袋;山線地區則有:梅山、大林、溪口、民雄、中埔、竹崎、古坑等鄉鎮。

本會早期的救助工作,從沿海地區做起,除了嘉義東石、布袋方面幾個鄉鎮,也包括了雲林縣幾個沿海地區。

親送關懷到寒家

當時的濟助物一律以金錢為主,花蓮本會於每月農曆廿四日前寄出匯票,約莫月底到達;王師兄事先將每戶金額以信封裝好後,即利用當週的假日出發進行發放。

當年,王壽榮師兄經常是單槍匹馬,騎著機車,完成全程一百五十多公里的發放、慰問工作。「有時候,為了其中一戶案主不在,必須另找時間,專程送

達。」王師兄述說著。

為什麼要如此辛苦,挨家挨戶親自送達呢?

早年的冬令發放,統一從本會打包寄發,往往接獲發放物資時,已近年關。為了確保照顧戶能在過年前收到年貨,王師兄也曾於民國七十四年嘗試在自家設立發放站,請照顧戶前來領取。然而,一因嘉義地區貧戶分布地點太散,對受濟者而言,前來領取的路途太遙遠;二因濱海地區的照顧戶多為老者,或有殘疾,必須包車前來,所費不貲。幾經考量,王師兄寧可自己多跑幾趟,一切以照顧戶的方便為主;而且也可以藉著發放的機會,探慰受濟戶。

長期照顧一百四十戶

山區部分,由於個案很少,王師兄的時間體力也有限,便採取郵寄的方式,將本會的關懷傳遞給照顧戶。

自七十八年一月,梅山的江林金鸞師姊,正式出任委員之後,嘉義縣山區的照顧戶家中,也開始出現慈濟委員藍色的身影。年初的山區首次發放,當慈濟人駕著載滿全新物資的卡車,一行人穿著制服,整潔光鮮地出現在莊頭時,不少村民還以為那戶人家辦喜事,男方來下聘呢!

此外,在今年八月,布袋地區蔡琬雯師姊,經授證成為正式委員,布袋地區照顧戶探訪的工作,於是撥由當地委員辦理。蔡師姊還邀集了當地十二位已經成為會員的好友,計畫在一年三節,探望布袋地區的十三個照顧戶,並且致贈節禮,讓他們也能分享年節的快樂。

如今,本會在嘉義縣市,一共有一百四十個照顧戶,其中有四十四戶,採用郵寄的方式補助生活費,其餘均由委員親自送達案主手中。

慈濟醫療志業將在大林扎根

由於精舍遠在花蓮,參訪路程遙遠,對於當地習於民間信仰的民眾而言,總覺有些遙不可及。早期委員進行勸募工作時,多將焦點放在上人的慈悲事跡,以及強調濟貧救難等慈善工作上。

大林,是慈濟分院的預定地,民國七十八年,大林陳美錦、許秀足師姊透過影印,以一篇登在自由時報的「山來照山,水來照水」,藉由上人的故事招募了七十幾位會員。

七十九年,吳尊賢文教基金會邀請上人在全省舉辦了八場演講,經由電視轉播,大林民眾得以一睹上人風采,聆受法語,對於爾後慈濟會務在當地的推展,助益良多。

大林分院是慈濟醫院第一所分院。嘉北地區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目前每萬人口,只有七張病床,民眾每需遠赴台中、台南就醫。為此,嘉義地方人士包括縣長、議長及大林鎮長,都曾多次前往花蓮力邀慈濟去建分院;地方人士也主動籌組促進會。目前慈濟大林分院預備籌設一千床病床,將成為嘉義醫學中心、雲嘉地區後送醫院,使大林、梅山、民雄、溪口、新港等六鄉鎮民眾,得到完整的醫療照顧。

「慈濟醫院就要來我們大林蓋分院了!」隨著醫

療志業在嘉義的具體計畫,已促使委員勸募工作的內容,由早期的宣揚慈善志業,進展到了醫療志業。

當地的委員感恩之餘,在吸收慈濟新知方面,格外地熱切精進。陳金源、許欽和兩位師兄,每逢周三,便趕赴台中參與慈誠隊共修。自去年十一月至今,許居士幾乎每會必到,無怪乎經常被誤認是台中地區的師兄呢!

今年五月起,台中方面撥出五個名額,提供嘉義委員返慈院擔任志工,目前由程智惠師姊負責報名登記。

任教職的許秀足師姊,盤算自己只有利用暑期參與志工研習,短短兩個月之內,大林、花蓮已來去三回。曾因病赴慈院治療的陳美錦師姊,深切體認到當地醫療環境的匱乏,每當舊病後發,只能赴私人診所就診。據說,近來嘉義地區某些醫院的服務態度大有改善,因為他們知道--慈濟醫院就要來了,屆時病患將有更大的選擇空間。

二十一位委員快步推展濟貧教富

王壽榮與其夫人嚴玉真師姊,兩人在當地默默地耕耘了十四年,累積了豐厚的實務經驗,與委員江林金鸞會合之後,將山區及沿海地區的訪貧經驗,做一交流。

經由江師姊的帶領,幾個山區的城鎮一個個新委接連產生,短短數年之內,使得嘉義委員由寥寥數位增至二十一人,其中四位男眾師兄,身兼慈誠隊員,目前嘉義地區的慈誠師兄也達十八位。

今年四月四日,嘉義地區臨危受命,承辦了一場上人在嘉義高工禮堂對當地工、商界人士暨民眾的演說。這場盛會有五千多位人士到場,除了出動本地委員、慈誠隊員,並有台中地區師兄、師姊前來支援。

這是上人首次在該地的對外演說,當地委員們平日並無籌措此類大型活動的經驗,要在緊迫的時限內,以如此有限的人力圓滿整個活動,對師兄師姊們來說,不啻是一大挑戰。經過了這次歷鍊,大家更加服膺「有願就有力」這個信念,也為當地的慈濟經驗,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多年來,本地委員的數目一直維持在個位數字,

諸多活動經常是依附著台中分會參與。近兩年來,委員人數激增至二十一位,已可自成一組,年輕但資深的王壽榮師兄,是大家公認的組長。

儘管本地的委員相較於其他縣市,顯然偏少,卻也因為人員不多,彼此間較能保持緊密的聯繫。每周五晚上,是大家共修的日子,時候一到,各方師兄師姊齊聚在嘉義市關師兄家中,念佛滌心。十月份起,將輪流在梅山、大林等地委員家中舉辦。「上人的擔子那麼重,我們每一個人要團結得緊緊的。」江媽媽語重心長地說。

這位嘉義地區委員口中的「江媽媽」,雖是家庭主婦出身,然而,她自有一套剛柔並濟的調教方式,由她接引成為委員的慈濟人,個個對她又敬又愛,儘管王師兄年輕,江媽媽仍尊他是資深委員,而王師兄接獲案件,也經常告知江媽媽,互相琢磨處理方式。

發揮迅速確實的急難救助功能

甫於九月二十七日發生在嘉義市的火災,慈濟人得知消息,立即趕往現場了解狀況,並提供晚餐給受災戶,一方面也聯絡告知其他委員。大林許師姊接獲通知,立即趕赴市區協助,該地民眾見到慈濟的動作如此神速,當下便有人發心要捐獻……

面對各個呈報過來的案件,江媽媽表示:「通常我們都會報告組長,討論處理的對策,如果事態緊急,我們先行前往處理之後,也會事後報備。」這次的火災事件,就是由組員先行動員,往後的幾天,王壽榮師兄再與江媽媽研擬妥切的救助方針。

累積多年的訪查經驗,王師兄知道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慈善團體,有的專事急難救助,有的專包造橋鋪路,「還有個團體專門布施棺木!」自幼是慈濟家庭出身,師兄太明白慈濟一分一毫的功德款,都要用在刀口上,因此,他在處理個案時,也能視情況聯合其他的慈善團體,善用社會資源。

這次的火災,在深入了解、評估受災戶的境況,以及探知其他團體的動作之後,本會審慎地評估,決定暫不需濟助。但慈濟快速而直接的務實勘災態度,深獲當地人士肯定。

人物篇/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王壽榮

民國六十八年以前,他在故鄉台東教書;民國六十八年以前,他遠赴台北求學;民國六十八年以前,他是慈濟家庭庇護下,一顆翠綠清淨的種子;然而,自民國六十八年以後,這顆種子越過山顛,遍遊水湄,在嘉義--妻子的家鄉,扎下他這一世的根脈。

王壽榮師兄,通過特考後,於民國六十八年分發至嘉義電信局服務;同年,與擔任教職的嚴玉真師姊結婚。嚴師姊在台東師專就讀時,是王師兄姊姊的鋼琴學生,隨後又曾在師兄母親靜觀師姊任職的學校實習,兩人結識於台東。

師兄曾居於新港,目前定居於嘉義市。限於本身工作性質、居家位置、以及照顧戶的分布狀況,師兄向來在靠海的幾個鄉鎮以及市內活動,十多年來又都

採取「直接送達」的發放方式,因此對於這些地區的路況,可說是瞭如指掌。「我獨自一人,騎著機車,在探訪照顧戶的途中,可以一邊欣賞著周遭景物,常覺得心曠神怡。」王師兄說。

而事實上,只要到過東石、布袋地區一趟,就會發現白天日頭之毒辣,而往昔柏油路未鋪之時,每逢起風、落雨,飛沙、爛泥直撲人來,這種滋味,師兄想是嚐慣了的。

早年,男眾委員不多,而嘉義地區的委員尤其少,王師兄早就習慣了自己默默耕耘;授證多年,直到去年才拿到他的委員證,「反正,在這裏這麼久了,大家也都知道我是慈濟的委員,有沒有證件,並沒有什麼差別。」他笑笑說。

近兩、三年來,因緣和合,嘉義地區的委員逐漸多了起來,大家公認他是組長,師兄生性淡泊,並不在乎這些名銜,就如他所說的:「是委員也好,是慈誠隊員也好,只要是慈濟的事,無不全體動員,全力以赴。」這個「組長」,倒是勝任愉快。

師兄能夠全心做慈濟,同修師姊的護持,功不可沒。

嚴師姊原是嘉義新港人,當年夫妻二人在嘉義地區推展慈濟,便是先從師姊的人脈做起。嚴師姊從事教職已達十五年,民國七十六年通過訓導主任甄試,七十八年更榮獲師鐸獎。平日家鄉事務需其效勞之處,也多欣然應允;本身工作即相當忙碌,而獲報個案,師兄無法前往處理時,便由師姊出面了解。由於師兄必須利用假日發放,一家人難得有機會出外踏青,但師姊並不以為意,兩個女兒在她悉心教導之下,出落得伶俐乖巧,母女三人宛如姊妹般。

王壽榮師兄出身慈濟家庭,自組家庭後,夫妻二人又相偕共行菩薩道,在嘉義地區默默開墾福田十三年,為慈善志業在當地奠下了深厚紮實的根基。如今,隨著更多人力的投入,已逐漸紓解了多年來必須單打獨鬥的窘況。今後,隨著四大志業在地方上的逐步擴展,會務勢必更加多元、複雜,如何有效的集結人力共赴志業,將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邁開一大步--江林金鸞

「我一直是個家庭主婦,家裏開店做點小生意,總以為將來就是這樣老去了,」江媽媽娓娓說來,溫溫婉婉地,「想不到老來做慈濟,讓我認識了這麼多人。」

民國七十五年,透過梅山禪林寺慧瑞法師的引領,江林金鸞師姊進入慈濟,之後也擔任起台中詹居士的幕後。這段期間,江師姊一直不敢接受上人的託付,她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這個擔子她擔不起。後來,上人淡淡的一句:「再不出來,會太慢」驚醒了她,又經過孩子們的大力鼓吹,以及婆婆的慨然應允,終於戰戰兢兢地佩上了委員證,七十八年一月,正式授證出任委員。

初由幕後走入幕前,訪貧時,目睹前所未見的各種貧困慘狀,她真的不知如何妥切處理,只能期盼上人每月例行巡視台中會務之日快快到來,好讓她請示解決之道。

也是從上人那兒,她才知道原來早有王壽榮,在嘉義耕耘多年了;兩人接頭之後,總算是把山區與沿海地區的會務做一整合,從此慈濟在嘉義地區的腳步較往昔更穩健、快捷,也更周延。

江媽媽帶人的方式很直接,就是讓他們跟著做。她深諳「多做多得」的滋味,儘管體弱多病的陳美錦師姊,三番兩次地感嘆自己恐怕不久人世了,江媽媽每遇訪查,總不忘要攜她前往。「剛開始是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心裏還有點委曲,覺得江媽媽都不憐惜我。」陳師姊望望江媽媽,帶著孺慕的眼神。

「我很嚴格,他們做人做事有什麼不妥的地方,我都會明白地指出。」她認真地說。

江師姊之所以贏得「江媽媽」的暱稱,也因為她隨時以母親的心懷來為年輕的委員們設想。她知道名額有限,大家都想去做志工,便默默退居一旁待命;接獲新的案件、任務,她盡量分派給他們,自己隨時準備協助。一群人迫不急待地訴說自己的慈濟因緣,她只是如如地端坐在一旁,靜靜地聽,就像母親在一旁觀看孩子們的逐步成長。

「他們現在都長得很好,我已經落在他們後面了。」溫柔淡然的語氣裏,透露著欣慰之意。

「嘉義地區的委員能夠成長得如此迅速,江媽媽是關鍵人物。」這是師兄師姊們一致的看法。

江媽媽的四名子女,個個事業有成,長子畢業於高雄醫學院,對慈院深具好感,當年她猶豫著是否出任委員時,兒子曾極力鼓勵她,目前他應昔日同窗--衛生署長張博雅女士之邀,擔任其機要秘書。

江媽媽的夫婿江介村師兄,兼具委員及慈誠隊員的身分,夫妻二人平日一同訪查個案,皆由師兄負責接送。

家中那一片小店還繼續經營著,可是原來那支客戶叫貨用的電話,從早到晚總是慈濟的事務佔了線,江媽媽趕緊再加裝了一支電話,如此方才平息了客戶的抗議。

「一個人,如果不能發揮人的功能,就任生命這樣地老去,與貓狗有何差異呢?」踏入慈濟之後,江媽媽把握著每一分發揮人的功能的機會,早已不覺老之將至了。

▲專題報導

悲苦的角落,有人情馨香

◎張瓊齡

《雲嘉地區慈善志業現況報導》之2

車過朴子,沿途飛揚著慶祝升格為市的標語、旗幟,彷佛一隻隻熱切的手,爭先恐後地招攬著美好遠景速速到來;卻也透過同一條大道,將人們帶往通向東石、布袋的小路。在那兒的人們,連抱怨都顯得意興闌珊,他們絕非樂天知命,他們只是因為無奈……

烏腳病的夢魘

原來烏腳病並未絕跡!

布袋新民里的蔡先生,過去,他四處打零工,維繫一家四口的生計,一年多前因為烏腳病,右肢齊膝截去之後,再也沒有出外工作了。其妻自少女時代即失去視力,多年以來透過摸索操持家事,還算俐落。一女一子分別在國中、國小就讀,以二級貧戶的身分,得以減免學費。

琬雯師姊再度提起免費配鏡的事,蔡太太也有一

肚子苦水。「我那個丫頭呀,不曉得從那兒聽來的,說什麼戴了眼鏡之後,近視會更嚴重,死都不肯去配,憑我說破嘴也沒用!」

就算是成人吧,也經常無力消受命運的擺弄,何況是一個正當叛逆年紀,凡事猶一知半解的少女呢?在她的內心深處,除了糾雜著某種自卑的情結,怕也盤據著擔憂失去視力的恐懼。

剖蚵女

「阿美」住在布袋好美里,個兒不高,瘦瘦的;一身黝黑的皮膚,訴說了她的漁村身世。要不是眉頭還微蹙著,真以為她是個活潑的女學生;要不是孩子就在身邊纏鬧著,真不敢相信她已是四個孩子的母親;要不是事先問過了狀況,真的不忍去細想--才二十六歲就得守寡的她,如何養這一窩孩子,償那未竟的房屋貸款,還要留心精神異常的小姑蓄勢待發的病況……

阿美的先生在七月的那次出航,向大海討魚不成,命卻被海索去了……

每一個討海人在和海洋打交道的最初,就已經把命給押上。

阿美沒有哭,可能是淚水已經哭乾,也可能是她不讓它流下來。孩子都小,最大的剛念小學,她不可能外出工作,只能在家裏代工剖蚵;一顆接著一顆;肥的、瘦的;上午到下午;一斤十元的工錢;剖一籃就是一整天;一天一、兩百塊錢的收入……

解不開之謎

究竟是誰先動手的--已經不重要了,也從來不曾重要過。他們夫妻二人,誰也沒有贏誰,眾人覺知的時候,他們各自躺在各自血泊中,誰也不必為誰負責。可是,還活著的親人怎麼辦?要他們如何在鄉談輿論中,挺直腰桿過日子呢?

七十一歲的阿嬤剛完成今日的剖蚵工作,在對門與妯娌閒坐。顯然,她並不習慣於受照顧戶的身分,直說遠來是客,直忙著要招呼客人。

出事之後,四個孫兒就和阿嬤住在一處了,小叔在外工作,維繫一家子的生活,鎮公所社服處已有補助,長孫考上了省中,學校師長也願承擔他的學雜宿舍費。阿嬤年邁,每天剖蚵四、五斤,聊以貼補家用,基本生活算是無虞了,可是,鄰里間的蜚短流長,傳到耳裏,怎不教人痛徹心肺?

逝者已矣,遺孤生受。

一個新家

雇來為曾滿堂蓋房子的工人,立下四根柱子後就不見蹤影了;原已半落頹圮的古屋,在經歷一場小火之後,更加不堪遮風蔽雨,慈誠師兄們決定親自動手蓋這棟房子。可是地主有意見,他擔心房子蓋得太好、太舒適,將來要把地討回來會成問題,幾番蹉商之後,終於答應讓我們用預鑄水泥板建屋。

算算日子,這已是過年前的事了,小屋雖是樸實無華,倒也是師兄們的愛心結晶。猶記建屋期間,曾滿堂彷彿視若無睹,一任大家揮汗勞作,他仍過他的日子。初建成之時,他遲疑著不敢進住,直到確定不

需要他花費任何費用,才半信半疑地遷入新屋。

如今,通往他住處的小路,早就暢通無阻,路旁原本有一人高的大片雜草叢,已經修整清淨了,至於屋前那一大灘爛泥,說什麼也不肯讓人為他整治;那是他精心設計,防小偷的陷阱--我們一行人走過的時候,必須步步為營,他倒是一雙雨靴穿在腳上,真真來去自如呢!

只是,像他這樣的人,心中的不安,也較尋常人為甚。不論是舊居或是新屋,方寸之地就有四、五個插滿了香的小罐,斷椽殘垣上遺留著符咒;破落的小几,供著神主牌位,三粒李子還鮮潤飽滿,顯然是新奉上的;聽師兄說,他一定會祭拜過母親、姊姊後,才肯自己享用……

廊下的夫妻

四、五年前的一場車禍,奪走了他「行」的自由,連帶也除去了他心中的雜念、妄想,如今,他只活在每一個當下,事過即忘。他現在像個孩子,愛吃些糕餅甜食;他習慣性地坐在廊下籐椅,招呼每一個過往的行人;他經常忘了自己已不良於行,還興沖沖地要隨同鄉人上山採茶、摘果。

他很好客,總是親切的邀人再來坐坐;他最喜歡聊天,可是耐心人難尋;他的人緣不錯,鄰居的阿弟會送他餅乾點心。述說悲情的差使,一向是妻子來擔;她讓我們看了她動過兩次手術的背脊,她指了指他新近的腳盤潰爛,她本想叫他當場示範起身站立之艱難……

他們沒有子嗣。

「歹命啊!」他忽然有感而發。

「機器壞去,還可以修理;人若壞去,就是壞去了……」

教會轉介來個案

正當本地青年不惜離鄉背井,外移逐夢的時際,也有帶著相同心情的遊子,自他鄉前來謀求生機。然而,個人的忖度何其微渺,殊不知生機與危機,原本相伴相生,是福是禍,亦難斷然畫分。

自台東太麻里西來嘉義梅山之後,高瑞德並無固定工作,平日打零工維生。這一日,他在大埔鄉築橋,綁鋼筋時不慎跌落;兩丈高的落差,使他斷了六根肋骨。然而,「頭家」只准他在梅山一個小診所就診

,否則醫藥費概不負責。

醫治了數天毫無起色,其妻前往教會欲借貸送夫就醫,教友們除了帶病患至斗南找一接骨師,也著手與梅山地區慈濟功德會委員聯繫,期能獲致協助。

次日,江媽媽隨同其他師兄師姊,前往案主家中了解狀況,當時,患者已因傷重送往台中某醫院治療,其妻迫於生計,也出外工作。那時,中元剛過不久,委員們只得將攜來的一批貢品寄託教會教友轉交。

兩、三天後,又赴案主家中探訪時,方知禍不單行,高太太於下工返家途中,在雲嘉交境處遭人撞傷,肇事者逃之夭夭,毫不聞問。慈濟人見到她時,她滿是傷痕,拄著拐杖踽踽而行。評估案情之後,委員決定以急難救助,提供現金以示慰問之意。當時,高太太還聲明其為基督教徒,但慈濟人向來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行事,自然不以信仰不同而拒絕援助。

之後,該教會蔡執事代表教友向慈濟人致謝,讚歎慈濟不為宗教、種族、地域所限,接獲消息又能迅速地處理,感念之餘,更連同五位教友,加入本會成為會員。

鄉里情意濃

在村莊裏訪查,向村人敘述案主特徵,要勝過告訴他們案主的門牌號碼,鄉親們除了協助你找到正確的方位,還會補足你對案情尚未掌握到的部分情節--特別是案主自身也遺忘了的真相,或是不堪回首話當年的時候。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茶餘飯後之談,就搖身變為評估案情的重要資料。

本會在大林地區的幾個照顧戶,大多是孤老無依,或因肢體傷殘,無力重操粗重工作;本會酌情予以經濟方面的援助,因為幾乎皆有其他的慈善團體、個人濟助,或由鎮公所予以補助。部分受濟戶的鄰人,除了不定時的前往探望、聊天,也會致贈自己種植的蔬果、白米;此情此景,令人感觸良多。這裏的人們,說不出一套美麗的人本關懷,他們只是直接地、質樸地付諸行動,如是而已。

暗角的省思

一旦成為受濟戶,還依著那套往日規範著他們,如今尚規範著大多數人的社會體制、思想模式過生活的人,是辛酸且痛苦的;他們已經失去了種種佔優勢的可能性,他們的生活水平已在指數之下;可是,他們並沒有被社會逐出,他們只是被遺在角落,他們不得不艱苦存活;當人們發現的時候,他們還曉得自己的悲悽,他們還懂得生命的苦痛,於是人們從這裏看見了世間的悲悽與苦痛。

也有一批人,他們活在自己的思惟中已經很久了,外界的那套存活方式,與他們並不相干,面對人們的善意,他們有時候相應不理,有時候歡喜接受;他們的生命力似乎特別強韌,能忍人所不能忍之寒熱;能居人所不能居之穢所。他們有些人還懂得使用金錢,但並不做發財夢,他們坦然接受援助,渾然不覺自尊有否失落;假如人們拋開平日的那套價值系統,會在這裏尋到異於常人的慧黠。

▲專題報導

莫讓我們的土地,長浸無垠淚海

◎編輯部

>《雲嘉地區慈善志業現況報導》之3

今年八、九月間,寶莉、歐瑪兩颱風接連來襲,台灣西南海岸雲、嘉、南三縣,飽嚐水患之苦。

然而,透過此次澇災,促使社會大眾必須正視這塊受傷土地的病痛所在--偶有的颱風,只是一時的災難,因著「地層下陷」,使得每月農曆初三、十八的「大流」一來,村子就淹水,才是當地居民經常性的困擾。

以嘉義縣布袋、東石兩地淹水為例,每逢漲潮前後,除了濱海住屋室內淹水之外,部分柏油路段,也出現積水現象;此種狀況自七十九年起更形嚴重;目前已不分節氣,淹水是居民每日的夢魘。

說起水患的來龍去脈,那怕是基於自家的淹水經驗,或是鄉間的道聽塗說,還是根據學理作出的大膽假設,人人多少有一套見解,言之鑿鑿;然而,被無常橫禍尋上的苦主,卻只有啞巴吃黃蓮的份,莫名其妙地便墜入了無底深淵,被迫在黑暗裏求生存。

根據經濟部水資局的統計,西部地區下陷的土地面積,約有一千一百七十平方公里,佔全省平原面積百分之十一。台灣地區地小人稠且山多、平原少,可耕地面積極其有限,這個數字,確實令人心驚。

證嚴上人極度關懷雲林、嘉義、台南、屏東等地因地層下陷而造成海水倒灌,使西部沿海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等問題;除親自前往當地實地瞭解狀況,並數度要求當地慈濟委員深入了解問題所在,為他們尋求解決之道,希望能助他們一臂之力。

在證嚴上人的關切下,年初,慈濟當地委員聯繫了沿海的台西、麥寮、四湖、口湖等地層下陷嚴重,導致海水倒灌嚴重地區的鄉公所,建立起「雲林縣地層下陷住低窪地區低收入戶名冊」。

今年二月二日,當地委員程美娘、李秀玉、王扱、沈石勇、廖年春等一行五人,先行前往台西鄉海口村、永豐村、和豐村、王港村及口湖鄉青蚶村,作實地訪查。二月九日,程美娘另與徐蘭玉、劉姿戀、程智慧、李金上、李宏仁、廖年春等七人,再度前往口湖鄉,到口湖國中、金湖國小、宜梧國中及蚵寮村社區、順天宮、水林鄉實地訪查,做了書面報告,並將特殊個案呈報功德會給予濟助。

證嚴上人為實地瞭解地層下陷情形及當地民眾生活狀況,於今年三月六日,在例行視察全省會務途中,在嘉義委員王壽榮等人帶領下,專程取道雲林縣,冒著冬日的強勁海風,前往宜梧、口湖、四湖、金湖等鄉實地視察。

上人一行,沿途詳細勘察各鄉水患情形,行至口湖鄉蚵仔寮時,當地人士說:「此地人口嚴重外流,目前只有數十戶人家,住百餘位戀舊的老人而已。長時與水為伍,倒也蠻習慣的。大家生活也過得去,不需要幫忙。」上人聞言,即指示當地委員加強貧苦住戶的個案調查,妥為照顧。

當地的委員表示,雲嘉地區由於養殖業發達,超抽地下水情形嚴重。因為地下水開發容易,使用方便,且供水品質穩定,處理費用低廉,因此常被大量的抽取開發引用。但過度開發的結果,易導致地層下陷,而使得排水不良、海水倒灌、海水入侵、地下水鹽化等問題相繼出現,危害居住及農漁業環境。

根據當地委員調查指出,口湖地區地層嚴重下陷,有些地方因水閘門或堤防毀壞,因此每逢漲潮必定淹水。以宜梧國中為例,校址低於海平面,下雨時淹水情形極為嚴重,非填土、排溝等工程可以奏功,遷校是避免水患的唯一途徑,目前雲林縣政府已在計畫進行中。至於低窪地區、學校,也已由雲林縣政府籌畫遷校或填土墊高、拆除重建,以求一勞永逸。

至於其他的地層下陷之低窪地區,在民國七十八年李總統登輝先生前往視察時,已指示台灣省住都局分別籌款七千二百萬元及五千萬元在鄰近地區建好擋水牆,村內做排水溝及蓄水池抽水站;平日以水閘門控制水位,在海水漲潮時將海水抽到外海,使得淹水情形大獲改善。

目前雲嘉地區地層下陷的問題仍持續惡化中,而養殖業為當地民眾生財及生計所寄,民眾轉業困難。欲根除水患問題,唯有居民建立共識,勿過度開發土地及自然資源。

聽了委員的報告,加上實地勘察,上人瞭解了雲嘉地區的水患,並非天災,而係人為因素造成,所幸當地民房均為磚瓦結構或鋼筋水泥樓房,安全無虞,只是在淹水的短期內出入不方便,經濟及生活上並不成問題,雲嘉地區的水患情形改善,只有靠沿海居民齊心做好水土保持,才能永絕水患,離苦得安。慈濟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實在是有心無力,只能加強對低收入戶、生活困苦或急難者,予以妥善照顧。

▲杏林春暖

法語點滴--慈院志工篇

◎編輯部

法身菩薩

志工:昨天在急診室遇到一位七十二歲的老太太,進來時一直大聲叫:「我真艱苦!我快死了」一大堆人直看著她,她的兒子媳婦也在旁勸她,但都沒用。於是我走近她說:「阿婆,你是不是很不舒服?」「是啊!我很不舒服。」「阿婆,你一直『哎』,大家都在看你,你冷靜一下,我叫你『阿媽』好嗎?阿媽,你不要再叫了嘛!」

一聲「阿媽」,老太太真的不叫了,她的兒子媳婦看見,眼淚都掉下來了。這位「阿媽」破涕而笑說:「你的師父很行,把你們教得這麼好,肯叫我『阿媽』,你要聽你師父的話喔!」

老太太去照X光,從X光室回來,我過去問她:「阿媽,你還有沒有叫啊?」「沒有,我現在在笑了」「是啊!你不要哎,病很快就會好,你一叫,醫護人員會很煩惱、很緊張。」我一直叫她「阿媽」,她一直笑,沒多久就睡著了。

上人:功德無量!你們以七天的時間,在病房每個角落服務,把病苦沈鬱者的心燈點亮。昨天我去病房走了一下,雖然病患病情不輕,可是看他們的表情,卻充滿了感恩,也充滿了喜悅;你們這分愛的付出,真令人歡喜。

所以,除了減輕病患身體的病痛外,增進其心理健康更重要,就像剛才說的,七十二歲的阿婆可能從她家裡就一直哎叫到我們的急診室,她的兒孫們對她沒辦法,連醫師、護士聽她這樣叫,也慌了手腳;而志工發出最誠懇的愛心,無所求的一句「阿媽」,就發揮神通廣大之力--只這一聲「阿媽」,就能冷靜她的心,使她轉「苦境」為「樂緣」。能夠如此付出,就是「菩薩」--為人「拔苦與樂」,所以你們人人都是活生生的人間菩薩。

諸位不斷地行在菩薩道上,不管是個人的付出還是共同的付出,只是為了一分清淨的大愛,沒有任何要求;而這分沒有要求的清淨之愛,就是無限量的大愛,能夠包容虛空、周遍沙界;這分無所求的付出所得到的,是無量的光明,也就是滿心的欣喜。希望菩薩道上你們還要並肩齊步、攜手走出一條康莊大路,這就是「人間菩薩」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清淨佛性,本具的「法身菩薩」;希望你們發心精進再精進。

學習歡喜

志工:有位外省籍的患者,幾個月前車禍,在花蓮某醫院住了三個星期醫不好,又到國術館推拿,結果非但沒有好轉,病情且日益嚴重。昨天由同鄉送來慈院時,已經不能動了。

他是騎車跌倒,沒有什麼外傷,但因為求醫不當,現在卻已不能起身,所以送到慈濟醫院。當醫師為他照過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很快便發現他肋骨受創插到內臟,血向內流,醫師馬上用導管將內部淤血引流出來。

看他流了很多血,本來連呼吸都很困難,而經醫護人員妙手處理後,就輕鬆多了。我常聽人讚歎醫師「華佗再世」,在慈濟我真正看到了。

我自幼生長在龜山島,國小五年級就因病輟學在島上打魚維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