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醫療志業的開展--各方對慈濟醫學院期許殷切

◎張輕安

「佛教慈濟醫學院」的成立,非但所有慈濟人及花蓮民眾關心也甚為政府教育、醫療主管機關及國內醫療界的重視;咸認為「慈濟」以一個民間的宗教慈善團體創辦醫學院,無論從其辦學宗旨、特殊的人文背景、民間辦學的彈性……等,種種條件而言,培養出來的醫學生,除了具備其他學校醫學生的醫療技術外,必然更懷有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操及犧牲奉獻的精神。對於解決台灣地區醫療人力分佈不均的現象,必然大有助益;對於眾所期許的醫療界,也必有振聾發瞶的作用,因此均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並寄予重望。期待慈濟醫學院的成立,能給予國內醫學界一個新的、好的刺激,而將台灣的醫療環境,導向較人性化的境域。以下為各主管機關及醫界的看法:

⊙教育部次長楊朝祥:

社會建設需要多方面力量的配合,除了政府外,人民也應該負起責任。對於證嚴法師能夠登高一呼,號召二百萬會員出錢出力從事社會公益事業,從教育觀點看來,特別佩服,尤其醫學院是培養醫人救命的醫事人員,意義更是重大。

從醫事教育觀點來看,慈濟醫學院的成立,至少具備兩點特殊意義:

調和醫療資源分佈

一、在醫事人力的分配方面,由於東、西部醫事資源分配極度不均,東部地區包括宜蘭、花蓮、台東,無論是醫師人力及醫療市場的調配要達到理想,仍有相當距離,慈濟醫學院可以發揮相當大的調劑功能。

二、由慈濟來培育醫事人員,意義與一般醫學院不同。目前社會上對醫師的要求,除強調醫技及醫德外,更重視犧牲奉獻精神,慈濟培養的學生,若能有宗教精神或悲天憫人的觀念,則不但病患在醫療及住院過程中,能獲得絕大的信心,對整個醫界而言,也是一股清流。慈濟培育出來的護士,已具備這樣的情操,相信慈濟醫學院的醫學生,也可以陶冶出犧牲奉獻的精神來,對整體醫療品質的提昇將大有幫助。

慈濟醫學院申請設立當初,最大的困難在衛生署規畫至西元二千年時,平均每七百五十人中,就有一位醫師;據此目標估算,依已有的醫學系所培養的醫學生數額,正好滿足所需,再多則會造成醫療界為營運而產生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使醫療成本提高,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因而在各有關單位初步評估時,反對慈濟設立醫學系。

不過,由於大家認同慈濟的理念,因此終於同意將現有的醫學院的教學空間及設備、人力重新調整,讓給慈濟做為招生數據,這個問題才獲克服。

各方寄予信心厚望

事實上,慈濟醫學院尚有其他系,舉凡公共衛生及醫療技術人才,都是社會上迫切需要的,因此慈濟能加入醫事人力培育的行列,對國家有百利而無一害,站在教育主管單位立場,是極贊同的。

有許多人認為,以慈濟的地理條件,對招生及師資的延攬較為不利,我認為不成問題。一來,在大學聯招中,醫學院的醫學生仍是大家熱門爭取的方向,以慈濟辦學的績效,相信大家對慈濟能辦好醫學院都極具信心;其次,現代交通工具發達,北迴鐵路相當便捷,坐飛機更快,從台北到花蓮只要廿五分鐘;最重要的是,師父的德行及花東地區淳厚的風土民情,對教授們尤具吸引力,目前慈濟醫院及護專已有許多專家學者自願搭飛機兩邊飛,去奉獻自己的長才;希望未來有更多人能定居下來。

最近,由於華東大學設校問題,我時常去花蓮,更感受到花蓮人情味的淳厚;此外,優美的環境及潔淨的空氣、居住品質,更是吸引人的有利條件。最重要的是,能有好的規畫、提供好的居住空間,這方面華東大學已規畫好,縣府也已籌設中、小學,以解決教職員工眷屬的教育問題,而且也希望將校區鄰近地區建設成大學城。若能與慈濟配合,長遠規畫成花蓮的新市鎮,一定會有很多人樂意前來。我認為花蓮未來的發展不可限量,慈濟一定能順利招到最好的學生,延攬到最好的師資。

整體規畫循序漸進

由於慈濟是以設立綜合大學為終極目標,而不是只有醫學院,因此,我對慈濟有幾點期望:

一、一個學校的發展,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尤其是大學;無論從學系到研究所,或醫學院到大學都需要按部就班。教育是百年大計,慈濟將目標定位在大學,所需經費極為可觀,因此在了解未來的發展方向後,需評估自己有多少資源可資利用?目前就要有整體的規畫,未來發展才不會受限。之後分年發包、分年建築,如此循序漸進,踏穩第一步後再走第二步。站在督導教育的立場,只要能協助的,教育部一定全力支持。

二、希望慈濟醫學院在擴大範圍、朝其他領域發展時,需考慮華東大學。教育資源有限,為避免投資浪費,希望兩校在系所方面不要重複。醫學院慈濟設立了,華東大學不可能再成立,希望二校在規畫發展方向時,能互相溝通了解。而東部大專院校在甫發展初期,師資較缺乏是可以預知的,希望兩校能夠互相支援。

事實上,單科一樣也可以成立大學,陽明及高醫二所醫學院也打算申請改制為醫科大學,慈濟也可朝此方向進行,成為慈濟醫科大學。至於師父重視教職員之子女就學問題而擬成立中、小學,教育部在民國七十四年已有「開放私立學校處理要點」,並在去年修正過,原則上私立中小學均可籌設,有關當局正研擬中,慈濟可按相關法令申

請。

⊙衛生署醫政處副處長許永年:

慈濟醫學院,是在全台醫學系招生總額不變的情況下核准設校,目的是希望訓練出來的學生都能具證嚴法師的慈悲情懷來服務社會。而且東部地區人力資源的召募向來困難,有了醫學院後,希望當地的人才及慈濟的畢業生能在當地落蒂生根,則非但對當地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對整個台灣醫療網的政策,也是很好的配合。

針對地域性建立特色

民間的教育機構可以很具彈性的將自己的特色表現出來,全世界的醫學院多不勝數,要達到一般水準很容易,而要做得有特色,則不容易;如芬蘭在北極圈內針對極地醫療設立醫學院,就是舉世聞名具有特色的醫學院,慈濟也可以針對東部罕見的疾病或山胞問題發生方向去做,特色可以馬上明顯表現出來。若能在每人腦海中想到山胞,就想到慈濟,就成功了,否則新的醫學院要有特色,是很不容易的。

慈濟是以宗教與慈善為出發點創立的醫學院,能提供給大眾的應不限於醫療,還可以從生理、心理、經濟、政治、社會、生活各層面,提供整體健康的照顧,也是一項特色。同時,以慈悲為懷的佛教精神為出發點來照顧病患,也可以建立很好的醫病關係,對於國內醫療型態的調整,應有正面的效果。

醫師關心,病人放心

俗語說:「病,要交給醫師;命,則交給上帝或佛陀。」醫療界統計,在所有的疾病形態中,心病約佔百分之六十,另外百分之二十為小毛病,即一般的輕症;實際上只有百分之十需住院。而所謂的重症,則約只佔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這才是醫師角色最明顯之處。因此,醫師好不好,往往不是表現在處方及藥物的好壞,而在於對病人是否關心。

但是,一般人的慾望永無止境,人人想賺錢,醫師也不例外,如何在慾望、賺錢與良心間,取得平衡,則是現代人的掙扎,相信慈濟設校的目的,也就是在突破這個現代人的弱點。希望慈濟登高一呼,即能有廣泛的回應,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還是要將花東地區的民眾照顧好,才是真正的功德。

一個新的機構在規畫上,每一步都要很小心。新設立的醫學院雖然沒有歷史包袱,彈性大,但是也容易產生政策配合現實變來變去,使成員無所適從的情形。需勇於嘗試,當然也會有嘗試錯誤的時候,必須慢慢摸索、步步為營,在嘗試、摸索中求進步。

對於醫學院培養的人才,出校門後在社會的大染缸中,如何出污泥而不染,仍能保有在校時的情懷及精神,確實需花時間去思考。慈濟有意將醫學生留在院中培養十二年,理念很好,但也有其優缺點。世界上各醫學院的做法各不相同,有些規定第一年或幾年內一律不准進入本校或本院,目的是希望他們出去認識其他的環境;因為在同質性高的地方缺少刺激,不同的聲音也少,不容易成長。這層考慮不無道理,當然,前提是附設醫院的號召力要夠,他們才會願意回來。

分院將帶動醫療體系進步

慈濟有意在全省各地設分院,讓未來由慈濟醫學院培育出來的學生發揮所長,但以一個民間團體要

做醫療網提供全省民眾所需,極不容易,因此,最好是配合衛生署的醫療網,視為各地醫療資源的一部份。倘若各分院都能設在醫療資源不足之處,則可以發揮很大的功能,對全省整體醫療資源,將有相當的貢獻。

慈濟在各地設分院一事必須要有長期的規畫,尤其應與當地的醫療院所密切合作。醫療界本來就是需要互相支援、幫忙的,何況「遠親不如近鄰」,競爭雖然難免,但是可以做好市場區隔,互相轉介、機器互相開放,做的好可以互相提攜、帶動整體醫療體系的進步,也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慈濟醫院現在是花蓮最具規模、設備最完善的醫院,應可以帶頭示範地方醫療的互補作用,如:可以開放癌症、同位素治療機器等供其他醫療院所使用,則可以服務更多人;希望在其他慈濟分院,這一點可以做的更好。

期待為醫界建立良好形象

慈濟各分院的設立,勢必面臨經濟平衡等問題,必須要有長遠的規畫,使每個分院都能各自存活;尤其在全民保險實施後,每筆帳目都很清楚,要有相當規模才容易經營。因此,各分院首先要考慮人力問題,要蓋多大的醫院,那一個分級--如教學、區域或地方醫院,都要事先定位好。

從主管機關的立場,分院也是獨立的醫療機構;但從市場眼光看,在人力、物料管理上,各連鎖性醫院各有不同作法,最重要的是「管理制度」應健全。從國內醫療界眾多經驗可見,蓋醫院容易,要經營得好,則要花相當的精神、心力。成功與倒閉都是有道理的,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財務與管理,不過,只要管理得好,其他問題都可以在管理系統下解決。

總之,慈濟的目標及理想均值得肯定與讚佩,若能一一實現其在社會公益方面的表現,必然會比其他團體好。醫院及醫學院本來就是公共財、社會財,慈濟醫院應將自己龐大的力量延伸到院外去。希望慈濟能實現理想,做為很好的標竿,打出良好的形象,對國內醫療界產生很好的影響。讓我們拭目以待!

⊙台大醫學院院長陳維昭:

國內的醫學教育自光復以來,並無多大的突破,但目前則已面臨轉變時期。處於當前知識爆炸的時代,新知識不斷產生,醫學院學生仍跟以前一樣唸七年,在以前教授足以將所知全部教給學生,然以目前醫療知識的廣泛、博大,已經無法全面傳授。舊的醫學教育已無法適應時代需要,因此,以前主管單位認為醫師夠了,過幾年就會飽和;但基於特殊考慮,還是准慈濟醫學院設醫學系,我認為這方向是很對的。

發展新教學法的良好環境

慈濟醫學院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沒有過去的包袱,可以一開始就實施新的教法,而不必走老路。以前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被動,只知道背書、考試,分數高就是好學生;新的教法則需強調主動的學習、研究。最近國內各醫學院院長在召開一項會議時;就有人提議讓慈濟試辦新的教學方法,獲得大家一致讚同,認為是國內發展新教學方法的好機會。台大醫學院也已經規畫好一套新的教學方法,預計下學期開始小部分試驗,讓學生有不同的選

擇;慈濟則可以自己考量自己的方向,不過老師的比例需比傳統教學法更多一些。

向來,台灣的醫學系統中,老師們都注重自己的研究,升等看發表論文的多少,出國深造也只鑽研新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對於教學,一般觀念都認為不是那麼重要,而沒有人研究醫學教育。慈濟也應延攬這方面人才回來,才能迅速提昇醫學教育的水準及品質。台大也已請專家回來了解,目前還在繼續研究對策。事實上,從教學著手才能事半功倍,容易看出成效。

培育具備愛心醫師的搖籃

針對目前醫療界過分高科技、專業化的現象,慈濟在培育學生及課程設計方面,是應該與現有的醫學院不同。慈濟應走基層醫療、預防醫學與社區醫學的第一線。慈濟以人性化、病人為主的醫療作業方向極正確,尤其是東西部醫療人力不均現象,慈濟若能產生好的彌補作用,則貢獻尤大。

對於醫師下鄉,衛生署有許多措施,以目前的醫療系統,理論上不難要求,但實際上很難做到。美國的醫療人口比例極高,但還是有無醫村;慈濟欲以醫療網來彌補偏遠地區醫師不足,成立醫學院有幫助。但一個醫師要獨立作業,從進入醫學院到受完完整醫師訓練,至少得花十年時間,目前要靠慈濟醫學院來彌補,短期內相當困難。

不過目前台大也有許多畢業生,抱著奉獻的心去教會醫院服務;以他們的成績,大可留在台大服務,但是他們寧可跑到屏東、台東的偏遠教會,完全是基於一股奉獻的宗教情操。相信佛教也一樣可以做到,尤其慈濟人多力量大,只要待遇、學習機會及交通問題解決,加上充沛的宗教精神,應該會有很多人願意到偏遠地區行醫。

要培養具備犧牲奉獻精神的好醫生,應從學生時代開始灌輸正確的思想,因此從醫學院開始較容易。目前的醫學教育,科學內容太多,人文方面不足,要達成培養有愛心的醫學生的理想,加強人文素養頗有幫助。

而在醫學領域內,研究與教學同等重要、密不可分,慈濟應有自己的研究重點,以免多方面發展造成投資浪費且事倍功半。而為怕地處偏遠與整體醫界交流斷層,飛機的交通經費需多編預算,才不會對老師及醫師攝取新知造成阻礙。

將台灣醫療導向人性化

現在的醫師一般人都太專業化、生意化,這是社會制度造成的--包括政策及病人的態度,都把醫療當做商業行為或買賣關係,這都是不好的現象。應有非專業而廣設的一般醫師,不過以目前的醫療系統很難做到,因為每人每天都要看那麼多病人,很難跟病人好好解釋病情,除非能如慈濟一樣不計盈虧,否則一天只看幾個病人,很難交代。但病人的態度如此,醫療人員也有責任,若能導正,將改善醫病關係。

因此,很期待慈濟醫學院的創辦,給予醫學界一個新的、好的刺激,依照慈濟成立的初意,將台灣的醫療,導向較人性化的環境。

⊙台大醫院院長林國信:

慈濟醫學院的成立與其他私立醫學院的不同,除了培養的醫事人員能為國家的醫療保健服務外,另一個意義,就是實踐佛法精神,這是其他醫學院所沒有的;其次,它

是東台灣第一所大學,對於整個東部學術水準的提高很有貢獻,若能給予學生留在東部的良好條件或訂定服務年限,則可增加東部地區的醫事人員,對醫療資源的分佈甚有益處。

具人文素養的新世紀良醫

慈濟醫學院教出來的,將是廿一世紀的醫師,因此教學上不能只重醫學教育,文學、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等,也都很重要,因此在進入專業教育前的一般科目階段,應該加強這方面及醫德、哲學、倫理、人生哲學等課程,使學生能透過宗教的洗禮,把病人當人看、尊重人的尊嚴,而非只為賺錢。這一點由慈濟來做,應該比較容易達成。

至於在師資的羅致方面,則相當不易,早期必要靠建教合作以應付當前之急。

⊙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所長張錦文:

由於衛生機關對醫師人力的評估,在長庚醫學院獲得設立後,輔大、東海申請設立醫學院都遭駁回,因此國內醫界都認為,長庚醫學院是國內最後一所醫學院;沒想到慈濟醫學院居然申請獲准,國內醫界頗感震撼。

這是政府基於慈濟多年來,對於社會福利及醫療教育等公益事業方面有目共睹的貢獻表示肯定,而特准通過的特例。因此,我相信慈濟是國內最後一所醫學院,至少在以後的十年內不會再有;而也就基於它的特殊條件及宗教使命,醫療及社會各界對它也有不同的期待。

在服務人群方面表現特色

慈濟與普通醫學院不同,因為它是宗教慈善團體創辦的,在宗教精神及使命感驅策下,除了在醫學、科技、醫療方面可以與其他醫學院一樣有好的表現外,更期待它所培育出來的醫事人員更有愛心,在服務人群方面,表現出它的特性。其他醫護教育單位雖也有醫學倫理課,但多數學生都只是應付考試,熱衷於研究而缺乏服務精神,希望慈濟能影響學生,感化他們。

這方面慈濟已有辦護專的經驗,我是馬偕護校創辦人,並親任三屆校長,就深深體會到有些護士在服務態度上並不理想,而護士與病人的接觸時間最多,非但是廿四小時的,而且是醫院給人的第一印象,因此才興起辦校之想,希望馬偕護校的學生能在宗教精神的感召下,能有理想的表現。慈濟護專也是基於同樣的目標而建校,而且已有相當成績,相信基督教做得到的,佛教也一定做得到的。同樣的,政府、教育部、醫學界及社會,對慈濟醫學院培育有愛心、有使命感,不同於其他醫學院的醫學生,也都抱持著極高的期待。

山明水秀的教學環境

對於慈濟醫學院的地理位置,一般認為花蓮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休閒社交場所較少,師資招聘較困難,學生也較不喜歡去;這雖是事實,但相對的,卻也是最好的學習、研究環境。國內有一家從事第三波尖端科技的企業,費心花大筆錢在山區蓋一座漂亮的研究中心,四周落地窗,讓設計者天天看美麗的山光水色來激發靈感;而慈濟醫院座落於山明水秀的花蓮,隨處看出去都是一幅天然的風景畫,不但沒有複雜紊亂的交通,也沒有空氣、噪音的污染,更不會像台北人過著關在屋裏的低品質生活。因此,

學校設在花蓮,對於真正有心從事研究的專家學者、教學的老師及學習的學生而言,非但對身體有益,而且也是絕佳的設校地區。

政府目前正積極推行全民保險,台灣最缺乏的是護理人員,而醫師人力在城市資源充足,但鄉村不足,偏遠區及山地則極度缺乏,希望慈濟醫學院可以宗教力量感召更多人,自願前往需要的偏遠地區服務。至於待遇,全民保險完全由政府給付,根本不用擔心收入問題。

慈濟計畫在全省蓋分院,普設醫療網,立意絕佳,衛生署規畫的醫療網因非自己的醫院,又無實際推動的人,理論難以實踐,無法具體推動,難免淪為紙上談兵;慈濟自己規畫醫療網,自己的醫院則較易掌握,慈濟醫學院也就可以提供自己的醫、護及醫技人才。

健全的管理是發展的基礎

以慈濟的規畫目標,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一、提升慈濟醫院的醫療品質及水準;二、培訓分院的人才及自己的學生;三、加強醫院管理,這一點尤其重要。醫院管理是一門非常專業性的高深學問,而管理與品質環環相扣,沒有好的管理方式,就很難要求品質。在國內,醫療管理人才比醫護人才更缺乏,國內醫界為提升自身水準均到處挖掘這方面的人才,連市立及小型醫院都不例外。規模越大越需要好的管理,慈濟醫院以愛心及人性化管理是不錯的,但未來有了醫學院及分院,管理會更複雜;要有大幅的成長,管理應更加強,才能應付未來龐大的醫療事業。

總而言之,「遠程規畫」對慈濟是最重要的,包括財務問題。慈濟的經濟來源是靠社會的捐獻,經濟好時大家熱心捐錢,經濟不好時難免受影響,加強管理至少可以收支平衡;但醫學院必需長期補貼,醫療網初期也需投入大筆資金,要請好的醫師也需高成本;具有相當水準後,才能吸引人才,由此可見,在在都需遠程規畫。

而要推動分院,全省提昇醫療水準,則總院需有極強的學術背景、醫療品質及健全的管理等強有力的支援,讓分院醫療人力能輪流回到總院進一步進修或受訓。如長庚就有很好的規畫,台中、高雄榮總更是將培養好的人才整套搬過去,才能立即順利運作,並在幾年內追上總院的水準;若無母院的關係而從其他醫院挖角,各有不同的制度及理念,則如烏合之眾,需幾年調整才能順利經營。在人事管理上也需費神,應有適當的獎勵。另外,自己的醫院轉診效果也較好,如長庚、台東馬偕各分院間均可強迫轉診,如此醫療網的方案才能落實。

總之,一切都需以長遠的規畫及健全的管理為基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相信慈濟不會掉以輕心才是!

⊙國泰醫院院長陳炯明:

慈濟醫學院是很獨特的由佛教慈善團體所創辦的醫學院,這是台灣、全中國、甚至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是很有意義的創舉。因此很多人對這所醫學院的創辦有莫大的期許。

兼顧學術氣息與宗教愛心

這樣的一所醫學院要成為什麼樣的形態,證嚴法師的理念最重要,他希望以愛心為基礎,培養能發慈悲心照顧病患的醫護人員。

學術機構一定要有各種設備及研究人才的全心投入,而思想最可

貴處,就是自由,研究人員深入研究時,一定希望有自由的空間,而不希望被宗教及任何主義影響或左右;今後無論是形態上的如制服,精神上的如學術自由,均需取得共識,一定要先讓大家知道慈濟醫學院有自由的空間。

從台灣醫學史看來,自日本佔領期間至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光復後的國立台灣大學迄今,台大是較具自由思想空間的醫學院,其餘的如軍系統的榮總,以及陽明醫學院、國立成大醫學院,私立高醫、財團法人長庚,則以科學的現代化企業經營為中心,因此慈濟是最獨特的。希望慈濟能真正發展出學術氣息濃厚又充滿佛教愛心,二者兼具的新的、有特色的醫學院出來。

帶動地區文化建造大學城

一個學校要發展成什麼特質,全看領導人的做法,全世界著名的醫學院都是靠開創時期幾位熱心的教授經營出來的,因此慈濟醫學院要發展成有學術、文化氣息的學校,也要靠未來的指導教授如何開創它的傳統及特質。

尤其花蓮是個歷史很短的都市,慈濟醫學院為知識階級,更應辦文化活動,才能讓大家的精神凝聚在一起,不必靠宗教的興趣或狂熱就可以在當地生根,否則住在這裏的人會感到很寂寞,每逢週末假日就想往台北跑,心理上會永遠無根而安定不下來。該如何做,則可以由大家集思廣益,如自組樂隊、各種社團……,常辦活動如音樂會、畫展;總之,舉辦各種密集的文化活動,使他們不想離開。

迎頭趕上西部醫療水準

慈濟有了醫學院之後,可以培養自己的學生,要做醫療網較容易;不過應該要一步步來,尤其政府正推動全民保險,台灣的醫療環境正在做大幅度的改變,未來所有人都有保險後,救濟就不再重要;則醫療網將變成慈濟對社會服務的一個管道,同時也不失為醫學院學生畢業後的好出路。

目前台灣醫界除了北部外,台中的二所醫校已與榮總結合,南部則有成大,已漸成鼎足而三之勢,其中最資淺的成大有政府做後盾,因此實力也很強。慈濟的特色是要代表東部迎頭趕上,並超越他們;但民間團體一切要靠自己,好在慈濟的二百萬會員是最佳後盾。

慈濟若能以自己的力量強起來,對國內醫療界將是很好的刺激;醫療網的建立應在花蓮本院基礎穩固後一步步來,而且務必與當地醫師及公會合作,先徵求地方意見,與當地公會做良好的公共關係,讓他們了解,慈濟與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百千年的造福人類志業

慈濟的存在,對台灣民眾而言,是很大的福氣。一個機構最重要的就是經營,財務尤其要穩固,慈濟要永久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百年大計,特別是醫學院及醫療網都要花大錢,財務上要有長期穩定的保障。目前基金會雖有龐大的會員做後盾,但還是要從現在就好好規畫,才能百年、千年延續下去。

基督教能有系統的經營醫院,他們成功之處也可供慈濟借鏡。佛教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救人,慈濟過去救濟工作做得好,將來還要更好,各種社會團體蓬勃發展,可見社會有此需要,希望大家能互相了解、互相幫忙,才能更加利益人群。

▲千江映月

播種之後--從洛城黑人暴動的一則故事說起

◎泳思

五月二日,上人應勞委會與新聞局舉辦的「幸福人生系列講座」邀請,於高雄女中以「服務的人生觀」為題,對場內外六千餘名會員開示時,透露了一件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黑人暴動,華人倖免於難

原來洛杉磯發生黑人暴動後,有位慈濟會員吳女士開車進入市區,途中被一群黑人攔截大聲喝問:「你是韓國人?日本人?還是中國人?」吳女士回答是中國人。意外的,這群黑人露出友善的笑容叫她:「快快回家,這一帶很亂!」並指示她往最安全的方向離去。

何以表明中國人的身分就能受到禮遇?吳女士百思不得其解。返回家後問起家中的黑人女傭,她告訴她說,洛杉磯的黑人普遍知道中國有一個定時接濟黑人區貧民的慈濟功德會。黑人認為,洛杉磯市只有中國人才懂得回饋;所以吳女士就這樣輕易獲得放行了。

上人說了這個故事後,隔日,聯合報、中國時報都有報導,英文中國郵報也轉載了這則消息。「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雖然在美的慈濟人救助黑人流浪漢、提供獎學金給就讀護專的黑人女孩……種種善行,只是基於一片悲心,並不期望任何回報;而這位倖免於難的吳女士,也沒有想到兩年前住在高雄對慈濟所做的微分布施,今天竟會回報到自己身上來。抑不住滿腔驚喜,隨即打國際電話向家人報平安,並請家人轉達給她的委員--劉聖師兄這個好消息。

愛,沒有種族之分

當上人在台上娓娓敘說這則故事時,台下感觸最深的大概是來自美國的陳真鳳師姊了。被大家膩稱為「鳳姊」的她就曾親自參與這項愛的任務。在每年的聖誕節和中國春節送五百份的毛毯、食物、日用品到洛城的流浪漢之家與黑人流浪漢結緣,同時準備豐盛的炒麵、炒米粉、蛋糕、水果、飲料讓流落在街頭挨餓受凍的黑人飽餐一頓,就像本會辦理冬令救濟一樣。

「愛,不分種族」,凡有苦難的眾生都是慈濟要伸手救拔的對象

;迄今為止,美國分會靜思堂與德州、紐約支會濟助的對象還包括:飽受風災蹂躪的孟加拉災民、台灣和大陸的留學生、家遭火焚的越裔華僑、來自中南美洲的難民、窮苦的印第安人……等等。接受孟加拉風災濟助的國際紅十字會洛杉磯分會負責人 MR. FARIAN還讚歎說,慈濟捐助的十五萬七千零七十九美元是華人團體中第一筆鉅額捐款,而對慈濟這個充滿愛心的團體生出好奇和敬佩。

付出愛,並得到愛的回饋

看到美國分會對少數民族默默付出這麼多貢獻,慈濟榮譽董事何國慶師兄不由得感慨的說:「不管任何人種,只有付出愛的力量才能使人與人之間減少隔閡,增加和諧;所謂好事傳千里,慈濟的善行就廣為眾人所知道了。」進一步希望白人團體也能效法慈濟,大家都來付出一份愛心,使窮人獲得照顧,感受到社會予他的溫暖,「這是消弭貧富差距,解決種族問題的根本辦法。」追根究柢這次種族暴動發生的原因,何師兄以為,「慈悲也

需要智慧,美國為社會福利國家,黑人可以向政府支領社會福利金,黑人領錢是權利,政府付錢是義務;所以不會產生感恩的心,也容易養成不一定要工作就有錢拿的依賴心理。而慈濟在付出的過程中又包含了一份可貴的愛心,受濟助的人較能產生感恩。」

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師兄非常同情黑人的遭遇,特地選擇位在黑人區的西南洛杉磯學院,每學期提供五名護專獎學金的名額,頒給清寒優秀的黑人學生。希望他們在取得較高的學識與技能後,回到黑人社區能共同謀求族人的幸福,「畢竟兩百年來悲慘的命運要由自己來轉變。」現在,靜思堂已經得到愛的迴響了;一位學生寫信來表示,感恩慈濟在她的學習過程中給予她的幫助。想到這裡,思賢就忍不住心底漾起一絲甜蜜。

給華人有「回家」的感覺

除了少數民族外,靜思堂給予華人什麼樣的濟助呢?移民美國十一年,深知華人習性的鳳姊說,在美的華人都很愛面子,生活再苦再艱難,對台灣的親友也是報喜不報憂,所以心情都非常苦悶;靜思堂所做的就是予華僑有「家」的感覺,讓人人享受到「回家」的溫暖。

一般說來,華人需要心靈輔導的更甚於物資救濟。鳳姊深刻記得,靜思堂救助的首例個案,台灣留學生藍其興於前年發生車禍時,原已被院方宣布為植物人,當個案報來靜思堂後,大家排班輪流到醫院照顧,陪著他唸佛,一字一句的將上人的妙法唸給他聽;同時給予初來乍到,精神上徬徨無依的藍太太百般鼓勵。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使得失去意識,已被院方放棄治療的藍其興,終於振奮起求生的勇氣;慢慢的,眼睛會轉動了,接著開口會講話了。返台就醫前夕,靜思堂的師兄師姊齊聚一堂為他送行,坐在輪椅上的藍其興滿懷感恩的說要送給大家一個驚喜。在眾目睽睽下,他僈慢站起身子,向前踏出腳步。雖然顫巍巍的只踏出了兩三步,但已經給大家帶來很大的震撼了。周圍響起熱烈的掌聲,在場的人都感動得流下歡喜的淚水。

「付出最快樂,給予才富有」,說起這些愛的故事,負責行政、文宣工作的陽靜純師姊眼眸裡更明亮了;去年七月,他們據報前往探望一位罹患骨癌的小婦人,不料應門出來的正是匍匐在地上爬行的小春。師姊們委婉表明來意,她頑強的眼神說明了她不需要任何的幫助。靜純師姊體念她年紀輕輕,身邊還帶著一個兩歲的小女兒,生活多有不便;於是派出二組志工,每組有兩位師姊,分別在每週的二、四、六日到小春家幫忙打掃、煮飯、陪她聊天、替她出外辦事。她憔悴的面容漸漸現出笑靨,這一切看在她父親眼裏;現在小春一家人都成為慈濟的會員了。

慈悲喜捨,誠正信實

與台灣雖然相隔萬里,但他們時時以佛心師志為念,亦步亦趨,緊緊追隨著上人的腳步。靜純師姊說:「我們在海外從事慈濟工作,秉持的只有八個字--『慈悲喜捨,誠正信實』,在救濟方面,當日獲報個案,立刻派員勘察,決定救助金額,做法完全和本會一樣。」美國分會靜思堂同時設立兩個專戶

接受各界捐款:一為濟貧基金,一為建設基金。濟貧基金經上人裁示,留在美國靜思堂展開濟貧工作時運用,建設基金則全部匯回本會,至目前為止已匯回四千四百七十多萬台幣,協助慈濟在台灣的建設工作。至於靜思堂的日常行政費用,另外籌募護法團支持。過去收支不能相抵,思賢師兄就自動拿錢出來墊,目前已漸漸平衡了。

靜思堂財務公開,有關捐款的來源和去向,在每月第一個週日的行政會議上皆有詳細的公布。

目前美國分會靜思堂僅有十八位慈濟委員、十位慈誠隊員、固定志工一百五十人左右。配合五位工作人員,要將慈濟的種子撒播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靠的是自己發行的一萬五千份「美國慈濟世界月刊」和上人開示的錄音帶、書籍,漸漸的在沙漠上灌溉成綠洲;經過大家的同心協力,現在已有八千多名會員了。每到周日,靜思堂總是忙碌非常,固定與青少年談心外,還有委員聯誼會、個案會議,探望敬老院等等;尤其為青少年團辦理的一日精進會,更受到青少年的熱烈歡迎。他們在佛堂上學習誦經、禮佛等佛教儀軌,委員們講述上人的行儀,教手語、說慈濟故事、介紹慈濟四大志業;一天下來,每個人都收穫豐碩。會務蓬勃發展,一片朝氣。

鳳姊的故事

參與慈濟行列的委員和志工從付出當中,也得到莫大的回饋,就以五十一歲的鳳姊來說,從事業上退休下來後,帶著一身病痛,感到生活百無聊賴。直到四年前認識蔡秀雲師姊,加入靜思堂的志工,生活才有一點生機。當時秀雲的孩子立人就喊她「媽咪」。有一次,立人放學等待媽媽去接他回家,卻等了好久,急著打電話到「媽咪」家問媽媽的行蹤。鳳姊聽了也很著急,隔天見到秀雲問起原委,才知道原來前日探訪急難個案直到晚上十二點多才回家,昨日到學校接立人途中,因為太疲倦了,將車子開到路旁小寐一會兒,不自覺的竟睡著了。鳳姊聽了好心疼,就主動到靜思堂幫忙想替秀雲分擔工作,從原來的一天增加到三天、五天,現在已是全職的工作人員了。

愈投入感覺自己的責任愈重大;去年家中遭劫,又連續發生兩次車禍,也不曾動搖鳳姊的信心。醫生說必須三個月到半年連續做復健才有希望復原,她憑著毅力、耐心,四個星期就起來走路了。鳳姊的哲學是:「痛快!痛快!哼一聲也需要用力,何不把這分力氣拿來做事呢?」此番回台,十多天的隨師行,連說收穫良多,回去後定要好好的用心努力做,就像上人賜與她的法號「慈心」一樣。

這群慈濟人在美國當地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全心投入慈濟工作,他們的努力已得到當地人的認同。有不少會員是基督教或天主教徒;當地華人興辦的亞太家庭服務中心,更邀請慈濟委員在五月二十日當天前往演講,交換濟貧工作的經驗和心得。這次回來,思賢師兄深有感觸,他說:「慈濟二十七年的成果是用腳走出來、用手做出來的;文宣雖然很重要,不如身體力行來得踏實,回去後將和美國的師兄師姊共勉,在『行』門上多加努力,成果自然會受到肯定。」

▲人物專訪

回家的感覺,真好!--林堅熙醫師重回慈院大家庭

◎決明

林堅熙醫師又回慈院服務了!

他的歸來,對病人來講,不啻是一大福音,神經內科亦增添了生力軍;對往日與他共事的同事而言,無疑是再次擁有工作上的好伙伴;而對林醫師本人來講,回到慈院,彷彿是渴盼歸鄉的遊子,得以再沐浴到家庭般的溫暖,「這種感覺真好!」他笑著說,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一年七個月的日子,說起來不算長也不算短,然而卻足以讓人成長、茁壯,亦可以讓人毀滅殆盡;世事變化難測,沒有人會料到將會發生什麼事。

深深愛上這片淨土

七十八年八月一日,因著張佐文醫師的牽引,林堅熙醫師來到了花蓮的慈院;七十九年七月,卻因著家庭的現實因素,不得不離開令他心繫的地方,回到家鄉自行開業,一方面承歡膝下。

當初會來到慈濟,他不諱言是被孩子久纏不去的氣喘病所迫,希望藉著花蓮清淨的空氣,一舉殲滅頑疾;沒想到來到之後,就深深愛上這塊淨土,「在這裡,我不需要跑去阿里山看日出,每天睜眼起床,中央山脈的雲海直讓人眼花撩亂;也不用到動物園,一早四點半,即有雞在屋前後啼叫,自然環境美妙極了!」他說。孩子半夜不再氣喘,長久以來飽受精神折磨的林醫師,從此得以酣然入夢。

在慈院服務的一年中,是他感到最快樂的日子。除了環境的美妙外,醫院有最新穎的醫療器材,醫師護士們富於愛心、樂於服務,更

重要的是,有一位慈濟的大家長--證嚴上人,磊磊泱泱的風範,面對普天下賢智頑愚的各色眾生,觀機逗教,讓人不由得心生敬仰,而上人所說的「三不」--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天下沒有我不能信任的人、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更成了他往後在遭受不如意時,感受最深刻、體會最真切的話。

為親情回歸故里

然而,因著現實環境因素,來到慈院一年後,林堅熙醫師不得不懷著悵然的心情,離開鍾愛的服務環境。臨行前,上人諄諄教示:「親情,並非一定要在父母身邊才能做得圓滿,能夠視別人的父母為自己的父母,這才是真正的孝道。盼你回歸故里後,能發揮醫師的良能,造福病患。」

懷著上人的祝福,林醫師回到家鄉開業;誰知世事變化難料,想不到開業不到三個月,連串的不順遂之事接踵而至,讓人措手不及;上人得知後關切地詢問狀況,並藹然言道:「趕快回來吧!」慈母般的軟語溫慰了原本惶恐的心靈,慈濟大家庭的溫馨氣氛,令他真切的感受到。

再次回到心靈故鄉

今年一月,在各方因緣和合的情況下,他終於又回到慈院來了;睽違近二年的時間,他驚訝的發現到,慈濟醫院確實是突飛猛進,二期醫療大樓硬體工程的完成,擴充了醫療設備,提供東部民眾更多的醫療服務,「在醫院全體人員的團結合作、辛勤奮力下,大家正朝著共同的目標--慈濟醫學研究中心及全省醫療網,邁步向前!」他頗以能再成為慈濟的一分子,而引為自豪。

認識林醫師的人,莫不為他那種飽濡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君子風範,智慧、厚道,胸懷坦蕩,體恤他人,沖抑謙退,正如飽滿稻穗般的情懷所懾服。神經內科主任張佐文醫師說:「他是一位非常謙虛的現代文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他做人的一貫原則;常常看到他不管是否值班,總是默默在一旁協助其他同事,只要其他科有困難,需要幫忙時,他便義不容辭竭盡所能,實在是位謙謙君子;而且學養豐富,目前有關神經內科的最新機器--磁共振,他也學過,他的歸來,相信日後對醫院、對病人,都有莫大裨益。」

發願做濟世良醫

學醫原本並非林醫師的興趣所在,只因父親是公務員,生活清苦,怎有餘力負擔他們六個兄弟的教育費用?身為長子的他,為了體恤父母,只好放棄理工方面的興趣,以第一志願考上國防醫學院。

個性篤實負責,事事要求超越自我的林醫師認為,既然選擇學醫,就必須要做個良醫,醫師的本分即是燃燒自己來拯救病人,而他的確也做到了這一點。

剛到慈院服務時,他親眼見到一件事情,令他對上人高超的智慧與英明睿智的作法佩服不已。那天下午約六點多左右,一位被車輾過,血管破裂而大量出血的小孩子,送到醫院來時,臉色慘白,孩子的母親抱他到急診室,急診室的大夫馬上妥善處理,前後不到十分鐘,小孩已在手術房麻醉準備開刀,「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如此迅速的處理方式,也第一次體會到上人首創不繳保證金的重要性。」他說:「如果當時要繳保證金,光處理繁雜的手續,小孩早就沒救了。」隔天,孩子的母親感激的直表示,要是沒有慈院,她的孩子不知怎麼辦,她只寫了名字,醫院就把孩子送進開刀房急救。種種的一切,令初來乍到的林醫師歎為觀止。而在流風所及,耳濡目染下,慈濟精神無形中已在他的心底烙下印痕。

尊重生命無價

七十八年農曆年底,一位三十多歲罹患腦膜炎的年輕人,被送到慈院來;病患家屬原擬將病人送到台大醫院,林醫師便對家屬言:「慈院有先進的儀器與醫術來治療,請您放心,況且病人現況危急,萬一途中有任何閃失,後果很難想像。」就這樣,他廢寢忘食照料病患,終於挽回年輕人的生命。

後來,勞保局發了兩次公文來查詢--何以要花費龐大費用在一位病人身上?林醫師馬上回函道:「我們是全心全意盡醫師本分,請查核是否有濫用藥方;假如花費這些費用就可以買回一條寶貴性命,那麼我願意出這筆費用。」就這樣,勞保局再也沒有公文下來查詢。他可算是位術德兼備、悲心盈溢的醫師了。

用心體貼病苦

一位志工曾很感動的說過:「很多人都說醫生冷漠無情,然而在慈院,我親見看到一幕感人的畫面。」原來有位坐在輪椅上的患者,孤伶伶而費力地推著輪椅,正好被一位醫生見到了,趕忙跑過去,知道患者的兒子工作忙,媳婦又不知跑那兒去了。這位醫師馬上對阿婆說:「阿婆,妳稍等一下,我把工作處理一下就過來。」不到一會兒,醫生果然又來到阿婆身邊,輕輕推著她又溫言軟語地安慰她,這一幕看了令人倍感溫馨。後來這位志工看了他的名牌,才知是林堅熙醫師,對於他這種悲心的流露,讚歎不已!

「醫師為病人推輪椅的舉動實不多見,然而林醫師卻是一股發自內心的自然流露,」六西病房的護理長王馨惠說:「每天上下班,林醫師會先繞到病房探視病人,星期

假日亦不例外;而且他會告訴我們如何對病人好,照顧病人可說是無微不至。不僅如此,對病人家屬的衛教方面,他也做到了,這是一般醫師在忙碌時常會忽略之處。雖是醫師,卻沒有半點架子,他可說是位術德兼備的良醫。」

去年九月初,林醫師的父親因患急性膽囊炎併發菌血症,幾經波折,最後才送到一所教學醫院就診。在求診的過程中那種無助與焦慮,讓他深刻體會出病人家屬的心情,當下他反省到自己過去有無怠慢了家屬,更警惕自己未來不能犯同樣的錯誤,因為他認為:「自己身為醫生,都已感到徬徨無助,反觀非醫生的家屬,他們的無助與焦慮,一定更甚於此。」

診斷迅速確實

神經內科的病人多屬頭痛、中風、腦瘤、周邊神經疾病,或酒精中毒、寄生蟲之類的疾病等。七十八年,林醫師曾準確的診斷出一位罕見的豬肉條蟲病例。這位病人經常頭痛欲裂,手腳也異常的萎縮痙攣,因患者十多年前曾發生過車禍,看過的醫師皆認定是車禍所留下的後遺症;雖經治療,病情毫無起色,經友人介紹到慈院就醫。林醫師初診時即斷定非車禍使然,進一步電腦斷層掃描攝影,才發現腦部有鈣化、囊狀的現象,詳細檢查後斷定為豬肉條蟲病例。原來病人十餘年前於林場工作時,曾有過生食山豬肉的情形,如今是山豬肉條蟲在作怪。原本以為走到絕路而沮喪不已的病人,倖遇良醫,有如重生,感恩戴德、歡喜莫名--這件事至今仍為上人所津津樂道。

常不輕菩薩

醫術高超、飽含學養的林醫師,從未顯露出驕矜之心,無形中時時展現儒家「溫良恭儉讓」的風範,宗教室的一位行政人員說:「見到他就會讓人想起常不輕菩薩,因為他有著常不輕菩薩的特質--擴大心胸、縮小自己、敬重別人,更有著永不退轉的菩薩本質。」儘管別人如是說他,他仍謙虛地說:「我只是在盡自己的本分罷了!」

「細想起來,人的時空際遇真的是無數因緣的組合,感恩所有和我有過因緣的人,讓我有機會再回到這裏服務,今後當盡所有心力,做好我能做的。」他衷心銘感,願意恪守自己的本分,把醫者的光輝傳承下去。

▲喜樂證言

點燈的人(13)--蔡秀鳳委員

◎凌雲

蔡秀鳳委員

一輛老舊的鐵馬
即是海菜師姑從事慈濟工作的交通工具
眾多會員就在她這一腳一踏中逐漸開展

只要談起「海菜師姑」,經常出入台中分會的師兄、師姊們,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個子嬌小的蔡秀鳳師姊,一副福福泰泰的模樣,臉上常溢漾著笑容,所到之處,一如和風春陽般,帶給人舒適自然。

帳目清清楚楚

每一次到功德會繳款,她總是逗留得最久的一位-因為不認識字而必須請分會小姐幫忙。即便如此,她的帳一筆一筆算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她請會員用紙片自行寫好姓名、款項、住址,然後夾在款項裡,再將每一地區,分別用不同的袋子裝好送繳分會。有時工作人員一忙,難免會有疏忽的地方,她都能夠細心地抓出錯誤,然後客氣地請小姐再重算一次,「因為我以前做生意,雖然不識得字,但是算帳可絲毫不馬虎。」這是她最引以為豪的地方。

一步步邁向寶山

認識慈濟的因緣,得追溯到民國七十五年醫院落成時,姪孫女邀她到花蓮,當時她頗不以為然的說:「台中寺廟道場這麼多,何苦大老遠跑到花蓮?」最後拗不過親友的好意,才抱著「捧場」的態度隨行,沒想到就這麼被「黏」住了。

回來後聽人說台中分會位於民權路上,但是民權路這麼長,該怎麼找起呢?她轉念一想:既然上人農曆初一皆會到台中,屆時一定會有很多委員出入,一定可以找得到。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當天,她真的循著民權路一步一步走來,果然讓她見到一群身穿藍色旗袍的委員,她興奮莫名,終於讓她尋到寶山了。

此後,只要上人到台中,她就準時到分會報到。每次當會眾蜂湧而上,圍在上人身旁時,她只是默

默坐在一隅,靜靜聽著上人為會員開示的法語甘露;有一次上人慈藹的問她:「妳是不是有什麼問題要問?」她只是搖搖頭。只要能見到上人慈顏,她就心滿意足了呀!「假若還有任何疑問,在上人與其他會員一問一答中,我早已得到解答了。她淺淺地笑著說。」

別人能,我也能

由於常來分會的緣故,與工作人員熟稔,大家見她如此精進,皆鼓勵她出任委員,她卻以不識字且人面不熟為由,躊躇不前;上人得知後,即以花蓮一位老菩薩雖不識字,卻以記號畫出會員特徵為例,勉勵她:「凡事不要怕困難,怕的是能否用心去做。」「別人能,我也應該能!」秉持著這一分信念,她終於克服心理障礙,勇敢加入勸募行列。

一輛老舊的「鐵馬」(腳踏車),即是她勸募的交通工具,她的會員就在這一腳一踏中拓展開來,甚至遍及彰化地區,堅毅的意志力,讓後輩自嘆弗如。李朝森師兄曾請教她究竟是如何勸募?她依舊笑著說:「我請上人的錄音帶給他們聽,不用我多費唇舌呀!」招募會員,她從不勉強別人參加,她以行動來代替口說,她說:「說的再多,假如不做出一點成績來,怎能讓人信服。」她要會員親自來看,了解慈濟後再來參加,她的會員很多都是相互介紹而來的。

每個月她必須騎著車子穿梭於大街小巷,收取功德費,不僅辛勞,而且易發生危險,她靈機一動:「假如將會員集結在一起,一方面不僅縮短時間,再者更能讓會員彼此聯誼,促進交流,一舉數得。」此後,她改弦易轍,將原本必須挨家挨戶收款的方式,改為會員集會式,除了定期收取功德費外,更藉此傳遞慈濟訊息,儼然是一小型的慈濟茶會。

慈濟是終生志業

「海菜師姑」原本經營海菜買賣,原以為將做生意的擔子交給下一代後,自己的生活一定清閒無趣;沒想到加入慈濟後,她變得比以前更忙碌,家中的電話十有八九是會員找她的。兒子常笑她:「家中的電話,都快變成媽媽的專線了!」而她謹記上人開示:「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樣,雲開見青天。」敞開心胸,接引眾多會員,努力做慈濟。

去年,她曬被子時,不慎從椅子上摔下來,休養了好一段時間,不僅無法騎鐵馬,至今腰骨仍隱隱作痛,但她仍然克服疼痛,持續委員的任務,「不做慈濟,那怎麼行呢!」她說。

一步一印緊隨上人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在向上國中舉辦的園遊會,師姊們知道她蒸煮的「米糕」,又香又Q,便為她準備一個攤位,讓她展現長才;熟料前一天舊疾復發,她雙腳痛得幾無法站立,著急萬分,忙向佛菩薩祈求:「要痛,總得園遊會過後才能痛呀!」當天,她忙得連手都起泡了,仍然不亦樂乎,早已忘記身軀的病痛。

「雪夜觀燈知風在,寒天飲茶知味在」,做慈濟她一年四季如春,而所得到的樂趣,只有親身力行才能體受箇中滋味。每天以歡喜心來面對人生,她的生命樂章才正開始展步呢!她願緊隨上人腳步,一步一腳印踩在慈濟的歷史上。

▲琉璃世界

異鄉閃耀慈濟燈--慈華師姊英國傳佈菩薩情

◎謝寶慧

慈華師姊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以前就曾聽聞:她一個人常跑到街上,聽到說台灣話的就上前拍人家的肩膀問:「你是台灣來的嗎?」大家都說她膽子好大。當她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比想像中的還年輕許多;略帶磁性、低啞的嗓音和爽朗、熱情的個性,彷彿以前我們就曾熟識般。

難行能行的精神考驗

七十九年七月,慈華師姊因夫婿工作調動而舉家遷移至英國,在不同的民情風俗下,欲推展慈濟志業,無疑的,正是「難行能行」的精神考驗。台灣的民眾能夠清楚的知道慈濟各項志業的發展,其具體的成果已獲致大家的肯定、認同,因而會員的成長亦極為迅速;然而,「在英國的慈善事業僅能以『氾濫』來形容,再加上多數人不了解慈濟所致力的標的,究竟已深入到何種程度?也因而『慈善』,並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師姊舉例說,剛到英國時,有天孩子拿張為癌症中心募款的單子,請媽媽簽名支持,單子上寫明募款方式--有人很愛說話,則規定自己在一天之內都不能說話;有人不會說話,則讓自己在眾人面前歌唱……。他們用自己最難達成的方式,博取大家的支持。他們初到英國,英語能力尚非很好,於是師姊的女兒,就規定自己在一個星期內得看完兩本英文書;若周圍的親朋、鄰居能夠認可的話,就簽名響應捐款,等她兩本書都確實看完後,再一一去收款。

原先師姊很贊同此種募款的方法,讓孩子們明瞭:幫助別人是用「心」,而非用「錢」,不像以

前在台灣,小孩動不動就伸手說:媽媽我要買愛盲鉛筆,媽媽我要多少錢捐給某某……。可是,當地人也一直利用人們這層同情的心理,如:一個小女孩推著娃娃車,裏頭放個洋娃娃說:我的孩子沒飯吃,請你幫我好嗎?--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的例子,一而再,再而三,讓人最後祇得選擇「躲避」。因此響應這類慈善勸募的狀況,並不是很熱衷。

篳路藍縷的拓荒時節

至於當地的留學生和華僑中,老一輩的華僑,嘗盡留學歷程及身處異鄉的苦楚,多數急欲握存實質的名利,以尋求足以依恃的安全感;「而留學生們則都是『戴帽子』出來的--一頂學士帽。」師姊說,「有些人高傲的站在名和利的角度來審視你,倘若沒有知識性的訊息傳達給他們,也很難說服他們認同。」雖然所遇到的瓶頸很多,然而「一切的『難』,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在慈濟訊息相當缺乏的情況下,自己是不是仍舊做得信實?表達能力是否足夠?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挑戰,需要時間讓這裏的人了解慈濟;慈濟一向是踏實一步步做出來的,他們了解得愈深,也愈能有番作為。」

從慈濟道侶及月刊,知道許多台灣方面的活動訊息,前一段時間獲知大家為大陸賑災工作所做的努力,師姊一直以身為委員,卻沒有發揮任何功能為憾,於是便向先生提議:「我們也來辦場賑災義賣會吧!」當地慈濟會員知道師姊的計畫後,亦紛紛熱烈響應,捐獻衣物、洋傘、中國結飾品、文具……等參與義賣。八十年十月六日,眾人在專門以汽車為攤位拍賣舊物的CAR BOOT公園,舉行首次的義賣活動。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內,義賣品幾乎銷售一空;「所得善款雖然不多,但慈濟的種子,已慢慢在每個人心裏植下。」下午在慶祝雙十國慶慶典茶會上,師姊更藉此華僑共聚一堂的難得機會,希望能在會場擺設慈濟刊物,將慈濟「慈悲喜捨」、「濟貧教富」的精神傳遞出去,此舉立即獲得自由中心(因為中、英無邦交,此為類似大使館的機構)戴瑞明代表的首肯、支持。當天慈濟道侶、月刊、錄音帶,都成了會場的寵兒。有些僑胞並希望能長期閱讀,以知悉慈濟活動。

為大陸賑災舉辦首次茶會

在英國,人們非常注重和家人相處的居家時刻,因此師姊所舉辦的活動,也以家庭聯誼的茶會性質為主。八十年十二月廿九日,趁耶誕節大家休假之便,籌辦了第一次的茶會。為了讓他們除書面資料外,也能了解賑災團在大陸所做的點點滴滴,師姊直接由英赴大陸與台灣的賑災團師兄姊會面,欲實地拍攝一些受災的畫面回去。

回想起在大陸的所見所聞,侃侃而談的師姊,眼裡剎時竟不自主的泛起淚光。「同樣的同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