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1992.04.01 中佛會花蓮支會理事長聖法法師蒞臨指導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

上午,中國佛教會花蓮支會理事長聖法法師及二位居士入精舍拜訪上人。

老法師擔任花蓮區佛教會理事長,對本地教內活動一直非常熱心推動,不僅多年來時常在該寶剎中舉辦大專、兒童夏令營活動,並於去年佛誕節鼓勵花蓮縣市各寺廟、佛教團體,參加浴佛及遊行。當日遊行隊伍長達數里,為花蓮佛教界帶來空前盛況;而本會不僅有百餘位委員、慈誠隊參加上午浴佛活動與下午遊行活動,更由台北、花蓮的慈濟人聯袂合作,將慈濟四大志業與浴佛的意義相輔相成,製作出花團錦簇、美輪美奐,由一噸半卡車點綴成的慈濟花車。此次花車遊行將花蓮的宗教氣氛以活潑的方式帶入最高潮。

今日,老法師特來告知上人,今年浴佛節時將舉辦的浴佛及摸彩活動。上人當場吩咐有關單位響應摸彩活動,四月十二日當晚,並將有花蓮地區的慈濟人前往出席同樂會,同時表演手語帶動唱。

由慈院人事組李誠亮先生所籌辦的慈濟托嬰中心,地點設於宿舍區,對象以院內員工為主;下午特地邀上人前往現場查看。準備於四

月四日婦幼節正式啟用。上人看著一區區安全玩具、嬰兒房等等,頻頻笑言:「現在的孩子真有福!」一直默默在旁邊的林堅熙醫師夫人--護理師陳芬月,當場向上人表示,她的孩子都大了,只要孩子上學去,她願來此當義工。上人讚言:「妳本身即是一位好媽媽,歡迎妳有空多來看看這些孩子。」

慈院醫師的太太們在照顧自己的孩子之餘,主動地投入「慈濟托嬰中心」,將愛心普潤別人的孩子,正符合了上人時常講的「以媽媽的心來愛普天下的眾生」。

下午三時,美國加州亞凱迪亞中文學校校長張馬敏妹,帶領該校教職員組成的教育文化訪問團前來參訪,上人致贈每人一本靜思語。

▲隨師行記

1992.04.02 思賢父親黃定老先生遺愛人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日

為佛教、為眾生,為續慈濟慧命,上人定期奔波南北各地,今日又開始一連八日的行程。

慈濟清流己注流於各校園中,來自各大專院校的四十五位同學,喜捨春假時間,回到醫院當志工。上人臨出門前對他們諄諄善導:「人生的良能,應善加把握;用好的功能去利益人群,用感恩的心幫助人,即會得到歡喜;常保感恩的歡喜心,才是真正歡喜的人生。」

「在學校學的是功能,來此服務,即是將功能轉為良能;發揮你們的愛,用這一分愛的良能利益人群。希望社會因為有了你們的愛,而把凡間變為淨土。更希望你們能做一個園丁,勤奮灌溉,讓這一顆善的種子開花結果。」

看到醫院生老病苦的百態,體悟到人生生離死別的無常,接受上人的法語甘露,學生們的心靈深受觸動,一一要求皈依。上人慈悲應允,並分別為大家取法名,男眾「誠」字輩,女眾「懿」字輩。上人言:「誠是人生的根本,懿為善美之德;希望你們將誠、懿廣布於社會。皈依不在於儀式,重要的是我們彼此心靈的認識。」

「語出於我口,聲入於你耳,進入你心,而你們能在體會『法』後,發出於行,此即是度。切記,三寶弟子一定要有佛心,佛心即是慈悲心。」

九時,上人率隨行弟子,離開精舍前往台北。

儘管台北的天空雨絲紛紛,但並無礙於慈濟人虔誠的法愛。甫下火車,即見到月台上一片藍色的人群,委員們人人臉上流露歡喜的微笑,列隊恭候上人的到來。

美國分會執行長思賢師兄的父親於昨夜往生。出了火車站,上人先行至黃公館弔祭黃父。

思賢師兄表示,葬禮將以佛教儀式舉行,「這在黃家大家族中,是一項難得的事」。上人示:「不殺生、多唸佛,意謂著一分敬與愛。不管用何種儀式治喪,家屬的意

見一定要和,和為貴。」

感恩上人親臨為其父上香,思賢兄弟俯身頂禮。思賢師兄並以黃老先生名義,捐贈慈濟一千萬元建設基金,讓其父得以遺愛人間。

下午二時,於台北分會講經堂,表揚北區、中區績優志工。志工老兵顏惠美師姊於會中報告八十一年志工工作五大方向及重點。

今年接受表揚的志工共有三百二十二人,其中有服務滿五年、二年及一年者,年近八十的師媽亦列身接受上人頒贈獎牌及感謝狀的行列中。

管理中心王端正先生,亦以副總執行長身分致詞:「志工的付出,是病人心靈最好的滋潤劑。佛教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及無畏施,而志工工作,融合了此三種布施,你們已把身心奉獻到極限。」

接著上人對眾開示:「感謝狀雖然只是一張紙卡,卻代表我一分深深的感恩。佛教說神通廣大,其實所有的神通,都來自於心的連結。」上人闡釋,為職業而付出的只是功能,功能會有計較的心;志業則不同,它是一分負責、歡喜的工作,志工們對志業愈投入、愈付出,就愈歡喜。「慈濟是一條菩薩道,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者,病苦的眾生最需要幫助,能及時去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就具有菩薩至高無上的人格。」「人生的功能應善加發揮,空有種子--『愛心』,若不撒播出來,那麼永遠只是一顆種子而已,不會開花,不會結果。」

上人開示後,美國分會黃思賢、馬來西亞葉淑美、日本謝富美等委員,分別報告當地會務及感想。

紐約支會將於四月十二日舉行周年慶,支會負責人施長要師兄特地撥冗回國吸取慈濟精神。因長年旅居國外,他自喻是上人的函授學生,施師兄說:「去國留學為了求知,到慈濟為了求覺;此次隨著上人輾轉南北,只為求法。」「很多人都說上人是菩薩的化身,我是絕對相信,但我更喜歡說上人是呈現聖化精神的典範。」

下午五時三十分,花蓮東華大學籌備主任牟宗燦教授,至分會拜見上人。牟教授與思賢師兄是多年好友,他表示:「東華大學成立後,希望能與慈濟相輔相成,共同舉辦一些活動。聽說慈濟將來要辦宗教學院,相信一定會很成功的。」

上人表示:「為了提升我們的社會

,需從教育著手;為了後代子孫,大家應該把教育辦好,將來,好讓人有『留學,要到臺灣』的信心與肯定。」

晚上七時,三十位榮譽董事齊聚台北分會會議室,召開八十一年度榮董聯誼會籌備會。上人首先感謝大家的熱心護持,慈濟能穩當地發展,完全來自於大家團結的力量,「我們的心念只有一個--無所求地為眾人付出。」慈濟乃以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推動四大志業。以慈善為起點,從三十個會員開始,由點而線而面。「慈善工作以濟貧教富為重點,我們在貧富之間搭起一座善的橋樑,讓富有的人可以付出一些力量,讓貧苦的人可以得到一些幫助。」

上人以「慈濟是一項歷史性的工作」勉勵大家好好把握因緣,利用人身,為台灣造更多的福,替人生做更多的事。侯博文居士感慨地說,台灣經濟雖然富裕,但在精神的教育上,卻相當低落。希望慈濟精神的發揚,能在國際上建立良好的形象。

面對諸多榮董的護持,上人懷抱無比的感恩,並再次重申為佛教盡形壽、獻身命,「讓加入慈濟的人永不後悔」的決心。

▲隨師行記

1992.04.03 劉氏三兄弟台中分會紓解心結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三日

清晨,周元師兄陪同一對甫遭喪子之痛的友人夫婦前來,該夫婦事業有成,對於愛子的往生極為悲慟不捨。上人開示:「世間萬物,包括產業、家園、眷屬,甚至自己的身軀,我們都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家人眷屬的相聚時日;視彼此緣分長短而定。對孩子有責任義務去培育、照顧他,卻無權擁有;既然已對他盡到保護照顧的責任,其它的就交給自然。」上人鼓勵安慰這對年輕夫妻:「希望你將這分徹心的痛,化作力量,去關心其他人的孩子。」

今天開始連續假期,南下的路途上盡是返鄉掃墓的車陣、人潮,從上午八時三十分啟程,走走停停,到下午二時三十分才抵達台中。匆匆用過午餐,上人隨即前往即將完工的分會對眾開示。

開示中,上人除了提及數日前

醫學院動土的盛況外,並對台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會員人數由八萬增加到三十萬的成長,深感欣慰。「台中是慈濟的心臟」,上人勉眾「爭志可和氣,爭氣傷感情,大家要繼續發揮合作無間的精神」。

專程由紐約回來「充電」的施長要居士,面對來自臺中、彰化、南投、嘉義、苗栗等地千餘位委、會員現身說法。他發表回國數日的感受與見聞,其中最深的體會是慈濟人的長情大愛--美國分會思賢師兄的父親於日昨往生,許多師兄師姊們均主動地前往助念;而思賢師兄在承受喪父之痛下,仍然在次日出席慈濟醫院志工表揚大會及榮董聯誼會,「身為慈濟人,不離慈濟事。」施居士深為這分法親所折服。

聯誼會結束後,伍慶雲居士分會監工莊先生向上人報告,台中分會工程預計在六月份全部完工。

聽說劉佳鴻、玟鴻、佳訓三兄弟來到分會,上人特地下樓看他們。佳鴻三兄弟清秀聰慧,目前和母親住在東勢,分別為十九歲、十八歲、十六歲。因為罹患先天性「進行性肌肉萎縮症」,各自在九歲左右開始發病,而劉父為了孩子們的病情四處奔波,七十九年在尋醫途中不幸車禍喪生。病苦的摧殘和失怙的打擊,對孩子們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更因自責父親因他們而往生,極度頹喪消極,失去求生意志,甚至曾以絕食的方式,欲結束自己無奈的人生。所幸他們的母親勇敢堅毅,當年在慈院聽上人鼓勵其「好好陪孩子走下去」,於是提起慈母無盡的愛心和耐心,將三兄弟照料得無微不至;而台中委員鄭明華師姊更以「人傷我痛」的大悲心,對佳鴻三兄弟做長期的心理輔導和精神支援,並不斷鼓勵他們常聽上人的錄音帶,終於使兄弟們紓解心結。據師姊說,佳訓每在吃飯時必會對著上人法照說:「師公,我有吃飯。」

上人無限慈愛地撫拍三兄弟的手腳說:「媽媽很辛苦、很偉大,把你們三個照顧得清爽乾淨,你們要多配合,讓媽媽安心。」其母噙著眼淚感激上人:「若不是牢記師父的話,這條路實在是走不下去。」上人婉慰:「你會走得下去的,日子過多久,就能走多遠。」可憐天下慈母心,這分付出是何其艱忍辛苦。

僑居澳洲的顏師兄有意在僑居

地推動慈濟精神,特來請示上人如何起步?上人示:「回去後將你所見所聞,不增不減地傳遞給別人,以誠正信實做基礎,發揮慈悲喜捨的功能,自然能廣結好緣,成就志業。多帶一些資料回去,讓人們了解我們實際在做的事。並且要配合當地法度,一步步踏實地走。」

蘇美華師姊向上人報告臺南志工服務隊目前登記人員已有五十名,上人示,待組織完確後,將請慈院護士與志工老兵顏惠美師姊,前去做訓練與指導。

多位委會員紛紛向上人訴說心結,上人一一為她們排憂解難。

▲隨師行記

1992.04.04 對嘉義五千餘位工商界人士演說「菩提心、企業愛、人間情」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

六時許,李朝森、曾欽瑞、李正富、張君鴻、李清波、施長要、林徽堂、黃錦益等多位師兄圍繞師側聆受法益。施師兄是學有專長的新聞從業人員,他稱讚上人是「天生的新聞記者,描述景況、事件,比專業人士還生動、感人」。上人笑答:「你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報導,而我是身在其中,感受良深;因為說的是出自內心深切的體會,所以較容易得到共鳴吧!」

八時,上人依例前往上印下順導師駐錫處謁安。十時三十分返抵台中分會,和分會工程負責人諮商二樓講臺的位置和高度。

郭翠花師姊攜夫、子前來分會捐獻建設基金。師姊伉儷年輕有為,事業有成,目前正為擴展事業範圍而四處奔波繁忙。他們表示,雖然很賺錢,也很忙碌,但仍難免有空虛、茫然的感覺。上人說:「創業不易,守成更難,事業的功能既已穩定,就該進而發揮志業良能,做心靈提昇,如此才不虛度此生。」「做事業和修行一樣,若能專志於一門,走起來自然輕鬆自在。若方向太多,路線太雜,走起來難免苦惱疲乏。」

中華民國工商建設研究會會長洪敏昌先生,為了使慈濟清流注入企業界,更基於慈濟即將在大林設立分院,亟望集合企業界的力量回饋社會,參與慈濟嘉義分院的建設;於月前極力邀請上人在今日前往嘉義對該會會員開示。晚間七時,上人抵嘉義高工,面對五千多位工商界人士暨當地民眾,以「菩提心、企業愛、人間情」為題,做精闢的演說。

上人對眾開示,菩提心即覺悟的道心,是最清淨的良知大愛,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皆本具慈愛的佛心及清淨的自性,「企業家是社會發展的帶動者,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商活動息息相關;而企業界更創造了無數工作機會,提供大眾許多服務和便利,故企業家若缺乏愛心或為富不仁,社會必然動盪不安。」

「事業有層次之分--其上為志業,其下為職業。職業乃上班做

分內的職務,換取一分薪資;事業則為職業的後盾。企業家如能提昇層次,將事業轉化為可以自主、利益眾生的志業,就是揭顯清淨的覺性,發揮清淨大愛,去關懷人間,回饋社會。」

上人表示,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每個人皆不由自主地誕生,沒有選擇餘地的接受幼年的生長環境。而生命扣除懵懂無知的兒童、青少年時期,退休安養的老年期,再去掉吃飯睡覺的作息時間,則人們能真正發揮人生功能的時間,只不過十多年。人身難得,人人應認清自己投生人間的目的,好好把握有限的人生使用權,發揮長情大愛去成人成己,才不會空過人生。」

演講於九時三十分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上人雖已疲累不堪,仍珍惜與同門師兄相聚的因緣,於會後在校長室和慧潤師伯敘談。

十時正離開嘉義高工,返抵台中大聖街,已是子夜。

▲隨師行記

1992.04.05 因緣具足,德州義賣園遊會圓滿落幕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

晨,上人再次巡看台中分會工程,與伍慶雲居士就倉儲間與廚房位置交換意見。

資深委員靜敏師姊因近來健康狀況較差,十分苦惱自己無法像以往般精進推動志業。上人勉示:「年紀大些身體難免老化,你可以培養人才,用經驗去幫助新人,這也是極重要的推動力量。」靜敏師姊言:「我不怕負擔重,就怕自己力量不夠。」

上人言:「力量來自大家的合作。既然有心做事,就要心發宏願:集合有緣人的力量,共成善業。」

上人並提醒在場的幹部委員:「組長的角色是『服務』和『責任』。他的責任是分配工作項目,讓人人發揮所能,並且要有培育新血、推薦人才的見識。」

九時二十分,德洲濟恩師兄打來國際電話,向上人報告他們今日(當地時間四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舉辦的園遊會異常成功,先前擔心因連續數日大雨不停,唯恐影響園遊會的成效,未料昨日天氣放晴,參與人數高達三千多人,會場一片熱鬧,義賣得款美金五萬餘元,人人皆大歡喜。濟恩師兄感念上人

的威德加持,才使園遊會圓滿完成。上人言:「凡是皆由因緣聚合才有成果--發一念愛心是『因』,及時去做是『緣』,對方能接受是『果』;感受到成果的喜悅是『報』,如此的『正定法喜』,即是禪悅。」

十時正,眾人隨師北上,停留三義午餐後,一時三十分再度啟程,取道山線省道,雖避開高速公路塞車之苦,卻難免乘車勞頓之累,抵達台北分會,已是傍晚六時三十分。

晚,陳美月師姊偕王怡人三姊弟同來。王小姐經營電子業,兩位弟弟皆獲博士學位,他們攜來一具精巧的迷你微電腦,盼能對上人在記錄、查詢資料時有所助。眼見上人疲累的神態,王小姐幾度難忍感動的淚水,誠懇地請上人「多保重法體,不要太累。」上人輕嘆:「此時此刻無法不累,四大志業極需人力參與,我得把握因緣啊!」

▲隨師行記

1992.04.06 美國時代雜誌報導本會對社會貢獻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六日

晨,近二十位委會員趕早來拜見上人。王明德夫婦甫從美國返回,一下飛機就直奔臺北分會,他們攜來上個月底才甫出版的美國時代(Time)雜誌。雜誌內刊登了一則有關臺灣的兩項報導,其一為「六年國建計畫」,另一則為「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內容提及上人多年來對台灣社會的貢獻和影響。唯美中不足處,為該雜誌所取得的會員總計人數三十萬人,係七十八年的統計資料,距目前的二百萬人次,有著極大的差距。

九時四十分,李明亮教授前來分會,於三樓會議室,和陳紹明、林碧玉兩位副總執行長就醫學院的建築規畫,做詳盡的研商。

呂秀英小姐陪同母親和兄弟前來拜見上人,並捐贈百萬建設基金。呂小姐言:「我大哥非常善良,什麼都好,只可惜菸抽得太兇,一直戒不了。」呂先生答:「其實我是看場合而抽,不能抽或不該抽時,我就不抽。」上人云:「既然能看場合而抽,就表示能夠自律,更表示潛藏著『說戒就戒』的魄力。戒菸,是一個人意志力的呈現,而一個堂堂六尺之軀的人的意志力,難道抵擋不了三寸菸?」人生應該講求品質文化,而非潮流文化;其實,我們若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越是高品味的地方,越是禁菸。再說,二手菸對周圍的人禍害甚大,所以,我們應該有淨化空氣的道德觀念才是!」

大眾銀行陳先生在王文洋先生陪同下前來。陳先生年輕有為,為了拜見上人,他擱下正在主持的會議,匆匆趕來。上人表示非常感恩企業界對慈濟的支持。

三時正,李明亮教授上樓,就他今日和兩位副總執行長研商的心

得,和上人交換意見。

晚,立法委員趙振鵬夫婦來訪,趙立委對目前國會的失序現象極感痛心,他企盼上人能多多演講,用宗教的力量淨化大眾爭執、貪婪的心。

▲隨師行記

1992.04.07 分十梯次對委員、慈誠隊開示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

為整合人力資源,加速志業向國際推展,並感謝眾委員及幕後委員在各種慈濟活動中辛勞付出,上人特地取消今日返花的行程,分別於今、明兩天,以「小班制」的方式,將台北二十一組委員分成八個梯次,外加桃園三組委員和慈誠隊幹部,共計十個梯次,每梯次約二小時,由上午八時三十分起至晚間九時三十分,在台北分會講經堂,和大家做面對面的溝通和接觸。

上人在各梯次的開示中指出,慈濟志業日益龐大,直接間接參與的人數眾多,各類人才匯聚,為提昇委員品質、建立國際形象,儲備人才是當務之急,因此各組組長應主動發掘人才、培養人才,以成立慈濟的「人才庫」。

「新委務須尊重、感激資深委員的引領而精進學習,資深委員也須有成人、容人的雅量而舉賢薦能。」上人勉眾要有以和為貴的共識,發揮分工合作的團體力量,完成為佛教、為眾生的志業目標。

「人人都本具清淨的覺識,所以你我都蘊含無窮盡的智慧,慈濟是佛教的事相,佛教是慈濟的理相,能以事顯理,事理圓融,就是福慧雙修。」

上人強調,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天下米一個人吃不完,欲成美事,端賴大眾攜手並肩,才能成就;尤其四大志業逐步邁向國際化,更需大家同心協力、努力共赴,如此才能在國際上以整齊的腳步,確切發揮「與樂拔苦」的佛陀精神。

「許多新進委員不論在年紀、學歷、能力上,均是社會上優秀的精英,但切切不可恃才而驕,須知若無前人辛苦擴展、帶動,今日豈

有這方福田讓大家耕耘?」因此,上人希望新委對資深委員應心懷感恩、尊敬。「況且徒有學術與技術而無德行,則僅是功能的運用,易產生功利競爭之心。所以,新委在品德心性的修為上,必須用心學習。所謂『先得後德』--得好人緣,為人肯定、支持,才算是有道德、品行的人,如此術德兼備,方能真正學以致用,發揮良能。」

上人表示,資深委員有為慈濟培養人才的責任,本身既得精進學習,還須擴大心量,提攜後進。「引進新委後,千萬勿有『你是我的』的執著,人才如滴水注入大水缸中,是交融於整個團體,唯有本著『人才通用』自由運用的原則,集合各種功能的人,適才適性,才能真正使其充分發揮良能,為眾生服務,傳承慈濟慧命。」

在四場密集的委員講話之後,上人用過晚餐又緊接著從七時至九時三十分,對八十多位北區慈誠隊各中隊幹部開示。除重申慈誠隊務須擔負佛心師志,及修十善、持十戒外,並以心、口、意、誓願等四安樂行,闡述如何在人生旅途中,獲致最適意無憾的寧靜心靈。

上人依序闡述「四安樂行」。上人說,人生在世,若能行為坦蕩身行好事,時時問心無愧,就能處處自在,此即「身安樂行」。心中的慈悲溫柔,可透過聲色的傳達,而給人歡喜、信心,因此如能在適當時機,口吐蓮花,令自己及他人感到喜樂,則所至之處,是非不生,此即「口安樂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能放開胸懷,坦然自在地看待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事物,則毫無罣礙的心,此即「意安樂行」。踏實豐盈的快樂來自無止盡地付出、奉獻,菩薩道是一條永不厭倦的路,既已發心,自當堅定意志,永遠地繼續前進,使心靈獲得無上安樂,此即「誓願安樂」。

藹藹慈容,殷殷叮嚀,為的是讓這些精進的護法金剛,更具堅定的心志,以推動慈濟清流,淨化社會。

十時,回到六樓,上人已累得說不出話來。

▲隨師行記

1992.04.08 勉眾委員培養成人之美與容人之德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八日

接續昨日的梯次,上午八時三十分起,上人再次布廣長舌。

上人於各梯次開示中,一再呼籲大家要培養「成人之美」及「容人之德」的胸襟氣度,希望在大家的齊心努力下,能將佛教平等、清淨的長情大愛,宣揚於世界。

「慈濟是為佛教、為眾生而創辦,是故人人應緊跟師父,須培養佛心師志,如此才能不辭辛苦,不生退轉,發揮慈悲的力量,而得以在無窮無盡的菩薩道上,福慧雙修。」

上人開示,和氣才能成就人生之美。團體中,若人人「以和為貴

」便是美的形態。前導者有愛護、提攜之心,後進者有感恩、敬重之情,就能讓團隊力量發揮到極致。

「該是我們扛的責任,不要推讓,該跟著別人走時,則要照顧好自己的腳步。」上人希望大家在團體中互相成就,督促彼此珍惜有限人身,發揮良能,才能廣結善緣德業,才不負此生得為人身。

接連兩日,除了梯次間交換時的十分鐘空檔,上人不曾停歇地從早上八時三十分開示到晚間九時三十分,如此緊湊、長時間的演說,耗盡上人的體力,待最後一個梯次結束時,上人已聲音闇啞,難以舉步。為佛教、為眾生,上人盡形壽、獻身命,永無悔。

▲隨師行記

1992.04.09 結束南北八天行腳回返精舍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九日

結束八日巡視南北的行程,今早,上人帶著沙啞的聲音、疲累的身體,領眾返回花蓮。

大殿前站立著二列笑容滿面的常住眾和基金會工作人員,歡喜恭敬地迎接上人歸來。和台北的人車熙攘相較,花蓮更顯恬靜、清朗,上人輕呼一口氣:「回來真好!」

慈院曾文賓院長和林碧玉副總執行長相偕前往台中,因班機誤點而利用空檔入精舍拜見上人。上人交代林副總執行長有關台中分會工程的注意事項,並提醒「要尊重建築師的專業意見及智慧,透過委婉的溝通,使完成後的建築物,可以完全發揮功能。」

雖然沒有訪客,上人仍不得閒適休息,但見書房內案桌上的檯燈一直亮著,整個下午,上人埋首於桌前,整理、批示十餘天來積壓成堆的公文、稿件。

▲隨師行記

1992.04.10 吳姓司機改變習氣點亮心燈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日

住院患者的輔導首重精神層面,如何解開其沈悶的心理,是志工必須努力的重點,「欲讓患者開心,志工首先必須放開自己,用甜美的笑臉、溫柔的言語,及誠懇、開朗的態度,去引發患者堅韌的生命力。此外,病房的團康,不只是唱唱歌、比比手勢,主要是帶動歡樂的氣氛,讓患者打從心裏歡喜。」

晨間,上人對志工開示時,表達了對志工服務患者的期許,並提醒大家:「輔導需要用智慧,不可過於教條化,或套以宗教的理論、口吻,過於理性或感性都不好。要以開放的空間及保守的感情來做輔

導。」

九時許,來到醫院的復健科,上人溫藹地向正在復健的患者說:「好好努力,加油啊!」患者激動地連稱:「法師,您還記得我呀!謝謝!謝謝!我會努力的!」

上五樓,一群主任醫師正迎面而來,充滿朝氣與信心的神態,令人感受到慈院蓬勃年輕的氣息。他們剛結束晨間討論會,正趕去門診看診。

每週要洗腎二次的鄭王武醫師,笑容可掬地向上人問訊,他說:「自己生病後,對生命有了另一層的詮釋,要好好利用健康的時候為患者服務。」上人欣慰鼓勵:「不妨也嚐著試走研究的路線,一來可免長時站立的辛勞,二來也可再貢獻腦力。」

六樓一位來自日本的陳姓女患者,見到上人來慰問,激動地表示:「身體向來就不好,常至各大小醫院就診,但唯有在慈院才感受到愛的關懷;這分關愛來自醫師、護士、還有志工,以及上人。」她高興地直說自己是個有福的人。

於嬰兒室前,一位年輕的少婦正在注射點滴,兩旁陪坐著一對老夫婦。老婦人小心翼翼地舉扶著點滴架,上人向前溫柔地問道:「等看孩子呀?」少婦媔靦地笑答:「不,是害喜,現住院安胎。」問她與身旁兩位老人的關係,她說:「是公婆啦!」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為了迎接一個未來的小生命,卻需勞動兩代的人力、心力,無怪乎上人一再強調,再三呼籲為人子女要孝順父母,更把孝順父母列入慈濟的十戒之一。

上人每至醫院,必定去嬰兒觀察室看望小靈姬。與其他小生命相較,小靈姬的命運就顯得坎坷堪憐。一出生就遭遺棄,又加上先天蒙古症,她呆滯的神情總令人心酸地感到人生有著許多的無奈,而這些

無奈,除了歸諸因果業報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解釋呢?

於慈濟部會議室中,一位來自嘉義的吳先生求見頂禮上人,吳先生因聆聽了上人四月四日於嘉義高工的演講,決心戒掉二十年菸癮,他雙眼湧現淚光摯誠地說:「我是真心洗淨內心的垃圾後,才敢來見師父的。」他並捐出二萬元,表示自己只是一個司機,雖然力量微薄,但願意盡一已之力。

上人表示:「任何人都可做慈濟人呀!司機廣結善緣的機會更多,更有機會接引他人入慈善之門。」

十時三十分,上人在懿德母姊聯誼會中開示,感謝大家對慈濟的付出,並提醒眾人除了自身體受付出的歡喜外,更不能忘讓家人也歡喜。「最近許多學校紛紛邀請委員到各校上人文課程,傳遞慈濟精神,這表示委員們的形象受到肯定,我以你們為榮。不過希望大家除了隨著時日增長智慧與常識之外,也要讓家人一起歡喜成長。而方法就是先把家庭安頓好,讓先生、孩子、公婆歡喜,沒有後顧之憂,如此才能得到他們的肯定、支持,進而參與。」

晚上,賴鈺嘉醫師夫婦陪同剛從德國學成回院服務的小兒科郭煌宗醫師夫婦,入精舍拜見上人。

上人云:「學醫最主要目的就是服務病患,而服務病患則要在臨床上才能真正提供服務。學位、研究,最終仍需由臨床來驗證。所學就是要用,學而不用等於無學;研究與應用要平行。」

「不要執著理論的學位,慈濟最需要的是提供病患最好的臨床照顧。我創院的最主要目的即在服務病苦的患者。」

對於設立臨終病房,提供臨終服務,上人提出看法:「為了避免讓患者感到只要住進此病房區就代表生命結束,病房的名稱宜待考量。大多數人無法免除面對生命臨終的恐懼,這需要時間與耐心的輔導。關懷的對象除了患者,更須擴及家屬,鼓勵家屬投入。志工的服務畢竟有限,家人的關心,才是最好的支持。」

▲隨師行記

1992.04.11 慈院員工精進日,勉眾感懷父母恩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一日

晨,志工座談會中,顏師姊報告一件輔導末期癌症病人,令其勇敢接受事實,並願出院回家,珍惜與家人共度最後時光的個案。上人聽後頷首稱是:「這是志工能發揮的最大力量。生死本是人生一大事,我們對末期癌症病患應該加強他們灑脫地看待生命。癌症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癌症。」

有位師姊感恩上人讓大家有機會到慈院當志工,她說:「很多人想做好事卻苦無機會,而我們不用費心,就有許多自動前來求助的對象……。」上人開示:「有菩薩心,也要有菩薩道,才能行。而菩薩道

緣自苦難的眾生,所以我們要感恩那些苦難的眾生,因為他們的犧牲,示現苦難之相,才讓我們有機會服務,去落實菩薩心,完成菩薩行。」

下午一時半,上人抵慈院參加每月一次的員工精進日,除了親贈生日禮物給當月的壽星,上人並殷殷誨勉,父母恩如水長流,在母難日要多體會、感懷父母恩重難報,努力發揮人生的使用權,「須知人的生滅隨時在變化,走到生命盡頭時,兩手皆空,唯一能帶走的是『業』。業是由我們在人世間一切的動作、思想、行為等累積而成;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全力運用人生的使用權。」

難得下午沒有他務,融師父把握良機和牙科聯繫安排,四時五十分,上人坐上牙診台,讓醫師處理早該治療的牙疾。猶念念不忘:「還有什麼事要辦、人要看的?」為佛教、為眾生、為慈濟四大志業,上人真真為法忘軀啊!

▲隨師行記

1992.04.12 慈誠隊以行動印證一勤天下無難事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二日

自從聽得上人對外倡導環保的意識後,二年來慈誠隊默默地將此理念化為行動,開始了「垃圾變黃金」的資源回收工作。

其中有多位師兄都是公司的董事長、大老闆,也走上街頭撿垃圾做分類。他們表示:「只要環保志工背心一穿上,一切都放下了。我們是抱著無所求的心而做,所以充滿了歡喜。」而在清潔車不足的情況下,有的師兄以自家的轎車,至各公司回收廢紙,幾趟下來,這股誠意感動了多家公司,而對師兄說:「以後你們不用來收了,讓我們自己先把它處理好,再將回收變賣的錢,捐給慈濟蓋醫學院!」爾後,許多民眾也繼而響應,主動地將分類好的可回收垃圾,投入清潔車內。

然而,要在有限的車輛及人力之下,做全面性的推動,實在很困難。上人勉勵大家:「凡事起頭難,開路是艱辛的,你們既然跟隨師父,就要當個開路者,開條好路,讓後人來行。你們可先做教育性的帶動,宣導大家保護地球上的資源,並減少對地球的污染。」

慈濟的共通語言即是「愛」與「感恩」,不管海內外皆如是。慈誠隊依著一個口令,即多個動作,這種「一手動時千手動」的精神,在在令人感動。上人讚歎:「你們平日都是在辦公桌動小筆的,而現在卻是投入宇宙空間,揮大筆寫歷史。今朝植苗,來日綠林成蔭,你們可帶著子孫到樹旁『話說當年』,並讓他們印證『一勤天下無難事』的教育。」

「常人都易迷失自己,為著這個人身,天天投資於鼻下橫--永遠填不滿的口,實在很不值得。而你們卻懂得發揮人生的使用權,為

人群服務奉獻。雖然身體疲累,卻也因著懷抱感恩心,歡喜付出後,找回了自己,更加了解如何善用人身。」

上午九時,牡丹師姊談起,曾在大馬路上,看見一位學生穿著一條斑斑割痕、處處撕裂的牛仔褲。上人不禁嘆道:「人心的起伏,由外表可見。一個人的內在固然重要,但外在也不容忽視。我非常注重學生的服裝儀表,人生應該要很珍惜穿校服的時代,規規矩矩地當個學生。」因此上人對於護專學生的制服,用了很多心,希望學生們能夠自然地穿出慈濟的氣質文化。

隨後,正著手翻譯靜思語第二冊的濟昕居士,就翻譯上的問題請示上人。他發現東西思想方的差異甚大,由於西方重於物質的追求,少有精神層面的觀念,故於英文中,幾乎找不到適當的字彙恰等於中文涵義。上人則表示:「若逐字而翻,不僅呆板且難以意會,我希望能翻譯得富有感情些。」濟昕不由得感到自己很幸運,還好懂得中文,能享精神上的充實。此時,在旁的師姊們笑道:「我們更幸運,我們聽得懂上人的話。」濟昕慨然表示要趕緊學台語才是。

十時,逢甲大學董事長廖英嗚、會計系主任陳蒼機、新聞祕書潘文成以及花蓮縣稅捐處處長莊慶雄一行來訪。廖董事長說出對上人著作的感受,即是體會到佛儒思想是一致的,並巧譬上人堪為佛教中的孔夫子。此趟北上,上人在二天之中,做了十場開示,雖然內容不盡相同,但共同論點是「先得後德」,乃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有相契合處。

上人解釋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如來德性,只因後天習氣薰染而無法發揮良能,故要先『得』人心--受人肯定、讚歎,則『德』相自顯,回歸於本性。」「明德即是佛家所言的『明心見性』,要得人心先親民,能發露出善良心,才能得到人家的肯定。」眾等聽了皆表歡喜,廖董事長稱許:「這些道理都是深奧的,但一經上人的演說,即豁然開朗。」廖董事長也表示,孔子言,人性本是好的,卻由於後天棄正路,而入邪路,致使原本的正道埋沒;因此必須以良知良能去開發,方能使人「茅塞頓開」。

午後,又有桃園一列慈濟列車會員進入精舍。愛是不分距離的,雖然慈濟四大志業的建設都在花蓮,但各角落關心慈濟的人,都帶著愛護的心來到這裏。上人對來謁的人士都予以慈悲的開示,感謝他們對慈濟的支持。

▲隨師行記

1992.04.13 美國委員返本會虔誠聆法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三日

林幸慧師姊陪同父母來到精舍。他們在美國極力推動慈濟志業,並定期舉辦茶會。由於當地委員少,所以一人得分擔十人的工作量。雖然甚是辛苦,但大家均歡喜投入。今晨與臺中志工齊聚中庭,聆聽上人開示,令他們倍感珍惜與羨慕。師姊說道:「遠在美國,不能隨侍上人,每每聽到上人的法音,我們都淚流不止。」甚至上人一通電話過去,他們即擴音出來,人人都跪地虔誠聆受。

上人不禁嘆道:「我在此處說話,或許有人覺得嘮叨,而遠處的人,因為有心接受,所以聽得句句都是妙法。」在佛陀時代,有九萬人與佛共住一城,然而卻只有三萬人見過佛陀,餘者皆是曾聞佛名卻不得見,及未聞佛名也未見佛身的人。「如魚在水,不覺水是他們的生命,一旦離水,方知痛苦。因此,佛陀是否在並不重要,我們心中是否住於正法,才是重要。」

有人問,若上人不在時,慈濟會怎樣呢?

上人開示:「我只要做好今天的工作,至於明天會如何,不是我所應該操心的。我沒有私心及任何隱密,一旦要走,我都能心無罣礙,很輕鬆地離去。」上人不斷地將佛教的精神理論具體化,他進一步告訴大家:「我在不在都不重要,你們心中有正法才要緊。佛陀不在世,我們也是將佛法承傳下去;我若不在,大家如能本敬愛我的心,更積極、更謹慎地推動志業,慈濟仍能繼續下去,而且可能更好。」

為了籌募醫學院建設基金,台中發起了一場義賣園遊會,原預估將有十萬人共襄盛舉,當日竟湧入二十萬人潮。臺中委員說出他們的心聲:「說不辛苦是騙人的,但說很歡喜,卻更確實貼切。」上人祝福台中委員們,每辦一次活動,就有一次成長,並使來眾得到人性回歸親情的溫馨。

今日有來自華盛頓的美籍比丘Ven.Rendoph前來與上人會晤。

▲隨師行記

1992.04.15 懿德母姊付出媽媽的心,菩薩的情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五日

晨,志工們聚於中庭,說出他們行於菩薩道的風光,和大家分享

有位七十一歲的老爺爺,看到志工時就開心地說著:「我病得好歡喜!我因病住進醫院,而能接觸到你們這群快樂的志工,並認識了

慈濟,這次生病,實在病得太有價值了。」他還發下好願,待病好後,也要到慈濟醫院當志工,為病人服務。上人也深感這位病人病出生命的活力,而發揮慧命的使用權,的確病得有價值。

又有一位鳳林的醫師,平日為人看病量血壓,而自己血壓升高卻不知,導致腦溢血,送來慈院開刀。上人即請大家平時要注意健康。

一位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師姊,一想到要回慈濟醫院當志工,高興異常,為趕火車,不慎跌倒,所幸並無大礙,令她體會到「一善破千災」,慶幸自己能發一念善心為人服務。上人希望大家於健康時,要懂得感恩,不要虛度光陰,要步步行善,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則應盡力付出,若不用心在每一步伐,一步差,就千步錯了。

九時,數位懿德媽媽們,進入精舍,與上人暢談她們與「女兒」們的相處情形。上人勉懿德媽媽們凡事以身作則,心行合一,「人的煩腦來自於情的牽纏,因為親疏不均,以致產生私愛、偏緣。不要輕視點滴的過錯,以身作則,有錯要不斷調整,應做到不遷怒、不貳過。」上人一再提醒媽媽們:「你們所給予孩子們的,不是常識的功能,而是智慧的良能。學識可於課堂中獲得,而她們內心深處的愛是否發芽,則有賴你們付出媽媽的心、菩薩的情。」

下午,上人至慈院會議室與日本大林組及廖慧明、許常吉等建築師,共同討論紀念堂屋頂施工及選材。

今日有澳洲音樂學院教授Schich夫婦來訪。

▲隨師行記

1992.04.16 慈院志工服務「如是我聞」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六日

早上,志工們「如是我聞」地向上人描繪在醫院服務時的所見所聞。

上人開示:「人與人之間要有感恩心。也應該教導病人感恩醫師護士--他們在病菌最多的地方為人服務,這種捨身救人的精神值得感恩。如此讓病人學到感恩心,覺得生這場病,病得有價值。」

慈濟教育志業隨著護專而開展,如今醫學院已動工,未來教育方針如何?下午管理中心定期座談,上人開示道:「學生時代的時間寶貴,不要浪費在批評他人,或吃、住、穿的講究與享樂上。學生最需要穩定的環境,我們要培養他們正確的思想,瞭解人性是平等的,不可有分別心;使他們能尊師重道、爭取時間,在單純的學業中,用心提高品質。」

▲隨師行記

1992.04.17 新加坡靜蓮委員侃述會務推展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七日

遠自新加坡返國的靜蓮師姊在「志工座談」時間,向大家簡敘在新加坡為「大陸賬災」籌備法會的經過。一連四天的梁皇寶懺,在所有贊助者全力配合下完成,點滴不漏地全部奉獻,護持慈濟之忱,令人感佩。

上人表示:「普天之下的慈濟人共同一心,彼此感恩,同時也要感恩接受我們濟助的人。做得歡喜是因大家的歡喜付出,不要有貢高心,有貢高心則起功德墮!」

一位神情黯然的男士談及自身罹患病苦,上人安慰道:「自然就是福。世間沒有一樣東西真正屬於我們,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要學會達觀;病情並不可怕,怕的是我們的精神不能輕安。」

「『痛快』和『痛苦』唯在一心,身體病了,心不能病。因此平日健康的心理建設,比病後的醫療更重要。」

一般人身體有了病痛,情緒難免低落,以致影響周遭氣氛。上人開示:「脾氣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要縮小自己放寬心;吃的東西都可以消化,何況氣!時常心懷感恩,感恩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發脾氣?要好好運用人生,時時感恩家人的照顧。」

飽經病苦的上人,句句肺腑之言,以「痛」激發「快」--精進,步伐快得連「痛」的感覺都追不上,真是痛快,痛快呀!

上午,上人與慈濟醫學院籌備委員之一的國防醫學院陳幸一教授談慈濟醫學院展望。

下午,時報週刊撰述委員吳鈴嬌小姐攜來其所整理上人法語,自七十八年十月開始在中國時報專欄連載的「慈濟心蓮」文稿,請上人再次過目。該專欄已結集,即將發行單行本。

▲隨師行記

1992.04.18 花蓮區慈濟服務隊第七期志工開訓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八日

醫院中的生、老、病、死,是人生社會的縮影,想起小兒加護病房中的小菩薩--陳俊男,及昨日拜見上人請求開示的男士,上人不禁感嘆:「昨日的那位男士很無奈地面對醫學上宣稱的神經功能萎縮症,亟需要精神上的輔導;而小孩子不知死的意義,精神上還能關懷別人---俊男小弟弟說:『師公,我節省錢給您蓋醫院!師公要保重!』讓人心中既感欣慰又難過。知道的人很恐懼,反不如不知情的人

自在。人生是靠生命的意志力來維持,有責任感的人奮鬥的意志強,生命力自然旺盛。」

下午,花蓮地區慈濟服務隊第七期志工開訓典禮,邀請上人親臨開示:「歡迎大家加入志工!我們不稱『義工』,是因為義務工作者沒有責任,而志工是『發於內心,立於志願』,所以能認真投入。熱心易發,恆心難持,希望各位抱持長久之心。」

志工是醫院軟體中的軟體,醫師付出的是功能,因為非常忙碌,能給予病患的時間有限,沒有辦法醫身體又解心結。其實病患三分是病,七分則需要精神方面的鼓舞,而志工就是負責這七分良能的付出。

上人表示,發自於心、發揮於行為,不受社會污染的善念,這種「性本善的知覺」即是智慧。智慧人人本具,祇是有些人受後天人我是非煩惱的遮蔽;當智慧被啟發後,即會不計代價地付出,而得歡喜,這分歡喜便是無價之寶。施比受更有福,不求回報,即是無量功德。

「人生在世間如微塵,不要小看這小沙塵--合抱之木發於毫芒。每個人都有菩提種子,要盡快種下使其生根發芽,庇蔭來者。」

濟濟一堂的第七期花蓮志工,不少是曾經受慈院照顧的病患或家屬,他們心存感恩前來回饋,的確因緣深厚。在上人「人生只有使用權」的召示中,各個發願掌握當下。相信在他們有心、用心的付出下,慈院「杏林春暖」的寫照,將更多釆多姿!

▲隨師行記

1992.04.19 陳俊男小弟弟節省麵包錢捐建院基金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九日

農曆三月是慈濟開創的紀念月,臺中、桃園、屏東的會員欣喜回來參加聯誼會,一早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朝山入舍。「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回向偈中,人們淚水悄悄滑落,懺悔、感恩、歡喜交織,虔誠之意盡在不言中。這時天降雨露,德慈師父祝福道:「甘露清淨,光明無量!」一片祥和、寧靜。

簡速的早齋後,在眾人翹首中,上人開示:「『經』是要『實

修的路』,端正思想觀念,盡心盡力實行,即是道,也就是路。」

上人提前前往慈院,一踏入急診室,即見某高工學生外旅遊發生車禍,另有人上吐下瀉、有人心臟病突發……這一切病苦,怎不令上人擔憂!上人隨即又轉往小兒加護病房,探望節省麵包錢給師公蓋醫院的陳俊男小弟弟。

隨侍上人的慈暘、慈華、靜淇、靜潔、林臣英、孟月秀等師姊,看見先天性肌肉萎縮的俊男小弟弟瘦弱的身子,惹人愛憐的模樣,人人紅著眼眶,紛紛掏腰包贊助他幫師公蓋醫院的心願,並答應要帶他最喜歡的「童心映月」故事中的小菩薩--草莓小妹妹來看他,也要讓他成為童心映月的一員。上人臨行,六歲的俊男不忘囑咐:「師公要保重喲!」稚嫩的聲音深深震撼著每個人的心弦。

下午全省委員聯誼會上,上人提到,慈濟「濟貧教富」的精神已成為目前社會的一股清流,很多學校都希望慈濟精神走入校園。

提到教育,俊男的影像彷彿浮現在上人眼前--「有愛心的孩子不會變壞」--善根深厚,愛苗滋長;根深柢固,何愁枝葉不繁茂?

▲隨師行記

1992.04.20 慈濟護專台語演講比賽成果斐然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日

慈濟藉有形的建設淨化無形的人心。為使會員親睹大家心血凝聚的成果,委員們費盡心思,儘管自南部往返就需兩日的車程,但愛慈濟的心是那麼殷切,他們將辛勞置之度外,只要會員歡喜,就帶他們前來。上人體諒委員們的用心,在他們前來告假之時,再為大家開示:「人生的功能是付出,能為人群服務即修行。有修養的人在舉止動作中,不只顧好自己,更能讓人歡喜。凡夫群中容易被境影響,要自我訓練不受人影響,去掉『貪瞋癡慢疑』,行六度萬行,進而影響他人行善。」

上人開示六度:「布施去貪;持戒是時時反觀自己,久而久之就會守規矩;忍辱要做到理直氣柔;精進意在不怕一丈走不到,只怕一寸步不移;禪定即是精力集中,則無事不成;智慧人人本具,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智慧是利益人群的清淨之愛,學佛要學習智慧;上人鼓勵大眾:「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智慧德相,只是被後天習氣所污染,只要我們努力付出,在人群中修到『得人心』,那麼德行現前,則德相顯現,善根完具,福慧人群。」

在座的「未來佛」,各個綻開笑顏,欣喜納受上人祝福,腳步輕盈地踏上歸程。

響應上人推展「台語」的活動,慈濟護專今日舉辦「台語演講比賽」,靜原師姊滿懷愉悅的將成果---兩捲錄音帶--呈獻上人;受聘為

評審的靜原、林智慧、賴美智三位師姊亦隨同拜見上人,並述說「慈濟根苗已在學生中發芽了」。

有的學生在實習中直接接觸人時,體悟上人情願「力量增加」的心願,了解到志業是家務事,是無所求地付出;有些聽到同學參加志工的快樂,紛紛立志要爭取機會參與志工行;有的親睹委員為勸募一百元費盡唇舌,情願打工賺錢,不願領取慈濟獎學金……。上人頗感欣慰,慈濟清流少年心,護專學生在懿德媽媽們潛移默化的教導下,逐漸茁壯,那分「貼心」,將如一股活泉,永遠滋潤慈濟慧命的愛苗。

▲隨師行記

1992.04.22 示現病苦者,是勉眾生迷途知返的菩薩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屏東的師兄哭了!早晨志工座談會中,這位師兄報告,昨天在醫院為一位老病患洗浴時,他哽咽得不能自己。

他說,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想到要為自己的父親洗澡。昨天,當他在為這位從不相識的年老患者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身子時,不禁想起自己年邁體衰、長期臥病在床的父親。想到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大意與不孝,想到年老的父親從不要求子女的包容和寬恕,他不禁悲從中來!恨不得立刻奔回父親身旁,親手為父親好好洗個澡。

聽完師兄的敘述,每個人的眼角都閃著淚光,心湖激起陣陣波濤,當下自省。

上人慈示:「所以你們要感謝這位患者,是他啟發我們的良知,讓我們迷途知返啊!」

老人病了,兒孫藉口無暇照顧;兒孫病了,經常是一家老少全來奉陪。這二種差異現象在醫院屢見不鮮。今早,上人在巡視病房時,看見一個白胖可愛的幼童因高燒而住院,阿嬤抱著愛孫、爸爸牽他右手、媽媽哄拍著他,一幅天倫之樂,讓人好不生羨!上人見狀道:「一個孫子三個人照顧!」言下,這世間所謂「孝子」的孝順對象,已從孝順長輩,轉移到「孝順」下一代?

▲隨師行記

1992.04.23 赤子童心宣揚「換金塊做磚塊」理念

◎撰文/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聰靈慧黠的ㄚㄚ,這幾天活像隻花蝴蝶般在精舍到處活蹦亂跑,風鈴也似的笑聲像蜜糖,所到之處,人見人愛。

今早小不點的她竟拿出一個信封,伸手摸出一條晶瑩剔透的翠玉項鍊,雙手恭謹地送到上人座前,睜著銅鈴大的眼睛,鄭重其事地道:「師公!這個『歹』銅古『錫』給您蓋醫院!」上人訝異地彎下身子,摸著項鍊道:「小孩子怎麼會有這個東西啊?」ㄚㄚ娓娓細述內情。

原來,日前有位師姑來到精舍,正在樓上寮房卸下這串項鍊時,就被到處串門子的ㄚㄚ瞧見。ㄚㄚ一見金光閃閃的飾物,立刻宣達上人的智慧法寶。她說:「師姑,這個東西掛在身上是『歹』銅古『錫』,拿給師公蓋學校才是黃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