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理圓、事圓、人圓

◎證嚴上人

處理事情,感情要蘊藏在理智中;人與人相處,則要把感情表現在理智上。

理性與感性須互相配合,不衝突執著,方能以自性之清淨,通達於諸法事相,做到理圓、事圓、人也圓。

然而,現今社會以「功利」為重,追求私慾,一般人不知惜情尚義,總以自我為中心,少為大眾著想。在工作上,計較得失利弊,不肯多為社會服務;在生活中,爭論人我是非,不願與人群和睦相處。如此雙方互相排斥,怎麼能熱心工作,建立感情呢?

吾人應當以理性的智慧,付出良能;以覺性的情義,彼此感恩,自然能歡喜自在,不受煩惱所困擾。

謹記「上愛下敬」,不迷不執,方能讓人事通達,圓融無礙。

▲社論

做個歡喜菩薩

中國大陸地大物博,奇人奇事亦多,以大陸賑災因緣,得識年近古稀某君。此君雖年近七十,但望之如四十許人,風度翩翩,容光煥發,若非有人道破,任人都不相信已是七十老翁矣!

如此奇人,不免好奇,請益養生之道。答曰:「此不傳之秘,不為外人道也。」經再三懇求,且該君受慈濟賑災義舉感動,慨然傳授「三保、四樂」。既得「法寶」,不敢自珍,願與諸方大德與所有慈濟人共享。

養生之道無他,存乎修心養性而已,心性恬淡自適,行為動靜一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永保歡喜之心,履踐「身之三保,心之四樂」,能如此,豈患年華之易逝,而老之將至矣!

「三保」者,就是保護、保健與保養,這是針對養身而言。人之大患在於有身,但人之所以為人,也在於有身,我們的身體雖然是臭皮囊一具,可是人的良知良能,亦有賴此臭皮囊發揮,苟無此身,一切歸於寂滅,遑論修心養性了。

因此,欲使此身發揮良知良能之人生功用,必先擁有正常無恙、健康活潑、生機勃勃之身體,所以「保護」此身至為重要,騎機車戴安全帽,開車繫安全帶,不做無謂之冒險,不至難測之險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保護我們擁有的身體列為第一要務。

擁有此身體後,必須使其健康,故「保健」就成為第二要務。健康的身體,要靠平常的運動,也要靠正常良好生活習慣,例如喝酒傷肝,抽菸傷肺,吃檳榔傷口,淫逸傷神,賭博身心俱傷,都應戒除,運動加良好生活習慣就是保健良方。

身體健康後還要懂得保養,保養必須由內而外,絕非靠護膚乳或保養霜可以做。保養除了須攝取適量的營養外,常保身心愉快至為重要。煩惱最傷身,一夕白髮的故事,史有明文;心情愉快,每天歡歡喜喜,就是最佳的保養劑,有人說慈濟委員看起來,永遠是那樣年輕有氣質,這是因為我們每天都擦了「慈濟面霜」。什麼是「慈濟面霜」呢?就是慈善布施的那股歡喜心。

有了「三保」還要加「四樂」。「四樂」就是生活要「知足常樂」,做人要「助人為樂」,工作要「苦中作樂」,情趣要「自得其樂」。貪瞋癡是人生三毒,知足才能戒貪,而少慾才能知足,知足就可常樂,常樂就是生命的活泉。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人性、是佛性,也是天性;解人疾苦,救人災難,是順乎天、應乎人、力行佛道之事,何況助人為快樂之本,結好緣、種善因、心情自然愉快,心情愉快自然能常保青春。

此外,每個人都能發揮良能,要發揮良能當然就必須工作,而工作必然有甘、有苦、有順、有逆,但不論是甘苦或順逆,如果能有「苦中作樂」的認知與作為,自然能化苦為甘,轉逆為順。

最後是休閒生活,應「自得其樂」,那怕是練書法、學繪畫、嗜茶藝、習花道、登山健行,只要是正常和有益身心的休閒生活,都能自得其樂,就能從中體認淡泊明志的真義。

這是養生之道的「三保」與「四樂」,如能從中受用,就能做個歡喜菩薩了。

▲甘露清涼

人有二十難--隨化度人難(十八)

◎證嚴上人

佛陀說人有二十難,其中的第十八難是「隨化度人難」。「度」人實在不簡單,尤其要對方一見到你就起歡喜心,由你的一切舉動、語言、聲音,就能夠讓他改過,這就更難了--佛陀如是說。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記得幾年前,在朝山的路旁有一排豬舍,裡面養了很多的豬,豬舍旁邊還有很大的魚池;飼養的人利用豬糞倒入池內餵魚。到了夏天南風一吹,精舍周圍就臭氣沖天;可是土地是別人的,他們要養豬、餵魚,我們也無可奈何。

有一天,一群慈濟人來朝山,那時的朝山者並沒有像現在浩浩蕩蕩的這麼多人,只有十幾位吧!他們半夜從蘇花公路朝山進來,三步一拜非常地虔誠。那位養豬的人看見了,覺得很奇怪,心想:「這些人怎麼這樣呢?走路不好好走,一會兒就拜一次,走不到幾步又拜下去?」對一個沒有信仰、又不曾見過朝山的人而言,他覺得非常好奇,也有滿腹的狐疑……。不過,他也一片好心地回家拿了手電筒,為他們照明路況;因為他看到山上有些年輕人,騎著機車飛馳兒過,而朝山者身著黑色海青,天色又暗,萬一出事可怎麼辦?因此他就牽著腳踏車,手裡提著照明登,讓騎機車的年輕人和開車往來的人,警覺到前面有人。他就這樣一路跟著朝山者念佛進入精舍。

他看到朝山的人,非常虔誠地頂禮迴向。這時天色也亮了,他原本想回家去,剛好那時我走到外面,和他打了招呼,他說:「師父!這些人好誠心哦!」我告訴他:「這叫做朝山。」他說:「我從來不曾見過,真使人感動哦!」過了一會兒,他鼻子嗅了嗅說:「你們這裡怎麼有豬糞的味道?」我說:「這就是從你們豬舍飄來的啊!」他說:「我以為只有我們那裡會臭,聞久了也不太覺得,沒想到這裡的味道比我們那邊還濃!這樣好了,我把這一批豬養大了就結束營業吧!」他真的從此結束了養豬業。

這就是以誠來感動人。本來他們一養就是好幾百隻的豬,每當精舍一大早拜佛時,常聽見豬群嚎叫的聲音。當豬要被送到屠宰場時,牠們哀嚎的聲音,真是令人心碎!幸好這群朝山者,以虔誠的舉動,把豬舍的主人感化了!

修行的人因久處於良好的環境,也許不太察覺它的好,有句話說--「處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正是如此;反之,「處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在很臭穢的環境中住久了,也不會聞其臭。

世間富貴如浮雲

佛陀成道數年後,應父王之邀回國弘法。入城第二日中午,佛陀托缽經過皇宮樓閣,樓閣上有一對恩愛佳偶卿卿我我的,那男子正是佛陀的同父異母弟弟,名叫孫陀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往樓下一看,見佛陀莊嚴的身相非常感動,他趕快下樓來到佛陀的面前,向佛問訊。他接過佛陀的缽,將其盛滿飯菜,然後端出來供養佛陀;但是佛陀一直往前走,他只好捧著缽,跟著佛陀一直走到精舍。

到精舍時,佛陀告訴他:世間的富貴如浮雲,你若是貪戀美色,在滾滾紅塵中打轉,到頭來還是在六道中輪迴。孫陀羅難陀聽了很感動,因此隨佛出家了。

出家之後,他還是會想念他的妻子和家庭的生活,一直想藉機跑回宮去。有一天佛陀告訴他:「我要帶比丘們出去托缽,你留守在精舍,但需掃地……」孫陀羅難陀心想,這是回宮的好機會,即說;「好!我留守精舍。」這時佛陀看出他的心思,臨行前回頭來問他:「你想離開嗎?我帶你去看看一些境界,看完了,你要走再走吧!」

天堂地獄唯心造

於是兩人坐下來,佛陀入定後,把難陀帶上天堂,在那裡有一棟富麗堂皇的高樓。遠遠一看,孫陀羅難陀驚訝地問佛陀:「世間怎有這麼美麗莊嚴的房子!」佛陀說:「你過去問問這個房子的主人是誰?」他過去一看,看到裡頭還有很多美女,就問道:「你們的主人是誰?」她們說:「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孫陀羅難陀,將來他在人間捨報往生時,就會生在天堂,到那時,這裡的主人就是他了!」

孫陀羅難陀聽了這些話好高興,佛陀問他:「如何?這裡的女子漂亮嗎?」難陀說:「哦!太漂亮了!」佛陀又問:「跟你的太太比起來呢?」他說:「跟她們一比,我太太就像猴子一樣;她們實在太美麗了!」佛陀說:「你如果好好修行,將來就是這裡的主人。」他高興極了。

佛陀又帶著他到地獄去,孫陀羅難陀看到地獄中的獄卒,牛頭、馬面……各式各樣均有,又看到罪人受刑的種種慘狀。地獄中有一個很大的油鍋,他很害怕說道:「太可怕了,這個油鍋還沒開始用,將來受刑的人,不知是誰?」佛陀還是要他自己去問獄卒。獄卒道:「這個油鍋還在加熱,等著佛陀的弟子孫陀羅難陀。他慾心未除,將來若犯戒,死後墜入地獄,就會掉到這裡面,受烈焰熱油煎炸之苦。」

孫陀羅難陀嚇得滿身大汗的出定了,他告訴佛陀說:「我知道有天堂、地獄了,不管是天堂或地獄,都是由自己的心念所造成,我要好好地持守自己的心念,也要用心的學佛了!」

降伏妄心到彼岸

這都是心念的問題,有時身在其境卻制服不了自己的習氣,就像孫陀羅難陀一樣,等到讓他真正看到了境界時,他才知道「回頭是岸」的道理。所以佛陀說「隨化度人難」,就如佛的弟弟孫陀羅難陀跟在佛的身邊,照樣還是起心動念,經過這番過程,他才開始潛心向佛,若不是讓他看見這些境界,他怎麼會死心呢?

學佛就是要把持自己的心,有時我們的心念精進,有時會生懈怠;精進則成就,懈怠則墮落。不過,只要我們有虔誠的心,不僅能自救,還能度化他人!因此,要時時報著殷勤精進的誠意學佛。

▲慈濟訊息

清淨心創造潔淨土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一年七月十九日
農曆八十一年六月二十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剛剛我們都看到了台南縣永康國中四十多位學生,他們在陳老師的帶領下,來花蓮參加今天的慈濟聯誼會,看看這些「大慈濟人」到底在做些什麼?尤其他們也捐出了零用錢,要來做「小慈濟人」。

還有台北仁愛國中的學生們,她們都很活潑天真,站到台上唱歌,表達對大家的敬意。看到這些孩子們,我覺得我們的社會很有希望。

我們也聽到了從美國回來的何日生居士他的談話。他在出國深造前皈依,在台灣是慈濟人,到了美國也是慈濟人,慈濟人做慈濟事,所以他在美國這段期間,也把慈濟工作做得很好。

他剛才說到,慈濟美國分會不只幫助了我們的同胞,也幫忙了很多不同種族的外國人--因為慈濟的愛是平等、沒有分別的,只要有需要幫助的人,各地慈濟人就能發揮一分救人、愛人的功能。

慈濟海外濟助工作都是就地取糧

有些人認為美國是天堂,美國的月亮比台灣圓,所以很羨慕他們;可是剛剛我們聽到何先生所說的,就可以知道美國在政治、社會……各方面,也有負面的形態;因此我覺得,還是台灣美啊!

諸位也許會認為,我們只要把台灣的救濟工作做好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到美國去幫助外國人呢?其實我要向諸位聲明,在美國我們所做的救濟工作,從自己的同胞救到其他種族的外國人,完全都是「就地取糧」。

慈濟人在美國把慈濟的精神發揚在當地,大家把愛心連結在一起,在當地勸募、救濟,同時還回饋台灣。他們認為慈濟的四大志業非常有意義,當地人所捐的錢,如果指明是慈濟的建設基金,美國分會一定把錢匯回台灣本會做建設之用;如果指定要做救急濟

貧之用的善款,就留在當地,就地做救急濟貧基金。

總而言之,雖然我們在美國有分會,但卻不是從台灣匯錢過去,而是慈濟人在美國運用當地資源,發揮慈濟的精神。

慈濟的工作已經國際化了,除了加州設有分會外,紐約、德州,也都設有支會,在德州我們可能會成立一個學院。也許有人會覺得,在台灣要建設醫學院,經費都已經很短絀了,怎麼還有錢到國外建學院呢?其實在美國要建學院,這個因緣是出自我們一位榮譽董事。

榮譽董事發起拓展教育志業

這位榮譽董事二個月前去美國時,除到加州,還到德州,正好當地的慈濟人舉辦茶會。茶會中,他聽到在德州深造研究的人,大多數是學有專精的科技人員;而加州則以從事貿易的生意人較多,因此大家認為慈濟四大志業,在加州應專心做慈善和醫療的工作,而把教育、文化志業,在德州拓展。

這位榮譽董事聽了非常歡喜,因此鼓勵當地的人發展慈濟教育與文化志業,以方便台灣人的子弟將來可以到那裏深造;所以他承諾如果有土地的話,他願意購買供建學院。

因緣湊巧,之後不久,一位台灣人在德州有好幾百甲的土地,計畫設立中國城,他聽了我們的榮譽董事提到此事,很高興的說:「只要你們有心要促使慈濟教育志業在此生根,我一定會幫助你們。」因此他撥出五甲土地,其中二甲多以便宜的價格賣給我們這位榮譽董事,另外三甲,也畫在慈濟教育區內待將來發展。當地華僑看了這種情形,紛紛表示只要建築圖畫好,建設費用他們都會設法。

現在我們在阿根廷也成立了分會籌備處,有句話說:「要做好事不怕沒得做」,正當阿根廷的慈濟人在電話中向我說要成立籌備處時,剛好阿根廷北部發生了嚴重的大水災,他們隨即展開調查救濟。

他們要去調查災民實在很辛苦,看他們傳真回來的日程表,路不但很遠又難走,不過他們還是達成了慈濟救貧的要求--一定要親自看、去了解。

水患災民多達八萬餘人,因此,他們就在籌備處召集台灣去的人,準備了救災物品,親自把東西送到災民手中。

所以說,慈濟的慈善工作已遍及國際,這股力量,是來自你們的支持。

馬來西亞貧民窟裏「富有」的老太太

幾天前,有五位慈濟委員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十天的行程,參加了十場的慈濟茶會,受到當地人熱烈的歡迎,昨天她們回來報告。她們說,慈濟在當地的所做所為,已獲得了大家的肯定,尤其看了委員莊嚴的儀態之後,當地的人都很嚮往台灣。我聽了感到非常安慰。

慈濟在新加坡有長期照顧戶,她們此行去慰訪了老人院。實在是非常可憐!委員們看得鼻酸而哭了,她們體會到生長在台灣的人,即使是貧困的人家,也很有福,因為有很多的人在關心、幫助他們。但是在

馬來西亞、新加坡,就不一樣了,當地人民所得不高,生活水準普遍低落,社會福利做得並不是很好,所以一些貧困人家的遭遇實在很可憐。不過有些貧苦人家雖窮,但也很感人、很有骨氣。

她們舉一個例子說:有一位老人家住在貧民窟中,住的地方根本不像是人住的,倒像是養家禽的地方一樣,又髒又臭,又破又爛。她們看了好心痛,其中有位委員拿了二元馬幣給她。老人家知道她們是來自台灣的慈濟時,感動的哭了,甚至從二元中,拿出一元交給委員,請她們帶回來台灣交給師父,去幫助比她更需要幫助的人。

我聽了這件事,內心非常感動,這是人窮志不窮啊!雖然她人貧窮,但意志卻不貧窮,她富有愛心、富有感情,當她得到別人的幫助時,還想到要去幫助比她更需要幫助的人,像這樣的人生,比一般人都富有啊!真是值得人敬佩。

外在的垃圾源自人的私心貪念

剛才也聽到陳老師一再提到環保。現在的社會問題中,最傷腦筋的,就是垃圾問題,這幾天相信諸位都看到了新莊垃圾南移的新聞。

很多人都希望「我家沒垃圾」就好,不管別人家有多骯髒,這種的道德觀實在必須重新檢討。難道垃圾的問題真的這麼大嗎?其實,垃圾是出自每家每戶,也出自每個人的心,人心無形的垃圾,比有行的垃圾還嚴重。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這麼說:人生有二種型態永遠形影相隨,一項是貧窮,一項是垃圾。貧窮跟隨著垃圾,垃圾也離不開貧窮。想想實在有道理,看看有很多貧苦的家庭,家中都很髒、很臭,又很亂;因為有垃圾,衛生差,所以家中一定有病人--貧窮與垃圾、病人與衛生問題,永遠都連結在一起。不過話說回來,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家那麼富有,門口還不是有垃圾!我們家門口的垃圾不只一包,而且還堆積如山」,這是什麼原因呢?台灣這麼富有,為什麼垃圾問題還是存在呢?我剛剛說過,是源自人心的垃圾啊!我們如果能把心中的垃圾消除,外面的垃圾就可以減少。

因為我們的心有欲念--追求享受的欲念,看到別人的房子裝潢得那麼富麗,我如果不重新裝潢,實在沒面子。而當你要重新裝潢時,就必須敲敲打打,打下來的一些東西也就是垃圾,這些垃圾要送往那裏去呢?垃圾堆啊!

再說穿衣,每一年的流行款式都不一樣,明年要流行的樣式,今年就開始宣傳打廣告了;想要買新衣時,可是衣櫥裏的衣服還很多啊!怎麼辦呢?當然要把舊衣先淘汰,才有空間放新衣啊!

這些要淘汰的衣服還很漂亮,不過為了追求流行,這些衣服當然也成為垃圾了。本會常會收到一些很漂亮卻又不適合照顧戶穿的衣服,這些不能發揮給照顧戶穿的功能的衣服就是垃圾啊!

所以說,為了追求很多吃的、穿的、用的東西,被淘汰都變成了垃圾,最主要的原因,是緣於人的貪欲和追求享受的「心中垃圾」。

清除心中垃圾就能發揮雙手功能

另有一項因素會造成垃圾氾濫,那就是懶惰。誠如剛剛陳蕙民委員所說的,當初她要做垃圾分類時,走進垃圾堆三次,才下定決心動手去做。

她聽我說,慈濟人要以身作則,先起帶頭作用,把垃圾分類;她便發心想去做。她白天上班,晚上下班時,走到垃圾堆旁,想彎下腰動手去做,第一次、第二次,都因為被心中的「垃圾」塞住,所以雙手發揮不了功能;直到第三次,她想到師父所說的--每個人都是太愛惜自己,捨不得把手的功能發揮效益;但雙手不發揮功能,就等於是廢物一樣。

因此,她咬緊牙根、彎下腰、伸出手。當她有了第一次放手去做時,這些垃圾都被她分類了;打開了第一次的障礙,日後的障礙也都消失了,從此,她做垃圾分類的工作,做的得心應手,非常喜歡。

其實,在做垃圾分類的同時,我們也把內心的垃圾分類了。她動手去做,不久委員紛起響應……。

記得上個月,有位幕後委員回來向我說:「師父,我們昨天做垃圾分類的工作,做的好歡喜哦!今天我來繳『化垃圾為黃金』的錢。」我問她資源回收有多少,她說有十四萬之多。諸位,單單那些廢紙、鐵罐,就可以回收這麼多錢,何況又可以減少垃圾的產量,這就是把「垃圾變黃金」,一年累積下來的數目,多可觀啊!

資源回收旨在喚起惜福良知

諸位,慈濟呼籲垃圾分類,主要並不只為了資源回收的那些錢,最重要的,是要喚起大家的「惜福」觀念,和激發大家的「良知」,讓人人的心慾,都能夠淨化。

如果每個人都能不過度愛惜自己的雙手,能動手做好垃圾分類,那麼:第一,可以減少垃圾量;第二,把可回收、可燃、不可燃的垃圾分別整理,可以發揮很大的功用。因為真正土地上的垃圾都是一些有機肥,是最自然、最純的垃圾;和那一些化學的不可燃物,必須分開處理。

慈濟一直提倡買東西自備購物袋。記得幾十年前,家庭主婦上市場買菜,都是提菜籃子,根本沒有所謂的塑膠袋,現在如果我們都能回歸以往購物自備袋子的生活,相信垃圾量會減少很多。

不只如此,我們每個人也都要惜福,能用的東西一定要繼續使用,這也是愛心啊!愛心並不單指人與人之間,它還包括了人與物之間。一件東西讓我門使用很久,就表示它的壽命很長,所以我們應該多多發揮愛心,回收資源;如果家家都能做到這樣,社會上就不會再有垃圾的問題了。希望你們今天回家後就開始做垃圾分類。

幸福人生的創造不關貧與富

剛才我們也聽到黃朝南居士談到他去澎湖探訪貧戶的情形,他說了幾個個案,實在很悽慘。其中有一位皮包骨的病人,這位老公公全年都沒洗澡,也難怪他不洗澡,因為他腳膝蓋關節炎,根本沒辦法爬起來

。這位老公公的家庭狀況是怎樣呢?說來也真令人心酸。

他弟弟往生了,四個侄子中,一個在台灣失去聯絡,一個住在高雄精神病院,家中剩下弟媳婦和二個侄子--一個智障,一個精神病,家庭生活全靠已經六十八歲的弟媳婦一個人養家。想想看,一家四口,病的病、瘋的瘋;家中凌亂不堪,食物腐臭,他們的生活是如何度過的呢?不過這位婦人生存的毅力實在令人佩服,她必須日日夜夜、時時刻刻的面對這三個人。看了他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會喊出:「我很有福」。

我們既然這麼有福,就要更加努力啊!我們有比他們更有用的功能,為什麼不會好好利用發揮呢?

我又聽他們說,澎湖有位失明的老人,他很樂觀,而且雖然眼睛瞎了,還在幫人修理鐘錶。他修的鐘錶非常準確,去年夏天,我們委員去看他時,當時正好是中午十一時,經他修理的鐘錶二三十個全都吊在牆上,每一個鐘錶都正指在十一時的位置,可見他的心眼多明亮!而且他非常樂觀,一點也不怨天尤人。那些一天到晚自怨自艾的人如果和他相比,實在是應該慚愧啊!

發揮使用權的生命與時俱新

諸位大德,人生在世間,任何東西我們都沒有所有權--單說我們的身體,每一時、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體內的新陳代謝都在進行,體內的細胞,分分秒秒都在生滅中。我們從小到大,從年輕到老年,有那一分鐘、那一秒鐘,能留得體內細胞不生滅變化?

看看別人細皮白肉,我們也很想像他們那樣,但是可能嗎?不可能啊!那怕到美容院去,也無法改造啊!所以我們了連自己的身體都沒有所有權,遑論身外之物呢?

人生唯一可以把握住的,那就是生命的「使用權」,什麼是人的使用權呢?當身體健康的時候,能做什麼就趕快做,做了就是我們的,那分歡喜也是我們得的。如同慈濟醫院現在每天都有幾十位志工為病人服務;雖然每天面對的病人,很多因為無法自理清潔,味道難聞,但志工們卻自願去為病人洗澡,把病人照顧得無微不至;在為病人洗澡的同時,也好像把自己內心的垃圾清除一樣的輕安,這就是發揮使用權的喜悅啊!

所以,在我們健康的時候,要為人群多付出,好好運用身體的使用權。功德是分秒累積起來的,好事是舉手投足中做出來的,而好事就是功德啊!

諸位,要累積功德並不只是說心好就好,而是要發揮那分使用權,身體的功能如果不好好使用它,不用是白不用的。我們應該把握時間,把能力發揮出來,這才不白來人間走一趟啊!

看看苦難的眾生,再想想自己,我們應該要知福,知福更要造福啊!知福而不再造福,那是「消福」。我們每個人如果都能知福、惜福、再造福,即有無量功德。

願「慈濟」如大地底下的一股清流,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能淨化社會,也能滋潤人心!

▲慈濟訊息

地圖,在我們的腳下--慈誠精進會講話

◎證嚴上人

諸位慈誠菩薩,阿彌陀佛!

二十七年的歲月在人生來說,算是很長,若是孩童,已至成長;襁褓中的嬰兒,已為人父母。但這漫長的人生歲月,在宇宙中、大地上,其實是很渺小的一粒小小沙,就如慈濟在這浩浩的宇宙時空中,更是正要開始努力的時候。

剛才我站在樓上往下看你們,想像二十七年前,慈濟如有現在的慈誠隊員幫忙,不知會有多輕鬆;不過走到樓下,坐下來又想,現在才有「慈誠隊」也不晚,來得正是時候。

克難走過的溫馨歲月

慈濟成立之初,名稱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多了「克難」兩字,就可見當時是多麼的困難;慈濟是從沒有做到有,真正是辛辛苦苦打拼出來的。但當初只做慈善一項而已,負擔並沒有現在重。

我剛才說:「二十七年前如有你們,我就很輕鬆了」,但是當時如果已經有了你們,就沒有那段珍貴美好的回憶了。我現在回憶二十七年前真的很美,美在那裡呢?

那時候,我們修行的生活,三餐就已難溫飽,更何況要幫助貧困。為了做慈善,我們做手工,同時也是環保資源回收。我們去裁縫店拾碎布做嬰兒小布鞋,只要一小塊布,就可以做一雙鞋子。我們當時也收集用過的水泥袋--以前裝水泥的紙袋有五、六層紙,裡層與外層比較髒的紙,我們先用濕布細心擦乾淨,做成小紙袋賣給五金行裝鐵釘;而比較乾淨的紙做成的小紙袋,就賣給商店裝飼料。將廢物做成可利用的東西,不但可以賣錢支持生活所需,也能救濟貧困,同時也是做環保啊!

還有,我們大家吃飽飯,將留在碗盤裏的油,用開水清洗喝下,因為碗盤留下的油,是來自很多豆子擠出所得,因得來不易,清洗喝下是惜福,也是環保。三十年前我就開始做環保,雖然沒用口喊,已從動作中做出了。這也是從克難中培養出的美德。

當時慈濟就是這樣辛辛苦苦,從非常克難中走出

來的;但回憶過去,我仍然覺得很溫馨。

一幕人間悲慘景象

剛才看到你們的表演,覺得很親切,使我回憶起當年花蓮一戶貧困個案,雖然已經過了二十幾年,現在回想起來,記憶猶新。這一戶房屋完全是用草編成的,難以遮蔽風吹雨打,牆壁可以從屋前看穿到屋後。我們從外面看進去,家徒四壁,只有一張床鋪,上面鋪著一些稻草,睡了一個人。當我們叫門時,聽到裏面有人呻吟,隨後傳來一陣無力的聲音--「門沒拴啦!」於是我們就直接進去。

一進門,就聞到一股非常難聞的味道,走近一看,發現躺在床上那個人的腳,正被一隻老鼠一口一口地啃著。那隻老鼠可能是長年沒人趕牠,又整天吃著人肉,跟人很親切,所以看到人都不怕,還悠哉悠哉地啃著;直到我們再走近些,老鼠才慢條斯理的走開。我們看到他的腳,已經被老鼠啃得爛爛的,螞蟻也爬來爬去,而他本身一點知覺都沒有。

原來,這位案主幾年前隨卡車工作,在一次車禍中,傷到頸椎骨,以致全身不能動彈,整個家就由太太負擔;有四個孩子上小學。每天早上太太要準備他一天的吃喝,先放在床頭,送小孩上學後,她再出門工作賺錢。晚上太太回來,見他滿身污穢,還須細心清理,他滿心感恩太太。我問他:「你手不能動怎麼吃飯?」他說:「鄰居有空會過來,餵我吃幾口。」我又問他:「剛剛老鼠咬你的腳你知道嗎?」他說:「完全不知!」因為他的神經大都已經壞死。

這是二十幾年前功德會剛成立時,所看到的景象。社會暗角的地方,真的很需要我們的力量。

人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我們要好好運用我們的身體。人身每個時刻都在新陳代謝,細胞都不停地生滅換新,那個時刻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身體?歸自己所擁有?的確沒有。連自己的身體,我們都無法控制做幾秒的停留,何況身外之物的財產,有那樣是自己擁有的呢?

土財主和他的土地

佛教中有個故事:有位土財主擁有很多土地、財產,他希望唯一的兒子能娶到國王的女兒,能與國王門當戶對結成親戚。可是他的財產與國王相比,還差得很遠呢!他天天想天天想,不料想出病來了!再高明的醫生來看,都無法醫治。

有一天,來了一位有智慧的人,對土財主的太太說:「你先生的病,我可能有辦法醫。」太太很高興地請他進房為先生看病。這人向土財主說:「我知道你病在那裡。」土財主不相信說:「誰都不了解我的病。」「那麼暫且別談病在那裡!我先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土財主聽了眼睛就張大了。

這位有智慧的人說:「現今西藏地方,有一位很慈悲的活佛,能應一切眾生的願而圓滿;只要去求他,一定能滿你的願。」土財主聽了說:「我現在需要很多很多的土地與財產。」「這很簡單,西藏那裡,

土地多得任你取,寶石、財物,也任你所求。」

土財主聽了興奮地坐了起來,忘了自己有病,趕緊吩咐太太為他準備,明日馬上動身到西藏去。太太說:「可是你病那麼久了,怎能去西藏呢?」「我沒病了!我還能跑!」土財主說著馬上起身站在地上跳幾下給太太看。這位有智慧的人對土財主的太太說:「你今天就準備食物讓他吃飽,恢復體力,絕對有精神到西藏去。」太太看他提起了精神,真的就準備了很豐富的食物給他吃,補足他的元氣,也為他準備很多營養乾糧,隔天便送他出門了。他抱著一顆很歡喜、充滿希望的心前往西藏。

幾天後,到了西藏,見到了活佛,土財主就向活佛求願:「現在我需要一片很大的土地!」活佛說:「你需要多少,都隨你願!你說吧!」土財主說:「我無法用數字表達我要多少!反正就是需要很多很多。」活佛說:「既然你無法說出數目,那就看你一天從日出到日落,能走過多少土地,都屬於你的。但黃昏時一定要回到我的面前。」

土財主很有信心,隔天一早,太陽還沒出來,他就開始跑,跑得上氣難接下氣,還是一直跑著。才看到日出,他就開始緊張,怕日出後日落馬上就到,於是他加緊腳步。實在跑得人都快沒力了,又抬頭看太陽,已是日正當中,他更著急了,回頭一望,已跑了很遠,看不到起點了,但他想:「我現在若是回頭,還不到日落吧?但如果在向前跑,是否來得及回到活佛面前呢?」他反覆思量,但眼看著前面還有一大片土地,現在停下來實在可惜!於是決定再往前跑。

直到日已偏西,前面的土地還是一大片,他心裏實在捨不得往回跑,但怕日落跑不回來,只得抱著一分無可奈何的心情,往回路跑。日已西沈,跑著跑著,他發現自己的影子越來越長--日頭快沉落了啊!於是,他更一分一秒都不敢停留,一口氣跑到活佛面前,噗通一聲,跪倒在活佛面前。

活佛問:「怎麼樣啊!你跑了多少呢?足願了嗎?」土財主只來得及回答一句:「還不夠!」就氣絕身亡了。活佛搖搖頭對弟子說:「好好地為他厚葬。」為他葬妥後,活佛又對弟子說:「這人生任你如何趕、如何拼,回過頭來,還是黃土一堆,能得到什麼呢?」

舉手投足精進善業

佛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從何來呢?舉手投足、一切造作行為,無不是業;業有善業、有惡業。如能伸出溫暖的手,去扶老攜幼,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種動作就是善業。人生善惡業是在動作中完成的,而身體的動作,就是使用權。

前述的案主,他才三十幾歲,身體的使用權就已經喪失了,連大小便都得靠太太清理,自己的手自身都無法使用,飯放在床頭,也無法取用;人雖然還活著,但是老鼠啃他、螞蟻在身上鑽,他都沒有知覺,全身等於是老鼠和螞蟻的;他不但失去了保護自己身體的能力,使用權也沒有了。所以,我們要趁身體健

健康康時,一舉手一投足,儘量發揮我們的使用權,將一切動作化為善業。

佛教中有一句話:「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身真的難得,不知要修幾世才能得此人身,而我們既得了人身,又行在中土,也聽聞到佛法,這因緣何其殊勝!看看衣索比亞、非洲東部地區的人,生活沒有來源,也缺乏生活文化,一樣是人啊!但他們的生活實在不如人。回頭看看我們,實在太有福了,不只有福,而且有慧,我們有智慧走入佛門,更要好好行菩薩道,才是真正度自身,免得一生白白來人間。

一般人只知道做生意要投資,其實我們對自己的身體,也天天在投資--鼻下橫一天三餐卻填不滿;只要幾天不為這個身體服務,就像貧病的老阿公無法自己洗澡一樣,會產生一股味道。既然我們為自己的身體投資服務這麼多,怎能不好好使用它呢?不用白不用啊!一生這麼辛苦,應該有個像樣的人生。

佛陀來人間是要度眾生的,度眾之前,先要教導人成為一個像人的「人」。人與眾生不同的是--人能為眾生服務,把人的功能發揮出來,為社會付出,這樣才是真正的人生;人格成,佛格才能成。

教育由學做人開始

學佛者不只是念經。念經其實好比看一張地圖,指引我們要去的地方;譬如要往臺北是向東還是向北呢?東在哪兒?西在哪裏?告訴我們要從那條路比較快到目的地。但是,只看地圖能到嗎?只看地圖,永遠到不了,一定要親自去走。

今天的慈濟,不是讓你們先看地圖,而是真正牽著你們的手,走在菩薩道路上;今天的慈濟隊伍浩蕩長,你們不是孤單前行,前面已有人披荊斬棘,辛勤地開出一條大道,引導著你們走。所以大家一投入慈濟,就是走在菩薩道上。

慈誠隊在行、住、坐、臥上,必要有行如風、住如松、坐如鐘、臥如弓這四威儀,這也是人生與眾生不同的地方,做得好,就是人生的教育。有人可能會說:「教育是學校的事,關我何事!」其實與你關係很大,因為你要養兒成「人」啊!要教養兒子成為一個好人,自己當然要先學做人。

慈濟工作除了四大志業,還要彌補社會的不足。譬如教育,慈濟精神已走入校園了,不只是小學,現在也組織大專青年聯誼會,可見大學的青年,也漸漸接受慈濟了;也就是說,慈濟的教育,已由內推展到外面去了,甚至也有全省性的教師聯誼會--他們從老師以至於校長,將慈濟精神普遍推展給小朋友。那些天真的小朋友寫信問我:「你是如何當上證嚴法師的?」甚至於也有的問:「你做師公要做多久?會不會累?」這些天真的孩子,已將善種子播在心田了。他們雖然沒有見過我,但是他們心中,已經有「愛」了,這也是慈濟的教育。

慈濟人一手動時萬手動

我知道大家正積極推行環保,我真感激你們。成立兩年多的慈誠隊,開始成隊不久,我就呼籲「環保」,於是慈誠隊和幾位大德,他們馬上開始著手做垃圾分類。只要我一句話,他們就拳拳服膺去做。

今年預約人間淨土活動,我們才呼出環保的主題,大家就動了起來,這就是我常對你們說的:「一手動時,千手動」,可是現在該說:「一手動時,萬手動。」

地球上非常需要樹木,水土才能保持。但種一株樹苗須經幾十年才能成樹;因此,在目前迫切的需要下,種植樹木不如保護樹木,放生不如護生。

聽說,有佛教徒邀同功德會一位會員到一處風景優美的水庫,舉辦了很莊嚴的放生儀式。念過往生咒、大悲咒,辦完放生法會後,就有人喊:「功德圓滿了,大家上車,去吃海產吧!」

這是放生嗎?想想,魚離開水是多麼痛苦、掙扎,商人撈起來再賣給人放生,能剩幾尾活的呢?有感於此,那位慈濟的會員說:「剛剛做了很莊嚴的儀式放生,現在卻要去吃海產,這樣對嗎?」那位佛教人士說:「剛剛是放生,現在是幫牠超生啊!」真是愛吃何患無詞!

所以說,放生不如護生,我們要種樹,倒不如來保護大樹;如要保護大樹,就要節約用紙,一張紙多用幾回。

大樹庇蔭無數有情人生

說到樹,我曾到新竹看慈濟移植的那棵有二百年樹齡的老樹。移動大樹要花費很多財力、人力,為何要投入如此多的力量在這棵樹上面呢?因為慈濟人人有愛。

這棵樹在地球上活了二百年,可以說已培養了無數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從前鄉下人工作做完,會坐在樹下說故事,不知曾有多少老人,一代一代、日日夜夜在那樹蔭下說過故事!學爬的嬰兒、學走的幼童、盪鞦韆的孩子……在樹下不知培養了多少人、多少代的感情呀!

這二百年樹蔭下的人生歲月,不知經過了多少人多少代,無數人被庇蔭過。現在把它移植到一座公園,它竟然還能活過來,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就是信心、勇氣、毅力。二百年的樹移植還能活,我能嫌自己老嗎?不可認老吧!它站在那裡二百年了,二百年後那個地點人們要利用,於是就把它趕走;這種坎坷的生命之路,它仍然是歡喜的接受,沒有埋怨、沒有拒絕,照常生根發芽。這分無怨無尤的精神,著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感覺到這棵樹真有情呀!

我摸摸樹,枝幹的刺刺到我的手,痛了一下,我才發現它不是榕樹,而是刺桐。我抱著繞佛的心情,很恭敬地繞樹一周,又輕輕拍拍它:「你要有信心!祝福你,無量壽。」我才離開那地方。

聽說有一位有心人,他要把這棵樹的移植經過介紹給外國人聽,他去翻百科全書,意外發現:「刺桐」,是鳳凰鳥最愛棲息的樹,別種樹牠都不棲息。原

來刺桐與其它的樹不同--雖然有刺,它卻是如此高貴!鳳凰只愛刺桐不愛其它的樹,這又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

發揮人生使用權的修行團體

我們不要把慈濟當作是社會上一般的慈善機構;慈濟是菩薩團體,是個但求付出,不問收穫的團體,是要成就道業、發揮人生使用權而修行的團體。

也許有人認為:「我進入慈濟好像沒受到什麼加持,也沒有人教我什麼,這樣什麼也沒學到,又沒有時間修行……而且師父對我並沒有特別,而別的地方一直請我去……」,於是「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的心理,就產生出來了。

殊不知,慈濟這棵樹,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而且只有真正貴重的鳥,才會來棲息。希望你們知道,慈濟今天在社會上推展,每個人都有權利走進來,但慈濟必要有一番自我保護--保護品質,他不是一般社會慈善機構,也不只是佛教團體,而是把佛教的精神發揚出來,做實際利益眾生的事,「慈濟」一切的表現,都在落實佛教的道理。所以我們一切作為,一定要很慎重。

經就是道,道就是路,路是用兩腳走出來的。念經要懂得道理,若不懂道理,光一直念,就像只看地圖而不跨出腳步邁向目的地一樣,永遠不能到達目標。我們行在菩薩道上,有朝一日回過頭來,把經典翻開來看,會發現我們就是在「行」經啊!

有一位年輕人早期是我們的智囊團,他告訴我:「師父!我覺得慈濟很多人了,有不少人才,再也用不著我,倒不如到別處去發揮!」他說別處很需要他。我告訴他:「這麼多人,是因為有那麼多工作要做啊!」

我開始做慈濟的時候,那時的社會觀念,認為老實修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像我拋頭露面在外,很多人都不能認同。但也在同時,社會上同時有人覺得:「你很辛苦,真可憐,我來幫助你。」所以,當時慈濟就像在一塊荒蕪土地上的一隻初生之犢,在那兒吃草,土地上既有水又有草,草雖然亂,不過小牛很輕鬆,慢慢地在那裡邊走邊吃。

到了小牛在草地上開出一條路時,大家就知道那裡有一條路可走。那條牛日漸茁壯,人們就把牛車架在牠的身上,於是這頭牛開始拖車耕犁。耕過犁就要刈稻,刈稻後,就要裝載穀物。雖然牛越來越大隻,越有力量,不過這台車上的穀物,卻是越裝越重!

慈濟剛開始時,我就像那頭小牛,後來慈濟慈善工作做得很不錯,大家紛紛響應,救的貧戶越來越多,人家就越肯定濟貧教富的意義。就如同牛拖的車上,穀包一直堆上去,負擔就會越來越重!

接下來,我感覺到救貧救不完,很多個案都是因病而貧,所以我決心做醫療。醫療開始建設,有人響應,但也有人覺得這是在做白日夢,是天方夜譚。即使如此,這隻牛仍然任勞任怨地拖著車爬坡;慈濟也因此漸漸受到社會的肯定。我一直這樣邊拖邊走,一

直投入。終於等到有朝一日,大家都認同了--佛教必須做慈善,做慈善才會獲得社會的肯定。

而現在大家紛紛響應,慈濟已經走到這個境界,坡道越來越斜,刈草的人很多,草也就越刈越少。草減少了,牛也越老越沒氣力,但是這隻牛身上的負擔,卻越來越重,於是就需要人幫忙推了。

慈濟現在跟過去沒有兩樣,過去沒有一寸土地、一塊磚,我就開始計畫蓋醫院,並不是我有多少錢。人說,樹大蔭大,現在一樣要建設、一樣要募款,人多就可以做更多事。如果沒有這些人,我又怎麼會有信心,進一步計畫蓋醫學院、蓋大學呢?信心是來自你們大家給我的,慈濟真的不能少你一人,所以希望每一個人的力量要不斷發揮出來。

一心一志是通往成功之路

慈濟是要「修」菩薩道,不是「拜」菩薩道;而我們的作法,則是「行」菩薩道。我們一心一志,精神自然不會分散,精神集中,力量才能合一。人說,師師有道,慈濟的道就是菩薩道;只有一條路、一顆心、一個志。

別人問我,是怎麼樣把慈濟做成功的,我都回答:「專心一志,全心走這條路」。因為我的師父印順上人給我一句話--「為佛教、為眾生」,這一句話,讓我一生受用不盡。「一心」是什麼心?佛心;「一志」就是師志,就是菩薩的心志。要走好慈濟的道路,我們要端端正正盡身命行菩薩道,如此走下去,我們才沒有白來人生一趟,我們才不會對身體每天都投資,卻沒發揮這分使用權。人生的價值,希望大家要好好應用。

人生在世間,要有表演角色的天才,已經來人間了,要好好的學。要怎麼表演呢?在家庭扮演一個丈夫角色的時候,要演好當丈夫的角色--賢夫良父,回家不是吃晚飯,要煮晚飯;如果是為人之父,就要做良父。進入慈濟,應該發願做一個勇猛精進的菩薩。在師父面前,要做好弟子--只要你們是三寶的弟子,就是師父的弟子,因為我是僧之一,既然走進慈濟路,就表示你們要跟我走,所以你們已經是皈依了。只要你有心,慈濟就是菩薩道,要生生世世走在菩薩道上。

慈濟今天已經獲得世界肯定,我們要更加有信心,不是像二十七年前,我這般孤單走出來,當前慈濟是浩蕩長的團體,所以希望諸位要有信心,不要擔心,更不要有疑心。儘管我們還有醫療網要完成,還有醫學院、慈濟大學要蓋,只要我們大家有信心,自然就有力,有力事就成。

這條菩薩道不能欠缺你們任何一個人的力量,我這頭牛的負擔已經很重,希望你們大家多多推動,使我減輕負擔。

祝福你們在慈濟菩薩道上精進再精進,希望你們一代一代薪傳下去,把慈濟家庭擴展推廣,讓這個社會更祥和。阿彌陀佛!

(五月十日講於台北分會靜思堂,吳春榮、周靜芬記)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吉祥月.話親恩

◎靜淇

前幾天上班途中,坐在車上無意中聽到這麼一段對話:

甲:「昨天晚天和婆婆、先生吵了一架。」

乙:「為什麼?」

甲:「本來我計畫好這個星期日,要和先生帶孩子去海水浴場玩,婆婆說什麼也不肯,她說現在是農曆七月,鬼門關大開,千萬不能出去玩,尤其不能近水,哼!我才不信這一套呢!」

乙:「既然婆婆不讓你們去,也就算了嘛!以後再去也一樣啊!」

甲:「我才不管這些呢!反正跟老人家住在一起,嘮嘮叨叨,很不自由。七年來我已忍受夠了,當初我就跟先生說過要搬出去住,他硬是不肯,真沒骨氣,所以昨晚我又狠狠的跟他吵了一頓。」

……

原本閉目養神的我,聽了這些話,思緒不由得澎湃起來,雖然我不同意她婆婆所說七月是鬼月的想法,但這種情形是可以原諒的,畢竟「七月是鬼月」這一種根深柢固的迷信和說法,要讓世俗人接受「七月是吉祥月」,是需要靠正知正見的宣導和教育。

但為人媳婦的嫌婆婆嘮叨,為了無法如願自組小家庭,竟和先生吵吵鬧鬧,實在是有待改善。我暗中替她下了一個評語:「她一定不是慈濟人」。

為什麼我會如此說呢?因為只要是慈濟人,不管是委員或會員,只要能把上人的教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切切實實去做,可以改變過去錯誤的習氣。

我有一位同事,由於是獨生女,性情驕縱,處事霸道,即使沒有與公婆同住,也常為一些芝麻小事和老人家鬧得水火不容。先生也因為懼內,而和父母疏離了;公公去世後,婆婆一人獨居,他們也很少去噓寒問暖。

某一因緣下,她成為慈濟會員,當時適逢上人在台中市有一場「吳尊賢社會公益講座」,我帶她去聽。當她聽到上人說:「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人都在外面組織小家庭,把父母丟著不聞不問,等到有一天才想要為父親超度,實在太慢了。如果能在父母在世時,孝敬父母、讓父母歡喜,才是真正的孝順。」看她淚流滿面,當時我在想,又有一個蒙塵的心靈,將被上人的法水洗淨了。

果然,從此她判若兩人,不但回去向婆婆懺悔,二個月後竟然全家搬回去與婆婆團圓。每當看到她們婆媳二人有說有笑的上市場買菜,看她先生那副如春天般愉悅的笑容,我的心真舒暢啊!

時值農曆七月,又是父親節前夕,我們期盼為人子女在慶祝父親節的同時,也一起來體會上人所說的「七月是吉祥月、歡喜月、感恩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