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的省思--講於三月十四日靜思精舍「慈濟員工尋根之旅」

◎林勝勝

各位法師、各位同仁、大家晚安:

最近上人常提示我們,要多學習講台語、和老一輩的人比較好溝通;所以我今天的演講,國、台語並用。

談到語言,就令我想起一則笑話。我的大女兒現在就讀醫學院六年級,開始在台大醫院實習。有一回,她在婦產科問診,一位老太太來看病。大女兒用生硬的台語問她:「阿婆!妳的小孩,是不是都『足月』?」

老太太聽了,臉上表情很納悶:想了一想,回答說:「不會啊,我的孩子都很乖,不會「足逆」﹝台語「逆」和「月」很接近﹞。」

大女兒就用國語說:「是不是都有「足月」?」這下子,老太太竟然眉開眼笑地說:「『職業』?有、有,他們都有職業,一個當老師,一個做貿易‥‥」從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知道語言溝通的重要。

自從知道宗教室安排我在今天晚上,來和各位聊聊,我很認真地寫了好多筆記。女兒都笑我說:「媽媽,如果妳以前讀書有這麼用功,考上台大絕對沒問題。」的確,進入慈濟,是我另一個學習的開展。

今天的主題是「自我成長的省思」,參加慈濟之前,我的心一直很不平安。記得有一次,去聽一場演講,在正式演講開始之前,主持人很虔誠地大聲祈禱:希望世界永遠和平。當時,我心裡很懷疑:世界真能和平嗎?不過,與會的人們那種虔誠的氣氛,確實令我很感動。而現在,我已經明白,縱使在現階段,世界無法擁有真正的和平: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讓自己的心得到平安。

物質缺乏的童年

我生長在物質很缺乏的年代。在幼年時候,爸爸生意失敗了,媽媽為了維持家計,幫人家洗衣服。每天很晚回到家,常常看到她十個手指中有八個指逢都潰爛了。當時西藥房有一種「好好藥膏」,她就塗抹一些藥膏,傷口都還沒有癒合,隔天早上卻依舊要繼續手洗衣服

的工作。

記得有一次,媽媽還到工地做「磨石子」的工作,在當時,磨石子不是用機器,而是靠人工。這是一項很粗重又有危險的工作。

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媽媽的小腿,被一支很長的鐵釘刺穿。因為工地有板模,板模上的鐵釘又粗又長,媽媽為了工作而受了這麼大的傷。

親眼看到媽媽所受的苦,又目睹媽媽那股堅強的毅力、耐力,我在心裡深處,默默地發願;等我長大了,一定要讓媽媽過好日子。

從那時候開始,我不敢為自己向家庭要求些什麼;因為我的需求,將變成家庭的負擔。相反地,我則把別人的需求,當做是自己的責任,盡量去協助他。

現在回想起來,這就是環境促使我成長。

潛在自卑湧現

等到要結婚的年齡,我心理打定主意:不要嫁給生意人,因為爸爸就是做生意失敗,使我們生活陷入困境。為了避免這樣的不安定性,我決定要選擇公務人員,做為終生伴侶。

但是在婚後,同學、朋友之間,有許多人的經濟情況比我好很多,開同學會時,許多同學都會開著車出來,當時自用車還不是很普遍,我往往都得乘同學的便車。有時候,我會藉故不去參加聚會,卻因為自己和同學們都結了好緣,大家仍然想盡辦法來邀我赴會。在這種情況下,心裡那股潛在的自卑感,常常湧現出來。

民國六十八年,中美斷交,我的八個好朋友同時移民出去,各到不同的國家,有阿根廷、巴西、加拿大‥‥,當時,祗覺得一時之間,惶恐莫名。想想有辦法的人都出去了,自己偏偏是屬於沒有辦法的這群人。

上人一語驚世夢

就在這個時候,一次因緣下認識慈濟。有一天去拜見上人,上人正在為大眾開示,他說:不要求事事如意,但求自己有足夠的勇氣與毅力。

上人這句話,使我頓然醒悟;原來我缺的就是一份信心與勇氣。

上人還說過:不求身體健康,但求精神明睿。記得以前,自己非常膽小,就連電視上出現「陶聲洋防癌基金會」的公益廣告,看到可怕的癌症鏡頭,我就把電視關掉。聽了上人說的:怕死的死好幾百次,不怕死的祗死一次。現在我已經變得堅強,不再那麼脆弱。

很幸運地認識了慈濟這麼美好的團體,我開始探討: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願意來參與這個團體?漸漸地,我明白了慈濟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具有「正知正見」、「利他為上」的精神;每次回精舍,都被上人的智慧,深深吸吸引住。

常住師父是隱形菩薩

在兩個月前,有一次上人為我們懿德媽媽開示,上人說:「文殊師利菩薩,他是七佛之師,他成就了七尊佛,自己卻仍住菩薩的果位。他為了成就別人,把自己擺在後頭。」聽了這個典故,我非常感動。我覺得常位師父,個個都是隱形的菩薩,他們為了成就別人,默默地在一旁協助,他們並不獨佔上人

的時間;相反地,把上人的時間,全部分給慈濟委員們。

常住師父有許多行為舉動,足堪作為我們的典範。

大家都知道,精舍自製蠟燭。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常位師父在搬運打包好的蠟燭,要運送到台中分會,當我走過去要幫忙搬動,才發現自已根本沒有力量移動它。

我驚訝地問那位師父:「妳就這麼搬啊?」她很平靜地回答我說:「是啊,我祗會做這些粗重的工作。」

等到她在蠟燭包裹上寫字時,我發現到她的字寫得真漂亮,她的「定」功完全反映在所寫的字體上。這使我深深感受到,她真正地縮小自己。

在我們家裡,上人是智慧的泉源。有一天,女兒告訴我,她有好幾位同學,都具有善根,可惜沒有因緣接觸上人的教誨,在人生旅途中,茫茫然沒有依止處。

其實,有時候女兒會給我一些非常寶貴觀念,讓我很感動。有一天,女兒告訴我:「同學們都誇讚我很好。其實,她們祗看到我好的一面,並沒有看到不好的地方,所以他們誇讚的並不是我。」

聽了她這麼說,我很高興她懂得縮小自己,遵照上人的教誨,有了正確的人生觀。

歡喜成就他人

提到「七佛之師」這個典故,又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

有一位小朋友,他回家告訴媽媽:「學校遊藝會的表演,我們要演西遊記。」媽媽就問她:「你演什麼角色呢?」在媽媽心裡,她的孩子長得斯文又好看,一定是演男主角。

小孩回答說:「我演孫悟空。」媽媽聽了就有些不是味道。

過兩天,孩子放學回家,告訴媽媽說:「我要演的角色換了耶。」媽媽急著問:「是不是要你演唐三藏呢?」孩子說:「不是啦,那位演豬八戒的同學不能參加,別人又不想演它,我就自告奮勇地接手演豬八戒。」

媽媽忍不住說了:「唉喲!豬八戒又笨又醜,你怎麼去演豬八戒呢?」

這位小朋友回答媽媽:「演豬八戒有什麼不好?原本我還想演唐三藏騎的那匹白馬。老師說白馬是道具,不必我們去表演。」

「下午,當我換上戲服後,小朋友們都圍過來,拍拍我的大肚子,拉拉我的大耳朵,大家都很高興。能夠讓那麼多人開心,何樂而不為呢?」

當下,這位小朋友教育了她的母親。從他身上,讓我們看到人性最真、最善、最美的一面,因為她在成就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

利他為上的法華精神

常常,我就拿這個故事來警惕自己。我們在團體裡,記得要時常互相提攜,上人常常告誡我們,要有法華經上所說的法華精神,走在菩薩道上,不要退轉道心,也不要讓別人退轉道心。我們既然深信因果,如果別人因為我們而退道心,以後,也一定會有某個機緣,讓別人來退我們的道心。這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事情,需要時時警惕自己。

在慈濟團體裡,我們都有「利他為上」的精神。

台北有一個李居士,非常風趣。有一次在火車上聊天,他問我們:「為什麼耶穌那麼偉大?」我們說:「不知道耶。」李居士就回答說:「因為耶穌為了別人捨命啊!那麼,上人為什麼偉大呢?」大家還是回答說「不知道耶。」結果他告訴我們:「因為上人都是為別人著想,為別人奉獻,所以才偉大。」

這種「利他為上」的精神,是我們要學習的。事實上,在「利他」的行動中,同時也是「利己」的,我舉個小故事給大家參考。

孩子也是我的老師

有一年春節假期,我們全家和另外兩個家庭,一起到武陵農場去。因為到達的時間太晚了,預訂的飯店房間被取消。這時候,祗有農場的工寮可以暫住。

當我們到了工寮一看,天啊!牆角結了蜘蛛網,棉被又髒又油--幾乎劃一根火,就可以讓它起火。我們三個做媽媽的,臉色不自覺地拉下來。

在這時候,女兒拉我到一旁去,悄聲對我說:「媽媽,妳們三位的臉色,不要這麼難看嘛!這樣會傷到那位長工的心。想想看,我們在這裏,祗住一天,而他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得住這裡耶。」

聽她這麼一說,我非常地慚愧。女兒先考慮到別人,擔心去傷到那位長工的心,她心裡不會對那樣的環境起煩惱;而我祗想到自己:怎麼去住那樣的地方?所以我才滿肚子委曲。這件事使我省悟到,自己的悲心不如女兒。

在利他中才能利己

還有一件事情是這樣的:我們隔壁鄰居養了一隻狗,不管看到誰都叫個不停;牠的主人擔心牠會咬人,就把牠關在鐵籠子裡。

有一天,我和女兒從鐵籠旁經過,狗對著我們狂吠不停,我不免嘮叨幾句,嫌棄牠太吵人了。沒想到女兒竟然對我說:「媽媽,那隻狗好可憐,牠的頭和腳不曉得會不會受傷?」

這時候,我深深感受到,女兒想到狗兒會不會愛傷,而不去在意牠是否吵到我們,所以她沒有受到狗吠的煩惱,而我呢?祗想到狗兒大叫,吵到了我,因此我會受到狗吠的干擾。從這個小故事,我又體會到,在「利人」當中,才能「利己」。

在師公印順導師八十四歲生日那天,我們大家為他老人家祝壽。他給我們的祝福是:希望各位,日日增長慈悲心。當時我很納悶,慈悲心不是人人都有的嗎?現在,我知道慈悲心還有層次的。有大慈悲、小慈悲;像我的女兒,她的悲心就比我多。這些事情,使我更懂得要常存赤子之心。

軀殼有盡、精神長存

我們學佛,學的就是要放下。當我簽下器官捐贈卡之後,我就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六波羅密中,布施第一。我們布施錢財、時間,最後連身體都布施出去;那麼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曾經告訴我的女兒,在我百年之後,把器官捐贈出去,剩下的就燒成灰,然後撒在海洋中餵魚蝦,也好與牠們結個善緣。

如果想念我,就到慈濟紀念堂

來。因為我的精神不在那些骨灰上,而在紀念堂,紀念堂存放著我們這個時代,由證嚴上人領導著數百萬人,為了利益眾生,曾經做了許多事情。這些記載,才是我們精神所在。

真正的佛教徒,並不是求佛、拜佛,而是要學佛的精神、佛的行誼。什麼是佛的行誼和精神?就是慈悲、勇氣和毅力。

在慈濟學習愛的實踐

再說到「愛」。「愛」是什麼?愛不是在文字裡,也不是在口頭上,愛是在行動上。

記得在電視上看過這麼一段鏡頭;有一位小孩子要求媽媽抱他,他的媽媽告訴他:「我要去買菜,沒辦法抱你。」等到媽媽買菜回來,孩子又提出同樣的要求,媽媽回答他:「我左手提著菜籃,右手抱著冬瓜,哪有手抱你呢?」

於是這個小孩很委曲地說:「我知道了,媽媽愛的是冬瓜,而不是我。」

這個故事讓我們更明白--「愛」,是要用行動來表示。

走進慈濟世界,我就是朝著這個方向學習,學習真正的「愛」。

人人都有缺愛的時候

因為我是慈濟委員,先生是慈誠隊,我們兩個人都很忙。甚至曾有四天之中,相談不到十分鐘的記錄。

一天下午,我特地準備豐盛的晚餐。先生一進門,馬上過去招呼:「你回來啦!」沒想到他竟然板著臉說:「別煩我。」

這個時候,我想到上人說過:「當一個人發脾氣,是表示他缺少愛與關懷。」我就靜靜地回廚房做晚餐。

晚餐上菜了,連忙招呼先生來吃飯。沒想到叫了兩次都沒有得到回應,但是我不生氣,再一次請他過來用餐。他才說了一句:「好啦!好啦!」

上人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缺愛」的時候,通常一個人在缺愛的時候,都會用生氣來表示。當先生生氣時,我更應該適時地給他關懷與愛心。

「愛」是一種責任,也是忍耐。我們常常聽別人說,「唉!我嫁給他,不知道他會不會愛我?」其實,愛是一種責任和付出,絕不是等待與需求。

體解無常,不憂不懼

還有,「無常觀」也是我們學佛的一大要項。在順境的時候,我們能時時警惕自己;在逆境的時候,無常觀會讓我們不憂不懼。

記得慈濟醫院開院之初,上人

邀請杜詩綿博士出任第一任院長。當時已患有肝癌的杜教授說:「不行啊,我身上有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爆炸。」

上人很慈悲地對他說:「就是因為你身上有定時炸彈,所以才邀請你來擔任院長。因為人的疾病,往往三分是病痛,七分是心理上的不適。讓你擔任院長,可以幫助你忘記病痛。」

事實上,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都沒有絕對的把握,即使平日健康之身,無常一到,也莫可奈何。唯一可掌握的是:利用我們健康的身體,多行善事。

芸芸眾生皆是有緣

上人所說的:「三無」--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能信任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其實這「三無」,就是在善待自己。上人常常教導我們,要廣結善緣,祗要有一個你看不順眼的人,你要成佛就沒有希望。這對我是一個很大的警惕。

什麼是「修行」?就是結好人緣。上人說,有好緣就有福。如何結好緣呢?就是要無所求地付出、奉獻。

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舉辦的台大園遊會,那麼多的人參與,場面卻是既溫馨又平順,有條不紊地從開始到結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所求地付出一己的心力。

那次園遊會,我們這組的男眾師兄們,負責一個柳橙汁的攤位。當時為了避免用電負荷太大,我們需要用人工榨汁。

有一位人會員的先生,對慈濟人願意為大陸同胞這麼用心付出,覺得很懷疑,就到會場一探究竟。一到會場,看到慈濟每一個人,不管認不認識,都笑容掛在臉上,見到他都以「師兄」相稱呼。

當他走到柳橙汁攤位時,被負責榨汁的師兄叫住,請他幫忙榨果汁。他也不好意思推辭,就工作了起來。沒料到他一杯一杯地榨出柳橙汁,心中也愈來愈高興。

後來,他告訴太太說:「我榨果汁,榨出了一樣東西。」他的太太很緊張地問:「什麼東西?」他回答說:「我榨出內心深處,愛的原汁。」由此可見,在付出的同時,我們可以感受到愛的可貴。

付出是信心與生命之源

記得前面提到,我的朋友曾經擔心台灣不安定,一個個移民出去;而現在,又一個個回來了。

過去,在她們面前,我多少有些自卑;每次看她們在晴光市場買舶來品,自己就站在一旁看。現在,當他們回來看到我時,都異口同聲地說:「妳和以前不一樣了!比起來,妳比我們更富有呢。」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改變呢?因為,以住我們的內心世界;物質雖會帶給人們快樂,但是那種快樂是短暫的。

外面的物質世界,是追求不完的。譬如我的朋友,出國一、二十年,還是覺得沒有安全感,沒有信心。而我在慈濟,因為真正地實踐了助人的本能,從人獲得了無比的信心與生命力。

生命焦點集中於利人

每次談到慈濟,我心跳就會加

快,那種快樂無以形容。記得杏林子女士和三毛女士,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杏林子女士患關節病變,全身都非常疼痛;三毛女士有一天告訴她說:「妳忍著點,我已祈求主耶穌早一點帶妳去。」

杏林子回答她:「這怎麼可以?我要活到九十歲,因為還有許多人需要我去愛他們。」她把生命的焦點,擺在關愛別人,而不擺在自己的病痛上。

我們慈濟人的生命焦點,也就擺在「利他」的工作上。

去年有一個因緣,陪先生一同去歐洲。一上飛機,心想:在台灣,天天忙慈濟:說慈濟,到國外要談些什麼呢?就在飛機上,我們遇到了中國商銀的員工,還有馬偕醫院的護士。他們知道我是慈濟委員,都很高興地說:「讚!有慈濟委員在,我們一定平安。」

到了維也納,餐廳老板也是慈濟人,他說他是宜蘭人,已捐了慈濟醫院兩張病床,看到我們,真是他鄉遇故知。

到了羅馬,當地的導遊是我們國內去的留學生,也是慈濟人,大家又很開心地談慈濟。

在德國,遇到了一位留學生,也是慈濟人。

這趟旅行中,使我更加感念上人,還好台灣有慈濟,不然出國去,要向人家說些什麼呢?尤其是慈濟有股無形的、又堅固的凝聚力,在世界各地都有慈濟。

我真的以做為一個「慈濟人」為榮。

多一分善念少一分惡

上人還告訴我們:「大孝」就是要讓父母能夠以你為榮。我曾發願,要讓母親能過好的生活。現在物質生活改善了,但是她還是放心不下這個孩子、掛念著那個孩子,於是我把她接到家裡來。

現在,她每天關心我做慈濟,時時問我:今天又多了幾個會員?今天又去探訪幾個貧戶?同時也向她的朋友介紹慈濟。

我們凡夫常說:以毒攻毒,在我們慈濟是「以念攻念」--以善念攻善念。我們若能時常為別人著想,就會忘了自己。

有一次,我爬山爬到了七星山頂,往下望去,覺得自己非常的渺小。這時候,我就自忖:如果我心量能夠像山一樣寬闊;那麼煩惱相對地就會變成很渺小。

回到家之後,就把這種體悟告訴女兒。因為我自以為這種想法、境界已相當高。沒料到女兒回答我說:「媽媽,有煩惱並沒有什麼不好,想想看,小狗不知道煩惱,它就好嗎?煩惱可以使我們轉化成菩提。」

聽她這麼一說,更覺得她是我的善知識。

入寶山莫空手回

上人也說過:修行離不開人群,應該把紅塵當道場。

「把是非當教育,讚美當警惕」,這些都是上人教育我們的。

今天,我所說的都是上人的教誨,就像「中盤」一樣,把上人的法語轉述給各位。我們有緣、有福進入慈濟這個團體,千萬不要「入寶山空手而回」。

謝謝各位。

(李麗華整理)

▲千江映月

化願力為行動--慈濟醫院醫療下鄉

◎凌雲

經言:「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慈濟志業的發展,是以「慈善」工作為起點,自民國五十五年開始第一次的濟貧救難工作後,二十餘年來,秉持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從「個案問題的發掘」、「訪查慰問」、「核發救濟」到「追縱複查」,對於個案的關照,不曾稍懈。

慈善是慈濟團體的特色,而照顧貧病,更是慈濟醫院創辦的宗旨。有鑑於貧、病常是相伴而至的問題,為了落實社會工作的理念,並加強對貧戶社會、生理、心理各方面完善積極的照顧,提供貧戶整體性的醫療服務,慈院成立了「貧戶醫療保健服務小組」,結合慈院醫師、護士、社工員等定期下鄉,為貧戶進行醫療保健服務,俾使醫療與慈善工作結合一起,真正落實慈濟精神。

慈善與醫療結合

「貧戶醫療保健服務」成立於八十年七月,成員包括家醫科、公衛、社服、宗教室及委員。緣於此項工作屬草創階段,又囿於地域限制,因此目前只能在花蓮推行,待未來時機成熟將逐步推廣,巡迴全省為受濟戶做醫療保健;或配合慈濟醫療網來推動,以積極照顧全省各地貧戶。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表示:「是項工作在醫療界而言是創舉,對慈濟而言,則是本分事。」

從八十年八月開始,訪貧小組每週兩梯次固定下鄉訪貧,週一、週三下午訪查範圍為光復以北--包括秀林、花蓮市、吉安、壽豐地區,由家醫科賴鈺嘉醫師帶隊。

訪查對象以接受本會濟助的受濟戶為主;近半年來,訪貧小組調查了東部地區將近四百戶的貧戶,並對是項工作做了多方面的評估。

深入關懷貧窮文化

在訪貧的過程中,團隊人員發現很多貧戶不止是貧,從貧衍生的問題更不容忽視;這些問題並非僅以金錢的接濟即可解決,消弭貧窮背後的貧窮文化,方為改善他們生

活的治本之道。(所謂貧窮文化指貧民地區的人,在生活狀態、行為模式及人生觀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且其生活模式世代相傳。)

每次訪貧歸來,工作人員即對所訪個案問題綜觀評估討論,且將個案型態分為「年老無依」、「單親或祖孫家庭」、「家庭急難」、「清寒家庭」等四種型態,給予適當的輔助。

綜合所有的評估報告,工作人員歸納如下幾點:

(一)個案社會資源的運用:在訪談的過程中,貧戶大多不知自己可享政府照顧他們的各項福利,如何用福保單看病等等,以致形成資源的浪費。

(二)老年殘疾個案的安養:協助殘疾老人安養,可讓老人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然而中國人先天性就有安土重遷的性格,一般人大多不願離開熟稔的環境到陌生地安養。

(三)老年疾病就醫問題:貧病使低收入戶的老人處境更難堪,但或因交通不便或缺乏疾病之認知,大多數老人對疾病治療態度較消極,因此如何照顧老人生理病痛才是為要。

(四)貧戶家庭子女的社會、心理適應問題及就學問題:由於家中遭遇變故,經濟功能瓦解往往造成子女輟學,又因未獲得良好的教育,日後就業仍以低層工作協助家計,如此生活型態的惡性循環,仍使其家庭難脫貧窮的藩籬。因此如何協助輔導下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增強自我的能力,方為改善貧窮之道。

(五)貧戶健康、衛生觀念較缺乏,有待改善,以提昇生活品質。

(六)就業問題:一般而言,低收入戶者學歷普遍偏低,相對於就業市場所謀得的職業,較局限於勞力及臨時性的工作。

培訓專職社工完整照護

為了能確切輔助貧戶,提昇他們的生活品質,訪查小組並訂定多項目標,盼未來能逐一進行,給予貧戶最適切的助益。

在生理照顧方面--以每個家庭為單元,服務的項目為:巡迴醫療及居家護理服務、義診券、轉介衛生所追蹤等。

社會、心理方面--主要是就學中之子女。服務項目為冬令營及成長營、寒暑假工讀、獎助學金之設置、圖書贈閱、課業輔導。對於有工作能力之成年人,服務項目為就業轉導及職業訓練;無工作能力之殘疾老人,給予家事服務及協助環境整理。

慈濟乃一佛教的慈善機構,今日慈濟的四大志業,正是從慈善工作開始,累積了二十多年訪貧救濟的基礎,才有後來的醫療和教育。如何讓慈院的員工體會慈善的文化,進而使慈善與醫療相結合,最好的途徑就是回到濟原來出發的地方,鼓勵員工們接觸貧戶,參與慈善的工作。於是從八十一年元月份起,這項下鄉訪貧的複查活動正式開放給院內同仁自由登記參加,結果報名者有一百多人,反應相當熱烈。

複查工作由委員、醫師、護士、行政人員組成訪貧小組,利用隔週週六下午時間下鄉到貧戶家訪查,有時隨手清理住宅,以達成追縱關懷貧戶的目標。

輔以教育文化滋潤心靈

為使醫療團隊成員,在為個案服務的過程中,均能有效率、有步驟的完成個人職責,發揮角色功能,將訪貧小組的工作職掌劃分為:

醫師:(一)一般疾病問診、身體及精神狀況評估。(二)提供醫療服務:如醫療保健諮詢、協助就醫、判定就診科別。

護士:(一)量血壓。(二)衛生教育。(三)測血糖。

委員:(一)案家地理位置引導。(二)心理輔導、生活關懷。(三)重新評估家庭結構,建立本會受濟戶之詳盡資料等。

小組長:聯絡小組成員集合時間、地點,受訪貧戶基本資料解釋及注意事項,訪視資料的彙整等。

其他人員則協助小組長行政作業上之處理及其他事宜。

每位工作人員皆需以悲心來關懷大眾,期望依著是項活動功能,將慈濟文化真正融入並落實在各個社區。

誠如基金會總執行長王端正所言:「如果貧戶的生活有困難,我們給予物質的幫助;身體有病,給予醫療照顧;心理貧乏,給予教育輔導;要是生活品質不能提昇,則給他文化的滋潤。」慈濟集合了四大志業來提昇對貧戶和方面的協助。

落實慈悲願行的服務工作

「訪貧」是一項落實慈悲與願行的工作,雖然「貧戶醫療保健服務」,訂名為「服務」,卻包含著「捨」與「獲得」的多層內函。由於院內參與下鄉訪貧的同仁,率皆為首次參與,對於每一位參加的人員都有不同的收穫。一位醫師參加了訪貧之後方體會「貧中富」的意義;公衛護士陳秀如談到訪貧之後的心得:「真正去接觸貧戶,體認他們的貧困匱乏後,那種心靈的悸動,久久不平復,反觀自我才驚覺自己是何等幸福啊!」宗教室林櫻琴說:「訪貧歸來後,更深體上人所開示『知福、惜福、再造福』的意義!」人人獲得不同的收穫,這也是此項活動的另一層功能吧!

期盼每一位參與訪貧服務的同仁,能夠常常相偕去探望貧戶,就像去探望我們的親人一樣,帶去食物、日用品和上人開示的錄音帶,戶使貧者真正獲得親情關懷。這項活動目前仍持續進行中,但播下愛種子己經萌芽了,也為慈善與醫療相結合,踏出了第一步。

※※※

週未午後的冬陽,暖暖的照在靜謐的馬路上。沒有假期出遊的歡

天喜地,卻有著一分深深的責任與使命感--慈院醫師、護士行政人員、委員等的「貧戶醫療保健服務小組」成員,於醫院正門口整裝待發,準備今日下午的鄉訪貧工作。

一輛九人座的慈院巡迴醫療車,是每次訪貧的交通工具;此時工作人員正忙著出發前配備的檢查,黃呂津醫師、護士蘇雅慧正準備問診與衛教的器材,林瑛琚師兄對下午要訪查的個案路線做最後的確定,負責開車的阿亮哥,則一旁頻頻催促大家趕快上車。

繁華都市有暗角

車子緩緩駛往花蓮市中心,不到五分鐘的車程,就來到今日要訪查的第一個個案的住所。

案主是今年七十八歲的許愛女士,因中風癱瘓在床已四年之久,口不能言,唯仍有知覺,瘦骨嶙峋的模樣,令人看忍不住悽然。老人家孤苦無依,僅有的一孫女在外地學美髮,日常的生活及三餐,幸賴住隔壁的乾女兒按時照料,才免於挨餓受凍的命運。

屋內收拾的整齊簡單,床旁放置由兩張椅子拼湊成的臨時睡鋪,上面簡單的放有一條棉被,探詢之下,才知原來她的乾女兒怕老人家晚上有什麼事,所以乾脆就睡在這兒。

在詳細為案主檢查後,我們一行人步出屋門,黃醫師悄悄的對我們說:「案主雖然已經癱瘓了很久,卻沒有褥瘡的跡象,顯然她的乾女兒時常為她翻動身子並更換尿片,真是難得!」老人家何其不幸又何其幸運!不幸的是晚年痼疾纏身,輾轉病榻;幸運的是得遇貴人照料,免受潦倒之苦;而若非慈濟委員發揮菩薩的千手千眼,又如何發掘這隱藏在都市暗角的貧困眾生呢?

月眉山上的孤寂

車子往東海岸駛去,下一站要訪查的二個個案,是位於壽豐鄉的月眉村。車程近四十分鐘,由於訪貧小組的成員皆為第一次接觸貧戶,因此趁這段時間,小組長揚毅師姊將個案資料向大家解說,並將自己訪貧的經驗,如對孤老者如何表達關懷、如何傾聽等,提出讓大家做參考。

根據資料顯示,個案之一--高齡九十歲的潘金生,目前獨居,原本居住於山上,日前因朋友往生,房屋無人居住,才搬下山來暫住;無慢性疾病,精神狀況正常,唯稍有重聽,生活狀況尚稱良好。

依著蜿蜒的山路行進,終於來到案主的家。我們在門外叫喊一會兒,才見門緩緩的打開,老人家知是功德會的人來看他,忙不迭地請我們入內。才踏進屋內,發現他在屋內養了一群小雞,或許是太多人的突然闖入,侵佔了牠們的地盤,雞群們紛紛往外逃竄。林師兄親切詢問:「為什麼要將雞養在屋內?」「怕牠們走失,回不來呀!」他中氣十足的說。

醫護人員慣例為他量血壓,並作簡單的問診。難得有這麼多人來看他,他興緻勃勃地談起以前在山上耕作的情形。許是年輕時刻苦操勞,他年歲雖大,身子骨卻仍稱硬朗,三餐靠自己料理,有時鄰居到市中心會替他帶些食物回來,要不自己也還能走出去買。餐桌上還留

著中午吃剩的食物,看起來頗豐盛,老人家雖是獨居,然而卻過得怡然自得。

當我們告辭時,天氣突轉涼,外面吹起陣陣涼風,老先生執意要送我們出門,但怕他著涼,頻頻請他留步。看來老人最欠缺的是精神方面的撫慰,只要有人能時時陪他聊天,他就會感到心滿意足了。

月眉山區的風景優美,環境清寧,予人身心舒暢的感覺。武俠小說上常描寫武林人士為修得上乘的武功,常會隱居深山,這種情節頗令人心嚮往之。然而對於我們將要訪查的下一個個案--六十七歲的黃慶元來講,獨居深山,卻是情非得已,迫於現實環境的無奈。

在一片叢林密布間,終於見到一條羊腸小徑,順著小徑走盡底,眼前赫然出現在危崖峭壁的山腳下,用茅草搭蓋成的屋舍,岌岌可危,四周一片荒涼,案主即住於此。

屋內伸手不見手指,僅容一人轉身的餘地,進入屋子尚須佝僂著身軀;室內一隅擺著用泥土砌成的爐火台,卻無電無火。屋前的一條小溝,是他日常生活的飲用水,然而若是久不下雨,即告乾涸;他過得幾與原始人的生活無二致。

近二年來,案主健康狀況日衰,如今眼睛已告失明。「阿伯,你的血壓偏高,要多注意身體!」黃醫師親切地為他問診,其他小組成員則和他閒話家常,並教導他如何使用福保單看病。此地難得有人來,只盼我們能和他多聊一會兒,多少溫慰他孤寂的心靈。

生活關懷和醫療保健

「長恨此身非吾有,何時忘卻營營」,仰望長空,再看看這悲苦的人生,想想世上的一切,有什麼是我們能長久擁有的呢?

回程時,訪貧小組將今日所訪的個案情況,綜合大家的意見,作一評估報告。這是每次訪貧小組歸來後,必須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醫療保健訪貧小組與其他各地委員們出去訪貧最大的不同處,即是在於,除了表達對貧戶的關懷之意外,更多了醫療保健的服務,這項工作日後在人力及財力等各方面因緣和合後,將會推展到全省各地,真正將慈濟的慈善與醫療相結合。

▲喜樂證言

點燈的人(12)--靜涼委員

◎滿慈

靜涼委員

「集合一個人一把沙的力量
上人可以幫我們救無數的人」
憑著信念
靜涼師姊追隨上人的心,堅定不移

民國六十七年,有位師姊在台北佛教蓮社向她勸募,她因第三位孫子不好養的理由,參加每月一百元的救濟基金。當時她的經濟正困難,先生又在病中,為免遭到沒有信仰的先生反對,她私下節省生活開銷,利用每月初十至蓮社拜佛時繳納善款。

不多時,有人約她到花蓮參訪,她擔心被家人阻擋,就藉口說想外出散散心;她一生奉獻家庭,先生子女皆歡喜地讓她去。連續兩次,均沒有見到上人,她心裏頗為失望。後來,在某道場遇到靜冠師姊,成為她名下的會員,又隨師姊來花,仍然無緣面謁上人。

民國七十年,她向先生請長假,到花蓮打佛七。這回,她的願望實現了;看到上人的慈顏,她的內心感動莫名。上人在台前講法,她句句謹記在心。上人威儀三千,一舉手一投足都好看,她為了清楚看個夠,悄悄地挪走擋住視線的大型盆栽,前三次錯失因緣的遺憾,全讓她補回來啦!

「人人會勸募,為什麼我不會?」她在回台北的火車上,反覆思索這個問題,她想應該把這塊福田和好朋友分享。下了火車直奔迪化街妹妹家;隔日一清早,她出門到環河南路朋友家勸募了。

勸募的工作,阻礙頗多,常常會遭來異樣的眼光,有時也必須忍

受一些不好聽的話;更何況她是瞞著家人做善事。遇到有苦難言的時候,就勉勵自己:「路是自己選擇的,受益最大的也是自己;不論別人如何對待,總要堅持著不退轉。」

她是民國十年出年,自小就送給別人做童養媳。十八歲結婚後,一心奮鬥想買棟屬於自己的房子。年輕時,曾在圓環邊擺地攤賣鞋子,早出晚歸,把孩子都忽略了,後來見孩子功課落後嚴重,才收拾地攤,作起雜貨店生意並幫人車車布邊,常常一做就是三更半夜,生活也漸獲改善。

「以前我只知道勤儉卻不懂得布施,到寺廟做法會很少想到要供養三寶,只付參加法會的錢。」直到有一次,她和師姊們訪貧戶,看到許多家庭,住在漆黑、潮溼,甚至只有半截的矮土房中,三餐不繼的生活情景,始覺悟到自不是「沒有」的人,有的只是「捨不得」的心。

她的雙手因為常年操勞,一碰到冷水就抽筋,常常白天洗完衣服,晚上就痛得難以入睡。那時,洗衣機尚未普遍,先生疼惜她,把家裏的衣服包給別人洗。為此,她向菩薩求願,希望能將這筆洗衣開銷,轉為每月固定的捐款。心裡默默祈求,在兒子娶媳後,終於如願以償。

七十一年,她己做了二年多的幕後,上人曾不斷地鼓勵她走到幕前來。就因不識字人面又不熟,她猶豫著不敢承擔這份職務。上人對她開示說:「不是收得多師父就對他好,收少就瞧不起;師父是平等心。」她的心仍然動搖不定,一位師姊向她說:「師父疼老人,你的腳要趕快出來做菩薩事。」次年,她終於克服心理障礙,成為正式委員。「是因為上人的德行感召,我才有這份力量做事。」她說。

兩年前某個夜晚,她為會員送錄音帶出門去,路燈昏暗,她走在騎樓下,不小心踢到東西,「ㄆㄚ」一聲,手裡的錄音帶散落一地,最遠的拋到十公尺以上,整個人趴倒在地;結果雙腳瘀青浮腫得嚇人。兩年來,腳力漸弱,有時得搭計程車出門收善款;雖然捨不得,但是,她還是堅持這份勸募工作。

她已經七十多歲了,兒女感恩她的辛勤付出,非常捨不得她這樣四處奔波,一直勸她留一些給別人做。她執意不肯,她說:「我現在不趕快做,難道要等到躺在床上,不能走時才後悔嗎?」

她做事向來有始有終;有次回到三重老家收功德款,會員家裏因重建拆掉房子,她又沒帶電話出門,她不死心,在原處盤旋苦苦找了三個小時,直到天黑,女兒已經下班了,才聯絡到會員。「話一說出,就要負責任。」這是她向來的處事的態度。

「人多力量大,一人一把沙,人人抓一把,那怕慈濟志業不完成?」她拿著林傳欽的照片,對會員說:「一個人的力量做不到,大家把力量集中起來,上人可以幫我們救無數的人。」收善款、講慈濟,就憑著這點心力,她矢志追隨上人,是堅定不移的。

每天,抱著歡喜心面對新的生命篇章,「歡喜做,歡喜受」,她怎會不快樂呢!

▲盞盞心燈

建築人的成績單

◎楊月素

慈濟村已在安徽的全椒和江蘇的興化巍然矗立了。台灣的建築人雖然未能親自參與這項工程;但是,在響應「愛心屋」的善行中,他們卻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擔任賑災小組副總召集人的何國慶師兄表示,當上人最初向榮董們提出賑災呼籲後,他就想在同業間發起勸募;因為,他覺得透過企業團體的捐款比個人捐款要來得快,而在全椒造鎮,更為建築人實現了美好的理想。於是就聯絡「不動產協會」秘會長竇克勤先生,請他安排業界朋友的私人聚會,他願意主動到場說明。

餐會上,何師兄把大陸的災情、上人賑災的理念及「愛心屋」認捐的方式,首度向建築界的朋友介紹,當即獲得熱烈的反應。「不動產協會」理事長殷之浩先生首先響應,認捐五百萬元,並且建議合「台北市建築商業投資公會」共同推動。接著,北市建築公會的常務理事周文龍及侯博文先生立刻提議,下週公會召開常務理事會時,將安排何師兄到會說明爭取募款。

這些年來,台灣的建築業拜經濟發展之賜,也跟著發達富裕起來,同業間已有許多人是慈濟的榮譽董事,可見很多人都默默的盡一己之力回饋給社會。現在慈濟要到大陸蓋房子,剛好把大家的愛心凝聚起來,也是向外界展現建築人不僅富有金錢,更富有愛心的時候了。何師兄喜孜孜地認為籌建「愛心屋」,正是為建築同業提供一個「種福田」的絕佳機會。

為了壯聲勢,何師兄特別邀請慈濟委員文素珍和鄭詠心兩師姊向建築公會的常務理事們,簡報說明「愛心屋」的募款活動,並一一解答與會者提出的問題。整個過程相當圓滿,會中全體常務理事一致通過響應為慈濟賑災募款,並將決議案提到理事會追認。

何師兄猶如接受一劑強心針,一方面向理事們積極勸募,另方面也向北中南各地建築界的朋友傳達賑災的訊息,爭取各方奧援。

是時公會理事長莊南田先生因公出國,回來後才知道公會決定響

應賑災。莊先生是虔誠的佛教徒,近半年來也因紀念堂的設計工程而與慈濟結下深厚的法緣,對於上人的四大志業非常護持。但是他認為,慈濟四大志業正待積極推動,而上人的身體是否能夠負荷,投入大陸賑災是否適宜而困惑不已。特地撥空到花蓮請示上人。

上人婉言解釋:「寒冬將屆,如果只為災民提供吃、穿、醫療用品,災民沒病死、餓死,也會凍死。不為他們蓋房子,提供遮蔽處所無法圓滿救災的目的,那豈不前功盡棄?況且救災純粹是愛心的捐輸,不涉政治,我們的委員冒生命危險,深入災區勘察災情,已經感動了當地的政府幹部,而獲得善意的回應。」

上人這番話讓莊先生人中的疑慮放下來了,回台北後便全力支援何國慶師兄積極推動。

隨後建築公會召開理事會,響應慈濟大陸賑災一事被列入議程,何師兄抱著「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的態度,向理事長們報告慈濟將在安徽造鎮的消息。這次與會者很多人對於大陸的災情、慈濟賑災的工作不甚了解,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請求答覆。

何師兄本著上人的賑災理念,一一為眾人解釋。他說,兩岸的關係影響個人前途甚鉅,若能透過這次實際的接觸,讓他們知道台灣是出乎一片摯誠的愛心要去幫助他們,才能改善彼此的觀感。「機會來了要把握!以前我們想要幫助他們,都不一定有機會,甚至他們還要懷疑你的動機呢!」

何師兄懇切解說,獲得公會理事們的認同,提案順利地通過,決議發函給各個會員響應;同時,更發函至台中、高雄等地的建築公會,請求配合推動。

不動產協會也在殷理事長出面說明後,同意聯合北市建築公會共同響應賑災,至此兩股力量匯成巨流。

後來經過何師兄、莊南田、僑泰建設陳居德先生、慈濟多位委員居中斡旋、遊說,及建築公會王總幹事等多位工作同仁熱心聯絡奔走,陸續募集了各方善款,到年底已募得二千多萬元鉅款,為建築人的愛心印上深刻的烙記。

莊南田表示,為佛教界做事,難行能行,既然承諾已出,就應全力以赴,感謝業界朋友的支持,自己天忝為建築界的一分子,才有機會結合眾人之力,為佛教盡一點心力。

不動產協會秘書長竇克勤也說,慈濟在社會上有良好的形象,因此他們能夠放心配合推動賑災;但是沒想到,慈濟的效率這麼好,八九月間才提出建屋的構想,年底一幢幢的「愛心屋」就已經在全椒地區落成了,太驚人了!

何師兄說,這次在同業間發起賑災,雖然歷許多波折、艱辛,但在推動的過程中獲得多位友人熱心奧援,許多困難都能一一克服;同時,他也發現原來建築界多的是「富中之富」的有心人,他們默默的行善,不求名利,一旦知道慈濟這方福田,就熱烈響應。

正如上人所說的:兩岸「血濃於水的同胞愛」是經得起考驗的!建築人在這次賑災活動的表現,的確可圈可點。

▲盞盞心燈

長情千萬里

◎編輯部

十二月二十五日,南京城內大雪紛飛,舉目所見盡是粉妝玉琢的世界。守候在玄武飯店的賑災工作人員心頭卻異常的沉重,大家耽慮的正是方才林副執行長的一句話:「雪下這麼大,棉衣不知能否順利運到發放?」是啊!這麼冷的天氣,沒有禦寒的衣物,災民如何過冬?但交通運輸又如何克服呢?為了安全考量,林師姊必須趕回台灣向上人稟報此地情況,好讓上人為原訂元月四日出發的賑災團,行程是否延後乙事作成決定。

雪一直落著,二十六日一早,林師姊的飛機才離開地面,就傳來南京機場關閉,長江大橋封鎖,有一萬多部車輛停在橋上動彈不得的消息。賑災小組憑著鍥而不捨的精神,一再和全椒災協溝通,表達慈濟為了災民著想,迫切前往發放的決心;終於感動對方,答應派車協助賑災小組前往各個鄉鎮發放。被指派執行勤務的司機不免嘀咕:「這些人真是不怕死,他們自己不怕死,也不管我們怕不怕死;下這樣的大雪,我連想都不敢想像路況會是如何的糟糕透頂!」

四天相處下來,有位司機坦承:「和你們在一起很快樂!」前有數個梯次賑災人員的到訪,後有駐守在南京的蔣科尼、陳瑞昌、吳庚申、羅陸源等四位師兄長期的接觸和薰陶,當地的幹部及司機們早已獲知所謂的「慈誠十戒」。只要是搭載慈濟人,每位司機都隱忍著,克制自己不在車上抽菸。直到賑災小組下車,才趕緊找地方解決菸癮。萬一被賑災人員撞見,他們不免現出窘狀,靦腆的說:「被你們瞧見我抽菸,真不好意思!」在閒談中,他們也常有意無意的流露出這樣的肺腑真言:「我如果生長在台灣,也一定會加入慈濟,成為慈誠隊的一分子。我從小就是很善良的,喜歡幫助別人。」

其中有位司機第一次送賑災小組到鄉下勘察時

,遇到一位老人招手要求搭便車去看病,司機不僅嚴峻拒絕,還口出惡言。等到和賑災小組相處久了,路上又遇到類似的情況,這回他不再拒絕了,並且很快地答應讓他上車。大家忍不住讚歎他有愛心,他很客氣地回答:「不好意思,談到愛心,那能和各位相比呢?」

發放的工作非常緊湊,每天早出晚歸,像趕場般一天跑三個點,毫無片刻歇息,司機們從來不曾這樣馬不停蹄地趕路過,連午休的習慣也不得不犧牲了。每每賑災小組向他們點頭致謝:「你們辛苦了,謝謝你們!」時他們總是高興的回答:「不!你們才辛苦,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你們這麼大老遠的從台灣來幫助我們,說謝謝的人應該是我們。」

在全椒四天的發放行程中,民政局蘇副局長也降尊紆貴,親自駕車載送賑災小組至各處發放。雪地路滑難行,不能任意剎車,每遇溝渠坑洞,只得猛力直衝,在座的人頭部頻頻撞到車頂。沒有人抱怨,人人以「騎馬」自況,個個歡喜莫名。蘇副局長除了駕駛外,並投入發放工作,協助唱名請災民前來領取賑濟物資。有的鄉鎮像陳淺鄉、官渡鄉,災民大數眾多,每每發放完畢已是晚間七、八點了。他一路上談笑風生,毫無不耐煩的神色,並表示服務得很歡喜。希望下次賑災團再來全椒時,仍有讓他服務的機會。

全椒的發放工作才告結束,賑災小組又動身前往河南省的固始和息縣繼續發放。元月五日,從早上八時出發,直到晚間七時五十分才抵達息縣。車行歷時十二個小時,五百公里路,打破了司機的行車紀錄。只為了將賑災小組安全送達,也不曾聽他們喊一聲累、說一聲苦。

兩天下來,賑災小組皆徹夜工作,通宵未眠,他們看在眼裏,雖然嘴裏沒有說些什麼,卻把那份感動表現在行動上。

當固始的發放工作一結束,賑災小組立刻兼程趕路回南京,從下午三點出發,回程又是十多個鐘頭的長途駕駛。全車的人因為過度疲憊而靜默沉睡時,他們卻緊緊地握住方向盤,不敢稍有一絲疏忽。遇上路面凹凸不平,他們更是小心翼翼地,避開坑坑洞洞的路面,儘量使車子保持平穩。在漫漫長路中,大地一片沉寂,只有搭載慈濟賑災小組的兩部車子在黑暗中不斷地向前疾駛;以他們多年來開車的經驗與習慣,是不曾在夜間出差趕路的,而當哈欠連連時,猶強自振作精神,隱忍著不動用法寶--香菸,而改以口含片代替。事後,司機對賑災小組說:「我實在忍不住要抽根菸了,但又怕你們會咳嗽‥‥」

進入南京時,高速公路上籠罩著大霧,只有靠車頭微弱的燈光判定是否來車,他們更提高警覺,以純熟的技術,將車子安全的停放在玄武飯店門口。這時已經翌晨一點半了,他們又幫忙大家卸下行李。當賑災小組轉身進入飯店之際,猶見他們兀自站立著,眼裏充滿了依依不捨。

▲盞盞心燈

風雪送溫情

◎編輯部

陳撫䃦先生是上海人,他有位哥哥在台灣擔任總工程師,恰與本會榮譽董事宋篤志先生是一、二十年的老朋友。當宋先生夫婦赴大陸旅遊時,受好友之託,到上海拜訪陳先生。陳先生六十多歲了,人長得不高,胖胖的非常豪爽熱誠。

當本會赴上海採購棉衣時,因為人生地不熟,就電請陳先生代為設法尋找。陳先生約同廠商攜帶數款棉衣式樣到機場和林副總執行長見面。這些廠商都經陳先生過濾,明瞭慈濟賑災宗旨並且信用可靠的商家,使本會得以爭取時效,立刻下訂單訂貨。最後敲定上海「第三百貨製衣公司」與南京「銅陵製造廠」分開承製固始縣兩萬套和一萬套的棉方褲。

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賑災工作人員抵達南京。二十七日,玉摘師姊立刻趕到上海,檢驗「三百」棉衣褲的出貨情形。是時,任職「麗仕」外商合資公司的陳先生原本從二十五日起有連續十天的假期,一接獲消息,放棄休假,隨即趕來會合。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們台灣的慈濟人都不惜大老遠的跑過來幫忙我們了,更何況是我們自己呢!慈濟的事就是我的事,應該盡力才是!」

「三百」生產部李寶珠經理一見到玉摘師姊就急急拉著她商量:「怎麼辦?怎麼辦?一想到交通運輸問題,我整夜都睡不著,緊張透了!」師姊聽了心直往下沉。原訂二十九日上午有三輛大卡車的貨直奔固始,現在碰上這早來的大雪,公司的車子必得先送廠保養檢修和加鏈,這一耽擱,時間就給延誤了。師姊趕緊追問:「可否找得到運輸公司協助?多補貼一些錢沒有關係的。」李經理和陳先生陪著她跑了數家運輸公司詢問,都得不到要領。「開玩笑!雪下得這麼大,路況這麼差,保住性命要緊,誰在乎賺多少錢?」他們說。

晚上,回到飯店,師姊急得直掉眼淚,只得打電話向駐守南京的賑災小組人員報告,尋求對策。陳先生也一再打電話來表示關切,「不用急,我

會找到辦法的!」他安慰說。

隔天一大早,陳先生與「三百」業務部的陳文龍經理陪同玉摘師姊到鐵路局,以賑災專案,向鐵路局申請火車支援輸送。無奈火車只能到達信陽,離固始還有一百一十公里的路程;昨晚滿懷的一線希望又成泡影,陳先生安慰眾人不要洩氣。經他多方奔走,並向上級據理力爭,終於有一家運輸公司答應調度三輛大卡車運貨到固始。卡車是調來了,但天氣太冷,汽油結冰,卡車仍然無法發動;陳先生又出面向當地政府辦理賑災證明,取得珍貴的「十號不凍結柴油」,卡車才能順利上路。

「三百」的生產部李寶珠經理和業務部陳文龍經理也是非常幫忙,知道賑災緊急。這期間,公司不敢接受外來訂單,發動三個子工廠,集中該廠所有人力,日夜趕工。每日,李經理親自到生產線督陣。各個生產隊的小隊長遠遠看到她的身影,或者聽到她的聲音,都趕緊繞道迴避。工人都在向她抱怨:「沒辦法!趕不出來了!」李經理聽了,就義正詞嚴的對他們說:「沒辦法,也得想辦法,晚上不睡覺也得趕出來。你們知道嗎?這些衣物是要送給災民禦寒過冬的,不趕出來你們睡得著嗎?」各個人聽了都沉默的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努力。李經理雖然對工人扳著臉孔說話,其實她具有一副慈悲的心腸,又補貼額外的費用,撥出一萬套棉衣給外面的廠商加工,以減輕員工的負擔。

出貨當天,適逢星期假日,「三百」從總經理韓國鈞先生以下到最基層的員工,全部動員起來協力打包、裝箱出貨。其中有位倉管人員眼看著和女友的約會就要泡湯了,不免大發牢騷,玉摘師姊特地走到他的面前安慰道:「你做善事,為兩萬個災民服務,功德很大,你的女友一定會更愛你!」接著講述台灣各地發起義賣賑災,連玉蘭花也有靈有情,盛開花朵趕來賑災的故事。只見他默然無語,重新扛起紙箱投入工作行列。

在現場坐鎮指揮的李寶珠經理,整整有半個月處在緊繃的工作壓力下,加上天氣酷寒,終於不支生病。漲紅了一張臉,喃喃念著:「吃不消了,實在太冷了!」請她稍微休息也不肯,拖著搖搖欲墬的身子攜帶的感冒藥讓她服用,一面連聲道謝。李經理只是說:「應該的!應該的!這種天寒地凍的氣候,連我們大陸同胞都受不了,躲在家裏足不出戶。你們卻不辭辛勞,千里迢迢的為我們同胞送衣送被來,無論如何,我定要完成工作稍盡一分心意!」

二十九日下午才運出第一批貨,當晚就接到消息說:因大雪封道,有一子工無廠無法收到布料,連帶影響一千多套棉長褲交貨。而黃華德先生原來向成衣店訂購的棉衣,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