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人心.人生

◎證嚴上人

人生 --「安穩最大利,知足最大富,有所信最大福,泥洹道最大快。」

若能生活在平安淡泊的日子中,心靈就會靜定安穩。這是人生最大的利益。

若能知足,不錙銖計較,則不會苦苦追求物慾、疑慮惶恐、貪無饜足。這是真正最富有的人生。

若有正確的信仰,自然會涵養學德;待人寬大仁厚,即能得到眾人的愛念。這是最大的幸福。

若能力行佛陀的教法,體悟人生真諦,則能法喜盈滿,深刻感受到恆久的大業。

所以,我們的心要時時平靜、知足,要存正信、走正道,與佛心相契合,即能安樂自在。

▲社論

春耕慈濟情.秋收蒼生愛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詩句是議論漢文帝夜半緊急召見賈誼的一段故事。

根據史書記載,賈誼是漢代大儒,他才高八斗,器識軒宇,備受時人敬重。

有一次,漢文帝突然在半夜裡緊急召見賈誼,也很禮遇的空出前面的位子讓賈誼坐下。賈誼以為漢文帝有很重要的國家大事要商量,所以也就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等候備詢,不料所問的盡是鬼神的事情,所談的都和天下蒼生無關的話題,讓賈誼很感失望,也讓天下人很感不平,所以才會有這樣充滿無奈的詩句。

其實「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情形,歷代可聞,到處可見,只是大家不自覺、不追究罷了。自覺了,追究了,無奈的嘆息聲恐怕更要層出不窮了。

六波羅蜜中,布施排行第一,可見佛教對布施功能的重視,而凡是正知正見的佛教徒,也都知道布施對修行的重要。

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三輪體空」,內不住能施之我,外不住受施之人,中不住所施之物,即「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的真義。這才能了了洞澈寰宇,處處自在無礙。

六祖慧能禪師曾說:「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人之所以會「迷」,完全是因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如果能夠不迷不著,不落根塵,不分諸法,不執空有,不墮凡情,不作聖解,就能夠智慧爽朗,了照身心,又那會「迷」,那會「著」?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一種無涯無際,無始無終,無遠弗屆的長情大愛,「慈濟」就是在這種「了達三輪體空」的長情大愛中,關懷天下蒼生,不分國界、不論種族,只要需要,慈濟人都會義無反顧,全力以赴去關心、去幫助、去拔苦、去與樂。

「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在美國、在日本、在新加坡、在英國、在加拿大、在南非、在紐澳等地,都有慈濟人的足跡,他們在為慈濟的歷史留下輪廓分明的腳印,也為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在跨世紀的此時此刻,留下關懷天下蒼生的記錄與明證。

佛教強調的是「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這種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因緣果報觀,履試不爽,豈能不畏?五月初美國洛杉磯黑人暴動,許多中國人能倖免於難,與美國慈濟人這些年來默默關懷黑人,回饋美國社會不無關連。

慈濟美國分會提供洛城清寒學生獎學金,尤其對黑人清寒學生的照顧更甚於白人,此外每年對黑人的濟助,對無家可歸人的關懷等完全是基於憫眾濟生的慈悲大愛,從來就沒有「心希果報」的念頭,慈濟會員與許多旅美中國人卻因而受惠,在暴亂中倖免於難,誰敢說這不是「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呢?

「春種一粒栗,秋收萬顆子」,胡適說:「要怎麼收穫,先那樣栽。」要扭轉世人對台灣的不良形象,就必須要把我們的關懷之心,友誼之手,伸向天下蒼生,這一點正是慈濟人所以用以自許的。

▲甘露清涼

人有二十難--不說是非難(十五)

◎證嚴上人主講╱弟子小文記

清早的氣氛讓人覺得精神清爽,小鳥的叫聲讓人愈發感受到大地的靜謐,但一陣火車經過的隆隆之聲,卻破壞了這寧靜自然的氣氛。「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然會接觸的境界,如自然界的微風細雨、鳥叫蟲鳴的聲音,它是優美的;而人為的機械噪音,和人們開口動舌的雜音,則是人為的音響。

口舌是傳達心念的關卡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二種表達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聲」和「色」。「聲」是指言語聲音,「色」是表現於外的舉動形態。言行舉止能讓人起歡喜心,就表示這個人的修養好;相反的,若讓人不高興,則表示這個人的修養還不夠。

以談話而言,我們要把音量控制得宜,以彼此的距離,來衡量音量的大小,通常以讓對方正好聽得清楚為最恰當,若聲音太小,使聽者無法聽清楚,這是不尊重;如果彼此相距不遠,可是你說話的聲音太大,不只是無禮,也會吵到別人,這就是缺乏修養。想想,連講話的音量控制,都有這麼多學問,何況還有其他的動作習氣要改呀!

人們習慣上常會隨著自己的好惡之心待人,若對某人有好感便讚歎他,即使他有缺點也會幫著掩護,只說好的一面;若對某人沒有好感,那麼即使他有很好的才幹,也

會被埋沒,若是他有一點點的缺失,就緊抓住這個機會來毀謗他。這就是我們的口業--隨著歡喜或厭嫌,而表現於外的言談。口舌是傳達人們思想心念的關卡,而一般人的開口動舌,常流於談論是非,不可不慎!

真理非語言能說盡

釋迦牟尼佛說:「不說是非難」,凡夫不談是便說非,要不說是非實在是很難!佛陀又說「大道無言說」--真正的道理也是無法用言語來詮釋啊!就如我平時講給大眾聽的道理,是不是最正確的呢?若想想這句話--「大道無言說」,那麼我平時講的也不是最究竟的呀!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有很多事情還是要用語言來表達,如果沒有語言的溝通,如何傳達彼此的感情呢?修行就是要修到言談之間,能使每個人「氣能和」、「心能定」,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學道。

莊子有一則小故事:有一位名叫「泰清」的人,去訪問「無窮」,無窮是位有道之士,泰清問無窮:「聽說您的道行高深,懂得天文,也懂得地理,我想請問您--天之大道,您曉得嗎?」無窮回答說:「我不知道。」

泰清不惜路途遙迢來訪問,所得的回答卻是「不知」,因此他很失望。後來又有人向他推介「無為」這個人,他也以同樣的問題請問無為:「天之大道,你是否瞭解?」無為很快的回答說:「知道呀!可貴可賤,可大可小謂之道。」這幾句話,他仍覺得不怎麼滿意。

於是,他又再去找一位叫「無始」的人,泰清告訴無始自己的訪道過程,又問無始說:「他們一個說『不知』,一個說『知』,到底那一個對呢?」無始回答:「知是淺顯的道,不知才是深遠的道。因為真正的道,不是用言語所能宣說的。天地宇宙的真理,能說的只是其中的一點點範圍而已,實在無法說盡天下的至理。」

由此可見,有道者對「聽」和「說」並不刻意去表現,他無所求,因為並不是光靠音聲言說就能道斷一切。平時講話若無法傳達很透徹的道理,不如不講的好。

公平待人不存偏見

人與人之間的言談交流,必定要格外小心,注意自己對人是否有平等心。如果心有所偏,那麼,好的將被說成壞的,壞的也會被說成好的;這種偏見之言,會導致別人對被批評的人產生誤解。所以,我們對人的看法要很公平,不可隨著自己的好惡來議論。

另外,如果是自己所不知的,卻偏要說知道,那就是不量己智,這樣不但會讓人嘲笑,而且常會說錯話。日常生活中,應多用心,不要以為開口動舌很簡單,心想:「我又沒有罵人,隨便說說有什麼關係呢?」有關係,因為「道在口中」呀!

佛陀在「二十難」中說:「不說是非難」,而我們要在此「難」中,把它轉為「不難」。像剛才所說的,有時候說也不對,不說也不對,那要如何呢?這就要「多用心」了!

▲慈濟訊息

信實誠正.社會清流源泉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一年四月十九日
農曆八十一年三月十七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慈濟大家庭裏,人人彼此祝福、彼此關懷,連成一個愛的循環,是一個最美、最感恩的世界;每月一次的委員聯誼會,都有來自全省各地關心慈濟、愛護慈濟的人士回來共聚一堂,大家都希望藉這個機會,更了解慈濟現況。

慈濟除了四大志業之外,也是社會上的一股清流,現在的社會需要慈濟擔負什麼樣的工作和責任,我們就會盡力量擔負。感謝諸位把點點滴滴的力量匯聚在慈濟,使我能夠推動四大志業,彌補社會的不足。

凝聚愛心力量彌補社會所需

我所說的「社會缺失」,是指台灣的經濟雖然富裕,但難免也有暗角貧困的眾生、有政府無法面面照顧到的苦難人。這些不足的地方,由慈濟的愛心人士,凝聚力量去幫助他們。這就是說,社會慈善方面不足的地方,由慈濟這股愛的清流來補充。

儘管台灣現在的生活富裕、醫療科技一直提昇,但大多數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都市中;慈濟所要做的,就是在欠缺醫療的地方,成立醫療網。就像當初我先在醫療欠缺的花蓮建設慈濟醫院一樣。

台灣還有很多地方醫療設備不足。幾年前,我常到全省各偏遠的地方訪視貧戶,我把貧窮的原因做了分析評估,發現很多都是「因病而貧」。

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生病了沒有去看醫生,最主要有二種原因,一是雖然有錢,但因地方欠缺醫療,沒有醫師,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種是沒錢加上地方醫療不便,因此過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轉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產生了問題,連帶的發生了子女的教育問題和社會青少年問題。

所以,台灣偏遠而醫療不足的地區還很多,慈濟志業有一個目標,希望把進步的醫療推廣到鄉下去,在偏遠地區建立完整的醫療網,如此人人健康,就可減少貧困問題發生。所以說,社會醫療上的不足,慈濟也要盡心盡力建設。

融宗教真誠於生活中,提昇教育品質

再說教育,現在的教育也確實不足啊!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大學、高中、國中那麼多,學校那麼普遍,教育怎會不足呢?我所說的不足,是指「品質不足」。

在場大家多已為人父、為人母,如何教育子女,相信你們一定非常關切。大家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孩子沒有學校可讀,而是教育方針不健全。孩子到了學齡,父母最怕的就是他在學校學壞了。我每天都會接到很多父母寫信來,或是帶著孩子來看我,無不都是為子女學業及行為而苦惱不堪……。

台灣的教育品質應可再提昇,慈濟的志業目標是要以宗教的精神,建設一個高品質、融入人生正確觀念和禮節的生活教育。所以,慈濟也在盡心盡力從事教育志業。

慈濟醫學院已經在三月二十八日動土開工,位置在紀念堂的右邊,佔地約十五甲;紀念堂的左方,則是慈濟醫院。紀念堂是慈濟精神的堡壘,醫院是抱著慈濟精神發揮救人的良能造福人群,而醫學院也是以慈濟的大愛、清淨的智慧理念,來啟發青年學子的良知,培養良醫。這三棟建築物並列,可以說是將慈濟的精神,以無聲的說法及實際的行動表露無遺。

慈濟護專是慈濟教育志業的第一步。護專去年已有了第一屆畢業生,當初我要建設護專時,是抱著非常戰戰兢兢的心態,但是第一屆畢業生的表現,真讓我產生很大的信心。

很多人都稱讚慈濟的學生與眾不同,那裏不一樣呢?愛心、服務、臉孔,都與眾不同;我們的學生,不管是對待病人或是面對同事,都是面帶笑容,以愛心展開服務,因此,她們與其他人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愛與微笑。

我們的學生還有一項讓人稱讚的,就是工作態度。她們都很殷勤,對待病患發揮一分真誠的愛,所以在各服務單位倍受稱譽,的確給予我很大的信心,這就是慈濟教育志業的第一步成果。

慈濟醫學院是繼護專之後,慈濟教育志業的一大步--很大的一步,這高科技的醫科學院,不論是師資、思想、設備,都要倍加用心。不過我一直相信「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有心,天下就不會有難倒我們的事。

皈依首要在契入佛心

佛陀曾告訴過弟子一句話:「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意思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分「誠、正、信、實」的心,做人做事一定不會有障礙。「誠」,就是要以發自內心的真誠來待人,「正」就是處理事情公公正正,「信」是對彼、對己都有正確的信心,「實」即是做人要老實。這是我們做人處事應該具備的四項態度。

常常有人問我,皈依必須遵守什麼規矩?必須舉行什麼儀式呢?我都回答:「儀式與規矩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契入佛心。」

佛陀的心即是「信實誠正」。佛陀提倡眾生信仰,即是佛陀本身對宇宙中的真理發崇高的信仰心,如此而開出一條宗教的大道。

凡夫都是因為心懷私慾,所以才會不老實。剛才我在醫院中,聽了一位年輕太太的話,她非常痛苦,因為先生對她不忠實。

她說有一天,她明明看到先生的車子停在某一個女孩子的家門前,她故意打電話問先生,現在在那裏?先生告訴她,他在很遠的某某地方。這位太太於是認為先生事事都在瞞她、騙她,所以心中非常痛苦。

為什麼先生對她不忠實呢?因為他的心中有了慾念--男女之間不正常的慾愛,所以會做不該做的事,而且不說實話。實在與撒謊是不同的兩條路,走上了實在的路,就不會誤上不正當的路。所以說,做人除了信之外,還要有「實」。

佛心是誠正信實的心

一個人做事,一定要從內心以最誠懇的計畫決定,如此才不會走錯路,對人有誠意、做事有誠意,行為端正,就是依循佛陀的教育而行。

諸位,你們對慈濟如此支持,這麼有愛心,也是大家都出自內心的誠--每個人都從內心發出一分真誠的歡喜心。有句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我們有誠,那怕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被感動,所以誠很重要。

正就是正正當當,有誠意的人做事一定正確不欺不瞞。記得十多年前,我的心臟病發作得很頻繁,有一位朋友曾建議我,先把遺書寫好以防萬一。我告訴他:「不用擔心,我每天都在寫遺書。」他問道:「遺書怎麼寫?」我說:「我每走一步路都在寫遺書,我每做一件事,也是在寫遺書;因為我本身並沒有任何隱私和秘密,所以我沒有什麼好寫遺書再交代的。」

人生做事,一定要常常抱著最誠、最正的態度去做,如果能時時本著誠正信實,那麼我們的心,就已經契入佛心了。佛心就是最誠懇、最公正的心,若能做到這樣,就己經入佛門了。佛說「入我門不貧」,因為你以佛心做事,自然有護法加持;對人做事問心無愧,就可以做得皆大歡喜,身心自在。

佛又說「出我門不富」,什麼是「出我門」呢?就是「虛偽」啊!外表說得很好,其中卻隱藏了許多怕人知道的事情,外實內虛,也就是佛陀所說「出我門」的人;缺乏誠正信實,即使再聰明、再有才華,也成就不了什麼。

慈濟精神是社會清流的源泉

慈濟一直朝向誠正信實的路走,這是我們四大志業的依止,也是社會清流的源泉;此即是慈濟的精神文化,目前社會所欠缺的,就是這股精神清流文化。慈濟人希望以「誠正信實」做為人生的文化,以這種精神文化來彌補社會的欠缺。

有些人向我說:「師父,你所做的很多事,其實

都是政府該做的,你何必這麼辛苦呢?」

我回道:「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一分子,社會是我們共同所有的,政府無法面面具到的事,就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大家如果能點點滴滴的把這些責任擔負起來,我們的社會就能夠很祥和安樂。」

我們除了不斷推動四大志業之外,同時也負起社會教育的責任。教育並不單指慈濟護專和醫學院,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學校和教育機構,都希望慈濟精神清流能流入校園,讓學子們能吸收慈濟信實誠正的精神文化。所以說,不只是大人需要慈濟的清流,青少年更需要慈濟精神的教化與薰陶。

早上我到慈濟醫院時,第一個閃入腦海的念頭,是要到小兒科病房看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只有六歲,很可愛,卻很可憐。三天前我在醫院開會時,有位志工推了輪椅到慈濟部,頭往裏面探了一下,我看到輪椅上坐了一個病弱的小男孩,直覺的反應是--這個孩子要來看我,所以我自動到門外去看他。

純真感人稚子心

那個孩子好瘦,幾乎皮包骨,手臂非常細,看起來好讓人心疼。我問他怎麼了,他很可愛很活潑地向我說:「我是來看師公啊!」我問:「師公是誰?你知道嗎?」他用手指著我說:「就是您啊!」

我問:「你怎麼知道是我呢?」他說:「我聽童心映月的故事啊!也看到您的照片,現在我也在學吔!」我問他學什麼,他說:「我在存錢啊!我要給師公蓋醫院、蓋醫學院啊!」

我問他每天存多少錢,他說有時候存十五元,有時存四十元,「那是媽媽給我吃點心、吃糖果的,我都捨不得吃,把它存起來。」真是一個令人心疼又可愛的孩子啊!

他坐在輪椅上,腿上蓋著一塊布,我把布掀開一看--他的腳伸不直,幾乎比我的手還細瘦。他罹患了先天性肌肉萎縮症,腦筋雖然很好、很聰明,但四肢卻瘦小畸形,真令人憐惜。

隔天我又去看他,他正在吃飯,我問他飯有沒有多吃一點,他說:「有啊!現在我都吃得多一點,我聽師公的話,不吃糖果,要多吃一些飯啊!」聽起來真令人感動,也讓人心疼。他告訴我,他在房間內存錢。我進去小兒加護病房一看,果然在他的床上,放了一個大撲滿,裏面有幾個銅板。早上我一到醫院就先去看他,幾位委員跟著我進去,看到這個情景,她們都很感動,紛紛掏錢給他放在撲滿中。

像這樣也是一股清流啊!現在的社會教育健康度較不夠,因此慈濟必須再負起教育的功能。

除此之外,目前我們也很積極推動環保。

環保是隨時隨地的工作

今天是四月十九日,是慈濟在全省各地全面推動資源回收的日子。選定這天做環保,只不過是一種宣導作用,啟發大家的共同理念,事實上,環保是要天天做的啊!

諸位,地球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生活的資源,也是靠地球供給,我們有責任為下一代保護地球資源,所以我們必須有共同的理念--愛惜資源。

台灣真的很富有,以佛教觀而言,富有是從布施、惜福而來。台灣在四十幾年前,每個人都很辛勤節儉,數十年後,這種美德已經消失變質了。大家是否曾想到過,當這些福享受完之後,我們該怎麼辦呢?所以我們應該趕快懸崖勒馬,從現在開始惜福還來得及啊!

人多數都有一種虛榮的心理,看到別人住高樓大廈,就覺得自己矮人一截,想盡辦法也要使自己的房子比別人的好,家中的裝潢比別人堂皇;要使裝潢贏過別人,就必須敲敲打打,這些敲下來、打下來的東西,就是垃圾,如此即是浪費資源,造成環保問題。

過度的消費即是消福

流行不斷在變,要趕上流行,就必須常常更換東西,這麼一來,丟了又買,買了又丟,垃圾也隨之源源不斷的產生,這不但是消費,也是消福啊!

常聽到「消費者」這個名詞,其實應該說是「消福者」,我們的福,就是在過度的消費下無形中消耗了。我們應該學會惜福啊!世間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永久的,只不過暫時提供我們生活上的方便而已;人生應該追求「品質文化」,而非「潮流文化」。

以前人用水,必須到井邊汲或是到河邊擔,那個時候大家也是生活得很好,家和樂融融啊!現在自來水管把水引到家中,水龍頭一開,要熱水有熱水,要冷水有冷水,多方便啊!我們能不惜福嗎?

今日之福,來自昔日的節儉勤勞

今天有福可享,是因為過去我們的節儉勤勞,因此,我們應該把勤儉的美德再發揚下去。看看過去,我們幾乎沒有垃圾問題,而現在卻有這麼多的垃圾問題,我們應該探討其中的原因,惜福愛物、減少垃圾的產量,才是重要癥結。

垃圾應該加以分類,把可燃的焚燒,不可燃的回收,如此一來,很多的垃圾都可以再生。

比如一張紙,就是由綠油油的樹砍伐製成的。樹木對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利益,每砍一棵樹,就會減少我們一分利益。據專家學者說,一棵大樹,可以供應二百人清新的空氣,因為樹木行光合作用會吐出氧氣;樹木不但會散發新鮮的氧氣,而且可以把人呼出去的二氧化碳吸收。想想一棵樹的功能這麼大,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愛護呢?

看看目前的社會,樹木一棵棵的砍伐,紙一張張的浪費,多令人心疼啊!我們應該將廢紙回收再製,如此就可以減少砍伐林木。

此外,我要呼籲年輕的媽媽們,帶孩子儘量節用紙尿片!一塊紙尿片大約要七、八元,一個孩子一天差不多需要五、六片,如此算來,一個月花在紙尿片上的錢,大約要一、二千元,一年就差不多花費近兩萬元!這些都是在無形中消費掉的。

不只是錢的問題,我聽醫院的護士說,一個嬰兒在二年內,用掉的紙尿片,要砍伐數棵大樹來製造,

數量多驚人啊!算算台灣有多少幼兒,就知道一年內我們要砍掉多少樹啊!

所以我要提醒媽媽們,要訓練孩子定時大小便,做父母的勤快些幫孩子把尿,就可以省掉包紙尿片,這也是一種教育;或是我們利用一些舊汗衫、棉布,裁成一片片來取代紙尿片,用髒了洗一洗、曬一曬,又可以再用,既省錢,又不浪費資源,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會製造垃圾。不用紙尿片有這麼多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總而言之,環保工作希望人人一起動手做,今天回去之後,你們就可以響應垃圾分類、資源回收。

淨化環境由我做起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把垃圾分類了也沒用,因為清潔車一來,就通通把垃圾丟在一堆。」諸位,這個問題我們不要擔心,凡事要把基礎做好,從自己自愛做起,只要我們每個家庭都把垃圾分類好,清潔隊自然就會調整他們收垃圾的時間與方式,把垃圾分門別類收回去。如此我們的家門口,一定會很清潔,社會上也就不會有垃圾爭議了。

在傳播媒體上,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報導,某地方要設置垃圾掩埋場,當地的居民一定會出來抗議。其實垃圾是每個人製造出來的,我們每一天都把垃圾丟到外面,偏偏大家卻又不喜歡與垃圾為鄰,怎麼辦呢?只有一個辦法--人人能節儉不浪費、了解惜福的道理、愛惜資源,大家一起動手保護地球資源。資源回收,由民眾自己做起,比政府單方做來得快啊!

諸位大德,社會是我們大家的,地球也是我們共同居住的,地球上除了我們這一代之外,還有無數下一代的子子孫孫,社會資源的所有權也屬於他們,我們有義務為後代子孫保護地球的資源。趕快惜福啊!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啊!

信心與行動是健全社會之因

其實慈濟從二十幾年前就已經在做環保的工作了,這個環保工作是內心的環保,我們要做內心的環保,必須先把心的污點洗乾淨,心如清淨,外在的環境也一定清淨。有句話說:「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人人齊一動作一起來做,社會上又會有什麼事讓我們操心的呢?

只要我們動手來做,一個人影響另一個人,進一步可以影響到左鄰右舍,人人互相影響下去,這就是一股清流,就是無量功德。希望大家共同用力用心,為社會不足的地方做補充。

社會上暗角的苦難眾生,政府沒救到的,由慈濟來補充;醫療有欠缺的地方,慈濟也來補足;現在的教育品質有缺失的地方,也由慈濟來彌補;精神文化方面,亦應該由我們來負責提升台灣人的氣質文化。至於垃圾方面,更需要大家共同改善。如能這樣,我們就是為社會做了大的貢獻。

總而言之,人人必須要有愛心,不要擔心社會有什麼變化,只要我們有信心,動手去努力,相信我們的社會一定是祥和的。

祝福家家平安,人人福慧雙修,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把握人生使用權

◎靜淇

有一天,一位同事來找我說:「李小姐,我覺得很懷疑,你師父說人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既然這個身體是我自己的,我就有指揮它、控制它的權利啊!為什麼說我們沒有所有權呢?」

正好我手上有一卷台北陳琇琇師姊在西螺慈濟茶會現身說法的錄音帶,我說:「請您先聽聽這卷帶子,聽完之後,相信你會有所得的。」

沒想到一個小時之後,他跑來找我,激動的向我說:『我懂了,你師父真是一位睿智的宗教家啊!』

琇琇師姊的故事又是怎樣呢?為什麼短短二十分鐘的心聲,能讓一位一向頗堅持己見的人豁然開朗呢?其實故事很平常,道理也很簡單,只有一句--「人生無常」。但可貴的是琇琇師姊能以智慧去「運」她的命,而不是被命「運」她,更難得的是,她在絕地中遇到了引導她、幫助她迎向光明的黃永存、陳慧美賢伉儷。

琇琇師姊自小手掌紋就沒有生命線,聽多了一些穿鑿附會的閒言閒語,她的內心充滿了驚慌恐懼,想到自己活不過三十歲,消極、憂慮,連帶的也影響到身體的健康,整天病懨懨的過日子,三餐藥不離口。

為了要推翻可怕的說法,她在好友的介紹下到三重市某知名相命館相命,沒想到生辰八字一排開,相命仙竟然要她有心理準備,因為她不但無法看到孩子長大,而且夫婦倆會一起遭橫禍而離開人間。這個斷言,對二十六、七歲的她來說,未免太殘忍了吧!她終於癱瘓的坐在地上,「天啊!該如何是好呢?」

她無助、恐懼、絕望,她的病情加重了。就在這個時候,常去她開的美容院洗頭的陳慧美師姊,宛如是一盞明燈般的在她的心頭燃起,「對,我要去找她!」她對自己這麼說。

黃永存師兄伉儷知道她的情形之後,安慰她、鼓勵她,接引她進入慈濟。看到上人,看到這麼美的慈濟世界,她跪在佛前發願,願行菩薩道,願拋棄生死的恐懼……。

事隔一星期,在永和市公所前一場原本是車毀夫婦雙亡的車禍,竟然不可思議的逃過了,「一善破千災」的事實,竟然發生在她身上!剎那間,她體悟到人生的無常,更發心日日行善,每天把第一筆生意的收入捐給慈濟;她做得好歡喜,活得好快樂。

尤其在面對活到一百高齡才去世的祖母身上,她發現到祖母雖然活了一百年,但她一百年的歲月卻只用在一個家庭而已,而她卻能將生命的功能發揮在利益社會人群上。如此說來,即使只有三十年的生命,對她而言,死亡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

她體悟到上人所說的:「會利用人生造福人群的人,一天就有一天的生命;而不去造福人群,即使活到一百歲,也等於沒有生命。」原來人生的價值是在於生命的使用,而非擁有,她現在活得快樂、充實,而且她已經三十多歲了。

我想她的故事該是對「人生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最好的詮釋吧!也難怪我那位同事,會為之改變他的觀念,而成為我的會員;這種結局對他、對我,該都是一種額外的收穫吧!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搬家

◎靜暘

春寒料峭,連日來霪雨不歇,為了參加今年「預約人間淨土」環保綠化篇系列活動的首項活動--老桐樹生命之旅,台北委員派代表,於三月七日上午十時抵達新竹,會同新竹委員,前往祝賀二百歲刺桐老樹搬新家。

委員們耐著寒冷,圍繞著老樹,齊聲高唱:「祝福您!無量壽」祈禱著體重高達一百多公噸的老樹爺爺,能順利遷入新厝,願明年春暖花開時,能重睹老樹欣欣向榮的英姿。

如果不是當天親自參與活動,真難以想像為了延續一棵老樹的生命,移植籌備工作的細心周詳,乃至移植到僅僅一公里距離的三民公園,共耗費了六小時之久;其中除了整條道路交通管制外,又因樹木體積龐大,沿途電線密布,移動艱難。為了保存老樹的原形,首先剪斷電線,再將高出的旁枝剪除,一路上走走剪剪,停停走走,如此大費周章,主要在表達人們對萬物生命的尊重和珍惜,進而教育我們能敬重老者。

在走走剪剪、停停走走中,儘管目的地近在咫尺,卻因行進的工作困難重重,使得參與實地工作的每一位人員,卯足全力,努力以赴,其精神感人至深。不覺內心有所領悟:「要讓生命再生,需花費的心力真大啊!然而,要毀滅它,卻只在一瞬間。」誠如佛經上云:「得人身如爪上塵,失人身如大地土。」人們往往在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

每一個人,自呱呱墜地到長大成年,以至老年終其一生,真不知道要搬幾次家。每次在搬家的過程中,時常弄得筋疲力竭,眼看著滿屋滿地的衣物、家具,要從這一程搬到新的那一程,再從零亂歸於整齊,豈不是也要大費周章,經過一番折騰嗎?更傷腦筋的是,每搬一次家,東西就會像滾雪球似地愈滾愈大。

凡夫貪得無饜,該捨的捨不得,該放下的又放不下,寧願背負重擔,在短暫有限的人生旅程中,終日覓覓尋尋,東奔西跑,向外馳求;在醉生夢死中,隨著業力沉浮於六道輪迴,茫茫然永遠沒有棲身依止之處。

今生,我何其有幸,在流轉生死中、在六道輪迴裏,能得人身,幸遇明師,聽聞佛法;雖然,一樣的我、一樣的呼吸,卻有著不一樣的人生境界。這不一樣的人生境界是由凡夫地,搬往菩薩道,這次「人生的大搬家」,是我終生的皈依處,在上人甘露法水的滋潤下,使我智慧成長,讓我懂得如何拋棄和保留--拋棄無明和煩惱,保有「人之初」那顆良善的心地,更進而發揚光大。

「一樣的呼吸,不一樣的人生!」「一樣的老樹,不一樣的家」,老桐樹終於有了新家!天空仍然下著細雨,正如下甘露一般,它將在另一片土地上繼續繁茂滋長;而我,在慈濟菩薩道上,更要精進不懈,永不退轉。

▲慈濟訊息

法語點滴

◎編輯部

慧命長留人間

會員:上人為佛教、為眾生開創慈濟志業、造福人群,委員為了表達對上人的感恩與恭敬,欲將上人的形貌用法華經全文描繪出來,以為永久流傳。

上人:我的願是為佛教、為眾生,我還有許多未完成、很要緊的事要做;要做的事未完成,只留下一張圖像又有何用?該做的不去做,連身體都不能為社會發揮功用,何況是一張紙?

人,真正可以長留久遠的,應該是精神,應該是慧命。

死是生的開始

會員:先生罹患末期癌症,每天必須面臨生離死別的悲情,我是度日如年啊!

上人:人生有來就有去,所謂生死、生死--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始。只要是人,難免會生病。人的身體就像一部機器,機器用久了自然會老化,毀壞了就要淘汰換新,重新再發揮它的功能。

平等心布施

會員:給大陸災胞的棉衣被、房子,為什麼要用那麼好的?這要花好多錢!

上人:要捐送人家東西,也要送好的才行,用好的心給好的東西;不能因為是濟助品就隨隨便便,貧戶災民也有權利用好的東西。真布施者要有平等心啊!

濟貧與供佛功德不二

法師:有信徒供養的錢,想要買些香、果供佛,但又想到還有困難的

人需要幫助,不知如何取捨?

上人:佛與眾生平等,供養貧苦者的功德,並不比供養佛來得少。幫助貧苦人是無所求,所以有無限量功德。

濃愛是苦淡方醇

會員:一生都為孩子著想、付出,但孩子卻不能體會,還處處與我唱反調,故意惹我生氣,讓我難過。

上人:把愛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這種愛的範圍太狹小了,所以你會不快樂。

愛要像喝咖啡一樣,太濃則苦;淡一點才會香醇可口。把心放大一些,把愛擴大一點,多關心需要幫助的人;大愛佔滿你的心,自然就沒有空間收存憂鬱。

會員:我也想讓自己快樂,但孩子自恃學問好、成就高,我一句話都講不得。其實我並不要求什麼,只要孩子多體諒我一點就行了。

上人:做父母的,不能一輩子把權力施於孩子身上。孩子長大了,他們需要思想自由的空間。父母對孩子,只要盡本分;「人能安穩最大利,人能知足最大福」,不要要求太多,人的煩惱皆由渴求中來呀!

孝是令父母安心

會員:什麼樣的標準才叫孝順?

上人:給父母多少安心、多少快樂,你就具備多少孝順。

會員:師父常說父母恩重難報,其實我們心裡都很清楚,心裡也一直很感恩父母,只是……

上人:有恩不只是放在心裡想,感恩也不是放在嘴上說,而是要用行動表現出來。

要表達孝順,對父母一定要敬而尊重,敬重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關懷眾生疾苦是真功德

會員:婆婆最近身體狀況不好,我發願吃早齋,把功德回向給婆婆。

上人:素食旨在培養慈悲心,一餐不吃肉,不算什麼功德;平常多做好事,多關心眾生悲苦,才是真正有涵養、有功德。

歷經衝擊的人生更美

會員: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對慈濟這般投入、付出?」其實不是我對慈濟付出,反之,是我受益於慈濟太多了。未識慈濟前幾年,受到了許多的困難、波折。是慈濟陪我度過那段漫長無味的日子…

上人:沒有波折的人生不是「人生」,而叫「眾生」。人生就像海水般,不斷有浪花的衝擊拍打,也因有這些浪花,才能激起它綺麗的生命。沒有浪花的海水如同死水,既缺乏美感,又沒有可看性。

沒有經過一番蛻變,不知什麼是自由:蠶,也是經歷了脫殼後才能自由的飛翔。

人格成,佛格即成

青年:想出家報佛菩薩偉大的恩!

上人:如此出家,父母會很傷心;父母恩都報答不完了,又何能報答佛菩薩的恩?

善良要加上毅力,光是慈悲是不夠的,慈悲還要加上智慧;念佛要念自性佛,出家要出自性三寶家。

出家是為了度化眾生,要先學做人,了解世間法、行人間法,多結好緣;人若做不好,如何出家度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