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大家庭--建築篇

◎陳淑伶

《台中分會古往今昔》之一

從中港路交流道下高速公路,車行約十分鐘轉入民權路,一棟引人注目的四層樓鋼筋混凝土現代化建築,赫然矗立在眼前。

它的特別,在於現代化中不失傳統,傳統中,又流露出典雅的氣質。在高樓林立的都市裡,顯得清新脫俗--這就是新建完成啟用的台中分會會館。

台中,位於台灣的中心,南來北往,交通堪稱便利。

台中,上人稱許為慈濟的心臟;心臟健全,慈濟慧命才能永續傳承。

追溯分會的成立,自有其一段

因緣。

雅緻日式建築

民國七十五年這一年,對所有中部委員而言,是難忘的時刻,因為是年的三月十日,台中分會正式於民權路三一四巷二號設置成立。核心的形成,日後讓外圍的果實更加堅硬。

在此之前,達宏法師與達彥法師位於北屯的「香雲精舍」,就是委員們共修、發放的據點。後來會員快速成長,上人每次南下,聞風而至的委會員,早己把香雲精舍擠得水洩不通,即便場外搭起棚子,亦難容納引頸企盼的會員;重覓適當地點興建分會,已是刻不容緩的事了。

在中區委員四處奔波下,後來經人引介,才選中佔地一百九十餘坪,位居市中心的民權路地段。

這一帶的房子原本都是日式建築,花木扶疏,地處幽靜,日據時代是廳長級的官舍。當時的主人早已移居台北,房子閒置多時,堆滿雜物,雜草叢生。然而,屋樑木柱多是從日本運來的上等櫻花木,保存尚稱良好,唯地板已腐杇不堪。

上人詢諸眾人的意見,均認為此地交通便利,是適宜的地點,乃決定重新整修後使用。民國七十四年九月十七日,正式與屋主簽約買賣。

十多年沒人住的房子,幾成一片廢墟,達宏、達彥法師親自坐鎮,統籌指揮,僱工整修。楊銀銓、張雲蘭師姊,更是早出晚歸投入分會工作,或煮點心慰勞工人,或親自參與修繕工作。雲蘭師姊說:「想到以前的事,就很想哭,因為現今的一切,都是從以前篳路藍縷走過來的。記得當時我們在清掃時,蔓草中還見到脫殼的蛇皮呢!」

舉凡一磚一瓦的搬運,及一草一木的整修,都是在台中地區委員的同心協力下,以雙手共同完成。前院除去雜草,砌起圍牆,後院廚房搭建鐵架,地板重新換裝……。短短二個月的時間,室內外煥然一新,分會的雛形儼然形成。

上人每月親蒞

七十五年三月十日(農曆二月一日)正式舉行分會成立大會,由上人親自主持,當天前來道賀及參觀的各界人士,絡繹於途,大殿內外,擠得水洩不通,人人臉上洋溢

著喜悅的笑容,莫不以歡欣愉悅的心情,來迎接台中分會的誕生。台北、屏東、高雄、台南等地的委員,亦專程包車前來,中午席開三十桌,一時喜氣洋洋,熱鬧非凡。

上人連續駐錫分會四天,每天隨緣開示,並以「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勉眾同行菩薩道。

有了分會為據點,一連串的活動得以展開,台北顏惠美師姊定期南來教授插花、委員們共修禮拜法華經、消息的傳遞、聚會時的心得分享……等,一一在此上演。而每月農曆初一,上人必定南下台中,巡視會務。

從七十六年三月起,每個月三天晚上,上人開始於分會宣講四十二章經,一傳十,十傳百,吸引諸多的會員、委員前來分會聆法。

上人來得殷勤,相對的,會員人數亦快速成長。後來因為聞法者眾,分會又現雍塞,已無法容納每月日漸增多的會眾,七十八年元月起,上人講經不得不暫時中輟。然上人每次南來,一波波的人潮,仍不斷湧向分會,「最盛時前後院都站滿了人,委員們不得不於室外架設電視機,期能滿足眾願。黑壓壓的一片都是人潮,也曾因此造成附近交通阻塞。」雲蘭師姊笑著回憶當時的情景。

會務成長迅速

面對台中會務蒸蒸日上,分會不敷使用的情形已非常明顯,幸好原本與分會毗鄰而居的伍先生,將與分會僅一牆之隔的日式房屋,免費借給慈濟使用,增加了二百二十餘坪的空間,暫時紓解窘況。然而,這終非長久之計,根本之要,在於尋覓一寬闊永久使用的地點,遷建分會。

台中是銜接南北的中心點,具有地利之便,尤其全省醫療網首站即於嘉義大林設置慈濟分院,而南來北往的委員,若是齊集於台中召開全省委員聯誼會,均能朝出而暮歸,甚為便利;日後委員會員的倍數增加,更是可預見的。因此,如何設置一完整的分會,實為當務之急。

然而,台中地區地價高漲,在寸土寸金的情況下,市區能使用的面積有限,遷建分會實非易事。幾經找尋,仍難尋覓合適地點,適時伍慶雲先生家人,願意將其住屋借

予慈濟擴充使用,伍先生更向上人表示,願意義務來分會監工。至此,問題才暫時解決。

七十九年九月,慈濟買下分會對面的民權寶座大廈一、二樓及地下室,將會務暫搬至此地,以便原址拆建。

洋溢如家溫馨

格局雅緻、造型古樸的日式建築分會,為了時勢所趨,不得不拆建。

在這裡,曾經留下多少人的心聲淚影--有人在此得遇明師,有人在此感受到家的溫馨,有人……;在此,產生許多在慈濟世界中名聞遐邇的事件。

〈童心映月〉中,人盡皆知的郭鎮元、鎮宇兄弟,與上人之間的情誼,及賺工資的典式。

流佈全省,多少人聽得落淚,深為警惕的洪金蘭師姊發露懺悔。原本是惡妻逆女,在此尋得明師,重新開展生命的春天。

還有許許多多數不盡的故事,都曾在日式建築分會裡烙下痕跡,尤其是分會聚會時,那種溫馨如家的感覺,更是令人懷念,如今也只能在記憶裡追尋了。

但是,想像將來新分會的落成,必能有另一番光明天地。展望將來蓬勃的會務及大型的聚會所,必須先有破壞,才能分享日後的成就,不是嗎?而舊分會拆下來的木材,有些是日本上等櫻花木,年代雖久,卻仍是保存良好,在上人的指示下,再次利用於民權寶座二樓。

伍慶雲居士施地出力

新分會的整個建築設計,由國內頗富盛名的姚仁喜建築設計師負責設計;山久建設的伍慶雲先生,不僅發心義務監工,並介紹曾經合作過,施工品質良好的建材商,來參與分會的建築,另外又由自己的公司調來最優秀的人才負責工程,如工地主任陳憲平先生即是其中之一。

伍慶雲先生,因本身即是營造商,當初與慈濟毗鄰而居時,每次上人開示妙法,透過麥克風的傳送,得以與聞法語,而逐漸接觸慈濟,進而發心協助分會擴建工程;而伍太太蔡秉芳師姊,因來分會研習插花,後來也加入委員的行列。

伍先生亦是本會的榮董及委員,夫妻二人對分會建築可說是投入

莫大心力。做事認真、待人和氣的
伍先生,將建分會的事當成是自己的工作,投入心力、人力;伍太太每天固定到工地來巡視一番,在分會的工地上,常可前後見到夫妻二人忙碌穿梭的身影。

而台中地區的師兄、師姊,亦是任勞任怨地分擔些許的工作。師姊們每天上午十點、下午三點,固定會煮點心送來給工人食用﹔慈誠隊師兄更利用時間到工地幫忙做些零碎小工,諸如搬運拆卸下來的木板、石塊等,「現在工人難請,我們自己做不僅省錢,更可以讓工程進度如期進行。」余金山師兄說,「工作大家都搶著做,有時來晚了,被別的師兄做完了,晚到者還會懊悔呢!慈濟人就是這麼可愛。」

余金山、蕭惠特、李朝森等師兄,可謂全職志工,經常出入分會幫忙。

今年六十八歲的余金山師兄,是長期志工,每天一早即到工地,投入的精神另後生晚輩望塵莫及。曾經有一次發放前,委員們臨時在室外撘篷子放置白米,準備隔日的發放用,誰知當夜竟颳起颱風,余師兄等不及天亮,即趕到分會搬運,怕米浸濕了如何給受濟戶呢?這分精神,另其他師兄師姊們讚歎不已。

擴建工程眾善凝聚

上人每次南來,總會數度進出工地,和建築師們討論工程進度及慰勞工人;有些工人在深受上人慈悲的精神,及委員們投入工作的情懷所影響,最後亦加入了會員的行列。

其中木工裝潢工頭陳輝煌先生,在聽得上人分析抽菸的壞處之後,當下決定戒菸,將菸錢捐出贊助建設基金,同時還呼籲周遭的伙伴,一起響應。今年八月二十八日,當上人再次來到工地時,他親自將大家響應及自己的戒菸錢--淨資兩萬元,捐給上人,以示自己戒菸的決心。

為了趕在十月卅一日的落成啟用儀式,工程的進度可以日夜趕工來形容,經常做到晚上十一、二點,星期例假日亦未曾停歇,工務組的黃春騰、許銘豐先生,早以分會為家了,忙得席不暇暖。

十月廿五日,委員做初次的分會清掃工作,一堆堆的木屑、土塊,就在大家一鏟一鏟中,清理乾

淨。

為了新分會的建築,人人莫不盡心盡力的協助。蔡博文先生為分會奔波申請建築執照。姚仁喜先生投入設計分會建築圖。中央塗料發心提供粉刷油漆、南亞塑膠提供塑鋼窗、三瑋公司提供浴廁設備,而陳春發先生亦發心整個油漆工程。此外、花蓮的時代苗圃,從花蓮運來石材、樹苗、草皮等,佈置分會外圍庭院。分會便在大家的分工合作下,於卅一日落成。

新廈矗立,功能齊備

新分會佔地四百餘坪,總建坪約一千坪,外觀造型特殊,屋頂整片斜瓦式,從高空俯瞰極為顯眼;內部則以木材隔間,是座四層樓的建築。各層用途為:

一樓:設有文物流通處。左側為廚房、餐廳;右側為辦公室,設有會計室、輔導室、電腦室、接待室等。

一、二樓之間的夾層設寮房。

二、三、四樓為挑高的講經堂、集會大廳,二樓還設有錄音室;三、四樓日後規畫為每一組委員開會聚會的小型集會場所,每一層樓約可畫為六個小型會議室。

如今分會在大家殷殷期盼下,終於竣工了,台中的委員莫不懷抱著興奮之情,而日後將如何發揮分會的功能?委員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活動組林美蘭師姊說:「讓分會成為慈濟大家庭的場所,使每一個到分會的人,都有回到家般溫馨、和樂的感覺﹔同時中部各縣市--嘉義、南投、台中、彰化、苗栗等,都能以台中分會為中心,散播慈濟這股清流。」

梁安順師兄說:「台中是慈濟的心臟,而分會更是心臟的中心,日後各項活動均可在分會舉行。委員、慈誠隊的共修,有了屬於自己的固定場所,往後慈誠隊員晚上亦將來分會輪值,活動會推展得更順利。」

劉阿照師姊說:「分會我們已經期待很久了,以前很多活動都無法舉行,常須向人借場地,如今分會落成了,藉著地緣的關係,日後可以帶動各項活動的推展。」

人人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相信在大家努力下,分會將會發揮最大的功能,讓此「躍動的心臟」更加強壯。

▲專題報導

千手千眼菩薩網--慈善歷史篇

◎謝寶慧

《台中分會古往今昔》之二

台中的會務從萌芽、成長到茁壯,分會的設立,是一明顯的分水嶺。民國七十五年三月十日,台中分會於民權路三一四巷二號正式設置成立。在此之前,本區會務的推動,只能以「篳路藍縷」四個字自來形容。

歷史篇/

民國五十九年,台中佛教會館的達宏法師與達彥法師,由台中迢迢來到花蓮靜思精舍參訪。盤桓數日,達宏法師深深為上人的悲智願行所感動,本著護持佛門同道的襟懷,回台中後即率領座下弟子--陳貴玉、汪黃琇蘭、林麗華三人,開始從事慈濟「濟貧教富」的工作。

上人親自帶領訪貧

當時大家都沒有查訪照顧戶的經驗,上人與德

融師、德恩師親自到台中,帶領他們深入窮鄉僻壤,針對每個不同的個案分析解說,必應真正落實照顧戶之所需。

慢慢的,凡有貧戶案件,經常是達宏法師、達彥法師、陳貴玉、汪黃琇蘭四人相伴而行,偶有發心的大德加入。有時是一部車,有時兩部,大家將資料備齊,做便當、備茶點,一應俱全的打點好,展開一天的行程。

有一回他們到苗栗縣通霄鎮查看一對因病無錢就醫的父子,依著村人的路線指示,途經一條溪流,旁邊有位阿伯勸他們湍流太急,還是不要涉溪的好,但是他們心念如一,只是達彥師為顧及出家儀規,有些猶疑是否該脫掉僧鞋涉水而過?貴玉師姊見狀,立刻背起達彥法師涉水過溪,她的腦海只有一個心念:「愈是人跡走不到的地方,我們愈要去幫助他。」

曾經,他們至南投縣中寮鄉的一戶蕭姓人家,全家五口除了二女兒外,其餘的都有罹患精神病的傾向。孩子們前額的頭髮早已蓋過眼睛,貴玉師姊馬上替她們圍起報紙,為她們梳剪頭髮;小女孩髮上的頭蝨,隨著髮剪的撥動,邊剪邊竄落。汪黃琇蘭師姊則帶領其他人,將凌亂不堪的屋子,打掃得煥然一新。

北從苗栗縣起,南區遠至南投縣,不知多少遭逢變故的家庭,因慈濟適時伸出援手而紓解困境﹔委員們逢山走路、涉水過溪,大家秉一善念,雖然辛苦,卻也樂在其中。

達宏、達彥法師走出慈善史

勸募的工作,多半由麗華師姊騎機車載達宏師四處收取善款。師徒倆單騎相從,風塵僕僕於台中市區的巷弄街衢,有時雖不免遭到奚落、調侃,但師徒二人全不以為意。

精舍常住自製的手套,師姊熱心的代銷代送。在麗華師姊的心底,當時的辛苦到如今,皆化作清涼的甘露滋味。

貴玉師姊也說:「早年花蓮、台中相隔遙遠,我們逢人介紹花蓮慈濟功德會,大家便還以質疑的目光。當時不像現在有這麼多文字資料,而資訊媒體也不發達,許多人看在面子上,就這麼繳了一元、五元。」

對資深委員來說,這些回憶就像是甕底的陳年往事,隨著時間發酵,而愈見其真醇與珍貴。達宏師、達彥師、陳貴玉、汪黃琇蘭、林麗華等委員,從訪貧、發放到勸募,就這樣走出了台中的慈濟慈善史。

資深委員立下堅毅風範

師媽--王沈月桂女士和達彥法師誼屬姑侄,平常多有往來。其時,師媽也在豐原展開慈濟的工作,豐原地區的照顧戶,皆由本會直接郵寄,迄今依然如此。而勸募方面,經當時的幕後委員廖炳南居士大力推動和護持,與師媽無限的信心,而使勸募善款更得心應手。

每天上午九點到十二點,下午二點至五點,師媽固定出門收取善款,「一個月大約有二十餘天是如此!」師媽並不識字,收到的款項,他請捐款者自己填寫或請孫輩們代勞。

老委員們奠下的精神、風範,深深影響了後進委員。第二組組長靜蓮師姊說:「師媽常到分會來,她很疼惜我們,我們不僅感恩她,心裏更牢記著上人的一句話:『做好慈濟事,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李朝森師兄也說:「無論照顧戶居住的地方有多偏僻、多遙遠,資深師姊都有辦法找到,及時送上一分關懷,那分力行實踐的工夫,讓我在她們身上,看到了『毅力』兩個字!」

「師姊們看照顧戶不是說看照顧戶,而說是帶著便當遠足,此不正是『遊戲人間』的菩薩嗎?」李師兄坦承,吸引他來慈濟的原因:一是上人的悲願偉行﹔其次正是委員們無言的身行教化。

香雲精舍是臨時據點

六十五年,達宏法師在北屯建立「香雲精舍」,農曆初一、十五帶領委員、會員共修,照顧戶的發放亦於初一合併舉行;念佛共修後,師姊們另備齋飯與委員、照顧戶等結緣。慈濟在台中總算有了暫時的據點。

六十八年間,賴子玉、靜蓮師姊伉儷相繼踏入慈濟﹔六十九年,建醫院的構想提出,上人四處奔走呼籲,來到中部的次數亦較為頻繁。慈善寺的振光法師獲悉上人的宏願,不僅每個月固定惠捐一萬元善資襄贊建院,並介紹信徒王萬發、林美蘭夫婦護持。「菩提樹」總編輯朱斐居士亦在雜誌上為文,呼籲各界人士踴躍捐輸。

民國六十八年即為慈濟會員的柯王幼師姊,與汪黃琇蘭師姊常有接觸,六十九年其夫因病往生,她的心情一直抑鬱難以開展,汪師姊便邀她回花蓮。看到上人濟貧、建醫院等慈善、醫療志業,這些不正是身為醫師的先生畢生最大的心願嗎?她一時哽咽、心酸,因而立下此生恆不退轉的菩薩道。

她和汪師姊出去收善款,由於當時交通並不便捷,常為了二百元的功德款,而需花費三百多元的車資赴各地收取。師姊們心疼那些花費,對上人說:「若不去收那些功德款,將車資捐出豈不更好?」上人回答道:「這二者的意義是不同的,我們這麼做,是為了讓他們也有耕耘福田的機會,你們還是要繼續努力啊!」

未久,台中大誠街發生大火,上人從電視上看到災情報導,立刻電請達宏法師率領委員連夜展開調查工作,並準備賑濟物品﹔師媽在豐原一帶收購棉被,他如衣物、白米和本會匯來的救濟金,先後到達災區,使得四十餘戶災民及時獲得救助。而此次火災在所有救援行動中,慈濟是第一個伸出援手的慈善團體。

本會辦理慈善工作之迅速、確實,著實震驚了不少人,如聖印法師所言:「慈濟在全省布下慈善網,隨時隨地發揮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精神。」

而王萬發、美蘭委員夫婦,亦矢願參與濟貧工

作﹔此後,每到查訪照顧戶的日子,王萬發和靜蓮委員皆會調派公司的車子支援,靜蓮委員的一位熱心會員蔡伯琪居士,更發願為每組委員開車。

分會啟用,活動密集展開

七十五年,位於民權路的分會正式啟用。台北委員洪錦師姊的女兒鈴玉小姐,在上人殷切囑託下,成為台中分會第一位工作人員;屏東委員陳榮慶師兄的愛女麗淨小姐,正巧在逢甲大學夜間部進修,白天即到分會工讀。至此、會計、社工、總務、文宣的工作,全在分會辦理,省卻委員們需到郵局將善款匯回本會的不便,當時全省會員不過八萬多人,台中也僅有五、六千人。

有了分會這個據點,一連串的活動緊接著展開:台北委員顏惠美師姊定期南來教授插花;週四晚共修禮拜法華經,也曾舉辦書法教授等等。

只要上人行腳西來,定於農曆初一南下台中,委會員們風然景從,齊聚一堂恭聆上人開示,上人觀機逗教,點到即止﹔七十六年三月起,每月定期宣講四十二章經三天,在笑聲淚影中,委、會員們自度化他,一個個走入慈濟世界,亦使會員人數相對大幅成長。

過去,委員不多,達宏法師乃推派組長人選,以下配屬開車、廚事、記錄各一名,組員若干名,每組任期各一年,擔任該年訪貧、發放、香燈、廚房、招待等工作。

而今,台中地區的委員共有四百零八位,包括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南投等六縣市,總共分為十組--除了苗栗縣、雲林縣未分組,合併在台中的七組中;彰化地區歸入第八組﹔加上大甲和南投、嘉義地區,一共是十組。

台中、彰化地區的八組師兄姊,除訪貧工作外,也擔起台中分會大殿組、洗碗組、招待組、發放組、烹飪組、糾察組等的輪值工作。

慈善篇/

目前台中地區的新照顧戶個案,由各組輪流訪視,舊個案則分區不分組;台中市區分東、西、南、北區等﹔烏日、大肚、沙鹿、清水、梧棲、龍井等海岸線地區,由林雪珠委員帶動;至於大里、太平,則由蔡素蓮委員帶動。美蘭師姊說,在此之前,若有新個案時,先由各組輪流訪視,另將全部的舊個案分成南、北兩區,再從中細分出四路,即將所有個案資料分成八疊,各組隨意抽籤,每份資料皆附有蔡敏儒師兄詳細繪製的訪視路線圖。

中部地區的個案,以雲嘉地區較為嚴重,其次為彰化二林地帶。

由於雲林北港地區,初期只有沈宗香一位委員,因而其它地區的委員,也就不遺餘力的協助當地濟貧工作的推展。雲蘭師姊說,他們曾去看一個低能智障的照顧戶,整個房子堆滿舊衣服、爛水果、雜物,甚至蟑螂……,一股異味嗆得人要窒息昏暈,「我想捏鼻子,但又覺得不好意思」,不到二坪的屋子,竟能打掃出二十幾代的垃圾,旁邊許多人

看了都退避三舍,但又感佩的說:「原來慈濟就是這麼做出來的。」

秋涼小屋

一個秋日午后,我們一行人前往曾為慈濟照顧戶的林何美花家。

林何美花多年前跌斷了大腿,臥病在床,現在的情況愈來愈不好,整個人骨瘦如柴地癱瘓在床﹔其女林素珠有輕微的智能障礙,講話似是而非﹔長子林瑞得聽說已就業,但師姊們來訪多次,從未遇見他。

不小心踩了一處爛泥,驚動一群小紋蠅,爛泥上還有綠色的青苔附在上面﹔冷不防一隻雞從屋前加蓋的廚房飛出,剎時一個踉蹌,往廚房探了一眼:低矮窄小的廚房,宛若舊時記憶中的豬舍,有發酵滿地黏膩的食物殘餚,有飛蠅,有說不出的心酸無奈。

一進門,林素珠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滿屋子的舊衣服、垃圾,甚至林何美花用過的紙尿布亦散落床邊。

「阿珠啊!姊姊每次來看妳,妳都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的,為什麼現在變得這麼亂?」雪珠師姊問。阿珠眉頭皺著,一臉正經的說:「我身體艱苦。」師姊問她為什麼,她再次重複這句,後來才說是早上出去買菜被車撞傷了,然後阿珠就跑出屋外﹔床上有肉、有菜,還有阿珠自己煮的稀飯、蔥蛋,師姊說那些菜可能是人家送她的。

而床上的林何美花精神不太好,對師姊的詢問回應一、兩聲,便又睡去。

師姊們拿起掃帚,順便替她們打掃房子,卻找不到畚斗,跑出去問阿珠,她正在採野草,說是要敷傷口用的,阿珠從屋前的垃圾堆中,找出畚斗給師姊。

由於有其他的慈善機構每月按時送米、濟助金給她們,因而她們對物質的需求倒是次要的,她們最需要的,還是精神層面的輔導,就像阿珠。

小妹妹的獎座

七十八年一月十三日,彭文平先生因為脊椎腫瘤

,歷經長時間的開刀手術,但仍留下下半身癱瘓的後遺症。

妻子早年離家出走,留有一子一女;照顧父親和弟弟的責任,自然落在當時年僅十三歲的彭孟真小妹妹身上。她每天早上四、五點即起床準備早點,並為父親準備好午膳,方才上學﹔傍晚四、五點下課後,又開始料理家務、準備晚餐。

在標榜著以升學為主導的台灣社會而言,這樣的作息,對一個剛升上國一的女孩來說,的確是辛苦了些。

今年年初,孟真因為品學兼優、侍親至孝而得到孝行獎,這對彭家來說是項喜訊,然而我們來訪的當日,孟真絕口不談得獎的事,反倒顯得有些心事重重。

原來,正逢國三的她,面臨的升學的抉擇,她想念夜間部半工半讀,但同學們都要考日間部;而即使念夜間部的話,白天上完班就得去上課,家務是她最放心不下的,再者上完夜間部,回家的交通亦是一大問題(因為彭家離市區較偏遠)。

而彭先生也坦承,自從受傷後,他的情緒一直很不穩定,對於小孩的許多切身問題也忽略了,有時他很想多和孩子聊聊,關心孩子們的現況,但是莫名的無名火壓抑在心底,總不經意的爆發,原本善意的關切,脫口而出,反造成彼此的冷漠與僵化。孩子的這些問題,他幾乎有些力不從心了。他又透露,房子的屋主只願租賃到年底,將來他們不知將何去何從。

張次郎師兄勸他:「情緒是身體最大的敵人,能克服心魔,才能克服殘障所帶來的不便。」至於孟真的問題,大家都要她把這些煩惱放下,當下最重要的還是先用功準備考試,一切問題等考上了再說,「船到橋頭自然直」不是嗎?

至於孟國小弟弟,在旁邊一直靜默不語,即使對於我們的問話,他依然如是。

看著孟真的孝行獎座--小羊反哺跪恩的圖樣,感受著像她這樣一個小女孩的成長,不知摻雜了多少的淚水與矛盾、堅毅與不屈--對於父親,對於整個家……。

▲專題報導

健全躍動的心臟--活動篇

◎謝寶慧

《台中分會古往今昔》之三

走進台中分會,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家」的溫馨,而台中地區慈濟人活動力之強,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發揮愛的橋樑功能

從救濟大陸水患的各項賑災義賣會,到文化走入相間的「幸福人生講座」系列活動﹔師兄姊們所凝聚的向心力,正是一家人甘苦與共、同舟共濟的精神表徵。而大家也都有一個共識:要建立一分像回到精舍大家庭的情感默契。

以前委會員人數少,再加上保守淳樸的民風,使得大家即使有什麼才華,亦畏於展現。為了帶動團體的氣氛趨向活潑,活動組美蘭師姊,對於身邊的老菩薩、師兄姊們,著實花了不少功夫去了解他們的個性、職業及生活背景﹔透過各項討論會及活動的策畫、舉辦,慢慢發掘更多專精的人才,投入參與這個大家庭的工作。

美蘭師姊說:「上人每月例行到台中,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惕勵與督促,我們若做得不好,那豈不辜負上人的一片苦心?因而我們不僅要自我肯定,更須心懷一分使命感,要有『這個團體不能少一個我』的期許。」

在一次又一次的訪貧過程中,面對各個不同情境的暗角眾生,他

們怨天尤人、嘆天感憂,尤其在雲嘉一帶,人口外移嚴重,只剩下一些老弱孤幼。「如何將慈濟的精神理念傳輸給他們,讓他們的精神有個慰藉、依託之所?同時也讓為人子女者,能夠了解親情恩重難報之德,昊天罔極﹔因之,文化走入鄉間更顯其重要性。」師姊們希望扮演愛的橋樑,將「心臟」所流灌的清流,能溫潤旁邊的枝椏,讓他們像是沙漠中的綠洲般,呈現另一番欣欣向榮的風貌。

積極進行慈濟文化札根

將理念化為實際的行動,所遇到的難點,是可以想像而知的。師姊們先從親近朋友開始,請他們參加座談會,對他們說慈濟事或帶他們探訪貧戶,慢慢激發他們一窺堂奧的心念,藉著親友的力量從而影響更多的人參與。漸漸有了幕後委員的產生,而委員亦因緣誕生。

透過小型茶會的舉辦,也可了解大家的需求,修正自己的腳步、方向。許多機關團體、學校,紛紛向師姊探詢,希望慈濟委員能前往辦講座。八十、八十一年一連串幸福人生講座所得到的佳評,就是他們辛勤播種的驗證。

活動組先以半年度做規畫,請各區欲辦講座的委員或幕後委員登記,然後地區相近的地方在整合起來辦理。至於籌備會,從場地的接洽、聯絡,及各項工作的支援配合,如:會場佈置、音響設備、司儀、文宣、招待、攝影、清潔服務、交通,甚至會場上手語隊、合唱團的表演,及針對地區的特性安排說法隊的內容、人員等,鉅細靡遺的工作重點,讓大家的心在不斷的接觸中,更加的契合、成長。

配合與新聞局及勞委會合辦的幸福人生講座--人間有情系列活動,文化往下扎根的工作在師兄姊的耕耘下,已如含苞初綻的蓓蕾,正預期著下一季的奼紫嫣紅。

率先力行資源回收

除了淨化人心之外,淨化大地的工作,亦是起源中部地區。

從上人提倡「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後,在潭子的一位小姐即開始以三輪車做資源回收的工作。

台中的黎明新村、后里鄉、外埔鄉設立了「黎明」、「月眉」、「內湖」、「外埔」四個回收站。黎明新村在曾欽瑞師兄伉儷、楊素梅師姊的推動下,整個社區的人幾乎都是快樂的義工﹔后里的陳居田師兄以及許多國中、小學的老師、學生,都樂在環保中。由李朝森師兄帶領的慈誠隊,在台中縣后里鄉和台中市區,展開回收的支援活動,更是環保的一大助力。

目前台中資源回收的工作,在台中慈誠隊第一小隊長王萬發師兄及美蘭師姊的策畫和曾益冰師兄統籌調度下,每星期皆出動三輛中型貨車進行回收工作。

各區若有十戶以上登記願加入回收行列,即設一個點,到時即按所排定的路線,到各點回收。師兄們除了收取資源外,也教導不知如何分類的民眾,一些分類的技巧。

除此之外,王萬發師兄更利用每天早上與達宏法師上山運動時,帶著袋子沿途撿拾鋁罐,以身體力行感動了其他的人,也一起加入了環保行列。

「心淨則國土淨」,我們樂見一個無污染的地球,更願意見到因

全民環保,從而提昇我們的生活品質,重建國人的公德心﹔因為心靈的淨化,才是慈濟真正的目標。

筆耕隊:

擁有兩百多萬會員的慈濟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往前推展,上人曾期許筆耕隊員:「以筆耕耘慈濟福田,寫出慈濟眾多感人的小故事,為編撰慈濟的大藏經而努力。」

寫下自我成長軌跡

七十九年十一月九日,台中筆耕隊成立,三年來的研習與磨鍊,整個組織以漸走上軌道。他們每星期六下午兩點至四點固定聚會,每週的主席由大家輪流擔任。除了作品分享外,還有讀書心得報告,目前隊員們正在研讀《八大人覺經》,每個人都要發表讀後心得彼此交流。

筆耕隊隊長曾欽瑞師兄說:「在筆耕隊裏除了訓練自己的寫作技巧外,藉著彼此心得的交流與切搓,許多人從中得到成長。」由於許多師兄姊妹都在上班,但他們仍利用假日時間,支援文化中心各項活動報導,「他們在困難、瓶頸中嘗試、摸索,每個人對各項支援活動更是無怨尤的發心配合,這是我最感謝大家的地方。」曾師兄說。

在台中分會右面牆上,有塊楊秀娟師姊設計的筆耕園地,這是劉阿照師姊的創意構想,希望能以鼓勵的方式,激發筆耕隊的師兄師姊們創作的泉源。他們不僅記錄了慈濟的歷史,同時也為自己編寫了自我的成長軌跡史。

教師聯誼會:

上人曾對教師們開示過:「大官或許不需要你們擔任,但是你們可以教育出擔任大官的人才。」話中所蘊含的深意,更可以看出為人師者化育英才的重責使命。

中區教師聯誼會在劉阿照師姊的帶領下,於八十一年六月七日成立。

灌育學子純明心靈

由於學子心靈純明,如何讓教師們因慈濟清流的灌育,而讓孩子們獲致更大的啟迪,讓他們在愛中學習。成長,以收風行草偃之效,這是教師聯誼會的目標所在。

九月二十七日,中區教師聯誼會在未完工的台中分會二樓,舉辦聯誼會,恭請上人開示,並由大甲高中王顯榮校長和洪武正師兄現身說法,普獲來自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南投等中區六縣市和遠自高雄、屏東、澎湖而來的教師深刻的迴響。

七月廿三日,由教育工作人員、行政人員以及社教機構、學術研究機構專業人員組成的「慈濟教師聯誼會」,在慈濟紀念堂正式成立

,阿照師姊說,許多台中區教師在此次回花蓮參加活動的過程,而有了更深的體悟,「我們相信教師聯誼會的影響力;將來我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慈育隊:

八十一年八月廿五日在台中分會召開中區慈育隊成立說明會,「秉持六波羅蜜的精神,以語言宣說,廣結善緣,預約人間淨土,延續慈濟慧命為宗旨」。

對凡夫心知與行的試鍊

慈育隊隸屬於總管理中心宗教室,設總幹事、副總幹事各一人,另設活動、文宣、總務等各組。

只要是基金會的委會員、慈誠隊員、榮董、教師聯誼會、慈濟大專青年團等,深具慈濟志業精神者,均可以報名參加基金會舉辦之職前講習,經慈育隊幹部會議評定核可者,方能參與說法工作,除接受總管理中心及各分會派任之各項說法活動;更配合基金會每年度推動之淨化社會主題,施予組訓,付予說法工作,並協助茶會的說法任務。

由於中部地區保守的民風,大家都認為自己平平凡凡的,又非什麼大善、大惡,一旦上台又該說些什麼呢?因而對於說法活動,多少也有些畏懼。

其實平凡的背後,我們都有可以向自己交代的不凡人生故事,就像阿照師姊說的:「我們不是演說家,要表現口若懸河的技巧;我們只是做慈濟事、說慈濟事。」

是的,訪貧中,大千世界堪忍悲苦的情事;回慈濟醫院擔任志工,看盡裟婆病苦眾生相的體悟;或進入慈濟後,覺今是而昨非的心路歷程轉折……,那一個不是撼人心弦的心情故事?

第一次的說明會,便有四、五十位師兄姊報名參加;從踴躍的反應裏,看得出他們正試圖踏出羞澀的圈隘。

在慈濟裏,許多人將在眾人面前現身說法,當成是發露懺悔,希望能「漏氣求進步」,其實,那正是對凡夫心一項知與行的試鍊。慈育隊的成立,不僅能度化他人,也讓我們反觀自照,心生警惕,督促自己不僅只說好話,更要做好事,用自我的身行教化,對社會起「育」的作用。

從奉獻中互相成就

道不盡的點點滴滴,如李朝森師兄舉出慈誠隊歌中所說「彼此相互成就、犧牲奉獻」,是的,從奉獻中「相互成就」,才是成就一切事的原動力!

▲千江映月

迷途少年的燈塔

◎謝寶慧

觀護工作,是挽救犯罪青少年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一連串的「指引迷途孩子計畫」中,
從事觀護工作的盧蘇偉師兄,
希望能藉此讓孩子們找回迷失的自我

「慈濟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慈濟來,收穫特別多。」

這是小城故事所改編的歌曲,而此亦是慈濟世界的真實寫照。對於剛踏入慈濟未久的盧蘇偉師兄來說,一次又一次的接觸經驗,無疑的,就像在宇宙時空中的探索般,充滿了奇異,充滿了認知後的肯定與喜悅。

每回見到盧師兄,他總是流露一股歡喜自在,笑容可掬的謙抑。而面對日益嚴重的青少年犯罪問題,身為觀護人的他,自是對觀護工作寄予無限期許,他希望能讓迷途的少年經由輔導,返回正途,成為社會上一個積極的貢獻者。

挽救孩子犯罪的重要防線

一般人對觀護制度或許不甚明瞭,所謂「少年觀護制度」,乃是現代刑事思潮與社會福利思想所結合的產物。運用個別化、科學化的方法,對十八歲以下,觸犯刑罰法令的兒童或少年,或有觸犯刑罰法令之虞的少年,所施予的一種「非監禁」式處遇。

其特點,乃使該兒童或少年,在一定的規範和保護下,仍能自由地在社會中,與家人共同生活、繼續升學或就業。在其家人及法院觀護人的輔導、監督下,激發他們潛在的善性與良知,革除不良的習性,調整與社會生活的關係,建立正確的處世態度,進而達到個人省悟與社會秩序維護的最終目標。

一般而言,一個觸犯刑罰、未滿十八歲的少年,被送往少年法庭,在審理前,法官會先交由「觀護人」調查其個案資料,而後提出調查報告給法官,做為審理參考。法官衡量少年犯案輕重及觀護人的建議,而決定該少年適用刑事處分(移送檢查官偵察、起訴)或管訓處分(包括訓誡、假日生活輔導及保護管束、感化教育)。

因此,觀護人除做審前調查外,另一重要工作,便是執行法官裁定之「保護管束」及「假日生活輔導」。保護管束期間為三年,這段期間內,少年需依規定,向觀護人報到接受輔導;行狀良好者,得於滿六個月後,提前免除執行。假日生活輔導則依次數計算,按情況不同,裁定三至十次,於假日向觀護人報到接受輔導。

因此,觀護工作,是在彌補犯罪及社會福利措施的疏漏,也是挽救行為偏差孩子的最後一道防線。

以佛化教育深入觀護工作

一般來說,對一個初次犯竊盜案的孩子,若疏忽其輔導工作,其成為再犯或成年犯的可能性,將比未曾犯過罪的孩子來得高,對於社會治安,將造成極大的潛伏危機;所付出的社會成本,也將難以估計,由此,也可看出觀護工作的重要性。

由於少年犯案日漸嚴重,少年犯與輔導人員的比例,相形之下,益顯得極其懸殊,以板橋地方法院少年法庭為例,日前觀護人每人每月需輔導三百個少年,對觀護人而言,不啻是項驚人的負荷;難以周全的顧及每一位少年,是此項工作執行的一大缺憾。

因而,為使觀護工作順利進行,除利用社會資源,設置大專輔導及榮譽觀護人外,法庭也藉著家扶中心、台灣青友中心、基督教勵友中心、佛教慈濟功德會、善牧修女會、更生團契等慈善或宗教機構,直接或間接的加入對犯罪少年的輔導工作。

師兄曾在少年輔育院任職,他憶述輔育院的

一段經歷,啟發他將佛法引入觀護工作的過程。

輔育院是對一些犯較嚴重過錯孩子的收容機構,一班四十五個學生、三位老師,其生活偏向軍事、規律性的管理。早上升旗完畢,「習藝班」到工廠操作機械、車床等,至於「補校班」,則由專門老師教授國中課程,畢業後尚可核發一般學校畢業證明書。而老師與孩子廿四小時在一起,對他們衣食住行等生活教育,施予輔導。

在盧師兄的輔導經驗中,曾有一回,他發現許多小孩不曉得被什麼咬傷,身上到處紅紅腫腫的,中間還有綠綠的痕跡,他除了請衛生組的人來消毒外,並將棉被等物品拿出去曬。但情況並未改善,後來他注意到:為何被叮咬的都是體型較小的孩子呢?

在一個團體中,以大欺小,以強欺弱的事屢見不鮮,其實所謂的「被蚊蟲叮咬」,實際上是一些大個子的孩子用原子筆戳體型較小的孩子所造成的。盧師兄知道後,非常憤慨,從警官學校畢業,買腔熱血的他,決不容許如此缺乏公理、正義的事存在,於是規定:「以後凡再發現戳人者,一個戳印打一百下。」

一些孩子收斂一段時間後,更加變本加厲,盧師兄心理雖然痛惜,卻又無能為力,他甚至用竊聽器、小耳朵等,想抓出元兇,但都拿他們無可奈何。

直到有一天,中壢某寺院到輔育院舉辦佛七活動,每晚並讓孩子們打坐、靜思。自此,在其任職的幾個月中,小孩未再打架茲事過。他開始對佛教的力量感到不可思議--是什麼原因竟能讓孩子卸下心中的瞋念?

有了輔育院的輔導心得,盧師兄後來考上高考,至法院擔任觀護人,便希望能以佛化的教育,深入孩子心中,做為觀護輔導的準則。

心中的理念找到實踐管道

追溯和慈濟結緣,盧師兄說,剛開始他只是把每個月捐輸的錢,交給辦公室的熱心同仁而已,從未認真去了解慈濟在做什麼。

今年年初,一位素食店老闆送了他六卷慈濟委員現身說法的錄音帶--「渡」,他和妻子在回南部的途中播放。

每個委員的故事,就像面鏡子,令人觀照自我,省悟當下的自己。他們不知流了多少次淚,尤其是林松典師兄浪子回頭的故事--從罄竹難書的過往,到化為清涼甘露,全心為慈濟奉獻的經歷,是那樣真實、撼人心弦。

他告訴妻子:這一生中,也將竭盡所能,傳播慈濟愛人助人的精神;更要全心投入觀護工作,幫助那些迷途的孩子。「如果可能,我一定要請林松典師兄來為孩子演講,我們正需要這樣的人。」

有了這樣的心念,盧師兄打電話至慈濟台北分會探詢,也從幫忙收善款的同事中打聽。最後透過民事科曾月桂女士的介紹,輾轉認識了靜月

委員,因而得以和林師兄電話聯繫。

他把想法告訴林師兄,林師兄即刻應允,並告訴他,今年發下「要幫助迷失的孩子,重返正途」的大願。

這通電話,無異是菩薩所牽的因緣。

四月份,一個下雨的午后,盧師兄錯走了許多路,才尋到林師兄的水果攤。在簡陋的路邊小攤,他們為心中的理念找到實踐的管道,心與心的交流,鋪下了這一連串「指引迷途孩子的計畫」。

指引迷途孩子的三階段計畫

這套計畫共分三階段:(一)聽授階段﹔(二)互動階段﹔(三)實踐階段。

(一)聽授階段:以六個月的時間,安排十二場不同主題之演講。除觀護人的法律課程外,並邀請慈濟委員或適當人選擔任主講人。

主題一:〈認清自己,找回人生的目標〉。已於六月十三、十四兩日,由林松典師兄及周元師兄講授。

主題二:〈結交好朋友,先做有益事〉。已於七月四、五日,由周元師兄及觀護人講授。

主題三:〈迷失了要趕快回來〉、〈天生我材必有用〉。已於八月一、二日,分別由林松典師兄以及林勝勝師姊、顯妙法師、多多小朋友主講。

主題四:〈助人喜樂談〉及〈惜福與感恩〉。已於九月五、六日,由邵照馥、蔡佩珊師姊主講。

主題五:〈單親家庭的故事〉和〈如何增進人際關係〉。已於十月三、四日,由林美玉師姊和喬秋萍師姊講授。

主題六:〈珍惜現在,創造美好未來〉。已於十一月七、八日,由林松典和陳乃裕兩位師兄以及多多等三位小朋友講說。

(二)互動階段:組成社團性質的各小組,依觀護少年的興趣和實際情況分組。原則上每組廿人以下,一組兩位指導人,由慈濟委員及觀護人擔任,利用小組座談方式,擬出小組目標。藉擬設的組別,訓練成員服務的能力。

【新收組】:旨在提供新收案件的少年,了解保護管束之目的及觀護人的做法,做為再分組之準備。

【靜心組】:過於浮動,不適宜分組之少年,給予靜心修養的訓練。

【修身組】:對於再犯或行為不檢者,給予適切之輔導與協助。

【愛心服務隊】:將遴聘慈濟委員為榮譽觀護人,帶領孩子參與慈濟濟貧、扶幼、助病、協老等工作。依人數多寡或工作對象,再行分組。

【環保小尖兵】:從事資源回收之宣導及實施,並參與綠化工作。明年一年內,預計將舉辦六次淨山活動,由一位慈濟師兄帶領一個孩子,實地做環保活動,以身行教化代替言教,在一對一的潛移默化中,啟迪孩子。

【團康組】:訓練具帶動唱的團康專才,將歡笑帶給社會、家庭。

【宣導組】:以現身說法方式,培育少年從事宣導預防犯罪之工作。

(三)實踐階段:依據各小組之目標,利用假日少年報到時,由指導人員實際帶領,從事各項有益社會之工作。

在「做好事」中,自我肯定

盧師兄說:「我希望委員的現身說法,對孩子們來說,不僅只是演講、上課而已,而是藉無形的精神化育,讓他們萌生善念,進而讓孩子們在『予樂』、『拔苦』等工作的付出中,體會及珍惜施予的快樂。同時更影響他們的家庭,也帶給社會另一新的啟示--這些迷途知返的孩子,亦能成為淨化社會的一股清流,那麼其它的孩子,是否更應走出自己的世界,共為預約人間淨土而努力?」

受觀護的孩子,並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壞孩子」,他們不過因一時的行為偏差犯錯,在其它方面,他們仍是個好孩子,如上人所言:「缺口的杯子,除了那微末的一角外,整個杯口仍是圓的」。

盧師兄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一個人不做壞事,潔身自好的原因,就是:自己、別人都肯定他是個「好人」--「好人是不會做壞事的」。這個社會,不只是要革除壞人,最重要的是創造好人,因而觀護工作的積極目標,便是從「做好事」的過程中,讓迷途的孩子「被肯定」,相信自己是好人。

的確,目前在我們的家庭、學校甚至法院,

都以「諸惡莫作」告誡孩子,用懲罰、校規及法律,來圍堵孩子不要為惡。但是在青少年階段,用限制、禁止的控制手段,對他們來說,或許只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的好奇與叛逆﹔盧師兄認為,倘若以「眾善奉行」鼓勵孩子,讓他們知道社會上有那些值得去做的善事,並引導他們實踐,相信潛移默化的力量,將會遠大於嚴責。

迷途青少年是「社會共同的孩子」

有些孩子刻意奇裝異服或脾氣暴躁,除了情緒的發洩外,也是想要藉此吸引父母親關注,這是為人父母者,必須注意的一項警訊。

然而,有些父母親忙於事業,或因特殊的家世背景,並未發現或關注這項警訊,長久下來,讓孩子成了被忽略的一群,於是轉而尋求另一種「刺激」。

人的痛苦,根源於貪、嗔、癡﹔迷途的孩子,亦是囿限於此。盧師兄強調,這些迷途的少年,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是我們社會「共同的孩子」﹔也正因為他們太年輕了,所以難以體會什麼是知足與感恩--能知足,則能不貪求、常懷歡喜心,因而也就不致於無目標的追逐享樂、吸菸、飆車或吸食安非他命﹔能感恩,則會謙抑自己、看重別人,而不會與人結怨、逞兇鬥狠。

「看淡自我,關心別人」「時時存著感恩心」這是慈濟一貫的原則、理念。「我希望讓孩子們將『別人應該給我們什麼』的心,轉換成『我能給別人什麼』﹔相信施與的本身,就是一種喜悅與感恩。在施與受之間,讓孩子們知道該如何走自己的路,該如何選擇立身處世的依歸。」盧師兄說。

以志業精神,全心奉獻觀護工作

加入慈誠隊,參與多次共修的盧師兄說,希望藉此更深刻瞭解慈濟志業的精神,而能將上人的智慧法語,圓融的運用於輔導中。

而慈濟人員完全捐棄己見,全心為志業無所求的奉獻、付出,更令他感動,他說:「只要慈濟人協助做觀護工作的一天,我便要奉獻一日的薪資所得給慈濟--以做義工的熱誠,來實踐對觀護工作的理想與目標。」板橋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人事主任林清泰先生,和辦公室其它觀護人的支持,更加堅定了他的理念。

曾經為了輔導一位桀傲不馴的孩子,盧師兄整整花了五個多小時的時間,和他溝通、教他靜坐,小孩除口出惡言,辱罵陪他前來的母親,對盧師兄,更是怒目相視。

盧師兄沒有氣餒,他說:「當時在我眼中,那孩子的眉目五官上,竟浮現佛陀的莊嚴相……彷彿在考驗我,是否真能秉持佛陀的慈悲精神,來教化孩子?」

這就是盧蘇偉師兄,一個積極的菩提行者,為保護管束的孩子,無怨尤的付出自我……。

▲千江映月

璞玉之華,要用愛心琢磨

◎謝寶慧

經歷了恣情縱性的年少,他們體會到好好生活有多麼重要。

在叛逆與迷惘之後,他們終於明瞭--如何踏實、規律地走自己的路。

至此,峰迴路轉,他們展露著希望與歡欣。

今年六月十三日,林松典師兄以「迷失的自己要趕快回來」,揭開了〈指引迷途孩子計畫〉的序幕。多少的淚水、感動、省思與悔悟,隨著這一場又一場的演說,滑進孩子們的心裏,對他們造成了或多或少的衝擊。

自從演講之後,慈濟委員問:「觀護工作在做什麼?」觀護人問:「怎樣才能加入慈濟行列?」少年和家長問:「慈濟什麼時候還會再來?」

而板橋地方法院,也擬聘請慈濟委員為榮譽觀護人;周元師兄更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他說:「慈濟協助觀護工作,觀護也可以協助慈濟﹔整合社會資源,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用。」因而有了明年一連串帶領少年做環保、淨山計劃的籌擬。

以下是觀護人盧蘇偉師兄所輔導的幾則個案,藉由他們的故事,讓我們試著進入孩子的世界,探索問題的癥結與原委。

邁向希望之路/阿明

阿明的母親在生他時,因為難產,於十分危險的情況才生下他,也因此導致他腦部神經及一側手腳神經受損。為了彌補阿明身體的殘障,父母對他百般寵愛,他因而常常藉故欺負大他三歲的哥哥。

十七歲的阿明,第一次犯案是在國中二年級時,他夥同另兩位同學將同校的同學殺傷﹔升上三年級時,再犯吸食和販賣安非他命案。

阿明一直將自己的過錯歸咎於殘障的身體,而父母親一再的縱容與袒護,更加深他這層怨天尤人的偏差心態。因受吸食安非他命影響,阿明性情變得十分暴躁、敏感,保護管束期間,盧師兄要求其父母配合管制其外出和零用錢,引起了阿明的不滿,因而逃家。

一星期後,被警方逮捕其販賣安非他命,法官考量其肢體的殘缺,因而判刑三年,特予緩刑五年。阿明並未就此悔改,因阿明已受毒害甚深,盧師兄希望他的父母能將他送到菸毒勒戒中心,同時也試圖化解他因肢體殘障所導致的心理障礙,但效果均不甚理想。

有一天,盧師兄帶阿明至另一個犯案少年家中,去看少年半身不

遂的母親,和一個智能不足無法坐立的手足,同臥在地板上爬行的情景,阿明流下了眼淚。

距上回販賣安非他命被捕一個月後,因朋友的緣故,使他再涉販賣安非他命案。他一再保證:他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為朋友販毒,他是無辜的。

然而,不管是人證、物證,對他均不利的情形下,他被判刑五年三個月,合併其撤銷之緩刑,計徒刑八年三個月﹔而且上訴被駁回,判決確定。

他懊悔的說,為何當他有心要悔改時,天卻要「絕」他的路?

當阿明被判刑後上訴中,正好林松典師兄到板橋地院演說--迷失的自己要趕快回來。林師兄以自己的心路歷程,鼓勵在座的孩子要心存感恩、知錯能改。阿明聽後,一臉茫然的楞在那裡,盧師兄找他個別談話時,他情緒失控的大哭說:「來不及了--知錯也來不及了……。」在旁的母親瞬時跪倒在地,抱著阿明撫頭痛哭,她請求盧師兄能助其獲得改判的一線生機。

盧師兄為他們分析了法律的規定和實際的情形,上訴改判的可能性並不高。他再次以亦曾身繫囹圄的林松典師兄為例,告訴阿明,八年三個月的時間雖然長,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