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滴汗水都落在心上

◎張瓊玲

《千手千眼作環保》之四

環保已是時代的趨勢。

儘管從事環保工作的人,各有其投入的動機與成就的因緣,然而,集合社會上這些來源殊異的力量,可以獲至一個較為美好的大環境,是無庸置疑的。

慈濟,以社會清流自期,匯集社會各方人士,凝聚善的力量,為實現「淨土在人間」而孜孜不倦。當慈濟人以團體的姿態,在社會上推動環保的工作

時,一致的心念是:由慈濟人帶動居家所住的社區做起;至於資源回收的收益,則「得之於慈濟,還諸於社會」。

此即是:促使自己落實環保的原動力來自於慈濟,回收所得收益,盡數做為慈濟建設基金;而慈濟志業的實現,也就造福了社會人群。這是和其他環保團體、回收業者,在基本出發點上的差異。

慈濟人做環保,不僅要面對從事此種工作可能遭遇的問題,也要背負其他團體不需擔負的使命--因為「我們是慈濟人」,是清流、是善的化身。可貴的是,沒有人被「環保」重擔壓得透不過氣來,實地參與工作的人,在突破了一層層的內心交戰後,肯定了投入環保工作的價值所在;在解答了一個又一個隨時拋來的問題過程中,一步步地開啟了智慧。

因此,在每一次彎腰分類,在每一滴汗水滴下的時候,他們經常是懷著感恩,滿心歡喜。

便利拾荒者
闢回收管道,推廣分類觀念
沒有人願來收的,慈濟人來收

「慈濟做資源回收,會不會影響到拾荒者的生計?」

這是各地慈濟人經常被問及的一道問題。這道問題,也是慈濟人在社區鄰里間,大規模地從事回收工作後,才興起的疑問。

當初,慈濟人以個人的力量,在居家附近的垃圾收集點,撿拾可再生使用的物資予以分類、變賣,所引來的詢問是:「何苦呢?又不是沒有職業?」「堂堂公司主管,怎麼……」「慈濟這麼可憐嗎?要撿垃圾才能蓋醫院?」

在尋求這一連串問題的解答之前,我們先仔細回想:近年來,已經很少聽到老者踩著三輪腳踏車,在街角巷弄間,「歹鐵、報紙……酒酐倘賣嘸」的叫喚聲了……

台灣的廢紙回收率是百分之五十八,高居世界第一位,即是拜這套自日據時代便啟始的「拾荒」系統所賜。

在那物質匱乏、就學猶未普及的時代,人們會慎用身邊的物資。東西壞了,修了再修,補了再補,捨不得輕易丟棄;至於紙張、書籍,更因為他們與讀書人、與知識密切相關,見到有字的紙張掉落地上,總要彎腰拾起存放,見不得它和一般垃圾放在一起。

如今,在這鼓勵消費、商品大量製造的年代裏,器械故障,買新的要比修理划算;而書籍紙品、報章雜誌,成為商品大量發行後,隨手可得;教育普及,文盲固然大大減少,但是,往昔因著尊重知識而珍惜紙張、書籍的那分心,卻已失落。

原本,拾荒者社會地位就不高,有辦法改善生活狀況者,很少會再繼續從事這項工作。因此近年來,在街上扮演基層回收管道角色的拾荒者,已逐

漸老成凋謝了。雖然還有中盤業者繼續營運,然而基於營利效率觀點,他們只針對紙類進行回收,並且「捨社區而就辦公大樓、公司行號」,只因這些單位的廢紙量多,紙質佳,基本分類也較好。

於是一般住家在失卻了這條回收管道,以及「即使分類,也依然被當垃圾處理」的情況下,便形成現下各種垃圾混雜的局面了。

在基層住家回收青黃不接、廢棄物卻大量增加之際,適逢慈濟人挺身帶動資源回收,固然實質地解決了部分回收管道的問題;然而,不可諱言的,人們卻很容易將慈濟的角色與拾荒者相混淆。因此,每當面對民眾各項疑問提出時,慈濟人也會乘機會在彼此對談的過程中,將分類、回收的觀念,做一宣導。

「我們住家那棟大樓的打掃者,原本就兼作收廢紙的工作,我把報紙整理好,放在門口,他可以很快地收走。」服務於台北監理處的張秀玉師姐,去年十月起,經上級主管認可後,在辦公室推動資源回收;後來,公司撥出一間儲藏室作為放置回收物之用,鄰近民眾也把分類過的物資攜來存放,每星期會有慈誠師兄駕著回收車前往收取。至於她自己家中的資源,則就近交由大樓打掃者處理。

「我經常把分類整理好的物資,送給附近拾荒的老婆婆,每回見到我,她總是老遠的向我做揖,感激聲不絕。」高雄的劉聖師兄認為,與其讓孤苦無依的老者,在家等人來救濟,倒不如讓他們透過拾荒來自給,老人家又可藉此勞動筋骨,較不會生病。而慈濟人將物資事先分類,可免除他們到垃圾集中點翻減的困難,致使附近環境更加髒亂。

「上人曾交代:可回收再生的物資分類整理後,若有人依此維生,就將回收物交給他們處理;人家不收的,慈濟來收!」黃文欽師兄在十一月下旬,於三重、蘆洲的回收籌備會上,鄭重地傳達了上人的意念。

帶動風氣
新舊回收系統的交接之際
扮演著催生與助緣的角色

事實上,為了鼓勵民眾響應回收,諸如PVC製的瓶子、衣物、廢五金等,不在一般資源回收項目的物品,初期慈濟人也會酌情代為處理。而當大家熟悉了回收的時間,會定時響應之時,再進一步釐清細節。並呼籲民眾:盡量不要購買以無法回收的材料為容器的食品;可以穿的衣服盡量再穿,或交由舊衣中心集中處理。

根據慈濟人的回收經驗顯示,只要有方便的回收點及適當的回收時間,民眾大都願意盡舉手之勞來配合。

今年八月底,寶莉颱風過境之際,慈誠北二中隊七位師兄,駕著三部貨車,冒風雨前往貢寮國中,收取囤積了一學期的鐵鋁罐、紙類。

貢寮國中於八十年九月開始實施資源回收,台

北回收廠商首次回收之後,以路程太遠、不符成本為由,拒絕再收,致使下學期的回收資源,堆積於兩間教室。面臨開學在即,正不知如何是好之際,恰有該校職員是慈濟會員,知道慈濟正積極推行環保工作,便向慈誠隊尋求支援。

慈誠師兄們基於「環保是當務之急,貢寮國中既已全面從事資源回收,學生們也有了分類回收的習慣,切不可因為缺乏回收管道讓建立起來的成果毀於一旦。」為了維持該校師生繼續做環保,決定前往支援。

「別人不收,我們來收!」是慈濟人對自己的定位。然而,並不意味著由慈濟人來擔負所有的環保工作,因為「天下的米,一個人吃不完;天下的事,一個人做不完。」慈濟人願意在推動全民環保的過程中,盡所能地於新舊回收系統交接之際,擔任催生、助緣的角色。

舊式的回收系統勢必凋零,在未來因應全民資源回收而形成具規模、有計畫的新式回收系統建立之前,慈濟人投入回收工作,可視為一個過渡的管道。

早期慈濟人由自身做起,小規模地從事回收工作,由於所得菲薄,捐作建設基金,象徵意義大過實質意義;如今,隨著越多人力的投入,越多民眾的響應,經由回收所得款項,自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慈濟人也不斷地惕勵自己--

「帶動、倡導環保,是我們的初發心!」

心靈環保
這是人類文明價值觀的省思
也是慈濟人的另一項修行法門

「打高爾夫球是運動,開回收車到各定點收取物資,也是運動;但是,後者不花錢,做過之後,不僅身體充分地運動,心靈也洗滌了一回。」黃文欽師兄最喜歡談他的回收「運動」觀。

「有一回,我在某家洗衣店處理一堆過期未取的衣物中,發現一條藍色長褲,就和慈誠隊的制服一模一樣……」他拍拍身上穿的那條褲子,正是「惜福」來的。

「林德和師兄是公司主管,而我的工作性質屬於中下階層,但是,在回收工作方面,他倒要聽我的調度行事呢!」劉魁師兄說。林德和、劉魁兩位師兄,是雙和環保小組的成員,慈濟世界的平等觀,在從事環保的過程中,再次顯露。

過去,拾荒工作者社會地位不高,一般人也常因整理回收物的動作恰如拾荒,若無強大的動機,實難突破心障勉力為之。而慈濟人,個個有正當職業,且有董事長、主管級的人投身其中,此等現象,確實能助人紓解心障,放下身段。

「從前,我每年要把家裏的窗簾、床單、舊衣服處理、換新;自己做了回收工作後,這些東西就不再輕易丟棄,洗洗再用。」張秀玉師姊談到自己因為做環保,改變了一些消費習慣。

慈濟人所推行的,是最基層的居家、工作環境的資源分類回收;即使是這麼貼近生活、不分老少、教育背景、社會地位、無需專業知識,人人隨手可做的生活環保,依然要時時和既有的價值觀念交戰。

環保所牽涉的範圍,不止針對挽救自然環境,環保意識實是對現下人類文明價值觀,做一個全盤的省思--有人稱之為「心靈環保」。

在這方面,恐怕慈濟起步得更早,可說和功德會成立的宗旨相符;只不過,當初並不時興「心靈環保」這樣的名稱,慈善行為又被視為另一個領域,乍看之下似無關連,在本質上卻是相同。

「參與環保工作,是上人為我們開闢的另一道修行法門。」

就「心靈環保」而言,慈濟人皆已入門。

愛物惜物
昔時長輩簡約生活型態
符合當今環保理念與行動

現下,名之為「環保」的觀念、舉動,其實並非全是創見,有一部分也是長輩們從前做慣了的。

有位老菩薩,為了替上人籌募建設基金,自願替孫兒洗尿布,將購買紙尿褲的錢省下--立意是為慈濟,實際上也響應了環保。

志工老兵顏惠美,曾對暑期大專志工說:「我在慈院六年,腳下這雙鞋也穿了六年。」說這話時,那雙鞋依然完好堅固--放輕腳步,是為了給予病患安靜,同時也是愛惜物命,符合了環保觀。

「有一回我到餐館用飯,食畢,便將沖過盤碗的開水喝下,結果,竟引人圍觀。」大林陳金源師兄是把「惜福」展現出來,卻也使碗盤更易於清洗,減少污染。

在過往的年代,人們或是基於生計所迫,必須力行儉約;或是基於惜物,因而慎用資源。著眼於

小我,也恰巧顧及了大環境的負荷能力。如今,人們經過反省,講求環保,著眼於大環境的平衡,轉而調整小我的生活型態,重拾簡樸的生活方式。

行動教育
知識與行動雙管齊下
學校和家庭密切相配合

曾有學者研究「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之間的關係,研究報告顯示,對環境的問題以及相關的環境行動有較多認知的人,較容易對環保表示關切;而環境行動技能、環境問題知識的充實,使個人有能力採取行動。

目前政府有關單位示意各中小學校從事資源分類回收,立意從學校教育著手,養成下一代的環保觀念。然而,若只憑學校單方面的教導,僅於在校期間實行之,並不能確保環保觀念與行動在孩子們心中紮根。

「我有個三歲的孩子,他見到我在做分類,好奇地問我在做什麼,我把分類的意思告訴他,並教他如何分類。孩子覺得有趣,常學著做分類。一天,太太的同學帶著孩子來訪,兩個孩子玩在一塊;後來,聽說小孩子回去後,也學會了做分類呢!」一位板橋地區的師兄,提供了這個可愛的小故事。

高雄楠梓區幕後委員陳武星師兄的兩位小菩薩--陳志偉、陳怡靜,分別就讀國小四、三年級,除了每月固定的回收日,跟著父親一起整理回收點的資源,平日在路旁見到了棄置的紙纇,也會請父親前往載回;在學校裏,並主動向老師提議做資源分類。

慈濟教師聯誼會的成員們,也經常扮演學校資源回收工作的催生者。在推行的過程中,孩子們有時為了撿拾更多的鐵、鋁罐,甚至爬到垃圾堆上去翻撿--這時候,老師會告訴他們:「響應環保是對的,但是自身的安全也很重要。」

不容否認的,垃圾堆中的破鏡子、日光燈管、

碎玻璃、釘子……等,許多危險物品通常未經處理,就被棄置,不僅可能使清潔人員造成意外傷害,某些有毒物品,如:過期的藥物、廢電池,在進入垃圾掩埋場後,也會洩出毒素,污染地下水源,輾轉危害人體健康。

由此,我們可想見:在做環保工作時,不僅要回收資源,對於不能回收,或有危險性的廢棄物,更要小心處理,以免造成意外傷害或二次公害。

環保修行路
破個己我執,行群體共修
預約人間淨土,由自家開始

從個人發心到群體動員,也就是由零散到組織化的過程。

幾個較早起步做回收的地區,是從兩、三個人的力量做起,日後縱使擴大成團體的行動,也多半是隨緣隨喜,這一路行來,邊走邊整隊,所要面對的問題,就不再只是資源處理、變賣的問題了。舉凡社區定點的設置、駕駛人員的排班調度、接聽電話以安排各定點載收時間,都需妥善安排;與鄰里合作舉辦區域性回收計畫後,甚至要成立宣傳組以廣泛宣導。而在集體勞動之後,數十人的餐飲問題等等,都得事先考慮。

「每當有人熱心地向我表明願意負責一個定點時,我都會把種種可能的狀況做個分析,明白地告訴他們困難所在,並建議先從紙類方面的回收做起。」陳蕙民師姊很清楚,環保工作要能夠長久持續下去,不能光靠一時的熱情。

設立回收點的初期,會因著部分鄰居的不明就理,誤把此地當垃圾站,使得回收點附近的環境顯得髒亂,甚至出現動物屍體,或初生的小貓小狗。而未經清洗過的汽水瓶罐,又易招蟑螂、蒼蠅。種種狀況處理不當,不但無法起示範之效,反生退轉之心。

有心響應資源回收的人,其實不必心急,先不要忙著向外尋求回收點,因為每個人自己的家,就是第一個回收點。「我家的回收點,是我阿爸的那張床。」林德和師兄平日把分類好的資源,整齊地放在父親的床下,到了固定的回收時間,再拿出經由回收車載走。

目前雙和地區,有些發心的師兄,每星期固定撥出一天晚上,駕車到社區裏收取資源,居民們知悉後,一聽到「預約人間淨土」的音樂,便自動將平日分類處理好的物資取出;師兄們細心地在垃圾車到來之前完成工作,以免民眾等不到回收車,又一併當作垃圾處理。

除了支援固定的回收計畫,各地皆有一些師兄處於隨時待命的狀況,只要民眾一通電話,他們都會前往收取。「不過,我們除了發心還要多用心,要衡量對方的物資是否已經累積到一定的份量。」高雄的劉登下、蔡義芳師兄,都曾經遇到大老遠專程前去,回收物卻是寥寥幾個袋子或紙箱。從事資

源回收的用意,是在於珍惜資源,而汽油、人力、時間也都是資源啊!因此,在電話中獲知對方的物資尚有累積的餘地時,師兄們會婉言請其稍待,等收集到了極限,或者聯合鄰近幾處的物資,再行通知收載。

淨土在人間
以身作則影響周遭人
人間淨土就在我們身邊

「有時也會遇到態度不好的民眾,指著一屋子凌亂的雜物說:『要,自己去撿。』」負責高雄苓雅區一個回收點的蘇友義師兄說,「我便向他解釋,我們是資源回收,不是撿垃圾,等你整理好了,我們再來。」為讓民眾有正確的觀念,師兄們認為必須伺機「有所不為」,不能事事「委屈求全」。

由於古物商的收購價並無一致,單就報紙一項,每單位價格竟可相差一倍,因此也產生了是否該擇一固定商家,統一變賣的疑問。

高雄活動組組長邱國權師兄認為:「資源回收是我們的目標,回收物以就近處理為原則,不需要執著於金錢的多寡。為求較高的價格,大老遠地奔波,不僅勞累,也耗費汽油。」黃文欽師兄則是:「除非一車的回收物皆為同類物資,並且份量極多,我才會載往板橋變賣,價格也較好;否則都在台北市兩三處古物商就近處理。」

正是有了開路先鋒的務實耕耘,後起之秀們得以吸收菁華,縮短摸索期。方於十二月全面展開資源回收的三重、蘆洲地區,十一月二十一日晚上召開一場籌備會,邀請板橋、雙和地區長期支援回收工作的師兄們,做一番解說與經驗傳承。當天前來的熱心人士,便有五、六十人之多。

由此,我們可預期,慈濟人的環保行動,今後會直接朝著有規畫、有組織的方式,陸續在各地展開、落實。

▲千江映月

撒下蓮花種子

◎慈暘

準時踏入松山軍用機場,已見一行人都已神采奕奕的聚在一起。智慧師姊身負慈育隊副總幹事職責,宛如母親那顆懸掛的心,倚門候著孩子歸來般,直到最後一位師姊到齊,她才定下心。

坐上C130軍機,這架飛航軍官口中所稱的「老母雞」,擔任著空軍健兒凌空演練跳傘技能及運輸補給的重責。環視艙內,無舒適的座椅,沒有客機裝潢的講究,放眼所見,是剛硬厚實的鐵板,和佈滿機頂那渾厚的支幹骨架,正高傲的展露著他的虎背熊腰,示威似地告訴我們他饒勇善戰和百折不饒的精神。

「隆隆!」如雷般的引擎聲響起,這架掛滿功勳的老母雞振起雙翼,載領著我們飛往戰地前線--金門。

慈濟文化上前線

提起金門,就想起堅守前線捍衛疆土,英勇的將士,不由挺起胸膛,精神為之抖擻。童稚時那首隨口溜的兒歌似乎也在耳際響起:「哥哥爸爸真偉大,名譽照我家,為國去打仗,當兵笑哈哈!」兒時,總覺得軍人為國家百姓,不顧自己性命奔赴戰場,真勇敢!好偉大!小小心靈對軍人存著一分崇敬的心。

稍長,又聽到一首歌:「我現在要出征,我現在要出征!有伊人要同行,哎唷!伊人要同行,妳同行決不成!我現在要出征!」那時,我存著不服的心--女生為什麼不能上戰場?

後來讀到唐朝詩人杜牧一首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年少的心,對那些不知國家興亡的女子,為之汗顏,也因身為女流之輩,心中頗不是滋味。因此,歷史中代父從軍,盡忠又盡孝,英姿煥發的女將軍「花木蘭」,是我最引為唱頌的。

如今,慈濟委員在上人的教導下,堪稱現代花木蘭,不讓鬚眉擔起慈濟四大志業,為國家社會盡忠盡力,也以「文化」上前線來到金門--想到這裏,心中升起一股欣慰與踏實。

此次慈濟文化上前線活動,是由行政院新聞局、勞委會,和慈濟基金會合辦的「攜手同心,展望未來」演講活動之一。行政院新聞局副局長葉天行先生伉儷,及新聞局國內處顧問丘秀芷小姐、秘書王四海先生、費玲玲小姐,而勞委會勞工福利處副處長趙炳南先生帶領科長張惠玲小姐、編審郭昌麟先生、研究員李銘堂先生等,而慈濟功德會由德慈法師、德昕法師,率慈濟委員及採訪工作人員共十八人,之外尚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記者、作家及公視製作人、攝影師同行。

樹多、路多、宗祠多

十一月十三日早上,經過五十分鐘的航行,這架老母雞終於平穩地降落在金門尚義基地。一行三十六人分乘五部車,開始了金門行的活動。

金門舊稱浯洲,又名汪洲,自古屬福建同安所轄。因其地形中狹,狀似金錠,又扼閩南門戶,明洪武二十年置金門千戶所,旋江夏侯周德興築城於此,因其內捍漳廈,外制台澎,實具「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故將城命名「金門」。

金門有三多:樹多、路多、宗祠多。在歷史記載上,金門原本是個林木蓊鬱的海島,然而自宋以來,歷經朝代的燹變及肆意濫伐,致民國卅八年國軍駐守金門之初,這裏已變成一片黃沙滾滾,物產不豐之地。自四十年起,地區極力推行綠化,這些年來,一共造林植樹近九千三百萬株,才使金門重現綠蔭,顯出富庶繁榮的景象。

金門的道路也在有計畫的建設下,四通八達,無遠弗屆。這個僅有一百四十八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公路總長度就達五百六十多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三點八公里長的高級路面,公路網密度堪稱全世界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金門的十字路口皆無設立紅綠燈,也無交通警察站哨,民眾行車井然

有序;據說邱資政來到金門,直誇「禮讓」運動在金門實施的最透徹了,這真要歸功於金門人守法的精神。

金門縣轄有五個鄉鎮、三十五個行政村里、一百六十五個自然村,現有住民四萬五千餘人。包括一百八十多個姓氏,有宗祠一百六十二座,這不但是台閩地區擁有宗祠最多的一個縣份,即使全國各地,亦無出其右者。

宗祠多,象徵宗族觀念深,民族思想必也發達;道路多,則意味著民權伸張,嘉惠地方;樹木多,又表示民生富足,欣欣向榮。若以此稱金門是模範縣,實在恰如其分。

邁向地方自治

一路上趙副處長熱心的充當嚮導,據副處長解說,金門與大陸,自民國六十七年起,雙方已停止相互攻擊的戰略,金門雖有戰地氣氛,實無戰事發生。如今金門已解嚴,改為地方自治了。

由莒光樓所放映的幻燈簡報中,我們了解,金門的地理人文景觀。

金門盛產高梁、花生,因此高梁酒和貢糖名聞遐邇,其花崗石與陶瓷也不遜色,於宏玻陶瓷廠內所見到的各式各樣陶瓷,其工藝之精細,令人讚賞不已。

隨後一行人參觀了古寧頭戰史館,內陳設有昔日歷經戰爭之寫真及戰利品。館內青年軍官詳細介紹,自民國以來,金門史實即是一部近代革命戰史,先是淪入日寇鐵蹄,島民於艱難中抗日;繼是以海隅一島,肩負反共前哨之重任,先後歷經古寧頭、大二膽、九三、八二三、六一七、六一九諸役。回顧往昔,金門於歷史中之地位,誠未有如今日之受注目;證之目前,金門往昔亦未有如今日之進步;故近代金門之地位,實因其形勝而顯,亦因其形勝而屢遭炮火之洗禮鍛鍊,卒成舉世文明之自由聖地。

慈濟種子生了根

下午二點,一行人分為四組前往軍中及民眾處,慈濟文化上前線任務由此展開。

我與丘秀芷師姊隨著慈師父所帶領的第三組,前往民眾服務社禮堂,一路上想到,此行的目的,是擔負著「慈濟文化上前線」的使命,心想:在短短兩個小時內,能讓他們了解多少?於是我問丘師姊:「慈濟委員至金門推動文化已有三次,你覺得對金門當地成效如何?」

丘師姊說:「慈濟精神的淨化,無法馬上立竿見影,必須難行能行。我們不是作噱頭,淨化人心是一項長久的工作。」丘師姊一向頗具女中豪傑之氣勢,經她一點,發覺到自己求功急進之心是太迫切了。

交通車駛抵民眾服務社,甫下車,即見一些民眾喜孜孜,笑容可掬的迎面而來,經智慧師姊解說,方知金門地區已產生一位幕後委員,目前會員人數已達一百三十八位。原來眼前這幾位都是慈濟會

員,他們的熱情與親切,更令我深覺剛才的顧慮是多餘的--慈濟的種子,也在這裡發芽茁壯了。

會中,德慈師父將慈濟功德會的緣起及展望,做了詳細的解說。並將上人慈悲喜捨的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

陳乃裕師兄以「病」談人生。言及病乃三分是身痛,七分是心痛,生命不求長短,真正追求的是生活的充實有意義。

丘秀芷師姊談到,以往她自認學識高而自負,且易發脾氣,受了慈濟的影響,感觸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要縮小自己,不要自大。並對慈濟人的善行表示欽佩。

智慧師姊權充主持,將現場氣氛帶動得十分融洽。演講結束後,民眾與學生報以甜美的笑容並紛紛前來索取佛珠,會員依依不捨的跟委員們合影留念,並要求委員能再為他們演講。這一幕真情的傳遞,讓我們信心更穩固。

至於軍中方面,反應也比往昔更加熱烈,幾位年輕的士兵表達了對慈濟委員現身說法的感受。

一位陳姓士兵談到,他入伍未達半年,隻身遠離家鄉來到金門,總覺得金門很遙遠,且訓練非常嚴格,常因思念親人而心煩氣躁。在聽了演講之後,覺得要感恩--有福氣才能到金門來,這兒空氣新鮮,不像台灣聲色場所瀰漫,倒可乘此良機,改掉惡習。

甚至有位曾經受陳乃裕師兄教過的學生,高興的向委員師姊說:「我的老師是陳乃裕,他也是慈濟委員。」並朗朗背頌著他閱讀上人著作「靜思語」最受用的一句話:「不怕有過錯,只怕不改過,要改就要馬上改。」有慈濟精神的孩子,就是這麼可愛自在。

傳統建築發思古幽情

演講結束後,離晚膳還有一段時間,丘師姊帶領我們造訪了歐厝自然村。時值日落時分,在夕陽柔和金黃的俯照下,古樸的建築,更具清雅寧靜之美,引人發思古之幽情。歐厝其建築形式不脫閩南傳統風味,屋宇山尖下的磚牆鏟砌的花式圖案,有

如意、鳥獸、花木,其拓刻手藝具傳統風味,一行人不覺怡情於這古厝內,追思前人的豐功偉蹟。

金門各村落居民,大都是聚族而居,其先世來自中原,飲水思其源,皆數典不忘,因而「奉先思孝」之觀念非常濃厚。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當我們徜徉其中之際,見一少婦輕盈的攙扶著一老嫗,老嫗安詳的臉上洋溢著滿足會心的笑容,悠閒的踏著夕陽餘暉,享受著天倫之樂。在她倆身上透露著一股無以言喻親情之愛的光輝,足與日月星辰比美,好一幅孝親圖哪!

我們在一處頗具古意的屋厝前發現一石臼,似個大澡盆,盆內卻不是鏟空的,其中一處有個斜度。是個凳子嗎?眾人百思不解其意,智慧師姊恍然一悟,欣喜嚷道:「我知道了!是洗衣槽!」他拿了塊布,有模有樣的仿古人搓揉洗衣起來,惹得大家開懷大笑。在這古樸的境界裡,每個人都反璞歸真了。

大家正流連忘返之際,只見一民宅矮牆內有位婦人,正在屋前一口井邊打水,我們興奮的湊過去圍觀,甚至要求婦人讓我們也嚐試打井水的樂趣。奇怪!看似簡單的事,可是大功夫,打水的手勢也是有訣竅的,智慧師姊十八般武藝全使出,仍不得要領,我也一展身手,不料從井裡淘出的水,遠比智慧師姊還少,最後輪慈師父出場,只見他輕輕抖動井繩,竟拉上來滿滿的一桶水,大家拍手讚歎!丘師姊拿著相機捕捉鏡頭,回頭也見婦人笑嘻嘻的樂在其中。

夕陽西下,我們告別了婦人和令人懷念古樸風味的歐厝建築。

第一位幕後委員誕生

十四日清晨,天空下起雨來了,聽說金門已有二、三個月沒下雨了。雨勢愈下愈大,雲霧瀰漫,籠罩天際,能見度極低,有人說,恐怕飛機會停飛。我開始著急:明天是本會聯誼會,我們必須趕回花蓮,怎麼好端端的下起雨來?我咕噥著……

距離搭機的時間還早,我們期盼著雨會停。在不受雨勢影響下,仍照原計畫利用早上時間,由李國銘老師帶領我們去做訪貧的工作。

李老師是金門地區新產生唯一的幕後委員,任教於金湖國中,擔任英文老師。民國七十八年初,王敏慧師姊前來金門,李老師由王師姊處得知慈濟是慈善團體,於同年四月間,正式加入慈濟會員。今年四月,想進一步深入了解慈濟,便與王委員聯繫,隨即展開推動慈善工作,沒想到一開始便吸收到四十六位會員,使他更具信心。

八月間,李老師回花蓮見上人,並得上人受命:「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發揮愛心服務苦難的同胞,將慈濟種子帶回金門,散播在每個角落。」李老師感動之餘,決心承受師命,回金門後偕同夫人戮力推動慈濟精神,目前已孕育一百三十八位會員了。

李老師本性樂善好施,更具悲憫之心,自與慈濟結下不解之緣,便毅然決然辭掉兼任導師職位的

加薪待遇,以便騰出更多時間拓展慈濟精神和訪查照顧戶的工作。

心存感恩就是富足

在訪貧過程中,我深覺李老師對每一位照顧戶用心之深,讓我感佩不已。他與照顧戶建立著一分至善的友誼,對照顧戶的生活狀況都相當了解,用心在關懷他們、憐愛他們、尊重他們,使他們在貧困接受救濟之餘,也能過得更有尊嚴。

在訪查的個案中,有一位中年人,身體狀況不佳,剛開過刀,孩子們都還在求學階段,平常也做點小工,賺取微薄利潤貼補家用,見慈濟委員前來慰問,感恩不已。當我們離去時,他堅持拖著沉重的病軀,送我們走出巷口,並坦誠向我們表示,再過一年等孩子畢業了,慈濟就可以停了他的救濟金,以便去救助比他更需要的人。

多麼有智慧呀!這也要歸功於李老師,平常對照顧戶給予心靈上的支持與建設。

上人說,感恩的面孔最美,當我們參訪到啞巴老者照顧戶的時候,在他臉上,我們看到最美麗動人的臉龐。老人孤苦無依,除了言語上的障礙外,雙腿染疾,不良於行,平時都倚靠拐杖支撐。當我們前往慰問時,他見著我們就「啊啊哦哦……」比手畫腳一番,大伙兒不解其意。忽然他指向臥房,示意帶領我們進屋。他從抽屜取出慈濟匯款劃撥單交與慈師父看,他指指劃撥單再指指慈師父--原來他在詢問每月寄錢濟助他的是不是我們?當慈師父向他表明匯款過來的就是我們時,他臉上綻放出欣喜的笑容,高興的頻頻點頭致謝,雙手合拳不斷向我們打躬作揖,口裡直嚷道:「ㄚ巴!ㄚ巴!」

我們聽不出他在說什麼?只見他深邃激動的雙眸,透露著那分興奮與感恩的虔誠謝意。離別時,他倚在門口向我們告別。從老人臉上,我們體會出他那分衷心感恩的情懷,當我們走到路的盡頭,仍見他瘦弱的身軀佇立門邊,那雙揮別的手依然擺動著……

愛民如子的「衙門警局」

告別老人,我們造訪了金門警察局張明德局長。金門的警察局頗具特色及古意,座落在古時所設立的縣府衙門裡,倒也更適合這位愛民如子的父母

官。這所「衙門警局」,四周環境清雅潔淨,滿庭栽植花草樹木,修剪得整齊清翠,內有百年神樹,巍峨矗立著。

張局長是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為人和藹莊重,處事謹慎穩健,尤其是他對慈濟精神的懇切,明顯的看出他率直豪邁的個性。

張局長表示,金門經過戰火的歷鍊,百姓生活儉樸,是他所服務過治安最良好的地區。近幾年來戰火平息,長久處於安樂的日子裡,民心卻在變動,加上與台灣地區交流,年輕一輩慢慢受到奢靡風氣影響,學生吸食安非他命、賭博的不良習慣,也日益增加。當今迫切需要的,乃慈濟清流的淨化,以防患於未然。

這位父母官言談間流露出愛護地方民眾如子女的心切,令人感佩。昨天張局長聽完慈濟委員的演講後,一直希望能再辦一場,於是晚間八點多,他特地來見慈師父,請慈濟人能多留一天,讓當地更多人有福接受慈濟精神的淨化。

也許是他虔誠的心,令龍天護法感動吧!慈濟委員終於因下雨天候不佳,飛機停飛而延留一天,當晚委員遂於金門慈航寺現身說法。

張局長心存感恩恭敬的心,為此演講能如願所償,特別返家沐浴,穿戴整齊,顧不得用晚餐,即備車親自來接送,並以萬分虔誠的心持誦「大悲咒」、「心經」、「七佛滅罪真言」,感恩地方有福報因緣接觸慈濟。局長之用心,令人敬佩。

願美麗之島永遠潔淨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金門這個現代桃花源,也逐步遭受到現代文明衝擊:猶如勞委會趙處長所言:雖然前線地區的民情純樸,但有些現象也慢慢在變化,在未變化以前,淨化人心的工作,能傳播到戰地來,是很好的開始。但願金門地區在上下一心努力的推動下,慈濟清流可以迅速注入,讓這個美麗小島,永遠是一方人間淨土。

▲盞盞心燈

你我心中有一盞燈

◎張月昭

繼安徽全淑、江蘇興化之後,河南固始、息縣的慈濟新村一五九四棟嶄新的房舍,也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陸續剪綵啟用了;慈濟在大陸遭受特大澇害後援建的災民住房,全部圓滿竣工啟用,解決了三一零七戶災民「居無屋」的困境。

歷時一年半的直接賑濟災民行動,終於告一段落,時序已是立冬小雪時節,太陽過黃經二四零度,冬季開始,氣候逐漸寒冷、降雪……。不過,不只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毫無冬天的氣息,棕紅色的芒草花穗在山巔水湄一波波如葡萄酒般浪漫醉人;在神州大地,也是陽光普照,溫暖如春,分布在三省四縣的六十三個慈濟社區,錯落有致地聳立在麥苗搖曳的農田、村落中,一排排結構堅實牢固的屋宇在陽光下,兀自閃耀著燦爛的光輝。

一大事因緣

慈濟村的啟用,是當地民眾歡天喜地的日子,賑災團成員也同霑喜氣。尤其是自始至終都參

與評估、賑災全程活動的工作人員,一年半來,眼見災區沉浸在無垠的大水中,災民為了抗拒癘疫與洪水,在生死存亡的搏鬥中,付出了極高的代價後,又面臨隆冬的威脅,瑟縮在冰天雪地中為居無屋、食無糧、寒無衣而欲哭無淚……也眼見慈濟適時給予他們糧食、禦寒的援助與溫暖,眼見慈濟村從無到有聳立眼前,眼見他們奮發圖強迅速恢復,心中實有無限的感嘆與欣慰。

睇凝從前,瞻望未來,在深邃幽遠的歷史時空中,這項慈濟與全體台灣善心人士創下的傳奇事蹟,在神州大陸,將無礙於時空的移轉,越久越經得起考驗。

佛教講究「一大事因緣」,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是「一大事因緣」,每次講經說法是「一大事因緣」,達摩祖師的東來,也是「一大事因緣」。

同樣的,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創立是「一大事因緣」,四大志業的漸次形成是「一大事因緣」,而民國八十年,因大陸澇害而發起的賑災活動,更是「一大事因緣」;此「一大事因緣」,非但為慈濟四大志業之首的慈善志業,開啟了另一扇善門,也促進了兩岸的互動,為台灣建立起樂善好施、富而好禮的新形象。

暮然回首來時路

民國八十年初夏,正是稻穀行將結實、成穗之時,不料梅雨季提早到來,從五月中一直下到七月。暴雨強度大、地域集中、雨勢猛烈,淮河、長江及其支流滁河、太湖流域,水位居高不下,許多地方被迫炸堤分洪……。

在這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裡,共有十九個省份被滾滾洪峰吞沒,兩億多人民受災。在大陸中央「捨鄉村,保都市」的政策下,農民眼睜睜看著將熟的稻作被洪水捲走,房屋家園沖毀……倉惶中,他們扶老攜幼、拖兒帶女地遷移到地勢較高的山丘或大壩長堤,以撿來的蘆蓆、木頭搭成的庵棚,暫時棲身。

七月中旬,江淮流域進入主汎期,災情繼續擴大,形勢日益嚴重,大陸當局破例呼籲國際社會緊急救援。於是,港澳台及全球華人社會,乃至聯合國、國際紅十字會,都發起救援行動。

證嚴上人從新聞媒體得悉大陸災民的悲情,即生救援之心,但思及兩岸隔絕四十餘年,不只民間往來矇昧未明,政治上也存在著極微妙的心結。慈濟在台灣推動慈善工作雖稍有成績,但在大陸是一片空白,毫無立足點,且一向不涉政治,如何能在政府的範疇外,採取救援行動?

但是,由於災情實在太慘重,災民太多,世界各國的救助行動如杯水車薪,大半個中國仍泡在水中;而災民的飲水與清潔,也得靠這些水,加上雨停後就出現了罕見的高溫,災民又面臨瘟疫的威脅。

七月十五日一早,慈濟美國分會以傳真及電話向上人請示是否發動賑災,表示:繼捐款援助孟加拉之後,美國僑界也有心發動大陸賑災,但

對目前的國際救援機構及大陸的救助管道,均缺乏信心,因此暫行觀望;倘若慈濟發起賑災,則各界願護持配合,全力募款賑濟災民……

上億災黎的悲情及無助的眼神,再度回到上人心中。佛教精神講「無緣大慈」,普天下的眾生,都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眷屬,孟加拉災民與我們非親非故,慈濟都能發起募款捐助,何況是同文同種的大陸同胞呢?於是,證嚴上人決定發起大陸賑災,指示美國分會開始進行;台灣方面也將開始籌畫,全面展開募款賑災。

獲得政府允諾

除了募款外,實際行動如何進行,才是最根本也最棘手的問題。由於災區遼闊無邊,最重要的,就是必需找出受災最重的地區,「直接」將賑災物資交到災民手中。同時,慈濟是佛教團體,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合法」,務必獲得兩岸當局同意才可進行。

「國家的政策要尊重,大陸的制度也要配合」,在上人指示下,總管理中心王端正副總執行長,到陸委會拜會副主委馬英九先生。獲得馬副主委大力支持,並認為由慈濟以民間團體的立場前往賑災,最好不過,政府願全力配合。

有了政府的允諾,再來就是尋找、打通彼岸管道的問題了。八月十一日,第一梯次賑災評估小組肩負此項重大任務,首途前往北京的成員包括:王副總執行長、慈院曾文賓院長、台大公衛系陳光和教授、榮董張君鴻、委員李憶慧及社工員張月昭等六人。臨行前,上人並殷殷叮嚀:此行是去「求」他們讓慈濟去賑災,兩岸阻隔日久,思想、理念可能不盡相同,務必要忍辱負重,尊重對方,圓滿達成使命。

那段時間,正當前蘇聯政變失敗,蘇聯總理遭監禁獲釋,國家面臨解體的動盪不安時刻,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評論與臆測,均認為同為共產主義的中國大陸,可能在蘇聯政局的衝擊下,採取緊急措施,未來也可能緊縮改革開放的腳步

;最悲觀的看法,也可能再度關閉鐵幕,走回共產的老路。

因此,有許多人為第一梯次賑災小組的前途擔憂,認為大陸政策未明,說變就變,兩岸隔絕四十年的經驗應為重要殷鑑;何況大陸洪澇未退,衛生條件差,又有瘟疫流行的威脅,實不宜在這時刻前去,何不暫時採取觀望態度,待情勢穩定後再定行止;甚至有少數人建議:打消大陸賑災的念頭。

但是,任重道遠的小組成員毅然踏上此未知之路。評估小組一行謹記上人的教誨,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情,飛抵北京。

賑災原則終獲彼方同意

在首度拜訪「中國抗災救災協會」時,即碰到了嚴重困難。負責接待的災協代表,希望慈濟比照聯合國的方法,將所有的賑災物資折合現金,交由該會統籌使用。

由於他的理念與慈濟的「直接」、「重點」原則不符,而且,慈濟的大陸賑災係「專款專用」,完全由募款得來,究竟能募得多少,賑災小組也說不出正確的數字。因此,被懷疑成是如同以前許多打著台胞名義,前去招搖撞騙的團體,毫無賑災誠意。經兩個多小時溝通無效,只得返回下榻的飯店。

當小組成員事後獲知「該名協商代表身兼官方、民間雙重身分,為大陸救災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有權、有能決定一切賑災事宜,而且無該部門指令,一行人可能連災區都到不了,根本動彈不得,更遑論往後的賑災行動了!」人人都心境沉重,但仍鍥而不捨地,希望能找到其他管道,完成使命。

在多方努力下,透過陳光和教授的學生安排,評估小組在同一地點拜會了該協會副會長,也就是大陸民政部副部長閻明復。慈濟的賑災構想獲得他的全力支持,他表示,台灣同胞對大陸此次世紀性大水災的關懷,使大陸同胞深受感動,也是精神上最大的鼓勵;而慈濟的大陸賑災完全是捐助性質,因此慈濟所提的原則、希望及擬具的賑災形式,該協會都會全力配合,同時也將聯絡安徽災區的相關單位,在賑災小組前往災區了解時,儘量給予方便。

雙方達成具體共識,評估小組轉往重災省--安徽,在該省抗災救災協會安排下,到達仍浸泡在水中的全椒縣勘查災情。

明白了當地的困難及需求,以住屋及金錢醫務為主。當地負責單位也了解慈濟的「重點、直接原則」,願意全力配合,在冬天來臨前完成所有賑災工作。

大陸當局的管道打通,解決了最困難的部分;確定賑災方向後,慈濟的大陸賑災工作柳暗花明。經過三度勘察評估,加上五梯次的賑災發放團,共計在全椒及江蘇興化、河南固始及息縣,順利發放了救濟金、衛生衣、棉被、五保老人的

百歲錢、糧食和稻種、肥料,並在三省四地,蓋了災民住房及學校、教老院。

在固始、息縣慈濟村完工啟用後,慈濟對災民的直接賑濟工作終於告一段落;目前僅剩江蘇興化仍興建中的八所中、小學、及本會仍在謹慎評估規畫中的二百床全椒慈濟醫院,慈濟的大陸賑災任務,即可全部圓滿結束。

慈善工作的挑戰與試鍊

綜觀九一年的大陸大澇害,雖是災民的大災難,卻也使慈濟顯示了絕大的動員力量,通過了大挑戰;同時使台灣民眾通過了愛心的考驗。並創下了許多優秀的模式及空前的歷史,具有不可抹滅的歷史意義:從整體賑災活動而言,具有許多特色:

一、重點的濟助--在十九個受災省中,篩選出受災最重地區,選擇最貧窮的重災區,給予徹底的協助。

二、直接的發放--一如大陸自中央至四地的賑災單位人員所說,所有國際救援組織,都是將金錢或物資交由當地賑災單位統籌負責,而慈濟是唯一的例外;整個賑濟活動,從物資發放到房屋設計、監工、權證發給,均由慈濟策畫、參與、投入,將援助直接送達災民手中。作風之紮實,是前所未有的。

三、全面而徹底的照顧--自食、衣、住、金錢、復耕等對災民徹底照顧,到興建災民住房、敬老院、學校,確實做到老有所安,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全面照拂。

四、永久的、前瞻的關照--香港及聯合國、紅十字會等國際救濟組織,對災區的援建多為臨時庵棚,僅容災民棲身,暫度寒冬。而慈濟則以永久性及前瞻性著眼,興建有地基、附有廚廁的加強鋼筋磚瓦結構永久住房,遠高於當地住房的品質水準,二十年不落後;並發給部分災民稻種及肥料,希望這些愛的種子,能在當地發芽滋長,歲歲年年歡慶豐收。

五、專款專用,點滴不漏地施惠於災民--

慈濟自證嚴上人決定前往大陸賑災後才開始募款,為免影響取之台灣、用於台灣的建設、濟貧基金之運作,於是開立專戶專款專用。四個月內募得四億多台幣,創下最短時間募得最多金錢,最多人發揮愛心的紀錄。

證嚴上人在募款之初即表示,要「將台灣同胞的愛心捐款,一塊錢當一塊五用」,觀諸賑災行動,慈濟人及當地官民均盡可能地出錢出力,尤其是慈濟的災民住房,由當地政府提供土地、協調各建材供應單位以最低價供料;災民及當地民眾,也提供了相當的人力挖地基及搬運、打雜,因此能以最經濟實惠的價格,興建出新穎而高品質的住房,將賑災捐款的經濟效益發揮到極致。且為做到專款專用原則,結餘將移做「國際救難基金」專戶,繼續做海外賑濟之用。

在建築方面,也創下了多項紀錄:

一、為趕在過年前讓災民遷新居過冬,全椒縣調集了二十多個施工單位、六千多名工人,以三班制趕工的方式「搶晴天、戰雨天」。連同前往協助挖地基、搬運、打雜的災民及當地居民萬人上陣,在短短五十五個工作天內,完成了七萬二百多平方米的住房。而慈濟的賑災造鎮行動,在三省四地達六十三個社區,總建房面積近二十三萬平方米,共三千一百零七戶。在住房品質及建築面積數額上,都寫下了前所未有的紀錄。

二、慈濟在三省四縣中興建的建築,學校建築配備完整優良,災民社區及敬老院整體規畫完善,並因應各地不同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及經濟發展,做通盤規畫:且在規畫佈局、建築設計及建材品質方面,亦各有特色,而成為當地農林建築及社區發展的效法對象。

三、在大陸中央的支持下,為興建如此大規模的整體造鎮計畫,相關單位都做了良好的配合,並在土地方面做了大範圍的調整,突破了土地國有的規範,發給每戶住民「土地使用權證」及「房屋產權證」。

播下善的循環種子

如今,飽受洪澇之苦的災民,終於可以安居樂業,農作物也欣欣向榮,而在四地救災單位為善競爭的心理下,均傾力照顧、維護慈濟社區及住戶。尤其是後開工的河南建房,有全椒及興化借鏡,無論品質及規劃,均青出於藍,是慈濟人最覺欣慰的。

同時,去年災後,四地為治理被洪水沖毀的圍堤、塘壩,均發動民工從事「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去年全椒發動民工十一萬人,完成土方六千多萬方;今年的固始,也動員四十萬民工整修渠道、加固河堤,在丘陵山區挖大塘抗旱保苗,疏竣史河、灌河,並規畫四萬畝旱澇保熟田;息縣每個鄉鎮也動員一萬民工,期在秋收農忙後,大雪來臨前,完成水利建設,今後應再無淹水之虞。真的是慈濟賑災所最樂見的!除了這些有形的成果外,更多的是無形的收

穫:一、慈濟的大陸賑災,啟發了兩岸人民的愛心。慈濟人從街頭勸募、義賣,及實際的賑災活動中,藉境鍊心,樹立起對生命及對人性的尊重,進而以「無聲的說法」,使當地官民感受到慈濟及證嚴上人的悲心與大愛,而產生了觀念及行為的轉變。例如今年八月全椒發生龍捲風,當地人即以慈濟募款的模式,集資自救。

二、當地官民對佛教教義及「慈悲喜捨」精神有了認識,並對慈濟精神產生嚮往與學習。尤其慈濟人任勞任怨、快節奏、高效率的作風、文明禮貌的舉止及對災民百姓的親和與關愛,以及慈濟人相對於當地人雖富有,卻極為節儉惜物的作風,更對當地官民產生許多影響;他們也希望透過他們自己的改變,而影響當地群眾,在當地造成善的循環。

最重要的是,兩岸經貿往來日益頻繁,慈濟的大陸賑災促進兩岸政經、社會、民間各方面的互動,進一步化解了兩岸四十年的隔閡。且前往賑災,不以救援者的姿態出現,處處謙讓感恩,一新台灣人在大陸的形象。

慈濟大陸賑災自老至幼,從食、衣、住至教育文化、養老、撫幼,及深且廣的全面完整賑災模式,在國際立下了國際救災的新典範,也為慈濟的「國際化」立下基石。

國際救難的第一步

以慈濟「聞聲救苦」的腳步及證嚴上人無量的悲心與願力展望未來,慈濟為台灣人塑造的「慈濟精神」,可望在世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慈濟的大陸賑災雖已歷時一年半且即將結束,但少數人的責難之聲依舊未息,不過,若將時空拉遠、把眼界放寬、眼光放遠,則慈濟的大陸賑災活動,非但對慈濟人、台灣人、中國人,甚至全人類,實有獨特的意義,是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的。

▲編後語

編後語

兩年前,上人在一場公開演講結束時,呼籲大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種下了今日慈濟世界裏「千手千眼做環保」的種子。慈濟人自覺覺他,以實際的參與,廣邀大眾力行環保,「一手動時千手動」,如今資源回收工作,已交出了良好的成績單;而環保志工們也在投入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洗滌與成長。

隨著河南省的災民住房落成啟用,慈濟在大陸華中地區的賑災工作告一段落。歷時一年半的賑濟澇害災民行動,在兩岸人民心中,留下了一盞燈,將待時節因緣,一燈燃千燈,照亮每一個孤寒的角落。

就在基於專款專用的原則,大陸賑災餘款將設立「國際救難基金」的同時,外蒙悲情傳來。「冰寒與飢饉」--是外蒙境內面臨的危機。蒙古族向以游牧為生,外蒙各項民生與工業,長期仰賴蘇聯;在蘇聯瓦解後,外援斷絕,目前食物缺乏是全國普遍問題。尤以嬰兒為甚,因為無法自行製造奶粉及嬰兒營養補給品,目前有近二萬名嬰兒面臨生存危機。本期特製做專題,詳細報導外蒙現況及慈濟兩度前往勘察的實情。

新的年度,本刊即將以嶄新的面貌和大家見面--自三一四期起,改為菊八開版本,秉持佛教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念,繼續闡揚慈濟精神、發掘人性光明面,並加強社會關懷的觸角。敬請期待並指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