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金塊與磚塊

◎證嚴上人

磚頭當然不如金塊,但是,金塊鎖在保險箱內一點都不能發揮作用;而磚塊卻能建造出救人的醫院、教育的學府……,成就有意義的事業。

人,若將自己的身軀當作金塊珍藏,則如同永遠都封閉在保險箱中,少有作用;若將財物換成金鍊子掛在身上,則日夜出門都會提心吊膽,怕遭人偷搶,沒有一點安全感。這是將身軀、物質視為寶物而生煩惱。

稀奇珍品藏在身上是一種累贅,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若太保護自己的身軀,則任何事都不敢去做。

倒不如將金塊換成磚塊!

金子會讓人掛念煩惱,而磚塊即使運一大堆在空地上準備蓋房子,也不怕被偷被搶。把金塊換成磚塊,既逍遙自在又能善用物質。我們應該將身體當作磚塊,發揮良能,使生命更有意義與價值。

▲社論

萬物並生方是美

印度聖哲甘地曾經指出,當今世界有七種東西可以毀滅自己,也可以毀滅別人,更可以毀滅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和整個世界。

這七種東西是:第一、沒有道德觀念的政治;第二、沒有責任感的享受;第三、不勞而獲的財富;第四、沒有是非觀念的知識;第五、不道德的生意;第六、沒有人性的科學;第七、沒有犧牲的崇拜。

甘地的這番話並非無的放矢;甘地的這番話是有感而發。但他並不是消極的指責,而是積極的提倡。他提倡的是「道德」、是「責任」、是「勤勞」、是「是非觀念」、是「人性」、是「服務與奉獻」。

台灣,曾經被嘲譏為「貪婪之島」,也曾被指責為「賭博之城」,現在又被評定為「犀牛的終結者」。這樣的評語,我們豈能忍受!能不反省?

「貪瞋癡」,人之三毒,戒貪、戒瞋、戒癡是佛教徒安身立命的基礎,千百年來,佛教講究的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不僅在於人類,慈悲也應及於一切蠢動含靈。保護動物、愛護動物,一直是正信佛教徒謹守的本分,這就是為什麼佛教徒戒殺生的原因。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多麼開闊的人生觀!這種豁達開朗的心胸,本是中國人長久以來所具有,可惜現在一念無明、一念之貪,使得這種「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廓然情懷蒙塵;也使得美麗之島的台灣蒙塵,實在令人浩嘆,也令生活在台灣的民眾汗顏。

願雲禪師戒肉食詩云:「千百年來盤裏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人們往往為了滿足口腹之欲,不惜殺戮眾生,這種「我肉眾生肉」的殘忍,就是世上刀兵劫的禍根,所以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只要屠門沒有動物哀嚎之聲,世上刀兵之劫應能平息,人們如果連「非我族類」的動物都不忍殘屠,豈會進行同類相殘的悲劇呢?

「尊重生命」是人性,也是道德;是責任,也是黑白分明的是非觀念。我們固然要尊重人類的生命,也應尊重一切蠢動含靈的生命。因為「眾生平等」,生命的本質並沒有高下,天地之大,眾生皆有生存之權,人類要生存,其他動物也要生存,生命的尊嚴是一樣的,生存的權利也是一樣的,何苦這樣「弱肉強食」呢?

天地之間要能百花齊放、萬物爭鳴,才算美麗,如果僅為人類的一己之私,或僅為少數人的口腹之慾而滅絕萬物,人類在這世界上豈非太寂寞。

法國偉大哲學家與文學家梭羅,曾經講過一句名言:「簡單的生活,高度的思考。」簡單的生活才能體會萬物共生之美,高度的思考才能悟出人性的光輝。台灣的富裕已舉世聞名,但台灣的人性文化似乎每況愈下。該是佛教徒起帶頭作用,發揮影響力的時候了,「釣者負魚,魚何負於釣?獵者負獸,獸何負於獵?」該是大家覺醒與深思的時候了。

▲甘露清涼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2)

◎證嚴上人

佛為眾生導師慈父

與大比丘二千五百人,
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

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經時,在場聞法音有多少人呢?有出家眾二千五百人,在家菩薩三萬八千人,這段經文也就是在描述聽經人的數目。

爾時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

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講經並不是固定在某個地方,而是帶領弟子到處弘法,有些在家眾也會隨著佛的去處而去聽經。

由於印度地方非常遼闊,從這個村莊到那個聚落,都要走很

遠的路,而且所經過的地方,幾乎荒無人煙。當時佛陀率領弟子一直向南方走。

忽見路邊聚骨一堆。
爾時如來向彼枯骨,
五體投地,恭敬禮拜。

印度的風俗習慣和中國不一樣,中國人去世,都講究地理風水,而且要棺木墓穴厚葬。但是印度的習俗,有的是用天葬,他們不管地位高低,也不分尊卑貴賤,凡是人去世後,甚或一息尚存時,就把他抬到荒郊的塚場,放在露天之下,任憑風吹日曬雨淋,或蟲食鳥吃,直到變成一堆白骨。

當佛陀看到這堆白骨時,就很恭敬五體投地禮拜,這種舉動令阿難覺得很不尋常。

阿難合掌白言:世尊!
如來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
以何因緣,禮拜枯骨。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現在在何界呢?我們今所居處,是在「欲界」中,五趣雜居的地方,亦云「凡聖同居土」。眾生不但是在欲界,而且依欲而生活。

何謂五趣呢?趣就是趣向,有五條路是我們所造業的引力去處,那五條呢?天,人,畜生,餓鬼,地獄。若要往生善趣,那就必須行十善業、斷十惡業--能遵守五常,捨了這個軀體後,由於十善業引力,還會再來人間,或上生天堂。如不守人倫業因,沒有慈心愛念,反而在人群中為非作歹,就會為惡業所引,往生畜生,餓鬼,地獄三惡趣。

欲界是非常容易墮落的地方,但你們莫要以為上天堂就可得解脫--其實升天不如做人,因為在天道中,就再也沒修行的機會了!天上的每個人都是享福的人,沒有機會再行善修福,一旦福報享盡,還是要再墮落。

所以做人最有意義,最有發揮生命功能的價值,做人才有機會成為菩薩。因為人間苦樂參半,有苦難的人生,也有幸福的人生,苦難的人需要有福、有愛的人去幫助,這就是要在人間才有種福,修福的機會啊!

其實我們要修行,不要只修人天福,而是要修到超越三界—惟有菩薩才能脫離三界,並為救度苦難的眾生,而倒駕慈航來人間。所以要超越三界就必須修菩薩道。有句話說:「菩薩遊戲人間」,「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世間有苦難的眾生,菩薩才會倒駕慈航來人間。就如觀世音菩薩,以慈眼視眾生。並用其耳根尋聲救苦,隨處現形。

比如「慈濟」團體,只要有一個人發現有苦有難的眾生時,即會很快速地將這個案送回本會,當地的委員,接到本會通知,就會去探訪。若是需要幫助的人,就用大家的心,大家的雙手,同時去扶助他們,此即是「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最好的引證。

所以說,諸位「慈濟人」都是人間的菩薩,你們把愛獻給社會,這是超越了人天愛的形態,這分清淨的愛心,從何而來呢?就是我們依照佛陀教法去實行所

獲得的。唯有佛陀能指引眾生,遠離污穢,染著,撇開私我慾愛,融會佛我,心念合一,不離三界而超越三界,所以佛稱「三界導師」。

再說「四生慈父」--四生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在三界的眾生,出生的形態都不離開這四種:濕生就是在水中靠潮濕來維持生命;胎生是靠母體懷胎以維生;化生就是在人間行十大善或十大惡,捨此投彼時,化在地獄受極苦報,或化升天堂享極樂;卵生就是像雞,鴨,鳥……之類。

眾生皆我父母親屬

佛陀不只顯跡在人間,甚至連畜生道,地獄道,也都去了。眾生剛強,釋迦牟尼佛為度化剛強的眾生,所以隨眾生上天堂,也隨眾生下地獄,佛無非是現出慈父的形態來教導眾生啊!

以上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說:「阿難等佛禮拜之後,就很恭敬地合掌問佛說:「世尊啊!您稱為如來,如來是人天的導師,人格崇高,怎會向這堆白骨禮拜呢?」

佛告阿難,
汝等雖是我上首弟子,
出家日久,知事未廣。

佛對阿難說:「阿難,你雖然跟隨我出家,也是人人所敬重--認為是我最親近的弟子,怎麼不明白這道理呢?你雖然出家很久了,所知道的事,還不夠廣。」

此一堆枯骨,
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
以是因緣,我今禮拜。

佛陀告訴阿難:「人人每一世都有一對父母,我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的父母,他們的骨頭累積起來,就如同這堆白骨山啊!」

由這段文,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我們的生命並不因此身老死,就什麼都完了,而是有無量未來的延續生命。如佛陀所說,這堆白骨也許是他的過去,無量的過去生中,所有的父母。

每個人一世只有一對父母,而成堆的白骨,是多少人呢?可見佛來來回回人間有多久啊!有幾生幾世呢?佛既然是這樣,我們當然也是一樣啊!

所以佛常常告訴我們,應該要時時敬重一切的眾生如己之父母,他們縱然不是我們今生的父母,也可能是我們前世的父母,甚至是未來的父母。

有時我們見到某些人會覺得很投緣,這是因為在過去生中,你關心他,所以他關心你,彼此敬重,自然一見就會起歡喜心,覺得投緣。但也有人是帶著過去生中仇恨的業而來,在今世結為眷屬,或夫妻,或父母,子女,天天吵吵鬧鬧,彼此不合,這是因為過去生中所結下的惡緣啊!

要知道,生命並不是只有今生此世,而是從過去生,過去世,就不斷的延續下來的,說不定站在我們面前的人,就是過去生與我們互為父母兄弟姊妹啊!

所以,佛陀一再教育我們,

要好好看待一切眾生,年老的要視他如同父母;年輕的要視同自己的兄弟姊妹;而幼小的,應視為自己的子女般的愛顧。如能用這份心,時時感恩,我們就會無仇也無恨。

母親用心血哺育子女

佛告阿難,
汝今將此一堆枯骨,分作二分:
若是男骨,色白且重;
若是女骨,色黑且輕。

佛陀向阿難說:「你把這些骨頭分為二堆:男的骨頭較重,顏色較白;女的骨頭較輕,顏色較黑。」

阿難白言:世尊,
男子在世,衫帶鞋帽,裝束嚴好,
一望知為男子之身,
女人在世,多塗脂粉或薰蘭麝,
如是裝飾,即得知是女流之身。
而今死後,白骨一堆,
教弟子等,如何認得?

阿難聽不懂佛的分析,所以又再問:「世尊啊!男人在世時,看到穿衣裝束,舉止形態,就知道他是男人;而女人在世時,擦胭脂香水,穿紅著綠,一看裝扮,也知道是女人。但一旦死了之後,肉脫落、骨頭乾枯,同是白骨一堆,我又怎能分辨男或女呢?」

佛告阿難:
若是男子,在世之時,
入於伽藍,聽講經律,
禮拜三寶,念佛名號,
所以其骨,色白且重。

佛於是再為阿難詳說:「男人較為樂觀豁達,天性外向,不易被家事所羈縳,尤其在印度,男人每天都很清閒,不像女人要生養孩子,又要操做家事,所以男人比較能夠去聽佛講經;聽經之後,自然就懂得道理,知道道理就會持戒律,也會禮拜三寶,持佛聖號。由於有修行,所以骨頭較白也較重。

世間女人,短於智力,
易溺於情,生男育女,認為天職。
每生一孩,賴乳養命,乳由血變,
每孩飲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
骨現黑色,其量亦輕。

諸位,看看從前的女人,多悲哀啊!當然,現代的女性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三千多年前封建時代,那時的女人是沒有地位的,他們認為女人的本份就是結婚,而後生孩子,如沒生孩子,就被認為是對不起夫家。

由於當時女人無才學便是德,每天又有做不完的家事,操不完的心,而因為見聞不多,所以知識較低;且女人愛著心重,煩惱多,用情癡迷,佔有心強,容易嫉妒,小心眼,所以佛說女人「易溺於情」。

佛說:女人把生兒育女視為本分,天性,生孩子後,又必須哺乳,而乳是由血變的。過去的婦女用乳哺孩,如把乳擠出,凍了一夜的露水之後,乳就會變成紅色,所以說,吸乳好像是在吸食母親的血一般。一個小孩從出生到斷乳,這期間總共要吃多少母奶呢?需要八斛四斗。十斗為一斛,總共要八十四斗的白乳啊!

諸位!人人都是母親養大的,你們過去如果是吃母奶的話,看了這段話,就知道母親的恩有多重了!因為女人要哺乳,而乳是由血變成的,每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需要吃母親的乳汁,有八斛四斗之多!她是用心血餵小孩,毫無保留的付出,因而無法好好修行,也無法清淨自心,所以容易憔悴,空了骨髓;也因此她的骨頭較輕,顏色也較黑。

阿難聞語,痛割於心,
垂淚悲泣,白言:世尊!
母之恩德,云何報答。

阿難聽了心如刀割,想到母親生他時候的痛苦,不覺悲痛的淚流滿面,請問佛陀:「母親對我們無微不至的愛心,要如何才能報答這分恩德?」

生日原是母難日

諸位,阿難聽了佛的話都心如刀割的痛哭流淚,不知你們是否也會心痛呢?既然我們要學佛,就要知道父母養育子女,是多麼的辛苦,我們應該知恩報恩。

有些人一到生日,就大宴親友,說實在的,生日有什麼好舖張慶祝的呢?我們在人間,如不會為人群付出,我們的「人生」,又與「眾生」有何差別?我們一輩子不知吃了多少人家辛苦耕種的米,穿破了多少別人辛苦織成的衣服;對人生若無貢獻,只是一個消費者,還慶祝什麼生日呢?

老實說,生日這天就是母難日,母親為了生育我們,受了多少苦呢?陣痛時的呼天叫地,生死就在一線邊緣。母親受難,受折磨的日子,我們不思報答感恩,還要宴客慶祝,這算是孝嗎?

曾經有位老太太告訴我:「我早知兒子會這樣,過去就不需要這麼辛苦的養育他了。佛教說:生日是母難日,但又有幾個人知道這些呢?今天是我兒子生日,但我卻到這裏來。」我說:「既然是兒子生日,那你就該留在家,讓兒子好好的報答親恩啊!」她說:「那有什麼親恩好報答的,我兒子為了自己生日,說要殺豬公宴客,我勸他不要殺生,生日應該素食。沒想到兒子卻回答:『你懂什麼?你看不過去,要吃素就到寺院去吧!』」

諸位!生日正是母親生產痛苦掙扎的時候,而這個兒子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卻這樣頂撞母親,你們應好好的警惕自己啊!

諸位大多已為人父母,相信也會為子女操心,既然我們知道為子女擔憂操心的煩惱,就該體會得出當初父母為我們操心的煩惱吧!

你們為子女付出的辛苦,正如同當初我們的父母親為我們付出的辛苦一樣,所以我們應該要知恩報恩。要多為父母種福,多為父母行善;如果能以此身軀力行善事,就是在報父母恩。因為人的身體是父精母血所構成的,做一件好事,這分功德就是父母的;上能報父母恩,下能為子女種福田。

▲慈濟訊息

人性之美由付出展現

◎證嚴上人/主講 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農曆八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

很高興今天有這麼多人回來慈濟「尋根」。為什麼我會說「尋根」呢?而我們的根又在那裏呢?

我們的根就在花蓮,它的發祥地,就是「靜思精舍」。

慈濟二十幾年來,承蒙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得以由少數人發展為大團體,並從濟貧工作發展到醫療、教育、文化。有形的建築大家都看得到,但是無形的精神所在,也許有人還不能完全體會--所謂無形,也就是精神的愛,心靈面的淨化。

人生的慧命無量無邊

人生最寶貴的,莫過於生命。有些人可能認為金錢最寶貴,人生必須拼命賺錢。當然,這是對身體健康的人而言。然而,如果有一天,他的身體病了,你問他要錢還是要命?要事業還是要健康?他一定會選擇健康--生命,而寧可放棄事業與金錢。由此可見,生命比一切都重要。

不過,以宗教家的立場來看,「生命」和「慧命」兩者,我們要選擇的,卻是慧命而非生命。所謂「慧命」,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靈魂」,佛教徒所說的「業識」。有句話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來人間是兩手空空的來,要走的時候,也是兩手空空的走,什麼也帶不走啊!唯一跟隨我們的,就是所造的「業」。業有「淨業」與「染業」。

身為佛教徒,我們一直在探究生命怎麼來?而這「生命的工程」,要如何使之提高品質?探究的結果,那就是無量無邊,從無始劫以來,就沒有開頭也沒有結束的無量壽--慧命,也就是智慧的生命。

我們的身體有生有死,也會病會老,唯有智慧的生命沒有生老病死,是真正的「無量壽」。這種無量壽要去那裏找呢?

投入宗教,用心去追求生命的來源,就可以體會無量壽的慧命。

為了探討生命的真諦,我們必須做「初步的工程」,這初步的工程,也就是修淨業--啟發人的良知,讓每個人的愛心都能夠發揮出來,共同淨化人間。

珍惜生命先要愛護大地

過去我曾說過,整個自然界的山河大地,就像是一個人的生命,五臟俱全。高山大地如人的身體,溪川河流如人的血脈,樹林如同人的肺,而我們是生存在這大乾坤地球中的一個生命;我們要生命健康、生活品質好,就必須讓大乾坤的品質提高,千萬不能破壞它、污染它。

當我們在買一件儀器或其他物品時,我們都會問:它的「壽命」有幾年保障?可見物品能利用時,才算是有生命;其實要問一件東西的壽命有多長,最主要的關鍵,是在於使用的人啊!如果大家都能提倡惜福,使用東西的時候,好好的珍惜它、愛護它,相信它的壽命,一定會很長。

有愛心的人使用東西時很細心,用完後,也會很用心的保護它,如此任何物品的壽命必定很長。就如精舍會客時所坐的椅子,已經用了二十多年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雖然椅子上的籐已斷了好幾根,但我們對它有了深厚的感情,還是很愛惜它;這套椅子如果換成別人使用,也許早就成為一堆垃圾了,但是在我們的手中,卻感覺到它還有很健康的生命。

諸位,我們要愛惜自己的生命,必須從「惜福」做起,對於周圍的東西,要拿出愛心來護惜,這也是表達我們的感恩啊!感恩它能讓我們使用。

所以,我一直提倡如何啟發愛心,我們如果能把心救好,讓每個人都能有一分良知,社會就會祥和,人人自然也就能愛人及物了。能夠愛惜物命,自然資源就不會流失;資源不流失,垃圾量也就會大大減少了。

一動手,就是在造福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大家都知道地球和空氣都逐漸被破壞中,已經威脅到人們的生活品質。所以,三年前我就開始呼籲慈濟人做好資源回收,提倡「惜福」。

我一開始提倡資源回收,委員們和慈誠隊員們馬上響應,在台北地區我們有好幾個點在做回收工作,而這些做回收工作的人,有很多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他們為了教育社會大眾,所以以身作則,把西裝脫下,換上工作服,在垃圾堆中將垃圾分類,送到回收站,這就是「化垃圾為黃金」。我們可以把一堆堆沒有用的垃圾,變成一間間雄偉的教室。

有很多會員響應慈濟的資源回收,他們把紙、鐵鋁罐分得清清楚楚,讓委員們回收。台灣二千萬人口,如果家家戶戶都響應環保,人人舉手之勞做好垃圾分類,然後把分類好的廢棄物送給拾荒者,或是送到資源回收的定點,這是愛惜資源,也是一分福啊!一動手就是在造福。

諸位,一個地球就等於是個大生命,我們就是在大地生命中生活的人生,我們要保護大地環境,愛護青山綠水。

每一天,都是感恩的開始

我們不但要愛物,還要愛人,我們如果脫離社會人群,單獨一個人生活,那是不會幸福的。也許有人會認為:我又不靠別人,為什麼需要別人提高我的生活品質呢?

我們仔細想一想,要開車前往某個地方,這部車子,是集合了多少人的智慧與勞力來完成的?我們的生活品質,要靠多少人的苦力付出?有了一部車也需要有路啊!你們知道一條路,需要多少人的心力和勞力去修築?所以每天一早出門,我們要感恩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再說喝一杯牛奶,牛奶並不是用手捧來喝就可以,必須用杯子、瓶子裝,杯子、瓶子,都是工業社會中,人們製造出來的,何況其他的食用品;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樣東西,都離不開人群的心與力。

在付出中,看到人性之美與本具之愛

所以我不斷呼籲、提倡,人們要發出愛心,尤其付出愛心之後要緊隨著感恩。比如救濟貧民,我告訴委員們,並不是他們要感謝我們,而是我們要去感恩受濟戶。因為這些貧困的人,他們在人生道上所扮演的,是苦難的角色,有了這些苦難的人,我們才有機會去做好人啊!才能去享受那分「幫助別人的人才是幸福的人」的快樂。所以在付出愛心的同時,我們要感恩對方。

很多人幫助慈濟建設四大志業,他們把錢捐出來,還同時說:「感恩師父...」。所以說,慈濟世界的美,就是美在「愛」與「感恩」,而生命的

價值觀,就在這裡。

生命的價值,就是要提倡愛心與感恩心--要愛物與人,同時也要感恩。今天來到這裡所看到的,都是富有愛心的人,有人會問:美的世界要去那裡找?諸位,今天你們來到這裡,就會發現,美的世界就是愛的世界、感恩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就在「慈濟」。

你們坐了好幾個小時的車子來到花蓮,沒有去風景區遊覽,就直接來到慈濟,雖然眼睛沒有享受大自然之美,但你們卻享受到一分「純真之愛」的美--看到了人性之美,也看到了每個人內心那分原始本具之愛。

佛陀說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中國人也有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這股愛,今天你們所看到的,就是人性之美的美景。

日本分會是我們新開拓的一塊福田--也許你們會誤解:慈濟是不是很有錢了,所以把分會拓展到日本去?在此我要向諸位聲明--我們只是把「心」、把「精神」和「善的種子」帶過去,提醒居住在日本的台灣同胞,能夠在當地賺錢,也要懂得在當地善用錢,甚至還能回饋台灣。

在日本,我們的委員都很認真發揚慈濟精神,也呼籲當地的人獻出愛心,這股愛的力量讓它發揚光大,日本分會同樣把捐款分為二類:一類是建設基金,一類是濟貧基金。凡是建設基金,一定要匯回台灣;如果是濟貧基金,就放在日本當地運用,因為日本也有很多貧困急難的人,分會可以及時發揮救急救貧的功能。這是日本分會目前在做的志業。

有慈濟的地方,就是在耕耘福田

日本分會在當地也發揮了改造人心的力量。昨天有位剛從日本回來的委員告訴我一個令人感動的事。有位台灣的女孩,幾年前嫁到日本去,當初要結婚時,日本婆婆非常反對,因為男方是獨生子,他的父母怎肯讓他娶一個語言、生活習慣都不同的台灣女孩呢?而女方的父母當然也不同意,萬一嫁過去無法適應生活,台灣、日本距離那麼遠,又怎教人放心呢?

不過愛情的力量戰勝了一切,雙方不顧父母反對,最後還是結了婚。

由於言語不通,婆媳之間產生了很大的摩擦,彼此排斥,女孩子很怕婆婆向先生告狀,每天惶恐的過日子。後來她學了一招「惡人先告狀」,只要先生快下班時,她就把家中的桌子、椅子以及一些日用品散亂各處,然後又哭又鬧向先生說婆婆如何欺侮她,把她收拾好的東西亂丟。先生聽到太太這麼說,心中非常不忍,因此母子之間時常吵架,弄得一個家庭烏煙瘴氣,八年來沒有一天安寧。

而這個女孩子從來不覺得自己不對,反而認為來到日本,大家都欺侮她。

有一天,她的眼睛突然看不到東西,她非常惶

恐,若在日本治療,又怕沒人照顧她,所以回來台灣治療,她母親帶她到慈濟醫院動手術。出院前,她母親帶她到精舍看我,要她頂禮她也不要,態度非常倔強。我說:「沒關係,不要勉強她,讓她自己好好想想,慢慢來。」

她回去日本後,一直回想我說的這句話,也一直思考這句話的用意。也許是因緣成熟,有一天,有人向她說慈濟在日本有個分會,她常聽到慈濟,於是漸漸的投入慈濟。在慢慢聽、慢慢想之後,她突然醒悟了。有次回到台灣,和委員們一起去醫院當志工,看了、聽了之後,回日本後馬上向婆婆懺悔八年來的罪過。婆婆看到媳婦的改變,非常高興,慈母心就是慈母心,愛撫的摸摸媳婦--那一剎,她突然體會到:「不是別人不疼我,而是我不尊重別人」。她向先生說:「把要請人洗衣服的錢給我,當做去慈濟分會做義工的車錢,剩餘的要捐給慈濟。」從此一家人和樂融融。

我聽了這件事感到很安慰,慈濟在台灣可以改變很多人的觀念,提昇精神生活品質,造就幸福生活,甚至在日本也同樣在改造人心。總說一句,有慈濟的地方,就是在耕耘福田。

富有愛的人生不會孤獨

今天來到這裏現身說法的蔡林美女士,曾經是慈濟的照顧戶,真是一位貧中之富的人。她的物質生活雖然匱乏,但是她有一顆很美麗的愛心,並且充滿毅力與自信。

以前她很自卑,怕見到人,一直到慈濟幫助她時,委員們常常去看她,噓寒問暖,鼓勵她,讓她有勇氣自立,她現在每天都很知足、很快樂。目前台北市政府每個月補助她六千元,她竟然省吃儉用,不但不再需要慈濟的幫助,反而又捐出了四張病床--六萬元給慈濟。

她行動雖然不方便,而且孤老無依,但她能付出愛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則周遭那一位不是她的親人呢?她一點也不孤獨啊!這就是富有愛的人生。

馬來西亞的陳碧鳳老師告訴我們,馬來西亞窮苦的人很多,當她在當地介紹慈濟時,很多人聽了都起歡喜心;這些人的生活非常苦,但還是每天都節省五分錢馬幣,連平常靠人救濟的老人家,也一定每天投五分到錢筒中。我聽了很感動,他們是那麼的貧窮,卻是如此的誠懇,我怎能不感動呢?

最近馬來西亞的委員們帶相片回來給我看,相片中,貧困的人連床都沒,整排木板釘成一格一格的當作床,他們要睡覺必須用爬著進去,空間正好只容一個人平躺著。這那會是人睡的地方呢?而他們就是這樣的生活,實在很可憐!

所以我說,放眼普天之下,台灣確實是個福地,台灣人的生活真是太富裕了!希望每個人都能珍惜這分福。在此以最虔誠感恩的心,祝福各位健康、吉祥,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