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映月

為社會奉獻的理想在被喚起--戴晴對慈濟的印象

◎張輕淺

中國大陸記者兼作家戴晴女士,
元月廿日到花蓮參訪慈濟。
瞭解了慈濟的所作所為,
見到了證嚴上人後,
她激動的流淚不止,
她說:「到了慈濟,
封存多年要為社會奉獻的思想又被喚起。
慈濟不但提昇了宗教品味,
也在台灣發揮了使社會發展趨向平衡的功能。」

戴晴女士在大陸是頗具爭議性的人物,她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一九七九年以第一篇小說〈盼〉,受到大陸文壇矚目。一九八二年為「光明日報」羅致擔任記者,並寫下小說〈女人.女人〉和「女性系列」的口述社會史,以及多位近代大陸歷史人物的評傳;許多著作都成為膾炙人口的熱門話題。

自由金筆

身任記者的戴晴雖為一介女流,卻能發揮新聞工作者為民喉舌的本分,執意進行社會紀實和歷史紀實的寫作。

她支持民主運動,曾聯署要求釋放魏京生,並於六四天安門事件後被捕,下獄十個月;後在美國國務院周旋下獲釋。隨後取得哈佛大學尼門獎學金,赴美進修一年。去年五月,獲得國際報聯頒贈「自由金筆獎」,以肯定她爭取新聞自由的努力。

戴晴獲釋後,即受台灣〈漢聲雜誌〉之聘,擔任大陸民間文化主編,並發表了〈我的入獄〉及〈天安門事件回憶--也談八九春夏之交〉兩文,均引起多方爭議。

元月中旬,她的出國進修期滿,在返國途中,假道中正機場轉機時,透過管道入境台灣,曾引起本地新聞界的矚目與追逐訪問。

戴晴甫抵台,面對記者訪問時即表示,她心中想見的台灣傑出人士是舞蹈家林懷民與慈濟證嚴法師。

一嘗宿願

元月廿日清晨,冒著嚴寒,她在熟知慈濟的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及「天下雜誌」總編輯殷允芃女士陪同下,搭機抵達花蓮。

台北的陰霾濕冷,到了這裡卻是晴空萬里、麗日高照,她們愉快地深吸著花蓮清新的空氣,先行前往慈濟醫院參觀。由「志工老兵」顏惠美師姊引導,詳細介紹慈院醫研中心及志工運作,和慈濟紀念堂的功能與工程進度。被本地媒體追蹤採訪多日的戴晴來到慈濟醫院立即恢復「記者本色」,精神奕奕地到處拍照覓取鏡頭、瞭解慈濟特色及志工活動,對門診前的衛教宣導及志工帶領的團康活動,她更感興趣。

隨後並至慈濟護專,由張芙美校長介紹、引導參觀。上午十一時,她們到達靜思精舍,與證嚴上人共進午餐,並在用餐後,兩度與上人長談。

感受理想之美

戴晴表示,多年前在大陸結識殷允芃女士,獲得一冊「靜思語」及其他上人的著作,就對上人極為敬佩傾慕,希望能見一面。一九九0年漢聲製作普陀山觀音道場專刊,她曾透過漢聲申請來台,未獲批准,一直引以為憾。此次能入境台灣,並到花蓮一賭上人的風采,實乃一酬宿願。

而在參觀慈院時,令她非常感動。她表示,在物質發達的現代社會,多數人著眼於慾望的追求,但志工的奉獻使她體會到--一個人的幸福,不在於享受多少,而在於付出的快樂。戴晴說,小時候,她深深感受到心中擁有崇高的理想與對未來充滿憧憬時的滿足與美感,而成長面對社會後,這種感覺失落已久;在慈院,她自覺又聽到、感覺到那種理想之美了!

上人表示,天下之大無所不包,但儘管人種、文化、民俗各異,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愛」,慈濟的所做所為,無不以「愛」為出發,從台灣的四大志業,到大陸賑災,到目前至外蒙救援單親家庭、孤兒、老人,無不是愛的體現。

聽到這裏,戴晴女士激動的流淚不已。

上人進一步詳細說明慈濟對大陸及外蒙的救援過程,上人表示,任何事都少不了「緣」字,大陸的水災及外蒙的政治變局,使慈濟有機會到當地去盡我們的力量,但最該感恩的,還是當地有關單位,與民眾的多方配合,慈濟因而能順利完成援助工作。

上人說,這些都證明「人性中根本的愛,是很容易被啟發的」,而台灣社會更是可愛,老百姓不只是為自己做好事,還不斷鼓勵別人做好事。

便餐之後,上人與他們共同觀看慈濟前往大陸賑災的錄影帶,之後續做長談。上人表示,慈濟的大陸賑災,無形的精神意義大於有形的物質意義,尤其希望當地有錢的人可以捐錢幫助窮人。

把人性關懷帶到彼岸

戴晴表示,最近中共在政策上發

生很大的變化,政治體制也在轉變中;她認為在此一時機,可以加強海峽兩岸經濟、文化--如慈濟的慈悲、愛心等的聯繫。但可惜的是,大陸雖正轉變為私有制的自由市場,但台灣同胞都是做金錢投資,把物質帶進去,而很少人以文化的方式做投資,戴晴認為,事實上,將愛與對人性的關懷帶進去,才是最重要的。

二時許,上人陪他們參觀了精舍的菜園及蠟燭、豆元粉的工作場後,她們一行才依依告別靜思精舍。

戴晴訪談錄

問:您經由證嚴上人的書而認識他及慈濟,您對他的著作評價如何?

答:太好了!深入淺出且切中時弊,直指人心。

來到這裡,對佛教的態度完全改觀

問:在參觀慈濟後,您對佛教、對慈濟,有沒有特別的感想?

答:慈濟使我對佛教的認識完全改觀。

大陸沒有宗教自由,過去我認為佛教之所以在民間滅不掉,是因為佛教徒有種觀念--就是對來世的許諾,認為今世的功德,可以福蔭來世,這與共產主義和基督教都不同。

共產主義只要求個人單方面的全部奉獻;基督教則強調,只要奮鬥,就能得到機會,基本上是為了求精神上的平衡而奉獻。

殷總編給我證嚴師父的書後,使我對佛教產生了新觀念:人活著並非為了自己的來世,而是為了今生今世,把愛及個人的努力奉獻給社會。

同時,就我個人所見過的,佛教及傳教的道場形式、教義中的玄奧及所灌輸的觀念,如禪宗的頓悟,都太粗陋,妨礙了具文化修養者的投入,甚至佛教音樂、建築、活動形式,都難以吸引高文化背景的信徒。總之,我覺得無論感召力或文化層次,都到不了知識份子的心中。

但是,到慈濟看了之後,我有了不同的看法。首先,佛教徒對來世的索取觀念消失了,佛教變得具體了;慈濟人從做具體、平凡的事情中,得到精神上最大的滿足。其次,過去對佛教的哲學、藝術的玄奧與神秘感沒有了。第三,慈濟所做的事,提昇了宗教的品味。

封存多年,奉獻社會的思想再被喚起

問:您與上人的對談才開始,就暗自垂淚不止,為什麼?

答:做為一個大陸人,在慈濟所見所聞,使我有種特殊的感受而非常激動。

我是共產主義培養長大的,我也曾為它美麗的理論著迷,但在那片土地上,一般人只被要求毫無保留地全部奉獻,理想只變成少數人謀私利的藉口,大部分的人則在理想被當祭品下受苦;看到一代代人嚐到被欺騙的痛苦後,我簡直不知道要如何看待小時候的理想了。

到了慈濟,我體會到貢獻愛心的美好與精神的昇華,尤其是在慈院,顏小姐樸實無華的介紹,讓我封存多年要奉獻社會的思想,又被喚起了。

志工服務平衡台灣社會發展

問:你甫抵台北時曾表示,想來實地觀察「台灣經驗」了解台灣如

何在經驗發展、政治穩定中,又能避免社會庸俗化。這幾天的觀察,有沒有得到答案?

答:在台北幾天,我發現台灣的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經濟雖然發展,但交通糟、市容亂、人們精神貧乏。

過去,這個社會曾經提供很好的機會發展經濟,有一批人因此發了財,但財富與金錢,使得這個社會的發展失去平衡。

而慈濟的興起,使得這批人有機會回饋社會,使這個具顛覆性危險的社會平衡了;尤其是志工們以服務來回饋社會,更是特別珍貴。此外,台灣的環保及環境污染的經驗,也值得大陸借鏡。

我個人覺得,人們在追求繁榮、富裕、文明的過程中,從未考慮到它帶來的後果;有了經濟條件後,養成了毫無節制的揮霍習慣,早成了物質消耗過量,而不懂得將珍貴的資源回收,變成原始投資再發展,使資金再利用。我想這是因為經濟發展太快速偶然造成的。

西方式的民主社會在享受權利的同時,還要承擔相當的義務;這種民主必須在社會素質相當高、相當成熟的社會才能享有。但本地在富裕的過程中,並未逐步養成高度的社會素質,原因應可歸納為:在文化、文明程度不夠的情況下,經濟發展太快、太偶然造成,而二者也互為因果。以我個人的觀感來說,慈濟的作為,正可發揮使社會發展趨向平衡的功能。

在慈濟,充分展現婦女無限的潛能、才幹、智慧與愛心

問:您長期從事女性的社會研究,從這個角度,您對慈濟有什麼看法?

答:做為一個女性,能看到慈濟發展成這樣,實在是女人的驕傲,我感到與有榮焉!

在這裡,我看到了婦女的無限潛能、才幹、智慧與愛;我看到了具體的成功女性典型,也更知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女性角色。

從民間文化中,重尋民族自信心

問:您為什麼主張要「從民間文化裏找到民族的自信心」?

答:這兩年來擔任〈漢聲〉雜誌的主編,從事民間文化的研究,我發現中國的民間文化是很有生命力、很美的,可惜在五四運動時被拋棄了,而一味地追求時髦、追求西化、這是不對的,也是沒自信的表現。

要知道,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亦是全中國人的智慧,輕易拋棄是非常不智的,因此我覺得從民間文化中,去找到民族的自信心是最重要的,而且空說無用,必需有實際的行動。

問:從今天的訪談中,您對證嚴上人個人,有什麼看法?

答:他是一個非常瘦小、體弱多病、不甚顯眼的人,卻憑著宗教信念及堅強的意志,做出這麼大的事業,這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尤其他患心臟病,我建議他請氣功師治療,他答覆說「沒時間」。她是被花蓮的好山好水吸引而選擇此地修行,但卻因忙碌,有十多年未曾去過太魯閣,我請她暫時放掉工作和我們一起去參觀一下,他的回答也是「沒空」。

可見證嚴師父的時間、精力,並不為保護自己,而是為社會貢獻,這與百萬富翁或歷代皇帝求不死藥完全不同。因此我希望能組成大陸最精幹的電視攝影隊,將慈濟的種種做成紀錄,傳佈到大陸各角落。

▲人生講座

開發生命的大美

◎林清玄

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開發生命的大美」。開發生命的大美,是希望一個人在平凡、平淡、甚且平常的生活中,建設一個好的、美麗的、光明的心靈,來面對這個世界。

學佛要躲在山中?

很多年前,當我剛開始學習佛法時,我非常狂熱--每天都吃素,甚至有一段時間日中一食,看到別人吃兩餐就認為:這個人修行有問題;看到吃三餐那還得了!看到別人吃肉,就很不開心,心想:此人一定會得到惡報,會下地獄。甚至於狂熱到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沒有意義,一定要尋求佛法所言最高的解脫。

當時我在很多經典中讀到,要厭離這個世界才有可能得到成就。因此我對這個世界產生了非常厭惡的心,覺得這個世間無望了,自己躲起來修行才要緊。因此,我辭掉了做了十幾年的工作,搬到鄉下某個山上去住。

從我住的地方走路到山下,要走半個小時,當時我想:這下很保險了,等於是閉關一樣,可以好好在這裡嚴格地修行,於是我每天都拜佛、唸佛,花十個小時以上的時間讀經典,整個人都沉浸在佛法裡面。

在山裡,躲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有一天,我路過附近一個寺廟,寺廟前有一個很大的金爐,其實佛教的寺廟通常是不燒紙錢的,但是這個佛寺前面卻有一個金爐,而且有一位師父正站在金爐前,把佛經丟到爐子裡燒。我看了非常吃驚,我趕緊上前請問師父:「你為什麼要把佛經燒掉?」他說:「因為這些佛經堆在寺廟裡大概有三年了,從沒有人去動過;可是新的佛經一直送來,沒有地方放,所以只好把舊的燒掉。」

當時我站在爐前講不出話來--佛經這麼棒的東西,為什麼沒有人願意拿來看?古代的大德們,可能要步行一千里路,才能讀到一部〈華嚴經〉,可是現在我們竟然把經典放在火爐裡面燒!

我非常感慨,為什麼這麼好的佛經,卻沒有人願意去讀呢?

大部分的人,都把佛教看成避世的、消極的、沒有希望的,對這個世間絕望的人才去出家吃素,或者去修行。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佛教不能用很好的形式來傳播?不能使它變成一個美好的思想、對人生有用的

思想,而真正地拿到這個世間來用?當下,我就站在那個金爐邊發誓:這一輩子,我要做一項工作--把佛經變成非常簡易、可讀。

於是我就下山了,也開始了解到佛法要運用於世間,佛法是可以使我們的生命美麗、莊嚴的。

走向佛法的道路

如果佛法不能拿來用,會變成什麼狀況?記得我剛去服兵役的時候,新兵訓練有一個非常嚴格的規定:每天早上班長都會檢查棉被,要疊的有稜有角、恰恰十二條線、十二個角。如果棉被摺的不好就會被罰在大太陽下出操,因此大家都覺得疊棉被是很痛苦的事情,後來,大部分的新兵晚上睡覺都不敢蓋棉被,鑽盡蚊帳以後把棉被「請起來」擺在旁邊。雖然那時候是冬天,天氣非常冷,但是大家都很習慣不蓋棉被了,一覺醒來就把棉被「請」回原來的位置接受檢查,每次都通過,大家就覺得非常開心。

有一天晚上我實在冷得受不了,就想:棉被真正的用處是用來蓋的,不是用來拜的,應該把它攤開來蓋!也許明天不可能把棉被摺成一樣地完好,可能會被罰出操,但是棉被只有拿來蓋,才能發揮它的價值。所以我決定把棉被攤開來蓋。哇!當時心裡非常地感動,原來蓋被子是一件這麼舒服的事情!

佛法在世間也是一樣。很多人把佛法看做是拜的,把佛法供起來,把佛經擺在最漂亮、最莊嚴、大家最看得到的地方供起來;把佛像擺在桌前,而心裡卻沒有佛像。事實上,佛法是要拿來用的,佛法如果不能拿來用,就跟供在床上而不蓋的棉被沒有什麼兩樣--要讓佛法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學佛的意義,是要在生命裡得到佛法的滋潤而升起改變,而非一天拜多少拜、唸多少經,這只是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佛法真正的目的,是要使你的生命得到更好的改變。而這個改變,就是使你的生命傾向於美好,使你在活著的時候,可以得到佛法的滋潤。

很多人都把佛教當成是死後的宗教,死了以後才有用;但是如果等到死後才有用、它就不能檢驗、不能考察,並且也是不能理解的。我們在歷劫的生死流中,並沒有真正的在佛法裡面得到利益,所以我們現在把佛法拉回世間來,拉到現在來用,拿來做為開發我們內在的一個工具,而不是擺在床邊的棉被。

一個真正的學佛者,不需要有很莊嚴的佛堂,也不需要擺很多的經書,更不需要有多的形式,只要他在生命裡面升起一些改變。這些改變,譬如說今天,他的智慧比昨天更增長、他的慈悲心比昨天更深厚、他的願力比昨天更廣大、他可以做的事情比昨天更多,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正走向佛的道路,而這些智慧、慈悲、願力,以及實踐,都是在提升我們生命的美。

我在鄉下居住的那段時間,常常閱讀很多學者談他們關於佛法、或者對於宗教的看法與觀點。蔡元培的「美學論集」裡,有很多篇都在講一個重要的觀念--要以「美育」來取代宗教。他認為,宗教裡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透過美的教育而得到。梁啟超先生也有同樣的看法。

這令我感觸很深,其實,我認為所有的美學、美育、最好的東西,都在宗教裡面--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到很多美麗的圖畫、文學、音樂,都和宗教有關。所有的藝術發展到最高的美,就會進入宗教的世界。

一個人為什麼要信仰佛教?佛教可以帶領我們走入什麼樣的美?弘一大師的弟子豐子愷,曾經談到弘一大師出家的原因。

弘一大師是歷史上非常少見的藝術通才,他的音樂好、美術好、文章好、詩詞好、經史也很好,又會演戲,

幾乎什麼都好。但他在人生最顛峰時出家了,為什麼呢?豐子愷提到一個理論。

【第一層樓】芸芸眾生住在物質生活與慾望的世界

豐子愷說,人生就好像一棟三層樓的房子。第一層樓的人住在慾望與物質的世界。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追求三餐溫飽、衣食無缺,完全沒有提升的態度跟能力。

我經常在市場散步,跟市場裡面的人聊天,有一回,我碰到一個賣餃子的人,我問他:「你每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他告訴我,他每天清晨三點就得起來包餃子、做餡,天亮的時候把餃子推到市場去賣,一直賣到晚上才回家,一回到家裡躺下來就睡覺;第二天早上三點又起床繼續這樣子的生活。

他這一輩子可能就這樣一直下去。這樣的人,在我們週遭很多,這是住在物質與慾望的世界。

住在物質與慾望世界的人,跟動物沒有什麼兩樣。有一次我碰到一件事,使我感觸很深。我住在臺北市永吉路,兩旁都是家具店。有一天我經過一間家具店門口看到老闆坐在店門前打瞌睡。這個老闆打瞌睡的樣子很特別,整個身體都傾斜,我在旁邊看了心驚肉跳,看到他快要跌倒了,很想伸手去扶他,但是他每次都在最驚險的時候彈了起來而不致跌倒;而且,當他整個身體傾斜的時候,口水就流了下來,流到最底,頓一下,又吸了回去。更有趣的是,這個老闆的前面蹲著一條狗,也跟他睡同一個方向,口水也依勢流下來。

我站在他們前面想:當人在睡覺的時候,跟一隻狗是沒有什麼兩樣的;人在吃飯的時候,跟一隻老鼠吃飯是沒有什麼兩樣的;人在生命裡面倉皇奔走時,跟一隻蟑螂也是沒有什麼兩樣的。這就是說--人如果生活在物質與慾望的世界而沒有覺醒的態度,跟一般的眾生,都沒有什麼兩樣。

但是,不管是人或者眾生,都不能滿足於物質跟慾望的世界,都希望能從心靈上有所超越,過更舒服的生活。

有一天,我走過我家樓下一間銀行,發現銀行門口蹲著五條狗。奇怪!狗應該蹲在麵攤,怎麼蹲在銀行呢?而且這五條狗臉上都露出非常滿足和幸福的表情。這些狗為什麼那麼幸福呢?於是我跟這些狗蹲在銀行門口,五分鐘後我就發現它們幸福的原因了--因為銀行的門很大,進出的人很多,每次有人走進去,銀行的門就拉開,然後冷氣就洩出來。

連狗都有嚮往,希望在物質與慾望的世界裡面,獲取那些比較美好的經驗,何況是人呢!

但是,人跟狗最大的不同是:狗沒有辦法自己開冷氣,只能等人開了去那裡吹。人比較了不起的就是,可以選擇要不要爬上第二層樓。

【第二層樓】透過改變、創造,尋找心靈撫慰

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滿足慾望與物質的世界,那麼他就會上第二層樓,希望去尋找那些可以使心靈得到安慰的事情。

第二層樓是什麼樣的世界呢?是文學的、藝術的、心靈的、創造的世界。

走上第二層樓的人,不會因為他的角色、職業、身分而有所不同,什麼樣身分的人都可以走上第二層樓。

有一天我走到一個市場,市場旁邊有很多人在賣小吃,其中一家小吃店前面掛著一個很大的招牌,上面寫著「皮爾卡登蚵仔煎」。老闆告訴我,這附近的小吃店競爭非常激烈,所以他想:「如果沒有一個特別的東西,人家就不會來吃我的蚵仔煎。」所

以就掛了一個招牌叫「皮爾卡登蚵仔煎」,上面還有皮爾卡登的簽名。他說,自從掛了這個招牌以後,每天多賺了三千元。

同樣兩個在賣蚵仔煎的人,一個可能每天愁眉苦臉地在賣蚵仔煎,另外一個卻可能想著要去改變、創造,爬上第二層樓。

【第三層樓】從苦難、物質、欲望中解脫

但是,爬上第二層樓的人可能會發現,第二層樓雖然比第一層樓好,但是對於生命的煩惱跟困境,在根源上,並沒有解決。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你還是不能滿足於文學、藝術、創造的心靈,你就會爬上第三層樓。第三層樓即是宗教與精神的世界。

當你登上第三層樓,就是進入了宗教的世界。你不滿足於慾望與物質,不滿足於這些心靈的撫慰,你要從內在徹底地改革自己,使自己變成一個全新的人。弘一大師的整個生命過程,就是這樣子,最後他爬上了第三層樓。慈濟功德會的很多朋友們,也都是這樣地爬上了第三層樓。

爬上第三層樓的人當然會比較辛苦。例如要逃難的話,必須要跑遠一點,而一樓的人只要立刻衝出門就可以了。爬到第三層樓的人也會比較不容易被理解--一、二層樓的人會想:這個人怎麼這麼傻,爬上三樓要幹什麼?

可是第一層樓、第二層樓的人不曉得,第三層樓的風景是非常優美的,可以看更遠、更廣大的世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信仰宗教的原因。信仰宗教就是要從人生這些苦難、這些物質、慾望裡解脫。

【世間的三個層次】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

這是豐子愷的說法;這個說法在佛教的華嚴經裡面也講到。

華嚴經把世間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做「器世間」,就是物質的世間;第二個層次叫做「有情世間」,就是有感情的世間;第三個世間叫做「正覺世間」,就是有正確覺悟的世間。

一個人走向佛法,就是從「器世間」走向「有情世間」,再進一步走入「正覺世間」。因此,「佛」這個字簡單的講,就是「徹底覺悟的人」,一個人如果從物質、感情裡面徹底覺悟,我們就說他是佛;佛並不是有一個特別的狀態、特別的身心、或者特別的樣子,一出來就放光、一出來就讓你感受到那種特別。我們從佛教的經典都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非常樸實、平易近人的人,他講的道理非常淺顯。如果我們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我們要走進佛法的世界--佛法具備生命裡最美的東西。

【真、善、美、聖】佛法具備生命最美的四要素

佛法具備生命裡四種最美的要素;這四種要素與蔡元培所說美學教育所可以達到的最高境界,是一樣的。

這四個要素,第一個叫做「真」,第二個叫做「善」,第三個叫做「美」,第四個叫做「聖」。

什麼叫做真?真就是單純、純淨。什麼叫做善?善就是善良、光明。什麼叫做美?美就是美麗、動人。聖就是莊嚴、堅強。而一個人學習佛法、學習宗教、就是正走入這四個境界--真、善、美、聖。

真:純淨而單純的禪心

首先我們講「真」。真就是要有一個單純的心,來看待這個世間的一切。

為什麼要用單純的心來看待世間

的一切呢?因為世間的一切,各有不同的價值,所有好的、壞的、痛苦的、快樂的,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世間一切存在都有其意義

從前有一個小孩子,他讀到〈牛頓的傳記〉,知道牛頓有一天坐在蘋果樹下,被一顆蘋果打中而發現了地心引力。這個小孩子很感動,於是第二天他就到蘋果樹下去坐,坐了一整天蘋果都不掉下來,他很失望。第二天又去,蘋果還是沒有掉下來。第三天又去,蘋果仍然沒有掉下來,這個時候他就很難過,坐在那裡胡思亂想。他想到:蘋果樹那麼高,蘋果卻那麼小;西瓜那麼大,西瓜樹卻那麼小,「這麼小的蘋果長在樹上,這麼大的西瓜卻長在地上?這裡面一定有什麼偉大的道理還沒有被發現。」

正在想的時候,一陣風吹來,蘋果掉了下來,打到他的頭,「好痛呀!」他於是想到:牛頓被打中的時候,應該也是這麼痛。於是他恍然大悟,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如果掉下來的是西瓜,他的頭可能已經不在了。

所以,他得到一個很好的結論:西瓜長在地上是很好的,蘋果長在樹上也是很好,世間的一切存在,都有它的道理。

這個世界的一切存在,既然都有它的道理與價值,因此,一切對生命的企圖、慾望、追求,都是多餘的。因為生命裡的慾望、追逐以及企圖,只是讓我們去發現而已,並沒有真正使我們的生命有更高的價值。

■透過內在止息發現生命價值

所以,佛教常講,如果要發現生命真實的價值,不是透過人們的慾望、企圖與追逐而發現,而是透過內在的止息。

內在止息以後的態度是什麼呢?就是面對著個世界一種單純的態度。單純的態度即是我們佛教徒常講的:隨緣、無執、無著,這些都是單存的態度。當然,我們現在很難了解,什麼樣子叫做單純,因為我們現在都已經太複雜了。

有一年過年的時候,我跟幾個朋友一起到菲律賓一個小島旅行,這個地方的人從來不用錢,因為睡醒了、肚子餓了,就去摘一點東西來吃,吃完了又去睡覺。這個島也沒有電,所以每到晚上就一片漆黑。因為沒有電,所以也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沒有報紙,也沒有雜誌,這裡的人每天都過著非常單純的生活。但是因為現在有很多觀光客到了那個地方,所以這個島的中間就蓋了一間飯店。

有一天我走進這間飯店,向服務生要了一杯椰子汁,等了半個小時椰子汁都還沒有送來,於是我跑到櫃台去問。櫃台的人看著我,微笑地指著窗外,我很好奇的跑到窗戶旁,把窗子拉開一看--居然看到剛剛那位服務生,正爬到椰子樹上摘椰子!

當時我感慨很深。幸好椰子樹種在門口,如果種在海邊就慘了,我可能要到晚上才可以喝到。對他來講,他沒有把椰子儲存起來的概念,要椰子汁那就去採嘛!而且因為不需要賺錢,所以他也沒有時間概念。

服務生終於把椰子採下來了,挖了一個洞,然後就直接遞給我。

過幾天,我和四個朋友又走進這家飯店、我們向侍者講:一個要椰子汁、一個要芒果汁、一個要蘋果汁、一個要咖啡、一個要紅茶。點完了以後,那個侍者馬上昏倒在地上。醒來以後他說:「太複雜了,可不可以一個一個來?」好,先點椰子汁,然後他去爬……等到所有的果汁都送來,已經過了一個下午。‵

這樣的人是多麼單純啊!他每次只做一件事情,沒有什麼煩惱,因為他的煩惱絕不會超過兩個,如果超過兩個,他先昏倒在地上,醒來之後再說。但是我們現在的人都不是這樣,我們都有很多的煩惱,你回去把你的電

話簿打開來,看看你記了多少個電話,就知道你有多少因緣,就有多少的煩惱。

於是我們瞭解,可以記住很多東西、可以累積很多東西的人,不一定可以過得快樂,不一定可以找到生命的本質。所以我們應該減少對慾望和物質的追逐,使你的心保持在單純的狀態。

最單純的就是小孩子,我們在孩提的時候也很單純,只是在接受大人的價值觀以後,開始變得不單純。

在我們上學以前,所有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譬如說,我們坐在院子裡看一隻蝴蝶飛來飛去,看一整個下午,自己覺得很感動;我們可能看到彩虹在天邊,一直看到彩虹消失;我們可能跑很遠的路去看花……做很多大人們認為沒有價值的事情。

可是,等到我們背著書包去上學的那一天開始,大人就告訴我們:「這個是沒有價值的!你應該補數學、國語、社會、自然,你要學習很多的東西。」然後我們的腦子被脹滿。如果有一天你坐在院子裡面看著蝴蝶飛來飛去,你爸爸可能會走過來,「啪!」一巴掌打過來。「死孩子,不去寫功課,在這邊幹什麼?」一巴掌把你的蝴蝶夢打醒了。

▓專注活在每一個當下

在我們生活的記憶裡,累積了太多的東西,我們每天可能要看很多份報紙,要花很多時間看電視,事實上,這些對生命的開發,都是沒有幫助的。對生命的開發最有幫助的是--保持內在的空間。而保持內在空間的方法,就是要你用一種單純的態度面對這個世界。當你有一個單純的態度,你可以不必為明天的事情煩惱,今天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宗演禪師每天睡覺的時候,都要做這樣的練習:睡覺的時候就觀想自己不會再起來了,這一睡可能就死了,於是要把生命裡一切的痛苦與憂傷統統放下。

不要想說這是不可能的事,這是非常可能的事啊!根據統計,全台灣每天有三百多個人躺下來睡覺,第二天就沒有再起來過。有一天我也會是其中之一。抱著這樣的心態睡覺的時候,就可以把煩惱統統放下。

那麼醒來的時候做什麼樣的觀想呢!宗演禪師說,醒來的時候,就好像朝陽躍出山谷,要來照亮這個世界、承擔這個世界。

當你把生命每一刻都集中來做一件事時,那麼你的生命就會得到非常好的品質,非常好的擴展,其實這也就是在佛法或者禪宗裡面所講的--要專注地活在每一刻:喝茶的時候喝茶、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這全賴有顆單純的心,當你處在這樣的狀態時,你就可以體驗到生命裡的美好。

所以,你要使自己變成一個單純的人,首先就要有一個單純的生命與態度。我常常講禪宗的這個「禪」--左邊有一個表示的「示」,右邊有一個單純的「單」,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單純的表示」:單純的心、單純的生命的態度,叫做禪。如果你可以處在這樣一個單純狀態的時候,你就可以說:「我已經有禪了」。

善:光明向上的特質

第二個是「善」。善就是清淨、向上、光明的特質。在這個光明的特質上面,特別指的是心靈的提升,使我們的心靈有一種光明的特質。

我們要了解,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辦法透過物質,或者透過慾望來得到安頓、得到滿足與快樂。有很多人有了很好的物質與慾望的條件以後,還是沒有辦法安頓他的身心。在我們的四周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有一天,我從家裏出來散步,看到有一部非常漂亮的賓士五00白色

轎車,非常豪華,滾金邊的,招牌也是金色的。我很好奇,想走過去看看,到底是誰開了這麼豪華的汽車呢?可能是一個頭上禿禿,肚子大大的富商,才會開這麼好的車吧!

走到車子旁邊時,我大吃一驚,坐在裡面的,是一個非常年輕、美麗的小姐,正在車裡哭,為什麼哭呢?我想看看她可以哭多久,就跑到旁邊的商店借了一把椅子,坐在旁邊看她哭,哭得好傷心呀,她哭了將近一個小時。

當時我思考了幾個問題。第一:如果我像她這麼年輕,我會不會哭?我想我不會哭,高興都來不及了--年輕實在太棒了,我願意把我這輩子所得到的一切,別人所給予我的讚賞或者成就,來跟年輕人換取她的青春。但是這是不可能的。而眼前這個年輕人,她把她的青春用來坐在這裡哭泣。

第二:如果我像她這麼美麗。我會不會哭?我不會。我會趕快買一面鏡子回家照,愈看愈喜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然而,眼前這位美麗又年輕的小姐,為什麼哭泣呢?

如果我像她這麼有錢,我會不會哭呢?也不會,我會把這些錢拿來做我一直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但是,她有那麼好的條件,卻坐在那裡哭。

可見,生活或物質的條件對於生命的開發,並沒有什麼幫助。一定要從內在,從心靈上,才可能得到內在的開發。而這種開發如果要使一個人的生命安頓,就要往好的、清淨的方向走,使一個人保持在清淨的狀態,他才可以免除物質與慾望的捆綁,而得到真實生命的美。

■掙脫慾望的襯衫

我曾經寫過一個故事:前有一個非常有錢的的人,他非常不快樂。其實,只要我們走出忠孝東路,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很有錢可是並不快樂的人,而大部分有錢跟不快樂的人,他們都是這樣過下去。但是這個有錢而痛苦的人他就想:像我這麼有錢而這麼不快樂,一定是得了某種病,我一定要去找一個藥方來治療。

於是他到處去問,誰是最有智慧的人,要去求教。後來他找到一個有智慧的人,跟那個有智慧的人說:「我得了一種病:我很有錢,可是很痛苦,你有沒有治療這種病的藥方?」這個有智慧的人就說:「有!很簡單。你只要去尋找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跟他借他的襯衫穿五分鐘,你的病就會治好。」

「哇!怎麼這麼簡單,不早說!」他於是把他的財產安頓好,開始出發旅行去尋找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走出去,只要路上碰到人就問:「你快樂嗎?」結果大部分的人都說「不快樂」,只有少部分的人覺得快樂。他問那些回答「快樂」的人第二個問題:「那麼,你們是不是這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大部分的人都說「不是,我雖然快樂,但是也有痛苦跟煩惱不安的時候」「那你不是我要找的人。」

他只有一直找一直找,但是始終找不到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就這樣找了二十年。有一天,他走到一個樹林的旁邊,看到有一群人在那裡唱歌、跳舞,似乎很快樂。他就跑過去問:「你快樂麼?」「很快樂」「那麼,你是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不是!」

這個有錢而痛苦的人當場崩潰了!因為已經找太久了。他於是坐在那裡哭。

那些人問他;「你為什麼哭呢?」他說:「因為我在找一個世界最快樂的人來治療我的病,可是找了二十年都沒找到,我的病大概無藥可治了。」這些人就跟他講:「你找對了!這個樹林裡據說住著一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你進去找就沒有錯了。」

他一聽就很開心,衝進樹林,果然看到一個人,坐在樹林裡面帶微笑

,看起來很快樂的樣子,便走過去問:「你就是傳說中那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嗎?」「嗯!沒有錯」「哇!太高興了,求求你把你的襯衫脫下來借給我穿五分鐘,因為我現在雖有錢卻很痛苦。一個有智慧的人告訴我,只要穿你的襯衫五分鐘,我的病就能治好。」

講完了以後,這個坐在地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就哈哈大笑:「哈……你難道沒有看到我是不穿襯衫的嗎?」

這個人當場就呆住了--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原來是不穿襯衫的呀!

這給他一個很好的啟示,他當場就把襯衫脫下來,跟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住在一起。

你可以發現,當一個人要追尋生命的美好與快樂,要從心靈上來提升;也就是要放下對於物質的追求跟污染,才可能使一個人的內在得到清淨。這個世界上,沒有慾望的襯衫可以使我們得到快樂,只有脫掉慾望的襯衫,才可以使一個人得到真正的快樂。這是善的經驗。

美:廣大深刻的美好與美麗

第三個是「美」。美就是美好、美麗。什麼叫做美好與美麗?當我們講到美好與美麗,通常都停留在感受的層次:我們感受到這朵花很美,但是這朵花很快就會凋謝;我們感受到這個人很美,但是這個人很快就會老去。所以「美」在我們的經驗裡面不是恆常的,是不斷地在變化。也就是說,這種平常一般人所認識的美,是短暫的、是無常的,是非真實的。

什麼是一般認識的美?我來舉一個例子。

▓感受之美非實

有一天我跟兩個朋友開車,到台灣北海岸去旅行。我們在海邊拍照、寫生,一直到夕陽西下,我們三個人就說:我們到海邊去看夕陽。於是把手上的工作放下。

跟我去的兩個朋友。一個是攝影家,一個是畫家,我們三人就坐在海邊一艘廢棄的船上,用很單純、美好的心,等待夕陽西下。正在欣賞落日的時候,攝影家忽然大叫:「呀!蝴蝶,海邊有一群白色的蝴蝶!」

真的啊!海邊有一群白色的蝴蝶飛來飛去。當時我非常吃驚,莫不是佛菩薩示現--海邊沒有樹、也沒有草,怎麼會出現白色的蝴蝶?海邊的蝴蝶真的很美,在紅色的夕陽前面飛來飛去。

攝影家朋友背起他的相機,用跑百米的速度跑到海邊要拍蝴蝶。我們看著他跑過去,然後又看著他停住了,站在那裡發呆,然後他伸手去抓蝴蝶。我們跑上前去,他垂頭喪氣,把手張開--原來他抓到的是一張垃圾的紙片。發現了這個事實,那種美好的心境和感覺,剎那間蕩然無存,我告訴攝影家朋友:「你如果不去抓這個蝴蝶,我們今天就可以帶著很美麗的記憶離開這個海邊,回到家裡就可以跟別人說:今天在海邊夕陽西下的時候,一群白蝴蝶飛來飛去……」,現在美夢完全破滅了。

這就是感受的美。感受的美在距離一百公尺的地方,白色的蝴蝶跟垃圾的紙片,是一樣的。

所以,感受是不真實的,感受的美不是生命裡真實的美,它只是生命裏短暫的小美。

我們要講的美是生命的大美--不會因為感受而改變的美。即使沒有夕陽、沒有蝴蝶,你都可以用一種很好的心來看待這個海邊,這才是生命的美。

■保有一顆廣大與深刻的心

而生命的大美,具備兩種重要的特質。第一個特質就是「廣大」,第二個特質就是「深刻」。一個人如果

比別人更能體驗或著感受到美,那是因為他對美有更廣大的觀點、更深刻的體驗。

從佛法觀點來看,所謂的廣大,就是你的見諦,也就是你的見解;所謂的深刻,就是你的體驗。所以一個人要體會人生的美或著佛法的美,一定要具備這兩種重要的特質--見解與體驗。

見解是佛、菩薩、善知識、師父告訴我們的;完全從自己的內在提升、超越,而感受到的,則叫做體驗。

一般人所看到的人生,是一世的生命,一個人八十年、五十年、或著一百年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廣大的見解,你就會看到,人生是一個非常開闊的過程。

每一個人都經過無始劫的輪迴而投生到這個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裡所經驗到的一切事物,譬如說吃飯、喝茶、睡覺、娶太太、生小孩、工作、賺錢,這些在無始劫的前生裡,都已經歷過了,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來這個世界?是因為我們要來這個世界裡做一個更廣大的學習,使我們的心比上輩子更開展、更開闊,認識到人生只是一個小的過程而已。

這種廣大,就會使我們在一生裡,不管是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都有一個好態度來生活;要不然人生就變得非常有限與短暫。譬如說,你一下子就老了,老了還要不要過日子?老了當然還要過日子,老了怎麼樣使你有美好的經驗呢?那就是因為你知道:死後還有世界,死後還有來生,因為你知道時空是一個無限延長的觀點。這個時候,你就會有一個對未來,甚至對死後的世界,有一種好的承擔,或者一種好的期待。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觀點、一個廣大的觀點,一個人投生到這個世界,投生的那一天就是開始邁向死亡的道路;這是非常可怕的。

■永遠向前的姿勢

記得我在讀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台視有一部非常有名的電視布袋戲,叫做「雲州大儒俠」,一直到現在還記得這齣布袋戲。每一次「藏鏡人」要出現的時候,燈光就會閃呀閃的,舞台就會搖來搖去,然後放鞭炮,黃俊雄先生就會在後面旁白:「金光閃閃,瑞氣千條,莫非是藏鏡人從很遠的地方響響前來……」ㄅ一ㄤˋㄅ一ㄤˋ

……燈光全部暗掉,藏鏡人出現,然後燈光再亮。藏鏡人的造型很可怕,他全身都穿著黑色的衣服,蒙著黑色的面紗,戴著黑色的帽子,出現的時候就狂笑,笑完以後,他會講一句話:「這個世間的人,都是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線。」

「這個世間的人,都是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線」--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是在走入死亡的界線!想起來多麼可悲。如果一個人沒有廣大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那麼他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個悲哀的過程,因為不斷地會走向老、走向病、走向死。

但是一個人內在的心靈若具有廣大的態度,他並不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的道路,而是一步一步走向智慧的道路。因為他有所開展,所以一直到死前的最後一刻,都保持向前的姿勢。

佛教為什麼會那麼偉大?為什麼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東方琉璃淨土,有兜率天,有十方諸佛國土?十方諸佛國土並不是叫你趕快死,來我這裡好了,不是這樣的;而是說,未來有一個美好的世界,一直到你死前的最後一刻,都要保持向前的姿勢,不管你是八十歲,一百歲,或者五十歲,你都要保持向前的姿勢。

有一次我在基隆極樂寺參加一個座談會,座談會開到一半,突然有一個人走進來,走進來的時候所有的人全部站起來鼓掌、立正。走進來的那個人是誰?原來是郎靜山先生,今年一百零二歲,大家看了都非常感動。

當時我就想:如果我一百零二歲,我會不會還坐那麼遠的車來參加座談會,萬一死在半途怎麼辦?但是他很偉大,一直到一百零二歲,對生命都保持向前的態度。可是我們看到很多二十歲、三十歲,就已經老去的生命,實在非常可悲。

所以,我們首先要使自己有一個廣大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人生。第二,是要深刻、要去體驗你在這一世裡所遭遇的一切,而從中升起智慧。

■讓知識發出光芒

「智慧」用最簡單的話講:智慧是上面有一個知識的知,下面有一個日--太陽,就是「自己發光的知識」叫做智,如果是聽來的,沒有自己發光,那就是「知」而不是「智」。什麼叫做智慧呢?慧下面有一個心字邊,就是自己的感受叫做「慧」。所以,所謂的智慧,就是可以自己發光、自己感受,能夠判斷和思維的叫做智慧。這個智慧,要透過對生命深刻的體驗而開展出來。所以我們要來體驗我們的生命。

通常我們講到學佛的時候,一般人都比較偏向於去外面學習,而比較少做內在的開展與體驗,我想這可能會造成一個缺失;這缺失就是,經過一年兩年之後,你不知道你的智慧有沒有比一年兩年以前得到更好的開展。所以,內在的體驗非常重要。

我自己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關於內在的體驗的方法。你怎麼樣去認識生命的美好?每天把你所經歷的平凡、平淡的人生裡,認為可以啟發你的東西記錄下來,不管是一句、兩句、三句都沒有關係,記錄下來,這些就是你的體驗,這和佛菩薩所教導的是不同的;從佛理中領悟,再透過自己的體驗而得的,這才是屬於我們的真智慧。

有一回,我經過仁愛路誠品書店,看到我的書都擺在眼前最醒目的地方,就去翻翻我的書,感到很開心。接著,繼續往前走到文具部,文具部擺著很漂亮的筆記簿,我拿起來一看,大吃一驚,因為在誠品的文具部,最便宜的筆記本,定價兩百七十五塊,怎麼會這樣?因為我的書定價最貴的一本才一百七十塊,這個完全是空白的賣到兩百七十五,而且紙張又那麼薄,看起來沒有什麼份量,為什麼賣那麼貴呢?當場我就問一位相識的服務小姐:「奇怪!你們這個筆記簿空白,賣兩百七十五。我的書那麼厚,紙張又那麼好,才賣一百七十五。道理何在?」那位小姐說:「林先生呀!

「你的書都已經寫滿了,要人家寫在那裡?」而這本空白的筆記簿,每一句寫下來都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寫的,多麼有智慧的解釋啊!這是一個很好的啟發。我們可能讀了很多的佛經,我們可能對佛法有很多的觀點跟看法,好,把它紀錄下來,來開發我們更深刻的生命。

▓用心紀錄生命的體驗

如果每天晚上你坐下來,買一本二百七十五塊的筆記,打開想要寫一句有智慧的話,想了半個小時都想不出來,這個時候,藏鏡人似乎就從很遠的地方前來,告訴你:「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線」。真的很可怕,你在一天裡面智慧沒有得到提升,這一天就等於死亡。「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要用這樣的心去記錄、去記載你在生命理的體驗。

常常有人問我:「林先生,你每天寫那麼多的文章、寫那麼多的書,難道你不會枯竭嗎?為什麼你可以一直寫出這些東西呢?」我說:「如果一個人家裡只種一顆樹,那麼他沒有辦法賣水果,因為他的水果很快就用會賣光,如果一個人家裡有一片果園,他每天都可以走進這果園,看看那一個成熟了,就把它摘下來賣。而

生命亦然,如果你有一片果園,那麼你的智慧就會源源不絕。」

所以,要不斷的去體驗生命,使他深刻、廣大,使它有一個美好的狀態,不會被動搖與改變。

生命裡,當然有很多波動的、好的、壞的、凋謝的、不好的東西。但是只要內在那個深刻的體驗建立起來,對佛法有一個廣大的態度,那麼在佛法上就不可能退轉。

聖:莊嚴而堅強的態度

第四個是「聖」。聖就是莊嚴,要有一個莊嚴的、堅強的態度。

我們從歷史上看,從釋迦牟尼佛開始,所有的佛、菩薩、弟子,他們只要一站出來,都是非常莊嚴的,不只是他們的形貌莊嚴,他的身、口、意,都非常莊嚴,講話莊嚴、語言莊嚴、身體是莊嚴的、意念是莊嚴的。

身為佛教徒,就是要學習怎麼樣使身、口、意處在一個莊嚴的狀態;而這種莊嚴的狀態,不管生命遭遇到什麼樣的痛苦、不安跟動亂,都不會被改變。

這也就是說,你的內在要非常堅強,要了解學佛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開發自我,為了了脫生命,為了走向生命最極致、最完美、最圓滿的境地。所以在這個過程裡所遭遇的一切,都只是一些干擾而已,它並沒有辦法真正地阻撓或者破壞我們的生命。

當然,我們學佛的人會遭遇到很多的痛苦跟不安,也可能遭遇到比未學佛的時候更壞的狀況。但是沒有關係,你要了解到,這個世界沒有變好,就是變壞,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無常的。不要因為無常,而改變內心的態度。

■即使痛苦,也有他的有價值

我家有一個陽台,大概四個月以前,我種了一顆木瓜樹。有一天,我起床的時候,發現木瓜樹翻倒了,我就把它搬起來。又過了幾天,木瓜樹又倒了,於是我又把它搬起來;過幾天又倒了,我想,這一定是我兒子幹的好事,就把他叫了過來:「木瓜樹是不是你弄倒的?」他說:「是。」我說:「你為什麼要弄倒它呢?」他說,因為他讀到一本書上面寫著:「植物有向光跟向上的特性。」所以正在試驗使一顆樹轉彎的方法。

果然,這顆木瓜樹真的轉彎、真的變成L形長起來了。長了一兩個月以後,兒子又把它站起來,因為要讓它轉彎。所以我家現在有一顆木瓜樹是N字型的。

每次我看到這顆木瓜樹就感觸很深,一棵植物它都有這種不斷向上、向光的特性,你把它翻倒,它還是向光明的、向上的地方去長。人也是一樣,人只要有莊嚴的心,被推倒了還是會往光明的地方去。

所以,當我們有這種向上的、向光的態度,那麼人生的痛苦對我們來講,都只是掛在我們莊嚴的生命裡的花環罷了。

所以,不要害怕學佛遭遇的痛苦、困難、阻攔或不安,一切的事物都是為了來增長我們,因為即使是痛苦,也有它的價值。

我的孩子有一天讀「世界偉人傳記」,讀完了以後就跑來告訴我,他說:「爸爸,我讀了世界偉人傳記的第一個心得就是--你快要偉大了。因為根據我的統計,這個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偉人都是禿頭的,你很有希望。」它翻給我看,孫中山、蔣中正、甘地、愛迪生、愛因斯坦、史懷哲,每個都是禿頭。第二個心得呢?他說:「根據我的統計,這個世界上的偉人,百分之百都遭遇比一般人更大的痛苦。」

「這個世界上的偉人,百分之百都遭遇比一般人更大的痛苦。」--講的實在真好!比起一般人,我們都覺得很痛苦,但是我們如果看偉人傳記,就會發現,每一位偉人都因為痛

苦而偉大。

所以痛苦也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人生裡一切負面的東西,都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只要能提升、轉化,那麼這些壞東西,都可以變成好的東西。

抓住生命正向的時光

當我們有了真、善、美、聖的態度,生命內在的品質,就會漸漸地得到改變、得到提升。

在實踐上,如果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看待我們生命裡的真、善、美、聖--把我們每天所經驗的生活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叫做正向時光,第二個部分叫做負向時光。正向時光就是光明的,好像一棵木瓜樹向上長一樣;負向時光就是墮落的、不安的、煩惱的、悲哀的、無聊的、無可奈何的、沒有希望的、消極的。每一個人都有這兩部分,然後要面對那些負向的時光,使它轉化,減少這些負向的時光。使我們生命裡那些消極的部分減少。然後把你正向的時光抓住,使它延長,使它增加,使它深刻。

如此,慢慢的,我們在每一天,不好的時間就會減少,好的時間就會增加,然後我們就會真正地從內在裡,產生一種快樂、美好的情懷。這在禪宗裡面叫做「日日是好日」。日日都過著好日子的人,死的時候,當然會去一個更好的世界。如果日日過著不好的日子的人,即使他在學佛,或者每天拜多少佛,死了,因為他身心相應,仍會到不好的地方。

所以,我們要常常去改革我們的內心,使我們常常有正向的時光。每天都過得非常開心、非常的快樂,才不枉為一個佛教徒。我在我的書桌上,寫了句座右銘:「與其愁眉苦臉的唸佛,還不如抬頭挺胸的做人。

佛法是世間跟出世間都圓滿與完美的法,如果一個人在世間的生活,沒有走向圓滿跟完美的這種心情或者心境,那麼他出世間的佛法,也不可能圓滿跟完美。

讓我們大家一起來過美好的生活,從此刻起,最一個有美麗心境的人;然後去發展你自己的那個美麗的心情、美麗的情懷,來影響你周圍的人,那就是最好的度化;而不是拉著別人的脖子說:你一定要唸大悲咒,不然你會下地獄。如果是這樣的佛教,大家都會逃走,實在太可惜了。所以從改革我們的內心開始吧!

內在徹底的改革與覺悟

最後我們來看三個字。

第一個字是神仙的「仙」。神仙的「仙」左邊是一個人字部,右邊是一個山。什麼樣的人會變神仙?就是心一直往山上提升的人,走到山頂的人就叫做「仙」。第二個字是「俗」,俗氣的俗左邊也是一個人字邊,右邊是山谷的「谷」;什麼樣子的人是俗氣的人?心一直往山谷墮落的人,一直往物質跟慾望墮落的人,這樣的人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