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

行的供養

◎證嚴上人

佛弟子供養三寶,可分為三種:

一、利供養--奉物質;

二、敬供養--以身形禮拜三寶,虔敬讚歎、尊崇佛德;

三、行供養--以行為及修養恭敬佈施,受持妙法,力行佛陀慈悲德行。

三供養中,「行」的供養最殊勝,其功德也最廣大。

佛陀為利樂一切眾生,倒駕慈航返娑婆救助苦厄。世間有許多孤貧病苦的人,我們應學習佛心佛行,施濟醫藥、財米等資生物質,作「財」佈施;精神空虛者,啟發其愛心、教育其良能,作「法」佈施;並撫慰眾生茫然恐慌的心靈,勸導離開罪惡險道,令其有歸宿感,作「無畏」施。

佛弟子若能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慈悲喜捨,就是最好的「行」供養,也就是報佛菩薩的恩德。

▲社論

人間重晚情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把理想社會的藍圖,勾畫在「禮運大同篇」裡頭。其中最動人的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多麼溫馨祥和的社會,多麼尊重生命、重視親情、闡揚人到的社會;看了這樣的藍圖,不禁讓人心嚮往之。

在距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年代裡,「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質樸思想,相當親切與濃郁;但隨著時序的變化、人際的冷漠,這股沁人心脾、濃郁清香的思想,越來越遙不可及了。什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什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變的只是口號,甚至即使只是口號,還要被人嗤之以鼻。世態炎涼,人心不古,令人浩嘆!

確實,以今天許多人尚且不能「老吾老」,不能「親其親」的情況下,要人「以及人之老」,要人「不獨親其親」,未免強人所難,也未免徒託空言。

鑑於老人問題的日趨嚴重,有人建議「慈濟」興建養老院,使老者有所養、有所終。立意甚佳,但終非解決老人問題的治本之道。中國人講求天倫之樂,青壯年時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以為養兒育女,含辛茹苦,劬勞終身,到了老年,最大的回報就是含飴弄孫,最可貴的安慰就是親情的關懷。所以證嚴上人才會不憚其煩的力倡孝道,才會要求天下為人子女者善盡孝養父母的責任。

中國人一向重視孝道,佛陀在世時對孝道的提倡也不遺餘力,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清楚的揭示父母對子女的恩情如海深,似山高,非子女區區奉養所能報答於萬一。蓋再多的養老院,都不能解決老人安養的實質問題,俗語說「解鈴還需繫鈴人」,如果天下子女都能照顧好自己的父母,都能讓年老的父母在家安享天倫,則家家都是養老院,處處都是安樂屋,又何勞政府或民間社會福利團體蓋太多的老人院。何況,沒有親情滋潤的老人院,跟「老人集中營」何異!為人子女於心何忍?

新加坡好幾年前就開始提倡三代同堂的家庭生活模式,三代同堂的理念不是新加坡所創,三代同堂的理念是中國人原有的家族生活方式。只是社會結構改變了,這個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幾乎全部被連根拔起了。現在關懷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的有心人士發現三到同堂的正面價值性與必要性,所以回過頭來重新從事植根的工作。禮失求諸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新加坡能,台灣為什麼不能,新加坡的及時回頭,不值得我們省思嗎?

「畫說親情--三代同堂寫生造型園遊會」四月十八日即將在台北新生公園舉行,這是由台北市社會局與慈濟共同合辦的一項親子活動,目的就是在倡導三代同堂的理念,以喚起社會各界對親情與孝道的再重視。動物都有反哺之恩,難道人不會有報親之情?

「養兒防老」的觀念固然不能有,但「尊親報恩」的作為千萬不能無。尤其正信正念的佛教徒更應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認知。父母恩重實在難報,欲報父母恩就先要讓他們能安享晚年,「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情」,晚晴的風光應該是明媚動人的呀!

▲甘露清涼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5)

◎證嚴上人

倘兒決為五逆之子,
破損母胎,扯母心肝,
踏母胯骨,如千刀攪,
又彷彿似萬刃攢心。

良順的子女,初來人間是非常平穩順適的;若是忤逆的孩子,初生之時,就會損傷母體。

古時的人形容婦女生子說--「生子過後雞酒香,生不了則四塊棺材板」。可見孕婦分娩時,是非常辛苦的,甚至以生命做為賭注。有的人陣痛好幾天,羊水流盡,但孩子仍然生不出來。

生產的過程要歷盡千辛萬苦,胎兒即將出世時,母胎五臟六腑都會劇烈震動,而胎身天旋地轉,做母親的必須承受好像要撕裂肝腸心肺般的痛苦。有時候在產房聽到產婦哀嚎慘叫的聲音,真令人覺得肝腸寸斷,那種情景實在是像扯腸剖腹般的淒慘。

母親臨產時,胎身是頭在下,腳朝上;這樣由頭先生出來,才能順勢脫離母體。假使頭腳顛倒,胎身很難脫離母體,世俗人稱此為「腳踏蓮花」。還有一種情形,不是由頭或腳生出來,而是從下半身的臀部先出來,像坐椅子般,以坐姿縮著身體硬擠出母胎,一般人稱為「坐斗」。

無論是「腳踏蓮花」或「坐斗」出生,都是所謂的難產。這種痛苦對母親來說,「如千刀攪」--如同幾千萬支尖刀割裂母體,「又彷彿似萬刃攢心」--又像是數萬支利刃剌鑽母親的心。

母子之間,被生者與生人者,在當初出世與生產的一剎那間,彼此會留下終生永難磨滅的印象,若造成內心的傷痕,則會影響一輩子的感情。

鄭莊公與母親的因緣

春秋戰國時代,鄭武公娶申國公主武姜(武係夫姓,姜從母家之姓)。武姜生第一胎時難產,孩子由腳先出來。武姜受盡痛苦折磨,所以她對這個孩子恨之入骨,這個兒子就是鄭莊公。

武姜生第二胎時非常順利,所以她很疼愛次子共叔段。她為

了庇護共叔段,不斷排斥大兒子,時時建議鄭武公立次子繼承王位。但是鄭武公認為,國家應該由嫡長子繼承王位,所以在臨終之時,仍然傳位給鄭莊公。

武姜在莊公繼位後,要求莊公將重鎮要地割讓給弟弟,莊公後來答應了,就讓弟弟安居在京畿地。共叔段在京畿之地竟然招兵買馬,準備伐王篡位。多位朝廷大臣都勸莊公討伐他的弟弟,但莊公一再忍讓。等到共叔段召集軍隊兵馬,將攻擊王都時,母親武姜竟然準備開啟城門裏應外合。莊公得知此事,便預先派軍搶攻,共叔段兵敗而逃。

莊公對母親非常不諒解,因為從小母親就非常怨恨嫌棄他;莊公的內心也有一份恨意,直到弟弟造反,母親又做內應,幾十年來所累積的怨氣恨意,如今更加深一層,於是他將母親趕出皇宮,放逐到邊地,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我不再和母親相見了。」

邊地有一位賢官,名叫穎考叔,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他知道此事後,就想盡辦法回到京城晉謁莊公,希望能化解這場母子恩怨。莊公當夜舉行國宴招待他,在吃飯時,他把最甘美的食物取來,就包起放進袖口裏。莊公覺得很奇怪,於是問他原因。

穎考叔回答:「平時我雖盡心盡力將所有的東西供養孝敬母親,但是她一直都沒有機會吃到國君所賜的食物。所以我要將這些美食帶回家孝養母親。」

莊公聽了非常感動,慨嘆地說:「你有母親讓你盡心供養,唯我獨無,我實在不如你啊!」穎考叔問莊公原因,莊公就將經過情形告訴他,而且表示,他很後悔將母親放逐到邊城,現在想要再見也沒辦法了,因為當初曾發誓「不到黃泉不相見」,君無戲言,話既然說出口,就不可能再收回。

穎考叔非常有智慧,就建議莊公說:「君王何必憂慮呢?如果把地掘開,直到冒出水來,就可稱為黃泉,而且還可以挖一條地道,在黃泉地底下與母親相見,這樣不是很好嗎? 」

莊公聽了非常歡喜,立即派人掘挖洞,在地道中與母親相會。

當時,他母親深覺自己過去的不是,同樣是親生子,為什麼要怨長子,疼幼子呢?還險些造成家破國亡的慘劇。而莊公也深深體會到,親子同享天倫之樂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於是母子倆相扶相攜,出了地道,從此和樂相處,同享天倫。

造大福可以轉業緣

母親生子,真的是很辛苦,我們出生到人世間,與父母已結下不解之緣,雖說彼此的惡緣,善緣不定,但緣是可以轉改的,而唯有造大福才得以轉業緣。

一個人在母親體內經過十月懷胎,到出生人間的這段過程,除了必須經過十個月的掙扎外,在出生的那一刻,孩子更是扯母心肝,踩母親的胯骨,如千刀攪割,萬箭穿心一樣,使母親痛苦不堪,受盡折磨。

除了母親懷孕時所受的苦難以外,我們生在人間,父母又是用什麼樣的心來養育子女呢?

如斯重苦,出生此兒,
更分晰言,尚有十恩。

母親懷胎除了有上面所說的

那些苦難外,重複再分析,還有十種恩德:

第一,
懷胎守護恩。

母親為保住肚裏的小生命,必須戰戰兢兢地懸著一顆心,深怕一不小心,胎兒會保不住。所以從懷孕的第一個月起,她必須付出全部的心力來保護胎兒。

第二,
臨產受苦恩。

我們的生命能來到人間,是與父母有很深的緣,有些是善緣,有些是惡緣。如果是惡緣,從懷胎第一個月開始,就折磨母親,尤其到要生產的時刻,有人痛了幾小時,甚至幾天還無法順產,做母親的為了保住小生命,不惜拼著自己的生命,掙扎在死亡邊緣上。

中國人講孝,西方人講愛

中國人看待親子關係,大都歸諸於密切的因緣,尤其佛教分析親與子的因緣更是深刻。也因為親與子有了這分深且奧妙的感情,所以中國人才有「孝」字。而西方人認為父母與子女是一種因果關係,父母是因,而子女是果,就如同我們種樹,把種子種下,隨後開花結果,果實成熟後就脫離樹,好像果實與種子是兩回事一樣。所以西方父母與子女之間,只講一個「愛」字。

西方人的孩子出生後,就被訓練獨立自主,等到孩子長大,讓他們受教育。做父母的只把應盡的責任盡完,對孩子完全是採取自由放任及獨立自主的心態,所以親與子之間的感情通常較為淡薄。正因為這種心態和這種社會環境,所以子女對父母並沒有扶養的義務,父母年老了,只好到老人院居住,還好西方國家,老人福利制度辦得很好。

反觀中國人,孩子出生後,大多數做母親的就一刻也不離手,雙手懷抱著孩子,好像母子之情永遠都無法分開,這種濃郁的親情讓孩子們在長大成人後,化為一分孝思。

其實東西方的女性在懷胎時並無兩樣,但是他們的觀念與習慣與我們不同,父母有愛子女的責任,但子女是不是能愛父母,那就要看他們的心了。

深信因緣,善體親恩

我們都是學佛者,佛陀說人的本性是善,所以我們應該時刻體念父母恩啊!親與子是因緣,承過去的業因,牽引結下了父母子女的因和緣。現在是承受過去的因緣業力,未來也還有要去牽引的業果,所以我們不只要有因果的觀念,還要有因緣的觀念。因緣果報是不斷循環的。父母愛護子女是因,我們孝養父母是果,這就是善業的因緣果報。

第三,
生子忘憂恩。

過去醫學不發達,遇有難產時,往往賠上一條命。婦女懷孕後,時時擔心生孩子會有危險,連家屬也是抱著一顆惶恐的心。一旦看到孩子安然出世,在迎接小生命來臨時的歡喜中,也就忘了所有的痛苦和焦慮。

第四,
咽苦吐甘恩。

現代的人都比較講究衛生,奶瓶用完就要消毒,吃東西也要選擇,照顧孩子都是用科學衛生

的觀念。而在以前農業社會,沒有所謂的嬰兒食品,孩子牙齒未長出前,要吃東西都是由母親先把食物嚼爛後,再放進孩子的嘴中。雖然以目前的觀點來看是不衛生,但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全屬親情的流露啊!即使母親肚子再餓,她總是以孩子為優先,把到口的甘美食物嚼爛,再吐出來給孩子吃。

第五,
迴乾就溼恩。

現代的人講究生活品質,嬰兒都用紙尿布。以前沒有紙尿布,孩子用的尿布都是裁取舊衣服或破被單製成。孩子尿溼了或大便了,把尿布換下後還需要清洗。遇到孩子半夜尿溼而啼哭,做母親的就要起床為孩子換尿布。有時候孩子不只尿溼了,也把床舖弄溼,母親就把孩子移到乾爽舒適的地方睡,陰溼的地方則自己睡。

父母對子女的至情至愛,恆久不移

現代的人,已逐漸淡忘了父母恩情,大家都細心照顧自己的孩子,卻沒有人會以同樣的心來照顧父母親。子女稍有一些發燒,耳熱,就寸步不離地整夜守在床前,不知疲倦。然而,父母親病了卻不關心;有些兄弟姊妹眾多的還會互相推拖,連父母親住進醫院,也都會計較要花多少錢,或是藉口太忙,無法留在醫院照顧。

前幾天我到醫院,有位老太太嘮叨不絕地告訴我說,她住院後兒媳都不來照顧她。我說:「年輕人嘛!太忙了。」她回答:「兒子忙,但媳婦送走孫子上學後,就沒事了啊!她就是不願意來照顧我。」這位老太太每晚吵吵鬧鬧,弄得同病房的人都不得安寧。不過這也難怪她,因為心理不得平衡啊!

我們初來人間,母親為子女所受的折磨,和父親對子女的關懷,這種恩德可以說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父母對子女的愛護和關心,是從懷胎第一個月就開始,直到子女長大年老了,還是一樣的關心。為人父母者,在照顧子女的那份至情至愛心態,比為人子女在照顧父母的心恆久啊!多令人感嘆!

孩子離家多遠,父母的懸念就有多長

人身難得,因緣不可思議,芸芸眾生,那一位不是我們過去,現在,未來的生身父母呢?所以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感恩。

學佛就是要反觀自性,如果是在家人,父母公婆還在堂的話,就要趕快盡子女的本分,好好奉養孝敬;若是出家,就該利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奉獻給一切眾生,這才是真正在報父母恩,眾生恩。

第六,
哺乳養育恩。

母親的乳汁是人體所需營養的精華,所以古人說吸母親的乳,就好像是在吸母親的血一樣。母乳含在嬰兒的口中,這分母子之情是多麼的貼心啊!現在的人大多以牛奶來代替母乳,難怪母與子的親情愈來愈有距離。

第七,
洗濯不淨恩。

以前的人不像現在這麼享受,紙尿布用完一丟就沒事,以前必須把又髒又臭的尿布,洗淨了

再用。所以當母親的很辛苦,隨時都在清洗孩子換下的衣物,這份愛護照顧之恩有多大啊!

第八,
遠行憶念恩。

孩子從一出生,父母親對他的牽掛就沒有間斷過,即使孩子的歲數已經七老八十了,但在父母的眼中,永遠還是個孩子。無論孩子在那裏,離家多遠,父母親懸掛孩子的那分心,就跟到那裏。

『孝』是人生至美的畫面

現在有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國外唸書進修,做父母的千里迢迢的輪流出國照顧他們的生活;也有人女兒或媳婦在國外生產,做母親或做婆婆的,還要千里迢迢的到國外為她們做月子。

想想,父母疼子真如長流水啊!他們愛子女的心,就像水由高處往下流,是非常自然的;而要求子女以同樣的心孝順父母,就像水由低處往上流,是很困難的。父母對子女與子女對父母的心態,竟有這麼大的差別。

我在慈濟醫院看過一幅很感人的畫面。院內有位志工向我說,有位阿婆住進醫院後一句話也不說,也檢查不出什麼病,但是身體卻一天天的衰弱,好像是患了憂鬱症,希望我去開導開導。

我進入病房時看到阿婆的旁邊圍了三個女兒,她們看到我進去,都非常高興的向媽媽說:「媽媽,妳看誰來了?妳想見的師父來了,妳趕快睜開眼睛吧!」可是這位阿婆面無表情,沒有任何反應。

後來進來一位先生,看到我就說:「師父,很感謝您來看我媽媽。」隨後跑到母親旁邊,牽著她的手說:「媽媽,師父來了,妳趕快睜開眼睛看看吧!」

我看阿婆張了嘴,就問她說:「妳是不是想喝水?」她發出聲音說:「免啦」這兒子看到母親說話了,歡喜得握著媽媽的手一直親吻,摸摸她的臉頰說:「太好了,媽媽妳終於說話了,媽媽,我好高興喔!」

這分出自內心的歡喜和孝心,我看了實在很感動,這是人生最美的畫面;現在的社會,這樣的畫面實在太少了。

視普天下老者為父母

第九,
深加體恤恩。

父母親年齡大了,難免會有反應遲鈍或是嘮叨不絕的毛病,一般做子女的總是不知體恤,憐愍。反觀做父母的,無論子女發生任何情況,他們總是會儘量為子女著想,體貼入微,甚至願意代子女受苦。

第十,
究竟憐愍恩。

父母對子女的憐愛是恆長的,即使子女已經年長了,心念仍繫在他們身上,永遠疼愛關注,無微不至的憐愍護念,此種恩德是多麼宏大哪!

其實,普天下的老者,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不應只是孝敬今生此世有親有緣的父母,而是要孝敬普天之下年老的人,視他們如自己的父母來照顧,如此才是真正大孝。人生一旦步入老年,就會惶恐來日不多,所以,不分親疏,只要是老者,我們都應該體諒他,憐愍他,如此天下就可洋溢一片溫馨,處處有人間大愛啊!

▲慈濟訊息

慈悲喜捨,是淨化心地的良藥

◎證嚴上人/主講 弟子靜淇/記

【聯誼會講話】

國曆八十二年二月七日
農曆八十二年元月十六日

諸位大德,阿彌陀佛:今天有多位貴賓在座,包括總統府邱創煥資政、監察委員吳水雲先生、花蓮縣吳縣長以及縣議會俞議長等。我很感恩,也很感謝,感謝有那麼多關懷本會的人士。

不管是在任何單位的政府長官,都非常關心慈濟,若不是諸大德的支持,慈濟四大志業的建設、計劃,怎能如此順利的呈現在大家眼前呢?除了政府單位長官外,我也要感謝二百多萬的會員,每天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在關心慈濟,你們點滴的力量集合起來才有今天的成果。

菩薩的「覺有情」是放長情、播大愛

今天有來自南、北、中、東部的委員、會員,我們除了每月舉行一次慈濟委員聯誼會外,同時也為這個月出生的壽星慶生,祝福他們無量壽。

慈濟人的生日實在值得慶祝,因為多一位慈濟人,就能為我們的社會增加一分祥和;好人多,好事當然就多,好事多,社會自然吉祥。因此,多一位慈濟人,社會就多一分平安,當然值得慶祝啊!

今天有這麼多的壽星,接受慈濟大家庭如兄弟如姊妹們的慶生,大家彼此祝福,互相慶生,由此可見這個大家庭的親情是多麼的溫馨。

也許有人會認為:佛教不是教人斷情去愛嗎?為什麼師父在新年頭就談情愛?情愛是不是煩惱呢?我要告訴諸位,佛講的情愛,指的是「長情大愛」。

剛剛大家都做了帶動唱的活動,也比了「長情大愛」的手語,「長情大愛」就是慈濟菩薩的法親長情,是慈濟世界的大愛。有了長情大愛,菩薩的精神就可以普遍天下;普天之下

如果有很多人行菩薩道,世間就會得大吉祥。

佛教所說的情是「長情」--覺有情,也就是覺悟了的有情人,即菩薩。菩薩現身在世間救人,來來去去沒有休息。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來人間救苦,他的愛是及於普天下的眾生--一切有形狀有生命的物體。這就是放長情、播大愛。

有土地處就有慈濟人 時時刻刻發揮救人良能

「慈濟精神」也就是菩薩這分放長情、播大愛的覺有情--不分國境、宗教,只要做得到的地方,我們就普施於有情界;這就是佛陀的教育、菩薩的行為。

二十幾年來,我們不斷在國內推展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的工作,如今,慈善工作已從台灣延伸到海外:大陸、外蒙古、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英國……,只要聽得到、看得到,我們就會盡力把愛心送到每個貧困孤寒的角落。

也許有些人會以為,我是把台灣的錢拿去救助國外。其實不是這樣,除了大陸與外蒙古是在台灣以「專款專用」方式募得的錢去幫助之外,其餘各國都是「就地取糧」--由海外慈濟分支機構自行在當地募集,濟貧基金回饋當地,而指定捐作建設基金的款額,則匯回台灣。所以我說,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就有慈濟人;有慈濟人的地方,就能發揮愛的良能。這就是「大愛」。

現在台灣是中午,美國則是半夜,等到台灣晚上時,美國又是白天,兩地委員同樣是在做慈濟志業,可以說慈善世界中,日夜都有人在做濟貧教富的工作,無時無刻都在發揮救人的功能,這就是慈濟的菩薩情--很長,慈濟的菩薩愛--很廣,既沒有東西南北之分,更沒有國境之別。

有需要我們的地方,愛心就擴及那裡

佛陀教育我們要擴大心胸,有句話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意思是菩薩的心,要擴大到能包容虛空,只要是宇宙之間有需要我們幫助的地方,我們的愛心,就必須擴及到那個地方。

慈濟有很多組織,也有很多的功能。我們有慈誠隊、委員,也有慈濟教師聯誼會、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剛剛我們聽到、看到好多小菩薩,拿著撲滿或紅包,要參與蓋醫學院,或救濟可憐的人。他們拿錢給我的時候,我都會問:「你怎麼有這麼多的錢呢?」他們都會回答道:「這是我儲蓄的、這是我打工賺來的、這是我的壓歲錢……」。

剛才有一位拿著柺杖的小朋友,他是在路邊騎腳踏車時,被車子撞斷了腳。雖然他的腳裝上義肢,但卻有一顆健康的愛心,聽說他的腳截肢後要裝義肢時,還惦記著要把自己儲蓄的錢,捐給師公建醫學院。如果不是小菩薩,普通的孩子,又那能表達如此的心聲呢?

另有一對小兄弟各拿一個大紅包給我,我問他是不是壓歲錢呢?他回答道:「才不是呢!這是我向阿祖勸募的、向阿媽鼓勵的、也有向同學勸募的。」由於他們的父母是慈濟委員,耳濡目染下,知道慈濟是個做好事的團體,小小的心靈也被感動,因此一有機會,就向別人介紹慈濟。

慈悲喜捨的教育,是淨化心地的良藥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社會動盪不安,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重視教育。而慈濟四大志業中,除慈善、醫療、文化之外,教育亦是其中一項,前陣子教育部到慈濟護專做新設專校的評鑑,結果,慈濟的護專得到辦校

成績最優的肯定。

重視社會上教育的問題,單單設立慈濟護專就夠了嗎?不夠,現在我們必須把教育同步推展到社會,讓其他的大專院校也都能了解慈濟精神。目前我們成立了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讓青年們有機會接觸慈濟,用心去體會社會德育。

今年寒假,我們聚辦了大專生、國中生冬令營,讓他們了解佛教的道理,把佛教的精神,化成日常的生活、動作。剛才上台報告的這位大學生認識慈濟才五天,他過去的人生很偏激,內心充滿怨恨,卻在短短五天內,讓慈濟的清流洗滌了二十幾年來的怨恨和偏激,因此他立定信心,走入慈濟,要把慈濟精神推動行於校園同學間。

付出,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功能

另一位上台的青年,去年剛考上大學時,就到慈濟醫院當了二星期的志工,深深體會慈濟的長情大愛,所以他非常投入,不止淨化了自己的心,也影響很多同學;甚至在這當中表現出對父母的感恩和孝思。他終於知道生命的真諦,了解「付出」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功能。

剛剛我們也聽了慈誠隊陳居士的心聲。他很會賺錢,也很懂得把錢用在做好事上面。但是,再怎麼會賺錢的人,也會生病啊!他偶然間發現自己患了舌癌,回到慈濟醫院開刀,舌頭割除一半,經過複雜的修補手術之後,看看他現在的外表、聽聽他的談話,與正常人並無兩樣啊!我曾問他,如今對食物酸甜苦辣的感覺如何?他說,都跟正常人一樣。

諸位,我們的醫院沒白蓋啊!大家所捐獻的每一分、每一毛錢,都隨時在發揮救人的功能。

智慧,大愛,無畏 慈院志工秉持的志業精神

慈濟人不只把情拉長、把愛擴大,而且也很勇敢,這分勇敢,是智慧的勇敢。半個月前,南部委員到醫院來當志工,送病患下樓時,突然聽到大廳的公用電話處,傳來一陣叫罵聲--有一個人正在講電話,口氣非常凶,旁邊的人都嚇壞了,他向電話中的人說:「再半個小時我就殺到你家去,把你家的人都殺光光。」

很多人都議論紛紛的說要去找警衛來,這位委員心想:以目前的情形叫警衛來有用嗎?她鼓起勇氣走到那個人的身邊,正巧那個人的電話必須再投銅板,卻不小心把銅板掉在地上,當他正灣下身要拾起掉在地上的銅板時,我們的委員剛好走到身邊,拿出銅板遞給他說:「先生,你是不是不方便啊!我這裡有,你先拿去用。」

當他抬起頭時,委員嚇了一跳,因為剛才她嚷著要殺人,臉上的表情很難看,雙眼佈滿了血絲,凶光外露。雖然她嚇了一跳,但她知道一定要拿出智慧和勇氣,才有辦法處理。她很鎮靜的向他說:「沒關係,這些銅板你先拿去用。」接著她彎下腰幫他撿起地上的銅板。

這個人把電話掛上之後,開口講話,他一開口就酒味沖天:「你們的廁所在那裡?我要去廁所,你在這邊等我,我馬上回來。」

等他從廁所回來,我們的委員馬上扶他坐下,他命令的說:「妳幫我打個電話。」

他這個電話是要打到一個學校去找教務主任的,但是號碼錯了,第一通沒接通,接著他又重新說了一個號碼,果然接通了,也找到了那個人。

委員告訴對方說:「我這裡是慈濟醫院,我是慈濟的志工,某某人說要找你。」對方回道:「喔!他是我的朋友沒錯,他的遭遇很失意坎坷,

如果可以的話,請妳稍加安撫他,剛剛我已經叫我妹妹送一些錢去了。」委員向他說:「我請他來和你談談吧!」

等他講完電話時,委員向他說:「電話中的那位先生好像非常關心你?」他回道:「他這個人很有義氣。我有很多朋友以前有事都來找我幫忙,現在我找他們,每個人都避不見面。」

接著,他又要委員幫他撥了一通電話,通知他的家人,之後他們就聊了起來,他問委員說:「妳不怕我嗎?」委員回道:「我怎麼會怕你呢?」他說:「奇怪!每個人都很怕我,為什麼妳不怕我呢?」他開始談起他的過去。

一念之差,身繫囹圄 一個中年人的故事

原來他十七歲時,因交友不慎,誤入岐途,殺死了四個人,判刑二十一年,出獄時已經近四十歲了。當時他也曾想重新做人,但社會上的人不信任他、歧視他;找不到適當的工作,後來他就和別人合夥做中古車的買賣。

不久,因為贓車的牽累,而他又屬前科犯,被檢方指為共謀,判刑一年八個月,送到綠島管訓,直到農歷年前兩天才出獄。

他帶著在獄中做工所得的九千多元到了宜蘭,由於買不到車票,只好用六千元雇了一部計程車,沒想到在半路出車禍,司機當場死亡,他頸子受了傷。

由於歸心似箭,他只好再用剩下的三千元雇了一部計程車回到花蓮。他先到慈濟醫院掛急診,同時打電話向以前的兄弟借錢,但那些人一個個避不見面,後來他才打電話給這位當教務主任的小學同學。兩個人雖是同學,際遇卻不同,一個踏上黑道,一個在教育界服務。

這個同學一聽到他在慈濟醫院,雖然年關近了,工作很忙,但仍答應趕緊叫他妹妹送了兩萬六千元來醫院。他一方面感恩這位小學同學,另一方面愈氣那些兄弟,所以才會在電話中對那些兄弟說:「再半個小時我要殺到你家去,把你全家殺光光。」

他把這些經歷說完後問委員:「妳真的不怕我嗎?我殺過人,也待過監獄,妳為什麼不怕呢?」委員回道:「有一些人以前也是出入監獄如家常便飯,但現在已改過,變成非常好的人。你的經歷在慈濟中並不稀奇,最要緊的是『知過能改』。」

他說;「是這樣嗎?」接著看看委員的名牌說:「喔!妳姓郭啊!妳真像我的媽媽一樣,我很感謝妳。」

委員又告訴他很多慈濟的故事,他也聽的入神,並且表示要悔過重生,所以當他的家人出現時,他非常高興的迎向前去,相見歡喜。最後,郭委員幫他們叫了一部計程車,歡喜的看著他們一家團圓,回家過年。

四大志業 溶於日常生活中

諸位,慈濟的委員就是這樣的放長情、播大愛,一個和她毫無關係的人,雖然是一臉兇相,但她並不怕,用智慧和勇氣輔導他不平衡的心態,這就是慈濟的菩薩德育。

慈濟四大志業溶於日常生活中,希望你們有時間多來了解了解佛教是如何培養菩薩的長情?如何培養寬大的愛心?如果人人都能培養長情大愛,相信家庭一定會很和樂,社會也一定很祥和。

今天是過年後第一次聯誼會,也是各地的慈濟人團聚一起的日子,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在此我以最虔誠的心祝福諸位人人平安,家家和樂,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慈濟訊息

如是我聞--誠實比分數重要

◎靜淇

就讀國中二年級的女兒有天放學回家,無限懊惱的說:「早知道名次會拉下那麼多,我就不會請老師改分數了。」

原來學校第一次段考,女兒的數學考了九十九分,等考卷發下來時,發現有一題計算錯誤,老師沒注意仍然給分,她主動拿去請老師更正,改為九十五分。四分之差,名次竟然落後十名,令她有些遺憾,也有些懊惱。

只見外子輕輕拍她的肩膀說:「誠實比分數重要。」

感謝外子的智慧,這一句話不但打開了女兒的心結,也教育了全家人。

分數不是唯一

由於升學主義掛帥的教育偏差,很多不管是為人父母、為人子女者,他們一味地把分數視為求學唯一的目標,而忽視了「教育」還包括了人格、知能……等的啟發與陶冶。

曾經有個朋友的小孩,從小唸的就是資優班,功課好不說,音樂、美術、演講等才藝在父母的刻意栽培下,更是為學校獲得了無數的榮譽。這麼優秀的孩子,當然是父母心目中的瑰寶,也是師長眼中的奇葩。但也許是太突出、太優秀了,她無形中被父母定位在象徵「曾家最高榮譽」的代表。

樣樣要拿第一的壓力,就在孩子上了國中之後,浮出檯面,她唸的是一流明星國中的資優班,在菁英薈萃的班級上,她的光彩當然不若以往絢爛。

課業的壓力、同學間的競爭,加上父母唯分數是問的教育方式,她沒有「輸」的權利,也沒有稍作喘息的機會,終於在同學誘引之下,她學會了翹課,流連不正當場所,後來更因好奇,染上吸食安非他命的惡習,被彼此稱兄道弟的玩伴誘騙失身。

當朋友發現女兒行為異常時,乖乖女早已成為問題青少年了,可想而知,做父母的心有多痛。

生養子女如同種樹苗

其實類似這種案例,只要我們用心去留意,實在不少。問題的癥結究竟在那裡?為什麼目前的社會,青少年的犯罪率會節節升高呢?當然孩子本身要負起責任,可是父母、家庭、學校,難道就能袖手旁觀嗎?

證嚴上人曾說過:「生養子女就如同種樹苗,樹苗植入土裡,刻意加太多的水分和養分,根會很快腐爛;因為大自然本來就有充分的水、陽光和空氣,自然會培育它。」

我非常慶幸自己走在慈濟道上,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慈濟家庭,更能從上人的法語中,找到教育孩子的方向,相信我的孩子們在競爭的求學過程中,將會永遠記得--「誠實比分數更重要」。

▲慈濟訊息

佛心流泉--三不

◎靜暘

某日,接到好友的電話,神秘的告訴我一件事,並很慎重吩咐我說:「我跟你說,你不要和別人說……,別人若是知道了,千萬不要說是我說的……」我肯定的告訴他:「你放心,我會保密,絕不會洩露這件事。」

不料,放下電話,馬上又拿起電話,把保證不說的話,轉手又傳給別人,也是附加一句:「我跟你說,你不要……」

回想起民國七十六年,慈濟紀念佛七時,自己曾立下「三不」的願--一、不聽是非,二、不說是非,三、不傳是非。當時曾受到師姐們的讚歎和鼓勵,認為我是勇猛精進的菩薩,要向我看齊;靜淇師姐也在月刊「如是我聞」專欄中敘及此事,如今已編在慈濟文化「靜思系列」叢書裡。每當讀到此篇文章,總覺「不忍卒睹」……。

事隔近六年,摸摸良心,自己不但沒有力行此願,且似乎早已把「三不」拋到九霄雲外了。

去年八月中旬,又在文化中心購買了王端正先生所著「月映千江」一書,讀到「讒因疑起,閒乘隙入」一文,內容也是提起「三不」的宏願……不禁發露懺悔,狠狠的責備自己一番:「打妄語的凡夫!為什麼發願只發在嘴皮上而不身體力行?難道不怕因果?」

我正襟危坐,一次又一次拜讀王先生對「三不」詳盡的詮釋,使我更深刻明白:「三不」應用在日常生活上,是為人處世、修行的良藥。

謹以一顆懺悔、慚愧之心,重新立願:

一、不說是非:(佛說人有二十難)其中一難是「不說是非難」。上人說,凡夫俗子之所以有「是非」,是由於心量太狹窄,無法縮小自己、容納別人。口舌是傳達思想的關卡,開口動舌要謹慎,不造口業;況且「是非」一出,必會傷人。愛人是仁者的表現,能愛人如己,就不會說「是非」。

二、不聽是非:聽到「是非」,要能分辨善惡、黑白、對錯,持一分定的工夫--不動心。心能定、氣能和,就能不存偏見,以真理判斷。人謂「謠言止於智者」,智者不惑,不惑必能「定」,有了「定力」,就能不受是非影響。

三、不傳是非:人我間的誹謗、讚歎,要視為平常事;昨天的事,今天就要化消,剛才聽到的是非,現在就要忘得無影無蹤,心念要恆持誠與正。屏棄一己之見,不混淆是非,不以訛傳訛,造成人與事之間的不和睦。「不傳是非」,又是勇者的表現,勇者才能克服「是非」誘惑。

上人教誨弟子:不要空拋時光在無所事事的是非與無聊中,虛度人生。人生苦短,真正需要做的事太多了,哪有空閒去惹事生非呢?

「閒人無樂趣,忙人無是非。」如果你我都有一個忙碌的人生,相信一定沒有空閒「說是非、聽是非、傳是非」,如此,人人必能力行「三不」得宏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葉方良 Rex-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